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基尔福四人案

指数 基尔福四人案

基尔福四人案(Guildford Four)中的四个人是指保罗·希尔(Paul Michael Hill)、杰利·康隆(Gerard "Gerry" Conlon)、帕特里克·“帕蒂”·阿姆斯特朗(Patrick "Paddy" Armstrong)和卡洛·理查德森(Carole Richardson),他们于1975年10月在英国被错误指控为基尔福酒吧爆炸案的主谋。该爆炸案造成5人丧生及數十人受伤。希尔、康隆等4人坐了15年的冤狱,后來上訴成功推翻定罪而得以被释放。2005年2月9日,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对基尔福、伍尔维治爆炸案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和家庭发表声明,他说:“我对他们在这件事中受到的折磨和不公正的待遇感到十分的抱歉……他们理应得到全面的、公開的平反。”2014年6月21日,蓋瑞•康隆因为肺癌死于贝尔法斯特的家中。.

28 关系: 口供參議員奥斯卡丹尼爾·戴-劉易斯以父之名保釋北爱尔兰備忘錄內政部美國羅伯特·弗朗西斯·甘迺迪爱尔兰共和军电影無期徒刑監獄衛報謀殺谎言贝尔法斯特肺病自传英国英国广播公司英格蘭及威爾斯首席法官恐怖主义死刑毒品托尼·布莱尔

口供

口供(台灣外華語地區法律用語)或自白(中華民國(台灣)法律用語),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与案情相关的口头陈述(供述)的简称,是刑事訴訟中证据的一种。 口供在歷史上對於刑事訴訟相當重要,可說是「證據之王」。例如中國民間傳說的包青天辦案,總是以讓犯人在衙役謄寫為書面的口供上畫押,才能算是破案。歐洲中世紀的獵巫審判,極其刑求之能事,也是要從嫌犯口中逼出親口認罪,才能判刑;其理論是,若嫌犯真是被魔鬼附身的巫師,必須用極度的肉體痛苦把魔鬼逼出來、把此人淨化;若嫌犯不是巫師,則上帝會保佑他安然度過種種刑求。.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口供 · 查看更多 »

參議員

#重定向 上議院.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參議員 · 查看更多 »

奥斯卡

奥斯卡是一个西欧男性名字。最常见的英文拼法为Oscar。奥斯卡在盖尔语支里意思是“爱鹿者”,也是爱尔兰神话的一位人物。在古英语裡意思是“神的矛”。在北约音标字母里代表字母“O”。.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奥斯卡 · 查看更多 »

丹尼爾·戴-劉易斯

丹尼尔·迈克尔·布莱克·戴-刘易斯爵士(英语:Sir Daniel Michael Blake Day-Lewis,),生于英国伦敦,知名英国及爱尔兰电影演员,他是美國奥斯卡金像奖自1929年創立以來,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三度榮膺奥斯卡影帝頭銜的男星。。 他在2014年獲英廷冊封為下級勳位爵士,以肯定他在演藝方面的成就。"", London Gazette, 14 June 2014, p.b2.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丹尼爾·戴-劉易斯 · 查看更多 »

以父之名

《以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是一部於1993年上映的英國電影,吉姆·谢里丹导演,丹尼爾·戴-劉易斯主演。根據在英國北愛爾蘭發生的著名冤獄事件基爾福四人案(Guildford Four)改編,获得柏林影展金熊奖。.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以父之名 · 查看更多 »

保釋

保釋是指犯罪嫌疑人被拘捕或裁定羁押後,在司法程序完成前,繳納一定保證金或接受特定的条件來獲得暫時釋放的法律程序。其目的為防止犯罪嫌疑人逃跑,以保证刑事诉讼能顺利地进行。若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配合相关机关的工作正常到案,则返还保证金。.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保釋 · 查看更多 »

北爱尔兰

北爱尔兰(Northern Ireland;Tuaisceart Éireann;Norlin Airlann)是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政治实体之一,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面积14,139平方公里,首府是贝尔法斯特。.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北爱尔兰 · 查看更多 »

備忘錄

備忘錄(memorandum,簡寫為 memo),意指任何一種能夠幫助記憶,簡單說明主題與相關事件的書面資料。它源自於memorandum est,由動詞 memoro (原義是「提及、回憶、相關的」),所形成的動名詞,意為:「這是應該被記住的」。 在商業辦公、法律文件或外交談判中,一些非正式或半正式的文件通常都會被稱為備忘錄,可以是簡單的字條、文件,或是通訊記錄。備忘錄可以有各種形式,也不一定有固定格式,各個機構內部可以自行決定它的格式。在中国大陆政府及国有企业内部的会议中,備忘錄被称为会议纪要,有时可以发挥行政上的契约和指令作用。 作為法律文書,備忘錄記錄了某些交易或是契約,但是缺乏完整的法律強制性,其中包括了政治備忘錄、諒解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MoU)、協議備忘錄(Memorandum of agreement)、聯合備忘錄(Memorandum of association)等。迪安·艾奇遜曾說過:「備忘錄寫作的目的,不在於提醒閱讀者,而是在保護寫作者。」 Category:法律文書 Category:法律术语 Category:商業術語 Category:文件 ru:Инвестиционный меморандум.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備忘錄 · 查看更多 »

內政部

內政部是部分國家政府管理國內重要政務的政府機關所使用的名稱,一般包括警察和內部保安、災害管理、管理地方自治事務、選舉、公共行政、入境及移民歸化事務等。但部分國家並沒有內政部的設置,包括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即是將國家的內部政務,分別由不同的機關負責。警察通常歸内政部指挥。.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內政部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羅伯特·弗朗西斯·甘迺迪

羅伯特·弗朗西斯·“博比”·甘迺迪(英语:Robert Francis "Bobby" Kennedy,),美国政治人物,也常以他的英文縮寫RFK稱呼他。他是民主黨員,曾任美国司法部长、紐約州國會參議員,為现代美国自由主义的标志性人物。第35任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是他的兄長,他曾參與1968年美國總統選舉的民主黨黨內初選,但在同年遭到刺殺。.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羅伯特·弗朗西斯·甘迺迪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共和军

爱尔兰共和军(英文:Irish Republican Army,簡稱IRA;愛爾蘭語:Óglaigh na hÉireann),曾为爱尔兰独立,後为统一北爱尔兰而战斗的组织。中文圈常指臨時派愛爾蘭共和軍,但以下組織皆稱為愛爾蘭共和軍:.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爱尔兰共和军 · 查看更多 »

电影

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影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起來,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電影中看起來連續的畫面,是由一幀幀單獨的照片構成的,至於關於電影中運動的感知,是因為人們因為視覺上的飛現象(Phi phenomenon),使得對一連串靜態圖片卻會造成移動的錯覺。傳統對電影中運動感知的理解是因為視覺暫留,使得圖像離開後,仍能在眼睛保留「視像」約十分之一秒。因此大腦感覺到圖像是「運動」的。但在1916年出版的德國心理學家(Hugo Münsterberg)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中第三章《深度感和運動感》中,雨果·明斯特伯格證明了外觀運動絕不是影像滯留(即視覺暫留)的結果,而是(但不僅僅是)對運動的連續階段的感知。 電影製作本身是藝術也是。電影可以由電影攝影機拍攝真實影像再製作而成,也可以利用傳統的動畫技巧繪製圖畫再拍攝圖畫而成,甚至可以利用電腦成像及计算机动画製作電影,也可以在電影中利用上述所有的技術及其他視覺效果。電影技術發展初期有各種不同的放映速度,但現時電影都多以每秒二十四格圖像作放映標準。 路易斯·普林斯于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进版的单镜头摄影机(即MkII)拍摄了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他在利兹的汉斯莱特区的惠特利工厂以及惠特利位于朗德海的家--奥克伍德农庄展出了他这第一部电影。 电影成为第七艺术的来由是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Ricciotto Canudo),他在于1911年发表的一篇《第六艺术的誕生》(Birth of the 6th art),將電影放在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詩之後,他後來又加入了早在電影之前就有的舞蹈,因此电影就成為第七藝術。也有一些說法是將早在電影問世前就有的戲劇放在电影之前,以此方法來算,電影就成為第八藝術。 如今,許多電影仍然用能把影像記錄到膠捲上的攝影機來拍攝。膠卷經過沖洗之後,再用放映機來運行膠卷。放映機可以發出光線,透過膠卷,這樣影像就在銀幕上顯示出了。自從有聲電影發明以來,大多數的電影都是有聲電影。最近許多電影都用數碼攝像機來拍攝,放映的時候,可以用數位放映機,也可以把數位影像轉置到傳統的膠片上。这种方法可避免膠片長時間存放的失真。.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电影 · 查看更多 »

無期徒刑

無期徒刑或终身监禁一般是指判决对犯人囚禁終生的刑罰,是大部份國家地區(不一定已廢除死刑)中最高的刑罰之一。不同地方對這種自由刑有不同的用詞以及定義,例如,漢字文化圈國家和地區的稱呼是:.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無期徒刑 · 查看更多 »

監獄

監獄,中國歷史古代稱囹圄,是拘禁囚犯的場所。 在美国,有部分监狱是私营的。如美国感化公司。.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監獄 · 查看更多 »

衛報

《衛報》(The Guardian),英國的全國性綜合內容日報。1819年爆發彼得盧屠殺事件,創刊人英國記者John Edward Taylor揭露事件的事實。1821年,《曼徹斯特衛報》創刊,因總部設於曼徹斯特而得此名。1855年改為日報。1872年起,斯科特主持编务,将《曼徹斯特衛報》变得高雅生动,奠定了该报成为全国性高级报纸的基础。1959年《曼徹斯特衛報》更名為《衛報》,成为英国第二大高级报纸。《衛報》總部於1964年遷至倫敦,不過於曼城和倫敦均設有印刷設施。一般公眾視《衛報》的政治倾向為左派,《衛報》受到重視的領域包括世界主義觀點、文藝報導和評論、外國通訊。《衛報》與《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同為英國三個著名的高级报纸。.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衛報 · 查看更多 »

謀殺

謀殺是一項普通法罪行,是蓄意以任何方法結束生命,或使他人受嚴重傷害後死亡。基於生命權是行使一切權利的基礎、且一旦喪失無法回復,謀殺在所有普通法國家中都是最嚴重的刑事罪行之一,謀殺罪(或殺人罪)的法定刑通常即為該國刑法所允許的最高刑罰(例如死刑、終身監禁或法定最高監禁年期)。.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謀殺 · 查看更多 »

谎言

谎言是以非现实为目的的陈述。这种沟通手法被称为说谎或詐騙,而長期使用这种手法獲利的人可能被称为骗子。谎言可被用于获得帮助、人际关系或心理慰藉。一般来说,“谎言”一词具有负面的含义,根据情况,传达谎言的人可能受到社会、法律、宗教或刑事制裁。 一些特定的情况下,谎言是被允许甚至被鼓励的。此終,当緊采用虚假信息的行为必會造成严重的殘酷后果。.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谎言 · 查看更多 »

贝尔法斯特

贝尔法斯特(英語:Belfast ;愛爾蘭語:Béal Feirste)位于爱尔兰岛东北沿海的拉干河口,在贝尔法斯特湾的西南侧,是英國北爱尔兰的最大海港及愛爾蘭島上最大的城市。始建于1888年,自1922年起成为北爱尔兰的首府。现有人口276,459,都會區579,554,是北爱尔兰政治、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工业城市。 19世紀初貝爾法斯特成為了一個大港口,而貝爾法斯特也成為了世界最大的亞麻布產地,號稱“Linenopolis”,此外造船業(製造泰坦尼克號的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位於此地)和香煙製造業也較為發達。1888年獲得城市地位。後來又發展起了宇航工業,是二戰後世界主要工業城市之一。 1970至80年代由於北愛爾蘭問題,該城市治安變差,成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城市之一。但到了21世紀它已經擺脫了這些問題的困擾,經濟穩定增長。他現在不但是一座港市,也因有喬治·貝斯特貝爾法斯特城市機場和貝爾法斯特國際機場而成為北愛爾蘭的交樞紐,是全球城市之一。.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贝尔法斯特 · 查看更多 »

肺病

#重定向 呼吸系统疾病.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肺病 · 查看更多 »

自传

自传是一个人写的关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傳記式文学体裁。主要是以回忆为主,中间夹杂一些自己的想法,抒发某种情绪,自传基本上是回憶錄的一種。 清朝人吳曾祺說:“傳者,傳也,所以傳其人之賢否善惡,以垂示萬世,本史家之事,後則文人學士亦往往效為之。”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也是自傳成份很重的信函。洛克菲勒規定洛克菲勒后代不能出自傳,但戴维·洛克菲勒打破了這個傳統而撰写了《抓住每分钱:洛克菲勒自传》。美國最著名的《》是发明家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1771年執筆,1788年完成,前后历时17年之久。著名的自传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前半生》、《甘地自传》、《達爾文自傳》、《我的奮鬥》、《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馬克·吐溫自傳》、《亨利·福特自传》、胡適《四十自述》、《沈從文自傳》、《張忠謀自傳》。 自傳的格式不拘,梁啟超(三十自述)一開始即吟古典詩一首以出之。也有作家將自傳以小說形式發表,如蕭紅的《生死場》。字數亦不拘,從數百言至數百萬言都有。 中國文人多注重道德倫理,自傳是否全然代表「真實」而「正確」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為了美化自己,通常有大量的「想像」與「虛構」成份。余英時指出中國古代以「家風」「世德」為主的自傳資料並無法突出一己的個性與人格。 今日求職都需要在履歷表上附上自傳。.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自传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国广播公司

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縮寫:BBC;又譯「英國國家廣播公司」以強調其公營地位)是英国的一家资金主要来自英国国民缴纳的电视牌照费且独立运作的公共媒体,也是世界最大的公共广播公司。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BBC一直垄断着英国的电视、电台广播业务。在1955年英国独立电视台成立之前,BBC一直是全英国唯一的电视、电台广播公司。今天BBC除了是一家在全球拥有高知名度的媒体,还提供其他各种服务,包括书籍出版、报刊、英语教学、交响乐团、互联网新闻服务。.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英国广播公司 · 查看更多 »

英格蘭及威爾斯首席法官

英格蘭及威爾斯首席法官()是英國英格蘭及威爾斯兩地司法機構和各級法院的首長,對兩地各級法官作出監督。傳統上,在英格蘭及威爾斯的法院當中,首席法官地位僅次於大法官,但自從《2005年憲制改革法令》在2006年4月3日生效後,大法官的司法職能遭到移除,才使首席法官取而代之。 首席法官也身兼英格蘭及威爾斯上訴法院刑事法庭庭長,在《2005年憲制改革法令》生效以前更身兼英格蘭及威爾斯高等法院皇座法庭庭長,隨後因落實改革才改由新設立的皇座法庭分庭庭長行使有關職權。根據《2005年憲制改革法令》,首席法官人選是由司法任命委員會轄下一個特別委任的委員會推薦和挑選的。.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英格蘭及威爾斯首席法官 · 查看更多 »

恐怖主义

賓拉登,蓋達組織的首領。 恐怖主義是指一种会造成其所有者做出,为了达成宗教,政治或其他意识形态上的目的而故意攻击非战斗人员(平民)或将他们的安危置之不理,有意制造恐慌的暴力行为之思想。各國在刑事法律上對恐怖主義的定義都不一致。 有些定義還將非法的暴力和戰爭包括在內。一般來說,犯罪組織以相似的手段來勒索保護費或執行沉默守則並不被視為恐怖主義,不過如果由具有政治動機的組織來實施這些行動也有可能被視為恐怖主義。 「恐怖主義」一詞帶有政治及情感上的含意Inside Terrorism,第32頁,其精確的定義便更難以辨識,從學術研究上可以找到上百個恐怖主義的定義。恐怖主義的概念具備爭論性,因為國家當局可用以將政敵或其他對手非法化,從而使國家武裝部隊可理直氣壯地打擊敵人(這種武力行為可能會被敵國描述為恐怖活動)。 恐怖主義由廣域的政治組織實行以達成他們的目的,這些政治組織包括左翼及右翼政黨、民族主義團體、宗教團體、革命分子及當權的政府。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是他們會不惜肆意向非戰鬥人員使用暴力來為團體、思想或個人爭取注意。.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恐怖主义 · 查看更多 »

死刑

死刑(英文:Death Penalty 或 Capital Punishment)亦稱極刑、處決、正法、伏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罰之一,指國家機關基於法律所賦予的權力,以結束犯人的生命作為刑罰。遭受此種剝奪生命權的犯人通常都犯下了嚴重罪行。儘管對“嚴重罪行”的定義時常有爭議,但目前保有死刑的國家中,一般來说,“蓄意殺人”必然是死刑的一個重要理由。 據大赦国际資料,截至2009年4月30日世界上超过67%的国家已经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了死刑,其中废止所有犯罪死刑的国家多达92个,废止普通犯罪死刑的国家为10个,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为36个(以过去10年未执行一例死刑为标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已達138个,而在法律上保留死刑的國家為105個,其中在实践中适用死刑的国家现在為59个。保持、恢復死刑制度的檢討在各國始終不斷,死刑存廢問題是難論是非對錯與治安相關數據佐證的價值觀之爭。 現今所有歐盟的成員國依據歐洲聯盟基本權利憲章第2條,禁止使用死刑,即使當中不少國家的民眾支持死刑。.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死刑 · 查看更多 »

毒品

毒品是指某些会使人严重成癮或是无成瘾性但会产生幻觉、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造成极大伤害的药品。.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毒品 · 查看更多 »

托尼·布莱尔

--(,),,生于苏格兰爱丁堡,英國政治家,1994年至2007年任工黨黨魁,1997年至2007年任英國首相。在2007年6月27日辭任黨魁、首相及下議院的英格蘭東北部塞奇菲爾德選區議員,另外又獲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委任為中东问题特使,直至2015年。 貝理雅自1994年7月21日起出任工黨黨魁,接替突逝的前黨魁約翰·史密斯。在他領導下,工黨進行重新定位及調整路線,結果在1997年英國大選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結束了保守黨長達18年的執政時期,而那次也是保守黨自1832年以來輸得至為慘烈的一次大選。布莱尔執政10年,是工黨歷史上在任最長的首相,也是該黨唯一一位帶領工黨連續三次贏得大選的首相。他在任內雖然進行了不少的成功改革,但因支持及參與美國領導的伊拉克戰爭,而使得其相關政策備受爭議。.

新!!: 基尔福四人案和托尼·布莱尔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