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查理二世 (英格兰)

指数 查理二世 (英格兰)

查理二世(Charles II;),蘇格蘭及英格蘭爱尔兰国王,屬於斯圖亞特家族,生前獲得多數英國人的喜愛,以「歡樂王」、「快活王」(Merrie Monarch)聞名。 早年父親查理一世被克伦威尔處死,查理二世被迫流亡外國。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由其子理查·克倫威爾繼稱護國公。理查無力鎮壓反叛的貴族與軍官,英国政坛混乱,國會遂聲明由君主制復辟,查理二世因此得以返回英国。 1660年,查理二世在多佛登陆,回到伦敦即位。1661年4月,正式加冕为不列颠国王。即位之初他就與強勢的議會妥協,謹慎地行使其有限王權。他在1665與1672年,發動兩次英荷戰爭,結果因為戰局不利,得失參半;國內政局反而捲入外國勢力的鬥爭,深受法、荷的操控與干擾。1678年,反天主教的激進派議會,利用“天主教阴谋”釀成的政治大風暴,展開對天主教徒的強力迫害,並試圖徹底架空王權。1679年,查理二世签署國會制定的“人权保护法”,以後政治人物即使身處風暴,仍有一定的人權保障。1681年後查理掌握主動,打敗政敵並大幅提升王權,重建了其父的絕對君主制(專制王權)。 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他為了順應民心,長期保持英國國教的信仰;但他生前一向同情天主教,临死前就皈依了天主教。他死後,弟弟詹姆斯二世继位。 查理二世被称为「歡樂王」,個性活力四射并奉行享乐主义;他意志坚定,臨機制變,精明機智,知人善任,在充满教派冲突的危机时仍能操纵大局、挽回民心。但是他在作戰外交上成果不多,1670年後英國成為法國實質上的附庸(他最寵愛的法國情婦牽線引出英法聯盟),國際地位下降成二流國家;他的最大政績是讓英國海權大幅擴張,提升英國未來爭霸的實力(參見「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他死后没有留下合法的子嗣,但和情妇至少有14个私生子。 史家至今無法分斷查理真實的意圖,因此對他好與壞的各種行動,也就無法判斷是出於自私自利的動機,或是出於利國利民的善意;他外表高貴幽默,但內心神祕且難以捉摸,是一個不容易下定論的傳奇人物。.

144 关系: 加冕印度台灣君主專制君主制君權神授說大宝大英帝國天主教奥地利奥利弗·克伦威尔威廉三世孟买安托万,纳瓦拉王夫屈勒味林巴西巴拿马不列顛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丹麦君主列表布拉干萨的凯瑟琳布拉干薩亨利埃塔·玛丽亚亨利·摩根亨利二世,纳瓦拉国王亨利四世 (法兰西)康沃爾公爵夫人卡蜜拉人权伦敦弗雷德里克二世弗朗切斯科一世·德·美第奇復辟圣詹姆斯宫北美地区嘉德勋章喬治三世儒略曆凱薩琳公主凱薩琳王后元旦光荣革命克伦威尔克里斯多佛·雷恩克里斯蒂安三世剝削倫敦大火倫敦大瘟疫皈依皇家学会皇家橡樹號戰艦...玛丽·德·吉斯玛丽·德·美第奇玛丽一世 (苏格兰)玛格丽特·德·那瓦尔災難年珍妮三世,纳瓦拉女王神聖羅馬皇帝科学革命科西莫一世 (托斯卡纳)第一代里士满公爵查尔斯·伦诺克斯第二次百年战争約翰·邱吉爾縱火约翰·洛克纽约罗伯特·胡克罗马天主教爱尔兰君主列表爱丁堡爵士絕對君主制牛顿独裁聖公宗荷兰荷兰东印度公司非婚生子女西班牙西敏寺马修·斯图尔特 (第四代伦诺克斯伯爵)詹姆斯一世 (英格兰)詹姆斯二世 (英格蘭)詹姆斯五世 (苏格兰)魯伊特貴族賽馬路易十四路易絲·德·克魯阿爾,樸次茅斯女公爵軍官軍隊黄仁宇辉格党霸權阿姆斯特丹蘇格蘭蘇格蘭君主列表葡屬澳門葡萄牙钱端升钓鱼重商主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艾萨克·牛顿若昂四世英國內戰英國樞密院英国英荷戰爭英葡聯盟英格兰英格兰王国英格兰联邦英格蘭君主列表英格蘭王室對法國王位的主張英格蘭教會附庸國查尔斯,旺多姆公爵查尔斯橡树座查理一世 (英格蘭)查爾斯·倫諾克斯,第一代里奇蒙公爵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梅克伦堡公爵極權主義死刑殉教泰晤士河法兰西的亨利埃塔·玛丽亚法国法国君主列表法荷战争温斯顿·丘吉尔清朝清教徒明鄭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斯圖亞特家族斯图亚特王朝新阿姆斯特丹新教旺多姆公爵懷特霍爾宮教宗托斯卡纳统治者列表普魯士 扩展索引 (94 更多) »

加冕

加冕,是指將代表權力之冠冕戴上的一種儀式,大多是歐洲君主制的國家才有此俗,一般在君主即位或親政時加冕,相當於東亞傳統的登基儀式。例如英國伊莉沙白二世女王的加冕之登基大典。.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加冕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君主專制

君主專制(absolute monarchy;absolute Monarchie),是西方政治學概念中定義的一種政體,又譯為君主專政、絕對君主制、絕對君主专制、絕對主義王權、絕對王權等;支持君主專制的思想被歸類為專制主義(早期曾譯為“絕對主義”,系根據歐洲啓蒙運動時期enlightened absolutism等詞彙的片面直譯;而現代西方政治學多以despotism進行表述)。早期埃及、希臘、羅馬至歐洲中古時代,其君主作為世人與神之間的神聖角色,不仅是世俗的首领,也是宗教的首领;中世紀歐洲則由於天主教的盛行,教宗的教權大大高於君權,君權很大程度上受到諸侯的限制,在英國甚至產生了大憲章這樣限制君權的法律傳統;16至18世紀歐洲各國紛紛加強君權,國家教會的建立使君主專制受到強化、甚至出現了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國家,但從17世紀英國及其他國家開始,君權受到立憲化規範,規定其權力從人民而來。 作為一種專制制度,君主專制以君主為國家主權的唯一代表,君主對他的臣民與領土有無限制的權力,其治權不受到任何其他司法、立法、宗教、經濟或選舉的制衡或約束,像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說的「朕即國家。」(L'état, c'est moi) 。文藝復興後期思想家對此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為君主專制提供了合理性依據,如馬基雅維利主義和霍布斯早期的思想,都從客觀上論述了身為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的君主應該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力,以便於更好地保護整個國家的利益、應對各種階層勢力之間的角力,以及君主應處於超脫各階層利益的存在。因為君權不受到國家法律的制約,“君主專制”又被稱為無限君主制,和後來發展出的有限君主制的代表君主立憲大相徑庭。 在歷史上,君權大多數情況下受制於封建制度和封建法律、貴族階層的政治權力、圣职者的宗教權力與資產階級的經濟權力,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前的君權;而文藝復興時期以後,天主教教權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得歐洲各國國王有機會收攏權力,加強專制。作為一種專制政體,與獨裁政體相區別,“君主專制”政體下的君主仍需平衡各個諸侯、各社會階層、各個友邦或敵國的關係,并往往需要依靠一個高效運行的政府來實施其政令,其政府雖然在君主的強力領導之下、受君主個人意志影響,卻仍然遵循一系列法律運行,而並不單一聽命于君主的個人意志,也不存在“家族獨裁”傾向,此類專制政體在18世紀啓蒙運動時期的歐洲被特別稱為“開明專制”政體并加以推崇;某些當代政治學中文教材中提到的“封建君主專制獨裁政體”,其實更接近于君主領導下的貴族寡頭統治,例如中國古代史上的宋朝,其皇位繼承人是通過“朝議”來決定的、幾乎近似有限的民主選舉,而前現代的中國直到元明清三朝才形成了“君主專制”政體,卻也遠遠達不到“獨裁”的標準,而是被歐洲啓蒙運動思想家作為開明專制的典範。 在西方歷史中,主張採用君主專制的代表人物有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與俄國沙皇彼得大帝。中國在明朝以後,皇帝加強中央集權,不僅親理國政,又可以直接判處大臣死刑,歷史學家錢穆認為其已經成為了君主專制政體,例如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層廢除宰相集政務處理大權於一身,到了明成祖以後才重新設置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以使宰相職能;清朝皇帝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設立軍機處作為皇帝的秘書官,所有政令皆由皇帝直接發佈。在19世紀後,受民主思潮的衝擊,採用絕對君主制的國家逐漸減少,目前仍然採行絕對君主制的國家如下:文萊、沙特阿拉伯、阿曼、梵蒂岡、卡塔爾、阿聯酋和斯威士蘭。.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君主專制 · 查看更多 »

君主制

君主制(Monarchy)是指君主为国家元首,并由其名义上或实质上执掌政府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的擔任與政權掌控,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时期也各不相同。.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君主制 · 查看更多 »

君權神授說

君權神授說,或作天授君權說(Divine right of kings),是古代以宗教來主導政治時期君主為了鞏固自己的权力而提倡的一種法。即指自己是天命派遣,於凡間管治世人,是神在人間的代表,作為人民只可遵從君主的指示去做,不能反抗。這個說法在世界各地都曾出現過,但在啟蒙時代後,人們思想開始由宗教指導中釋放出來,使這個說法的相信者變得越來越少,在現代社會這個說法早已為不可信及無稽。.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君權神授說 · 查看更多 »

大宝

大宝可能表示:.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大宝 · 查看更多 »

大英帝國

#重定向 大英帝国.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大英帝國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奥地利 · 查看更多 »

奥利弗·克伦威尔

奥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英國政治人物、國會議員、獨裁者,在英国内战中击败了保王党(Cavalier),1649年斬殺了查理一世後,克伦威尔廢除英格蘭的君主制,並征服苏格兰、爱尔兰,在1653年至1658年期間出任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聯邦之护国公。 克倫威爾是英国历史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一些历史学家,如大卫·休谟、克里斯托弗·希爾(Christopher Hill)指责他是“大逆不道”的人物。他在苏格兰、爱尔兰残害天主教信徒的行为,被人批评是与种族灭绝无异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视他为英雄,如托馬斯·卡萊爾、塞繆爾·羅森·加德納(Samuel Rawson Gardiner)。在2002年由英國廣播公司(BBC)发起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票選中,克伦威尔名列第十。.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奥利弗·克伦威尔 · 查看更多 »

威廉三世

威廉三世可以指:.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威廉三世 · 查看更多 »

孟买

孟买(मुम्बई、मुंबई' Muṃbaī ,Mumbai;1995年以前旧名马拉地语为बॉम्बे,Bombay),印度城市,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 孟买市人口约为1300万,都會區在2007年9月已達2,340萬人,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包括邻近郊区的孟买大都会区(MMR)人口约为2500万,按城市辖区人口计算,也仅次于中国的重庆市(但重庆主城区仅1664万人,位居亚洲第三,全球第七),是全世界人口第二多的城市行政区。孟买是排名世界第六位的大都会区。由于年平均人口增长率达到2.2%,预计到2015年,孟买大都会区的人口排名将上升到世界第四位。 孟买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西海岸外的撒尔塞特岛,面临阿拉伯海。孟买港是一个天然深水良港,承担印度超过一半的客运量,货物吞吐量相当大。 孟买是印度的商业和娱乐业之都,拥有重要的金融机构--诸如印度储备银行、孟买证券交易所、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和许多印度公司的总部。该市是印度印地语影视业(称为宝莱坞)的大本营。由于其广阔的商业机会,和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准,孟买吸引了来自印度各地的移民,使得该市成为各种社会群体和文化的大杂烩。孟买拥有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终点站和象岛石窟等数项世界文化遗产,还是非常罕见的在市界以内拥有国家公园(桑贾伊·甘地国家公园)的城市。.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孟买 · 查看更多 »

安托万,纳瓦拉王夫

#重定向 安托萬·德·波旁.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安托万,纳瓦拉王夫 · 查看更多 »

屈勒味林

#重定向 G·M·特里维廉.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屈勒味林 · 查看更多 »

巴西

巴西联邦共和国(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通稱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人口数略多於2億,居世界第五。其國土位於南美洲東部,毗鄰大西洋,面積8,515,767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僅次於俄羅斯、中國、加拿大及美國。巴西和乌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维亚、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及法属圭亚那接壤。巴西拥有辽阔的农田和广袤的雨林,国名源于巴西红木。其國旗之含義為:綠色-廣大的叢林;黃色-豐富的礦產;藍色-南半球的星空,其中27顆星分別代表26個州與1個聯邦特區,一道國家格言「紀律與進步」橫跨其中。得益于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南美洲第一,世界第六,西半球第三,南半球第一,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由于历史上曾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的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巴西 · 查看更多 »

巴拿马

巴拿马共和国(República de Panamá ),簡稱巴拿馬(Panamá ; ),是中美洲最南部的国家,面积7.55万平方公里,人口393万。連接大西洋及太平洋的巴拿马运河位於國家的中央,劃分了南北美洲,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巴拿马 · 查看更多 »

不列顛

不列顛(Britain)可能是指:.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不列顛 · 查看更多 »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EIC),通稱英國東印度公司,又稱「可敬的东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HEIC),綽號為「约翰公司」(John Company),是一个股份公司。西元1600年12月31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許狀,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組成。实际上此特许狀给予「可敬的东印度公司」於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21年。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在1858年被解除行政權力为止,它还获得了协助统治和军事职能。.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 查看更多 »

丹麦君主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丹麦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布拉干萨的凯瑟琳

#重定向 布拉干薩的凱瑟琳.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布拉干萨的凯瑟琳 · 查看更多 »

布拉干薩

布拉干薩(Bragança)是葡萄牙的一座城市。位於葡萄牙東北部。面積1173.57平方公里。2001年,有人口34,774人。.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布拉干薩 · 查看更多 »

亨利埃塔·玛丽亚

#重定向 法兰西的亨利埃塔·玛丽亚.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亨利埃塔·玛丽亚 · 查看更多 »

亨利·摩根

海軍上將亨利·摩根爵士(Henry Morgan,Harri Morgan,),生於威爾斯,是17世紀的一位著名海盜、私掠船長,曾任英國皇家海軍上將,受封爵士。亨利以23歲之齡登上海盜首領之位,其後日漸成名,更經英國政府羅致為英國駐牙買加的總督,成為以牙買加為基地的海盜。.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亨利·摩根 · 查看更多 »

亨利二世,纳瓦拉国王

#重定向 恩里克二世 (納瓦拉).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亨利二世,纳瓦拉国王 · 查看更多 »

亨利四世 (法兰西)

(偉大的、賢明的)亨利四世(Henri IV,),本名“亨利·德·波旁”(“一说‘亨利·德·纳瓦尔’”),纳瓦拉国王(恩里克三世·德·纳瓦尔1572年-1610年),继而成为法国国王(1589-1610),也是法国波旁王朝的创建者。亨利四世原为雨格诺派信徒,为了继承法国王位,改信天主教。1610年在巴黎被刺身亡,人民普遍同情哀悼這位把法國從廢墟中重建的國王,讚譽為「賢明王亨利」(Bon roi Henri,或譯「賢君亨利」、「好王亨利」),並追稱為「亨利大帝」。.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亨利四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康沃爾公爵夫人卡蜜拉

康沃爾公爵夫人卡蜜拉殿下(HRH Camilla, The Duchess of Cornwall,),蘇格蘭稱羅撒西公爵夫人(HRH The Duchess of Rothesay),前稱卡米拉·帕克-鲍尔斯(Camilla Parker Bowles),本姓尚德(Shand),是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在2005年4月9日以公證結婚方式所迎娶的第二任妻子。 身為威爾斯親王的妻子,卡蜜拉獲得前任戴安娜所擁有的一切頭銜。但為避免混淆,她不使用威爾斯王妃的頭銜,乃是採用康沃爾公爵夫人的稱號。「康沃爾公爵」是查爾斯王子諸多頭銜中,比較重要的一個。 卡米拉的民望並不高,英國民調向來顯示,大眾普遍反對卡蜜拉封后,因為卡蜜拉被視為破壞戴安娜皇妃婚姻的第三者。2010年《每日郵報》的民調便顯示,如果威爾斯親王登位,僅得14%受訪者認為卡蜜拉應該封后,反對的受訪者多達52%。2014年由YouGov進行的調查發現,大多數的英國人希望看到威爾斯親王繼承王位,只有16%的英國人希望卡蜜拉成為王后,即使近年卡蜜拉的受歡迎程度有點上升,但接受調查的46%的英國人表示,覺得卡蜜拉只可以成為伴妃,而非王后。.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康沃爾公爵夫人卡蜜拉 · 查看更多 »

人权

人權(基本人權、自然權利及人類基本權利)指“個人或群體因作為人類,而應享有的權利”。人權的許多價值以強化人的能動性並以普世(或曰普適)原則要求所有人應享有此天赋權利。人權要求“把人當人”,是人的哲學。人權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尊嚴權及追求幸福的權利。人權是最核心的自然權利,没有人權,就没有自由、平等、民主、宪政和博爱。鉴於人類中資源有限的個體實力不足以防止自身的平等權受到侵犯,甚至被迫放弃这一权利,故而与人权相关联的集体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外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义务。任何集体也享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内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集体权利,但是集体权利不属于人权,更不被允许作为用于限制人权的手段。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確立了維護和保會是否保障人權的常成為憲法、國際法及國際社會評判的重要規範性價值標准。 在保護人權的法律實踐上,憲法及國際法的界定也存在政治及學術爭議第164頁:...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人权 · 查看更多 »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伦敦 · 查看更多 »

弗雷德里克二世

弗雷德里克二世(Frederik 2.,1534年7月1日-1588年4月4日)奥尔登堡王朝的丹麦和挪威国王(1559年~1588年在位)。是一個典型的文藝復興統治者。 弗雷德里克二世为丹麦和挪威国王克里斯蒂安三世之子,母亲是萨克森-劳恩堡公爵马格努斯一世的女儿多罗西亚·冯·萨克森-劳恩堡。与他那谨慎的父亲不同,弗雷德里克二世倾向于军事冒险。他在年轻时代就与德意志那些争战不休的王公们过从甚密。即位后,弗雷德里克二世试图推行加强王权的改革,遭到强大的丹麦贵族(以国会为代表)的强烈抵制。 弗雷德里克二世在位第一年就发动对外战争,进攻位于迪特马申的一个独立的农民共和国。结果他成功地将此地征服,取得第一个军事胜利。不久他又卷入了立窝尼亚战争。鉴于立窝尼亚骑士团已完全无力抵抗俄国沙皇伊凡四世的猛烈攻势,弗雷德里克二世于1560年出兵兼并骑士团领地萨列马岛,企图建立缓冲并参与瓜分行将灭亡的骑士团的领土立窝尼亚地区。 弗雷德里克二世统治时期最重要的事件是1563年至1570年与瑞典的战争(所谓北方七年战争)。瑞典国王埃里克十四世企图通过战争取得在北欧的霸权,并因此与西班牙结盟;弗雷德里克二世则想要夺回丹麦在波罗的海地区的传统优势。战争初期丹麦占据上风,从海上封锁瑞典,并于1563年攻克瑞典的艾尔夫斯堡要塞。但是瑞典海军在1565年打破了丹麦的封锁,侵入霍兰和斯堪尼亚。战争演变成开支巨大的消耗战,弗雷德里克二世与贵族的关系急剧恶化。 幸运的是,瑞典内部的矛盾阻止了它继续打击丹麦。1568年,埃里克十四世在内战中被其异母弟约翰三世推翻。强有力的丹麦政治家佩德尔·奥克斯稳定了丹麦国内的局势,取代弗雷德里克二世掌握了国家权力。奧克斯的財經能力廣受好評,執政後趁著1568年尼德蘭對西班牙發起獨立戰爭的機會,把松德海峽的航運稅提高了一半,大幅改善財政並得以勉強支付北方七年戰爭的軍費支出,之後又利用國際調停與两年的艰苦谈判,讓战争以一个实际维持战前状态的和约结束。根据1570年12月13日签订的什切青条约,瑞典赎回艾尔夫斯堡,它的扩张暂时受到遏制。 通过这场战争,弗雷德里克二世认识到了丹麦军事能力的有限。他转而开始关注海上力量,藉由把美洲白銀運回丹麥的丹麥商船,使國計民生大大地改善了。弗雷德里克二世同情宗教改革运动,但也只是在口头上给以支持而已,不過當1585年原來尼德蘭的經貿中心安特衛普最後被西班牙的天主教軍攻陷時,許多當地的新教徒先後逃到丹麥來,這些新教徒在工藝、經商上有傑出能力,對丹麥的經濟、文化頗有助益,譬如克隆堡(哈姆雷特發生之地)就被這批工藝師傅改建成美輪美奐的王宮,洋溢著文藝復興建築的壯麗風格。 弗雷德里克二世曾向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求婚,並終生保持著良好關係,英、丹兩國間的爭議總能和平解決,譬如英國承認挪威與格陵蘭之間的水域為丹麥的領海,而丹麥隊英國船隻則特別優惠地只收取象徵性的航運稅,結果弗雷德里克因此獲頒英國的嘉德勳章。不過,实际处理国际事务时,在位後期的弗雷德里克明智地保持中立,不插手英、法對西班牙的戰事,或者是立窩尼亞戰爭的後期戰事(特別是在1577年完全退出俄、波間的戰爭)。有经验的国务活动家们,如佩德尔·奥克斯、尼尔斯·卡斯和克里斯托弗·瓦尔肯多夫实际上管理着国内事务。 在性格上,弗雷德里克二世是一个鲁莽、自负、好大喜功的人。他热衷于打猎,喜欢喝酒;许多人相信他最终是死于酗酒。弗雷德里克二世在位時期是丹麥國力與財富的增長期,他在国内建设上也取得不少成果:在1574年~1585年间重建了赫尔辛格的克隆堡城堡;挪威城市腓特烈斯塔也是他在1576年所建立,并以其名字命名。弗雷德里克二世也是伟大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克卜勒為其學生)的资助人。 弗雷德里克二世于1588年去世,遗体安葬在罗斯基勒大教堂。.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弗雷德里克二世 · 查看更多 »

弗朗切斯科一世·德·美第奇

弗朗切斯科一世·德·美第奇(意大利语:Francesco I de' Medici,)美第奇家族的第二代托斯卡纳大公(1574年~1587年在位)。 弗朗切斯科·德·美第奇是托斯卡纳大公科西莫一世之子,母为西班牙贵族埃利诺拉·迪·托莱多。1564年起,代其父摄政。1565年12月18日,按照其父的意愿,弗朗切斯科与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一世的幼女奥地利的约翰娜结婚。事实证明,这是一桩不幸的婚姻,婚后的约翰娜思乡心切,而她的丈夫即无魅力又不忠诚。1578年,约翰娜去世时才30岁。 在夫人去世后,大公很快就和他的威尼斯情妇比安卡·凯佩罗结婚,当然首先要巧妙的除去她的丈夫。因为重婚的速度太快和美第奇家族的不良前科(大公的弟弟前不久才谋杀了自己的妻子),所以谣言四起。这段婚姻并没有孩子,但弗朗切斯科一世收养了比安卡前次婚姻带来的2个孩子:女儿帕莱格林娜和儿子安东尼奥。 弗朗切斯科一世和他的父亲一样残暴。但至少科西莫一世还能保持托斯卡纳的独立,而弗朗切斯科却好像他岳父的陪臣一样。1575年,他拒绝参加波兰国王的竞选。而且为了对皇帝进贡,他还对自己的领地居民课以重税。 弗朗切斯科一世也像其他美第奇一样热心于资助艺术和文化事业。 弗朗切斯科和他的妻子比安卡在同一天死去,研究显示他们可能是被毒死的。大公死后,因为没有子嗣,由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即位。 真正使弗朗切斯科一世青史留名的是他的女儿玛丽·德·美第奇,她于1600年成为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王后,在法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弗朗切斯科一世·德·美第奇 · 查看更多 »

復辟

復辟(辟,音「壁」),可以指原本失去君位的君主,再次登基為君。即重祚。 或指曾經是君主制國家,在改行共和(Republic)政體後,原先有歷史來源的前朝君主制君主(皇帝、國王、親王等)再次成為國家元首的政治現象。 辟,意為君主。如唐代元稹的《遷廟議》:「中宗復辟中興,當為百代不遷之廟。.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復辟 · 查看更多 »

圣詹姆斯宫

#重定向 聖詹姆士宮.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圣詹姆斯宫 · 查看更多 »

北美地区

北美地区(英语:Northern America;西语:Norteamérica;法语:L'Amerique septentrionale)为地缘政治地理学的概念,指的是美洲的北部地區,以文化區分法又稱盎格魯美洲,属于北美洲大陆的一部分,與自然地理的北美洲有明顯的不同,不包括同屬於美洲大陸的中美(即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根据联合国按政治地理学标准对世界区域的划分,北美由以下国家和地区组成:.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北美地区 · 查看更多 »

嘉德勋章

最高贵的嘉德勋章(The Most Noble Order of the Garter,KG或LG)是授予英国骑士的勋章,起源于中世纪。嘉德勋章是英国荣誉制度最高的一级,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获得这枚勋章,其中包括英国國君和最多25名在世者。英国君主亦可少數超額授予給王室成员以及外国君主。与其他勋章不同,只有国君可以授予嘉德勋章,首相无权建议或者提名受勋者。 嘉德勋章最主要的标志是一根印有“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Shame on him who thinks evil of it.”“心怀邪念者蒙羞”)的金字的吊袜带。在正式场合下勋章佩戴者須佩戴这个吊袜带,在一些其他标志中印有它的图案。 大多数英国的骑士勋章适用于整个联合王国,但是三个最高級別的勋章各只适用于一个區域,这三个勋章中适用于英格兰的即是地位最高及最古老的嘉德勋章。适用于苏格兰的則是蓟花勋章,它至少始於16世纪,有可能源于中世纪,今日的形式源于1687年。适用于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勋章設立於1787年,但爱尔兰独立后,便停止这枚勋章。该勋章最后一位获得者已于1974年逝世。.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嘉德勋章 · 查看更多 »

喬治三世

喬治三世(George III,),全名喬治·威廉·腓特烈(George William Frederick),1760年10月25日登基為大不列顛國王及愛爾蘭國王,至1801年1月1日後因大不列顛及爱尔兰組成聯合王國而成為聯合王國國王,直到1820年駕崩為止。喬治三世同時為不倫瑞克公爵,因此在1814年10月12日成為漢諾威國王以前,也是神圣罗马帝国漢諾威的選帝侯。喬治三世為漢諾威王朝的第三位不列顛君主,是首位以英语為母語的漢諾威王朝君主,而事實上,喬治三世從未到訪過德意志地區。 喬治三世漫長的統治,見證了其王國與大片歐洲大陸進行的一連串軍事衝突。在他的統治初期,大不列顛在七年战争中擊敗法国,並使大不列顛壓倒歐洲各國、成功支配著北美洲及印度地區。不過,隨著大不列顛在美國獨立戰爭的戰敗,喬治三世在美洲失去了大量殖民地,這些殖民地的獨立最終促成美國立國。此後,喬治三世參與了一連串的反法戰爭,反抗拿破崙及革命後的法國,這些戰爭最後以拿破崙在1815年被擊敗而作結。 喬治三世晚年的管治倍受精神問題困擾,其精神病最初僅反覆出現,但後來卻演變成永久性的精神失常。喬治三世的病情曾令當時的醫學界大惑不解,但現今學者一般相信他所患的是噗瑳症(Porphyria)。噗瑳症是血液病的一種,能夠透過服用毒藥砒霜而引發,而根據近世研究,亦的確發現喬治三世留存後世的頭髮樣本中,存有高含量的砒霜。喬治三世在1810年最後一次病發後,其太子威爾斯親王喬治以攝政王身份代為統治。喬治三世在1820年駕崩後,威爾斯親王繼位,是為喬治四世。歷史學界對喬治三世的生平研究往往猶如「萬花筒般觀點多變」(kaleidoscope of changing views),這很大程度是因為受到歷來傳記作者的個人偏見所局限,以及受有限的歷史史料所影響的。.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喬治三世 · 查看更多 »

儒略曆

儒略曆,是格里曆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凱撒采纳埃及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计算的历法,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取代旧罗马历历法的历法。一年设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由于累積误差隨着時間越來越大,1582年后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良,变为格里历,即沿用至今的公历。但大英帝國、北美十三州等直到1752年才從儒略曆改用格里历。現今儒略曆只有蘇格蘭昔德蘭群島之富拉島、阿索斯神权共和国和一些北非的柏柏尔人使用。.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儒略曆 · 查看更多 »

凱薩琳公主

#重定向 布拉干薩的凱瑟琳.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凱薩琳公主 · 查看更多 »

凱薩琳王后

#重定向 布拉干薩的凱瑟琳.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凱薩琳王后 · 查看更多 »

元旦

元旦,也称為新年、公曆新年、陽曆新年、新曆新年或國曆新年,是指公历1月1日,也是世界多數国家的法定假日,放假日數則依各地民情而有所不同。.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元旦 · 查看更多 »

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是英国一场政变,導因於英国國王與英国国会權力之爭以及基督教新舊教(英國國教會及天主教會)之爭,发生於1688年到1689年。 英国国会辉格党、托利党信奉新教(英國國教會)之黨人們聯合起義;將信奉舊教的詹姆斯二世国王罷黜,改由詹姆斯之女玛丽二世與夫婿威廉三世,兩伉儷君主共治英国。.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光荣革命 · 查看更多 »

克伦威尔

#重定向 克倫威爾.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克伦威尔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多佛·雷恩

克里斯多佛·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英國天文學家、建築師。.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克里斯多佛·雷恩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蒂安三世

克里斯蒂安三世(丹麦语:Christian III.,),丹麦和挪威国王(1534年-1559年在位)。.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克里斯蒂安三世 · 查看更多 »

剝削

剝削是指以不公平、長期壓榨、或是殘忍的方式利用某人、某事或某物。 詞彙剥削常常指經濟剝削;使用他人的勞動,卻不给予他们足够的補償。对于經濟剝削有兩種主要視角:.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剝削 · 查看更多 »

倫敦大火

1666年倫敦大火(Great Fire of London)是英國倫敦歷史上最嚴重的火災,火勢自儒略曆9月2日(星期日)開始蔓延,至9月5日(星期三)才撲滅。火災燒毀了不列顛尼亞城牆內的中世紀倫敦市建築,並直逼貴族勢力範圍西敏市、查理二世的懷特霍爾宮和許多近郊貧民區,但幸及時獲得控制。火災損失包括13200戶住宅、87座教區教堂、聖保羅大教堂以及多數市政府建築,估計造成城市8萬人口之中的7萬居民無家可歸。火災的死亡人數已不可考,但傳統上推測傷亡甚少,上也只有8人被證實死於大火。然而,出現了挑戰此推想的觀點,認為貧民和中產階級的死亡人數並未列入紀錄,且火災可能焚毀了受害者的屍首,才沒有留下易於辨認的遺體。 1666年9月2日星期日凌晨1點左右,倫敦市普丁巷(Pudding Lane)有一間麵包鋪失火。一陣大風將火焰很快吹過幾條全是木屋的狹窄街道,然後又進入了泰晤士河北岸的一些倉庫裡。大火延燒了整個城市,連續燒了4天,包括89間教堂、44家公司以及13000間民房盡被焚毀,歐洲最大城市倫敦大約六分之一的建築被燒毀吞沒約160公頃的土地(佔全城五分之四的面積)。後來起火點普丁巷附近立了一個紀念碑,高61.5公尺,共有311階,頂端為火焰飾圍繞的圓球,是英國天文學家和建築師克里斯多佛·雷恩所設計;重建的工作由雷恩主導,54間教堂中有51間是他重新設計的,包括聖保羅大教堂。.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倫敦大火 · 查看更多 »

倫敦大瘟疫

倫敦大瘟疫是一場1665年至1666年間發生在英國的大規模傳染病爆發,超過10萬人死於這次瘟疫之中,足足相當於當時倫敦人口的五分之一。該次的疾病後來被確認為是淋巴腺鼠疫,一種由鼠疫桿菌造成並以跳蚤為載體的細菌感染。倫敦大瘟疫與1347年至1353年期間侵襲全歐洲,並導致最少7,500萬人死亡的黑死病相比規模要小得多,這場前後擾攘大約一年的流行病被人們形容為大災難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由於它已經是英國本土最後一次廣泛蔓延的鼠疫,之後隨著英國政府著手改善地區衛生條件,鼠疫對英國民眾的威脅也逐漸消失。.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倫敦大瘟疫 · 查看更多 »

皈依

依(saranam gacchami),又作歸依、歸信,佛教術語,是成為佛教徒之前的宣誓儀式。佛教信徒在完成皈依儀式後,就是正式佛教徒,依性別可以稱為「優婆塞」或「優婆夷」。在上座部佛教及大乘佛教的多數派別,都主張三皈依(Tisarana),即皈依佛、法、僧等三寶,又稱歸依三宝,誓願終生信從三宝,直至未来解脱成佛。藏傳佛教則加上皈依上師,成為四皈依。 有時把信奉一種宗教,統稱為皈依,比如「伊凡卡·川普原為基督教長老宗信徒,2009年皈依猶太教,與夫婿成婚。」、「历史上对君士坦丁大帝为何皈依、是否真正皈依基督教的猜测从未停止过。.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皈依 · 查看更多 »

皇家学会

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的會長、理事会及追隨者們(The President, Council, and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for Improving Natural Knowledge),簡稱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是英国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成立于1660年,并于1662年、1663年、1669年领到皇家的各种特許狀。学会宗旨是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它是世界上历史最长而又从未中断过的科学学会,在英国起着国家科学院的作用。英國君主是学会的保护人。.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皇家学会 · 查看更多 »

皇家橡樹號戰艦

皇家橡樹號戰艦(舷號08)是一艘隸屬於英國皇家海軍的戰艦,為復仇級戰艦的五號艦。她是英軍第八艘以皇家橡樹為名的軍艦,紀念英格蘭國王查理二世在英國內戰中為逃避國會士兵追捕而藏身的一棵橡樹。 皇家橡樹號在1914年於開始建造,在1916年服役,並參與了日德蘭海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皇家橡樹號進行現代化改建,然後調駐。西班牙內戰期間,皇家橡樹號曾到伊比利亞半島外海巡航。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皇家橡樹號曾被派往搜索格奈森瑙號戰鬥巡洋艦,卻無功而還,更使艦上裝備受損。故此,當皇家橡樹號在10月12日返抵斯卡帕灣時,英軍決定將皇家橡樹號留在港內停泊,暫時充當港口的防空炮艦。然而兩日後,納粹德國海軍軍官君特·普里恩指揮U-47號潛艇,成功潛入斯卡帕灣,並兩次以魚雷攻擊皇家橡樹號。皇家橡樹號在第一波魚雷攻擊中僅受輕傷,以至水兵誤以為是艦內發生爆炸意外;不過到第二波魚雷攻擊,皇家橡樹號的艦側被擊中爆破,艦體迅速入水,在13分鐘後便翻側沉沒。艦上共有833人死亡,當中不少為未滿18歲的新兵水手。 皇家橡樹號沉沒一事,被納粹德國大肆宣傳,普里恩也成為德國家喻戶曉的戰爭英雄。至於英國則在事後於各個軍港加設潛艇屏障,同時中止了未成年水手出海的傳統。戰後皇家橡樹號被列為水下墓園,而海軍則在1990年代開始抽走艦內的殘餘燃油,以免污染環境。2010年海軍宣布皇家橡樹號已停止洩漏燃油,但移除燃油的工序仍有待完成。.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皇家橡樹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玛丽·德·吉斯

玛丽·德·吉斯(Marie de Guise,),出生于洛林巴尔迪克,逝世于爱丁堡城堡。是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五世的第二位王后,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的母亲。.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玛丽·德·吉斯 · 查看更多 »

玛丽·德·美第奇

玛丽·德·美第奇(Maria de' Medici,Marie de Médicis,),義大利豪门美第奇家族的重要成员,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的王后,路易十三的母亲。 玛丽·德·美第奇为托斯卡纳大公弗朗切斯科·德·美第奇之女,1600年嫁給亨利四世,成為其第二任妻子。1601年,她生下了路易十三。 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后,玛丽·德·美第奇成為9歲的路易十三的攝政,她才智平庸、目光短淺、愛慕虛榮、輕佻膚淺,但野心不小。她先是任命寵臣康西諾·孔奇尼為王國首席大臣、把持國政,後來在1617年孔奇尼被兒子路易十三殺死後,與路易國王及首相黎塞留发生激烈冲突。瑪麗攝政一開始就打擊權貴,但後來不得不停止這種鬥爭,在1614年的聖美諾烏條約和1615的魯頓條約中,對權貴做了很多讓步。她拋棄了亨利四世的外交政策,與西班牙接近,並將奧地利的安妮公主定為路易十三的王后。 1617年孔奇尼死後,她實際上已失去所有權力,被路易十三放逐到布盧瓦。玛丽並不就此甘心,組織多起叛亂以圖東山再起,她的第三子奥尔良公爵加斯东于1619年发动叛乱以支持母亲,吉斯公爵夏尔·德·洛林也对她进行武力支持,但是戰敗的軍隊使她只能選擇跟路易十三和解,並在1624年把心腹黎塞留推薦入國王的參政院中,黎遂成為實際的首相,結果她發現黎塞留效忠國王多過於聽從她的建議,於是又使用各種方法想把他搞下台。然而一切努力均被黎塞留挫败;玛丽几乎被儿子路易十三驱逐,只是由于黎塞留故意玩弄手腕,她才被允许在昂热拥有一个住处,后来又得以返回宫廷。 1630年,玛丽再次企图推翻黎塞留失败(此為著名的「愚人日」:瑪麗和黎都以為黎要被放逐了,國王卻在傍晚醒悟,力挺首相黎塞留,使瑪麗一方的人士都深感被愚弄),被迫逃往贡比涅。她接着逃到布魯塞爾,最后去了科隆。1642年,玛丽在贫困中于科隆去世。.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玛丽·德·美第奇 · 查看更多 »

玛丽一世 (苏格兰)

玛丽一世(英语:Mary I;1542年12月8日—1587年2月8日),亦称玛丽·斯图亚特(Mary Stuart)或苏格兰人的女王玛丽(Mary, Queen of Scots),于1542年12月14日至1567年7月24日统治苏格兰。 玛丽是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五世唯一幸存的婚生子女,父亲去世后,仅有六天大的玛丽继承了王位。她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法兰西度过的,而苏格兰则由摄政统治。1558年,她嫁给了法兰西海豚弗朗索瓦。1559年,弗朗索瓦登上法兰西王位,是为弗朗索瓦二世,玛丽也一度成为法兰西王后,直至丈夫在1560年12月去世。玛丽在寡居后返回苏格兰,于1561年8月19日抵达利斯。四年后,她嫁给了她的大表弟达恩利勋爵亨利·斯图亚特,但两人婚姻并不美满。1567年2月,一场爆炸摧毁了达恩利的住所,而死于谋杀的达恩利则在花园里被发现。 第四代博思韦尔伯爵詹姆斯·赫本被通常认为精心策划了达恩利的死,但他于1567年4月获判无罪,并在翌月迎娶玛丽。反对这对夫妇的起义爆发之后,玛丽被囚禁在列文湖城堡。1567年7月24日,她被迫逊位给她与达恩利所生的一岁儿子詹姆斯六世。玛丽意欲夺回王位,失败后逃往南方,向其大表姑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寻求保护。玛丽一度声称伊丽莎白的王位应属于自己,包括称为北方崛起的反抗者在内的许多英格兰天主教徒视玛丽为英格兰合法君主。伊丽莎白视她为威胁,把她囚禁在英格兰内陆的各种城堡和庄园里。经过十八年半的监禁,玛丽被判在1568年密谋暗杀伊丽莎白,并于翌年被斩首。.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玛丽一世 (苏格兰) · 查看更多 »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

玛格丽特·德·那瓦尔(Marguerite de Navarre),(),又稱為昂古萊姆的瑪格麗特。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法国贵族之一。瑪格麗特是昂古萊姆伯爵查理與妻子的長女、弟弟為法國國王法蘭索瓦一世。 瑪格麗特为著名作家与文人的保护者。她醉心于文化沙龙事业,同时亦为艺术家与作家大力提供赞助。在当时的法国以及欧洲均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力。.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玛格丽特·德·那瓦尔 · 查看更多 »

災難年

災難年(Rampjaar),是荷蘭歷史上重要轉折的一年(1672年)。這年荷蘭聯省共和國被英國及法國兩強,聯合明斯特大主教、科隆大主教包圍攻打,造成大震盪與大災難。當時的荷蘭人形容自己面對著「大恐慌、絕望感與四面楚歌」。因為荷蘭奇蹟似地從兩大強權的夾攻中存活下來,1672年同時又被稱作「奇蹟年」。.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災難年 · 查看更多 »

珍妮三世,纳瓦拉女王

#重定向 胡安娜三世.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珍妮三世,纳瓦拉女王 · 查看更多 »

神聖羅馬皇帝

聖羅馬皇帝(Römisch-deutscher Kaiser,Imperatores Romani Sacri)是歷史學家稱呼中世紀時獲教宗賜予「羅馬皇帝」頭銜的东法兰克国王和罗马人民的國王,和1356年後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 最早「神聖羅馬皇帝」只是歐洲中世紀時的一個富宗教色彩的頭銜,首個獲教宗加冕為「羅馬皇帝」的君主是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直至十世紀中後期,奧托大帝在加洛林王朝的東法蘭克,即德意志地區,建立神聖羅馬帝國,该名稱才作为該帝国的君主頭銜使用,後來的纳粹德国称其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帝國內的公爵會先互相選舉出「东法兰克國王」,然後由教宗加冕為皇帝。但事实上,在查理五世後的皇帝都沒有得到教宗的加冕,法律上只是「皇帝當選人」。最後一個神聖羅馬皇帝當選人是弗朗茨二世,他在1806年拿破崙戰爭期間退位,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神聖羅馬皇帝」該詞是歷史學家對該時期受天主教教宗加冕的羅馬皇帝的稱呼,而當中「神聖」一詞事實上從未在正式文件的皇帝頭銜中出現。「神聖羅馬皇帝」頭銜的正式名稱應為「蒙上帝恩典的羅馬皇帝,永恒的奧古斯都」(Dei Gratia Romanorum Imperator Semper Augustus)。查理曼在八百年加冕時,他的頭銜是「蒙上帝加冕的最尊貴的奧古斯都,平和而偉大的皇帝,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卡尔」(Karolus serenissim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pacificus imperator Romanum gubernans imperium),當中包含了「神聖」和「羅馬」兩個元素。沿用「羅馬」一詞是為了象徵「皇權的過渡」(translatio imperii),即承認神聖羅馬皇帝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的繼承人,而這頭銜在480年尼波斯死後一直懸空。.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神聖羅馬皇帝 · 查看更多 »

科学革命

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指近世歷史上,現代科學在歐洲萌芽的這段時期。在那段時期中,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包括人體解剖學)與化學等學科皆出現突破性的進步,這些知識改變了人類對於自然的眼界及心態Galileo Galilei, Two New Sciences, trans.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科学革命 · 查看更多 »

科西莫一世 (托斯卡纳)

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 ()1537至1574年担任佛罗伦萨公爵,并在1569年担任第一代托斯卡纳大公。.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科西莫一世 (托斯卡纳)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里士满公爵查尔斯·伦诺克斯

#重定向 查爾斯·倫諾克斯,第一代里奇蒙公爵.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第一代里士满公爵查尔斯·伦诺克斯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百年战争

二次百年战争(the Second Hundred Years' War,1689年-1815年)是一些历史学家使用的历史分期术语,用以描述从约1689年至1815年间英国(起先为英格兰王国,后为大不列颠王国和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与法国(先后为法兰西王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之间的一系列军事冲突。这个名词由在他的著作《英格兰的扩张:两场讲座》(The Expansion of England: Two Courses of Lectures,1883年)中首次创造。 和“第一次百年战争”一样,第二次百年战争并不是一场单一而连贯的战争,而是由两个主要交战国之间的一系列断断续续的战争组成。这个名词也用来指代英法两个世界强国之间的竞争状态,而不仅是直接军事冲突。这是一场决定这两个殖民帝国未来的较量,而英國在1815年的最終勝利,確立其日不落帝國的霸主地位。 英法在18世纪的一系列战争,通常将其他欧洲国家作为一个更大同盟的一员卷入其中。除了在四国同盟战争中两国曾携手合作之外,在所有的欧洲的大规模冲突中,英法两国总是互相敌对。而其中的部分战争,如七年战争,有时会被视作“世界大战”——双方将战火烧到了印度、美洲等殖民地地区以及全球各大洋的航路上。.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第二次百年战争 · 查看更多 »

約翰·邱吉爾

#重定向 第一代馬爾博羅公爵約翰·丘吉爾.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約翰·邱吉爾 · 查看更多 »

縱火

縱火指的是蓄意造成的火灾事件。纵火会造成財物损失甚至人命傷亡。.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縱火 · 查看更多 »

约翰·洛克

約翰·洛克(John Locke,)是英國的哲學家。在知識論上,洛克與喬治·貝克萊、大衛·休謨三人被列為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但他也在社會契約理論上做出重要貢獻。他發展出了一套與托馬斯·霍布斯的自然狀態不同的理論,主張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並且保障人民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然權利時,其統治才有正當性。洛克相信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時,社會契約才會成立,如果缺乏了這種同意,那麼人民便有推翻政府的權利。约翰·洛克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并主张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行政权与对外权的统一;立法权是国家最高权力。 洛克的思想對於後代政治哲學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並且被廣泛視為是啟蒙時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義者。他的著作也大為影響了伏爾泰和盧梭,以及許多蘇格蘭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和美國開國元勳。他的理論被反映在美國的獨立宣言上。 洛克的精神哲學理論通常被視為是現代主義中「本體」以及自我理論的奠基者,也影響了後來大衛·休謨、讓·雅各·盧梭、與伊曼努爾·康德等人的著作。洛克是第一個以連續的「意識」來定義自我概念的哲學家,他也提出了心靈是一块“白板”的假設。與笛卡爾或基督教哲學不同的是,洛克認為人生下來是不帶有任何記憶和思想的。.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约翰·洛克 · 查看更多 »

纽约

纽约(New York)是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城市,為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对全球的经济、商业、金融、媒体、政治、教育和娱乐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纽约还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因此紐約也被认为是世界外交的中心。纽约还被称为「世界文化之都.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纽约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胡克

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又譯虎克,),英国博物学家、发明家。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他提出了描述材料弹性的基本定律——胡克定律,且提出了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关系。在机械制造方面,他设计制造了真空泵、显微镜和望远镜,并将自己用显微镜观察所得写成《显微术》一书;“细胞”的英文:cell,即由他命名。中文翻譯後即稱為細胞。在新技术发明方面,他发明的很多设备至今仍然在使用。除去科学技术,胡克还在城市设计和建筑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但由于与牛顿的论争导致他去世后鲜为人知,近来对胡克的研究逐渐兴起。胡克也因其兴趣广泛、贡献重要而被某些科学史家称为“伦敦的莱奥纳多(达芬奇)”。.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罗伯特·胡克 · 查看更多 »

罗马天主教

#重定向 天主教會.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罗马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君主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爱尔兰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爱丁堡

爱丁堡(Edinburgh,Dùn Èideann),是英国苏格兰首府,也是繼格拉斯哥后苏格兰的第二大城市,位于苏格兰东海岸福斯湾南岸。截止到2013年,全市人口為487,500。 自15世紀以來愛丁堡就被當做蘇格蘭首府,但在1603年和1707年政治力量多次南移到倫敦。1999年蘇格蘭議會的自治權利才得以確立。蘇格蘭國家博物館、蘇格蘭國家圖書館和蘇格蘭國家畫廊等重要文化機構也位於愛丁堡。在經濟上,現在的愛丁堡主要依靠金融業,是倫敦以外英國最大的金融中心。 愛丁堡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歷史建築亦完好保存下來。愛丁堡城堡、荷里路德宮、聖吉爾斯大教堂等名勝都位於此地。愛丁堡的舊城和新城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2004年愛丁堡成為世界第一座文學之城。愛丁堡的教育也很發達,英國最古老的大學之一愛丁堡大學就坐落於此,為一所歷史超過四百年的世界頂尖名校。加上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等文化活動,愛丁堡成為了英國僅次於倫敦的第二大旅遊城市。.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爱丁堡 · 查看更多 »

爵士

爵士(Sir)是英國授勳及嘉獎制度中,對「騎士」和「從男爵」的一種敬稱。.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爵士 · 查看更多 »

絕對君主制

#重定向 君主專制.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絕對君主制 · 查看更多 »

牛顿

牛顿(Newton)是一个欧洲人的姓氏,字源于地名。地名在古英语裡的意思是“新镇”。牛顿或Newton可以指:.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牛顿 · 查看更多 »

独裁

裁(autocracy),也譯為專制、專政,政治學名詞,是一種政府的形式,由一個擁有無限威權的統治者,在不受法律及傳統的制衡下,以個人意志來進行統治。由統治者個人獨攬國家最高權力,以專制殘暴之手段實行統治之方式。這個具備無限權力的統治者,稱為獨裁者(αὐτοκράτης,autocrates)。以這種統治方式形成的政治制度,稱為獨裁政體(dictatorship)。.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独裁 · 查看更多 »

聖公宗

聖公宗(Anglicanism,音譯安立甘宗),是源自英國(英格蘭)的英格蘭國教會和愛爾蘭教會及其於世界各地衍伸出來的教會之總稱。目前世界上的聖公宗教徒約有7300萬人(2008年)。 聖公宗,英文原名「Anglican」,意譯是英式教會,形容制度、教會、禮儀傳統和神學思想,是從英格蘭的國教——英格蘭教會所衍生而来的教会,成為普世聖公宗。這個詞語亦可形容其他採用聖公宗的其他教會,他們因為與坎特伯里大主教共融而成為普世聖公宗的一員。由於「Anglican」一詞與盎格鲁人一詞詞型較為相近,有時會被誤認為是民族名稱而非宗派名稱,因此在美國及蘇格蘭等的強調聖公會非英格蘭人特性的地區,改以「The Episcopal Church」自稱,用「Episcopalian」稱呼其成員。「Episcopal」意思為主教制的。普世華人、台灣、韓國及日本基督徒都使用「聖公會」為公用名稱。 普世聖公宗團契是神聖、大公及使徒所傳的教會的一部分,是與坎特伯里大主教共融的成員教會構成的一个教會,是既大公又經過改革的教會。托馬斯·克蘭麥、理查德·霍克和奧卡姆的威廉等是聖公宗的代表人物,一如其他教派的馬丁·路德、克爾文、諾克斯、慈運理和約翰衛斯理等神學家。.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聖公宗 · 查看更多 »

荷兰

荷蘭(Nederland,),直譯尼德蘭,是主權國家荷蘭王國()下的主要構成國,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屬圣马丁等四個主體,共同组成這個主權國家。 荷兰的領土可分為歐洲區與加勒比區兩個部份。歐洲區領土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並與英國為鄰。加勒比海區,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包括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阿姆斯特丹是宪法确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宫和大多数使馆都位于海牙。此外,国际法庭也设在海牙。鹿特丹港,位於鹿特丹,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尼德蘭」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國家,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國內平坦而低濕的地形。其國土中,只有約50%的土地高於海拔1公尺。其國土中,低於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從16世紀開始,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防排乾積水,逐步由海中及湖中製造出圩田。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的。荷蘭是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國家,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6人,若不計入水域面積則是每平方公里497人。在全世界上,也只有孟加拉、台灣、韓國的總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同時高於尼德蘭。儘管如此,尼德蘭是世界第二大的糧食與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http://www.government.nl/news/2014/01/17/agricultural-exports-reach-record-levels.htmlhttp://www.hollandtrade.com/sector-information/agriculture-and-food/?bstnum.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荷兰 · 查看更多 »

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正式名稱為聯合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是荷蘭歷史上為向亞洲發展而成立的特許公司,成立於1602年3月20日,1798年解散,是世界第一家跨國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指公開而非特權股份)。 其標幟以V串連O和C(上方的A為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縮寫,代表該船隻或設備是阿姆斯特丹所派出,若為米德爾堡市派出者則加註M字,依此類推。)。在其成立將近200年間,總共向海外派出1,772艘船,約有100萬人次的歐洲人搭乘4789航次的船班從荷蘭前往亞洲地區。平均每個海外據點有25,000名員工、12,000名船員。.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荷兰东印度公司 · 查看更多 »

非婚生子女

非婚生子女(俗稱私生子,此稱呼有輕度侮辱意味)指在受胎期間或出生時(各地法律定義有別),其生父母無婚姻關係的子女。由於法律上對婚生和非婚生子女的保護程度有別,故有區分的實益。.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非婚生子女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西敏寺

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協同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通称--(Westminster Abbey,--),是一座位于伦敦市中心西敏市區的大型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一直是英国君主(从英格兰、不列颠到英聯邦时期)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点。曾在1546–1556年短暂成为主教座堂,现为王家胜迹。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西敏寺 · 查看更多 »

马修·斯图尔特 (第四代伦诺克斯伯爵)

#重定向 第四代伦诺克斯伯爵马修·斯图亚特.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马修·斯图尔特 (第四代伦诺克斯伯爵)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一世 (英格兰)

#重定向 詹姆士六世及一世.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詹姆斯一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二世 (英格蘭)

詹姆斯二世(蘇格蘭稱為詹姆斯七世,,1685年到1688年間是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国王,為最后一位信奉天主教的英国国王。其臣民不信任其宗教政策,反对他的专权,在光荣革命中他被剥夺王位。其天主教儿子詹姆斯·弗朗西斯·爱德华·斯图亚特在他被迫退位后也没有获得王位,王位落到了其新教女儿玛丽二世和女婿威廉三世手中。认为他的儿子是合法国王的人则被称为詹姆斯派。 詹姆斯二世退位后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保护。一直到他死后,路易、他的儿子詹姆斯·弗朗西斯·爱德华和孙子查尔斯·爱德华·斯图亚特还继续策划恢复詹姆斯派的王位,但最后也没有成功。 詹姆斯二世的另一个比较出名的封号是约克公爵。他的兄弟查理二世将北美洲的一个殖民地以他的封号命名为纽约。.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詹姆斯二世 (英格蘭)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五世 (苏格兰)

詹姆斯五世(James V of Scotland)(),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第七任君主,詹姆斯四世與妻子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之長女瑪格麗特·都鐸之子,1513年至1542年在位。.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詹姆斯五世 (苏格兰) · 查看更多 »

魯伊特

#重定向 米希尔·德·鲁伊特 米希尔·德·鲁伊特 (1607年3月24日 –1676年4月29日) 是荷兰历史上最著名和最优秀的海军上将之一。德·鲁伊特因他在17世纪英荷战争中的地位而非常著名。他同英国人和法国作战并赢得了多场海战胜利,最有名的可能是突袭麦德威。尽职的德·鲁伊得到了他的士兵和水手的热爱;从他们那里他获得了最有名的绰号: Bestevaêr (古荷兰语 '祖父'.).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魯伊特 · 查看更多 »

貴族

貴族指的是奴隶制、封建制、君主制、教会制、种姓制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特有的群体,通过血缘、姓氏等某种特有的制度来继承知识、权力、财富而形成的传统。通常贵族财富多于其他人。在現時,一些国家和地区依然有完整的贵族传统。 貴族同其他阶级的最明显区别是拥有世袭爵位或者拥有对世袭爵位的继承权,其特點是世襲以及擁有與爵位相對應的特權,受到國家政權和君主的保證。終身爵位的擁有者一般不被認為是貴族;其他勋位、荣誉称号的拥有者也不被认为是贵族。高级官僚往往可以凭借贡献获得赐爵,大多是终身爵位;军事将领可以凭借战功获得封爵或赐爵,或是世袭爵位,或是终身爵位。由貴族祖先衍生出來的家族,僅擁有貴族血統但無世袭爵位,則通常被看做是世家或士族;他們或許仍然具有崇高地位與影響力,卻因為沒有實質性的爵位和相應的特權,而成為貴族階層中的邊緣者。.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貴族 · 查看更多 »

賽馬

賽馬(Horse racing)是一项已经存在很多世纪的马術运动,廣義而言是使用人類馬科動物比賽的賽事。罗马帝国时代的二轮战车比赛就是一个较早的例子,又或者如同挪威神话中神奧丁和巨人Hrungnir之间的战马比赛。它不可避免的常与赌博——对比赛结果的打赌活动——联系在一起。 在世界很多地区非常流行的赛马方式是纯种马比赛。賽馬車(或稱辔马赛)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比较流行,在其他的地区就相对少了。夸特赛马在美国也很流行。 在很多国家,对马的饲养、训练和比赛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赛马投注是马业的巨大支柱。杰出非凡的马匹能赢得数百万美元,通过提供马群服务如配种可以赚取更多的钱。 在流行赛马的国家里,比赛的风格、距离和比赛的类型是各不相同的,很多国家国内的赛马类型也各不相同。拿英国来说,有一种叫國家狩獵賽馬的障碍赛马(篱笆或者栅栏),还有在特定距离内的无障碍比赛(平地赛马)。.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賽馬 · 查看更多 »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法語:Louis XIV,),全名路易·迪厄多內·波旁(Louis-Dieudonne),自號太陽王(法語:le Roi Soleil),1680年更接受巴黎市政會獻上的「大帝」(le Grand,路易大帝)尊號。他是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和納瓦拉國王,從1643年至1715年在位,長達72年110天,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确切记录在世界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独立主权君主。 路易十四是法王路易十三的长子,出生于法国圣日耳曼昂莱,王弟奥尔良公爵菲利普則於1640年出生。登基之初,由他的母亲奥地利的安娜攝政,直到1661年法國宰相红衣主教马萨林死后他才真正开始亲政。 在红衣主教阿尔芒·让·德·普莱西·李希留和马萨林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了一个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王国。他把大貴族集中在凡爾賽宮居住,将整个法国的官僚机构集中于他的周围,以此強化法国国王的军事、财政和机构的決策權。他建立起的這一絕對君主制一直持續到法國大革命時期。 在他親政期間(1661-1715年),法國發動了三次重大的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兩次小規模的衝突——遗产战争和重盟战争。法荷戰爭和兩次小衝突讓他建立霸權,使他在1680年開始成為至高無上的歐洲霸主;後兩場大戰對上荷-英-奧的三強聯盟,大同盟戰爭因雙方厭戰而和解,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後由法國王孫繼承王位,但戰爭負擔也使國庫日漸空虛,使法國國力在他死後日漸下滑。.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路易十四 · 查看更多 »

路易絲·德·克魯阿爾,樸次茅斯女公爵

路易丝·勒妮·德·克鲁阿尔(Louise Renée de Penancoët de Kérouaille, Duchess of Portsmouth) (1649年9月6日 – 1734年11月14日,享年85) 英王查理二世的法国情妇。布雷顿(Breton)贵族家庭出身,1668年担任奥尔良公爵夫人的女侍。1673年成為查理最受寵愛的情婦,因此被授于朴次茅斯女公爵。她秘密代理著法國對英外交的機密事務,盡心地促成英法之王室聯盟,努力地達成法王路易十四交予她影響或操控查理二世的任務,一直到1685年查理去世後才功成身退。.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路易絲·德·克魯阿爾,樸次茅斯女公爵 · 查看更多 »

軍官

軍官,本義為國家授權至軍中管理軍隊的官員,軍官往往象徵著國家軍隊的威權性,是軍隊最高的管理幹部,一般由尉級至將級的人員擔任,在軍中擔任領導軍隊,指揮領導或技術幕僚(或稱參謀)的職務,前者擔任的職務名稱有排長、連長、營長或旅長等,後者幕僚職則有人事官、訓練官或情報官等等,一般在現代國家的軍隊體制,軍人分為軍官、士官、士兵三大體系,各有其任務執掌,而軍官在位階上高於士官及士兵,擔任領導及幕僚的職務。 在古中國各個朝代,對軍官的稱呼不一,有武將、武官、武吏等稱呼,軍官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朝,《漢書·百官公卿表》載:「騪粟都尉,武帝軍官,不常置。」元朝, 官員分為民官、軍官。 在皇帝的詔、敕和公事行文中,對軍官的升、降、襲職、退休等已有規定。如,在邊界地區「鎮守三載無虞者,……軍官升一階”(《元史》卷二十四);“軍官有功而升职者,舊以其子弟襲職,陣亡者許令承襲,若罷去者,以有功者代之。.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軍官 · 查看更多 »

軍隊

軍隊也稱為武装力量,是被授權及武器来保護其國家和全部或部分人民的利益的正規武装力量。軍隊的任務一般會是保護國家及人民,以及對其他國家發動戰爭。也有些國家的正規武装力量不稱為軍隊,例如完全軍事化的日本自衛隊、德國聯邦國防軍。 今日一般國家的軍隊大約包括陸軍(或包含憲兵)、海軍(或包含海軍陸戰隊)、空軍(或包含防空部隊)等軍種所組成,有些還包括特種部隊、戰略飛彈部隊、太空部隊、電子戰部隊等。並在軍人之中劃有軍官、士官、士兵等軍階。軍隊可以利用國家義務役或者募兵來補充兵源。 軍隊在社會中還有其他的機能,包括推動政治議程(甚至最極端的軍政府)、保護經濟利益、內部的群眾控制、建設、緊急事件的處理、社会仪式、守衛重要區域等。軍隊也會有獨立的次文化,也可能會發展其獨立的基礎設施,可能包括住屋、學校、公共設備、食物生產及銀行等。軍隊事務泛稱為軍事。 士兵是組成軍隊的要素之一,其起源比信史本身還要久。古典时代就有很多軍事領導及權力的記錄。西元前1274年的卡迭石战役是決定拉美西斯二世登基的重要事件之一,也在紀念碑上記載。一千年後中國的秦始皇也用陪葬的兵马俑展現其軍力Terra cotta of massed ranks of Qin Shi Huang's terra cotta soldiers。古罗马很注重軍事,留下許多相關論文及著作,也包括許多凯旋门及。.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軍隊 · 查看更多 »

黄仁宇

仁宇(Ray Huang,),是一位籍貫湖南长沙的美國籍歷史學家。曾於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國共內戰期间擔任国军軍官,後赴美求學並获取密西根大學歷史博士学位。以身為中国歷史明史专家及倡导“大歷史观”而为世人所知。著有《萬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暢銷作品。.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黄仁宇 · 查看更多 »

辉格党

歷史上,英國和美國都出現過一個叫做輝格黨的政黨:.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辉格党 · 查看更多 »

霸權

權或霸权主义(Hegemony或Hegemonism),是指一国凭借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極大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控制他国主权、主導國際事務或谋求统治地位的政策的意識形態。.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霸權 · 查看更多 »

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有時也稱其為荷京,是荷兰首都及最大城市,位于该国西部省份北荷兰省。根据2008年1月的统计数据,这座城市人口达747,290人;而该城市所处的兰斯台德都市圈,大约有670万人口,是欧洲第6大都市圈。 其名称源于Amstel dam,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leventh Edition, Vol 1, p896-898.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阿姆斯特丹 · 查看更多 »

蘇格蘭

蘇格蘭(英語、低地蘇格蘭語:Scotland,;Alba)是大不列颠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下屬的構成國之一,位於大不列顛島北部,英格蘭之北,被大西洋環繞包圍,東部濱臨北海,西南濱臨北海海峽和愛爾蘭海,由約790多個島嶼組成。以格子花紋、風笛音樂、畜牧業與威士忌而聞名。雖然外交、軍事、金融、總體經濟政策等事務上受英國國會管轄,但蘇格蘭對於內部的立法、行政上,擁有一定程度的自治,在聯合王國内規模僅次於英格蘭。.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蘇格蘭 · 查看更多 »

蘇格蘭君主列表

這裡列出的是1707年蘇格蘭王國與英格蘭王國組成大不列颠王国前的蘇格蘭君主,此後的蘇格蘭君主列表參看英國君主列表。.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蘇格蘭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葡屬澳門

葡屬澳門(1557年—1999年12月19日),又稱為澳葡時期或者澳葡時代,澳門在葡萄牙帝國時期的政府機構,不是官方用語。殖民地時期稱為澳門政府,因與澳門回歸後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簡稱一樣,傳媒將殖民地時期的政府稱為「澳葡政府」,以區別兩者。自1999年12月20日起,澳門的殖民地時代結束,取而代之的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 澳葡政府時期,澳門曾被分為澳門市(Concelho de Macau,又稱天主之名之城(Cidade do Nome de Deus),範圍為澳門半島)和海島市(Concelho das Ilhas,包括氹仔(Taipa)和路環(Coloane))。澳門當時亦是葡萄牙的海外省。 1974年康乃馨革命後,葡萄牙承認澳門是葡萄牙管治下的中國領土,直到1999年12月20日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葡屬澳門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钱端升

钱端升(),字寿朋。生于上海。中国法学家、政治学家、教育家。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第一任院长。中国现代政治学和比较宪法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钱端升 · 查看更多 »

钓鱼

钓鱼,又名垂钓,是一種钓漁法,也是一種运动或娱乐的方式。.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钓鱼 · 查看更多 »

重商主义

重商主義 (mercantilism)是在16世紀到18世紀之間盛行的經濟理論、經濟政策。重商主義是民族主義在經濟上的一種形式。它的目標是最大限度的使國家富足與強盛,藉由獲取並留下盡量多的境內經濟活動。製造和工業,特別是有軍事用途的商品,佔有優先地位。重商主義試圖確保國家能夠生產盡可能多的量與種類,藉此限制本國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封閉經濟是重商主義的重要元素。上述目標主要靠著以下方法達成:.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重商主义 · 查看更多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是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的三卷本代表作,成书于1686年。1687年7月5日该书的拉丁文版首次出版发行。Among versions of the Principia online:.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查看更多 »

艾萨克·牛顿

艾萨克·牛顿爵士,(Sir Isaac Newton,,英語發音)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煉金術士。1687年他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力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学说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在2005年,英国皇家学会进行了一场“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民意调查,在被调查的皇家学会院士和网民投票中,牛顿被认为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更具影响力。.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艾萨克·牛顿 · 查看更多 »

若昂四世

若昂四世(João IV,),葡萄牙布拉干萨王朝第一任国王(1640年-1656年),也是葡萄牙从西班牙独立后的第一任国王,被称为“复国者若昂”(João o Restaurador)。登基之前是葡萄牙第八任布拉干萨公爵(1630年-1640年)。.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若昂四世 · 查看更多 »

英國內戰

英國內戰(English Civil War)是指1642年至1651年發生在英國議會派(「圆颅党」)與保皇派(「」)之間的一系列武裝衝突及政治鬥爭。辉格派历史学家稱之為清教徒革命(Puritan Revolution 。第一次(1642年-1646年)和第二次(1648年-1649年)内战发生在查理一世的支持者与的支持者之间,第三次内战(1649年-1651年)则是查理二世的支持者与残缺议会的支持者之间的冲突。1651年9月3日,内战以议会派在的胜利而结束。 內戰期間,議會派領袖奧立佛·克倫威爾對查理一世的頑抗態度感到莫大威脅,於是他強勢要求議員簽名支持他,處死國王。當許多議員反對克倫威爾而表態保住查理之後,克倫威爾用軍隊驅逐反對自己的議員,順服自己的議員因此召開議會(史稱「殘缺議會」)處死查理。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依「叛國者」的罪名公開斬首,克倫威爾順勢創建了英吉利共和國。處死國王不但震驚全英,也震驚歐陸,引起各種批評。1658年克倫威爾死後,其子無能又無氣魄控制軍隊,1660年在多數英國人思念王室的氛圍下,迎回查理一世的長子復辟,是為查理二世。.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英國內戰 · 查看更多 »

英國樞密院

英國樞密院(全称女王陛下最尊貴的樞密院;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是英國君主的諮詢機構。它在以往具有十分大的權力。樞密院擁有不同的委員會,當中,英國內閣擁有其絕大部份的權力。樞密院亦具有司法權力,並主要由樞密院司法委員會所行使。當君主遵照樞密院的建議行事時,一般會稱之為「國王會同樞密院」或「女皇會同樞密院」。全體的樞密院成員則稱為「女皇陛下最尊貴的樞密院全體大臣」(The Lords of 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有時又會寫成「……全體大臣及其他成員」(The Lords and others of...)的字樣。 掌管樞密院的首長是樞密院議長,擔任此職的人士除了是內閣成員外,也是位階第四高的內閣大臣。按照慣例,樞密院議長還會兼任上議院或下議院的領袖。文書是樞密院內另一重要職位,所有由樞密院發出的指令,都要由文書所簽署,方能生效。「樞密院顧問官」(Privy Counsellor)和「樞密院委員」(Privy Councillor)同樣指樞密院的成員,對於兩字的使用一直存在混淆和爭拗。但樞密院當局較偏向用前者作稱呼,因為他們的工作是提供意見,而非作為一委員會之成員。此外,新的樞密院顧問官在加入樞密院時,要向樞密院「宣誓」。樞密院辦公室設於倫敦西敏的卡爾頓花園;其司法委員會原於唐寧街辦公,內有大廳作開庭審案之用,但司法委員會已在2009年8月正式遷往聯合王國最高法院三號法庭繼續辦公。.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英國樞密院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荷戰爭

英荷戰爭(Engels–Nederlandse Oorlogen or Engelse Zeeoorlogen),是發生於17世紀至18世紀英國與荷蘭之間的四次戰爭,主要目的是為了掌握海上勢力與海外貿易的主導權。.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英荷戰爭 · 查看更多 »

英葡聯盟

英葡联盟(英語:Anglo-Portuguese Alliance,葡語:Aliança Luso-Britânica),是在1386年温莎批準的条约,在英格兰(後為英國繼承)和葡萄牙,是世界上仍有效的最古老联盟——最早可以追溯到1373年的英葡条约。.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英葡聯盟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

英格蘭(England),又稱作英倫、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構成國,位於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蘇格蘭以南,威尔士以東,是英国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虽然就传统上一般可以认为其政治地位相当于一个国家,但以国际通行标准上其仍然是一级行政区。 在歷史上,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是以哈德良长城為界。英格蘭這個名字源自「盎格魯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魯人之地」,他們繼凱爾特人之後來到這個地方,属日耳曼民族。.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王国

英格兰王国(Kingdom of England;)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国家,在大不列颠岛的南方,包含现今的英格兰与威尔士。王室的首要居所原本是汉普郡的温切斯特,但伦敦和格洛斯特被授予同样的地位——特别是伦敦,从1066年开始已成为「事实上」的首都。伦敦成为王国的首都直至1707年(参见《1707年联合法案》),并继续保持英格兰首要城市的地位。该市亦是大不列颠王国(1707年–1801年)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801年–1922年)的首都。今日仍然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的首都。 英国的现任君主,伊丽莎白二世,是英格兰国王及女王的现任继承人。英格兰女王(及国王)的头衔其实自1707年来已被正式使用,但在法律上,这个被广泛使用的名称并不正确。她这个称号可以追溯至1千年前的威塞克斯国王称号。.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英格兰王国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联邦

英格蘭联邦(Commonwealth of England),1649年由英國國會建立,統治英格蘭王國。在奧利弗·克倫威爾征服愛爾蘭王國後,從1653年5月起開始統治蘇格蘭王國。 1653年,奧利弗·克倫威爾解散殘餘國會,自任為護國公,將國號改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联邦(Commonwealth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Ireland)。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結束了這段共和國時期,國號改為英格蘭王國。.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英格兰联邦 · 查看更多 »

英格蘭君主列表

本表列出1707年英格兰王国和苏格兰王国組成大不列颠王国前的英格兰君主,此后的英格兰君主列表参看英国君主列表。.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英格蘭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英格蘭王室對法國王位的主張

英格蘭王室對法國王位的主張是始於1340年,歷任英王自稱擁有法國王位繼承權的歷史事件,而該主張直至1801年才告落幕。除了1360至1369年和1420至1422年間,歷任英格蘭君主,包括《1707年联合法案》通過後的大不列顛王國君主,都宣稱自己擁有「法蘭西國王」或「法蘭西女王」的稱號。.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英格蘭王室對法國王位的主張 · 查看更多 »

英格蘭教會

英格蘭教會(Church of England),或譯為英格蘭國教會、英国国教会、英格蘭聖公會,是聖公宗的教會之一,16世纪由英格兰君主亨利八世时期开始由托馬斯·克蘭麥、理查德·胡克等改革家们改革并作为英格兰的国教。教会的辖区是今天英国(联合王国)中的英格兰地區,不包括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後者分归苏格兰圣公会、威尔士教会与爱尔兰教会管理。 英格兰教会的最高主教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副手是约克大主教。此外英國君王擁有英格蘭教會最高領袖(Supreme Governor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的頭銜。.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英格蘭教會 · 查看更多 »

附庸國

庸國(Vassal state)是指在別的宗主國輕度統治之下,主權严重不完整的國家,实际上是藩属国以至從屬國的一种。屬國跟藩属国比起來,主权被宗主国侵犯的程度也是一樣严重。.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附庸國 · 查看更多 »

查尔斯,旺多姆公爵

#重定向 夏爾四世·德·波旁.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查尔斯,旺多姆公爵 · 查看更多 »

查尔斯橡树座

查尔斯橡树座(拉丁语:Robur Carolinum)是一个已经被废除的星座,1679年由英国皇家学会天文学家爱德蒙·哈雷创立,象征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在武斯特战役中被奥利弗·克伦威尔击溃后在逃跑的路上曾隐藏躲避敌人搜寻的橡树。 查尔斯橡树座位于现在的船尾座和南十字座之间。.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查尔斯橡树座 · 查看更多 »

查理一世 (英格蘭)

查爾斯一世(Charles I,詹姆士一世的次子,1612年其兄威尔士亲王去世后成为王储。所有本文中的日期,除了特殊指明的,都取自儒略历。)自1625年3月27日登基至1649年1月30日被处死(他是唯一以国王身分被处死的英格兰国王),是英格兰、苏格兰及爱尔兰国王。 查理一世在位期间卷入了与议会的权力斗争,他试图获得王室的收入,而议会则试图节制国王自以为的君權神授。他的很多臣民都反对他的行为,认为他是残暴的独裁者。尤其是他干扰英格兰与苏格兰教会的活动,未征得议会同意就任意向民眾課税。 查理一世在位期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混乱的宗教冲突。臣民们普遍不信任他们国王的信仰,一方面,在三十年战争中,他的失误成功的帮助了新教势力,然而另外一个事实却是,他迎娶了一位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公主。查理一世还重用当时具有争议的教会人物,例如(Richard Montagu)和威廉·劳德,他们都曾任查理一世时期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他的很多臣民都认为这样做使得英格兰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关系太紧密了。此后,查理一世还试图迫使苏格兰进行宗教改革,从而引发了。这一切都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国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最终促成了查理一世的灭亡。 在查理一世最后的几年中,由于企图推翻英格兰与苏格兰国会的权威,他与国会之间爆发了战争,史称为英国内战。同时他又利用自己英国国教领袖的身分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政策,引起了加尔文派清教徒的不满。查理一世在第一次英国内战(1642年 - 1645年)中被击败后,国会希望他能够接受君主立宪制。然而查理一世执迷不悟,他与苏格兰结盟,并逃到了怀特岛郡,这种行为彻底激怒了国会,从而导致了第二次英国内战(1648年 - 1649年)查理一世再次被击败,随后他被拘捕,审判,定罪,并以叛国罪处死。君主制瓦解,英格兰成了共和国,名为英格兰联邦,由國會的領袖奧立佛·克倫威爾執政,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在其父死后继承了王位,但直到1660年复辟后才得以行使君主权力。.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查理一世 (英格蘭) · 查看更多 »

查爾斯·倫諾克斯,第一代里奇蒙公爵

查爾斯·倫諾克斯,第一代里奇蒙公爵和第一代倫諾克斯公爵(Charles Lennox, 1st Duke of Richmond and 1st Duke of Lennox,1672年7月29日 - 1723年5月27日)是英王查理二世与其情妇朴次茅斯女公爵路易丝·德·克罗亚勒(Louise de Keroualle)的私生子。1675年被授于里奇蒙和伦诺克斯公爵。 Richmond, Charles Lennox, 1st Duke of Richmond, Charles Lennox, 1st Duke of Richmond, Charles Lennox, 1st Duke of Richmond, Charles Lennox, 1st Duke of.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查爾斯·倫諾克斯,第一代里奇蒙公爵 · 查看更多 »

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

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Royal Observatory, Greenwich),舊稱皇家格林威治天文台(Royal Greenwich Observatory,簡稱RGO),是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於1675年在倫敦格林威治建造的一個综合性天文台,在8月10日安放了奠基石,同時國王也創建了皇家天文學家的職位(第一位擔任此職的是約翰·弗蘭斯蒂德),以擔任天文台的台長和"致力於以最忱治的關心和努力校正天體運動的星表,和恆星的位置,以便能正確的定出經度,使導航成為完美的藝術"。天文台座落於格林威治公園俯瞰著倫敦泰晤士河的一座小山上。.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梅克伦堡公爵

#重定向 梅克伦堡统治者列表.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梅克伦堡公爵 · 查看更多 »

極權主義

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也譯作极权政体、全能政体、总体统治、全体主义)或極權國家(Totalitarian state),是一種政治學上的術語,用來描述一個對社會有著絕對權威并儘一切可能謀求控制公眾與私人生活的國家之政治制度。 極權主義之概念在形成之初有著積極的含義,由威瑪德國法學家、納粹學者卡爾·施米特與一些在1920年代提出。施米特在其有關全能(all-powerful,即統治一切)政府之合法性的、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作品中使用了「Totalstaat」一詞。 冷戰時期,這一概念在西方反共政治論述中尤為著名,通常被用以強調納粹德國、法西斯主義國家與蘇聯共產黨之間的相似性。 其它運動與政府組織亦會被定性為極權主義。歷史上一個叫做的保守主義運動之領袖就曾經宣告其目的是「為西班牙帶來真正的統一、全新的靈魂、極權的政體」,並且稱「民主不是終結,而是一個新的國家征戰四方的手段。當時機來臨,要麼國會屈服,要麼我們將消滅國會。.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極權主義 · 查看更多 »

死刑

死刑(英文:Death Penalty 或 Capital Punishment)亦稱極刑、處決、正法、伏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罰之一,指國家機關基於法律所賦予的權力,以結束犯人的生命作為刑罰。遭受此種剝奪生命權的犯人通常都犯下了嚴重罪行。儘管對“嚴重罪行”的定義時常有爭議,但目前保有死刑的國家中,一般來说,“蓄意殺人”必然是死刑的一個重要理由。 據大赦国际資料,截至2009年4月30日世界上超过67%的国家已经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了死刑,其中废止所有犯罪死刑的国家多达92个,废止普通犯罪死刑的国家为10个,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为36个(以过去10年未执行一例死刑为标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已達138个,而在法律上保留死刑的國家為105個,其中在实践中适用死刑的国家现在為59个。保持、恢復死刑制度的檢討在各國始終不斷,死刑存廢問題是難論是非對錯與治安相關數據佐證的價值觀之爭。 現今所有歐盟的成員國依據歐洲聯盟基本權利憲章第2條,禁止使用死刑,即使當中不少國家的民眾支持死刑。.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死刑 · 查看更多 »

殉教

殉教,又稱殉道,意指为了宗教或信仰而不畏迫害和杀戮,以致牺牲生命。.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殉教 · 查看更多 »

泰晤士河

泰晤士河(River Thames,,)是位於南英格兰的一条河流,全長約346公里,流經英格蘭的三個郡,為英格蘭最長之河流、英國第二长河,次于354公里的塞文河,也是全世界水面交通最繁忙的都市河流和倫敦地標之一。在泰晤士流域形成了許多英格蘭城市,除去倫敦之外,還有牛津、雷丁和溫莎等。 泰晤士河在英國有非常重要的經濟地位,在工業革命之後因為大規模的河上運輸導致河流污染,因而引發了包括瘟疫、大惡臭等一系列的問題,隨著重工業的減少其情況已經改善了許多。 而其於英國文化意義也不可忽視。泰晤士河是許多英國水上運動,如牛津劍橋賽艇對抗賽、1908年夏季奧運會划艇賽、1948年夏季奧運會划艇賽的舉辦地。《柳林風聲》等文學作品也是以泰晤士河流域的風物為背景寫成的。.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泰晤士河 · 查看更多 »

法兰西的亨利埃塔·玛丽亚

亨丽埃塔·玛丽亚(Henrietta Maria of France,),大不列顛國王查理一世妻子。 據說美國馬利蘭州以及加拿大北安大略的亨丽埃塔·瑪麗亞岬都是以其為名。.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法兰西的亨利埃塔·玛丽亚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君主列表

法国君主列表从第一位法兰克人之王法拉蒙德开始列起。法兰西君主(monarque de France)自中世纪开始统治法兰西,其正式头衔起先是“王”(Roi),拿破仑一世增加了“皇帝”(Empereur)的称号,一直到1870年法兰西的君主制被彻底推翻,法兰西歷代君主的统治才告终结。Sullivan, William.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法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法荷战争

法荷战争,1672年-1678年,是一场欧洲战争,一方为路易十四法兰西王国、瑞典帝国、明斯特主教区、科隆主教区和英国,另一方为荷兰共和国,以及后来加入的神圣罗马帝国、勃兰登堡、西班牙帝国、洛林公國、普法尔茨公國、丹麥。1672年英、法突然進攻,造成荷蘭的大恐慌,史稱「災難年」;1678年戰爭以法國大獲全勝結束,被視為「太陽王」霸權的崛起。.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法荷战争 · 查看更多 »

温斯顿·丘吉尔

溫斯頓·伦纳德·斯宾塞-邱吉尔爵士,KG,OM,CH,,,FRS,PC (Can),RA(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英國政治人物、演說家、軍事家和作家,曾於1940年至1945年首次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內领導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聯合美國等国家對抗德國,并取得了最终胜利,並自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 邱吉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對英國乃至於世界均影響深遠。此外,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於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邱吉爾排在第一位。.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温斯顿·丘吉尔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清教徒

清教徒(Puritan)是指要求清除英國國教會內保有羅馬公教會儀式的改革派新教徒,此字詞於16世紀60年代開始使用,源於拉丁文的Purus,意為清潔。 清教徒信奉公理宗新教(喀爾文主義),認為《聖經》是唯一最高權威,任何教会或個人都不能成為傳統權威的解釋者和維護者。清教先驅者產生於瑪麗一世統治後期流亡於欧洲大陸的英国新教團體中,之後部分移居至美洲。.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清教徒 · 查看更多 »

明鄭

明郑(1628年-1683年)是指中國明朝至清朝初期間,由鄭芝龍家族領導、並以恢復明朝舊有領土為志的政權。關於其創始時期,有以鄭芝龍為始者,亦有以鄭成功為始者,該勢力後蒞鄭經以迄鄭克塽,刻劃了一個閩南海商集團及政治勢力的興起與崩潰。 鄭芝龍初肇軍事勢力時,明鄭不但控制海域,更造成「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來往」現象。1653年,鄭芝龍之子鄭成功受封延平王,建廈門為思明州,宗永曆為正朔,並自設知州及六官,且自鑄永曆通寶,至此鄭成功於廈門建立的明鄭政權擁有軍戶金融實權。之後,除了支撐南明帝業外,明鄭並在台灣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在台灣史上稱為明鄭時期或鄭氏時期。 若以軍事專論明鄭,活動區域多在閩、浙一帶的明鄭,軍事力量最强大時候為1659年,以海軍為主的鄭軍有十餘萬人之多,曾循海道圍攻南京。1662年之前,延平郡王的軍政中樞都是在廈門,鄭成功攻下台灣後將台灣改名「東都」,鄭成功本人駐於熱蘭遮城,但他死後嗣位的鄭經仍以廈門為基地。次年(1663年),清軍聯合荷蘭戰艦攻打廈門,鄭經轉往台灣。後來一度在三藩之亂時重佔金門、廈門兩島,一度擁有福建七府。1680年,鄭經兵敗返台,不久去世。鄭經死後,權臣馮錫範發動東寧之變,殺世子鄭克臧,立次子鄭克塽即位。1683年,清朝以明鄭降將施琅為統帥攻打臺灣,在澎湖海戰擊敗由劉國軒統帥的鄭軍主力,鄭克塽隨即投降,此也象徵着明鄭政權的灭亡。.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明鄭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斐迪南一世(德语:Ferdinand I,)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大公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起;1558年加冕)。他也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国王(1526年起)。.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斯圖亞特家族

#重定向 斯图亚特王朝.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斯圖亞特家族 · 查看更多 »

斯图亚特王朝

斯图亚特王朝(英語: The House of Stuart/ 蓋爾語: Siol Na Stiubhartaich),「斯图亞特」一詞最初的拼寫為"Stewart",是1371年至1714年間統治蘇格蘭和1603年至1714年間統治英格蘭和愛爾蘭的王朝。其王室成員的祖先可以追溯至公元11世紀法國布列塔尼的地方貴族。斯圖亞特是第一個成功統治整個不列顛群島的王室。但統治權實際上不太穩定,經歷數次革命,兩位君主被革命所推翻。同時由於斯圖亞特王室的羅馬天主教背景,導致基督新教徒為主的英格蘭民眾經常質疑君主的宗教傾向,令不列顛群島的不穩定因素增加不少。不過,這些因素促使英國議會權力愈來愈大,使英國最早成為議會制國家,也使英國的民主步伐領先於歐陸諸國。.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斯图亚特王朝 · 查看更多 »

新阿姆斯特丹

新阿姆斯特丹(Nieuw Amsterdam)是一個17世紀荷蘭在曼哈頓島南端成立的殖民地,作為新尼德蘭殖民政府所在地。不久成為外面的殖民區。該城堡位於曼哈頓島戰略性的南端,以保護在北河(哈德遜河)的荷蘭西印度公司的皮草貿易。1624年成為荷蘭共和國的延伸省分,並在1625年成為該省的首府。 到了1655年,新尼德蘭的人口增長至2000人,一半為尼德蘭源,另一半分別來自西屬尼德蘭、法屬尼德蘭、日耳曼、瑞典、挪威、芬蘭、葡萄牙以及歐洲其他地區,當中1500人住在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以前,新尼德蘭的人口在9年間暴增至近9000人,2500人住在新阿姆斯特丹,1000人住在橙堡,其餘則住在其他城鎮和村莊。 新阿姆斯特丹在1664年9月8日英格蘭佔領後,為了紀念約克公爵(後來的詹姆斯二世)而更名紐約。1665-1667年第二次英荷戰爭以後,英格蘭與尼德蘭聯合省同意維持現狀。英格蘭保留了曼哈頓島,荷蘭放棄對城鎮和殖民地其餘部分的聲請,而英格蘭放棄了對荷蘭東印度控制的的主權聲索,確認荷蘭對珍貴的班達群島的控制。曾經是新阿姆斯特丹的地方現已成為紐約市的一部分。 Category:新尼德蘭.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新阿姆斯特丹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旺多姆公爵

旺多姆伯爵(Count of Vendôme)和后来的旺多姆公爵(Duke of Vendôme)是法国贵族称号。 第一个已知的持有人的名称是Bouchard Ratepilate,1514年旺多姆成为一个公爵领地,1589年成为亨利四世的皇家领地和头衔。1598年亨利四世将它授于自己的私生子塞萨尔,直至1727年绝嗣。.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旺多姆公爵 · 查看更多 »

懷特霍爾宮

懷特霍爾宮(英語:Palace of Whitehall)又稱為白廳宮,位於英國倫敦,從1530年至1698年間都是英國國王在倫敦的主要居所。在17世紀末被火焚毀之前,懷特霍爾宮已經成為歐洲最大的宮殿,擁有超過1,500間房間,規模比梵蒂岡的宗座宮殿與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還大。 懷特霍爾宮就位於倫敦西敏的白廳附近,許多英國政府機構都設置在這裡,因此白廳也是英國政府的代名詞。.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懷特霍爾宮 · 查看更多 »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教宗 · 查看更多 »

托斯卡纳统治者列表

这是一份1569年至1860年间托斯卡纳地区统治者的列表。这些君主的头衔主要是大公。 关于美第奇家族在正式得到托斯卡纳大公头衔之前在这一地区的统治情况(1434年至1531年为僭主;1531年至1569年为公爵),请参看:.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托斯卡纳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新!!: 查理二世 (英格兰)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查理二世 (英國)查理二世 (英国)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