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

指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

中華民國八十年國慶閱兵(代號:華統演習)是中華民國國軍於臺北進行的最後一次大規模閱兵。大閱官為中華民國總統、三軍統帥李登輝。閱兵指揮官由陸軍第六軍團司令羅文山中將兼任。.

71 关系: AIM-7麻雀飛彈AT-3自強號高級教練-輕攻擊機天劍一型飛彈天弓飛彈天兵防空系統导弹中將中國電視公司中華電視公司中華民國國軍中華民國國軍軍階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學校中華民國總統中華民國陸軍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中華民國海軍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學校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中華民國海軍海鋒大隊中華民國憲兵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張弘毅彭文正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國慶日 (中華民國)凱達格蘭大道BGM-71拖式飛彈C-130力士型運輸機CM-11勇虎式戰車空軍防空砲兵指揮部賽考斯基S-70直升機黃瑩阅兵重慶南路 (臺北市)臺北市臺灣電視公司雄風一型反艦飛彈雄風二型反艦飛彈陸軍專科學校陸軍六軍團陸軍特種作戰指揮部陸軍飛彈指揮部陸軍關渡地區指揮部F-104星式戰鬥機F-5自由鬥士戰鬥機F-CK-1經國號戰鬥機...M109自走砲M110自走炮M113裝甲運兵車M48巴頓戰車MIM-23鷹式飛彈S-2搜索者巡邏機T-34教練機T65突擊步槍UH-1直升機V-100裝甲車李登輝機械化步兵步兵比奇1900民主進步黨海軍艦隊指揮部海軍陸戰隊66師海軍陸戰隊兩棲偵搜大隊无后座力炮悍馬 (軍用汽車) 扩展索引 (21 更多) »

AIM-7麻雀飛彈

AIM-7麻雀是美國的一種中程半主動雷達導引的空對空飛彈。AIM-7是西方國家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間最主要的超視距空戰武器。它現在仍在許多國家服役中,但更先進的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正逐步取代它。 RIM-7海麻雀是以AIM-7為基礎發展的艦載近距離防空飛彈,美國海軍現以海麻雀作船隻防空之用。MIM-7則是AIM-7的陸上版。.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AIM-7麻雀飛彈 · 查看更多 »

AT-3自強號高級教練-輕攻擊機

AIDC AT-3是中華民國空軍使用中的一種高級教練/輕攻擊機,由中山科學研究院航空工業發展中心(Aerospac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AIDC,現已改制為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與美國諾斯諾普(Northrop)公司(購併格魯曼(Gruman)公司後,改名為諾斯諾普·格魯曼(Northrop Grumman)公司)合作研發,共生產65架。 AT-3的AT是Advanced Training,3是代表航發中心自力設計、生產的第三種軍用機。 本機被命名為「自強」(Tzu Chung),其意為『自強不息』.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AT-3自強號高級教練-輕攻擊機 · 查看更多 »

天劍一型飛彈

天劍一型(Sky Sword I 或 Tien Chien I)空對空飛彈,簡稱劍一,是第一款由中華民國自行研發的短程紅外線導引飛彈,由中華民國中山科學研究院設計生產,供F-CK-1經國號戰機使用。.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天劍一型飛彈 · 查看更多 »

天弓飛彈

天弓飛彈可以指: 中華民國中山科學研究院研發的天弓系列防空飛彈.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天弓飛彈 · 查看更多 »

天兵防空系統

天兵防空系統(Skyguard)為1966年瑞士所研發的雷達射控快砲系統,1975年再與美國Teledyne公司合作研發陸射型麻雀飛彈加入,形成彈砲合一防空系統,包含天兵雷達、35快砲、麻雀飛彈發射架。.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天兵防空系統 · 查看更多 »

导弹

飛彈(Missile)是本身有動力、有誘導能力且在空氣或是太空中移動的彈藥。有誘導能力但沒有動力的彈藥稱作導引炸彈,有動力但是沒有誘導能力的彈藥稱作火箭彈。 在导弹的制导的分類上通常有兩類,一種是訊號傳送媒體的不同,如:有線導引、雷達導引、紅外線導引、雷射導引、電視導引等。另外一種分類是飛彈的制导方式的不同,如:慣性導引、乘波導引、主動雷達導引和指揮至瞄準線導引等。 按照导弹的作用分類可以简单地分为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 飛彈的分類原則是由兩個部分所構成:發射載具的特性與攻擊目標的性質。發射載具的特性包括:空射,面射,潛射,艦射等。攻擊的目標性質包括:對空,對面,對潛,對艦。把這兩項原則合併在一起就是目前最常見的各類飛彈的分類系統。雖然發射載具是飛彈分類的一項原則,不過同一種飛彈往往可以在簡單的改裝下自不同的載具上發射,因此許多飛彈往往會在不同的類別當中重複出現。譬如說魚叉反艦飛彈可以自潛艇、水面艦艇與飛機上發射,因此它會分別出現在潛射反艦飛彈、艦射反艦飛彈以及空射反艦飛彈當中。 飛彈的英文「Missile」的一般意義即是「被投射出來的物體」的意思,其範圍包括石子、彈頭、箭矢等等。在1945年之後,「Missile」才開始專門指有導引系統的火箭,即現在的飛彈意義。.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导弹 · 查看更多 »

中將

中將是許多國家軍隊中的職銜,介於少將和上將之間。這個職銜的來源可追溯至中世紀中,在戰場上接受上將的命令,再傳達下去的那個人。中文里的中将一词是来自于日本军制,日本军制中的中将来自于日本古代官职。 在美國等國,陸軍、空軍及陸戰隊的中将称为Lieutenant General,海军中将称为Vice Admiral;英国空军中将则特称为Air Marshal。 在中華民國國軍、中国人民解放军、俄羅斯聯邦軍及英国皇家海军(2001年后改为3星)等国中将的军衔标志为两颗星,在美国军队及韩国國軍、德國聯邦國防軍及日本自衛隊等受美军影响较深的軍隊中,中将級別的军衔标志通常為三颗星,而法国军队及其他前法属殖民地国家,中将军衔标志为四颗星。 中華民國國軍中将主要主要担任军长的职务,以及區域指揮官、司令官等。德國聯邦國防軍除了一般中將外,尚存在有「軍醫中將」此一特定軍銜名稱(陸、空軍軍醫中將稱Generaloberstabsarzt,海軍軍醫中將稱Admiraloberstabsarzt)。 在美國建國初期,中將為美國陸軍的最高軍銜。因為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生前所擔任的最高軍銜就是中將。.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中將 · 查看更多 »

中國電視公司

中國電視公司(China Television Company, Ltd.)簡稱「中視」或「CTV」,是中華民國第二家成立的電視媒體公司,為臺灣五家無線電視台之一,與臺灣電視公司、中華電視公司並稱為「老三台」。.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中國電視公司 · 查看更多 »

中華電視公司

中華電視公司,簡稱「華視」、「CTS」,是中華民國第三家電視台,為臺灣6家無線電視台之一。初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國防部、企業界人士與僑界領袖等共同投資設立,與臺灣電視公司、中國電視公司並稱為「老三台」。現為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成員。 華視創立時,只獲分配一個VHF頻道,除了製播一般電視節目之外,另外製播空中高中、高工、高商、在職教師進修、大學選修等遠距教學課程。1983年,華視獲准開設UHF頻道,是為「華視超高頻教學頻道」(現華視教育體育文化台),2004年無線數位電視開播後,取得一個容納3個節目頻道的UHF物理頻段;無線電視數位化後,現在擁有一個容納5個節目頻道的UHF頻道,是台灣唯一從事遠距教學事業的電視台,也是台灣擁有最多電視頻道的無線電視台。.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中華電視公司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國軍

中華民國國軍是中華民國的國家武裝部隊,由中華民國國防部管轄,是目前臺澎金馬地區主要防衛力量。前身為孫中山與蔣中正等人於1924年6月16日所創立的「國民革命軍」,史稱黃埔建軍;1946年制憲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將國民革命軍編入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統領的“全國陸海空軍”,軍隊開始實行軍隊國家化並改為現名。 中華民國國軍主要是由陸軍、海軍、空軍等三大軍種所組成,戰時可納入海巡、 警察等執法機關為輔助戰力。近年實施精實案、精進案、精粹案,並大規模裁軍,由60萬人精簡至21.5萬人;將海軍陸戰隊戍守之東沙島、南沙太平島交予海巡管理。雖然行政院海岸巡防署不是國軍下轄單位,但少部分軍人會被分發或借調到海巡服務。目前常備部隊大約18萬6千人;後備軍人大約300多萬人。 早些時候,中華民國是採用徵兵制,服役役期兩年。而軍官採志願制為主,僅招收少部分義務役男子,國家辦有預官考試,招考大學以上學歷的役男,通過考試錄取為預備軍官者,在受訓結束後,授予少尉軍官階級。士官國家辦有預士考試,招考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役男,通過考試錄取為預備士官者,在受訓結束後,授予下士士官階級。隨著時代演進,服役役期被縮短。直至今日,志願役與義務役併用制成為全體士官兵所依循的兵役制度,逐漸走向徵兵與募兵雙軌制。.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中華民國國軍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國軍軍階

中華民國國軍陸海空軍的階級,軍士官分別在其官階前冠以其所屬軍種,陸軍及海軍校、尉官在軍種後需再加官科,例如:陸軍一級上將、海軍財務上校、空軍中尉、陸軍裝甲兵上士等。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陸續取消了准尉、特級上將及增加士官长等級,沿用1949年之前的制度。.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中華民國國軍軍階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立法公佈於1935年1月1日,同年7月1日連同《中華民國刑法》全文共357條一同實施。本條文於1928年之刑法草案(共387條)頒布時,原為刑法第103條,後來於1935年頒布後,方改列為第一百條。 這個條文於1992年修正。這項修正,被視為是臺灣民主運動、言論自由及推動人權保障的重大成就。.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學校

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學校(R.O.C. Air Force Academy),簡稱空軍官校,為培養中華民國空軍軍官的專門學校。.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學校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總統

中華民國總統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對外代表國家行使職權,對內則負政治上的最高責任,且為中華民國三軍統帥(武裝最高總司令),直接任命行政院院長,並提名司法、考試、監察三院院長,交由立法院(國會)行使同意權。除身兼國家安全會議主席之外,也在慣例上擔任中華文化總會會長等中華民國政府外圍民間機構的領銜職。.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中華民國總統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陸軍

中華民國陸軍(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y,缩写为 ROCA)是中華民國國軍的陸上武裝部隊,隸屬國防部陸軍司令部,現有3個軍團、4個防衛指揮部、4個地區指揮部、4個裝甲旅、3個機械化步兵旅、3個砲兵指揮部、1個砲兵群、2個航空旅、1個特戰指揮部,约10萬人,是陸海空三軍之中人数最多的。 2011年出版的《中華民國一百年國防報告書》指出中華民國陸軍的任務是:「平時戍守本島、外島各地,以建置基本戰力與整備應變作戰能力為主,執行應急戰備任務,協力維護重要目標安全,並依令支援反恐行動及主動協助地區災害防救;戰時各作戰區(防衛部)及所屬部隊,受國軍聯合作戰指揮中心指揮,聯合海軍、空軍地面兵力,遂行聯合作戰,擊滅進犯敵軍,確保國土安全。.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中華民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別稱黃埔軍校,簡稱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陸官(英文:Republic of China Military Academy;縮寫:ROCMA),是中華民國的軍校,由孫文指示籌辦,成立於1924年6月16日,第一任校長為蔣中正,陸軍軍官學校創校於廣東廣州黃埔,因此世人也別稱它叫「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的產物,因此有許多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與將領都出自黃埔軍校。陸軍軍官學校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國歌的發源地,因為該校第一期學生開學日由孫中山頒布之書面訓詞正是今日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陸軍軍官學校目前隸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而其宗旨和創校目的是為了培養中華民國陸軍軍官,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便改為大學與專科學制,但專科學制在2004年末屆第27期後便取消。 陸軍官校創立時,校址位於廣東廣州黃埔長洲島,創立時命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當時是中國國民黨的黨校。1927年,陸軍官校遷往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市,改為隸屬國民政府,並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陸軍官校為避過戰爭而西遷成都市。1946年,陸軍官校因應軍隊國家化改稱「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陸軍官校校本部成建制投共。1950年,陸軍官校於臺灣高雄鳳山第四軍官訓練班位址復校迄今已年。陸軍官校黃埔時期的校址和南京時期的校址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而成都时期的校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司令部及空军机关驻地。 陸軍官校在大陸時期(1924年至1949年)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曾經參與北伐、中原大戰、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事。而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於臺灣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沒有參與過戰事,這些人大都擔負起戰備整備等要務,他們的貢獻主要在維繫臺海安全。.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海軍

中華民國海軍(The Republic of China Navy,縮寫為ROCN)是中華民國國軍的海上武裝部隊,隸屬國防部海軍司令部,轄下有海軍艦隊指揮部、海軍陸戰隊指揮部、海軍教郁暨準則發展指揮部、海軍保修指揮部、海軍軍官學校等單位,共有3萬8千餘人,包含海軍陸戰隊9,000人。主要武器裝備是以主作戰艦、輔戰艦艇、潛艦、海軍陸戰隊、海軍航空隊等核心戰力為主,以建立現代化海軍,並且以「高效質精、快速部署、遠距打擊」之海軍戰力作為目標,包括反封鎖能力、保存戰力等等。 《國防報告書》指出中華民國海軍的任務是:「平時臺灣海峽偵巡,確保海域安全,主動協助地方災害防救;戰時聯合友軍遂行反制與阻敵對我之海上封鎖或武力進犯,並擊滅進犯敵軍,以維護臺海對外航運暢通,確保國家安全。」 海軍艦艇兵的新兵訓練中心位於臺灣高雄市左營區海軍左營基地,海軍陸戰隊新兵訓練中心位於臺灣省屏東縣內埔鄉的龍泉營區。.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中華民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學校

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學校(R.O.C. Naval Academy),簡稱海軍官校,是一所專門培育中華民國海軍軍官的軍校,位於中華民國高雄市左營區海軍左營基地,以「培育第一等人才,建設第一等海軍」為宗旨。.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學校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

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是中華民國國軍的兩棲武裝部隊,負責兩棲作戰、登陸作戰、反登陸作戰、奪島作戰、臺灣本島、外島、離島守備、軍事設施防衛等任務,並有海軍陸戰隊學校培養陸戰隊幹部,在戰爭時也有快速反應及戰力保存的功能,目前員額約9000人。轄下編制有陸戰特勤隊專職南臺灣反劫船、反恐等任務,隊內成員多來自海軍陸戰隊志願役官、士、兵。.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海軍海鋒大隊

中華民國海軍海鋒大隊為機動化的岸置地對海飛彈部隊,以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研發的雄風二型反艦飛彈及雄風三型反艦飛彈陸基型飛彈為主要武裝。.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中華民國海軍海鋒大隊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憲兵

中華民國憲兵為中華民國國軍中具有軍法、司法警察權的執法部隊,軍種屬陸軍。因具有執法權,並擁有獨立的指揮、人事及後勤補給系統,故不隸屬於國防部陸軍司令部,其地位類似於古代之禁衛軍,主要任務之一是保護中華民國總統。管轄機關原為直屬中華民國國防部憲兵司令部;之後憲兵司令部改編為直屬國防部的憲兵指揮部。.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中華民國憲兵 · 查看更多 »

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

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簡稱中正預校,為一所位於中華民國高雄市鳳山區的國立高級中學,隸屬國防部。作為訓練軍事院校之預備生。.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中正國防幹部預備學校 · 查看更多 »

張弘毅

張弘毅(),祖籍山東、--生於臺灣高雄市,為台灣知名作曲家。曾多次得到金馬獎、金曲獎、金鐘獎、金嗓獎、金鼎獎、亞太影展等獎項等音樂和電影獎項的肯定。2006年5月11日,因心臟病於上海病逝。2007年,追頒第18屆金曲獎特別貢獻獎。.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張弘毅 · 查看更多 »

彭文正

彭文正(英文名:Dennis Peng,),臺灣媒體工作者及新聞學者,人稱「彭P」。彭為新竹縣新埔鎮客家人,其妻是民視新聞台 正晶看民視主持人李晶玉。.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彭文正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团.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團 · 查看更多 »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Fu Hsing Kang College,縮寫:FHK),前身為「政工幹部學校」(簡稱「政工幹校」)、「政治作戰學校」(簡稱「政戰學校」、「政校」),是位於臺灣臺北市的軍事學校。日治時代,這裡是北投的競馬場;當蔣經國視察後,1951年7月15日,成了政工幹校建校校地(復興崗)。2006年9月1日,整合在國防大學之下,更名為政治作戰學院。政治作戰學院學生畢業後,分發至中華民國國軍各部隊擔任排長、輔導長、政戰官、心輔官等。畢業校友晉升上將者有兩位,分別為政戰1期的楊亭雲(陸軍)與政戰19期的陳國祥(海軍陸戰隊)。.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 查看更多 »

國慶日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的國慶日,又稱雙十節、雙十國慶、雙十慶典、武昌起義紀念日、辛亥革命紀念日等,定於1911年武昌起義的發動日10月10日。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端,起事後的兩個月內,中國各地的革命行動陸續成功,最終成功推翻清朝,並於隔年(1912年)元旦建立了中華民國,成為東亞第一個獲普遍承認的共和國。 國慶日是中華民國的國定假日之一,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以來,每年皆舉行慶典,臺北總統府前廣場會舉辦升旗典禮以及國慶慶祝大會(全稱為「中華民國中樞暨各界慶祝國慶大會」),並有各式遊行及表演隊伍,在蔣中正總統任內更是每年舉行國慶閱兵;晚間則有國慶煙火施放。.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國慶日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凱達格蘭大道

凱達格蘭大道(簡稱凱道)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的道路,全線位於總統府與景福門之間。原名「介壽路」,1996年3月21日改為現名,來源自此處為台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之傳統領域。該道路見證中華民國政府遷臺至今歷次國家中樞儀式慶典,與自由廣場並列為臺北市的集會遊行舉辦時選擇的重要集結點。.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凱達格蘭大道 · 查看更多 »

BGM-71拖式飛彈

BGM-71拖式飛彈(BGM-71 TOW)是美國的一種反坦克飛彈。TOW是英文管射(Tube launched)、光學追蹤(Optically tracked)和線控導引(Wire command link guided)的縮寫。 TOW的生產開始於1970年,是現在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反坦克導引飛彈,目前生產的TOW可以貫穿任何已知坦克的裝甲。.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BGM-71拖式飛彈 · 查看更多 »

C-130力士型運輸機

#重定向 C-130運輸機.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C-130力士型運輸機 · 查看更多 »

CM-11勇虎式戰車

CM-11勇虎式戰車是美國通用動力公司與中華民國陸軍戰甲車發展中心共同研發的主戰坦克。於1990年4月14日正式公開。作为M48戰車的一款衍生型,也被称作M48H主力戰車。.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CM-11勇虎式戰車 · 查看更多 »

空軍防空砲兵指揮部

軍防空砲兵指揮部,簡稱防空部,是中華民國空軍的防空砲兵部隊,隸屬國防部空軍司令部,主要任務為擔任空軍基地、雷達站等重要目標之防護,下轄1個作戰管制中心、2個防空砲兵群、1個綜合保修廠、4個三五砲營、2個車載劍一飛彈營。已於2017年9月1日與空軍防空飛彈指揮部合併升格為「空軍防空暨飛彈指揮部」。.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空軍防空砲兵指揮部 · 查看更多 »

營是现代陸軍、海軍陸戰隊等軍種的编制,由若干个连组成。日語及朝鮮漢字等又把此級單位称为大队,約300-800人,中華民國國軍中也有部份單位將「營」稱為大隊,差異僅在編裝較為簡略,另外,主官(中隊長)編階中校的中隊,也視同營級單位。 譬如在三三制的編制下,一個營是由三個連加上直屬單位共同組成。在现代军队编制中,营作为一个战役战术单位,一般用于完成特定战斗中的军事或勤务任务。在编制上通常由多个技术兵种混合编成。 营的指揮官由军官担任,称为营长,军衔一般是中校或者少校。中華民國國軍的營級主官編階都是中校。 在空軍的體系中,中隊與營相當,中隊長軍銜通常是中校。.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营 · 查看更多 »

賽考斯基S-70直升機

賽考斯基S-70直升機是西科斯基飞机公司生產的雙渦輪軸發動機、單旋翼直升機一種中型通用直升機。.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賽考斯基S-70直升機 · 查看更多 »

黃瑩

黃瑩可以指:.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黃瑩 · 查看更多 »

連是现代陸軍、海軍陸戰隊等軍種的一種编制,由若三到六个排组成,人數大約在80-250人之間。譬如在三三制的編制下,一個連由三個排加上其他直屬單位共同組成。雖然連的組成在國家,單位類型會有所不同。但大多不會差太大,好幾個連合在一起,形成為營,在軍事上連算是軍隊運作上的基礎。 在现代军队编制中,连作为一个战术单位,一般用于完成特定战斗中的军事或勤务任务。连的指揮官由军官担任,称为连长,军衔一般是上尉或者少校,副連長及輔導長军衔一般是上尉或中尉。 有些军事單位也把連称为中队。例如中華民國國軍有少數連級「中隊」的編制,差異則是編裝略簡。 在空軍的體系中,小隊(中華民國空軍稱為「分隊」)(flight)與連相當。.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连 · 查看更多 »

阅兵

阅兵,是指对武装部隊进行检阅的仪式。通常在国家重大节日、迎送国宾和军队出征、凯旋、校阅、授旗、授奖、大型军事演习时举行。用以庆祝、致敬,同时展现本国的軍事建设成就,并可壮观瞻,提振军威,鼓舞士气。.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阅兵 · 查看更多 »

重慶南路 (臺北市)

重慶南路是臺北市重要道路之一,共有三段,北接重慶北路,南接中正橋通往新北市永和區。自襄陽路以南屬雙向道路,一向兩道;襄陽路以北、北平西路以南與館前路搭配為往南單行道,館前路為往北單行道,均為四線道。另外,重慶南路二端到中正橋北端是屬於市道111號的一部分。 重慶南路在清代稱「府前街」(Hú-tsiân-ke),日治時期稱「本町通」(本町通り)。沿路座落許多中央行政機構,其中一段與凱達格蘭大道所交之丁字路口便是總統府,其他如法務部、最高行政法院、司法院。一段有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以及許多書店聚集,故有「書店街」、「重慶南路書市」之稱。二段有總統官邸、郵政博物館及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中正第二分局。三段有中正橋,中正橋下有自強市場,自強市場對面為舊貨街。此路之所以取名「重慶」,是因蔣中正要取法八年抗戰的「重慶精神」來治理台灣(因為抗戰時期重慶是中華民國的陪都,總統府便在本路段)。重慶南路大部分位在臺北市博愛特區(中央直轄區),又因許多重要機關座落於此,故為台灣相當重要的道路。 重慶南路書街全盛時期是1970年代,整條路沒有一間不是書店,人潮比起後來興起的臺北東區一點都不遜色;後來連鎖書店興起,各地書店增加,重慶南路書街重要性式微;網際網路普及以後,重慶南路書街不敵網路書店興起、民眾閱讀習慣改變等衝擊,從全盛時期逾100間書店至2017年4月只剩12間書店,整條街的餐廳、旅館數量已經比書店多。2017年4月21日,臺北市商業處與台北市重南書街促進會宣布合作推動重慶南路書街轉型為「重南閱讀商圈」。.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重慶南路 (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臺灣電視公司

臺灣電視公司(簡稱台視、TTV)是中華民國第一家電視台,為臺灣五家無線電視台之一,成立於1962年4月28日,同年10月3日開始試播、10月10日正式開播。與中國電視公司、中華電視公司合稱為「老三臺」。.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臺灣電視公司 · 查看更多 »

雄風一型反艦飛彈

一型反艦飛彈(Hsiung Feng I)為中華民國以天使飛彈為藍本反向工程改良製造的反艦飛彈。.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雄風一型反艦飛彈 · 查看更多 »

雄風二型反艦飛彈

二型(英語:Hsiung Feng II,縮寫:HF-2)飛彈是中華民國中山科學研究院以美國魚叉反艦飛彈的功能為目標發展的反艦飛彈,於1988年2月29日正式公佈。具有較好的電子反反制(ECCM)能力。除艦射型外,另發展出陸射型和空射型,是中華民國武器發展史上第一種可被戰機攜掛並發射的反艦飛彈。2000年時,中華民國海軍曾計畫以RGM-84魚叉(Harpoon)反艦飛彈替換原裝設於成功級巡防艦的雄風二型飛彈,但因預算被刪除而取消。 2001年,以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為基礎並參考自美國戰斧巡弋飛彈發展的攻陸巡弋飛彈版本的雄風二E巡弋飛彈發展計畫被公開。.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雄風二型反艦飛彈 · 查看更多 »

陸軍專科學校

軍專科學校(Army Academy R.O.C.),簡稱「陸專」,是訓練中華民國國軍士官幹部的軍事學校。位於臺灣桃園市中壢區龍岡地區的軍事學校,早期招收對象在營的國軍士官幹部,近年開始對外招收社會青年、高中/高職生畢業生、中正預校畢業生,並且持續招收在營士官入學,目標是提升中華民國國軍士官幹部的學習能力與學歷。陸軍專科學校同時亦是各軍種單位委託受訓或專長訓練的軍事學校,該校不僅只協助中華民國陸軍一個軍種受訓與教學,同時協助了海軍陸戰隊、聯勤、憲兵、後備、飛彈指揮部等軍種或單位輔助在校學生修習學業,學生畢業後便回到各自所屬軍種服務。近年更增加政戰局、空軍、電展室、資通電軍等軍種單位協助輔導修業。修業年限為二年。放假收假都會擠爆112路公車.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陸軍專科學校 · 查看更多 »

陸軍六軍團

#重定向 陸軍第六軍團指揮部.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陸軍六軍團 · 查看更多 »

陸軍特種作戰指揮部

#重定向 中華民國陸軍特戰指揮部.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陸軍特種作戰指揮部 · 查看更多 »

陸軍飛彈指揮部

#重定向 空軍防空暨飛彈指揮部.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陸軍飛彈指揮部 · 查看更多 »

陸軍關渡地區指揮部

軍關渡地區指揮部,簡稱為關指部,為中華民國國軍駐守於新北市淡水區的陸軍部隊,編配在陸軍第六軍團指揮部,隊名「虎嘯部隊」。前身為著名的陸軍步兵第二二六師,由於在前總統蔣經國任內移防臺北縣淡水鎮,因靠近臺北市北投區關渡,而素有「關渡師」之稱。.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陸軍關渡地區指揮部 · 查看更多 »

F-104星式戰鬥機

F-104星式戰鬥機(F-104 Starfighter)是美國洛克希德公司所設計的第二代戰機。由美國軍火工業的傳奇人物凯利·约翰逊所領導的臭鼬工廠操刀設計,該單位同樣也設計了U-2偵察機等知名的軍機作品。F104的設計一反當時美國空軍朝向更大更重的趨勢,強調輕盈與簡單,被認為是韓戰經驗的總結作品(越戰經驗總結則被認為是F-16)。F-104是世界上第一架擁有兩倍音速的戰機,並在1960年代長期保持升速、航高(10萬英尺)的紀錄。除了美國使用,也外銷到許多國家,並成為北約會員國的主要戰術核子武器投射力量。F-104因強調高速飛行的性能,外型非常特別,擁有「有人飛彈」的暱稱,美國總計生產了2,580架各型F-104戰機。目前最後一個使用國家義大利已經將所有的F-104S退出現役,結束星式戰鬥機超過50年的生涯。 F104的高坠机率使其在“Starfighter”星战机的正名之外又获得“Widowmaker”寡妇制造机、「有人飛彈」等别称。其坠机率有:西德32%,荷兰31%,比利时37%,意大利37%,加拿大45%,日本15%,美国未公开。作为美国海外的F104最大用户西德空军,拥有2578架制造总数中的916架,已知损失也最大。总共损失298架含6架地面损失,116名飞行员丧生含8名美国空军飞行员,171名飞行员成功弹射逃生含8名在F104上弹射逃生两次的飞行员。 美国于1960年开始向台湾出售F104,持续数十年名曰“阿里山计划”。整个60年代F104在全球各地坠机率即已居高不下,1970年后美国转为着重向台湾推销各国“除役”的二手F104,如阿里山6、7来源美国空军,阿里山8来源西德空军,阿里山9来源日本航空自卫队。对台解释是这些二手机实为各国现役机,打除役机的名义以逃避武器輸出規範,“美國則利用規範漏洞轉讓給中華民國,實際上這批飛機可能根本連封存廠都沒進去過”。最终在台达成46%的坠机率。.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F-104星式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F-5自由鬥士戰鬥機

#重定向 F-5戰鬥機.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F-5自由鬥士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F-CK-1經國號戰鬥機

F-CK-1戰鬥機(AIDC F-CK-1 Ching-kuo)是中華民國在美國技術協助下設計、開發的一種輕型超音速多用途噴射戰鬥機,具備視距外作戰能力及冷艙起動快速等特點;在中華民國空軍的規劃下,自製F-CK-1戰鬥機與向法國採購的幻象2000-5及向美國採購的F-16A/B戰鬥機,構成国军防衛台海制空權的主力,其中F-CK-1型戰鬥機負責中低空防禦及部分對地攻擊任務。 1980年代,在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的指示下,中華民國國軍在美國的幫助及技術移轉下展開「自製防禦戰機」(Indigenous Defense Fighter,IDF)的研發,以取代逐漸老化的F-5自由鬥士戰鬥機作為空軍的新一代主力機,於是產生了中華民國建軍史上最大的自製武器開發計劃——「鷹揚計劃」。1988年12月10日第一架「IDF」原型機出廠,1992年成軍服役;該戰機型號為「F-CK-1」,其中「CK」代表「經國」二字威妥瑪拼音「Ching-kuo」的縮寫,並命名為「經國號戰機」,以紀念蔣經國。 當航發中心開始生產F-CK-1後,2001年中華民國軍方展開「翔昇計畫」,以提升「經國號戰機」(F-CK-1A/B)的性能,漢翔時期對F-CK-1的升級方案進行探討以應付對岸共軍日益增加的空防威脅,經研析後把升級計畫分為航電系統與武器系統兩大部分。2006年,第一架「翔昇機」試飛成功,2007年3月27日,F-CK-1C/D型戰鬥機正式公開,並命名為「雄鷹號戰機」。.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F-CK-1經國號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M109自走砲

M109是一種美製155公釐口徑自走砲,於1963年開始進入美國陸軍服役,提供師和旅級部隊所需的曲射火力支援。從1963年量產至今,生產總數已超過7,000輛以上,使用國超過30個,可說是1970至1990年代西方國家的標準自走砲。為持續滿足未來戰場的作戰需求,M109持續進行性能提升與改良計畫,最新的改良型為M109A7,在發展計畫被取消後,M109A7自走砲對美國陸軍將更顯重要。.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M109自走砲 · 查看更多 »

M110自走炮

M110自走炮(M110 203mm self-propelled gun)是美國生產的履帶式自走炮系列之一,也是戰後美國製造的自走炮中裝載火炮口徑最大的一款。.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M110自走炮 · 查看更多 »

M113裝甲運兵車

M113是一種美國生產的裝甲運兵車,外銷世界上諸多國家,以便宜好用、改裝方便著稱於世,在近代軍事史有重要地位。 M113採用全履帶配置並有部分兩棲能力,也有越野能力,在公路上可以高速行駛。M113家族有極多的變型版可以擔任運輸到火力支援等等戰場角色,超過80,000輛的生產量遍佈世界。雖然它不是坦克但是也能設計成戰鬥載具,M113在越戰時期甚至是裝甲覆蓋最完全的載具,也使得後續的諸多裝甲步兵戰車從它獲得靈感,至今21世紀M113各種改型依然在服役,並且在最近被選為史上10大步兵戰車第一名。.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M113裝甲運兵車 · 查看更多 »

M48巴頓戰車

#重定向 M48巴頓坦克.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M48巴頓戰車 · 查看更多 »

MIM-23鷹式飛彈

雷神公司的MIM-23鷹式飛彈是一種美國中距離地對空飛彈。其名稱「鷹式」(HAWK)是「全程歸向殺手」(Homing All the Way Killer)的縮寫。中国音译为“霍克导弹”它分為MIM-23A和MIM-23B兩種。前者己退役,移交美國國民警衛隊;後者則仍在服役。.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MIM-23鷹式飛彈 · 查看更多 »

S-2搜索者巡邏機

S-2搜索者巡邏機為美國一款艦載雙引擎巡邏機,通常作為反潛機使用。在美軍將所屬的S-2機隊淘汰後轉售民間,目前仍有相當數量為消防機服役。 格魯曼飛機公司在20世紀50年代初設計了第一代從航空母艦起飛的反潛機,暱稱“搜索者”(Tracker),代號S-2。這是一種集搜索與攻擊於一身的反潛飛機,可以掛載魚雷與深水炸彈。 Tate, Colonel D.H. Canada Aviation and Space Museum.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S-2搜索者巡邏機 · 查看更多 »

T-34教練機

比奇航空器T-34「導師」教練機(Beechcraft T-34 Mentor)是一款由美國比奇飛機公司35型機「富豪」(Beechcraft Model 35 "Bonanza")衍生而來的單引擎螺旋槳軍用教練機;1940年代出產的早期機型使用活塞發動機,自T-34C開始改用渦輪螺旋槳噴射發動機。自1940年代末期、1950年代初期問世以來,T-34持續在許多國家服役。.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T-34教練機 · 查看更多 »

T65突擊步槍

T65突擊步槍,又常稱為國造65式步槍或65步槍,是中華民國陸軍第一種自行設計量產與配發服役的5.56公釐口徑突擊步槍,於1968年在當時的國防部部長蔣經國指示下展開研發工作,以美國M16突擊步槍為槍身藍本,同時加上來自美國AR-18突擊步槍的設計理念而成;使用6條右旋膛線,纏距178mm。目前使用部隊有陸軍二線部隊如後備旅和新兵訓練中心、中華民國空軍、警政署及行政院海岸巡防署。.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T65突擊步槍 · 查看更多 »

UH-1直升機

UH-1 Iroquois,是美國的貝爾直升機公司所設計製造的軍用中型通用直升机,根据美军命名传统正式命名为“Iroquois”(為北美原住部族之一的伊洛魁部落名稱),而贝尔直升机公司另起了一个绰号名為Huey(休伊),“休伊”这个名称更广为人知。UH-1直升機為多用途設計,其U代表通用(Utility),從運補作業皆宜到攻擊任務。是美军批量装备的第一个搭载了涡轮轴发动机的直升机。它的民用版本是貝爾204/205。在越南战争中UH-1直升机成为美军标志性代表形象出现媒体的新闻图片中。.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UH-1直升機 · 查看更多 »

V-100裝甲車

V-100裝甲車(M706 Commando)是凱迪拉克蓋集(Cadillac Gage)製造的兩棲四輪驅動輕型裝甲車。V-100系列4X4裝甲車被凱迪拉克蓋集命名為“突擊隊(Commando)”。此車輛擔任了許多角色,包括裝甲運兵車,救護車,消防車,反坦克車,迫擊砲載體等。此車在越南戰爭經歷戰火的洗禮,在美軍中的暱稱為鴨子,或V。它也提供給美國的許多盟國,包括黎巴嫩和沙特阿拉伯,並參與1991年海灣戰爭。此車已不再生產,一個現代化的衍生品是M1117裝甲車,被開發來取代裝甲悍馬車。.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V-100裝甲車 · 查看更多 »

李登輝

李登輝(),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前中華民國總統,生於日本台湾臺北州淡水郡三芝庄下的埔頭坑聚落「源興居」(今新北市三芝區埔坪里),福佬客家人。 李登輝是第一位出生於臺灣的中華民國國家元首,首位全國公民直選產生的總統,以及首位臺籍國民黨主席。因其為落實臺灣民主改革之重要領袖,而被《時代》杂志稱為「民主先生」。在臺灣,傾向獨派的媒體常暱稱他為「阿輝伯」(台語的「阿」字表示親切)。李的功過及評價具爭議。支持者稱他為「臺灣之父」,與曾被稱為「臺灣之子」的陳水扁對比,認為其對台灣經濟及社會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反對者則批評其兩岸政策及民主改革,不滿其提出特殊兩國論造成兩岸關係緊張與開放民主直選造成國民黨失去長期政權。.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李登輝 · 查看更多 »

機械化步兵

機械化步兵是现代陆军中的一个步兵兵种,是指搭乘步兵战车或裝甲输送車机动的步兵。 機械化步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德国在闪电战理论指导下开创的一个兵种。納粹德国陆军为了加强步兵的机械化作战能力以配合坦克集团的高速突击,给步兵配备了汽车或履带式运输車。在实际作战中,由于步兵的防护能力较差,因此又开发出步兵可以搭乘作战的装甲车辆,以不间断配合坦克部队的行动,甚至安裝重武器方便於巷弄間執行掃蕩。1943年开始,为了鼓舞动摇的军心,希特勒用装甲掷弹兵命名那些搭乘装甲车作战的步兵,希望用普鲁士军队的传统唤起军队的荣誉感。足見機械化步兵是伴随着坦克和大规模集团作战理论出现的兵种,其特点就是火力、机动力以及防护力强,适合配合坦克机动作战。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冷战时代核条件下的大规模地面战争前景下,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着重加强了该兵种在核战争条件下防原子、防放射性沾染、防化学武器的作战能力。 纳粹德国、苏联和美国分别研制了供步兵伴随坦克作战使用的步兵战车,并完善了步兵伴随坦克作战的理论和作战条列,機械化步兵逐步成为军事强国的主要陆军战斗兵种。機械化步兵主要装备包括步兵战鬥车或裝甲運兵車、机枪、突击步枪、冲锋枪、火箭推進榴彈及手榴弹等。而任務方面通常有伴随坦克执行作战輔助等等,但通常其任务局限也多:.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機械化步兵 · 查看更多 »

步兵

步兵,文意上指徒步行軍作戰的士兵。在冷兵器時代區別於車兵、騎兵等。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近現代的普通步兵也需要依靠馬匹、自行車、卡車、火車、裝甲運兵車、直升機、橡皮艇等手段機動至戰場,除了落後與偏遠的地區,很少見到單純的徒步作戰了。 廣義來講,以單個士兵身體作為武器平臺進行作戰的部隊,統稱為步兵。狹義來講步兵是進行正規攻防的兵種,而特種作戰的部隊如:海軍陸戰隊、陸軍航空特戰(傘兵)等都不應屬於狹義的步兵部隊。.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步兵 · 查看更多 »

比奇1900

比奇1900(Beechcraft 1900)是双发涡轮螺旋桨的19座支线飞机,由雷神公司属下的比奇飞机公司(现豪客比奇)研发生产,它主要设计于支线飞机,也可作为运输机。.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比奇1900 · 查看更多 »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是臺灣主要政黨之一,也是繼日治時代的臺灣民眾黨之後第一個實際參政的臺灣本土政黨,為現時中華民國的執政黨。成立於1986年,由黨外運動各團體於戒嚴與黨禁解除前整合而成;2000年首度執政,實現臺灣及中華民國歷史上首次政黨輪替,2008年下野;直到2016年大選勝出後,由蔡英文執政,並首次達成同時掌握行政以及立法部門的「完全執政」地位。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與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民主進步黨 · 查看更多 »

海軍艦隊指揮部

海軍艦隊指揮部,簡稱艦指部,為中華民國海軍艦隊的最高指揮單位,也是國防部海軍司令部所有下轄單位中最重要者,負責所屬單位之指揮、管理及戰備整備,同時兼任62(或63)特遣部隊之作戰指揮與管制。本部位於海軍左營基地左營港東碼頭。.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海軍艦隊指揮部 · 查看更多 »

海軍陸戰隊66師

#重定向 海軍陸戰隊陸戰六六旅.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海軍陸戰隊66師 · 查看更多 »

海軍陸戰隊兩棲偵搜大隊

海軍陸戰隊兩棲偵搜大隊,又稱中華民國蛙人部隊或中華民國陸戰蛙人,為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指揮部直屬大隊之一。.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海軍陸戰隊兩棲偵搜大隊 · 查看更多 »

无后座力炮

无後座力砲(Recoilless rifle)是火砲的一種。特色是发射时利用向後喷出氣體的反作用力推進炮彈的火砲。由於減少了傳統火砲需求的後座以及制退機械,以及發射過程中,砲管承受的壓力較傳統火砲小,得以減少砲管厚度。所以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操纵方便,适用于注重機動力的步兵單位,像是傘兵,山地步兵與特種部隊。 無後座力砲的發射方式與彈藥型態都與傳統火砲類似,使用的彈藥為彈頭與發射藥結合一體的金屬藥筒,發射時自後方裝入砲管,關上砲閂之後擊發。由於火藥產生的部分氣體在發射時自砲管後方排出,在發射同樣重量的彈頭時,無後座力砲的射程較低,因此多使用裝藥量較大的彈頭,獲取較大的破壞力。除此之外,发射之後的後焰(back blast)及後喷物会暴露发射阵地,而且还使其无法在狭小空间内使用。 小型無後座力砲可以直接以人力攜帶並且自肩上發射,為了尋求較為穩定的射擊效果,許多無後座力砲還是安裝在輕便三腳架上使用。.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无后座力炮 · 查看更多 »

旅是现代陸軍的编制,由若干个团或者营组成。在现代陸軍编制中,旅通常作为一个战役战术单位,一般用于完成特定战役中的军事或勤务任务。在编制上由多个技术兵种混合编成的旅稱為混成旅或聯兵旅(聯合兵種旅、或作诸兵种合成旅)。 在現代戰爭條件下,旅由於編制比較小,使用靈活,逐漸被許多國家列為標準或者常被編制。旅的指揮官稱為旅長,由軍階是少將或上校軍官擔任。 在空軍的體系中,聯隊(Wing)與旅相當。指揮官軍銜通常是准將或上校。.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旅 · 查看更多 »

悍馬 (軍用汽車)

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輛(High Mobility Multipurpose Wheeled Vehicle,缩写HMMWV或Humvee),又称悍马,是由AM General为美军生产的全轮驱动车辆。1991年,歷經波斯灣戰爭一役,其優異的機動性、越野性、可靠性和耐久性與各式武器承載上的安裝適應能力,間接促使該款汽車聲名大噪。部份軍事迷更將其冠上「越野之王」的美譽。.

新!!: 1991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和悍馬 (軍用汽車)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