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国际日期变更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International Date Line),又名国际日界线、国际换日线或国际日期线,这条子午线由于穿越陆地,而在陆地变更日期既不方便也不可行,故实际使用的国际換日線是一条基本上只经过太平洋表面的折线(见附图)。 为了解决日期紊乱问题,大体以180度经线为日界线;由于照顾行政区域的统一,日界线并不完全沿180°的子午线划分,而是绕过一些岛屿和海峡:由北往南通过白令海峡和阿留申群島、萨摩亚、斐济、汤加等岛屿到达新西兰的东边。 須注意的是,由東向西越過此線(從北京飛往紐約)日期需減一天;由西向東越過此線(從紐約飛往北京)日期需加一天,例如:於2011年4月8日15:45向东飛行跨过此线,时间应变为2011年4月7日15:45。 原理是從零度經線所在時區向東每跨1個區間時鐘就撥快1小時,而向西每跨1個區間時鐘就撥慢1小時,如此一來,到了另一端經線180度附近,就會有24小時的落差。為了平衡此一誤差,人們因而訂定了國際換日線。.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
#重定向 國家颶風中心.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縮寫:JTWC)是美國海軍和美國空軍聯合在夏威夷珍珠港設立的中心,負責為太平洋、印度洋及其他海域的熱帶氣旋發出警報。JTWC支援美國國防部的所有分支,以及其他美國政府機構。該中心製作數據的主要用途為保障軍用船艦及飛機的安全,並會傳送到與世界各國共同運作的軍方基地。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原於1959年在關島尼米茲山創立。因為1995年的基地關閉與重整(Base Realignment and Closure)法案,1999年1月1日遷往珍珠港。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全年持續監察、分析及預測熱帶氣旋的行程、發展及動向,該中心的責任範圍覆蓋全球九成熱帶氣旋的活動範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為熱帶氣旋發出警報,但該中心採用美國官方以一分鐘時間測量持續風速的標準,而非世界氣象組織所建議的十分鐘。不過與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不同的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並非使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該中心目前由32名美國空軍及海軍人員運作,並使用了數個衛星系統、探測器、雷達、地表及高空全面數據和大氣模型去完成任務。在2000年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負責對西太平洋風力達熱帶風暴級或以上的熱帶氣旋進行命名工作;但2000年起,這工作改由日本氣象廳負責。.
飓风
颶風可能指:.
1975年太平洋颶風季
1975年太平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週期的一部分。東太平洋颶風季從1975年5月至1975年11月結束;而中太平洋颶風季從1975年6月開始,至1975年11月結束。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颱風,並被列入1975年太平洋颱風季。在東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命名,而中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則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xxE或xxC。.
1976年太平洋颱風季
1976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76年全年任何時間內,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76年太平洋颶風季。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另见
1976年太平洋飓风季
- 1976年太平洋颶風季
- 1976年飓风玛德琳
太平洋颶風季
- 1975年太平洋颶風季
- 1976年太平洋颶風季
- 1987年太平洋飓风季
- 1988年太平洋颶風季
- 1989年太平洋颶風季
- 1990年太平洋颶風季
- 1991年太平洋颶風季
- 1992年太平洋颶風季
- 1993年太平洋颶風季
- 1994年太平洋颶風季
- 1995年太平洋颶風季
- 1996年太平洋颶風季
- 1997年太平洋颶風季
- 1998年太平洋颶風季
- 1999年太平洋颶風季
- 2000年太平洋颶風季
- 2001年太平洋颶風季
- 2002年太平洋颶風季
- 2003年太平洋颶風季
- 2004年太平洋颶風季
- 2005年太平洋颶風季
- 2006年太平洋颶風季
- 2007年太平洋颶風季
- 2008年太平洋颶風季
- 2009年太平洋颶風季
- 2010年太平洋颶風季
- 2011年太平洋颶風季
- 2012年太平洋颶風季
- 2013年太平洋颶風季
- 2014年太平洋颶風季
- 2015年太平洋颶風季
- 2016年太平洋颶風季
- 2017年太平洋颶風季
- 2018年太平洋颶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