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爱娃·勃劳恩

指数 爱娃·勃劳恩

爱娃·安娜·宝拉·希特勒(Eva Anna Paula Hitler,),婚前姓布劳恩(Braun),阿道夫·希特勒的长期伴侣,并于人生最后近40小时内为希特勒妻子。17岁时于慕尼黑为(希特勒专职摄影师)工作,为霍夫曼助理及模特,由此结识了希特勒,在两年之后与希特勒发展为恋爱关系。两人恋情初期布劳恩曾两次试图自杀,至1936年布劳恩已成为希特勒位于贝格霍夫行馆的家庭成员,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到庇护。作为一名摄影师,布劳恩拍摄了诸多希特勒的彩色照片及影像,她是希特勒内部社交圈的核心成员,但在1944年(其妹与党卫队联络官赫尔曼·菲格莱因的婚礼)前从未与希特勒共同出席公众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收尾阶段,布劳恩向希特勒表示忠心并前往柏林总理府之下的元首地堡与其相伴。1945年4月29日苏联红军逼近这一区域,布劳恩经一简短民事婚礼同希特勒成婚(是时布劳恩33岁,希特勒56岁)。不及40小时之后,两人于地堡的房间内共同自杀,布劳恩饮食氰化鉀,希特勒则开枪打中太阳穴,德国民众日后才得知兩人的情感关系。.

37 关系: 吉莉·拉鲍尔奥托·京舍巴伐利亚布隆迪 (狗)㹴犬内维尔·张伯伦元首地堡因河畔辛巴赫玛格达·戈培尔獨立報第二次世界大战納粹德國約瑟夫·戈培爾纳粹党纽伦堡纽伦堡党代会马丁·鲍曼马格德堡鲁波尔丁贝希特斯加登贝格霍夫阿尔伯特·斯佩尔阿道夫·希特勒阿道夫·希特勒之死赫尔曼·戈林苏联红军英国首相柏林東德比德里茨氰化物易北河海因里希·希姆莱施密尔舒慕尼黑总体战1936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吉莉·拉鲍尔

#重定向 潔莉·羅包爾.

新!!: 爱娃·勃劳恩和吉莉·拉鲍尔 · 查看更多 »

奥托·京舍

#重定向 奧托·君舍.

新!!: 爱娃·勃劳恩和奥托·京舍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亚

巴伐利亞自由邦(Freistaat Bayern),簡稱巴伐利亞(Bavari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联邦州,其面積位居德国第一(占全国面积1/5)、人口第二(次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首府位於慕尼黑。 巴伐利亚州的西北部与巴登-符腾堡、图林根、萨克森、黑森诸州接壤,东部与捷克,南部与奥地利接壤。州府慕尼黑为其最大城市;北部中弗兰肯行政区纽伦堡为该州第二大城市,北拜仁的最大城市;第三大城市是西南部的奥格斯堡,一座古罗马时代就已存在的当时的古罗马国家的边境城市。 巴伐利亚的文化与德国其他州,尤其与北方不同,主要为宗教信仰(天主教为主)和语言(三大方言)差异。巴伐利亚为德国乃至欧洲的一强劲经济体,许多德国企业总部均位于巴伐利亚境内,诸如宝马、奥迪、西门子、英飞凌、彪马、阿迪达斯等。.

新!!: 爱娃·勃劳恩和巴伐利亚 · 查看更多 »

布隆迪 (狗)

布隆迪(Blondi,1941年 - 1945年4月29日)是阿道夫·希特勒饲养的一只雌性德國牧羊犬。希特勒的个人秘书马丁·鲍曼於1941年把布隆迪送给希特勒。之后这只狗一直陪伴在希特勒身边。直至1945年4月,希特勒在自杀前夕,为检验毒药的效力而在布隆迪身上实验,它也因此中毒身亡。.

新!!: 爱娃·勃劳恩和布隆迪 (狗) · 查看更多 »

㹴犬

㹴犬(简称㹴,Terrier)是一类最初为打猎和消除毒蛇害虫而培育的犬种。它们虽然一般个子较小,却很勇猛,坚强;具有精力充沛,活跃,近乎过度活跃的个性。最大的㹴犬种类是万能㹴(Airedale Terrier)。 大多㹴犬品种都是在英伦三岛培育出来的。它们被用来控制消除地上和地下的老鼠,野兔,和狐狸。大一些的㹴犬被用来猎獾。实际上,英语“terrier” 来自中世纪法语“terrier”源自拉丁语“terra”,泥土的意思。但是,凯利蓝㹴(Kerry Blue Terrier)和万能㹴(Airedale),却是尤以捕猎深水中的水鼠和水獭而著称。 㹴犬的斗志使它们被利用在所谓的竞赛中。最初,它们被用在像“清鼠穴”这样的比赛中。能以最快速度杀除全窝老鼠的为胜。牛头㹴是特别培育出来用于斗犬的品种。 今天,大多㹴犬都是做宠物狗,是极佳的家庭伴侣犬种。它们普遍对主人忠诚,亲善;但它们的强烈个性需要严格管教。 㹴犬也是大多爱犬协会认可的正式官方犬种,包扩美国爱犬协会(AKC),澳大利亚国家爱犬协会(ANKC), 加拿大爱犬协会(CKC), 国际爱犬协会(FCI), 英国爱犬协会(KC(UK)),新西兰爱犬协会(NZKC), 和美联爱犬协会(UKC)。 英国以外培育出来的㹴犬品种的地位有一些混乱。比如,迷你雪纳瑞(Miniature Schnauzer)在美国爱犬协会被列为㹴犬,但在英国不被列为此类。波士顿㹴是一种真正的㹴犬,但在美国不被列为㹴犬。西藏㹴和俄罗斯黑㹴虽有“㹴”为名,但只是名字而已,并非㹴犬。.

新!!: 爱娃·勃劳恩和㹴犬 · 查看更多 »

内维尔·张伯伦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 (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英国保守党政治人物,1937年5月至1940年5月担任英国首相,以其绥靖主义外交政策闻名,并于1938年签署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德语区割让予德国。此后阿道夫·希特勒入侵波兰,英国被迫于1939年9月3日对德国宣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八个月内张伯伦为英国战时首相。 张伯伦曾于商界及地方政府工作,并于1916年至1917年短期任国家服务总监。此后他决定跟随其父亲约瑟夫·张伯伦及其兄长奥斯丁·张伯伦的步伐,于1918年当选国会议员,时年49岁。他拒绝了一项内阁职位,并作为后座议员直至1922年。1923年他迅速升任为卫生大臣及财政大臣。在一届工党领衔的政府任期后,张伯伦重返卫生大臣职位,于1924年至1929年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931年其被任命为国民政府财政大臣。 1937年5月斯坦利·鲍德温卸任,张伯伦接替其首相职位。在其任期内对德国政策成为中心问题,在慕尼黑的外交举措受到当时英国人民的欢迎。希特勒持续其侵略性举动,张伯伦承诺捍卫波兰独立,而在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后英国亦履行承诺同德国开战。在联军被迫从挪威撤退后,张伯伦认为政府此时应当得到所有党派支持,但工党和自由党亦不愿参与由其领衔的政府,由此他于1940年5月10日宣布辞职,温斯顿·丘吉尔接替其职位。去职后的张伯伦在国会中(尤其是保守党中)仍旧受到广泛尊敬。其为战时内阁的重要成员之一,并在丘吉尔缺席时领衔这一内阁,但由于健康原因后被迫辞职,六个月后,张伯伦因癌症过世。 历史学家对张伯伦的评价极具争议。其初始声望较高,但1940年7月的《》对张伯伦等人进行了严苛的抨击,称其在慕尼黑外交失败并未能使英国对战争进行充分准备;该书以及日后的一系列出版物几乎彻底摧毁了其名望,而在其过世后的一代史学家(如丘吉尔所著《风云紧急》)绝大多数持相同观点。近年史学家对张伯伦及其政策的态度逐渐好转,引证最新解密的政府文件,认为1938年时的英国准备仍旧不足,对德国开战将带来灾难。。.

新!!: 爱娃·勃劳恩和内维尔·张伯伦 · 查看更多 »

元首地堡

元首地堡(Führerbunker)是納粹德國柏林的總理府庭院的地下掩體。元首地堡又因建立時間不同被分作新舊二個部分。希特勒自1945年1月在此生活至4月30日自殺。 在1945年至1949年蘇軍佔領期間,新舊總理府殘跡被夷平,但地堡大致保存。雖然一些部分淹水。1959年東德政府曾試圖將其炸毀,但並不成功。因地堡自身構造的複雜而仍保存著。德國統一後,該地區地上物重建,地堡大部分被毀。 在今日有一示意圖表示地堡所在之位置。而部分留存的走廊則未對公眾開放。.

新!!: 爱娃·勃劳恩和元首地堡 · 查看更多 »

因河畔辛巴赫

因河畔辛巴赫(德语:Simbach am Inn)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罗塔尔-因县的一个市镇,位于德奥边境,与奥地利因河畔布劳瑙隔因河相望。总面积47.31平方公里,总人口9781人,其中男性4658人,女性5123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207人/平方公里。.

新!!: 爱娃·勃劳恩和因河畔辛巴赫 · 查看更多 »

玛格达·戈培尔

玛格塔·戈培尔(Johanna Maria Magdalena "Magda" Goebbels,),全名约翰娜·玛丽娅·玛格德莱娜·戈培尔,纳粹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的妻子。她是纳粹党的重要成员,也是阿道夫·希特勒的亲密盟友和政治上的支持者。 二战末期柏林即将被苏军攻占时,玛格塔与丈夫戈培尔先是毒杀了他们的六个孩子,然后双双自杀。.

新!!: 爱娃·勃劳恩和玛格达·戈培尔 · 查看更多 »

獨立報

立報(The Independent)是由Tony O'Reilly出版的一份英國報纸。和保守派的泰晤士報及中間偏左的衛報相比,算是比較政治立場性質中間派的報紙。.

新!!: 爱娃·勃劳恩和獨立報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爱娃·勃劳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新!!: 爱娃·勃劳恩和納粹德國 · 查看更多 »

約瑟夫·戈培爾

保羅·約瑟夫·戈培爾(德語:Paul Joseph Goebbels,),德國政治家。其担任納粹德國時期的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擅讲演,被稱為「宣傳的天才」,以鐵腕捍衛希特勒政權和維持第三帝國的體制。 戈培尔1921年于海德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关于19世纪浪漫主义喜剧。他先后作为记者、银行出纳和证券交易所传唤员。他也撰写小说及喜剧,但不被出版商认同。1923年法国比利时联军占领鲁尔区期间,戈培尔与纳粹党开始接触并于次年入党,他被任命为在柏林地区的领导人。在位期间,他充分发挥了他的宣传技能,在纳粹报纸和纳粹准军事组织冲锋队的帮助下,与当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党联合。1928年,他已成为了党内数一数二的人物。 1933年,希特勒及纳粹党执政后,他被任命为宣传部长。上任后第一件事即是将纳粹党所列禁书焚毁,他对德国媒体、艺术和信息的极权控制随之开始。 戈培尔直至最后一刻始终陪伴在希特勒身边,在希特勒自杀不久后,戈培尔在毒杀自己的六个孩子后随即自杀。.

新!!: 爱娃·勃劳恩和約瑟夫·戈培爾 · 查看更多 »

纳粹党

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ational 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 Partei,縮寫為NSDAP),或譯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動者黨,通稱納粹黨(Nazi Party),是20世紀前半葉的一個德國政黨,創立於魏瑪共和時代,前身為於1919年創立的德國工人黨,於1920年更名。後由希特勒領導。1932年,在德國議會選舉中獲勝,希特勒於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納粹黨執政後,威瑪共和時代結束,德國進入希特勒獨裁時代,俗稱納粹德國或者第三帝國。1945年5月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及由盟國占領後,以盟國管制理事會第2號法令將納粹黨解散。 納粹來自德文中的Nazi,為「民族社会主义者」(Nationalsozialist)的簡寫。.

新!!: 爱娃·勃劳恩和纳粹党 · 查看更多 »

纽伦堡

纽伦堡(Nürnberg﹐Nuremberg)是德国巴伐利亚州中弗兰肯行政区的中心城市,巴伐利亚州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首府慕尼黑,是世界著名大企业集团西门子公司的诞生地。纽伦堡与它的两座姊妹城市菲尔特和埃尔朗根相邻极近,城区相连,常被称作“大纽伦堡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曾在此举行针对纳粹德国战犯的纽伦堡审判。.

新!!: 爱娃·勃劳恩和纽伦堡 · 查看更多 »

纽伦堡党代会

纽伦堡党代会(Reichsparteitag)为1923至1938年间纳粹党在德国每年一度举行的集会。自1933年纳粹党夺权后,党代会成为了纳粹进行政治宣传的重要途径。1933年到1938年间,每年党代会都会在纽伦堡的全国党代会集会场举行。诸多影片描绘了党代会的场景,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意志的胜利》。.

新!!: 爱娃·勃劳恩和纽伦堡党代会 · 查看更多 »

马丁·鲍曼

丁·鲍曼(Martin Bormann,)是纳粹德国时期纳粹党党务中心的领导人,他的级别相当于当时德国的一个部长。他的弟弟阿尔伯特·鲍曼也是纳粹党的高级领导人,他的夫人盖尔达是一名纳粹党党务法官的女儿。.

新!!: 爱娃·勃劳恩和马丁·鲍曼 · 查看更多 »

马格德堡

格德堡(Magdeburg)位于易北河畔,是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首府,它是本州仅次于哈雷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三个直轄市之一。马格德堡还是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主教教区首邑,拥有两所高等学府,马格德堡奥托·馮·格里克大學和马格德堡-斯腾达应用科学大学。 这个城市因曾经作为奥托一世的皇宫所在地而著名。奥托一世很有可能是962年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2005,马格德堡举办了建市1200周年庆典。 从语言学上讲,“Magdeburg”这个名字可以上溯到“Magadoburg”这个单词,意思可能是“Mächtige Burg”(中文:强大的城堡)。.

新!!: 爱娃·勃劳恩和马格德堡 · 查看更多 »

鲁波尔丁

鲁波尔丁(Ruhpolding)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47.84平方公里,总人口6282人,其中男性3058人,女性3224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42人/平方公里。.

新!!: 爱娃·勃劳恩和鲁波尔丁 · 查看更多 »

贝希特斯加登

贝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东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脚下,距离奥地利萨尔茨堡20千米,人口约8千。贝希特斯加登于1978年建立了国家公园,其中包括湖水清澈翠绿的国王湖和德国的第二高峰瓦茨曼山。贝希特斯加登也以希特勒的“鹰巢”而闻名。.

新!!: 爱娃·勃劳恩和贝希特斯加登 · 查看更多 »

贝格霍夫

贝格霍夫(Berghof)是阿道夫·希特勒的一处行館,元首总部之一。贝格霍夫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贝希特斯加登附近的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脉上萨尔茨堡山中。相比于东普鲁士的狼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在贝格霍夫度过的时间超过了其他任何地方。 1935年,贝格霍夫经过重建、扩大、重命名,成为了希特勒度假居所且长达十年时间。1945年4月底,贝格霍夫的房屋被英国空军炸毁,5月初又被撤退的纳粹党卫军放火焚烧,盟军到达后又进行了抢掠。1952年巴伐利亚州政府将残留的建筑进行了拆除。.

新!!: 爱娃·勃劳恩和贝格霍夫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斯佩尔

貝托爾德·康拉德·赫爾曼·阿尔伯特·斯佩尔(Berthold Konrad Hermann Albert Speer,)是一位德国建筑师,在纳粹德国时期成为装备部长以及帝国经济领导人,在后来的纽伦堡审判中成为为主要战犯。.

新!!: 爱娃·勃劳恩和阿尔伯特·斯佩尔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领袖,1933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纳粹德国元首。其于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并为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希特勒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地区,在林茨长大。1913年他迁往德国,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陆军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并于1921年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试图夺取权力,但最终失败并被监禁。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撰写了其自传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册。1924年被释放后,希特勒對凡爾赛条约进行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以其个人魅力、演说才能及政治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他频繁宣称国际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为犹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阴谋。 1933年纳粹党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后其执政联盟再次在选举中获胜,并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逐渐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一党专制、纳粹、极权及独裁统治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借口抵御一战后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不公国际秩序,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当政的前六年内,德国迅速自大萧条中复苏,打破一战后欧洲各国对其作出的各种限制,吞并数个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国领土,由此获得了相当一些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试图为德意志民族获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别“生存空间”,在外交上主张施行侵略与吞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首要原因。他领导大规模武装扩军,并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至1941年年末,德国及其欧洲轴心国盟友已侵略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后来与苏联战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国的加入导致德国由攻转守,并屡遭战略失败。在战争尾声阶段,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与其长期女友爱娃·布劳恩成婚。在他们成婚两日后(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开坦克进城的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与布劳恩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并被苏联红军找到。 在希特勒和其种族主义政治形态领导之下,纳粹政权屠杀了至少550万包括犹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内的被视为劣等或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亦在战争期间屠杀了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军事行动还造成了2930万军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数量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高,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数量最高的战争。.

新!!: 爱娃·勃劳恩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之死

1945年4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在柏林的元首地堡内用手枪击中右侧太阳穴自杀身亡。: "...

新!!: 爱娃·勃劳恩和阿道夫·希特勒之死 · 查看更多 »

赫尔曼·戈林

赫爾曼·威廉·戈林(Hermann Wilhelm Göring,)是納粹德國的一位政軍領袖,與「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關係極為親密,在納粹黨內有相當巨大的影響力。他擔任過德國空軍總司令、「蓋世太保」首長、「四年計劃」負責人、、、經濟部長、普魯士總理等跨及黨政軍三部門的諸多重要職務,并曾被希特勒指定为接班人。 戈林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著名的「王牌飛行員」,有著擊落22架敵機的紀錄,并獲得了德國最高級別的軍事勳章——「功績勳章」,戰爭後期還擔任曾為「紅男爵」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所領導的第1戰鬥機聯隊最後一任指揮官。戰後戈林加入了納粹黨,為該黨最早的一批成員,並參與了1923年失敗的「啤酒館政變」,期间身中槍傷。为此,後來他一直靠注射嗎啡來減緩痛苦,结果終生麻藥成癮,體型也從健壯轉為肥胖。1933年,戈林創立秘密警察機關——「蓋世太保」。1935年,戈林被希特勒任命為德國空軍總司令,並憑藉他個人的政治影響力為空軍取得大量預算與獨立地位,令其快速建軍。 戈林以德國空軍最高領袖的身份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儘管他本人並不直接干預作戰細節,對現代化空軍技術也缺乏了解,但還是對德軍有相當大的影響,特別是敦克爾克戰役、不列顛戰役、史達林格勒戰役三場決定性戰鬥的發展、德國海軍航空兵、空降部隊和空軍地面部隊的建立、指揮反盟軍轟炸作戰等等。1940年德國打敗法國後,戈林的權力與聲望達到最高峰:希特勒將其晉升為「國家元帥」(或譯作「帝國大元帥」),高過傳統意義上的德國元帥,隔年還指名戈林為其政治接班人。1942年後,隨著德國軍事情勢惡化,戈林的聲望和希特勒對其的信任逐漸降低,于是前者从此不管政治與軍事事務,專注於掠奪各佔領地的藝術品與财富,并過著奢華的生活度日。 1945年4月22日,戈林得知希特勒將自殺,遂拍發電報告知後者他將接掌德國的所有權力。希特勒見狀,認為此為不忠的表現,便下令撤銷戈林全部職務,同时開除黨籍并將其逮捕。二戰結束後,戈林在審判德國黨政軍領袖的「紐倫堡審判」中被判犯「」、「」、「戰爭罪」和「反人道罪」,并處以絞刑,但在行刑前一天晚上,戈林服毒自殺身亡。.

新!!: 爱娃·勃劳恩和赫尔曼·戈林 · 查看更多 »

苏联红军

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РККА;简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КА),通称苏联红军,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之后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武装力量,其下包括陆军和空军。红军直接起源于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内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创立军队反击他们敌人的军事同盟(尤其是以白军之名组成的团体)。1946年2月起红军与苏联海军组成苏联武装力量(Вооруженные Силы СССР(ВС СССР)/Vooruzhennye Sily SSSR),它的官方名称改為蘇維埃陸軍(Советская Армия),直到1991年12月解体。 红军陆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同盟国获胜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德蘇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击败了战争中75%-80%的納粹德国(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装党卫队)部隊。.

新!!: 爱娃·勃劳恩和苏联红军 · 查看更多 »

英国首相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the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即英国首相,或简称“联合王国首相”、“英相”、“英揆”(揆,本意即宰相),前稱大不列顛首相,代表英国王室和英國公民执掌英國行政权力的最高官员、英国政府首脑。在一般情况下,国会下议院的多数党党魁或者执政联盟的领袖自动成为首相人選,人选经由君主确认及任命后,才正式成为首相。英國歷史上,首相一般會兼任第一财政大臣一職,伦敦唐寧街10號即为第一财政大臣之宅邸。根据实际情况有時會設立副首相作為副職。.

新!!: 爱娃·勃劳恩和英国首相 · 查看更多 »

柏林

柏林(Berlin,)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 柏林是欧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据有关统数据统计,柏林总人口共有3,405,259人。 该根據考古发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 舊石器时代晚期市)已经有人類活動。該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13世纪,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这些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飛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质量生活方面得到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新!!: 爱娃·勃劳恩和柏林 · 查看更多 »

東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简称「民主德国」(德語縮寫:DDR)、「東德」或「民德」,是存在于1949年到1990年的一个中欧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10月7日在德国苏占区成立,首都为东柏林。民主德国位于现今德国的东北部,面积为107,771平方公里,与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波兰接壤,北部为波罗的海。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时与西德合併。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被大多数人视作苏联的一个卫星国。1948年苏联占领当局将权力移交给德国的共产党领导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随后在1949年成立。东德人口的很大一部分都不认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体制,1953年发生了六一七事件,苏联驻德部隊参与了镇压。东德成立初期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外逃问题,在1950年代有270万东德居民由于政治或经济因素非法越境到西德。除建立两德边境外,1961年东德政府沿西柏林边境修建了柏林墙以阻止东德居民通过西柏林逃往西方,并对越境者加以射杀。另外,东德的国家安全部——史塔西对整个社会的异见者和社会活动进行着严密的监控和压制。国家教育机构被要求按照马列主义的原则培养社会主义特性的人才。政治权力在1989年前由德国统一社会党掌握,其对各岗位的干部选拔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他政党仅能通过统一社会党领导的国家阵线参与政治活动。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经济体制为计划经济,依照五年计划组织生产并分配消费品。其国民经济高度国有化,对先前的私有企业进行了强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以人民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贸易组织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集体生产单位替代。东德建立了就业保障制度,且与西德相比具有较高的妇女就业率,东德也成为了当时东方阵营中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国家对日用消费品采取補貼措施以降低物价,然而国民经济无法满足居民对部分食品和高档消费品的需求,不得不通过从西方进口,同时增加了国家的债务。 政治上的不民主以及经济上的问题导致了东德居民的不满情绪,在昂纳克拒绝效仿苏联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后,东德的离境人数开始增加,并爆发了持续的抗议活动。1989年发生了一场非暴力的革命,当时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領導的苏联政府拒绝干涉这一事件。这场革命结束了统一社会党专制,次年举行了自由选举,随后--国际协商签订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最後东德于1990年10月3日併入西德成为一个统一的德国。.

新!!: 爱娃·勃劳恩和東德 · 查看更多 »

比德里茨

比德里茨(德语:Biederitz)是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39.32平方公里,总人口8438人,其中男性4136人,女性4302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215人/平方公里。.

新!!: 爱娃·勃劳恩和比德里茨 · 查看更多 »

氰化物

--是特指带有氰离子(CN−)或氰基(-CN)的化合物,其中的碳原子和氮原子通过參键相连接。这一參键给予氰基以相当高的稳定性,使之在通常的化学反应中都以一个整体存在。因该基团具有和卤素类似的化学性质,常被称为拟卤素。通常为人所了解的氰化物都是无机氰化物,俗稱山奈或山埃(來自英語音譯“Cyanide”),是指包含有氰根离子(CN−)的无机盐,可认为是氢氰酸(HCN)的盐,常见的有氰化钾和氰化钠。它们多有剧毒,故而为世人熟知。另有有机氰化物,是由氰基通过单键与另外的碳原子结合而成。视结合方式的不同,有机氰化物可分类为腈(-CN)和异腈(-NC),相应的,氰基可被称为腈基(-CN)或异腈基(-NC)。.

新!!: 爱娃·勃劳恩和氰化物 · 查看更多 »

易北河

易北河(Elbe)在捷克语和波兰语中称为“拉贝河”(Labe,Łaba),都是由古斯堪的纳维亚语的“河流”一词演变来的。易北河发源于捷克和波兰交接的苏台德山脉,向南进入捷克,再流成一个弧形转向西北流入德国,经汉堡流入北海,是中欧地区的主要航运河道。 易北河从河源到德国的德累斯顿为上游,在山地中河流湍急,由许多小支流汇合而成,在接近德捷边境时河宽达140米,然后穿越一个狭窄的峡谷进入德国的平原地区。河宽达430米,到了汉堡以下为下游,河流宽达14.5公里,海轮可以经过宽阔的河道航行109公里直接到达汉堡,通过中德运河向西到达魯爾工業區,向东到达柏林。700吨的货轮可以上溯到捷克,较小的船可以经由其支流到达布拉格。 易北河的年平均流量变化较大,1926年到1965年期间,最大流量达3617秒立方米,最小只有145秒立方米,因此给航运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由于下游水位低,海潮可以直接到达汉堡,当有风暴时,洪水可以淹没汉堡部分市区。易北河的沿岸分布着许多欧洲重要的城市。 古罗马帝国称易北河为“阿尔比斯河”(Albis),他们试图征服易北河流域但没有成功。中世纪早期时易北河是查理曼帝國跟之後的東法蘭克王國的东部边界直到建立神聖羅馬帝國的薩克森王朝的奧托大帝征服現在的布蘭登堡附近的斯拉夫人(索布人)以後才把神聖羅馬帝國的東部邊界從原來的易北河推進到現今的德國波蘭邊界奧得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东线苏联军队包圍柏林后在易北河和西线美英联军会师。.

新!!: 爱娃·勃劳恩和易北河 · 查看更多 »

海因里希·希姆莱

海因里希·鲁伊特伯德·希姆莱(德語:,)是納粹德國的一名重要政治头目,曾為內政部長、親衛隊首领,被認為对欧洲600萬名犹太人、同性戀者、共產黨人和200,000至500,000名罗姆人的大屠杀以及许多武裝親衛隊的战争罪行负有主要责任。二次大戰末期企圖與盟軍單獨談和失敗,被拘留期間服毒自殺。德國《明镜》週刊中對希姆萊的評價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劊子手」來源:Der Spiegel,刊次:2008年11月3日。章節:Hitlers Vollstrecker – Aus dem Leben eines Massenmörders。.

新!!: 爱娃·勃劳恩和海因里希·希姆莱 · 查看更多 »

施密尔舒

反间谍特别行动(机构)(Специальные Методы Разоблaчения Шпионов),简称施密尔舒(СМЕРШ),是由苏联红军设立的三个中央情报机构的统称。其名称“施密尔舒”亦可分解为该机构格言“间谍死神”(Смерть шпионам!)。该机构设立不晚于1942年末,官方声明中设立日期为1943年4月14日, SpetsNaz Psychology。约瑟夫·斯大林亲自为该机构命名。其设立的主要原因是颠覆企图渗透红军的德国部队。 官方声明中列出以下是该机构的主要任务:.

新!!: 爱娃·勃劳恩和施密尔舒 · 查看更多 »

慕尼黑

慕尼黑(München),也稱明興,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2010年人口为130万,是德国南部第一大城,全德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和汉堡);都会区人口达到270万。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尔河畔,是德国主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欧洲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慕尼黑同时又保留着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城的古朴风情,因此被人们称作“百万人的村庄”。.

新!!: 爱娃·勃劳恩和慕尼黑 · 查看更多 »

总体战

總體戰(英語:Total war)又称全面战争,是指一個國家動員所有能夠運用的資源,摧毀另外一個國家參與戰爭能力的軍事衝突型態。總體戰的實踐古已有之,但在19世紀中後期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

新!!: 爱娃·勃劳恩和总体战 · 查看更多 »

1936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於1936年2月6日至16日在納粹德國的加爾米施-帕滕基興舉行,同時亦是首次由納粹德國舉辦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新!!: 爱娃·勃劳恩和1936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伊娃·布朗嫂夫人愛娃愛娃·布勞恩愛娃·勃勞恩爱娃·希特勒·勃劳恩爱娃·布劳恩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