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

指数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

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於1976年6月29日至30日在由共產黨統治的東德的首都東柏林市召開,是一次國際共產黨會議。歐洲(阿爾巴尼亞、冰島和部分微型國家除外)共有29個共產黨和工人黨參與了這次會議。 這場會議凸顯了歐洲共產主義運動幾個重要的轉變。從這場會議中,可見蘇聯共產黨(蘇共)的影響力不斷下降,而歐洲各國共產黨當中獨立陣營和正統陣營之間的鴻溝也因為新政治思潮歐洲共產主義的崛起而變得更闊。.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43 关系: 埃里希·昂纳克华沙卡尔·马克思卡达尔·亚诺什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工会左翼黨 (瑞典)巴黎中華人民共和國希臘共產黨东柏林布拉格之春康乃馨革命代議民主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微型国家國際人權文書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冰岛共产党罗马罗马尼亚共产党真理报盧森堡共產黨莫斯科荷蘭共產黨西班牙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越南共产党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劳动党蘇聯赫爾辛基協議葡萄牙共產黨里窝那苏联共产党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東德欧洲波兰朝鲜劳动党1974年10月英國大選

  2. 1970年代柏林
  3. 1976年會議
  4. 共产党

埃里希·昂纳克

埃里希·昂纳克(Erich Honecker,),德國政治家,也是最後一位正式的東德領導人,曾經擔任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兩德統一以後,他首先逃亡到蘇聯,但由於新俄羅斯聯邦政權成立的關係,埃里希·昂纳克很快就被引渡遣返回德國。他被控告叛國罪及他在冷戰的所作所為,特別是殺害那些試圖逃避昂纳克政權的192位德國人。不過,由於昂纳克患有癌症,所以被釋放。埃里希·昂纳克不久就於流亡中在智利逝世,終年81歲。.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埃里希·昂纳克

华沙

華沙(Warszawa )是波蘭首都及最大城市,位於維斯拉河兩岸,距波羅的海和喀爾巴阡山脈大約350公里。2008年人口數字爲1,707,983人,都市圈人口大約2,785,000人。城市面積512平方公里,都市圈面積12266平方公里。冷戰時期著名的華沙公約就是於此簽署的。 该市也是马佐夫舍省的省会,拥有许多工业企业(制造、钢铁、电气工程、自动工业),66所高等学府(包括华沙大学),和超过30家剧院。.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华沙

卡尔·马克思

卡爾·馬克思(;),早期在中國被譯為麥喀士,是猶太裔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革命理論家、新聞從業員、歷史學者、革命社會主義者。馬克思在經濟學上的工作解釋絕大多數工人和資本家間的關係,並且奠定後來諸多經濟思想的基礎。馬克思亦是社會學與社會科學的鼻祖之一,在卡爾·马克思的一生中出版过大量理论著作,其中最著名和具备超强影响力的两部作品分別有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和1867年至1894年出版的《資本論》。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出生在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一個相对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1835年10月就讀于德國波昂大學和柏林洪堡大學期間的马克思,開始對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觀點產生興趣。大學畢業以後,馬克思為科隆地区的一家持有激進观点的報紙供稿,與此同時,其自身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思想萌芽,開始渐渐成形。1843年時馬克思移居法國巴黎後,马克思繼續在其他持有激進觀點的相关報社,从事专栏寫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克思遇見了後來的重要朋友和支持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49年,馬克思遭流放後便與妻兒一起遷居到英國倫敦。他到達倫敦後依然繼續從事寫作工作,同時也開始構建他關於社會經濟活動的理論。馬克思還積極參與社會主義運動,並很快在第一國際中成為重要人物。 馬克思關於社會、經濟與政治的理論被統稱為馬克思主義,主張人類社會是在控制生產資料的統治階級與提供勞動生產的勞動階級間不斷的階級鬥爭中發展而成。馬克思認為國家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運轉,而這又常常被視為大眾的公共意志。他同時也預言如之前存在過的社會經濟體系一樣,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會導致它自身的滅亡,並會被新的社會主義社會形態所取代;而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存在的矛盾,將會由工人階級奪取政治權力而終結,最終建立工人所管理、形成无任何階級制度的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積極地實踐他的理論,指出工人階級應該有組織地發動革命,推翻資本主義以改變社會經濟體制。 馬克思由于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創始人,长期以来广泛受到許多人的讚美和批評,因此马克思也被人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卡爾·馬克思与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并列為新哲學學說的奠基者;他還与法國社會學家艾彌爾·涂爾幹、德國政治經濟學家馬克斯·韋伯並列為現代社會科學建立者。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也在国际领域,极其强烈地影響着越来越多的知識分子、工會和政黨,並且以馬克思的想法為核心基礎而延伸出许许多多的不同派別、学术体系。.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卡尔·马克思

卡达尔·亚诺什

卡达尔·亚诺什(Kádár János;),原名齐尔毛奈克·亚诺什,是一位匈牙利政治家,自1956年到1988年一直是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第一书记,两度出任部长会议主席。他具有母父各自的斯洛伐克人和日耳曼人血统。.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卡达尔·亚诺什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Savez komunista Jugoslavije/Савез комуниста Југославије;斯洛文尼亚语:Zveza komunistov Jugoslavije;马其顿语:Сојуз на комунистите на Југославија),簡稱南共盟,成立于1919年。在1952年以前,该党的名称是南斯拉夫共產黨,简称南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狄托的領導之下,於戰後取得政權。1952年,南斯拉夫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改名為「南斯拉夫共產主义者聯盟」。.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罗马尼亚语:Nicolae Ceauşescu,),罗马尼亚共产党政治家、罗马尼亚獨裁者。1965年至1989年任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1967年至1989年间任国务委员会主席,1974年起兼任羅馬尼亞總統,為該國首任總統。 在齐奥塞斯库当政的第一个十年间,与冷战期间其他华约国家不同,罗马尼亚对西欧和美国实行了开放的政策。罗马尼亚前任领导人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于1958年成功使苏联军队撤出罗马尼亚。而齐奥塞斯库则继承了前任领导人的策略。 在齐奥塞斯库统治的第二个十年,其獨裁政权变得愈发残酷和压迫,是东欧集团中斯大林体制最为严重的国家。其统治个人崇拜、民族主义泛滥,与西方国家和苏联关系恶化。齐奥塞斯库政权于1989年国内爆发革命被推翻,其本人及其妻子则被枪决。罗马尼亚政府在处决了齐奥塞斯库夫妇后立即宣布废除死刑。.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尼古拉·齐奥塞斯库

工会

工会(trade unions),工会原意是指基于共同利益而自发组织的社會团体。这个共同利益团体(诸如为同一雇主工作的员工,在某一产业领域的个人。)可以与雇主集體談判工资薪水、工作时限和工作条件等等。(工会成立的主要意图)。这些组织和联合会最常见的共同目标是“保持或改善雇佣待遇”。 ch.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工会

左翼黨 (瑞典)

#重定向 左翼党 (瑞典).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左翼黨 (瑞典)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巴黎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希臘共產黨

希臘共產黨(希臘語:Kommounistikó Kómma Elládas),簡稱希共(KKE),是希臘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也是希臘現存最老的政黨 (成立於1918年11月17日)。 该党初名希臘社會主義工人黨,1924年改名为希腊共产党,并加入共产国际。1936年,该党被希腊当局宣布为非法。二战开始後,该党组织民族解放阵线和希腊人民解放军,成为希腊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主要力量。二战后,该党與希臘政府爆發武裝衝突。1949年,该党领导的希腊民主军在希腊内战中失败后,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及部分党员流亡国外,直至1974年希腊民主化。 该党近年来在希腊政坛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极其活跃,多次主办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并发起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倡议。目前,该党在希腊第三大城市帕特雷执政。.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希臘共產黨

东柏林

25px 本條目是指冷戰時期的東德首都。關於其他的同名事物,請參見。 东柏林(Ost-Berlin)是对1949-1990年间柏林东部地区的称呼,亦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首都,源于1945年苏联武装力量设立的苏联占领区。.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东柏林

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捷克语:Pražské jaro;斯洛伐克語:Pražská jar ;俄语:пражская весна)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 在共产党第一书记亞历山大·杜布切克的领导下,捷克斯洛伐克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独立倾向。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在冷战期间,这是华沙条约成员国所不能接受的。此外,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拒绝苏联的援助而宁愿屈服于希特勒的经验,都依然清楚地存在于苏联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在捷共内部也存在有一部分少数派—尤其在高层领导中—拒绝放松党对社会的控制权,并且密谋在苏联的领导下推翻改革者的领导。 与中东欧的许多国家不同,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通过一场平稳的政治变革使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上台,并没有发生如同匈牙利一样的暴力革命和社会动荡。但是,苏联期望在其盟国中推行苏式的政府模式,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武力来强制实现。这种政策因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而被称为勃列日涅夫主义,其实这种政策最早从斯大林时代就开始存在,只是勃列日涅夫首次将其公之于众而已。苏联的这种霸权主义直到1980年代后期,才被戈尔巴乔夫的辛納屈主义所取代。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事实上,在入侵前不久,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大会已经准备支持改革派,并削弱斯大林主义者的力量。在一个工厂里,捷共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是入侵者将这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事件发生后,西方国家中只有少数批评,因为在冷战时期,由于核对峙的存在,西方国家无法挑战苏联在中欧地区的霸主地位。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这次事件也改变了在许多西方国家左翼分子对列宁主义的左翼人士的同情態度。 这起事件的名字曾由韓國的「」(首爾舊名)和中国的「北京之春」所借用,也用來称呼后来的政权变更,比如“阿拉伯之春”。.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布拉格之春

康乃馨革命

康乃馨革命(Revolução dos Cravos),又称四二五革命,指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於1974年4月25日发生的一次军事政变。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帝國英國及法國等紛紛自願或被迫放棄其殖民地。葡萄牙的萨拉查反共政權卻拒絕放棄其殖民地,因此它仍然維持著相对龐大的殖民帝國。葡萄牙憑藉加入美國领導的北約,嘗試抵抗殖民地發起的非殖民地化浪潮,並因此爆發了殖民戰爭(1961年-1974年)。長久的戰爭和龐大的軍費令萨拉查军政權失去了很多葡國人民特別是中下級軍官的支持。 這些中下級軍官組成了「武裝部隊運動」(Movimento das Forças Armadas,简称MFA),於1974年4月25日在里斯本發起政變,期間並有很多平民自發參與。在政变期间,民眾將康乃馨插在了軍人們的步槍上,康乃馨革命便由此而来。此革命推翻了20世纪西欧为期最长的独裁政权(42年),之后引发了两年混乱的「过渡时期」,政府更替頻繁,10年內更換15個總理。此後政府宣佈實行非殖民化政策,放棄海外殖民地,導致世界各殖民地紛紛脫離葡國統治獨立。然而因撤離時未有善后,前殖民地莫三比克、安哥拉獨立後隨即爆發多年内戰,葡萄牙被迫收容多達100萬葡裔難民(在葡萄牙称之为「歸僑」Retornados)。 与普通暴力革命相对比,葡萄牙康乃馨革命者採用和平方式来达成目标,而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暴力冲突获得成功。為紀念此日,葡萄牙把4月25日定为自由日。.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康乃馨革命

代議民主制

代議民主制(representative democracy),又稱間接民主制,是由公民以選舉形式選出立法機關的成員(議員),並代表其在議會中行使權力(稱為代議),並與直接民主制相反。 除了在選舉中外,選民和被選者並無約束關係,即被選者在議會中的行為未必真正反映選民的意願,但其表現卻直接影響下次選舉中選民的投票取向。 民主政治可以有許多種分類方式,沒有任何一種分類法具有絕對性,赫爾德()曾順著歷史發展的先後,將民主政治分成九種類型,分別是古典(城邦式)民主、共和主義民主、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民主、競爭式精英民主、多元主義民主、法治民主、參與式民主及自主式(世界主義)民主等。而最常見的分類方式就是直接民主與代議民主,現代大部分國家均並非直接民主制。 代議民主制是現代國家普遍實行的制度,但是在實踐中,形式上的控制機構和實際的控制機構不符,人民形式上擁有的權力與實際有限的權力不符,議員的承諾與實際表現也常常不相一致,甚至還有民主倒退的可能,因而饱受詬病。.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代議民主制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德國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其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且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微型国家

微型国家(Microstate)的概念在国际上并无严格定义,一般是指领土面积排在世界末游,海域管轄範圍不大的国家,其中一些由於領土問題而未被廣泛承認。一般來說微型国家因為其國土狹小,因而會飽受列強的威脅,因此一些微型国家盡可能在外交上保持中立國地位,與其他國家和平共處或是交換一些政治利益以求避免被其他強國所吞併。.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微型国家

國際人權文書

國際人權文書是指與国际人权法及保護人权有關的条约及國际文件的總稱,可分為「宣言」及「公約」兩類。「宣言」不具法律約束力,而「公約」是在國際法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書。.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國際人權文書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Леоні́д Іллі́ч Бре́жнєв,),苏联领导人、苏联元帅,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至66年间为第一书记)、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國家元首),掌權共18年。.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冰岛

冰岛(Ísland)是北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国,位于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汇处,通常被視為北歐五國之一。冰岛国土面积为10.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5万,儘管面積不大,卻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也是世界最少的其中之一。冰岛的首都是雷克雅維克,也是冰岛的最大城市,首都附近的西南地区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冰岛地处大西洋中洋脊上,是一个多火山、地质活动频繁的国家。内陆主要是平原地貌,境内多分布沙質地、冷却的熔岩平原和冰川。冰岛虽然位于北极圈边缘,但有北大西洋暖流所以气温适中。 根据《》的记述,欧洲定居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874年,維京人殷格·亚纳逊一行人是冰岛最早的永久定居者,其他更早的定居者仅在冰岛过冬。其后的几个世纪,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冰岛定居,他们也带来了盖尔人奴隶。1262至1814年冰岛成为了挪威的一部分,之后属丹麦王室治下。1918年冰岛宣布独立并在1944年成立共和国。20世纪前,冰岛人主要依靠渔业和农业为生,冰岛亦曾是该地区最不发达的国家。漁業的工业化以及二次大战后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带来了冰岛的繁荣,1990年代冰岛成为了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994年冰岛加入了歐洲經濟區,其经济结构也因金融服务业的引入而趋向多元化。 冰島是聯合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歐洲經濟區、北歐理事會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會員國,但是並未加入歐洲聯盟。冰岛为市场经济,与其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相比税率较低,并且国民拥有国家提供的健康保险和高等教育等北欧福利系统。2014年冰岛位于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第13位。2008年冰岛发生金融危机,境内的银行国有化,冰島幣值都大幅貶值。 冰岛文化与其他北欧斯堪地纳维亚文化有很深渊源,大多数冰岛人是斯堪地纳维亚人和盖尔人的后裔。冰岛语属北日耳曼语支,起源于古諾爾斯語并与法罗语及挪威西部方言接近。冰岛的文化遗产主要为传统冰岛菜、诗歌和中世纪的冰岛萨迦。在北约成员国中,冰岛人口最少并且是唯一没有常備军队的国家,仅有海巡部隊。.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冰岛

共产党

共产党是指奉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以代表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利益的名义而成立的政党。最早的共产党被认为是1847年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现在普遍指以共产主义和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对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阐述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团体,以将社会推向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曾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掀起第一次浪潮(即推翻现政权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运动,当时并无其他成功案例),并于二战后掀起第二次浪潮,中華人民共和國于这一段时间基本建立起全国性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共产党与独裁政权的挂钩始于斯大林1922年当选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后世称之为“斯大林主义”。.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共产党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罗马

罗马尼亚共产党

罗马尼亚共产党(罗马尼亚语:Partidul Comunist Român)于1921年由罗马尼亚社会党布尔什维克派发展而来,1944年八月二十三日推翻安东内斯库政权统治,1947年建立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48年与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合并为罗马尼亚工人党,1965年恢复罗马尼亚共产党名称,1989年在罗马尼亚革命中解体。.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罗马尼亚共产党

真理报

《真理报》(Пра́вда),创刊于1912年5月5日,前身为托洛茨基于1908年10月3日在维也纳创办的同名报纸,是1918年至1991年间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1991年被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叶利钦下令关闭。苏联解体后,叶利钦将《真理报》出售,几经转手,其所有权被一个希腊商业家族取得。1997年。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收购了这份报纸,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中央机关报。.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真理报

盧森堡共產黨

卢森堡共产党(Kommunistesch Partei Lëtzebuerg;Parti Communiste Luxembourgeois;Kommunistische Partei Luxemburg),简称卢共(KPL或PCL),是卢森堡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盧森堡共產黨

莫斯科

莫斯科(a)是俄羅斯首都與最大都市、以及莫斯科州首府,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城区人口约12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国、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莫斯科

荷蘭共產黨

#重定向 荷兰共产党.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荷蘭共產黨

西班牙共产党

西班牙共产党(西班牙語:Partido Comunista de España),简称西共(PCE),是西班牙的一个重要的左翼政党。 西班牙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11月14日,由西班牙的共产党和西班牙共产主义工人党合并而成。 1934年,西班牙共产党领导阿斯图里亚斯工人起义,建立了存在20天的工农苏维埃。在1930年代反对佛朗哥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内战时期,该党组织了7万人的人民武装,党员发展到30万。内战失败后,该党又进行了长达11年的游击战争。1977年3月,西共同意共、法共在马德里举行会议,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欧洲共产主义”的主张。同年4月,西共获得合法地位。在1979年大选中,西共获23个席位,成为议会第三大党。1978年,西共“九大”宣布奉行“欧洲共产主义”路线,主张通过多元化和民主方式走向社会主义,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劳动力量和文化力量的联盟,通过反封建、反垄断的斗争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反对任何中心或指导党,主张独立自主。此后,党内的亲苏派先后退党,并于1984年组建了得到苏联支持的西班牙人民共产党。1991年苏共被禁止活动后,西共内部的“改革派”要求解散西共,并入西共领导的左翼政党联盟联合左翼。1991年12月,西共“十四大”否决了“改革派”的主张,重申要保持党的传统,用“非教条主义的具有改革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政治行动。西共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代表大会,中央机关报是《工人世界》。在这次大会上,西共还放弃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代之以“党内民主”。此后,西共逐渐将选举职能完全交由其领导的联合左翼。.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西班牙共产党

马克思列宁主义

克思列宁主义(Маркси́зм-ленини́зм;Marxism–Leninism),简称马列主义或马列。严格地说,它是指由列宁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流派(详见列宁主义)。然而,在不同的大环境下,许多不同的政治团体(有些还是针锋相对的)都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词汇,并宣称以此作为理论体系的支撑。(例如,中国共产党就将马列主义定为指导思想之一。)本文主要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名词在历史上和现在的使用情况。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特色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是一样的,例如:.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越南共产党

越南共產黨()是目前越南的执政党和唯一合法政党。 1930年2月3日在香港成立时称越南共产党。1930年10月改名为印度支那共产党,1951年2月后,印支共一分为三:越南劳动党、老挝人民党、高棉人民革命党。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越南劳动党事实上仍然领导着其他两个党。1976年越南劳动党改称越南共产党。该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合法政党,越南人简称之为“党”(Đảng)。截至2011年,越共有近5.4万个基层党组织,党员360多万。越共组织机构包括中央、省委、县委和基层组织四级。 机关报:《人民报》(日报),1951年3月创刊;机关刊物:《共产主义》杂志(月刊),1955年创刊,原名《学习》杂志。 现任越共中央主要负责人是任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阮富仲。.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越南共产党

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Republika e Shqipërisë)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西南部的国家。阿尔巴尼亚西隔亚得里亚海和奥特朗托海峡与意大利相望,南面则与希腊接壤,东临馬其頓,东北是科索沃,北接蒙特內哥羅。首都是地拉那,其國際代碼為AL。在冷战时期,阿尔巴尼亚是社會主義國家。阿爾巴尼亞為歐洲中最不發達和收入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但在近年已有顯著的改進。在2009年阿爾巴尼亞正式加入北約。在2014年6月,欧盟已接纳阿尔巴尼亚为欧盟候选国,而在2018年4月歐盟已批准阿爾巴尼亞在2018年6月展開入盟談判。 阿爾巴尼亞國旗上繪有一隻黑色的雙頭雄鷹,沿自15世紀抵抗鄂圖曼帝國入侵的領袖斯坎德培的印章,所以雄鷹是民族英雄斯坎德的象徵,故此阿爾巴尼亞也有“山鷹之國”之稱。.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阿尔巴尼亚语:Partia e Punës e Shqipërisë),简称阿劳(PPSH),成立于1941年11月8日,是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 该党成立时取名为阿尔巴尼亚共产党,1948年更名为阿尔巴尼亚劳动党。 1991年初,东欧剧变的浪潮席捲至阿爾巴尼亞。隨著阿爾巴尼亞民主化運動進行,人民對民主的訴求呼聲不斷。1991年6月12日,時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阿爾巴尼亞總統拉米兹·阿利雅應反对派要求將劳动党改组为阿尔巴尼亚社会党,而部分忠于霍查主义的黨員也因此集體退黨,另组阿尔巴尼亚共产党。 该党的党报是《》。该党的下属青年组织是阿尔巴尼亚劳动青年联盟,下属先锋组织是恩维尔先锋队。该党还领导有群众性政治组织阿尔巴尼亚民主阵线。.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阿尔巴尼亚劳动党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蘇聯

赫爾辛基協議

#重定向 赫尔辛基协议.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赫爾辛基協議

葡萄牙共產黨

葡萄牙共產黨(Partido Comunista Português),简称葡共(PCP),是葡萄牙的一个共产主义政黨。该党以民主集中制為组织基礎。 葡共成立於1921年3月6日,次年加入共产国际。在1920年代後期的一次政變後,該黨被定性為非法組織。在往後的薩拉查的近50年長期獨裁時代中,葡共扮演了主要反對派角色,並持續受到政治警察PIDE的打壓迫害,包括抓捕、酷刑、被殺等威脅,逼使葡共成員只能轉入地下活動。至1974年發生流血的康乃馨革命,薩拉查建立的獨裁政權被推翻,36名原中央委員會成員被判刑,其刑期總和達300年以上。 康乃馨革命後,葡萄牙獨裁結束,葡共成為新民主政權的主要政治力量。縱使日後的東歐社會主義集團出現劇變,對葡共的影響也比较小。葡共在葡萄牙中南部的阿连特茹、里巴特茹等地区仍有廣泛支持,在首都里斯本也有一定的支持度。 葡共的青年翼是葡萄牙共产主义青年,是世界民主青年聯盟的成員。葡共現任總書記為熱羅尼莫·德索薩。葡共的官方刊物為《前进报》,於1931年創刊。葡共每年都举办规模盛大的游园活动“前进报节”。葡共一直实际控制着葡萄牙最大的工会联合会:葡萄牙总工会-全国工团。.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葡萄牙共產黨

里窝那

里窝那(Livorno )是第勒尼安海的一个港口城市,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西部,是里窝那省的首府。 里窝那是意大利西岸第三大的港口城市,2004年人口155,986。.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里窝那

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缩写为КПСС;拉丁化:)是原苏联的唯一合法执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之一。 该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但此时两派都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组织。1912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但并未正式决裂。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正式独立建党,取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苏联共产党的历任实际最高领导人分别为: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时任俄羅斯總統叶利钦下令停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全部党产;在这以前,它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苏联解体之后,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及独立後的加盟共和國共产党所继承。.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苏联共产党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捷克語:Komunistická strana Československa,缩写为KSČ)是1921年至1990年存在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1990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在斯洛伐克和捷克地区组织分别组成民主左翼党和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不久,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解散。.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

東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简称「民主德国」(德語縮寫:DDR)、「東德」或「民德」,是存在于1949年到1990年的一个中欧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10月7日在德国苏占区成立,首都为东柏林。民主德国位于现今德国的东北部,面积为107,771平方公里,与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波兰接壤,北部为波罗的海。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时与西德合併。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被大多数人视作苏联的一个卫星国。1948年苏联占领当局将权力移交给德国的共产党领导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随后在1949年成立。东德人口的很大一部分都不认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体制,1953年发生了六一七事件,苏联驻德部隊参与了镇压。东德成立初期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外逃问题,在1950年代有270万东德居民由于政治或经济因素非法越境到西德。除建立两德边境外,1961年东德政府沿西柏林边境修建了柏林墙以阻止东德居民通过西柏林逃往西方,并对越境者加以射杀。另外,东德的国家安全部——史塔西对整个社会的异见者和社会活动进行着严密的监控和压制。国家教育机构被要求按照马列主义的原则培养社会主义特性的人才。政治权力在1989年前由德国统一社会党掌握,其对各岗位的干部选拔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他政党仅能通过统一社会党领导的国家阵线参与政治活动。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经济体制为计划经济,依照五年计划组织生产并分配消费品。其国民经济高度国有化,对先前的私有企业进行了强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以人民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贸易组织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集体生产单位替代。东德建立了就业保障制度,且与西德相比具有较高的妇女就业率,东德也成为了当时东方阵营中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国家对日用消费品采取補貼措施以降低物价,然而国民经济无法满足居民对部分食品和高档消费品的需求,不得不通过从西方进口,同时增加了国家的债务。 政治上的不民主以及经济上的问题导致了东德居民的不满情绪,在昂纳克拒绝效仿苏联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后,东德的离境人数开始增加,并爆发了持续的抗议活动。1989年发生了一场非暴力的革命,当时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領導的苏联政府拒绝干涉这一事件。这场革命结束了统一社会党专制,次年举行了自由选举,随后--国际协商签订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最後东德于1990年10月3日併入西德成为一个统一的德国。.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東德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欧洲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波兰

朝鲜劳动党

朝鲜劳动党()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唯一的执政党,现任最高领导人是先后任职第一书记和委员长的金正恩,总书记的头衔永远保留给已故领导人金正日。.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朝鲜劳动党

1974年10月英國大選

1974年10月英國大選舉辦於1974年10月10日,是英國在這一年舉辦的第二次大選,工黨在這次選舉中獲得了比單獨過半多3席的席位。而保守黨和自由黨的得票率則選舉中下降。愛德華希斯因在他領導的四次選舉中三次失敗而在1975年2月下台。蘇格蘭國民黨在蘇格蘭獲得了30%的得票率和71個議席中的11個議席,這也是至2015年為止蘇格蘭國民黨獲得的最多議席。.

查看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和1974年10月英國大選

另见

1970年代柏林

1976年會議

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