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同性戀驕傲

指数 同性戀驕傲

同性戀驕傲(Gay Pride或LGBT Pride,又譯作同性戀自豪)是同性戀權利運動的一部分,主要有三個目的:人們應當為自己感到自豪,性取向的多樣性是一份厚禮以及性取向是天生的,且不能任意改變的。慶祝及支持LGBT权利的驕傲遊行(Pride)在全世界不少国家及大城市都有。同性戀驕傲的標誌包括彩虹旗以及粉紅三角形和黑色三角形(曾經被用於納粹的集中營)。 這個運動可以看作是類似于美國1970年代的“黑人是美麗的”(Black is Beautiful)運動,正如非裔美國人爭論道美麗並不是單獨的由大多數人來定義的標準一樣,同性戀驕傲運動的成員也認爲,同性戀者的價值也不應該由佔大多數人口的異性戀者來評價。.

16 关系: 基本權 (憲法學)同性戀權利運動彩虹旗粉红三角形纽约美國美國獨立紀念館非裔美国人骄傲游行費城黑色三角形酷儿文化雙性戀自豪日格林尼治村性取向1970年代

基本權 (憲法學)

#重定向 基本權.

新!!: 同性戀驕傲和基本權 (憲法學) · 查看更多 »

同性戀權利運動

#重定向 LGBT權利運動.

新!!: 同性戀驕傲和同性戀權利運動 · 查看更多 »

彩虹旗

彩虹旗是採用彩虹的主要色調組成的多色旗幟。當今有很多种彩虹旗正在被使用,他们之间可能完全沒有關聯。其中目前最著名的可能是用以代表“同志”的六色彩虹旗。在意大利,彩虹旗則普遍用作和平的標誌。.

新!!: 同性戀驕傲和彩虹旗 · 查看更多 »

粉红三角形

inverted pink triangle 粉红三角形(德文:Rosa Winkel)是納粹集中營臂章之一,用於識別男囚犯被捕的原因為同性戀。在集中營中,每名囚犯都必須佩戴一個倒轉的臂章以區別其所屬的「類別」。臂章的圖形可以重疊,以表示其屬於雙重類別。比如一名猶太裔男同性戀者,將會佩戴一個粉紅色和黃色的三角臂章。 最初,同性戀者的懲罰是去勢(切去男性性器官),後來變成了死刑。雖然在集中營中被殺害的同性戀者難以有精確的統計,但是根據Richard Plant的估算,大約有50,000到63,000名男同性戀者在1933年至1944年間被納粹收監。 在二戰結束,集中營的囚犯被解放之後,很多被歸類為粉紅色三角形的囚犯在盟軍建立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中再度被囚禁。一個例子是公開的同性戀者Heinz Dörmer,先後在納粹集中營和共和國時期一共被囚禁20年。納粹德國將同性之間的性行為從輕微的罪行修改成重罪的第175條,在納粹覆滅之後的東西兩德都繼續存在了長達24年之久。此後這些囚犯尋求經濟賠償的要求被德國政府拒絕。但德國政府於2002年為此向同志社區發表了一份官方的道歉聲明。 該标志后来被同性恋自豪日和同性恋权利运动收回用作标志,它也是除彩虹旗以外最流行的标志。有些團體把本來倒轉的三角形轉為尖角向上,象徵戰鬥,和提醒人們不要讓類似的慘劇再次發生。.

新!!: 同性戀驕傲和粉红三角形 · 查看更多 »

纽约

纽约(New York)是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城市,為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对全球的经济、商业、金融、媒体、政治、教育和娱乐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纽约还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因此紐約也被认为是世界外交的中心。纽约还被称为「世界文化之都.

新!!: 同性戀驕傲和纽约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同性戀驕傲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國獨立紀念館

美國獨立紀念館(又稱獨立廳,Independence Hall)是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一棟乔治风格的红砖建筑物。建于1732年到1753年之间,由埃德蒙·伍利(Edmund Woolley)和安德鲁·汉密尔顿设计,伍利主持修建。该建筑最高处距地面41m(135ft)。该建筑初由宾夕法尼亚殖民议会(Pennsylvania colonial legislature)批准修建,作为宾夕法尼亚殖民当局的州议会的议场。另外两座小型建筑毗邻独立纪念馆:东侧的旧城厅(Old City Hall)和西侧的国会厅(Congress Hall)。1776年7月4日,來自英國殖民下的北美十三州的代表在這里簽署了由托马斯·傑斐遜撰稿的美國獨立宣言。1787年,美國憲法也在此地制定。在1790年到1800年費城作為美國首都的這段期間,該建筑是美國國會的所在地。 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今天也是美国独立国家历史公园的一部分。.

新!!: 同性戀驕傲和美國獨立紀念館 · 查看更多 »

非裔美国人

非裔美国人(African American)指美國人口中的黑人,又稱為美国黑人。以前人种学家称呼黄、白、黑三个人种为“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和“尼格罗人种”。尼格罗(negro)是拉丁语,詞義为“黑色的”,在美国种族歧视猖獗時,逐渐演变成对黑人的誣衊语言,等同於“黑鬼”。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崛起後,这个单词被摒棄,黑人采用“黑色的”(black)自称。不過1960年代後,因为以肤色称呼人种被认为是不够政治正确,这个单词也被摒棄,而改为“非洲的”,因为黑人的祖先都来自非洲。.

新!!: 同性戀驕傲和非裔美国人 · 查看更多 »

骄傲游行

傲游行,或稱同志遊行,是一个城市的LGBT族群(包括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雙性人、酷兒、無性戀等)为了支持LGBT权利所举行的游行庆典。骄傲游行的地点及日期各有不同,一般西方國家在同性戀自豪日及相近日子举行,大約在6至7月,近年不少的參與者均為異性戀者,並具有日益濃厚的商業色彩。.

新!!: 同性戀驕傲和骄傲游行 · 查看更多 »

費城

費城(Philadelphia),即費利德菲亞,也常被簡稱為費利(或菲利,Philly) ,中文又音譯為非拉鐵非和菲拉德爾斐亞,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都市,同時是美國第五大城。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費城人口为1,526,006人。費城市中心的人口在全美國排名第五,僅次於紐約、洛杉矶、芝加哥和休斯顿。以現在美國官方的定義而言,費城都會區的面積大小排名全美第四,共約620萬人居住其中,但若以其他定義來衡量,費城排名第六,次於舊金山灣區與華盛頓-巴爾的摩都會區。費城是德拉瓦河谷都會區的中心城市。 費利德菲亞即希臘文「友愛」的意思,是傳教士命名的,費城是美國最老、最具歷史意義的城市,它在美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18世紀時,費城是美國第二大城與人口最多的城市,在當時,它的政治與社會重要性超過紐約與波士頓。班傑明·富蘭克林對費城的興起貢獻良多。從1854年起,費城市和費城縣為兩個並行的地方政府,而從1952年起,市與縣共有一個政府組織,但費城縣仍屬賓州州政府下的一個獨立的縣。 自從1854年通過「合併法案」(Act of Consolidation)後,費城市的邊界就與費城縣相同。在此之前,費城市只在南街(South Street)、葡萄街(Vine Street)與德拉瓦河與斯库基尔河(Schuylkill River)之間的區域。費城後來擴張至周圍的西費城(West Philadelphia)、北費城(North Philadelphia)與東北費城(Northeast Philadelphia),同時也包括了幾個小型的聚落如羅布魯(Roxborough)、馬拉揚克(Manayunk)、艾利山(Mount Airy)與栗樹丘(Chestnut)。費城同時是全美最大的大學城(college town)之一,拥有许多高等学府,其中包括常春藤盟校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国家第一所医学院和法学院兼缘于此校。有超過120,000名大學生就讀市區的學院與大學,週遭的都會區也有接近300,000名的大學與學院學生。.

新!!: 同性戀驕傲和費城 · 查看更多 »

黑色三角形

inverted black triangle 倒转的黑色三角形是女同性恋或女权主义者自豪和团结的标志。它来源于纳粹德国,当时使用它在集中营中区分被认为是“反社会”的女性(例如对纳粹家庭价值观构成威胁的人),如女同性恋和妓女。如果有女人反對生育,或反對傳統家庭價值觀,則會被冠上黑色倒三角形。.

新!!: 同性戀驕傲和黑色三角形 · 查看更多 »

酷儿文化

酷儿文化是指酷儿人群通过他们相同的性取向实现的对他们文化、知识的传承。 这个概念是有争议性的。认为太多的酷儿并不参加到酷儿文化中以至于这个概念变得没有意义,或认为酷儿文化成为了老套。 认为酷儿文化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以及/或它组成了一个拥有共同理解和历史的酷儿群体(Queer nation)的基础。 酷儿文化包括很多元素,例如:.

新!!: 同性戀驕傲和酷儿文化 · 查看更多 »

雙性戀自豪日

雙性戀自豪日起始於1999年,定為每年的9月23日。許多雙性戀者和支持者會在這一天舉辦慶祝活動,例如聚餐、派對或音樂會等。此外,這一天也被用來宣導人們能夠重視及認同雙性戀,且讓大家了解雙性戀的歷史和文化。有時雙性戀自豪日的慶祝者也包括泛性戀(pansexual)者。.

新!!: 同性戀驕傲和雙性戀自豪日 · 查看更多 »

格林尼治村

格林尼治村(Greenwich Village)是纽约市曼哈顿南部下西城的一个大型居住区,大部分居民为中产阶级家庭,但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上中叶却以波希米亚主义首都和垮掉的一代诞生地著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该区最初吸引人的那些特征最终导致其走向中产阶级化和商业化。此區亦為LGBT權利運動的發源地,1969年6月28日爆發的石牆事件就位於此地;之後每年的紐約同志遊行均會行經此處,2000年石牆酒吧被指定為美國國家史蹟名錄,2016年再將石牆酒吧與克里斯多福公園指定成為美國國家紀念區,是為第一個紀念LGBT人權演進的美國國家公園。 格林尼治村得名于英国伦敦的格林尼治。.

新!!: 同性戀驕傲和格林尼治村 · 查看更多 »

性取向

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或稱性傾向、性向,是指一個人對特定性別的持久性情感、浪漫、與性吸引力。最近幾十年的研究表明,性傾向如同膚色,是個程度漸進的連續概念,屬於性別光譜的一環。每個人的性傾向位於從「只對異性感興趣」到「只對同性感興趣」之間的某個位置。 通常,性取向被歸為四類:異性戀(對異性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同性戀(對同性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雙性戀(對兩性均能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無性戀(對兩性均無浪漫情感或性的吸引)等概念。 此外為了避免性別二分法,亦有其他的分類方法:男性向(對男性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女性向(對女性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雙性向(對兩性均能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無性向(對兩性均無浪漫情感或性的吸引)。性傾向的多樣情況,在人類歷史和世界不同國家與文化中都有描述。研究表明,性傾向形成於童年或青少年早期。沒有科學研究足以證明「改變性傾向」的治療是安全或有效的;事實上,對於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這些治療通常帶來負面影響或心理陰影。 性傾向的定義並不單單含有或依賴於性行為,而是依賴並表現於一個人在性和浪漫情感上的持久性吸引,這包括一個人在愛、依附感、親密行為等非性方面的內在深刻需求,具體表現例如:非性愛慕、共同目標與價值觀、相互支持愛護、長久承諾等。一個禁慾或從未發生過性行為的人,並不一定是「無性戀」;一個跟同性發生過性行為的人,但缺乏浪漫或情感上的耐久吸引,並不是同性戀;一個跟異性發生過性行為的人,但缺乏浪漫或情感上的耐久吸引,也不是異性戀。 性傾向和其他跟性身份有關的幾個概念是相互區分的:「生理性別」(biological sex)是指男性或女性的解剖學、生理學、遺傳學特徵;「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是指一個人將自己視為男性或女性的心理認同;「性別的社會角色」是指社會對出生男性、出生女性(排除雙性人)的行為期待和文化規範,也通常是性別刻板印象的來源。此外,有些社會尚有脫離男女二分的第三性性別角色。.

新!!: 同性戀驕傲和性取向 · 查看更多 »

197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同性戀驕傲和1970年代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Gay Pride同志自豪同志驕傲同性戀自豪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