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0 关系: 域多利監獄,华人,堅尼地城,士丹利街,太古船塢,太古洋行,孖剌西報,上環,中國日報 (香港),中環,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必列者士街),市政局 (香港),三合會,广州起义,兴中会,灣仔錫克教廟,私塾,結志街,西貢市,香港基督教青年會,香港浸信教會,謝纘泰,載灃,閣麟街,鄧肇堅,鄭士良,醇親王,臺灣銀行,英廷,英镑,李紀堂,東華醫院,楊衢雲,樓梯街,水表,永樂街,民政事務局,洪全福,清朝政府,慈善家。
域多利監獄
域多利監獄(Victoria Prison)前稱中央監獄《 》,香港懲教署,2011年11月,是香港的首所監獄,位於香港島中環奧卑利街16號,1995年列為香港法定古蹟,與舊中區警署、前香港中央裁判司署組成中區警署建築群。域多利監獄於2006年結役後,域多利監獄在內的中區警署建築群,復修為旅遊用途大館。.
华人
華人(Ethnic Chinese),是對原居於東亞中國地區族裔群體及其後代的泛稱,其概念源自於華夏、中華或中華民族。華人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名稱,並非一個有嚴格定義的學術名稱,類似於華人名称还包括唐人、中國人等稱呼,這些名稱隨著政治與歷史變遷,其內涵也隨之改變。在化約主義及種族主義的影响下,時常產生混淆不清,難以清楚定義的情況。也由於中國民族主義將中國視為是一個由中華民族構成的民族國家,主張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因此在「中華民族」概念出現後,華人並不特定指具有漢族血统的後裔,一些中國大陸少数民族如满族、回族等在中國以外地區也被稱或自稱為華人,但「華人」的概念一般不以政治或行政區劃甚至國籍做劃分,例如香港人、澳門人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汶萊的華裔也被稱為華人。.
查看 1901年香港和华人
堅尼地城
堅尼地城(Kennedy Town),又名堅尼地(Kennedy)或堅彌地城,是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西北端的地區,南面背靠摩星嶺,北面前臨卑路乍灣,西面與大小青洲隔著硫磺海峽,東面與石塘咀相連;範圍包括西寧街至歌連臣街或西祥街。堅尼地城為香港最早期被開發的地區之一,原維多利亞城的一部分。在香港最初劃定的四環九約中,堅尼地城為其中一環及一約的範圍之內,即西環和第一約(由堅尼地城至石塘咀)。 根據香港政府1886年8月26日《憲示331號》,該地原作堅利德城,及後寫作堅彌地城,直至近數十年才簡化筆劃改寫成堅尼地城。而堅尼地城最西的部分,例如西環邨附近,俗稱「西環尾」,意即西環的盡頭。.
查看 1901年香港和堅尼地城
士丹利街
士丹利街(Stanley Street),亦被寫作史丹利街,是香港港島中環的一條人流極多的街道,尤其是中區上班日午餐時份(中午12時至下午2時)。這條街上也有很多牌檔,是香港一大特色之一。.
查看 1901年香港和士丹利街
太古船塢
太古船塢是香港昔日的一座船塢,位於港島東區鰂魚涌太古城現址,由太古洋行開設,為當時亞洲其中最大規模的船塢之一。.
查看 1901年香港和太古船塢
太古洋行
#重定向 太古集團.
查看 1901年香港和太古洋行
孖剌西報
Daily Press是香港早期的商业性英文報紙,1857年10月1日創刊,由赖登(George M.Ryden)创办,其中主编有赖登(George M.Ryden)、莫罗(Yorick J.Murrow)。最初報章頭版有中文名稱《每日雜報》,但約一年後這個名稱已從報章上消失不見。俗稱《孖剌報》、《孖剌西報》、《孖剌沙西報》, 它發行了約八十年。此报刊在政治上对英港政府基本上是持有批判的态度,而第一人主编既创办人赖登是美国人。第二年因为报纸针对怡和洋行的攻击性和批判性内容而以诽谤罪判决赖登六个月有期徒刑。「孖剌」(mā là)二字來自主編Yorick Jones Murrow莫罗的姓氏,莫罗粤语音译为“孖剌”,所以当时港人称该报为孖剌报。 报刊主要报道的内容是有关:航务,言论,中外新闻,行情物价等等。.
查看 1901年香港和孖剌西報
上環
上環(Sheung Wan),舊稱西區(Western District,簡稱Western),位於香港島中西區的北部,東起鴨巴甸街、永吉街,西至威利麻街、南至皇后大道。 該區區議會議員有兩席,分別有民主黨籍的甘乃威及伍凱欣.
查看 1901年香港和上環
中國日報 (香港)
《中國日報》是辛亥革命分子陳少白在香港發行的一份報章,是中國第一份革命報,目的是提倡革命資訊。1900年1月25日於香港創辦,後來在1906年被香港富商李煜堂購入後改組。.
中環
中環(Central),又稱中區(Central District,簡稱Central),位於香港島中西區,是香港的商業中心及政治中心。 香港交易所、多家大型銀行、跨國金融機構及外國領事館都設在中環。香港的終審法院、禮賓府(前港督府)以及全港第二高建築物國際金融中心二期也位於中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立法會綜合大樓和解放軍駐港部隊中環軍營則位於鄰近中環的金鐘添馬。 中環之名源於19世紀時香港華人對香港島北岸城區的通俗分區「四環九約」,「中環」為其中一環;至於港英政府對維多利亞城的官方分區則可分爲東、中、西三區,中環之地即「中區」。在此之後雖然中區的界線略有變化,但其核心區域一直都是中環一帶;後來香港政府也採納「中環」作爲官方地名,「中環」和「中區」也幾乎成爲同義詞,一般坊間應用多稱「中環」,「中區」則爲行政性的區劃。 中環也是香港的交通樞紐,是四條港鐵路線的交匯點,其中機場快綫通往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中環天星碼頭有頻繁渡輪橫越維多利亞港往來尖沙咀,港外線碼頭有定期航班往來離島。.
查看 1901年香港和中環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必列者士街)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必列者士街)(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China Congregational Church (Bridges Street))為中華基督教會的堂會,位於香港島上環必列者士街68號。.
市政局 (香港)
市政局(英文:Urban Council,縮寫:UC, UrbCo)是香港政府為香港市區(即香港島和九龍)提供食物衞生、清潔街道、文娛康樂設施及管理食肆等市政服務的法定機構,前身是潔淨局(Sanitary Board)的市政局於1883年成立,是開埠以來有記載的香港歷史上最早有民選議員的議會,於1999年被董建華解散前為香港三級議會的一部份(第一級為全港性的立法會、第二級為區域性的市政局/區域市政局、第三級為地區性的區議會),執行部門為市政總署,自1883年成立至1999年解散,市政局歷時116年。 1960年至1986年市政局也為新界提供服務,直至區域市政局成立。市政總署署長同時擔當市政局行政總裁。1999年市政局被董建華以推行「市政服務改革」被解散。.
三合會
三合會(Triad),史上曾為反清秘密组织,始于清朝的康熙、雍正年间。如今由于很多港人黑社会组织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清朝的洪门三合会,而现在其實是没有洪門三合會,因此现在‘三合会’一般用来泛指由港人组成的黑社會犯罪組織。 三合會原是在1830年(道光十年)由廣西邊陲至廣州一帶,包括梧州、肇慶和佛山在內的團練、市鎮民團及村民組織互相自保而成的民间组织。經過鴉片戰爭後,兩粵(兩廣)的珠江水系三江民心思變,特別是在廣州、佛山、香山及肇慶的相連的地區,加上鄉勇及團練興起,武裝社團林立,因加入俗稱為洪門的天地會,是為洪門。另說則是洪秀全在廣西發動金田起義,演變成洪仁玕、李文茂、羅大綱、陳開等人组成的“反清復漢”组织,聚眾建立太平天國,實行揭竿起義,互稱洪門子弟,進行現稱「廣東洪兵起義」的革命事跡。早於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香港的殖民政府就應清朝要求,封鎖三合會的活動。1842年,英屬香港就頒布法令《壓制三合會及其他秘密結社》條例。 清朝亡後到二次大戰後,三合會已經演變成為香港傳統江湖秘密結社的統稱。近半世紀以來,三合會的各幫派行为包括收取保護費、贩卖毒品、洗黑錢、非法赌博、經營性產業等所謂黃賭毒的偏門行業。個別成員亦會進行偷竊、诈騙、綁票及恐嚇勒索等犯罪行為。香港大型的三合會會員約20多萬人以上,大部分小型街头帮派裡中有7-10%的黑社會成員是活躍份子,若然統一所有香港三合會和黑幫,可達致40萬-50萬人以上,所以香港往往將三合會與黑社會混在一談。時至今天在香港,自稱三合會會員或成員、身為三合會會員或成員、拿用任何三合會組織的名字和名稱使用者,同樣當成自稱三合會人士亦觸犯法例,採用任何有關三合會物品入會儀式(例如令旗、令符、诗句、禁條、誓詞、隱語及祭器,不少包含道教和佛教的宗教元素)、採用類似的洪門入會儀式、以及藏有有關攻擊性武器、兵器、看管任何武器庫、兵器庫,藏有任何武器危險物品、物件,即違反社團條例及觸犯刑事罪行。一旦被發現,最高刑罰監禁7年和罰款25萬元。加上香港境內和海外秘密結社是有不少有所聯繫,有見及此,至今香港警方仍不時出動打擊任何有關三合會活動。.
查看 1901年香港和三合會
广州起义
廣州起義可以指:.
查看 1901年香港和广州起义
兴中会
興中會,為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革命團體,為中國國民黨的前身組織,中國國民黨即以其成立日1894年11月24日為建黨日。.
查看 1901年香港和兴中会
灣仔錫克教廟
灣仔錫克教廟是香港的錫克教廟宇,位於香港島灣仔,司徒拔道和皇后大道東交界,現已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灣仔錫克教廟於1901年興建,樓高兩層,頂部呈拱形。後來於1938年加建一座二層高的建築物。.
私塾
私塾,也叫私學 、私塾,或學堂,是中國傳統的教育機構,並流行于東亞傳統社會。私塾大多由讀書人、秀才等私人開辦,由教書的人在自宅設立,入學者多係六歲至八歲孩童,由學生繳交束脩,富家門第則獨力延師授課,或由鄉井合貲開課,其教學宗旨主要是啟蒙識字,讀書內容多半與科考有關,包括四書,詩、書、易、和左傳;年齡較大者,則讀古文,習字,作詩文,修業年限視各人需要而定。 私塾通常教些人文的修養以及與科舉考試相關的學問,包括從以識字啟蒙教育為主的三字經、千字文,人文基礎以及考試必考的四書五經,生活修養方面的禮樂、以及能表現個人文學能力的詩文等等。.
查看 1901年香港和私塾
結志街
結志街(Gage Street)在香港中環,它在近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處,有一家常見於香港文化及本土飲食雜誌的茶餐廳,名叫蘭芳園。 結志街是中環的街市區,街上沿途有不少街邊賣濕貸的小商販,包括賣鮮魚蝦蟹的、粮油雜貨、雞鴨鵝、旦、菜、瓜、生果、豬牛羊肉,有新鮮的,也有凍肉。 20世紀初孫中山策劃興中會反清起義時期,革命先鋒楊衢雲創立的香港革命基地輔仁文社亦位於結志街。.
查看 1901年香港和結志街
西貢市
西貢市又稱西貢墟、西貢市中心,是位於香港新界東部西貢區的小型市鎮,靠近西貢半島,面向西貢海。西貢市位處鄰近地區各鄉村的中心,所以附近的地區亦稱為「西貢」。 由於西貢半島大部分地方未開發,是香港的「後花園」;而西貢市位於市區和西貢半島之間,交通便利,故此成為遊客往返西貢半島等郊野地方的重要中途站,因此食肆商店林立,每逢假日遊人如鯽。此外西貢市也是將軍澳新市鎮發展前,西貢區最主要的已建區,因此區內不少重要公共設施,如西貢政府合署亦位於此。.
查看 1901年香港和西貢市
香港基督教青年會
香港基督教青年會(YMCA of Hong Kong)於1901年成立,為香港註冊慈善團體,總部設於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香港基督教青年會於20世紀初成立時,會員大多數為外國籍,因此有「西青」之稱,也與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有所區別。現時該會的簡稱則為「港青」。.
香港浸信教會
香港浸信教會,原名「中華基督教香港浸信自理會」,通常被稱為堅道浸信會,簡稱堅浸,屬香港浸信會聯會會員。堂址位於香港中環堅道50號,創立於1901年,是香港其中一家歷史最悠久的基督教教會。現時教會聚會參與人數約為2,200人。主任牧師是楊柏滿牧師。.
謝纘泰
謝贊泰(),又稱謝纘泰,生於澳洲雪梨,祖籍廣東開平。.
查看 1901年香港和謝纘泰
載灃
#重定向 载沣.
查看 1901年香港和載灃
閣麟街
閣麟街(英文名: Cochrane Street)是香港的一條街道,位於香港島中環半山區一帶。山下連接皇后大道中交界,山腰連接擺花街及結志街交界。整條街道的上方為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的一部份。.
查看 1901年香港和閣麟街
鄧肇堅
---- 鄧肇堅爵士,CBE,KStJ,JP(Sir Shiu-kin Tang,),香港企業家及慈善家,曾於1933年參與創立九龍汽車(1933)有限公司,並長年擔任董事局主席及總監督之職。 鄧爵士以生活儉樸、熱心公益及慷慨捐款著稱,先後任東華醫院及保良局主席,曾經多次獲勳,現時不少建築物都以他命名。鄧爵士穿長衫,剃光頭的形象,亦在民間留下深刻印象。.
查看 1901年香港和鄧肇堅
鄭士良
鄭士良(),字弼臣,廣東惠陽人,清朝末年的革命烈士,曾參與由孫中山發起的初期革命運動。 最早就學於廣州禮賢學校,轉入博濟醫院習醫,在校與孫中山同學。鄭士良是基督徒,又曾加入三合會,為三合會地方首領。畢業後,鄭士良在淡水墟開設同生藥房,暗中聯絡會黨,為日後起事作準備。1893年參加在廣州廣雅書局內南園廣雅抗風軒的會議。1895年,在香港復設興中會分部,準備襲取廣州,然事機不密,清政府展開搜捕,陸皓東被捕,從容就義。第一次起義失敗後偕陳少白流亡至日本。1899年鄭士良參與成立興漢會(興中會、哥老會、三合會联合组成),推孫中山為會長。 1900年6月,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攻打北京。郑士良受孙中山委托,於10月8日募集志士六百餘人,在惠州三洲田(歸善、新安兩縣交界,是三合會會黨嘯聚之區)(今深圳鹽田三洲田村)起義,擊破清軍於鎮隆,擒新安縣丞杜鳳梧,連戰皆捷,占領新安、大鵬、平山,17日在永湖與清軍交戰告捷,20日崩岡墟又告捷,各地會黨群眾紛紛來投,革命軍增至二萬餘人,宿營白沙。後因日本政府之阻撓,孫中山向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接洽,請協助武器彈藥未果,餉械不濟,廣東巡撫德壽對三洲田進行包圍,鄭士良忍痛下令解散義軍,避往香港。其田園廬舍,被清廷沒收。 1901年8月27日在香港飲宴後返家途中中風暴卒,一說是被清廷鷹犬下毒謀殺。於1902年8月20日由高法恩牧師主理落葬於香港薄扶林墳場,墓碑外形為聖十字架,並寫上鄭弼臣之名。.
查看 1901年香港和鄭士良
醇親王
和碩醇親王(a)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支皇室近支和硕亲王,共传两代:奕譞及其第五子載灃。.
查看 1901年香港和醇親王
臺灣銀行
臺灣銀行(簡稱臺銀)是中華民國銀行之一,也是臺灣第一家銀行,創立於1899年,全球分行計有176間。其在1949年至2000年間,受中華民國中央銀行委託發行在臺灣地區通用的法定貨幣——新臺幣。 2007年7月1日,配合中華民國政府金融改革政策,中央信託局與臺銀合併,臺銀為存續銀行;而在2008年1月1日,中華民國政府成立臺灣金融控股公司,臺銀成為其旗下的主要子公司。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初,日資的臺灣銀行曾於大清國廣州英租界,以及中華民國上海外灘設有分行。.
查看 1901年香港和臺灣銀行
英廷
#重定向 英國政府.
查看 1901年香港和英廷
英镑
英镑(記號:£)是英国国家货币和货币单位名称。英镑主要由英格蘭银行发行,但亦有其他發行機構。最常用於表示英镑的符号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英镑取的ISO 4217货币代码为GBP(Great British Pound)。 除了英國,今日海外領地的貨幣也以鎊作為單位,與英鎊的匯率固定為1:1。.
查看 1901年香港和英镑
李紀堂
李紀堂,,名柏,號紀堂,廣東新會人,李陞之第三子。早年與陳少白、程子儀等人成立的采南歌戲班。1895年,興中會在廣州起義失敗。後來,李紀堂得到謝纘泰介紹加入興中會。1902年,與洪全福等人密謀拉攏天地會成員加入在廣州起義。是次起義,李紀堂自願捐軍餉五十萬元。.
查看 1901年香港和李紀堂
東華醫院
東華醫院(Tung Wah Hospital,簡稱TWH)位於香港香港島中西區上環普仁街12號,是由醫院管理局管理的公立醫院之一,乃港島西聯網僅次於瑪麗醫院的第二大醫院,同時亦為一間社區醫院,主要服務中西區居民。東華醫院現時除提供服務給來自瑪麗醫院的轉院病人外,更是一間半急症全科醫院。東華醫院是香港開埠以來最歷史悠久的香港三大醫院之一以及東華三院總部,由華人捐款及政府資助興建及營運。東華醫院主樓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查看 1901年香港和東華醫院
楊衢雲
楊衢雲(1861年12月6日-1901年1月11日),名飛鴻,字肇春,別號衢雲,祖籍福建漳州。廣東東莞出生,中國近代革命家,1890年於香港創立最早的革命組織輔仁文社,與孫文興中會合併後成為會長(孫文為秘書),負責策劃廣州起義。1901年在香港遭清政府派人刺殺。.
查看 1901年香港和楊衢雲
樓梯街
樓梯街(Ladder Street)位於香港上環,顧名思義,是一條以樓梯為主的街道,除了荷李活道以南,文武廟旁邊一小段可供車輛駛進四方街外,其餘各段皆為石級。早於香港開埠初期的1841年至1850年間興建,歷史悠久,現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樓梯街由皇后大道中起,沿山勢而上,經過摩羅上街、弓絃巷、荷李活道、四方街、必列者士街及裕林臺,直至堅道止,全長350米。不少電影、電視劇集曾在此取景。全段共有316級。 樓梯街原本由花崗石鋪成,歷經百多年歷史,現時大部分已鋪上混凝土,亦更換了新型鐵欄,但不少歷史痕跡亦能清晰可看,例如舊式護土牆、樹牆及街道旁的護欄等。樓梯街與荷李活道交界的文武廟,和在必列者士街的基督教青年會會所,皆被政府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查看 1901年香港和樓梯街
水表
--(Water meter),或稱水錶、水量計、量水器,是一種測量水的使用量的裝置。常見於自來水的用戶端,其度數用以計算水費的依據。水錶通常總測量單位為立方英尺(ft³)或是立方米(m³)。.
查看 1901年香港和水表
永樂街
永樂街(Wing Lok Street),是位於香港香港島近上環電車總站南面的一條歷史悠久的街道,近街店鋪都是販賣南北貨海味「鮑參翅肚」為主,所以是有名的海味街及參茸燕窩街。街道全長有950米,東西走向,沿途經德輔道中、林士街、文華里、禧利街的港鐵港島綫上環站A2入口、急庇利街、摩利臣街、德輔道西等。 永樂街地處低窪,所以下大雨的時候,此街的部分地段是會水浸的。2009年政府耗資2.2億港元,於皇后大道中建造雨水截流渠及於海旁附近興建抽水站。2012年完成的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亦有助解決水浸問題。.
查看 1901年香港和永樂街
民政事務局
民政事務局(簡稱民政局;Home Affairs Bureau,縮寫:HAB)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決策局,專門負責康樂、文化、博彩、公民教育、青年政策以及地區行政等事務。該部門於1997年7月1日繼承主權移交前的布政司署政務科(政務司為該科的首長),現任民政事務局局長為劉江華,副局長為陳積志。.
洪全福
洪全福()原名洪春魁,字其元,广东省花县人,寄籍東莞縣塘壢洞洪屋圍,曾參與太平天國及國民革命,兩次領導起事俱失敗告終。 洪全福原为洪秀全一族,参加金田起义,太平天国领袖之一,先後被封為左天將、瑛王,又稱三千歲。 1864年,太平天国灭亡,洪全福經東莞逃往香港,曾長期為香港義和堂航業會所的外國商船上擔任廚師,至1890年代,洪全福上岸行醫維生,並加入天地会,被推举为首領。興中会会員謝纘泰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敗,为再度起义与洪全福接触。1901年楊衢雲遇刺後,謝纘泰再力邀洪全福領導起義,得到首肯。 1902年7月、興中会会員李紀堂筹集50萬兩資金準備广州起义,並於香港中環德己立街20號設立指揮部。洪全福自称大明順天国南粤興漢大将軍,計劃於1903年1月28日年三十當晚起事,炸毀當時會齊集廣州文武官員的萬壽宮,同時佔據廣州城內各處機關衙署。然而,獲洪全福預訂槍枝的陶德洋行卻向清廷告密以圖吞沒槍款,清廷大舉搜捕革命人士,計劃未正式開始便已徹底失敗。 洪全福事敗後逃亡,一度逃到新加坡,後来因得喉癌回港治療,最終在香港病死,葬於香港墳場楊衢雲墓側。.
查看 1901年香港和洪全福
清朝政府
清朝政府,或称清政府、清廷,是指大清的治權機構,始于后金政权,長達296年,至1912年宣统帝退位後终结。 清朝政府的行政架构始设于后金皇太极时期,天聪五年(1631年),设六部(暗部、道部、醫部、鬼部、兵部、咒部)。天聪十年(1636年)设立都察院。崇德二年(1637年)设立議政王大臣會議,这是后金时期和清初重要的决策机构。 順治元年 (1644年) 清军入关后,又增设多个行政机构。顺治十五年(1658年)又仿照明朝内阁制度设立内阁,由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等组成,负责起草、传达诏令,进呈题疏,代批拟旨等。清朝的内阁名义上居中央辅政机构之首,但没有明朝中后期内阁那样的实权,内阁的最高长官大学士,虽然品极位崇,实际上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为皇帝缮写文书和谕旨而已。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内阁外另设立南书房,使之成为决策中心。雍正十年(1732年),正式定名的办理军机事务处(简称军机处)成为清中后期为皇帝服务的国家决策中心。至此,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晚清时期,国内外环境剧变。光緒二十六年 (1900年) 庚子事变后,清朝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 9月,政府下诏订定新中央官制,改六部为十一部。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末帝溥仪在1912年2月12日退位后,在北京紫禁城中依然保持着一个“逊清皇室小朝廷”,直至民國十三年 (1924年) 11月5日被迫出宫结束。 .
查看 1901年香港和清朝政府
慈善家
慈善家(Philanthropist),是指熱心公益、經常參慈善活動的人。 他們願意把自己的個人資源,與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分享。 其中的資源包括金錢、財物、時間、愛心及器官捐贈等,例如無國界醫生、志願工作者等。 Philanthropy,源于2500年前的希腊神话,意思是"the love of humanity", 对人的爱.
查看 1901年香港和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