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L 20e α计划

指数 L 20e α计划

L20e α计划(Projekt L 20 e α)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制定的一个战列舰建造计划。作为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的继任者,该船级的设计工作始于1914年,但1914年7月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计划被迫搁置。工作于1916年初重启,并吸取1916年5月31日-6月1日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对设计进行了细化调整。公海舰队总司令赖因哈德·舍尔希望拥有比以往舰船更大口径的和更高的航速来对抗英国皇家海军的最新舰艇。各类方案因此得到提呈,装备口径从与巴伐利亚级相同的八门380毫米炮至八门420毫米炮不等。 设计工作于1918年9月完成,但至那时,它们已没有机会建造。德国日益恶化的战争形势,以及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以支持,意味着这些舰只永远无法兴建。一旦建成,那么这些战列舰将比前级巴伐利亚级大得多,长度达到——而前级舰仅为。它们的速度也显著更快,最高时速为,相比之下,巴伐利亚级的最高时速为。这些舰只本将成为第一艘装备超过380毫米口径炮的德国军舰。.

48 关系: 司令塔吃水深度复仇级战列舰威廉二世 (德国)射速巴伐利亚级战列舰不伦瑞克级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德国级战列舰德皇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德意志帝國海軍國家海軍辦公室 (德意志帝國)公海舰队克虏伯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国王级战列舰皇帝級戰艦砲塔第一次世界大战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烟囱炮座無限制潛艇戰諾曼第級戰列艦魚雷鱼雷管黑尔戈兰级战列舰背负式炮塔船体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赖因哈德·舍尔蒸汽渦輪發動機锅炉重油英國皇家海軍造船厂U型潜艇排水量槍口初速水密艙壁水线装甲带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戰艦战列巡洋舰无畏舰日德兰海战拿骚级战列舰

司令塔

指挥搭是舰只或潜舰上的高耸起的平台,在那里军官可以对舰进行conn(下达航海指令给舵手),它也给航海提供了良好视野因此在军舰上越造越高。conn这个词可能来自conduct而不是control。 Category:潜艇设计 category:航海 category:军事术语.

新!!: L 20e α计划和司令塔 · 查看更多 »

吃水深度

吃水深度,簡稱吃水,是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最深長度,不同船舶有不同的吃水深度。而同一船舶亦根据不同的载重量及所处水域的盐度,而吃水深度有所不同。大型船艦會因為吃水太深而不能夠進入水淺之海灣、港口或者運河。船身外刻吃水线刻度,以顯示吃水深度。.

新!!: L 20e α计划和吃水深度 · 查看更多 »

复仇级战列舰

复仇级战列舰(Revenge-class battleship)是英国建造的一种战列舰。该级舰同级5艘.

新!!: L 20e α计划和复仇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威廉二世 (德国)

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托·艾伯特·冯·普鲁士(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 von Preußen,),史称威廉二世(Wilhelm II),末代德意志皇帝和普鲁士国王,1888年-1918年在位。.

新!!: L 20e α计划和威廉二世 (德国) · 查看更多 »

射速

射率(Rate of fire,简称RoF),又稱射擊率、射擊速率或射速,是武器在单位时间内能发射的弹数,其單位通常以「每分钟发射量」(rounds per minute,縮寫RPM)或「每秒鐘發射量」(rounds per second,縮寫RPS)來表示。.

新!!: L 20e α计划和射速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Linienschiffe der Bayern-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四艘超无畏战列舰的。该级别包括有巴伐利亚号、巴登号、萨克森号和符腾堡号。舰只的建造工程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其中巴登号于1913年,巴伐利亚号和萨克森号随后于1914年,而最后的符腾堡号则是于1915年下水。只有巴登号和巴伐利亚号最终完工,这是由于战事的胶着使得造船业的优先级发生改变。U型潜艇被确定为更有利于开展战争行动,因而新造战列舰工程的进展開始放缓,并最终完全停止。结果,巴伐利亚号和巴登号就此成为帝国海军最后建成的战列舰。 巴伐利亚号和巴登号分别于1916年7月和1917年3月编入舰队服役。但两艘舰均来不及参加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进行的日德兰海战。巴伐利亚号在1917年10月的阿尔比恩行动期间受委任从里加湾打击俄罗斯帝国海军的海上力量,但舰身却因触雷而受损严重,并不得不撤回基尔进行维修。巴登号则取代腓特烈大帝号成为公海舰队的旗舰,却未曾参与实战。 巴伐利亚和巴登号于1918年11月康边停战协定生效后被扣押在斯卡帕湾。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作为被扣押德国舰队的指挥官,于1919年6月21日下令全数凿沉己方舰船;巴伐利亚号被成功凿沉,巴登号则获英国水兵设法拖上岸以阻止下沉。但它还是在1921年作为被击沉。萨克森号及符腾堡号则是在战争结束后双双以各自的完成阶段被拆除为废旧金属。巴伐利亚号于1934被捞起并在次年拆解。.

新!!: L 20e α计划和巴伐利亚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不伦瑞克级战列舰

不伦瑞克级战列舰(Linienschiff der Braunschweig-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前无畏战列舰的。该船级由不伦瑞克号、艾尔萨斯号、黑森号、普鲁士号和洛特林根号组成。它们是在前级维特尔斯巴赫级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舰上安装了更具威力的、航速提升了两节,并有更好的装甲保护。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五艘同级舰均参与了积极的活动,主要是作为第四战列分舰队的岸防舰使用。黑森号于1916年被转移至,并参加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当德国战败后,同级的全部五艘舰都被魏玛国家海军保留了下来,以在各种不同的角色中担当更多职责。黑森号最终被重建为一艘无线电控制的,而普鲁士号和洛特林根号则被转变为扫雷母舰。所有舰只,除黑森号外都于1930年代被拆解;黑森号则留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当时它被苏联海军接管,继续作为靶舰使用。.

新!!: L 20e α计划和不伦瑞克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Queen Elizabeth-class battleship)是英国建造的一种战列舰,本級艦火力、防護力、速度均遠超越前代戰艦,本級艦被視為第一款問世之高速戰艦。本级舰共建造5艘,马来亚号建造经费来自英联邦自治领马来亚的贡献;除了巴勒姆號在1941年U型潛艇擊沉外,所有本級戰艦均參與了兩次世界大戰,最後均於1940年代末期退役拆解。.

新!!: L 20e α计划和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德国级战列舰

德国级战列舰或称德意志级战列舰(Linienschiff der Deutschland-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前无畏战列舰的。该船级由德国号、汉诺威号、波美拉尼亚号、西里西亚号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组成。这些舰只建于1903年至1907年间,它们与前级不伦瑞克级类似,但具有更强的装甲防护。然而这甚至在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列舰无畏号于1906年下水之前便已显得过时。因此,它们是德国海军建造的最后一级同类舰船。在其之后是拿骚级战列舰——即德国的首个无畏舰船级。 随着德国级的入役,使得舰队拥有足够的舰只组成两个完整的战列分舰队。而舰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被重组至公海舰队。尽管已然过时,但全部五艘同级舰均参加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在混乱的夜间行动中,波美拉尼亚号遭鱼雷击中并沉没。是次海战结束后,四艘幸存舰从舰队前线撤出,并主要从事辅助任务。《凡尔赛条约》允许德国保留一些老式战列舰用于沿海防御,其中便包括四艘德国级舰只。 然而,德国号并没有被用作岸防舰,而是在1920-1922年间拆解。汉诺威号是要改造为,但从未完成。它最终于1944-1946年间被拆解。西里西亚号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则是仅有的两艘同级舰,可以继续应用于国家海军和其后战争海军的前线中。两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都承担了有限的职责,当中最为显赫的是由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在西盘半岛战役期间向波兰要塞开火。临近战争结束时,两舰均告沉没。.

新!!: L 20e α计划和德国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德皇

#重定向 凱撒 (德國).

新!!: L 20e α计划和德皇 · 查看更多 »

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

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或称恺萨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Linienschiff der Kaiser-Friedrich-III.-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所建造的一个前无畏战列舰的。该船级由五艘舰组成,所有舰只均以德意志裔的君主命名。德皇腓特烈三世级采用了德国战列舰传统的武器装备——四门大口径火炮,但与同时代的外国战列舰相比,其布置于两座双联装炮塔内的口径仍然较小,这一情形直至20世纪初无畏舰的面世后才得到改变。它们还令三桨战列舰的使用得以规范化。 德皇腓特烈三世号于1895年3月在威廉港的开始,德皇威廉二世号跟随于1896年10月,同样是在威廉港。德皇威廉大帝号于1898年1月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开建,紧随其后的是同年8月在但泽动工的德皇巴巴罗萨号,而德皇卡尔大帝号则是一个月后在汉堡的布洛姆及福斯船厂架设。全部五艘舰的工程至1901年均已完结。 五艘同级舰在入役后被分配至德国练习舰队(Übungsflotte)的。它们在这里随舰队余部进行了广泛的年度训练演习。经过十年的舰队役期,它们被更新式的舰只所取代。德皇腓特烈三世级舰只遂被转移至已重组为公海舰队的,并作储备安置。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些舰只被重新召至现役,但在战争期间仅参与了有限的任务。它们最初服务于第五分舰队直至1915年,然后被降格担当辅助角色,以监狱船为主。战争结束后,全部五艘同级舰都于1922年之前出售及报废。.

新!!: L 20e α计划和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海軍

德意志帝國海軍(德語:Kaiserliche Marine,意為「帝國海軍」)是指德意志帝國的海軍,存在於1871年至1919年之間。德意志帝國海軍最早由普魯士海軍和北德意志邦聯海軍(Norddeutsche Bundesmarine)為前身所組成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大力擴展海軍力量,而形成德意志帝國與大英帝國的軍備競賽,德國海軍因而一度發展成世界上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大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最後大部分在一戰西線中損失與在英國斯卡帕灣集結時,在德國海軍軍官發起的秘密行動中自沉。 德意志帝國海軍的船艦通常被命名開頭為SMS,為「皇帝陛下的船艦」(德語:Seiner Majestät Schiff)之縮寫。.

新!!: L 20e α计划和德意志帝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國家海軍辦公室 (德意志帝國)

國家海軍辦公室(Reichsmarineamt,常簡稱「海軍辦公室」)是德意志帝國的一個海軍機關,存在於1889年至1919年間,與德國海軍三大權力機關——「海軍總監」、「海軍參謀本部」和「海軍內閣」平起平坐,直屬於德國皇帝,最高首長為「海軍大臣」(或又譯作「海軍辦公室國務秘書」)。「國家海軍辦公室」負責海軍的組織、指揮和物質保障,在戰時不直接指揮海上作戰。 戰爭結束後,「國家海軍辦公室」遭廢除,由「海軍指揮部」取而代之。.

新!!: L 20e α计划和國家海軍辦公室 (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公海舰队

公海艦隊(Hochseeflotte,亦有大洋艦隊的譯名)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的一支主力艦隊,曾參與過於第一次世界大战,自1907年2月起由本土艦隊(Heimatflotte)改名而來。海軍上將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是「公海艦隊」的締造者,他將後者建設為一支足以挑戰英國皇家海軍海上霸權的艦隊。德皇威廉二世亦是艦隊的擁護者,將其視作德國取得海外殖民地、晉升為全球強權的工具。鐵必制建軍的核心思想為風險理論,德軍若將強大的戰鬥艦隊集結於北海將可和海軍兵力分散於帝國各處的皇家海軍達到均勢,使後者將不會與德國海軍發生衝突,以免導致其自身海軍核心實力的衰落。 公海艦隊主要由戰艦編組而成,一般為8艘組成一支分艦隊,亦有少數如第1偵查集群的特別編制。公海艦隊於1907年創建時僅有2支戰艦分艦隊,而到了1914年時額外增加了3個中隊。1906年的无畏舰革命極大地影響了公海艦隊的組成,後者編制中的24艘前無畏艦都淪為過時而需汰換,到了1914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公海艦隊才有了僅僅兩支滿編的無畏艦分艦隊,而8艘最現代化的前無畏艦則被編為第3支分艦隊。另外還有兩支分艦隊在戰爭爆發後才將舊式軍艦編組而成,戰爭結束後即解編。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公海艦隊於北海進行多次出擊,欲引出具優勢兵力的大艦隊的一部份,進而消滅之,這類引誘作戰(如砲轟英國沿海岸)多由以航行速度快的战列巡洋舰所組成的第1偵查集群所執行。結果促成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的日德兰海战,但與德方計畫不同的是,公海艦隊遭遇到的卻是整支大艦隊。這場海戰的結果雖不具決定性,但英方卻在戰略上佔有優勢,且進而說服了德方艦隊司令——赖因哈德·舍尔上將,即便艦隊決戰的結果有利於德國,但後者仍無法在戰爭中取勝,故舍爾此後便與其他海軍高層一同向德皇建議改採無限制潛艇戰。結果在1917與1918年期間,公海艦隊的主要任務變成了確保北海的德國海軍基地可供U艇作戰。儘管如此,公海艦隊依舊於北海出擊數次,還曾調派分艦隊前往波罗的海對抗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1918年11月,德國戰敗,盟軍拘留了整支公海艦隊於斯卡帕湾,但就在《凡尔赛条约》簽署前幾天的1919年6月,艦隊大部分的軍艦被德國水兵自沉。.

新!!: L 20e α计划和公海舰队 · 查看更多 »

克虏伯

克虏伯(Krupp)是19到20世纪德国工业界的一个显赫的家族,其家族企业克虏伯公司是德国最大的以钢铁业为主的重工业公司。在二战以前,克虏伯兵工厂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军火生产商之一,二战后以机械生产为主,1999年合併Thyssene公司,成為ThyssenKrupp公司。2009年约有17万6000名员工和426亿欧元的年营业额。.

新!!: L 20e α计划和克虏伯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Schlachtschiff der Brandenburg-Klasse)是德国的首个远洋战列舰,也是首批装备無線通訊的德国军舰,它们代表着德国铁甲舰建造的巅峰。该船级由勃兰登堡号、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魏森堡号和韦尔特号组成,与德意志帝国海军的传统惯例相反,该船级不是根据主导舰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命名,而是按最先的勃兰登堡号命名。四艘舰均是在1890年、并于1893年完工,仅1894年完工的魏森堡号除外。它们是在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就任国家海军办公室国务大臣前便兴起,并成为了提尔皮茨在《艦隊法》中要求的战列舰的基石。 勃兰登堡号及其三艘姊妹舰以各类角色发挥了广泛的作用。1900年,四艘同级舰在义和团运动期间被部署至中国,之后完成了大幅的现代化改造。1910年,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及魏森堡号被售予奥斯曼海军;其中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于1915年被一艘英国潜艇击沉,而魏森堡号则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直至1938年才拆解报废。勃兰登堡号和韦尔特号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海防舰,并在撤出辅助职能前执行过有限的任务。这两艘舰均于1915年作废金属出售。.

新!!: L 20e α计划和勃兰登堡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国王级战列舰

国王级战列舰(König-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建造的四艘战列舰的。该船级由国王号、大选帝侯号、边境总督号和王储号所组成。战争於1914年爆发后,作为公海舰队最强大的军舰,该船级在整个一战期间都被编入的第五支队服役。期间舰只参加了日德兰海战的若干舰队行动,并在該次海戰中担当战斗队形的先锋。它们在战争中全部幸存,并于1918年11月被英国皇家海军扣留在斯卡帕湾。当海军少将路德维希·冯·罗伊特下令凿沉整个公海舰队后,全部四艘同级舰均在1919年6月21日沉没。 国王级是在其前身皇帝级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其中一个主要的变化是主炮炮位的布置。皇帝级舰在五座双联发炮塔中安装了十门305毫米50倍径速射炮,其中一座炮塔安装在舰艏,两座以超射布局部署在舰艉,另外两座則作为翼炮塔以锯齿梯阵配置在舰舯。而在国王级上,翼炮塔不再有主炮作用,取而代之的是第二炮塔前移并安排为超射布局,以及一座被安装於舰舯中心线的独立向后炮塔,它们可在舷侧来回移动,但无法向前开火;舰尾的两座超射炮塔则被保留。这使得舷侧拥有更宽的射击角度,因为所有十门炮都可以在同一个大区域进行发射,然而舰只的向前开火能力却被降低,有六门炮局限于在翼炮塔进行横向移动,仅四门炮可以全向发射。.

新!!: L 20e α计划和国王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皇帝級戰艦

皇帝级或称凯撒级战列舰(Großlinienschiff der Kaiser 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建造、并在战争中服役的五艘战列舰的。这是德国的第三个无畏舰船级,并且首次采用涡轮发动机和超射炮塔。五艘舰分别为皇帝号、腓特烈大帝号、皇后号、柳特波德摄政王号和阿尔贝特国王号。根据这一时期德国战列舰的惯例,皇帝级装备了十门305毫米主炮,但这比其主要竞争对手、英国的俄里翁級戰艦的343毫米主炮较小。 所有五艘同级舰只都参加了战争期间在北海的行动,它们共同组成为公海舰队的第六支队。有四艘舰参加了日德兰海战,惟阿尔贝特国王号当时仍处于船坞。在这场战斗中,仅皇帝号遭到两枚大口径炮弹击中而受损。这些舰只也参加了在波罗的海的阿尔比恩行动,在行动过程中,它们被改组为第四战列分舰队,受海军中将指挥。 战争结束后,五艘皇帝级舰只与大多数公海舰队的主力被英国皇家海军扣押在斯卡帕湾。它们于1919年6月21日自行凿沉,以避免遭英国强占。这些舰只随后被打捞上岸,并在1929年至1937年间拆为废铁。.

新!!: L 20e α计划和皇帝級戰艦 · 查看更多 »

砲塔

塔(Gun turret),是一固定於船艦、戰車、航空器或地面建築上的彈丸射擊武器裝置,主要由裝甲炮塔殼、炮塔環(內含旋轉制動機構)、火炮和火炮俯仰機構等組成。炮塔上通常會包覆上裝甲,用以保護操作人員。.

新!!: L 20e α计划和砲塔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L 20e α计划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

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Linienschiff der Wittelsbach-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所建造的五艘前无畏战列舰的。该船级由主导舰维特尔斯巴赫号、韦廷号、策林根号、施瓦本号和组成。它们是根据1898年《》所兴建的首批战列舰。全部五艘舰都是在1899年至1900年间开始进行,至1904年全数完工。维特尔斯巴赫级舰只在外观上与其前级德皇腓特烈三世级类似,然而,它们设有一块平滑的,而不像德皇腓特烈三世级另有较低的,并覆盖有范围更广的装甲带。它们的武器装备也几乎相同,但布局更为合理。 这些舰只于1902年至1904年间投入德国舰队服役,它们在那里加入了。1906年,划时代战列舰无畏号的下水促使它们很快被淘汰。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时,维特尔斯巴赫级舰只已不再适合前线服役——尽管它们仍然在波罗的海针对俄国海军执行了一些有限度的任务。五艘舰于1916年被解除了武装,并担任于次要角色。维特尔斯巴赫号、韦廷号和施瓦本号成为;梅克伦堡号先被用作,后又成为一艘浮动,而策林根号则成为了。除策林根号外,所有同级舰均于1921-22年间拆解;前者则于1920年代中期被重建为一艘由无线电控制的靶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于1944年的一次空袭中遭到严重破坏,并于战争的最后几天自沉。策林根号最终于1949-50年间被原地拆解报废。.

新!!: L 20e α计划和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烟囱

烟囱,指将烟雾、热气流从火炉、工业炉等排入大气的结构。烟囱多为垂直或近垂直结构。.

新!!: L 20e α计划和烟囱 · 查看更多 »

炮座

座是围绕一门加农炮或重炮而安装的的装甲板。它的名字来源于法语的en barbette,指的是放置在女儿墙上方而不是通过垛口射击的野炮,它可以自由地向四方开火但是得到的保护不多。例如南北战争的 第二次麦克阿利斯堡之战中南方士兵就无法操作火炮,因为没有抵挡北军士兵枪弹的防护。在海军里炮座指的是19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火炮安装方式,后被炮塔取代。.

新!!: L 20e α计划和炮座 · 查看更多 »

無限制潛艇戰

無限制潛艇戰(Unrestricted submarine warfare)是指不分軍用或民用的設備或工具,於戰時為求打擊敵方士氣及消耗敵方物資,不惜攻擊非軍用机构或設施,尤其是載具的戰略。這種戰略對與戰事無關的平民百姓而言尤為殘忍,儘管此舉確實有效避免敵人偽裝成民用船來補給或偷襲,但大多仍是擊沉單純的民船,對人民的生命與財產損失極為嚴重。这一战略是基于航路斩断学说之上为海军弱国制衡海军强国的不对称战略。.

新!!: L 20e α计划和無限制潛艇戰 · 查看更多 »

諾曼第級戰列艦

諾曼第級戰列艦(Normandie-class)是法國海軍在1912至1913年間設計的戰艦,本級艦共計畫建造5艘。首艦為諾曼第號,另4艘同型艦為法蘭德斯號、加斯科涅號、隆格多克號、貝亞恩號。主砲預計採用12門340公釐45倍徑1912年式主砲,並安置於3座四聯裝主砲塔內,這種砲塔設計與當時大多數海軍選擇的二聯裝砲塔大不相同,後來成為法國海軍特色之一。為了提升燃料效率,前4艘艦的推進系統採用較少見的三胀式蒸汽机與蒸汽渦輪發動機混和搭配。 當諾曼第級前4艘艦於1914年命名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軍方調整軍工生產優先度,導致本級艦的建造工程延遲。為了空出船塢空間,當艦體達到可下水的進度後,造船廠將這些未完工艦隻移出船塢,此後建造工程完全停擺,而準備安裝在艦上的火炮也多改為陸軍使用。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海軍考慮要以原設計繼續建造,或是從大戰中的經驗將諾曼第級的設計現代化,但因法國在戰後財政緊繃,未完工的前4艘艦最終被拆解。第5艘艦貝亞恩號的命運與前4艘艦不一樣,在復工後法國軍方將其改裝成航空母艦,並一直服役至1960年代,最後於1967年拆解。.

新!!: L 20e α计划和諾曼第級戰列艦 · 查看更多 »

魚雷

魚雷(torpedo)是一種有推进能力、在水下移動攻擊敵艦吃水線下船身的魚型水雷。魚雷可以从水上或水下发射,发射平台有潛艇、軍艦、鱼雷艇、直升機或固定翼飛機等。一般是用鱼雷发射管发射,但一些微型潜艇或鱼雷艇也有将鱼雷外掛在船体上,将它抛出自己航行出去的用法。 鱼雷在撞击或到达敌方目标附近时引爆,破坏目标的水下部份,造成敌方舰艇進水下沉。速度一般为40-50节,新型的超空化鱼雷时速可达200節。过去老式鱼雷的射程短,仅有1.8公里左右,新型鱼雷的射程可达16公里。鱼雷攻击可以用较小代价击沉大型舰艇,但因为攻击距离近,发射平台有被敌方远程火力击毁的风险。 鱼雷按破坏力可分为轻型和重型,按制导方式可分为无制导、自主制导和线控制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以前的魚雷不具備導引功能。在發射之前需要先設定魚雷航行的方向與深度,發射之後魚雷會持續前進直到撞击引爆,或動力用盡而沉沒。現代的魚雷都有自我導引與追蹤目標的能力,準確度和殺傷力都高得多。.

新!!: L 20e α计划和魚雷 · 查看更多 »

鱼雷管

雷管( torpedo tube、torpedo launcher)也称鱼雷发射管,是用来发射鱼雷的装置,一般有两种,一是装在潜艇和部分水面舰上面的水下发射管,一是装在甲板上的发射管(后一种也称为鱼雷发射器),一般来说潜艇的鱼雷管比甲板鱼雷管的兼容性强一点,除了能装多种鱼雷还能布设水雷,或是发射反舰导弹。现代的鱼雷管都基本统一在324mm,533mm和650mm(超重型) 三种尺寸上。水面鱼雷艇用的鱼雷管一般是用炸药块来发射,而大型潜艇用高压气发射,轻型微型潜艇用鱼雷自体发射出去的方法,称为swim-out型。现代潜艇鱼雷管都有开口互锁机构以使鱼雷管永远不会出现两头同时打开的情况,同时鱼雷管内还有保险解除环,用于擦开鱼雷体上的保险。.

新!!: L 20e α计划和鱼雷管 · 查看更多 »

黑尔戈兰级战列舰

黑尔戈兰级战列舰(Großlinienschiff der Helgoland-Klasse)是德国的第二个无畏类战列舰。从1908年至1912年,该级别共建成4艘舰只,分别为:主导舰黑尔戈兰号、奥尔登堡号、东弗里斯兰号以及图林根号。其设计较之前级拿骚级有了显著改善:它们以更大的305毫米取代了装备于早期舰只上的280毫米炮,并有更高效的推进系统。作为德意志帝国海军唯一设置三座烟囱的无畏舰,黑尔戈兰级在外观上可以轻易的与前级区分开。但另一方面,舰只仍沿用了前级的六边形主炮布局。 黑尔戈兰级舰只在入役公海舰队后组成了的第一支队,与隶属于第一战列分舰队第二支队的拿骚级舰只并肩作战。它们都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主要战斗,包括在北海的日德兰海战以及在波罗的海的。全部4艘舰均在战争中幸存,但没有成为被扣押在斯卡帕湾的德国舰队的一份子。当德国主力舰只在斯卡帕湾自沉后,4艘黑尔戈兰级舰只作为沉没舰只的替代品被予协约国。东弗里斯兰号被美国海军带走,并于威廉·米切尔在1921年7月进行的空中力量演示中用作。黑尔戈兰号及奥尔登堡号被分别分配至英国和日本,并于1921年报废。图林根号则于1920年被交付至法国,用作法国海军的靶舰,该舰最终于1923年至1933年间拆解。.

新!!: L 20e α计划和黑尔戈兰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背负式炮塔

#重定向 背負式砲塔.

新!!: L 20e α计划和背负式炮塔 · 查看更多 »

船体

船体,也称船身或船壳。船体的形状会影响船舶在水中的航行速度和稳定性。船舶按船体的数量可分为单体船、双体船和三体船。.

新!!: L 20e α计划和船体 · 查看更多 »

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

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德語:Alfred von Tirpitz,)是一名德意志帝國海軍元帥,也是第一位德國海軍元帥。是帝國海軍「公海艦隊」的建設者,在擔任德國海軍大臣期間,先後制定了「第九號備忘錄」、「風險理論」,對海軍的擴張有決定性影響力,但同時也是造成德國與英國關係惡化的關鍵人物之一。鐵必制的戰略觀深遠地影響了德國在歷史上對海權的戰略。 俾斯麥級戰艦的二號艦,有「北方孤獨女王」之稱的鐵必制號以他來命名。.

新!!: L 20e α计划和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 · 查看更多 »

赖因哈德·舍尔

萊因哈特·舍爾(德语:Reinhard Scheer,),德意志帝国海军上将。 萊因哈特·舍爾于1879年加入海军成为一名见习军官,其后历任巡洋舰和战列舰指挥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萊因哈特·舍爾担任公海舰队第二舰队司令,后又担任德意志帝国海军装备最新、战斗力最强的公海舰队第三舰队司令。1916年1月,萊因哈特·舍爾晋升为上将并受任為公海舰队總司令。同年5月31日-6月1日,萊因哈特·舍爾率领公海舰队参与了历史上最大海战之一的日德兰战役。 此战后,萊因哈特·舍爾加入针对协约国的无限制潜艇战。1918年8月,萊因哈特·舍爾出任「海軍戰爭指揮部」部長兼海軍總參謀長,而弗朗茨·冯·希佩尔上将接替其在公海舰队的职务。两人曾计划对英国舰队发起最后攻势,但因厌战的水兵发动威廉港暴动而作罢。舍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退役。 1919年,萊因哈特·舍爾编著的回忆录出版,一年后又译成英语并发行。1925年,萊因哈特·舍爾自传出版。1928年,萊因哈特·舍爾在马克特雷德维茨逝世,后葬于魏玛。.

新!!: L 20e α计划和赖因哈德·舍尔 · 查看更多 »

蒸汽渦輪發動機

蒸汽渦輪發動機(Steam turbine)是一種擷取(將水加熱後形成的)蒸汽之動能轉換為渦輪轉動之動能的機械。相較於原由詹姆斯·瓦特發明的單級往復式蒸汽機,渦輪蒸汽機大幅提高了熱效率,更接近熱力學中理想的可逆過程,並能提供更大的功率,至今它幾乎取代了往復式蒸汽機。使用渦輪蒸汽機发电的电厂叫做热电厂,其特別適用於火力發電和核能發電,世界上大約80%的電能是渦輪蒸汽機所產生。船舶领域主要用于大型舰船。 SteamTurbine.jpg|一具現代蒸汽渦輪發動機總成 TMW 773 - Steam turbine generator set.jpg|1910年製250kw小型蒸汽渦輪發動機.

新!!: L 20e α计划和蒸汽渦輪發動機 · 查看更多 »

锅炉

锅炉是一种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热能或者其他热能加热水或其他工质,以生产规定参数(温度、压力)的品质的蒸汽、热水或者其他工质的设备。锅炉常在热力发电厂或其他工业、民用生产中使用。 锅炉是由锅和炉两大部分组成。锅是装水的容器,由锅筒和许多钢管组成;炉是燃料燃烧的场所。燃料在炉内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借导热、对流和辐射三种换热的形式,将烟气的热量传给锅中的水而产生蒸汽。.

新!!: L 20e α计划和锅炉 · 查看更多 »

重油

重油是原油提取汽油、柴油后的剩余重质油,其特点是分子量大、黏度高。重油的比重一般在0.82~0.95,熱值在10,000~11,000kcal/kg左右。其成分主要是碳氫化合物,另外含有部分的(約0.1~4%)的硫黃及微量的無機化合物。主要用于大型蒸汽轮机锅炉及中大型船舶用引擎的燃油。重油可以用作现代大型燃煤锅炉的启动点火燃料。现在对重油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长链烃的裂化,目的是通过裂解重油得到轻质的柴油或者煤油。此外,二戰其間重油可用於制造燃燒彈。.

新!!: L 20e α计划和重油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海軍

皇家海军(Royal Navy,縮寫为 RN),亦称英国皇家海军或英国海军,是英国的首要海上作战部队。9世纪时阿尔弗雷德大帝首先开始使用海上军队,而自14世纪初起英格兰海军开始参与海战。现代皇家海军可追溯至16世纪初,为英国三军中最为古老的军种。正是如此,皇家海軍是三軍中地位最崇高的,其尊稱為「高級軍種」(Senior Service)。 自17世纪中期起至18世纪,皇家海军同荷兰皇家海军和法国海军对制海权展开争夺。自18世纪中期起其为全球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美国海军所超越。皇家海军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大英帝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其历史地位显赫,人们(包括英国人)时常略去“英国”部分,直称其为“皇家海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皇家海军规模大幅度缩减,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其仍为全球规模最大。至战争结束时美国海军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在冷战期间,皇家海军转变角色为反潜力量,主要于GIUK缺口搜索苏联潜艇。苏联解体之后,皇家海军重新成为远征作战部队,活跃于全球范围,并仍旧是世界最为强大的蓝水海军之一。 皇家海军拥有诸多科技先进的舰船和潜艇,包括一艘航空母艦、一艘、两艘、四艘弹道导弹潜艇(维持英国的)、七艘核动力舰队潜艇、六艘、13艘巡防舰、15艘反水雷舰船及22艘巡逻舰船。截至2017年12月26日,皇家海军共有78艘现役舰艇(包括潜艇),9艘(RFA)舰艇、以及5艘根据合同可为辅助舰队使用的舰艇。辅助舰队对皇家海军进行海上补给,通过其三艘船提升皇家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并取代过去巡防舰的职责,同皇家海军一同进行巡逻任务。皇家海军的总排水量达到近400,000吨(包括辅助舰队和皇家海军陆战队则达676,000吨)。 皇家海军與皇家海军陆战队共同組成。海军的軍種指揮官为第一海務大臣兼海軍參謀長(1SL/CNS),上将军衔,亦为成员。国防委员会将海军管理职责下放至海軍部委員會,由国防大臣领衔。皇家海军目前于英国境内拥有三个海军基地:朴次茅斯、和,其中第三者为西欧最大的海军基地。.

新!!: L 20e α计划和英國皇家海軍 · 查看更多 »

造船厂

造船厂(Shipyards, dockyards),是制造和维修船只的场所。造船厂负责的范围可能为游艇、军舰、貨輪、超大游轮或者其他船只。因为造船厂的设施不同和更新,所以其职能也通常进行变化。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分别位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國、德国、土耳其、台灣、韓國、波兰和克罗地亚等國。在欧洲的造船厂分布比较零散,而在亚洲的造船厂和造船工业比较集中和大型。.

新!!: L 20e α计划和造船厂 · 查看更多 »

U型潜艇

U型潜艇是特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國使用的潜艇。由于德国潜艇的编号都用德文“Untersee-boot”(意思为“潜艇”,按照英文直译写法为Undersea boat,简称U-boat)的首字母U加数字命名,如U-511。为了区别于同盟国的潜艇(英语为"submarine"),在英语裡使用"U-boat"来称呼德国潜艇。中文翻译为“U型潜艇”,亦可简称为“U艇”。.

新!!: L 20e α计划和U型潜艇 · 查看更多 »

排水量

排水量(displacement)是指船舶在一定状态下的总重量,通常以吨为单位。船舶满载时的总重量称为满载排水量,或重排水量,船舶不装载货物时船体和机舱等部分的总重量称为空船排水量,或轻排水量,如未指明时,船舶的排水量多指满载排水量。排水量是表示船舶吨位的众多指标之一,缩写作DT(Displacement Tonnage),与净吨位(NT)、总吨位(GT)或载重吨位(DWT)等是不同的概念。 排水量也可以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即排开水的重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等于其排开水的重量,而浮在水中船舶在竖直方向上自身的重力和受到的浮力相平衡,大小相等,即其重量等于排开水的重量。 不同水域水的密度是有差异的,海水的密度约为1025 kg/m³,而淡水的密度则约为1000 kg/m³。当船舶从海域驶入内河或由内河出海时,船舶的吃水会有所变化,而船舶的总重量不变,其排开水的重量同样保持不变,即船舶的排水量不因所处水域水密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新!!: L 20e α计划和排水量 · 查看更多 »

槍口初速

槍口初速(muzzle velocity)指的是枪炮发射的弹头在飛離身管出口時瞬間的運動速度,單位通常以米/秒(m/s)或英尺/秒(ft/s或fps)来表示。枪口初速可以结合弹头质量来计算枪口动能(muzzle energy)。 火器类武器的初速是由推进药燃燒而形成的高压氣體所賦予的,是衡量射擊武器技術性能的一項重要指標。相同的彈頭,初速愈大、飛行距離愈遠、動能愈大、而飛達目標的時間則愈短。 在一般的槍械或大砲中,影響初速的因素有:槍械的倍徑、發射物的質量、火藥的質量、火藥的微粒大小或形狀、發射物與槍管或砲管之間的摩擦力。.

新!!: L 20e α计划和槍口初速 · 查看更多 »

水密艙壁

水密艙壁(Watertight Bulkhead),或稱隔艙板,是一種提升船舶安全性的造船設計和技術,指的是能將船體區分成許多個,使各互不相通的「防水壁」。 水密艙壁在規範的水壓條件下不滲透水,其將船體內部空間區隔劃分成若干個水密隔艙,一旦某幾個隔艙發生破損進水,水流不會在其間相互流動,如此一來船舶在受損時,依然能具有足夠的浮力和穩定性,進而減低立即沉船的危險。.

新!!: L 20e α计划和水密艙壁 · 查看更多 »

水线装甲带

水线装甲是装在军舰的两侧的一种厚金属装甲,它可以装在船壳之外或是之内,一般常见于主力军舰如战列舰、战列巡洋舰、航空母舰和巡洋舰上。 一般来说战列舰上的主装甲带是从主甲板的高度起安装,一直到略低于水线为止。如果是安在船壳内侧的话还要有一定的倾角以提高防护效能。 category:装甲 category:军舰 category:战列舰.

新!!: L 20e α计划和水线装甲带 · 查看更多 »

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

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Schlachtschiffe der Scharnhorst-Klasse)是纳粹德国设计建造的一级战列舰。同时也是纳粹德国海军在一战后建造的第一级战列巡洋舰。同级舰两艘:首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由于"格奈森瑙"号先服役,所以部分资料亦称其为格奈森瑙级战列巡洋舰。该级舰装备了3座三联装SK C/34 280毫米主炮。 该级两艘军舰均在1935年开工建造,在1936年末下水,在1939年早期进入纳粹德国海军服役。两舰在二战前期一起执行过多次行动,包括对英国商船队的一系列攻击和入侵挪威的行动,在行动期间,两舰曾与英国皇家海军交战,并于1940年6月8日击沉皇家海军"光荣"号航空母舰及"热心"、"阿卡斯塔"两艘驱逐舰,在对"光荣"号的攻击中,"沙恩霍斯特"号创下了在最远距离上击中敌舰的记录。 1942年2月,沙恩霍斯特级两舰與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在“瑟布鲁斯-雷霆”行动中一起通过英吉利海峡返回德国。同年2月26、27日,格奈森瑙号在盟军袭击基尔港的行动中严重受损。 1943年3月,沙恩霍斯特号前往挪威加入俾斯麥級鐵必制號戰艦所屬的北極船團一同袭击了盟军给苏联运送物资的补给线。同年年底,在北角海战中,皇家海军约克公爵号战列舰击沉了"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与此同时,格奈森瑙号的大修工作也开始进行,但是,在其姊妹舰被击沉后,该舰的修复工作也被搁置。最终,格奈森瑙号被当作封锁用船舶被凿沉于格丁尼亚港。.

新!!: L 20e α计划和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戰艦

戰艦(Battleship),美國軍規常用代號為BB。台湾稱為--,香港稱為--,日本稱為戦艦、中国大陆稱為--,是裝有厚重裝甲和大口徑主炮的大型軍艦,是人類創造的最龐大和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大艦巨砲主義時代的極致產物。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战列舰作為海軍中最大的武裝艦艇,是一個國家海軍力量的標誌,因此常被做為「主力艦」(capital ship)。隨著潛艇技術日漸成熟,空中優勢破壞戰力平衡和精确制导武器的開發,戰艦已不再被認為是建立海上優勢所必須的裝備,因此已經全部退役。 现代的“战列舰”這個名詞來源於历史上的風帆戰列艦(全称ship of the line of battle,简称ship of the line或line-of-battle ship),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主要排成戰列線進行戰鬥的大型軍艦。隨著蒸汽機、爆破彈和鋼鐵裝甲的發展,19世紀後期出現了稱為鐵甲艦(Ironclads)的蒸汽裝甲艦,即是後來戰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前身。1906年服役的無畏號(HMS Dreadnought)標誌著戰艦“全裝重型火炮”的革命,後來所有按這個概念設計的戰艦都被稱為無畏艦,與之相對,之前的戰艦稱為前無畏艦。不久,出現了比無畏號更強大的戰艦,稱為超無畏艦。 海軍大國爭相建造戰艦引起了長期的軍備競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了戰艦對決的日德蘭海戰。戰後,各海軍大國通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締約國戰艦的數量和性能作出限制。條約生效期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條約失效後,出現了最後一波建造戰艦的熱潮,出現了大和号等排水量超過60,000噸的巨艦。即使如此,戰艦的價值一直受到質疑,更小、更廉價的潛艦、魚雷和飛機都能對戰艦造成嚴重傷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取代戰艦成為海戰的主導力量。戰後,戰艦紛紛走上退役道路,原有的建造計畫被取消,只有美國海軍曾在幾次戰爭中重新將數艘戰艦投入使用。 美國最後两艘战列舰威斯康星號(BB-64)和密蘇里號(BB-63)參與1990波斯灣戰爭,是戰列艦最後參與的大型戰役。戰爭結束後,兩艦先後於1991年和1992年退役,並分别在2006年和1995年被除籍。现在只有美国和日本保留了数艘退役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使用。.

新!!: L 20e α计划和戰艦 · 查看更多 »

战列巡洋舰

戰鬥巡洋艦(battlecruiser 或 battle cruiser;又名巡洋戰艦,或簡稱戰巡)是一種短時間活躍於20世紀初的主力艦。戰鬥巡洋艦在尺寸、造價和武裝與戰艦相近,但一般裝甲都較其薄弱,以換取更高的航速。世界上第一批戰鬥巡洋艦為英國所建造,與同時代的「無畏艦」取代「前無畏艦」一樣,戰鬥巡洋艦也是「裝甲巡洋艦」進一步發展而成的結果。戰巡的設計理念是以自身高航速的優勢去追捕速度較慢的巡洋艦,並透過戰艦級別的火力摧毀,而裝甲厚重、航速較慢的戰艦則加以迴避。然而在實戰中,大多情況是戰鬥巡洋艦與防護較佳的戰艦共同作戰,其選擇性交戰的構想難以實踐。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上只有英國、德國、鄂圖曼土耳其、澳大利亞和日本海軍使用戰鬥巡洋艦此一艦種,著名相關海戰包括福克蘭群島海戰、德軍於北海襲擾英國沿海都市的行動以及史上最大規模的主力艦海戰——日德蘭戰役。英軍的戰鬥巡洋艦隊在日德蘭戰役中受創嚴重,其輕裝甲難以承受大口徑艦砲彈藥的破壞。戰後,主力艦的設計傾向轉為戰艦航速增快、戰巡則是裝甲增厚,戰鬥巡洋艦與快速戰艦之間的分野也越來越模糊不清。《華盛頓海軍條約》後,各國的主力艦建造計畫受到了限制,催生了各種特定數據限制的「條約型」戰艦與戰巡,部份的建造計畫也因此廢止。 1930年代起,世界上只剩下英國海軍繼續服役戰鬥巡洋艦此一艦種,日本的戰巡則已經被重新改造過,與戰艦幾近相同的性能。 二戰期間,戰鬥巡洋艦再度被投入戰場,但只有一艘存活至戰後。戰巡重新定位於為大型「巡洋艦殺手」的軍艦,但在戰爭中幾乎沒什麼發揮空間,其相關建造計畫也被嚴重限制,以騰出造船能量用於需求更迫切的護衛艦、航空母艦和貨船。冷戰期間,蘇聯將「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也歸類為戰鬥巡洋艦。.

新!!: L 20e α计划和战列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无畏舰

無畏艦(Dreadnought)是一種活躍於20世紀初期的戰艦類型。1906年,英國皇家海軍的「無畏號」下水服役,由於其技術與設計之先進遠超過同時代的戰艦,故以其為名自成一種新型戰艦的類別——「無畏艦」,而落伍的舊式戰艦則全部被歸為「前無畏艦」,意指「無畏艦」出現前設計者。 「無畏艦」具兩種革命性的創新設計,一為採取「全重砲」武裝配置,其裝備的大口徑火砲數遠超過以往的戰艦,二為使用蒸汽渦輪發動機作為推进系统。隨著「無畏艦」逐漸成為海上力量、乃至於國力的重要指標,各國展開了規模巨大的「無畏艦」建造競賽,遍及歐洲、亞洲和美洲國家,尤其是英國與德國最為激烈、建造數量最多。「無畏艦」造艦競賽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並一直持續到開戰當年,在僅僅五年造艦技術迅速發展的時間裡,「無畏艦」在火砲口徑、噸位、裝甲和推進力都有了飛躍性的提高,甚至出現了在前述的技術指標上發展到極致的「超無畏艦」,而原先領先全球的「無畏號」反而在開戰後成了落伍的二線戰艦。一次大戰結束後,世界海軍列強為避免再因造艦競賽重起戰端,召開了「華盛頓裁軍會議」,以此限制各國海軍軍艦的噸位和武裝,但許多艘「超無畏艦」依舊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儘管在20世紀初世界各國耗費大量資源、爭相建造「無畏艦」,但歷史上卻只在1916年爆發過一次「無畏艦」艦隊間的大規模交戰——「日德蘭之戰」,為英國與德國的主力艦隊於日德蘭半島附近海域進行的一次海戰,儘管雙方兵力投入之多,卻沒有產生什麼決定性的結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後來建造的軍艦皆全部具備了「無畏艦」的技術概念,故該名詞也不再作為特定艦種之類別而無再使用,另外「無畏艦」一詞亦可用於具備其特徵、在「無畏艦革命」展開後出現的新式戰艦類型——战列巡洋舰之上。.

新!!: L 20e α计划和无畏舰 · 查看更多 »

日德兰海战

日德兰海战(英語:Battle of Jutland;德国称为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Skagerrakschlacht);1916年5月31日─6月1日)是英国皇家海军(也包括皇家澳大利亚海军与皇家加拿大海军的舰只 (Access: 24 February 2012).

新!!: L 20e α计划和日德兰海战 · 查看更多 »

拿骚级战列舰

拿骚级战列舰(Großlinienschiff der Nassau-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的首个无畏舰,为德国对英国战列舰无畏号引入“全重型火炮”概念的回应。该船级由拿骚号、莱茵兰号、波森号和威斯特法伦号组成。全部4艘舰都是在1907年中期开始,并于1909年5月至9月间完工。与英国的同代船级相比,拿骚级舰只更轻、并有更广的。由于德国舰只保留了立式三胀式蒸汽机而非英国采取的大功率蒸汽轮机,它们的速度稍慢两节。舰只还装备有口径较小的——炮,而非安装在英国舰只上的炮。 在入役公海舰队后,4艘同级舰都编入同一个部队,即的第二支队。其中的2艘舰——拿骚号和波森号于1915年参加了未达预期的,期间它们曾与俄国的前无畏舰光荣号交火。拿骚级舰只还全数参加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并且仅遭到少量的命中和有限的伤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4艘舰作为战利品被获胜的协约国强占并相继出售报废。.

新!!: L 20e α计划和拿骚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