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英國皇家海軍

指数 英國皇家海軍

皇家海军(Royal Navy,縮寫为 RN),亦称英国皇家海军或英国海军,是英国的首要海上作战部队。9世纪时阿尔弗雷德大帝首先开始使用海上军队,而自14世纪初起英格兰海军开始参与海战。现代皇家海军可追溯至16世纪初,为英国三军中最为古老的军种。正是如此,皇家海軍是三軍中地位最崇高的,其尊稱為「高級軍種」(Senior Service)。 自17世纪中期起至18世纪,皇家海军同荷兰皇家海军和法国海军对制海权展开争夺。自18世纪中期起其为全球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美国海军所超越。皇家海军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大英帝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其历史地位显赫,人们(包括英国人)时常略去“英国”部分,直称其为“皇家海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皇家海军规模大幅度缩减,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其仍为全球规模最大。至战争结束时美国海军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在冷战期间,皇家海军转变角色为反潜力量,主要于GIUK缺口搜索苏联潜艇。苏联解体之后,皇家海军重新成为远征作战部队,活跃于全球范围,并仍旧是世界最为强大的蓝水海军之一。 皇家海军拥有诸多科技先进的舰船和潜艇,包括一艘航空母艦、一艘、两艘、四艘弹道导弹潜艇(维持英国的)、七艘核动力舰队潜艇、六艘、13艘巡防舰、15艘反水雷舰船及22艘巡逻舰船。截至2017年12月26日,皇家海军共有78艘现役舰艇(包括潜艇),9艘(RFA)舰艇、以及5艘根据合同可为辅助舰队使用的舰艇。辅助舰队对皇家海军进行海上补给,通过其三艘船提升皇家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并取代过去巡防舰的职责,同皇家海军一同进行巡逻任务。皇家海军的总排水量达到近400,000吨(包括辅助舰队和皇家海军陆战队则达676,000吨)。 皇家海军與皇家海军陆战队共同組成。海军的軍種指揮官为第一海務大臣兼海軍參謀長(1SL/CNS),上将军衔,亦为成员。国防委员会将海军管理职责下放至海軍部委員會,由国防大臣领衔。皇家海军目前于英国境内拥有三个海军基地:朴次茅斯、和,其中第三者为西欧最大的海军基地。.

211 关系: 加勒比地区加里波利之战基伯龙湾海战华盛顿海军条约十三殖民地卡斯蒂利亞聯合王國印度印度洋南海卓越号航空母舰 (R06)反擊號戰鬥巡洋艦可敬者塞拉利昂内战声纳大同盟戰爭大不列顛王國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大英帝國勳章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國海軍大日本帝国海军奥斯曼帝国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好望角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山地战巡防艦巡邏艦巡邏艇巡洋舰工业革命巴巴利海岸巴巴里海盗巴西海軍巴林巴斯勳章两栖战舰希腊独立战争七年战争干船坞亨利七世 (英格兰)亨利五世 (英格兰)亨利八世人道援助伊丽莎白一世 (英格兰)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伊麗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伊拉克战争伦敦伦敦海军条约...弹道导弹潜艇德文郡快速反应部队土伦地中海哥本哈根战役 (1801年)哈瓦那决策无方者埃塞尔雷德冷战凡尔赛条约兩西西里王國兩棲突擊艦公海舰队兰开斯特里亚号光荣革命光輝號航空母舰 (R06)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特島戰役前卫级核潜艇勝利號戰艦四国同盟战争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 (1937年)破冰船福克兰群岛福克兰战争科索沃战争突击队竞技神号航空母舰竞技神号航空母舰 (95)第1航空艦隊 (日本海軍)第一代纳尔逊子爵霍雷肖·纳尔逊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納爾遜纳瓦里诺海战纽芬兰岛维哥湾海战维斯特兰山猫直升机美國獨立戰爭美國海軍美国海军陆战队热那亚共和国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爱德华三世 (英格兰)炸弹無限制潛艇戰特種部隊特種舟艇中隊特立尼达岛特拉法加海戰直升機航空母艦直布罗陀白船旗百年战争韦斯特兰山猫直升机鞭打荷屬東印度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西班牙艦隊西班牙海軍西西里岛馬來亞海戰马尼拉驱逐舰詹金斯的耳朵戰爭魚雷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鳳翔號航空母艦费利佩二世 (西班牙)超级大国路易十四鷂式攻擊機鹰式教练机达特茅斯迪戈加西亚岛霸王行动胡德号战列巡洋舰航空母舰航海法案舰炮船坞登陆舰阿富汗戰爭 (2001年)阿尔弗雷德大帝阿斯特导弹薩伏依葡萄牙那不勒斯里斯本苏联苏联解体英國內戰英國皇家空軍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英國陸軍英國海外領土英國政府英国海军部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1936年)英格兰英格兰王国英格兰联邦英桑战争F-35閃電II戰鬥機GIUK缺口U型潜艇查理一世 (英格蘭)查理二世 (英格兰)掃雷艦格林尼治桑特海峡战役梅诺卡岛樸次茅夫海軍基地樸次茅斯港樸次茅斯海軍基地機炮機敏號核潛艇毛里求斯波旁王朝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战争温斯顿·丘吉尔清朝潛艇澳洲皇家海軍朴次茅斯海军基地机敏级核潜艇戰艦战斧巡航导弹海军海军航空兵海豚直升机海軍部長海湾战争海战斯里蘭卡新斯科舍无畏号战列舰无畏舰日德兰海战日本军撒丁岛敦刻尔克战役扫描鹰无人机托波因特拿破崙戰爭拿破仑一世拉普拉塔河口海战总体战总理普利茅斯1660年1812年战争20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3型护卫舰26型巡防舰42型驅逐艦45型驅逐艦 扩展索引 (161 更多) »

加勒比地区

加勒比海及其附近区域。.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加勒比地区 · 查看更多 »

加里波利之战

加里波利之战(英文:Battle of Gallipoli),又称达达尼尔战役(Dardanelles Campaign),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加里波利(Gelibolu)半岛的一场战役。它始于一个英国法国联盟的海军行动,目的是强行闯入达达尼尔海峡,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然后占领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在土耳其此战称为恰纳卡莱之战(土耳其语:Çanakkale Savaşlari)。 在此次登陆战中,协约国方面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近11个月的战斗后,约71,985死亡,96,937受伤。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至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澳大利亚与新西兰设澳新军团节纪念4月25日登陆日期。.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加里波利之战 · 查看更多 »

基伯龙湾海战

基伯龍灣海戰是七年戰爭中英國艦隊與法國艦隊發生的一場戰役,時值1759年11月20日。基伯龍灣於法國聖納澤爾近海。英國海軍上將愛德華·霍克率領24 艘風帆戰艦在基伯龍灣追上法國元帥德·孔夫蘭率領21 艘風帆戰艦艦隊。 Category:1759年军事冲突 Category:英國海戰 Category:法國海戰 Category:英法關係.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基伯龙湾海战 · 查看更多 »

华盛顿海军条约

《华盛顿海军条约》(《五國關於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是于1922年2月6日由美、英、法、意、日五国在华盛顿签订的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条约的有效期到1936年12月31日为止。条约主要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總噸之比為5:5:3:1.75:1.75。 《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后,从1922年至1936年15年间,史称“--”时代,而根據規定建造的戰艦稱為條約戰艦。.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华盛顿海军条约 · 查看更多 »

十三殖民地

十三殖民地(Thirteen Colonies)是指大英帝国于1607年(弗吉尼亚)至1733年(佐治亞)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建立的一系列殖民地。这些殖民地最终成为了美國独立时的组成部分,即後來。 这些殖民地分别是特拉华、宾夕法尼亚、新泽西、佐治亚、康涅狄格、马萨诸塞湾、马里兰、南卡罗来纳、新罕布什尔、弗吉尼亚、纽约、北卡罗来纳和罗德岛及普罗维登斯种植地,每个殖民地都建立并发展了自治体制,居民大多数是拥有自己土地的独立农民。在18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经过一系列抗争,殖民地联合武装反对英国和英王乔治三世的统治,最终于1775年爆发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十三个殖民地宣布独立,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独立之前,十三个殖民地是英属美洲殖民地的一部分。在独立战争期间,英属北美(即加拿大)、西印度、纽芬兰、魁北克、新斯科舍、东佛罗里达和西佛罗里达保持了对英国的忠诚。这些英属殖民地对美国革命都抱有一定程度的同情,但地理位置上的隔离和英国海军的强大使他们未能真正参与到斗争中来。.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十三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卡斯蒂利亞聯合王國

#重定向 卡斯蒂利亞王權.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卡斯蒂利亞聯合王國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印度洋

印度洋(Indian Ocean),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毛漢英《印度洋》,《中國大百科全書》条目,印度位在印度洋北部的中央位置,這也是印度洋名稱的由來,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總面积7491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1.1%,是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的範圍北至印度次大陸及阿拉伯半島(南亞及西亞);西達東非;東側則以印度尼西亞、巽他群島及澳大利亞為界;南迄南冰洋(也有定義至南極洲)。印度洋西面于开始于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处与大西洋相接,东面于东经146°55'处与太平洋相接。印度洋的最北边大概为波斯湾内北纬30°处。印度洋的宽度有将近(从非洲南部尖端到澳大利亚之间),它的总面积大约为,包括红海和波斯湾。印度洋的水量大约为。.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印度洋 · 查看更多 »

南海

南海,又稱為南中國海、中国南海,是位於东南亚的陸緣海,被中國大陆、台灣、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及中南半岛各國所环绕,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 南海海域面积有35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超过200个无原住民居住的島嶼和岩礁,這些島礁被合稱為南海諸島。除了是主要的海上运输航线外,南海据信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南海海域牵涉到许多周邊国家的利益,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地区。.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南海 · 查看更多 »

卓越号航空母舰 (R06)

#重定向 光輝號航空母舰 (R06).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卓越号航空母舰 (R06) · 查看更多 »

反擊號戰鬥巡洋艦

反擊號戰鬥巡洋艦(HMS Repulse,或翻譯成「卻敵號戰鬥巡洋艦」)建造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為聲望級戰鬥巡洋艦的第2艘,1916年1月下水並於同年8月服役,1933年至1936年進行現代化改裝,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於1940年在挪威曾和德國海軍對戰,最後於1941年12月10日和威爾斯親王號戰艦一起在馬來外海被大日本帝國海軍航空隊的轟炸機擊沉。 反擊號是戰鬥巡洋艦,而戰鬥巡洋艦是戰艦的一個變種,它有戰艦的外表和火力,但裝甲祇有巡洋艦級別(即是比戰艦差)。戰鬥巡洋艦的航速比戰艦快,機動性更佳,但防護力比戰艦脆弱,加上本身已是舊船缺乏現代化的魚雷防護設計,這也是反擊號比威爾斯親王號能躲開更多空襲卻更快沉沒的原因。.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反擊號戰鬥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可敬者

在基督教信仰中,可敬者(The Venerable),又譯為尊者,是一個特別的頭銜。在羅馬天主教會中,它是封聖的過程之一,用來表揚在教會中,具備英雄般美德的信仰者。可敬者是神僕(Servant of God)的上一階,經過詳實考察證人及相關資料確認被查證者生前是否有英雄般的操守美德或成就,而賦予亡者此稱號,其位階低於真福者與聖人。 再進一步確認有因請亡者轉禱而成效的奇蹟後,可敬者可經由宣福禮,成為真福者。 在英語世界中,也將佛教的稱號,尊者,譯為The Venerable。.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可敬者 · 查看更多 »

塞拉利昂内战

塞拉利昂内战(又称钻石战争)始于1991年,由领导下的革命联合阵线(联阵)联合查爾斯·泰勒的发动,旨在推翻时任总统约瑟夫·莫莫。莫莫政府虽然在1992年被成功推翻,但战争仍胶着地继续进行且长达11年。战争造成5万人死亡并导致超过200万人(超过塞拉利昂三分之一人口)流离失所。邻近国家成为了接待因躲避战争而产生的大批难民的地方。战争于2002年1月18日正式宣布结束。 战争最初的一年,联阵控制了塞拉利昂东部和南部的大片区域,而正是这些区域盛产钻石。政府的腐败和钻石生产的分裂实际上促成了1992年全国临时执政委员会(National Provisional Ruling Council)的军事政变,施特拉塞尔担任国家元首。1993年年底,塞拉利昂军成功地将叛军推至利比里亚边境,但不久后联阵在休整后将战斗继续。1995年,一家名为行动后果(Executive Outcomes)的南非军事公司,被雇佣来与联阵对抗。一个民选政府在1996年3月成立,并使联阵签署和平协议。.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塞拉利昂内战 · 查看更多 »

声纳

#重定向 聲納.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声纳 · 查看更多 »

大同盟戰爭

大同盟戰爭(又称九年战争)是一场发生于1688年至1697年法王路易十四在位時的第三場重要戰爭(前兩場分別為權力轉移戰爭與法荷戰爭),這場戰爭是因為路易十四欲在歐洲作出大規模的擴張,因此遭到荷蘭、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和英國、西班牙等組成大同盟聯合對抗。戰爭的結果是各國被逼言和,但法國仍是歐洲最強的霸權,路易十四對西班牙帝國的野心,促成了數年後更大規模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法國為討好西班牙而歸還土地,促成最後對西班牙王位的佔領,只保留了西班牙國土的名義但實質已被法國佔有。.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大同盟戰爭 · 查看更多 »

大不列顛王國

大不列顛王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曾為英国歷史上的正式國名,位於西歐大不列颠岛及其附属岛屿,存在於1707年至1800年。是根據《1707年聯合法案》,由蘇格蘭王國與英格蘭王國所共組的單一王國。新的單一政府與單一議會設於倫敦的西敏宮,而自從1603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成為英格蘭王詹姆士一世以來,這兩個王國就有共同的君主。 當《1800年聯合法案》通過以來,大不列顛王國又與愛爾蘭王國合併,在1801年,大不列顛王國由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取代。.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大不列顛王國 · 查看更多 »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在1801年1月1日成立,由大不列颠王国(在1707年由苏格兰王国与英格兰王国组成)与爱尔兰王国组成。联合王国随着1922年12月6日《英爱条约》的签订与爱尔兰自由邦成立而结束,但英国在1927年才正式改號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 查看更多 »

大英帝國勳章

大英帝國最優秀勳章(Most Excellent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簡稱大英帝國勳章(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或譯為不列顛帝國勳章,是英國授勳及嘉獎制度中的一種騎士勳章,由英王喬治五世於1917年6月4日所創立。勳章分民事和軍事兩類,共設5種級別,分別.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大英帝國勳章 · 查看更多 »

大英帝国

大英帝国,或稱不列顛帝國(British Empire),是一個在16世纪至20世纪末间由英国統治的全球帝國,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認定為歷史上面積最大的殖民帝國,最大領土面積曾達3,400萬平方公里。 16世紀,一般认为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格瑞福兰海战,标志着英国的崛起。但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並不代表英國取代了西班牙的霸權,直到300年後的19世紀英國才做到這點。1500年到1600年,由於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英法百年戰爭中輸給了法國,所以在歐陸幾乎沒有發言權;但是憑藉著其專注于海外殖民地的拓展,所以反超歐洲第一個殖民國家葡萄牙,成為繼西班牙、荷蘭之後第三大的海軍強國,同時也擁有了面積第三大的海外殖民地。此時,英國的國際地位依然不如殖民最大國西班牙、歐陸最強國法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控制者奧地利三國,但是已經成為在二流國家當中的第一把交椅。 整個17世紀和18世紀,光榮革命後的英國對法國發動第二次百年戰爭(1689年-1815年),與當時波旁王朝統治下的法蘭西王國爭奪歐洲以外的海外霸權;這也是英國從不插手歐洲事務、轉向積極干涉歐洲的起點。第二次百年戰爭並不是像第一次百年戰爭一樣的單一戰爭,而是多次歐洲戰爭的集合體,其中英國刻意奉行“不斷幫助法國的敵人、只要是法國的敵人就是英國的盟友”這一政策,導致這些零碎的反法戰爭加總起來的時間長達一百年。又由於1600~1799年代,原本第一位的西班牙帝國已經呈現出明顯的衰弱姿態,於是英國趁機崛起,以非常快的速度擴張殖民地。英國先是在英荷戰爭中打敗了有著貿易和資本,但是軍隊實力並不是很強大的荷蘭;再接受了法國啟蒙運動的先進思想;同時又在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夺取整个加拿大和印度的殖民地,标志着在“海軍上”英国已經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而在殖民地面積上成為僅次於西班牙的第二大殖民帝國。但是同時,英國也在海外戰爭中嘗到了第一次失敗,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輸給了美國。不過總體來說,勝遠遠多於敗,英國的殖民地還是在源源不斷的增加,英國的國際地位也能和法國、奧地利等舊列強平起平坐,成為歐洲的一流強國;超越了原本比較強大但是已經衰弱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瑞典、波蘭-立陶宛等中型歐洲國家。 19世紀,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對英國的霸權如虎添翼。原本只能藉著和法國敵對參與歐洲事務的英國,可以利用其獨有的工業產品掌控的歐洲的經濟命脈、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威懾弱小的歐洲國家。19世紀初期,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全部獨立,間接導致英國成為真正的海洋霸主,此時英國終於在“殖民地面積上”成為是歐洲以及世界第一。1815年,击败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后,大英帝国徹底超越其他所有歐洲國家、一跃成为歐陸第一强权,在武力上只有俄羅斯帝國能和英國一較高下,但由於俄羅斯的經濟和科技落後,所以英國成為歐洲霸主;也因為英國在世界範圍內的殖民地數量最多、科技最發達、控制各個大陸的經濟都市,而成為了主導地球發展的“世界帝國”。此時的英國屬於歐洲五大列強(英國、法國、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之首,主导国际事务达100年之久,这段时期被称为“不列颠治世”,又因為年值維多利亞女王統治英國的時代、所以又稱“維多利亞時代”。由于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内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2個「日不落帝國」。 20世紀,重新統一的德意志帝国打敗法國成為歐洲大陸上陸軍第一強國,而德意志帝國和美國所開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又衝擊了原本英國在科技領域的最高地位,導致英國國力有所下降。但是雖然在軍力和科技上顯示出落後的跡象,但是在殖民地領域英國和她的老對手法國則擴張的比以往更加迅速,英法依然佔有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的殖民地面積。第一次世界大戰结束後的1921年,由於戰爭的摧殘,英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已經遠遠不如美國,但因為英國是對付德國的主要勝利國之一,根據巴黎和会托管了德國的殖民地,而達到殖民地领土面积最大时期;當時英國的國土覆蓋地球上25%的土地和25%的人口,成為“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跨度最廣的国家”。大英帝國在世上傳播英國的宗教、法律、制度、文化、科學、商業、語言,帝国霸權幫助英国本土實現驚人的經濟成長,並使其在國際政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也導致了世界性國際語言——英語的通行。 在一戰和二戰的“戰間期”,英国国力已不足以支撑其帝国体量,再加上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的影响,英国政府最终于1931年宣布放弃对加拿大、澳大利亚、纽芬兰、爱尔兰、新西兰和南非六个白人自治领在政治上的控制,自此英联邦体系开始逐步取代大英帝国体系。加上英國對執行地採取民主議會制度和精英教育的方式,導致印度、非洲等殖民地民智漸開,接受了英國民主思想的各個殖民地開始反思英國的統治,並且謀求完全的獨立。随着英國本土的民主發達,海外的殖民地(包含自治領也是)的受到英國教育的非歐洲人民想要自己決定其政府的政策與未来,包括議會全面選舉。白人的自治領大多能夠進一步發展基礎設施,以取得經濟生產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和亞洲的帝國殖民地卻往往只是工業所需原材料(或農業產品)的供應者,所以這些國家即使在從英國獨立後的經濟發展需要藉著英聯邦架構接受英國的幫助。 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之後,随着英國國力日衰以及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大英帝国自1947年印度独立后逐漸瓦解,而发生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则标志着美国正式取代大英帝国成为国际事务领导者。英國的殖民地經歷了風起雲湧的民族獨立,以印度獨立為開始,英國的所有舊殖民地現在幾乎都已獨立,但獨立後的英國殖民地大部分仍然為了增加自己的國際地位而選擇留在英聯邦之中。無論殖民地如何,英國都會宣揚她的議會民主制的優越性、并推薦給殖民地人民,但結果並沒有全部成功(例如埃及、伊拉克、阿富汗、南非、肯亞、辛巴威、烏干達)。今天,英國和她的大部分前英國殖民地國家组成一個國際性的組織英聯邦,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英國無法在政治、外交及經濟等各方面完全控制英聯邦的其他成员,英國與其他英聯邦成員國地位亦是平等,英國女王僅僅是英聯邦的象征性元首,而其他英聯邦成員甚至憑著自由意志可以做出反對、否決、對抗英國的決定。 到了21世紀,历史学家一般以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中國,作为大英帝国终结的标志。雖然英國的殖民化是以其自身利益为優先考量,也為殖民地留下更好的基礎建設,但那主要是為了方便這些殖民地的貨物能够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國以滿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讓英國的工業產品更方便地運送到殖民地市場。另外,為了確保其統治的稳定,同時因為各殖民地内部民族的複雜性,在殖民地時,英國會用「分而治之」、「精英制度」、「以夷制夷」的政策或者直接放棄對當地民族問題的解決而離開,使得像愛爾蘭共和国、印度、巴勒斯坦、津巴布韋、肯亞、蘇丹、烏干達、伊拉克、圭亞那和斐濟等國家在獨立後面臨着不同程度的民族衝突。最後,大英帝國的形成是400多年來貿易、移民與武力征服的結果,期間也有和平的商業和外交活動,是一個時代特定群體、文化、國際政治、貿易的總稱。.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大英帝国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國海軍

大日本帝国海军()是日本军的海上武裝力量,有时会用“日本海军”或“帝国海军”来称呼,二次大戰後日本也称其为“旧日本海軍”、“旧帝国海軍”。組建於1872年(明治4年)、解散於1947年(昭和22年),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等近代日本對外戰爭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大日本帝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国海军

#重定向 大日本帝國海軍.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大日本帝国海军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Österreichischer Erbfolgekrieg、1740年—1748年),或稱奧地利領地繼承權戰爭,起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絕嗣,歐洲兩大陣營為爭奪奧地利王位1,並在奧地利獲取利益而引發的戰爭。當中包括了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 查看更多 »

好望角

好望角(Cabo da Boa Esperança;Kaap die Goeie Hoop;Cape of Good Hope)在非洲南非共和國的西南端,北距開普敦48km,瀕大西洋,在開普半島的盡頭處,是南非最著名的旅游勝地之一。在蘇伊士運河未開通以前,好望角是歐洲通往東方的海路必經之地;至今,特大油輪若無法進入蘇伊士運河,仍需繞行好望角。好望角常被誤認是非洲大陸最南端,而距離其東南偏東方向約150km、隔佛爾斯灣而望的厄加勒斯角才是實至名歸的非洲最南端。.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好望角 · 查看更多 »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HMS Prince of Wales),是英国皇家海军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二号舰。建造于英格兰伯肯黑的坎迈尔莱尔德船厂。威尔士亲王号曾与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一道参与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截击行动,之后还搭载丘吉尔前往纽芬兰岛参与制定大西洋宪章。她最终在远东地区和驅逐號遭到了日本陆基轰炸机的獵杀,这个事件也成为了飞机取代战列舰成为海上霸主的标志之一。.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山地战

山地战,是指在高山或类似复杂地形下进行的作战。山地战是最危险的作战形式之一,战斗人员既要和敌军交战,同时也要对抗极端的天候和危险的地形。高山在任何时候都是危险的,山体滑坡、严寒、强风、闪电等等情况都会对战斗人员造成额外的威胁,在某些连驮畜都难以通过的陡峭斜坡上的行军、运输、医疗后送等等都势必消耗大量的资源。在战斗中,夺取制高点将给进攻或防御提供极大的优势。在山地战斗中,要攻击一支有准备的防御部队,进攻方必须投入比平地作战多得多的兵力。.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山地战 · 查看更多 »

巡防艦

巡防艦(frigate,在英美西方海軍中是稱比護衛艦大一倍的艦船,但苏军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繼續稱为護衛艦),是指在近岸海区与其他兵力合同或单独地执行歼灭敌方轻型舰船,或在遠洋为大型攻擊舰船担負警戒和护卫任务的水面舰艇,是綠水海軍中屬於近岸戰鬥用途的最大船艦,或藍水海軍遠洋分派守衛任務的中型艦艇,噸位上僅次於航行大洋的驅逐艦,大約在2000-4000噸左右。 在任務角色上,巡防艦最初是為船團護衛而設計,避免運輸船艦遭到潛水艇、潛艦的襲擾,因此特別強調反潛作戰能力,如今也成為一般中等國家的海軍作戰主力。雖然常見於近岸,但為對付海盜,也會航行遠洋。此外,在美國海軍以航空母艦為主的艦隊中,巡防艦也擔任艦隊最外圍的防禦工作,包括攔截來襲的威脅(多為飛行物,如飛彈、飛機、直升機、無人航空載具),以及各種救援任務。.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巡防艦 · 查看更多 »

巡邏艦

巡邏艦,海軍艦艇中,护卫舰以下一級的水面作戰艦,噸位數可從數十噸到数百噸不等,功能視設計具體情況而定,可能用於掃雷、反潛、飛彈或魚雷突襲、近岸巡邏、巡河、情報蒐集、緝私、救援等多種功能。有時又稱為護衛艇、砲艦、砲艇。.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巡邏艦 · 查看更多 »

巡邏艇

巡邏艇(英文:Patrol boat)是以重機槍为主要武器,用于近海作战的小型战斗舰艇。可担负巡逻、警戒、布雷等任务。許多國家甚至不以配備於軍隊,而是準軍事的海岸巡邏隊或警察,用於查緝的日常勤務。 巡邏艇吨位小,航速高,机动灵活,排水量通常为数十吨至数百吨,航行速度30到40节,有的可达50节,续航能力500-3000海里。有些快艇還加裝20至76毫米口徑舰炮,噸位較大的快艇還可能包含水雷及深水炸弹等。搭配的感測系統有搜索、探测、武器控制、通信导航、电子作戰等。.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巡邏艇 · 查看更多 »

巡洋舰

巡洋舰(Cruiser)指在排水量、火力、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的大型水面舰艇,拥有同时对付多个作战目标的能力,以及能胜任多种任务的多样性。历史上,巡洋舰由於噸位大、火力強、性能佳,一开始是指可以独立行动的战舰; 而与此相对的驱逐舰则需要其它船只(比如补给船只)的协助,才能執行任務。不過隨著現今驅逐艦被大型化後的綜合作戰能力的提升,何潬噸位其實超過早年的巡洋艦,所以这个区分已经不明顯了,很多新式的大型軍艦都不再冠以巡洋艦之名了。 現代被稱為巡洋舰的排水量一般在8,000吨至30,000吨左右,在二戰時屬於戰艦的級別,火力僅次於主力旗艦 、戰列艦。现今的巡洋舰都装备有先進的导弹系統、火炮、鱼雷等武器,能執行遠海攻擊行動。有些巡洋舰可携带反潜直升机、執行反潛及巡邏任務;动力装置多采用蒸汽轮机,少数采用核动力装置。隨著驅逐艦的作戰能力大幅提升,有些噸位接近輕巡洋艦,故也能執行巡洋艦的任務,現今只有美國及俄羅斯的巡洋艦仍在服役中。而南韓的世宗大王級驅逐艦及中國的055型驅逐艦和美國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其噸位、性能及作戰能力亦屬巡洋艦級別。另外,由於海军航空兵 亦能分擔巡洋舰的工作,故大部份國家已無計劃新建巡洋艦。.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工业革命

#重定向 第一次工业革命.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工业革命 · 查看更多 »

巴巴利海岸

巴巴利海岸(Barbary Coast)或巴巴利(Barbary),又譯巴貝--海岸或巴貝里,是16至19世紀的歐洲人對馬格里布的稱呼,即是北非的中及西部沿海地區,相當於今天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及利比亞。這個名詞是衍生自北非的柏柏爾人。在西方,「巴巴利」一詞常使人想起以那些海岸為基地的巴巴利海盜及奴隸販子,他們襲擊地中海及北大西洋的船隻和沿海居民,又從歐洲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擄走人口作為奴隸販賣。 這地區名義上是奧斯曼帝國的轄區,但實際上是由海盜和迪伊統治。.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巴巴利海岸 · 查看更多 »

巴巴里海盗

巴巴里海盗,也被称为奥斯曼海盗,是来自北非的海盗和私掠者。他们以摩洛哥和被称为巴巴里海岸的阿尔及尔、突尼斯、的黎波里等地的港口为据点。“巴巴里”的名称来源于居住于这个地区的柏柏尔人。巴巴里海盗的掠夺范围最初在西地中海一带,其后从地中海开始,向南延伸至西非沿岸甚至南美,向北扩张最远至冰岛。除了掠夺船只,他们还劫掠欧洲沿岸的城镇和村庄。他们在陆上攻击的主要目的是俘虏基督徒,用于奥斯曼和阿拉伯奴隶贸易 。 北非的海盗活动在穆斯林占领这一地区后就开始了,但“巴巴里海盗”这一名词主要指16世纪后的北非海盗,因为自此时期始,海盗活动的频度和范围都大大增加了。在这个时期内,北非的阿尔及尔、突尼斯和的黎波里等地相继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势力范围,有些地区成为帝国的直辖省份,有些则成为帝国的自治区域,例如巴巴里州,因而巴巴里海盗又被称为奥斯曼海盗。此外,还有部分巴巴里海盗来自西北非的摩洛哥 。 自16世纪至19世纪,巴巴里海盗俘虏了约80万至125万的欧洲沿海居民,并将他们转卖为奴隶。16世纪开始,欧洲海盗带来的先进船只和技术使得巴巴里海盗的活动范围扩大,并在17世纪中叶达到顶峰。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的沿海村镇深受其扰,居民纷纷迁往内陆,直到19世纪才有人返回定居 by Ian W. Toll, New York Times, 12 Dec.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巴巴里海盗 · 查看更多 »

巴西海軍

巴西海軍(Marinha do Brasil)是巴西武裝部隊的海軍分支。巴西海軍是全中南美洲規模最大的海軍。3.28萬噸的聖保羅號航空母艦曾是巴西海軍的旗艦及最大艦隻,2000年從法國購入,2017年底退役。巴西海軍也有英國建造的巡防艦和巴西建造的護衛艦,還有柴電潛艇、多艘內河和海岸的巡邏艇,以及其它船隻。海軍同時管辖巴西海军航空兵和巴西海军陆战队。.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巴西海軍 · 查看更多 »

巴林

巴林王国(مملكة البحرين ),簡稱巴林(;‏البحرين ;‏بحرین ),是一個鄰近波斯灣西岸的島國,首都麥納麥。巴林島為巴林最大的島嶼,共有55公里長,18公里寬。沙烏地阿拉伯位於巴林西部,並可經由法赫德国王大桥連接;伊朗則位在巴林北方200公里處;卡達半島位於東南側。氣候屬熱帶沙漠氣候。2010年,巴林總人口為1,234,571人,其中包括666,172名外籍人口。 巴林為迪爾門文明發跡之處。 西元628年,巴林成為伊斯蘭教地區。經過一段時間的阿拉伯人統治後,葡萄牙於1521年占領巴林,又於1602年被薩非王朝的阿拔斯大帝驅逐。1783年,從卡扎尔王朝奪取巴林,並由阿勒哈利法家族建立王朝並統治至今,艾哈邁德·阿爾法塔為巴林第一位哈基姆(統治者)。19世紀後期, 巴林與英國制訂合約,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受英国保护。1971年,英国人撤出,英国在当地的九个殖民地酋长国中,巴林和卡塔尔独立建国成为酋長(埃米尔)國;余下七个酋长国成立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於2002年宣布改為王國。 巴林為首個步入後石油經濟的波斯灣國家。但目前巴林經濟並非單純依賴石油;自20世紀後期,巴林已投入巨資發展金融和旅遊事業。該國首都麥納麥,是國內外大型金融機構所在地。巴林具有較高的人類發展指數(世界排名第44位),亦被世界銀行認定為高收入經濟體。2001年,巴林成為主要非北约盟友的成員,美國海軍的第五舰队司令部就驻扎在麥納麥,随时监视着波斯灣以及印度洋的动靜。.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巴林 · 查看更多 »

巴斯勳章

最尊贵的巴斯勋章(The Most Honourable Order of the Bath,旧称最尊贵的巴斯军事勋章),由乔治一世在1725年5月18日设立。巴斯一名来自于中世纪时代,册封骑士的其中一种仪式 - 沐浴,象征着净化。以这种方式册封的骑士称为“沐浴骑士”,音译为“巴斯骑士”。乔治一世为这些骑士设立了巴斯骑士团,但他本人并非巴斯骑士,因为巴斯骑士此前并非骑士团,管理依据一系列的规定进行,在巴斯骑士出现空缺时会选择人选替补。 巴斯勋章分为三等:.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巴斯勳章 · 查看更多 »

两栖战舰

两栖战舰也称登陆舰,是两栖作战中使用的一种舰船,能将己方的人员和装备运送到敌方所占的陆地。两栖战舰一般搭载有登陆艇、直升机等,借此可不依靠码头等港口设施,直接将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人员与装备运送上岸。 雖然早在一戰期間就可見到類似的船艦,但直到二战時两栖战舰才真正迅速发展。今日美国海军拥有數量與種類最多的两栖战舰。.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两栖战舰 · 查看更多 »

希腊独立战争

希腊独立战争(Elliniki Epanastasi;Yunan İsyanı),或可之称为希腊革命、希腊起义,是由希腊革命者于1821年至1832年间发起的成功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独立战争。希腊人后来得到俄罗斯帝国、英国、法国和其他几个欧洲国家的援助,而奥斯曼人则向到他们的附庸——埃及省、阿尔及利亚省、的黎波里塔尼亚省及求援。 早在奥斯曼帝国于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前几十年,希腊大部就已处于奥斯曼统治之下。 在这一时期里,以求独立。 1814年,一个名为友谊社的秘密组织成立,目标是解放希腊。 友谊社计划在伯罗奔尼撒、多瑙河公国和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地区发动起义。最初的反抗于1821年3月6日在多瑙河公国发起,但很快便被奥斯曼人镇压。北方的失败促使希腊人在伯罗奔尼撒采取行动,1821年3月17日,向奥斯曼帝国宣战。该宣言是其他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的民族发动的一系列革命的滥觞。 3月底,伯罗奔尼撒人开始公开反抗土耳其人,到1821年10月,希腊人在的领导下攻陷了的黎波里塔尼亚省。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起兵之后,克里特、马其顿和希腊中部的反抗很快便被镇压。同时,临时组成的希腊海军在爱琴海取得了对奥斯曼海军的胜利,阻止了奥斯曼从海上增援的计划。 希腊起义者中不同派系之间的局势很快变得紧张起来,接连导致两次内战。与此同时,奥斯曼苏丹与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谈判,他同意派遣其子易卜拉欣帕夏率兵到希腊镇压起义,以换取领土利益。易卜拉欣在1825年2月登陆伯罗奔尼撒,并立即取得成功:到1825年年底,伯罗奔尼撒大部已处于埃及控制下,经过,迈索隆吉翁也于1826年4月投降。虽然易卜拉欣在马尼被击败,但他却成功地镇压了伯罗奔尼撒的大多数反抗,且重新占领了雅典。 经过多年的谈判,三大列强 - 俄国、英国和法国 - 决定干预冲突,并各派一支海军舰队驰援希腊。接到奥斯曼将进攻希腊的伊兹拉岛的情报后,联军舰队在纳瓦林对奥斯曼 - 埃及舰队进行拦截。战斗于长达一周的紧张对峙后开始,并以土-埃舰队的溃败告终。到1828年,埃及军队在的压力下退出战争,伯罗奔尼撒的奥斯曼驻军也随后投降,希腊人则前往奥斯曼控制的希腊中部地区。作为多年谈判的结果,希腊终于1832年5月根据《》被确认为独立国家。 现代希腊国家将发动起义的3月25日作为国庆日。.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希腊独立战争 · 查看更多 »

七年战争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其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及菲律賓。在有些國家的歷史中,這場戰爭依照其所在區域發生的戰鬥,被賦予不同的名字:在美國被稱為“法國-印第安戰爭”;在加拿大法語區以“征服之戰”名稱為人所知。而在加拿大英語區則被叫做“七年戰爭”(發生於北美,1756年-1763年);“波美拉尼亞戰爭”(普魯士與瑞典之間,1757年-1762年);“第三次卡那提克戰爭”(發生於印度次大陸,1757年-1763年);以及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1758年-1763年)。 七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日益崛起的普魯士,正同時與奧地利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列強間進行“夥伴交換”("Switched Partner"):普魯士與英國建立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國和奧地利締結同盟關係。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帝國起初與奧地利同盟;但俄羅斯帝國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立場,並同瑞典一樣與普魯士單獨締結和約。 1763年法國、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共同標誌著七年戰爭的結束。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約九十萬至一百四十萬人死亡。 英國在七年戰爭中取得巨大的成功,獲得絕大部分位於加拿大新法蘭西、西屬佛羅里達、一些位於加勒比島嶼、塞內加爾殖民地,以及在印度次大陸上對法國貿易戰的絕對優勢。北美原住民部落被排除在和約之外,並在隨後進行的庞蒂亞克戰爭 (Pontiac's War) 之後再也無力恢復過去的地位。在歐洲,戰爭起初在普魯士造成巨大的破壞。但是好運和成功的策略幫助腓特烈大帝成功地恢復普魯士的國家地位,並且在戰後保持「戰前的狀態」(status quo ante bellum)。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的參戰,並沒有幫助這些國家取得曾經的列強地位。法國被剝奪大量的殖民地,並背負沉重的戰爭債務。西班牙雖然失去佛羅里達,但是得到法屬路易斯安那,並恢復在戰爭期間被英國夺去的对古巴和菲律賓的控制。.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七年战争 · 查看更多 »

干船坞

#重定向 旱塢.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干船坞 · 查看更多 »

亨利七世 (英格兰)

亨利七世(英文:Henry VII,),英格蘭國王,1485年8月22日到1509年4月21日在位。 他是亨利六世同母异父弟里士满伯爵埃德蒙·都铎和兰开斯特公爵岡特的約翰的曾孙女玛格丽特之子。被视为兰开斯特派首领。因為理查三世要求布列塔尼引渡亨利七世回國,亨利七世流亡至法国。1485年,在法国攝政法兰西的安妮援助下,將理查三世杀死,宣布继承英格兰王位。 1486年,亨利七世與约克王朝爱德华四世之女约克的伊丽莎白结婚,宣布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合并,结束了玫瑰戰爭。其後亨利七世採取联姻政策,亨利七世為长子亞瑟·都鐸聘娶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凱瑟琳,爾後長子亞瑟早逝,為繼續保有與西班牙之間以聯姻方式獲得的友好關係,亨利七世說服凱瑟琳留下,並將其嫁給次子亨利;亨利七世的长女瑪格麗特嫁给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亨利七世任內獎勵工商业发展,有贤王之稱。.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亨利七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亨利五世 (英格兰)

亨利五世(Henry V,)英格兰蘭開斯特王朝国王(1413年—1422年在位)。在他短暂的九年统治期间,他取得了中世纪任何一位英格兰国王都未取得过的军事辉煌。 亨利五世是英王亨利四世之子,母为玛丽·德·伯翰。生于蒙茅斯(在威尔士)。在他出生时他父亲还只是德比伯爵。当德比伯爵被放逐期间,亨利被国王理查二世收养,并得到很好的教育。德比伯爵篡位后,即封亨利为威尔士亲王。1413年3月20日,亨利五世加冕为英格兰国王。 亨利五世重燃百年战争战火,而他甚至取得了比爱德华三世更大的胜利。当时法国内部矛盾重重:国王查理六世长期患精神病;两大贵族集团奥尔良派与勃艮第派流血冲突。亨利五世一一加以利用。实际上,他使勃艮第公爵无畏的约翰背叛自己的国家转而支持英国。 1415年亨利五世正式侵入法国。事实证明,他是比爱德华三世更善于发挥英格兰长弓手威力的指挥官。他首先攻下勒阿弗尔,继而向沿海重镇加来进军。在这期间,亨利五世宣称他要得到法国的王冠。以少胜多的阿金库尔战役(1415年)几乎摧毁法国人的鬥志。此后英军不断取胜,1419年全部征服诺曼底,随即法国北部第一重镇鲁昂投降。 1420年亨利五世迫使查理六世签订特鲁瓦条约。这份条约对英格兰来说是难以置信的巨大胜利:条约规定,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的女儿瓦卢瓦的凯瑟琳(法语读卡特琳)结婚,并且查理六世死后其法国王位由亨利五世继承(剥夺了法国王太子查理的继承权)。亨利五世实际成为法国的摄政。 此时的亨利五世可谓青云得意,然而1422年在万塞讷附近的一次战斗中,亨利五世死於斑疹伤寒。.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亨利五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Henry VIII;),是英格蘭亨利七世次子,都铎王朝第二任国王,1509年4月22日繼位。他也是愛爾蘭領主,後來更成為愛爾蘭國王。亨利八世為了休妻而另娶新皇后而與當時的羅馬教皇反目,推行英格兰宗教改革,並通过一些重要法案,容許自己另娶,並将當時英國主教立為英國國教會大主教,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己成为英格蘭最高宗教领袖,並解散罗马教廷在國內的修道院,使英國王室的权力因此达到顶峰。他在位期間,把威尔士并入英格兰。雖然有說亨利八世在離世前成為英國國教徒,但是他一生都提倡天主教儀式及教條。他的後裔愛德華六世,以及伊麗莎白一世都繼續推行改革。但是,他的女兒瑪麗一世在位期間曾恢復天主教的地位。亨利八世曾經有六次婚姻,其中有兩個妻子被其下令斬首。 他在位期间,除了推行宗教改革外,更積極鼓励人文主义研究。亨利八世还合并了英格兰和威尔士,使英国皇室的权力达到顶峰。国家的权力扩大了,而中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度也加强了;亨利成功的参与了欧洲大陆上的政治外交,然而却为此耗尽了国库,给以后继位的英国君主带来了麻烦。.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亨利八世 · 查看更多 »

人道援助

人道援助(又稱人道救援)是基於人道主義(例如出現人道危機時)而對受助者作出物資上或物流上的支援,主要目的是拯救生命,舒緩不幸狀況,以及維護人類尊嚴。 「人道援助」與「發展援助」的主要分別,在於後者是致力於解決可能導致危機或緊急局勢的潛在社會經濟因素而發。.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人道援助 · 查看更多 »

伊丽莎白一世 (英格兰)

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終生未婚,因此有“童贞女王”(The Virgin Queen)之稱,亦稱“荣光女王”(Gloriana)、“賢明女王”(Good Queen Bess,或直譯“好女王貝絲”)。在她之前的都鐸王朝君主順序是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和她的異母姊瑪麗一世。 伊丽莎白是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个妻子安妮·博林的女儿。但在她两岁八个月的时候,生母不僅即被父親处死,其婚姻關係亦被宣布无效,伊丽莎白被剥夺王室称号。她的同父异母弟弟爱德华六世继承了王位直到1553年駕崩,他无视两位同父异母姐姐及當時的法律规定,伊丽莎白和罗马天主教徒玛丽,而把王位传给了简·格雷夫人。爱德华的遺願並沒有成功,玛丽赶走了简·格雷夫人,当了女王。 1558年,伊丽莎白接替她的同父异母姐姐而成为女王,聲稱要在優秀顧問的帮助下治理國家。她非常信任一群以為首的顾问官们。伊丽莎白上任後首先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建立一个新教的英格蘭教會,她成为该教会最高领袖,實施。人们原以为伊丽莎白会结婚生子,以延续都铎王朝。但她没有,尽管有很多人追求她。随着她的年龄渐长,伊丽莎白因为其未婚而变得知名。当时有不少人通过画像,游行和文学作品讴歌她。 在国家管理方面,伊丽莎白比她的父亲和姐姐更加温和Starkey Elizabeth: Woman, 5.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伊丽莎白一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

伊利沙白女皇級航空母艦(Queen Elizabeth-class)為英國皇家海軍最新型的超级航空母艦。一號艦伊莉莎白女王号(HMS Queen Elizabeth R08)已于2014年7月8号下水,2017年12月7日服役,二號艦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 R09)在建造中,预计2019年服役。.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伊麗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

伊丽莎白女王号航空母舰()是首艘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2014年7月4日下水,2017年12月7日服役,是英國皇家海軍第二艘同樣取名為伊麗莎白女王的軍艦。 伊莉莎白女王号和它的姊妹艦威尔士亲王号是皇家海軍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的戰艦。它們的目的是多用途的載體,可適應完成多種角色。兩艘航母的母港都是樸資茅斯海軍基地。http://www.royalnavy.mod.uk/server/show/nav.3099 Portsmouth Naval Base facts on RN website.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伊麗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是21世纪初以美国、英国军队为主的多國部隊進駐伊拉克、并推翻以萨达姆·侯赛因为首的伊拉克复兴党政权的一场战争。澳大利亞軍隊和波兰军队也参与了此次联合军事行动。军事行动是在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所发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儿子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开始的。 反恐怖主義的联合部队是由120,000人的美军部队、45,000人的英军部队、2,000多人的澳军部队和200人的波军部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0,000人的伊拉克部队。他们是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2003年3月20日多國部隊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标志着伊拉克战争的开始。 美国第3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达挺进,伴随他们作战的还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若干部队。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有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队和英国远征军(包含第4和第7装甲旅组成的第1装甲师以及若干海军陆战队)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克的海运通道。在战争进行了两周后,美军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并和该地的库尔德反叛军结成同盟,美国预期中的准备在北方投入的则由于土耳其议会的反对而未能在该地参加战斗。 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2大城市巴斯拉。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现了断水和停电等人道主义危机,国际多个人道组织向伊拉克运输救援物资,这些援助物资大多都从联军所控制的烏姆蓋薩爾进入伊拉克,还有部分则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 战争爆发大约3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大規模衝突。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之后巴格达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纷纷陷入无政府状态,巴格达市内发生频繁的抢掠事件,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遭到洗劫,上万件美索不達米亞時期的珍贵文物失踪。有伊拉克民众批评美军,并没有努力维持巴格达的市内安全。2005年以來,伊拉克政壇興辦了民主選舉,並在美國支持下開始了重建,然而這並沒有帶來理性的政治與平等,少數什葉派與財團掌控國家,遜尼派極端份子佔地為王,使美軍與美援隊伍傷亡不斷,2008年奧巴馬總統以美軍撤出(主要是戰鬥部隊)的政見上台,2011年正式撤退,結束了大部分的軍事行動。然而伊拉克戰亂遠未解決,隨後伊斯蘭國於2014年的興起,美國反恐戰果再度倒退,還造成全球難民危機與恐怖主義擴散至歐洲,此戰至今影響未明。.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伊拉克战争 · 查看更多 »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伦敦 · 查看更多 »

伦敦海军条约

《伦敦海军条约》是於1930年4月22日,由《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缔约国——英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及法国召开伦敦海军军备会议签订的《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即伦敦海军条约),有效期至1936年12月31日為止。 《伦敦海军条约》对缔约三国的主力舰数量进一步裁减,继续冻结各缔约国主力舰的建造至1936年,并且约定了舰龄超过20年的主力舰可进行改装与性能提升的条文。条约规定了巡洋舰的分级与数量的限制,标准排水量超过1850吨、不大于1万吨的巡洋舰分类又分为两级:主炮口径超过6.1英寸的巡洋舰(a型)和主炮口径不超过6.1英寸的巡洋舰(b型)。.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伦敦海军条约 · 查看更多 »

弹道导弹潜艇

弹道导弹潜艇(Ballistic Missile Submarine)是一种以发射弹道导弹为主要功能、專用於水底匿蹤潛航以作為核威慑(nuclear deterrent)武力平台的潜艇類別。.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弹道导弹潜艇 · 查看更多 »

德文郡

德雲郡(Devon),為英國英格蘭西南部的一個郡,以人口計算,普利茅斯是第一大城市、自治市鎮(Borough),埃克塞特是第二大城市(亦是郡治),托貝是第二大自治市鎮,托基是第一大鎮(Town),佩恩頓是第二大鎮。 德雲是34個非都市郡之一,實際管轄個八個非都市區,佔地6,564平方公里(第三),有740,800人口(第12);如看待成48個名譽郡之一,它名義上包含多兩個單一管理區─普利茅斯、托貝,佔地增至6,707平方公里(第四),人口增至1,122,100(第11)。 德文西與康沃尔郡相鄰,東北與森麻實郡相鄰,東與多實郡相鄰。德文東南臨英倫海峽,與多實郡南岸合組成侏羅紀海岸,在2001年入選世界自然遺產(登記名稱為「多實-東德雲海岸」),是英格蘭唯一的自然遺產;西北臨碧仙桃灣。埃克斯穆爾國家公園位於德文中央,達特穆爾國家公園橫跨德文東北、薩默塞特西南。德雲郡有很多海岸度假區及一些歷史古城,加上其溫和的天氣,旅遊業佔了德雲郡經濟很重的地位。.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德文郡 · 查看更多 »

快速反应部队

快速反应部队(Quick Reaction Force)也简称快反部队,或称快速反應小組、快速應變小組等,沒有統稱,是指能夠於極短的通報下反應的武装力量,一般說法是15分以內執行應變行動。騎兵部隊常被作為快速反應組。 快速反應組通常只對防衛區周邊的突發事件作反應。或是對當地警方的求救發動支援。視情況,甚至是對遭到任何戰鬥波擊的任何人做出反應。 快速反應組的工作裡,其任務通常不艱難,主要為保安與偵察。最低限度一個排的現代化步兵在良好的訓練後可擔任快速反應組的工作。搭配適當載具賦予機動性可得到較佳效果。 在板門店周邊的非軍事區,駐韓美軍指揮的快速反應組擁有一個營的規模(約500人以上),以因應較大的威脅。另外如大韓民國陸軍的一騎兵旅,維持一支阿帕契直昇機中隊作為快速反應組。.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快速反应部队 · 查看更多 »

土伦

土伦(法语:Toulon; 加斯科:Tolon),法国瓦尔省南部地中海海岸的城市。现在有人口175,000左右。土伦港,是法国南部的一个重要港口,是一个良好的海军基地。.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土伦 · 查看更多 »

地中海

地中海(英文:Mediterranean),被北面的歐洲大陸、南面的非洲大陸以及東面的亞洲大陸包圍著。东西长约4000公里,南北最宽处大约为1800公里,面積251.6万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的平均深度是1500米,最深處为5267米。 地中海西部通过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接,東部通过土耳其海峡(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相连。19世紀時開通的蘇伊士運河,接通了地中海与紅海。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其附属的大西洋却是年轻的海洋。地中海处在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是世界最强地震带之一。地中海地区有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 地中海作为陆间海,风浪较小,加之沿岸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拥有许多天然良好的港口,成为沟通三個大陸的交通要道。這樣的條件,使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促进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发展。現在也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地区之一。其沿岸的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业发达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乾燥,冬季温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植被,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里光热充足,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地中海 · 查看更多 »

哥本哈根战役 (1801年)

哥本哈根海战(Battle of Copenhagen,丹麦语:Slaget på Reden)是一场发生于1801年4月2日的战争,海德·帕克爵士率领的英国舰队和丹麦-挪威舰队在哥本哈根附近交战。舰队副司令霍雷肖·纳尔逊没有服从帕克下达的撤退的命令,在休战协定签订前击毁了许多丹麦-挪威船只。.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哥本哈根战役 (1801年) · 查看更多 »

哈瓦那

哈瓦那(西班牙语:La Habana,旧称San Cristóbal de La Habana)为古巴的首都,主要城市以及商业中心。城市人口有240万人。是古巴和加勒比海国家里最大的城市。城市分别向西和向南延伸,内有三个港口:Regla、Guanabacoa和Atarés。阿尔门达雷斯河从南到北贯穿整个城市,注入佛罗里达海峡。它位于古巴的西北部海岸,被哈瓦那省包围,距离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南部仅90多海里(144 km)。地理位置是北纬23度8分、西经82度23分。 需要注意的是,哈瓦那市(Ciudad de La Habana)并不属于前哈瓦那省,而是单独成为古巴15个省份之一,名称就是哈瓦那市(Ciudad de La Habana),哈瓦那市下分为15个(县)区(municipio)。在古巴及大部分拉美国家,municipio是基层地方政府。此外,哈瓦那(La Habana)一词在当地人的口中一般特指该城于西班牙殖民时期所建的部分,即哈瓦那旧城(La Habana Vieja)以及后来建造的中哈瓦那(Centro Habana)。 西班牙腓力二世国王于1592年授予哈瓦那城市的封号,并于1634年由皇家頒佈其"通往新世界的钥匙和西印度群岛的堡垒"封号以正式确认该市的重要地位。这个封号铭刻在哈瓦那的盾章上。西班牙人开始修建防御工事,在1553年政府所在地从岛上最东面的圣地亚哥迁到了哈瓦那,从而使哈瓦那成为实际意义上的首都(de facto capital)。修建港口防御工事的重要性最早是由于当时英国、法国以及荷兰的海盗在16世纪袭击该城市。而在1898年,美国緬因號戰艦在哈瓦那港口沉船事件是美西战争的导火索。 现在,哈瓦那是古巴政府所在地,许多政体机构以及商业总部也都设在那里。.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哈瓦那 · 查看更多 »

决策无方者埃塞尔雷德

决策无方者埃塞尔雷德(Æþelræd Unræd或Æðelred Unrǣd),现代英语中称之为无准备者埃塞尔雷德(Æthelred the Unready;也译作仓促王埃塞尔雷德)或埃塞尔雷德二世(Æthelred II)(),是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英格兰王国国王(978年 - 1013年,1014年 - 1016年)。他是和平者埃德加和王后的儿子。Different spellings of this king’s name most commonly found in modern texts are "Ethelred" and "Æthelred" (or "Aethelred"), the latter being closer to the original Old English form Æþelræd.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决策无方者埃塞尔雷德 · 查看更多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冷战 · 查看更多 »

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le Traité de Versailles,Treaty of Versailles),全称《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Traité de paix entre les Alliés et les Puissances associées et l'Allemagne,Treaty of Peace between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Powers and Germany),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和战败的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7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凡爾賽條約》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在凡爾賽和約的眾多條款中,最具爭議性的一項莫過於第231條款。該條款迫使德國承認發動戰爭的全部責任。合約也限制德國的軍事能力,使其割讓領土,以及迫使他們支付巨額的賠款。在1921年時,德國所要負擔的賠款高達1320億馬克(爾後減免至314億馬克)。當時許多經濟學家,包含著名的約翰·凱因斯,都認為凡爾賽條約太過苛刻,賠款金額過於高昂並且容易產生不良後果。但是也有人持反對意見。例如法國元帥費迪南·福煦就認為條約對德國非常寬容。.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凡尔赛条约 · 查看更多 »

兩西西里王國

兩西西里王國是拿破崙時期完結和1816年费迪南多一世恢復權力的時候,被給予他的領地(包括南義大利和西西里島)的新名字。王國的首都是那不勒斯。.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兩西西里王國 · 查看更多 »

兩棲突擊艦

兩棲突擊艦 (Amphibious assault ship),亦稱兩棲--艦、強襲登陸艦(源自日文中的「強襲揚陸艦」),是一种用来在敌方沿海地区進行两栖作战時,在戰線後方提供空中與水面支援的軍艦。 这种军舰由過去是直升機航空母艦发展而来的,但是大部分也結合了船坞登陆舰的(Well deck)設計,可装载登陆艇。且相較於多數航空母艦,不少兩棲突擊艦可擁有更密集的自身防護武器,未必需要護衛艦隊保護。由於兩棲突擊艦是現代軍艦中大小與排水量僅次於航空母艦的類別,因此對於未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或是在沒有配置航空母艦的艦隊中,兩棲突擊艦往往會成為艦隊旗艦,.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兩棲突擊艦 · 查看更多 »

公海舰队

公海艦隊(Hochseeflotte,亦有大洋艦隊的譯名)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的一支主力艦隊,曾參與過於第一次世界大战,自1907年2月起由本土艦隊(Heimatflotte)改名而來。海軍上將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是「公海艦隊」的締造者,他將後者建設為一支足以挑戰英國皇家海軍海上霸權的艦隊。德皇威廉二世亦是艦隊的擁護者,將其視作德國取得海外殖民地、晉升為全球強權的工具。鐵必制建軍的核心思想為風險理論,德軍若將強大的戰鬥艦隊集結於北海將可和海軍兵力分散於帝國各處的皇家海軍達到均勢,使後者將不會與德國海軍發生衝突,以免導致其自身海軍核心實力的衰落。 公海艦隊主要由戰艦編組而成,一般為8艘組成一支分艦隊,亦有少數如第1偵查集群的特別編制。公海艦隊於1907年創建時僅有2支戰艦分艦隊,而到了1914年時額外增加了3個中隊。1906年的无畏舰革命極大地影響了公海艦隊的組成,後者編制中的24艘前無畏艦都淪為過時而需汰換,到了1914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公海艦隊才有了僅僅兩支滿編的無畏艦分艦隊,而8艘最現代化的前無畏艦則被編為第3支分艦隊。另外還有兩支分艦隊在戰爭爆發後才將舊式軍艦編組而成,戰爭結束後即解編。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公海艦隊於北海進行多次出擊,欲引出具優勢兵力的大艦隊的一部份,進而消滅之,這類引誘作戰(如砲轟英國沿海岸)多由以航行速度快的战列巡洋舰所組成的第1偵查集群所執行。結果促成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的日德兰海战,但與德方計畫不同的是,公海艦隊遭遇到的卻是整支大艦隊。這場海戰的結果雖不具決定性,但英方卻在戰略上佔有優勢,且進而說服了德方艦隊司令——赖因哈德·舍尔上將,即便艦隊決戰的結果有利於德國,但後者仍無法在戰爭中取勝,故舍爾此後便與其他海軍高層一同向德皇建議改採無限制潛艇戰。結果在1917與1918年期間,公海艦隊的主要任務變成了確保北海的德國海軍基地可供U艇作戰。儘管如此,公海艦隊依舊於北海出擊數次,還曾調派分艦隊前往波罗的海對抗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1918年11月,德國戰敗,盟軍拘留了整支公海艦隊於斯卡帕湾,但就在《凡尔赛条约》簽署前幾天的1919年6月,艦隊大部分的軍艦被德國水兵自沉。.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公海舰队 · 查看更多 »

兰开斯特里亚号

兰开斯特里亚(RMS Lancastria)是英国Cunard航运公司旗下的豪华皇家游轮。 兰开斯特里亚号于1940年6月17日在法国圣纳泽尔港外海被纳粹德国空军的轰炸机击沉。据推测这次沉没事件导致的罹难人数达4000以上。这次事件是英国航海史上死亡最多的单次事件,也是英国在二战中伤亡最惨重的一次事件。据称兰开斯特里亚号的罹难人数比泰坦尼克号(Titanic)和露西塔尼亚号(Lusitania)罹难人数的总数还多。.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兰开斯特里亚号 · 查看更多 »

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是英国一场政变,導因於英国國王與英国国会權力之爭以及基督教新舊教(英國國教會及天主教會)之爭,发生於1688年到1689年。 英国国会辉格党、托利党信奉新教(英國國教會)之黨人們聯合起義;將信奉舊教的詹姆斯二世国王罷黜,改由詹姆斯之女玛丽二世與夫婿威廉三世,兩伉儷君主共治英国。.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光荣革命 · 查看更多 »

光輝號航空母舰 (R06)

--(HMS Illustrious R06)是英國皇家海軍無敵級航空母艦系列的二號艦。她是使用这名字的第五艘皇家海军军舰,第二艘航空母舰。她的船员亲切地称地为“健壮号”(lusty)1982年的福克兰战争使得英国政府下决心完成该舰,加入她的前辈无敌号和竞技神号的行列。结果她在斯旺亨特船厂提前三个月完工,1982年6月20日服役,开到朴茨茅斯接收物资和船员。以最快的速度于 8月28日赶到福克兰群岛接替无敌号,然后回到英国后直到次年3月20日才在官方文件上正式写明服役。她参加过在伊拉克的南部守望行动,90年代在波斯尼亚的拒绝飞行行动和2000年在塞拉利昂的栅栏工行动,2002她进行了改装而没参与进攻伊拉克的伊拉克战争初期行动,但是在2006年以黎战争中参加了撤出英国侨民行动。 卓越号已于2014年8月28号正式退役。.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光輝號航空母舰 (R06)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在俄羅斯又稱為東方戰爭(Восточная война),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是俄國與英、法為爭奪小亞細亞地區權利而開戰,戰場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亞半島。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帝国,另一方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法兰西帝国、不列颠帝国,后来撒丁王国也加入这一方。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亞戰爭是俄羅斯人對抗歐洲的重要精神象徵,最終以俄方求和簽訂巴黎和約作結。.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克里米亚战争 · 查看更多 »

克里特島戰役

克里特島戰役(Luftlandeschlacht um Kreta,Μάχη της Κρήτη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臘战役的一部分,爆發于希臘克里特島的戰事。战斗開始於1941年5月20日早上,纳粹德国發動代號“水星行動”(德語:Unternehmen Merkur)的军事行動,空降入侵克里特島。防守該島的为希臘抵抗军及盟軍。 經過首天的戰鬥以英軍為首的盟軍承受了极高的傷亡,卻無法有效阻斷德軍的進攻。第2天由於盟军方面的通讯出現问题,导致盟軍指揮官无法及时掌握戰況,致使島上西面的馬萊邁機場落入德軍手中,令德軍得以大量空運增援部隊,在数量上压倒盟軍并最终完全控制克里特島。 克里特島戰役在3个方面都是空前的:.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克里特島戰役 · 查看更多 »

前卫级核潜艇

前卫级核潜艇(Vanguard-class)是英國皇家海軍一個弹道导弹核潜艇艦級。每艘潛艇装备有16枚三叉戟2型弹道导弹,还有4个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装有消音瓦与电子战及诱饵系统。在1986-1993年由建造,共有四艘同級艦——(HMS Vanguard S28)、(HMS Victorious S29)、(HMS Vigilant S30)与(HMS Vengeance S31),自1997年空投型自由落體核子彈从英国皇家空军退役后,先鋒級就成为英国现役唯一一种核打击平台(英国最后一种战略轰炸机胜利者式于1993年退役)。.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前卫级核潜艇 · 查看更多 »

勝利號戰艦

皇家海軍勝利號战舰(HMS Victory)是一艘英國皇家海軍的一級风帆战列舰。在1778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時參與 ,並於1797年法國大革命時,參與聖文生角之役,大勝西班牙海軍。此後又在1805年參與特拉法加之役,其間因作為副海軍上將納爾遜的旗艦并且大破法國與西班牙聯合艦隊而聞名於世。 勝利號戰艦也是現存最古老的戰艦。現在停放於英國樸次茅斯海軍基地的乾塢,作為一所浮動博物館使用。.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勝利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四国同盟战争

四國同盟戰爭(War of the Quadruple Alliance;Guerra de la Cuádruple Alianza,1718年-1720年),是因為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五世和王后埃麗莎貝塔·法爾內塞對義大利領地的野心以及對法國王位的宣稱,引起英國、法國、奧地利、荷蘭四國組成同盟來對抗西班牙,薩伏依公國之後也加入同盟。雖然戰爭早在1717年開始,但直到1718年雙方才正式宣戰。 1720年各國簽訂海牙條約結束戰爭,西班牙被迫放棄法國王位宣稱和戰爭中佔領的領土,換取各國保證費利佩五世的兒子卡洛斯未來可以在法爾內塞家族絕嗣後繼承帕爾瑪公國。.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四国同盟战争 · 查看更多 »

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 (1937年)

“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HMS Ark Royal)是英国皇家海军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英国海军历史上有三艘用“皇家方舟”命名的航空母舰,1937年命名的是第一艘。.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 (1937年) · 查看更多 »

破冰船

冰船是一种专门用于在结冰的水面上开辟航道的特种船舶。破冰船的主要特点是船体宽(纵向短,横向宽)、船壳厚、马力大,且船体各区域设有不同的压水舱,动力多采用对称的多轴,多螺旋桨配置。 许多高纬度国家拥有破冰船,例如俄罗斯拥有多艘核动力大马力破冰船,用于开辟北极航道。.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破冰船 · 查看更多 »

福克兰群岛

福克--兰群岛(Falkland Islands),阿根廷称之为马尔维--纳斯群岛(Islas Malvinas),是一个位于南大西洋巴塔哥尼亚大陆架上的群岛。主岛地处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南部海岸以东约500公里,南纬52°左右海域。整个群岛包括东福克兰岛、西福克兰岛和776个小岛,总面积12,200平方公里。福克兰群岛是英国海外领土,拥有内部自治权,英国负责其国防和外交事务。群岛首府是斯坦利,位于东福克兰岛。 福克兰群岛的发现及其后欧洲人殖民统治的历史均存在争议。法国、英国、西班牙和阿根廷都曾在岛上设立定居点。英国于1833年重申了其殖民统治,但阿根廷仍宣称拥有岛上主权。1982年,阿根廷对岛上实施军事占领,福克蘭戰爭由此爆发,之后阿根廷战败撤军,英国再次拥有群岛主权。 根据2012年的人口普查结果,除卻服役军人及其家眷,福克兰群岛一共有2,932位居民,其中大部分都是具英国血统的福克兰群岛人。其他种族包括法国人、直布罗陀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来自英国、南大西洋圣赫勒拿岛和智利的移民已经扭转岛上人口数量下降的趋势。群岛的主要和官方语言都是英语,根据,福克兰群岛人都是合法的英国公民。 群岛坐落在亚寒带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边界,两个主要岛屿上都拥有海拔高度达到700米的山脉。岛上有大量鸟类种群,但由于有外来物种的竞争,有许多种鸟类已经不再在主岛繁衍。群岛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渔业、旅游业和以高品质羊毛出口为重心的绵羊养殖业。由于与阿根廷存在海上争端,由福克兰群岛政府许可的石油勘探仍然存在争议。.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福克兰群岛 · 查看更多 »

福克兰战争

#重定向 马岛战争.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福克兰战争 · 查看更多 »

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戰爭」或「科索沃衝突」這個名詞通常是用來描述兩場接續的並且有時相當類似的武裝衝突。內戰後隨即發生了國際衝突,分别为:.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科索沃战争 · 查看更多 »

突击队

突擊隊(Commando),又稱特攻隊,是一種精英的輕裝步兵或是特種部隊。在美國陸軍中的遊騎兵,就是一種突擊兵,因此也被稱為遊騎兵。一般來說,突擊隊是有能力在發動大規模的攻勢中,作牽頭作用,並且可以在限定時間內,入侵距離與範圍比一般單位表現較為傑出。人員能夠有此表現,是因為有多樣化的特殊技能、武器與裝備,尤其是在與一般單位比較下,能夠傘降、攀冰、及岸灘作戰等。.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突击队 · 查看更多 »

竞技神号航空母舰

英国海军历史上有多艘用“竞技神”命名的军舰 其中用“竞技神”命名的航空母舰(HMS Hermes)有两艘.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竞技神号航空母舰 · 查看更多 »

竞技神号航空母舰 (95)

“竞技神”号航空母舰(HMS Hermes)是英国皇家海军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 “竞技神”号航空母舰是英国海军于1917年订购的,是第一艘专门设计的航空母舰,被认为是现代航空母舰的始祖。“竞技神”号于1918年开工建造,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及结构布局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建造工程进度缓慢,1923年才完工服役,采用蒸汽轮机为动力,航速为25节,采用全新的设计:封闭式的舰首,将舰桥、桅杆和烟囱合并成大型舰岛位于全通式飞行甲板的右侧。当时载机数量为20架,随着舰载飞机尺寸加大,载机数量下降到16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2年4月在印度洋锡兰,“竞技神”号被日军海军第1航空艦隊航空母舰编队的舰载飞机击沉。.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竞技神号航空母舰 (95) · 查看更多 »

第1航空艦隊 (日本海軍)

1航空艦隊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一個艦隊,沿革上轄有航空母艦及基地航空部隊。.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第1航空艦隊 (日本海軍)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纳尔逊子爵霍雷肖·纳尔逊

海軍中將第一代納爾遜子爵霍雷肖·納爾遜,KB(Vice Admiral Horatio Nelson, 1st Viscount Nelson,),英國18世紀末及19世紀初的著名海軍將領及軍事家,在1798年尼羅河戰役及1801年哥本哈根戰役等重大戰役中帶領皇家海軍勝出,他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戰役擊潰法國及西班牙組成的聯合艦隊,但自己在戰事進行期間中彈陣亡。 納爾遜生於諾福克郡一個小康之家,1771年倚靠舅父的關係加入海軍,很快在軍中備受賞識,屢獲擢升,1779年首次擔任軍艦艦長。不過他在美國獨立戰爭完結後一度在西印度群島惹上官非,返國後又賦閒在家,至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英、法日益交惡,他才在1793年獲重新重用,被派往地中海一帶服役。納爾遜在土倫附近一帶參與過幾場小型戰事,有份協助英方攻下科西嘉島,但期間失去右眼。後來在1797年的聖文生戰役中,他率兵先後登上兩艘敵方戰艦展開惡鬥,因而聲名大噪。 聖文生戰役後不久,納爾遜在加那利群島的聖克魯斯-德特內里費進行另一次軍事行動時,失去右臂,被迫返回英國休養。他在翌年1798年復出,帶領英軍在尼羅河戰役重挫法國海軍,此後繼續留守地中海,協助那不勒斯對抗法國入侵,但後於1800年被召回國。在1801年,納爾遜再獲起用,前往波羅的海,在哥本哈根戰役中擊敗丹麥海軍。此後,他再被派往地中海阻止土倫的法國艦隊駛離地中海,但不成功,雙方於大西洋及加勒比海展開追截,最終法國艦隊成功逃逸。納爾遜返國稍作休息後,在1805年9月再度出擊堵截位於加的斯的法、西聯合艦隊,並在10月21日爆發特拉法加戰役,納爾遜在戰事中取得英國海軍史上其中一次最重大的勝利,但他自己卻中彈陣亡,身後遺體運返英國,落葬於聖保羅大教堂。 雖然納爾遜與漢彌爾頓爵士夫人艾瑪的風流生活在他生前一度招來不少閒言蜚語,成為輿論的焦點。不過自去世以後,納爾遜被國人普遍視為偉大的軍事人物,他的英雄色彩在19世紀中葉開始得到加以宣揚,令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成為大英帝國與英帝國海上霸權的象徵之一。即使到現代,納爾遜在不少英國人心目中仍享有崇高地位,現今位於倫敦西敏的特拉法加廣場,即為紀念納爾遜而在1843年建成的。.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第一代纳尔逊子爵霍雷肖·纳尔逊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又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是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1839年9月4日)至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期间,清朝和英国因為港脚商人以飞剪式帆船在广东沿海武装公开贩运鸦片而爆发的战争。战争的直接导火线,是道光十九年 (1839年) 清帝國钦差大臣林則徐奉道光皇帝圣旨於广东东莞收繳鴉片,先於虎门销烟,接着道光帝下旨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英国为打开中国国门而发起战争。战争以英国远征舰队炮击广东九龙为起点,最后以清朝失败,及以签订《南京条约》告終。这场战争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闭关大门,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年.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第一次鸦片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European theatre of World War II),戰事历时六年,由納粹德國入侵波蘭開始,並且由納粹德國戰敗而完結。戰爭主要是軸心國和同盟國之間的戰鬥。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斯洛伐克屬軸心國陣營,英國、自由法國、蘇聯、比利時和美國則屬同盟國陣營。 戰地主要分為西線、東線和南線三部分,西線即納粹德國和法國、英國、比利時之間的戰爭,東線即納粹德國和蘇聯、波蘭之間的戰爭,而南線即意大利王國、納粹德國和南歐、地中海地區的戰爭。三戰線中以東線最激烈最漫長。主要由納粹德國發動進攻。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规模最大、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5,000萬人參戰,2,000萬左右的人喪生,3,000萬左右的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给欧洲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

二次倫敦海軍條約(Second London Naval Treaty)是1936年3月25日第二次倫敦海軍裁軍會議(Second London Naval Disarmament Conference)舉行後,由法、英與美三國政府所簽訂的軍事協約,該條約也造就了條約型戰艦這種產物。.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次鴉片戰爭(Second Opium War;Seconde guerre de l'opium)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又称英法联军之役。是公元1856年至1860年9月22日英國與法國欲谋取在华更大利益,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为导火索,组织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戰爭;又被英国人称为「亞羅號戰爭」(Arrow War)、「英法對華遠征」(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英中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此次戰爭時值不列顛群島的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時期、法國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以及中國的清朝咸豐時期。.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 查看更多 »

納爾遜

#重定向 第一代纳尔逊子爵霍雷肖·纳尔逊.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納爾遜 · 查看更多 »

纳瓦里诺海战

纳瓦里诺海战在1827年10月20日爆發,是希腊民族解放革命时期(1821-1832年)纳瓦里诺湾(伯罗奔尼撒半岛西南沿岸)进行的海战。英、法、俄聯合海軍摧毀鄂圖曼和埃及結合的武裝。這場海戰是歷史上最後一場完全以帆船來打的重要海戰,因而著名。英法俄聯盟的船裝備得比敵方好,船員也較訓練有素,是以取得勝利。 Category:希腊独立战争.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纳瓦里诺海战 · 查看更多 »

纽芬兰岛

纽芬兰岛(Newfoundland,Terre-Neuve,意指「新尋獲之地」),是一位於北大西洋的大型島嶼,属加拿大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管辖。该岛面积111,390平方公里,人口466,172人(2001年统计)。纽芬兰岛西北隔贝尔岛海峡与拉布拉多半岛相隔。主要城市圣约翰斯除了是島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外,也是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的首府。.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纽芬兰岛 · 查看更多 »

维哥湾海战

维哥湾海战是1702年10月23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初期)发生在西班牙大西洋沿岸维哥湾的一次海战。交战双方是英荷联合舰队和法西联合舰队。.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维哥湾海战 · 查看更多 »

维斯特兰山猫直升机

#重定向 韦斯特兰山猫直升机.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维斯特兰山猫直升机 · 查看更多 »

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或American Revolution;1775年—1783年),或稱美國革命戰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是英國與準備獨立的美利堅及法國這個欧洲强国之間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主要是始於是北美十三殖民地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洲之外。因此,英國決定與當地的印地安人結盟,以增加勢力。 在獨立戰爭初期,英國能夠充分利用皇家海軍船堅炮利的優勢控制十三殖民地的沿海城市,但對於如何控制內陸地區、及應對盤據內陸、熟悉地形、驍勇善戰的殖民地民兵卻束手無策。隨著法國海軍在切薩皮克海戰大捷奪得制海權,英軍於1781年的約克鎮之圍城戰役中慘敗投降,並於1783年被逼簽訂《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但因為大量於戰後由十三殖民地逃至北方的英屬北美,反而導致新建國的美國立國後經濟困頓蕭條、甚至於冬季出現疫潮及飢荒,以及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出現短暫的興旺。.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美國獨立戰爭 · 查看更多 »

美國海軍

美國海軍(United States Navy,縮寫:USN或U.S. Navy),是美利坚合众国軍隊的一个軍種,負責管理所有与海軍有关的事务。其职责为:“配备、训练和武装一支有能力赢得战争、阻止入侵和保证海域自由的海军战斗部队。”美国海军除了目前有近500,000现役和预备役海軍军人、278艘现役大小军舰之外,海軍旗下甚至還有美國空軍以外的另一支空中部隊,多數為舰載飞机,數量達逾4,000架.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美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美国海军陆战队

美國海軍陸戰隊(United States Marine Corps,縮寫为 USMC),又稱美國陸戰隊,是美利堅合眾國軍中的海軍陸戰隊及兩棲作戰部隊,其主要職責是運用美國海軍的艦隊(含航空兵),快速抵達全球各危機發生地執行戰鬥任務。美國海軍陸戰隊属于美国军队中的一个独立兵种,與美國海軍地位平行,同屬美國國防部下屬的美國海軍部,其軍階名稱與陸軍、空軍相同。負責美國駐外使館保安的警卫部队亦隸屬於美國海軍陸戰隊。.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美国海军陆战队 · 查看更多 »

热那亚共和国

热那亚共和国(Repúbrica de Zêna /re'pybrika 'de 'ze:na/,Res Publica Ianuensis,Repubblica di Genova;全名最尊贵的热那亚共和国,1798-1805年称利古里亚共和国)是一个大约在1100年开始建立位于意大利西北海岸利古里亚地区的独立城邦,至1805年被拿破仑治下的法国吞并。虽然在拿破仑被打败后的1814年热那亚曾经复国,但热那亚之後只存在一段短时间,最终共和国被萨丁尼亚王国吞并。.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热那亚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

菲臘親王殿下,愛丁堡公爵(His Royal Highness Prince Philip, The Duke of Edinburgh,),為英国--伊莉莎白二世的王夫。 菲臘親王於1921年6月10日出生在希腊伊奧尼亞群島克基拉州的克基拉島,為希臘和丹麦王子。他父親安德列是希臘國王喬治一世的第四子,曾祖父則是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九世,母親黑森-巴騰堡郡主艾麗絲則是英国維多利亞女王的外曾孫女。 1947年,改家族名為蒙巴頓(Mountbatten)。同年11月20日和第三代表妹伊莉莎白公主結婚,兩人都是維多利亞女王的玄孫。岳父英國前國王乔治六世授予他愛丁堡公爵、梅里奧尼思伯爵(Earl of Merioneth)和格林尼治男爵(Baron Greenwich)等爵位。1953年他獲授皇家海軍元帥、英國陸軍元帥和空軍元帥等職位。 1986年,菲利普亲王陪同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他们是第一位访问中国的英国君主伉俪。在中国访问期间,两人在北京会见了邀请他们访华的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與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见面,还登上了万里长城。离开北京以后又到访了上海、西安、昆明和广州,然后转到香港访问。 2017年5月4日,白金汉宫宣佈菲臘親王於同年秋天開始全面卸下公職。8月2日,菲腊亲王在參與海軍陸戰隊在倫敦慈善遊行活動后正式退休。.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三世 (英格兰)

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英格蘭國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爱德华三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炸弹

弹是一种填充有爆炸性物質的武器。炸弹主要利用爆炸产生的巨大衝擊波、熱輻射與破片对攻击目标造成破坏,另外也有像中子弹这样产生大量中子放射线,主要对生物造成伤害,避免对有如建筑等物品造成损害,使經濟損失失减少到最小的特殊炸弹。 控制炸弹引爆的装置有定时器、遥控器、各種传感器(譬如风扇引信)、激光等。 炸弹多用于戰爭、恐怖活动等场合。現在威力最大的爆弾是沙皇炸彈。另外現代威力最强大的常規炸弹是GBU-43巨型空爆彈。 1849年奧地利利用氣球向威尼斯扔下最早的空投炸彈,1912年義大利攻打黎波里塔尼亞首次使用硝化甘油炸彈。.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炸弹 · 查看更多 »

無限制潛艇戰

無限制潛艇戰(Unrestricted submarine warfare)是指不分軍用或民用的設備或工具,於戰時為求打擊敵方士氣及消耗敵方物資,不惜攻擊非軍用机构或設施,尤其是載具的戰略。這種戰略對與戰事無關的平民百姓而言尤為殘忍,儘管此舉確實有效避免敵人偽裝成民用船來補給或偷襲,但大多仍是擊沉單純的民船,對人民的生命與財產損失極為嚴重。这一战略是基于航路斩断学说之上为海军弱国制衡海军强国的不对称战略。.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無限制潛艇戰 · 查看更多 »

特種部隊

特種部隊(Special Forces)普遍指向接受特別及高度強度訓練的軍事單位,專門執行特種作戰、偵察、滲透、狙擊及反恐等。在中文語境中,特種部隊一般不包括非軍事單位特種警察部隊。.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特種部隊 · 查看更多 »

特種舟艇中隊

#重定向 特殊舟艇隊.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特種舟艇中隊 · 查看更多 »

特立尼达岛

特立尼达岛(英语:Trinidad Island;西班牙语:Isla Trinidad),--譯作--,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两主岛中较大者,位于西印度群岛最西南部,距南美洲大陆委内瑞拉海岸仅11公里。特立尼达岛面积4,768平方公里,是西印度群岛中第六大岛,也是小安的列斯群岛中面积最大者。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于1498年发现该岛,因岛上三座并列的山峰而将该岛命名为“特立尼达”,意为“三位一体”。此后该岛长期被西班牙占有,直到1797年转入英国手中,1888年与多巴哥岛组成联合殖民地,1962年获得独立。 该岛资源丰富,出产石油、天然气和沥青,矿业为支柱产业。.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特立尼达岛 · 查看更多 »

特拉法加海戰

特拉法加海战(法语:Bataille de Trafalgar,英语:Battle of Trafalgar。也译作特拉法尔加海战),1803年拿破仑统治的法国与英國为首的第三次反法同盟再次爆发战争,拿破仑计劃进军英国本土,为牵制住强大的英国海军,拿破仑派海军中将维尔纳夫率领的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与英国海军周旋。1805年10月21日,双方舰队在西班牙特拉法加角外海面相遇,决战不可避免,战斗持续5小时,由于英軍指揮、戰術及訓練皆勝一籌,法西联合舰队遭受決定性打擊,主帅維爾納夫以及21艘戰舰被俘,但英军主帅霍雷肖·纳尔逊海军中将也在战斗中阵亡。 在随后到来的风暴中,许多正被拖回的作为英国战利舰的被俘法西军舰相继沉没于海中,而英国军舰却无一损失。 此役之后,法国海军精锐尽丧,从此一蹶不振,拿破仑被迫放弃进攻英國本土的计划。而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得以巩固。.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特拉法加海戰 · 查看更多 »

直升機航空母艦

升機航空母艦是一種主要用於運載直升機和垂直起降飛機的航空母艦,但也常被歸類為兩棲突擊艦或者反潜航空母舰的一種,主要用於包括反潛作戰與密接空中支援在內的軍事任務。兩棲突擊艦通常會有船塢登陸艦的設計以裝載登陸艇,而直升機航空母艦則是泛指擁有大型飛行甲板供大量直升機起降的船艦,因此兩者常會有重疊之處。除此之外,根據各國對作戰任務的需要與對船隻種類的定義不同,對直升機航空母艦與兩棲突擊艦的區別方式也不同,在一些歐洲國家的海軍,直升機航空母艦甚至與輕型航空母艦的類型劃分重疊。舉例來說,類似設計與功能的船隻在歐洲國家的海軍被分類為航空母艦,但到了美國海軍卻可能被歸類為兩棲突擊艦類別,無法一概而論。 直升機航空母艦有多種不同的構造型態,部分直升機航空母艦擁有類似一般航空母艦般的貫通式飛行甲板,除了直升機的起降外,也能提供作為垂直起降(VTOL)或(STOL)的操作平台,英国皇家海军的(HMS Ocean (L12))即為此類設計。另一類的直升機航空母艦則是擁有類似一般巡洋艦或驅逐艦的前半艦身結構,但在艦身後段設置有一個面積加大的直升機甲板,通常採用如此設計的直升機航空母艦,除了仰賴艦載機進行攻擊任務外,大都擁有較完整的自有攻擊火力,義大利海軍的(Vittorio Veneto (550))即為此類設計的典範。 除了美國與歐洲等傳統海權國家曾經建造數量較多的直升機航空母艦外,日本海上自衛隊與韓國海軍在進入21世紀後也開始擁有名目上列屬於、兩棲登陸艦或戰車登陸艦的直升機航空母艦。前蘇聯在1960至1970年代間,也曾製造過二艘莫斯科級直升機航空母艦。.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直升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直布罗陀

布罗陀(Gibraltar)是14個英國海外領土之一,也是最小的一個,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末端,是通往地中海的入口。 直布罗陀面积約为6平方公里,北接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加的斯省。直布罗陀巨岩是直布罗陀主要的地标之一。直布罗陀的人口集中在该区域的南部,容纳了直布罗陀人和其他民族共三万多人。居民人数包括常住的直布罗陀人,一些常驻的英国人(包括英国军人的妻子和家人,未包括军人本身)和非英国居民。没有包括参观的游客和短暂停留的人士。 2009年,本地出生的人数达到23,907人,含3,129名英国移民居住者和其余民族2,395人,总人口数达到31,623人。.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直布罗陀 · 查看更多 »

白船旗

白船旗(White Ensign)是英国皇家海军舰艇及其岸上机构所悬挂的海军船旗,又名“圣乔治船旗”(St George's Ensign)。旗帜为白底,绘有红色圣乔治十字,左上角为英国国旗。 护卫女王的船只和皇家游艇舰队亦悬挂白船旗。除英国外,一些英联邦国家海军也使用白船旗的变体作为海军旗帜,通常的做法是左上角为本国国旗,而圣乔治十字被替换为海军徽章。另外英属南极领地和英国北方灯塔管理委员会的旗帜也是白底船旗,但并未加缀圣乔治十字。.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白船旗 · 查看更多 »

百年战争

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Guerre de Cent Ans) 1337年至1453年,交戰雙方是英格蘭王國和法蘭西王國;後來勃艮第公國等國亦加入戰爭。它是世界最長的戰爭之一,長達116年,最後由法方勝出,不少新的戰術和武器因而發明。.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百年战争 · 查看更多 »

韦斯特兰山猫直升机

韦斯特兰山猫(Westland Lynx)是一种英法合作,-人民网由英国生产的多用途军用直升机。山猫直升机起先由英国韦斯特兰直升机公司生产。经过多次收购重组后,现在的制造商为意大利列奥那多旗下的奥古斯塔韦斯特兰公司。但生产线几十年来一直设在英格兰的约维尔。-中国网山猫直升机是早期欧洲国际合作航空器设计的典范。最初的设计目的是为英法海军提供一种实用的舰载反潜直升机。后来任务被拓展到战场通用直升机、搜救、运输、甚至反坦克和反舰作战。除了英法,德国也是山猫直升机的主要用户。 值得注意的是,山猫直升机世界上第一种(也是唯一一种)可以完成全部固定翼飞机基础特技飞行动作的直升机。在1986年,一架改装过的山猫直升机以400km/h的飞行速度打破了苏联人维持多年的直升机飞行速度世界纪录。这个纪录直到2016年仍未被打破。" ". 国际航空联合会 (FAI)- 虽然已经生产了将近40年,山猫直升机仍然是受欢迎的在产直升机。除了军用型号外,山猫直升机还有两个军民两用型号:韦斯特兰30(Westland 30)和AW159野猫(Wildcat)。前者因为不太受欢迎在1980年代已经停产,后者至今仍是奥古斯塔韦斯特兰的主打型号之一。.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韦斯特兰山猫直升机 · 查看更多 »

鞭打

鞭打是虐待的手段之一,也是一种刑罚,现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仍有鞭刑。.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鞭打 · 查看更多 »

荷屬東印度

荷屬東印度是指1800年至1949年荷蘭人所統治的印度尼西亞。1596年,荷兰人霍特曼率领的一支荷兰船队到达爪哇岛的万丹。1603年,荷兰在爪哇建商站;1605年,征服盛产香料的马鲁古群岛中的安汶岛、帝利岛。1619年,攻占爪哇岛上的雅加达,命名巴达维亚,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方的总部。在荷兰人到来之前,葡萄牙人已经在印尼地区建立了一些商站。之后,英国人也登陆印尼,建立殖民地。而荷兰变成了这些欧洲国家裡面占领最多领土的国家。荷兰最初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对这些地区实行殖民统治。1799年东印度公司解散后殖民地被荷兰政府接管,史称荷属东印度。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地人開始爭取自治。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當荷蘭本土被德國完全佔領後,荷蘭政府宣佈終止與當時最大貿易伙伴日本的貿易,觸發日本對印尼的侵略行動。這可以說是印尼得以獨立的原因。日本二戰投降的消息傳到印尼之後,蘇加諾立即在之後一日發表印尼獨立宣言。之後在短短五日間,印尼全國都宣告脫離荷蘭政府的管治,荷兰欲夺回殖民地,双方展开三年多的印荷战争。有日軍兩千多人改名換姓,偽裝為當地人,他們幫助印尼訓練士兵與荷蘭作戰,又联合国向荷蘭施壓的緣故,印尼在战争中占了上风。最終荷蘭當局在1949年与印尼签署,宣佈放棄對印尼的管治權,使印尼得以正式獨立,苏加诺當選为印尼第一任总统。.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荷屬東印度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年 - 1714年)是因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絕嗣,法兰西王國的波旁王室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為爭奪西班牙帝國王位,從而引發的一場歐洲大部份君主制國家參與的大戰。.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艦隊

西班牙艦隊(西班牙語:Grande y Felicísima Armada或Armada Invencible,即最幸運的艦隊或不可擊敗的艦隊、無敵艦隊)為16世紀後期著名的海上艦隊,是由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在1588年所派出,意圖征服英格蘭卻失敗的艦隊。無敵艦隊之役是英西戰爭中其中一個大型的戰役,也是戰爭過程之中第一個侵略性攻擊意圖。這場戰爭同時也是英國歷史中最有名的戰爭。在格瑞福蘭海戰(Battle of Gravelines)中,西班牙船艦被法蘭西斯·德雷克所領導的英國海軍用秘密武器即八艘火船擊沉。 無敵艦隊,最後繞過大不列顛島及愛爾蘭島西岸回國時僅存43艘,由於損失百艘以上的大戰艦及超過一萬四千名士兵,從此國勢鼎盛的西班牙停滯不前,英格蘭則成為海上強權,開啟了伊莉莎白一世的盛世。.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西班牙艦隊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海軍

西班牙海軍(La Armada Española)是西班牙軍隊的一個分支,也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海軍之一,建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卡斯提亞(Castilla)及亞拉岡(Aragon)兩王國統一為西班牙之時。海軍基地位於羅塔(Rota,與美國海軍共用)、費羅爾(Ferrol)、San Fernando 及卡塔赫納(Cartagena)。 有研究認為西班牙海軍的戰鬥力位列世界第七。事實上,該軍隊是世上少數可同時在各大洋同時執行任務的海軍。 海軍的守護者是海神La Virgen del Carmen、軍歌是La Salve Marinera。每年7月16日是海軍節。.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西班牙海軍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岛

西西里(Sicilia )是意大利南部的一个自治区。西西里占地25,708平方公里,人口数为500万,是意大利最大的区。同时也是地中海最大的岛。而西西里岛周邊几个中小型的岛屿也被纳入西西里区域范围。 在古中國稱之為斯伽里野,《諸蕃志》:「斯加里野國,近蘆眉國界,海嶼闊一千里,衣服、風俗、語音與蘆眉同。本國有山穴至深,四季出火,遠望則朝煙暮火,近觀則火勢烈甚,國人相與杠舁大石,重五百斤或一千斤抛擲穴中,須臾爆出,碎如浮石。」 明朝萬歴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參與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稱西西里島為西齊里亞,並附註:「此島有二山,一常出大火,一常出煙,晝夜不絕。」 由于西西里岛在地中海商业贸易路线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具备重要战略意义的地方,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在此設有美國海軍和義大利空軍共用的大型軍用機場。西西里区域属于大希腊(古希腊殖民区)。而西塞罗曾经称锡拉库萨为古希腊中最美丽的城市。 西西里岛以及其周围属義大利岛屿一起组成西西里地区人口5,029,683人。其首府是巴勒莫(130万人口)。其它重要城市有卡塔尼亚(40万人口)、墨西拿(27万人口)、锡拉库萨(11万人口)、特拉帕尼(10万人口)、卡尔塔尼塞塔(8万人口)、阿格里真托(6万人口)和拉古萨(6万人口)等。西西里岛隔墨西拿海峡与亚平宁半岛相望。 西西里岛最高的山是埃特纳火山(3,323米),它也是欧洲最大、最活跃的火山。墨西拿北部的斯特龙博利岛上的斯特龙博利火山也是一座活火山。.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西西里岛 · 查看更多 »

馬來亞海戰

來亞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場海上戰役,這場戰役產生了兩個重大的影響至今,其一是大艦巨砲主義式微,未來海戰上空中優勢的重要性將更高以及航空母艦在艦隊的有效性;其二是改變了歐洲各國對日本的印象,不再輕視日本的工業技術與戰術,將其視為亞洲國家中特別的存在。 這一行動發生在1941年12月10日英屬馬來亞東部,近彭亨州關丹,英國戰艦“威爾斯親王號”和戰鬥巡洋艦“反擊號”被日本帝國海軍的岸基轟炸機和魚雷轟炸機擊沉。.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馬來亞海戰 · 查看更多 »

马尼拉

尼拉(Maynila,Manila),又稱岷里拉,是菲律宾首都,位於菲律宾的最大岛—呂宋島馬尼拉灣的東岸;今為菲國第二大城,人口有150萬;乃全國經濟、文化、教育和工業中心,現為人口達1000萬的馬尼拉大都會區之發展核心。2013年4月,馬尼拉人口排名全球第6名,達2120萬人。在同屬此都會區的眾多城市中,僅奎松市人口多於馬尼拉市。马尼拉之名源於一种生长着白豔花朵的湿地树(Maynilad),許多觀賞過的人們都以「那些白色的花开着,便像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形容它。她所屬的這個都會區,菲律賓官方稱為馬尼拉大都會(Metro Manila),一般外國人和非定居者通常簡稱以馬尼拉。全區由17座城市和直轄市所組成。.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马尼拉 · 查看更多 »

驱逐舰

驱逐舰(destroyer)是一种多用途的军舰,1890年代至今海军最重要的船种之一。美規常用代號為DD。 從前是負責配合主力攻擊的戰艦與巡洋艦的支援工作,但自從二戰後航母開始流行後,無空優能力的戰艦就逐漸消失淘汰;巡洋艦艦種在模組化的反艦飛彈技術進步下,也顯得體型過大而笨重,使驅逐艦已經逐步在功能上取代了前兩者地位,而成為了海軍軍艦的頭把交椅,新型驅逐艦的火力和噸位也達到了近萬噸甚至万吨以上的巡洋艦級別。.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驱逐舰 · 查看更多 »

詹金斯的耳朵戰爭

詹金斯的耳朵戰爭(英語:War of Jenkins' Ear;Guerra del Asiento)是大不列顛與西班牙一場發生自1739年至1748年的軍事衝突。後來自1742年起,有關戰爭成為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一部分。.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詹金斯的耳朵戰爭 · 查看更多 »

魚雷

魚雷(torpedo)是一種有推进能力、在水下移動攻擊敵艦吃水線下船身的魚型水雷。魚雷可以从水上或水下发射,发射平台有潛艇、軍艦、鱼雷艇、直升機或固定翼飛機等。一般是用鱼雷发射管发射,但一些微型潜艇或鱼雷艇也有将鱼雷外掛在船体上,将它抛出自己航行出去的用法。 鱼雷在撞击或到达敌方目标附近时引爆,破坏目标的水下部份,造成敌方舰艇進水下沉。速度一般为40-50节,新型的超空化鱼雷时速可达200節。过去老式鱼雷的射程短,仅有1.8公里左右,新型鱼雷的射程可达16公里。鱼雷攻击可以用较小代价击沉大型舰艇,但因为攻击距离近,发射平台有被敌方远程火力击毁的风险。 鱼雷按破坏力可分为轻型和重型,按制导方式可分为无制导、自主制导和线控制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以前的魚雷不具備導引功能。在發射之前需要先設定魚雷航行的方向與深度,發射之後魚雷會持續前進直到撞击引爆,或動力用盡而沉沒。現代的魚雷都有自我導引與追蹤目標的能力,準確度和殺傷力都高得多。.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魚雷 · 查看更多 »

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

貝爾格拉諾將軍號(ARA General Belgrano)是阿根廷海軍一艘巡洋艦,1982年5月2日在马岛战争中被英国皇家海军核動力潛艇「征服者號」以魚雷擊沉,導致323人喪生。 1899年完工的一艘7,069噸裝甲巡洋艦亦命名為「貝爾格拉諾將軍號」。.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鳳翔號航空母艦

鳳翔號航空母艦是大日本帝國海軍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日本第二艘使用該名的軍艦,且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全通式甲板航空母舰。技術上則透過間諜爵士率領的代表團等人自英國竊取而來。.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鳳翔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费利佩二世 (西班牙)

#重定向 腓力二世 (西班牙).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费利佩二世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超级大国

超級大國(英语:superpower),又稱超級強權、超級強國,是國際社會體系中,國力處於第一級水準的國家。超級大國擁有較大的影響國際事件的能力,並能夠向全世界投射军事力量。「超級大國」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普及於冷戰時代,最早指英国、蘇聯和美國三个大国;冷戰时期随着大英帝国的瓦解、殖民地紛紛脫離及衰弱,改为即指美国與苏联两大国。.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超级大国 · 查看更多 »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法語:Louis XIV,),全名路易·迪厄多內·波旁(Louis-Dieudonne),自號太陽王(法語:le Roi Soleil),1680年更接受巴黎市政會獻上的「大帝」(le Grand,路易大帝)尊號。他是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和納瓦拉國王,從1643年至1715年在位,長達72年110天,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确切记录在世界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独立主权君主。 路易十四是法王路易十三的长子,出生于法国圣日耳曼昂莱,王弟奥尔良公爵菲利普則於1640年出生。登基之初,由他的母亲奥地利的安娜攝政,直到1661年法國宰相红衣主教马萨林死后他才真正开始亲政。 在红衣主教阿尔芒·让·德·普莱西·李希留和马萨林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了一个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王国。他把大貴族集中在凡爾賽宮居住,将整个法国的官僚机构集中于他的周围,以此強化法国国王的军事、财政和机构的決策權。他建立起的這一絕對君主制一直持續到法國大革命時期。 在他親政期間(1661-1715年),法國發動了三次重大的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兩次小規模的衝突——遗产战争和重盟战争。法荷戰爭和兩次小衝突讓他建立霸權,使他在1680年開始成為至高無上的歐洲霸主;後兩場大戰對上荷-英-奧的三強聯盟,大同盟戰爭因雙方厭戰而和解,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後由法國王孫繼承王位,但戰爭負擔也使國庫日漸空虛,使法國國力在他死後日漸下滑。.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路易十四 · 查看更多 »

鷂式攻擊機

#重定向 AV-8獵鷹II式攻擊機.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鷂式攻擊機 · 查看更多 »

鹰式教练机

式教练机是英国BAE系统公司制造的单引擎高级喷气式教练机,于1974年首次飞行。鹰式教练机用于装备英国皇家空军和其他国家空军,作为训练机或低成本輕型戰機。鹰式教练机目前仍在生产,至少出廠1000架飞机销售给世界各地18个用户。.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鹰式教练机 · 查看更多 »

达特茅斯

達特茅斯(Dartmouth)是英格蘭德文郡的一座城鎮和民政教區。2001年,達特茅斯有人口5,512人,2011年減少至5,064人。.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达特茅斯 · 查看更多 »

迪戈加西亚岛

迪亞哥加西亞島(Diego Garcia)是查戈斯群岛的主岛,也是英属印度洋领地首府所在地,距离印度最南端1900公里。位处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国际水域,战略地位重要。查戈斯群島所属島嶼/礁都是英屬印度洋領地。.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迪戈加西亚岛 · 查看更多 »

霸王行动

王行动(Operation Overlord)为诺曼底战役的代号,是盟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功入侵德占西欧的军事行动。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开始(海王星行动,Operation Neptune;亦称D日,D-Day),霸王行动正式打响。近1,200架飞机首先发动空降突袭,此后超过5,000艘舰船投入两栖攻击。当日近160,000名士兵横渡英吉利海峡,至8月底超过200万盟军士兵已成功登陆法国。 1943年5月,同盟国领导人于华盛顿召开,决定于1944年发动跨海入侵行动。美军上将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受任为盟军远征部队最高司令部总司令,英军上将伯纳德·蒙哥马利则受任为总司令,负责指挥参与本次行动的全部陆军力量。诺曼底海岸为行动目标,美军负责登陆代号为犹他和奥马哈的两处海滩,英军负责登陆与,加军负责登陆。为应对诺曼底海滩的特殊状况,盟军开发投入专项技术,包括两个人造港()及一系列特型坦克(霍巴特滑稽坦克)。在入侵发起前数月,盟军发起一系列欺敌计划,称,成功使德军对登陆日期及地点做出错误判断。阿道夫·希特勒任命德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负责于大西洋壁垒一带建设防御工事,以应对未来入侵。 盟军首日未能达成行动目标,但在6月26日和7月21日分别夺取瑟堡和卡昂,获取关键立足点,并由此逐渐扩展行动规模。8月8日德军发动反攻未果,近50,000名士兵陷入法莱兹包围圈。8月15日盟军入侵法国南部(代号龙骑兵行动),8月25日巴黎解放。8月30日德军全线撤往塞纳河,霸王行动就此结束。.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霸王行动 · 查看更多 »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胡德号(HMS Hood ,舷號:51),是英国建造的最后一艘战列巡洋舰,属于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艦名典故為紀念18世紀英国皇家海军上将子爵,為历史上第4艘以“胡德”(Hood)命名的军舰。该級軍舰在战争紧急应对法案(Emergency War Programme)之下的1916年下令建造,原先預定建造4艘,但是在日德蘭海戰顯示英國軍艦設計存在重大瑕疵;建造中的戰艦實施大規模設計修正。然而英國人清楚設計先天弱點很難在後天追加改正中修復,所以海軍上將級的後續艦在1917年取消建造,只有胡德號完工,也讓胡德號成為英國皇家海軍最後一艘戰鬥巡洋艦。 胡德號完工時,她是英國最好、世界最強大的戰艦之一,同時也成為英國皇家海軍的象徵與驕傲;稱她為全能的胡德(The Mighty Hood)。 從1920年代起,胡德號參與英國多次砲艦外交與國力展示演習,包括地中海訓練、1924年實施的環球巡弋任務,1930年代西班牙內戰爆發時,胡德號長期派駐地中海艦隊作為嚇阻武力運用。直到1939年才返回英國本土實施全面檢整,雖然皇家海軍有計畫讓她在1941年實施全面現代化工程,但是在1939年9月歐戰爆發後該工程遭推延,胡德號只進行小規模改良即再度投入戰場。 1941年5月,胡德號與威爾斯親王號戰艦奉命攔截試圖穿越封鎖線威脅大西洋航道的德國戰艦俾斯麥號與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5月24日丹麦海峡海战一役,胡德號與德軍俾斯麥號戰艦交火,不到十分鐘就被擊沉。.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航空母舰

航空母艦(常簡稱為航--母、航--艦、空--母,美規常用代號為CV+其他字母以分類)是一種以搭載艦載機為主要武器的军舰,艦體通常擁有供飞机起降的巨大甲板和座落於左右其中一側的島式艦橋(一般稱為「艦島」)。航艦是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核心,艦隊中的其它船隻提供其保護和供給,而航母則提供空中支援和遠程打擊能力。航空母艦是目前最大的武器系统平台,发展至今已是現代蓝水海军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海戰最重要的作戰艦艇之一。 航空母艦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間飛機作戰能力實用化後的影響,在各國航空技術進步、進而使陸基飛機有能力攻擊地面目標的同時,海軍亦用飛機來進行偵查與攻擊敵軍偵察機,因此出現了專門供水上飛機整備與其他雙翼機起飛的水上飛機母艦。一戰後,各大海軍強國主要仍維持著崇尚排水量大、裝載大口徑艦砲軍艦的大艦巨砲主義,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不少軍事理論家提倡將飛機用於攻擊軍艦的作法,因此研製出多種形式的航空母艦、奠定未來海空兵力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發後,航艦的重要性日益浮現,而在珍珠港事件以及馬來亞海戰的結果中顯示,大型軍艦在飛機的空中攻擊下十分脆弱,大艦巨砲主義也因此走向終結,到了戰爭後期各國不但趕緊將許多艦船改裝成臨時航母之外,還出現了如菲律賓海海戰此類的航艦大戰。 二戰結束後,航空母艦的地位一度因為核武器的出現而產生爭議與討論,特別是在受到核武器攻擊下的生存能力,但到了朝鲜战争後又恢復了其重要性,世界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航艦武力對抗苏联水面艦艇部隊的格局,航空母艦更是參與了世界各地的局部衝突與代理戰爭。冷戰結束後,世界各國軍備緊縮,目前僅中國、俄罗斯、英国、法国、印度、巴西、意大利、西班牙、美國、泰国擁有或計划建造航空母艦,由於其造價與維護費用巨大,擁有航空母艦也是國力強大的表現,在這方面美國海軍即擁有世界上全部已服役航艦總數的一半,排水量則佔了超過80%,其相關科技也是世界領先。.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航空母舰 · 查看更多 »

航海法案

航海法案(The Navigation Acts),又譯作航海條例,是指西元1651年10月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吉利共和国议会通过的第一个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法案,以后该法案不断修改完善,为此还引发了与海上强国荷兰的战争(见英荷战争)。但是航海条例也限制了英国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因此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發生因素之一。航海条在1663年、1673年和1696年三度更改,原因是当时的英国政府想进一步防止非法商人违反航海条例而向非英国本土国家出售未经加工的货物。(註: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原因是法國-印第安戰爭(1754-1763)后期的美殖民地因当时经济和英国对其施展政治压力而产生的后果。).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航海法案 · 查看更多 »

舰炮

舰炮指安装在海军舰艇上的火炮。主要用于舰艇射击海上、岸上和空中目标,是海军舰艇的主要武器之一。.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舰炮 · 查看更多 »

船坞登陆舰

船坞登陆舰是一种两栖战舰,船身中设有巨大的坞舱,主要用来装载登陆艇和两栖车辆,一般也可以搭载少量直升机,在两栖作战中,依靠这些搭载的载具向陆地输送人员和装备。.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船坞登陆舰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戰爭 (2001年)

2001年阿富汗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 - 至今對阿富汗蓋達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為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復,同時也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聯軍官方指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奧薩瑪·賓拉登等蓋達組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其的支援,2009年12月1日新就任的美国总统巴拉克·歐巴馬宣布在6个月内向阿富汗增兵30,000人,2011年5月1日奧薩瑪·賓拉登被美軍擊斃,2011年7月美軍开始逐步从阿富汗战场撤出,塔利班至今仍在談判。.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阿富汗戰爭 (2001年)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德大帝

阿尔弗雷德(Ælfrēd, Ælfrǣd;Alfred;)是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時期威塞克斯王国国王,也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个以「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國王」自称且名副其实之人。他率众抗击海盜民族維京人的侵略,使英格兰大部分地区回归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统治,故得享大帝(Alfred the Great)尊称。.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阿尔弗雷德大帝 · 查看更多 »

阿斯特导弹

阿斯特导弹(Aster),但更常被誤譯為“紫菀导弹”,是法國飛彈製造商(Eurosam)所開發製造的一個垂直發射防空飛彈系列,包括 阿斯特15和阿斯特30两种版本,除了經常作為陸基或艦載的防空武裝外,此系列飛彈也是法國主導的(Principal Anti Air Missile System,主要防空/反飛彈系統)之核心武裝 (Official Eurosam website), Retrieved February 2014.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阿斯特导弹 · 查看更多 »

薩伏依

薩沃依(義大利語:Savoia,法語:Savoie,英語:Savoy),法國東南部和義大利西北部歷史地區。統治該地的薩伏伊王朝在1946年義大利共和國建立前一直是統治義大利的王室。 萨伏依公国(Duché de Savoie、Ducato di Savoia)是1416年至1713年间曾经存在于西欧的独立公国,由萨伏依家族统治,领土包括今日意大利西北部和法国的东南部的部分地区。.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薩伏依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那不勒斯

那不勒斯(Napoli;那不勒斯语:Nàpule)是意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坎帕尼亚大区以及那不勒斯省的首府。城市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略低于100万。那不勒斯都会区有大约380万人口,是仅次于米兰和罗马的意大利第三大都会区和欧洲第15大都会区。那不勒斯地区也是意大利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 那不勒斯位于那不勒斯湾的北岸,其东西两侧分别是两个火山区域:维苏威火山和坎皮佛莱格瑞火山区。因此,该市自古至今不断受到火山活动和地震的威胁。 那不勒斯始於前600年,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美食而著称,那不勒斯历史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比萨饼起源于那不勒斯。音乐是那不勒斯文化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發明了浪漫吉他和曼陀林,以及对歌剧和拿波里民谣的重大贡献。 在其存在的2500余年历史中,大部分时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该市为古希腊人所创建,在“大希腊”中扮演重要角色;后来,罗马人、诺曼人和西班牙人都在该市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也曾经是波旁王朝统治的两西西里王国的首都,直到意大利统一。今天,那不勒斯仍是繁荣的地中海港口和商业城市,高速铁路和地铁网伴随着都会区的扩张。另一方面,黑手党组织克莫拉继续困扰着居民的生活,妨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那不勒斯 · 查看更多 »

里斯本

里斯本(Lisboa),亦稱為葡京,是葡萄牙共和國的首都和最大都市。其位置位于葡萄牙中南部大西洋沿岸,城北为辛特拉山,城南为特茹河出海口,与伦敦、巴黎、罗马等同为西欧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市區面積84.6平方公里、人口547,631人(2011年)。包含衛星城的都会区人口超過300萬,相當於葡萄牙人口的27%左右。公元前205年起为罗马人统治,当时的统治者凯撒把这个地区升格为市,并命名为Felicitas Julia(意为“祝贺凯撒”)。1256年起正式成为葡萄牙王国的首都,从此发展成为欧洲和地中海一带重要的港口与贸易城市。地理大发现时代很多航海家都是由里斯本出发到世界不同的地方探险的,此后成为葡萄牙殖民帝国富甲一方的政治与商业中心,现今与波尔图同为葡萄牙两大代表性城市。.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里斯本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Распад СССР)以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为标志,蘇聯最高蘇維埃于次日(1991年12月26日)通過決議宣佈苏联停止存在,立国69年的苏联從此正式解體。苏联解体代表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次大戰,二戰)结束后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并对20世纪末的国际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很多原来被苏联控制的欧洲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外交自主权,美国也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由俄罗斯为主导的苏联解体,继承国家俄罗斯丧失25%的领土,丧失如此巨大的领土只有列宁签定的《布列斯特和约》可相比,但二战后,《布列斯特和约》失去的领土除芬兰外全部收复,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已不可能好像以往一样通过武力扩张领土,俄罗斯要收复丧失的领土变得遥遥无期,苏联解体后被认为是苏联解体主要责任人的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民望长期处于低位。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甚至一些前苏联异见人士对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口诛笔伐认为他们是俄罗斯的民族罪人。.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英國內戰

英國內戰(English Civil War)是指1642年至1651年發生在英國議會派(「圆颅党」)與保皇派(「」)之間的一系列武裝衝突及政治鬥爭。辉格派历史学家稱之為清教徒革命(Puritan Revolution 。第一次(1642年-1646年)和第二次(1648年-1649年)内战发生在查理一世的支持者与的支持者之间,第三次内战(1649年-1651年)则是查理二世的支持者与残缺议会的支持者之间的冲突。1651年9月3日,内战以议会派在的胜利而结束。 內戰期間,議會派領袖奧立佛·克倫威爾對查理一世的頑抗態度感到莫大威脅,於是他強勢要求議員簽名支持他,處死國王。當許多議員反對克倫威爾而表態保住查理之後,克倫威爾用軍隊驅逐反對自己的議員,順服自己的議員因此召開議會(史稱「殘缺議會」)處死查理。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依「叛國者」的罪名公開斬首,克倫威爾順勢創建了英吉利共和國。處死國王不但震驚全英,也震驚歐陸,引起各種批評。1658年克倫威爾死後,其子無能又無氣魄控制軍隊,1660年在多數英國人思念王室的氛圍下,迎回查理一世的長子復辟,是為查理二世。.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英國內戰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空軍

英國皇家空軍(英文:Royal Air Force,RAF)為英國軍隊的航空作戰軍種,創設於1918年4月1日,為世界上第一支編成獨立軍種的空軍。在一战胜过同盟国后,英国皇家空军成为了该时期最庞大的空军。自创设以來,英国皇家空军在英國軍事史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不列颠战役。据2007年统计,皇家空軍有1000架以上飛行器,及45710位常備兵員。.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英國皇家空軍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

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Corps of Royal Marines,縮寫為RM),屬於英軍的輕裝步兵,並兼為兩棲作戰或海陸空協同作戰部隊,及雪地作戰、山地作戰專門部隊,與英國皇家海軍共同組成。 身為英國快速應變部隊主力,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是一支能夠全天候、獨立行動的突擊部隊。.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 · 查看更多 »

英國陸軍

英國陸軍(British Army),是英國軍隊的地上作戰部隊,它是由蘇格蘭與英格蘭在1707年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時形成的。至2006年,英國陸軍的現役部隊有79,550人,國土軍有24,690人,除国土军外的其它陆军预备役部队有121,800人。英國陸軍經常被部署於全球每一角落的參與多國聯軍的戰鬥或參與聯合國的維持和平行動。 英國陸軍與英國皇家海军和英國皇家空軍不同,沒有“皇家”头銜,原因是英国内战期间在英国君主与英国国会的一系列斗争中英国陆军总是站在英国国会一边,并且根据英国国会在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中的规定“和平时期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维持常备军”,英国陆军在法律上并不属于王室管辖。不过尽管英国陆军没有皇家头銜,这并不妨碍在陆军有若干團(Regiments)使用「皇家」此一頭銜。.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英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英國海外領土

英國海外領土(British Overseas Territories)是主权归于英国,但并不属于联合王国建制的14块海外領土。它们是大英帝国的残余部分,部分领土经投票表决继续成为英国领土,其余领土则尚未取得完全独立,更有一處領土的原居民全部被驅逐出境。 这14块领土包括安圭拉、英属南极领地、百慕大、英属印度洋领地、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福克兰群岛、直布罗陀、蒙特塞拉特、圣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皮特凯恩群岛、南乔治亚和南桑威奇群岛和阿克罗蒂里和德凯利亚。其中在南极洲声称的英属领地并不被其他国家所承认。这14块领土的总面积共约1,728,000平方公里(其中不被其他国家承认的南极洲英属领地170万9400平方公里),人口共约260,000人。 “英国海外领土”一詞源於《2002年英国海外领土法案》,取代了《1981年英國國籍法案》使用的稱呼「英國屬土」或「英国属地」(British dependent territory)。1981年前,这些领地被称为「殖民地」(colonies)或「直辖殖民地」(Crown colonies)。英国海外领土也会被称为联合王国的海外领土,若上下文意明顯,更可以直稱海外領土。 根西岛和泽西岛(合称海峡群岛)以及马恩岛,都被称为王权属地,虽然也属于英国王室主权之下,但是其与联合王国的宪政关系与海外领土完全不同,英國的14塊海外領土只單純是海外領土,並不是英國的屬地。英国海外领土和皇家属地也与英联邦国家地位不同,后者是由于与大英帝国的关系而加入英联邦的主权国家。.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英國海外領土 · 查看更多 »

英國政府

英國政府,當前官方名稱為「女王陛下政府」(Her Majesty's Government),香港民間俗稱「英廷」,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中央政府,由負責國家事務的各個大臣(又稱「前座」)組成。 首相領導政府,並揀選其餘政府成員。內閣是最高層的決策委員會,由首相和最上級的大臣組成。 在英國憲法下,行政權屬於君主,只有首相及內閣可以行使或建議行使。內閣成員以樞密院成員身份向君主提出建議,也可以政府部門首長身份直接行使行政權。 政府部長通常全為國會議員,並向國會問責。政府須依賴國會作出立法,因此政府實際上必須每五年舉行選舉。然後君主任命國會中第一大黨或多數黨的黨魁成為首相。 現任首相為保守黨黨魁特雷莎·梅,由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2016年7月13日任命。.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英國政府 · 查看更多 »

英国海军部

#重定向 海軍部 (英國).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英国海军部 · 查看更多 »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1936年)

英王佐治五世级战列舰(King George V class)是英国于1930年代末建造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二战前英国建造的最后一级战列舰。其设计遵守1936年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限制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不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大于14英寸即356毫米)的规定,是典型的条约型战列舰。同级舰有英王乔治五世号(HMS King George V)、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约克公爵号(HMS Duke of York)、安森号(HMS Anson)、何奥号(HMS Howe)5艘。.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1936年)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

英格蘭(England),又稱作英倫、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構成國,位於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蘇格蘭以南,威尔士以東,是英国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虽然就传统上一般可以认为其政治地位相当于一个国家,但以国际通行标准上其仍然是一级行政区。 在歷史上,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是以哈德良长城為界。英格蘭這個名字源自「盎格魯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魯人之地」,他們繼凱爾特人之後來到這個地方,属日耳曼民族。.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王国

英格兰王国(Kingdom of England;)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国家,在大不列颠岛的南方,包含现今的英格兰与威尔士。王室的首要居所原本是汉普郡的温切斯特,但伦敦和格洛斯特被授予同样的地位——特别是伦敦,从1066年开始已成为「事实上」的首都。伦敦成为王国的首都直至1707年(参见《1707年联合法案》),并继续保持英格兰首要城市的地位。该市亦是大不列颠王国(1707年–1801年)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801年–1922年)的首都。今日仍然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的首都。 英国的现任君主,伊丽莎白二世,是英格兰国王及女王的现任继承人。英格兰女王(及国王)的头衔其实自1707年来已被正式使用,但在法律上,这个被广泛使用的名称并不正确。她这个称号可以追溯至1千年前的威塞克斯国王称号。.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英格兰王国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联邦

英格蘭联邦(Commonwealth of England),1649年由英國國會建立,統治英格蘭王國。在奧利弗·克倫威爾征服愛爾蘭王國後,從1653年5月起開始統治蘇格蘭王國。 1653年,奧利弗·克倫威爾解散殘餘國會,自任為護國公,將國號改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联邦(Commonwealth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Ireland)。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結束了這段共和國時期,國號改為英格蘭王國。.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英格兰联邦 · 查看更多 »

英桑战争

英桑战争是于1896年8月27日发生于英国和桑给巴尔苏丹国之间的战争。战事总共持续了38至45分钟,为史上有记载的最短战争。 1896年8月25日,亲英的桑给巴尔苏丹去世。接替王位的是哈立德·本·巴伽什,而非英方倾向的。根据1886年英桑协定,苏丹即位需获得英国领事准许,但哈立德并未获得许可。英国以此为战争借口向哈立德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放下武器并离开王宫。哈立德召集王宫卫兵并封锁了王宫。 东非时间8月27日9时00分,最后通牒期限已过。英方于海港区域集结三艘巡洋舰、两艘巡逻舰、150名海军陆战隊員和海軍士兵,另有900名桑给巴尔士兵。皇家海军部队由海军少将指挥,亲英桑给巴尔部队则由桑给巴尔陆军准将指挥(马修斯亦为桑给巴尔首席部长)。近2,800名桑给巴尔人保卫王宫,多数为征召平民,但亦包括苏丹王宫卫兵及数百名仆从和奴隶。守军亦拥有数门火炮和机枪,置于王宫前方,指向英国舰船。9时02分炮击开始,王宫起火,守军火炮作废。英军在海上交锋中击沉桑给巴尔皇家游艇以及两艘小型舰船。亲英桑给巴尔军向王宫推进,受到机枪射击,但未受任何损失。王宫旗帜后遭击落,冲突于9时40分结束。 苏丹一方伤亡近500人,而英方仅有一名海軍士兵负伤。哈立德逃至德国领事馆寻求庇护,然后逃亡德属东非(今坦桑尼亚大陆部分)。英国迅速立哈茂德为苏丹,建立亲英傀儡政权。桑给巴尔苏丹国就此丧失主权,英国对其影响逐渐加深。.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英桑战争 · 查看更多 »

F-35閃電II戰鬥機

F-35閃電II式(F-35 Lightning II)是一款由美国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设计及生产的单座单发动机三軍通用多用途戰機,劳斯莱斯股份有限公司參與了引擎設計,是遠、近距離空對空戰鬥能力僅次於F-22的戰鬥機種 Lockheed Martin.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F-35閃電II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GIUK缺口

GIUK缺口是描述位於北大西洋海域上一處與海軍作戰有重大關係的海域。GIUK的縮寫來自於格陵蘭、冰島和英國這三個地方,GIUK缺口就是指位於這三地之間的海域,通常是引用在軍事相關的論述上。.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GIUK缺口 · 查看更多 »

U型潜艇

U型潜艇是特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國使用的潜艇。由于德国潜艇的编号都用德文“Untersee-boot”(意思为“潜艇”,按照英文直译写法为Undersea boat,简称U-boat)的首字母U加数字命名,如U-511。为了区别于同盟国的潜艇(英语为"submarine"),在英语裡使用"U-boat"来称呼德国潜艇。中文翻译为“U型潜艇”,亦可简称为“U艇”。.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U型潜艇 · 查看更多 »

查理一世 (英格蘭)

查爾斯一世(Charles I,詹姆士一世的次子,1612年其兄威尔士亲王去世后成为王储。所有本文中的日期,除了特殊指明的,都取自儒略历。)自1625年3月27日登基至1649年1月30日被处死(他是唯一以国王身分被处死的英格兰国王),是英格兰、苏格兰及爱尔兰国王。 查理一世在位期间卷入了与议会的权力斗争,他试图获得王室的收入,而议会则试图节制国王自以为的君權神授。他的很多臣民都反对他的行为,认为他是残暴的独裁者。尤其是他干扰英格兰与苏格兰教会的活动,未征得议会同意就任意向民眾課税。 查理一世在位期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混乱的宗教冲突。臣民们普遍不信任他们国王的信仰,一方面,在三十年战争中,他的失误成功的帮助了新教势力,然而另外一个事实却是,他迎娶了一位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公主。查理一世还重用当时具有争议的教会人物,例如(Richard Montagu)和威廉·劳德,他们都曾任查理一世时期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他的很多臣民都认为这样做使得英格兰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关系太紧密了。此后,查理一世还试图迫使苏格兰进行宗教改革,从而引发了。这一切都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国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最终促成了查理一世的灭亡。 在查理一世最后的几年中,由于企图推翻英格兰与苏格兰国会的权威,他与国会之间爆发了战争,史称为英国内战。同时他又利用自己英国国教领袖的身分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政策,引起了加尔文派清教徒的不满。查理一世在第一次英国内战(1642年 - 1645年)中被击败后,国会希望他能够接受君主立宪制。然而查理一世执迷不悟,他与苏格兰结盟,并逃到了怀特岛郡,这种行为彻底激怒了国会,从而导致了第二次英国内战(1648年 - 1649年)查理一世再次被击败,随后他被拘捕,审判,定罪,并以叛国罪处死。君主制瓦解,英格兰成了共和国,名为英格兰联邦,由國會的領袖奧立佛·克倫威爾執政,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在其父死后继承了王位,但直到1660年复辟后才得以行使君主权力。.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查理一世 (英格蘭) · 查看更多 »

查理二世 (英格兰)

查理二世(Charles II;),蘇格蘭及英格蘭爱尔兰国王,屬於斯圖亞特家族,生前獲得多數英國人的喜愛,以「歡樂王」、「快活王」(Merrie Monarch)聞名。 早年父親查理一世被克伦威尔處死,查理二世被迫流亡外國。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由其子理查·克倫威爾繼稱護國公。理查無力鎮壓反叛的貴族與軍官,英国政坛混乱,國會遂聲明由君主制復辟,查理二世因此得以返回英国。 1660年,查理二世在多佛登陆,回到伦敦即位。1661年4月,正式加冕为不列颠国王。即位之初他就與強勢的議會妥協,謹慎地行使其有限王權。他在1665與1672年,發動兩次英荷戰爭,結果因為戰局不利,得失參半;國內政局反而捲入外國勢力的鬥爭,深受法、荷的操控與干擾。1678年,反天主教的激進派議會,利用“天主教阴谋”釀成的政治大風暴,展開對天主教徒的強力迫害,並試圖徹底架空王權。1679年,查理二世签署國會制定的“人权保护法”,以後政治人物即使身處風暴,仍有一定的人權保障。1681年後查理掌握主動,打敗政敵並大幅提升王權,重建了其父的絕對君主制(專制王權)。 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他為了順應民心,長期保持英國國教的信仰;但他生前一向同情天主教,临死前就皈依了天主教。他死後,弟弟詹姆斯二世继位。 查理二世被称为「歡樂王」,個性活力四射并奉行享乐主义;他意志坚定,臨機制變,精明機智,知人善任,在充满教派冲突的危机时仍能操纵大局、挽回民心。但是他在作戰外交上成果不多,1670年後英國成為法國實質上的附庸(他最寵愛的法國情婦牽線引出英法聯盟),國際地位下降成二流國家;他的最大政績是讓英國海權大幅擴張,提升英國未來爭霸的實力(參見「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他死后没有留下合法的子嗣,但和情妇至少有14个私生子。 史家至今無法分斷查理真實的意圖,因此對他好與壞的各種行動,也就無法判斷是出於自私自利的動機,或是出於利國利民的善意;他外表高貴幽默,但內心神祕且難以捉摸,是一個不容易下定論的傳奇人物。.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查理二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掃雷艦

掃雷艦是一種海軍水面艦艇,專門用來清掃海中的水雷,以保護船隻航行與航道安全。掃雷艦一般屬於第二線的作戰艦艇,船上的武裝以自衛為主。 掃雷艦的作業方式是在疑似有水雷出現的海域來回航行,利用艦上的掃除設備清除與引爆水雷。掃雷艦與獵雷艦作業型態最大的差異是掃雷艦不會先偵測各別水雷的位置,因此掃雷艦在清除過程中航行的路線與涵蓋的範圍就很重要,以確保清除過的水域沒有危險。 掃雷艦清掃水雷的裝備包括機械和感應型態兩大類。機械掃除設備是用來切斷在水中的網路線,使得水雷浮出水面以利摧毀。 感應型態設備是針對感應船隻的聲音、磁性或者是壓力變化的水雷,製造足以引爆水雷的假訊號,以達到清除的目的。.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掃雷艦 · 查看更多 »

格林尼治

格林尼治(Greenwich ,,或,或譯:格林--治)是位於英國英格蘭大倫敦東南的格林尼治區、泰晤士河以南的城区和历史古镇。格林尼治镇位于泰晤士河南岸,伦敦传统中心点查令十字东南偏东8.9公里处。 格林尼治以其海事歷史、作为本初子午線的标准点、以及格林尼治時間以其命名而聞名于世。格林尼治从15世纪起是王宫(普拉森舍宫,或称愉悦宫)所在地,是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等多位君主的出生地。王宫在英国内战中荒废,此后由克里斯多佛·雷恩设计改建为皇家海军海员医院。1873年海军医院院址改为皇家海军学院,直到1998年學院關閉為止。 格林尼治因天文台而聞名,1675年,英王查理二世设立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到1998年不再做為天文观测设施使用,改为博物馆。1884年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上,各国決定將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經線做為標準零度經線,即本初子午线。 格林尼治镇在17世纪成为流行度假地,开始有一批豪宅在此建造。18世纪乔治时代,在古镇中心以南的高地上开始有大规模的住房开发。1890年創立有格林尼治大學。20世纪有两艘名船(卡蒂薩克號和吉普赛飞蛾4號)作为古迹被长期保存于格林尼治的河岸边。1934年,在原皇家医院学院的校舍内开办了國家航海博物館。 传统的格林尼治镇在天文台和海军学院四周,在镇中心有传统的集市、教堂以及保存下来的古船。镇中心附近的格林尼治火车站建于1836年,是伦敦第一条铁路——伦敦-格林尼治铁路的一部分。近年政府又开发了在古镇东北的格林尼治半岛区域,称为“北格林尼治”,其中包括大型表演、娱乐设施“千禧圆顶”。2012年伦敦奥运会有部分比赛项目在格林尼治进行,包括在格林尼治宫苑草坪举行的马术比赛和现代五项的部分比赛,和在北格林尼治千禧圆顶内的北格林尼治體育館举办的篮球和体操项目。.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格林尼治 · 查看更多 »

桑特海峡战役

桑特海峡战役(Battle of the Saintes)是美国独立战争中英国海军在西印度群岛的重要胜利,从而结束了该地区的法国威胁。.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桑特海峡战役 · 查看更多 »

梅诺卡岛

梅诺卡岛(西班牙語:Menorca)是地中海西部一島嶼,屬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島的第二大島。位於馬略卡島東北,面積約700平方公里。人口約九萬(2010年)。 全島長約50公里,寬約15公里,地勢平坦,為叢林所覆蓋,氣候溫和。岛上制高点为托羅山,海拔358公尺。 梅諾卡島於1708年被英國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佔領,至1713年《烏德勒支和約》中西班牙正式割讓梅諾卡島予英國。西班牙在十八世紀曾兩次奪回梅諾卡島,但最終全島被英國再度佔領。直到1802年,英法兩國簽署《亞眠和約》,英國將梅諾卡島交回西班牙,結束英國對該島近一百年統治。 梅諾卡島首府馬翁有飛機場,旅遊業發達。 礦產有鉛、鐵和銅。.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梅诺卡岛 · 查看更多 »

樸次茅夫海軍基地

#重定向 樸次茅斯海軍基地.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樸次茅夫海軍基地 · 查看更多 »

樸次茅斯港

#重定向 朴次茅斯.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樸次茅斯港 · 查看更多 »

樸次茅斯海軍基地

樸次茅夫海軍基地(HMNB Portsmouth)為英國皇家海軍三個現役海軍基地之一,另外兩個分別為位於蘇格蘭的與位於英格蘭西南部的。樸次茅夫海軍基地建於樸次茅夫港的東岸,威特島以北,皇家海軍近三分之二的水面艦艇長期停泊於此基地。基地內設有英國海軍總指揮部,艦隻維修設備與及供乘務員使用的設施如宿舍及醫療,全部均由英國國防部提供。 樸次茅夫海軍基地為皇家海軍最古老的海軍基地,近幾個世紀中於大英帝國擴張時期與及保衛英倫三島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基地內亦有旅遊景點勝利號(HMS Victory)與及(HMS Warrior)。於2006年英國國防部表示將重新檢討三個現役軍港的未來發展,以確保能提供皇家海軍的需要。估計三個海軍港都將會保留,惟亦有可能會縮減每個基地的設備甚至關閉英格蘭兩個軍港中的其中一個。 樸次茅夫海軍基地目前雇用非戰鬥人員 17,200 名。.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樸次茅斯海軍基地 · 查看更多 »

機炮

機炮(砲)主要是表示小口徑並可自动射擊的火炮(砲),即為「Autocannon」。.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機炮 · 查看更多 »

機敏號核潛艇

機敏號核潛艇(HMS Astute S119)為英國最大最先進的核潛艇,機敏級核潛艇的首艦,由王儲查理斯(HRH Prince Charles)的妻子卡米拉(HRH Camilla)命名,造價約35億英磅,將逐步取代迅捷級潛艇和特拉法加級潛艇。全長97米的機敏號,是皇家海軍最新及隱形性能最好的攻擊型核動力潛艇,外圍以三萬九千塊隔音板覆蓋,可偷偷接近敵人的戰船和潛艇。 機敏號於當地時間2010年10月22日早上約八時在蘇格蘭的斯凱島(Isle of Skye)沿岸擱淺,事件中無人受傷,但英國《太陽報》指俄羅斯一艘阿庫拉級核潛艇可能正在附近。.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機敏號核潛艇 · 查看更多 »

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共和国(Republic of Mauritius;République de Maurice;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Repiblik Moris)位于印度洋的西南方,於非洲第一大岛马达加斯加以东约900公里,距非洲大陆2,200公里。除毛里求斯本岛外,其国土还包括卡加多斯-卡拉若斯群岛、罗德里格斯岛以及阿加莱加群岛。毛里求斯岛和罗德里格斯岛以及毛里求斯岛西南方200公里的法属留尼汪岛共同组成了马斯克林群岛。毛里求斯总面积2040平方公里,首都是路易港。 英国人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夺取了毛里求斯的统治权,统治直到1968年毛里求斯独立为止。独立后的毛里求斯以议会共和制立国,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非洲联盟、法语圈国际组织、英联邦等国际组织成员。 毛里求斯没有原住民,现在的人口由多样种族组成:印度裔、非洲裔、亞裔以及法裔。毛里求斯的主要语言是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法语和英语。英语是法定官方语言,但流通的主要是毛里求斯克里奥尔语和法语。报纸和电视节目也主要使用法语。此外,亚洲语言也在亚裔人群中通行。 毛里求斯岛曾经是世界上仅有的渡渡鸟栖息地,但在欧洲殖民者来到毛里求斯后不到80年,就因为殖民者的捕猎而灭绝。.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毛里求斯 · 查看更多 »

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Maison de Bourbon,)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地統治納瓦拉(1555-1848)、法國(1589-1792、1815-1830)、西班牙(1700年至今)、那不勒斯與西西里(1734-1816)、盧森堡(1964年至今)等國和意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由於其父系祖先為卡佩王室成員,因此亦稱卡佩王朝波旁分支。 值得一提的是,波旁王室的近代成員都以保守--著稱,因此在美式英語中,波旁一字成為對極端保守主義者的稱呼。波旁王朝的君主堪稱是历史上最为多灾多难的群体:亨利四世遭暗杀身亡,路易十三42岁便英年早逝,路易十六最终在一場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波旁王朝 · 查看更多 »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Révolution française, 1789年-1799年)是法國的一段社會激進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廣泛影響。法国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众多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左翼政治團體、平民和鄉村農民的冲击,传统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貴族以及天主教會統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整個歐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懼,因此在1814年發起反法討伐,並成功恢復君主制,但很多重大改革已成永久。革命導致各界對立,特別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在往後長達二百年的政治對立。 面對財政危機,越來越多的法國平民被國王路易十六強加稅賦,以及教士貴族之輩的壓榨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激進的情緒,終於使得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第一年,第三等级的民眾在6月发表网球場宣言,7月14日發生攻佔巴士底監狱事件,於8月進行的凡尔赛妇女运动迫使法国王室在10月从凡尔赛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及跟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鬥爭主導。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断出现的外部压力在法国革命中成為主导,法国大革命战争从1792年开始,这次战役為過去一个世纪以来法国首次胜利,并使法国间接控制意大利半岛和莱茵河以西的土地。在国内,派系斗争及民众情绪的日益高涨导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统治的产生。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覆亡以後,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于1795年掌权,直至1799年拿破仑執政後結束。 法国革命中拉开现代社会的帷幕,共和国的成长、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现代思想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大规模战争都成為革命的标志。作为近代伟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赞扬的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因期间一些暴力专政行为而为人诟病。革命随后导致拿破崙戰爭、两次君主制复辟以及两次法国革命。从法国大革命开始(1789年)直至1870年,法国在先后兩次共和国政府、君主立宪制及帝国政權下交替管治。 历史学家《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认为,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它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当时欧洲的需要,其作用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權,更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需要同时改變所有既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和等西方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影响。.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法国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法国大革命战争

法国大革命战争()指的是1792年到1802年间新建立的法兰西共和国和反法同盟之间的一系列戰爭。法國大革命战争在军事史上有重大意义,是历史上的第一场“现代战争”。在民族主义激励下的法国公民组成的軍隊打败了歐洲各国的职业军人,显示了民族主義和徵兵制相结合的巨大威力。法國軍队开创了以普遍征兵制,就地补给制和多兵种合成编制为核心的现代军事体制,成为现代军事体制的先导。新兴的民族主义和军事制度,随着拿破仑战争传遍了欧洲,彻底改变了人类战争的形态,使得席卷全民的残酷的世界大战成为可能。.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法国大革命战争 · 查看更多 »

温斯顿·丘吉尔

溫斯頓·伦纳德·斯宾塞-邱吉尔爵士,KG,OM,CH,,,FRS,PC (Can),RA(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英國政治人物、演說家、軍事家和作家,曾於1940年至1945年首次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內领導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聯合美國等国家對抗德國,并取得了最终胜利,並自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 邱吉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對英國乃至於世界均影響深遠。此外,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於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邱吉爾排在第一位。.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温斯顿·丘吉尔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潛艇

潛艇或稱潛水艇、潛艦是能夠在水下运行的舰艇。潜艇的种类繁多,形制各异,小到全自动或一两人操作、作業时间数小时的小型民用潜水探测器,大至可裝載数百人、連續潛航3-6个月的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按體積可分为大型(主要为军用)、中型或小型(袖珍潜艇、潜水器)和水下自动机械装置等。潛艇也是較早期就有的匿蹤載具。 大型潛艇多為圆柱形,船中部通常設立一个垂直结构(帆罩),早期称为“指挥塔”,帆罩多具有平直的矩形截面,早期多为阶梯形,內有通讯、感应器、潜望镜和控制设备等。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潛艇得到广泛運用,擔任许多大国海军的重要位置,其功能包括攻击敌人军舰或潜艇、近岸保护、突破封锁、侦察和掩饰特种部队行動等。潜艇也被用于非軍事用途,如海洋科学研究、抢救财物、勘探开采、科学侦测、维护设备、搜索援救、海底电缆维修、水下旅游观光、学术调查等,超级富豪甚至用為海下移动豪宅。 多數潛艇被認為是種的戰略武器(尤其是中大型的彈道飛彈潛艇與巡弋飛彈潛艇),在裁軍或擴軍談判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研發潛艇需要高度和全面的工业能力,目前只有少数国家能够自行设计和生产軍用級潛艇。.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潛艇 · 查看更多 »

澳洲皇家海軍

澳洲皇家海軍(Royal Australian Navy)是澳洲國防軍的海上武装力量。目前澳大利亚皇家海军已擁有48艘军舰、4艘非战斗船只、16000名现役军人,是南太平洋地区最强大的的海军力量。.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澳洲皇家海軍 · 查看更多 »

朴次茅斯海军基地

#重定向 樸次茅斯海軍基地.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朴次茅斯海军基地 · 查看更多 »

机敏级核潜艇

机敏级潜艇(Astute-class)是英国皇家海军最新一级的核动力战术潜艇,因其首舰机敏号而得名。按计划,皇家海军将订购七艘这一级别的潜艇,将由位于巴罗因弗内斯的BAE系统公司完成建造。.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机敏级核潜艇 · 查看更多 »

戰艦

戰艦(Battleship),美國軍規常用代號為BB。台湾稱為--,香港稱為--,日本稱為戦艦、中国大陆稱為--,是裝有厚重裝甲和大口徑主炮的大型軍艦,是人類創造的最龐大和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大艦巨砲主義時代的極致產物。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战列舰作為海軍中最大的武裝艦艇,是一個國家海軍力量的標誌,因此常被做為「主力艦」(capital ship)。隨著潛艇技術日漸成熟,空中優勢破壞戰力平衡和精确制导武器的開發,戰艦已不再被認為是建立海上優勢所必須的裝備,因此已經全部退役。 现代的“战列舰”這個名詞來源於历史上的風帆戰列艦(全称ship of the line of battle,简称ship of the line或line-of-battle ship),從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主要排成戰列線進行戰鬥的大型軍艦。隨著蒸汽機、爆破彈和鋼鐵裝甲的發展,19世紀後期出現了稱為鐵甲艦(Ironclads)的蒸汽裝甲艦,即是後來戰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前身。1906年服役的無畏號(HMS Dreadnought)標誌著戰艦“全裝重型火炮”的革命,後來所有按這個概念設計的戰艦都被稱為無畏艦,與之相對,之前的戰艦稱為前無畏艦。不久,出現了比無畏號更強大的戰艦,稱為超無畏艦。 海軍大國爭相建造戰艦引起了長期的軍備競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了戰艦對決的日德蘭海戰。戰後,各海軍大國通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對締約國戰艦的數量和性能作出限制。條約生效期間被稱為“海軍假日”。條約失效後,出現了最後一波建造戰艦的熱潮,出現了大和号等排水量超過60,000噸的巨艦。即使如此,戰艦的價值一直受到質疑,更小、更廉價的潛艦、魚雷和飛機都能對戰艦造成嚴重傷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取代戰艦成為海戰的主導力量。戰後,戰艦紛紛走上退役道路,原有的建造計畫被取消,只有美國海軍曾在幾次戰爭中重新將數艘戰艦投入使用。 美國最後两艘战列舰威斯康星號(BB-64)和密蘇里號(BB-63)參與1990波斯灣戰爭,是戰列艦最後參與的大型戰役。戰爭結束後,兩艦先後於1991年和1992年退役,並分别在2006年和1995年被除籍。现在只有美国和日本保留了数艘退役战列舰,作为浮动博物馆使用。.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戰艦 · 查看更多 »

战斧巡航导弹

戰斧巡弋飛彈(Tomahawk cruise missile,制式型號BGM-109)是一種長程,全天候,具有短翼,以次音速巡航飛行的飛彈。1972年由通用動力公司開始研發,1983年推出服役。戰斧巡弋飛彈設計上是一種中到遠距離,低空飛行,並且以模組化設計,能夠自陸地,船艦,空中與水面下發射。雷神與麥道都獲得過生產合約共同生产。 美國海軍(USN)向雷神公司(Raytheon)提出最後一份戰斧巡弋飛彈(Tomahawk cruise missile)的訂單,宣告在完成這份合約後,戰斧飛彈將結束延續40年的生產歷史。 由詹氏防衛網(Jane’s Defense)報導,這份合約是在4月27日簽定的,採購100枚戰斧飛彈改良第4型(Block IV),總價1.43億美元。這批飛彈具備全方位垂直發射能力,可安裝在伯克級神盾驅逐艦上,主要任務是遠程對陸地攻擊之用。預計全部生產將會在2020年8月完成。.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战斧巡航导弹 · 查看更多 »

海军

海軍或水軍是一國軍隊當中的主要構成部分之一,為在海洋、河流、湖泊等水體上作戰的軍種,一般來說以錨作為標誌。海軍使用的武器主要為各式水上的軍艦、以及在海底航行的潛艇;操控艦艇的海軍為海軍艦艇兵,除了在水上及海底作戰的海軍艦艇兵之外,海軍還可衍生出空中戰鬥的海軍航空兵、以及能在水上戰鬥與陸上戰鬥的海軍陸戰隊。 海軍是人類史上最古老的軍種之一,在漢字中稱為「水軍」或「水師」,可以追溯到古代人類航海貿易、海上掠奪與自衛的發展,如西元前1400年的腓尼基人為保護於敘利亞沿岸穿越地中海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活動,建造和使用了三列槳座戰船於海上與敵人戰鬥。隨著造船技術和工業革命的進步,海軍船艦從人力划槳、風力推動的帆船到了輪機動力,航程大為增加;海軍的武力也因為火砲的發明從水兵間的登艦近距離戰鬥演變到遠距開火射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軍戰鬥模式丕變,巨砲厚甲的戰艦逐漸退出世界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潛艇和航空母艦空中武力的活躍,同時也在該時期爆發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戰役—雷伊泰灣海戰《雷伊泰灣爭奪戰》(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C.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海军 · 查看更多 »

海军航空兵

海軍航空兵指的是一個國家的海軍所擁有的軍事航空戰力,多以輔助海軍艦隊作戰為主要目標,有時也會配置在航空母艦上頭當作海軍艦隊的主要戰力,如美國海軍航艦戰鬥群;另外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等國家,現階段其海軍航空兵主要部署在陸上基地,但可以操作中大型轟炸機。.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海军航空兵 · 查看更多 »

海豚直升机

#重定向 歐直AS365海豚直升機.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海豚直升机 · 查看更多 »

海軍部長

#重定向 海軍部.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海軍部長 · 查看更多 »

海湾战争

海灣戰爭是指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由34個國家組成的联军和伊拉克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科威特的「回歸」以及大伊拉克的“统一”。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7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鬥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輕微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第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这次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也是第一場聯合國會員國之間的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儘管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卻未能同時剷除--,為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埋下了伏筆。.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海湾战争 · 查看更多 »

海战

海战,指的是在海洋中透過海軍进行的战斗或战争。主要利用軍艦、潜艇、飞机等武器展开攻击。.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海战 · 查看更多 »

斯里蘭卡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ශ්‍රී ලංකා ප්‍රජාතාන්ත්‍රික සමාජවාදී ජනරජය;இலங்கை சனநாயக சோஷலிசக் குடியரசு),通称斯里兰卡(ශ්‍රී ලංකාව;இலங்கை),1972年之前称锡兰,是位於亞洲南部印度次大陸東南方外海的島國。古代中国曾經稱之為已程不、獅子國、師子國、僧伽羅、楞伽島。 斯里蘭卡是單一制共和國,首都位於斯里賈亞瓦德納普拉科特。.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斯里蘭卡 · 查看更多 »

新斯科舍

#重定向 新斯科舍省.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新斯科舍 · 查看更多 »

无畏号战列舰

无畏号(HMS Dreadnought),英国皇家海军的一種划时代设计的战列舰。它遠優於同時期的同類軍艦。.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无畏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无畏舰

無畏艦(Dreadnought)是一種活躍於20世紀初期的戰艦類型。1906年,英國皇家海軍的「無畏號」下水服役,由於其技術與設計之先進遠超過同時代的戰艦,故以其為名自成一種新型戰艦的類別——「無畏艦」,而落伍的舊式戰艦則全部被歸為「前無畏艦」,意指「無畏艦」出現前設計者。 「無畏艦」具兩種革命性的創新設計,一為採取「全重砲」武裝配置,其裝備的大口徑火砲數遠超過以往的戰艦,二為使用蒸汽渦輪發動機作為推进系统。隨著「無畏艦」逐漸成為海上力量、乃至於國力的重要指標,各國展開了規模巨大的「無畏艦」建造競賽,遍及歐洲、亞洲和美洲國家,尤其是英國與德國最為激烈、建造數量最多。「無畏艦」造艦競賽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並一直持續到開戰當年,在僅僅五年造艦技術迅速發展的時間裡,「無畏艦」在火砲口徑、噸位、裝甲和推進力都有了飛躍性的提高,甚至出現了在前述的技術指標上發展到極致的「超無畏艦」,而原先領先全球的「無畏號」反而在開戰後成了落伍的二線戰艦。一次大戰結束後,世界海軍列強為避免再因造艦競賽重起戰端,召開了「華盛頓裁軍會議」,以此限制各國海軍軍艦的噸位和武裝,但許多艘「超無畏艦」依舊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儘管在20世紀初世界各國耗費大量資源、爭相建造「無畏艦」,但歷史上卻只在1916年爆發過一次「無畏艦」艦隊間的大規模交戰——「日德蘭之戰」,為英國與德國的主力艦隊於日德蘭半島附近海域進行的一次海戰,儘管雙方兵力投入之多,卻沒有產生什麼決定性的結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後來建造的軍艦皆全部具備了「無畏艦」的技術概念,故該名詞也不再作為特定艦種之類別而無再使用,另外「無畏艦」一詞亦可用於具備其特徵、在「無畏艦革命」展開後出現的新式戰艦類型——战列巡洋舰之上。.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无畏舰 · 查看更多 »

日德兰海战

日德兰海战(英語:Battle of Jutland;德国称为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Skagerrakschlacht);1916年5月31日─6月1日)是英国皇家海军(也包括皇家澳大利亚海军与皇家加拿大海军的舰只 (Access: 24 February 2012).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日德兰海战 · 查看更多 »

日本军

日本軍(),簡稱日軍,廣義上是指日本的國家軍隊,但通常指大日本帝國時期(明治維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日本軍隊,包含日本陸軍與日本海軍。其又稱“皇军”(),即天皇统领下的军队;此外,另有帝國陸海軍、大日本軍、官軍等稱呼。為了與戰後的自衛隊區別,有時亦以舊日本軍、舊軍稱呼。最高统帅为天皇,軍政事務分由陸軍部與海軍部掌理(均為日本內閣機關),軍事指揮則分由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負責。其無獨立的空軍,陸軍與海軍擁有各自的空中武力部隊。.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日本军 · 查看更多 »

撒丁岛

撒丁岛(Sardegna ;Sardìgna, Sardìnnia)位於意大利半岛的西南方,是地中海的第二大岛,仅次于西西里。其地理位置在科西嘉島南面,西班牙、突尼斯、意大利之间的地中海西部。 撒丁岛附近海域曾盛产沙丁鱼,这可能是“沙丁”鱼一词的由来,是一个年代极为久远的古老岛屿。它的地势崎岖多变,环岛海岸线曲折复杂。 气候温和湿润,是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但高山顶部的积雪可达半年之久。 撒丁岛可说是文化的大汇集,岛上现在还使用着薩丁尼亞語——一种由拉丁语衍生出来的语言。但是在岛的北部,却使用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加泰罗尼亚语。到了岛的南部地区,使用的又是“利西亚”方言。因此,即使是意大利本土人,也可能完全不懂其意思而无法沟通。 还保留着其独特的传统节日赛马节(Sartiglia)。 岛上盛行饲养猪、羊等家畜,在内陆地区,还可以看到往日那些牧羊人的生活状况。在海拔大约1000公尺的山上小屋里,可看到居民以牛奶制成乳酪,加上自制的蜂蜜,涂在麵包上食用。 著名休闲胜地,要数东北方的翡翠海岸。在长达80公里的碧绿色海岸线上,排着一处处现代高级休闲场所,吸引了欧洲很多上流社会人士来此度假。 虽然该岛北部的海岸地带是豪华的休闲胜地,但在其内陆地区和一些小渔村却保持着以往的生活方式,并且继续守护着自己特有的语言、食物和风俗习惯。 撒丁岛东北的奧爾比亞镇是与意大利半岛通航的主要海港。.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撒丁岛 · 查看更多 »

敦刻尔克战役

敦克爾克戰役,又稱敦克爾克大撤退或燈卻灣之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歐洲大陸執行的一次戰略性撤退。德國軍隊瓦解法國馬奇諾防線後包抄英法盟軍,盟軍撤至敦克爾克(法國北部靠近比利時的港口)後,為了避免被德軍圍殲,執行了當時最大規模的撤退行動,名為「發電機行動」。撤退過程中,英國皇家空軍與德國空軍爆發了激烈的空戰,最終英國仍得以動員各種大小船隻,將大部份的士兵撤離歐洲大陸。 這次的撤退行動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並成為四年後反攻的根本。但盟軍所有的重型裝備都遺留在歐洲大陸,英國的地面防衛嚴重不足。由於許多地勤人員無法及時備戰,導致不列顛空戰初期的不足。.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敦刻尔克战役 · 查看更多 »

扫描鹰无人机

扫描鹰无人机(英文:ScanEagle)是一种舰载小型无人机,由美国波音公司与英西图公司联合开发,主要用于海上监视与观察、情报搜集、目标搜捕、通信中继等各种战术支援。机长1.2米,翼展3.1米,空重12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8千克,任务载荷3.2千克。动力装置是单缸双冲程发动机,功率2.5马力。巡航速度每小时90公里,最快飞行速度每小时120公里,续航时间15小时。“扫描鹰”无人机于2001年1月9日首次试飞,历时45分钟,飞行高度达600米。2007年1月“扫描鹰”创下28小时44分钟的最长时间纪录。“扫描鹰”无人机可以跟踪定位多种目标,并实时传回高质量图像。 “扫描鹰”无人机通过气动弹射发射架发射。可以用固定式控制站或安装在悍马车上的高机动性控制站控制。地面人员可用过“天钩”系统(利用一根悬在约16米高的杆子上的绳索阻拦无人机)回收“扫描鹰”无人机。利用“天钩”系统,“扫描鹰”无人机能部署到前线、车辆、小型舰船上。 2015年底,Insitu公司演示了使用无人机发射和回收扫描鹰。该机名为Flares(飞行发射和回收系统),是一架具备4对旋翼的垂直起降无人机,可将固定翼的扫描鹰无人机垂直带到空中,完成释放之后垂直着陆。.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扫描鹰无人机 · 查看更多 »

托波因特

托波因特(Torpoint,Penntorr)是英格蘭的一個城鎮和民政教區,位於英格蘭西南部康沃爾。2001年人口普查時,托波因特有人口8,457人,2011年減少至8,364人。.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托波因特 · 查看更多 »

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戰爭是指拿破崙稱帝統治法國期間(1803年—1815年)爆發的各場戰爭,這些戰事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國勢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拿破崙戰爭實是從何時開始,到了今天還沒有共識。主要的有以下三種說法:.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拿破崙戰爭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拿破仑一世 · 查看更多 »

拉普拉塔河口海战

拉普拉塔河口海战(Battle of the River Plate;1939年12月13日)是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海上战斗。德国海军的施佩伯爵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于当年9月开始在南大西洋及印度洋进行破交战,攻击盟国商船,吸引了大量盟军军舰。在此次海战中,格拉夫·斯佩号在阿根廷及乌拉圭外海的拉普拉塔河河口海域遭遇3艘盟军巡洋舰——皇家海军的埃克塞特号、阿贾克斯号及新西兰海军的阿基里斯号的拦截。在随后的战斗中,埃克塞特号遭到重创,其余2艘轻巡洋舰均受到损伤。然而,由于格拉夫·斯佩号判断失误前往了蒙得维的亚港进行补给,英军便趁此机会利用欺诈和政治手段迫使德军将军舰凿沉。.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拉普拉塔河口海战 · 查看更多 »

总体战

總體戰(英語:Total war)又称全面战争,是指一個國家動員所有能夠運用的資源,摧毀另外一個國家參與戰爭能力的軍事衝突型態。總體戰的實踐古已有之,但在19世紀中後期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总体战 · 查看更多 »

总理

总理(英語對應詞:Premier / Prime Minister /Chief Chancellor等)是指一个國家或地區的行政首長,负责統領政府的行政工作,可通用于君主制或共和制國體。现代多数实行议会制、雙首長制、君主制以及其他虚位元首制度的国家都有总理或类似的政府首脑职位,但在一些總統制國家(例如美国),國家元首兼任政府首腦,賦有總理的職責,因此無須另設政府首脑官職。在漢語中會分為「首相」與「總理」,但其他语言中較少严格区分的对应,汉语中的首相一詞,意即位居第一的大臣,因此一般只用在君主制國家的政府首腦之稱,例如英国首相,但根据习惯用法有很多例外。各国政府首脑在中文裡的称呼更多是根据传统译法而定,有时更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君主立憲制下的泰国首相在漢語裡经常被称为「泰國總理」;同样君主立憲制下的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在日语中可以直接從全稱擷取為「总理」,或根據其義-總大臣-稱為「首相」,而在漢語圈較常使用後者(君主立憲制下的政府首腦)。总理与首相两者均可用閣揆一詞泛指,此用法來自中國古代將宰相別稱為「首揆」,明代也將內閣首輔稱為首揆,《明史·宰辅年表一》:“诸辅之中,尤以首揆为重。” 需要注意的是,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等英联邦国家,在英语中这些西敏制国家的政府首长,头衔和英国一样,稱為“第一大臣”(Prime Minister),並且共戴同一個君主,但事實上會由英王委派總督代表君王行使國家元首職務,因此實際政府首腦稱「總理」而非「首相」,是相對總督而來,而不是相對君主。 另外實施議會內閣制的區域政府首腦也可以译为“總理”(例如魁北克總理、昆士蘭總理等),但一般“州總理”、“州长”、“省长”或“首席部长”的用法更普遍,实际译法依照习惯而定。.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总理 · 查看更多 »

普利茅斯

普利茅斯(Plymouth,讀音:),位於英國英格蘭西南區域德文郡,面積79.29平方公里,人口246,100,人口密度3,085每平方公里。普利茅斯是英格蘭的單一管理區、城市,東北310公里(192英哩)達英國首都倫敦,東北58公里(36英哩)達德文郡郡治埃克塞特。此「普利茅斯」是世界各地同名城市的發源地。 普利姆河(Plym)流經普利茅斯西部、泰馬河(Tamar)流經東部,兩條河的河口形成普利茅斯灣(Plymouth Sound);西南臨英倫海峽,東北、東、東南與南哈姆斯區相鄰,北與西德文區相鄰。普利茅斯商業發達。市內有大規模購物中心。普利茅斯每年八月都會舉行煙花節。市內有多處文化機構。 普利茅斯有豐富的航海歷史,曾是英國皇家海軍的造船基地,使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為德國空軍的襲擊目標(稱為「普利茅斯閃電戰」)。在1941年,該市的船塢和市中心遭受破壞後。战后帕特里克·艾伯克隆比(Patrick Abercrombie)负责重建,现在該市設有,是皇家海軍三大基地之一,也是英國少數仍保留海军船塢、及西欧最大的軍港城市之一。该市的重要地点包括城堡、德文港船塢和碉楼(1620年清教徒前往美洲出发点)。普利茅斯交通發達。港口有開往法國和西班牙的定期國際渡輪。聯盟街是普雷斯頓文化的核心區。市內有多家美術館。.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普利茅斯 · 查看更多 »

1660年

没有描述。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1660年 · 查看更多 »

1812年战争

1812年战争,又稱第二次獨立戰爭,是美國与英國之间发生于1812至1815年的战争。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对外战争。 美国正式向英国宣战,但是英国军队的50%兵员是加拿大的民兵。同时,美洲印地安部落由于种种原因也卷入了战争。 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1812至1813年,美国攻击英国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国在欧洲击败拿破仑,将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战场。英国占领美国的缅因州,并且一度攻占美国首都华盛顿,焚燒了當時還是木造建築的白宮前身。但是英国陆军在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战场、尚普蘭湖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多次遭到挫败,并且海军也遭受败局。1815年双方停战,边界恢復原状。.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1812年战争 · 查看更多 »

20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20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名称为第三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又稱為2012年倫敦奥运会,是於2012年7月27日至8月12日在英國倫敦舉行的一届综合性运动会。第一项赛事,女足预赛在开幕式前两天7月25日已经开始。205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的1万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 2005年7月6日,國際奥委會在新加坡舉行的第117次國際奧委會會議上宣布,由倫敦主辦此屆奧運會,亦是繼1908年和1948年後,倫敦第三次取得夏季奧運舉辦權,也使倫敦成為至今舉辦奧運會次数最多的城市。本次奧運也是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繼197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後第二次宣布奧運開幕,也使其成為史上唯一兩次宣布夏季奧運開幕的國家元首。 隨著時間的推移,奧運會的結果和形象特別受到禁藥的負面影響。在2016年俄羅斯興奮劑醜聞之後,大量重新檢查樣品,導致了大量的取消資格事件發生,特別是在田徑運動和舉重方面。2018年2月時,一共有29面獎牌因為禁藥問題遭到收回。.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20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23型护卫舰

#重定向 23型巡防舰.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23型护卫舰 · 查看更多 »

26型巡防舰

26型巡防舰为英国研制的巡防舰,将取代英国皇家海军的23型护卫舰,可根据面临的威胁进行改造,适应各种任务。是一种多任务军舰,可用于大范围内的各种联合和多国行动,包括复杂战斗行动或反海盗等海上安全行动,以及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和灾难救助行动等。26型既可单独行动,又可作为特混大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了静音船体,并应用了多项新技术,以便满足未来海洋环境的各项需求,将构成英国皇家海军未来水面舰队的核心力量。.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26型巡防舰 · 查看更多 »

42型驅逐艦

42型驅逐艦(Type 42 Destroyer)或稱雪菲爾級(Sheffield class),是一種現代英國皇家海軍。.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42型驅逐艦 · 查看更多 »

45型驅逐艦

45型驅逐艦是英國皇家海軍擁有的新型飛彈驅逐艦。皇家海軍在1991年參與的法、意未來護衛艦「地平線級驅逐艦」(CNGF)因發生歧見退出計劃後, 英國決定自行發展新一代驅逐艦。首艘45型驅逐艦“勇敢”號2003年開工,並且在2006年2月1日下水,2009年7月23日正式服役。英國皇家海軍已經簽定建造6艘的契約,同時總需要量為12艘,用以大幅汰換在福克蘭戰爭中證明設計失敗的42型驅逐艦,預計12艘45型驅逐艦項目總價值約60億英磅(95億美元)。.

新!!: 英國皇家海軍和45型驅逐艦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Royal Navy英國海軍英国皇家海军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