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埃博拉出血热
伊波拉出血熱(又名:伊波拉病毒病;通稱:伊波拉)是一種由伊波拉病毒引起,多出現於靈長動物身上之人畜共患傳染病。罹患此病的人會在2天至3週內陸續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疼痛、嘔吐、腹瀉及出疹等症狀。病情後會進一步惡化為肝、腎衰竭。步入此階段,病人或會出現體內、外出血的現象,並可能在首個症狀出現後的6至16天内,因血容量過低或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 伊波拉患者多因接觸了帶有病毒的體液(包括血液)、器官,或間接觸摸到最近受污染之器具而染病。目前尚未有足夠證據,顯示病毒能經空氣微粒在靈長動物間傳播。患者的精液或母乳在其康復後的數週至數月内,仍可能載有病毒。果蝠被認為是伊波拉病原體的,能在自身不受影響的狀況下將之散播。疫症的控制在乎醫療界以及一定程度的社區配合。前線醫學措施包括了快速的病例偵測、實驗室診斷、、正確看護、謹慎處理醫療廢物及妥善安葬或火化屍體。減少接觸受感染的個體為社區防疫的一大重點。在近距離接觸患者時,應穿著完整的連身型防護衣物,並勤加洗手。叢林肉易沾染病毒,故需在徹底煮熟後方能進食;在處理這類產物時,也需佩戴醫用手套。 盡可能撇除其他諸如瘧疾、霍亂、腦膜炎、其他病毒性出血熱等可造成近似症狀的疾病,為診斷伊波拉出血熱的首要工作。血液樣本中之抗病毒體、病毒的核糖核酸或病毒本身均為鑑定的指標。目前尚未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各方亦正致力研發安全、可供廣泛使用的疫苗及藥物。病人大多接受或靜脈注射等,可提高存活率的舒緩性療法,以降低疾病所帶來的傷害及併發症的風險。深切治療則能進一步應付器官衰竭的問題。根據一直以來的疫情,此出血熱可造成高達25-90%(平均約五成)的綜合臨床致死率。 此病在1976年首次出現於當時的蘇丹及薩伊,並常於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造成間歇性爆發。直至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一共公佈了1,716宗確診個案,合計24次爆發。最嚴重的一次流行,為肆虐西非的2013-16年疫症;是次爆發最終感染了人,奪取了人之性命。.
查看 EVD和埃博拉出血热
增强型通用光盘
EVD(Enhanced Versatile Disc,中文名稱:增強型多用途光碟、增強型通用光盤、新一代多媒體高清晰影像光盤)。EVD為中國自主開發,由於中國為世界最大的DVD播放機生產國,2002年共生產3000萬部,世界市場佔有率達70%。然而每部DVD播放機大約需要支付MPEG-2授權費20美元給DVD專利技術持有者如索尼、飛利浦、先鋒和LG等廠家。為了避免這一情況,中國為下一代DVD開發了自主知識產權的EVD標準。到2004年為止,EVD播放機只在中國地區銷售。.
查看 EVD和增强型通用光盘
化学气相沉积
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簡稱CVD)是一種用來產生純度高、性能好的固態材料的化學技術。半導體產業使用此技術來成長薄膜。典型的CVD製程是將晶圓(基底)暴露在一種或多種不同的前趨物下,在基底表面發生化學反應或/及化學分解來產生欲沉積的薄膜。反應過程中通常也會伴隨地產生不同的副產品,但大多會隨著氣流被帶走,而不會留在反應腔(reaction chamber)中。 微制程大都使用CVD技术来沉积不同形式的材料,包括单晶、多晶、非晶及磊晶材料。这些材料有硅、碳纤维、碳奈米纤维、奈米线、奈米碳管、SiO2、硅锗、钨、硅碳、氮化硅、氮氧化硅及各种不同的等材料。CVD制程也常用来生成合成钻石。.
查看 EVD和化学气相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