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東德

指数 東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简称「民主德国」(德語縮寫:DDR)、「東德」或「民德」,是存在于1949年到1990年的一个中欧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10月7日在德国苏占区成立,首都为东柏林。民主德国位于现今德国的东北部,面积为107,771平方公里,与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波兰接壤,北部为波罗的海。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时与西德合併。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被大多数人视作苏联的一个卫星国。1948年苏联占领当局将权力移交给德国的共产党领导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随后在1949年成立。东德人口的很大一部分都不认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体制,1953年发生了六一七事件,苏联驻德部隊参与了镇压。东德成立初期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外逃问题,在1950年代有270万东德居民由于政治或经济因素非法越境到西德。除建立两德边境外,1961年东德政府沿西柏林边境修建了柏林墙以阻止东德居民通过西柏林逃往西方,并对越境者加以射杀。另外,东德的国家安全部——史塔西对整个社会的异见者和社会活动进行着严密的监控和压制。国家教育机构被要求按照马列主义的原则培养社会主义特性的人才。政治权力在1989年前由德国统一社会党掌握,其对各岗位的干部选拔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他政党仅能通过统一社会党领导的国家阵线参与政治活动。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经济体制为计划经济,依照五年计划组织生产并分配消费品。其国民经济高度国有化,对先前的私有企业进行了强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以人民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贸易组织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集体生产单位替代。东德建立了就业保障制度,且与西德相比具有较高的妇女就业率,东德也成为了当时东方阵营中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国家对日用消费品采取補貼措施以降低物价,然而国民经济无法满足居民对部分食品和高档消费品的需求,不得不通过从西方进口,同时增加了国家的债务。 政治上的不民主以及经济上的问题导致了东德居民的不满情绪,在昂纳克拒绝效仿苏联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后,东德的离境人数开始增加,并爆发了持续的抗议活动。1989年发生了一场非暴力的革命,当时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領導的苏联政府拒绝干涉这一事件。这场革命结束了统一社会党专制,次年举行了自由选举,随后--国际协商签订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最後东德于1990年10月3日併入西德成为一个统一的德国。.

291 关系: AEG基督教基督教民主联盟埃及埃尔福特埃贡·克伦茨埃里希·昂纳克华沙条约组织卡尔·马克思城区卫星党卫星国印度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古巴史塔西叛逃共和国叙利亚合作社复活节星期一天主教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奥托·格罗提渥奧德河-尼斯河線威廉·皮克宪法宗教改革就业率工人阶级战斗队两德基础条约两冲程循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欧东德六一七事件东德国务委员会东德领导人东德转型与和平革命东德部长会议东德情结东柏林东欧布拉格之春市场经济万德利茨一氧化碳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乌剌尼亚亚历山大广场人权人民企业人民议会...人民议会 (东德)二氧化硫五年计划五旬節今日美國从废墟中崛起什未林什未林区伦敦开姆尼茨体育与技术协会復活節德國國內邊界德國馬克德国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东德)德国历史德国左派党德国之声德国人民警察德国农民民主党德国共产党德国前东部领土德国国家民主党 (东德)德国国营铁路德国社会民主党德国统一社会党德国联邦铁路德国自由民主党 (东德)德累斯顿德累斯顿区德语德苏友谊协会德意志德意志国铁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际航空公司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边防军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部长会议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信義宗圣诞节匈牙利匈牙利事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國家人民軍 (東德)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和平催化转换器哮喘哈雷哈雷区再見列寧冷战农业生产合作社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兩德常駐代表處兩德統一八木天线六分仪共产主义共和國宮共和国日 (东德)兴奋剂元旦兵役剛果人民共和國勃兰登堡国家人民军地面部队国家阵线 (东德)国际劳动节图林根四冲程循环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會主義陣營科特布斯科特布斯区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勝利紀念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签证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納粹德國索馬里民主共和國縮寫红色市政厅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纽约时报维利·勃兰特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罗斯托克罗斯托克区美國美国占领区广播电台美联社猎枪爱尔福特区父親節瓦尔特瓦爾特堡瓦爾特·烏布利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煙霧特拉贝特牛仔裤盟军占领下的德国ESPN节礼日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國莱比锡莱比锡区聯合阿拉伯共和國联合国联邦议会 (东德)萨克森-安哈尔特萨克森自由州衛報领土裁军補貼褐煤西西德西门子公司西柏林計劃經濟马克思-恩格斯广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马格德堡马格德堡区越南越南民主共和国路透社黑频道茨维考阿富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爾蘇聯阅兵赫鲁晓夫蒙古人民共和国肺氣腫铁幕自由德国青年团自由民主党酸雨艾森纳赫苏尔区苏联苏联驻德国集团军英国老挝耶拿Google圖書Intershop (東德)UNESCO披頭四樂隊柏林柏林封鎖柏林圍牆柏林区柏林国际广播电台柏林电视塔柏林-舍讷费尔德机场柬埔寨人民共和國恩斯特·台尔曼少先队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東德馬克東方集團核武器格林纳达格拉格拉区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欧洲欧洲经济共同体氮氧化物民主德国广播电台民主德国电视台民主集中制民主柬埔寨民族大会战纪念碑污水處理汉斯·艾斯勒波兰人民共和国波罗的海波茨坦波茨坦协定波茨坦会议波茨坦区波恩法律上法兰克福区法国潘科潘科的领导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机枪有线电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戈尔巴乔夫斯大林新崗哨新勃兰登堡新勃兰登堡区新教无神论旅客列车支气管炎政治犯教师之家教廷教会.dd195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56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6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60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6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6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6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68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7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7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76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8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80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8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8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8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88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90年东德大选430事件 扩展索引 (241 更多) »

AEG

AEG,德國電器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康采恩。成立于1883年的柏林,当时名为Deutsche Edison-Gesellschaft 。产品范围从电力能源到家用电器无所不包。曾经制造过城铁、蒸汽和电力火车头,他的子公司NAG曾经制造汽车。 一战期间是德意志帝国继克虏伯之后第二大军火供应商。为德国军队制造飞机。1918年后开始设计制造船只。30年代曾研制留声机。 二战后公司总部迁到法兰克福。1967年与其子公司合并为 AEG-Telefunken。 1999年被戴姆勒集团收购。AEG品牌的拥有权属于瑞典公司 Electrolux AB, DWB時期Peter Behrens曾擔任AEG的設計師及設計顧問,Peter Behrens曾幫AEG設計渦輪裝配工廠、說明書、海報、介紹文件、展示用品、電器用品等等。.

新!!: 東德和AEG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東德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民主联盟

基督教民主联盟,簡稱基民盟,可以指以下國家的政黨:.

新!!: 東德和基督教民主联盟 · 查看更多 »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新!!: 東德和埃及 · 查看更多 »

埃尔福特

埃尔福特(Erfurt)是德国中部的一个城市。它是图林根州的首府,并是一个有196,500人口的制造业中心。 埃尔福特东北100公里是莱比锡,向西113公里是卡塞尔和向西北180公里是汉诺威。向外联系则可从慕尼黑转机往埃尔福特机场。.

新!!: 東德和埃尔福特 · 查看更多 »

埃贡·克伦茨

埃贡·克伦茨(Egon Krenz,),生于德国波美拉尼亚省的科沃布热格(现属波兰),是前东德执政党德国统一社会党的领导人,最后一任总书记。1989年他在原总书记埃里希·昂纳克辞职后曾担任数周的东德领导人。两德统一之后他被控谋杀而被判处6年半的有期徒刑。刑期直到2003年结束。.

新!!: 東德和埃贡·克伦茨 · 查看更多 »

埃里希·昂纳克

埃里希·昂纳克(Erich Honecker,),德國政治家,也是最後一位正式的東德領導人,曾經擔任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兩德統一以後,他首先逃亡到蘇聯,但由於新俄羅斯聯邦政權成立的關係,埃里希·昂纳克很快就被引渡遣返回德國。他被控告叛國罪及他在冷戰的所作所為,特別是殺害那些試圖逃避昂纳克政權的192位德國人。不過,由於昂纳克患有癌症,所以被釋放。埃里希·昂纳克不久就於流亡中在智利逝世,終年81歲。.

新!!: 東德和埃里希·昂纳克 · 查看更多 »

华沙条约组织

--(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аршав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曾經是為對抗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势力而成立的共产党国家政治军事同盟。1955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签署了《华沙公约》(又稱「蘇東條約」,全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由原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在亞洲方面,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外,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华约组织觀察員。1990年两德统一,东德退出华约,此后华约便逐渐陷入瘫痪状态,但直到1991年华约组织才宣告解散。目前大部分原华约成员国在冷战结束后都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只有少数国家未加入北约。.

新!!: 東德和华沙条约组织 · 查看更多 »

卡尔·马克思城区

卡尔·马克思城区(Bezirk Karl-Marx-Stadt)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个区(Bezirk),行政中心为卡尔·马克思城,德国统一后重命名为开姆尼茨。.

新!!: 東德和卡尔·马克思城区 · 查看更多 »

卫星党

卫星党,又稱附庸黨、花瓶党、尾巴党,主要存在于威权统治下的国家,指的是除执政党外的其它一些规模不大的政党。卫星党一般都直接或间接受到执政党的控制,缺乏独立性,用以对外营造所属政权的民主氛围或多党合作体制,被視為政治花瓶。.

新!!: 東德和卫星党 · 查看更多 »

卫星国

卫星国,是指一个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受外国很大影响及支配的独立国家,是從屬國的一類。“卫星国”一词在冷战期间主要指在中欧和东欧,受苏联影响的共产主义国家,另外,东亚的蒙古人民共和国(1924-1990)也包括在内。冷战时期,这个词在西方盟国也意味着苏联霸权下的“卫星”。在某些情况下,这个词也被用来指代冷战期间其他处于苏联势力范围内的共产主义国家,例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尤其是在朝鲜战争时)、古巴共和国(尤其是在1972年古巴加入经互会时)等。在西方盟国,这个词汇除了上述国家外已经很少用来指代他国。《牛津英语词典》指出“Satellite state”(卫星国)词汇的出现,最早至少要追溯到1916年。 在战争或政治对抗期间,卫星国有时会被当做是敌国和己方宗主国之间的缓冲国。“卫星国”一词也是用来表示一国“从属于”另一国的词汇之一,其他的近义词有傀儡政权、新殖民地和附庸国等。但是它们之间仍有些许区别,例如“卫星国”用来表示一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受另一个霸权国家深刻影响,而“傀儡政权”意味着完全依赖,“新殖民地”则是指经济上的依赖。.

新!!: 東德和卫星国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東德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Socijalističk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Социјалистичка Федеративна Република Југославија,Socialističn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是一個存在於1945年至1992年的巴爾幹社會主義國家,由馬其頓、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等社會主義共和國所組成,首都為貝爾格勒。南國為多民族國家,政府奉行聯邦制,由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一黨專政。由於該國承襲有著「第一南斯拉夫」之稱的南斯拉夫王國,因此另有別名「第二南斯拉夫」。 該國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軸心國武裝侵略而滅亡的南斯拉夫王國,在軸心軍佔領期間,原南斯拉夫境內出現反抗勢力,其中一支為约瑟普·布罗兹·铁托所領導的共產黨游擊隊,1943年後,西方盟軍認可其為領導南斯拉夫抗戰的盟軍,開始大量軍事增援,狄托的共產黨政權成為了該國的政府代表之一。1945年3月,南斯拉夫由當時的流亡政府和狄托領導的「民族解放委員會」組成聯合政府,同年11月29日,狄托排除與整肅了其他政黨,建立完整的共產黨一黨專制政權,並將國號立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再改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冷戰期間,在狄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走上了與其他東歐國家不同的路線,不但有著偏向自由化的經濟體制、政治氣氛與言論自由,更不依附於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蘇聯為首的華沙公約組織兩大軍事聯盟,反而與印度、埃及、印尼和拉丁美洲國家創立了不結盟運動組織,並擁有領導地位。 1980年代至1990年代,隨著東歐社会主义國家經濟衰退、民族主義的復活與東歐劇變,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民族間的不和及分裂,伴隨著暴力的排斥其他民族的行為逐漸升級。在此之後,南斯拉夫聯邦走向解體。從南斯拉夫獨立出來的新國家之間因民族問題產生了一系列的暴力衝突,并發展為南斯拉夫內戰。時至1992年,除了塞爾維亞和黑山之外,其他加盟國均退出南斯拉夫聯邦,剩下的兩國則組建成新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宣告終結。2008年後,前南斯拉夫的領土分裂出馬其頓、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等六個受聯合國承認的國家,以及只得到部分國家承認的科索沃。.

新!!: 東德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古巴

古巴共和国(República de Cuba),通称古巴(Cuba),是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一个群岛国家,位于北纬19°与24°,西经74°与85°之间。处在加勒比海北部,墨西哥湾入口处,西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隔尤卡坦海峡,南有牙买加和开曼群岛,东与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隔向风海峡,东北方有巴哈马群岛,与美国隔佛罗里达海峡相对,与佛罗里达州最南端的基韦斯特的陆地最短距离约为145公里。作为加勒比地区最大的和人口第二多的岛屿,古巴扼守巴拿马运河与美国东岸之间的海路要道。被形容为墨西哥湾的钥匙。领土包括古巴主岛及其附属群岛和青年岛。哈瓦那是古巴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圣地亚哥是第二大城市。 一般认为,“古巴”一名源自泰诺语“coabana”,意为“肥沃之地”或“好地方”。古巴是加勒比海地區少數以白人為主、混血為輔的國家,同時有少量的华裔,族群組成與美國類似,許多民眾有亲戚居住在美國。然而古巴是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美国长期的经济封锁,但凭借78.3岁的预期寿命、99.9%的识字率和接近1.8公顷的人均生态足迹,其人类发展指数多年来一直维持在高水平;在2014年,古巴更是首次迈入极高人类发展指数行列。古巴于2006年成为全球唯一符合世界自然基金會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國家。目前古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已经展开,例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古巴的代表特奥多尔·弗里德里奇指出,古巴是目前拉美唯一完全消除了飢餓的國家。不過,古巴的審查制度、言論自由、人權等方面与其他一黨制國家一樣,存在由國家主導控制和鎮壓言論自由的傾向,而且有部分異見人士因為政治因素流亡國外。.

新!!: 東德和古巴 · 查看更多 »

史塔西

国家安全部(Ministerium für Staatssicherheit,缩写为MfS)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安全机构,通称“史塔西”(Stasi,,或译--),来自德语“国家安全”(Staatssicherheit)的縮寫,成立于1950年2月8日。史塔西被认作当时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情报和秘密警察机构之一。史塔西总部位于东柏林,在柏林的利希滕贝格区设有分局,而且其办事处和下属机构更是遍布整个柏林。在民主德国政权存在的40年里,部长埃里希·梅尔克在位时间长达32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安全部部长。 史塔西的格言是“党的剑与盾”(Schild und Schwert der Partei),其中党所指为东德执政的德国统一社会党,这一格言描述了其在东德政治中的作用。史塔西主要负责压制国内的政治异议者以及担任统一社会党对东德国民的监视工具,这有助于统一社会党权力的巩固。对反对派、活跃分子及不同政见者也会采用恐吓的方式加以威胁。史塔西也负责东德的国际情报收集,国家人民军中也有史塔西的单位。尽管该机构以“史塔西”之称闻名于世,其内部工作人员却并不会使用这一贬称。.

新!!: 東德和史塔西 · 查看更多 »

叛逃共和国

叛逃共和国(Republikflucht),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東德)政府用来指代該國國民未经授权而越境前往西方的行為,從事此種行為的人称作“叛逃共和国者”(Republikflüchtlinge),以及脫東者、東德難民等別稱。 据估计,1945-1961年逃离苏占区(其后为东德)的人数约在300至350万之间。柏林墙修築后,通过东德边境成功前往西方的人数下降为每年数百人。 1955年统一社会党的一个宣传册以戏剧化的语言描述了“叛逃共和国者”:.

新!!: 東德和叛逃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叙利亚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al-Jumhūrīyah al-ʻArabīyah as-Sūrīyah),通称叙利亚(Sūriyā),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属于中东阿拉伯国家,首都大马士革。叙国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同黎巴嫩和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1944年1月1日宣布独立,1946年4月7日被联合国及世界各国认可为正式独立国家,现任总统為巴沙尔·阿萨德。.

新!!: 東德和叙利亚 · 查看更多 »

合作社

合作社是指根据合作原则建立的以优化社员(单位或个人)经济利益为目的的非盈利企业形式。合作社与协会的区别在于协会的目的根本不在于经济利益。国际合作社联盟对合作社的定义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共同需求而自愿组成的通过财产共有和民主管理的企业而实现自治的协会”。国际合作社联盟同时确定一些特徵的合作七大原则.

新!!: 東德和合作社 · 查看更多 »

复活节星期一

复活节星期一(英語:Easter Monday)是复活节星期日后的第一天,一些主要的基督教文化都会庆祝这一节日,尤其是信仰罗马天主教会的文化。在罗马天主教圣人历中,复活节星期一位于复活节周的第二日。在波兰和美国的部分地区,复活节星期一又被称为“Dyngus Day”,大意为“捱淋的星期一”,其意取自与水有关的恶作剧传统。 Category:复活节 Category:星期一.

新!!: 東德和复活节星期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東德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奥得河畔法兰克福

奥得河畔法兰克福(Frankfurt an der Oder)是德国勃兰登堡州东部的一个市镇,位于奥得河西岸,河的东岸就是波兰。总面积147.85平方公里,总人口58092人(2015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393人/平方公里。 从市中心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波兰城市斯武比采。.

新!!: 東德和奥得河畔法兰克福 · 查看更多 »

奥托·格罗提渥

奥托·格罗提渥(德语:Otto Grotewohl,;1894年3月11日 - 1964年9月21日)是一位德国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他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出任要职,自1949年至去世期间担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总理)。根据Roth的描述Roth, Gary.

新!!: 東德和奥托·格罗提渥 · 查看更多 »

奧德河-尼斯河線

奥德河—尼斯河线(德语:Oder-Neiße-Grenze;波兰语:Granica na Odrze i Nysie Łużyckiej;英语:Oder-Neisse line) 是德国与波兰的边界。界线主要包含奥德河与尼萨河流域,但又包括了奥德河西岸的波兰城市什切青。.

新!!: 東德和奧德河-尼斯河線 · 查看更多 »

威廉·皮克

威廉·皮克(Wilhelm Pieck,),德国共产主义政治家和东德总统。.

新!!: 東德和威廉·皮克 · 查看更多 »

宪法

憲法,又稱宪章、根本法或憲制文件,是一个主權国家、政治實體或地區、自治地区、聯邦制國家的联邦州或國際組織及其成員的最基本法律。與憲法擁有同樣地位的還有基本法。 憲法通常規定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國家制度、國家機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但不一定包含以上全部內容,例如會逐漸增加憲法內容的英國不成文憲法。憲法定義國家政體及政府運作方式,以及法律訂定的方式。憲法在一個國家之全部法律中具有最高權威和最大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之依據。有些憲法(特別是成文憲法)會限制政府的權力,其方式是訂定一些政府權力的運作範圍,例如人民的基本權,例如美国宪法就是這類的憲法。憲法之制定和修改,一般須經過特定之程序。考量美國憲法與美國黑奴曾經同時並存,認定憲法並非民主國家特有的法律種類,以憲法的原文"Constitution"作為思考的起點,憲法的定義其實是國家基本結構的意思,漢朝的約法三章亦能歸類為憲法。 印度憲法是世界所有主权国家中,篇幅最長的成文憲法,,共有444條,分為22章,12份附表及118個修正案,若翻譯為印度英語有117,369字。美國憲法是篇幅最短的成文憲法,共有7條,27個修正案,合計4,400字。.

新!!: 東德和宪法 · 查看更多 »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是指基督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教派分裂及改革運動,也是新教形成的開端,由馬丁·路德、喀爾文、慈運理等神學家,以及其他早期新教徒发起。1517年,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的开始,即德意志宗教改革。改革者反对当时天主教會的教条、仪式、领导和教会组织结构。在他们的努力下,成立了新的国家性的改革派教會。早期的一些发生在欧洲的事件(如黑死病的蔓延和天主教會大分裂)侵蚀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教宗的信仰,但教義上的歧見才是引发宗教改革的關鍵。其他一些因素(如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印刷术的传播、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也都促成了新教的创立。虽然先于路德就已经有一些较大的改革运动,但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签订西發里亚和约结束三十年戰爭。 早先批評天主教會的有識之士為約翰·威克里夫、扬·胡斯等先驅,第一个新教教会是15世纪扬·胡斯创立的弟兄合一会(或波西米亚弟兄会)。最大的新教教会是路德会(主要在德国、波罗的海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和加尔文的跟隨者(主要在德国,法国,瑞士,荷兰和苏格兰)。除这两大陣營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改革團體存在。 天主教會在特倫托會議召開後发起了被後世稱為「反宗教改革」的自省運動,做為對宗教改革的回應及自省,而在這時期成立的耶穌會更是此自省运动的先锋。一般而言,北欧国家转为新教,南欧国家仍旧信仰天主教,教廷联合法國、西班牙及奥地利王室加以壓制新教徒,中欧则成为双方激烈冲突的场所,甚至升级为全面的宗教战争。.

新!!: 東德和宗教改革 · 查看更多 »

就业率

就业率,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就业率为用于测量可工作年龄的人口(15岁至64岁)中雇员的比率,即就业人数与人口的比率。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定义,当一个人在最近的一周内,如果在“可收获的”岗位上工作了一小时以上,即为被雇佣(Employed)。就业率可衡量一个经济体创作工作岗位的能力,因此通常与失业率共同用于评估劳动雇佣市场的状况。 Category:比率 Category:雇佣 Category:劳动经济学.

新!!: 東德和就业率 · 查看更多 »

工人阶级战斗队

工人阶级战斗队(Kampfgruppen der Arbeiterklasse,KdA)是东德的一个准军事部隊,成立于1952年并于1990年初解体,其成员最多达到过400,000人。.

新!!: 東德和工人阶级战斗队 · 查看更多 »

两德基础条约

两德基础条约(Grundlagenvertrag),全称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关系基础条约”(Vertrag über die Grundlagen der Beziehungen zwische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und der Deutschen Demokratischen Republik),由东西两德签署于1972年,变相互相承认对方的主权,废除了原西德哈尔斯坦主义外交政策转而实行新东方政策。 在1971年,战后四占领国对关于柏林问题的柏林四強协定签署后,两德即着手继续谈判边界及主权问题。基础条约正式在1972年12月21日签署于东柏林,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顶住了保守派的反对呼声。民主德国开始逐渐与西方国家建交,1973年东西德国同时加入联合国。1974年兩國互設常駐代表處。 Category:1972年政治 Category:1972年欧洲 Category:兩德關係 Category:東德條約 Category:西德條約 Category:冷战条约.

新!!: 東德和两德基础条约 · 查看更多 »

两冲程循环

两冲程循环是内燃机基本運轉形式中的一種。对往复活塞式发动机来说,两冲程循环以“上行”和“下行”两个冲程完成一个工作循环中的进气、压缩、--、排气四个運动。冲程指的是發動機的活塞從一個極限位置到另一個極限位置的距离或运动过程。.

新!!: 東德和两冲程循环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 東德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中欧

中欧是對欧洲中部的代稱,包括奥地利、捷克、德国、匈牙利、列支敦士登、波兰、斯洛文尼亞與斯洛伐克。 但受二戰後冷戰氛圍的影響,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西德有時會被人們認為也是西歐國家的一部份,而東德、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則也會被人普遍認為是東歐國家。.

新!!: 東德和中欧 · 查看更多 »

东德六一七事件

东德六一七事件是发生于1953年6月17日的一场民主德国人民示威游行活动。原本是6月16日东柏林300名建筑工人因抗议国营公司领导提高工作定额而不加薪的一次小规模的经济罢工,但是在当天工人的要求被拒绝的消息被位于西柏林的美国占领区广播电台(RIAS)播报之后,罢工活动于此日发展成为一场遍及东德各大城镇的人民群众示威游行。示威参与者提出了撤走一切外国军队,实行言论和新闻自由,释放政治犯,举行全德自由选举等政治口号。起初是东德人民警察进行镇压,后来苏联驻德国集团军出动坦克上街,驱散示威群众。当局的镇压酿成55人死亡的流血惨案。为了纪念六一七事件,联邦德国在1953年将每年6月17日定为国庆节“德国统一日”,而西柏林通往柏林墙勃兰登堡门的大街被命名为“六月十七日大街”。.

新!!: 東德和东德六一七事件 · 查看更多 »

东德国务委员会

#重定向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务委员会.

新!!: 東德和东德国务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东德领导人

#重定向 东德领导人列表.

新!!: 東德和东德领导人 · 查看更多 »

东德转型与和平革命

东德转型(Die Wende)在德语中指代1989年至1990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政治、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其内容为德国统一社会党政权及中央计划经济的终结,恢复议会民主制和市场经济,并最终走向两德统一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导致东德转型的非暴力的抗议示威活动又被称为和平革命(Friedliche Revolution)。.

新!!: 東德和东德转型与和平革命 · 查看更多 »

东德部长会议

#重定向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部长会议.

新!!: 東德和东德部长会议 · 查看更多 »

东德情结

东德足球隊隊服 东德情结(德语:Ostalgie,或译思东德 )指的是对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生活中某些方面的怀念。Ostalgie来自德语中Ost(东)和Nostalgie(怀念)两词。 本词有时也用来指东欧原共产国家對社会主义体制生活的怀念。此现象在原波兰与苏联地区(也在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地体现)尤为明显。.

新!!: 東德和东德情结 · 查看更多 »

东柏林

25px 本條目是指冷戰時期的東德首都。關於其他的同名事物,請參見。 东柏林(Ost-Berlin)是对1949-1990年间柏林东部地区的称呼,亦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首都,源于1945年苏联武装力量设立的苏联占领区。.

新!!: 東德和东柏林 · 查看更多 »

东欧

東歐,多半是指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以西的歐洲,直至德國、瑞士、義大利(不含);但缺乏明确的定义和边界,一般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种划分方法: 自然地理方面的東歐,是指較少受到大西洋和地中海海流影響,接近烏拉爾山、乌拉尔河和伏爾加河(窩瓦河)流域,實際上主要是指俄羅斯聯邦和哈萨克斯坦的歐洲部分和其他獨立國協的歐洲會員國家。 人文地理(主要指政治上)的东欧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或遭蘇聯併吞,或成為蘇聯的附庸國,政治上由共产党一黨專政,經濟上多採用計划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國家,这点与西欧相反。大多东欧国家以斯拉夫民族為主體,居民多信奉東正教,但共產黨時代,官方推行无神论。 本條目再把東歐分為兩區:東歐和獨立國家國協(以下內容,簡稱為國協)。.

新!!: 東德和东欧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捷克语:Pražské jaro;斯洛伐克語:Pražská jar ;俄语:пражская весна)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 在共产党第一书记亞历山大·杜布切克的领导下,捷克斯洛伐克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独立倾向。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在冷战期间,这是华沙条约成员国所不能接受的。此外,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拒绝苏联的援助而宁愿屈服于希特勒的经验,都依然清楚地存在于苏联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在捷共内部也存在有一部分少数派—尤其在高层领导中—拒绝放松党对社会的控制权,并且密谋在苏联的领导下推翻改革者的领导。 与中东欧的许多国家不同,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通过一场平稳的政治变革使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上台,并没有发生如同匈牙利一样的暴力革命和社会动荡。但是,苏联期望在其盟国中推行苏式的政府模式,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武力来强制实现。这种政策因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而被称为勃列日涅夫主义,其实这种政策最早从斯大林时代就开始存在,只是勃列日涅夫首次将其公之于众而已。苏联的这种霸权主义直到1980年代后期,才被戈尔巴乔夫的辛納屈主义所取代。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事实上,在入侵前不久,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大会已经准备支持改革派,并削弱斯大林主义者的力量。在一个工厂里,捷共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是入侵者将这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事件发生后,西方国家中只有少数批评,因为在冷战时期,由于核对峙的存在,西方国家无法挑战苏联在中欧地区的霸主地位。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这次事件也改变了在许多西方国家左翼分子对列宁主义的左翼人士的同情態度。 这起事件的名字曾由韓國的「」(首爾舊名)和中国的「北京之春」所借用,也用來称呼后来的政权变更,比如“阿拉伯之春”。.

新!!: 東德和布拉格之春 · 查看更多 »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亦稱资本主义经济或者自由企業經濟,是人類協作的擴展秩序。其特色是私人擁有資本財產(生產工具),且投資活動是由個人決策左右,而非由國家所控制,經濟行為則以尋求利潤為目標 。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商品和服务藉由貨幣在自由市場裡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产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並互相競爭。一般普遍認為市场经济在西方世界的封建制度崩壞之後成為了最主要的經濟模式。 理论上,市场经济是自由的经济、公平的经济、产权明晰的文明经济。但实际上,纯粹的市场经济因具有盲目性、自发性等弱点,在实际操作中显示出缺陷,这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来解决。.

新!!: 東德和市场经济 · 查看更多 »

万德利茨

万德利茨(德语:Wandlitz)是德国勃兰登堡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62.86平方公里,总人口21801人,其中男性11039人,女性10762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134人/平方公里。.

新!!: 東德和万德利茨 · 查看更多 »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分子式CO,是無色、無嗅、無味的无机化合物氣體,比空氣略輕。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但易溶于氨水。空气混合爆炸极限为12.5%~74%。 一氧化碳是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也可以作为燃料使用,煤和水在高温下可以生成水煤气(一氧化碳与氢气的混合物)。有些現代技術,如煉鐵,還是會產生副產品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可用作身體自然調節炎症反應的三種氣體之一(其他兩種是一氧化氮和硫化氫)。 由于一氧化碳与体内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00-300倍,而碳氧血红蛋白较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慢3600倍,当一氧化碳浓度在空气中达到35ppm,就会对人体产生损害,會造成一氧化碳中毒(又称煤气中毒)。 雖然一氧化碳有毒,但動物代謝亦會產生少量一氧化碳,並認為有一些正常的生理功能。.

新!!: 東德和一氧化碳 · 查看更多 »

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

葉門人民民主共和國(جمهورية اليَمَنْ الديمُقراطية الشَعْبِيّة),中華人民共和國称其为民主葉門,為現在葉門共和國的一部份,曾經是中東地區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因其首都亞丁在阿拉伯葉門共和國首都薩那的南邊,所以简稱南葉門。 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国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南部,南濱亞丁灣和阿拉伯海。西、北、東分別同原阿拉伯葉門共和國、沙烏地阿拉伯、阿曼接壤,首都亞丁。 南葉門的國民絕大部份是阿拉伯人,另有少数印度人、索马里人,均信奉伊斯蘭教。.

新!!: 東德和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乌剌尼亚

乌剌尼亚(希腊语:Ουρανία,字面意思是“天空的”)希腊神话中的九位缪斯之一。 乌剌尼亚是司天文学与占星术的缪斯。她通常被描绘成这样的形象:左手持天球仪,右手拿指挥棒,脚放在一只海龟上,眼睛望向天空。 根据保萨尼阿斯的说法,乌剌尼亚与阿波罗生了著名的音乐家利诺斯。另外,婚姻之神许墨奈俄斯也可能是乌剌尼亚与阿波罗的儿子。.

新!!: 東德和乌剌尼亚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广场

亚历山大广场(Alexanderplatz)是德国首都柏林市中心区的一个大型广场和交通枢纽,位于米特区,靠近施普雷河和柏林大教堂。柏林本地人通常将其简称为亚历克斯(Alex),指东北到 Mollstraße ,西南到 Spandauer Straße 和市政厅的一片街区。这座广场得名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新!!: 東德和亚历山大广场 · 查看更多 »

人权

人權(基本人權、自然權利及人類基本權利)指“個人或群體因作為人類,而應享有的權利”。人權的許多價值以強化人的能動性並以普世(或曰普適)原則要求所有人應享有此天赋權利。人權要求“把人當人”,是人的哲學。人權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尊嚴權及追求幸福的權利。人權是最核心的自然權利,没有人權,就没有自由、平等、民主、宪政和博爱。鉴於人類中資源有限的個體實力不足以防止自身的平等權受到侵犯,甚至被迫放弃这一权利,故而与人权相关联的集体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外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义务。任何集体也享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内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集体权利,但是集体权利不属于人权,更不被允许作为用于限制人权的手段。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確立了維護和保會是否保障人權的常成為憲法、國際法及國際社會評判的重要規範性價值標准。 在保護人權的法律實踐上,憲法及國際法的界定也存在政治及學術爭議第164頁:...

新!!: 東德和人权 · 查看更多 »

人民企业

人民企业(Volkseigener Betrieb,缩写为VEB)是东德企业的主要法律形式。1945年至1960年代初,东德的私有企业被大规模国有化,包括1954年的33家先前被苏联占领的企业。 人民企业的总经理被称为工厂管理者(Werkleiter、Werkdirektor或Betriebdirektor)。其职责为协助工厂德国统一社会党党委(Betriebsparteiorganisation)第一书记以及工会主席(Betriebsgewerkschaftsleitung)对工厂进行管理。 最初东德的人民企业由人民企业协会(Vereinigung Volkseigener Betriebe,VVB)管理,以巩固生产、减少浪费。1979年成立了人民企业联合会(VEB Kombinate),东德国家计划委员会负责管理联合会内所有公有企业。 1989年,人民企业的雇员占东德的劳动力总数的79.9%。1990年两德统一后,在原东德地区引进了市场经济,约8000家人民企业由新成立的信托机关(Treuhandanstalt)接管,监督东德的国有财产私有化。 有时,领导人或其他名字会加入公司名称中作为超额完成工作指标的激励,如“人民企业瓦爾特·烏布利希洛伊纳化工厂”等。.

新!!: 東德和人民企业 · 查看更多 »

人民议会

#重定向 人民议会 (东德).

新!!: 東德和人民议会 · 查看更多 »

人民议会 (东德)

人民议会(Volkskammer),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院制立法机构,所在地为共和国宫。成立于1949年,并在1990年3月18日举行第一次自由选举。期间所有的人民议会成员均为德国统一社会党掌控的国家阵线成员。虽然名义上为多党制度,但所有的卫星党皆被统一社会党有效地控制。另外一些统一社会党附属的群众组织,例如自由德国青年团,也占有席位。 根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东德联邦议会和人民议会最初组成了东德议会的上下两院。但在1952年行政区划改革废除州制度后,联邦议会在1958年被取消,立法机构改为一院制。.

新!!: 東德和人民议会 (东德) · 查看更多 »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sulphur dioxide, sulfur dioxide)化学式是SO2。是最常见的硫氧化物。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火山爆发时会喷出该气体,在许多工业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硫。由于煤和石油通常都含有硫化合物,因此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硫。當二氧化硫溶於水中,會形成亞硫酸(酸雨的主要成分)。若把SO2进一步氧化,通常在催化剂如二氧化氮的存在下,便会生成硫酸。这就是对使用这些燃料作为能源的环境效果的担心的原因之一。.

新!!: 東德和二氧化硫 · 查看更多 »

五年计划

#重定向 五年計劃.

新!!: 東德和五年计划 · 查看更多 »

五旬節

五旬节,即基督教的圣灵降临日(亦称圣神降临节),源自犹太人三大节期之一七七节。犹太教按犹太历守节期,纪念以色列人出埃及后第五十天〔由出埃及记19:1之记载: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后,满了三个月(英文译得更贴近原文:In the third month, 指三月的第一天)的那一天,就来到西奈的旷野。及出埃及记19:11之记载:到第三天(指三月的第四天)要预备好了,因为第三天耶和华要在众百姓眼前降临在西奈山上。〕,上帝在西奈山颁给摩西《十诫》的日子;基督教的圣灵降临节的日期则定在复活节后第50天和耶稣升天节后10天。.

新!!: 東德和五旬節 · 查看更多 »

今日美國

《今日美国》(USA Today)是美国唯一的彩色版全国性对开日报,1982年9月15日创刊,总部设在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县的麦克林(McLean),属全美最大的甘尼特(Gannett)报团。《今日美国》是美国发行量第二大的报纸。 《今日美国》每周出版五天,有国内版和国际版。国内版每天56版,国际版每天16版,向50多个国家发行。创刊时的发行量为20万份,目前已达140万份,创造了美国报业史上发行量增长速度最快的纪录。据统计,1988年在全美10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中,它已高居第二,仅次于《华尔街日报》。目前,该报在国内有30个印刷点,通过卫星传送版面。1985年和1986年起先后通过卫星传送版面,在新加坡和瑞士苏黎世印刷国际版。.

新!!: 東德和今日美國 · 查看更多 »

从废墟中崛起

《從廢墟中崛起》(Auferstanden aus Ruinen)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國歌。由後來成為教育部長的詩人約翰尼斯·貝歇爾作詞,漢斯·艾斯勒作曲。.

新!!: 東德和从废墟中崛起 · 查看更多 »

什未林

什未林(Schwerin),德国的一座古老城市,位於什未林湖區。什未林曾属于東德,在兩德統一后,成为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的首府。.

新!!: 東德和什未林 · 查看更多 »

什未林区

什未林区(Bezirk Schwerin)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个区(Bezirk),行政中心为什未林。.

新!!: 東德和什未林区 · 查看更多 »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新!!: 東德和伦敦 · 查看更多 »

开姆尼茨

开姆尼茨(Chemnitz,索布语:Kamjenica,Saská Kamenice,Kamienica Saska)市是德国萨克森州西部的一个城市。开姆尼茨有近二十五万居民,是位于莱比锡和德累斯顿之后的该州第三大城市,也是该州六个之一。开姆尼茨具有州直辖市地位,并且是同名的行政专区所在地。开姆尼茨的城市格言是“有头脑的城市”(Stadt mit Köpfchen)。 该市同茨维考一起构成了“开姆尼茨-茨维考经济区”的核心,也是“萨克森三角都市群”的组成部分。 “开姆尼茨”得名于流经该市的一条同名河流。在1953年5月10日到1990年6月1日期间,开姆尼茨改称“卡尔·马克思城”(Karl-Marx-Stadt)。 1143年有文献记载中提到,该市已发展为德国工业化城市中重要的一个。开姆尼茨市的人口数大约自1883年起便超过了十万。.

新!!: 東德和开姆尼茨 · 查看更多 »

体育与技术协会

体育与技术协会(Gesellschaft für Sport und Technik,GST)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群众组织。该组织的官方目的是组织爱好体育和科技等集体活动的年轻人,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设备(例如摩托车、飞机和收音机等)以及推广相关的体育比赛(如射击、摩托车比赛等)。这一组织和国家人民军一起协助了社会的军事化,组织学校、大学和工厂的军事训练。该组织成立于1952年8月7日,在1990年初解体。该组织出版有32页的月刊《S+T》(Sport und Technik,《体育和技术》)。 Category:东德组织 Category:1952年建立的組織 Category:1990年廢除.

新!!: 東德和体育与技术协会 · 查看更多 »

復活節

復活節(Pascha),又稱主復活日,是基督教的重要節日之一,最初定在猶太人逾越節當日或之後的星期日,但教會在4世紀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決議不用猶太曆,於是改定為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該節日乃紀念耶穌基督於公元30/33年被釘死後第三天復活的事蹟,是基督信仰的高峰,因此被基督徒認為象徵重生與希望;不過現今許多與復活節相關的民間風俗,都不起源於基督教。.

新!!: 東德和復活節 · 查看更多 »

德國國內邊界

德國國內邊界,又稱兩德邊界(innerdeutsche Grenze 或 deutsch–deutsche Grenze,最初也稱 Zonengrenze),即1949年至1990年間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二國的國界。它从波羅的海一直延伸至捷克斯洛伐克,總長,其中不包括意義相似的柏林圍牆。 它在1945年7月1日正式設立,作為西方国家和蘇聯在德佔領區的界線。它的東側築有連綿高聳的金屬柵欄和圍牆、有刺鐵絲網、警鈴、壕溝、瞭望塔、自動餌雷及雷區,徹底阻絕人及車輛的穿越,是當代全世界防禦工程最浩大的國界之一。東德在國界部署了五萬名東德武裝衛兵鎮守,緊鄰上萬名西德、英國與美國兵力。在國界二側的內陸,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和華沙公約組織駐紮超過百萬的軍力,以備戰事一觸即發。 兩德邊界是溫斯頓·邱吉爾「鐵幕」一喻的實體呈現,在冷戰期間分隔蘇聯和西方世界,同時也象徵著界隔二種截然不同的思想體系——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它由東德自1952年至1980年代晚期分期建成Faringdon (1986), p. 284.

新!!: 東德和德國國內邊界 · 查看更多 »

德國馬克

德国马克( ,,简写为"DM")是德国在2002年欧元使用前的法定货币。英语中,通常被称为"Deutschmark",而德国人一般叫或者。1948年,它首先在盟军占领区发行,以替代原先的帝国马克,并在之后作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法定货币,直到1999年被欧元替换;它的 硬币与纸币继续流通,直到2002年欧元纸币与硬币的发行。欧元引入后,德国马克不再是法定货币——与其他欧元区国家一样,欧元与原来的货币混合流通了两个月。在2002年2月28日以前,马克硬币和纸币继续在德国作为有效的支付形式。 德意志联邦银行保证全部的德国马克现金可以在任何联邦银行的网点进行无限期兑换。纸币甚至可以用邮件寄到银行。 1998年12月31日,欧洲中央银行(ECB)确定了欧元与马克的兑换比率,自1999年1月1日起,马克与欧元的比价固定为DM 1.95583.

新!!: 東德和德國馬克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東德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东德)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Christlich-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缩写为CDU)是1945年成立的东德政党。该党作为德国统一社会党的卫星党,是东德国家阵线的一部分,直到1989年为止。 1990年兩德統一后,该党同西德的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合并。.

新!!: 東德和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东德) · 查看更多 »

德国历史

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大约见于公元8世纪時期教宗哈德良一世的一份文獻中的Theodiscus一詞,意思是「方言」或「人民的」,开始仅指在法兰克王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不同於羅曼語和凱爾特語的方言。卡尔大帝(德语:Karl der Große,即法语的查理曼:Charlemagne)死后,帝国分裂,其中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的界限大约相当于罗曼语族和日尔曼语族的界限。东部帝国的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Deutschland一詞源於中古高地德語中的der diutschin lant,diutisc在古高地德語中的意思是"人民的",最后才用以称呼它们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兰(Deutschland)。公元920年后,日尔曼人的东法兰克王国依然称为东法兰克王国,但称呼国王为非加洛林家族的东法兰克国王,對內自称为條頓人國王(拉丁文: Regnum Teutonicum)。.

新!!: 東德和德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德国左派党

#重定向 左翼党 (德国).

新!!: 東德和德国左派党 · 查看更多 »

德国之声

德国之声(Deutsche Welle,德文缩写为“DW”)是按《德国之声法案》设立,並由德國政府提撥預算資助的宣傳機構,是德国广播电视联合会(ARD)的成员,前身為西德政府設立的廣播公司。總部設於波昂和柏林。在60多個國家共有1500多名正式員工與1500多名自由員工,與波昂及柏林的同事合作製作廣播、電視以及網際網路的資訊服務。以29种语言播出广播节目,以德语、英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播出电视节目。內容上側重國際時事,也包含介紹德國,以及德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雙邊交流。 德国之声网站是德国之声多媒体、互动的网上服务项目。德国之声网站以30种语言提供有关德国、欧盟以及国际的时事新闻、背景報導。德国之声中文网每天更新时事、经济、文化和体育新闻,提供包括如何留学德国以及欧洲旅游等信息,并提供部分被中国大陆当局禁止出版图书的在线阅读,但不提供德國當局禁止出版图书的在线阅读。 德國之聲的官方數據指出,該公司每週在世界各地觸及1億5700萬名閱聽眾。.

新!!: 東德和德国之声 · 查看更多 »

德国人民警察

德国人民警察(Deutsche Volkspolizei,DVP),简称“人民警察”(Volkspolizei,VP、VoPo),是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警察的名称。人民警察虽然主要担任维护治安并执行法律的工作,但据其组织结构也可被视为準軍事部隊。与其他国家的警察不同的是,人民警察装备了装甲运兵车和火炮,其成员也按照军事单位的要求训练。 任何普通东德国民均有可能成为警员,但要成为警官须加入德国统一社会党。人民警察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代了纳粹德国的警察单位,并在兩德統一后停止存在。.

新!!: 東德和德国人民警察 · 查看更多 »

德国农民民主党

#重定向 德国民主农民党.

新!!: 東德和德国农民民主党 · 查看更多 »

德国共产党

德国共产党(Kommu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简称德共(KPD)。1918年12月30日,斯巴达克同盟联合不莱梅左派创建了该党。该党的创始人是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后来则由恩斯特·台尔曼长期领导。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德共被取缔。1945年,纳粹政权瓦解后,英美法苏四国分别占领德国。1946年,德共、德国社会民主党两党在苏联占领区的组织合併為德国统一社会党,德共在其它占领区的组织则继续活动。1956年8月17日,西德当局取缔德共。.

新!!: 東德和德国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德国前东部领土

德国前东部领土(ehemalige deutsche Ostgebiete)或德意志帝國東部領土(Ostgebiete des Deutschen Reiches)是指位于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曾经得到国际公认属于德国领土一部分的所有省份或地区。 从1919年到1990年,这些领土的部分或全部,受到许多外交活动的支配。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许多人,特别是纳粹党党员,声称这些根据凡尔赛条约割让的德国领土应当归还德国。这一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前因。战后,所谓“德国问题”一直是战后德国历史与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争论在对冷战政治与外交的谈判中扮演重要角色,也为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做了准备。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在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中同意放弃这些领土。入侵波兰后,德国收复並吞併了这些领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突然失去了所有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领土,这时国际公认的领土完整权利被弃之不顾。 1990年,德国正式承认了它重新统一时的东部边界,终止对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领土的主权要求。 波茨坦协定将这次转让的领土称为“德国前领土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通常将这种描述称为“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的前德国领土”。.

新!!: 東德和德国前东部领土 · 查看更多 »

德国国家民主党 (东德)

德国国家民主党(Nation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缩写为NDPD)是一个东德政党。该党同其他德国统一社会党的卫星党一样加入了国家阵线。 该党成立于1948年,旨在吸收原纳粹党党员、国防军成员及中产阶级,以期其支持统一社会党的政策。1990年该党解体并加入了全德国的德国自由民主党。.

新!!: 東德和德国国家民主党 (东德) · 查看更多 »

德国国营铁路

德国国营铁路(Deutsche Reichsbahn),又称德意志国铁路,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東德)的国营铁路名称。成立于1949年,于1993年底和西德的德国联邦铁路合并,并在1994年1月1日共同成立了德国铁路股份公司。.

新!!: 東德和德国国营铁路 · 查看更多 »

德国社会民主党

德国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简称德国社民党(SPD),德国主要政党之一,它是德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成立于1863年。社民党於1966年至1982年,1998年至2009年和2013年至今参与聯合政府。現在11个州内参与执政,9个州内任州總理。.

新!!: 東德和德国社会民主党 · 查看更多 »

德国统一社会党

德国统一社会党(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缩写为SED)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长期执政党,1946年由德国共产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两党在德国苏联占领区的组织合并而成。 虽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名义上是一个多党制国家,但实际政治权力集中在统一社会党手中,东德的其他政党起到卫星党的作用。1980年代,统一社会党拒绝效仿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推行经济改革和開放政策,仍坚持国家的民主集中制管理,直到兩德統一。.

新!!: 東德和德国统一社会党 · 查看更多 »

德国联邦铁路

德国联邦铁路(Deutsche Bundesbahn,简称DB)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的国营铁路公司,成立于1949年9月22日,是原德国国营铁路公司的继承者。自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之后至1993年间,暂时保留了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德国联邦铁路和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德国国营铁路两家铁路管理系统。自1994年1月1日起,这两家铁路公司合并组成了统一的德国铁路股份公司(DBAG),从此德国联邦铁路正式步入历史,而德国铁路也由国家行政机关转变为企业单位。.

新!!: 東德和德国联邦铁路 · 查看更多 »

德国自由民主党 (东德)

德国自由民主党(Liber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缩写为LDPD)是一个东德政党。该党同其他德国统一社会党的卫星党一样加入了国家阵线,此党在人民议会占有52个席位。.

新!!: 東德和德国自由民主党 (东德) · 查看更多 »

德累斯顿

德累斯顿(德语:Dresden;Drážďany;索布语:Drježdźany,意为河边森林的人们),是德國萨克森自由州的首府,德国东部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它位於德國的東南方,易北河谷地,南面離捷克邊界僅30公里,距捷克首都布拉格150公里,北面距離德國首都柏林200公里,离西北方萨克森州另一个大城市莱比锡100公里。 德累斯顿的城市人口超过56万(2016年),都会区人口共有125万,而德累斯顿所在的萨克森三角城市聚集区共有320万人,被列为德国主要大城市之一。 殘留的考古學上的踪跡可以證明,後來成為城市區域的地區在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定居。在可考的文字記錄中,德累斯頓最早於1206年被提及,並被發展為選帝侯以及後來的皇家領地,之後更成為歷史上的薩克森王國的首都,拥有数百年的繁荣史、灿烂的文化艺术,和无数精美的巴洛克建筑(德累斯顿的巴洛克风格),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作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德累斯顿又被称为“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累斯顿也是德国照相机、钟表制造和高级食品的生产中心,是德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根据某些标准,德累斯顿是欧洲消费水平最高的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该市遭到盟军的大规模空襲,城市面貌已经面目全非。不过自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后,德累斯顿再度成为德国东部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再度成為一个擁有豐富旅游資源的城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光。 德累斯顿还是一个重要的科學研究中心,拥有许多研究人员。该市经常被称为“德国硅谷”。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技大学之一,2012年位列德国11所精英大学之一。 由于地处狭窄的河谷,德累斯顿的气候类似于德国南部,比德国东部大部分地方温暖。2002年德累斯顿列为欧洲绿化最好的大城市:三分之一地区被森林覆盖。“大花园”(Großer Garten)是该市最大的城市公园。.

新!!: 東德和德累斯顿 · 查看更多 »

德累斯顿区

德累斯顿区(Bezirk Dresden)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个区(Bezirk),行政中心为德累斯顿。.

新!!: 東德和德累斯顿区 · 查看更多 »

德语

德语(德语:Deutsch,)是印欧语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门语言。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六的語言,也是世界大國語言之一以及欧盟内使用最广的母语,德语拥有9000万到9800万使用者。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对拉丁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大多数德语词汇源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一些词汇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部分来自法语和英语。 德语母语使用者的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和卢森堡。欧洲许多地区(如意大利北部、比利时东部以及波兰等地)和作为原德国殖民地的纳米比亚也有大量的德语使用者,主要为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日耳曼人。 德语书写使用拉丁字母。德文字母除去标准的26个拉丁字母外,另有三个带分音符的元音Ä/ä、Ö/ö、Ü/ü以及一个特殊字母ß。.

新!!: 東德和德语 · 查看更多 »

德苏友谊协会

德苏友谊协会(Gesellschaft für Deutsch-Sowjetische Freundschaft,DSF)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织,其目的在于加强东德和苏联间的合作和文化交流。.

新!!: 東德和德苏友谊协会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

德意志可以指:.

新!!: 東德和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国铁路

德意志国铁路(Deutsche Reichsbahn)又译作德国国营铁路或德意志帝国铁路,是德意志国于魏玛共和国时期至盟军占领时期前所运营的国营铁路。1945年后,德意志国铁路在苏联占领区的部分继续作为国营铁路由苏联军事当局代管直至1949年民主德国成立,并保留沿用德意志国铁路的名称。而德意志国铁路在其它三个占领区的部分至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后则被更名为德国联邦铁路。.

新!!: 東德和德意志国铁路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Verfassung der Deutschen Demokratischen Republik)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1949至1990年10月3日存续期间所使用的宪法。该宪法共有三个版本,最初的版本颁布于1949年10月7日,其内容与《魏玛宪法》高度相似。这一宪法最初规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一个联邦制的民主共和国,由于最初的宪法未能准确反映东德的政治气候,东德遂于1968年颁布了新宪法,并在1974年颁布修正案。.

新!!: 東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际航空公司

#重定向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际航空.

新!!: 東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际航空公司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边防军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边防军(Grenztruppen der DDR)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東德)的边防部队。该部队隶属于(MfNV),负责保卫和监视东德国境。 德国国内边界和柏林墙的防务由该部队承担,其人数最高曾达到约47,000人,是华约国家中人数仅次于苏联的边防军。.

新!!: 東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边防军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部长会议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部长会议(Ministerrat der Deutschen Demokratischen Republik)是东德在1950年11月至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期间的最高行政机关。最初成立时仅有18名成员,1989年增至44人。首脑是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总理的职务。 根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部长会议代表了东德政府,但实际上该机构多听命于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東德領導人)。.

新!!: 東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部长会议 · 查看更多 »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Народна Pепублика България,Narodna Republika Balgariya)是1946年在保加利亚建立的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由保加利亚共产党一党专政,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之一,通常被视作苏联在东欧的一个卫星国。 1946年,在苏联的帮助下,保加利亚废除君主制,建立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宣布建设社会主义。保加利亚共产党长期处于执政党地位。保共总书记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当选为第一任部长会议主席。自1954年开始,托多尔·日夫科夫先后任保共中央第一书记、总书记、部长会议主席、国务委员会主席。 1989年,保加利亚政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11月,佩特尔·姆拉德诺夫取代日夫科夫出任保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务委员会主席(1990年4月改称总统)。1990年,保共决定实行多党制,保共也重组为保加利亚社会党。11月国民议会决定将国名改为保加利亚共和国。.

新!!: 東德和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信義宗

信義宗,或稱路德宗(Evangelisch-lutherische Kirchen,Lutheranism,也称:信義会、路德会、路德教派),為新教宗派之一,源自16世紀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為革新天主教會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其神學思想成為改革運動的象徵。運動推行期間路德支持者雖與羅馬教宗及當時德國境內親教廷勢力發生各類衝突,但信義宗接受大公教會公認的三大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亞他拿修信經》。1580年,包括三大信經、《奧斯堡信條》、《奧斯堡信條辯護論》、《施馬加登信條》、《論教皇權與首位》、《馬丁路德博士大問答》、《馬丁路德博士小問答》和《協和信條》等認信文獻在內的《》(Concordia)為信義宗教義奠下理論基礎。 信義宗教會強調“因信稱義”,認為罪人單單藉上帝所賜的信心(Sola Fide)信靠耶穌基督而得救,是完全出於上帝恩典,而不是出於人的善功、行為,這有別於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認為人要蒙恩得救除信心外亦必須加上足夠的善功(“補贖”)之教義 。另外,信義宗認為聖經是信徒信仰生活唯一權威,否定天主教等關於聖經與教會傳統具同等地位的教導。與很多新教改革宗教會不同,信義宗保留許多大公教會禮儀和習俗 ,更強調教會聖餐和洗禮的重要性,認為這兩個聖禮與聖經中的福音信息一樣,都是上帝祝福人、向人施恩典的工具。 現時全球約有8000萬至1億信義宗信徒,當中最大的國際性教會組織世界信義宗聯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於1947年成立。1993年,另外兩個國際性組織,國際路德會(International Lutheran Council)與世界路德宗認信聯會(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亦相繼成立。.

新!!: 東德和信義宗 · 查看更多 »

圣诞节

聖誕節是基督教用來紀念耶稣降生的节日,西方基督教通常將此節日定於12月25日。不認同耶穌為聖人或是為了政治正確的族群則稱之耶誕節(意為耶穌誕辰日)。作為基督教禮儀年曆的重要節日,教會透過將臨期或降臨期來準備,並以與延續慶祝。聖誕節也是許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西方國家等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之地區的公共假日;在教會以外的場合,聖誕節已轉化成一種民俗節日,並常與日期相近的公曆新年合稱「」。 由於耶穌的誕生日期無法確定,聖經上也無相關記載,所以在學術上認為聖誕節是以圣母领报的日期來推算,或是在基督教發展初期將古羅馬的農神節轉化而來,當時社會上(如古羅馬的冬至)以該節日慶祝日照時間由短變長。西方教會在發展初期至4世紀前中期開始將聖誕節定在12月25日,東方正教會稍晚以儒略曆定於1月7日,亞美尼亞教會則定在1月6日或1月19日。 在基督教國家,聖誕節同時兼具宗教節日與文化節慶的雙重功能,除了參與教會儀式與活動外,家戶、行號與街頭上也可見相關佈置,更是重要的商業活動時令;而過聖誕節的習慣,亦隨著近代西方國家的影響力而擴展到全世界。但在基督教並非主流的地區(如東亞),除了當地的教會團體外,聖誕節經常與消費活動掛鉤,且如同西方國家的「聖誕與新年季」與公曆新年結合,過節時間拉長到數週,成為全年重要的購物季之一。.

新!!: 東德和圣诞节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

匈牙利國(Magyarország),通称匈牙利,是一个位於中歐的內陸国家、但是長期和東歐、南歐歷史所有關聯。匈牙利與奧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亞、塞尔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接壤,人口约1,000万,首都為布达佩斯。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這是歐洲最廣泛使用的非印歐語系語言。在歷史上匈牙利經常和遊牧民族與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奧地利和捷克、波蘭、當時統治南歐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緊密的聯係在一起,匈牙利為匈人帝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奧匈帝國的核心部分之一。.

新!!: 東德和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事件

#重定向 匈牙利1956年革命.

新!!: 東德和匈牙利事件 · 查看更多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寫为NATO;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縮寫为OTAN),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歐洲及北美洲國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英國及法國公开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为与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及至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就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比利時的布鲁塞尔。最新成员蒙特內哥羅于2017年6月5日加入,至此北约总共有跨域欧洲和北美的29个国家组成。北約軍事開支占世界國防開支的70%,成员国国防开支占该国GDP的2%左右。 公约第5条规定成员国受到的攻擊一旦被确认,其他成员国将作出即时反應。该条款被理解为各国部队将自动参战,并不再次需要各国政府的参战授权。但这一條條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動用過 。北约曾协助反海盗行动(counter-piracy operations),在联合国要求下打击亚丁湾、非洲之角和印度洋的海盗,并在2011年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将利比亚上空设为禁飞区。.

新!!: 東德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查看更多 »

國家人民軍 (東德)

國家人民軍(德語:Nationale Volksarmee,簡稱NVA)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的軍隊,由陸軍(Landstreitkräfte)、人民海軍(Volksmarine)、空軍(Luftstreitkräfte)及邊防軍(Grenztruppen)所組成。.

新!!: 東德和國家人民軍 (東德) · 查看更多 »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Леоні́д Іллі́ч Бре́жнєв,),苏联领导人、苏联元帅,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至66年间为第一书记)、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國家元首),掌權共18年。.

新!!: 東德和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 查看更多 »

和平

Peace flag 和平通常指没有战争或没有其它敌视暴力行为的狀態,也用来形容人的不激动或安静。和平一般會解讀為沒有敵意及报复,誠摯的想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或國際關係學等。 通常,维持国家关系之间的和平状态是多数人或组织的企盼,尤其是类似联合国这类国际组织。和平可以是自发性的,政治鼓动者可以避免过于激动;和平也可以是强制性的,例如用强制手段抑止那些引起骚乱之人的行为。.

新!!: 東德和和平 · 查看更多 »

催化转换器

催化转换器又称觸媒轉化器(catalytic converter)、觸媒轉換器,安裝於汽车废气排放系统中,含有鉑、鈀及銠等貴金屬做為觸媒,利用催化机制减少有害废气,如碳氫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和氮氧化物(NOx)等)、以利环境保护的一个装置。.

新!!: 東德和催化转换器 · 查看更多 »

哮喘

--(英語:asthma,又稱--)是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主要特征是多变和复发的症状、可逆性气流阻塞,和。常见症状表现为喘息 、咳嗽、胸腔紧迫、胸闷和呼吸困难。 普遍認為哮喘是因為基因和共同导致的。環境因素通常包含:暴露於空氣汙染和过敏原(allergen) 。 其他可能的誘發因子包含阿司匹林和β受體阻斷藥之類的藥物。 对哮喘的诊断通常基于症状的类型、不同时间下对治疗的反应,及。医学上对哮喘的分类依据是发病频率、一秒内用力呼吸量()和呼气流量峰值來分類。哮喘也可以分为(外来的)或非特应性(固有的),此处特应性指的是向类别1型超敏性反应发展的倾向。。 當前氣喘無法根治,但可以有效控制。遠離氣喘誘發因子,例如:過敏原和刺激物,並且規律的吸入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對於控制病情十分有幫助。急性症状的治疗通常是通过短效β2激动药(例如沙丁胺醇,英文名稱:salbutamol)和口服皮质类固醇。在极其严重的病例中,才可能需要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硫酸镁和住院治疗。症状可以通过避免触发物来阻止,如过敏原和刺激物,和吸入皮质激素的使用以及引用吸入皮质激素。 在哮喘症状得不到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LABA)或作为对吸入皮质激素的补充。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哮喘病已经广泛的流行。到2011年,全球有2.35亿至3亿人受到影响,大约25万人因此失去生命。.

新!!: 東德和哮喘 · 查看更多 »

哈雷

哈雷可指:.

新!!: 東德和哈雷 · 查看更多 »

哈雷区

哈雷区(Bezirk Halle)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个区(Bezirk),行政中心为哈雷。.

新!!: 東德和哈雷区 · 查看更多 »

再見列寧

《再見列寧!》(Good bye, Lenin!)是2003年德國導演沃夫岡·貝克所拍攝的黑色喜劇電影。本片是從一個家庭的角度來描寫在兩德統一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人民的反應。这部影片在德国国内卖出了650万张票,在英国和法国的电影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它总共在全球68个国家发行,获得了7900万美元的全球票房。.

新!!: 東德和再見列寧 · 查看更多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新!!: 東德和冷战 · 查看更多 »

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生产合作社(Landwirtschaftliche Produktionsgenossenschaft,LPG)是东德的集体化农业生产单位,与苏联集体农庄相对应。 除农业生产合作社外,东德另有名为“”(Volkseigenes Gut,VEG)的国营集体农庄。.

新!!: 東德和农业生产合作社 · 查看更多 »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Proletarier aller Länder, vereinigt euch!),旧译全方貧工之聯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句著名口号。.

新!!: 東德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 查看更多 »

兩德常駐代表處

常駐代表處(Ständige Vertretung,縮寫StäV),是指,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為了處理彼此間的,而互設於對方之中央政府所在地的,其中西德常駐東德代表處位於東柏林、東德常駐西德代表處位於波昂。兩德常駐代表處的成立是於1974年時,透過雙方政府的同意而正式落實,直至1990年才隨著兩德統一而宣告廢止。.

新!!: 東德和兩德常駐代表處 · 查看更多 »

兩德統一

兩德統一(Deutsche Wiedervereinigung)指1990年10月3日透過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的方式完成德國統一。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後,東西德立即展開統一談判,最後兩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佔領德國的四國(美、英、法、蘇)達成《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允許統一之後的德國成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四個佔領國的特權全部取消。統一的德國繼續留在歐洲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原東德脫離華沙條約組織。.

新!!: 東德和兩德統一 · 查看更多 »

八木天线

八木天线也叫做“引向天线”、“八木宇田天线”(Yagi-Uda antenna)、“寄生天线”,是一种定向天线。这种天线是1928年由日本天线专家和两人设计的。 用于接收电视信号的所谓「魚骨天綫」其实也是八木天线的一种,因为这种天线往往使用了较多的引向器,所以看起来像是鱼骨而得名。 因为八木天线具有增益高、方向性强、结构简单的优点,它被广泛应用在无线电测向和长距离无线电通信。但是,若使用八木天线以收看-zh-hans:模拟电视; zh-hant:類比電視;-,容易受天氣及地形環境所影響,導致電視畫面出現雪花、殘影等的現象。.

新!!: 東德和八木天线 · 查看更多 »

六分仪

六分仪(sextant),在测绘和船舶通信导航中,是由分度弧、指标臂、指標鏡、水平镜、望远镜和测微鼓组成,弧长约为圆周的六分之一,用以观察天体高度和目标的水平角与垂直角的反射镜类型的手持测角仪器。广泛用于航海和航空中,用来确定观测者的自身位置。.

新!!: 東德和六分仪 · 查看更多 »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communism;communismus)是一种共享經濟結合集體主義的政治思想,主張消滅生产资料私有制,並建立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進行集體生產),而且主张一种沒有階級制度、國家、政府和家庭的社会。在此一體系下,土地和資本財產為人民共同所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37~638页:“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就是下面这个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即人们的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由此可见,‘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制度为基础的不正确的原理应当——因为这个原理是仅就狭义的消费而言——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换句话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在科學共產主義(馬克思主义以及其各流派)的理論中,它在发展上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即没收私有制财产为国有化并为公有制社会的起步铺垫基础;中期阶段是公有制社会战胜私有制世界的阶段,由于公有制社会体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优势,能够极大地吸引了私有制社会里的广大中下层人民,使得公有制社会能够在私有制世界的包围圈里得到蔓延与扩展,并不断的突破、战胜私有制世界后,最终公有制世界完全代替私有制世界;高级阶段是在公有制社会更加稳定、成熟的基础上开始步入自由发展的阶段,即迈入自由世界的阶段,当公有制世界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后,自由世界形成雏形,也就是世界上不再有阶级、国家和政府,政府的职能几乎被消耗到社会的各领域里。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的自由世界。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歷史唯物主義),资本主义必将为共產主义所取代,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因隨著工業革命後各種機械自動化生產所帶來的高生產力,長期而言經濟生產所需的人力將愈來愈少,在私有財產制度下絕大多數人口將會失業,因此社會若想繼續和平發展就必須進入共產主義,將愈來愈少的工作量分配給各工作人口,除了為興趣而自願長期工作的人之外,基本上多數人可減少許多工作時間后,每个人都有机会自我发展个人素质。共产主义思想在实行上,需要人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达到充分的发展和极度的发达。.

新!!: 東德和共产主义 · 查看更多 »

共和國宮

共和國宮(Palast der Republik)是德國首都柏林一座已拆除的建築,座落於施普雷河河畔宫廷广场與露斯特花園(Lustgarten)(兩者於1951年至1994年構成馬克思-恩格斯廣場)中間。它曾為東德人民議會所在地,但也有兩座大禮堂、美術館、餐廳、電影院,與保齡球館。.

新!!: 東德和共和國宮 · 查看更多 »

共和国日 (东德)

共和国日(Tag der Republik)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国庆日,为每年的10月7日。纪念东德于1949年10月7日正式成立,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为止。.

新!!: 東德和共和国日 (东德) · 查看更多 »

兴奋剂

興奮劑又稱為中樞神經興奮劑、中樞神經刺激劑(英文名稱:stimulant、psycho-stimulant)是一系列精神藥物的統稱,其中包括可以增加活動力的藥物、會令人感到愉快和振奮的藥物,以及有交感兴奋作用的藥物。兴奋剂可以提升警覺心、注意力和活力,同時也增加血壓、心跳和呼吸,常用作處方藥(例如ADHD的兒童或成人 、嗜睡症),但也有用於藥物治療以外的使用(可能是或是非法使用),可能做為或是娛樂性藥物。 一些藥物能影響自我管理能力。例如:歸類為中樞神經興奮劑的藥物:派醋甲酯(methylphenidate)和安非他命(amphetamine)。適度適量使用,能提升一個人整體的衝動控制能力(inhibitory control),且被用來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患者。 同理,(depressants)(例如:酒精)由於會讓腦中神經傳導物質濃度降低、減少許多大腦區域的活性等,所以可能會造成專注力、神智清醒度等自我管理能力的下降。 在美國,2013年最常用的處方藥兴奋剂有lisdexamfetamine、哌甲酯及苯丙胺。.

新!!: 東德和兴奋剂 · 查看更多 »

元旦

元旦,也称為新年、公曆新年、陽曆新年、新曆新年或國曆新年,是指公历1月1日,也是世界多數国家的法定假日,放假日數則依各地民情而有所不同。.

新!!: 東德和元旦 · 查看更多 »

兵役

#重定向 各國兵役制度.

新!!: 東德和兵役 · 查看更多 »

剛果人民共和國

剛果人民共和國(République populaire du Congo),為剛果共和國於1970年至1991年的國名,是非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刚果人民共和国于1970年刚果共和国八月革命后成立,由刚果劳动党(Parti congolais du travail)领导。1991年,刚果人民共和国改行多党制,得以重建刚果共和国。.

新!!: 東德和剛果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

勃兰登堡(Brandenburg,下索布语:Bramborsk,低地德语:Brannenborg,口语:die Mark)是德国东北部的一个--,为前东德的一部分。该州首府和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波茨坦,其他的重要城市有科特布斯,哈佛尔河畔勃兰登堡和奥德河畔法兰克福。 勃兰登堡州环绕着德国首都柏林,与其共同构成了拥有约六百万人口的柏林-勃兰登堡都市圈。勃兰登堡州超过三分之一的面积被自然保护区,森林,湖泊和其他水域覆盖。 马克勃兰登堡的成立年份被认为是1157年。在这一年阿斯坎尼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夺回勃兰登堡,使其被纳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从1415年到1918年,这片区域被霍亨佐伦家族统治。从1701年到1946年,勃兰登堡地区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1815年到1947年作为勃兰登堡省,这之后第一次成立了勃兰登堡州,在东德被划分成了不同区域。1990年两德统一,作为联邦德国的一部分,成立了现今的的勃兰登堡州。.

新!!: 東德和勃兰登堡 · 查看更多 »

国家人民军地面部队

#重定向 國家人民軍陸軍 (東德).

新!!: 東德和国家人民军地面部队 · 查看更多 »

国家阵线 (东德)

#重定向 全国阵线.

新!!: 東德和国家阵线 (东德) · 查看更多 »

国际劳动节

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劳动节。.

新!!: 東德和国际劳动节 · 查看更多 »

图林根

圖林根自由邦(Freistaat Thüringen)是德国十六个联邦州之一,面积16,200平方公里,在联邦中列第十一位;人口245万,列第十二位。首府为埃尔福特。图林根绿色植被覆盖良好,加之位于德国中部,被称作“德国的绿色心脏”。.

新!!: 東德和图林根 · 查看更多 »

四冲程循环

四行程循環(Four-stroke cycle),现代汽车以及工业用途的(汽车、卡车、发电机)内燃机中大多都是四冲程循环的。此技術由德國科學家尼古拉斯·奥托(Nicolaus Otto)于1876年发明,所以又叫奥托循环(Otto cycle)。轉子引擎有四个类似的周期,不过没有用到冲程。一个周期由四个冲程构成,亦即四個活塞在气缸中单方向的直线运动.

新!!: 東德和四冲程循环 · 查看更多 »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重定向 加拿大廣播公司.

新!!: 東德和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

會主義(Socialism)是一系列经济体系,,其特点为、民主控制的生产资料(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这个词也指代与这类体系相关的政治理论。"2.

新!!: 東德和社会主义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国家

会主义国家,就一般定义而言,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或是采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政體均為共和制。其中那些长期实行共产党一党执政,并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衍生理论的国家又被称为“共产主义国家”。在这些国家范围内和其他认可这一制度的国家内被称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国家可以存在一些合法的政党,但国家的宪法只会把执政权赋予共产党。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与共产党的机构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目前,世界上共有14个社会主义国家(参见社会主义国家列表);其中4个以共产党为法定执政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古巴共和国。这些国家有的实行着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的则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虽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仍宣称该国为社会主义共和国,鉴于该国已经删除了共产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因此在定義上不被列入狭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而中国官方的部分人士已承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因为朝鲜劳动党早在1980年已放弃马列主义而将主体思想确立为唯一指导思想。 ;但列宁死后的苏联日益官僚化,且斯大林建立起一党专政体制,并且成为后来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效仿的对象。罗莎·卢森堡、卡尔·科尔施和托洛茨基都曾批判过苏联布尔什维克的一党专政模式。 马克思主义主张普选和结社自由,普选包括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拥有,社会主义民主在理论上具有全民性。而在一党专政(党政合一)的体制下,国家最高领导人和地方最高领导人只能是当地的共产党党委书记,无党派人士和卫星党人士无法参选,这就相当于被剥夺了被选举权,与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有一些矛盾的。而人民不能自由组党,也违背了结社自由。当然,无党派人士和卫星党人士中也有人担任少数国家干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前部长陈竺),但基本上全部权力还是掌握在共产党手中。因此,中国、越南、老挝、古巴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政治制度不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而且,前两者的国内存在大量的私营经济,有许多本国的和外国的资本家在剥削工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能算作是第三位置主义的一种。 在今天的世界上,葡萄牙、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尼加拉瓜、厄瓜多尔、智利、乌拉圭、圭亚那、苏里南、希腊、东帝汶、尼泊尔等国有朝着社会主义不断接近的趋势,但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的严格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正如同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一样;真正的社会主义只能由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孕育,它必须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民主更自由的社会形态,而苏联、中国、朝鲜等国却反而是比当代资本主义更为落后的社会形态。民主社会主义者、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托洛茨基主义者都拒绝承认所谓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而认为它们是官僚工人国家或者“国家资本主义”甚至封建社会,因此人类历史上至今并未产生过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只凭一国也不可能完全建成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国家”这个提法也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上“共产主义社会”裏是不存在国家机器的。.

新!!: 東德和社会主义国家 · 查看更多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重定向 社會主義寫實主義.

新!!: 東德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查看更多 »

社會主義陣營

#重定向 社会主义国家.

新!!: 東德和社會主義陣營 · 查看更多 »

科特布斯

科特布斯(德语: Cottbus,中古高地德语: Kottbus,索布语: Chośebuz)是德国勃兰登堡州的第二大城市,次於波茨坦,位于柏林东南大约125公里的施普雷河上。是一座工業都市。緊鄰波蘭。.

新!!: 東德和科特布斯 · 查看更多 »

科特布斯区

科特布斯区(Bezirk Cottbus)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个区(Bezirk),行政中心为科特布斯。.

新!!: 東德和科特布斯区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勝利紀念日

歐戰勝利紀念日,美国以及西欧国家定於每年的5月8日,俄罗斯等东欧国家定于每年的5月9日。以紀念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在柏林正式签订投降书,宣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條件投降。因为该投降书于欧洲中部时间1945年5月9日零时生效,故此不同时区的国家会产生日期差异。 每年在這天,歐洲各地,尤其是在二次大戰中勝利和曾經受納粹德國佔領和襲擊的國家,都會以不同方式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爭的結束,或作為向世界訓示戰爭的禍害。.

新!!: 東德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勝利紀念日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東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签证

簽證(Visa,源自charta visa,意為必須看到的文件)是一个國家或地区的行政机关在非本国或地区的公民所持的護照或其他旅行证件上的签注、盖印、附文(如另纸簽証),以示允许其出入本国国境(或者经过其国境前往第三国)的手续。有时一国政府会对另一国家的公民推出簽証优惠政策,有時是單方面的,以便於進行人員交流。.

新!!: 東德和签证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重定向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新!!: 東德和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新!!: 東德和納粹德國 · 查看更多 »

索馬里民主共和國

索马里民主共和国 (Jamhuuriyadda Dimuqraadiga Soomaaliya, الجمهورية الديمقراطية الصومالية al-Jumhūrīyah ad-Dīmuqrāṭīyah aṣ-Ṣūmālīyah, Repubblica Democratica Somala) 是索马里1969年-1991年间的亲中一个社会主义政权。1969年,索马里第二任总统阿卜迪拉希德·阿里·舍马克被他的一个私人保镖暗杀后没几天,前索马里总统穆罕默德·西亚德·巴雷少将在一场不流血政变取得政权,建立索马里民主共和国。J.

新!!: 東德和索馬里民主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縮寫

縮寫(abbreviation),在语言学裡嚴格地说是一種詞語的簡易格式,又称缩略语或簡稱。但實際上,它是從詞中提取關鍵字來簡要地代表原來的意思。例如,「欧洲联盟」被省略作為「欧盟」。.

新!!: 東德和縮寫 · 查看更多 »

红色市政厅

红色市政厅(Rotes Rathaus)是德国柏林的市政厅,位于米特区亚历山大广场附近的市政厅大街(Rathausstraße)。 这座市政厅修建于1861年到1869年之间,意大利北部文艺复兴风格,由Hermann Friedrich Waesemann设计。它模仿了托伦(今属波兰)旧市政厅,以及法国拉昂圣母院。 这座建筑在二战中遭受盟军轰炸而损失惨重,1951年到1956年按原规划修复。重建的红色市政厅位于苏联占领区内,因此充当东柏林市政厅,而舍恩贝格区政府(Rathaus Schöneberg)用作西柏林市政厅。两德统一以后,1991年10月1日,统一的柏林市政府正式迁入。.

新!!: 東德和红色市政厅 · 查看更多 »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巴洛克時期的神聖羅馬帝國(現在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同作曲家韓德爾和泰勒曼齐名。巴赫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六,次於第五偉大的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埃森納赫(Eisenach)的一个音樂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樂长,在德國萊比錫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27年的时间。 尽管他的音乐并没有开创新风格,但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複调技巧。他的音樂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但由于音乐的风尚迅速转向为洛可可和古典主义风格,巴赫的複调音乐被视为陈腐之物,其成就长时间未得到应有的评价,仅仅作为管风琴演奏家而闻名。 虽然莫扎特、贝多芬等大作曲家均对巴赫崇拜有加,但直到浪漫主义时代,作曲家门德尔松在莱比锡的图书馆中发现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并且在其音乐会上演奏,才震惊音乐界。此后门德尔松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发掘、整理和推广,经过几代音乐家的共同努力,巴赫逐渐恢復了崇高的地位。.

新!!: 東德和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 查看更多 »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缩写作 NYT)是一家美國日報,由紐約時報公司於1851年9月18日在美國紐約創辦和持續出版。和《华尔街日报》的保守派旗舰报纸地位相对应,《纽约时报》是美国親自由派的第一大报。 它最初被称作《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York Daily Times),创始人为亨利·J·雷蒙德和。.

新!!: 東德和纽约时报 · 查看更多 »

维利·勃兰特

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亦作威利·布朗特,),德国政治家,曾任联邦德国(西德)总理。.

新!!: 東德和维利·勃兰特 · 查看更多 »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是二战后在罗马尼亚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罗马尼亚共产党为执政党。在1947至1965年间的正式名称为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Republica Populară Romînă,RPR),1965至1989年的正式名称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Republica Socialistă România,RSR)。.

新!!: 東德和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罗斯托克

汉萨城市罗斯托克(德语:Hansestadt Rostock)位于德国北部,人口接近二十万,是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最大的城市。瓦尔诺河(Warnow)流经市区,在瓦尔诺明德(Warnemünde,意为瓦尔诺河口)汇入波罗的海。公元600年左右,开始有斯拉夫部落在瓦尔诺河下游定居,瓦尔诺河在入海前约13公里处由窄变宽,早期居民称这一景象为Roztoc,并以此命名其据点,这也是今天城市名称Rostock的起源。罗斯托克是德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三大港城之一,也是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文化上和经济上最重要的城市,主要经济部门包括造船业、海运业、旅游业和服务业。海滨,港口,汉萨城市的历史,砖石哥特建筑,以及建于1419年的古老的罗斯托克大学勾画出这座城市的特色。罗斯托克的城市格言是“城内一致,众生康乐”(拉丁语:SIT INTRA TE CONCORDIA, ET PUBLICA FELICITAS)。.

新!!: 東德和罗斯托克 · 查看更多 »

罗斯托克区

罗斯托克区(Bezirk Rostock)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个区(Bezirk),行政中心为罗斯托克。.

新!!: 東德和罗斯托克区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東德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国占领区广播电台

美国占领区广播电台(Rundfunk im amerikanischen Sektor,缩写RIAS)是冷战期间美国设在西柏林美国占领区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建于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以向柏林附近的德国居民提供新闻和政治报道。最初7个月采用有线广播的形式。 1948年柏林封锁时,该电台对在苏联恐吓下保持柏林居民的信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播出的新闻、评论和文艺节目是在东德国家控制的媒体中很难听到的。在东德政府提高食品价格和工厂生产配额后,发生了东德六一七事件,东德政府指责美占区电台煽动了这起事件。 美国占领区广播电台由美国和西德共同出资管理,工作人员几乎完全是德国人,由一个小型美国管理团队管理。其内容来自对东德旅客的采访以及对东德媒体材料的剪辑。另外电台对东德青年、妇女、农民甚至边防军制作了特别节目。美国占领区广播电台在东德有一个庞大的受众群,电视开始流行后听众逐渐减少。.

新!!: 東德和美国占领区广播电台 · 查看更多 »

美联社

联合通讯社(Associated Press),中文環境裡为将其和其他国家的联合通讯社区分开来,多加註國名称为“美国联合通讯社”,简称美联社,為美國乃至於世界最大的通讯社,是由各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合作型通讯社。二战后(1947年),美联社成员范围扩大到电台、电视台,而且允许非社员订购稿件。美联社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美联社成立于1846年5月,由《纽约先驱报》、《纽约太阳报》、《纽约论坛报》、《纽约商业日报》、《快报》、《纽约信使及问询报》联合组建。經過多年發展,已击败了传统的竞争对手合众国际社,成為美國第一大的通訊社。其他英语新闻服务例如路透社和法新社,是基于美国以外的国家。 美联社编辑部门有总编室、国际部、对外部、经济新闻部、体育新闻部、图片新闻部、特稿部、广播新闻部。1994年,美联社增设电视部(APTV),工作中心在伦敦,通过亚洲、拉美、北美和全球四条服务专线,向全世界电视订户提供声像新闻,用6种文字发稿。 截至2005年年底,美联社的合作伙伴包括1700多家报纸,超过5000家电视和广播电台。超过10万张新闻图片。243家新闻分社,在全球121个国家设有办事机构,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美联社还运营美联社卫星网络,覆盖全球,报道重大事件。美联社在绝大部分美国媒体开有专版,所有出版和再版的新闻出处必须标明为美联社。美联社事实上已经成为新闻写作的标准。.

新!!: 東德和美联社 · 查看更多 »

猎枪

#重定向 散彈槍.

新!!: 東德和猎枪 · 查看更多 »

,又稱碳氫化合物(hydrocarbon),是有機化合物的一種,只由碳和氫組成。烴類包括了烷烴、烯烴、炔烴、環烴及芳烴,是許多其他有機化合物的基體。.

新!!: 東德和烃 · 查看更多 »

爱尔福特区

#重定向 埃尔福特区.

新!!: 東德和爱尔福特区 · 查看更多 »

父親節

親節是一个為感谢父親而慶祝的節日,始於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全世界大部份的国家與地區是在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庆祝父亲节,包括美國、日本、歐亞及港澳等地。.

新!!: 東德和父親節 · 查看更多 »

瓦尔特

尔特或華爾特(Walter)可以指:.

新!!: 東德和瓦尔特 · 查看更多 »

瓦爾特堡

特堡(Wartburg)位在德國圖林根的城堡,屬艾森纳赫市,为罗曼式建筑。由路德因·德·史賓格(Ludwig der Springer)於1073年起建,1999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對於他的命名有一個笑話性傳說,路德因·德·史賓格建堡時,當他第一眼看到這個地點,他說:“等一下,山麓--你將成為我的城堡!”(Wart', Berg--du sollst mir eine Burg werden!,德文的Wart為等待之意)。 1867年路德维希二世访问瓦尔特堡,后来修建新天鹅堡时参考了瓦尔特堡的宴会厅。 1952年—1966年,东德政府出资对城堡进行了修复,基本使它恢复到了16世纪时的模样。马丁·路德翻译新约时所居住的房间也按照当年的样子得到复原。這個城堡今日所見,與大自然合為一體的景觀,為大公爵卡爾·亞歷山大(Carl Alexander)與威廉·恩斯特(Wilhelm Ernst)時期的規模。.

新!!: 東德和瓦爾特堡 · 查看更多 »

瓦爾特·烏布利希

瓦爾特·烏布利希(Walter Ulbricht,),德國共產政治家。他亦是首位東德領導人(統一社會黨總書記)。烏布利希在萊比錫出生。他的父親是一個裁縫,而父母都是社會民主黨的活躍份子。烏布利希少時於德國國民學校上學,並學會了木匠的手艺。之後,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5年至1918年)其間在波蘭、塞爾維亞及西部前線服過兵役。1973年因中风,逝世于东柏林。 Category:東德政治人物 Category:蘇聯英雄 Category:萊比錫人 Category:德國共產主義者 Category:冷戰時期領袖 Category:德国统一社会党党员 Category:国际列宁学校校友.

新!!: 東德和瓦爾特·烏布利希 · 查看更多 »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指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年至1956年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又合称为「三大改造」,其目的是改变生产关系的性质。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为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方面)在中国基本建立。.

新!!: 東德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 查看更多 »

煙霧

煙霧,或雾霾,是一种空氣污染现象,香港稱毒霧。這個詞的原意是指在英國倫敦有時別稱「」的烟霞,是倫敦從19世紀到20世紀中期的嚴重問題。這種煙霧是在城市內燃燒大量的煤所造成;這種煙霧中包含有煙、二氧化硫和其他成分組成的煤煙微粒。現代煙霧,例如在洛杉磯發現的煙霧,是一種來源於從机动车内燃机排放的懸浮粒子造成的空氣污染,和工業廢氣在大氣中與陽光反應形成的二次污染物,結合初級排放形成光化學煙霧。.

新!!: 東德和煙霧 · 查看更多 »

特拉贝特

#重定向 衛星_(轎車).

新!!: 東德和特拉贝特 · 查看更多 »

牛仔裤

牛仔裤是褲子的一種,于19世纪由巴伐利亞裔美国籍李維·史特勞斯发明。.

新!!: 東德和牛仔裤 · 查看更多 »

盟军占领下的德国

#重定向 同盟國軍事佔領德國.

新!!: 東德和盟军占领下的德国 · 查看更多 »

ESPN

ESPN(英文:Entertainment Sports Programming Network,娛樂與體育節目電視網,一般簡稱ESPN)是一間24小時專門播放體育節目的美國有線電視聯播網。最初ESPN也播放娛樂節目,後來全力發展體育節目。該企業由斯科特·拉斯穆森(Scott Rasmussen)與其父比尔·拉斯穆森(Bill Rasmussen)創立,並於1979年9月7日開播,當時的主席兼執行長是切特·西蒙斯(Chet Simmons)。現任ESPN主席為George Bodenheimer(1998年11月19日至現在)。Bodenheimer亦從2003年3月3日起兼任ABC体育的主席。其著名節目世界體育中心(SportsCenter presented by CDW)從首播至2002年8月25日止共播出25,000集。ESPN主要播送的節目都在康乃狄克州布里斯托(Bristol)攝影棚作業,辦公室設在夏洛特、舊金山和洛杉磯(2009年啟用)。ESPN及ESPN國際在美國9000萬家庭和全球147個國家可以收看。ESPN的公司名稱由1985年2月開始由“娱乐与体育节目网”縮短為“ESPN Inc.”,ESPN亞洲版在2013年1月28日改名為FOX體育台(中國大陸地區除外)。 ESPN和美國三大電視網之一的ABC同屬迪士尼公司所有,因此ABC的體育轉播也冠以ESPN on ABC的名稱播出。.

新!!: 東德和ESPN · 查看更多 »

节礼日

节礼日(英語:Boxing Day)是英國與大多英聯邦國家在12月26日(聖誕節翌日)慶祝的公眾假期。.

新!!: 東德和节礼日 · 查看更多 »

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國

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國(República Popular de Moçambique),是莫桑比克於1975年6月25日脫離葡萄牙獨立後,至1990年12月1日間的國號,是一个一党制的社会主义國家。执政党是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 分類:前共產主義國家 Category:已不存在的非洲人民共和国 分類:莫三比克歷史.

新!!: 東德和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莱比锡

莱比锡(Leipzig,索布语:Lipzk)是德国萨克森州第二大城市,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東德)第二大城市。位于萨克森州莱比锡盆地中心。它的古称是Lipsia或Lipzk,来源于斯拉夫语Липа,意思是“酸橙树”或“椴树”。歌德称它为“小巴黎”。.

新!!: 東德和莱比锡 · 查看更多 »

莱比锡区

莱比锡区(Bezirk Leipzig)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个区(Bezirk),行政中心为莱比锡。.

新!!: 東德和莱比锡区 · 查看更多 »

聯合阿拉伯共和國

#重定向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新!!: 東德和聯合阿拉伯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

联合国(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缩写作 ONU;United Nations,缩写作 UN 或 U.N.)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间國際組織,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實現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聯合國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取代國際聯盟以阻止戰爭並為各國提供對話平臺。聯合國下設了許多附屬機構以實現其宗旨。 到2018年中為止,聯合國共193個成員國,包括除梵蒂岡城國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權國是联合国会员国。在聯合國遍及世界的辦事處中,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通過全年舉行定期會議來決定實體和行政議題。聯合國由六大主要機構組成:聯合國大會(主要的審議機構)、安理會(以決定對和平與安全的某些決議)、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以協助促進國際經濟和社會的合作和發展)、秘書處(為聯合國提供所需的研究、資訊和設施)、國際法院(主要的司法機構)以及聯合國託管理事會(當前不活躍)。其他重要的聯合國機構還有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糧食計畫署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的行政首長是聯合國秘書長。聯合國的經費由會員國分攤和自願捐贈。聯合國現今有六種工作语言,分別為:阿拉伯语、汉语(聯合國中文日為每年的4月20日)、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

新!!: 東德和联合国 · 查看更多 »

联邦议会 (东德)

联邦议会(Länderkammer)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至1952年的议会两院之一。在1952年东德行政区划改革废除州而代之以更小的大区后,该议会逐渐停止作用。1958年12月8日联邦议会被废除。而议会中的另一院——人民议会继续存在,直到1990年德国统一。 在西德,Länderkammer 一词有时用来表示西德的德国联邦参议院。.

新!!: 東德和联邦议会 (东德)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安哈尔特

萨克森-安哈尔特(Sachsen-Anhalt)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州,州府在马格德堡。它与下萨克森州、勃兰登堡州、萨克森州和图林根州相邻。.

新!!: 東德和萨克森-安哈尔特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自由州

萨克森自由州(Freistaat Sachsen,上索布語:Swobodny stat Saksk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联邦州,位于德国东部。它是1990年新成立的。从1919年到1933年在该领域上曾经有过一个名为“自由州”的魏玛共和国的联邦州(Freistaat,是德语中共和国的一个旧称)。 其北部是勃兰登堡州,西北是萨克森-安哈尔特州,西部是图林根州和巴伐利亚州。南方有捷克共和国,东方是波兰。首府为德累斯顿。目前州长是斯塔尼斯拉夫·提里希(Stanislaw Tillich)。萨克森州在德国统一后于1990年恢复联邦州建制。.

新!!: 東德和萨克森自由州 · 查看更多 »

衛報

《衛報》(The Guardian),英國的全國性綜合內容日報。1819年爆發彼得盧屠殺事件,創刊人英國記者John Edward Taylor揭露事件的事實。1821年,《曼徹斯特衛報》創刊,因總部設於曼徹斯特而得此名。1855年改為日報。1872年起,斯科特主持编务,将《曼徹斯特衛報》变得高雅生动,奠定了该报成为全国性高级报纸的基础。1959年《曼徹斯特衛報》更名為《衛報》,成为英国第二大高级报纸。《衛報》總部於1964年遷至倫敦,不過於曼城和倫敦均設有印刷設施。一般公眾視《衛報》的政治倾向為左派,《衛報》受到重視的領域包括世界主義觀點、文藝報導和評論、外國通訊。《衛報》與《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同為英國三個著名的高级报纸。.

新!!: 東德和衛報 · 查看更多 »

领土

领土,亦稱疆域,是指主权国家所管辖的地区範圍,通常包括一个该国国界(邊境)内的陆地(即领陆)、內水(包括河流、湖泊、内海),以及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领空),有时亦会包括领海。 領土與國家存亡有密切關係,因為領土是国家的一部份,形成國家的必要條件,國家行使主權的地域及顯示出國家獨有的主權的方式。.

新!!: 東德和领土 · 查看更多 »

裁军

裁军是指裁减武装力量和军事装备的行为,一般而言裁軍有幾種原因:.

新!!: 東德和裁军 · 查看更多 »

補貼

補貼在經濟上指由政府提供金錢,以降低生產者及消費者所面對的價格,獲得補貼的通常是與公眾利益有關的產品,例如農產品。 對反對者來說,補貼會被認為是商業上的福利。補貼可視作稅的相反,而補貼也可以減稅的形式提供,這種補貼被稱為tax expenditures或tax breaks。 補貼令消費者無需付出全費購買商品,但亦防止消費者獲得全面價值,補貼的社會是一個消費性社會,因為它不公平地鼓勵消費。在自由市場的情況下,消費者會作出對交易獲得最高價值的選擇,但在補貼的經濟情況下,受到補貼的產品將比不消費有人為的更高價值。補貼的代價由稅項付出。.

新!!: 東德和補貼 · 查看更多 »

褐煤

褐煤是一种低热质的煤炭,是发育不完全,处于无烟煤和泥炭之间状态的煤。在煤炭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应用比较广泛,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和欧洲一些国家都在开采,其中作为发电厂燃料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希腊,占电厂总燃料的50%,在德国占25%。全世界褐煤总储量4兆吨,占全世界煤炭总储量40%。 褐煤的颜色为深褐色,含碳量为25-35%,水分含量高达66%,灰分含量为6%-19%。其发热量为10-20千焦/千克 褐煤含挥发分较高,因此比较容易进行液化或气化。但由于其含有较多的水分,且易自燃,会增加运输和储存成本,因此很少在市场流通。一般会在褐煤矿附近建设发电厂,直接做燃料消耗。褐煤电厂的污染物排放量要比消耗普通煤的电厂大,尤其是和露天煤矿一起,经常会引起环境保护人士和政治家的异议。 褐煤的成煤年代要比普通煤年轻,一般存在于第三纪的地层中。一般分为两种:木煤和真褐煤。.

新!!: 東德和褐煤 · 查看更多 »

西

西是一个方向概念。西方是太阳落下方位,与东方相对,在西式地图上通常用左侧来表示。在中国漢族传统文化中,西方守护神是白虎。中国古代用八卦兑代表西方,也常用右表示西方,中国传统地图常以右为西。 古代中國以华夏王朝为中心,将西部的部落称为西戎,後此稱號由漢族繼承,用來稱呼漢地以西至歐洲的非漢民族,地理上的西方有西域、西海(青海湖、巴爾喀什湖等都曾被稱為西海)、西方天竺(印度)。古人稱天下的西方,如西方少昊、西方白帝、東方“金”德、西方七宿。 近代以来依据地理、文化等因素所划分的地球上的西方,和东方相对。这个概念比较模糊。一般泛指欧美国家,或称西方国家、西方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指欧美国家;二战后更加狭义地指欧美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已發展國家,在这个意义下西方成为一个经济圈的代写。与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相对的有东亚文化圈、南亚的印度文化地区和西亚的伊斯兰文化圈等。俄羅斯在欧美有時也會被稱作東方。在中國,東方文化圈指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文化圈。 在冷战时期西方和东方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代意词,所以冷战用语中位于东方的日本属于西方国家。 在这个意义中西方是否包括拉丁美洲国家不是非常明确。虽然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使用资本主义制度,但因为相对落后,它们往往被视为第三世界国家,是欧美国家“对立”的。 在佛教中西方是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所在地(在佛教中东方是藥師佛的东方净琉璃世界)。 Category:方位.

新!!: 東德和西 · 查看更多 »

西德

西德(Westdeutschland),或聯邦德國,是对1949年5月至1990年10月之間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之俗稱。.

新!!: 東德和西德 · 查看更多 »

西门子公司

西门子股份公司(德語: SIEMENS AG,)是德國的一家跨國企業,其在電機和電子領域是全球業界先驅,並活躍於能源、醫療、工業及基礎建設與城市業務領域。此外,西門子也是美国《财富》杂志2016年评选的的排行榜中的第71名。西門子於1847年由维尔纳·冯·西门子建立,总部位于德國慕尼黑和柏林。西门子股份公司是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 西門子目前在全球擁有約405,000名員工,公司業務遍佈190個國家。.

新!!: 東德和西门子公司 · 查看更多 »

西柏林

西柏林(West-Berlin;West Berlin;Berlin-Ouest)是对1949到1990年间柏林市西部地区的称呼。西柏林是自1945年二战结束后建立的美英法占领区,这一地区在此期间很大程度上与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相结合,但是在法律上并不属于西德的一部分。相對於西柏林,柏林的苏联占领区被稱為东柏林,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將東柏林定為首都;但西方國家认为柏林在法律上仍为四国联合占领区,因此不承认东柏林的首都地位。1961年起修筑的柏林墙将西柏林完全与其相邻的东德和东柏林地区隔绝开来,直到冷战结束、柏林墙被拆毁为止。随着1990年兩德統一,西柏林作为一个特别地区的地位也就此消失,柏林重新成为统一后德国的首都。.

新!!: 東德和西柏林 · 查看更多 »

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Planned economy),又稱統治經濟或指令型經濟,是一種經濟體制,在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消费等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进行计划。「指令型经济」通常和计划经济用法相同,但是詳加區分的話,指令型經濟是指生產工具公有的經濟體制。所以指令型經濟必定是計劃經濟,但計劃經濟卻不必然為指令型經濟。 時至今日,世界上的經濟體系大多是市場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但仍有部份國家如古巴(现已宣布进入市场化的改革)、朝鲜、委內瑞拉、老撾採用計劃經濟。.

新!!: 東德和計劃經濟 · 查看更多 »

马克思-恩格斯广场

1986年的马克思-恩格斯广场,背景是共和国宫和柏林大教堂 广场上马克思(坐)和恩格斯(站立)大于真人的铜像 马克思-恩格斯广场()是德国首都柏林市中心的一个公园。.

新!!: 東德和马克思-恩格斯广场 · 查看更多 »

马克思主义

克思主義(Marxismus)是一種以唯物主義解釋歷史、辯證法、和對資本主義批判所發展而出的經濟、政治和社會世界觀。在19世紀中後期,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構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架構。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根基或方法論的寫作對現代的政治哲學和社會運動產生重大而廣泛的影響,包含了其独特的哲學、社會學、政治經濟學、以及革命意識形態。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並沒有一套統一的定義,也因此它在眾多的領域和題材上出現多元的發展,導致其門下包含眾多明顯對立甚至互相衝突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哲学以唯物主義的立場檢視社會的發展,認為人類社會是架構在其賴以为生的經濟活動上。經濟組織的架構和生產模式被視為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政治、法律、和道德關係的根本來源(或至少發揮了主要的影響),這些社會關係進而構成了馬克思所謂的上層建築。隨著生產模式的進步,既有的社會組織和關係變得沒有效率並且與經濟活動產生衝突,這種衝突進而發展為階級鬥爭Comparing Economic System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03, by Gregory and Stuart.

新!!: 東德和马克思主义 · 查看更多 »

马克思列宁主义

克思列宁主义(Маркси́зм-ленини́зм;Marxism–Leninism),简称马列主义或马列。严格地说,它是指由列宁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流派(详见列宁主义)。然而,在不同的大环境下,许多不同的政治团体(有些还是针锋相对的)都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词汇,并宣称以此作为理论体系的支撑。(例如,中国共产党就将马列主义定为指导思想之一。)本文主要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名词在历史上和现在的使用情况。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特色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是一样的,例如:.

新!!: 東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 查看更多 »

马格德堡

格德堡(Magdeburg)位于易北河畔,是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首府,它是本州仅次于哈雷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三个直轄市之一。马格德堡还是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主教教区首邑,拥有两所高等学府,马格德堡奥托·馮·格里克大學和马格德堡-斯腾达应用科学大学。 这个城市因曾经作为奥托一世的皇宫所在地而著名。奥托一世很有可能是962年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2005,马格德堡举办了建市1200周年庆典。 从语言学上讲,“Magdeburg”这个名字可以上溯到“Magadoburg”这个单词,意思可能是“Mächtige Burg”(中文:强大的城堡)。.

新!!: 東德和马格德堡 · 查看更多 »

马格德堡区

格德堡区(Bezirk Magdeburg)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个区(Bezirk),行政中心为马格德堡。.

新!!: 東德和马格德堡区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新!!: 東德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越南民主共和国

越南民主共和國()俗稱北越,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共產主義國家。北越建立於1945年,但直到1954年才開始獲得廣泛承認。1975年,北越擊敗南越贏得內戰。1976年7月2日,北越與其主導的越南南方共和國合併,改国名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完成了越南的統一。 1945年八月革命後,在同年9月2日,越南獨立同盟會領袖胡志明發表《獨立宣言》,宣佈越南從法國獨立及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成立。但法國仍然想維持在法屬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最終與越盟爆發武裝衝突,發展成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1951年,在印度支那共產黨分裂後,越盟中的共產主義者改組成立了越南勞動黨(),並開始在政府中將非共產主義者邊緣化。從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後期開始,越南勞動黨當局還開展了一系列諸如等政治運動,造成大量民眾被迫害致死或被處決。 1954年,在越盟於奠邊府戰役中取勝後,法國與越盟達成日內瓦協定,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以法國撤出越南告終,按照協議,越盟的越南民主共和國控制北緯十七度線以北的越南地區,因而此後也稱爲「北越」,而反共的越南國(後來的越南共和國,即南越)則控制北緯十七度線以南的越南。日內瓦協議規定的300天自由遷徙期中,法國和美國發起了自由之路行動,幫助大量居住在越南北部的基督徒和地主、商人等居民逃往南方。這些居民因擔心居住在北方會受到越南勞動黨主導的北越的迫害而逃離。 日內瓦協定後,南越和北越雙方武力衝突不斷擴大。1959年,北越當局開始放棄和平統一方針,開始謀求武力統一越南。1960年,越南勞動黨三大確立加強武力統一越南的方針。北越控制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從1960年開始大幅活躍,在南方進行破壞等遊擊活動。北部灣事件後,美國全力介入越南內戰,協助南越對抗北越,但最後卻深陷戰爭泥潭,國內反戰聲浪高漲,最後在1973年簽署巴黎和平協定,並於同年撤出越南。隨後,北越加強對南越攻勢,最終在1975年佔領西貢,並在1976年完成越南的統一,國名亦改爲延續至今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新!!: 東德和越南民主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路透社

路透通讯社(Reuters),简称路透社,是世界前三大的多媒體新聞通訊社,提供各類新聞和金融數據,在128個國家運行。路透提供新聞報導給報刊、電視台等各式媒體,並向來以迅速、準確享譽國際。另一方面,路透提供工具和平台,例如股價和外幣匯率,讓交易員可以分析金融數據和管理交易風險;同時路透的系統讓客戶可以經由網際網路完成買賣,取代電話或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買賣大廳等人工交易方式,它的電子交易服務串連了金融社群。 路透的服務分為四個部份:買賣與交易、研究與資產管理、企業和媒體,其中超過90%的收入來自金融服務業務:對股票、外幣匯率、以及債券等資訊的分析、處理、發送,以及相關產品的開發。 路透社总部位于英国,是加拿大汤姆森集团控股的新闻服务和金融市场数据供应商,该集团业务包括全球各地的报纸、广播。而新闻报道的收入占不到10%。它的主要业务是提供金融市场信息和交易的产品。这些措施包括市场数据,如股票价格和货币汇率,研究和分析,以及交易系统,使经销商购买和出售这些资产作为货币和股票在电脑屏幕上而不是通过电话或在交易大厅一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在其他方面的服务,最值得注意的是分析的40000家公司债务债权,竞争者包括彭博新聞社和道琼斯通讯社。.

新!!: 東德和路透社 · 查看更多 »

黑频道

《黑频道》(Der schwarze Kanal)是1960至1989年间民主德国电视台制作的每周播出的政治宣传节目,每期节目主要内容为重新剪辑的近期西德电视节目,再加上东德电视台的评论。.

新!!: 東德和黑频道 · 查看更多 »

茨维考

茨维考(德语:Zwickau)位于德国厄尔士山脉的一处山谷,是萨克森州的一座城市,亦是萨克森州西南部地区的区域中心。 这里是著名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的故乡。这里曾是前东德的重工业基地,较早以前,这里盛产煤,著名汽车品牌奥迪(Audi)也是从这个山谷走向世界的。 茨维考是萨克森汽车工业的摇篮,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由霍希(Horch, 1904年起)和后来的奥迪(1909至1910年起)生产汽车,1930年代至40年代,由奥迪,霍希,小奇迹汽车公司(DKW),漫游者汽车公司(Wanderer)合并成的汽车联盟在此设有工厂。两德分裂时期,1957年原有的工厂成为萨克森灵自动车制造所(VEB Automobilwerk Zwickau),生产东德著名的卫星牌(亦称“特拉贝特牌”)轿车,两德于1990年统一后,1999年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茨维考北部的Mosel设立了约7000人的摩泽尔-茨维考工厂,主要生产高尔夫和帕萨特轿车。 茨维考有一所应用科技大学-西萨克森大学(Westsächsische Hochschule Zwickau -WHZ).每年这里都会举办多次5,60年代汽车秀(Automobil oldtime show),比较有意思。.

新!!: 東德和茨维考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阿富汗民主共和国(دافغانستان دمکراتی جمهوریت;达利语:جمهوری دمکراتی افغانستان)是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四月革命推翻阿富汗共和國的達烏德政府後在1978年4月於阿富汗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7年12月改國名為「阿富汗共和國」。 1989年,蘇聯軍隊完成撤出阿富汗。聖戰者繼續與阿富汗政府交戰,仍得到蘇聯提供大量援助的納吉布拉政府在初期仍然有力擊退游擊隊的進攻,其後蘇聯解體,納吉布拉政府失去外援,形勢急轉直下,聖戰者在1992年推翻阿富汗民主共和國並控制首都喀布爾,建立阿富汗伊斯蘭國。.

新!!: 東德和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语:Republika Popullare Socialiste e Shqipërisë,缩写为RPSSh)为1946年至1991年间在阿尔巴尼亚存在的社会主义政权。 1939年,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占领阿爾巴尼亞王國,1943年,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投降,但阿爾巴尼亞王國又被納粹德国占领。1944年,在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倡议下成立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会议,恩维尔·霍查任主席。1944年11月29日,阿爾巴尼亞全境獲得解放。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41年创建。恩维尔·霍查为该党领袖。1945年12月,全国第一次普选举行,劳动党获得执政地位。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1976年12月28日,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恩維爾·霍查領導的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堅決长期推行阶级斗争,称之为“推动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对外「不同帝国主义國家(美國、英国、希臘、意大利等)和修正主义國家(南斯拉夫、苏联、中国等)调和」,此時阿爾巴尼亞被國際社會孤立。1985年以後阿爾巴尼亞才開始與多國重新建立外交關係,自此擺脫外交孤立狀態。自1990年起,在東歐劇變浪潮影響下,阿爾巴尼亞開始轉变其社會主義路線,並開放言論自由、宗教自由。1991年,舉行阿爾巴尼亞戰後首次多党选举,阿尔巴尼亚劳动党获胜。不久,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更名为阿尔巴尼亚社会党,并改國號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新!!: 東德和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重定向 苏联.

新!!: 東德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 查看更多 »

蘇爾

蘇爾可以指:.

新!!: 東德和蘇爾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東德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阅兵

阅兵,是指对武装部隊进行检阅的仪式。通常在国家重大节日、迎送国宾和军队出征、凯旋、校阅、授旗、授奖、大型军事演习时举行。用以庆祝、致敬,同时展现本国的軍事建设成就,并可壮观瞻,提振军威,鼓舞士气。.

新!!: 東德和阅兵 · 查看更多 »

赫鲁晓夫

#重定向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新!!: 東德和赫鲁晓夫 · 查看更多 »

蒙古人民共和国

蒙古人民共和国(1924年-1992年,喀尔喀蒙古语:Бvгд Найрамдах Монгол Ард Улс(БНМАУ),传统蒙古文:)是1924年至1992年存在于东亚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二个社会主义国家。.

新!!: 東德和蒙古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肺氣腫

肺气肿(pulmonary emphysema)是一种肺部病理状态,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肺组织因残气量增多造成持久性扩张,导致肺部纤维组织弹性减弱,肺泡间隔破坏,容积增大,以致影响正常呼吸的现象。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矽肺和肺结核可引起本病;常见症状有咳嗽、多痰、气急、紫绀等,病情长期发展可导致肺原性心脏病。 Category:呼吸系统疾病.

新!!: 東德和肺氣腫 · 查看更多 »

铁幕

铁幕(英语:Iron Curtain)指的是冷战时期将欧洲分为两个受不同政治影响区域的界线。当时,铁幕以東的东欧属于苏联(共產主义)的势力范围,包括蘇聯、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東德、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後與蘇聯鬧翻)及南斯拉夫(不與蘇聯同盟)和部份奧地利領土,這些國家為了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抗,則組成華沙公約組織。而西欧则属于美国(資本主义)的势力范围,包括英國、法國、西德、義大利、冰島、挪威、西班牙、葡萄牙、丹麥、比利時、荷蘭、愛爾蘭(中立國)、瑞典(中立國)、芬蘭(中立國但在立場上暗自傾向蘇聯)、瑞士(中立國)、奧地利(中立國)、希臘(南歐)和土耳其(南歐及小亞細亞)及其他位於西歐的微型國家(梵蒂冈)等國,這些國家組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新!!: 東德和铁幕 · 查看更多 »

自由德国青年团

#重定向 自由德国青年.

新!!: 東德和自由德国青年团 · 查看更多 »

自由民主党

自由民主党或自民黨可以指:.

新!!: 東德和自由民主党 · 查看更多 »

酸雨

酸雨為酸性沉降中的濕沈降,酸性沉降可分為「濕沈降」與「乾沈降」兩大類,前者指的是所有氣狀污染物或粒狀污染物,隨著雨、雪、霧或雹等降水形態而落到地面者,後者則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從空中降下來的落塵所帶的酸性物質而言。酸雨又分硝酸型酸雨和硫酸型酸雨。 在化學上定義水之酸鹼值等於七是中性的,小於則是酸性。自然大氣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常溫時溶解於雨水中並達到氣液相平衡後,雨水的酸鹼值約為5.6,所以大自然的雨水是酸的。 但是,在大自然中,還是存在其他致酸的物質,例如,火山爆發所噴出的硫化氫或是海洋所釋放出的二甲基硫,高空閃電所導致之氮氧化物等,均會使雨水進一步酸化,而酸鹼值會降至5.0左右。因此,在1980年代後期以來,許多國內外(包含環保署研究報告)研究者,已將所謂「酸雨」認知為當雨水酸鹼值在5.0以下時,即確定受到人為酸性污染物的影響。 在環保署研究報告中,已統一雨水酸鹼值達5.0以下時,正式定義為「酸雨」。例如,若以環保署台北酸雨監測站1990-1998年之有效雨水化學分析資料為準,顯示約九成降水天數的雨水pH值在5.6以下,而酸雨發生機率則為七成五左右。根據香港氣象學會於2002年作出的調查,香港酸雨的pH值大部分是5.6以下,所以香港毎次下雨都是酸雨。.

新!!: 東德和酸雨 · 查看更多 »

艾森纳赫

艾森纳赫(Eisenach)是德国图林根州的一座城市,位于图林根森林北部丘陵和海尼希(Hainich)国家公园。.

新!!: 東德和艾森纳赫 · 查看更多 »

苏尔区

苏尔区(Bezirk Suhl)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个区(Bezirk),行政中心为苏尔。.

新!!: 東德和苏尔区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東德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苏联驻德国集团军

#重定向 苏军驻德集群.

新!!: 東德和苏联驻德国集团军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東德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老挝

寮人民民主共和國(,拉丁化:Sathalanalat Paxathipatai Paxaxon Lao;La République Démocratique Populaire Lao),簡稱寮國(ເມືອງລາວ,--),是東南亞國家中唯一的内陆国家。鄰國有西北部的緬甸、中國,東部的越南,南部的柬埔寨與西部的泰國。2015年10月人口約707萬人,首都永珍。 歷史上曾是真臘王国的一部分。14至18世纪是南掌王國,之后分裂成三個王國,並受暹罗和越南入侵。1893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45年日本佔領結束時曾短暫獨立,但不久即恢復法國統治。1949年獲得自治,1953年成為獨立國家。 寮國目前是聯合國會員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

新!!: 東德和老挝 · 查看更多 »

耶拿

耶拿(Jena)是德国中部萨勒河畔的市镇,人口约十万余,是德国图林根州僅次于州首府埃尔福特的第二大城市。耶拿以光学工业闻名,有卡尔·蔡司厂和肖特玻璃厂。.

新!!: 東德和耶拿 · 查看更多 »

Google圖書

Google圖書(Google Books)是一個由Google研發的搜尋工具,它可以自Google所掃描、經由光學字符識別、儲存的數位化數據庫中搜尋資料。此服務於2004年10月在法蘭克福書展发布,命名為Google Print。當用戶使用關鍵字搜尋,Google圖書搜尋的結果索引會顯示在Google網路搜尋服務的上方()。用戶還可以在Google圖書搜尋搜尋書籍。點擊Google圖書搜尋的結果索引打開頁面,使用戶可以查看書籍中的頁面以及內容相關的廣告,鏈接到出版商的網站和書店。Google以限制網頁的瀏覽數量,來阻止書籍被列印和保護文字內容的複製版權,並追蹤用戶使用記錄,作為通過各種准入限制和保障措施的依據。 Google圖書搜尋仍然在測試階段,但基礎數據庫仍持續增長。Google圖書搜尋允許公有領域的作品和內容,免費全文瀏覽,並提供PDF的格式下載。對於在美國境外的用戶,Google必須確保它們的工作沒有觸犯到用戶所在的國家的法律,根據Google圖書搜尋支持小組的成員說法:「一本書是否是在公有領域往往是一個棘手的法律問題,我們會謹慎的處理,直到我們確定本書已進入公有領域。」 關於掃描方面,許多書籍使用Elphel 323相機掃描,這種相機每小時可以照1000頁。 而Google的這一計畫受到極大稱讚,它可能成為前所未有、全球最大的網上主體的人類知識,但它仍有其潛在的批評——關於侵犯版權。.

新!!: 東德和Google圖書 · 查看更多 »

Intershop (東德)

#重定向 国际商店.

新!!: 東德和Intershop (東德) · 查看更多 »

UNESCO

#重定向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新!!: 東德和UNESCO · 查看更多 »

披頭四樂隊

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是1960年在利物浦组建的一支英国摇滚乐队,在华语地区亦称为“甲壳虫乐队”、根據香港華人文化才是正確統稱為披頭四,由於香港1997年前深受英國文化教育才統稱為“--”、“--”等。乐队成員為约翰·列侬、保羅·麥卡尼、喬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他们被广泛地承认为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摇滚乐队。根植于噪音爵士乐和50年代摇滚,披头士探索了各种音乐类型,从流行谣曲到迷幻搖滾,经常创新地运用经典元素。1960年代早期,他们的极度流行产生了披头士狂热现象。随着日后创作的成熟,他们被视为当时反文化运动理想的化身。 从1960年起的之后三年间,披头士在利物浦和汉堡的俱乐部中演出,逐渐积累了声望。乐队经理人布萊恩·愛普斯坦把他们打磨成职业乐队,制作人乔治·马丁激发了他们音乐上的潜能。在1962年末发行第一首打榜歌《Love Me Do》后,披头士走红英国。后一年,随着披头士狂热在英国的蔓延,他们取得了“Fab Four”的昵称。到1964年初,披头士已征服美国流行乐市场,成为国际巨星,引领了英國入侵潮流。1965年后,披头士制作了一系列革新的、影响深远的专辑,包括《Rubber Soul》(1965)、《Revolver》(1966)、《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1967)、《The Beatles (White Album)》(1968)以及《Abbey Road》(1969)。乐评界认为它们是披头士最好的作品。1970年披头士解散,之后乐队成员都有各自成功的单飞生涯。列侬于1980年12月遭枪击遇害,哈里森于2001年11月因肺癌病逝。剩余的成员麦卡特尼和斯塔尔如今依旧活跃在乐坛。 根据美國唱片業協會统计,披头士是美国史上销售量最高的乐队,共售出1.77亿张唱片。他们是英国排行榜上冠军专辑最多,也是英国单曲销量第一的乐队。2008年,披头士在《公告牌》的“史上最成功音乐人Hot 100”榜单上登顶;2014年,他们以20首冠军单曲在《公告牌》“最多冠军单曲”榜单上排名第一。他们拥有10座格萊美獎,1座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以及15座艾弗·诺韦洛奖。乐队作为一个整体入选了《时代》杂志的“时代100人:本世纪最重要的人物”名单。披头士是史上最畅销的乐队,全球总销售量估算为6亿到10亿间。2004年,《滾石雜誌》把披头士列歷史上最伟大的艺人。.

新!!: 東德和披頭四樂隊 · 查看更多 »

柏林

柏林(Berlin,)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 柏林是欧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据有关统数据统计,柏林总人口共有3,405,259人。 该根據考古发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 舊石器时代晚期市)已经有人類活動。該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13世纪,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这些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飛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质量生活方面得到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新!!: 東德和柏林 · 查看更多 »

柏林封鎖

柏林封锁(德語:Berlin-Blockade,1948年6月24日-1949年5月12日)是冷战时期的第一次重大国际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处于多国占领下的德国,因冷戰令蘇聯和西方國家關係惡化,苏联遂封锁了西方盟国通向在其管制下的柏林地区的道路和铁路。迫使西方力量同意让苏联與其佔領区向整个柏林供应食物和燃料,使苏联在实际上控制了整个城市。 為了防止城市落入蘇聯手中,英美為首的西方陣營开展了史上規模最大的空中運輸行動:柏林空運(Berlin Airlift;Berliner Luftbrücke),为西柏林提供物资供给。英国皇家空军和刚刚成立的美国空军等盟國空軍部隊在1年内进行了278,228次飞行,向柏林提供了2,326,406吨的物資,包括燃料和食物。除了英美空軍,还有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加拿大皇家空军、新西兰皇家空军和南非空军参加了整个空运。 到了1949年春天空运的成果开始显现,4月份后通过空运投下的物资甚至超过了之前通过铁路向城市运送的货物,柏林空运的成功让之前不相信其可能有所作为的苏联感到耻辱。封锁在1949年5月被解除,并导致了3个独立的德意志国家的建立:柏林從法理上一分為二,西柏林獨立,並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形成特殊的同盟關係;東柏林則併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領土。。作为对空运的纪念,原先柏林西部的3个机场在其后的50年裡依然作为德国的重要国门。.

新!!: 東德和柏林封鎖 · 查看更多 »

柏林圍牆

柏林圍牆(Berliner Mauer)是德国分裂期间,东德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全封闭的边防系统。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67.8公里,最初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東德政府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或“强化边境”(Befestigte Staatsgrenze),其目的是阻止东德居民逃往西柏林以前往西德。由于柏林墙把西柏林地区如孤岛一般包围封锁在东德范围之内,因而也被称之为“自由世界的橱窗”(Schaufenster der freien Welt)。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也成为了分割东西欧的铁幕的一个象征。 柏林墙的建立是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之间冲突导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柏林墙修建之前,约有350万东德居民逃离苏联占领区以及之后的东德和东柏林地区,其中1949年到1961年间约260万人。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波兰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也把柏林视为通往西方的通道。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西柏林前往西德和其他西欧国家。柏林墙修建后在1961至1989年间这类逃亡被大幅限制下来,约有5000人在此期间尝试翻越柏林墙。1960年起《开枪射击令》生效,东德边防军允许对非法越境者开枪射击,此举于1982年甚至通过立法被合法化。据截止2009年的统计,被枪杀人数约在136至245人之间,确切死亡人数目则不得而知。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了一系列政治变革,邻国波兰和匈牙利政府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在数周的抗议活动后,1989年11月9日东德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西德以及西柏林,当晚柏林墙因故在东德居民的压力下被迫开放。随后数周中欣喜的人群凿下柏林墙作为纪念品,1990年6月东德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柏林墙的倒塌为结束东德共產党的独裁统治,东德政府的倒台以及两德统一铺平了道路,一年后的1990年10月3日两德最终统一。.

新!!: 東德和柏林圍牆 · 查看更多 »

柏林区

#重定向 东柏林.

新!!: 東德和柏林区 · 查看更多 »

柏林国际广播电台

柏林国际广播电台(Radio Berlin International,缩写:RBI)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官方的对外国际广播电台,设立于1959年5月,隶属于民主德国广播电台。以对抗西德德国之声的宣传。该台的大部分内容是关于东德的新闻和信息介绍,并以官方视角介绍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情况。 该台于1990年10月2日德国统一前一天停止播出。在最后的广播内容中部分播音员表达了德国之声接管而非合并该台的不满。柏林国际广播电台英语节目播出的最后一句话是“保重并祝好运。”("Take care and good luck.")之后,该台的工作人员、发射站和频率被德国之声接管,只有Funkhaus Nalepastraße广播大楼仍继续保留。 柏林国际广播电台以许多语言播出,许多语种的播音员,例如德语、英语、俄语、丹麦语和阿拉伯语,来自于该国的共产党组织。此台也是冷战时期的主要国际广播电台之一。.

新!!: 東德和柏林国际广播电台 · 查看更多 »

柏林电视塔

柏林电视塔(Berliner Fernsehturm),柏林电视塔位于柏林东区的中心,靠近亚历山大广场,共高368米,是德国最高建筑物同时也是欧洲第四高的建筑物。在1969年建成时曾是世界第二高电视塔同时每年超过100万人次的游客 也属于 德国十大最受欢迎的景点。 在1965年至1969年之间由原民主德国的德国邮政在历史性的柏林中心(中间区域部分)建成了这座具有国际风格的电视塔。在1969年十月三日正式开放。该建筑超过城市西部建于1920年老的柏林无线电发射塔达220米。作为象征以及地标它影响着城市的天际线。在柏林公司的开业典礼时除了使用勃兰登堡门,胜利柱以及国会大厦时,也经常使用电视塔作为首都的象征。 在内部被称为 „电信发射塔 32“的建筑物主要功能除了用于发射各种广播和电视信号外,还作为观景塔包括203米的酒吧以及旋转餐厅。因此柏林电视塔也成为各项活动的举办地。这座深深影响着城市的建筑也经历了重大的标志性变革。曾近是原民主德国政治上的国家标志,在两德统一后成为的柏林统一象征由于其简约以及经典的建筑风格,人们在国际上越来越多将其作为柏林和德国的标志。在1979年民主德国将柏林电视塔作为文物保护建筑,在德国统一后继续保持。 柏林电视塔的观光台设在204米处,在天气晴朗时可以看到42千米远,旋转餐厅在观光台上部,原为每小时旋转一圈,1990年改为每30分钟转一圈,电梯到达观光台需时40秒。.

新!!: 東德和柏林电视塔 · 查看更多 »

柏林-舍讷费尔德机场

#重定向 柏林-舍讷费尔德机场.

新!!: 東德和柏林-舍讷费尔德机场 · 查看更多 »

柬埔寨人民共和國

柬埔寨人民共和国()为1979至1993年间在柬埔寨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政权由“柬埔寨救国民族团结阵线”主导,该组织由对红色高棉不满的柬埔寨共产党左派成员组成。在名義上由柬埔寨人民革命黨統治,主席為韓桑林。於柬埔寨首都金邊被攻克後的1979年1月7日成立。在越南出兵柬埔寨推翻红色高棉政权后,在越南和苏联的协助下建立,柬埔寨人民共和国通常被认作是越南的一个傀儡政权。 由于中国、英国、美国以及其他东盟国家的外交影响,柬埔寨人民共和国并未在联合国取得席位。期间柬埔寨在联合国的席位为红色高棉的代表。虽然如此,柬埔寨人民共和国在1979至1993年为柬埔寨大部分领土的实际統治者。 随着六四事件和东欧剧变,1989年该政权更改国名为柬埔寨国()以求获得更多的国际认同。然而,一党制和领导体系并未发生实质的变化。越南軍隊撤出柬埔寨後,柬埔寨國內各武裝派別停火。1991年,柬埔寨人民革命党放弃一党制和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并改名为柬埔寨人民党。同年10月23日,在巴黎召開了柬埔寨問題國際會議,簽訂了柬埔寨和平協定。1993年9月,柬埔寨頒布新憲法,恢復君主立憲制,並恢復國名柬埔寨王國。.

新!!: 東德和柬埔寨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台尔曼少先队

#重定向 恩斯特·台尔曼先锋组织.

新!!: 東德和恩斯特·台尔曼少先队 · 查看更多 »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文/斯洛伐克文:Československo),是一个存在於1918年至1992年的欧洲国家,解体後演變為两个独立國家──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新!!: 東德和捷克斯洛伐克 · 查看更多 »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Československá socialistická republika,缩写为ČSSR)是捷克斯洛伐克在冷战期间的国名,由捷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两个民族共和国组成,国家已於1993年1月1日正式解体。.

新!!: 東德和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東德馬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马克(德语:),通常也在統一前後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称作东部马克(),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的官方货币。ISO 4217貨幣編碼為DDM。輔幣單位芬尼,1馬克.

新!!: 東德和東德馬克 · 查看更多 »

東方集團

東方集團为冷战期间西方阵营对中欧及东欧的前社會主义国家的称呼,其范围大致为苏联及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与这一称呼类似的“苏联集团”和“蘇東集团”同样代指与苏联同盟的国家,但这两者通常也包括中东欧之外的国家。 1949年时,東方集團包括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波兰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等社會主义國家。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虽然也是社會主義国家,但因为和苏联有矛盾,1949年时被逐出了東方集團。雖然1955年南斯拉夫與苏联关系正常化,但南斯拉夫并没有重新加入東方集團。.

新!!: 東德和東方集團 · 查看更多 »

核武器

--,也叫--或原子武器,簡稱核武,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電磁脈衝、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来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主要包括核分裂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弹)和核融合武器(亦稱為氫彈,分为两級及三級式)。亦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轻元素,以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強中子放射以殺傷人員(如中子弹)。 除此以外,核武器還可以根據用途而細分為戰略核武器及戰術核武器,前者是一般意義上的核武器範疇,為大當量的核武器和遠射程,後者則屬於小當量和近射程。其中,後者可用於戰爭前線。戰術核武器的概念以及發展相對戰略核武器為遲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多年才逐步形成的,而戰術核武器需要對核能技術的要求亦較高以及複雜,其前提是要擁有戰略核武器。 有紀錄的核武器的研發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由納粹德國率先提出方案,美國方面的計畫則晚了數個月。但由於當時錯誤的實驗方向與發展,令希特勒認為開發核武器的費用將會過於龐大,加上原先德國有興趣的是核子反應所能提供的能源而並非核武,因此放棄開發核武器。 當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後,大量的德國科學家分散至各國持續研究,進一步幫助了西方國家與蘇聯在核能方面的技術發展。.

新!!: 東德和核武器 · 查看更多 »

格林纳达

格林纳达是美洲西印度群岛中向风群岛南部国家;人口10.5万(2010年),人均GDP 8,936美元(2015年估計)。主要宗教為天主教,英联邦成員國。首都圣乔治。农业和旅游业是经济的基础,主要农产品肉豆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仅次于印度尼西亚而居世界第二位。.

新!!: 東德和格林纳达 · 查看更多 »

格拉

格拉(Gera),德國圖林根州東部的城市。在萊比錫西南邊。 G.

新!!: 東德和格拉 · 查看更多 »

格拉区

格拉区(Bezirk Gera)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个区(Bezirk),行政中心为格拉。.

新!!: 東德和格拉区 · 查看更多 »

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

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Mecklenburg-Vorpommern)是德国东北部的一个州。它是由原梅克伦堡约三分之二的区域以及普鲁士时期的波美拉尼亚西部,还有普利希尼茨的一小部分地区和北部的乌克马克组成。.

新!!: 東德和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東德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簡稱:EEC),欧洲共同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于1957年3月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1958年1月1日成立,总部设在布鲁塞尔。 到1968年7月,六国间工业品关税通过分期削减后,比原定计划提前一年半全部取消,农产品方面除实现关税同盟外,还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统一价格,设立农业基金。 1973年1月1日英国、爱尔兰、丹麦正式加入后,共同体由六国扩大为九国,领土扩大到153万平方公里。1972年7月22日起,同挪威、奥地利、瑞士、瑞典、冰岛、葡萄牙、芬兰分别签定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西欧十六国自由贸易区;还与非洲、中东及其他地区的数十个国家签定了联系国协定或优惠关税协定。 根据1992年建立欧洲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更名为“欧洲共同体”(《欧共体条约》第一条)。 Category:国际经济组织 Category:欧洲国家政府间组织 Category:欧盟历史.

新!!: 東德和欧洲经济共同体 · 查看更多 »

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指的是只由氮、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常见的氮氧化物:.

新!!: 東德和氮氧化物 · 查看更多 »

民主德国广播电台

民主德国广播电台(Rundfunk der DDR,1990-1991年的名称为“柏林中央广播”,Funkhaus Berlin)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无线电广播运营机构,成立于1952年,两德统一后停止存在。该组织在东柏林的“Funkhaus Nalepastraße”广播大楼办公。.

新!!: 東德和民主德国广播电台 · 查看更多 »

民主德国电视台

民主德国电视台(Fernsehen der DDR,缩写:DDR-FS,1952年-1972及1990年時名为德国电视台,Deutscher Fernsehfunk,缩写:DFF),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国家电视台,成立于1952年12月21日,1991年12月31日停播。.

新!!: 東德和民主德国电视台 · 查看更多 »

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democratic centralism)是列宁提倡的一种进行决策的组织原则。冷战时期,曾经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中广泛实行。.

新!!: 東德和民主集中制 · 查看更多 »

民主柬埔寨

民主柬埔寨()是波爾布特領導下的柬埔寨共产党(通称紅色高棉,也称赤柬)從1975年至1979年期间在柬埔寨建立的共产主义政權名稱。柬埔寨王國民族聯合政府,即柬共與西哈努克親王的聯合政府,因击败朗諾将军领导的高棉共和国而建立民主柬埔寨,並在之後柬埔寨共产党更掌握大多數權力,實施三年的紅色恐怖統治,后又因越南入侵进而全面占领而迅速终止。 1979年,柬越戰爭爆發,在反柬共統治的柬埔寨民族团结救国阵线(KUFNS)和越南軍隊的联合入侵下,喪失了大多數領土,屠杀停止並被公布於眾。1979年1月7日,越南人民军攻克金邊,並扶植成立一個亲苏联的傀儡政權柬埔寨人民共和國,民主柬埔寨於西部叢林繼續苟延殘喘直到聯合國託管。不過实际上除了苏联和亲苏联的国家之外,包括中美等联合国成员国多数国家不承认“柬埔寨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此政權因而持續在聯合國代表柬埔寨。.

新!!: 東德和民主柬埔寨 · 查看更多 »

民族大会战纪念碑

民族大会战纪念碑(Völkerschlachtdenkmal)是德国莱比锡的一个纪念碑和主要地标,纪念1813年的莱比锡战役。纪念碑始建于1898年,建成于1913年,莱比锡战役百年纪念之际,花费约600万德国金马克。 民族大会战纪念碑高达91米,为欧洲最高纪念碑。攀登500多级台阶到达顶部的观景平台,可欣赏城市及周围景色。.

新!!: 東德和民族大会战纪念碑 · 查看更多 »

污水處理

污水處理是處理水污染的重要過程。采用物理、生物及化学的方法主要对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进行处理以分离水中的固体污染物并降低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富营养物(主要为氮、磷化合物),从而减轻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它的目标是生产环境安全的液体废物流(或经处理的污水)和固体废物(或污泥处理),适用于处理或再利用(通常为农场的肥料),污水經過多重淨化後甚至可達到食用水的標準能再供飲用。 在广义上,污水处理也被定义为废水处理——包括工业废水的净化处理。在大部分城市中,一部分含有有机污染物和富营养物的工业废水会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二次处理来减少有机污染物排放量。.

新!!: 東德和污水處理 · 查看更多 »

汉斯·艾斯勒

汉斯·艾斯勒(Hanns Eisler,),犹太人,奥地利反法西斯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歌《从废墟中崛起》的作曲者,在欧洲乐坛享有盛誉。 艾斯勒曾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作曲,师从勋伯格。1924年获维也纳市创作奖,1925至1933年在柏林音乐高等学校任教。希特勒上台后,他于1933年流亡国外,此间他曾为英国写电影音乐,在纽约新社会研究学校及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42年在好莱坞从事电影音乐写作,曾担任喜剧大师卓别林的音乐助理。1962年9月6日病逝于东柏林。.

新!!: 東德和汉斯·艾斯勒 · 查看更多 »

波兰人民共和国

波兰人民共和国是二战后在波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波兰统一工人党为执政党。在1944至1952年间的正式名称为波兰共和国(波兰语:Rzeczpospolita Polska),1952至1989年的正式名称为波兰人民共和国(波兰语:Polska Rzeczpospolita Ludowa,PRL)。 苏联对波兰的内政和外交有一定的影响,苏联一直在波兰驻有军队。1945年波兰军队80%的军官都由苏联将军和顾问组成。.

新!!: 東德和波兰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Baltic Sea)是中欧和北欧之间的陆间海,海域横贯北纬53度至北纬66度,东经10度至东经30度,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部分、欧洲大陆和芬兰诸岛之间。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是波羅的地區。 波罗的海由厄勒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注入卡特加特海峡,而后者则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注入北海,最后进入大西洋;此外它还通过白海运河同白海相连,通过基尔运河同北海相连。 波罗的海在北端与波的尼亚湾相邻,在东北端与芬兰湾相邻,在东端与里加湾相邻。这些海湾同样可以被看作是波罗的海的一部分。.

新!!: 東德和波罗的海 · 查看更多 »

波茨坦

波茨坦(Potsdam、Poczdam、Postupim)是德国勃兰登堡州的州府和不隶属于县的城市,其北部与柏林相邻(到柏林市中心约26公里)。波茨坦坐落于哈韦尔河边,是柏林/勃兰登堡都市地区的一部分,它是勃兰登堡州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该州的一个中心。 波茨坦曾经是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地点。波茨坦之于德国正如温莎之于英国:其为普鲁士国王和德国皇帝的夏宫所在,直到1918年。城市内有众多湖泊和独特的文化历史建筑,特别是德国境内最大的世界遗产,無憂宮以及周边的公园。而波茨坦会议,二战同盟国之间在二战后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则是在市内的另一座宫殿,塞琪琳霍夫宫召开的。.

新!!: 東德和波茨坦 · 查看更多 »

波茨坦协定

《波茨坦协定》(Potsdam Agreement)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战事结束后有关德国占领与重建问题的一项协定。该协定于1945年8月2日在波茨坦会议上由苏联、美国和英国三方共同商议决定。.

新!!: 東德和波茨坦协定 · 查看更多 »

波茨坦会议

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17日-8月2日在德国波茨坦(靠近柏林)塞琪琳霍夫宮举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的同盟国一方在此聚首,讨论决定如何管理八周前(5月8日)无条件投降的納粹德國,以及在戰勝德國後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帝國以及履行開羅宣言等對戰後對日本的處理方式的決定。会议目标还包括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和平条约的签订和应对战争的后果。.

新!!: 東德和波茨坦会议 · 查看更多 »

波茨坦区

波茨坦区(Bezirk Potsdam)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个区(Bezirk),行政中心为波茨坦。.

新!!: 東德和波茨坦区 · 查看更多 »

波恩

波恩(Bonn),官方称波恩联邦市(Bundesstadt Bonn),是德國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南部莱茵河畔的一个城市,前西德的首都,位於科隆以南约30公里,科布伦茨以北约60公里,人口約30万,为北威州十大城市之一,至今仍是德國重要的政治中心。 拥有2000年历史的波恩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曾是科隆公国的首都,直至18世纪末。1770年12月16日作曲家贝多芬出生在这座城市。 1949年到1990年波恩是联邦德国(西德)首都,遷移到柏林前仍是政府所在地。当前波恩还驻有6个联邦部门,其他政府部门在此也仍有办事机构,这使得波恩成为德国第二大政治中心。1996年开始联合国的环境和发展事务组织也驻在这里,2006年11月「UN-Campus」在前政府区正式落成,成为13个联合国驻波恩机构的办公地。除此之外,前政府区目前还设有一些德国大型跨国企业的总部,例如德国电信和德国邮政,以及德国之声电台和波恩国际会议中心。.

新!!: 東德和波恩 · 查看更多 »

法律上

#重定向 De jure.

新!!: 東德和法律上 · 查看更多 »

法兰克福区

法兰克福区(Bezirk Frankfurt)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个区(Bezirk),行政中心为奥得河畔法兰克福。.

新!!: 東德和法兰克福区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東德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潘科

潘科(Pankow)是柏林的一个行政区,2001年与普伦茨劳贝格和魏森湖合并成立新的潘科区。.

新!!: 東德和潘科 · 查看更多 »

潘科的领导人

潘科的领导人(Pankower Machthaber)是一个德语词汇,指代的是居住在东柏林潘科区的东德领导层,多由西德媒体在1950年代使用。.

新!!: 東德和潘科的领导人 · 查看更多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新!!: 東德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机枪

機槍或稱機關槍、機關銃(Machine gun),指全自動,可快速連續發射的槍械,可能是固定式的,也可能是活動式的,其子彈會由彈鏈或是彈匣連續填充,並且發射,每分鐘約有300至1800發子彈。 機槍通常分為輕機槍、中型機槍、通用機槍、重機槍等幾種。自動火器除了機槍外,還有冲锋枪、突击步枪、戰鬥步槍、自動霰彈槍、全自動手槍等,口徑20毫米以上的叫「機炮」(autocannons)。 機槍為了滿足連續射擊的穩定需要,通常備有兩腳架及可安裝在三腳架或固定槍座上,主要發射步槍或更大口徑(12.7mm/14.5mm)的子彈,能快速連續射擊,以掃射為主要攻擊方式,透過綿密火網壓制對方火力點或掩護己方進攻。除了攻擊有生目標之外,也可以射擊其他無裝甲防護或薄裝甲防護的目標。輕機槍的重量較輕,可以手持射搫,不過若以臥式的姿勢射擊,效果會比較好。機槍和自動槍隻的差異主要在口徑(機炮的口徑在20mm以上),另一個差異是所發射的是傳統的子彈、炮彈、散彈槍的彈藥、或是爆炸彈等。像發射霰彈的全自動槍隻會稱為的自動霰彈槍,發射大口徑彈藥的則會稱為機炮或是自動榴弹发射器(榴弹機槍)。冲锋枪則是手持式的自動武器,發射一般手槍口徑的子彈。機槍和冲锋枪、機炮不同,機槍像步槍一樣,有很高的槍管/口徑比(表示其槍管很長,子彈口徑小)。機槍在本質上就是一把全自動的步槍,而機槍和戰鬥步槍的不同點在於是否有可快速拆卸的槍管、重型槍管或是其他的冷卻系統。戰鬥步槍及突击步枪可以進行全自動的射擊,因為不是為了全自動射擊而設計,會有槍管過熱的問題。大部份的機槍也使用彈鏈及開放式槍機架構,和步槍的設計不同。 在一般的法律和口語中,機槍泛指可連發槍械。在中,只要一次扣動扳機時可以發射一次以上的就算是機槍、和口徑無關。美國公民持有機槍不會違反任何聯邦法律,在許多州也是合法的,不過依需登記為,而且需要繳納印花稅。不過1986年的Hughes修正案禁止針對市民製造機槍,因此只有在此時間之前就已製作的槍才能合法交易及移轉。.

新!!: 東德和机枪 · 查看更多 »

有线电视

有线电视是一种使用同轴电缆作为介质直接传送电视,调频广播节目到用户电视机的一种系统。它的相对是無線電視(或称地面电视),和卫星电视。 有线电视在加拿大、美国、欧洲、大部分亚太地区和许多亚洲国家十分普遍,尽管现在在许多南美洲、中东和非洲有线电视没有多大起色,因为在这些地区人烟稀少,铺设电缆相当不划算,特别是在南非所谓的“无线电缆”或者基于微波的系统得到应用,“直接到户”的卫星电视更是普遍。 跟无线广播一样,许多频道可以使用不同的频率互不--扰地在一根电缆中传送。电视的调谐器、录像机或者收音机能够从混合信号里把一个频道选出来。.

新!!: 東德和有线电视 · 查看更多 »

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

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The Treaty on the Final Settlement With Respect to Germany,Traité portant règlement définitif concernant l'Allemagne,Договор об окончательном урегулировании в отношении Германии,Vertrag über die abschließende Regelung in Bezug auf Deutschland),又称2+4条约(Zwei-Plus-Vier-Vertrag)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和二次大战后的占领国: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四国于1990年9月12日在莫斯科所签署。.

新!!: 東德和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 · 查看更多 »

戈尔巴乔夫

#重定向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新!!: 東德和戈尔巴乔夫 · 查看更多 »

斯大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新!!: 東德和斯大林 · 查看更多 »

新崗哨

新崗哨(Neue Wache),现又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戰爭與暴政犧牲者纪念馆”。位于德国柏林市菩提樹下大街北侧。由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所建造,始建于1816年,为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1818年完工,最早曾作为普鲁士王储所属部队的岗哨,自1931年开始作为纪念馆使用。 1918年德国废除君主制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该建筑一直作为王室卫队的岗哨使用,1931年起用于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普魯士战士,政府决定进行改建并加有天窗。此时其名称为“阵亡战士纪念馆”。二战结束的几个月前曾被轰炸损毁。 1960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修复了新岗哨,并将其辟为“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受害者纪念馆”,由国家人民军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警卫团值守。1969年东德成立20周年之际點燃了“长明焰”。 德国统一后,1993年新岗哨被重修并更名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戰爭與暴政犧牲者纪念馆”。东德的纪念物被移除,并在中心放置有凱綏·柯勒惠支雕塑的“母亲与亡子”的放大版,是一個母親抱著死去的孩子的雕像。这一雕像被直接放置在天窗下方保持露天状态,暴露在柏林的雨雪中,象征二战中平民遭受的苦难。 Category:德國建築.

新!!: 東德和新崗哨 · 查看更多 »

新勃兰登堡

新勃兰登堡(Neubrandenburg)是德国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的一座直辖市,位于柏林以北约135千米,是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的第三大城市。.

新!!: 東德和新勃兰登堡 · 查看更多 »

新勃兰登堡区

新勃兰登堡区(Bezirk Neubrandenburg)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个区(Bezirk),行政中心为新勃兰登堡。.

新!!: 東德和新勃兰登堡区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東德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无神论

无神论(Atheism),在廣義上,是指一種不相信神存在的觀念Most dictionaries (see the OneLook query for) first list one of the more narrow definitions.

新!!: 東德和无神论 · 查看更多 »

旅客列车

旅客列车或稱客運列車,是鐵路運輸系統中以运送旅客为主要目的的铁路列车,与之相对的是运送各种貨物的货物列车。虽然旅客列车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旅客,但是也可以承担运送行李、包裹、邮件的任务。一般来说,旅客列车都是根据事先编排的時刻表运行的,旅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乘车时间、搭乘车次、搭乘区段和席位等级。旅客列车具有各种各样的分类,除了根据运行距离划分为长途列车、近郊列车、通勤列车之外,也可以按照运行速度划分为普速列车、快速列车、高速列车等各种等级。.

新!!: 東德和旅客列车 · 查看更多 »

支气管炎

支氣管炎是肺部支氣管(中至大的大小之呼吸道)的發炎。症狀包括咳痰、喘鳴、呼吸急促及胸口不適。支氣管炎有急性和慢性兩種。 急性支氣管炎的咳嗽症狀一般持續三週,逾九成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經人們咳嗽的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播。 --> 風險因素包括吸煙、塵埃和空氣污染。一小部份病症是高量空氣污染物或細菌直接引起,細菌包括肺炎黴漿菌和百日咳桿菌。急性支氣管炎的治療是休息、止痛藥(乙醯酚胺) 和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幫助退燒。 慢性支氣管炎的定義是持續兩年或以上,每年裡超過三個月的有痰咳嗽。大部分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吸煙是最常見的致病原因,其他原因包括空氣污染和基因(後者重要性較低)。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是戒煙、疫苗預防、復康治療、吸入性支氣管擴張劑和類固醇。一些患者需要長期吸氧治療或肺臟移植。 急性支氣管炎是最常見的病症之一。分別約5%成人和約6%兒童每年最少一次出現症狀。在2010年,慢性阻塞性肺病3億2900萬人,即約5%人口。在2013年,它引起的死亡數字為2900萬,比1990年的2400 萬有所上升。.

新!!: 東德和支气管炎 · 查看更多 »

政治犯

政治犯(political prisoner),是指以一些人对犯罪时有政治目的,或者以政治目的被认罪的人的称呼,其歷史可以上朔到古代。但由於政治犯本身通常不涉及暴力行為,因此也被称作良心犯或持不同政見者。由于这个称呼是主观性的,對於一個犯人是否為政治犯通常爭議很大,被一國政府認定是不法人士或恐怖主義者的犯人可能自另一國看來是政治犯。因此,關於政治犯的國際爭執通常很激烈,一些政府甚至否认政治犯的存在。.

新!!: 東德和政治犯 · 查看更多 »

教师之家

教师之家(Haus des Lehrers)是一座柏林建筑,位于亚历山大广场附近。该建筑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时期建造,始建于1962年,1964年完工。其最著名的特色是二层到五层间的壁画,由瓦尔特·沃马卡设计,其标题是《我们的生活》(Unser Leben),描绘了东德社会中不同的职业群体。 2003年11月,在教室之家一侧建起了柏林会议中心。.

新!!: 東德和教师之家 · 查看更多 »

教廷

在天主教會,教廷(Curia;或稱為「廷」)是個別教會/地方教會的管理人員與機構組成之團體,主要功能為輔助主教等高級神職人員管理與領導教會。其狹義上指各教區的「教區廷」,廣義上則包含羅馬教廷等實施聖統制的基督教宗派之核心領導機構。 與其他天主教會的機構相同,「教廷」的組織雛形來自於古羅馬。「Curia」(英語對應字為「court」,與法院同字)是古羅馬的一種地方統治單位,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也負責管理各地方的教會事務。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原有世俗政治的「Curia」消失,但教會的「Curia」仍延續下來,並演變為今日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的使用上,「教廷」一詞常等同於羅馬教廷,而天主教會本身也如此使用,如聖座在中華民國的外交代表機構,就被稱為「教廷駐華大使館」。.

新!!: 東德和教廷 · 查看更多 »

教会

教会是指基督教的團體,一方面指指所有基督徒的整體(普世教會);另一方面是有形的基督徒组织(個別性的教會)。一般人常將教會與“教堂”(指的是教会建築)混為一談,因为教会的组成並不需要固定建築。 教會是由一群與耶穌基督有生命連結的基督徒,並以耶穌基督為磐石和房角石,且建立在使徒和先知所立真理的根基上,聚集連結而成的生命見證體。.

新!!: 東德和教会 · 查看更多 »

.dd

.dd(源自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一词的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中“Deutsche Demokratische”的缩写“DD”)是互联网号码分配局(IANA)计划分配给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的国家及地区顶级域(ccTLD),但因为两德统一,分配操作从未在根域名服务器上发生。有考证显示,该域仅在德国耶拿大学内部用于电子邮件服务器,即“uni-jena.dd”。 需要注意的是,在IANA根据语言代码整理的顶级域参考文件中可找到dd的踪影,但显示信息为“已于1990年10月30日废除”。.

新!!: 東德和.dd · 查看更多 »

195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十六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于1956年11月22日至12月8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其间本届奥运会的马术比赛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进行。.

新!!: 東德和195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1956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七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56年1月26日至2月5日在意大利科蒂纳丹佩佐(Cortina d'Ampezzo)举行。.

新!!: 東德和1956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196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没有描述。

新!!: 東德和196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1960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八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60年2月18日至28日在美国加州的斯阔谷(Squaw Valley)举行。.

新!!: 東德和1960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196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十八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又稱為1964年東京奧運,於1964年10月10日至10月24日在日本东京举行。 東京將于2020年第二次举办奧林匹克運動會。2020年東京奧運将是第四度在亞洲舉行的奧運會,也是21世紀在首度在日本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新!!: 東德和196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196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九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64年1月29日至2月9日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举行。37个国家和地区的1111名运动员参加。前苏联再次蝉联奖牌总数第一,金牌11枚,银牌8枚,铜牌6枚。奥地利和挪威队分获第二、三名。上届获2枚金牌的前苏联女选手利·斯科布利科娃在本届冬奥会中又囊括了全部4枚速滑金牌,创造了冬季奥运会史上的奇迹。花样滑冰3枚金牌全部被欧洲选手获得,前苏联队夺得了冰球冠军。.

新!!: 東德和196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196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十九屆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於1968年10月12日至27日在墨西哥的墨西哥城舉行,为期15天。.

新!!: 東德和196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1968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十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68年2月6日至2月18日在法国格勒诺布尔举行。.

新!!: 東德和1968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二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72年8月26日至9月11日在联邦德国慕尼黑设计独特的奥林匹亚体育场举行。.

新!!: 東德和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197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十一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72年2月3日至2月13日在日本札幌举行。這是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首次在亞洲舉辦。.

新!!: 東德和197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197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二十一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76年7月17日至8月1日在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举行。.

新!!: 東德和197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1976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十二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76年2月4日至2月15日在奥地利的因斯布魯克举行。在1970年5月,国际奥委会投票选举出由美国的丹佛市来承办本届冬奥会,但后者在1972年因地方财政和环境上的诸多问题而被取消了主办权。之后,奥委会决定让也是当年申办城市之一的加拿大惠斯勒来举办,可又受到当地政府换届的影响,而无法在相关事宜上达成一致。最后,国际奥委会决定将举办地定在曾举办过1964年冬奥会的奥地利因斯布魯克。.

新!!: 東德和1976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198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二十二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80年7月19日至8月3日在苏联莫斯科举行,这是奥运会首次在社会主义国家举行。其主会场是莫斯科的中央列宁体育场。.

新!!: 東德和198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1980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十三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80年2月14日至2月23日在美国纽约州的普莱西德湖()举行。另外一个候选城市是加拿大的温哥华,但其在最后的投票阶段主动退出。.

新!!: 東德和1980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198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二十三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84年7月28日至8月12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

新!!: 東德和198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198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84年2月8日至2月19日在南斯拉夫波黑的首府萨拉热窝举行。本届冬奥会的其它三个候选城市是日本的札幌、瑞典的法伦和哥德堡。.

新!!: 東德和198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198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二十四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又称1988年夏季奥运会或汉城奥运会,於1988年9月17日至10月2日在韓國首都漢城(現名首爾)揭幕,先前的第十屆亞洲運動會亦在同樣地方揭幕,當時是1986年下半年。.

新!!: 東德和198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1988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1988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即第十五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月13日至2月28日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卡尔加里举办,由加拿大总督让娜·索韦揭开序幕。这届奥运会在经济上非常成功,它带来了几百万加元的盈利。这次奥运会也为长时间影响了卡尔加里,为这座城市展开了新的篇章。共有57个国家、地区参加了这届运动会。本届冬奥会的吉祥物为两只小熊。 1988年的冬季残奥会也是最后一次在不同城市举行的一届,之后的各届的残奥会都在相同或临近城市举行。但直到2010年由同一國家的溫哥華冬季帕拉林匹克運動會起才確定奧運會與帕運會會相同城市。.

新!!: 東德和1988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 查看更多 »

1990年东德大选

1990年东德大选,于1990年3月18日举行,为东德成立以来首次自由选举,本次选举共选举出东德人民议会的400个席位。作为原东德执政党统一社会党的后继政党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现名左派党)成为人民议会第三大党。在2004年的勃兰登堡州议会选举中获得执政权力,在2013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中成为德国下议院第三大党。.

新!!: 東德和1990年东德大选 · 查看更多 »

430事件

430事件(Sự kiện 30 tháng 4 năm 1975),亦稱西貢陷落或西貢解放,是指至1975年4月30日為止,越南共和國(南越)政權垮台、及其首都西貢由越南人民軍(北越軍)和越共攻下的過程。該事件標誌著越南戰爭的結束,並展開了一段由越共臨時政府——越南南方共和國統治南方的過渡時期。當該時期於1976年結束後,南北正式合併為統一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而西貢也在那年更為今名——胡志明市。 在該次事件中,自1975年初便一路順利南下的北越軍於4月開始對西貢展開攻勢,由陸軍大將文進勇擔任指揮官,南越方面則由第3軍司令阮文全中將負責首都周圍的防守兵力。在4月27日至29日間實施重砲轟炸和地面襲擊後,北越和越共部隊弭平越南共和國軍(南越軍)的抵抗並進入西貢市區、佔領了若干重要設施和據點,並在南越總統府獨立宮(今統一宮)升起越共的旗幟,而總統楊文明向北越宣布了無條件投降。 在4月30日北越進城掌控大局之前,數萬名的越南市民、數千名美國人和其他國家的旅越者就以西貢為中心展開了逃難,其中以美國海軍和陸戰隊為主力進行的「常風行動」成為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直升機疏散行動。除了難民的出逃外,430事件後的越南政府也一度基於社會政策,而有計畫地順勢減少了更多的西貢人口。.

新!!: 東德和430事件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前东德民主德國民主德国民德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