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次巨星

指数 次巨星

次巨星 次巨星是有著與正常主序星(矮星)相同的光譜類型,但比較明亮,卻又不如巨星明亮的恆星。次巨星這個名詞適用於恆星演化的一個階段,是一個光譜的特定光度分類。.

67 关系: 南門二南河三右攝提一右攝提二后髮座31壁宿一大熊座λ天市右垣五天市右垣四天市左垣七天市左垣三天市左垣一天狼星天鵝座61天鉤四天棓五天槍三天樽二太陽宗一尾宿八少衛增八巨星巴耳末系上宰不穩定帶主序星七公二仙王座β型變星矮造父變星王良球狀星團碳氮氧循環紅巨星紅矮星經典造父變星维里定理罗马数字絕對星等疏散星团瑤光畢宿五狐狸座SV變星赫羅圖赫氏空隙...英仙座ο造父变星附路HD 224693 bM67手榴彈NGC 188恒星恆星演化東海增一河鼓一房宿三房宿一房宿四慢脈動B型變星 扩展索引 (17 更多) »

南門二

南門二(α Cen、半人馬座α)位於天空南方的半人馬座,英文名Alpha Centauri或Toliman,雖然肉眼分辨不出來,不過南門二實際上是一個三合星系統,其中一顆恆星是全天空第4明亮的恆星。不過因為其中兩顆恆星距離過近,肉眼無法分辨出來,所以它們的綜合視星等為-0.27等(超過第3亮的大角星),絕對星等為4.4等。南門二也作為南十字星座最外圍的指引而聞名,因為南十字星座的位置太過南邊,所以大部分的北半球都看不到。傳聞當年鄭和下西洋,就是用它來指引方向。 南門二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系,只有4.37光年(約277,600天文單位)。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通常被認為是這個恆星系的成員,距離太陽只有4.24光年。因為南門二距離地球相對較近,所以在關於星際旅行的冒險小說中,理所當然將它當成「第一個停靠港口」,並預測在人口爆炸時甚至會對這個恆星系進行開發與殖民活動。這些觀點通常也在科幻小說與電子遊戲中出現。 2016年8月24日ESO(欧洲南方天文台)发布了他们的新发现——一颗位于比邻星附近的类地行星。.

新!!: 次巨星和南門二 · 查看更多 »

南河三

南河三(α CMi / 小犬座α / 小犬座10)是小犬座內最亮的恆星,在亮星表中排名在前十名之內(第七或第八)。 在西方,他的名稱源自希臘προκύον(prokúon),Procyon的意思為"在狗的前方",因為在古代它在大犬座的天狼星之前出現在天空(雖然它的赤經值較大,但他的赤緯值較北,所以在北半球的緯度上它會比天狼星早些出現在地平線上。不過,由於歲差,這種現象從一千多年前開始已經改變,變成「在狗的後方」)。有關這兩顆犬星的古老文學可以追溯到巴比倫和埃及。 南河三也是冬季大三角的頂點之一,另外兩顆是大犬座的天狼星與獵戶座的參宿四。 南河三也是鄰近太陽系和地球的恆星,在近距離恆星表中,列出的距離是11.41光年(3.5秒差距,距離排名第13)。 與天狼星相同,它也是聯星—主星(南河三A)也有一顆黯淡的白矮星作為伴星(南河三B),與另一顆魯坦星(距離排名第22)的距離僅有1.11光年(0.34秒差距)。.

新!!: 次巨星和南河三 · 查看更多 »

右攝提一

右摄提一(η Boo/牧夫座η),英文名Muphrid,是一个位于牧夫座的恒星。自从1943年,这个恒星的光谱被作为分类其它恒星的参考点之一。.

新!!: 次巨星和右攝提一 · 查看更多 »

右攝提二

右攝提二(牧夫座τ,τ Boo)是牧夫座的一个双星系统,直径为1.04*106km,视星等为4.51,距离地球约50光年。 牧夫座τ由两颗恒星组成:GJ 527 B(CCDM J13473+1727 B)和牧夫座τ(CCDM J13473+1727 A)。 牧夫座τ可能含有行星牧夫座4 b。 牧夫座τ是在牧夫座內,距離地球大約51光年的一顆黃白色矮星。這個系統也是聯星系統,它的伴星是顆紅矮星。在1999年,確認主星有一顆系外行星環繞著。.

新!!: 次巨星和右攝提二 · 查看更多 »

后髮座31

后髮座31,又名BD+28 2156,HD 111812、SAO 82537、HR 4883,是后髮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为4.94,位于銀經114.93,銀緯89.58,其B1900.0坐标为赤經,赤緯。.

新!!: 次巨星和后髮座31 · 查看更多 »

壁宿一

壁宿一(γ Peg / 飞马座γ)是位在飛馬座內的一顆恆星,意思是構成城牆的第一顆星,它在英文的固有名稱是Algenib,但是天船三(英仙座α)有著相同的名字,因此會造成混淆。 壁宿一位于飛馬座四邊形左下角的位置上,是一顆仙王β型變星,它的視星等以3.6小時的週期在+2.78 和 +2.89等之間變化著。與地球的距離為335光年,屬於B2 型的恆星,亮度是太陽的4,000倍,直徑是太陽的4.5倍,質量約為7-10太陽質量。.

新!!: 次巨星和壁宿一 · 查看更多 »

大熊座λ

大熊座λ,又名BD+43 2005,HD 89021、SAO 43268、HR 4033,是大熊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为3.45,位于銀經175.87,銀緯55.09,其B1900.0坐标为赤經,赤緯。.

新!!: 次巨星和大熊座λ · 查看更多 »

天市右垣五

天市右垣五也稱周(簡稱为天右五,即巨蛇座β)是位于巨蛇座的一個恆星系統,位于蛇的頭部。其英文傳統名稱 Chow 是來自于中文的“周”(zhōu),代表周朝。巨蛇座β距離地球約153光年遠,並屬於大熊座移動星群。 此恆星系統的主星巨蛇座βA,是一顆A型主序星,視星等為+3.65。它有兩顆伴星:B星視星等為+9.9,離地球距離為31角秒;C星視星等為+10.7,離地球距離為201角秒。 Category:巨蛇座 Category:三星系統 Category:A-型主序星 Category:天市右垣 Category:大熊座移動星群.

新!!: 次巨星和天市右垣五 · 查看更多 »

天市右垣四

天市右垣四(巨蛇座γ)也称郑,是位于巨蛇座的恒星,其视星等为3.85。.

新!!: 次巨星和天市右垣四 · 查看更多 »

天市左垣七

天市左垣七 (巨蛇座θ ,縮寫θ Ser),也稱為徐,是在巨蛇座的三合星。 它包含被稱為巨蛇座θ的聯星對 巨蛇座θ AB組成,這兩顆恆星分別被稱為巨蛇座θ1或巨蛇座θ A,和巨蛇座θ2或巨蛇座θ B,連同第三顆視雙星 巨蛇座θ C。 根據依巴谷任務測量恆星視差的結果,巨蛇座θ AB距離太陽約為160光年,巨蛇座θ C約為86光年。.

新!!: 次巨星和天市左垣七 · 查看更多 »

天市左垣三

天市左垣三(武仙座μ)也称九河,又名BD+27 2888,HD 161797、SAO 85397、HR 6623,是武仙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为3.42,位于銀經52.45,銀緯25.63,其B1900.0坐标为赤經,赤緯。.

新!!: 次巨星和天市左垣三 · 查看更多 »

天市左垣一

天市左垣一(武仙座δ)也称魏,又名BD+25 3221,HD 156164、SAO 84951、HR 6410,是武仙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为3.14,位于銀經46.83,銀緯31.42,其B1900.0坐标为赤經,赤緯。.

新!!: 次巨星和天市左垣一 · 查看更多 »

天狼星

天狼星(Bd:α CMa)是夜空中最亮的恆星,其視星等為-1.46,幾乎為第二亮恆星老人星的兩倍。它的英文名稱為Sirius,讀法為/sɪɹiəs/,源自古希臘語的Σείριος。天狼星根據拜耳命名法的名稱為大犬座α星。我們肉眼以爲是一顆恆星的天狼星,實際上是一個聯星系統,其中包括一顆光譜型A1V的白主序星和另一顆光譜型DA2的暗白矮星伴星天狼星B(Bd:α CMa B)。 天狼星如此之亮除了因爲其原本就很高的光度以外,還因爲它距離太陽很近。天狼星距離地球約2.6秒差距(約8.6光年),並是最近的恆星之一。天狼星A的質量為太陽的兩倍,而絕對星等為1.42等。它比太陽亮25倍,但光度明顯比其它亮星較暗,如對比老人星或參宿七。此雙星系統有約二億至三億年歷史,而初期是由兩顆藍色的亮星組成。更高質量的天狼星B耗盡了能源,成爲一顆紅巨星,然後又漸漸削去外層,約在一億二千萬年前坍塌成爲今天的白矮星狀態。 中國古代星象學說中,天狼星是「主侵略之兆」的惡星。屈原在《九歌·東君》中寫到:「舉長矢兮射天狼」,以天狼星比擬位於楚國西北的秦國;而蘇軾《江城子》中「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以天狼星比擬威脅北宋西北邊境的西夏。.

新!!: 次巨星和天狼星 · 查看更多 »

天鵝座61

#重定向 天津增廿九.

新!!: 次巨星和天鵝座61 · 查看更多 »

天鉤四

仙王座η(天钩四),又名BD+61 2050,HD 198149、SAO 19019、HR 7957,是仙王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为3.43,位于銀經97.86,銀緯11.64,其B1900.0坐标为赤經,赤緯。.

新!!: 次巨星和天鉤四 · 查看更多 »

天棓五

武仙座ι,又名BD+46 2349,HD 160762、SAO 46872、HR 6588,是武仙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为3.8,位于銀經72.32,銀緯31.27,其B1900.0坐标为赤經,赤緯。.

新!!: 次巨星和天棓五 · 查看更多 »

天槍三

天槍三 (牧夫座θ) 是牧夫座內的一顆恆星,它的傳統英文名稱是Asellus Primus(拉丁文的意思是“新生的驢子”) ,在佛蘭斯蒂德的序號是牧夫座23。 這顆恆星,連同其它的成員 (牧夫座ι、牧夫座κ和牧夫座λ) 稱為Al Aulād al Dhiʼbah,意思為“小鬣狗”。 在中文中,天槍的意思是手持長矛護衛紫微垣的禁衛軍,是由牧夫座θ、κ2和λ組成的星官,它因而稱為天槍三,意思是第三個長矛兵。.

新!!: 次巨星和天槍三 · 查看更多 »

天樽二

天樽二,即双子座δ(δ Gem, δ Geminoru)是一颗位于双子座的恒星,距离地球约60.5光年。.

新!!: 次巨星和天樽二 · 查看更多 »

太陽

#重定向 太阳.

新!!: 次巨星和太陽 · 查看更多 »

宗一

武仙座110,又名BD+20 3926,HD 173667、SAO 86406、HR 7061,是武仙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为4.19,位于銀經50.79,銀緯10.43,其B1900.0坐标为赤經,赤緯。.

新!!: 次巨星和宗一 · 查看更多 »

尾宿八

尾宿八(λ Sco / 天蝎座λ) 是天蝎座的第二亮星,也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之一。虽然尾宿八是天蝎座第二亮星,但其在拜耳命名法中被命名为λ。其英文俗名Shaula来自阿拉伯语الشولاء al-šawlā´,意为“翘起的尾巴”,因为其形成了蝎子(天蝎座)的尾巴。.

新!!: 次巨星和尾宿八 · 查看更多 »

少衛增八

少衛增八(仙王座γ,Gamma Cephei),傳統的英文名稱是Alrai,也有時被稱為Errai或Er Rai,是在仙王座的一顆恆星。少衛增八是一對雙星,距離地球約50光年,視星等3.22,較大且較亮星的是橘色的次巨星,光譜為K1 IV,較小的是紅矮星,其質量只有太陽的0.409倍。目前對這對雙星的軌道研究尚不充足,最好的估計值是周期為70年±16年,離心率0.439 ±0.06,兩星之兼的距離在10~29天文單位間變化。 少衛增八能以肉眼直接看見,未來將成為北極星,這是由於地球的分點歲差,使地球自轉軸在天球上移動。在第30世紀,少衛增八便會因為是最接近天球北極點的恆星而成為那時代的北極星,然後這個「頭銜」在52世紀時將會轉移給天鉤八(仙王座ι)。.

新!!: 次巨星和少衛增八 · 查看更多 »

巨星

巨星在本質上是一顆半徑和亮度都比主序星大,但卻有相同的表面溫度的恆星Giant star, entry in Astronomy Encyclopedia, ed.

新!!: 次巨星和巨星 · 查看更多 »

巴耳末系

巴耳末系或巴耳末線是原子物理學中氫原子六個發射譜線系列之一的名稱。 巴耳末系的計算可以使用約翰·巴耳末在1885年發現的巴耳末公式- 一個經驗式。 來自氫原子所發射的光譜線在可見光有4個波長:410奈米、434奈米、486奈米和656奈米。它們是吸收光子能量的電子進入受激態後,返回主量子數n等於2的量子狀態時釋放出的譜線。.

新!!: 次巨星和巴耳末系 · 查看更多 »

上宰

上宰(天龍座θ)也称紫微左垣二,又名BD+58 1608,HD 144284、SAO 29765、HR 5986,是天龍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为4.01,位于銀經90.18,銀緯44.58,其B1900.0坐标为赤經,赤緯。.

新!!: 次巨星和上宰 · 查看更多 »

不穩定帶

不穩定帶是在赫羅圖上接近垂直的一塊區域,這是脈動變星(包括天琴座RR變星、造父變星、室女W型變星、鯨魚ZZ型變星、金牛RV型變星、盾牌δ型變星、鳳凰SX型變星和快速震盪Ap星)分佈的區域。 不穩定帶橫斷主序帶的A和F型星(1-2太陽質量),並幾乎向上垂直擴展(稍有向右傾斜)直至最明亮的區域。不穩定帶的底部在赫羅圖上的赫氏空隙。.

新!!: 次巨星和不穩定帶 · 查看更多 »

主序星

主序星在可顯示恒星演化過程的赫羅圖上,是分布在由左上角至右下角,被稱為主序帶上的恆星。 主序帶是以顏色相對於光度繪圖成線的一條連續和獨特的恆星帶。這個色-光圖就是後來埃希納·赫茨普龍和亨利·諾利斯·羅素合作發展出來,著名的赫羅圖。在這條帶子上的恆星就是所謂的主序星或"矮星"。 恆星形成之後,它在高熱、高密度的核心進行核聚变反應,將氫原子轉變成氦,並且創造出能量。在這個生命期階段的恆星,座落在在主序帶上的位置主要是依據它的質量,但化學成分和其它的因素也有一些關係。所有的主序星都處於流體靜力平衡狀態,它來自炙熱核心向外膨脹的熱壓力與來自外圍包層向內擠壓的重力壓維持著平衡。在核心溫度和壓力與能量孳生率有著強烈的相關性,並有助於維持平衡。在核心孳生的能量傳遞到表面經由光球輻射出去。能量經由輻射或對流傳遞,而後著在其區域內會產生階梯狀的溫度梯度,更高的透明度,或兩者均有。 基於恆星產生能量的主要過程,主序帶有時會被分成上段和下段。質量大約在1.5太陽質量以內的恆星,將氫聚集融合成氦的一系列主要程序稱為質子-質子鏈反應。超過這個質量在主序帶的上段,核融合主要是使用碳、氮、和氧原子,經由碳氮氧循環的程序,將氫原子轉變成氦。質量超過太陽10倍的主序星在核心區域會產生對流,這樣的活動繪激發新創建的氦外移,並維持發生核融合所需要的燃料比例。當核心的對流不再發生時,發展出的富氦核心的外圍會被氫包圍著。質量較低的恆星,核心的對流區會逐步的縮小,大約在2太陽質量附近,核心的對流區就會消失。在這個質量以下,恆星的核心只有輻射,但是在接近表面會有對流。隨著恆星質量的減少,對流的包層會增加,質量低於0.4太陽質量的主序星,全部的質量都在對流。 通常,質量越大的恆星在主序帶上的生命期越短。當在核心的核燃料已被耗盡之後,恆星的發展會離開赫羅圖上的主序帶。這時恆星的發展取決於它的質量,質量低於0.23太陽質量的恆星直接成為白矮星,而質量未超過10太陽質量的恆星將經歷紅巨星的階段;質量更大的恆星可以爆炸成為超新星,或直接塌縮成為黑洞。.

新!!: 次巨星和主序星 · 查看更多 »

七公二

七公二(武仙座τ)是在武仙座這個星座內的一顆4等星,它的固有名稱是Rukbalgethi Shemali,它的意思是"北部膝蓋",然而現在很少使用在科學雜誌上。它是顆比太陽亮700倍的藍次巨星。视星等为3.89,位于銀經72.48,銀緯45.04,其B1900.0坐标为赤經,赤緯。.

新!!: 次巨星和七公二 · 查看更多 »

仙王座β型變星

仙王座β型變星,也稱為大犬座β型變星。這種變星的變光快速但幅度很小,亮度變化被認為是由於鐵在內部20萬K下的異常性質,造成表面的脈動。這些變星通常是光譜為B型的藍白色高溫恆星。不要與造父變星混淆,後者以造父一(仙王座δ)為原型命名,是亮超巨星。.

新!!: 次巨星和仙王座β型變星 · 查看更多 »

矮造父變星

座δ型變星 (英語:Delta Scuti variable,也稱為矮造父變星、船帆座 AI)是一種光度會因為表面在徑向上的脹縮和非徑向脹縮兩種原因造成光度變化的變星。通常表面光度的變化在0.003至0.9視星等,在可見光的變化週期為數小時,雖然振幅和週期的影響可能非常大。這類變星的類型通常是A0至F5的巨星或主序星。 這一種變星的原型是盾牌座δ,它展示在光度上的變化從 +4.60到 +4.79等,週期為4.65小時。其他著名的盾牌座δ型變星包括五帝座一(獅子座β)和王良一(仙后座β)。織女星被懷疑也是盾牌座δ型變星,但是尚未能證實。.

新!!: 次巨星和矮造父變星 · 查看更多 »

王良

王良可以指:;人名.

新!!: 次巨星和王良 · 查看更多 »

球狀星團

球狀星團是外觀呈球形,在軌道上繞著星系核心運行,很像衛星的恆星集團。球狀星團因為被重力緊緊束縛,使得恆星高度的向中心集中,因此外觀呈球形。 球狀星團被發現多在星系的暈之中,遠比在星系盤中被發現的疏散星團擁有更多的恆星,但球狀星團的數量相較疏散星團相對的稀少,在銀河系內迄今只發現大約150個至158個。在銀河系內也許還有10- 20個或更多個尚未被發現。這些球狀星團環繞星系公轉的半徑可以達到40,000秒差距(大約130,000光年)或更遠的距離。越大的星系擁有越多:以仙女座星系為例,可能有500個球狀星團。有些巨大的橢圓星系,特別是位於星系團中心的,像是M87,有多達13,000個球狀星團。 在本星系群擁有足夠質量的星系,都有關聯性的球狀星團,並且幾乎每個曾經探測過的大質量星系都被發現擁有球狀星團的系統。人馬座矮橢球星系和有 爭議的大犬座矮星系似乎正在將它們的球狀星團(像是帕羅馬12)捐贈給銀河系。這表明這個星系的許多球狀星團在之前是如何取得的。 雖然這些球狀團看起來包含一些最初在銀河系產生的恆星,但它們的起源和在銀河系演化中扮演的角色仍不清楚。球狀星團看起來和矮橢圓星系有著顯著的不同,它是母星系形成恆星時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獨立的星系。然而,由天文學家最近的推測顯示,球狀星團和矮橢球可能不能很明確的區分為兩種不同類型的天體。.

新!!: 次巨星和球狀星團 · 查看更多 »

碳氮氧循環

碳氮氧循環(CNO cycle),有時也稱為貝斯-魏茨澤克-循環(Bethe-Weizsäcker-cycle),是恆星將氫轉換成氦的兩種過程之一,另一種過程是質子-質子鏈反應。 在質量像太陽或更小些的恆星中,質子-質子鏈反應是產生能量的主要過程,太陽只有1.7%的4氦核是經由碳氮氧循環的過程產生的,但是理論上的模型顯示更重的恆星是以碳氮氧循環為產生能量的主要來源。碳氮氧循環的過程是由卡尔·冯·魏茨泽克和漢斯·貝特 在1938年和1939年各別獨立提出的。 碳氮氧循環的主要反應如下"Introductory Nuclear Physics", Kenneth S. Krane,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1988, p.537: 這個循環的淨效應是4個質子成為一個α粒子、2個正電子(和電子湮滅,以γ射線的形式釋放出能量)和2個攜帶著部分能量逃逸出恆星的微中子。碳、氮、和氧核在循環中擔任催化劑並且再生。 有一個較小分支的反應,在太陽核心中發生的只佔了0.04%的量,最後的產物不是12碳和4氦,而是16氧和一個光子,取代進行的過程如下: 同樣的,碳、氮、和氧在主要的分支,而在較小分支上的氟也僅僅是穩定狀態的催化劑,不會在恆星內累積。 碳氮氧循環的主要分支稱為碳氮氧-I,小的分支稱為碳氮氧-II,在更重的恆星內還有碳氮氧-III和碳氮氧-IV兩個次要的主分支,它們開始於碳氮氧-II反應的最後階段,結果是以18氧和γ射線取代原本的14氮和氦核: 和 氧氟循環: 此處,所有參與反應的"催化劑"(碳、氮、氧的核)數量都是守恆的,而在恆星演化中核的相對比例是會改變的。無論最初的結構是如何,當這個循環在平衡狀態下,12碳/13碳核的比例是3.5,而14氮成為數量最多的核。在恆星的演化中,對流會將碳氮氧循環的產物從恆星的內部帶到表面並混合,改變觀測到的恆星成分。在紅巨星,相較於主序星,能觀測到較低比例的12碳/13碳和12碳/14氮,這些都可以證明核融合在恆星內部進行能量的世代交替。.

新!!: 次巨星和碳氮氧循環 · 查看更多 »

,中国古代文体的一种,即臣下向皇帝陈述的意见,进献的谋略。 另外,策也指赶马的竹棍。.

新!!: 次巨星和策 · 查看更多 »

紅巨星

红巨星是巨星的一种,是恆星的一種衰變狀態,根据恒星质量的不同,存在期只有数百万年不等。质量通常约为0.5至8个太阳质量,质量更大的称为红超巨星,質量再大的為紅特超巨星。.

新!!: 次巨星和紅巨星 · 查看更多 »

紅矮星

紅矮星,也就是M型主序星(MV),根據赫羅圖,「紅矮星」在眾多處於主序階段的恆星當中,其大小及溫度均相對較小和低,在光譜分類方面屬於M型。它們在恆星中的數量較多,大多數紅矮星的直徑及質量均低於太陽的三分一,表面溫度也低於3,500 K。釋出的光也比太陽弱得多,有時更可低於太陽光度的萬分之一。又由於內部的氫元素核聚變的速度緩慢,因此它們也擁有較長的壽命。质量低于0.35太阳质量的红矮星会有充分的对流,氦元素会在恒星内部均匀分布,而不会在核心累积,紅矮星不會膨脹成紅巨星,而逐步收縮,直至氫氣耗盡。 它们会保持稳定的光度和光谱持续数千亿年,由于现在宇宙的年龄有限,还没有红矮星发展到之后的阶段。 此外人們又發現,不含「金屬」的紅矮星只佔很少(在天文學裡,「金屬」是指氫和氦以外的重元素),而根據「大爆炸」理論的預測,第一代恆星應只擁有氫、氦及鋰元素,如果這些早期恆星包括紅矮星,這些「純正」的紅矮星至今天定能繼續觀測得到,而事實卻不然,含有「金屬」的恆星佔了紅矮星的大多數。因此在宇宙形成時,能發光的第一代恆星定擁有超高質量,它們擁有極短壽命,在經過超新星爆發後,重元素得以產生,成為形成低質量恆星的所需物質。 宇宙眾多恆星中,紅矮星佔了大多數,大約73%左右。, 科学网, 2014-03-06 09:39:11 离太阳最近的65颗恒星中有50颗是红矮星。例如離太陽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的南門二比鄰星,便是一顆紅矮星,其光譜分類為M5,視星等11.0。 至2005年,人們首度在紅矮星身上,發現有太陽系外行星圍繞旋轉,第一顆行星的質量與海王星差不多,日距約為600萬公里(0.04天文單位),其表面度約為攝氏150°C。2006年,人們又發現一顆與土星差不多的行星繞著另一顆紅矮星旋轉,這顆行星的日距為3.9億公里(2.6天文單位),表面溫度為攝氏零下220°C。.

新!!: 次巨星和紅矮星 · 查看更多 »

經典造父變星

經典造父變星(也稱為第一星族造父變星、第一型造父變星、或仙王座δ變星)是造父變星的一種。它們是第一星族星,有著周期從數天至數月,質量是太陽4-20倍的變星Turner, David G..

新!!: 次巨星和經典造父變星 · 查看更多 »

维里定理

维里定理(Virial theorem,又稱位力定理,均功定理)是描述稳定的多自由度體系的總動能和體系的總勢能時間平均之間的數學關係。如果考慮一個有N個質點的體系,其數學表達式爲: 其中T是系统内部的总动能,等式右邊項稱作維里(virial, 更常譯作均位力積或簡稱位力)。最常用於統計物理中以時間平均的方法求出多自由度體系較爲難求的宏觀量。其應用不限於此,位力定理可以被輕鬆推廣到其他物理量的計算。對於不同形式的勢能,等式右邊求和項前的係數可能不同。例如在兩體問題中,假定勢能形式爲 V \bigl(r \bigr).

新!!: 次巨星和维里定理 · 查看更多 »

罗马数字

罗马数字是古罗马使用的记数系统,现今仍很常见。.

新!!: 次巨星和罗马数字 · 查看更多 »

絕對星等

在天文學上,絕對星等(Absolute magnitude,M)是指把天體放在指定的距離时(10秒差距)天体所呈现出的视星等(Apparent magnitude,m)。此方法可把天體的光度在不受距離的影響下,作出客觀的比較。.

新!!: 次巨星和絕對星等 · 查看更多 »

疏散星团

疏散星團,也稱為銀河星團,是由同一個巨分子雲中的數百顆至數千顆恆星形成的集團。在銀河系中發現的疏散星團已經超過1,100個,並且被認為還存在更多。它們環繞著銀河中心運轉時,只靠著微弱的引力吸引維繫在一起,並且很容易因為與其它集團或氣體雲的近距離接觸而瓦解。疏散星團的壽命通常只有幾億年,但少數質量特別大的可以存活數十億年。相較之下,質量更大的球狀星團,擁有更多的恆星,成員彼此間的引力極為強大,可以存活的時間也更長。只有在星系的螺旋臂和不規則星系能發現疏散星團,它們只存在於恆星形成活躍區。 年輕的疏散星團可能仍然在它們形成的分子雲中,照亮它們在分子雲內創造出來的H II區。隨著時間推移,來自星團的輻射壓會將分子雲吹散。通常情況下,在輻射壓將氣體驅散之前,大約有10%質量的氣體能凝聚形成恆星。 疏散星團是研究恆星演化的關鍵天體。因為集團中的恆星成員年齡和化學成分都相仿,它們的特性(像是距離、年齡、金屬量和消光)也比單獨的恆星容易測量。有些疏散星團,像是昴宿星團、畢宿星團或英仙α星團,都可以用裸眼直接看見。還有一些,例如雙星團,則幾乎不用儀器也可以察覺它們的存在,而使用雙筒望遠鏡或光學望遠鏡還可以看見更多,野鴨星團,M11,就是個例子。.

新!!: 次巨星和疏散星团 · 查看更多 »

瑤光

光(或作「搖光」,η UMa / 大熊座η)是北斗七星之一,亦称北斗七,位於大熊座,是北斗七星最东边(左侧)的恒星。但是,和大部分北斗七星的恒星不一样,它不是大熊座移动星群的成员。视星等1.86,是大熊座的第三亮星并且是全天最亮星之一。英文名Alkaid或Benetnasch,源于阿拉伯文,意思是“送葬者”。《佛說北斗七星延命經》稱之為「破軍」,原文如下:「南無破軍星。是東方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佛。.

新!!: 次巨星和瑤光 · 查看更多 »

畢宿五

宿五 (α Tau / 金牛座α)为畢宿第五星,是金牛座的主星,距離地球65光年。其光譜與光度分類屬於K5 III型,呈橙色,在地球上的視星等為0.86,是夜空中的亮星之一。 畢宿五的直徑約為5300萬公里,是太陽直徑的38倍。由於其內裡的氫已經耗盡,畢宿五已由主序星演變為紅巨星,靠燃燒氦來繼續發光發熱。 畢宿五有一個伴星,是一個視星等達11等的白矮星,肉眼不能看見,只能夠用望遠鏡來觀測。 1997年,人們透過觀測,認為畢宿五可能有一個行星(也可能是棕矮星)存在,其質量約為木星的十一倍,距離畢宿五--只有1.3天文單位。 美國太空總署的無人太空船先鋒10號,離開太陽系後朝著金牛座方向前進,如無意外,這艘太空船將在200萬年後接近畢宿五。.

新!!: 次巨星和畢宿五 · 查看更多 »

狐狸座SV

SV Vulpeculae 狐狸座SV是為在狐狸座的造父變星。它是一顆次巨星,距離地球大約8,000光年。 狐狸座SV 這顆造父變星的視星等範圍在6.72至7.79,週期為45.0121天。光變曲線高度的不對稱,從極小上升到極大只是從極大到極小的三分之一。週期並以每年214秒的速率衰減。 狐狸座SV是一顆黃色的次巨星,光度約是太陽的20,000倍,光譜類型從晚期的F型變化至早期的K型。它的脈動和溫度變化範圍會低於5,000度並超過6,000度,半徑是最大時為,脹縮的範圍在至。 狐狸座SV 的質量現在大約是,並且估計在主序列時大約為。這段時期的變化和大氣豐度顯示,這顆恆星是第二次穿越不穩定帶。第一次穿越不穩定帶是從主序星迅速過渡到變成紅巨星時,第二次穿越是在氦核心燃燒時,恆星進入藍迴圈,變得更熱之後再回到紅巨星階段。.

新!!: 次巨星和狐狸座SV · 查看更多 »

變星

變星是指亮度與電磁輻射不穩定的,經常變化並且伴隨著其他物理變化的恆星。 多數恆星在亮度上幾乎都是固定的。以我們的太陽來說,太陽亮度在11年的太陽週期中,只有0.1%變化。然而有許多恆星的亮度確有顯著的變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變星。 變星可以大致分成以下兩種形態:.

新!!: 次巨星和變星 · 查看更多 »

赫羅圖

赫羅圖(英语:Hertzsprung–Russell diagram,简写为H–R diagram或HR diagram或HRD)是丹麥天文學家赫茨普龙及由美國天文學家罗素分別于1911年和1913年各自獨立提出的。後來的研究發現,這張圖是研究恆星演化的重要工具,因此把這樣一張圖以當時兩位天文學家的名字來命名,稱為赫羅圖。赫羅圖是恒星的光譜類型與光度之關係圖,赫羅圖的縱軸是光度或絕對星等,而橫軸則是光譜類型或恒星的表面溫度,从左向右遞減。恒星的光譜型通常可大致分為O.B.A.F.G.K.M七种,有一個簡單的英文口訣便于记诵这七种类型,即"Oh Be A Fine Girl(Guy).

新!!: 次巨星和赫羅圖 · 查看更多 »

赫氏空隙

赫氏空隙(Hertzsprung gap)是赫羅圖上恆星團的一種特色。它是依據埃希納·赫茨普龍的發現命名的,他首先注意到在赫羅圖上光譜類型A5到G0和絕對星等+1到-3的這一塊區域(也就是在主序帶上方到大約是1.5太陽質量的紅巨星)是缺乏恆星的。當一顆恆星在演化過程中跨越了赫氏空隙,就意味著它已經結束氫核燃燒,但尚未開始氫壳燃燒。 恆星不會停留在赫氏空隙上,這是因為它們在赫羅圖上的經過這一區域的遷徙非常快速(只有數千年,相較於恆星的生命周期是非常短暫的)),在圖中這一部分的恆星密度非常的低,在依巴谷衛星11,000顆恆星的完整赫羅圖上顯示,還是有一小撮恆星在這個區域。.

新!!: 次巨星和赫氏空隙 · 查看更多 »

鈦是化學元素,化學符號Ti,原子序數22,是銀白色過渡金屬,其特徵為重量輕、強度高、具金屬光澤,亦有良好的抗腐蝕能力(包括海水、王水及氯氣)。由于其稳定的化学性质,良好的耐高温、耐低温、抗强酸、抗强碱,以及高强度、低密度,常用來製造火箭及太空船,因此獲美誉为“太空金属”。鈦於1791年由格雷戈爾於英國康沃爾郡發現,並由克拉普羅特用希臘神話的泰坦為其命名。 钛被认为是一种稀有金属,这是由于在自然界中其存在分散并难于提取。但其相对丰度在所有元素中居第十位。鈦的礦石主要有鈦鐵礦及金紅石,廣佈於地殼及岩石圈之中。鈦亦同時存在於幾乎所有生物、岩石、水體及土壤中。從主要礦石中萃取出鈦需要用到克羅爾法或亨特法。鈦最常見的化合物是二氧化鈦,可用於製造白色顏料。其他化合物還包括四氯化鈦(TiCl4,作催化劑及用於製造煙幕或)及三氯化鈦(TiCl3,用於催化聚丙烯的生產)。 鈦能與鐵、鋁、釩或鉬等其他元素熔成合金,造出高強度的輕合金,在各方面有着廣泛的應用,包括宇宙航行(噴氣發動機、導彈及航天器)、軍事、工業程序(化工與石油製品、海水淡化及造紙)、汽車、農產食品、醫學(義肢、骨科移植及牙科器械與填充物)、運動用品、珠寶及手機等等。 鈦最有用的兩個特性是,抗腐蝕性,及金屬中最高的強度-重量比。在非合金的狀態下,鈦的強度跟某些鋼相若,但卻還要輕45%。有兩種同素異形體和五種天然的同位素,由46Ti到50Ti,其中豐度最高的是48Ti(73.8%)。鈦的化學性質及物理性質和鋯相似,這是因為兩者的價電子數目相同,並於元素週期表中同屬一族。.

新!!: 次巨星和钛 · 查看更多 »

钙(Calcium)是一種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是Ca,原子序数是20。鈣是银白色的碱土金属,具有中等程度的軟性。雖然在地殼的含量也很高,為地殼中第五豐富的元素,占地殼總質量3%,因其化學活性頗高,可以和水或酸反應放出氫氣,或是在空氣中便可氧化(形成緻密氧化層(氧化鈣)),因此在自然界多以離子狀態或化合物形式存在,而沒有单质存在。在工業的主要礦物來源如石灰岩、石膏等,在建筑(水泥原料)、肥料、制鹼、和医疗上用途佷广。.

新!!: 次巨星和钙 · 查看更多 »

铁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Fe,它的原子序数是26,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它是过渡金属的一种。铁是最常用的金属,是地球外核及內核的主要成份,是地殼上豐度第四高的元素和第二高的金屬。鐵常出現在类地行星中,因為鐵是高質量恆星核融合後的產物,鎳-56是放熱核融合反應的最後一個產物,之後會衰變成最常見的鐵同位素。 铁和其他8族元素相同,其氧化態範圍很廣,由−2到+6,但其中+2和+3是最常見的氧化態。在流星体及低氧的環境下,鐵會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但是鐵很容易和氧氣和水反應。鐵的表面是有光澤的銀灰色,但在空氣中鐵會反應生成水合的氧化鐵,一般稱為铁锈。許多金屬在氧化後會形成钝化的氧化層,保護內部的金屬不被氧化,但氧化鐵的密度較鐵要低,因此氧化鐵會剝落,無法保護內部的鐵不受腐蝕。.

新!!: 次巨星和铁 · 查看更多 »

锶(Strontium,舊譯作鎴)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Sr,它的原子序数是38,屬於周期表的2A族,是一种银白色有光泽的碱土金属。 锶是碱土金属中丰度最小的元素。在自然界主要以化合态存在,主要的矿石有天青石(SrSO4),(SrCO3)。1787年,由英國人霍普發現,亦經過他的朋友克勞福德確認。1807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电解碳酸锶时发现了金属锶。工业用电解熔融的氯化锶制取锶。 锶的化学性质活泼,加热到熔点(769℃)时即燃烧,呈红色火焰,生成氧化锶(SrO),在加压条件下跟氧气化合生成过氧化锶(SrO2)。跟卤素、硫、硒等容易化合。加热时跟氮化合生成氮化锶(Sr3N2)。加热时跟氢化合生成氢化锶(SrH2)。跟盐酸、稀硫酸剧烈反应放出氢气。常温下跟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锶和氢气。锶在空气中会转黄色。 锶元素广泛存在在矿泉水中。某些锶化合物似乎显示它们也许能促进骨生长的证据,但并没有得到证明。 锶和碳酸锶均是根据Strontian来命名的,这是苏格兰的一个小村庄,其附近的矿物质Strontian于1790年首先由Adair Crawford和William Cruickshank发现。19世纪自甜菜中提取糖料的发明是其最大的一个应用(参见strontian工艺)。锶化合物如今主要用于生产电视机中的阴极射线管,以其他显示法代替使用阴极射线管的做法正在改变锶的总消费量。.

新!!: 次巨星和锶 · 查看更多 »

镁(Magnesium)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Mg,它的原子序数是12,是一種银白色的碱土金属。鎂是在地球的地殼中第八豐富的元素,約佔2%的質量,亦是宇宙中第九多元素。.

新!!: 次巨星和镁 · 查看更多 »

英仙座ο

英仙座ο,又名BD+31 642,HD 23180、SAO 56673、HR 1131,是英仙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为3.83,位于銀經160.36,銀緯-17.74,其B1900.0坐标为赤經,赤緯。.

新!!: 次巨星和英仙座ο · 查看更多 »

造父变星

造父變星(Cepheid,或)的成員是一種非常明亮的變星,其變光的光度和脈動週期有著非常強的直接關聯性。造父變星是建立銀河和河外星系距離標尺的可靠且重要的標準燭光。 造父變星分成幾個子類,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質量、年齡、和演化歷史:經典造父變星、第二型造父變星、異常造父變星、和矮造父變星。 造父變星的名稱源自在仙王座的仙王座δ星,在1784年被约翰·古德利克發現是一顆變星。由於是這種類型變星中被確認的第一顆,而它的中文名稱是造父一,因此得名。造父一也是驗證周光關係時特別重要的一顆造父變星,因為他的距離是造父變星中最精確的,這要歸功於它的成員都在星團之中de Zeeuw, P. T.; Hoogerwerf, R.; de Bruijne, J. H. J.; Brown, A. G. A.; Blaauw, A.(1999).

新!!: 次巨星和造父变星 · 查看更多 »

附路

仙后座ζ,又名BD+53 105,HD 3360、SAO 21566、HR 153,是仙后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为3.66,位于銀經120.78,銀緯-8.91,其B1900.0坐标为赤經,赤緯。.

新!!: 次巨星和附路 · 查看更多 »

HD 224693 b

HD 224693 b是一個環繞恆星HD 224693的系外行星,公轉周期27日,質量下限是木星的71%。.

新!!: 次巨星和HD 224693 b · 查看更多 »

M67手榴彈

M67手榴彈是一種碎片式手榴彈;因為形狀的緣故,被暱稱為「蘋果」。.

新!!: 次巨星和M67手榴彈 · 查看更多 »

NGC 188

NGC 188(也稱為Caldwell 1)是在仙王座的一個疏散星團,它於1825年被約翰·赫歇爾發現。不同於其它大多數的疏散星團,由於我們銀河系的引力作用,經過數百萬年的漂移,NGC 188已經遠離了銀河平面。它被認為比銀河系中其它的疏散星團更古老,估計其年齡為50億歲,是最古老的之一。 NGC 188非常靠近銀河的北極,距離只有5度,位置在仙王座,與我們相距大約5,000光年,它的位置略高於銀河的盤面,並且比太陽系更接近銀河的中心。.

新!!: 次巨星和NGC 188 · 查看更多 »

恒星

恆星是一種天體,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電漿體,太陽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見的其他恆星,幾乎全都在銀河系內,但由於距離非常遙遠,這些恆星看似只是固定的發光點。歷史上,那些比較顯著的恆星被組成一個個的星座和星群,而最亮的恆星都有專有的傳統名稱。天文學家組合成的恆星目錄,提供了許多不同恆星命名的標準。 至少在恆星生命的一段時期,恆星會在核心進行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從恆星的內部將能量向外傳輸,經過漫長的路徑,然後從表面輻射到外太空。一旦核心的氫消耗殆盡,恆星的生命就即將結束。有一些恆星在生命結束之前,會經歷恆星核合成的過程;而有些恆星在爆炸前會經歷超新星核合成,會創建出幾乎所有比氦重的天然元素。在生命的盡頭,恆星也會包含簡併物質。天文學家經由觀測其在空間中的運動、亮度和光譜,確知一顆恆星的質量、年齡、金屬量(化學元素的豐度),和許多其它屬性。一顆恆星的總質量是恆星演化和決定最終命運的主要因素:恆星在其一生中,包括直徑、溫度和其它特徵,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會變化,而恆星周圍的環境會影響其自轉和運動。描繪眾多恆星的溫度相對於亮度的圖,即赫羅圖(H-R圖),可以讓我們測量一顆恆星的年齡和演化的狀態。 恆星的生命是由氣態星雲(主要由氫、氦,以及其它微量的較重元素所組成)引力坍縮開始的。一旦核心有了足夠的密度,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就可以穩定的持續進行,釋放過程中產生的能量。恆星內部的其它部分會進行組合,形成輻射層和對流層,將能量向外傳輸;恆星內部的壓力能防止其因自身的重力繼續向內坍縮。一旦耗盡了核心的氫燃料,質量大於0.4太陽質量的恆星,會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在某些情況下,在核心或核心周圍的殼層會融合成更重的元素。然後這顆恆星會演化出簡併型態,並將一些物質回歸至星際空間的環境中。這些釋放至間中的物質有助於形成新一代的恆星,它們會含有比例較高的重元素。與此同時,核心成為恆星殘骸: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如果它有足夠龐大的質量)。 聯星和多星系統包含兩顆或更多受到引力束縛的恆星,通常彼此都在穩定的軌道上各自運行著。當這樣的兩顆恆星在相對較近的軌道上時,其间的引力作用可以對它們的演化產生重大的影響。恆星可以構成更巨大的引力束縛結構,像是星團或是星系。.

新!!: 次巨星和恒星 · 查看更多 »

恆星演化

恆星演化是恆星在生命過程中所經歷急遽變化的序列。恆星依據質量,一生的範圍從質量最大的恆星只有幾百萬年,到質量最小的恆星比宇宙年齡還要長的數兆年。右方的表顯示質量和恆星壽命的關聯性。所有的恆星都從通常被稱為星雲或分子雲的氣體和塵埃坍縮中誕生。在幾百萬年的過程中,原恆星達到平衡的狀態,安頓下來成為所謂的主序星。 恆星大部分的生命期都在以核融合產生能量的狀態。最初,主序星在核心將氫融合成氦來產生能量,然後,氦原子核在核心中佔了優勢。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會從核心開始以一層一層的球殼將氫融合成氦。這個過程會使恆星的大小逐漸增加,通過次巨星的階段,直到達到紅巨星的狀態。質量不少於太陽一半的恆星也可以經由將核心的氢融合成氦來產生能量,質量更重的恆星可以依序以同心圓產生質量更重的元素。像太陽這樣的恆星用盡了核心的燃料之後,其核心會塌縮成為緻密的白矮星,並且外層會被驅離成為行星狀星雲。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0倍或更重的恆星,在它缺乏活力的鐵核塌縮成為密度非常高的中子星或黑洞時會爆炸成為超新星。雖然宇宙的年齡還不足以讓質量最低的紅矮星演化到它們生命的尾端,恆星模型認為它們在耗盡核心的氫燃料前會逐漸變亮和變熱,然後成為低質量的白矮星The End of the Main Sequence, Gregory Laughlin, Peter Bodenheimer, and Fred C. Adam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482 (June 10, 1997), pp.

新!!: 次巨星和恆星演化 · 查看更多 »

東海增一

東海增一,是拜耳以拉丁字母ζ命名的一顆恆星,它是一顆黃白色調的恆星,位於赤道上的巨蛇座。它的視星等為+4.6等,以肉眼就可以看見,根據太空探測器依巴谷衛星測量的視差變化42.4毫角秒的周年視差,它與太陽的距離是77光年,而且正以-50.7公里/秒的徑向速度接近太陽。估計它會在40萬年的時間裡,以最接近的近日點距離掠過太陽。 東海增一的年齡大約是24億歲,它的光譜類型是F2V ,表示它是一顆普通的F型主序星。這顆恆星的直徑大約是太陽的2倍,質量是1.4倍,來自外大氣層的有效溫度為6529k,輻射的光度是太陽的6.3倍。它有一個相對較高的旋轉速度,顯示的是69公里/秒。.

新!!: 次巨星和東海增一 · 查看更多 »

氫是一種化學元素,其化學符號為H,原子序為1。氫的原子量為,是元素週期表中最輕的元素。單原子氫(H)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化學物質,佔重子總質量的75%。等離子態的氫是主序星的主要成份。氫的最常見同位素是「氕」(此名稱甚少使用,符號為1H),含1個質子,不含中子;天然氫還含極少量的同位素「氘」(2H),含1個質子和1個中子。 氫原子最早在宇宙復合階段出現並遍佈全宇宙。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之下,氫形成雙原子分子(分子式為H2),呈無色、無臭、無味非金屬氣體,不具毒性,高度易燃。氫很容易和大部份非金屬元素形成共價鍵,所以地球上大部份的氫都以分子的形態存在,比如水和有機化合物等。氫在酸鹼反應中尤其重要,因為在這類反應中各種分子須互相交換質子。在離子化合物中,氫原子可以獲得一個電子成為氫陰離子(H−),或失去一個電子成為氫陽離子(H+)。雖然在一般寫法中,氫陽離子就是質子,但在實際化合物中,氫陽離子的實際結構是更為複雜的。氫原子是唯一一個有薛定諤方程式解析解的原子,所以對氫原子模型的研究在量子力學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16世紀,人們通過混合金屬和強酸,首次製備出氫氣。1766至1781年,亨利·卡文迪什第一次發現氫氣是一種獨立的物質,燃燒後會產生水。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根據這一性質,將其命名為「Hydrogen」,在希臘文中意為「生成水的物質」。19世纪50年代,英国医生合信编写《博物新编》(1855年)时,把元素名翻译为“轻气”,成為今天中文「氫」字的來源。 氫氣的工業生產主要使用天然氣的蒸汽重整過程,或通過能源消耗更高的水電解反應。大部份的氫氣都在生產地點直接使用,主要應用包括化石燃料處理(如裂化反應)和氨生產(一般用於化肥工業)。在冶金學上,氫氣會對許多金屬造成氫脆現象,使運輸管和儲存罐的設計更加複雜。.

新!!: 次巨星和氢 · 查看更多 »

河鼓一

河鼓一(天鷹座β),又名BD+06 4357,HD 188512、SAO 125235、HR 7602,是天鷹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为3.71,位于銀經46.13,銀緯-11.09,其B1900.0坐标为赤經,赤緯。.

新!!: 次巨星和河鼓一 · 查看更多 »

房宿三

房宿三(δ Sco,天蝎座δ)是位於天蝎座的一顆恆星。它的固有名是Dschubba,源自阿拉伯語的jabhat,或Iclarcrau,或Iclarkrav,意思為「蠍子的前額」。 房宿三由於接近黃道,因此經常會被月球或行星(罕見)遮蔽。它曾經被作為B0IV光譜的標準,但現在被認為是顆不太尋常的變星。 根據其自行,房宿三是天蝎-半人馬星協的上天蝎子集團成員;這是最靠近太陽,有著共通移動的大質量星協。上天蝎子集團包含數以千計平均年齡1,100萬歲,平均距離470光年(145秒差距)的年輕恆星。.

新!!: 次巨星和房宿三 · 查看更多 »

房宿一

房宿一(π Sco)是黄道南端天蝎座的一顆三合星,位于天蝎座的头部。视星等2.9,能輕易以肉眼觀測。視差測定房宿一與地球距離大約為590光年(180秒差距)。.

新!!: 次巨星和房宿一 · 查看更多 »

房宿四

房宿四 (β Sco / 天蝎座β) 是天蝎座的一个恒星系统,俗名Acrab、Akarb或Elacrab,都来源于阿拉伯语(العقرب) al-'Aqrab,即蝎子,对整个星座的统称。同时它也和天蝎座Xi共用一个名字Graffias。在中文里,房宿四是房宿的第四星。 用小型望远镜观看,可以发现房宿四是一个由相距14弧秒、实际距离至少2200天文单位的两颗成员星组成的双星系统。二者均为灼热的光谱型为B型的恒星,质量至少为太阳的10倍,其寿命比太阳短。预计二者都会以超新星爆炸的形式结束它们的进化历程。 房宿四1,二者更亮的一颗,在0.5弧秒(约80天文单位)远处有另外一个伴星。房宿四1和房宿四2都被认为是分光双星,这样的话,整个恒星系统的恒星数量就达到5颗。 由于接近黄道,房宿四可以被月球和行星(很少)掩食。房宿四最近一次被行星掩食是在1971年5月13日被木星掩食。.

新!!: 次巨星和房宿四 · 查看更多 »

慢脈動B型變星

慢脈動B型變星(Slowly pulsating B-type star,SPB),舊稱英仙座53型變星(53 Persei variable),是一種脈動變星。.

新!!: 次巨星和慢脈動B型變星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亚巨星黄次巨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