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劉方

指数 劉方

劉方()京兆郡長安縣人,北周和隋朝將領。他以平定交州李佛子之亂和遠征林邑而出名。 北周時為上士,因戰功,授上儀同。680年,楊堅成為北周丞相,劉方跟隨韋孝寬,前往相州討伐尉遲迥,因功,授開府儀同三司,封河陰縣侯。 581年,楊堅代北周自立,建立隋朝,進封公爵。583年,追隨衛王楊爽自白道攻打突厥,升大將軍。此後,歷任甘州刺史、瓜州刺史。 交州人李佛子據越王故城起兵造反,遣兄子李大權佔據龍編城、別帥李普鼎佔據鳥延城。602年,在左僕射楊素推薦下,劉方擔任交州道行軍總管,以度支侍郎敬德亮為長史,統帥二十七營進軍前往討伐。劉方治軍嚴格,犯禁令者皆斬。若有士兵生病,劉方親自前往看病。行軍至尹州,敬德亮得了重病。劉方前往探病,見敬德亮病危,傷心地悲泣嗚咽,一行人無不感動。劉方行軍至都隆嶺,李佛子派2000人攻擊,劉方派營主宋纂、何貴、嚴願等人將其擊敗。隨後進兵與李佛子對峙,遣人向李佛子曉以利害。最終李佛子投降,被押送長安。 此後,劉方任驩州道行軍總管,以尚書右丞李綱為司馬,負責經略林邑。劉方派遣欽州刺史甯長真、驩州刺史李暈、上開府秦雄等人攻打越常,又自與大將軍張愻、司馬李綱等人,率水軍攻打比景。605年,劉方率水軍到達入海口,林邑王范梵志派兵把守要塞,但被劉方擊敗逃走。隋軍沿闍黎江進軍,林邑軍在南岸設立防柵。劉方通過大量設置旌旗、敲打金鼓來示威,林邑軍驚恐潰散。劉方命以弓弩射擊大象,大象負傷,回頭衝亂了林邑軍隊的陣腳,使其傷亡慘重,在退卻途中被俘虜上萬人。渡過区粟、越過六里,擊敗沿途遭遇的林邑部隊。隨後沿大綠江而進,擊破沿途各處要塞。經過馬援銅柱,又南進八日,到達林邑國的國都。林邑王范梵志棄城逃往海上。隋軍自林邑王廟中掠得了金人,洗劫了林邑王宮殿,勒石紀功而還。因當地酷熱,隋軍腳上浮腫,死者十之四五。劉方也因病在歸國途中死去。追贈上柱國、盧國公。其子劉通仁嗣。.

31 关系: 尉遲迥上士交州京兆尹北史北周刺史前李朝突厥瓜州甘州相州隋书隋朝韦孝宽馬援銅柱驩州龍編范梵志開府儀同三司钦州市長安縣长安柱国林邑李大權李佛子李纲楊堅楊素楊爽

尉遲迥

尉遲迥(),字薄居羅,父尉迟俟兜,母昌乐大长公主,周太祖宇文泰的外甥,爵封蜀國公,官拜相州(今河南安陽)總管。.

新!!: 劉方和尉遲迥 · 查看更多 »

上士

上士是職銜的等級。 民國3年7月,頒布《文官官秩令》,頒布了全國文官官秩,官分九秩,即上卿、中卿、少卿、上大夫、中大夫、少大夫、上士、中士、少士,另設同中卿、同上大夫。 另外可以指軍人的職銜,屬於士官,中華民國國軍上士多半擔任副排長的職務。在中華民國的軍銜制度中,上士之下的階級為中士,上士之上的階級為士官長。 中華民國國軍的士官(包含士兵)共分九級,上士相當於美國陸軍或美國海軍陸战隊的Staff Sergeant、美國空軍的Technical Sergeant、或美國海軍的Petty Officer 1st Class;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相對應官階為三級士官。 Category:军衔 Category:中華民國官制.

新!!: 劉方和上士 · 查看更多 »

交州

交州是古地名,其范围在其近八百年的历史中常有变化,通常包括現在的越南北、中部和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部分。有时还包括現在的中国广东省、海南省。.

新!!: 劉方和交州 · 查看更多 »

京兆尹

京兆尹,中國古代官職,相當於今日首都地區的行政首長。三國以後改稱京兆郡。.

新!!: 劉方和京兆尹 · 查看更多 »

北史

《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100卷,含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上起北魏登国元年(386),下迄隋义宁二年(618),记北朝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及隋六代二百三十三年史事。《南史》與《北史》是唐初史学家李延寿的作品,《北史》主要在《魏》、《齊》、《周》、《隋》四書基礎上刪訂改編而成,並參考各種雜史,“鸠聚遗逸,以广异闻”,“除其冗长,捃其菁华”,體例完整,文字優美。他撰写这两部书是为了“追终先志”,继承父亲李大师(570-628)未完成的事业。.

新!!: 劉方和北史 · 查看更多 »

北周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宋朝以后鲜用),由宇文氏建立,定都長安,北周自建國后,統治實權一直在霸府宇文護身上,皇帝無力與之抗阻,為了擺脫宇文護的束縛,經過一連串的計畫與鬥爭,北周武帝終於殺死了宇文護,掌握大權,並以德施政,人民安樂,在位時更成功滅北齊,統一北朝。但他死後三年,北周便被杨坚的隋朝所滅,后由隋滅陳,統一中國。.

新!!: 劉方和北周 · 查看更多 »

刺史

刺史,中国古代職官名,本為御史的一種,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但经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為「御史」之意。.

新!!: 劉方和刺史 · 查看更多 »

前李朝

前李朝(Nhà Tiền Lý)是指由6世紀中期越南北部地區領袖李賁為開始的萬春國(後稱野能國)勢力。由於後來11世紀初出現了李朝,所以這個由李賁建立的勢力又被稱爲前李朝。勢力範圍包括梁朝的交州梁朝把交州分成幾個小州:交州(州治在龍編城;即北寧省仙遊縣,在河內市東北)、在沿海一帶置黄州(州治在越南廣寧省)、在前九真郡地區(州治在越南清化省)置愛州、在前日南郡九德縣地區(州治在越南河靜省德壽縣)置德州、在前鬱林郡(州治在中國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置定州、另外新建立了另外一個州。等鄰近數州,以南與占城國交通。這勢力一直在斷斷續續地與梁朝爭持下鞏固下來,一直至隋文帝仁壽二年末三年初(603年)被隋朝兼併。.

新!!: 劉方和前李朝 · 查看更多 »

突厥

突厥(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Turkic),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新!!: 劉方和突厥 · 查看更多 »

瓜州

州可以指:.

新!!: 劉方和瓜州 · 查看更多 »

甘州

#重定向 甘州区.

新!!: 劉方和甘州 · 查看更多 »

相州

州可以指:.

新!!: 劉方和相州 · 查看更多 »

隋书

《隋书》,唐魏徵等撰。隋文帝時,王劭已撰成《隋書》八十卷。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令狐德棻首先提出修 齊、梁、陳、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隔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数年仍未成书。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命房玄龄监修隋史,另纪传部分监修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贞观十年(636年)成书。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35年。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38年歷史。.

新!!: 劉方和隋书 · 查看更多 »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新!!: 劉方和隋朝 · 查看更多 »

韦孝宽

韦孝宽(),名宽,一名叔裕,字孝宽,以字行,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出自京兆韦氏东眷,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的军事家,京兆韦氏郧公房始祖。.

新!!: 劉方和韦孝宽 · 查看更多 »

馬援銅柱

援銅柱(Cột đồng Mã Viện)指的是公元43年馬援平定嶺南之後,在交趾設立的銅柱。 馬援銅柱的記載始見於晉代的《廣州記》。公元43年,馬援平定了二徵夫人的叛亂,追擊其餘黨都羊至居封縣。都羊投降,馬援豎立了兩個銅柱,以標示漢朝國界的最南端。 相傳馬援害怕交趾人再次反叛並摧毀銅柱,在豎立銅柱的時候,對天祈禱:「銅柱折,交趾滅。」此後的交趾人害怕銅柱折斷,便在其下填埋石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兩座丘陵。陳仲金,《越南史略·第一卷·第二部分·第三章》 根據《隋書》的記載,劉方征討林邑國的時候,曾率軍經過馬援銅柱。唐元和年間,安南都護馬總新豎立銅柱兩個。 在越南脫離南漢獨立之後,馬援銅柱從史書記載中逐漸消失。1272年蒙越戰爭休戰之際,元世祖曾派人到越南,尋找馬援銅柱的位置;但陳聖宗派人答覆稱:銅柱歲久湮沒,不知在何處,無法找回。此事最終不了了之。陳仲金,《越南史略·第一卷·第三部分·第四章》 馬援銅柱現已不存,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稱其在象林縣的南部,而黎崱的《安南志略》則稱在欽州古洞上,《大越史記全書》沿用了欽州古洞說。《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之三·屬東漢紀》:「〔馬援〕乃立銅柱為漢極界。(銅柱相傳在欽州古洞上。援有誓云:「銅柱折,交州滅。」我每以石培之,遂成丘陵,恐其折也。唐馬總又建二銅柱於漢,以為伏波之裔,今未詳所在。左右二江合有其一。)」《欽定越史通鑑綱目》則稱其在富安省境內。 但阮朝高春育編纂的《大南輿誌要編》中記載,富安省境內根本沒有銅柱的遺跡,因此他認為馬援豎立銅柱不是史實。而越南歷史學家陶維英則認為位於今日乂安省的城山(núi Thành)。.

新!!: 劉方和馬援銅柱 · 查看更多 »

驩州

驩州,隋朝時設置的州,唐宋明仍置。 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德州置,治所在九德縣(今越南乂安省榮市)。轄境相當今越南河靜省和乂安省南部。唐朝武德五年(622年)改名南德州,八年又改名德州。貞觀元年(627年)復名驩州。其後轄境縮小。戶九千六百一十九,口五萬八百一十八。下轄四縣:九德縣、浦陽縣、越裳縣、懷驩縣。1036年越南李朝改名義安州。.

新!!: 劉方和驩州 · 查看更多 »

龍編

可以指:.

新!!: 劉方和龍編 · 查看更多 »

范梵志

范梵志(Phạm Phạn Chi,),一作商菩跋摩(Sambuvarman),是林邑國第四王朝第二代君主。 隋大業元年(605年)二月,隋煬帝以林邑國缺朝貢之禮為由,遣大將劉方率軍進攻林邑,渡奢黎江,與梵志交戰。因林邑士兵騎巨象,劉方初戰不利。劉方命隋軍多掘小坑,以草掩蓋,隨後再向林邑挑戰。隋軍佯敗後退,梵志率軍追擊,所騎大象多陷於坑中,林邑大敗。五月,劉方兵臨林邑都城城下,梵志棄城逃入海中。隋军班师后,立即收复故地复国,随后奉表向隋煬帝謝罪,此後林邑國向中國朝貢不絕。 武德6年(623年)、武德8年(625年),梵志兩次向唐朝遣使朝貢。 Category:占婆王 F.

新!!: 劉方和范梵志 · 查看更多 »

開府儀同三司

#重定向 开府仪同三司.

新!!: 劉方和開府儀同三司 · 查看更多 »

钦州市

钦州市(邮政式拼音:Yamchow、Yen Chow)位于廣東西端,广西南部,北部湾沿岸。西界防城港市,北接南宁市,东邻玉林市,南临北海市及北部湾。前身是廣東下四府八鄉之一的欽縣。1965年後被當局劃廣西管轄,現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管辖的地级市,地处桂南台地丘陵区,北有罗阳山,东北为六万大山,西北为十万大山。钦江自东北向西南流经市区后出北部湾。总面积1.09万平方公里,人口320.93万。钦州为区内重要交通枢纽,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城市,南防铁路、钦北铁路和钦防铁路于市区交汇,钦州港为北部湾重要港口。.

新!!: 劉方和钦州市 · 查看更多 »

長安縣

長安縣,中國古縣名。 漢代初年置,其地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市區。隸屬於京兆尹。西漢、新、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唐等朝代曾定都於此。明清時期,長安縣與咸寧縣两县同城而治,為西安府府治。2002年,長安縣被撤销,设立西安市长安区。长安县之名经历两千两百年未改,西安之名是由唐宋的京兆府、元朝的安西路、奉元路而改,不是长安。.

新!!: 劉方和長安縣 · 查看更多 »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新!!: 劉方和长安 · 查看更多 »

柱国

柱国,又称上柱国,中國古代官名。战国楚置,时立覆军杀将有战功者为上柱国。北魏置「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武泰元年(528年),北魏孝莊帝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永安三年(530年)尔朱荣被杀后此官遂废。 大统三年(537年),西魏文帝以宇文泰有建中兴之功,又重新授予宇文泰柱国大将军之号。到大统十六年以前,总共有八人被拜为柱国大将军,当时号称「八柱国」。宇文泰总领百官,督中外军,为柱国之首,广陵王元欣则是因西魏皇族地位尊崇而挂名,其余六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共12個大将军,分掌禁旅。 *.

新!!: 劉方和柱国 · 查看更多 »

林邑

林邑(Lâm Ấp)是占族人于今越南中部地区建立的古国。根据中国古代史书的记载,林邑是占婆第一王朝到第四王朝的国号。.

新!!: 劉方和林邑 · 查看更多 »

李大權

李大权,《大越史记全书》作李代权,隋朝交州起事领袖李佛子哥哥的儿子。 李佛子率众占据了骆越王的故城,杨素认为瓜州刺史长安人刘方有将帅的谋略,推荐刘方率军征伐交州,隋文帝下诏任命刘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率领二十七营军队进发。李大权被叔父李佛子派去守龙编城、别帅李普鼎守乌鸢城。刘方军至,向李佛子陈述利害,劝谕归降,李佛子、李大权投降,前李朝灭亡。。.

新!!: 劉方和李大權 · 查看更多 »

李佛子

李佛子(,),是越南北部地方起義軍領袖,萬春國(野能國)政權君主(555年-602年)。 李佛子是李賁的部將。546年,陳霸先擊敗李賁,李賁出奔屈獠。李佛子則同李天寶一起,率三萬人逃往九真,遭陳霸先追擊,投奔哀牢。548年李賁逝世後,追隨李天寶,在桃郎城寨立國。555年,李天寶病逝後繼領其部眾,建都峯州,越南史家稱之為「後李南帝」()。 557年,李佛子興兵攻打另一路起義軍首領趙光復,戰於太平縣,未分勝負。李佛子隨後與趙光復簽訂了和約,以君臣州為界。李佛子遣子雅郎入贅於趙氏。 571年,李佛子再次興兵攻打趙光復,兼併了趙氏的勢力。 李佛子與中國隋朝關係微妙。隋文帝於601年詔令境內建造佛塔及安奉舍利,交州地區亦有執行。據銘文資料記載:「維大隋仁壽元年歲次辛酉十月,辛亥朔十五乙丑,皇帝普為一切法界幽顯生靈,謹於交州龍編縣禪眾寺奉安舍利,敬造佛塔。」學者王承文據此認為,李佛子與隋室應有著隸屬關係。 601年,李佛子派兄長的兒子李代權據守龍編,將軍李普鼎據守鳴鳶城,自己則率軍守「越王古城」。隋文帝計畫發兵討伐李佛子。左僕射楊素推薦瓜州刺史劉方有將帥的才能,於是文帝拜劉方為交州道行軍總管,以度支侍郎敬德亮為長史,統領二十七營前往征討。李佛子遣二千餘人前往防禦,隋軍的營主宋纂、何貴、嚴願等率部,在都隆嶺擊敗了起義軍。劉方隨後遣使勸降。李佛子因畏懼而率軍投降,被劉方縛送隋都大興城,與其他將領一同被斬首,前李朝滅亡。 越南人為紀念李佛子,在小鴉海口為李佛子修建祠堂,對其進行祭拜。後來在《粵甸幽靈集》中,追稱他為英烈仁孝欽明聖武皇帝。.

新!!: 劉方和李佛子 · 查看更多 »

李纲

李綱(),字伯紀,祖籍邵武(今屬福建),生于无锡东乡胶山,故自号梁溪居士(梁溪为无锡古称)。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進士,與趙鼎、李光和胡銓合稱“南宋四名臣”。.

新!!: 劉方和李纲 · 查看更多 »

楊堅

#重定向 隋文帝.

新!!: 劉方和楊堅 · 查看更多 »

楊素

楊素(),字處道,弘農華陰人,北周、隋朝軍事家、詩人。爵封越国公,谥景武。其祖杨暄在北魏是中等官员(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杨-旉-是北周开国功臣(汾州刺史)。.

新!!: 劉方和楊素 · 查看更多 »

楊爽

楊爽(),中国隋朝皇族,衛昭王,文帝楊堅異母弟,字師仁,小字明達。 楊忠幼子,在北周时,因父軍功,封同安郡公。楊爽6岁时,楊忠去世,楊忠正妻呂氏養育,在楊堅諸弟中特受寵愛。17岁为内史上士。580年,楊堅掌握北周政权,楊爽任大将軍、秦州总管。赴任前,转任蒲州刺史,進位柱国。581年,隋朝建国,立为衛王。转任雍州牧、兼左右将軍。转任右領軍大将軍、兼并州总管。582年,進位上柱国、涼州总管。 次年,楊爽为行軍元帥,率7万兵防備突厥。出平涼、无突厥軍而還。583年,大举北伐,楊爽为元帥。河間王楊弘、豆盧勣、竇荣定、高熲、虞慶則諸将分道進攻,都受楊爽節度。楊爽率李充節等四个将军出朔州,在白道遭遇沙钵略可汗,撃破之。沙钵略可汗負重傷逃走。文帝大喜,赐予楊爽梁安县1000户食邑。586年,再为元帥,率15万兵出合川。突厥軍逃走,楊爽归還。587年,召還楊爽为納言。 不久,楊爽卧病在床,文帝派遣巫者薛荣宗見他。薛荣宗称病的原因是多鬼为厉。楊爽側近遂驱鬼,数日後,传说薛荣宗被鬼物襲击,走下阶而毙。当夜楊爽去世,享年25岁。追贈太尉、冀州刺史。.

新!!: 劉方和楊爽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