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京都市和南區 (京都市)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京都市和南區 (京都市)之间的区别

京都市 vs. 南區 (京都市)

京都市()是一個位于日本西部近畿地方京都府南部的城市,為京都府府廳所在地,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京都市的面積為827.83平方公里,下轄11個區。2017年10月,京都市有人口1,472,027人,是日本人口第八多的都市。京都市還和京都府南部、滋贺县西部及大阪府的部份地區共同組成了“京都都市圈”,其人口數約有379萬。京都市也是「京阪神都會區」的一部份。 自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到1868年明治天皇東京奠都為止,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長年的歷史積澱使得京都市擁有相當豐富的歷史遺跡,也是日本傳統文化的重鎮之一。京都的一些傳統民俗,諸如葵祭、祇園祭等已舉辦超過千年,成為京都獨有的風景。京都市的部份歷史建築在1994年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的名義被列为世界文化遺產。這些因素使得京都吸引了眾多觀光客,2008年造訪京都的日本國內外遊客數便已突破5000萬人。京都也是日本重要的工業城市,其中又以傳統產業和電子產業最為重要。京都是日本最重要的文化教育城市之一,市內共有37所大學,每百萬人平均擁有大學數量和學生佔人口比例都在日本大都市中居首。. 南区()是京都市的11区之一,位於京都市市區南側,鴨川以西。.

之间京都市和南區 (京都市)相似

京都市和南區 (京都市)有(在联盟百科)9共同点: 向日市山城國下京區京都府京都站西京區鴨川 (淀川水系)東寺東山區 (日本)

向日市

向日市()是位於日本京都府的行政區劃,地處京都盆地西南側,緊鄰京都市。面積僅7.72平方公里,為全日本的市級行政區劃中,面積第三小的,僅大於琦玉縣蕨市及東京都狛江市。「向日」之名稱源自境內的。.

京都市和向日市 · 南區 (京都市)和向日市 · 查看更多 »

山城國

山城國(),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京畿區域,為五畿之一,亦稱山州或城州。山城國相當於現在的京都府南部。後因領地內之平安京為仿洛陽與長安型式所建造,亦稱雍州。.

京都市和山城國 · 南區 (京都市)和山城國 · 查看更多 »

下京區

下京区()是京都市的11区之一,京都車站與京都塔位於此區。.

下京區和京都市 · 下京區和南區 (京都市) · 查看更多 »

京都府

京都府()是日本近畿地方的都道府縣之一。自794年遷都至此(平安京),京都就成為天皇的御所所在地。以令制國來說,京都府約當山城國的全域、丹波國的大半與丹後國的全域。.

京都市和京都府 · 京都府和南區 (京都市) · 查看更多 »

京都站

京都站()位於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下京區,是西日本旅客鐵道(JR西日本)、東海旅客鐵道(JR東海)、近畿日本鐵道(近鐵)和京都市交通局的鐵路車站。京都站為日本最大的觀光都市——京都市的代表車站。 京都站是多條鐵路路線的總站,作為京都觀光名所廣泛範圍的玄關口,車站有多條巴士、地下鐵等公共交通機關提供前往京都市內觀光名勝的交通服務。前往滋賀縣南部與大阪府北攝地區、奈良縣北部地區的乘客亦很多。 京都站是第1回「近畿車站百選」選定車站。.

京都市和京都站 · 京都站和南區 (京都市) · 查看更多 »

西京區

西京区()是京都市的11区之一,位於京都市的西南部。.

京都市和西京區 · 南區 (京都市)和西京區 · 查看更多 »

鴨川 (淀川水系)

川()是流經日本京都府京都市的淀川水系的一級河川。.

京都市和鴨川 (淀川水系) · 南區 (京都市)和鴨川 (淀川水系) · 查看更多 »

東寺

東寺是一位于京都市南區九条町的寺院。又名教王護國寺。為東寺真言宗的總本山。山號八幡山、本尊藥師如来。寺紋是雲形紋(東寺雲)。創建於794年,是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後所興建的國立寺院,是目前唯一平安京所遺留的建設,1994年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的一部份而列入世界遺產名單之中。而境內的五重塔為日本最高的五重塔。.

京都市和東寺 · 南區 (京都市)和東寺 · 查看更多 »

東山區 (日本)

東山区()是京都市的11区之一,位於京都市市區東南側鴨川以東。區內有祇園、等觀光區域。由於歷史古跡多,故政府對該地區的再開發規定較嚴,是京都市內人口最少的區。.

京都市和東山區 (日本) · 南區 (京都市)和東山區 (日本)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京都市和南區 (京都市)之间的比较

京都市有386个关系,而南區 (京都市)有17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9,杰卡德指数为2.23% = 9 / (386 + 17)。

参考

本文介绍京都市和南區 (京都市)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