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杜审言

指数 杜审言

杜审言(),字必简,唐朝著名诗人、官员。杜审言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

56 关系: 县尉县丞偃师市卢柔墓誌銘峰州崔融 (国子司业)巩义市中國主簿京城张易之律诗國威縣周季重唐中宗唐高宗唐朝全唐文国子监王佑神龙革命隰城县聖曆青威縣表字襄州 (西魏)襄阳县襄阳市诗歌越南近体诗进士范陽盧氏郡望胡應麟蘇頲著作郎長官苏味道暗杀李嶠杜审言杜甫武士武则天武周河南郡河西省 (越南)洛阳县...洛阳市湖北省朝陽科技大學明朝流亡景龙 扩展索引 (6 更多) »

县尉

縣尉是中國古代地方職官名。與縣丞同為古時縣令(或縣长)的首要辅佐官吏,权责一般包括抓捕賊盜、维护治安等“武职”。相當於現今的縣警察局長。.

新!!: 杜审言和县尉 · 查看更多 »

县丞

縣丞,丞是中国古代地方職官名。在縣裡地位一般仅次於縣令(或縣長),相當於現今的副縣長。.

新!!: 杜审言和县丞 · 查看更多 »

偃师市

偃师市位于东经112°6′15″~112°58′24″和北纬34°27′30″~34°50′00″之间,为中国河南省下辖县级市。 总面积668.58平方公里,人口61.6万(2013年);辖11镇(城关、山化、首阳山、邙岭、岳滩、翟镇、顾县、缑氏、府店、大口、高龙)、1个工业区(偃师市工业区)、210个行政村、32个社区;市区面积1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4万。 偃师市前身为偃师县。战国末年,秦灭周后设偃师县,先后隶属三川郡、河南郡、河南府、河洛道、豫西行政长官公署、河南省第十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太岳五专署、豫西一专署、洛阳专区、洛阳地区、洛阳市。1993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1994年4月8日,偃师市正式挂牌,由河南省委托洛阳市代管。.

新!!: 杜审言和偃师市 · 查看更多 »

卢柔

卢柔(),字子刚,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出自范阳卢氏南祖,北魏骠骑府法曹参军卢元礼之子,北魏、西魏、北周官员。.

新!!: 杜审言和卢柔 · 查看更多 »

墓誌銘

墓誌銘為文体名,在墳墓中或墳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蹟所寫的一份簡介,尤其對於偉大或值得紀念的人其墓經常有墓誌銘,在中國和西方都有這種習俗的存在,另外中國古代還有祭文、行狀的寫法。但是近代中國已不流行寫墓誌銘。.

新!!: 杜审言和墓誌銘 · 查看更多 »

峰州

峰州,一作峯州,为越南历史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日富寿省境内。 峯州在鸿庞氏时期作为文郎国的都城。根据《大越史记全书》中记载的神话,貉龙君的妻子妪姬生下一百个孩子之后,貉龙君册封长子为第一代雄王,定都在峯州。前258年,文郎国被瓯貉国的安阳王所灭。 后来越南被并入中国领土,在南朝时期,当地为兴州之地。隋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兴州置峯州,治所在嘉宁县(今越南富寿省越池市东南)。大业二年(606年)废。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调露后属安南都护府。辖境相当今越南富寿省东南部和河内市西部。贞元七年(791年)升为都督府,兼管二十余羁縻州。 约从906年左右开始,交趾豪族曲家控制了当地政权,成为事实上的割据政权。938年白藤江之战后,交趾独立,峯州地入交趾。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越南古代的州 Category:富寿省 Category:河內 Category:598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0世纪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杜审言和峰州 · 查看更多 »

崔融 (国子司业)

崔融(),字安成,唐代齊州全節(今章丘)人,中国文学家。 儀鳳元年(676年)應八科製舉,皆及第。永隆二年(681年),累補宮門丞兼崇文館學士,文以華婉典麗稱。崔融為太子李顯侍讀,兼侍屬文,東宮表疏多出其手。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封中岳(嵩山),見崔融撰《啟母廟碑》,讚美有加。後貶袁州刺史,不久召拜國子司業。與杜審言、李嶠、蘇味道等人合稱“文章四友”。神龍二年(706年)卒,諡曰文。《全唐詩》卷六十八錄其詩。.

新!!: 杜审言和崔融 (国子司业) · 查看更多 »

巩义市

巩义市为中国河南省下辖的一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区,是河南省首批赋予省辖市经济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的扩权县市。巩义位于郑州与古都洛阳之间,南依嵩山,北靠黄河,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总人口81万人。巩义市为极具实力的县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巩义经济快速增长,被誉为“中原第一县”,其综合竞争力2010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居第卅九位。2010年,巩义市GDP总量41,931.20百万元(折合6,194.14百万美元),居河南各县(市)第一位;人均GDP为51,682元(合7,634美元),居第六位。巩义因地扼古都洛阳,故历史上有“东都锁钥”之称。巩义市历史悠久,被河南省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新!!: 杜审言和巩义市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杜审言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主簿

主簿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称,属于文官。此官职大概开始于漢朝,主管文書簿籍及印鑑,即起草一些文件、管理档案、以及各种印章等,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秘书或主任秘書一职。中央機關及郡县官署均置此官,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县的主簿地位仅次于功曹,为门下亲近吏之长。魏晋以后,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为重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三国时期魏国的杨修就曾经担当此职。唐宋以后各官署及州县仍有此职,职权渐轻。明清各卿寺亦有设主簿的,或称典簿。 作为外官,为知县的佐贰官,正九品,由吏部铨选,皇帝签批任命。主薄主管全县户籍、文书办理等事物。有时也省并。下设攒点一人协助办公。.

新!!: 杜审言和主簿 · 查看更多 »

京城

京城,又稱為京師,是漢字文化圈(中国大陆、臺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或地區)中,对于首都的称呼,多见于近古以前。陪都(具有与首都相似地位的城市)不稱京師。 京城可以指:.

新!!: 杜审言和京城 · 查看更多 »

张易之

张易之(),与其弟张昌宗是武则天的面首,時惑則天,使濫殺無辜,戮及宗室。705年张柬之等大臣發動神龍革命,馳禁軍入宮,易之、昌宗以逆臣罪被斬殺。.

新!!: 杜审言和张易之 · 查看更多 »

律诗

律诗是唐代及以後流行的一種詩歌體裁,格律嚴格,按每人字数,可分为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五言律詩一行有五個字,七言律詩一行則有七個字,按篇幅長短,可分為一般的「律詩」和「排律」(或稱「長律」)。 第二,四,六,八句須押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第三,五,七句不可押韻。.

新!!: 杜审言和律诗 · 查看更多 »

國威縣

国威县()是越南河内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147平方公里。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该县总人口有163355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11人。.

新!!: 杜审言和國威縣 · 查看更多 »

周季重

#重定向 周季童.

新!!: 杜审言和周季重 · 查看更多 »

唐中宗

唐中宗李顯(),后改名李哲,是唐朝的第四和第六任皇帝,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间为684年1月3日-684年2月26日,第二次在位时间为705年2月23日-710年7月3日。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病逝,终年55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葬于定陵。.

新!!: 杜审言和唐中宗 · 查看更多 »

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小名雉奴,字为善,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母文德皇后。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领土面積逾1200万平方公里,东起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西临鹹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崩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終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新!!: 杜审言和唐高宗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杜审言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全唐文

《欽定全唐文》,簡稱《全唐文》,是清朝官修唐人總集。全書一千卷,並卷首四卷,輯有唐朝、五代十國文章共18,488篇(一說20,025篇)、作者3,042人(一說3,035人)。.

新!!: 杜审言和全唐文 · 查看更多 »

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朝鮮半島高麗王朝、越南的中央官学,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之最高學府;同時作為當時國家教育的主管機構,隸屬禮部。國子監具有一定程度的監國功能,可以彈劾官員和國政,儘管這功能自宋朝以後已不甚明顯,而國子監自創建以來最明顯的三個功能則是:協助國家舉行科舉考核;負責對國家最優秀學子的教育工作;規管士子的德行、操守。.

新!!: 杜审言和国子监 · 查看更多 »

王佑

王佑可以指:.

新!!: 杜审言和王佑 · 查看更多 »

神龙革命

龙革命,又称神龙政变、五王政變,是神龙元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動兵變,逼迫武周皇帝武则天內禪,使武周滅亡及唐朝復興的事件。.

新!!: 杜审言和神龙革命 · 查看更多 »

隰城县

城县,中国古县名。 原为秦朝时设置的兹氏县,《旧唐书 志第十九 地理二》则称为“汉美稷县”,属西河郡。东汉末年,因匈奴侵边,西河郡遂废。三国曹魏黄初三年(222年),割太原郡的兹氏县等县复置西河郡,领原西河郡南部旧地,治所在兹氏县。西晋时,置西河国,改兹氏县为隰城县。有认为,改名的原因是可能因为避讳晋朝追尊皇帝司马师的名讳。 五胡十六国时,县境相继属后赵、前秦、前燕、后燕。后地入北魏,太延中(435年-440年)改称什星军。太和八年(484年)复名隰城县。北魏置西河郡,治所在隰城县,属汾州。隋朝属西河郡。唐朝再置汾州。上元元年(760年)九月,更名西河县。.

新!!: 杜审言和隰城县 · 查看更多 »

聖曆

聖曆(698年正月-700年五月)是武則天的年号,共计3年。.

新!!: 杜审言和聖曆 · 查看更多 »

青威縣

青威县()是越南河内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129.6平方公里。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该县总人口有14260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91人。 青威县新約社約禮村的美食扎肉很知名。.

新!!: 杜审言和青威縣 · 查看更多 »

表字

表字,又称字,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正式代稱。通常基於禮貌性質,一般習慣間接性叫喚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稱其本名,以表示客氣避免失禮(本名則可以是當事人自述或由尊長直稱)。 表字的取法,一般与本名意义相关。歷史上有些人的表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於世,稱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新!!: 杜审言和表字 · 查看更多 »

襄州 (西魏)

襄州,中国南北朝时代设置的州。 西魏恭帝时,改雍州置,治所在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汉水南襄阳旧城)。隋朝时,为襄阳郡。唐朝建立,全国郡改为州,天宝元年(742年),再改为襄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全国郡改为州,复为襄州。土贡:纶巾,漆器,库路真二品:十乘花文、五乘碎石文,柑,蔗,芋,姜。户四万七千七百八十,口二十五万二千一。下领七县:襄阳县、邓城县、谷城县、义清县、南漳县、乐乡县、宜城县。辖区约今湖北省襄樊、谷城、丹江口、南漳、宜城等市县地。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升襄阳府。唐前期为山南东道采访使、后期为节度使驻地。宋朝时为京西南路治。以产漆器著名。.

新!!: 杜审言和襄州 (西魏) · 查看更多 »

襄阳县

襄阳县,湖北省旧县名。因县治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始建于西汉初年,2001年撤销,设襄阳区。.

新!!: 杜审言和襄阳县 · 查看更多 »

襄阳市

襄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於长江支流汉江的中游,是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是1986年第二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襄阳自古分為汉水(沔水)南北两岸的襄城及樊城二城,隔汉江相望,二城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军事与商业重镇。1949年以后後才將兩城合二為一稱襄樊市。分设襄城、樊城2区。201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阳区改名为襄州区。2010年12月9日,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今天,中共襄阳市委、襄阳市人民政府、襄阳军分区、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政协襄阳市委员会均驻襄城。 襄阳市的发展肇始于西周分封邓国于今襄阳市区,从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市域内现已查明各时期的文化遗址200多处,有些文物古迹堪称世界之最。襄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3000年的历史中,大小战役难以数计,著名的战例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之战、朱序抗拒苻丕之战、岳飞收复襄阳之战、宋元襄樊之战、李自成进占襄阳之战等。其间人文荟萃、灿若繁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英才,为襄阳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和轶闻传说,历来就有“文化古城”的雅称。 今日的襄阳,既有闻名于世的历史积淀出的深厚人文底蕴,又有汽车制造、航天装备等高新科技产业及都会发展,“新旧和谐共生”成为了本市最突出特色。.

新!!: 杜审言和襄阳市 · 查看更多 »

诗歌

詩(廣義),一般認為是一種內容與形式高度結合統一,并體現出“美感”、適宜吟詠的文學形式。詩能夠自成一格,也能與其他藝術相結合,如詩劇、歌詞或散文詩,文字配上音樂則稱為歌。「詩」根源於簡潔、有力地想像覺察,或與經驗、想法、情緒反應作聯想,將意義、意識和潛意識的表現、象徵化、正式或非正式的式樣、聲音和韻律等以某種規則加以重組安排。這種文學類型包含敘述性、戲劇性、諷刺性、訓誡式、情色和個人形式。 詩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早期企圖界定詩歌的有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主要聚焦於修辭以及戲劇、歌曲與喜劇中措辭的運用。後來人們認為詩的特點在於可以吟誦,以及如字句段落的格式與韻律的要求,並強調詩的美感,稱為韻文,以此與散文相區別。至二十世紀中期,詩的定義轉為寬鬆,即以語言作的基本創作。.

新!!: 杜审言和诗歌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新!!: 杜审言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近体诗

近体诗,分為格律诗和自由詩,是中國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今體」之名;與古體詩最大的區別,就是近體的格律較嚴密。兴起于唐代,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游。 今體詩,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也因其字數、句數、平仄和用韵等都有一定的嚴密格式和規律,猶如法律、紀律一樣,所以後人也稱其為律體詩。.

新!!: 杜审言和近体诗 · 查看更多 »

进士

进士原是科舉的科目之一。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到了元朝以後,惟存進士一科,遂成為科舉功名的最高等級。民间又称考中进士为“金榜题名”。.

新!!: 杜审言和进士 · 查看更多 »

范陽盧氏

范陽盧氏,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范阳郡为郡望的卢姓士族。 范陽盧氏出自姜姓,爲齊國後裔,因封地盧邑(今山東省長清縣)而受姓盧氏。秦漢時代,盧氏子孫遷居至涿水一帶之后,定居涿县。東漢末年,盧植平定了黃巾之亂,卢氏从此起家。南北朝时期,范阳卢氏进一步崛起,在李冲的策划之下,范阳卢氏与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得以与北魏皇室缔结婚姻,被魏孝文帝定为四姓,范阳卢氏一族娶了三位北魏公主,当时人都认为是荣耀。唐朝时期范阳卢氏仍是山东郡姓的一流门第,位列七姓十家,有八个宰相。.

新!!: 杜审言和范陽盧氏 · 查看更多 »

郡望

郡望,又称姓望或地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单位,望是指望族世家,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望族或该望族的发源地。 郡望始于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盛行,各个州郡都形成了一批公认的高门大姓氏,当时称为“士族”、“右姓”等,为标榜自己是某地的望族,他们特意在姓氏的前面标出自己家族所在的地域,显示贵族身份,显示与同姓氏其他人的区别。一个郡可以有多个望族,如陈郡有陈郡谢氏、陈郡袁氏等。同一姓氏,不同地区的家族,则使用各自的郡望,如崔氏有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唐朝时期,门阀制度衰落,而社会上仍多称郡望。同时,唐代流行以本姓氏最著名士族使用的郡望标榜个人或家族。至明代,籍贯方才彻底替代郡望。 毛汉光指出,士族是具有时间纵度的血缘单位,强调郡望以区别于其他家族,犹如一家百年老店强调金字招牌一般,郡望与士族相始终。.

新!!: 杜审言和郡望 · 查看更多 »

胡應麟

胡應麟(),字元瑞,一字明瑞,号「少室山人」,又號「石羊生」,浙江金华蘭溪人。.

新!!: 杜审言和胡應麟 · 查看更多 »

蘇頲

蘇頲()字庭碩,京兆武功縣(今陕西省武功縣)人。唐玄宗宰相,封許国公。善於文學,與燕國公張說齊名,時稱“燕許大手筆”。.

新!!: 杜审言和蘇頲 · 查看更多 »

著作郎

著作郎是中國古代官名。 三國魏明帝於太和中始置著作郎一職官,屬中書省,負責撰述國史。下設有著作佐郎、校書郎、正字等。晉朝改屬秘書省,改名稱叫大著作,南朝後期爲貴族子弟初任之官職。魏晋及南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專修《起居注》。唐代亦設有著作郎,仍屬秘書省,高宗龙朔年间秘书省改稱司文局,不久著作郎又改称司文郎中,咸亨元年(670年)十二月,皆復舊稱。著作郎在唐朝主要工作是創作碑誌、祝文、祭文,當時善撰文者被稱為“大手笔”。其中张说和苏颋在當时更称“燕许大手笔”。北宋元豐三年因元丰改制,改為寄禄官,徒有頭衔而无职事,時人稱大著。明朝以後废除。.

新!!: 杜审言和著作郎 · 查看更多 »

長官

長官可以指:.

新!!: 杜审言和長官 · 查看更多 »

苏味道

苏味道(),唐朝大臣,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高宗乾封年间进士。武则天当政时为宰相数年,凡事都阿谀奉迎,自称凡事模棱两端即可,史載“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常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故时人称为“苏模棱”。中宗时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外贬。少时以文章知名,与李峤合称“苏李”。 又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今存有诗稿十餘首。.

新!!: 杜审言和苏味道 · 查看更多 »

暗杀

暗杀或称行刺,密裁指因為一些原因而进行的谋杀,常常是政治因素。执行暗杀的人被称为刺客。一些恐怖组织(最早为中世纪的阿萨辛派,其后则有近代的爱尔兰新芬党、意大利烧炭党、俄罗斯民意党和中国斧头帮等)常派出刺客謀刺各国元首、重要領袖。同樣地,许多国家的情报機構或秘密警察也都秘密地訓練刺客,例如美国的中央情报局(CIA)、俄國的國安會(KGB)、英國的軍情六處(MI6)、以色列的情報特勤局(Mossad)和中國的國安部(MSS)等,用以刺殺敵國或恐怖组织的高階领导人及持不同政見者。 在政治與軍事謀略上,暗殺的目的是藉由結束敵對勢力首腦的生命,以期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恫嚇或瓦解敵方士氣、混亂或癱瘓敵方指揮系統。在執行方法上,常見的有刺殺、射殺、毒殺、斬殺、自殺式炸彈攻擊等,但情报單位執行時,重要目標常以製造車禍、空難、疾病、火災、失足、溺水、電擊、食物中毒、親友互殘等方式,將景況安排為意外,且為安排該等景況,常造成目標親屬及其他不相干的人員傷亡,隱藏目標則以綁架至秘密處所執行,屍體銷毀後往往無法尋獲。查緝偵察人員最終多僅能以失蹤結案。另外有時為摧殺目標,常以誘餌誘引目標,誘餌往往藉由犧牲,使目標暴露蹤跡或共同毀滅,以達暗殺之目的。.

新!!: 杜审言和暗杀 · 查看更多 »

李嶠

李嶠,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唐代詩人,武则天、唐中宗时期的宰相。.

新!!: 杜审言和李嶠 · 查看更多 »

杜审言

杜审言(),字必简,唐朝著名诗人、官员。杜审言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

新!!: 杜审言和杜审言 · 查看更多 »

杜甫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會寫實著稱。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的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都多自称为杜陵人,所以杜甫晚号杜陵。因其曾任左拾遺、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遺、杜工部;又稱杜少陵、杜草堂(曾隐居于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與李白并稱「李杜」,為了與晚唐的两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又稱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稱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

新!!: 杜审言和杜甫 · 查看更多 »

武士

武士在不同歷史或語言背景中可以指:.

新!!: 杜审言和武士 · 查看更多 »

武则天

武曌《全唐文·卷九十六》○改元载初赦文......朕又闻之,人必有名者,所以吐情自纪,尊事天人......朕宜以曌为名。自卦演龙图......(),唐高宗的皇后、武周開國皇帝,當代稱則天順聖皇后,或武后(遺詔退稱皇后),後代通称武则天,并州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因執掌君權因而得到正史追認的女性皇帝。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时復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于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元后與淑妃,得立为皇后(655年-683年)。一時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由于唐高宗患风眩病,無力聽政,660年11月开始臨朝,史载“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利用酷吏集團屢次屠殺唐室諸王大臣以求立威,殺害嫌疑對象遍及子、女、媳、婿、孫、孫女、孫婿、庶子、嫡兄、親姊、親甥女、夫之伯叔姑嫂、堂兄,終於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在位時間共14年4個月又5天,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晚年惑于內寵,不知當立侄或立子,705年元月,被宰相狄仁傑舉薦的後任張柬之與禁衛軍背叛,被迫還位。同年崩于洛陽上陽宮仙居殿。若从660年算起掌权前后45年,从683年算起掌权前后22年,统治掌权时长仅次于清朝慈禧太后。武則天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第三长的皇帝(终年82岁),僅次於清高宗(87歲)和梁武帝(86歲)。 武氏本名无记载,为唐开国勳舊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為隋朝宗室楊達之女是武士彠繼室,不見禮于正室諸子。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十四岁時(貞觀11年)因貌美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又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称帝后上尊号“聖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氏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等。在位期間喜土木作造,尤喜造國字改年號,一年一號。傳說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大佛是模仿其面容而作。.

新!!: 杜审言和武则天 · 查看更多 »

武周

武周(684年或690年-705年),是武則天建立的王朝。武則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獲普遍承認的女皇帝,前后正式掌权二十一年,也是武周朝唯一的皇帝。 武周仍然袭用唐制,武则天既是唐高宗的皇后,又是两个唐朝皇帝的生母,死前讓其三子廬陵王唐中宗復辟(继承其父唐高宗的皇位),恢复唐朝,並自詔去帝號,以唐朝皇后身份 (則天大聖皇后) 葬于乾陵,故此历史上一般把武周不會視作獨立的朝代,惯例上把武周计入唐朝帝系,武周时期计入唐朝统治年数。.

新!!: 杜审言和武周 · 查看更多 »

河南郡

河南郡,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郡級行政區,舊稱三川郡(古土文物作「叁川郡」),又曾改稱河南尹,唐朝以後由洛州、河南府所取代,「河南郡」名稱走入歷史。.

新!!: 杜审言和河南郡 · 查看更多 »

河西省 (越南)

河西省()是越南1965年至2008年间的一個省,位於紅河三角洲上。下辖河東市、山西市2个省辖市和12个縣。 2008年5月29日,越南国会決定于2008年8月1日將河西省并入河內市。.

新!!: 杜审言和河西省 (越南) · 查看更多 »

洛阳县

洛阳县,中国古旧县名。 秦朝置雒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为三川郡治所。西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雒阳仍为郡治。东汉、三国曹魏、西晋皆以此为都。曹魏改洛阳县。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此,东魏迁都邺,改洛阳县为宜迁县,旧城遂废。 隋朝大业元年(605年),于河南县营建新洛阳城,唐朝贞观六年(632年)洛阳县迁至洛阳城从善坊。此后一直为河南郡、河南府、金昌府、河南路附郭县之一。1948年县城析置洛阳市。1955年撤县,分别划归洛阳市及孟津、偃师、宜阳三县。 Category:曹魏县份 Category:晋朝县份 Category:南北朝县份 Category:隋朝县份 Category:唐朝县份 Category:五代十国县份 Category:北宋县份 Category:金朝县份 Category:元朝县份 Category:明朝县份 Category:清朝县份 Category:中华民国河南省县份 Category:已撤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县份 Category:洛阳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孟津县 Category:宜阳县 Category:偃师市 Category:1千纪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55年廢除的行政區劃.

新!!: 杜审言和洛阳县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杜审言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湖北省

湖北省,简称“鄂”(别称:“楚”、“荆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武汉市。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华中地区)、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北接河南省为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4位。截止201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5851万,户籍人口6138万。.

新!!: 杜审言和湖北省 · 查看更多 »

朝陽科技大學

朝陽科技大學,簡稱朝陽科大,前身為朝陽技術學院,在專科浮濫升格大學前,是臺灣唯一的私立技職大學,讓來自工、商專的學生能繼續深造。1997年辦學績優改名朝陽科技大學,與臺科大、北科大、屏科大、雲科大同期改為臺灣首批科技大學,成為臺灣第一所私立科大。該校亦為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師資培育精緻特色發展計畫學校,2018年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最佳大學排名1000+大,亞洲排名350強。 校內共設有管理、理工、設計、人文暨社會、資訊等5個學院、5個博士班、22個碩士班及22個系。2017年在籍學生人數為16,647位。.

新!!: 杜审言和朝陽科技大學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杜审言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流亡

流亡或逃亡,指任何人或團體,因為自然災害、受到侵略、迫害或其他負面因素而離開出生或定居的國家、地區。流亡未必指在國外流亡,如唐玄宗幸蜀,也可以稱做流亡。 強迫他人流亡的刑罰稱為流放。世界各國都有流放的刑罰,流放地通常是離島或極為偏遠的地方,使被流放的人難以返回原定居或活動的地方。如大英帝國時常流放罪犯到澳大利亞、俄羅斯帝國則多將異議分子遷徙至西伯利亞,日本幕府將軍則多流放公卿、武士到北海道或佐渡島、隱岐島。中國,清初多流放罪人至東北盛京、寧古塔、尚陽堡,中葉以後則常常是伊犁或烏魯木齊。.

新!!: 杜审言和流亡 · 查看更多 »

景龙

景龙(707年九月-710年六月)是唐中宗李显的年号,共计4年。.

新!!: 杜审言和景龙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杜審言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