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NSV重機槍

指数 NSV重機槍

NSV12.7毫米重機槍由蘇聯制造,名字取自其三位設計師G.I. Nikitin、J.S. Sokolov及V.I. Volkov。.

35 关系: 印度千克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內戰叙利亚内战塞尔维亚伊拉克战争彈鏈保加利亚俄罗斯北高加索叛亂喬治亞-奧塞提亞衝突哈薩克第一次南奧塞提亞戰爭米每秒白朗寧M2重機槍DShK重機槍聶斯特河沿岸戰爭裝甲運兵車車臣戰爭黎巴嫩內戰阿富汗戰爭 (1978年至今)阿富汗戰爭 (2001年)阿富汗战争 (1979年)蘇聯苏联红军Kord重機槍KPV重機槍氣動式 (槍械)波兰海湾战争12.7×108mm12.7×99mm NATO2011年利比亞內戰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NSV重機槍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千克

--( → ,,單位符号kg),又称--,国际单位制中質量的基本單位。在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单位中,千克是唯一一個带有词头的基本單位。 目前,千克是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中唯一仍使用实物进行定义的单位,即被定义为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2011年国际度量衡大会(CGPM)会议原则性同意以普朗克常数重新定义千克,并计划于2018年会议上做出最终决定。.

新!!: NSV重機槍和千克 · 查看更多 »

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西里爾字母:Југославија,拉丁字母:Jugoslavija),是1929年至2003年建立於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數個國家的總稱。以从鄂圖曼土耳其帝国独立的塞尔维亚族所建立的塞尔维亚王国为基础,经两次巴尔干战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隨著鄂圖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的戰敗,塞爾維亞和附近的各南斯拉夫人地區合併,創建了南斯拉夫聯邦。 1992年至2003年間,南斯拉夫除了塞爾維亞和黑山之外其他民族国家纷纷独立,此聯邦政體也因此而逐渐解體,南斯拉夫也随之成為歷史名詞,2006年随着黑山的公投和獨立,鬆散聯盟塞爾維亞和黑山也宣告終結。.

新!!: NSV重機槍和南斯拉夫 · 查看更多 »

南斯拉夫內戰

南斯拉夫內戰指的是因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解體而引發的一系列的戰爭。這些相互關聯的戰爭包括1991年的斯洛文尼亞十日戰爭(又稱斯洛文尼亞戰爭)、1991年至1995年的克羅埃西亞戰爭、1992至1995年的波士尼亞戰爭、1996年至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 南斯拉夫內戰通常被認為是歐洲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為慘烈的戰爭。民族對立與衝突、種族清洗、戰爭罪等都是其特徵。戰爭的結果導致了前南斯拉夫境內多個主權國家的產生。 此外,雖然存在一定的爭議,該地區許多持續至今的紛爭與衝突有時也被認為是南斯拉夫內戰的延續。.

新!!: NSV重機槍和南斯拉夫內戰 · 查看更多 »

叙利亚内战

敘利亞內戰是指從2011年年初持續至今的敘利亞政府與敘利亞反對派之間的衝突。受阿拉伯之春影響,敘利亞的反政府示威活動於2011年1月26日開始並於3月15日升級,隨後反政府示威活動演變成了武裝衝突。 敘利亞的反政府示威活動很快蔓延至全國多地,示威者與安全部隊的衝突逐漸升級。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和遜尼派國家協助下,要求阿拉維派總統巴沙爾·阿薩德下台的敘利亞反對派迅速壯大並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反政府衝突最終演變成內戰,並一直持續至今。 聯合國報告稱敘利亞政府軍及敘利亞反對派均犯下了包括謀殺、法外處決、酷刑等侵權行為在内的戰爭罪行。 叙利亚反对派的代表性政治组织为叙利亚反对派和革命力量全国联盟和叙利亚临时政府,叙利亚反对派的主要武装组织为自由叙利亚军。阿拉伯聯盟和海湾组织以及57国伊斯兰世界组织相继开除阿萨德政权成员资格,并承认叙利亚反对派为合法代表。另一方面,宗教色彩強烈的伊斯蘭主義武裝組織、包括伊斯兰国在內的伊斯蘭恐怖組織以及尋求擺脫外族統治的庫德族武裝組織也趁機在敘利亞崛起。據2013年12月報道,相信有多達1,000個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團體存在。部分反政府武裝團體之間不時發生武裝衝突,讓敘利亞局勢更加混亂。 反對派武裝力量獲得國外大量援助的同時,伊朗和俄羅斯則大力支援敘利亞政府,讓敘利亞內戰成為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以及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的角力場。其后更演变为美俄直接参与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俄军从2015年9月30日开始向叙利亚反政府武装展开空袭。美国方面则于2014年9月宣布空袭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并多次轰炸叙利亚政府军事设施,但事后以误炸或直接否认来搪塞。2017年4月7日(2017年沙伊拉特打击行动)和2018年4月14日美国等国家则直接宣布并攻击叙利亚政府军事设施。.

新!!: NSV重機槍和叙利亚内战 · 查看更多 »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共和国(Република Србија/Republika Srbija,Republic of Serbia,通稱為塞爾維亞)是一個巴爾幹半島的國家,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內陸國,與黑山共和國、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共和國、匈牙利共和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以及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接壤。.

新!!: NSV重機槍和塞尔维亚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是21世纪初以美国、英国军队为主的多國部隊進駐伊拉克、并推翻以萨达姆·侯赛因为首的伊拉克复兴党政权的一场战争。澳大利亞軍隊和波兰军队也参与了此次联合军事行动。军事行动是在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所发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儿子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开始的。 反恐怖主義的联合部队是由120,000人的美军部队、45,000人的英军部队、2,000多人的澳军部队和200人的波军部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0,000人的伊拉克部队。他们是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2003年3月20日多國部隊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标志着伊拉克战争的开始。 美国第3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达挺进,伴随他们作战的还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若干部队。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有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队和英国远征军(包含第4和第7装甲旅组成的第1装甲师以及若干海军陆战队)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克的海运通道。在战争进行了两周后,美军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并和该地的库尔德反叛军结成同盟,美国预期中的准备在北方投入的则由于土耳其议会的反对而未能在该地参加战斗。 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2大城市巴斯拉。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现了断水和停电等人道主义危机,国际多个人道组织向伊拉克运输救援物资,这些援助物资大多都从联军所控制的烏姆蓋薩爾进入伊拉克,还有部分则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 战争爆发大约3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大規模衝突。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之后巴格达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纷纷陷入无政府状态,巴格达市内发生频繁的抢掠事件,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遭到洗劫,上万件美索不達米亞時期的珍贵文物失踪。有伊拉克民众批评美军,并没有努力维持巴格达的市内安全。2005年以來,伊拉克政壇興辦了民主選舉,並在美國支持下開始了重建,然而這並沒有帶來理性的政治與平等,少數什葉派與財團掌控國家,遜尼派極端份子佔地為王,使美軍與美援隊伍傷亡不斷,2008年奧巴馬總統以美軍撤出(主要是戰鬥部隊)的政見上台,2011年正式撤退,結束了大部分的軍事行動。然而伊拉克戰亂遠未解決,隨後伊斯蘭國於2014年的興起,美國反恐戰果再度倒退,還造成全球難民危機與恐怖主義擴散至歐洲,此戰至今影響未明。.

新!!: NSV重機槍和伊拉克战争 · 查看更多 »

彈鏈

彈鏈(belt)是把大量子彈以串聯方式連著的彈藥,主要提供給全自動發射機槍或機砲,以達到持續火力的效果。.

新!!: NSV重機槍和彈鏈 · 查看更多 »

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共和国(Република България)是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个国家。它与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马其顿、希腊和土耳其接壤,东部滨临黑海。.

新!!: NSV重機槍和保加利亚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NSV重機槍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北高加索叛亂

北高加索叛亂是俄羅斯與高加索酋長國的武裝分子之間的武裝衝突,伊斯蘭國從2015年6月開始涉入。历时10年之久的第二次車臣戰爭在2009年4月16日正式結束,但衝突卻沒有停止過,且有升級蔓延至北高加索全境的跡象。 暴力活動主要集中在北高加索的車臣、達吉斯坦、印古什與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偶爾也會發生在周邊地區,例如: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五山城、伏爾加格勒。.

新!!: NSV重機槍和北高加索叛亂 · 查看更多 »

喬治亞-奧塞提亞衝突

喬治亞-奧塞提亞衝突是南奧塞提亞與喬治亞持續性種族衝突,於1989年展開,發展成為1991年-1992年南奧塞梯戰爭。儘管喬治亞與奧塞提亞宣布停火,衝突仍然沒有得到解決,輕微武裝事件依然發生。2008年8月,格魯吉亞和南奧塞梯之間外交緊張,衝突爆發,之後發生2008年南奧塞提亞戰爭。.

新!!: NSV重機槍和喬治亞-奧塞提亞衝突 · 查看更多 »

哈薩克

#重定向 哈萨克.

新!!: NSV重機槍和哈薩克 · 查看更多 »

(yard),符號為yd,英制中測量長度的一種單位,在英國(聯合王國)、其前殖民地及英聯邦國家中尤為常用。美國亦曾為英國殖民地;美國使用英制長度單位者,人數之眾,冠絕各國。 在香港,於售賣紙張、布匹及電線等的傳統商舖仍常使用「碼」為長度單位。另外,與「碼」字相關、最常出現在口頭語或報刊上的也許是足球比賽術語「十二碼」這詞。該詞正好說明了由罰球點離球門線為12碼長。中國大陸普通稱「十二碼」為「點球」,英文為「penalty kick」。.

新!!: NSV重機槍和码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南奧塞提亞戰爭

一次南奧塞提亞戰爭是指在1991年至1992年發生的格鲁吉亚-奧塞提亞衝突,戰爭一方為格鲁吉亚政府軍與喬治亞裔民兵,另外一方則是南奥塞梯-阿兰部隊與奧塞梯民兵,當中南奥塞梯-阿兰希望脫離格鲁吉亚而成為獨立國家。在俄羅斯部隊介入下,各方部隊在1992年6月24日簽署停火協議,並且建立。.

新!!: NSV重機槍和第一次南奧塞提亞戰爭 · 查看更多 »

米每秒

米每秒是速度(矢量)和速率(标量)的单位,属于国际单位制导出单位,可写作㎧(U+33A7 (13223)),m/s、m·s−1或mps。天文学上常以单位更大的千米每秒为单位,1 km/s.

新!!: NSV重機槍和米每秒 · 查看更多 »

白朗寧M2重機槍

白朗寧M2重機槍(M2 Machine Gun),俗稱五零/點五零機槍(Browning Machine Gun,Cal.),是由約翰·白朗寧在一戰後設計的重機槍,發射12.7×99毫米(.50 BMG)大口徑彈藥。.

新!!: NSV重機槍和白朗寧M2重機槍 · 查看更多 »

DShK重機槍

DShK 1938重機槍,又稱 DShK(俄文:ДШК,Дегтярёва-Шпагина Крупнокалиберный,英文:Degtyaryov-Shpagin Large-Calibre),是蘇聯从1938年二戰時期开始裝備的重型防空機槍。.

新!!: NSV重機槍和DShK重機槍 · 查看更多 »

聶斯特河沿岸戰爭

聶斯特河沿岸戰爭是1992年5月2日至7月21日期間發生在聶斯特河沿岸和摩爾多瓦共和國之間的戰爭。聶斯特河東岸在歷史上從未屬於過摩爾達維亞公國或比薩拉比亞。在1940年,蘇聯佔領摩爾達維亞成立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之後,聶斯特河東岸地區被劃入烏克蘭和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不過聶斯特河沿岸地區摩爾多瓦人只佔總人口的不到四成,大多數人是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蘇聯解體之後,聶斯特河沿岸地區的斯拉夫人擔心摩爾多瓦和羅馬尼亞統一,自己的語言和文化會消失。加上聶斯特河沿岸地區生活水平比摩爾多瓦其他地區普遍要高,獨立運動隨即開始。1990年9月2日,德涅斯特河沿岸最高蘇維埃宣布自摩爾多瓦獨立,成立直属于蘇聯內的蘇聯加盟共和國。兩者開始發生衝突。1992年,摩爾多瓦有了自己的軍隊指揮,雙方的武裝衝突升級。摩爾多瓦加入聯合國之後戰爭全面爆發。這場戰爭最後以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獲勝告終;需要说明的是,被俄罗斯接管的前苏联第14集团军还驻扎在德涅斯特河地区,但在俄总统叶利钦的要求下,这支部队表示“中立”。俄军中立给了摩尔多瓦政府信心,因为他们可以从罗马尼亚得到军援。.

新!!: NSV重機槍和聶斯特河沿岸戰爭 · 查看更多 »

裝甲運兵車

#重定向 装甲输送车.

新!!: NSV重機槍和裝甲運兵車 · 查看更多 »

車臣戰爭

車臣戰爭通常指1994年之后俄罗斯车臣地区发生的两场当地分离主义武装同俄罗斯联邦之间的战争:.

新!!: NSV重機槍和車臣戰爭 · 查看更多 »

黎巴嫩內戰

黎巴嫩内战(الحرب الأهلية اللبنانية;Lebanese Civil War)是一场持续自1975年至1990年期间的一场全面内战。这场内战总共导致了大约120,000人丧生,至今在黎巴嫩国内仍有76,000人依旧因这场内战流离失所,还有大约100万人因这场内战逃离至国外。 在内战之前黎巴嫩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在地中海沿岸逊尼派占多数,在黎巴嫩南部什叶派占主导地位,而黎巴嫩政府则由马龙派基督徒占主导。在1920年至1943年法属叙利亚托管地时期,各党派和教派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但是,在黎巴嫩有大量的穆斯林人口以及许多泛阿拉伯主义分子和左翼派别,这些人反对亲西方政府。以色列的建国以及大约十万名巴勒斯坦难民涌入黎巴嫩使得黎巴嫩国内的政治平衡被打破,穆斯林群体的力量得到加强,冷战对黎巴嫩产生了巨大的分裂性影响。在1958年黎巴嫩政治危机期间,各派的力量进一步对立。马龙派基督教势力站在西方国家阵营,而泛阿拉伯团体及左翼阵营站在与苏联结盟的阿拉伯国家阵营。 巴解组织在黑色九月事件之后被约旦驱逐到黎巴嫩,使得巴勒斯坦难民群体开始军事化。这引发了黎巴嫩各政治派别之间的军备竞赛,并且为黎巴嫩长期陷入地区冲突创造了条件。马龙派基督教团体和巴勒斯坦武装派别在1975年爆发武装冲突,之后左翼团体、泛阿拉伯团体和穆斯林团体与巴勒斯坦人结盟。在冲突中各联盟之间频繁且突然地转变着:到战争结束时,几乎每个党派都已经相互结盟并最终互相背叛过一次。此外外国势力,例如叙利亚和以色列在内战爆发后加入了进来并且与不同派别并肩作战。维和部队,例如多国驻黎部队和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也都曾在黎巴嫩驻扎过。 1976年经阿拉伯联盟的调解,有过短暂的停火,但内战又迅速再次展开;战火集中在黎巴嫩南部,那里自1969年起由巴解控制,后来南部由以色列占领,北部由叙利亚控制。1980年代前景越发灰暗,贝鲁特的大部份地方在以色列入侵并驱逐巴解武装人员时被破坏了。战争更演变成民族和宗教的屠杀。1983年贝鲁特发生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299名美国和法国的维和部队士兵被炸死。 1989年塔伊夫协定的制定标志着黎巴嫩内战开始进入尾声。但此时以色列仍然占据黎巴嫩南部,扶植南黎巴嫩军,将该地区作为一个防范反以色列武装袭击的缓冲区。以色列军终在2000年撤离,南黎巴嫩军随即瓦解。直至2005年黎巴嫩反对派和有力的外交干涉(美、法、联合国)连手以逼走叙利亚,叙利亚那时候才从黎国撤军。 1989年1月一个有阿盟指派的委员会开始着实制定结束冲突的方案。1991年3月黎巴嫩议会通过了一项大赦法案,赦免了法案通过之前黎巴嫩国内所有的政治犯。1991年5月除了黎巴嫩真主党以外的各民兵武装都被解散,黎巴嫩政府军开始重建为一支黎巴嫩国内唯一的不属于任何党派的武装力量。但黎巴嫩内战结束之后,黎国内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关系依旧紧张。.

新!!: NSV重機槍和黎巴嫩內戰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戰爭 (1978年至今)

阿富汗的長期戰爭起於1978年4月27日。.

新!!: NSV重機槍和阿富汗戰爭 (1978年至今)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戰爭 (2001年)

2001年阿富汗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 - 至今對阿富汗蓋達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為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復,同時也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聯軍官方指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奧薩瑪·賓拉登等蓋達組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其的支援,2009年12月1日新就任的美国总统巴拉克·歐巴馬宣布在6个月内向阿富汗增兵30,000人,2011年5月1日奧薩瑪·賓拉登被美軍擊斃,2011年7月美軍开始逐步从阿富汗战场撤出,塔利班至今仍在談判。.

新!!: NSV重機槍和阿富汗戰爭 (2001年)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战争 (1979年)

#重定向 苏联-阿富汗战争.

新!!: NSV重機槍和阿富汗战争 (1979年)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NSV重機槍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苏联红军

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РККА;简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КА),通称苏联红军,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之后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武装力量,其下包括陆军和空军。红军直接起源于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内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创立军队反击他们敌人的军事同盟(尤其是以白军之名组成的团体)。1946年2月起红军与苏联海军组成苏联武装力量(Вооруженные Силы СССР(ВС СССР)/Vooruzhennye Sily SSSR),它的官方名称改為蘇維埃陸軍(Советская Армия),直到1991年12月解体。 红军陆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同盟国获胜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德蘇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击败了战争中75%-80%的納粹德国(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装党卫队)部隊。.

新!!: NSV重機槍和苏联红军 · 查看更多 »

Kord重機槍

Kord 12.7毫米重機槍(,意為:科夫羅夫槍砲技師捷格加廖夫機槍;俄罗斯国防部火箭炮兵装备总局代號:/)是一挺由俄羅斯聯邦工業設計局()以NSV“岩石”重機槍為藍本研製、(全稱:開放聯合股份公司“V.A.捷格加廖夫工廠”;,常用縮寫:)生產的12.7毫米(.50英吋)大口徑重機槍,在1998年開始在俄羅斯軍隊服役用以取代舊型號的NSV“岩石”重機槍,發射.50俄羅斯(12.7×108毫米)步枪子彈。 它的設計目的是對付輕型裝甲目標和火力武器,摧毀在2,000公尺(2,187.23碼,6,561.68英尺,1.24英里)範圍內的敵方人員,以及高達1,500公尺(1,640.42码,4,921.26英尺,0.93英里)傾斜範圍內的空中目標。.

新!!: NSV重機槍和Kord重機槍 · 查看更多 »

KPV重機槍

KPV重機槍(俄語:Крупнокалиберный Пулемет Владимирова - КПВ,意為:弗拉基米重機槍)是蘇聯制造的重機槍,發射14.5×114毫米彈藥,與二戰蘇聯的反坦克步槍彈藥相同。.

新!!: NSV重機槍和KPV重機槍 · 查看更多 »

氣動式 (槍械)

气动操作(gas operating)又稱氣體作動式(gas action)是一種槍機運作的原理與方式,其原理為利用子彈中的發射藥於擊發後所產生的高壓氣體經過槍管上的導孔來推動連結槍機的結構,例如活塞與活塞連桿,或者是導管與增壓器,以完成槍機的開鎖/閉鎖,退殼與進彈。換言之,子彈產生的高壓气就是槍枝與槍機自動/半自動運作的來源;近代自動槍械多數採用氣動式系統。另兩種自動槍械運作方式分别是後座作用與反沖作用。.

新!!: NSV重機槍和氣動式 (槍械) · 查看更多 »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新!!: NSV重機槍和波兰 · 查看更多 »

海湾战争

海灣戰爭是指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由34個國家組成的联军和伊拉克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科威特的「回歸」以及大伊拉克的“统一”。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7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鬥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輕微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第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这次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也是第一場聯合國會員國之間的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儘管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卻未能同時剷除--,為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埋下了伏筆。.

新!!: NSV重機槍和海湾战争 · 查看更多 »

12.7×108mm

12.7×108毫米是一種被苏联、前華約、現在的俄罗斯、中国和其他國家所採用的重機槍和反器材步槍子彈。.

新!!: NSV重機槍和12.7×108mm · 查看更多 »

12.7×99mm NATO

12.7×99mm NATO,又稱.50 BMG」,全名是.50 Browning Machine Gun。於1910年代後期特別為1921年生產的白朗寧M2重機槍發展出來的彈藥,是由.30-06春田步槍子彈為基礎加碼放大而來,1921年正式服役。.50 BMG彈種繁多,包含全金屬被覆彈、曳光彈、穿甲彈、燃燒彈等。使用於機槍時須用金屬彈鏈。.50 BMG被用於長射程反器材步槍,.50口徑機槍以及小部分的超大威力手槍。有人說2002年加拿大陸軍士官於阿富汗使用TAC-50.50BMG狙擊步槍擊斃 2,430 公尺(7972 英尺/1.509 英哩)外的一名基地組織份子創下長程狙擊的世界紀錄。(已於2009年11月被英國陸軍騎兵隊下士Craig Harrison以2,475米(8120英尺)超越) 前世界紀錄於1967年美國海軍陸戰隊狙擊手Carlos Hathcock距離是2090米(2286碼)。Hathcock使用的是M2白朗寧機槍配備望遠瞄準鏡。(現在是第3名)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已經正在展開EXACTO計畫,以.50口徑的狙擊用子彈,於子彈內加入微處理器和轉向葉片,使子彈可以在飛行過程中修正軌跡。.

新!!: NSV重機槍和12.7×99mm NATO · 查看更多 »

2011年利比亞內戰

#重定向 2011年利比亚内战.

新!!: NSV重機槍和2011年利比亞內戰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NSVNSVTNSV重机枪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