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土耳其童軍與女童軍聯盟

指数 土耳其童軍與女童軍聯盟

土耳其童軍與女童軍聯盟(Türkiye İzcilik Federasyonu, TİF、Scouting and Guiding Federation of Turkey)是土耳其的國家童軍與女童軍聯盟,目前擁有33,974名童軍成員(2011年)與2,883名女童軍成員 (2006年)。此聯盟於1950年成為世界童軍運動組織成員,1987年成為世界女童軍總會成員。.

15 关系: 君士坦丁堡大马士革奥斯曼帝国女童軍安卡拉小学世界女童軍總會世界童軍運動組織幼童軍土耳其童軍第一次世界大战約翰·史金納·威爾森贝鲁特阿勒颇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Constantinopolis;قسطنطینیه;现代İstanbul)又譯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舊名,現在則指伊斯坦堡金角湾與马尔马拉海之間的地區。它曾经是羅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Rosenberg, Matt.

新!!: 土耳其童軍與女童軍聯盟和君士坦丁堡 · 查看更多 »

大马士革

大马士革(دمشق;非正式的名称:沙姆大马士革,有时被直称为沙姆;在中文和合本《聖經》中則翻為大馬色;阿拉米语:ܕܪܡܣܘܩ)是亚洲国家叙利亚的首都,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有人持续居住城市(建城至今4000多年,而有人居時間更長達一萬年之久)。其在《回回館譯語》中被称為敵米石。.

新!!: 土耳其童軍與女童軍聯盟和大马士革 · 查看更多 »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新!!: 土耳其童軍與女童軍聯盟和奥斯曼帝国 · 查看更多 »

女童軍

女童軍或女童軍活動(Girl Guides and Girl Scouts)是一種童軍運動,原本只服務女孩或婦女,其組織橫跨各國童軍總會。這些組織早在1908年就開始發展,當時的女孩們希望或要求參與具草根性質的「男性」童軍運動。 在全球不同地區,女童軍活動已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方式。在部分地區,女性開始或嘗試參與童軍組織。在其他地區,女童軍組織則是開始或稍後開放男性加入,或是與男性童軍組織合併。 1928年,世界女童軍總會成立,共145個國家擁有其成員組織。2010至2012年,世界女童軍總會以3年時間慶祝女童軍活動成立100週年。目前在全球各地,女童軍成員共計超過1,000萬名。.

新!!: 土耳其童軍與女童軍聯盟和女童軍 · 查看更多 »

安卡拉

安卡拉(Ankara),曾有媒體簡稱土京,是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位於小亞細亞安那托利亞高原的中北部,人口約500萬,也是土耳其全国仅次于伊斯坦堡的第二大城市。.

新!!: 土耳其童軍與女童軍聯盟和安卡拉 · 查看更多 »

小学

小學(Elementary School),是人們接受最初階段正規教育的學校,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6歲到12歲為小學適齡兒童,為初等教育機構,小學階段教育的年限通常是5年或6年。小學教育階段後為中學教育階段。.

新!!: 土耳其童軍與女童軍聯盟和小学 · 查看更多 »

世界女童軍總會

世界女童軍總會(World Association of Girl Guides and Girl Scouts, WAGGGS),為一個全球性的女童軍組織,目前會員已達144個,於1928年成立,總部在英國倫敦。而其相對的組織為世界童軍運動組織。 世界女童軍總會的使命是在於使所有女性年齡層可以完全發展她們的所有潛力,學習做負責任的世界公民、教育領導者、以及尋找長期的價值觀。 網站官方語言為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

新!!: 土耳其童軍與女童軍聯盟和世界女童軍總會 · 查看更多 »

世界童軍運動組織

世界童軍運動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Scout Movement, WOSM,)為全球最大的國際童軍活動組織,總共有168個會員。這些會員為經認證的國家童軍組織,共轄有4,000萬名參與者。世界童軍運動組織成立於1922年,其營運總部設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法定總部則為瑞士日內瓦。世界童軍運動組織的相對組織為世界女童軍總會。 世界童軍運動組織的使命,是「藉由以童軍諾言和童軍規律為基礎的主要體制,對於青少年的教育做出貢獻,協助建構出個人自我實踐的社會,和在社會中扮演建設性的角色」。該組織由地理分區組成,並由世界童軍會議、世界童軍委員會與世界童軍局進行運作。 世界童軍運動組織共有3個世界童軍中心。大約每隔4年,會在該組織贊助下舉辦世界童軍大露營,也會邀請世界女童軍總會成員參與。該組織也會舉辦世界羅浮童軍大會(對象為17至26歲青少年)與(對象為童軍服務員)。為一個獨立理事會所運作的永久基金會,主要支持與捐助全球各地由世界童軍運動組織所聯合的童軍活動計畫。 世界童軍運動組織為非政府組織,於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中具有。.

新!!: 土耳其童軍與女童軍聯盟和世界童軍運動組織 · 查看更多 »

幼童軍

幼童軍(Cub Scouts)是國際童軍運動中的成員之一,對象主要為7、8歲至10、11歲的兒童。在某些國家中,幼童軍被稱呼為「小狼」或「小狼隊」(Wolf Cubs,通常簡稱為Cubs),而這個階段的活動也通常被稱為「幼童軍活動」(Cubbing)。起先,跟童軍相同,幼童軍只招收男性;女性則是另外加入幼女童軍。1990年起,多個國家的幼童軍才正式開放招收男性或女性兒童,但在美國童軍,其幼童軍仍然只招收男性。一些國家同時擁有海童軍版本的幼童軍。.

新!!: 土耳其童軍與女童軍聯盟和幼童軍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

土耳其共和国(Türkiye Cumhuriyeti)是一個橫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尔干半岛的东色雷斯地區。北臨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格鲁吉亚、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屬黑海海峽,別稱土耳其海峽,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伊斯坦堡是最大城市,但其首都是位處安納托利亞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 目前正申請加入歐盟,但是歐盟因北塞浦路斯、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人權及新聞自由等問題暫時拒絕土耳其加入。土耳其由2009年起为突厥議會成员国。 其氣候屬地中海氣候,南部和西部氣候溫和,夏季乾熱,冬季多雨:黑海沿岸,涼爽濕潤;內陸、東北、東南則冬季寒冷,夏季乾熱。.

新!!: 土耳其童軍與女童軍聯盟和土耳其 · 查看更多 »

童軍

#重定向 童軍活動.

新!!: 土耳其童軍與女童軍聯盟和童軍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土耳其童軍與女童軍聯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約翰·史金納·威爾森

約翰·史金納·「貝爾蓋」·威爾森(John Skinner "Belge" Wilson,),為蘇格蘭籍童軍活動的權威與朋友,與羅伯特·貝登堡為同一時代人物,曾組織與領導國際童軍局(世界童軍運動組織世界童軍局前身)。1938年至1939年,威爾森接替過世的,擔任代理局長;1939年,他當選新任局長,直至1951年卸任,隨後又擔任4年的世界童軍運動組織榮譽會長。.

新!!: 土耳其童軍與女童軍聯盟和約翰·史金納·威爾森 · 查看更多 »

贝鲁特

贝鲁特(بيروت ;Պէյրութ Peyrut’ Βηρυτός Bērytós;拉丁語:Berytus;希伯來語:בְּאֵרוֹת Be’erot;阿拉姆語:Birot בירות;Beirut;Beyrouth;Beyrut)是黎巴嫩的首都,位於贝鲁特省的地中海沿岸,是該國最大的海港。因為最近一直沒有進行人口普查,故其具體人口未知。2007年時估計有100萬到200萬之間。該地名首次出現於古埃及的阿馬爾奈文書中,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5世紀,并一直有人類居住,與鄰國敘利亞的大馬士革並列為世界最古老城市之一。 貝魯特不僅是黎巴嫩政府所在地,同時對黎巴嫩經濟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貝魯特中央區、哈姆拉街、阿什拉斐葉區等地有眾多公司與銀行。此外還有許多著名出版社、劇院,夜生活豐富,因此也成爲了區域內的文化中心。20世紀末期因黎巴嫩內戰被毀,經歷了大重建。 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網絡將貝魯特評定為Beta級全球城市。 2009年被《紐約時報》評為最佳旅遊城市, 同年孤獨星球將其評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根據美世諮詢2010年的研究,貝魯特是中東消費水平第四高的城市,在中上等收入國家中排第15位。 2011年,萬事達指出貝魯特是中東和非洲旅遊消費第二高的城市。.

新!!: 土耳其童軍與女童軍聯盟和贝鲁特 · 查看更多 »

阿勒颇

--颇(حلب;阿拉米语:ܚܠܒ )又譯作阿勒--,是叙利亚北部城市,阿勒颇省的首府。 叙利亚内战前,阿勒颇拥有逾200万人口,是叙利亚的第一大城市。从历史上看,阿勒颇是人类最古老的定居点之一,考古学发现在公元前5000年时这里就有人居住。古希腊人称这座城市为“贝罗埃亚”。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这里称为哈勒普。阿勒颇的名字在法国托管时期才开始官方使用。 阿勒颇占据了幼发拉底河和地中海之间的关键位置,是古代商路上的一个重要地点。开始时它只是建在一些小山丘上的小城,后来发展成大型城市。以阿勒颇为中心形成的阿勒颇省占据了1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拥有约370万人口。 敘利亞內戰在2011年爆發後,2012年開始的阿勒颇之战在市內造成嚴重破壞。.

新!!: 土耳其童軍與女童軍聯盟和阿勒颇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