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籀文

指数 籀文

籀文(籀音同「咒」),又稱大篆,傳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造,春秋時期已在秦國流行。小學類序--:「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異體。」許慎《說文解字》收籀文二百二十三字。近人王國維認為這些文字“左右均一,稍涉繁複,象形象事之意少,規旋矩折之意多”。 周宣王的石鼓文也常被指為籀文,秦始皇時曾撰有六塊記功刻石:秦山刻石、瑯琊刻石、繹山刻石、碣石刻石、會稽刻石、之罘刻石等。其中又以瑯琊刻石最著名,即山東諸城瑯琊台,由李斯撰寫,載秦初開國功臣列侯武城侯王离(應是王翦之誤植)、列侯通武侯王賁等人之事績。北宋時又發現三塊刻字石頭,內容是秦王詛咒楚王的文字,後人稱為“詛楚文”。籀文、石鼓文、詛楚文和部分秦國金文,皆屬同一字體,稱籀文或大篆。 Category:漢字書體.

13 关系: 史籀篇大篆周宣王石鼓文王国维王翦王賁秦始皇許慎詛咒说文解字金文李斯

史籀篇

《史籀篇》書名。相傳為周宣王太史籀所撰。一說為春秋戰國間秦人所作。十五篇。為古代字書。字體與石鼓文及春秋時代的秦系金文相同,為周代史官教學童識字的課本。今僅存說文所引史篇及所錄籀文二百二十三字。王國維有《史籀篇敘錄》、《史籀篇疏證》。也稱為「史篇」、「史籀」。 西周宣王時期之著作,作為教育用途,根據《漢書·藝文誌》所說是周官教兒童的教材,內十一篇,字體較小篆繁複,字呈正方形,筆劃優美,該書已佚,若欲參考字型,此書兩千多字中,《說文解字》有收錄約兩百字。 用字較小篆不同,如“--”作“--”又如“乃……”作“迺……”又如“草”作“茻”又如“好”作“”等等。 《史籀篇》中出現的文字被稱為「籀文」。.

新!!: 籀文和史籀篇 · 查看更多 »

大篆

大篆,是西周晚期开始使用的漢字字體,相傳為周宣王的史官籀作《史籀篇》时发明。廣義上的大篆可以泛指小篆之前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蝌蚪文與鸟虫书;狹義則僅指籀文,由於小篆是以此為簡化,因此古文記載的大篆通常指籀文。.

新!!: 籀文和大篆 · 查看更多 »

周宣王

周宣王,姬姓,名靜,一作靖。西周第十一代天子,周厉王之子,在位46年。 周宣王继位后,政治上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八十五》:王于是进用贤良,樊侯仲山父,尹吉父,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南仲方叔、仍叔、邵穆公,张仲之属,并爲卿佐。自厉王失政,猃狁、荆蛮交侵中国,官政隳废,百姓离散,王乃修复宫室,兴贤人,纳规谏,安集兆民。命南宫仲、邵虎、方叔、吉父并征定之,复先王境土,缮车徒,兴畋狩,礼天下,喜王化复行,号称中兴。但周宣王晚年对外用兵接连受挫,尤其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今长江与汉江之间的地区)之师全军覆没,加之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也为西周在周幽王时期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新!!: 籀文和周宣王 · 查看更多 »

石鼓文

石鼓文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石鼓文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石鼓文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现存的石鼓文来自于唐朝收集的十石鼓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馆藏说明,上面刻有文字。现存最早的拓片是宋朝流传下来的,当时认为是描述周穆王出猎的场面,后来的考古考证认为是秦穆公时代的作品,有的字已经残缺不全。当时由于尚没有发现甲骨文,所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康熙曾经复制了十面石鼓,补刻文字,放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宫殿后面。.

新!!: 籀文和石鼓文 · 查看更多 »

王国维

王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晚号观堂(甲骨四堂之一),谥忠悫。浙江杭州府海宁人,国学大师。 王國維與梁啟超、陳寅恪、和趙元任號稱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領域成就卓--。甲骨四堂之一。王國維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戲曲史時獨樹一幟,成為用西方文學原理批評中國舊文學的第一人。陳寅恪認為王國維的學術成就“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曲录》、《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种。.

新!!: 籀文和王国维 · 查看更多 »

王翦

王翦,又作王赞,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主要战绩: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和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後,接著率領平楚大军南下平定百越。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其曾孫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新!!: 籀文和王翦 · 查看更多 »

王賁

王賁(「賁」音同「奔」,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將領王翦之子。.

新!!: 籀文和王賁 · 查看更多 »

秦始皇

始皇()嬴政,趙氏,時稱秦王政和始皇帝,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之子【史記索隱】莊襄王者,孝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孫也,名子楚。按:戰國策本名子異,後爲華陽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出土《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為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为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他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的郡縣制度和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及典章法制,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之專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過重,是秦朝在他死後3年速亡之一原因。.

新!!: 籀文和秦始皇 · 查看更多 »

許慎

許慎(),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现河南省郾城縣)人,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讚賞。他是漢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學家、语言学家,是中國文字學的開拓者。他於公元100年(東漢和帝永元十一年)--《說文解字》,是中國首部字典。 許慎曾担任太尉府祭酒,师从经学大师贾逵。他历经21年--成的《說文解字》,归纳出了汉字五百四十个部首。 许慎另--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已失传。 许锦晶曰: 永元十有二年(100年),始作《說文解字》,序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為萌生。黃帝之使倉頡,見鳥獸蹄遠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公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夫”,“夫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天下,居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諸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改易諸體。封於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建光元年(121年),書成。收單字九千三百五十有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有三,分於五百四十部。病中之時,遣子沖獻書於帝。卒,葬郾城縣姬石鄉許莊村東。墓--十有五尺,徑四十有八尺。鄉人曰:“日動一釐,夜長三尺。”謬也,豈有自拔之冢。 《後漢書》讚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塗分流別,專門並興。精疏殊會,通閡相征。千載不作,淵源誰--。” 至清,歲以仲月後丁之日,縣令、學官到許夫子墓前致祭,行一跪三叩禮。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郾城縣知縣溫德裕立“孝廉許公之墓”碑。 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郾城知縣王風森立「許夫子從祀文廟碑」。 1985年,許慎研究會第一次會議時,立「重修許慎墓碑記」。植柏百八十有二株,今存百五十有三株,三九之數也。.

新!!: 籀文和許慎 · 查看更多 »

詛咒

阿克瑟利·盖伦-卡雷拉,《库勒沃的诅咒》,1899年 詛咒通常都是一種使他人不幸的预言或许愿。除语句外有时诅咒也伴随有手势。有時候是希望一些超自然力量使他人受到任何形式的損害,也是一种针对他人的言语性报复。在最早的时候诅咒是一种魔法儀式,目的是用它来给一个人或者一个地方带来灾害。诅咒的原因往往是愤怒或者报复或者希望惩罚被诅咒的人或者地方。被诅咒的人不必在场,也不必知道他被诅咒了。 与詛咒相对的是祝福。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诅咒和谩骂也可能混淆到一起,即咒骂,比如“活见鬼”。有时诅咒也可能用来表示自己的懊恼和愤怒,比如“该死”、“你给我小心点”。同时诅咒也能体现自我保护的意愿,比如“如果你惹到我了,你就会遭报应”等等。.

新!!: 籀文和詛咒 · 查看更多 »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一部中國東漢許慎編著的文字工具書,全書共分部首,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說解共用133,441字,原書分為目錄一篇和正文14篇。原書現已失落,但其中大量內容被漢朝以後的其他書籍引用,並有北宋徐鉉於雍熙三年(986年)校訂完成的版本(稱為“大徐本”)流傳至今。宋以後的說文研究著作多以此為藍本,例如清朝的段玉裁注釋本。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是中國現存最早字典。.

新!!: 籀文和说文解字 · 查看更多 »

金文

金文,亦称銘文或钟鼎文,乃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初始于商朝中期,盛于西周,記錄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多为祀典、赐命、征伐、圍獵及契约之事。大部分人以周宣王在位时期铸造的毛公鼎金文(又稱西周金文)为金文代表,毛公鼎铭文共32行,500字 。 西周以降,金文被普遍地使用,而用途則無甚改變。据统计,其文约有3,005字,可辨識者,計有1,804字,比甲骨文略多。由於商周盛行青铜器,而青铜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鐘」为代表,因其刻於金器、大鐘上故稱之金文,亦因而得“钟鼎文”之名。.

新!!: 籀文和金文 · 查看更多 »

李斯

李斯()。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方)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曾任秦朝左丞相,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或說其字通古。 李斯,早年为上蔡郡的小吏,负责掌管文书,后和韓非师从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诸子百家中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李斯学成后进入秦国,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文信侯很赏识李斯,任他做郎官。后劝说秦王政攻灭东方六国,被任命为长史。秦王政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命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国水工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至廷尉。在秦滅六國之戰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李斯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尊秦王政称号为皇帝。李斯主张郡县制,反对分封制;又主张焚毁民间所收藏诸子百家之书。李斯还参与了秦朝诸多制度建设,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保身,与赵高陷害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立秦始皇幼子胡亥为皇帝,后被赵高所害,诛灭三族。.

新!!: 籀文和李斯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