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和國立臺灣大學相似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和國立臺灣大學有(在联盟百科)11共同点: 中央研究院,北京大学,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傅斯年,研究型大學,錢思亮,赵元任,閻振興,臺北市,陳維昭。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為中華民國最高層級的國家學術研究機構、台灣學術研究的最高殿堂。直接隸屬於總統府。其任務包括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並兼有科學與人文之研究。現位於臺北南港舊庄,現任院長為廖俊智。中研院所屬之研究員、副研究員與助研究員,其位階相當於大學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台灣的頂尖大學也經常藉由合聘與兼任的方式,聘請中研院研究員充實其師資陣容與指導研究生。.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和中央研究院 · 中央研究院和國立臺灣大學 ·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为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中华民国建立后,校名改为北京大学校,后又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与清华、南开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日本战败后,北京大学回到北平。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聚集了原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人文学者,奠定了北大文理两科长期领先的地位。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如今北京大学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现有六个校区。北京大学校址原本在沙滩红楼、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调整后迁入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燕园)。燕园兼收中国古典韵味和西方规划理念,主要景观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和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和國立臺灣大學 ·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大,該校是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中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4所學校之一,為臺灣第一所綜合大學、以及臺灣學生人數最多的高等教育機構 。大學建制始於1928年日治時代中期創校的「臺北帝國大學」,因為今日建制歷經戰後整併,故若拆開檢示,最早可追溯的部分為醫學院前身-1899年建立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由於帝大時期,日本人在行政、招生都佔有優勢地位(類似朝鮮日治時期的京城帝國大學),因此臺大校方在2007年以前不認同帝大的建校時間,以1945年戴運軌等人主持改制的國立臺灣大學為校史起點。,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經改制與兩次易名始用現名。現設有11個學院、3個專業學院,下分54個學系、109個研究所;另設有30餘個各學術領域之國家級或校級研究中心,以及進修推廣部、臺大醫院等附屬機構。是全臺唯一學生人數超過三萬的高等教育學校。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76名,2018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198名。 此外,臺大擁有臺北市境內的3大校區、以及多處散布於全臺的分支校區與校地,總面積約3萬4千公頃,佔臺灣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一。 臺大以自由主義學風著稱,並在臺灣具有重要學術地位。校友涵蓋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4名中華民國總統(公民直選後的所有總統)與近百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職員則有多位各國科學或工程學院的院士。除了學術榮譽得主之外,臺大師生校友亦包括數百位行政院院長、縣市首長、部會首長、立法委員、縣市議員等政界人士,對臺灣社會具高度影響力。 2015年1月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三校結盟合組國立臺灣大學聯盟,並於2016年3月31日正式核定成為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和國立臺灣大學 · 國立臺灣大學和國立臺灣大學 ·
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簡稱清大、清華、新竹清華,為高教深耕計畫遴選出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四所大學之一,原建於北平市,1956年於臺灣新竹市復校,與國立交通大學及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相鄰,有9個學院、17個部門和22個獨立研究院所。該校之象徵物為梅花與紫荊,吉祥物為大熊貓,並於每年定期舉辦「清華紫荊季」活動。 該校之設置幾經更迭,並自國共內戰後由梅貽琦主導於1955年在臺復校。該校現為臺灣聯合大學系統成員。 該校校區內有北京清華二校门的等比例縮小複製品,象徵兩校之間淵源深厚、一脈相承。新竹清華與北京清華更有「一筆寫不出兩個清華」的說法。現雙方合作提供MOOC課程、學術訪問制度及雙聯學位課程,並與廈門市三方共建「清華海峽研究院」,促進兩岸學術及文化交流。在美國的清華校友會亦同時為北京清華與新竹清華之校友服務。 2017年,QS排名中,清大為世界第151名。2016年,ARWU排名中,清大落於世界第301至400名區間。.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和國立清華大學 · 國立清華大學和國立臺灣大學 ·
傅斯年
傅斯年(),字孟真,山東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先祖傅以渐生于山东聊城,是清兵入關以後的首任状元。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運動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創辦者。曾任國立北京大學代理校长、國立臺灣大學校長。他提出“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之原則影响深远。 傅斯年為人性格耿直,嫉惡如仇,而且文章見解深入,眼光銳利獨到,即使在抗日戰爭期間踏入政壇,成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仍不改其志,甚至在任內搜集證據,在1944年以「美金公债案」公開炮轟當時的「皇親國戚」孔祥熙,將孔趕下台;後於1947年的「搶購黃金風潮」中,炮轟時任行政院長,有發國難財之嫌的宋子文,再將宋趕下台,時人稱其為「傅大炮」。 縱觀傅斯年一生,儘管對國民黨時有批評,但他並沒有像聞一多等文人般,受到國民黨的政治逼害,究其原因可能是他仍然懷有「反貪官不反皇帝」的傳統思想。即使傅斯年曾將孔宋兩位「皇親國戚」趕下台,但他的文章很少以推翻國民政府的統治為目標。另一方面,傅斯年崇高的學術地位,深厚的愛國熱情,以及旗幟鮮明的反共反俄色彩,亦令他贏得蔣介石的信任。因此將傅斯年其人比喻為民國時期的魏徵,亦相當符合他的形象。.
研究型大學
型大學是以學術研究为主要办学目的的大學,相對的是教學型大學。.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和研究型大學 · 國立臺灣大學和研究型大學 ·
錢思亮
錢思亮(),字惠疇,生於河南省新野縣,祖籍浙江餘杭,化学家、教育家,美國伊利諾大學博士,曾擔任北大化學系主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系主任、第五任校長、輔仁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評議會評議委員、院士、院長。.
赵元任
趙元任(Yuen Ren Chao, ),字宜仲,江蘇省常州府陽湖縣(今武進縣)人,生於天津。中國著名語言學家、哲學家、作曲家,被稱為漢語言學之父,中國科學社創始人之一。先後任敎於康乃爾大學、哈佛大學、清華大學、夏威夷大學、耶魯大學、密西根大學,长期任教于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在柏克萊退休,先後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1946年)、加州大學(1962年)、俄亥俄州立大學(1970年)頒發榮譽博士學位,並擁有美國國籍。1982年病逝於美國麻省劍橋,享年89歲。他的六世祖趙翼是乾隆二十六年辛巳恩科進士。此外,亦為繼戈鯤化(Ge Kunhua)之後第二位於哈佛大學任教的華人。.
閻振興
閻振興(Chen-Hsing Yen,),字光夏,河南汝南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水利學家。曾任國立台灣大學校長,在其任內,發生台大哲學系事件。.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陳維昭
陳維昭()是台灣醫師、教育家,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校長、台大醫學院院長,現任義守大學講座教授,專長為小兒外科、營養與代謝、衛生行政與醫院管理。陳維昭在1979年任分割「忠仁、忠義連體嬰」團隊發言人,是台灣首例,也是全球第四例。1993年至2005年間任台大校長,提倡「純淨、自主、均衡」與追求卓越,推動國內大學首見之教師評鑑,重視跨領域的通識教育與核心課程。 陳維昭成長於臺中縣神岡鄉(今臺中市神岡區),父親為小學老師、表兄劉松藩為前立法院長,中學讀臺中一中,臺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日本東北大學醫學博士,美國約翰霍甫金斯大學公衛碩士(衛生行政與醫院管理)。 1991-1993為台灣大學醫學院院長.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和國立臺灣大學的共同点。
- 什么是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和國立臺灣大學之间的相似性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和國立臺灣大學之间的比较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有62个关系,而國立臺灣大學有48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1,杰卡德指数为2.01% = 11 / (62 + 485)。
参考
本文介绍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和國立臺灣大學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