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查看 1966年花蓮地震和台灣
地震矩
地震矩 M_0 是地震學家用來表示地震所釋放出之能量的數量,定義為: 其中: \mu 為斷層物質之剛性係數 (rigidity 或 shear modulus),一般為 30x109 帕斯卡。 \bar 為斷層之平均滑動量 (位移)。 S 為斷層面積。 地震矩通常根據可獲取之資料而估算。現代地震可使用地震儀的地震記錄,古代地震則依靠地質學研究來推測斷層之面積和滑動量。 地震矩規模是從地震矩演算而來的地震規模標度,現在常用來比較大型地震的強度。 Category:地震学 Category:地震度量.
國家標準時間
國家標準時間(National Standard Time,縮寫:NST,亦被稱為臺灣標準時間、臺北時間或中原標準時間)為中華民國採用的標準時間,比世界協調時快八小時。此時間與北京時間、香港時間、澳門標準時間、菲律賓標準時間、馬來西亞標準時間、新加坡標準時間及絕大部分的蒙古標準時間皆位於同一個時區。由經濟部標準檢驗局附屬的國家時間與頻率標準實驗室管理規範。.
矩震級
矩震級是記錄地震強度的標度。1977年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金森博雄教授制定。計算公式為: 其中M_0為地震矩。 由公式可以看出,矩震級每增加一級需要10^倍的能量,也就是約31.6倍的能量。公式中使用的常數是為了使此標度與其他地震近震震級(如里氏地震规模)的數值相似。史上最強烈的地震為1960年智利大地震,規模為9.5。 矩震級的優點在於它不會像近震震級那樣容易飽和。亦即,大於某震級的所有地震之數值都相同的情況不會發生。另外,此標度與震源的物理特性有較直接的聯繫。因此,矩震級已經取代近震震級成為世界地震學家估算大規模地震時最常用的標度。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對規模小於3.5級的地震不使用矩震級。.
美國治理琉球時期
#重定向 美國統治琉球時期.
花蓮縣
花蓮縣,臺灣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東部,北回歸線通過其南部。西臨高聳的中央山脈,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周邊與宜蘭縣、台中市、南投縣、高雄市、台東縣相鄰,是臺灣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 人口主要聚集於花東縱谷與海岸山脈最北點的沿海地帶,其以自然觀光資源著名,境內有太魯閣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 縣旗以太陽的故鄉為設計理念,太陽在海面昇起的意象,象徵太平洋的曙光;每個光點代表原住民文化色彩:阿美族、太魯閣族、布農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與漢族。.
面波震级
表面波規模(M_s)是一種地震度量,用於地震学中描述地震的大小。表面波規模是根據測量主要傳播於地球表層的雷利波(Rayleigh wave)而制定,目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分類地震的國家標準(GB 17740-1999)。XU Shaokui, LU Yuanzhong, GUO Lucan, CHEN Shanpei, XU Zhonghuai, XIAO Chengye, FENG Yijun (许绍燮、陆远忠、郭履灿、陈培善、许忠淮、肖承邺、冯义钧) (1999-04-26).
震度
震度(Seismic intensity),或稱地震震度,用以表述一地區受地震的影響程度,分成數級,級數愈高表示愈強烈,造成的災情也愈重。通常以地震晃動的加速度作為分級定義,是一種常用的地震度量。各國有自己的分級方式,台灣本來分成0--級至6--級,共7個等級,1999年921集集大地震後,追加第7--級。 震度常與地震規模(Magnitude Scale)相搞混,地震規模表示該地震所釋放的能量,一次地震的規模只會有一個數值,但震度代表的是能量傳到地表後造成的影響,與地震深度、震央距離都有關係,一次地震在不同地方的震度會不同,同規模的地震也不一定會出現同樣的震度。.
查看 1966年花蓮地震和震度
與那國島
與那國島(,或),位於琉球列島八重山群島最西端,是日本最西端的島嶼,人口因陸上自衛隊進駐與家眷增加至1726人,位於台灣宜蘭縣東部外海,距離台灣宜蘭蘇澳港僅111公里,也是距離台灣本島最近的外國島嶼,在天氣晴朗時可看到台灣的山脈;行政區劃定屬於沖繩縣八重山郡與那國町。 1985年在與那國島週圍的海底發現了大型的切割過的石塊建築遺跡,該島也因此遺跡而聞名。與那國島近來也以日劇《小孤島大醫生》(Dr.コトー診療所)的拍攝地聞名,片中的虛構島嶼「志木那島」就以與那國島為背景進行拍攝。.
里氏地震規模
里氏地震规模(Richter magnitude scale),亦稱近震震級(local magnitude, ML),是一種表示地震规模大小的標度。它是由观测点处地震儀所記錄到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的常用對數演算而來。所以,震級相差1代表振幅相差10倍,而所釋出的能量則相差約32倍。由於地震儀的位置一般並不在震中,考虑到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以及其它干扰因素,計算時需減去观测点所在地地震規模所應有的振幅之對數。.
UTC+8
#重定向 UTC+08:00.
日本气象厅地震规模
日本气象厅地震规模(気象庁マグニチュード,M_j)是日本使用的地震度量。2003年9月以前,日本气象厅使用的地震规模度量,与矩震级能够良好地对应,从2003年9月开始,日本气象厅开始使用新方法计算震级。 日本气象厅地震规模是以强震计记录的以5秒为周期的地震波形的最大振幅值来计算的,通常在地震发生后3分钟内就能计算出来,十分适合速报。另一方面,在震级超过8.0的巨大地震的情况下,周期5秒的地震波的大小可能几乎没有变化,所以可能无法推算出正确的数值。东北地方太平洋冲地震发生当天,日本气象厅发布的震级是7.9(速报值)和8.4(暂定值),该数据发表2天后,才又修正为矩震级9.0。.
另见
1966年台灣
- 196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1966年臺灣
- 1966年花蓮地震
- 第2屆金鐘獎
- 第4屆金馬獎
1966年地震
- 1966年花蓮地震
- 邢台大地震
台灣海嘯
- 1867年基隆海嘯
- 1951年縱谷地震系列
- 1959年恆春地震
- 1966年花蓮地震
- 2006年恆春地震
- 331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