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高貴林

指数 高貴林

貴林市(Coquitlam)是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内的一個城市,與鄰近的滿地寶和高貴林港以及安莫尔村和贝卡拉合稱為大溫地區的三联市。根据2016年加拿大人口普查,高貴林市的人口有139,284人。.

51 关系: 加拿大加拿大行政区划加拿大橫貫公路千禧線南韓卑詩省卑詩省1號公路友好城市坡州市大溫哥華大溫哥華區域局安莫尔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不列颠哥伦比亚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行政区划中國布勒内灣市长三联市 (不列颠哥伦比亚)弗雷澤河低陸平原匹特草原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米遜 (卑詩省)素里緬尼托巴省莱州市道格拉斯學院運輸聯線菲律宾西岸快車西門·菲沙高貴林中央站高貴林港魁北克贝卡拉長青延線通勤铁路林肯站溫哥華溫哥華市中心溫哥華社區學院溫哥華架空列車滿地寶本貴林站本拿比新威斯敏斯特新余市拉法基湖-道格拉斯站...曼港橋 扩展索引 (1 更多) »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高貴林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行政区划

加拿大的行政區劃是由10個省(Province)和3個地區(territory;territoire)所組成的。省和地區的主要不同的地方在於省是根據憲法法令所設立的,但地區是據聯邦法律所設立的,所以地区由聯邦政府直接管轄、省則是由各省的政府所管轄的。 省政府負責各種公共服務,如健康保險、教育、和工作保險。各省除徵收的稅收之外,同時也獲得聯邦政府的分配經費來支付所需要的開銷。 各省的議會為一院制,通常由議會中多數黨領袖出任省長。但西北地區和努那武特的議會沒有政黨,該地區行政首長是由議院選舉產生。 各省份的皇室代表稱為省督。在三個地区的聯邦政府代表稱為專員。.

新!!: 高貴林和加拿大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加拿大橫貫公路

加拿大橫貫公路 (Trans-Canada Highway,Route Transcanadienne),又稱橫加公路,是一个自西向东橫貫加拿大全部十个省的公路系统。主線西起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省会維多利亞,東至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的省会聖約翰斯,全長8,030公里。系统另有数条支线,例如连接溫尼伯和夏洛特皇后群島的耶洛黑德公路。 《加拿大橫貫公路法案》 (Trans-Canada Highway Act)在1948年獲議會通過。工程於1950年開始,1962年啟用,1971年完工。 由於加拿大國内公路系統的建造和管理都是由各省政府負責(而非聯邦政府),橫加公路系统中的幹綫編號亦因省而異。橫加公路沿綫設有綠底白楓葉的標記以作識別。 有別於美國的州際公路系統,橫加公路並未全綫達致高速公路標準,部分路段更只是雙綫行車。.

新!!: 高貴林和加拿大橫貫公路 · 查看更多 »

千禧線

千禧線(Millennium Line)是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架空列車系統的第二條路線,連接溫哥華、本拿比、滿地寶和高貴林,隸屬運輸聯線,並由承包商卑詩捷運公司(British Columbia Rapid Transit Company)營運。在路線圖上本線介乎溫哥華社區學院-克拉克站和洛歇鎮中心站的路段以黃色顯示,而介乎洛歇鎮中心站和拉法基湖-道格拉斯站的長青延線則以帶有綠色襯線的黃色顯示。.

新!!: 高貴林和千禧線 · 查看更多 »

南韓

#重定向 大韩民国.

新!!: 高貴林和南韓 · 查看更多 »

卑詩省

#重定向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新!!: 高貴林和卑詩省 · 查看更多 »

卑詩省1號公路

卑詩省1號公路是加拿大卑詩省的一條東西向公路,屬於加拿大橫貫公路的一部分,貫穿卑詩省南部,西起域多利市達拉斯道,東端在卑詩省與艾伯塔省省界駁上艾伯塔省1號省道,全長981公里,連同依靠卑詩渡輪橫渡喬治亞海峽的水路旅程則長1039公里。.

新!!: 高貴林和卑詩省1號公路 · 查看更多 »

友好城市

友好城市(或姊妹城市)指將地域上或政治上無關的城镇或城市配對起來,以期達到增加居民或文化交流的目的。友好城市通常有類似的規模或是其他特徵,但也並非所有的例子都是如此。有時還有更大的區域進行這種配對,如中國的海南省和韩国的济州岛。 友好城市的概念跟普通人之間的筆友關係有所相似之處,不過卻是整個城市或城鎮的規模。事實上,姊妹城市之間時常會互相提供交換學生,以及經濟或文化上的交流或合作。.

新!!: 高貴林和友好城市 · 查看更多 »

坡州市

坡州市()是位於大韓民国京畿道西北部的市。本市市界上的板門店為南北停戰區的最前線位置。該市也是所有非軍事區南緣的韓國行政區域中唯一一個市。 坡州於1996年3月設市,總面積682.6平方公里,下設5邑9面2洞。.

新!!: 高貴林和坡州市 · 查看更多 »

大溫哥華

大溫哥華(或Metro Vancouver;亦稱大溫哥華地區)是加拿大卑诗省西南部海岸地區,包含溫哥華和周邊城鎮的都會區。由大溫哥華區域局管理。 在當地英文媒體里,「Greater Vancouver」同「Metro Vancouver」經常混用。但嚴格來说,「Metro Vancouver」指的是1966年建立的「大溫哥華區域局」(英文:Greater Vancouver Regional District),是一個有法律地位的機構。另一方面,一些不屬於大溫哥華區域局的城市,例如東邊的米逊、阿伯茨福德、奇利瓦克和北邊的惠斯勒、斯阔米什等市鎮,亦被当作大溫哥華地區的一部份。.

新!!: 高貴林和大溫哥華 · 查看更多 »

大溫哥華區域局

大溫哥華區域局(英語:Metro Vancouver)是加拿大卑詩省的一個區域局,位於卑詩省西南部的低陸平原,是包含溫哥華在内的都會區。就是大溫哥華地區。區域局的最大城市是溫哥華,行政中心則在本拿比。大溫區域局的主要職能是管理和協調區内各城鎮的共用資源以及應付各城鎮所面對的共同問題,如區域性規劃、食水供應、污水處理、交通、空氣質素等。 加拿大統計局所界定的溫哥華人口普查區與大溫區域局的界綫完全相同。根据2016年人口普查,大温地区的人口有2,463,431人,较2011年普查人口2,313,328人上升6.5%,大概占卑诗省人口一半。 省內30個人口最高的城鎮中,有13個都是位於大溫地區。 大溫地區的面積有2878.52 平方公里,是省內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局。.

新!!: 高貴林和大溫哥華區域局 · 查看更多 »

安莫尔

安莫尔(Anmore)是加拿大卑诗省大温地区畔的一个村庄,与高贵林市、高贵林港、满地宝和贝卡拉一起统称为三联市。.

新!!: 高貴林和安莫尔 · 查看更多 »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niversité de la Colombie-Britannique,簡稱UBC)--簡稱卑--詩大學或卑大,是一所位於加拿大卑斯省的公立大學,也是U15大學聯盟、大英國協大學協會、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和Universitas 21成員之一。UBC为全世界培養了眾多的顶尖人才,學術聲譽極高,至目前為止共有7位校友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包括著名经济学家-zh-tw:勞勃·孟岱爾;zh-cn:罗伯特·蒙代尔;zh-hant:羅伯特·蒙代爾;zh-hk:羅拔·蒙道;-。UBC於1908年創校,現在總共有兩個主要校區。學校主校區位於緊鄰溫哥華市西端的大學保留地,為卑斯省最古老的大學,起初為研究性合作機構,後來逐漸發展為聞名國際的綜合大學;另外该校位於基隆拿市的新校區成立于2005年,稱為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奧卡納干分校,取代原奧卡納干大學學院。.

新!!: 高貴林和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 查看更多 »

不列颠哥伦比亚

#重定向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新!!: 高貴林和不列颠哥伦比亚 · 查看更多 »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行政区划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分为29个地方行政区(regional district,又譯作區域局)。地方行政区仅為未設地方行政架構的社區(即非建制地區)提供市政服务,以及為覆蓋範圍内各城鎮管理跨越市界的事務(如地區性規劃)。另外,區域局範圍以内的原住民保留區也不屬區域局所管轄,而和區域局之間的合作關係也隨情況而異。 各區域局的行政架構由直接或間接選舉產生的委員組成。設有地方行政架構的城鎮由其民選地區議會中委任一人作其代表(通常是該社區的市長或長官),而未設地方行政架構的社區則由其居民直接選出代表。各區域局的未劃市地區亦因此劃分成「選區」(),如。區域局會議表決時,建制地區委員通常較未建制地區委員掌握較大的操控權,而人口較多的城鎮也比人口較少的城鎮獲分配更多票數。舉例說,首府地區區域局中北沙尼治和梅特喬辛各佔一席,但前者委員的一票相當於後者委員的三票。 卑詩省政府從1965年起著手整理省内的地方行政區劃,設立了「區域局」此行政等級。首個區域局--於同年8月成立,而其他區域局亦於1965年至1968年間陸續成立。.

新!!: 高貴林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高貴林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布勒内灣

布勒内灣(英語:Burrard Inlet)是一個位於加拿大卑詩省西南部的峽灣,於對上一次冰河時期時形成,並是溫哥華港的所在。 内灣西起喬治亞海峽,東至滿地寶,從西至東長約25公里,沿岸大部份地區皆已都市化。内灣沿岸的城鎮包括溫哥華市、本拿比、滿地寶、西溫區、北溫區和北溫市;後三者坐落内灣的北岸,並合稱北岸城鎮(North Shore Municipalities)。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印第安灣則於滿地寶以西約12公里處與布勒内灣匯合,並向北伸延約20公里。 現時共有三條天橋橫跨布勒内灣,由西至東分別為獅門橋、鋼鐵工人紀念第二海峽橋和第二海峽鐵路橋。此外,海上巴士亦提供來往溫哥華市中心和北溫市的載客渡輪服務。.

新!!: 高貴林和布勒内灣 · 查看更多 »

市长

市長(英語對應詞:Mayor,出自拉丁文「māior」,「較大的」的意思)是近現代城市或市鎮中最高行政首長的職稱。 在許多政府系統裡,市長是由市民選出為一個城市最高行政長官、或為一個儀式的職務。市長這個名稱在全世界各個地方依據當地的法律有不同職責和權力,也因各個地方而有不同意義。.

新!!: 高貴林和市长 · 查看更多 »

三联市 (不列颠哥伦比亚)

#重定向 三联市 (卑诗省).

新!!: 高貴林和三联市 (不列颠哥伦比亚) · 查看更多 »

弗雷澤河

弗雷澤河 (Fraser River),加拿大華人稱為菲沙河,是加拿大卑詩省最長的河流、加拿大第十長河流。全長1,375公里,流域面積220,000平方公里,當中一小部份位於美國華盛頓州。發源自洛磯山,在溫哥華和列治文之間流入太平洋。 1792年西班牙人進入河的下流 ,1807年西門·菲沙完成了上游的探測,證明了此河不與哥倫比亞河相連。河名也以他命名。.

新!!: 高貴林和弗雷澤河 · 查看更多 »

低陸平原

低陸平原(Lower Mainland)是一個常用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哥華與其近郊城鎮的合稱,經常會在新聞報導中提及。此詞為一非正式稱謂,並沒有官方地位,因此「低陸平原」一詞涵蓋了什麽地方亦因人而異。指出,大溫哥華地區的居民通常將「低陸平原」的覆蓋範圍限於亞博斯福和米遜以西的城鎮,而省内其他民眾則以「低陸平原」泛指智利域以西和威士拿以南的地域。 而「低陸平原」最常見的覆蓋範圍則從西北方的馬蹄灣起,向南延至美加邊境,再向東延至菲沙河谷東端的合普。 低陸平原若限於大溫哥華和菲沙河谷兩個區域局的話,其人口於2011年約有2,590,921人,當中2,313,328人居於大溫哥華,而其餘277,593人則居於菲沙河谷。 卑詩省内人口最多的30個城市中,有16個是位於低陸平原。.

新!!: 高貴林和低陸平原 · 查看更多 »

匹特草原

匹特草原(英語:Pitt Meadows)是一個位於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的城市。它位於匹特河注入菲沙河所在,西面隔匹特河與高貴林和高貴林港相望,東鄰楓樹嶺,北臨匹特湖,南面則隔菲沙河與素里和蘭里區相望。據2011年人口普查,匹特草原約有17,736名居民。.

新!!: 高貴林和匹特草原 · 查看更多 »

国家

国或国家,有時又作邦。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权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參見主權國家。 一般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徵,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

新!!: 高貴林和国家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高貴林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米遜 (卑詩省)

米遜(Mission)是加拿大卑詩省菲沙河谷區域局內一個區域自治體(district municipality),座落菲沙河北岸,隔岸與亞博斯福對望,離溫哥華以東約70公里,是低陸平原的一部分。據201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所示,米遜區內人口為36,426人。.

新!!: 高貴林和米遜 (卑詩省) · 查看更多 »

素里

素里市(Surrey,又称苏里市)是一座位於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的城市。根据2016年人口普查,素里市的人口有517,887人,是卑詩省繼溫哥華市而後人口第二多的城市。 素里位於菲沙河南岸,西鄰三角洲,北面隔河與二埠、高貴林、高貴林港、匹特草原及班士敦島對望,東臨蘭里市和蘭里區,南接美加邊境,並從三方包圍白石市。素里市内共有六個鎮中心,包括:費列特活、惠利、喬德福、紐頓、克樂佛代爾和南素里。.

新!!: 高貴林和素里 · 查看更多 »

緬尼托巴省

#重定向 曼尼托巴省.

新!!: 高貴林和緬尼托巴省 · 查看更多 »

莱州市

莱州市,中國的一個沿海城市。為山東省轄縣級市,煙台市代管。位於渤海萊州灣東岸。總面積1878平方公里,人口88萬。 歷史上曾为過國、萊侯國、萊子國、掖邑地。西汉初年,即置掖縣,属东莱郡、光州、萊州、莱州府。1988年,掖县改县级莱州市。.

新!!: 高貴林和莱州市 · 查看更多 »

道格拉斯學院

道格拉斯學院(Douglas College)是加拿大卑詩省一所公立大專院校,在該省大溫哥華地區設有三座校園,分別為二埠校園、高貴林的林思齊校園及素里訓練中心。該校於1970年成立,以1858年至1864年間擔任卑詩殖民地總督的占士·道格拉斯為名。該校提供四類教學服務,包括學士學位、文憑課程、大學轉讀課程及持續進修課程,每年約有14000名學生在此修讀具有學分的課程,並有逾1000名海外留學生在此進修。 昆特侖學院本為道格拉斯學院的菲沙河南岸校園;該校園於1981年脫離道格拉斯學院成為一所獨立教育機構,1995年獲省政府授權頒發學士學位,再於2008年升格為昆特侖理工大學。.

新!!: 高貴林和道格拉斯學院 · 查看更多 »

運輸聯線

運輸聯線(TransLink),簡稱運聯,是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的運輸服務機構。運輸聯線於1998年成立,並於1999年4月開始正式運作,取代卑詩公--局(BC Transit)於大溫地區的業務。運輸聯線負責管理及協調大溫地區内各樣公共交通服務、主要道路及橋樑,部分業務更伸延至鄰近的菲沙河谷區域局。 運輸聯線的正式名稱為卑詩省南岸運輸管理局 (South Coast British Columbia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1998年至2007年間正式名稱則為大溫哥華運輸管理局(Greater Vancouver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新!!: 高貴林和運輸聯線 · 查看更多 »

菲律宾

菲律賓共和國(Republika ng Pilipinas;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通稱菲律賓,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群島國家。其地理位置處於西太平洋,北隔呂宋海峽與臺灣相望,南隔西里伯斯海與印度尼西亚相望,西隔中国南海與越南相望,東邊則為菲律宾海。作為一個座落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熱帶國家,菲律賓常年飽受地震與颱風侵襲,然而其氣候環境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菲律賓群島由7,641個島嶼組成,可分為呂宋島、-zh:米沙鄢群岛;zh-tw:維薩亞斯群島;zh-hk:維薩亞斯群島;zh-sg:米沙鄢群島;-和zh:棉兰老岛;zh-tw:民答那峨島;zh-hk:棉蘭老島;zh-sg:棉兰老岛;-三大島群。其國內人口約9,300萬,加上約1,100萬海外菲律賓人,2015年時總人口破億(世界第12名),成為東南亞第二個人口破億的國家。菲律賓群島上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該地區最早的居民,隨後南島民族的遷徙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的發展,各地分別受到了印度文化、中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航海抵達此地,隨後西班牙人於1565年至1571年期間開始陸續佔領菲律賓群島,展開長達300多年的統治。19世紀末期,菲律賓經歷了對西班牙革命、美西战争及美菲战争之後,成為美國殖民地,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被日本佔領,並在戰後獨立。美國在當地留下了英文的主導地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同。獨立至今,菲律賓經歷過數次的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政局動盪、貪污問題及社會不安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一大因素。此外,其國內還有嚴重的貧富差距。但是,近年來菲律賓的經濟有所改善,海外打工移民陸續歸國,特別是北部各島嶼、马尼拉的建設達到新興國家水平,該國並榮獲了亞洲四小虎的称号。.

新!!: 高貴林和菲律宾 · 查看更多 »

西岸快車

| 西岸快車(West Coast Express)是加拿大卑詩省低陸平原地區的一條通勤鐵路綫,連接溫哥華市中心及位於菲沙河谷地區的米遜,並沿途於滿地寶、高貴林市、高貴林港、匹特草原和楓樹嶺設站。西岸快車於1995年啓用,現時由大溫哥華地區的公共交通機構運輸聯線營運,並於溫市中心的濱海站與同屬運輸聯線旗下的溫哥華架空列車和海上巴士,以及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交匯。此鐵路線於2015年第3季的平均工作日載客量達9,800人次。.

新!!: 高貴林和西岸快車 · 查看更多 »

西門·菲沙

西門·菲沙(Simon Fraser,),蘇格蘭裔皮毛交易員和探險家,受聘於西北公司期間探索了現加拿大境内洛基山脈以西的地域(約莫為現卑詩省),並於1808年南下後來以他命名的菲沙河。他在當地設立皮毛交易站以及首批永久性歐洲人聚落,令英國後來得以鞏固其北美西部北緯49度以北地域的主權。.

新!!: 高貴林和西門·菲沙 · 查看更多 »

高貴林中央站

貴林中央站(Coquitlam Central Station)是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高貴林一座西岸快車車站和架空列車千禧線車站。此站位於高貴林市班納公路(Barnet Highway)與洛歇公路(Lougheed Highway)的交界處以南,為運輸聯線收費架構中三號收費區的其中一個車站。此站的西岸快車月台於1995年聯同該通勤鐵路線啓用;千禧線月台工程則於2013年冬季展開,並於2016年12月2日聯同千禧線的長青延線一起開幕。.

新!!: 高貴林和高貴林中央站 · 查看更多 »

高貴林港

貴林港(Port Coquitlam)是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的一个城市,位于温哥华以东27公里,菲沙河与匹特河(Pitt River)交汇处。高貴林港北面與西面與高貴林市接壤(當中西面以高貴林河為界),東面則隔著匹特河與匹特草原對望。高貴林港面积29.17平方公里(11.3平方英里),據2011年加拿大統計局人口普查市内人口為55,958。 高貴林港與鄰近的滿地寶和高貴林合稱為大溫地區的三联市。.

新!!: 高貴林和高貴林港 · 查看更多 »

魁北克

#重定向 魁北克省.

新!!: 高貴林和魁北克 · 查看更多 »

贝卡拉

贝卡拉(Belcarra)是加拿大卑诗省大温地区畔的一个村庄,与高贵林市、高贵林港、满地宝和安莫尔一起统称为三联市。.

新!!: 高貴林和贝卡拉 · 查看更多 »

長青延線

長青延線(Evergreen Extension),前稱長青線(Evergreen Line),是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架空列車千禧線的延長段,全長約11公里,連接本拿比、滿地寶和高貴林。此項目的前期工程於2012年初展開,主體工程則從同年中起進行。此延線於2016年12月2日通車,千禧線於當日從本拿比東部的洛歇鎮中心站伸展至高貴林的拉法基湖-道格拉斯站。此延線隸屬運輸聯線,並由承包商卑詩捷運公司(British Columbia Rapid Transit Company)營運,預料乘客量將於2021年達至每天7萬人次。.

新!!: 高貴林和長青延線 · 查看更多 »

通勤铁路

通勤鐵路、或称城市铁路、市域铁路、市郊铁路等,在中國對於地鐵制式的大站距線路则又稱為「快軌」(Rapid Transit),是一種主要提供城市市中心與郊區之間往來通勤的鐵路運輸服務。 20世紀末以來,很多地方的城市都著重發展通勤铁路,一方面希望減輕市區內的路面交通壓力,以及減少污染,及對汽車和石油的依賴;另一方面亦希望通勤铁路能帶動途經地區發展成為都會的住宅區。.

新!!: 高貴林和通勤铁路 · 查看更多 »

林肯站

林肯站(Lincoln Station)是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高貴林一座架空列車千禧線車站。此站位於高貴林市林肯路與松樹路(Pinetree Way)的交界處,鄰近高貴林中心商場,為運輸聯線收費架構中三號收費區的其中一個車站。.

新!!: 高貴林和林肯站 · 查看更多 »

溫哥華

溫哥華市(City of Vancouver)是加拿大卑詩省低陸平原地區一沿岸城市。根据2016年加拿大统计局人口普查,温哥华市人口有631,486人,而大溫哥華地區的人口为246萬,是卑詩省以至加拿大西部最大的都會區,以及全國第三大都會區;市內人口則在全國排行第八。 溫哥華以英國航海家喬治·溫哥華命名,歐洲人抵達溫哥華一帶後,區內經濟早期主要依賴於林木業。加拿大太平洋鐵路於1887年延至溫哥華後,溫哥華成為北美西岸水陸路交通的主要樞紐之一,更構成遠東地區、加拿大東部和英國之間貿易往來的重要一環。 溫哥華港現時是加拿大最大和最繁忙的港口,以貨物總噸數計也是北美第四大港口。此外,溫哥華的自然環境深受遊客歡迎,令旅遊業成為市內第二大經濟支柱。溫哥華也是北美第三大製片中心,有「北方好萊塢」之稱。也是20世紀後,與美國舊金山同為華人在北美最集中的地區。 溫哥華近年經常在各項世界最佳居住城市的調查中名列前茅。 溫哥華亦曾於2010年與125公里以外的威士拿聯手舉辦冬季奧運會和冬季殘奧會。 此外溫哥華還曾舉辦2015年女子世界杯足球賽,決賽場地即設在卑詩體育館。.

新!!: 高貴林和溫哥華 · 查看更多 »

溫哥華市中心

溫哥華市中心(Downtown Vancouver)位於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市中北方,是大溫哥華地區以至低陸平原的商業、金融和文娛中心。市中心座落布勒半島,佔地3.75平方公里,北臨布勒内灣、西鄰史丹利公園和西端區、南至福溪、東面與市中心東端和士達孔拿為鄰。坊間常將西端區和史丹利公園當成市中心一部分,但市政府對市中心的官方定義並不涵蓋該兩處地方。 市中心除了辦公大樓外,也有大量多層住宅樓房,尤以耶魯鎮和高豪港沿岸一帶為甚。市中心其他近鄰社區包括固蘭湖廣場(Granville Mall)、市中心南部、煤氣鎮、日本城和華埠。.

新!!: 高貴林和溫哥華市中心 · 查看更多 »

溫哥華社區學院

溫哥華社區學院(Vancouver Community College,簡稱VCC)是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一家公立社區學院,學生數目約為26000人,是全省規模最大的同類型院校之一。 此校於1965年成立,當時名為溫哥華城市學院(Vancouver City College),由四家本地教育機構合併而成:.

新!!: 高貴林和溫哥華社區學院 · 查看更多 »

溫哥華架空列車

溫哥華架空列車(Vancouver Skytrain),又譯天车,是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的捷運系統,隸屬大溫運輸聯線的公共交通網絡。此系統於通車初期的大部分路段採用高架橋運行,因而得名。系統目前共有53個車站,分博覽線、千禧線和加拿大線三條路線運行,全長79.5公里,是全球第二長的無人駕駛捷運系統以及加拿大最長的捷運系統。三條路線於2017年第3季的平均工作日載客量達488,900人次。博覽線和千禧線由承包商卑詩捷運公司(British Columbia Rapid Transit Company)營運,而加拿大線則由Protrans BC營運。.

新!!: 高貴林和溫哥華架空列車 · 查看更多 »

滿地寶

滿地寶(Port Moody)是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的一個城市,從三方包圍著布勒内灣的東部盡頭。滿地寶於東面和南面緊貼高貴林,西鄰本拿比,北面則與安莫尔和贝卡拉為鄰。滿地寶與高貴林港和高贵林三市以及安莫尔和贝卡拉两个村庄,合稱為大溫地區的三联市,為三座城市之中面積最小者。 有見「Moody」一名與中文的「墓地」發音相近,市政府於1998年決定採用意思較佳的「滿地寶」作其官方中文譯名。.

新!!: 高貴林和滿地寶 · 查看更多 »

本貴林站

本貴林站(Burquitlam Station)是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高貴林一座架空列車千禧線車站。此站位於高貴林市西部與本拿比接壤的本貴林社區,坐落克拉克道與科莫湖大道(Como Lake Avenue)的交界處以南,為運輸聯線收費架構中三號收費區的其中一個車站。此站的前期工程於2013年春季展開,當中包括水管和電線重置工作、以及架空路軌的建築工序。車站主體建築於2014年初開始,並於2016年12月2日聯同千禧線的長青延線一起開幕。 由于洛歇镇站台及行车走线配布的原因,为了避免博览线生产路支线与千禧线行车造成冲突,往社区大学方向的列车和长青线方向的列车需要在本站西侧道岔区切换正线,介于本站和洛歇镇站的区间行车方向相反。.

新!!: 高貴林和本貴林站 · 查看更多 »

本拿比

本拿比(Burnaby)是加拿大卑詩省的一個城市,緊接在溫哥華市的東面。按人口計算,本那比在卑詩省內位列第三,僅次於素里市和溫哥華市。本拿比於1892年正式成立,並於100年後(即1992年)升級為「市」。它是大溫哥華區域局其中一名成員,並且是大溫區域局行政總部的所在。.

新!!: 高貴林和本拿比 · 查看更多 »

新威斯敏斯特

新威斯敏斯特(New Westminster),當地華人常稱作二埠,是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的歷史名城,於1859年至1866年期間曾經是卑詩殖民地的首府。 二埠位於菲沙河北岸,坐落布勒半島東南方,離溫哥華市東南部約19公里(12英哩),北連本那比市,東接高貴林市,隔菲沙河與素里市相望。二埠亦有一小部分位於菲沙河對岸的魯魯島東邊,稱為昆士堡,與列治文市相接。二埠土地總面積是15.3平方公里。 據2011年人口普查所示,二埠的人口有65,976人。.

新!!: 高貴林和新威斯敏斯特 · 查看更多 »

新余市

新余市(拼音:Xīn Yú,古称新喻、新渝,现简称渝,拥有钢铁之都、新能源之城、赣西明珠等美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的11个省辖市之一,位于该省中西部,地处南昌、长沙两座省会城市之间,拥有超过1700年的建城史。 1960年撤县设市,1963年撤市,1983年复市,现辖一县一区:分宜县、渝水区。新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冬较短的特征。在新余市,有一大批新能源企业,同时形成高技术人才和太阳能光伏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并朝着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的目标不断迈进,成为远近闻名的“经济小巨人”。江西省确定的三个千亿产业工程,其中2个在新余。新余市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绝大多数指标位列全省第二,人均GDP等指标已经远超过江西省会南昌市。2011年,新余人均GDP率全省首超1万美元。新余是江西经济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因为发展迅速,其经济发展模式被称为“新余现象”。.

新!!: 高貴林和新余市 · 查看更多 »

拉法基湖-道格拉斯站

拉法基湖-道格拉斯站(Lafarge Lake–Douglas Station)是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高貴林一座架空列車千禧線車站。此站位於高貴林市喬德福路(Guildford Way)與松樹路(Pinetree Way)的交界處以北,為運輸聯線收費架構中三號收費區的其中一個車站。此站以鄰近的拉法基湖和道格拉斯學院林思齊校園命名,而高貴林市政廳亦位於此站附近。此站設有150個停車換乘泊車位,由高貴林市政府管理。 此站在原計劃中稱為道格拉斯學院站(Douglas College Station),2013年3月則改為現稱。此站的前期工程和高架路軌工程於2013年夏季展開,車站主體建築則於同年秋季動工,並於2016年12月2日聯同千禧線的長青延線一起開幕。.

新!!: 高貴林和拉法基湖-道格拉斯站 · 查看更多 »

曼港橋

曼港橋(Port Mann Bridge)是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一條斜拉橋,橫跨菲沙河連接南岸的素里和北岸的高貴林,載有卑詩省1號公路(橫加公路)來回方向合共十條行車線,於2012年開通並取代原址另一條同名的系桿拱橋。大橋全長,主橋跨則為,橋面濶度達65米,開通時取代悉尼港灣大橋成為健力士世界紀錄中全球最寬闊的長跨距橋樑,直到2013年9月被舊金山--zh-cn:奥克兰海湾;zh-hk:屋崙灣區;zh-mo:屋崙灣區;zh-tw:奧克蘭海灣-大橋的新建東段取代為止。.

新!!: 高貴林和曼港橋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高貴林市高贵林市高魁林市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