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墨西哥
墨西哥合众国(Estados Unidos Mexicanos, ),通稱墨西哥(México ),是北美洲的一个联邦共和制主权国家,北部同美国接壤,南侧和西侧滨临太平洋,东南为伯利兹、危地马拉和加勒比海,东部则为墨西哥湾。其面积达近二百万平方公里(超过760,000平方英里),为美洲面积第五大国家和世界面积第十四大国家。其总人口超过1.2亿,为世界第十人口大国,西班牙语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及拉丁美洲第二人口大国。墨西哥为联邦国家,包括三十二个州;其首都和最大城市墨西哥城亦为一州。 前哥伦布时期的墨西哥为诸多先进的中部美洲文明发源地,如奥尔梅克、托尔特克、特奥蒂瓦坎、萨波特克、玛雅和阿兹特克等。1521年,西班牙帝国以墨西哥-特诺奇提特兰为基点征服并殖民了这一地区,并将之建制为新西班牙总督辖区。1821年,在墨西哥独立战争之后,这一辖区宣布独立并受承认为墨西哥。独立后的墨西哥经历了一段动荡期,经济和政治均不稳定。美墨战争(1846–48)后其被迫将位于北部的近三分之一领土割让给美国。19世纪的墨西哥经历了糕点战争、法墨战争、内战、两个帝国以及一段独裁时期。1910年开始的墨西哥革命推翻了独裁统治,最终促成了的订立和现行政治体制的建立。 墨西哥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世界第十五大,国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十一大。墨西哥经济与其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贸易伙伴紧密相关,尤其是美国。自1994年起,墨西哥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首个拉丁美洲成员国。世界银行将其归为中高收入国家,分析人士亦称其为一新兴工业化国家。估计至2050年,墨西哥将成为全球第五或第七大经济体。该国被认为是一地域大国和中等强国,并时常被认为是一新兴强国。墨西哥文化历史遗产丰富,拥有美洲数量第五多和世界第六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2015年其为世界访客数量第十的国家,国际来访人次达2910万。墨西哥为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G20峰会和团结谋共识成员国,2014年起成為法语圈国际组织观察员。.
下加利福尼亞半島
下加利福尼亞半島(西班牙語:Península de Baja California)位於墨西哥西部,從北端的蒂華納到南端的聖盧卡角,全長1250公里,把太平洋與加利福尼亞灣分隔開來,政治上分為下加利福尼亞州和南下加利福尼亞州。 Category:墨西哥半岛 Category:下加利福尼亚州地理 Category:南下加利福尼亚州地理 Category:加利福尼亚湾.
低气压
低壓區(Low pressure area,符號為L)是大氣中氣壓較鄰近地區為低的地帶。一般都是成螺旋狀,是為氣旋。在北半球低氣壓區域內的空氣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順時針方向。偶爾也有一連串低壓區連在一起,稱為「低壓槽」,因該區的大氣壓力比其兩旁為低,所以稱為槽,是為槽線取其陷下的意思。低壓區一般都伴着雲,或會有風、雨(通常雨勢較大並夾雜著狂風雷暴)。cvuc55ff7guxftssdu.
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带、亞熱帶地區海面上的氣旋性環流(风暴),由水蒸氣冷卻凝結時放出潛熱發展而出的暖心结構。.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Saffir-Simpson Hurricane Wind Scale,簡稱SSHWS),前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Saffir–Simpson hurricane scale,SSHS)用於分類颶風(位於大西洋或東北太平洋,大於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SSHS根據颶風的強度,把颶風分為一至五級。級數越高代表颶風的最高持續風速越高。 此SSHS系統只用於西半球如美國,其它地區如澳洲、日本、印度則使用各自的等級系統。另外,美國是使用「1分鐘平均風速」當作持續風速來區分颶風等級,澳洲則是使用「陣風」的風速及自己的系統區分等級,中国使用「2分鐘平均風速」作為持續風速,而日本則使用世界氣象組織所建議的「10分鐘平均風速」作為持續風速,並用各自的系統區分颱風等級。.
风切变
风切变(wind shear),又稱风切或風剪,是指大氣中不同兩點之間的風速或風向的劇烈變化。.
最大持续风速
热带气旋对应的最大持续风速(Maximum sustained wind)是一个用于衡量风暴强度的常见指标。一个发展成熟的热带气旋,其最大持续风速可以在风眼墙中探测出来。与阵风不同的是,持续风速是根据采样一段时间内的风速计算平均值来得出。对速的测量已经制订了全球统一的标准,在距地球表面10米处进行,而最大持续风速则代表了热带气旋内部任何位置在一分钟或十分钟时间段内的最高平均风速。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之间的磨擦,风速有很大的变化范围,如果热带气旋位于陆地上空的山峰或山脉附近也同样会导致这样的情况。 对于海上的热带气旋,可以利用卫星图像来确定其最高持续风速。如果有陆地、船只、飓风猎人侦察机的观察报告以及雷达图像,那么气象部门同样可以对最大持续风速做出估算。这个数值可以通过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加以应用,有助于对热带气旋可能造成的破坏作出预计。.
2012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
2012年太平洋飓风季的活跃程度高于平均水平,一共形成17场获得命名的风暴。本季于2012年5月15日从东太平洋(西经140°以东的太平洋)、2012年6月1日从中太平洋(国际日期变更线到西经140°的太平洋)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通常情况下每年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赤道以北的太平洋中绝大多数热带或亚热带气旋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热带风暴阿莱塔正好是5月15日当天在东太平洋形成。热带风暴罗莎是这年最后一场风暴,于11月3日消散。 全季形成的17场热带风暴中有十场成为飓风,五场进一步强化成大型飓风,但所有气旋造成的影响相对而言很小。5月下旬飓风巴德沿墨西哥西海岸平行移动直至消散,造成轻度破坏,但没有出现人员伤亡。6月中旬,飓风卡洛塔以二级飓风强度登陆瓦哈卡州,成为1966年以来太平洋盆地以飓风强度在最东面位置登陆的热带气旋。这场风暴夺走了7人的生命,还造成1240万美元(2012年美元)的损失。 2012年太平洋飓风季时间轴记录全年东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所有热带或亚热带气旋形成、增强、减弱、登陆、转变成温带气旋以及消散的具体信息。还包括实际操作中没有发布的信息,如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在风暴过后的回顾。包括最大持续风速、位置、距离在内的所有数字都经四舍五入换算成整数。.
另见
2012年太平洋飓风季
三级太平洋飓风
- 1975年飓风奥利维亚
- 1989年飓风基科
- 1998年飓风莱斯特
- 2006年飓风莱恩
- 2012年飓风保罗
- 2013年飓风雷蒙德
- 颶風吉納維芙 (2014年)
- 颶風巴德 (2012年)
- 颶風烏萊奇
- 颶風艾格卡
- 颶風諾伯特 (2014年)
- 飓风费法
影响墨西哥的太平洋飓风
- 1959年墨西哥飓风
- 1965年热带风暴黑兹尔
- 1975年飓风奥利维亚
- 1976年飓风玛德琳
- 1989年飓风基科
- 1994年飓风罗莎
- 1995年飓风亨丽埃特
- 1997年飓风里克
- 1998年飓风玛德琳
- 2002年飓风埃尔南
- 2003年热带风暴卡洛斯
- 2003年飓风伊格纳西奥
- 2003年飓风马蒂
- 2006年热带风暴艾米利亚
- 2006年热带风暴诺曼
- 2006年飓风保罗
- 2006年飓风约翰
- 2006年飓风莱恩
- 2007年热带风暴芭芭拉
- 2007年热带风暴达利拉
- 2007年飓风亨丽埃特
- 2009年飓风里克
- 2010年热带风暴赫敏
- 2010年飓风弗兰克
- 2010年飓风西莉亚
- 2012年热带风暴诺曼
- 2012年飓风保罗
- 2013年飓风埃里克
- 2013年飓风科斯梅
- 2013年飓风芭芭拉
- 2013年飓风雷蒙德
- 热带风暴阿加莎 (2010年)
- 熱帶風暴鮑里斯 (2014年)
- 颶風卡洛塔 (2012年)
- 颶風塞薩爾-道格拉斯
- 颶風奧迪爾
- 颶風巴德 (2012年)
- 颶風派翠莎
- 颶風琳達 (1997年)
- 颶風瑪麗 (2014年)
- 颶風諾伯特 (2014年)
- 飓风伊斯梅尔
- 飓风曼努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