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蒙古國伊斯蘭教

指数 蒙古國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在蒙古国佔了5%人口,主要信徒是西部的哈薩克人。此外,一些小哈薩克人社區在全國各個城市和城鎮都可以找到。.

37 关系: 博克多格根合贊外蒙古完者都察合台汗國巴彦乌列盖省东乡族乃蛮保安族俄罗斯帝国哈萨克斯坦哈薩克族哈拉和林元朝克烈突厥化突厥化蒙古人聶古迭兒萨满教貼古迭兒阿勒泰地区阿难答藏傳佛教蒙古帝国蒙古人蒙古人民共和国蒙古回回蒙古国蒙哥那海脱脱蒙哥金帐汗国金帳汗國河中地区清真寺木八剌沙月即别

博克多格根

#重定向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博克多格根 · 查看更多 »

合贊

合贊(,),蒙古人,阿鲁浑之长子,伊兒汗國的第七任君主。1295年11月3日 - 1304年5月17日在位。 合贊母親是基督徒,他本人在青年時改信佛教,後來又改信伊斯蘭教,在1295年推翻拜都夺位。他的繼位確立了伊爾汗國的伊斯蘭化。他最大成就是使蒙古人定居,以及委託拉施德丁編輯史集。.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合贊 · 查看更多 »

外蒙古

外蒙古()是清朝後期對漠北蒙古喀爾喀四部的稱呼,由外札薩克蒙古一詞衍生而來,包括土謝圖汗部、賽音諾顏部、車臣汗部和札薩克圖汗部。其地大致相當於今蒙古國除蘇赫巴托爾省、科布多省、巴彥烏列蓋省、烏布蘇省、庫蘇古爾省以外的大部分地區。土謝圖汗、車臣汗二部由庫倫辦事大臣管轄,賽音諾顏、札薩克圖汗二部由烏里雅蘇臺將軍(定邊左副將軍)管轄,由理藩院統籌蒙古事務。 清代初年尚無“外蒙古”之名,稱漠北為“喀爾喀”或“烏里雅蘇臺”。嘉慶年間重修《大清一統志》,因無統一名稱可用,故將烏里雅蘇臺將軍統領的廣大地域籠統地稱為“烏里雅蘇臺統部”(烏里雅蘇臺城為烏里雅蘇臺將軍駐所)。清代中期以來,又有“卡外喀爾喀”、“外三路喀爾喀”、“外四盟蒙古”等名稱。清末,外蒙古取代“烏里雅蘇臺”等,漸成通稱。清末,外蒙古的範圍有時亦含包括科布多和內屬之唐努烏梁海。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後,杭達多爾濟、車林齊密特等蒙古王公喇嘛擁立庫倫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為皇帝,宣佈獨立,成立“大蒙古國”,是為外蒙古独立。中華民國拒不承認,仍稱其為外蒙古。1912年,外蒙古軍隊攻陷科布多城,佔領科布多全境,並乘勢西進阿爾泰,後來又控制達里岡厓牧場,俄國承認其獨立。1913年,中华民国與俄羅斯帝国簽訂聲明文件及另件確定,承認外蒙古自治權,自治區域為清末庫倫辦事大臣、烏里雅蘇臺將軍與科布多參贊大臣管轄區域。俄羅斯承認中國對外蒙古的宗主權。1915年,外蒙古取消“獨立”,改為自治。1919年,外蒙古地方撤銷自治。1920年代,蘇聯扶植蒙古人民革命黨控制外蒙古,事實脫離中國統治。1921年,君主立憲制的「大蒙古國」成立。1924年5月,蘇聯承認蒙古為中國一部分。同年7月,大蒙古國改國號為「蒙古人民共和國」。1928年,國民政府將外蒙古改為蒙古地方。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為獨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其建交。.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外蒙古 · 查看更多 »

完者都

完者都(;波斯语:محمد خدابنده - اولجایتو ;)又作完者拔都、合儿班答,蒙古人,阿魯渾第三子,合贊之弟,伊兒汗國的第八任君主。1304年7月21日 -1316年12月16日在位。 完者都的母親兀鲁克哈敦是聶斯妥里教徒,他本人早年以尼古拉斯之名接受洗禮,後來改信什叶派伊斯蘭教。1304年5月17日,合赞去世,由他的弟弟完者都继承王位。.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完者都 · 查看更多 »

察合台汗國

察合台汗国(1222年-1570年/1680年,),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由察合台及其孙子哈剌旭烈及他的後人管理,建於1222年,于14世纪中叶(1346年)分为东西两部分,1369年西察合台汗國实际上亡於帖木兒帝国,至1402年汗统结束。东察合台汗国在中国史籍以国都为名,先后称为别失八里(唐朝的庭州、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亦力把里(歪思汗之后,即伊犁,今新疆伊宁市)、吐鲁番(也密力火者、速檀阿力之后,即唐朝的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1570年,东察合台汗国(此时为吐鲁番汗国)最后一任可汗马速与同是察合台系的叶尔羌汗国交战被俘,东察合台汗国正支汗统结束。东察合台汗国可汗速檀阿黑麻之子赛德于1514年建立叶尔羌汗国,1570年吞并吐鲁番汗国(东察合台汗国正支汗统),亦可认为是东察合台汗国的延续,至1680年被准噶尔汗国灭亡,东察合台汗国历史彻底结束。察合台汗国后来形成中亚广泛使用的察合台语(后发展为维吾尔语和乌兹别克语)。.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察合台汗國 · 查看更多 »

巴彦乌列盖省

巴彦乌列盖省(Bayan-Ölgii aimag)是蒙古國自治省之一。该省是蒙古國中唯一一個以哈薩克族穆斯林為主的省份。.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巴彦乌列盖省 · 查看更多 »

东乡族

東鄉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他們自稱為撒爾塔人(Sarta 或 Santa)。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以及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少數分布在甘肅臨夏縣、和政縣、廣河縣、康樂縣、臨夏市、蘭州市、定西地區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還有一小部分散居在新疆维吾爾自治區、青海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等省區。人口為621500人(2010年統計)。.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东乡族 · 查看更多 »

乃蛮

乃曼 (,又名粘八葛)古代突厥部落,於11世紀開始居住在蒙古高原西部。牧地在阿爾泰山之陽,北接斡亦剌惕,西界回鶻,操突厥語族語言,使用畏兀儿文字。又譯乃馬、乃滿、廼蠻、奈曼、奈蠻、耐滿、粘拔恩、粘八噶等。他们有一突厥名sakiz oghuz,八姓乌古斯人。乃蠻故地(今阿爾泰山以南及以稍偏西的一些土地)在1225年被成吉思汗封給其子窩闊台,1309年窝阔台汗国被察合台汗國及元朝瓜分。.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乃蛮 · 查看更多 »

保安族

保安族是中国西北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少数散居青海与新疆,现代社会因工作、婚姻的频繁迁徙,绝大部分省份均有分布。中国有保安族16,505人(2000年人口普查),其中甘肃省有15,170人,占保安族人口的91.9%。.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保安族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 Qazaqstan Respy'bli'kasy;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захстан),簡稱--(Қазақстан;Казахстан),为跨洲国家,地跨欧亚两洲,主要位于中亚北部,在乌拉尔河以西的一小部分领土位于欧洲.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哈萨克斯坦 · 查看更多 »

哈薩克族

哈萨克族(哈薩克語: / Qazaq / قازاق)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民族和中国、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伊朗等国家的的少数民族,全球总人口约1660萬。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有146万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蒙古国有10万以上的哈萨克族,俄罗斯的奥伦堡与车里雅宾斯克也有称为小玉兹的哈萨克族人。在烏兹别克斯坦有40万人生活在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10万人生活在塔什干州。土耳其和伊朗也有为数不少的哈萨克人。哈萨克族的人种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和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之间的混合类型,属于混血民族。 哈萨克族的传统语言是哈萨克语,在哈萨克斯坦,多掌握俄语,在中国、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则多有兼通当地语言者。传统的哈萨克语以阿拉伯字母书写,主要在中国哈萨克族中使用,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国哈萨克族多使用西里尔字母书写的哈萨克文。中国曾在1959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1982年废除。哈萨克斯坦自2010年后开始逐步推行文字拉丁化,计划到2025年正式使用拉丁字母哈萨克文。.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哈薩克族 · 查看更多 »

哈拉和林

哈拉和林(Karakorum)(),又称哈剌和林,簡稱和林,位於今蒙古國境內前杭爱省西北角,曾是蒙古首都。.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哈拉和林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元朝 · 查看更多 »

克烈

克烈()是辽、金生活在蒙古高原突厥部族。其居地在土拉河黑林、鄂尔浑河與克鲁仑河之間。亦或译作克列夷、怯烈、怯里亦、客列亦惕、凯烈等。《辽史》称之为“阻卜”或“北阻卜”,亦作“达旦”。.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克烈 · 查看更多 »

突厥化

突厥化,是指用來描述一種文化或政治變革的過程中,中亚、东欧与小亚细亚、高加索的民族自願或強逼下成为突厥人。此詞的另一個含義包括許多早期安納托利亞的土著人民的同化過程。他們通過轉換宗教,文化和語言發生同化(突厥化通常與伊斯蘭化一起進行)。 安納托利亞的突厥牧民最初只是少數,在近代前希臘人、亚美尼亚人、阿拉伯人與库尔德人仍存在。.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突厥化 · 查看更多 »

突厥化蒙古人

突厥化的蒙古人(Turko-Mongol,Turkic-Mongol)为历史上蒙古帝国统治下被突厥文化影响的中亚遊牧民族。有本身种族特征为突厥种的,也有父系祖先出于蒙古部落或认可自己是蒙古人的,如帖木儿、巴布尔。 历史上著名的突厥蒙古人的国家有:伊兒汗國、察合台汗国、金帳汗國、喀山汗國、諾蓋汗國、克里米亞汗國、帖木儿帝国和莫卧儿帝国。 中亚历史上著名的察合台汗国疆域内生活着众多突厥化蒙古人的族群,东察合台汗国被波斯人称为蒙兀儿斯坦,其地蒙古人又称蒙兀儿人,蒙兀儿人在14世纪集体皈依伊斯兰教,迅速伊斯兰化。蒙兀儿斯坦西部(Western Moghulistan)为叶尔羌、蒙兀儿斯坦东部(Eastern Moghulistan)又被称为畏兀儿斯坦(Uyghurstan,即吐鲁番汗国)。.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突厥化蒙古人 · 查看更多 »

聶古迭兒

聶古迭兒(Negudar;),是金帳汗國可汗別兒哥手下的將領和那顏,他後來改信伊斯蘭教,取名阿赫馬德汗。 在別兒哥和旭烈兀發生戰爭前,聶古迭兒促進呼羅珊東部和中亞其周邊地區的和平,同時在1230年代他也突襲德里蘇丹國西北部。當1260年金帳汗國和伊兒汗國採敵對行動後,他是別兒哥在阿富汗東部和加茲尼地區一個相當大的力量。 他最後和手下士兵定居在阿富汗,在阿魯忽在位時代,他手下的突厥-蒙古士兵以聶庫達里部之名移居察合台汗國。.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聶古迭兒 · 查看更多 »

萨满教

萨满教是分佈于北美洲和北亞、中亞一類巫覡宗敎,包括滿族萨满敎、蒙古族萨满敎、中亞萨满敎、西伯利亞萨满敎、北美洲薩滿教(北美洲原住民巫毒)。萨满(珊蛮)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萨满教目前最盛行于美國,美音美洲的原住民(尤其是北美洲)非常相信,即使是被基督教的美國征服以後。在亞洲的传统始于史前时代并且遍布世界。最崇拜薩滿教的地方是伏爾加河流域、芬蘭人種居住的地區、東西伯利亞與西西伯利亞。满洲人的祖先女真人,也曾信奉萨满教,直到公元11世纪。清代以前一直在中国东北甚至蒙古地区大范围流传,清朝皇帝把萨满教和满族的传统结合起来,运用萨满教把东北的人民纳入帝国的轨道,同时萨满教在清朝的宫廷生活中也找到了位置。目前,滿族、鄂溫克族等民族有很多信奉薩滿教的人群,並且有薩滿。.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萨满教 · 查看更多 »

貼古迭兒

貼古迭兒(Tekuder,),蒙古人,旭烈兀第七子,阿八哈之弟,貼古迭兒的母亲是忽推哈敦,他是伊兒汗國的第三任君主。1282年6月21日至1284年8月10日在位。.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貼古迭兒 · 查看更多 »

阿勒泰地区

阿勒泰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下辖的地区。总面积11.78万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7%,总人口59.46万。该地区行政公署驻地在阿勒泰市。阿勒泰地区以哈薩克族為主體民族,漢族人口也佔有一定比例。.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阿勒泰地区 · 查看更多 »

阿难答

阿难答(;)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孙,忽必烈三子秦王忙哥剌之子,封安西王,统辖西夏之地,后在宫廷争斗中被元武宗海山处死。忙哥剌也是一個穆斯林。 他信奉伊斯兰教。他的部下十五萬軍人受到他的影響,大多是穆斯林。他在六盤山或長安居住。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能力爭奪帝位的穆斯林,勢力西到吐蕃,南到四川,西北到吐魯番。 拉施德丁說,由於忙哥剌忙於征戰,他把阿難答交給一位中亞穆斯林蔑克帖兒·哈散·阿黑塔赤撫養,他的妻子祖來哈把他奶大,耳濡目染之下,他信仰伊斯蘭教。元成宗曾就此干涉他的信仰,因他為蒙古兒童行割禮,可是回回人大力支持他。 1307年春,元成宗去世,阿難答與海山爭奪帝位,失敗後被捕,斩于上都。他的部下退入西北吐魯番,也是中國西北多穆斯林的原因。.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阿难答 · 查看更多 »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Төвөдийн Буддын шашин),或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藏区的佛教分支。屬北傳佛教,与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歸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藏傳佛教並沒有南传佛教傳承,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在佛教的修行方式與戒律上,兩者並不相同,也無直接必然的關係。 藏传佛教以卷帙浩繁,渊博深奥的藏文文献著称。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藏语文与记录佛教原始经典使用的梵文有紧密的传承关系,从梵文翻译的内容,不论词意,藏语是唯一可以还原梵语的语言文字。藏语文也是唯一完整地记录自释迦牟尼佛诞辰两千多年来,形成和发展的佛教教义、佛教哲学,以及佛教科学的文字,包括那烂陀传承中,所有的显、密论典。特别是因明论典的教、学传承和方式,当今惟有在藏文中有完整记载和保存。國學大師章炳麟評價西藏學術傳統:“既有文明之學,不受他熏”。然而,聖嚴法師認為藏傳佛教的發展是西藏本土的苯教等民间宗教加上印度晚期混合婆羅門教的佛教密教思想而完成的,整體而言是印藏的合璧。 藏传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佛教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汉地傳入藏区。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莲花生来到藏区,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西藏苯教等本土宗教的部分內容,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此后经朗达玛灭佛的波折,西藏佛教经过朗达玛時期灭佛运动的破坏后,约百年之久,到了中国宋朝初年,才又渐渐复兴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觉囊、格鲁等各派的传承,此一时期称为后弘期。 在宗喀巴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藏密大盛,又因與中國政權關係密切,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由兩位固定的轉世僧侶代中國政權統治西藏,分別稱作達賴與班禪。藏傳佛教的流传地集中在中国藏区、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普米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藏傳佛教 · 查看更多 »

蒙古帝国

蒙古帝國(1206-1368),正式國號為大蒙古国,是一个横跨欧亚兩洲的全球帝國,也是歷史上鄰接版圖最遼闊的國家。蒙古人武力興盛的時期曾發動三次蒙古西征,在1259年蒙哥汗在位时期,疆域一度达到鼎盛,約2400萬平方公里,但是一年後由於蒙哥汗去世所引發的內戰,導致帝國開始分裂瓦解,蒙古人對於歐亞大陸的影響力也逐漸式微。 蒙古帝國由蒙古人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在斡难河边建立,國號“大蒙古國”。據《蒙古秘史》,其創始於斡难河河源,通常認為創建時間約為鐵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落(塔塔尔、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部、以尼伦和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始有「成吉思汗」之稱號時的1206年。蒙古帝國建立後屢次對外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金朝、西遼、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已占领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西南、東北、華北、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在內的廣大地域。 成吉思汗領導的第一次西征(1219-1221/1223)滅西遼、花剌子模、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并越過高加索山擊破钦察人各部。 第二次西征(1236-1242)於窩闊台汗在位時期發動、以拔都為主帥,先後征服伏尔加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人的卡马突厥国,進而滅亡位於东欧平原的基輔羅斯,而後擊潰波蘭王国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大敗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亞第二帝国,前锋遠達当时意大利的威尼斯共和国的达尔马提亚,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拉什卡。 第三次西征(1256-1260)於蒙哥汗在位時期、主帥為旭烈兀,滅亡了木剌夷(暗杀组织)、阿拔斯王朝,以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蒙古军短时间占领叙利亚,后被新兴的马木路克王朝驱逐)。蒙古帝国在三次的西征中共侵吞40多個國家。 然而,蒙古汗國在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争位战后走向分裂。尽管忽必烈于1264年击败阿里不哥,其所主張的對於“蒙古大汗”之位的繼承權並沒有獲得四大汗國的一致承認;原屬大蒙古國的朮赤後王封地、察合臺後王封地、窩闊臺後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事實上的獨立地位,被稱為四大汗国;其他一些蒙古帝國時期建立的小型汗國多依附于四大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自稱“蒙古大汗”。1279年大元灭南宋。自此元朝控制領地包括今中國大部地區和蒙古高原。实际处于独立地位的蒙古四大汗国(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與元朝之间互不统属,战争不断,直到元成宗時期才終於獲承認元朝皇帝為蒙古大汗、據宗主地位,之後四大汗国的疆土又陆续经历演变。最後一位元朝皇帝元惠宗被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於1368年驱逐出中原,其政權存在於蒙古高原地區,史稱北元。北元亡于1388年或1402年,由韃靼部和瓦剌部的首領先後繼承“蒙古大汗”稱號,但是其統治範圍沒有再超出過蒙古高原;其後明朝长期和察合台汗国和欽察汗国及其他的小汗國同時並存,直到17世紀蒙古人建立的主要汗國均致滅亡。最後一任蒙古大汗察哈爾部林丹汗被後金皇太極擊敗,其子额哲后來歸降皇太極,漠南蒙古諸部于1636年3月聚瀋陽,承認皇太極為大汗、統轄漠南蒙古諸部,“蒙古汗國”歷史正式結束。.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蒙古帝国 · 查看更多 »

蒙古人

蒙古人,可以指:.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蒙古人 · 查看更多 »

蒙古人民共和国

蒙古人民共和国(1924年-1992年,喀尔喀蒙古语:Бvгд Найрамдах Монгол Ард Улс(БНМАУ),传统蒙古文:)是1924年至1992年存在于东亚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二个社会主义国家。.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蒙古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蒙古回回

蒙古回回或蒙回,明清时指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今天,除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蒙古族穆斯林外,其他蒙古回回后裔大都已不归属于蒙古族。.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蒙古回回 · 查看更多 »

蒙古国

蒙古國(西里尔字母Монгол улс,传统蒙古文:)是一個亞洲單一議會共和制國家,位於俄羅斯聯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交會處,首都與最大城市為烏蘭巴托。蒙古國由行政區劃分為21個省一個直轄市兼首都的烏蘭巴托所構成,其領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 當前蒙古國的國土是古代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個游牧民族生活和曾經建立政權的地區。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國,1271年他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滅亡後蒙古人退回蒙古草原,但經常在邊境與明朝發生衝突。 16到17世紀起蒙古開始受到藏傳佛教影響,17世紀末時蒙古全境被納入清朝統治範圍,1911年清王朝崩潰後,蒙古曾宣布獨立,但未得到眾多國家承認,直到1921年人民革命取得在俄國控制下的獨立,並至1961年加入聯合國開始取得國際確認。 1924年成立的社會主義蒙古人民共和國受到蘇聯很大影響,成為蘇聯的衛星國。 1989年東歐劇變後,蒙古亦在1990年初發生了民主革命,導致1992年頒布了一個實行多黨制的新憲法,並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 蒙古國國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國土面積第19大的國家,也是僅次於哈薩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家 ,人口約300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主權國家。蒙古國可耕地較少,大部分國土被草原覆蓋,北部和西部多山脈,南部為戈壁沙漠,約30%的人口從事游牧或半游牧。蒙古國的主要宗教為藏傳佛教,主要民族為蒙古族,亦有哈薩克、圖瓦等其他少數民族分佈於西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660美元(2016年)。 蒙古於1997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繼續尋求增大其在地區經濟和貿易的參與度。.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蒙古国 · 查看更多 »

蒙哥

蒙哥汗(,),大蒙古国第四任大汗,也是大蒙古国分裂前最後一個受普遍承認的大汗。他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长子、窝阔台的养子,由窝阔台的昂灰皇后抚养长大。1251年7月1日登基,在位8年零2个月。其间长期主持对南宋、大理的战争,为其弟忽必烈最终建立元朝奠定坚实基础。 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成,元廷追尊蒙哥庙号为宪宗,谥桓肃皇帝 。.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蒙哥 · 查看更多 »

那海

那海(;),別兒哥的侄孫,朮赤的土斡耳之子塔塔兒之子。那海的妻子阿刺忽是基督徒。 他统领一個萬人軍團;同時,他也有他的個人宮廷衛隊。他的軍團由居住在烏拉爾河的曼吉特人和諾蓋人組成,他們兩部自別一部,另成單位。後來的諾蓋汗國由他們組成。說他是拔都的兄弟。他是諾蓋汗國曼吉特人的可汗,他曾經在1262於高加索的傑爾賓特與伊兒汗國作戰,不勝,在1266年,又於高加索作戰,被射瞎一眼。 他的領地大約在第聂伯河與多瑙河下游一帶(包括加里西亞,奧塞梯與羅馬尼亞一帶)。1287年,那海聲稱拔都曾授予他特殊爵位,他後來成為多瑙河下游統治者,並處理埃及和拜占庭關係。他曾干預巴爾幹事務。後來拜占庭了解蒙古的重要,皇帝米海尔八世曾把他的私生女歐菲柔細訥(Euphrosyne Palaeologina)嫁給他。忙哥帖木兒死,脫脫蒙哥即位,西方人將兩者並列,形成二元政府。西方史料稱那海為皇帝,埃及人稱他為國王,俄羅斯人稱為沙皇。叫他是白帐汗国王子。他在1265-1285年多次對東歐用兵,他在1285年入侵匈牙利,1286年入侵波蘭的加里西亞,這汗國在北高加索至第聶伯河。他经常发兵巴尔干与波兰使保加利亚成为属国。 後來脫脫即位,對他不滿,1297年那海與脫脫在顿河附近開戰,脫脫戰敗。那海在脫脫退往萨莱时,沒有繼續進逼,1299年於第聂伯河附近的波塔瓦再次開戰,脫脫勝利,脫脫軍中一名俄羅斯士兵追斬那海,那海的兒子試圖繼位,但也被打敗。 其中一個兒子恰卡逃亡到巴什基爾人那裡,後逃亡到阿蘭,再前往保加利亞,恰卡是保加利亚的一位君主。但保加利亞原王斯維托斯拉夫向脫脫稱臣。於1301年把恰卡交出,恰卡被處死。.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那海 · 查看更多 »

脱脱蒙哥

脱脱蒙哥(Tuda Mengu,),金帐汗国第六任可汗,拔都之孙、秃罕之子、忙哥帖木儿之弟。1280年,忙哥帖木儿去世,脱脱蒙哥即位,他是一位热诚的穆斯林(1283年信教)。在一定程度上,和元朝忽必烈达成了和解。那海逐渐控制了金帐汗国的政权。他於1284年出兵匈牙利,1287年,脱脱蒙哥将汗位传给侄子兀剌不花。.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脱脱蒙哥 · 查看更多 »

金帐汗国

#重定向 欽察汗國.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金帐汗国 · 查看更多 »

金帳汗國

#重定向 欽察汗國.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金帳汗國 · 查看更多 »

河中地区

河中(英語:Transoxiana),指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河中为古代欧亚陆路主商道丝绸之路重要通道;自波斯帝国(前559—前336年)時期開始,该地区先后被希腊、突厥、唐朝、阿拉伯帝国、萨曼王朝、喀喇汗王朝、西遼、察合台汗国、帖木儿帝国等统治。.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河中地区 · 查看更多 »

清真寺

--(阿拉伯语、波斯语:单数 masjid,复数مساجد masājid),又称--、礼拜寺,是供穆斯林群眾使用的宗教场所。 对于什么宗教场所可视作回教堂,遜尼派的回教法学有严格以及具体的要求,不符合规定的场所则称作musallah。正式被划定为回教堂的场地(通常是更大综合建筑物的一小部分)有严格的使用限制,而回教法规定,一旦某个场地被正式划定为回教堂,该场所将直到末日都作为回教堂用途,被非穆斯林摧毀或占用的情形是絕對不容許的。 许多回教堂都有精致的圆顶、宣礼塔和礼拜殿,各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回教堂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如今所有人类聚居的大陆均能发现其踪影,用作穆斯林(回教徒)礼拜的地方,也可以作传达信息、教育以及争议解决等用途。回教堂的会众由伊玛目带领祷告。.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清真寺 · 查看更多 »

木八剌沙

木八剌沙(Mubarak Shah),哈剌旭烈和兀鲁忽乃之子,察合台汗国的第六任可汗。 蒙古帝国大汗贵由1246年废黜了哈剌旭烈,册立也速蒙哥为可汗。1251年,蒙哥继位为大汗,支持哈剌旭烈回国夺取汗位。哈剌旭烈在途中去世,其妻兀鲁忽乃到达察合台汗国首都虎牙思,杀死也速蒙哥。其后名义上是木儿剌沙为可汗,实际上是兀鲁忽乃监国摄政。1260年,阿里不哥支持的阿鲁忽继承察合台汗国可汗。他娶兀鲁忽乃为妻,维持汗国稳定。1266年,阿鲁忽死,可敦兀鲁忽乃复立木儿剌沙为可汗。因未经大汗忽必烈同意,忽必烈派八剌回国夺取汗位。八剌先是骗取兀鲁忽乃和木儿剌沙的信任,逐步夺权。9月,木儿剌沙在八剌的威胁下退位,八剌把他贬为管理王室狩猎的长官。.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木八剌沙 · 查看更多 »

月即别

月即別,全名穆罕默德·月即别(Mohammed Öz-Beg Khan,),又译烏茲別克汗,是欽察汗國第九代汗,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欽察汗国君主(1312年至1341年在位)。烏孜別克族即由月即別而得名。.

新!!: 蒙古國伊斯蘭教和月即别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