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蕃地

指数 蕃地

蕃地為臺灣日治時期實施的特殊行政區劃,為今日原住民鄉及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的前身。1920年至1945年共有下述各蕃地:.

85 关系: 南庄鄉 (台灣)南投縣南澳鄉卑南鄉卓溪鄉台灣日治時期大同鄉 (台灣)宜蘭縣尖石鄉屏東縣山地鄉中華民國行政區劃三峽區三地門鄉五峰鄉 (台灣)仁愛鄉延平鄉復興區 (台灣)來義鄉信義鄉 (台灣)嘉義縣和平區 (台灣)獅子鄉 (台灣)秀林鄉縣 (中華民國)烏來區瑪家鄉牡丹鄉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花蓮縣花蓮港廳達仁鄉萬榮鄉非建制地區高雄州高雄市魚池鄉 (台灣)霧台鄉茂林區蘭嶼鄉阿里山鄉關西鎮 (台灣)那瑪夏區臺南州臺中州臺中市臺北州臺灣臺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臺東廳臺東縣金峰鄉 (台灣)蕃地 (台東郡)蕃地 (大湖郡)蕃地 (大溪郡)蕃地 (屏東郡)蕃地 (嘉義郡)蕃地 (玉里郡)蕃地 (竹南郡)蕃地 (竹東郡)蕃地 (羅東郡)蕃地 (花蓮郡)蕃地 (鳳林郡)蕃地 (能高郡)蕃地 (蘇澳郡)蕃地 (關山郡)蕃地 (恆春郡)蕃地 (東勢郡)蕃地 (潮州郡)蕃地 (海山郡)蕃地 (新竹郡)蕃地 (新高郡)蕃地 (文山郡)蕃地 (旗山郡)苗栗縣桃園市桃源區泰安鄉泰武鄉春日鄉海端鄉新北市新竹州新竹縣 扩展索引 (35 更多) »

南庄鄉 (台灣)

南庄鄉(臺灣客家語四縣腔:namˇ zongˊ hiongˊ;海陸腔:nam zongˋ hiongˋ),是台灣苗栗縣轄下的一個鄉,位於苗栗縣東北部,南邊為泰安鄉,西南為獅潭鄉,西北為三灣鄉,東北至東分別為新竹縣峨眉鄉、北埔鄉及五峰鄉,全鄉屬於中港溪流域的源流區。鄉內居民頗為多元,以客家人為最多(約占8成3左右)(四縣腔為主,少數海陸腔),其次為原住民(賽夏族、泰雅族)、外省人及福佬人。全鄉均納入參山國家風景區範圍內。.

新!!: 蕃地和南庄鄉 (台灣) · 查看更多 »

南投縣

南投縣(閩南語:Lâm-tâu Kuān,國姓鄉四縣客語:Namˇ Teuˇ Ien),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份,位處臺灣中部,坐落在本島正中央,是臺灣唯一的內陸縣。縣治南投市內的中興新村是臺灣省政府所在地。 縣境內原住民有泰雅族、賽德克族、布農族、鄒族及居住在日月潭畔之邵族。臺灣最高峰玉山、最大天然湖泊日月潭、最長河流濁水溪的源頭與臺灣地理中心皆位於該縣,而鄰近彰化與台中一帶因人口聚集,形成中部衛星都市的分佈型態。特產包括青梅、香蕉、甘蔗、凍頂烏龍茶、紹興酒、竹藝品、南投陶、花卉。.

新!!: 蕃地和南投縣 · 查看更多 »

南澳鄉

南澳鄉是台灣宜蘭縣一個鄉,位於宜蘭縣最南端,是宜蘭縣面積最大鄉鎮,但也是宜蘭縣人口最少的鄉鎮。南澳鄉與西北側的臨鄉大同鄉是宜蘭縣境內僅有的兩個山地原住民鄉,境內居民主要是台灣原住民泰雅族。.

新!!: 蕃地和南澳鄉 · 查看更多 »

卑南鄉

卑南鄉(卑南語:Puyuma;阿美語:Puyuma;魯凱語:Pinang)位於臺灣臺東縣中部,北臨鹿野鄉、延平鄉,東北連東河鄉,東濱太平洋,西鄰屏東縣霧台鄉,南接臺東市、太麻里鄉。 本鄉地處花東縱谷平原的南方,為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所夾,約60%的面積為山坡地,有卑南溪、知本溪、利嘉溪等流經鄉境,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 鄉內居民以漢人為主,另有約35%的臺灣原住民族(卑南族、阿美族、魯凱族),產業以農業為主。近年來因知本溫泉及天后張惠妹而聲名大噪,成為新興的觀光勝地,觀光業大為蓬勃發展。 地方通行語為卑南語、阿美語與魯凱語。.

新!!: 蕃地和卑南鄉 · 查看更多 »

卓溪鄉

卓溪鄉(布農語:Takkei),位於臺灣花蓮縣西南部,為花蓮縣三個山地原住民鄉之一(另兩個是秀林鄉與萬榮鄉),卓溪鄉北臨萬榮鄉,東鄰瑞穗鄉、玉里鎮、富里鄉,西鄰南投縣信義鄉、高雄市桃源區,南接台東縣海端鄉,有北回歸線經過,是花蓮縣面積第二大,臺灣面積第五大的鄉鎮。 卓溪鄉地處中央山脈之上,鄉境內有95%以上的土地均為山地,地勢甚為崎嶇陡峭,許多河流均發源於此,僅在中央山脈東麓有少許河谷平原,氣候則隨地勢高低而有所差異。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布農族為主,亦有部份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產業以農業為主。 地方通行語為布農語。.

新!!: 蕃地和卓溪鄉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新!!: 蕃地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大同鄉 (台灣)

大同鄉為臺灣宜蘭縣一個鄉,舊稱濁水廂,為山地原住民鄉,位於宜蘭縣西南隅,境內居民主要是台灣原住民泰雅族。.

新!!: 蕃地和大同鄉 (台灣) · 查看更多 »

宜蘭縣

宜蘭縣(tl),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舊稱噶瑪蘭,位於臺灣本島北部,與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臺中市、花蓮縣相鄰,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為歌仔戲的發源地。轄宜蘭市1市,羅東鎮、蘇澳鎮、頭城鎮3鎮和礁溪鄉、員山鄉、壯圍鄉、五結鄉、冬山鄉、三星鄉、大同鄉、南澳鄉8鄉,縣治設在宜蘭市。 日治時期的宜蘭全境屬臺北州,戰後獨立設縣。行政院國發會將該縣劃歸為臺灣北部區域;而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則將該縣劃歸為臺灣東部區域。.

新!!: 蕃地和宜蘭縣 · 查看更多 »

尖石鄉

尖石鄉為台灣新竹縣面積最大的鄉,同時也是山地原住民鄉,位於新竹縣東南隅,面積約為527.5795平方公里,為新竹縣面積最廣之鄉鎮, 海拔高度約為200~2000公尺。 境內主要居民為臺灣原住民族(泰雅族)、及客家人。鄉內海拔一千五百至三千公尺高山林立,為北部著名的山地鄉。鄉名源自於轄內那羅溪、嘉樂溪匯流處一塊聳立如尖筍的巨石, 尖石鄉公所。.

新!!: 蕃地和尖石鄉 · 查看更多 »

屏東縣

屏東縣(排灣語:Qakaw;閩南語:Pîn-tong-kuān;六堆客語:Pinˇ dungˊ ian;馬卡道語:Akauw),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最南端,也是臺灣西部南北最狹長的縣份,北與高雄市為界,東過北大武山與臺東縣為界,地處熱帶地區,富有熱帶風情。 本縣產業結構上偏重農、漁業,但近年來大力推動觀光產業,紅豆、皮蛋、鹹鴨蛋、鳳梨、芒果、蜜棗、蓮霧(黑珍珠)及石斑魚、櫻花蝦、黑鮪魚、可可、洋蔥已成為屏東縣最具代表性的特產。.

新!!: 蕃地和屏東縣 · 查看更多 »

山地鄉

山地鄉是依據中華民國的《地方制度法》所設置之地方行政區,此一設置源於日治時期臺灣各地之蕃地,在戰後初期所改制。 根據《地方制度法》第五七條第二項規定,山地鄉境內以臺灣原住民族為主要居民,其鄉長須經過民選,且必須為原住民族籍者才可以擔任。.

新!!: 蕃地和山地鄉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目前依據《憲法增修條文》及《地方制度法》來規範行政區劃制度。如按照現行法律定義區劃層級,一級行政區為省、直轄市,二級行政區為縣、市,三級行政區為鄉、鎮、縣轄市(僅限臺灣省)、區,四級行政區為村、里,五級行政區則為鄰 。 依照1999年制定之《地方制度法》規定,一、二、三級行政區具有公法人地位,四、五級行政區則為附屬於上級行政區的編組單位,不具有公法人身分。而具有實施地方自治功能之行政區(公法人)稱為「地方自治團體」,目前包括直轄市、縣、市與鄉、鎮、縣轄市。省原為地方自治團體,在《地方制度法》施行後被剔除,成為不具公法人身分的行政區單位;省政府原直接監督縣與市的地方自治,改為受行政院指揮下監督其境內縣市的地方自治,但在部分法律與戶籍、國民身分證等政府文書上全稱依然是使用「○○省○○縣(市)」。此外,行政院為了便於地方民眾接洽中央業務,增設3個派出機關「區域聯合服務中心」,由各部會以任務編組方式成立,取代省政府原有之功能。由於直轄市、縣、市為最主要的行政區劃及基層政權單位,因而常合稱為「縣市」。.

新!!: 蕃地和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三峽區

三峽區,原名為三角湧(羅馬拼音Sann-kak-íng)為台灣新北市的市轄區之一,位於臺北盆地的西南隅,三面環山,僅西北一隅面向大漢溪河谷平原。東為新店區、烏來區,南為桃園市復興區,西為桃園市大溪區,北為鶯歌區、樹林區、土城區。 三峽市區早期由於地處山麓地帶,又有溪流匯集,市況一度甚為繁榮,直到日治時代後期均有船舶運輸,碼頭地點約在目前祖師廟前的橋頭位置,其後因沙石淤積而不再有航運之利,發展漸趨停頓,人口數也長期停滯。1997年「臺北大學特定區」設立,龍埔地區一帶因此人口增加發展成新興社區,2009年三峽人口突破10萬人,同年龍埔里行政調整為龍埔里、 龍學里 、龍恩里。目前台北縣政府(今新北市政府)在臺北大學特定區東南側(劉厝埔、麥仔園一帶)規劃新成立的「麥仔園都市計畫區」及規劃興建捷運三鶯線,不過預計要徵收86公頃民地與農地,但可能造成2千人被迫搬遷而引發極大爭議,引起龍埔居民們組成三峽龍埔里自救會居民多次到新北市政府前抗議表達強烈不滿,新北市府也做出回應表示,麥仔園都市計畫將暫緩實施。.

新!!: 蕃地和三峽區 · 查看更多 »

三地門鄉

三地門鄉位於台灣屏東縣北端,北臨高雄市茂林區、六龜區,東鄰霧台鄉,西鄰高樹鄉、鹽埔鄉,南接內埔鄉、瑪家鄉。 本鄉地處山地與平原的交界地帶,多屬丘陵地形,海拔在100~2159公尺之間,有隘寮溪流經鄉境,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居民以台灣原住民排灣族為主,另有部分魯凱族居民(如青葉村),近年來成為熱門的觀光勝地,並被納入茂林國家風景區。.

新!!: 蕃地和三地門鄉 · 查看更多 »

五峰鄉 (台灣)

五峰鄉為台灣新竹縣的一個山地原住民鄉,該縣另一個山地原住民鄉則是尖石鄉。.

新!!: 蕃地和五峰鄉 (台灣) · 查看更多 »

仁愛鄉

仁愛鄉位於臺灣南投縣東部,為該縣兩個山地原住民鄉的其中一個(另一個為信義鄉)。 該鄉在戰後,由原來的臺中州能高郡直轄的蕃地所改制。本鄉的行政中心設於霧社,位居中央山脈之上,地勢高峻陡峭,觀光事業發達。境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泰雅族、賽德克族、布農族為主,日治時期最大規模的原住民抗日事件—霧社事件,即發生於本鄉。 1950年外省移民隨著政府軍隊從泰緬邊境遷入仁愛鄉清境地區,開墾高山農場,建立眷村,因為當時該部隊主要是雲南省人為主,其中也有不少的雲南省的少數民族擺夷族人,所以也替本鄉引入雲南擺夷文化,進而與原住民文化揉和成為獨特的文化景貌。.

新!!: 蕃地和仁愛鄉 · 查看更多 »

延平鄉

延平鄉(郡群布農語:Inpiing)是位於台灣臺東縣西部中段的一個鄉,也是該縣的5個山地原住民鄉之一。該鄉位處臺東縣西部中段,北臨海端鄉,北及東連鹿野鄉,東鄰東河鄉,西鄰高雄市茂林區、屏東縣霧台鄉,南接卑南鄉。該鄉的前身是日治時代台東廳關山郡直轄本郡各部落的蕃地之南半部(至於北半部,戰後另成立海端鄉)。該鄉地處中央山脈之上,山地佔全鄉面積的96%,且平均海拔達400公尺以上,氣候則屬熱帶季風氣候。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布農族為主,產業以農業為主。地方通行語為布農語。1968年,來自該鄉紅葉村的紅葉少棒隊,一舉擊敗日本少棒明星隊,成為台灣從艱困環境中站上國際體壇舞台的代表,聲名大噪,開啟了台灣三級棒球的黃金時代。.

新!!: 蕃地和延平鄉 · 查看更多 »

復興區 (台灣)

復興區為中華民國桃園市一個市轄區,面積約為桃園市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為桃園市面積最大的行政區,人口約1.2萬人,居民多為臺灣原住民族泰雅族。 依照《地方制度法》,復興區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為具有公法人地位的地方自治團體,與桃園市其他市轄區的性質並不相同,準用鄉鎮市的地方自治權;復興區公所為其自治事項之行政機關而非桃園市政府的派出機關,並設置復興區民代表會作為其自治事項之立法機關。.

新!!: 蕃地和復興區 (台灣) · 查看更多 »

來義鄉

來義鄉位於台灣屏東縣內東部中段,北臨泰武鄉,東鄰臺東縣達仁鄉、金峰鄉,西鄰萬巒鄉、新埤鄉,西南連枋寮鄉,南接春日鄉。 本鄉地處中央山脈以西,海拔平均在300公尺以上,境內山高谷深,地勢起伏甚大,有來社溪、瓦魯斯溪、尖刀尾溪、力里溪及多條野溪流經,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居民以台灣原住民排灣族為主。 人口在本縣八個山地鄉中排名第一,也是全臺灣原住民排灣族人口最多的鄉。.

新!!: 蕃地和來義鄉 · 查看更多 »

信義鄉 (台灣)

信義鄉(布農語:Nehunpu-siang)位於臺灣南投縣東南部,北鄰仁愛鄉、魚池鄉,東鄰花蓮縣萬榮鄉、卓溪鄉,西鄰水里鄉、鹿谷鄉、竹山鎮,西南連嘉義縣阿里山鄉,南接高雄市桃源區,是全縣面積最大的鄉鎮,也是全國面積第二大的鄉鎮,僅次於花蓮縣秀林鄉,而臺灣最高峰玉山,就位於本鄉。 本鄉地處中央山脈與玉山山脈之上,地勢陡峭險峻,其行政中心海拔518公尺,因地形因素影響,日夜溫差大。鄉內居民漢人與原住民約各半,原住民中以布農族佔95%為最多,鄒族僅約5%。地方通行語為布農語。.

新!!: 蕃地和信義鄉 (台灣) · 查看更多 »

嘉義縣

嘉義縣是臺灣的縣,位於臺灣本島西南部,全境環繞嘉義市,西邊濱臨臺灣海峽,東邊以阿里山山脈以及玉山主峰接壤,東北邊與南投縣相鄰,南邊以八掌溪與臺南市相鄰,東南邊與高雄市相鄰,北邊以北港溪、石龜溪與雲林縣相鄰,北回歸線通過縣境南部。縣治位於太保市,嘉義縣內轄有2市、2鎮、14鄉(含1個山地鄉),共有18個鄉鎮市。境內的民雄鄉、水上鄉、中埔鄉及太保市為嘉義都會區的衛星城市。 嘉義縣古名「諸羅縣」(Tsu-lô-kuān),地處嘉南平原,為重要農業產區。境內水利建設堪稱完備,土地肥沃,以農產聞名,沿海地區為重要漁業產區,為國內重要產地,加以阿里山的森林資源,曾盛極一時。經時代變遷,阿里山成為國際著知名的觀光風景區、縣內之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則為國際知名的博物館、高跟鞋教堂為獲得金氏世界紀錄之全球最大高跟鞋形建築。觀光業、工業及農漁業皆為縣內重要產業。.

新!!: 蕃地和嘉義縣 · 查看更多 »

和平區 (台灣)

和平區(臺灣客家語大埔腔:foˇ pinˇ ki+),是中華民國臺中市的一個市轄區,位居臺中市最東部,是臺中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少、人口密度最低的市轄區,也是臺中市轄域內唯一的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其面積是全國最大且唯一一個逾1,000平方公里的市轄區,在全國所有鄉、鎮、縣轄市、市轄區之中,其面積則高居全國第四。 和平區屬於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依照《地方制度法》,其為具有公法人地位的地方自治團體,享有與鄉鎮市相當的地方自治權限,與臺中市其他市轄區的性質並不相同。和平區公所為和平區自治事項之行政機關,並非臺中市政府的派出機關,和平區民代表會則為和平區自治事項之立法機關。 和平區位於雪山山脈南側,有大甲溪貫穿,西半部氣候屬溫帶、東部為高地氣候,氣溫呈現西高東低的情況。特產有椪柑、高接梨、甜柿;和平區東部則盛產蘋果、梨、水蜜桃、高山茶葉、高冷蔬菜、蜂蜜等,為台灣高冷蔬菜的主要提供地。其中武陵農場七家灣溪流域是台灣櫻花鉤吻鮭的故鄉。.

新!!: 蕃地和和平區 (台灣) · 查看更多 »

獅子鄉 (台灣)

獅子鄉(排灣語:Sisigu)位於臺灣屏東縣東南方,北臨春日鄉,東鄰臺東縣達仁鄉,西鄰枋山鄉,西南連車城鄉,南接牡丹鄉,是全縣面積最大的鄉鎮,1875年的獅頭社事件即發生於此。 本鄉地處恆春半島,地質上屬中央山脈的一部分,地勢險峻,多山少平地,鄉境內有楓港溪、枋山溪流經。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每年冬春兩季均有強勁的落山風吹襲,居民則以臺灣原住民排灣族為主。.

新!!: 蕃地和獅子鄉 (台灣) · 查看更多 »

秀林鄉

林鄉(太魯閣語:Bsuring),位於台灣花蓮縣北部,北鄰宜蘭縣南澳鄉,東北濱太平洋,東南連新城鄉、花蓮市、吉安鄉、壽豐鄉,西鄰臺中市和平區、南投縣仁愛鄉,南接萬榮鄉,為全台灣面積最大的鄉,其面積比臺北市、基隆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市、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等縣市還大。 秀林鄉地處中央山脈東側,地勢高聳陡峭,氣候亦隨高度有所變化,鄉境大部分被劃入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範圍,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太魯閣族為主,觀光業甚為發達。 目前秀林鄉有更名太魯閣鄉的計畫,將續嘉義縣阿里山鄉、屏東縣三地門鄉、高雄市那瑪夏區後,第四個恢復傳統名稱的原住民鄉。.

新!!: 蕃地和秀林鄉 · 查看更多 »

縣 (中華民國)

縣是中華民國的第二級行政區劃,下分鄉、鎮、縣轄市。縣隸屬於省,原由省管轄,省虛級化後改由中央政府在實質上直轄。行政首長為縣長,由縣民直接選舉產生,四年選舉一次,以領導縣政府之運作;立法機關為縣議會,其議員亦由縣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與縣長同,惟可連選連任。截至2016年6月,中華民國第一大縣為彰化縣(1,288,803人),亦是人口唯一超過百萬的縣。.

新!!: 蕃地和縣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烏來區

烏來區是中華民國新北市的一個市轄區,境內多山,是新北市面積最大的行政區,也是新北市最南境的行政區。依照《地方制度法》,烏來區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為具有公法人地位的地方自治團體,與新北市其他市轄區的性質並不相同,享有相當於鄉鎮市的地方自治權,烏來區公所為其自治事項之行政機關,而非新北市政府的派出機關,並設置烏來區民代表會作為其自治事項之立法機關。 烏來區觀光旅遊以溫泉及山櫻花著稱。烏來鄉公所,2010,烏來鄉志, p.103烏來也是台灣分佈最北的原住民山地區,居民以泰雅族為主,「烏來」此一地名即源自於原住民泰雅族語中的「Ulay」,意為水很燙要小心「Kiluh-ulay」烏來鄉公所,2010,烏來鄉志, p.254。烏來區泰雅族原住民在清治及日治時期,曾被稱做「屈尺番」。.

新!!: 蕃地和烏來區 · 查看更多 »

瑪家鄉

家鄉(排灣語:Makazayazaya)位於臺灣屏東縣東北方,北臨三地門鄉,東鄰臺東縣金峰鄉,東北連霧台鄉,西鄰內埔鄉,西南連萬巒鄉,南接泰武鄉。 本鄉另有一飛地-三和村,夾在長治鄉、內埔鄉與鹽埔鄉之間。 本鄉地處中央山脈南段,大武山北側,地勢險阻,起伏甚大,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鄉內居民以臺灣原住民排灣族為主。.

新!!: 蕃地和瑪家鄉 · 查看更多 »

牡丹鄉

牡丹鄉位於台灣屏東縣東南端,北臨獅子鄉、臺東縣達仁鄉,東濱太平洋,西鄰車城鄉,南接滿州鄉,是全國最南端的山地原住民鄉,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即發生於此。 到了日治時代大正九年(1920年),牡丹鄉被日本人劃入當時高雄州恆春郡所直轄的蕃地。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將此塊蕃地各部落整編,成立本鄉。 牡丹鄉地處恆春半島,為中央山脈的尾稜,海拔均在1000公尺以下,鄉境內有牡丹溪、女仍溪、竹社溪流經。 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每年冬春兩季均有強勁的落山風吹襲。居民以排灣族為主,也有少數阿美族。.

新!!: 蕃地和牡丹鄉 · 查看更多 »

直轄市 (中華民國)

轄市是中華民國之第一級行政區劃,與省平級,行政院直轄;根據《地方制度法》的規定,在人口聚居達125萬人以上,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之地區置之。目前共設有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6個,俗稱「六都」。 直轄市之下設區,屬於第三等級(鄉級)行政區劃,而直轄市與區之間不設第二等級(縣級)的行政區劃;這是沿用民國19年(1930年)頒布的《市組織法》之規定,但臺北市曾管轄的陽明山管理局為唯一的例外。區之下設里,里之下再設有鄰。.

新!!: 蕃地和直轄市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

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是指中華民國的縣改制為直轄市後,原本管轄的山地鄉隨之改制而成的地方自治團體,與自治區類似。由於直轄市之下的區依法並未擁有地方自治權,為解決山地鄉改制為區後,喪失原有部落自治與地方自治權力的問題,透過修正《地方制度法》,特別將改制為直轄市後,山地鄉改制而成的區定為「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且準用同法之鄉、鎮、縣轄市相關規定,使其得以擁有地方自治權限,延續原住民族既有的部落自治傳統文化,達到尊重原住民族文化的美意。山地原住民區長及區民代表為民選。.

新!!: 蕃地和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 · 查看更多 »

花蓮縣

花蓮縣,臺灣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東部,北回歸線通過其南部。西臨高聳的中央山脈,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周邊與宜蘭縣、台中市、南投縣、高雄市、台東縣相鄰,是臺灣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 人口主要聚集於花東縱谷與海岸山脈最北點的沿海地帶,其以自然觀光資源著名,境內有太魯閣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 縣旗以太陽的故鄉為設計理念,太陽在海面昇起的意象,象徵太平洋的曙光;每個光點代表原住民文化色彩:阿美族、太魯閣族、布農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與漢族。.

新!!: 蕃地和花蓮縣 · 查看更多 »

花蓮港廳

花蓮港廳是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之一設立於明治42年(1909年),台灣原有之二十廳,廢止合為十二廳之際,將東部之台東廳分為台東、花蓮港兩廳,直到1945年改制為今花蓮縣。.

新!!: 蕃地和花蓮港廳 · 查看更多 »

達仁鄉

達仁鄉(排灣語:Tadren)位於台灣臺東縣南端,北臨金峰鄉,東鄰大武鄉,東北連太麻里鄉,東南濱太平洋,西鄰屏東縣來義鄉、春日鄉及獅子鄉,南接屏東縣牡丹鄉。 本鄉地處中央山脈南段,大武山南麓,90%以上均為丘陵山坡地,平原極少,有大武溪、安朔溪、楓港溪等流經鄉境,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 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排灣族為主,產業則以農業為主,地方通行語為排灣語。.

新!!: 蕃地和達仁鄉 · 查看更多 »

萬榮鄉

萬榮鄉(太魯閣語:Malibasi),為台灣花蓮縣三個山地原住民鄉之一(另兩個為秀林鄉、卓溪鄉)。本鄉位於花蓮縣西方,北臨秀林鄉,東鄰鳳林鎮、光復鄉、瑞穗鄉,東北連壽豐鄉,西鄰南投縣仁愛鄉、信義鄉,南臨卓溪鄉。 萬榮鄉地處中央山脈之上,地勢起伏甚大,平均海拔約600公尺,有萬里溪、馬太鞍溪、光復溪等流經鄉境,氣候則隨海拔高度的變化而有所差異。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太魯閣族為主,亦有布農族丹社群及泰雅族,產業以農業為主。由於萬榮鄉幾乎都是山地,故萬榮鄉發展區域在接近鳳林鎮的平原地區,鄉內觀光資源豐富,但目前潛力並未被完全開發。 地方通行語為太魯閣語與布農語。.

新!!: 蕃地和萬榮鄉 · 查看更多 »

非建制地區

非建制地區(Unincorporated area)普遍存在於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國家,是指一個地區並沒有自治權,而是被更高層的行政區劃(例如國家、省、州、郡或縣)所管理。通常當一個地方政府被廢除時,該地區的服务將會由更高層的行政區劃來提供。 美國的非建制地區運常由該地區所處的-zh-cn:县; zh-tw:郡; zh-hk:縣;-所管理。 有些國家或地区的所有地區都是建制地區,例如法國、巴西和中华民国。.

新!!: 蕃地和非建制地區 · 查看更多 »

高雄州

州,是1920年至1945年期間設置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1920年至1926年期間轄域為今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1926年所屬之澎湖郡脫離高雄州,獨立設置澎湖廳(今澎湖縣)。.

新!!: 蕃地和高雄州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

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於臺灣西南部。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島、中洲島、東沙群島。順時針方向與臺南市及嘉義縣、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澎湖縣(隔海鄰接)等縣市相鄰。面積達2,952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7.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三的城市。高雄市自19世紀末開港,舊稱「打狗」,是高雄「たかお」(Takao)的日文發音,來自於竹林的平埔語Takou音譯近似於閩南語的「打狗」,於是漢人便以「打狗」稱之。日治時代發展為重工業林立的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素有「港都」之稱,並在20世紀中葉後成為臺灣南部政治和經濟及交通中樞,並於2018年4月28日成為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的所在地,為臺北地區以外第一個設立中央部會的地區。.

新!!: 蕃地和高雄市 · 查看更多 »

魚池鄉 (台灣)

魚池鄉(邵語:Qabizay),原稱五城堡,位於台灣南投縣中部,北鄰埔里鎮,西鄰國姓鄉、水里鄉,東鄰仁愛鄉,南接信義鄉,名聞遐邇的觀光景點日月潭就位於本鄉。 魚池鄉為台灣原住民族-邵族的聚居地,地方通行語為邵語。.

新!!: 蕃地和魚池鄉 (台灣) · 查看更多 »

霧台鄉

霧臺鄉(魯凱語:Vedai),屏東縣的山地鄉,位於台灣屏東縣東北部,地處中央山脈,地勢高聳險峻,平均海拔在1000公尺以上,是全縣地理位置最高的。可耕地極少,鄉內居民則以魯凱族為主,目前為台灣本島人口最少的鄉(不包含市轄區)。.

新!!: 蕃地和霧台鄉 · 查看更多 »

茂林區

茂林區是中華民國高雄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該市東南方,北臨桃源區,西鄰六龜區、臺灣省屏東縣高樹鄉,東鄰臺灣省臺東縣延平鄉,南接臺灣省屏東縣三地門鄉、霧台鄉,是全國人口最少的市轄區,亦是台灣本島人口最少的三級行政區。下有萬山里、多納里、茂林里三里。 依照《地方制度法》,茂林區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為具有公法人地位的地方自治團體,與高雄市其他市轄區性質並不相同,享有相當於鄉鎮市的地方自治權,茂林區公所為其自治事項之行政機關,非高雄市政府的派出機關,並設置茂林區民代表會作為其自治事項之立法機關。 本區位處中央山脈南麓,海拔從230公尺到2700公尺不等,氣候屬典型的亞熱帶及溫帶雨林型氣候,濁口溪蜿蜒流貫區境,區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魯凱族為主,但所轄三里族語互異(多納語Thakongadavane,萬山語'Oponoho,茂林語Teldreka)。具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觀光資源及獨特的文化特色,政府遂於2001年12月正式成立茂林國家風景區,涵蓋以茂林區為主的六個行政區,成為台灣著名的觀光勝地。.

新!!: 蕃地和茂林區 · 查看更多 »

蘭嶼鄉

蘭嶼鄉(達悟語:Ponso no Tao)是一個位於台灣本島(達悟族人稱做Ilaod)東南外海、太平洋(菲律賓海)中,屬台灣臺東縣轄下的行政區,涵蓋蘭嶼、小蘭嶼及其他零碎小島(礁)。 達悟族語的名稱意為「人之島」,漢人以閩南語音譯紅頭嶼或紅豆嶼,西方國家早年稱蘭嶼為「Botel Tobago」(譯為--)。 1947年因島上盛產蝴蝶蘭而改名。原住民與菲律賓巴丹島原住民語言相通。.

新!!: 蕃地和蘭嶼鄉 · 查看更多 »

阿里山鄉

阿里山鄉(鄒語:psoseongana)位於臺灣嘉義縣東部,北鄰南投縣竹山鎮,東鄰南投縣信義鄉、高雄市桃源區,西鄰梅山鄉、竹崎鄉、番路鄉,南接大埔鄉與高雄市那瑪夏區,是嘉義縣面積最大的鄉鎮,約佔全縣的1/5,也是嘉義縣唯一的山地鄉。.

新!!: 蕃地和阿里山鄉 · 查看更多 »

關西鎮 (台灣)

西鎮(臺灣客家語海陸腔:guanˋ siˋ zhinˊ;四縣腔:guanˊ xiˊ ziinˋ)為台灣新竹縣的一個鎮,位於新竹市區之東北方,為牛欄河與鳳山溪匯流之處。南鄰尖石鄉、橫山鄉,西南接芎林鄉,西北為新埔鎮,北為桃園市龍潭區,東臨桃園市復興區、大溪區,為新竹郊區面積最大者的平地鄉鎮,過去曾為中華民國陸軍步兵206師(威武部隊)之重要陣地。關西鎮物產豐富,名產包括仙草、鹹菜、番茄、草莓等,其中以關西仙草最為出名,也是仙草之重要產地,其產量約為全台灣總產量之80%。每年亦會舉辦仙草節等活動。 關西舊稱鹹菜甕,日治時期改名為--,係受到鹹菜棚的「鹹菜」之閩語發音(閩:Kiamtshai 客:Hamtsoi)與關西(Kansai)之日語讀音相似。鄉內以客家族群為主 ,關西鎮東部山區錦山--有少數泰雅族原住民居住的部落(馬武督)。.

新!!: 蕃地和關西鎮 (台灣) · 查看更多 »

那瑪夏區

那瑪夏區(卡那卡那富語:Namasia;布農語:Namasia),是中華民國高雄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高雄市東北部之山岳地帶。東鄰桃源區,西鄰臺南市南化區,北接臺灣省嘉義縣大埔鄉、阿里山鄉,南連甲仙區。 依照《地方制度法》,那瑪夏區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為具有公法人地位的地方自治團體,與高雄市其他市轄區性質並不相同,享有相當於鄉鎮市的地方自治權,那瑪夏區公所為其自治事項之行政機關,非高雄市政府的派出機關,並設置那瑪夏區民代表會作為其自治事項之立法機關。 那瑪夏區地處玉山山脈之上,地勢高聳崎嶇,全區海拔均高於500公尺。高屏溪兩大源頭楠梓仙溪、荖濃溪流貫區境,氣候上屬暖溫帶氣候區。居民以台灣原住民族布農族為主,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及排灣族次之,地方通行語為卡那卡那富語、布農語,不過卡那卡那富族多數族人都轉用布農語。.

新!!: 蕃地和那瑪夏區 · 查看更多 »

臺南州

臺南州是臺灣在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之一,轄域為今臺南市、嘉義市、嘉義縣、雲林縣。臺南州於1920年9月1日正式設置,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二戰投降後,於該年11月9日為中華民國的臺南州接管委員會接管。.

新!!: 蕃地和臺南州 · 查看更多 »

臺中州

臺中州是台灣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的行政區劃之一,1920年合併原臺中廳與南投廳而成,轄域為今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1945年,改制為臺中縣,原下轄之臺中、彰化兩市獨立為省轄市。.

新!!: 蕃地和臺中州 · 查看更多 »

臺中市

臺中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在臺灣中部,是臺灣中部唯一的直轄市。臺中市中央為臺中盆地,是臺中市的人口稠密區。台中市與周邊相對的地理位置上,北與臺灣省苗栗縣、新竹縣接壤,南與臺灣省彰化縣、南投縣為鄰,東隔中央山脈與臺灣省花蓮縣相鄰,東北有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之分水嶺毗鄰臺灣省宜蘭縣,西望面臨臺灣海峽。總面積約2,215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9.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二的城市,也是「臺中都會區」的核心都市。2016年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中市列為Gamma-等級之城市,在臺灣入榜城市之中排名第二位,為臺灣重要的國際都市。 「台中」意即「台灣之中央」,名稱係始於日治時期,是台灣的地名之中最晚出現的名稱。在台灣清領時期臺中開始出現聚落,城市雛形則是在台灣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形成,。日治時期因日人刻意打造一座現代化城市,以市區改正政策將早期市區規劃整然有致,整治流經市區的綠川和柳川,植有柳樹,幽靜美麗,彷若京都鴨川,而有「台灣的京都」之稱。.

新!!: 蕃地和臺中市 · 查看更多 »

臺北州

臺北州為大日本帝國的行政區劃之一,由原臺北廳合併宜蘭廳及桃園廳的三角湧支廳而成。其下管轄三市九郡,州治設於臺北市,轄域包括今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宜蘭縣。.

新!!: 蕃地和臺北州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蕃地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

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共計經歷十次的更動。從一開始1895年的三縣一廳,一直到最後1920年的五州二廳(1926年增加澎湖廳變成五州三廳)。值得注意的是,和前面幾次區劃相比,1920年這次的區劃,其持續的時間是最長的,也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戰後國民政府在台灣的行政區劃。 另外,隨著1920年的州郡新地名規劃與命名,部分台灣古地名,也隨之更動。例打狗→高雄(今高雄市區)、阿緱→屏東(今屏東縣屏東市)、錫口→松山(今臺北市松山區)、枋橋→板橋(今新北市板橋區)、阿公店→岡山(今高雄市岡山區)、媽宮→馬公(今澎湖縣馬公市)等,且多數保留迄今。.

新!!: 蕃地和臺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臺東廳

臺東廳 台東廳是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之一,明治30年(1897)5月,將原有「三縣一廳」調整為「三縣三廳」,自台南縣分化出台東廳,台東廳所轄區域,等於清治末期台東直隸州轄境,東至紅頭嶼(蘭嶼)、西至卑南主山、南至阿朗壹溪、北至大濁水溪(和平溪)。明治42年(1909)10月,劃出花蓮港支廳和璞石閣支廳兩支廳轄區,設立花蓮港廳,行政區域大為縮小,相當等於今日台東縣轄境,台東廳之建制直到1945年改為台東縣為止。.

新!!: 蕃地和臺東廳 · 查看更多 »

臺東縣

臺東縣(排灣語:Valangaw;英語:Taitung County;tl),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東南方,面積僅次於花蓮縣、南投縣,為臺灣第三大縣。地理位置上,臺東縣縣境絕大部分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北回歸線通過其極北端),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南面和西面與屏東縣、高雄市以中央山脈為界,北面與花蓮縣為鄰。 由於位處熱帶氣候區且面山近海,臺東縣自然資源相當豐富;不但境內保有多處自然文化保留區,臺東縣各式特產:無論是海裡的柴魚或是平原上的釋迦,甚至是山上的茶葉、鳳梨、金針、洛神花等,無不名聞全臺。另因為開發較晚,所以臺東保留有豐富的臺灣原住民文化,縣內的阿美族、卑南族、魯凱族、布農族、排灣族、達悟族6族佔全縣人口比例三成以上,為全臺灣最高。除此之外,史前遺址的數量也是臺灣之最。另外人口密度為全臺最低,每平方公里僅62.50人。 在族群結構上,除原本定居於此的原住民外,其他居民皆為近150年陸續移居而來的移民後代。最早的漢人開拓者多是直接來自於福建省的閩南人,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部分中華民國國軍榮譽國民與其眷屬(外省人)安排在此興建眷村與定居,八七水災後西部災民部分亦遷居於此,以及部分從六堆區域遷來的客家人。因為如此眾多族群在此定居繁衍,今天的臺東成為一個多元族群文化社會。.

新!!: 蕃地和臺東縣 · 查看更多 »

金峰鄉 (台灣)

金峰鄉(排灣語:Kinzang)位於台灣臺東縣西南方,北臨卑南鄉,東鄰太麻里鄉,西鄰屏東縣霧台鄉、瑪家鄉、泰武鄉、來義鄉,南接達仁鄉。 本鄉地處中央山脈南段,絕大部分屬山地地形,地勢崎嶇陡峭,海拔最高的北大武山達3096公尺,使本鄉發展限縮在右半邊與太麻里鄉相連的地區,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但隨海拔高度不同仍有所差異。 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排灣族為主,產業上則以農業為主,地方通行語為排灣語。 本鄉也是臺東縣5個山地原住民鄉之一。.

新!!: 蕃地和金峰鄉 (台灣) · 查看更多 »

蕃地 (台東郡)

蕃地,為1920年~1945年間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中一種特殊制度,在原住民部落未設街--,而由郡役所直接管轄,郡役所警察課於各社設立警察分室管理。 臺東廳台東郡1937年施行所管轄之蕃地範圍,包括今臺東縣蘭嶼鄉、金峰鄉、達仁鄉及卑南鄉部分。 轄域內分.

新!!: 蕃地和蕃地 (台東郡) · 查看更多 »

蕃地 (大湖郡)

蕃地,為1920年~1945年間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中一種特殊制度,在原住民部落未設街--,而由郡役所直接管轄,郡役所警察課於各社設立警察分室管理。 新竹州大湖郡所管轄之蕃地範圍,相當於今苗栗縣泰安鄉。 轄域內分為タバライ社(榮安)、カリホワン社(內灣)、マバトアン(馬都安/大興)、タビラス社(圓墩/虎山)、パカリ(八卦力)、横龍山(龍山)、虎子山(泰安溫泉)、南大窩(打必厝)、ルブン社(魯繃/大安)、チンムイ社(盡尾/天狗)、テモクボナイ社(得木巫乃/象鼻)、マビルハ社(麻必浩/永安)、マナバン社(馬那邦)、スルー社(蘇魯/司令/士林)、セトバン社(細道邦/中興)、ロツカオ社、ムケラカ社(木喀拉卡)、ヤバカン社(野馬敢)等大字.

新!!: 蕃地和蕃地 (大湖郡) · 查看更多 »

蕃地 (大溪郡)

蕃地,為1920年~1945年間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中一種特殊制度,在原住民部落未設街--,而由郡役所直接管轄,郡役所警察課於各社設立警察分室管理。 新竹州大溪郡所轄屬之蕃地範圍,為今桃園市復興區以及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 轄域內分.

新!!: 蕃地和蕃地 (大溪郡) · 查看更多 »

蕃地 (屏東郡)

蕃地,為1920年~1945年間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中一種特殊制度,在原住民部落未設街庄,而由郡役所直接管轄,郡役所警察課於各社設立警察分室管理。 高雄州屏東郡所管轄之蕃地範圍,初期包括今高雄市桃源區、茂林區與屏東縣瑪家鄉的大部、三地門鄉、霧台鄉。1932年部分蕃地改隸他郡:今桃源區、茂林區之範圍與六龜庄改隸旗山郡;今瑪家鄉的部分改屬潮州郡。 轄域內分.

新!!: 蕃地和蕃地 (屏東郡) · 查看更多 »

蕃地 (嘉義郡)

蕃地,為1920年~1945年間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中一種特殊制度,在原住民部落未設街--,而由郡役所直接管轄,郡役所警察課於各社設立警察分室管理。 台南州嘉義郡所管理的蕃地轄域包括達邦社、竹腳社、頂笨子社、樟腳社、鰲頭社、殺送社、落鳳社、瀨頭社、砂米箕社(山美)、知母朥社(特富野)、角端社、石埔有社、流朥社、無荖煙社、勃子社、イマツ社、ララチ社(來吉)十七個社。今嘉義縣阿里山鄉。.

新!!: 蕃地和蕃地 (嘉義郡) · 查看更多 »

蕃地 (玉里郡)

玉里郡蕃地,為台灣日治時期1937年~1945年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花蓮港廳玉里郡。今花蓮縣卓溪鄉。 轄域內分為イソガン社(古楓、白端)、セイスイ社(清水)、ババフル社(巴巴夫爾)、タツケイ社(卓溪/乾溪)、タビラ社(他尾羅)、ロプサン社(崙山)、マフラン社(馬夫蘭)、カシバナ社(喀西帕南)、イホホル社(伊候候爾)、ターフン社(大分)、タルナス社(太魯那斯)等大字 イソガン社大字下有「崙天」、「石壁」、「秀巒」小字名,セイスイ社大字下有「コノホン」(可諾風)、「セイスイ」(清水)小字名,ババフル社大字下有「ポンロ」小字名,タツケイ社大字下有「バネタ」(巴內塔)小字名,タビラ社大字下有「タビラ」、「中平」、「山里」小字名,カシバナ社大字下有「ワラピ」(瓦拉米)小字名,タルナス社大字下有「トマス」(托馬斯)小字名.

新!!: 蕃地和蕃地 (玉里郡) · 查看更多 »

蕃地 (竹南郡)

竹南郡蕃地,為台灣日治時期1920年~1945年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新竹州竹南郡。今苗栗縣--蓬萊村、東河村 轄域內分為チュウブス社(鹿場)、ロツコ社(鹿湖)、フウビ社(風美)、セキヘキ社(石壁)、パアガサン社(大湳)、アミシ社(二坪)、ワロ社(大東河)、ガラワン社(加拉灣)等大字.

新!!: 蕃地和蕃地 (竹南郡) · 查看更多 »

蕃地 (竹東郡)

蕃地,為1920年~1945年間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中一種特殊制度,在原住民部落未設街--,而由郡役所直接管轄,郡役所警察課於各社設立警察分室管理。 新竹州竹東郡所轄屬之蕃地範圍,包括今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除外)、五峰鄉。.

新!!: 蕃地和蕃地 (竹東郡) · 查看更多 »

蕃地 (羅東郡)

蕃地,為1920年~1945年間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中一種特殊制度,在原住民部落未設街--,而由郡役所直接管轄,郡役所警察課於各社設立警察分室管理。 台北州羅東郡所轄屬之蕃地範圍,相當於今宜蘭縣大同鄉。 轄域內分為シヨウラ社(松羅)、マルヤマ(丸山/員山)、ギユウトウ社(牛鬥)、上セイスイ社(上清水)、ボンボン社(芃芃/英士)、バヌン社(碼崙)、太平山、ルモアン社(留茂安)、シキクン社(四季)、ピヤナン社(埤亞南/南山)、シホウリン社(四方林)、シヨウナン社(小南)、十三分山、カンケイ社(寒溪)、ダイゲン社(大元)、コロ社(古魯)等大字 太平山大字下有「土場」、「太平」、「白嶺」小字名.

新!!: 蕃地和蕃地 (羅東郡) · 查看更多 »

蕃地 (花蓮郡)

蕃地,為1920年~1945年間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中一種特殊制度,在原住民部落未設街--,而由郡役所直接管轄,郡役所警察課於各社設立警察分室管理。 花蓮港廳花蓮郡1937年設置所管轄之蕃地範圍,相當於今花蓮縣秀林鄉。 轄域內分為銅文社(文蘭)、モツクエ社(木瓜)、ムクムゲ社(巴托朗,今稱慕谷慕魚)、ムキイボ社、コロパイシ社(烏帽)、南バトラン社(巴托蘭)、南マヘカン社(馬哈坎)、サカヘン社(沙卡興/坂邊)、エカドサン社、カウワン社(九宛,今景美村加灣)、ムキプラタン社(木奇不拉丹)、ブスリン社(秀林)、ブセガン社(富世)、ホーホス社(赫赫斯)、サカダン社(沙卡礑)、タッキリ社(立霧,今崇德)、カナガン社(卡那岡,今和仁)、キネポー社(克尼布,今和平)、グークツ社(姑姑子,今和中)、シラガン社(西拉岸)、トモワン社(托莫灣)、バタガン社(巴達崗)、ラウシ社(荖西)、ボクスイ社(牧水)、タビト社(塔比多,今天祥)、シキリヤン社(西吉良,今薛家場)、クバヤン社(古白楊)、セラオカ社(西拉歐卡)、カラパオ社(卡拉寶)、新城社、ウイリ社(威里)、スビキ社(須美基)等大字 モツクエ社(木瓜)大字下有「プラナオ」(布拉瑙)、「木瓜」小字名,ムクムゲ社(慕谷慕魚)大字下有「銅門」小字名,コロパイシ社大字下有「烏帽 」小字名,南バトラン社大字下有「瀧見」小字名(今龍澗),南マヘカン社大字下有「桐里」小字名,サカヘン社(坂邊)大字下有「坂邊」、「奇萊溪」、「東能高」小字名.

新!!: 蕃地和蕃地 (花蓮郡) · 查看更多 »

蕃地 (鳳林郡)

鳳林郡蕃地,為台灣日治時期1937年~1945年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花蓮港廳鳳林郡。今花蓮縣萬榮鄉。 轄域內分為平林社、タガハン社(大加汗,今明利村上部落)、マホワン社(馬候宛,今馬遠村)等大字 平林社大字下有「見晴」(今見晴村)小字,タガハン社大字下有「森坂」(今萬榮村、林田山)、「大觀嶺」小字名,マホワン社大字下有「エフナン」小字名.

新!!: 蕃地和蕃地 (鳳林郡) · 查看更多 »

蕃地 (能高郡)

蕃地,為1920年至1945年間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中一種特殊制度,在原住民部落未設街--,而由郡役所直接管轄,郡役所警察課於各社設立警察分室管理。 1920年(大正九年)台中州能高郡設立之初,所管轄之蕃地範圍包括今南投縣仁愛鄉全境、魚池鄉一部份,及台中市和平區東半部。1927年(昭和二年)1月30日,公告カヨ社、カイヤイ社、シカヤウ社(即今台中市和平區部分)劃歸同州東勢郡管轄,並於同年2月1日實施。.

新!!: 蕃地和蕃地 (能高郡) · 查看更多 »

蕃地 (蘇澳郡)

蕃地,為1920年~1945年間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中一種特殊制度,在原住民部落未設街--,而由郡役所直接管轄,郡役所警察課於各社設立警察分室管理。 台北州蘇澳郡所轄屬之蕃地範圍,相當於今宜蘭縣南澳鄉。 轄域內分為柑子頭社、大濁水社(澳花)、ロツポエ社(鹿皮)、キンノス社(奎諾斯)、ベレフン社(白來分,今漢本)、ブター社(武塔)、リヨヘン社(流興)、キンヤン社(金洋)、ナンシ社(南溪)、水源、東澳社蕃地(南澳鄉東岳村)、東澳行政地(蘇澳鎮東澳里)、南澳社蕃地(南澳鄉南澳村)、南澳行政地(蘇澳鎮朝陽里、南強里)大字.

新!!: 蕃地和蕃地 (蘇澳郡) · 查看更多 »

蕃地 (關山郡)

蕃地,為1920年~1945年間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中一種特殊制度,在原住民部落未設街--,而由郡役所直接管轄,郡役所警察課於各社設立警察分室管理。 臺東廳關山郡於1937年施行所管轄之蕃地範圍,包括今臺東縣延平鄉、海端鄉。 轄域內分.

新!!: 蕃地和蕃地 (關山郡) · 查看更多 »

蕃地 (恆春郡)

蕃地,為1920年~1945年間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中一種特殊制度,在原住民部落未設街庄,而由郡役所直接管轄,郡役所警察課於各社設立警察分室管理。 高雄州恆春郡所管轄之蕃地範圍,相當於今屏東縣牡丹鄉。 轄域內分為牡丹社(牡丹)、クスクス社(高士佛)、バヨウ社(八磘社/八瑤)、外カチライ社(加芝莱)、チヨウカチライ社(頂加芝莱社)、シナケ社(四林格)、等大字 牡丹社大字下有「牡丹灣」(旭海)小字名.

新!!: 蕃地和蕃地 (恆春郡) · 查看更多 »

蕃地 (東勢郡)

蕃地,為1920年~1945年間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中一種特殊制度,在原住民部落未設街--,而由郡役所直接管轄,郡役所警察課於各社設立警察分室管理。 1920年(大正九年)台中州東勢郡設立之初,所管轄之蕃地範圍為今台中市和平區西半部。1927年(昭和二年)1月30日,公告原屬同州能高郡蕃地的カヨ社、カイヤイ社、シカヤウ社(即今台中市和平區東半部)劃歸本郡管轄,並於同年2月1日實施。自此,東勢郡所管轄之蕃地範圍與今台中市和平區範圍相當。 其後カイヤイ社因火災而遷移。.

新!!: 蕃地和蕃地 (東勢郡) · 查看更多 »

蕃地 (潮州郡)

蕃地,為1920年~1945年間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中一種特殊制度,在原住民部落未設街庄,而由郡役所直接管轄,郡役所警察課於各社設立警察分室管理。 高雄州潮州郡所管轄之蕃地範圍,包括今屏東縣瑪家鄉、泰武鄉、來義鄉、春日鄉、獅子鄉。 轄域內分.

新!!: 蕃地和蕃地 (潮州郡) · 查看更多 »

蕃地 (海山郡)

海山郡蕃地,為台灣日治時期1920年~1932年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台北州海山郡。今新北市三峽區東南半部。.

新!!: 蕃地和蕃地 (海山郡) · 查看更多 »

蕃地 (新竹郡)

蕃地,為1920年~1945年間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中一種特殊制度,在原住民部落未設街--,而由郡役所直接管轄,郡役所警察課於各社設立警察分室管理。 新竹州新竹郡所管轄之蕃地為大竹坑、竹頭、舊馬武督、馬武督社、六畜、赤柯山等大字 相當於今新竹縣關西鎮玉山--、金山--、錦山--等地,為泰雅族馬武督社地。1924年,竹頭、馬武督社以外的四大字併入關西--,成為關西--的馬武督大字(四大字改為該大字下的的小字);戰後,國民政府將本蕃地併入關西鎮,設為錦山--。.

新!!: 蕃地和蕃地 (新竹郡) · 查看更多 »

蕃地 (新高郡)

蕃地,為1920年~1945年間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中一種特殊制度,在原住民部落未設街--,而由郡役所直接管轄,郡役所警察課於各社設立警察分室管理。 台中州新高郡所管轄之蕃地範圍,相當於今南投縣信義鄉全境。 轄域內大字分.

新!!: 蕃地和蕃地 (新高郡) · 查看更多 »

蕃地 (文山郡)

蕃地,為1920年~1945年間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中一種特殊制度,在原住民部落未設街--,而由郡役所直接管轄,郡役所警察課於各社設立警察分室管理。 台北州文山郡所管轄之蕃地範圍包括今新北市烏來區全境,與新店區、石碇區、坪林區的南半部。.

新!!: 蕃地和蕃地 (文山郡) · 查看更多 »

蕃地 (旗山郡)

蕃地,為1920年~1945年間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中一種特殊制度,在原住民部落未設街庄,而由郡役所直接管轄,郡役所警察課於各社設立警察分室管理。 高雄州旗山郡所管轄之蕃地範圍,初期僅包括今高雄市那瑪夏區,1932年屏東郡所屬六龜庄及部分蕃地(今桃源區、茂林區)改隸旗山郡。 轄域內分.

新!!: 蕃地和蕃地 (旗山郡) · 查看更多 »

苗栗縣

苗栗縣(官方中文羅馬字名稱:Miaoli County,Biâu-le̍k-koān;hlhp),是中華民國臺灣的縣,有山城之別稱,於臺灣本島中部,東倚雪山山脈,西濱臺灣海峽,北部中港溪地帶與新竹縣市接壤形成竹苗生活圈,南部大安溪地帶與臺中市相鄰互動頻繁,領域範圍雖然方整適中,但由於地勢崎嶇多山地阻隔,交通廊道受限而各鄉鎮交流不易,在發展上有諸多挑戰。 在地緣關係上,苗栗縣介於臺灣本島的中部與北部交界地帶,不同的單位會依據其需求而將本縣歸屬到中部或北部。例如行政院國發會將本縣劃歸為臺灣中部區域;而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則將本縣劃歸為臺灣北部區域,此外本縣於2006年1月時加入「北臺區域發展推動委員會」,並簽署了《北臺區域合作宣言》,2016年1月則與中部縣市簽署《中彰投苗區域治理宣言》。.

新!!: 蕃地和苗栗縣 · 查看更多 »

桃園市

桃園市是臺灣的直轄市,位於臺灣本島西北部的都市,屬於「首都生活圈」、「桃竹苗生活圈」的一員,在部分商業投資中,也被認為是大台北地區的組成之一。桃園市全市面積1,220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20.2萬人,其西面臺灣海峽、東臨臺灣省宜蘭縣、北接新北市、南與臺灣省新竹縣為界。活動人口約250萬人、外籍居民約12萬人,是中華民國設籍人口第五多的直轄市。 桃園市的核心區為桃園區與中壢區,並依族群分布及生活圈分為北桃園和南桃園。北桃園屬於首都生活圈,南桃園則是屬於桃竹苗生活圈 。由於毗鄰臺北都會區及多項重大公共建設、投資皆位於桃園,再加上擁有臺灣規模最大的國際機場,使得桃園市近年來發展迅速,吸引大量外縣市人口移入、形成桃園中壢都會區。桃園呈現為閩、客、原住民族等多族群融合之貌,也因為工業發達,同時也是臺灣引入來自東南亞外籍勞工人數最多的直轄市,同時也是越南裔新住民最多的城市。.

新!!: 蕃地和桃園市 · 查看更多 »

桃源區

桃源區(郡群布農語:Ngani)位於中華民國高雄市東北部,北臨臺灣省南投縣信義鄉,東鄰臺灣省臺東縣海端鄉、花蓮縣卓溪鄉,西鄰那瑪夏區、甲仙區、六龜區、臺灣省嘉義縣阿里山鄉,南接茂林區,是全市人口密度最低、面積最大的區,亦為全國面積次大的市轄區。在全國所有鄉、鎮、縣轄市、區之中,人口密度全國最低,面積則高居全國第六。玉山國家公園及茂林國家風景區分別涵蓋本區部分範圍。本區建山里被六龜區環繞,為本區之飛地。 依照《地方制度法》,桃源區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為具有公法人地位的地方自治團體,與高雄市其他市轄區性質並不相同,享有相當於鄉鎮市的地方自治權,桃源區公所為其自治事項之行政機關,非高雄市政府的派出機關,並設置桃源區民代表會作為其自治事項之立法機關。 本區位處玉山山脈南麓,全境均為山坡地,平地極少,荖濃溪流貫,為高屏地區用水的主要來源之一,氣候上則屬熱帶季風氣候。區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布農族為主,亦有少數拉阿魯哇族及排灣族。.

新!!: 蕃地和桃源區 · 查看更多 »

泰安鄉

泰安鄉(臺灣客家語四縣腔:tai onˊ hiongˊ),是臺灣苗栗縣轄下面積最大的鄉,也是該縣的原住民鄉之一,地處該縣東南方,佔全縣面積約三分之一。族群主要以臺灣原住民族泰雅族人、與漢人中的客家人為主(約佔六成)。據2017年3月統計資料,人口略多於全縣最少的獅潭鄉,有5,900人,但人口密度為全縣最低,每平方公里平均為10人。 本鄉氣候屬於亞熱帶,溫和多雨,雨量由海岸向山區遞減,雨季主要在5月至9月。由於泰安鄉溫泉產業豐盛,素有「泰安溫泉鄉」雅號。 在日本統治時代,本鄉境內各部落都屬新竹州大湖郡直轄的蕃地,戰後後才改制為山地原住民鄉。.

新!!: 蕃地和泰安鄉 · 查看更多 »

泰武鄉

泰武鄉位於台灣屏東縣東部山區,位處中央山脈之上,地勢東高西低,居民主要是台灣原住民族排灣族人。.

新!!: 蕃地和泰武鄉 · 查看更多 »

春日鄉

春日鄉(排灣語:Kasugagu)位於臺灣屏東縣東部中段偏南,北臨來義鄉,東鄰臺東縣達仁鄉,西鄰枋寮鄉、枋山鄉,南接獅子鄉。 本鄉地處中央山脈南段西側,境內95%的土地均屬山地,地勢崎嶇起伏甚大,氣候上則屬熱帶季風氣候,居民以台灣原住民排灣族為主。.

新!!: 蕃地和春日鄉 · 查看更多 »

海端鄉

海端鄉(郡群布農語:Haitutuan)位於台灣臺東縣西北端,北臨花蓮縣卓溪鄉,東鄰池上鄉、關山鎮,東南鄰鹿野鄉,西鄰高雄市桃源區,南接延平鄉,是全縣面積最大的鄉鎮。在全國所有鄉、鎮、縣轄市、區之中,人口密度倒數第二。 海端鄉地處中央山脈之上,鄉內幾為高山深谷,地勢起伏甚大,有新武呂溪、龍泉溪、加拿溪、崁頂溪等流經鄉境,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族布農族為主,產業則以農業為主。.

新!!: 蕃地和海端鄉 · 查看更多 »

新北市

新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2010年由原臺北縣改制以來,為中華民國人口最多的城市,約四百萬人。全境環繞臺北市,東北則三面環繞基隆市,東南鄰宜蘭縣,西南鄰桃園市;其所轄石門區富貴角地處臺灣本島最北端,貢寮區三貂角地處臺灣本島最東端。全市共劃分為29區,其中政府所在地位於板橋區。 新北市的人口高度集中於淡水河左岸的各個行政區,清治前與淡水河右岸各自發展,在臺北都會區擴大及升格直轄市的雙重效應下,現今的新北市已逐漸發展成以淡水河左岸各區為臺北都會區次中心的多核心都市。其人口眾多並匯集許多來自各地移民,是很多在臺北市工作的人口實際上的居住地區,因市區跟臺北市區重疊,因此雙北一般被視為台北都會區,儘管新北市本身有很多中小企業進駐。該市有高度都市化的區域,也有鄉間風情與自然山川風貌,樣貌多元,人口組成及經濟產業具多樣性。 新北市自臺北縣升格直轄市後,在各個市政領域推動都市轉型計畫,於2016年6月由英國金融時報及國際金融公司舉辦的城市轉型卓越獎中獲得全球首.

新!!: 蕃地和新北市 · 查看更多 »

新竹州

新竹州是台灣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的行政區劃之一,轄域為今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

新!!: 蕃地和新竹州 · 查看更多 »

新竹縣

新竹縣(客家話海陸片Sinˋ Zhug˙ rhanˇ)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本島西北部,北臨桃園市,南接苗栗縣,東南以雪山山脈與宜蘭縣、臺中市相連,西部面向台灣海峽,西接與新竹市交界。全縣總面積約1,427平方公里,除鳳山溪、頭前溪中下游沖積平原外,其餘大多為丘陵、台地及山地。 早期新竹縣郊區多務農,1970年代工業技術研究院創設於新竹市,1980年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立於新竹市東區及新竹縣寶山鄉,1990年代位於湖口鄉的新竹工業區也逐漸從傳統產業聚落轉型為新興高科技產業聚落,使得新竹縣成為北台灣的高科技產業重鎮,而人口也在近幾年急速增加。 本縣方言於絕大部分地區使用海陸客家話,竹北市及新豐鄉沿海地區部分使用泉州腔閩南話較多,關西鎮及峨眉鄉部分使用四縣腔客家話為主。.

新!!: 蕃地和新竹縣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