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三国和三国志人物列表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三国和三国志人物列表之间的区别

三国 vs. 三国志人物列表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一段三個國家並立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從建安元年起算。三國是指曹魏、蜀漢及孫吳。東漢末年戰爭不斷,使得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東漢末期,漢廷因黃巾之亂、北宫伯玉之乱、黑山军起义、王芬谋废灵帝、张举张纯叛乱、外戚宦官火拼等一系列事件而动荡不安。184年漢靈帝時期,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爆发黃巾之亂。為鎮壓黃巾,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縱容地主組織私人武裝,對抗黃巾。董卓亂政並與關東諸勢力對抗後遷都長安,使得朝廷威信喪失,地方长官演变为独立军阀割據混戰。其中曹操擁護逃回洛陽的漢獻帝,遷都許。他擊敗多股勢力,最後在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勢力袁紹,大致掌控中國北方。曹操以優勢兵力南征荊州,但在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也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積極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孫權獲得整個荊州南部。劉備病死後,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遲至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鄒紀萬(1990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一節〈三國鼎立〉,第6頁-第21頁。。此後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的被司馬氏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出兵伐蜀,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最後於280年發起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陳壽所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成為研究三國歷史的重點書籍。而羅貫中結合歷史、民間故事,撰寫的《三國演義》章回小說,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豐富的內涵深入人心。. 三國志人物列表收錄在史書《三國志》或《后汉书》等与三國相關的史料中出現的人物。但像貂蟬等只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出现而在史书上沒有记载的人物則不予收錄。.

之间三国和三国志人物列表相似

三国和三国志人物列表有(在联盟百科)279共同点: 嚴白虎嚴武劉岱劉巴劉度劉琦劉繇劉璋劉焉 (益州牧)劉馥劉辯劉虞劉惇华佗十常侍南阳市卑弥呼司馬師司馬炎司马昭司马懿吳範吳懿吕岱吕布吕蒙士仁士徽夏侯玄夏侯渊...太平道 (宗教)太傅外戚姜维孟獲孟達孫夫人孫峻孫亮孫休孫和孫霸孔伷孔融孙坚孙皓孙策孙綝孙震 (三国)孙权宦官宋建尹默山上王巴郡丞相丁原丁奉丁仪东汉东海三國志三国下邳九江市并州幽州乌桓庞统交州五斗米道伊籍伍習张华张任张飞张鲁张超 (东平)张梁张温 (东吴)張寶張嶷張仲景張紘張繡張燕 (東漢)張遼張角張讓 (東漢)張郃張楊 (東漢)張濟 (武威)張昭張曼成何进何晏徐州市徐盛修允匈奴北宫伯玉刺史刘备刘徽刘禅刘表嵇康周瑜呂壹唐彬军阀冀州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公孫淵公孙瓒关羽兗州皇甫嵩皇象王匡 (三国)王允王濬王戎秦宓程普窦武笮融繁欽繆襲经学羊祜羅憲田楷益州盧植韦诞韩遂韓玄韓馥韋昭鍾繇鍾會荆州荀緯華覈青州市顧譚顧雍衛瓘袁尚袁绍袁熙袁遺袁譚袁準袁术颜良裴秀西晋馬忠 (蜀漢)馬騰馬良許慈马谡马超諸葛緒諸葛誕高句丽高幹魚豢魏延鮑信诸葛亮诸葛瞻诸葛瑾诸葛恪谯周豫州豫章郡鲁肃費禕鲜卑賈充贾诩趙達蹇硕蹋頓麋芳軻比能黃琬黃祖黄忠龐德辽东蜀汉胡奮胡烈郤正郭汜郑玄阮籍赵云薛綜董卓董奉董允蒲元邯鄲淳邓艾蔡琰蔣琬蔣濟鄧芝臧洪金旋长沙市零陵区虞汜陳祗陳登陶璜陶謙陸遜陸抗陈寿揚州李利李傕李典李譔杨仪東郡杜瓊杜预桓範楊修樊稠橋瑁檀石槐步闡武陵区段煨毌丘儉毛炅江南江夏区汝南郡汉中市汉灵帝汉献帝汉桓帝河南郡法正涼州滿寵濮陽興持至尸逐侯單于朱士行朱儁文醜文欽曹叡曹奐曹不興曹丕曹仁曹休曹真曹爽曹芳曹髦曹魏曹植曹操晉惠帝 扩展索引 (249 更多) »

嚴白虎

嚴白虎(),原名嚴虎,別號白虎,吳郡烏程縣人。東漢末年盤據吳郡一帶的地方豪帥,山贼出身的豪帥,嚴輿之兄。通俗小說《三國演義》則以「嚴白虎」為名,並且加上「東吳德王」的稱號。.

三国和嚴白虎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嚴白虎 · 查看更多 »

嚴武

嚴武(生卒年不詳),字子卿,三國時期東吳棋士。擅下圍棋,同輩中無人能勝過嚴武,所以有「棋聖」之稱,與同時期擅長不同技藝的吳範、劉惇、趙達、皇象、曹不興、宋壽和鄭嫗合稱東吳「八絕」。.

三国和嚴武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嚴武 · 查看更多 »

劉岱

劉岱(),字公山,東漢東萊郡牟平縣(今山東省煙台市福山區西北)人。他是西漢齊孝王劉將閭之子牟平共侯刘渫的后代,山陽太守劉輿(又名劉方)的兒子,揚州牧劉繇之兄。.

三国和劉岱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劉岱 · 查看更多 »

劉巴

劉巴(),字子初,荊州零陵烝陽(今湖南邵東)人。三國時期蜀漢尚書令。祖父劉曜曾任蒼梧太守。父劉祥,曾任江夏太守、蕩寇將軍。.

三国和劉巴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劉巴 · 查看更多 »

劉度

劉度,中國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人,初為荆州刺史,因罪降為太守。.

三国和劉度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劉度 · 查看更多 »

劉琦

劉琦(),表字不详,兗州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省濟寧市魚台縣東北)人。荊州牧劉表的長子。.

三国和劉琦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劉琦 · 查看更多 »

劉繇

刘繇(),字正礼,东莱郡牟平人(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西北),中国东汉末年政治人物,曾任扬州刺史,后改称为州牧,官拜振武将军。齐孝王刘将闾之子牟平共侯刘渫的后代,为兖州刺史刘岱弟。伯父刘宠為太尉。.

三国和劉繇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劉繇 · 查看更多 »

劉璋

劉璋(),字季玉,荊州江夏竟陵(今属湖北省潜江市)人,東漢末年三国时代割据军阀之一。繼父親劉焉擔任益州牧,振威將軍,後為劉備所敗投降,被迫离开益州,病逝於荊州。.

三国和劉璋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劉璋 · 查看更多 »

劉焉 (益州牧)

劉焉(),字君郎(《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云当字君朗),江夏竟陵(今湖北省潜江市)人,東漢末年割据军阀之一,官至陽城侯益州牧。他以州牧身份建立的割据势力为三国时代最早的一批,同时是持续时间较长的,直到214年其子刘璋向刘备投降才终结。.

三国和劉焉 (益州牧)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劉焉 (益州牧) · 查看更多 »

劉馥

劉馥(),字元穎,沛國相縣(今安徽濉溪县)人。東漢末官員,曾任揚州刺史。.

三国和劉馥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劉馥 · 查看更多 »

劉辯

劉辯(熹平五年至初平元年正月十二癸丑日,即),中國汉朝皇帝(光熹元年四月十三戊午日至昭宁元年九月初一甲戌日,即公元189年5月15日-189年9月28日在位)。他是东汉王朝第十三位、亦即倒数第二位皇帝,是汉灵帝劉宏与皇后何氏的独生兒子,即是嫡长子。 刘辩在灵帝驾崩后继位为帝,由于年幼,实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母亲何太后和母舅大将军何进手中。少帝在位时期,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他即位后不久即遭遇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十常侍为首的内廷宦官集团这两大敌对政治集团的火并,被迫出宫,回宫后又受制于以“勤王”为名进京的西北军阀董卓,之後被废为弘农王,成为东汉唯一被废黜的皇帝,其同父异母弟陈留王刘协继位为帝,是为汉献帝。被废黜一年之后,刘辩在董卓胁迫下自尽,时年仅十五岁,其弟献帝追谥他为怀王。 中国古代的史书中称刘辩为皇子辩、少帝和弘农王等,但因为刘辩在位不逾年,一般不把他看作是汉朝正统的皇帝,不单独为他撰写专属于帝王的傳記(即本紀),不过现代史学界也有观点承认他是汉朝皇帝。.

三国和劉辯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劉辯 · 查看更多 »

劉虞

劉虞()字伯安,東海郯(今山东省郯城县)人,漢光武帝刘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彊的五世孙。先後為幽州刺史、甘陵相、宗正、大司馬、襄賁侯、太傅,子為劉和。 劉虞與公孫瓚日漸不和,初平四年(193年)集合十萬人攻瓚,但被手下公孫紀出賣,受公孫瓚反擊潰敗,逃往居庸,終被俘虜,受公孫瓚誣蔑謀反後斬於薊。 因劉虞是當代聲望極高的皇親國戚,個性溫厚仁慈,公孫瓚殺劉虞後身敗名裂受多方責難、大失人心,更給袁紹興兵討伐的藉口。.

三国和劉虞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劉虞 · 查看更多 »

劉惇

劉惇(),字子仁,平原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東吳官員,擅長占星術數。與吳範、趙達、嚴武、曹不興、皇象、宋壽和鄭嫗合稱東吳「八絕」。.

三国和劉惇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劉惇 · 查看更多 »

华佗

華佗(),字元化,幼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东汉末年的方士、醫師,其事跡见于《後漢書·方術列傳下》、《三國志·方技傳》及《华佗别传》。華佗與董奉、張仲景被并稱為「建安三神醫」。与扁鹊、张仲景、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三国和华佗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华佗 · 查看更多 »

十常侍

十常侍指中國古代东汉灵帝(168年-189年)时操纵政权的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宦官,他们都任职中常侍(黃門常侍)。其中以張讓以及趙忠最為受寵,漢靈帝曾說過:「張常侍(张让)是我爸爸,趙常侍(趙忠)是我媽媽。」 據《后汉书》记载,这十二人“封侯贵宠,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贪贱,为人蠹害。”在黃巾之亂时立有大功的皇甫嵩因為得罪十常侍,结果見谗於朝廷,郎中张钧因向灵帝请求诛除十常侍,结果被诬陷而死于狱中。.

三国和十常侍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十常侍 · 查看更多 »

南阳市

南阳市,简称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山南水北)。全市现辖2个市辖区、4个市级功能区、10个县。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已划出大片地区如泌阳)。 史前遗物有西峡恐龙蛋化石,与四川自贡出土的骨架相呼应。50万年前,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南召猿人,在此繁衍生息;战国时期是著名的冶铁中心,后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的南阳郡治所所在地,西汉时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明为唐王藩封,今存王府山。历代以来,以南阳为封号者,不胜枚举。 古来以「楚风汉韵」知名。下辖内乡县令居豫鄂陜三省交界处,曾破格为五品(就中淅川是楚国源),今存完整清代县衙。白河流经市内为汉水最大支流。旧南阳府境内出土众多汉画砖,卧龙区有传承武侯祠(清康熙版刻已与医聖祠俱毀文革中),与色彩斑斓的独玉产地相去不远。为河南省内唯一长江流域地区(另信阳为淮河源)。 今南阳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9处。有谓是古丝绸之路之源,断代可疑待考。 先秦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扣马谏王”、秦楚“丹阳之战”和三国故事“三顾茅庐”皆发生在秦汉南阳郡。古南阳孕育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浑天仪发明者张衡、陶朱公范蠡、兴周八百年的太公望姜子牙、名相五羖大夫百里奚等历史名人。 南阳是国务院第二批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陶岔渠所在地,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及国家园林城市,宛西风景尤为秀美,(山茱萸等)特色中草药三分天下西峡有其二。.

三国和南阳市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南阳市 · 查看更多 »

卑弥呼

卑彌呼(ひみこ,),古代日本邪馬台國的女王。她是在《三國志》所載和曹魏往來甚密的倭女王,能使鬼道(方術),以妖惑眾,年長不嫁。漢桓、靈年間,倭國大亂,母系社會男主雖有漢綬金印不能服眾,因而造成倭國之亂,而卑彌呼以鬼道平定内亂登上王位,時年17歲。卑彌呼不參與政事,由弟弟辅佐治理国家。女王居住深宫,僅由一男子出入供奉飲食,有侍婢千人常在其左右。彌生時代日本列島大小諸候國30多個,卑彌呼女王為了鞏固邪馬台政權,花費巨大代價交接曹魏,明帝曹叡則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授其金印。卑彌呼在位七十多年,於九十多歲高齡去世。死後大作冢,四周長百餘步,殉葬奴婢百人。.

三国和卑弥呼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卑弥呼 · 查看更多 »

司馬師

司馬師(),字子元,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三國時期魏國後期權臣,官至大將軍。西晉開國君主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司馬懿與張春華的長子,司馬昭的兄長。繼承父權后,先肅清內亂,又打敗東吳的諸葛恪,成功削弱他國國力並控制魏國政權。以高平陵之变有功而获封長平鄉侯,司马懿故后袭封舞陽侯。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在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后不久病逝,魏朝谥舞阳忠武侯。司馬昭受封晉王後,追尊谥为晉景王;司馬炎登位後,追尊为世宗景皇帝。.

三国和司馬師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司馬師 · 查看更多 »

司馬炎

晉武帝司馬炎(),字安世,河内郡温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晉朝開國皇帝,諡號武皇帝。 曹魏权臣司马昭长子,魏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丙寅,晋王、相国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即位為帝,定有天下之号曰晉,改年號泰始。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 太康元年(280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苛,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賈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但灭吳后,逐渐怠惰政事,沉迷女色,扩充后宫,荒淫无度。 鑒於曹魏宗室力量薄弱才讓其父祖有機可乘,因此他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三国和司馬炎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司馬炎 · 查看更多 »

司马昭

司马昭(),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郡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司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马师之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之父,曹魏後期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昭继其父兄的權力,消灭蜀汉,取代曹魏的權力。滅蜀後一年逝世,其子司馬炎逼曹奐禪讓後稱帝,追司馬昭為太祖文皇帝。.

三国和司马昭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司马昭 · 查看更多 »

司马懿

司馬懿(),字仲達,后世称赞其为冢虎,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权臣、政治家、軍事家。曾抵禦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北伐軍,堅守疆土。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晚年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握曹魏的政權。 嘉平三年(251年),魏朝谥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稱晉王後,追尊谥為晉宣王;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晋书·卷一 帝紀第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嘉平)三年……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九月庚申,葬于河陰,諡曰文,後改諡宣文。……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中华书局点校注:“諡曰文後改諡宣文”各本皆作“諡曰文貞,後改諡文宣”。考異:“按禮志,魏朝初諡宣帝為文侯,景帝為武侯。文王表不宜與二祖同,於是改諡宣文、忠武。然則初諡文,無‘貞’字也。禮志及文帝紀並稱舞陽宣文侯,宋書禮志同。此云‘文宣’,亦轉寫之誤。”今據改。),故也称晉高祖、晋宣帝。.

三国和司马懿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司马懿 · 查看更多 »

吳範

吳範(),字文則,會稽上虞人。三國時東吳官員,擅長術數。與劉惇、趙達、嚴武、曹不興、皇象、宋壽和鄭嫗合稱東吳「八絕」。.

三国和吳範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吳範 · 查看更多 »

吳懿

吳懿(),三国志作“吴壹”,一说为避司马懿讳。字子遠,兖州陈留郡濟陽縣(今河南开封)人,中国後漢末年及三国时代蜀汉將領。族父為何進之部將吳匡,族弟為同在蜀漢效命的吳班。.

三国和吳懿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吳懿 · 查看更多 »

吕岱

呂岱(),字定公,中國漢末三國時吳國人物,徐州廣陵郡海陵人,本為郡縣吏,因避中原之亂而南渡。受孫權賞識,在其手下做事。有子吕凯。.

三国和吕岱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吕岱 · 查看更多 »

吕布

吕布(),字奉先,并州五原郡九原(今内蒙古自治區包头市九原区)人,东汉末年著名武将与军阀。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也曾为袁绍效力,后乘劉備與袁術交戰時而占据徐州,自成一方势力。建安三年(公元199年)在下邳被曹操击败并处死。.

三国和吕布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吕布 · 查看更多 »

吕蒙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東南)人,東漢末年名將。由於為虎威將軍,故亦稱呂虎威。呂蒙出身貧苦,少年時未曾受教育,其姊夫鄧當是孫策部下。呂蒙後來受到孫策的賞識,從而踏上軍人路途。呂蒙一方面屢立戰功,另一方面在壯年時受到主公孫權啟發,努力修習經典,遍讀群書,逐漸蛻變成一位具戰略眼光、智勇雙全的將領。後來呂蒙更繼任魯肅成為南郡太守,為孫吳勢力擔任前線軍督。其最重大的功績是以「白衣渡江」的計策偷襲荊州,因偷襲關羽而留下萬世臭名。.

三国和吕蒙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吕蒙 · 查看更多 »

士仁

士仁(生卒年不详),字君義,幽州廣陽人(今北京市),三国时期蜀漢及东吴人物。史書上一般都記載其姓名為士仁,然而《三國志·蜀志·關羽傳》有一個地方寫成傅士仁,《三国演义》乃至《资治通鉴》的一些章节亦將其記為傅士仁,但學者多认为是史書傳鈔過程的謬誤。.

三国和士仁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士仁 · 查看更多 »

士徽

士徽(粵語:Si6 Fai1,越南語:Sĩ Huy;)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代交州政權的君主。為蒼梧郡廣信人,是士燮的第三子。 226年,其父士燮病死,士徽繼任統治交趾。孫權認為交趾路途險遠,於是分合浦郡以北設立廣州,并任命呂岱為廣州刺史;交趾以南為交州,戴良為交州刺史。士徽被罷免交趾太守一職,改任安遠將軍領九真郡太守;取代士徽的則是孫權的親信陳時。此事引起了士徽的不滿,於是發兵阻止戴良和陳時赴任。 有一个士徽的官吏叫做桓邻,叩头告诉士徽应该迎接戴良,却被士徽发怒笞杀。桓邻的哥哥的儿子桓发派亲族军队攻击,几个月没能攻下,于是双方约定和亲作罢。 与此同时,孫權派呂岱前往诛杀士徽等人。呂岱透過士徽的堂弟士匡告訴士徽,欺騙他說,若他投降,孫權將予以赦免。士徽見守城無望,在兄長士祗的勸說下開城投降,兄弟等六人赤裸出降。呂岱令他们穿上衣服,第二天設宴招待士氏一族,當眾宣讀孫權的詔書,历数士徽的罪过。兵士就將士氏一族全部拉出斬首,并把首级送往武昌。士壹和士䵋被赦免,然而与士燮的儿子士廞都被免为庶人。过了几年之后,士壹和士䵋也因犯法被诛杀了。士廞因病身亡,没有留下子嗣。.

三国和士徽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士徽 · 查看更多 »

夏侯玄

夏侯玄(),沛國谯郡(今安徽亳州)人,字泰初,一作太初。三國時代曹魏政治人物,夏侯尚之子,嗣其爵,为夏侯霸的侄子辈。其妻李惠姑被道教尊為女真仙。其母德阳乡主是曹爽父曹真之妹,故与曹爽为表兄弟。另外他是早期的玄学领袖,有《夏侯玄集》,今已佚失。因反對司馬師,被滅族。.

三国和夏侯玄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夏侯玄 · 查看更多 »

夏侯渊

夏侯渊(),字妙才,夏侯惇族弟,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名将。随曹操起兵,从征袁绍、韩遂等。建安十七年(212)後,督軍屯於長安,平定河西諸羌,其勇名號稱“虎步關右,所向無前。”。建安二十年(215)拜征西將軍,守漢中,後為劉備部將黃忠所擊殺,死後追諡為愍侯。用兵擅長輕兵急襲、出敵不意,亦常恃勇無謀親率輕銳出戰,也因此常受曹操勸誡,軍中稱之為“白地将军”。.

三国和夏侯渊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夏侯渊 · 查看更多 »

太平道 (宗教)

太平道是中國東漢道教的一個教派,領袖為張角,信徒遍佈各地,於東漢末年發動黃巾之亂,被朝廷鎮壓及經過多年戰爭而消亡。太平道為早期道教之兩大派別之一,另一派是五斗米道。漢靈帝時流行於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 。.

三国和太平道 (宗教)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太平道 (宗教) · 查看更多 »

太傅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也设有太傅。秦朝时期被废止。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朝鮮高麗時代亦設有太傅,朝鮮王朝改稱大傅。.

三国和太傅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太傅 · 查看更多 »

外戚

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東亞古代社會中的君主(中國皇帝、日本天皇、越南君主、朝鮮國王、琉球國王等)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親或妻娘家的人。.

三国和外戚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外戚 · 查看更多 »

姜维

姜维,字伯約,涼州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軍事家。原为曹魏天水郡中郎將,後降蜀漢,深受諸葛亮器重。諸葛亮死後,姜維總領蜀漢軍权,並先後11次伐魏。其後,司馬昭滅蜀漢,姜維在劍閣防守鍾會。鄧艾出奇兵從陰平小路歷經艱辛,突然出現在成都附近,諸葛亮子諸葛瞻戰死,後主劉禪降魏,蜀漢滅亡。姜維打算利用鍾會野心復國,而降鍾會。但因事敗,死於亂軍之中,享壽六十二歲。.

三国和姜维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姜维 · 查看更多 »

孟獲

孟獲,三國時期益州建寧郡人。蜀漢南方南中一帶豪強,曾加入雍闓的叛軍,後投降蜀漢,官至御史中丞。《三國志》中並未有其記載,見於《華陽國志》、《漢晉春秋》、《襄陽記》、《資治通鑑》、《通典》等。.

三国和孟獲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孟獲 · 查看更多 »

孟達

孟達(),字子敬,为避刘备叔父讳而改为子度,東漢司隶右扶风人,三国时期人物。.

三国和孟達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孟達 · 查看更多 »

孫夫人

孫夫人,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东汉末年讨虏将军孙权之妹,左将军刘备夫人。.

三国和孫夫人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孫夫人 · 查看更多 »

孫峻

孫峻(),字子遠,三國东吴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县)人,吴废帝孙亮时东吴权臣。.

三国和孫峻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孫峻 · 查看更多 »

孫亮

孫亮(;在位252年-258年),字子明,是中國三國時代吳國的第二代君主,在位六年。.

三国和孫亮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孫亮 · 查看更多 »

孫休

吴景帝孫休(),字子烈,為孫權第六子,在父親孫權、弟孫亮後繼任為吳國第三任皇帝,在位六年。.

三国和孫休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孫休 · 查看更多 »

孫和

孫和(),字子孝,是中國三國時期吳國第一位皇帝孫權的第三子,也是吳國最後一位皇帝孫皓的父親。他曾被立為太子,但後來被罷黜,最後更被賜死。.

三国和孫和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孫和 · 查看更多 »

孫霸

孫霸(?),字子威,三國時東吳皇子。孫權的第四子。曾與兄長孫和發生二宮之爭《三國志·孫霸傳》內有「同母弟」之字樣,但《妃嬪傳》中王夫人的傳記卻不見有生孫霸,而孫霸傳末附其子孫基和孫壹的文句中寫有「(孫皓)削基、壹爵土,與祖母謝姬俱徙會稽烏傷縣」疑孫霸生母為謝姬。一般认为“同母”二字衍。。.

三国和孫霸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孫霸 · 查看更多 »

孔伷

孔伷(生卒年不詳),字公緒,陳留人,東漢末期人物。.

三国和孔伷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孔伷 · 查看更多 »

孔融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武術家,鲁国曲阜人,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代孙,高祖父孔尚,鉅鹿太守。父孔宙,太山都尉。 由于曾任北海相,亦称孔北海,後因毆打相國曹操,遭處死並株連一家。.

三国和孔融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孔融 · 查看更多 »

孙坚

孙坚(),字文臺,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区)人,东汉末年軍閥諸侯将领,是東吳勢力奠基者孫策、建國者孫權的父親,汉破虏將軍乌程侯、领豫州刺史、長沙太守。再討伐董卓時率先攻入洛陽,修復洛陽皇陵宮廷。史载其“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据《三国志》记载自称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裔。其次子孫權稱帝後,追尊為武烈皇帝。.

三国和孙坚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孙坚 · 查看更多 »

孙皓

吴末帝孙皓(),字元宗,幼名彭祖,又字皓宗,《三国志》原名为孫晧。為廢太子孫和之子,吳大帝孫權之孫,在位十七年(264年—280年),是三国時期孫吴的第四位,同時也是最後一位皇帝。 吳景帝孙休逝世時,太子孫𩅦非常年幼。因當時吳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大臣們便合議改立較年長的孫皓即位。孫皓即位後,初期雖然英明施政並多行善舉,在西陵之戰一度挽回吳國的厄運,但中後期實行暴政並過度役使民力,加深了亡國危機。最終,吳國於280年被晉王朝征服,三國時代也因此終結。 孫皓並無廟號與謚號,後世史書中多將孫皓稱為吳後主、吳末帝,也有用他即位前的封號烏程侯,或是歸晉後的封號歸命侯來指代他。.

三国和孙皓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孙皓 · 查看更多 »

孙策

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他是長沙太守孙坚之长子,吴大帝孙权之大哥,是東吳政權奠定基礎首要者。在群雄割據時期,不甘一直屈居於袁術麾下,而大膽向袁術討回父親孫堅餘部,先後掃除江東割據勢力劉繇、嚴白虎、王朗,短短三四年間平定江東一帶,又招攬大量賢臣,為日後孫權統治吳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後討伐壽春仲氏偽帝袁術有功,曹操表奏朝廷命其官位予孫策為討逆將軍,并加封爵位為吳侯。公元229年其弟孫權登基稱帝后,追諡其為長沙桓王。.

三国和孙策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孙策 · 查看更多 »

孙綝

孫綝(chēn)(),字子通。三國東吳的皇族、权臣。孫堅弟弟孫靜的曾孫,孫暠的孫子,孫綽的兒子,孫據、孫恩、孫幹、孫闓的哥哥、孫峻的堂弟。.

三国和孙綝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孙綝 · 查看更多 »

孙震 (三国)

孫震(),三國時期吳國末期的宗室與都督。征虏将军孙贲之孙、威远将军孙邻之子。孫述之弟、孫歆之兄。.

三国和孙震 (三国)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孙震 (三国) · 查看更多 »

孙权

吳大帝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時期孫吳開国皇帝。孙权父亲孙坚为東漢末年名將領豫州刺史長沙太守,兄长孙策则在群雄割据中打下江东六郡奠定了基業。孫權十九岁時,孫策遭刺殺身亡,後繼掌事,成为江东地区的诸侯,并将江東六郡扩展到揚荆交三州。221年,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并赐其九錫。222年,与曹丕决裂,建號黃武;229年登基称帝。諡號大皇帝,因其廟號為太祖,所以又被稱為吳太祖。統治江東地區長達五十二年,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的。.

三国和孙权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孙权 · 查看更多 »

宦官

宦官是古代被閹割後在宮廷中為皇室服務的男性。在中国也稱內臣、內官、內璫、太監、公公、寺人、閹人、內侍、內豎、璫官、中官、中涓、涓人及中貴人等。 宦官作為宫廷內侍見諸世界多個地區。古代東亞世界各国,包括中國、朝鮮、越南的皇室也喜歡使用宦官作為內侍。歐洲的古希臘、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的宮廷中都有宦官,拜占庭法院裡甚至有大量的宦官職員,也有一些被重用當大官。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古文明都曾經有相同的做法。《新約聖經》中亦有向來自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宦官傳福音的記述。英文中宦官(eunuch)一字即由希臘文“守護床的人”轉變而成,可見宦官在本來都是為了保護後宮貞節、皇族血統而設。土耳其人使用的是黑人宦官,名為諸女領班,也有白人宦官,但黑人人數多,勢力也較大。另外,在古代並非所有的國家的皇宮內院都會有所謂的宦官,例如日本天皇的後宮一切事務都由女官負責。.

三国和宦官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宦官 · 查看更多 »

宋建

宋建(),东汉末年枹罕(今甘肃临夏)人。.

三国和宋建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宋建 · 查看更多 »

尹默

尹默,字思潛,梓潼涪城人。三國時蜀漢官員,學者。.

三国和尹默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尹默 · 查看更多 »

山上王

山上王(,在位时间:197年-227年)高句丽第10任君王,名延優,延优史书中又称为伊夷谟(一说故国川王名伊夷谟),伊夷谟、延优是同音异读。三国志记载其为太祖王的曾孙且与其曾祖同名宫,三国史记认为其为高句丽新大王的第三个儿子,故国川王的弟弟。由于故国川王无子,而继承王位并娶兄长故国川王的妻子--氏为王后。 山上王继位后遭到他的一个兄长的反对,約公元197年,辽东太守公孫康利用高句麗山上王與其兄不和,攻損高句麗都城國內城,使山上王改建尉那巖城為新都城丸都城。209年,丸都擴建完畢後山上王將都城遷移。 209年,山上王迁都到新都城丸都城(今中国吉林省集安市附近)。217年,山上王收留近千名辽东难民。 208年,山上王在打猎途中遇到一女子并一见钟情。--氏曾计划暗杀该女子但没成功。后来该女子成为山上王的小--,并为山上王生得一子即后来的东川王。 227年,山上王去世后,东川王继位。.

三国和山上王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山上王 · 查看更多 »

巴郡

巴郡,是中国古代的郡级行政区划,范围在今天重庆市和四川省内。.

三国和巴郡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巴郡 · 查看更多 »

丞相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帝王下面的最高行政官員,輔佐皇帝總理政事的百官之長。古代中国战国、秦朝、漢朝直至明朝初年,是辅佐君主的次高官吏。在漢朝僅次於相邦(後避漢高祖諱,史料均改稱相國)。相與僕射皆為先秦禮儀如射禮酒禮中輔助儀式之人。 中國歷史上設立丞相制度,東周戰國時代的秦武王是為濫觴。丞相制度在中國有長達數千年的歷史。.

三国和丞相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丞相 · 查看更多 »

丁原

丁原,字建陽,東漢末年的地方豪杰之一,董卓設計,丁被部將呂布刺殺。拜武猛都尉,并州刺史,官至執金吾。.

丁原和三国 · 丁原和三国志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丁奉

丁奉(),字承淵,廬江安豐人,三國時期孫權麾下後期重要将领,侍奉吳國四代君主孫權、孫亮、孫休、孫皓的四朝元老、重臣。年輕時做小將,多次跟隨其他將領征伐,經常勇冠三軍,斬將奪旗,曾屬於甘寧、陸遜、潘璋等人的帳下副將,驍勇且有計謀;後期地位越來越高,於解救壽春、誅殺孫綝等事件中屢有建樹。江表之虎臣之一。.

丁奉和三国 · 丁奉和三国志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丁仪

丁仪,字正礼,沛国(治今安徽濉溪縣)人,三国时魏国文学家,丁冲之子,丁廙之兄。.

丁仪和三国 · 丁仪和三国志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三国和东汉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东汉 · 查看更多 »

东海

東海,亦稱東中國海、中國東海,是指長江出海口以南、中國大陸以東的大片海域,為太平洋西部的陸缘海之一。南接台灣海峽,北臨黃海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为界,東臨太平洋,以日本九州和琉球群島為界。東海的面積大約是70餘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在1千餘米,最深處接近日本冲繩本島西側的中琉界沟(沖縄トラフ),約為2,700米。鹽度爲31-32‰,東部爲34‰。海水溫度平均9.2°C。冬季南部水溫在20°C以上。整個海區介于北緯23°00′~33°10′,東經117°11′~ 131°00′之間。.

三国和东海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东海 · 查看更多 »

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晋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陳壽曾任職於蜀漢,蜀漢滅亡之後,被徵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漢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三国和三國志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三國志 · 查看更多 »

三国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一段三個國家並立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從建安元年起算。三國是指曹魏、蜀漢及孫吳。東漢末年戰爭不斷,使得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東漢末期,漢廷因黃巾之亂、北宫伯玉之乱、黑山军起义、王芬谋废灵帝、张举张纯叛乱、外戚宦官火拼等一系列事件而动荡不安。184年漢靈帝時期,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爆发黃巾之亂。為鎮壓黃巾,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縱容地主組織私人武裝,對抗黃巾。董卓亂政並與關東諸勢力對抗後遷都長安,使得朝廷威信喪失,地方长官演变为独立军阀割據混戰。其中曹操擁護逃回洛陽的漢獻帝,遷都許。他擊敗多股勢力,最後在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勢力袁紹,大致掌控中國北方。曹操以優勢兵力南征荊州,但在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也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積極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孫權獲得整個荊州南部。劉備病死後,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遲至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鄒紀萬(1990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一節〈三國鼎立〉,第6頁-第21頁。。此後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的被司馬氏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出兵伐蜀,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最後於280年發起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陳壽所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成為研究三國歷史的重點書籍。而羅貫中結合歷史、民間故事,撰寫的《三國演義》章回小說,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豐富的內涵深入人心。.

三国和三国 · 三国和三国志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下邳

下邳,漢代、三國時期地名,其旧址位于現在的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清朝年间郯城大地震,下邳都城才由古邳镇迁往今天的邳州市。 下邳地名起源是在戰國的時期,齊威王封鄒忌當下邳的成侯,開始稱該地為“下邳”。 秦屬於東晦郡。 西漢屬於東海郡。劉邦改封韓信為楚王,韓信楚国定都在下邳。 東漢屬於下邳國,治所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北部),西元72年,漢明帝成立下邳國,封他的兒子劉衍為下邳王。 三國時期屬於下邳郡,治所下邳。 西晉屬於下邳國,治所下邳。 北魏屬於下邳郡。 隋朝屬下邳郡,治所宿豫(今江蘇省宿遷市)。 唐朝屬於泗州,治所臨淮(今江蘇省盱眙縣)。 後周時期屬於武寧節度使。 北宋時期屬於京東東路淮陽軍。 金朝時期屬於山東西路淮陽軍。 元朝時期屬於河南江北行省的歸德府。 明朝時期屬於南直隸。 清朝時期因郯城大地震,治所由今天的睢寧縣北部,遷往今邳州市境內。 中華民國時期治邳睢縣 1953年邳睢縣南部劃入睢寧縣,北部劃入邳縣。 Category:江苏古地名 Category:睢宁县.

三国和下邳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下邳 · 查看更多 »

九江市

九江市,简称浔,古称柴桑、潯陽、江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该省北部,有江西“北大门”之称。市区坐落于长江南岸、庐山北麓、鄱阳湖以西。.

三国和九江市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九江市 · 查看更多 »

并州

--州(),為古代地名。 《史記》五帝本紀中講:“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相传禹治洪水,劃分域內为九州。据《周礼》、《汉书·地理志上》记载, --州为九州之一。其地约当今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和河北省保定市一带地区。汉武帝时,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刺史部之一,约当今山西省大部,河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地。.

三国和并州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并州 · 查看更多 »

幽州

#重定向 幽州 (九州).

三国和幽州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幽州 · 查看更多 »

乌桓

乌桓(上古漢語擬音:),又名乌丸、古丸,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源自東胡,是最早附屬於匈奴的部落。.

三国和乌桓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乌桓 · 查看更多 »

庞统

統(),字士元,東漢末年襄陽郡襄陽縣(治所在今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人。地方上稱其「鳳雛」,與「臥龍」諸葛亮漢末齊名。當時俗語有云:「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為南郡郡首任為功曹,後成為劉備重臣謀士,陳壽譽其可比擬為魏國的荀彧和荀攸。歷任耒阳令、治中從事,官至軍師中郎將;死後由後主劉禪追封為關內侯,追諡為靖侯。.

三国和庞统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庞统 · 查看更多 »

交州

交州是古地名,其范围在其近八百年的历史中常有变化,通常包括現在的越南北、中部和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部分。有时还包括現在的中国广东省、海南省。.

三国和交州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交州 · 查看更多 »

五斗米道

--又称正一盟威之道(正一道)、天师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据史书记载,在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在蜀郡鹤鸣山(今四川成都市大邑县北)创立。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凡入道者须出--,故得此名,因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另外,也有人认为,这个名称也可能和崇拜五方星斗(--、北斗等)和斗姆有关,--就是“--姆”(另一說法是--崇拜和蜀地的彌教結合而成,即「--彌」教)。因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又称“天师道”。.

三国和五斗米道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五斗米道 · 查看更多 »

伊籍

伊籍(生卒年不詳),字機伯,兗州山陽高平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三国和伊籍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伊籍 · 查看更多 »

伍習

伍習,東漢末年的武將。《三國志》記載其名為五習。.

三国和伍習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伍習 · 查看更多 »

张华

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县)人。西晋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三国和张华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张华 · 查看更多 »

张任

張任(),中國東漢末年蜀郡人,為劉璋麾下大將。.

三国和张任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张任 · 查看更多 »

张飞

张飞(),字益德(小说《三国演义》为翼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與關羽並称“万人敌”。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后遇刺身亡,蜀汉追谥桓侯,是为西乡桓侯。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張飛与關羽、馬超、黃忠、趙雲合为一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中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广为世人所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粗獷剛烈好酒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 很多人误以为张飞字翼德,以为这才跟飞字相协。其实「益」是通假「鷁」,一种会飞的水鸟。.

三国和张飞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张飞 · 查看更多 »

张鲁

张鲁(、245年或259年),字公祺,沛国丰县(今属江苏豐縣)人,东汉末五斗米道首领,正一天師,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张道陵)之孙,张衡子,世为天师道教主。.

三国和张鲁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张鲁 · 查看更多 »

张超 (东平)

张超(),兗州東平人,中国东汉時代末期武将、政治人物。兄張邈。同時代又有河間郡書家張超。.

三国和张超 (东平)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张超 (东平) · 查看更多 »

张梁

张梁(),钜鹿(今河北平乡)人,东汉末黄巾起义領導人之一,张角與張寶之弟。 光和七年(184年)随兄起事,太平道徒眾称为“人公将军”。遭到朝廷所派左中郎将皇甫嵩进攻时,张梁率三萬大军於广宗(今河北威县)进行反击。因疏忽,遭到汉军夜袭,兵败身亡,本部士兵皆被坑杀。至此,黄巾起义宣告失败。.

三国和张梁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张梁 · 查看更多 »

张温 (东吴)

張溫(),字惠恕,吳郡(治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三國時東吳大臣。.

三国和张温 (东吴)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张温 (东吴) · 查看更多 »

張寶

#重定向 张宝.

三国和張寶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張寶 · 查看更多 »

張嶷

張嶷(),字伯岐,益州巴郡南充國(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

三国和張嶷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張嶷 · 查看更多 »

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历代神仙通鉴》作玑),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與董奉、華佗被并稱為「建安三神醫」。.

三国和張仲景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張仲景 · 查看更多 »

張紘

張紘(),字子綱,徐州广陵郡射陽(今江蘇揚州)人,東漢末年東吳的政治家和學者。.

三国和張紘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張紘 · 查看更多 »

張繡

張繡(),是東漢末年的武將和割據軍閥之一,武威郡袓厲縣(今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西南)人,董卓手下將領張濟的族子。.

三国和張繡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張繡 · 查看更多 »

張燕 (東漢)

張燕(生卒年不詳),本姓名堵燕(一說本姓名褚燕),外号“飞燕”,常山郡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東漢末年黑山賊首領。张燕常年集结大批从众,在河北诸郡占山为王,成为朝廷与军阀的大患,不过最终率众投靠统一北方的曹操,官至平北將軍,封安國亭侯。.

三国和張燕 (東漢)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張燕 (東漢) · 查看更多 »

張遼

張遼(),字文遠,并州雁門郡馬邑縣(今中国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大夫庄)人,原為西漢聶壹後人,因避怨而改姓。三國時期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之首;官至前將軍,諡號為剛侯。活躍於東漢末年,曾跟隨丁原、董卓、呂布等軍閥,後隨曹操。公元215年,與李典、樂進以少量兵馬駐守合肥城,面對東吳孫權親征大軍,以寡勝眾,令孫權無功而返,甚至幾乎擒住孫權。中國著名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威震逍遙津」情節,便是以此事為藍本。.

三国和張遼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張遼 · 查看更多 »

張角

張角(),鉅鹿郡(今河北寧晉)人。東漢末年太平道首領、黃巾之亂領導人。 張角作亂,稱「黃巾賊」,遂破壞四方,疲於賦役,民多叛者。上不改政,遂至天下大亂。.

三国和張角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張角 · 查看更多 »

張讓 (東漢)

張讓(),潁川人,東漢時的宦官,十常侍之首。繼子為張奉,兒媳為何皇后之妹。.

三国和張讓 (東漢)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張讓 (東漢) · 查看更多 »

張郃

張郃(),字--乂,冀州河間國鄚(今中國河北省任丘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中唯一望族出身的將領。官至征西車騎將軍,封鄚侯;死後,追封諡曰壯侯。以“臨場巧變”見稱,先隨韓馥,後隨袁绍。在跟隨袁绍時遭到謀士郭圖的誣陷,所以轉投曹操。在曹魏帳下常立功勛,後期抵禦蜀國的表現出色,多次抵禦諸葛亮北伐;蜀國上至劉備、諸葛亮,下至諸將都對其忌憚三分。.

三国和張郃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張郃 · 查看更多 »

張楊 (東漢)

張楊()字稚叔,東漢末并州雲中人。多次迎接獻帝,最高職位為大司馬。所控制的河內郡兵精糧足,為袁紹、曹操等所垂涎。後因欲助呂布對抗曹操,為部下楊醜所殺。.

三国和張楊 (東漢)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張楊 (東漢) · 查看更多 »

張濟 (武威)

張濟(),東漢末期人物,涼州武威袓厲縣人,牛輔部下。.

三国和張濟 (武威)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張濟 (武威) · 查看更多 »

張昭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东汉末年東吳名臣;卒年八十一,死後諡曰文侯。.

三国和張昭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張昭 · 查看更多 »

張曼成

#重定向 黃巾軍人物#張曼成.

三国和張曼成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張曼成 · 查看更多 »

何进

何進(),字遂高,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東漢末年外戚,官至大将军,录尚书事,封慎侯。何进为了对付十常侍而召董卓率军队入京,成为汉末大乱直至三国割据的重要事件之一,而自己也被十常侍杀死。.

三国和何进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何进 · 查看更多 »

何晏

何晏(),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孙,曹操的婿養子,三国时期玄学家,魏晋玄学贵无派创始人,与王弼并称“王何”,玄学代表人物之一,在高平陵之变与曹爽等同被司马氏诛杀,卒于正始十年(249年)。何晏以俊美著稱,有何郎粉、傅粉何郎之语,代指美男子。.

三国和何晏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何晏 · 查看更多 »

徐州市

徐州市,简称徐,古称彭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国务院批准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三国和徐州市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徐州市 · 查看更多 »

徐盛

徐盛(),字文嚮,琅邪莒縣(今山東莒縣)人,三國時代東吳重要武將;以少勝多而聞名,多次防禦曹魏大軍進攻,封蕪湖侯。江表之虎臣之一。.

三国和徐盛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徐盛 · 查看更多 »

修允

修允 (),三國時期孫吳將領。.

三国和修允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修允 · 查看更多 »

匈奴

匈奴(上古汉语:*qʰoŋ.nˤa),是亚洲大陆北部的遊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古代国家,存在年代約在前209年至48年,其后分裂为北匈奴(48年—93年)和南匈奴(48年—216年)。統治領域約略在現今蒙古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亞與中國北部地區。公元4至5世纪又陆续在中原和西域建立汉赵、北凉、胡夏、高昌北凉等汉化政权。 匈奴是部落体制的国家,建立了一套尊卑分明的内外官制,分王庭、左方和右方三个辖区,分别由单于、左右贤王负责监理,各自在自己的分地游牧而居,各有自己的军官、文官,对领土也有强烈欲望。其王族為攣鞮氏,其領袖稱单于,其下轄各王,統領各部落,单于和诸王的皇后和妻子称阏氏(匈奴实行一夫多妻制),在匈奴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在學界中有許多关于匈奴部落国家体制的假設,但是因為關於他們的資料留到後世的並不多,而且保留到今天的資料,主要都是透過另一視角的中國文獻,因此在學界中仍然存在爭議。 匈奴不是一直以来都很强盛,司马迁的《史记》曾记载在头曼和冒顿单于初期周边情况是“东胡彊而月氏盛”(《汉书》“東胡強而月氏盛”),头曼单于曾将自己儿子冒顿送到西部的月氏作質子;《史记》记载冒顿单于在位初期“东胡彊盛”,必须将所爱阏氏给予东胡王。.

三国和匈奴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匈奴 · 查看更多 »

北宫伯玉

北宫伯玉(),一作“北宫玉”。东汉末年羌族民变领袖,湟中(今青海省湟水流域一带)义从胡(属小月氏)人。.

三国和北宫伯玉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北宫伯玉 · 查看更多 »

刺史

刺史,中国古代職官名,本為御史的一種,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但经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為「御史」之意。.

三国和刺史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刺史 · 查看更多 »

刘备

漢昭烈帝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國時代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三國志、華陽國志等稱為先主,繼其帝位的劉禪則被稱為「後主」,資治通鑑稱劉備父子為漢主。.

三国和刘备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刘备 · 查看更多 »

刘徽

刘徽(约225年-约295年),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白尚恕考证他是山东淄博淄川人,梁敬王刘定国之孙菑乡侯刘逢喜的后裔。 刘徽为《九章算术》做注,于三国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成书,其中他提出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的方法,计算出正192边形的面积,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为 \tfrac (即 3.14),在此基础上又计算出正3072边形的面积,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为 \tfrac (即 3.1416)。作此書注時,他還依據其「割補術」為證勾股定理,另闢蹊徑作青朱出入圖。圖雖失傳,但據其「出入相補、以盈補虛」原理,後人參照書中類似方法還原了此圖。 刘徽後撰《重差》,唐初以後失传,仅《重差》一卷单行,因其第一题是测量海岛高度和距离的问题,故又名《海岛算经》。此外刘徽還著有《魯史欹器圖》,《九章重差圖》,唐代失傳。 刘徽的卓越成就受到后人的重视,宋徽宗时代为恢复数学教学制度,便追封了部分历代的天算家,其中便有刘徽。.

三国和刘徽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刘徽 · 查看更多 »

刘禅

劉禪(),字公嗣,又字升之。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蜀漢最後一位皇帝,史學家称蜀漢後主,223年—263年在位,歷時四十一年,是三國在位最長之皇帝。.

三国和刘禅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刘禅 · 查看更多 »

刘表

劉表(),字景升,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省邹城市)人,是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子郁桹侯刘骄的九代孙。刘表身长八尺餘(約1.86米),姿貌温厚伟壮,個性優柔寡斷,但有儒者風範。他是东汉末期的一个割据軍閥,領有荊楚數千里之地,並先後由漢廷授封官銜「荊州刺史」和「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假節」。也是漢末的黨錮名士之一。.

三国和刘表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刘表 · 查看更多 »

嵇康

嵇康(),字叔夜,三国魏谯郡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人,因曾官至曹魏中散大夫,故后世又称嵇中散。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为魏晋时期文人团体“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並稱嵇阮,同为魏末文学界与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激烈抨击世俗规范,主张顺应自然法则,保全人的天性,积极推广服食养生理论,在当时極具有非常高的声望及号召力。后因卷入朋友吕安的诉讼而入狱,权臣司马昭忌惮他的言论影响力会威脅司马氏政權,在锺会的建议下将其处死。 在他死后,其思想主张在东晋及南朝受到了极大的推崇,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构成理论。随着神仙道教的兴起,嵇康本人则被神仙化,包括作为正史的《晋书》在内,关于他的生平事迹的记述中参杂了相当多神怪、传奇的内容。而他坚持思想与人格的自由,不追逐世俗名利,为追求正义而牺牲的品质,被后世视作中国传统文人清廉正直、不畏强权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国和嵇康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嵇康 · 查看更多 »

周瑜

周瑜(),字公瑾,人稱「周郎」,庐江舒縣(今安徽省庐江县)人,東漢末年三國時代著名的東吳勢力重要的將領,也是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他指揮的赤壁之戰,是中國史上著名以少勝多的戰役,直接決定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戰後两年,他即病逝,年僅三十六歲。與魯肅、呂蒙和陸遜合稱四大都督。 周瑜年輕便成就大功,加上聰明謙虛、氣量寬大、相貌堂堂、精熟音律,傳言「曲有誤,周郎顧」,並深得主上孫策、孫權禮遇器重,妻子小橋亦稱國色,是不少人羨慕追思的英雄形象,最著名篇章如北宋大文豪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小说《三國演義》裡,作者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的才德卓越、智慧非凡,將周瑜描寫成為心胸狹隘,與諸葛亮明爭暗鬥之人物。.

三国和周瑜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周瑜 · 查看更多 »

呂壹

呂壹(?-238年?),三國時吳國人,受孫權用為心腹,任中書典校郎,監察中央和地方州郡文書事。壹為人險狠,曾經誣陷宰相顧雍、左將軍朱據等人。後因誣告事發,被斬首。.

三国和呂壹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呂壹 · 查看更多 »

唐彬

唐彬(),字儒宗,西晉官员、武將。 父唐宣曾任泰山郡守。唐彬身长八尺,强力兼人,跑得比麋鹿快。年少有武力,爾後通曉《易經》等經史。早年为郡门下掾,转任主簿。討伐東吳後,攻破吴國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顺流而下,相继攻下西陵、夷道等地。以功升為雍州刺史。 早年晉武帝考慮益州监军人选,徵詢散騎常侍文立的意見,文立說:“唐彬貪財,楊宗好酒”。晉武帝認為“財欲可足,酒不可改。”遂用唐彬。帝又诏彬监巴东诸军事,加广武将军。元康四年(294年),卒於官,谥襄。有子唐熙、唐极。唐熙娶涼州(今屬甘肅)刺史張軌之女。.

三国和唐彬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唐彬 · 查看更多 »

军阀

軍閥可以定義為軍人以武力為後盾,割据一方,以保有並擴張自己的權位,忽視國家的秩序法律。以下為軍閥的定義:.

三国和军阀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军阀 · 查看更多 »

冀州

#重定向 冀州 (九州).

三国和冀州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冀州 · 查看更多 »

公孫度

公孫度,字升濟(一作叔濟),幼名阿豹,幽州遼東襄平人,漢末割據遼東的軍閥。.

三国和公孫度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公孫度 · 查看更多 »

公孫康

公孫康(),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省辽阳市區)人。东汉末年,割据于辽东地区的军阀。最著名事績是将袁熙、袁尚首級送與曹操。 建安九年(204年)其父公孙度去世,公孫康繼承了他的職位。以东汉朝廷所封的永宁乡侯封其弟公孙恭。207年,袁熙、袁尚聯合蹋頓單--進攻白狼山,被曹操手下大將張遼擊敗,蹋頓單--被斬首。袁熙、袁尚和數千騎兵逃往遼東,公孫康恐袁熙、袁尚鸠占鹊巢,又見曹操無進軍之意,於是將二人斬殺,首級送給曹操。此外公孫康更是將公孫家族版圖擴張到高句麗、烏丸等地區,甚至攻陷高句麗都城(《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公孫康死後,二子尚幼,遼東太守一職由公孫康之弟公孫恭接任。.

三国和公孫康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公孫康 · 查看更多 »

公孫恭

公孫恭,东汉末期三国初年人物。父為公孫度,公孫康之弟。公孫康死後因二子尚幼而繼承辽东郡太守的職位。黃初元年(220年),拜為車騎將軍、假節,封平郭侯。後患「陰消」的疾病,即為消渴症,而散失性能力,太和二年(228年)被長大成人的姪兒公孫淵脅逼退位并囚禁。238年,司马懿平定公孙渊,公孙恭才得以获释。.

三国和公孫恭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公孫恭 · 查看更多 »

公孫淵

公孫淵(),也作公孙泉,字文懿,三國時期成立燕國政權。公孫康庶子,公孫晃之弟。.

三国和公孫淵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公孫淵 · 查看更多 »

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珪,东汉末期人物,幽州辽西令支人,曾任中郎将,封都亭侯,幽州刺史。 曾与刘备和刘德然共同师事于卢植。镇守辽西时曾与烏桓、鮮卑等交战,尽选白马为先锋,自号“白马义从”。当时袁术派遣孙坚驻屯于阳城以拒董卓,袁绍派周昂夺取孙坚驻守之处,袁术便派公孙瓒从弟公孙越与孙坚一同攻打周昂,没有获胜,公孙越为流矢所中死。公孙瓚以其弟被杀,将此事归罪于袁绍,并和袁绍争夺北方连年交战。 建安四年(199年)被袁绍击败,先将其姊妹妻儿全部缢死,然后引火自焚,在公孙瓒自焚时,袁绍士兵登上公孙瓒所在高台并将其斩首。.

三国和公孙瓒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公孙瓒 · 查看更多 »

关羽

羽(),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漢末三國時劉備的重要將領。與張飛並稱“万人敌”。建安四年(199年),受封汉寿亭侯。赤壁之战後,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後來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围襄樊二城,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一度想迁許都以避其锐。後曹派徐晃前来增援,而东吴背盟,遣陆逊、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景耀三年(260年),蜀汉后主刘禅追谥壮缪侯。 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历代推崇,並且視為神衹膜拜,產生關羽信仰,並傳至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國家。由于其忠義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二爺、關老爺,又多次被后代帝王褒封,直至武聖,与“文圣”孔子齐名。故也俗稱為(關)聖帝、(關)帝君、(關)聖帝君、關帝、關帝爺等而流傳至今。道教尊為協天大帝、伏魔大帝、翊漢天尊等,漢傳佛教及藏傳佛教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其中儒宗神教奉為五文昌之一而扶鸞信仰者則奉為恩主,故又稱關公為恩主公、山西夫子、文衡聖帝。民間受《三国演义》等传统作品影响,普遍认为关羽与刘备、张飞义结金兰,关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陈寿撰写之《三国志》,将關羽与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合为一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前將軍關羽为五虎之首。毛宗岗称其为“三绝”之“义绝”。直至现代,某些社会群体与场合仍常有祭拜关公。.

三国和关羽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关羽 · 查看更多 »

兗州

#重定向 兖州区.

三国和兗州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兗州 · 查看更多 »

皇甫嵩

皇甫嵩(),字義真,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人,中國東漢末期名將,參與平定黃巾之亂,官至太尉。.

三国和皇甫嵩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皇甫嵩 · 查看更多 »

皇象

皇象(生卒年不詳),字休明,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三國時期東吳書法家。與同時期擅長不同技藝的吳範、劉惇、趙達、嚴武、曹不興、宋壽和鄭嫗合稱東吳「八絕」。.

三国和皇象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皇象 · 查看更多 »

王匡 (三国)

#重定向 王匡 (东汉).

三国和王匡 (三国)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王匡 (三国) · 查看更多 »

王允

王允(),字子师,并州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東漢時官員,汉献帝初年任司徒、尚书令。当时皇帝只是一个傀儡,董卓大权在握。王允成功策劃了对董卓的刺杀,但執意殺害名士蔡邕而大失民心,且不願寬恕董卓餘党,導致餘黨反扑,長安失守,王允和其家族亦被處死,關中亦大亂。.

三国和王允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王允 · 查看更多 »

王濬

王濬,字士治,小字阿童。弘農郡湖县(今河南靈寶西)人。.

三国和王濬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王濬 · 查看更多 »

王戎

王戎(),字濬沖,小字阿戎,琅邪臨沂(在今山東省臨沂市北)人。西晉大臣,官至司徒,封安豐侯,人稱王安豐。生於魏青龍二年(234年),卒於晉永興二年(305年),出自魏晉高門士族琅邪王氏,為幽州刺史王雄之孫,涼州刺史王渾之子,與太保王祥同宗。王戎是“竹林七賢”中最年少的一位。.

三国和王戎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王戎 · 查看更多 »

秦宓

宓(),字子敕,广汉郡绵竹人。 秦宓年少有才学,州郡辟命,往往称病不去。刘备入蜀后为从事祭酒。刘备伐吴,秦宓陈说天时表示反对,被下狱,出了钱才出狱。诸葛亮为益州牧后,以秦宓为别驾,之后出任左中郎将、长水校尉。当时东吴派遣張溫出使蜀汉,张温曾和秦宓有一番问答,秦宓则以其文辩让张温敬服。后来升迁大司农,建兴四年(226年)逝世。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原蜀主刘璋别驾,为人狂妄但正义感强,刘备入蜀时候力諫刘璋拒绝刘备不被采纳,后刘备进攻成都,兵临城下,刘备使者简雍进城劝降,态度傲慢无理轻慢蜀中众人,秦宓厉声呵斥简雍,义正词严,刘备听说后大为尊敬,拜为祭酒,后升人大夫。夷陵之战后,蜀吴重新修好,吴国大夫张温入蜀,秦宓又以「天论」维护蜀国文人的尊严,深受诸葛亮器重。 陳壽評價:秦宓始慕肥遁之高,而無若愚之實。然專對有余,文藻壯美,可謂一時之才士矣。.

三国和秦宓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秦宓 · 查看更多 »

程普

程普(生卒年不详),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今河北丰润)。東漢末年孫堅麾下將軍,東吳三代元勳;因為軍中最為年長,所以被人們尊稱為程公、江表之虎臣之首。.

三国和程普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程普 · 查看更多 »

窦武

武(),字游平,右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末外戚及大臣,與劉淑、陳蕃合稱為「三君」,窦融的玄孙。因企圖政變誅除宦官,兵敗自殺。.

三国和窦武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窦武 · 查看更多 »

笮融

融(),字偉明,丹陽人,汉末武將,佛教領袖。 聚眾數百投奔陶謙,陶謙命其監督廣陵、下邳、彭城運糧。但他挪用三郡糧食建築佛寺,可容三千餘人,佛像銅人金身,浴佛設酒飯,以布鋪數十里路面,費用以億計。陶謙仍處處忍讓。 曹操攻陶謙時,笮融領男女數萬人、馬三千匹出逃廣陵。廣陵太守趙昱待為上賓,笮融因貪廣陵的物資,殺害趙昱,大掠廣陵。接著過江投奔彭城國相薛禮。 薛礼當時被陶谦逼往秣陵,故笮融与薛礼投靠揚州刺史劉繇,奉其為盟主。劉繇派笮融抵抗孫策,初出戰,被斬五百餘人,故堅守不出,孫策又以計大敗笮融軍,再殺千餘人,笮融又杀薛礼。 196年笮融被劉繇派到豫章助太守朱皓力抗袁術,但笮融再次故技重施,殺了太守朱皓,據其城。劉繇討伐笮融,初敗於笮融之手,後再合屬縣之力敗笮融,笮融敗走入山,為平民所殺。 笮融是中國佛教一位代表性的人物,其浴佛會及建寺的規模引證了當時佛教的興盛。而且其極其奢華的浴佛活動對佛教的宣揚起了積極的作用。.

三国和笮融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笮融 · 查看更多 »

繁欽

繁欽(),字休伯,東漢潁川(今河南禹縣)人。 曾任丞相曹操主簿,以善寫詩、賦、文章知名於世。.

三国和繁欽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繁欽 · 查看更多 »

繆襲

繆襲(),字熙伯,東海郡蘭陵縣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員。東漢儒士繆斐之子。.

三国和繆襲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繆襲 · 查看更多 »

经学

經學 (Chinese Classics 或 Chinese Classical Studies) 在中文语境里一般特指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義、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學問。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经学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三国和经学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经学 · 查看更多 »

羊祜

羊祜(),字叔子,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人。曹魏晚期與西晋早期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一代名將。羊祜出身泰山名门望族羊氏家族,家族人才辈出,東漢名臣蔡邕為其外祖父,世代皆有人在朝为官。他的祖父羊续曾任南阳太守,父亲羊衜曾任上党太守;其胞姊羊徽瑜為晉景帝司馬師的皇后。.

三国和羊祜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羊祜 · 查看更多 »

没有描述。

三国和羌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羌 · 查看更多 »

羅憲

羅憲(),字令則,襄陽人。三國後期蜀漢將領,巴東郡太守(郡府在永安白帝城)。於蜀漢滅亡後投降曹魏,成功抵禦孫吳的入侵,守住入蜀的要衝永安。.

三国和羅憲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羅憲 · 查看更多 »

田楷

楷(),東漢時期人物,為公孫瓚部下。那時,公孫瓚軍團與袁紹對峙,公孫瓚以嚴綱擔任冀州首長,田楷擔任青州首長,單經當兗州首長。後來,青州刺史田楷和劉備一起抵抗冀州牧袁紹,立下不少功勞,劉備也被封為平原令,後來升平原相。曹操討伐徐州,徐州牧陶謙派遣特使向田楷告急,田楷和劉備一起去救他,但到後來,徐州以北還是被曹操佔領。田楷最終與袁紹交戰而死。.

三国和田楷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田楷 · 查看更多 »

益州

益州,中国古地名,西汉开始设置的行政区划,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 殷商时期是巴人生活的地方。战国末期秦国灭了巴蜀之后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刺史部,别称刀州。辖境相当今四川省、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大部;湖北省西北部及甘肃省小部分地区。东汉治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市北)。中平年间移治绵竹县(今四川德阳市东北)。兴平年间又移治成都县(今四川成都市)。 三国时期,刘备占领此地並建立蜀汉政权。三国末年曹魏灭蜀汉,分割益州,另置梁州。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分割益州,另置宁州。其间十六国时期,李特在益州建立成汉政权,譙縱在此建立譙蜀政权。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在全国设立十道,益州属剑南道,梁州属山南道,益州为原蜀郡之地。天宝元年(742年),益州改为蜀郡,至德二年(757年),蜀郡更升为南京成都府,剑南节度使再分为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节度使, 简称「東川」、「西川」。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王小波、李顺起义失败,成都府被降为益州,成都府路改为益州路,成都仍为治所。重和元年(1118年),益州再升格为成都府,自此益州的名称不再存在。 Category:南北朝的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四川的州.

三国和益州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益州 · 查看更多 »

盧植

盧植(),字--,涿郡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經學家,著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等今皆失佚。華北名將公孫瓚,以及後來的蜀漢昭烈帝劉備皆盧植之門下弟子《三國志·先主傳》:「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

三国和盧植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盧植 · 查看更多 »

韦诞

韋誕(),字仲將,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著名的書法家。.

三国和韦诞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韦诞 · 查看更多 »

韩遂

韓遂(),原姓名韩约,字文约,金城郡人,東漢末年凉州地区的割据军阀之一。.

三国和韩遂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韩遂 · 查看更多 »

韓玄

韓玄(),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人,在漢末擔任荊州的長沙太守。据《三國誌 ·蜀書六》載,劉備在赤壁之戰後,推薦劉琦擔任荊州刺史,又南征荊州四郡。像秋風掃落葉一般,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都望風而降。後來韓玄仍然擔任長沙太守,但受討虜將軍黃忠管轄,成為蜀漢的官員。 韓玄墓位於今長沙市四大名校之一的長郡中學內。清代汪应铨《韩玄墓记》载;韩玄“威信智略,足以服人”,“宽厚爱人,玄与三郡俱降,兵不血刃,百姓安堵,可谓知顺逆之理,有安全之德。”对韩玄评价甚高,似在为其正名。.

三国和韓玄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韓玄 · 查看更多 »

韓馥

韓馥(),字文節,潁川郡(今河南省)人,東漢末年軍閥、御史中丞。.

三国和韓馥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韓馥 · 查看更多 »

韋昭

韋昭(),字弘嗣。吳郡雲陽(今江蘇丹陽)人。東吳史學家、經學家。因避司马昭之讳,《三国志》称其为韦曜。.

三国和韋昭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韋昭 · 查看更多 »

鍾繇

鍾繇(),字元常,豫州潁川長社(今河南长葛)人,三国时期曹魏重臣、著名书法家,官至太傅,逝世後諡曰「成侯」。钟繇在書法上頗有造詣,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合稱為「鍾王」。.

三国和鍾繇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鍾繇 · 查看更多 »

鍾會

鍾會(),字士季,潁川郡長社县(今中国河南省長葛東部)人,三国時期曹魏大臣,官至司徒。曹魏太傅鍾繇的小兒子、異母兄鍾毓也在曹魏官至後將軍。是滅亡蜀漢的曹魏將領之一,同時也有玄學家、書法家的一面。入蜀後發動叛變,最後死於亂軍之中。.

三国和鍾會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鍾會 · 查看更多 »

荆州

荆州,地理上可以指:.

三国和荆州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荆州 · 查看更多 »

荀緯

荀緯,字公高,河內人。年少時喜好文學,曹魏越騎校尉。裴注《三國志·卷二十一》引荀勖文章敘錄曰:緯字公高。少喜文學。建安中,召署軍謀掾、魏太子庶子,稍遷至散騎常侍、越騎校尉。年四十二,黃初四年卒。.

三国和荀緯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荀緯 · 查看更多 »

華覈

華覈(),字永先,吳郡武進人。三國時孫吳史官,與韋昭、薛瑩等人合力編撰《吳書》五十五卷。.

三国和華覈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華覈 · 查看更多 »

青州市

青州市是中国山东省潍坊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原益都县,1987年3月30日撤县设市。 青州在古代是《禹贡》“九州”之一,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一片区域,其范围远远超出今天的青州市。不过晋朝后,青州范围大大缩小,治所也迁移到今天的青州市境内,故而逐渐成为该地区的名称。 2008年,青州市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正式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县级市所拥有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3年11月18日,国务院正式将青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市境西南还有一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为云门山风景名胜区。.

三国和青州市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青州市 · 查看更多 »

顧譚

顧譚(),字子默,吳郡吳人。三国时东吴文官,顧邵之子,顧雍之孙,陆逊外甥。.

三国和顧譚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顧譚 · 查看更多 »

顧雍

顧雍(),字元歎,吳郡吳縣(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三国時期东吴的政治家和丞相,年幼時拜蔡邕為師,精通琴藝書法,逝世後謚号肅侯。.

三国和顧雍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顧雍 · 查看更多 »

衛瓘

衞瓘(),「瓘」音ㄍㄨㄢˋ,字伯玉,司隸河東安邑人,三國時期魏國、西晉的大臣,魏國侍中衛覬之子,出身於書法世家。年輕時在魏國仕官,擔任廷尉、鎮西將軍。參加討伐蜀漢的戰事,為持節監軍。蜀漢亡後,瓦解了鍾會的叛亂。入晉後衞瓘曾出鎮幽州,削弱了北方鮮卑的勢力,後任朝任尚書令,官至太保,八王之亂期間為賈后誣陷,被楚王司馬瑋殺害。.

三国和衛瓘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衛瓘 · 查看更多 »

袁尚

袁尚,字显甫,東漢末年人物,袁紹之第三子,是袁譚的同父異母之弟。.

三国和袁尚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袁尚 · 查看更多 »

袁绍

袁绍,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商水县)人。為东汉末年割據勢力之一,最盛時控有冀州、幽州、并州、青州等河朔四州,官至东汉大將軍,成為東漢末年最強盛的勢力諸侯,但在官渡之戰中慘敗給曹操後實力大損,隨後在倉亭之戰再度敗於曹操,不久悲憤而亡。.

三国和袁绍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袁绍 · 查看更多 »

袁熙

袁熙,字顯奕,《後漢書》作顯雍,東漢末年人物,袁紹次子。.

三国和袁熙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袁熙 · 查看更多 »

袁遺

袁遺(?),字伯業,袁紹、袁术的从兄,母何氏,为何夔堂姑。.

三国和袁遺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袁遺 · 查看更多 »

袁譚

袁譚(),字顯思,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商水县)人。東漢末軍閥袁紹的長子,為人性剛好殺。.

三国和袁譚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袁譚 · 查看更多 »

袁準

袁準,字孝尼,陳郡陽夏人,袁渙四子。注《喪服經》。入晉後官至給事中。.

三国和袁準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袁準 · 查看更多 »

袁术

袁术(),字公路,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商水)人,出身于官宦門閥,袁基、袁绍之弟。东汉末年的军阀,最初以南陽多數人口之地作為領地,其後趁乱世於淮南稱帝,却得不到支持,在位兩年半屡次兵败,最终吐血而死。.

三国和袁术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袁术 · 查看更多 »

颜良

顏良(),中國東漢末年袁紹部下的武將。.

三国和颜良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颜良 · 查看更多 »

裴秀

裴秀(),字季彦,河东闻喜人。西晋政治家,地图学家。青年起从政,一直颇受司马昭、司马炎父子信任,曾主持魏末晋初官职和爵位的制定工作,官至司空。他著有中国最早有记载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并在其序中提出了对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影响很大的“制图六体”。后因服寒食散误饮冷酒去世。.

三国和裴秀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裴秀 · 查看更多 »

西晋

西晋(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個大一統的时期,乃於265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後世稱「西晉」,為晉朝的一部分。這大一統時期為時僅51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37年。西晉先定都洛陽,後以長安為陪都。實行两京制。.

三国和西晋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西晋 · 查看更多 »

馬忠 (蜀漢)

忠(),字德信,益州巴西阆中人,三國時期蜀漢北伐重要將領,官至鎮南大將軍,封彭鄉亭侯。.

三国和馬忠 (蜀漢)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馬忠 (蜀漢) · 查看更多 »

馬騰

,字壽成,中國東漢末年之武將,是東漢初年的將領馬援之後人,父親為馬平任蘭干縣尉,後因失官而留在隴西。馬騰是蜀漢武將馬超之父,此外還有馬休與馬鐵二子。.

三国和馬騰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馬騰 · 查看更多 »

馬良

良(),字季常,荊州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人,三國蜀漢時期是劉備的侍中;因在馬氏兄弟五人中,眉中带白毛,能力也是最出色,所以有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贊譽。.

三国和馬良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馬良 · 查看更多 »

許慈

許慈,字仁篤。南陽人,蜀漢官員,占星家。.

三国和許慈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許慈 · 查看更多 »

马谡

謖()38歲,字幼常,荊州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人。蜀漢參軍,也是侍中马良之弟。初以荆州从事跟随刘备取蜀入川,曾任绵竹、成都令、越嶲太守。.

三国和马谡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马谡 · 查看更多 »

马超

超(),字孟起,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人,漢末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刘备称帝后任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故后谥威侯,是为斄乡威侯。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馬超与關羽、張飛、黄忠、趙雲合为一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中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广为世人所知。.

三国和马超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马超 · 查看更多 »

諸葛緒

諸葛緒(生卒年不詳),琅邪郡陽都縣人,三國時魏國人。.

三国和諸葛緒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諸葛緒 · 查看更多 »

諸葛誕

諸葛誕,字公休,中国三國時期琅邪郡陽都(今山東臨沂)人,三國時曹魏後期的重要將領,官至征東大將軍,諸葛豐之後,諸葛亮和諸葛瑾的堂弟,是青龍年間中原名士“四聰八達三豫”中“八達”之一,與夏侯玄、鄧颺等人並列;後於壽春發動叛亂,兵敗被殺。.

三国和諸葛誕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諸葛誕 · 查看更多 »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三国和高句丽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高句丽 · 查看更多 »

高幹

幹(),字元才,東漢末年軍事人物,陳留圉縣(今杞縣圉鎮)人,曾任并州刺史。出身陳留高氏,祖父和父親二代都任官。.

三国和高幹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高幹 · 查看更多 »

魚豢

魚豢,中国三國時期曹魏京兆(今河南洛阳)人,任郎中,入晉後不仕。 生平嗜史學,私撰《魏略》,為記載曹魏事的紀傳體史書。因屬私修,體例多有創新,“鉅細畢載,蕪累甚多”,此書於唐代失傳。後出現兩種輯本,但內容皆不到原書的二十分之一。 Y Y Category:中国旅游作家.

三国和魚豢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魚豢 · 查看更多 »

魏延

魏延(),字文長,荊州義陽郡人,三國時期蜀漢中期重要將領,作戰英勇、並有將略、屢立戰功,深得蜀主劉備信任、丞相諸葛亮重用。於諸葛亮北伐時期出任前軍師,主理北伐時前線戰事之決策。.

三国和魏延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魏延 · 查看更多 »

鮑信

鮑信,表字不詳,東漢泰山郡平陽縣(今山东省新泰)人。初為騎都尉官至破虜将军、濟北相。.

三国和鮑信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鮑信 · 查看更多 »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國蜀漢(季漢)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及散文家。青年时耕讀於南阳郡,地方上稱其卧龙、伏龙。後受劉備三顾茅庐邀請出仕,为促成孙刘联盟和蜀汉政权的建立与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後受封爵位武乡侯,开府治理事务,辅佐劉禪,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實際領導者。先後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於五丈原,谥忠武。诸葛亮的才能、品格倍受後世敬仰,故常被尊称为武侯、诸葛武侯。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裡忠臣与智者之代表。與漢昭烈帝劉備在統治蜀漢期間,為蜀漢提拔諸多名將與能臣,並奠定基礎。.

三国和诸葛亮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诸葛亮 · 查看更多 »

诸葛瞻

諸葛瞻(),字思远,琅邪阳都(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的长子,三國時期蜀漢的重臣,是書法家和畫家。曾为骑都尉和出任羽林中郎将,最終官至衛將軍。.

三国和诸葛瞻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诸葛瞻 · 查看更多 »

诸葛瑾

诸葛瑾(),字子瑜,琅琊陽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东吴的政治家和武將,诸葛瑾胞弟是仕於蜀汉的诸葛亮,族弟是仕於魏的諸葛誕;官至太傅和大將軍,其子诸葛恪也在东吴官至太傅及丞相。生於經學世家的諸葛瑾,治《毛詩》、《尚書》及《左氏春秋》。諸葛瑾公私分明,雖與胞弟諸葛亮闊別多年,但在出使蜀國時,兄弟聚面只談論公務,私下不相往來。.

三国和诸葛瑾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诸葛瑾 · 查看更多 »

诸葛恪

諸葛恪(),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東吳重臣諸葛瑾之子、東吳的權臣和太傅;後遷升為大將軍,官至丞相。孫權臨終,任之輔政大臣,輔助太子孫亮。孫亮即位後,諸葛恪獨攬軍政,初期籠絡民心,東興之戰勝利頗有眾望,但窮兵黷武、大舉進攻魏國,最終輕敵大敗而回;漸失民心未有反思,仍獨斷專權。最終遭到孫峻刺殺、夷滅三族,死時五十一歲。.

三国和诸葛恪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诸葛恪 · 查看更多 »

谯周

谯周(),字允南,巴蜀巴西西充(今四川阆中)人,蜀汉学者。.

三国和谯周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谯周 · 查看更多 »

豫州

豫州可以指:.

三国和豫州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豫州 · 查看更多 »

豫章郡

豫章郡, 中国古代的郡。 楚漢之際置。治所在南昌縣(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區)。西漢後期隸屬於揚州刺史部。漢末,孫權釐豫章郡置廬陵郡、彭澤郡、鄱陽郡。西晉後轄境逐漸縮小。隋唐時改豫章郡為洪州,明清时又改为南昌府。.

三国和豫章郡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豫章郡 · 查看更多 »

鲁肃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東漢末年东吴著名的外交家及政治家,为孫權策劃未來戰略藍圖,在周瑜去世后接掌前线军事,力主与刘备势力联合对抗曹操。現今世代的人將周瑜、魯肅、呂蒙、陆逊合稱爲四大都督,但事實上魯肅並沒有擔任過都督一職。.

三国和鲁肃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鲁肃 · 查看更多 »

費禕

費禕(),字文偉,荊州江夏鄳县(今河南罗山)人,三國時代蜀漢的政治家和將領,官至大將軍。在一次回途的筵會中,被降將郭脩刺殺而亡,死後諡號敬侯。.

三国和費禕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費禕 · 查看更多 »

鲜卑

卑(漢語拼音:Xiānbēi;上古汉语擬音:*Sr-pe),祖先是古代西伯利亞的遊牧民族东胡(一說山戎)或稱通古斯部落。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遊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鲜卑主要活动于赤峰市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和辽宁西北部。 2世紀時鮮卑國占据匈奴國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鲜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439年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衝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蕃所滅。.

三国和鲜卑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賈充

贾充(),字公闾,平阳郡襄陵县(今山西襄汾县)人,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是三国時代仕於魏國和西晋兩個朝代的大臣。西晉建國功臣,司馬昭和司馬炎的心腹,其女兒賈褒及賈南風分別嫁予司馬炎弟司馬攸及兒子司馬衷,與皇室結為姻親,地位顯赫,諡號武公。.

三国和賈充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賈充 · 查看更多 »

贾诩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是三國時曹魏的著名謀士。曾在東漢年間歷仕於董卓、李傕、段煨、張繡、曹操等人,後官至太尉,谥曰肃侯。.

三国和贾诩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贾诩 · 查看更多 »

趙達

趙達,字不詳,河南人,三國時期東吳文官之一。與劉惇、吳範、嚴武、曹不興、皇象、宋壽和鄭嫗合稱東吳「八絕」。.

三国和趙達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趙達 · 查看更多 »

蹇硕

硕(),东汉时期的宦官。.

三国和蹇硕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蹇硕 · 查看更多 »

蹋頓

蹋頓(),東漢末年遼西郡烏丸族的酋長。.

三国和蹋頓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蹋頓 · 查看更多 »

麋芳

麋芳(生卒年不詳),字子方,東海郡朐县(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本隸屬陶謙,後來與兄麋竺投靠劉備,後來投降東吳。.

三国和麋芳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麋芳 · 查看更多 »

軻比能

軻比能(),為中國三國時期的鮮卑首領之一。 軻比能「勇健,斷法平端,不貪財物」,眾人推舉他為大人(首領)。他的部落接近漢的北方邊境,自從袁紹據河北後,有不少漢人逃到塞外投靠軻比能,他們教曉鮮卑人「作兵器鎧楯」,又教授文字。軻比能仿效中原方式管理部眾,「出入弋獵,建立旌麾,以鼓節為進退」。他曾經協助曹操敉平地方叛亂,也曾經侵擾漢境,被曹彰打得大敗,退出塞外。軻比能後來恢復向中原政權貢獻。220年,軻比能遣使獻馬,曹丕立他為附義王。其後軻比能與東部鮮卑大人素利及步度根爭戰。224年,軻比能又進攻素利,魏國出兵--預,打敗了軻比能的部下瑣奴,軻比能於是致書向魏解釋。 此後軻比能的部眾變得強盛,「控弦十餘萬騎」。他每次掠得財物,均與眾平分,「終無所私,故得眾死力,餘部大人皆敬憚之」,然猶未能及得上以前檀石槐時期的強大。 228年,其女婿鬱築鞬遭田豫攻擊,派三萬騎兵相救,經閻志勸解,帶兵離去。 233年,軻比能引誘步度根結和親,於是步度根歸附軻比能,侵襲-并州-。後來軻比能殺了步度根。 235年,魏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韩龙殺死軻比能,立其弟為首領。.

三国和軻比能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軻比能 · 查看更多 »

黃琬

(),字子琰,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北)人,东汉末年大臣。曾因党锢之祸被禁锢二十几年,官拜豫州牧时,政绩显著。后与王允谋诛董卓,董卓部下李傕、郭汜攻破长安后,死于狱中。.

三国和黃琬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黃琬 · 查看更多 »

黃祖

黃祖(),表字不詳,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之宿將,曾為鐵匠,終任江夏郡太守。 相對於主張擁護劉琮及傾曹操路線政策的蔡瑁、蒯越為首的士族派系,是少數主張擁護長子劉琦並且尚能與傾曹派士族與之抗衡的人。.

三国和黃祖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黃祖 · 查看更多 »

黄忠

黃忠(),字漢升,荊州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市)人,三國時蜀漢的著名將領。本為漢末群雄劉表部下中郎將,長沙太守韓玄部將,後成為劉備部將,歷任討虜將軍、征西將軍,官至後將軍,去世後諡號為剛侯。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黃忠与關羽、張飛、馬超、趙雲合为一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中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广为世人所知。.

三国和黄忠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黄忠 · 查看更多 »

龐德

德(),亦作龐悳,字令明,涼州南安狟道(今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四門鎮)人;東漢末年名將,武藝出眾、膽烈過人,原屬馬超父子,後於建安二十年(215年)隨張魯歸順曹操。官至立義將軍、關門亭侯,死後曹丕諡曰壯候。.

三国和龐德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龐德 · 查看更多 »

辽东

辽东在現代汉语中多指辽东半岛。辽东半岛是位于中国辽宁辽河以东,渤海与黄海之间的一个半岛。而在中國历史上,「辽东」范围稍大于辽东半岛,大致上为现在辽河以东的辽宁省地區,是漢地的組成部分。.

三国和辽东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辽东 · 查看更多 »

蜀汉

蜀漢(221年-263年,自稱季漢)為中国历史上三國時期西南方的一個政權。於221年由昭烈帝稱帝開始,至263年曹魏攻入蜀地,後主投降為終,共經過43年,二帝統治。漢昭烈帝劉備、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的統治下,政治清明,為蜀漢建國、北伐奠定基礎。 刘备以延续汉代劉氏皇室政权,称国号为“漢”,自稱「季漢」。不過,魏晉政權皆不承認季漢政權承繼漢室、國號為「漢」,而因其主要領土古稱蜀地,而稱之為「蜀」,「蜀」遂成為其俗稱。由於季漢為曹魏所滅亡,晉又取代魏國,所以《三國志》作者陳壽(季漢出身,季漢滅亡後仕西晉)為保持政治正確,以「蜀」稱呼其國號,而不使用正式國號「漢」;資治通鑑稱其為「漢」。後來歷史為區別西漢和東漢,稱劉備政權為「蜀漢」、「季漢」。.

三国和蜀汉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蜀汉 · 查看更多 »

胡奮

胡奮(),字玄威,安定臨涇人。魏晉三國時期晉國武將。車騎將軍胡遵的兒子,胡烈之兄。.

三国和胡奮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胡奮 · 查看更多 »

胡烈

胡烈,字玄武,安定临泾人。魏车骑将军胡遵之子,胡奮之弟,胡淵之父。.

三国和胡烈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胡烈 · 查看更多 »

郤正

郤正(),字令先,河南偃師人,本名纂,三國時蜀漢官員,蜀漢亡後在西晉任官。.

三国和郤正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郤正 · 查看更多 »

郭汜

郭汜()(「汜」音「寺」,一说“汜”是“氾”通假字,正确读音为“fàn”,但“汜”与“氾”的通假关系是否确实,史上已被学者广泛考据过,比如顾颉刚曾就“汜水”古今位置的考证。),幼名阿多,故稱郭多,東漢末期涼州張掖人,原為盜馬賊,後成為董卓女婿牛輔部下。.

三国和郭汜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郭汜 · 查看更多 »

郑玄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经学家、预言家。郑益(字益恩《太平御览·人事部三·名》引《郑玄别传》:“玄一子名益,字益恩,年二十三,相国孔府君举孝廉。府君以多寇,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乃令从家将兵奔救,遇贼见害,时年二十七也。”)之父,郑小同(字子真)之祖。集兩漢經學大成,被稱「經神」。曾拜大司農,有《鄭司農集》。 少时习《易经》、《公羊传》,有“神童”之称,十八歲任乡啬夫。晋为乡佐。北海国相杜密十分器重他,永寿三年(157年),荐入太学,師從京兆第五元先、陈球。延熹三年(160年),与卢植同拜马融为师,學習古文经學,又嘗游学于幽、并、兖、豫诸州。因党锢事件而被禁,专心著述。後又博通今文經學,遍注群经,乃为汉代集经学之大成者,世称“郑学”。善飲酒,可飲一斛。 建安五年(200年)春,夢見孔子对他说:“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官渡之战时,被袁绍逼迫下随军而行,到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境)病危,至六月病逝。作品有《毛诗笺》、《三礼注》。.

三国和郑玄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郑玄 · 查看更多 »

阮籍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中国三国时期魏的诗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人稱阮步兵。與嵇康並稱嵇阮。.

三国和阮籍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阮籍 · 查看更多 »

赵云

趙雲,字子龍,是中國三國時期的蜀漢千古名將,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身高八尺,姿顏雄偉。初從公孫瓚,後歸劉備、劉禪。歷任牙門將軍,偏將軍、領桂陽太守,翊軍將軍,領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鎮東將軍。箕谷失利後自請貶為鎮軍將軍。故后追諡曰順平侯,是为永昌亭顺平侯。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的事迹合记成《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中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广为世人所知。.

三国和赵云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赵云 · 查看更多 »

薛綜

薛綜(),字敬文,沛郡竹邑人,戰國時齊國孟嘗君後代。三國時東吳官員,文學家。.

三国和薛綜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薛綜 · 查看更多 »

董卓

董卓(),字仲穎,涼州陇西临洮(今甘肅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自任相国和太师,位極人臣,但其种种的暴行使之成为中國歷史上总体评价极其负面的人物之一。 董卓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並挾持號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而且他生性凶残,施行暴政魚肉鄉民只為滿足一己之私,引致全国其它割据军阀發動董卓讨伐战,後來聯軍發生內鬨,转而成为各军阀互相争战的情況,董卓本人则被朝内大臣联合其部下设计诛杀,死後部下李傕和郭汜兩人為了把持朝政互相火拼,皇帝与朝廷流离失所,各地州牧、刺史、太守、佔据屬地完全脱离中央控制,开启三国时代。 董卓年輕時頗具豪俠之氣,好交朋友並樂於施捨且勇猛好鬥,許多豪俠勇將都樂於與他交往並聽其號令,入主京師後禁不住名利權勢的誘惑,失去往日豪氣而墮落為世人恨之入骨的暴虐虎狼。.

三国和董卓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董卓 · 查看更多 »

董奉

董奉(200-280,一说220-280)字君異,号拔墘,又號杏林,侯官縣董墘村(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青山村)人。東漢末年及三國時代著名醫師,與華佗、張仲景并称為「建安三神醫」,醫術記載較少。董奉家乡福州市长乐区有董奉山;山上有「汉董奉炼丹处」古迹,山下建有「杏林始祖董奉草堂」。 董奉生前、歿後均有許多靈妙的事蹟,如治癒交州刺史士燮,拯救豫章百姓等,被江西、福建等地民眾尊為醫神,奉祀香火,晉懷帝封为「碧虚上监太乙真人」。宋徽宗加封為「昇元真君」,尊稱為「閭山大法院監雷法主碧虚昇元杏林救生真君」,其廟多稱為「救生堂」。臺灣地區盛行的閭山派,將許遜、徐甲、吳猛、董奉四真人共稱,即為四法主信仰。.

三国和董奉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董奉 · 查看更多 »

董允

董允(),字休昭,三國時期蜀漢的大臣,与蒋琬、费祎在诸葛亮逝世后同掌蜀汉军政。董允在世時,黃皓畏懼董允而不敢作歹。.

三国和董允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董允 · 查看更多 »

蒲元

蒲元 ,蜀漢刀匠,曾為諸葛亮的西曹掾。.

三国和蒲元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蒲元 · 查看更多 »

邯鄲淳

邯鄲淳(),三国魏书法家、文學家,名竺,字子叔,一作子淑,一作子禮,穎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一作陳留人。 黄初為博士給事中。博學有才章。 師於曹喜,尤精古文大篆、八分隸書,善蒼雅蟲篆。《書評》称其书:“应规入矩,方圆乃成。” 東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上虞縣長度尚對曹娥悲憐其義,命其弟子邯鄲淳為之作曹娥碑。 著有《魏志王粲傳注》、《江式論書表》、《書斷》、《笑林》、《艺经》。詩作僅存《赠吴处玄诗》。.

三国和邯鄲淳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邯鄲淳 · 查看更多 »

邓艾

鄧艾(),字士载,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曹魏後期名將。本名鄧範,字士則,後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後來偷渡陰平,逼使蜀帝劉禪投降,建立滅蜀奇功,獲封太尉。可是戰后被鍾會聯合監軍衛瓘誣陷,鄧艾帳下軍官打算營救鄧艾,衛瓘怕受鄧艾報復,便遣田續先行殺死鄧艾,其子鄧忠亦同殉此難。.

三国和邓艾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邓艾 · 查看更多 »

蔡琰

#重定向 蔡文姬.

三国和蔡琰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蔡琰 · 查看更多 »

蔣琬

蔣琬(),字公琰,三國時代蜀漢的重臣,是劉敏、潘濬表兄。荊州零陵湘鄉(今湖南省双峰縣)人,蜀汉四英之一。初随刘备入蜀,诸葛亮卒后封大将军,辅佐刘禅,主持朝政,统兵御魏。采取闭关息民政策,国力大增。官至大司马,蜀漢安阳亭侯,諡號恭。.

三国和蔣琬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蔣琬 · 查看更多 »

蔣濟

蔣濟(),字子通。楚國平阿(今安徽省怀远县)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名臣,官至太尉。.

三国和蔣濟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蔣濟 · 查看更多 »

鄧芝

鄧芝(),字伯苗,義陽新野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

三国和鄧芝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鄧芝 · 查看更多 »

臧洪

臧洪(),字子源,东汉末年广陵射阳(今中国江苏省寶應縣東北射陽湖鎮)人。其長得體貌魁梧,異於常人。.

三国和臧洪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臧洪 · 查看更多 »

金旋

金旋(),字元機,東漢末年京兆人,有一子金禕。可能是西汉名臣金日磾之后。.

三国和金旋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金旋 · 查看更多 »

长沙市

长沙市(湘语長沙話:tsã13 sɔ33 sɿ21;普通话:Chángshā shì),古又名潭州,别称星城,因地理特色和历史缘由而有“山水洲城”、“屈贾之乡”之名,又因岳麓书院而有“'''潇湘洙泗'''”之誉。长沙是中国湖南省省会,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城市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中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湘浏盆地西缘,辖6市辖区、1县、2县级市。总面积11,820平方公里,主要人口为汉族,母语以新湘语长沙方言为主,浏阳市地区则通用赣语宜浏方言。 长沙有着两千多年的原址城建史,“长沙”一名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逸周书·王会》。秦代始设长沙郡,西汉时期建立长沙国,五代时期长沙为南楚都城。北宋时期设立的岳麓书院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留下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佳句。清末时长沙为中国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一,近代则成为了中国一大重要政治革命中心。谭嗣同等人在长沙兴办时务学堂,黄兴等人以“驱除鞑虏,复兴中华”为口号在长沙创立华兴会,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早期核心人物也在此求学和开展政治运动。长沙于1937年成为抗日战争后方,迎来发展鼎盛期,但其后的“文夕大火”以及四次长沙会战摧毁了长沙的城建和经济基础,对其现代史造成了深重影响。 经过数十年恢复期,长沙于改革开放后期开始加速发展。2015年长沙设立了中国中部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数据显示,长沙是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中国GDP总量增长幅度最大的城市,多项相关人均指标亦常年位居中西部省会第一。长沙已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家用电器、中成药及生物医药和新材料6大产业集群,此外还以传媒、出版为特色产业,湖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简称湖南卫视)收视率和影响力常年占据中国大陆省级卫视榜首。长沙有着杂交水稻育种、国内首台激光3D打印机等重大科研成果,以及设有以“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为计算设备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2016年,长沙开通了中国第一条国产中低速磁悬浮铁路运营线——长沙磁浮快线。 2017年11月1日,长沙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世界“媒体艺术之都”。.

三国和长沙市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长沙市 · 查看更多 »

零陵区

零陵区是中国湖南省永州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2003年总人口58万人,2014年GDP为179.8亿元,工业增加值59.1亿元。 1995年1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零陵地区和原永州市、冷水滩市,设立地级永州市和芝山区、冷水滩区。 以原永州市为芝山区的行政区域。2004年,芝山区更名为零陵区。 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零陵城始建公元前124年,至今(2010年)已有2134年。其建城历史在湖南仅次于长沙。“零陵”作为县级区域名称,从隋开皇九年(589年)改泉陵县为零陵县至1984年,前后沿用了1395年。 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描绘西汉初年长沙国的《驻军图》记载零陵有九支驻军布防,是长沙国南境的重要军事防地。 萌渚岭­、都庞岭和越城岭为其境内主要山脉,地理上处于北纬24°39'至26°51′间,东经110°06′至112°21′之间,南北相距最长处245公里,东西相间最宽处144公里,总面积1,959.11平方公里。.

三国和零陵区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零陵区 · 查看更多 »

虞汜

虞汜(),三國時期人物,字世洪,祖籍會稽郡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人,生于南海郡(治所在今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是吳國重臣虞翻之第四子。官拜交州刺史、冠軍將軍、餘姚侯。虞翻有子十一,虞汜最为有成。.

三国和虞汜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虞汜 · 查看更多 »

陳祗

陳祗()字奉宗,汝南郡人,许靖哥哥的外孙。蜀漢後主劉禪之寵臣。.

三国和陳祗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陳祗 · 查看更多 »

陳登

陳登(),字元龍,東漢徐州下邳郡淮浦縣(今江蘇省涟水縣)人,為名臣陳球的侄孫,徐州名門望族,官至伏波將軍,年三十九卒。.

三国和陳登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陳登 · 查看更多 »

陶璜

陶璜(),字世英,中國三國時代東吳及西晉時人。陶璜生於東吳官宦家庭,歷任顯位。3世紀60年代,東吳所轄的交州(州境包括現時越南北部)地區一度被西晉侵佔,雙方遂在當地爆發爭奪戰,陶璜受東吳孫晧委派率兵,成功擊敗晉軍,璜任交州刺史。其後,西晉於280年滅吳,陶璜投降,晉武帝繼續授任他為交州刺史。陶璜在交州任職三十年,深得當地民眾愛戴,後世越南史書甚至盛讚他「威惠素著」。.

三国和陶璜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陶璜 · 查看更多 »

陶謙

陶謙(),字恭祖,丹阳郡丹阳县(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人。東漢末年割據的軍閥之一。.

三国和陶謙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陶謙 · 查看更多 »

陸遜

遜(),本名陸議,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三國時代吳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负责统领吴国军事和政治多年,并同时掌管民事,辅佐太子等。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62岁去世,葬于苏州,追谥昭侯。与周瑜、魯肃和呂蒙合稱四大都督。.

三国和陸遜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陸遜 · 查看更多 »

陸抗

抗(),字幼節,陸遜次子,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國三國時孫吳後期名將,官至大司馬、荆州牧。.

三国和陸抗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陸抗 · 查看更多 »

陈寿

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縣(现四川省南充市)人,西晉史學家。蜀漢亡國後仕於西晉,少舉孝廉,除著作郎,著有《三國志》,評價甚高。.

三国和陈寿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陈寿 · 查看更多 »

揚州

揚州,可以指:.

三国和揚州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揚州 · 查看更多 »

李利

李利(),江西信丰人。男,汉族。1981年11月参加工作,198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赣南医学专科学校医疗系医疗专业毕业。.

三国和李利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李利 · 查看更多 »

李傕

李傕()(“傕”音「決」Juéㄐㄩㄝˊ。一说「確」“quèㄑㄩㄝˋ”),字稚然,北地郡(郡治富平县,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漢末群雄,涼州軍閥,繼董卓之後的權臣,官至大司馬、車騎將軍、司隸校尉,爵位為池陽侯。 性格勇猛詭譎,善于用兵,有辩才。在董卓被呂布、王允聯合所殺之後,听从谋士贾诩“奉国家以正天下”之策,與同僚郭汜、張濟等人合作攻進長安,在擊敗呂布殺王允後,挾持漢獻帝,专政四年,短暫地掌握了東漢王朝,挾天子以令諸侯。.

三国和李傕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李傕 · 查看更多 »

李典

李典(),字曼成,东汉兖州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巨野)人,原山阳郡地方豪强,后投曹操,是曹操時期少有的儒將。官至破虏将军,三十六岁去世。魏文帝曹丕继位后追谥号为愍侯。.

三国和李典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李典 · 查看更多 »

李譔

李譔(),字欽仲,梓潼涪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吏。.

三国和李譔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李譔 · 查看更多 »

杨仪

楊儀(),字威公,襄陽人。三國時蜀漢文臣,北伐時期諸葛亮部屬。雖才幹敏達,但心胸狹隘,諸葛亮歿後,成功除掉政敵魏延,後因升遷受阻而心懷怨懟口出反逆之言而下獄,終在獄中自盡。.

三国和杨仪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杨仪 · 查看更多 »

東郡

東郡,中國古郡名。 秦王政五年(前242年)攻取魏國北部地置。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封皇子劉恢為梁王,置梁國,領碭郡、東郡。呂-后-七年(前181年),徙梁王恢為趙王,徙呂王產為梁王,改梁國為呂國。漢文帝元年(前179年),梁國除為碭郡、東郡。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東郡領二十二縣:濮陽、觀、聊城、頓丘、發干、-范-、茌平、東武陽、博平、黎、清、東阿、離狐、臨邑、利苗、須昌、壽良、樂昌、陽平、白馬、南燕、廩丘。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濮陽市與山東省聊城市一帶,郡治在濮陽(今河南省濮陽市西南),都尉治所在東阿,屬兖州刺史部。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東郡有401297戶,1659028人。王莽改東郡為治亭。 東漢以後轄境縮小。西晋改为濮阳国,北魏時复置,移治滑臺。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改為兖州。大業三年(607年),改兖州為東郡,治白馬縣。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為滑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為靈昌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滑州。.

三国和東郡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東郡 · 查看更多 »

杜瓊

杜瓊,字伯瑜。蜀郡成都人,蜀漢官員,占星家。.

三国和杜瓊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杜瓊 · 查看更多 »

杜预

杜预(),字元凯,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曹魏末與西晋前期政治家、军事家、学者。以破竹之勢一舉殲滅东吴,幫助西晉完成統一的工作。 出于京兆杜氏,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十一世孫,亦是襄阳杜氏先祖。.

三国和杜预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杜预 · 查看更多 »

桓範

桓範(),字元則,沛国(治今安徽省濉溪县张孤集)人。三國時曹魏官員,有「智囊」之稱,官至大司農。高平陵之變後,被司馬懿以謀反罪族滅。.

三国和桓範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桓範 · 查看更多 »

楊修

楊修(),字德祖,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袁術外甥,太尉楊彪之子,出身高門士族。.

三国和楊修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楊修 · 查看更多 »

樊稠

樊稠(),東漢末期人物,涼州金城人,董卓部下。.

三国和樊稠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樊稠 · 查看更多 »

橋瑁

桥瑁(),字--偉。橋玄族子。《演義》中作「喬瑁」。.

三国和橋瑁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橋瑁 · 查看更多 »

檀石槐

檀石槐(),是中國東漢時期的鮮卑首領之一。 他是投鹿侯之妻與他人所生之子。投鹿侯有三年時間留在匈奴軍中,其妻在家生了檀石槐。投鹿侯回家後,知道檀石槐不可能是自己親生,想殺了他。其妻說以前有一次在日間外行時聽到雷震,「仰天視而雹入其口」,吞下後就有了身孕,「此子必有奇異,且宜長視」。投鹿侯雖然不相信其妻所言,卻沒有殺死檀石槐,改為棄掉,其妻私下把檀石槐送到娘家養大。 檀石槐在十四歲、十五歲已是「勇健有智略」,後來被部落推舉為大人(首領),乃立庭於彈汗山歠仇水上,在今山西省陽高縣北三百餘--。 檀石槐兵強馬壯,東西部大人皆歸附他。他南抄漢朝邊境,北拒丁零,東敗夫餘,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東西一萬四千餘--,南北七千餘--,網羅山川水澤鹽池。 漢桓帝永壽二年(156年)秋,檀石槐率領三至四千騎兵入侵漢的雲中郡。延熹元年(158年),鮮卑又入侵漢的北方邊境,以後又多次侵擾漢朝。漢朝打算用和親解決邊患,遣使持印綬封檀石槐為王,可是檀石槐拒絕接受,對漢朝的侵擾更變本加厲。檀石槐又把其地分為三部,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接夫餘、濊貊二十餘邑為東部,從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餘邑為中部,從上谷以西至敦煌、烏孫二十餘邑為西部,各置大人管治,皆隸屬檀石槐。 漢靈帝繼位後,幽州、-并州-、涼州的邊境諸郡每年都被鮮卑入寇,殺掠不可勝數。177年,漢朝反攻,遣夏育出高柳(今山西陽高),田晏出雲中,臧旻率南匈奴單--出雁門,「各將萬騎,三道出塞二千餘--」,結果漢軍慘敗,死者十之七八。 檀石槐在181年去世,享年四十五歲,次子和連排挤兄长后繼位。.

三国和檀石槐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檀石槐 · 查看更多 »

步闡

步闡(),字仲思,臨淮淮陰人。三國時東吳丞相步騭次子,亦是東吳將領。.

三国和步闡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步闡 · 查看更多 »

武陵区

武陵区为湖南常德市辖区,位于湖南北部、常德中部偏北,地处洞庭湖西部。面积29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数为386,854人(2002年),GDP总量为160,927万元(2002年)。治所滨湖中路府坪巷。.

三国和武陵区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武陵区 · 查看更多 »

段煨

段煨(音wēi 注音ㄨㄟ),字忠明,東漢末年時期的將領,涼州武威人。.

三国和段煨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段煨 · 查看更多 »

毌丘儉

毌丘儉(),字仲恭,複姓毌丘(「毌」音--;為「貫」的本字,常被誤認為讀作--的「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後期的重要将领,征討高句麗;及後發動反司馬政權叛亂戰爭失敗,被平民射殺後,梟首送入洛陽。.

三国和毌丘儉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毌丘儉 · 查看更多 »

毛炅

毛炅(),建宁(郡治今云南省曲靖市)人,是蜀漢至西晉初期將領。 毛炅本為蜀漢南中都督霍弋帳下牙門將,蜀亡後隨霍弋降魏,晉代魏後又归屬於晉朝。吳交阯郡吏呂興起事反抗吳國統治,引發「交阯之亂」,毛炅受霍弋派遣與爨谷、馬融、楊稷、董元等人率軍前往交阯支援叛吳的呂興,安撫了交阯等三郡。寶鼎三年(268年,晉泰始四年),吳國派劉俊等引兵來討伐,毛炅隨時任交阯太守的楊稷數次擊敗吳軍,後又與董元一起攻擊吳軍駐地合浦,在古城大敗吳軍,毛炅在戰中陣斬吳國大將修則,吳將劉俊也在戰鬥中陣亡。此戰取勝後,九真、鬱林兩郡也歸附晉國,毛炅被任命為鬱林太守。 建衡三年(271年,晋泰始七年),吳將虞汜、陶璜等再次率大軍前來,毛炅等人不敵,退守交阯,後糧盡不得已而投降。陶璜看中他武勇,想要赦免他,而修則的兒子修允堅持要處死他,毛炅寧死不屈,被剖腹割心依然叫罵不止。晉武帝聽說後,除令其長子襲爵外,將他其餘三子也賜封為關內侯。.

三国和毛炅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毛炅 · 查看更多 »

氐(; 上古漢語: *tˁij),是古代中国西北部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活动于今陕西、甘肅、四川三省的交界地区。.

三国和氐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氐 · 查看更多 »

江南

江南,意为長江以南地區。现在狭义上指代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的浙北,苏南及上海地区。也就是无锡、苏州、南京、松江、上海、常州、镇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其中南京只包含现在长江以南的南京,杭州包含现在钱塘江以北的杭州。长江以北的六合、浦口不算狭义上的江南,钱塘江以南的萧山、绍兴、宁波也不算狭义上的江南。现代广义上有时会把长江以北的“扬州”,钱塘江以南的“萧山、绍兴、宁波", 安徽的“古徽州地区”以及江西东北部算在内。 江南屬漢族地区,在先秦時代被中原諸國称为南蛮、百越,江南古代的南京由於做過十朝的古都,以及杭州做過南宋的首都,許多北方世家大族南迁,江南成为一个文教发达、美丽富庶的地区。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吴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 《尔雅·释地篇第九》写道:“江南曰扬州。”“江南”在成书于秦、汉以前的古籍之中属于扬州之地 在先秦时期也有其他关于江南的说法。《史记·秦本纪》中亦載:“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这里的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全境和湖北南部部分地区。钱大昕以為《项羽本纪》云“江东虽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江东”,那时的“江东”是现在江南的一部分。。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

三国和江南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江南 · 查看更多 »

江夏区

江夏区,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面积为2009平方公里,2014年人口为59万人。.

三国和江夏区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江夏区 · 查看更多 »

汝南郡

汝南郡,中國古代郡名,在今河南省、安徽省境。发源于汝南郡的知名郡姓有:汝南袁氏、汝南周氏等。.

三国和汝南郡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汝南郡 · 查看更多 »

汉中市

汉中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地区。经济以农业、旅游业、采矿业为主,工业产值较低。与甘肃、四川毗邻。北依秦岭,南屏大巴山,中部为盆地。全市辖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洋县、勉县(1964年前旧名“沔縣”)、西乡县、略阳县、镇巴县、宁强县、留坝县、佛坪县,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86万(2016年)。地方方言为汉中话,属西南官话的成渝片。.

三国和汉中市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汉中市 · 查看更多 »

汉灵帝

汉灵帝刘--(),东汉第十二位皇帝(168年2月17日—189年5月13日在位),在位22年,葬于汉文陵,其正式諡號為「孝靈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灵帝」。灵帝是东汉最后一个握有实权的皇帝。.

三国和汉灵帝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汉灵帝 · 查看更多 »

汉献帝

漢獻帝刘协(),字伯和,是东汉政權最后一位皇帝,189年至220年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獻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獻帝」。.

三国和汉献帝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汉献帝 · 查看更多 »

汉桓帝

汉桓帝刘志(),东汉第十一位皇帝(146年8月1日-168年1月25日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桓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桓帝」,他是汉章帝曾孙,河間孝王劉開之孫,蠡吾侯劉翼之子,在位21年。.

三国和汉桓帝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汉桓帝 · 查看更多 »

河南郡

河南郡,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郡級行政區,舊稱三川郡(古土文物作「叁川郡」),又曾改稱河南尹,唐朝以後由洛州、河南府所取代,「河南郡」名稱走入歷史。.

三国和河南郡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河南郡 · 查看更多 »

法正

法正(),字孝直。東漢司隸右扶風郿(今陕西眉县)人,三國時蜀漢的軍師;戰國時期齊襄王田法章之後裔,為東漢末名門法氏之後;祖父法真,有清節高尚名聲。本為劉璋部下,不得賞識,後投歸劉備。深受劉備信任,諸葛亮欣賞其才華。劉備在世時,惟獨法正有諡號,死後追諡為翼侯。與曹魏謀士程昱和郭嘉一樣有性格缺陷(程昱太剛直易得罪人、郭嘉行為不檢),但同樣善策奇謀,故陳壽譽其可比二人。.

三国和法正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法正 · 查看更多 »

涼州

涼州,是中國古代的地名之一,為漢代十三刺史部之一。其轄域在今甘肅省及寧夏全境、青海東北部、新疆東南部及內蒙古阿拉善盟一帶。.

三国和涼州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涼州 · 查看更多 »

滿寵

滿寵(),字伯寧,山陽昌邑人,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初由劉曄推薦予曹操任用,身高八尺,素來以廉潔著稱。初任許縣縣令掌管司法,後轉任汝南太守,開始參與軍事。魏文帝在位期間,駐扎在新野,負責荆州側對吳作戰。魏明帝在位期間,專任至揚州,負責東側對吳作戰,屢有功勛。後因年邁調回中央任太尉,數年後病逝,諡曰景侯。.

三国和滿寵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滿寵 · 查看更多 »

濮陽興

陽興(),字子元,兗州陳留郡外黃(今河南省民權縣西北)人,三國时期孫吳丞相。.

三国和濮陽興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濮陽興 · 查看更多 »

持至尸逐侯單于

於夫羅(),又名於扶羅,號持至尸逐侯單于,中國東漢末年,南匈奴單于羌渠之子、呼廚泉之兄、劉豹之父、漢國帝劉淵之祖父。.

三国和持至尸逐侯單于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持至尸逐侯單于 · 查看更多 »

朱士行

朱士行(),又称朱子行、朱士衡,法号八戒,颍川人,三国时期魏国佛教僧侣,汉族地区最早的西行求经僧侣,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僧人。.

三国和朱士行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朱士行 · 查看更多 »

朱儁

朱儁(),字公偉,會稽郡上虞人(今浙江上虞)。中國東漢末年名將。曾領兵平定東漢末交趾的民變以及黃巾之亂。後曾試圖討伐董卓但失敗,董卓死後應朝廷徵召,到李傕等董卓餘部控制下的東漢朝廷,意圖藉李傕等人相爭的機會從眾將手中奪回朝權,但在李、郭二將相爭期間卻被郭汜逼留為人質,憤而發病而死。.

三国和朱儁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朱儁 · 查看更多 »

文醜

文醜(),袁绍手下之名将,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顏良被殺後與劉備共同攻擊曹軍,為亂軍所殺。現存的魏書未紀錄死於誰手,晉朝以後的史料多認為文醜同為關羽在萬眾之中所殺,在《三国演义》中,文醜是为顏良報仇而被關羽斩殺。.

三国和文醜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文醜 · 查看更多 »

文欽

文欽,字仲若,豫州譙郡人,曹魏前將軍、揚州刺史、山桑侯,東吳譙侯。.

三国和文欽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文欽 · 查看更多 »

曹叡

魏明帝曹叡(),字元仲,是曹魏的第二位皇帝,从226年到239年在位,享年35岁。曹叡能诗文,惟文学成就远不及曹植和曹丕。曹叡是曹魏最後一位擁有實權的皇帝,自從曹叡崩後,曹爽掌权,魏帝自此淪爲傀儡。再後曹爽被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变斬殺,魏國大權完全落入司馬氏家族手中。.

三国和曹叡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曹叡 · 查看更多 »

曹奐

#重定向 曹奂.

三国和曹奐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曹奐 · 查看更多 »

曹不興

曹不興又作曹弗兴,三國時期東吳吴兴人。著名畫家。.

三国和曹不興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曹不興 · 查看更多 »

曹丕

魏文帝曹丕(),字子桓,沛国譙县(今属安徽亳州)人。三国時期曹魏開國皇帝,曹操的嫡长子,之後繼承父親的魏王封號與丞相的大權,最終脅迫東漢皇帝汉獻帝劉協禪讓,篡漢自立,建立魏朝,史称曹魏,諡文皇帝。 除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及其弟曹植並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與父親曹操、其子曹叡並稱「魏氏三祖」。.

三国和曹丕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曹丕 · 查看更多 »

曹仁

曹仁(),字子孝,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堂弟,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早年已經結隊跟隨曹操,常遇狀解圍,善守能攻;樊城之戰中雖被關羽以水圍城,但亦能激勵将士死守樊城直至徐晃救援,最终合兵擊退當時威震華夏的關羽。曹魏建立后,曹仁官至大司馬,封陳侯,諡曰忠。.

三国和曹仁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曹仁 · 查看更多 »

曹休

曹休,字文烈,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國的重要將領;曹操的族子,視如已出。漢中之戰曾破張飛、吳蘭等人計謀。官至大司馬,曹休死後諡壯。.

三国和曹休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曹休 · 查看更多 »

曹真

曹真,字子丹,漢末三國時代曹魏名將,曹操的族子,也是曹丕的托孤對象。當初其父為曹操招募兵馬被殺,曹操憐憫曹真而特別厚待。在曹魏的表現出眾,多次抵禦諸葛亮北伐,官至大将军、大司马,曹真死後諡為元侯。.

三国和曹真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曹真 · 查看更多 »

曹爽

曹爽(),字昭伯,小字默,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曹真之子,曹操侄孫。官至大將軍、錄尚書事,明帝遺詔與司馬懿共同輔政。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將曹爽斬殺,夷三族。.

三国和曹爽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曹爽 · 查看更多 »

曹芳

曹芳(),字蘭卿,是三国時曹魏第三代皇帝。在《三國志》中與曹髦、曹奐合稱三少帝。 曹芳虽是曹魏在位最久的君主,但也是曹魏第一位傀儡皇帝,實權先後由曹爽、司馬懿和司馬師掌握。.

三国和曹芳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曹芳 · 查看更多 »

曹髦

曹髦(),字彥士,三國時期曹魏第四位皇帝(254年-260年在位),曹霖之子,魏文帝曹丕孙。.

三国和曹髦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曹髦 · 查看更多 »

曹魏

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8日,史称曹魏、魏朝)。是中國漢朝末期三國之中据有北方及中原的政權。始於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篡漢為魏,因承繼漢朝,故具法統地位。至265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晉。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可以设置丞相以下百官,之后又进封「魏王」并以卞氏为魏国王妃,以曹操之女为魏国公主,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时便以「魏」為國號。又因为是曹氏政权,故史稱「曹魏」,以區別於其他名「魏」的政權。 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領土最遼闊的政權,灭蜀汉前疆域達到近300萬平方千米。263年,魏軍攻滅蜀汉,同年佔領廣州,至此曹魏疆域達到全盛,约400萬平方千米。由於曹魏盤踞中原,所以這區人口也是最多。期間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三国和曹魏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曹魏 · 查看更多 »

曹植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四子,卞氏嫡出之第三子,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诗人。「才高八斗」(「八斗之才」)、「七步成诗」等词之语源。 其诗歌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才华也颇受后世诗人推崇;与父亲曹操、兄长曹丕并称“三曹”。不过与其父兄不同的是,曹植一生并未担任重要军政职务。 因封陈王,且諡號思,后世文章中常稱陈思王、陈王。.

三国和曹植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曹植 · 查看更多 »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国时代曹魏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篡位稱帝後,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三国和曹操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曹操 · 查看更多 »

晉惠帝

晋惠帝司马衷(),字正度,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次子,西晋的第二位皇帝,290年至307年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惠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晉惠帝」。在他的统治期间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走向灭亡。.

三国和晉惠帝 · 三国志人物列表和晉惠帝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三国和三国志人物列表之间的比较

三国有643个关系,而三国志人物列表有1485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79,杰卡德指数为13.11% = 279 / (643 + 1485)。

参考

本文介绍三国和三国志人物列表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