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1982年飓风黛比

指数 1982年飓风黛比

飓风黛比(Hurricane Debby)是1982年大西洋飓风季最强烈的热带气旋,也是该季第四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和仅有的大型飓风,最大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215公里。系统于9月13日经向西移动的东风波在伊斯帕尼奥拉岛北岸近海发展形成,成为热带低气压后向西北方向移动,再于次日增强成热带风暴并获名“黛比”。此后,风暴快速强化,于9月15日清晨升级成飓风,然后回转向东北方向前进,于次日以二级飓风强度掠过百慕大。气旋继续增强,于9月18日短暂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二级飓风标准,最大持续风速升至每小时215公里,最低气压950毫巴(百帕,28.05英寸汞柱)的最高强度。 达到最高强度后,黛比缓慢减弱,于9月19日清晨以二级或一级飓风强度从纽芬兰岛以南经过。此后,风暴的移动速度大幅提高,以每小时95公里的速度向东前进。9月20日,气旋急速逼近不列颠群岛,并在不久后转变成温带气旋。小安的列斯群岛受到的总体影响很小,多米尼加、波多黎各和美属维尔京群岛降下小到中雨。百慕大因狂风致使局部地区停电,另有部分树木倒塌,但全岛所受破坏程度很轻。此外,飓风还在纽芬兰岛产生降水和中等强度风力。.

43 关系: 加拿大大西洋省份协调世界时合众国际社多米尼加小安的列斯群岛不列顛群島东风波帕斯卡伊斯帕尼奥拉岛國家颶風中心凯米纽约纽约时报纽芬兰大浅滩纽芬兰岛美孚石油美屬維爾京群島美國東岸美國海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美联社热带风暴黛比熱帶氣旋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百慕大芬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风切变风暴潮飓风猎人西風帶英寸汞柱GIF投落送欧洲气压波士顿波多黎各最大持续风速托尔尼奥1982年大西洋飓风季1982年大西洋飓风季时间轴

加拿大大西洋省份

加拿大大西洋省份(Atlantic Provinces或,provinces de l'Atlantique)是指加拿大在大西洋海岸的四個省:新斯科舍、紐賓士域、愛德華王子島和紐芬蘭與拉布拉多。而其中新斯科舍、紐賓士域和愛德華王子島又合稱為加拿大海洋省份(又译作加拿大滨海诸省或加拿大沿海诸省,英文:The Maritimes或Maritime suckers ,法文:provinces maritimes)。這四省是加拿大面積最小的,而海洋省份三省的總面積又比紐芬蘭與拉布拉多小。這四個省比加拿大其他省份較落後和貧困,但自然環境優美。經濟以漁業和旅遊業為主。四省內最大城市是哈利法克斯,也是加拿大唯一在大西洋的不凍港。近年在新斯科舍和紐芬蘭近岸發現豐富油田,因此區內石油業正在加速發展。 |- !省名 !省府 !加盟日 |- | 新斯科舍 |哈利法克斯 |1867年7月1日 |- | 新不伦瑞克 |-zh-hans:弗雷德里克顿; zh-hk:弗德列頓;- |1867年7月1日 |- | 愛德華王子島省 |-zh-hans:夏洛特顿; zh-hk:查洛頓;- |1873年7月1日 |- | -zh-hans:纽芬兰与拉布拉多;zh-hk:紐芬蘭與拉布拉多;zh-tw:紐芬蘭暨拉布拉多省;- |聖約翰斯 |1949年3月31日 |.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加拿大大西洋省份 · 查看更多 »

协调世界时

没有描述。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协调世界时 · 查看更多 »

合众国际社

合众国际社(英文: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縮寫:UPI),美国著名通讯社之一,总部位於美国华盛顿特区,使用英文、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向世界各地发布新闻和评论。其前身為1907年成立的合眾通訊社(United Press)。 1958年4月28日,合眾通訊社與國際通訊社(International News Service)合併為合众国际社。1991年,合众国际社不敵路透社與美聯社的競爭,宣告破產。1992年,沙烏地阿拉伯企業家集團收購合众国际社,合众国际社復業。2000年5月15日,統一教會出資的News World Communications宣布收購合众国际社。2002年9月26日,韓國《世界日報》社長郭錠煥接任合众国际社社長。.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合众国际社 · 查看更多 »

多米尼加

#重定向 多明尼加.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多米尼加 · 查看更多 »

小安的列斯群岛

小安的列斯群岛(Lesser Antilles,Antillas Menores),位于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岛中安的列斯群岛东部和南部的岛群,群岛呈圆弧状,由于位于加勒比海,又称加勒比群岛。包括背风群岛(包含维尔京群岛)、向风群岛和背風安的列斯群島(委内瑞拉以北海面上的许多岛屿),面积1.43万平方公里。 小安的列斯群岛政局比起鄰近的中美洲和海地要來的穩定不少,當地治安也好過不少南美國家,吸引不少遊客前往當地渡假,使其觀光產業相當的繁榮。 Category:加勒比海島嶼 * Category:加勒比海群岛.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小安的列斯群岛 · 查看更多 »

巴(符号bar)、毫巴(符号mbar)都是表示壓强的单位。它们不属于國際單位制或厘米-克-秒制,但接受與國際單位並用。因为巴與大氣壓力相似,所以被廣泛用於描述壓力。它在歐洲聯盟國家裡律法上被承認。英國標準 BS 350:2004 Conversion Factors for Units.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巴 · 查看更多 »

不列顛群島

不列颠群岛(British Isles)是欧洲西北海岸外,大西洋上的群岛。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马恩岛、设德兰群岛、奥克尼群岛、赫布里底群岛等等岛屿,习惯上还包括海峡群岛。 不列颠群岛今天有两个主权国家并存,分别是英国和爱尔兰共和国。 不列颠群岛这一名称在爱尔兰共和国不受欢迎,因为它过于强调英国和大不列颠岛在这一范围内的主导,民间和政府都不使用这个名称。不过在地理学上这个群岛历来并没有其它合适的名称可供使用。英国各界在与爱尔兰的交涉中,为避免触及敏感情绪,常使用“这些岛屿”等含混的名称。历史学家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1999年发表的著作就只稱作《群岛》(The Isles)。.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不列顛群島 · 查看更多 »

东风波

东风波是在副熱帶高壓帶南侧对流层中、下层的东风带中,常存在一个槽或气旋性曲率最大区,呈波状形式自东向西移动。.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东风波 · 查看更多 »

帕斯卡

帕斯卡(符號Pa或Pascal)是國際單位制(SI)的壓強單位。在不致混淆的情況下也可簡稱為「帕」。它等於每平方米一牛頓。以法國學者(同時身兼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音樂家、宗教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哲學家)布莱茲·帕斯卡之名而命名。百帕(hPa)和千帕(kPa)也是自Pa衍生出來的氣象常用單位,正常海平面約101kPa、或1013百帕。.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帕斯卡 · 查看更多 »

伊斯帕尼奥拉岛

伊斯帕尼奥拉島(Isla de La Española;Île de Hispaniola),或譯西班牙島,泰諾人稱為海地島(Haiti;意為「群山之地」),是加勒比海地區第二大島,面積76,480平方公里,僅次於古巴;位處古巴東南方,波多黎各的西邊,2005年人口約一千九百萬人。東西兩側分別為多明尼加共和國及海地共和國,不過兩國的文化和種族差異相當大。.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伊斯帕尼奥拉岛 · 查看更多 »

國家颶風中心

國家颶風中心(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缩写作 NHC)是一個美國国家气象局負責天氣預報的部門,在IERS參考子午線到西经140度线以及北大西洋北緯30度線和北緯31度線之間負責跟蹤和預測天氣系統。該機構與國家氣象局的邁阿密分支機構共同位於佛羅里達州佛羅里達大學公園佛羅里達國際大學校園。 雖然國家颶風中心(NHC)是美國的一個機構,但世界氣象組織已經將其指定為北大西洋和東太平洋區域專責氣象中心,成為這些地區發生的熱帶氣旋預報和觀測資料交換所。如果中心斷電或喪失工作能力,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則會支持東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諮詢和熱帶天氣預報,而則支持北大西洋的熱帶氣旋諮詢和熱帶天氣預報。.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國家颶風中心 · 查看更多 »

凯米

凯米(Kemi)是芬兰拉普兰区的一座城市,位于波的尼亚湾畔,凯米河入海口。居民数量为21,256人(2017年底),面积为747.28平方公里(2017年初),其中陆地面积为95.37平方公里,淡水面积7.38平方公里,剩余的644.53平方公里为海面。按陆地面积来算,凯米是拉普兰区最小的市镇,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市镇。凯米的周边市镇为凯明马、锡莫和托尔尼奥。凯米是拉普兰区人口数量第三多的市镇。单词“kemi”在芬兰语的意思是“经过整理后可以露营的草地”。 欧洲唯一的铬矿就位于凯米旁边的凯明马市镇内。在每年12月到4月,遊客可以參加破冰船之旅。.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凯米 · 查看更多 »

纽约

纽约(New York)是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城市,為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对全球的经济、商业、金融、媒体、政治、教育和娱乐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纽约还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因此紐約也被认为是世界外交的中心。纽约还被称为「世界文化之都.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纽约 · 查看更多 »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缩写作 NYT)是一家美國日報,由紐約時報公司於1851年9月18日在美國紐約創辦和持續出版。和《华尔街日报》的保守派旗舰报纸地位相对应,《纽约时报》是美国親自由派的第一大报。 它最初被称作《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York Daily Times),创始人为亨利·J·雷蒙德和。.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纽约时报 · 查看更多 »

纽芬兰大浅滩

纽芬兰大浅滩(Grand Banks)是加拿大纽芬兰岛之东南方北美洲大陆架上的一个海底高原,最寬處大約600公里左右。这个地区的水深相对较浅,由不等。拉布拉多寒流在这里与墨西哥湾暖流相遇。.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纽芬兰大浅滩 · 查看更多 »

纽芬兰岛

纽芬兰岛(Newfoundland,Terre-Neuve,意指「新尋獲之地」),是一位於北大西洋的大型島嶼,属加拿大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管辖。该岛面积111,390平方公里,人口466,172人(2001年统计)。纽芬兰岛西北隔贝尔岛海峡与拉布拉多半岛相隔。主要城市圣约翰斯除了是島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外,也是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的首府。.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纽芬兰岛 · 查看更多 »

美孚石油

美孚石油(Mobil,曾以無比作為譯名),美國主要石油公司,於1999年與埃克森石油合併形成埃克森美孚石油,美孚在合併後將繼續成為公司的主要品牌,仍然擁有自己加油站,有時搭配自己的商店,但美國以外地方的美孚加油站已被埃索品牌取代。它的前總部設在弗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縣,目前是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下游總部。 美孚石油源自1911從標準石油分拆的紐約標準石油,原標準石油在中國的品牌「美孚」亦歸紐約標準石油所有。1920年,紐約標準石油以Mobiloil作為英語品牌,1963年再易名為Mobil。.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美孚石油 · 查看更多 »

美屬維爾京群島

美屬維爾京群島(Virgin Islands of the United States,也常稱為United States Virgin Islands,或簡寫為USVI)是美國在加勒比海的一個非建制属地(Unincorporated Territory)群島,接壤於波多黎各東部,處於小安的列斯群岛背风群岛的最北端。該群島原名為丹麥屬西印度群島,後於1916年被美國買下並改為現名。在地理方面,美屬維京群島屬於維爾京群島的一部份。由於維爾京群島中的另外一部份島嶼的主權現在為英國所有,故該群島的英國屬地部分通常被稱為「英屬維爾京群島」,而美國屬地部分則被稱為「美屬維爾京群島」。 美屬維爾京群島由50多个大小岛和珊瑚礁组成,面积达344平方千米,岛屿中最大的有圣克罗伊岛、圣约翰岛和圣托马斯岛以及面积上比较小,但是拥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水岛。属热带气候。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美屬維爾京群島共有居民108,612人,主要是黑人和混血种人,大多数为非裔加勒比海后裔。通用英语。多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旅游、建筑、食品、捕鱼、水果种植为主要行业。首府夏洛特阿马利亚(Charlotte Amalie)。美屬維爾京群島是美國唯一道路交通靠左行駛的地區。美屬維爾京群島的主要经济分支为旅游业,此外也有重要的生产部门。.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美屬維爾京群島 · 查看更多 »

美國東岸

美國東岸,或稱為大西洋海岸,是指美國的最東部的海岸地區,東向面臨大西洋,北邊為加拿大,南邊為墨西哥灣。此區域通常包括以前北美十三殖民地的範圍,現在則由北到南包括緬因州、新罕布夏州、佛蒙特州、紐約州、新澤西州、賓夕法尼亞州、德拉瓦州、馬里蘭州、維吉尼亞州、北卡羅萊納州、南卡羅萊納州、喬治亞州、以及佛羅里達州。此區域是全美國人口主要聚集的地區,也是工商業聚集之地,許多國際知名的大城市都位於此區域內,例如波士頓、紐約市、費城、华盛顿特区、亞特蘭大、巴爾的摩,以及邁阿密等城市。.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美國東岸 · 查看更多 »

美國海軍

美國海軍(United States Navy,縮寫:USN或U.S. Navy),是美利坚合众国軍隊的一个軍種,負責管理所有与海軍有关的事务。其职责为:“配备、训练和武装一支有能力赢得战争、阻止入侵和保证海域自由的海军战斗部队。”美国海军除了目前有近500,000现役和预备役海軍军人、278艘现役大小军舰之外,海軍旗下甚至還有美國空軍以外的另一支空中部隊,多數為舰載飞机,數量達逾4,000架.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美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缩写为NOAA)是隶属于美国商务部的科技部门,主要关注地球的大气和海洋变化,提供对灾害天气的预警,提供海图和空图,管理对海洋和沿海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研究如何改善对环境的了解和防护。NOAA除了文职人员外,还有一个300人的軍裝队伍,执行为NOAA麾下飞机、船只、车辆的驾驶、科學與管理職位等任务。.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 查看更多 »

美联社

联合通讯社(Associated Press),中文環境裡为将其和其他国家的联合通讯社区分开来,多加註國名称为“美国联合通讯社”,简称美联社,為美國乃至於世界最大的通讯社,是由各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合作型通讯社。二战后(1947年),美联社成员范围扩大到电台、电视台,而且允许非社员订购稿件。美联社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美联社成立于1846年5月,由《纽约先驱报》、《纽约太阳报》、《纽约论坛报》、《纽约商业日报》、《快报》、《纽约信使及问询报》联合组建。經過多年發展,已击败了传统的竞争对手合众国际社,成為美國第一大的通訊社。其他英语新闻服务例如路透社和法新社,是基于美国以外的国家。 美联社编辑部门有总编室、国际部、对外部、经济新闻部、体育新闻部、图片新闻部、特稿部、广播新闻部。1994年,美联社增设电视部(APTV),工作中心在伦敦,通过亚洲、拉美、北美和全球四条服务专线,向全世界电视订户提供声像新闻,用6种文字发稿。 截至2005年年底,美联社的合作伙伴包括1700多家报纸,超过5000家电视和广播电台。超过10万张新闻图片。243家新闻分社,在全球121个国家设有办事机构,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美联社还运营美联社卫星网络,覆盖全球,报道重大事件。美联社在绝大部分美国媒体开有专版,所有出版和再版的新闻出处必须标明为美联社。美联社事实上已经成为新闻写作的标准。.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美联社 · 查看更多 »

热带风暴黛比

以下热带气旋是以黛比(Debby)命名:.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热带风暴黛比 · 查看更多 »

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带、亞熱帶地區海面上的氣旋性環流(风暴),由水蒸氣冷卻凝結時放出潛熱發展而出的暖心结構。.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熱帶氣旋 · 查看更多 »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和 / /)),位于中美洲巴哈马群岛东南的英国属地,屬西印度群島內盧卡亞群島的一部份。由和凯科斯群岛30多个岛屿组成,其中8个岛屿常年有人定居,面积430平方千米,歐洲聯盟資料為。.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 查看更多 »

百慕大

慕達(Bermuda),法律文件中也作百慕大群岛或薩默斯群岛,位於北大西洋属北美,是英國的自治海外領地。位于北纬32度14分至32度25分,西经64度38分至64度53分,距北美洲约900多公里、美國東岸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東北約1,100海里及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東南約840海里。 最接近的地標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Cape Hatteras),西北約640海里(1,030公里)。百慕達是歷史最悠久的英國海外領地,早於英格蘭殖民《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頒佈及英國建立前的一、兩個世紀。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自1945年起將其列為全球16個非自治領地之一。 「百慕達」一般指單一的群島,由約138個島嶼和许多岩礁组成。百慕達的一些島嶼擁有多個名稱(整個群島,連同兩個正式名稱,歷史上曾稱為「La Garza」、「Virgineola」及「魔鬼島」)。雖然地標不多,但地方重名的情況十分普遍;例如,有兩個島嶼名為「長島」,兩個海灣名為「長灣」,而聖喬治鎮位於聖喬治島的聖喬治政區。另外,百慕達的首府──哈密尔顿,位於主島中部,漢密爾頓港北岸。百慕達經濟繁榮,依靠金融業和旅遊業,以「避稅天堂」和「公司天堂」聞名,是世界著名的離岸金融中心。當地有暖和的熱帶氣候、風景優美的海灘,更常以粉紅色細沙和藍綠色海洋自詡。.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百慕大 · 查看更多 »

芬兰

芬兰共和国(Suomi,Finland,)是北欧国家,陆地上与瑞典、挪威和俄罗斯接壤,西南面被波罗的海环绕,东南部为芬兰湾,西面则为波的尼亚湾。芬蘭是世界高度的發達國家和福利國家,國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品質。《2018年世界幸福感报告》调查中芬兰被排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芬兰 · 查看更多 »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

萨菲尔-辛普森飓风风力等级(Saffir-Simpson Hurricane Wind Scale,簡稱SSHWS),前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Saffir–Simpson hurricane scale,SSHS)用於分類颶風(位於大西洋或東北太平洋,大於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SSHS根據颶風的強度,把颶風分為一至五級。級數越高代表颶風的最高持續風速越高。 此SSHS系統只用於西半球如美國,其它地區如澳洲、日本、印度則使用各自的等級系統。另外,美國是使用「1分鐘平均風速」當作持續風速來區分颶風等級,澳洲則是使用「陣風」的風速及自己的系統區分等級,中国使用「2分鐘平均風速」作為持續風速,而日本則使用世界氣象組織所建議的「10分鐘平均風速」作為持續風速,並用各自的系統區分颱風等級。.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 · 查看更多 »

风切变

风切变(wind shear),又稱风切或風剪,是指大氣中不同兩點之間的風速或風向的劇烈變化。.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风切变 · 查看更多 »

风暴潮

风暴潮或稱暴潮(storm surge)是由熱帶氣旋、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又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风暴潮会使受到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正常。如果风暴潮恰好与影响海区漲潮相重叠,就会使水位暴涨,海水湧进内陆,造成巨大破坏。如1953年2月发生在荷兰沿岸的强大风暴潮,使水位高出正常潮位3米多。洪水冲毁了防护堤,淹没土地80万英亩,导致2000余人死亡。又如1970年11月12-13日发生在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的一次风暴潮,曾导致30餘万人死亡和100多万人无家可归。1962年,颱風溫黛在香港吐露港引發嚴重风暴潮。2013年,颱風海燕侵襲菲律賓禮智省獨魯萬市,導致1萬人以上死亡。.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风暴潮 · 查看更多 »

飓风猎人

飓风猎人是指飞入热带气旋指向气象侦察任务的美国空军预备役司令部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飞机机组空勤人员。 从1943年开始执行这类任务以来,已经损失了5架飞机。 气象卫星问世以来,彻底解决了热带气旋的位置追踪与生成、运动、消失过程监控,但仍然无法取代气象侦察飞机实测风眼大气压强、风速。.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飓风猎人 · 查看更多 »

西風帶

西風帶是位處於南北緯30至60度中緯度地區由西向東的盛行風。由於副熱帶高壓把空氣吹向南北兩極,加上地球自轉產生的科里奥利力,致使在北半球出現西南風而在南半球出現西北風。溫帶氣旋在此區經常出現;而如果熱帶氣旋越過移入此區,會因為受西風影響出現溫帶變性並轉為溫帶氣旋。.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西風帶 · 查看更多 »

英寸汞柱

英寸汞柱或英寸水銀柱(符號:inHg和"Hg)是壓強的量度單位。在美國,它仍然用於天氣報告、製冷和航空,作為氣壓單位。 它被定義為在32 °F(0 °C)和標準重力加速度下,1英寸高的水銀圓柱所造成的壓強。 在舊文獻中,一「英寸汞柱」是基於在60 °F(15.6 °C)的水銀柱的高度。Barry N. Taylor, Guide for the Use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 1995, NIST Special Publication 811, Appendix B 在英制單位:1 inHg.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英寸汞柱 · 查看更多 »

GIF

图像互换格式(GIF,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是一种位图图形文件格式,以8位色(即256种颜色)重现真彩色的图像。它实际上是一种压缩文档,采用LZW压缩算法进行编码,有效地减少了图像文件在网络上传输的时间。它是目前全球資訊網广泛应用的网络传输图像格式之一。.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GIF · 查看更多 »

投落送

下投式探空儀,或稱「投落送」(Dropsonde),是一種自飛機或相似的高空飛行器投落至地面而用來遙測的氣象探測裝置。其所偵測的資訊一般以無線電傳送至任務飛機的電腦裡。裝置上可以裝載降落傘減速,及以全球定位系統定位。下投式探空儀基本的偵測資訊包括了風速、氣溫、露點溫度和氣壓。.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投落送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气压

气压的国际单位制是帕斯卡(或简称帕,符号是Pa),泛指是气体对某一点施加的流体静力压强,来源是大气层中空气的重力,即為单位面积上的大氣壓力。在一般气象学中人们用千帕斯卡(KPa)、或使用百帕(hPa)作为单位。测量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表。其它的常用单位分别是:巴(bar,1 bar.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气压 · 查看更多 »

波士顿

波士頓(Boston)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也是新英格兰地区的最大城市,其人口规模全美大都市排名第21。该市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创建于1630年,是美国最古老、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波士顿是欧洲清教徒移民最早登陆美洲所建立的城市,在美国革命期间是许多重要事件的发源地,曾经是一个重要的航运港口和制造业中心。今天,该市是美国高等教育、医疗保健及投资基金的中心,是全美人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它的经济基础是教育、金融、医疗及科技,是全美人均收入最高的少数大城市之一,并被认为是一个全球性城市或世界性城市。 该市位于大波士顿都会区的中心,这个都会区包括萨福克县的全部和剑桥、昆西、牛顿、萨默维尔、里维尔和切尔西等城市,以及一些小镇和远离波士顿的郊区,还包括了新罕布什尔州的一部分。.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波士顿 · 查看更多 »

波多黎各

波多黎各自由邦(The Commonwealth of Puerto Rico,Estado Libre Asociado de Puerto Rico)是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个自由邦(境外领土),首府为圣胡安。在西班牙语里波多黎各的意思是「富裕之港」。 波多黎各是大安地列斯群岛四个大岛中最小的一个岛,位于多明尼加共和国东面,小安地列斯群岛西北。它包含一个主岛和若干小岛,整个地区分为78个市级行政区。.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波多黎各 · 查看更多 »

最大持续风速

热带气旋对应的最大持续风速(Maximum sustained wind)是一个用于衡量风暴强度的常见指标。一个发展成熟的热带气旋,其最大持续风速可以在风眼墙中探测出来。与阵风不同的是,持续风速是根据采样一段时间内的风速计算平均值来得出。对速的测量已经制订了全球统一的标准,在距地球表面10米处进行,而最大持续风速则代表了热带气旋内部任何位置在一分钟或十分钟时间段内的最高平均风速。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之间的磨擦,风速有很大的变化范围,如果热带气旋位于陆地上空的山峰或山脉附近也同样会导致这样的情况。 对于海上的热带气旋,可以利用卫星图像来确定其最高持续风速。如果有陆地、船只、飓风猎人侦察机的观察报告以及雷达图像,那么气象部门同样可以对最大持续风速做出估算。这个数值可以通过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加以应用,有助于对热带气旋可能造成的破坏作出预计。.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最大持续风速 · 查看更多 »

托尔尼奥

托尔尼奥(Tornio,Duortnus,Torneå)是芬兰拉普兰區靠近瑞典边境的一座城市。托尔尼奥是托尔讷河谷的中心城市及芬兰与瑞典之间的重要过境关卡。 托尔尼奥的人口数量为21939(2017年8月31日),面积为1348.83平方公里(2017年1月1日),其中1188平方公里为陆地面积、40.83平方公里为淡水区域、其余的120平方公里为海面。 在1960年罗瓦涅米设市之前,托尔尼奥曾是芬兰最北部的城市。设立于1621年的托尔尼奥是拉普兰区历史最悠久的城市。托尔尼奥周边市镇为凯米、凯明马、泰尔沃拉和上托尔尼奥。托尔尼奥和瑞典一边的边境城市哈帕兰达保持紧密的合作。.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托尔尼奥 · 查看更多 »

1982年大西洋飓风季

1982年大西洋飓风季于1982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通常情况下每年大西洋盆地的绝大多数热带或亚热带气旋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本季的活跃程度偏低,一共只形成六场风暴,其中五场获命名,是1950年气象组织开始为北大西洋热带气旋命名以来获名气旋最少的飓风季,但这个纪录仅保持一年就被打破,本季另有一场没有命名的亚热带风暴(气象机构没有为1974至2001年间的亚热带风暴命名)。全季只形成两场飓风,创下1944年以来新低,其中有一场达到大型飓风标准。飓风季的总体活跃度虽低,但开局很快,飓风阿尔贝托在本季正式开始当天成形,以热带风暴强度对佛罗里达州西南沿海地区构成威胁,还在古巴夺走23条人命。下一场风暴是同样在6月形成的未名亚热带风暴,影响区域和阿尔贝托相同并造成价值1000万美元的破坏。 经过7月的沉寂,热带风暴贝里尔于8月28日成形,之后掠过佛得角并造成三人丧生。其后马上跟进的是第三号热带低气压,于9月初在加勒比海东部和北部行进。贝里尔消散后,热带风暴克里斯于9月9日在墨西哥湾形成。气旋强度不高,从德克萨斯州阿瑟港的萨宾帕斯附近登陆,于9月13日在陆地上空消散。接下来出场的飓风黛比是本季最强烈的风暴。气旋成型阶段就在波多黎各产生降水,然后很快就增强至四级飓风水平。9月18日,黛比经过纽芬兰岛,再于9月20日同不具备热带天气系统特征的低气压区合并。9月中旬,第六号热带低气压在非洲以西移动后向西北偏西前进,但尚未抵达背风群岛便于9月20日逐渐消散。气旋的残留雷暴活动继续向西北偏西移动,于9月25日逼近百慕大期间发展成第七号热带低气压,之后在新斯科舍近海消散。热带风暴埃内斯托是本季最后一场风暴,其持续时间也最短,自始至终位于海上,于10月2日逐渐消散。.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1982年大西洋飓风季 · 查看更多 »

1982年大西洋飓风季时间轴

1982年大西洋飓风季是一次活跃度很低的大西洋飓风季,一共只形成了5场获得命名的热带气旋。飓风季从1982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段。不过从1982年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热带天气活动都局限在9月份。1982年大西洋飓风季时间轴中记录了全年大西洋所有热带或亚热带气旋形成、增强、减弱、登陆、转变成温带气旋以及消散的具体信息。还包括实际操作中没有发布的信息,如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在风暴过后进行的回顾。包括最大持续风速、位置、距离在内的所有数字都是经四舍五入换算成整数。 全季一共形成了8个热带低气压,其中5个获得命名,2场达到飓风强度,1场成为大型飓风。飓风阿尔贝托在墨西哥湾达到飓风强度,但最终并没有登陆,截至2015年,这种在墨西哥湾成为飓风却没有登陆的情况只发生过4次。另外3场飓风分别是1969年的飓风劳瑞,1979年的飓风亨利和1980年的飓风珍妮。但是,阿尔贝托产生的暴雨引发严重洪灾,夺走了古巴23条人命。飓风黛比是本季仅有的大型飓风,在大西洋开发海域上空达到四级飓风强度标准。热带风暴埃内斯托是本季最后一场风暴,于10月2日达到最高强度,略低于飓风标准,然后在次日消散,这时距飓风季正式结束还有58天时间。.

新!!: 1982年飓风黛比和1982年大西洋飓风季时间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飓风黛比 (1982年)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