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阿德里安四世

指数 阿德里安四世

教宗哈德良四世(Hadrianus PP.,9月1日),本名尼古拉斯·布雷克斯皮爾,於1154年12月4日到1159年9月1日岀任教宗。他是歷史上唯一出身英格蘭的教宗。.

22 关系: 古列尔莫一世 (西西里)亨利二世 (英格兰)神聖羅馬皇帝達西四世阿德里安四世腓特烈二世 (士瓦本)英国君主歷山三世愛爾蘭王國愛爾蘭歷史教宗列表教宗選舉列表教宗选举曼努埃爾一世 (拜占庭)1153年教宗選舉1154年教宗選舉1159年1159年教宗選舉1181年教宗選舉1185年教宗選舉1187年10月教宗選舉1187年12月教宗選舉

古列尔莫一世 (西西里)

古列尔莫一世(),西西里第二任国王,绰号“恶人”,是前任国王鲁杰罗二世和王后卡斯蒂利亚的埃尔维拉的第四子,也是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六世的外孙。1154年鲁杰罗二世死后,他统治王国直至身故。 古列尔莫“恶人”的称号看似不光彩,表现了史学家乌戈·法尔坎杜斯和反对国王的贵族阶层对国王及领导他的官员阶层的偏见。.

新!!: 阿德里安四世和古列尔莫一世 (西西里) · 查看更多 »

亨利二世 (英格兰)

亨利二世(短斗篷)(Henry II Curmantle,)是英格兰国王(1154年—1189年在位),他也是法国的诺曼底公爵(1150年起)、安茹伯爵(1151年起)和阿基坦公爵(1152年起)。他所创立的金雀花王朝是英格兰中世纪最强大的一个封建王朝。从他开始的几位国王也被称作安茹国王,因为英格兰只是他们那没有多少实际统一性的巨大领地的一部分。.

新!!: 阿德里安四世和亨利二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神聖羅馬皇帝

聖羅馬皇帝(Römisch-deutscher Kaiser,Imperatores Romani Sacri)是歷史學家稱呼中世紀時獲教宗賜予「羅馬皇帝」頭銜的东法兰克国王和罗马人民的國王,和1356年後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 最早「神聖羅馬皇帝」只是歐洲中世紀時的一個富宗教色彩的頭銜,首個獲教宗加冕為「羅馬皇帝」的君主是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直至十世紀中後期,奧托大帝在加洛林王朝的東法蘭克,即德意志地區,建立神聖羅馬帝國,该名稱才作为該帝国的君主頭銜使用,後來的纳粹德国称其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帝國內的公爵會先互相選舉出「东法兰克國王」,然後由教宗加冕為皇帝。但事实上,在查理五世後的皇帝都沒有得到教宗的加冕,法律上只是「皇帝當選人」。最後一個神聖羅馬皇帝當選人是弗朗茨二世,他在1806年拿破崙戰爭期間退位,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神聖羅馬皇帝」該詞是歷史學家對該時期受天主教教宗加冕的羅馬皇帝的稱呼,而當中「神聖」一詞事實上從未在正式文件的皇帝頭銜中出現。「神聖羅馬皇帝」頭銜的正式名稱應為「蒙上帝恩典的羅馬皇帝,永恒的奧古斯都」(Dei Gratia Romanorum Imperator Semper Augustus)。查理曼在八百年加冕時,他的頭銜是「蒙上帝加冕的最尊貴的奧古斯都,平和而偉大的皇帝,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卡尔」(Karolus serenissim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pacificus imperator Romanum gubernans imperium),當中包含了「神聖」和「羅馬」兩個元素。沿用「羅馬」一詞是為了象徵「皇權的過渡」(translatio imperii),即承認神聖羅馬皇帝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的繼承人,而這頭銜在480年尼波斯死後一直懸空。.

新!!: 阿德里安四世和神聖羅馬皇帝 · 查看更多 »

達西四世

教宗亞納大削四世(Anastasius PP.,约1073年—1154年12月3日),本名Corrado di Suburra,於1153年7月9日至1154年12月3日岀任教宗。.

新!!: 阿德里安四世和達西四世 · 查看更多 »

阿德里安四世

教宗哈德良四世(Hadrianus PP.,9月1日),本名尼古拉斯·布雷克斯皮爾,於1154年12月4日到1159年9月1日岀任教宗。他是歷史上唯一出身英格蘭的教宗。.

新!!: 阿德里安四世和阿德里安四世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二世 (士瓦本)

腓特烈二世(),德意志諸侯,1079年起为士瓦本公爵。他是德國歷史上顯赫的霍亨斯陶芬王朝在士瓦本的第二個統治者,腓特烈一世之子、霍亨斯陶芬王朝第一位羅馬人民的國王康拉德三世的兄長、紅鬍子腓特烈一世的父親。母親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薩利安王朝亨利四世的女兒德意志的阿格尼絲。.

新!!: 阿德里安四世和腓特烈二世 (士瓦本) · 查看更多 »

英国君主

英国君主(Monarch of the United Kingdom)是英国及其海外领地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君主的头衔为“国王”(King)或“女王”(Queen)。现任君主和国家元首为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继承其父乔治六世登基为英国女王。 君主及其近亲具有一系列的官方、礼仪、外交和代表性权力。在君主立宪体系之下,君主的职责仅限于授勋及嘉奖和任命首相。根据传统,君主亦为。现今英国政府的行政权力名义上仍旧通过君主的皇家特权来行使,但事实上这一权力仅能根据国会立定的法律行使,并且受到传统与先例的限制。 英国的君主政体可以追溯至及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的诸多。这些政权至公元10世纪已统一为英格兰和苏格兰两个王国。1066年在诺曼征服英格兰的过程中,最后一位加冕盎格鲁-撒克逊君主哈罗德二世于黑斯廷斯战役中战败并战死,英格兰王权由此转移至胜者威廉及其后裔手中。 13世纪,威尔士公国成为英格兰的从属国。同一时期,《大宪章》开始对英格兰君主的政治权力进行限制。 1603年,苏格兰君主詹姆斯六世继承英格兰王位,称詹姆斯一世,由此英格兰与苏格兰开始为同一君主统治。1649年至1660年,英国君主制传统为共和制的英格兰联邦所打断。1701年的《》(现今仍旧有效)将信仰罗马天主教或与天主教徒结合者排除于王位继承顺位之外。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合并成为大不列颠王国。1801年,爱尔兰王国加入联邦,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由此成立。英国君主成为大英帝国的名义元首,这一帝国于1921年达到其领土最大范围,囊括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领土。 1920年代,爱尔兰六分之五的领土宣布脱离联邦,成立爱尔兰自由邦。1926年的《》承认帝国各自治领将各自发展为独立自治国家,但仍旧为英联邦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多数的英国殖民地和领地独立,基本宣告了帝国时代的终结。乔治六世及其继承者伊丽莎白二世使用了英联邦元首这一称号,象征其独立成员国的自由联合。 英国和十五个英联邦国家共享一个君主,称英联邦王国。“英国君主”一词仍旧用于形容这一体系下的君主和政体,但事实上每个国家都为独立主权国家,在不同国家君主的官方亦有所不同。.

新!!: 阿德里安四世和英国君主 · 查看更多 »

歷山三世

教宗亞歷山大三世(Alexander PP.,約1105年—1181年8月30日),本名羅蘭多巴弟內利Orlando Bandinelli,於1159年9月7日至1181年8月30日岀任教宗。從14世紀以來,他被認為是Baldinelli貴族家族中的成員,但這還沒有被證實。 亞歷山大三世是神學及法律家。1140年他在波羅那教書時,寫了一本法學大綱,而且為格拉齊安敕令注釋,另外則寫有神學論文多篇。他在教宗尤金三世(Eugenius III)時代被擢升為執事級樞機,在教宗亞得里安四世(Hadrianus IV)時為最得力的顧問。 腓特烈一世(巴巴羅沙、腓勒德力Frederick Barbarossa),是中古世紀德國最偉大的皇帝,他夢想仿效查理曼能有效的統治義大利。教宗亞得里安四世看出了他的野心,如果不抑制腓特烈的野心,他除了會成為全歐洲的主人外,連教會都會受他的控制。1159年,亞得里安死後,半數的樞機們選出了一位精通法典又意志堅強的卓越人物擔任教宗,就是亞歷山大三世。其餘的少數樞機們,得到羅馬教士及皇帝的支持,另選一人為教皇,稱威克多四世(Victor Ⅳ),雖然選舉具有合法性,但腓特烈對亞歷山大三世的堅強感到不安,所以他支持威克多,甚至召集一個教會會議,叫他們公開表示擁護威克多。但是亞歷山大三世受到英格蘭,法蘭西,西班牙,匈牙利,及西西里的支持。這種作法使得教會的自主性受到了威脅,亞歷山大三世不得不處理,他將腓特烈和偽教宗開除了教籍。可是德國大軍已壓境,他只好先放棄羅馬前往法國避難,亞歷山大三世聯合義大利各城作戰,雙方互有勝負,戰爭拖了17年,1176年皇軍在萊拿鬧(Legnan)慘敗,腓特烈不得不認輸。1177年,亞歷山大三世當時在威尼斯(Venice),腓特烈前去求饒,在聖馬爾谷大殿前跪伏亞歷山大三世腳下請求寬恕。亞歷山大三世把腓特烈拉起來,恢復了他的教籍,並賜他一個「平安之吻」(Kiss of Peace),表示寬恕。至此,腓特烈企圖控制教宗的計畫破滅,他只能對德國境內各主教行使其威權。 在亞歷山大三世的任內,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Thomas Becket)和英王亨利二世在教會法庭的獨立權力問題上發生嚴重爭論。亨利二世在1164年克拉林敦憲章裡,禁止教會向羅馬上訴,衝突的結果,柏克特被放逐到法國。1170年聖誕,柏克特回到坎特伯里,在他自己的祭壇前被殺害。基督徒震怒,立刻奉柏克特為殉道者。亞歷山大三世在1173年封柏克特為聖徒,並訂立法規,規定以後一切敕封聖徒是教皇特定的權力。1179年,亞歷山大召開第三次拉特朗公會議,為改革通過法案。亞歷山大三世死在羅馬近郊(Civita Castellana),他的屍體安葬在拉特郎堂內。.

新!!: 阿德里安四世和歷山三世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王國

愛爾蘭王國(Ríocht na hÉireann;Kingdom of Ireland)是指愛爾蘭國會在1541年通過《愛爾蘭王位法》後在愛爾蘭島上成形,和英格蘭王國有共主邦聯關係的國家,藉此取代1171年以來愛爾蘭領地(Lordship of Ireland)的建制,而時任愛爾蘭領主的亨利八世則成為1169年來首位愛爾蘭國王。但英格蘭人對愛爾蘭統治基於早前的武力征服,王國的統治也並非沒有挑戰。而法理上獨立的愛爾蘭王國,國祚直至1801年愛爾蘭和大不列顛王國合併組成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為止。.

新!!: 阿德里安四世和愛爾蘭王國 · 查看更多 »

愛爾蘭歷史

愛爾蘭历史起始於西元前6600年前後,最后一次冰川期结束后人类开始在爱尔兰岛定居开始。约前300年当地的人从青铜器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可能与此同时随着凯尔特人向爱尔兰的迁徙凯尔特语来到爱尔兰,后来凯尔特语与当地人的语言混合后形成了爱尔兰语。 4世纪和5世纪爱尔兰基督化后在爱尔兰形成了由修道院、传道士和王国组成的文化。但随着维京人的入侵这个文化受到冲击。1169年和1171年诺曼人占领爱尔兰,英格兰开始在爱尔兰的文化和政治中占支配作用。但到1609年为止爱尔兰仍然是由许多王国组成的,一直到1609年英格兰才完全占领爱尔兰。 1801年以前,爱尔兰由一个由新教徒支配的爱尔兰议会统治,这个议会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但新教徒在爱尔兰属少数人。1801年爱尔兰议会被解散,爱尔兰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 在政治和武力斗争后,1921年,爱尔兰岛南部的26个郡从英国独立,爱尔兰共和国成立,北部的其它郡依然是联合王国的一部分。北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争执至今未能解决,从1960年代开始这个争执恶化为危机,到今天这个问题依然是爱尔兰与英国的外交关系和爱尔兰内部政治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1922年后爱尔兰南部在此后的几个十年中始终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大量居民外移。从1990年代开始,爱尔兰共和国的经济不断发展。.

新!!: 阿德里安四世和愛爾蘭歷史 · 查看更多 »

教宗列表

本表为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教宗列表,参照《宗座年鉴》中的“罗马最高主教”章节,不包括对立教宗。《宗座年鉴》每年由罗马教廷出版,但未注明任数,称由于在一些年代正统继承顺序有争议而无法断定(如利奥八世、本笃五世和一些11世纪教宗。2001年版本对自伯多禄至若望·保禄二世的教宗传记进行了近200处修订,内容包括日期(主要集中于前两个世纪)、出生地及一名教宗的姓氏。 天主教教宗根据传统使用诸多头衔,包括大祭司、最高祭司及神最低下的奴仆等。这些头衔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其他教宗特权不同,无法进行修改。 据传为首位对教宗进行排序的史学家,其列表终于1049年,最后一位教宗利奥九世排列第154。20世纪列表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正统。当选教宗斯德望曾为斯德望二世,但在1961年后被去除。这些修改如今已无争议,但一些列表仍旧将“斯德望二世”包括在内,可能由于其来源自1913年版本的《天主教百科全书》。 许多教宗被封为圣人,包括前50位教宗中的48位,亦有一些教宗正处于封圣过程中。前31位教宗(除则斐琳)均为殉教者。.

新!!: 阿德里安四世和教宗列表 · 查看更多 »

教宗選舉列表

時共有110次天主教會承認的教宗選舉。1059年之前,教宗選舉沒有固定的選舉過程,因此世俗社會對選舉有很大的影響。教宗選舉中曾出現政治干預,導致出現長時間的宗座出缺期。 1059年,教宗尼古拉二世規定教宗由樞機互選產生,直至1294年才全面轉為秘密會議,樞機團被指派爲唯一的選舉人團,自此選舉人員的範圍變得更加明確。其後的選舉遵循了相似的會議程序。 從1455年起,除了五次選舉外,其餘教宗選舉都在宗座宮舉行。羅馬外舉行了二十八次教宗選舉,分別在:特拉西那(1088年),克魯尼(1119年),韋萊特里(1181年),維羅納(1185年) ,費拉拉(1187年10月),比薩(1187年12月),佩魯賈(1216年、1264年至1265年、1285年、1292年至1294年、1304年至1305年),阿納尼 (1243年),那不勒斯(1254年、1294年),維泰博(1261年、1268年至1271年、1276年7月、1276年8月至1276年9月、1277年、1281年、1282年),阿雷佐(1276年1月),卡龐特拉/里昂(1314年至1316年),阿維尼翁(1334年、1342年、1352年、1362年、1370年),康斯坦茨 (1417年)和威尼斯(1799年至1800年)。.

新!!: 阿德里安四世和教宗選舉列表 · 查看更多 »

教宗选举

教宗選舉(或教宗選舉秘密會議)是樞機團為了選出一名羅馬主教(即教宗)而召開的會議。天主教徒認為教宗是聖伯多祿的宗徒繼承人和天主教會在人間的最高領袖。 經過1268年至1271年的宗座從缺期後,教會為了防止選舉受到政治干預而作出改革。教宗額我略十世於1274年進行期間頒佈法令,當中規定樞機選舉人應在選舉期間被鎖在一個用鑰匙上鎖的房間。如果他們未能選出一名新的羅馬主教,他們都不可以離開該房間。現時的教宗選舉是在梵蒂岡宗座宮的西斯汀小堂舉行。John Paul II, 1996.

新!!: 阿德里安四世和教宗选举 · 查看更多 »

曼努埃爾一世 (拜占庭)

曼努埃爾一世(希腊语:,)是十二世纪的拜占廷皇帝。此时,拜占庭帝国和地中海历史迎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其统治期间,科穆宁王朝经历了最后一次兴盛,帝国的军事与经济实力得以恢复,文化也走向繁荣。 拜占廷帝国曾是地中海世界的掌控者,为复兴这一荣耀,曼努埃尔采取了雄心勃勃的对外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它同教宗以及复兴中的西方世界结盟,并对西西里王国发动了入侵试图收复南意大利,但没有成功。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期间,他使帝国躲避了十字军带来的威胁并使他们顺利通过。曼努埃尔还将十字军国家纳入了自己的保护之下。面对穆斯林对圣地的侵袭,他促使帝国与耶路撒冷王国联合进攻法蒂玛王朝。曼努埃尔重塑了帝国在巴尔干和东地中海地区的版图,并将匈牙利和十字军诸国纳入于拜占庭的势力范围之下。此外,他还对帝国东西面的邻国们持续地发动富有侵略性的战争。 然而,在经历了密列奥塞法隆战役的惨败后,曼努埃尔一世被迫采取妥协政策,使其在东方地区的成就功亏一篑,这一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以傲慢自大的用兵方式进攻处在有利位置的罗姆苏丹军队。尽管拜占廷军队在門德雷斯河谷戰役挽回了损失,并且曼努埃尔与苏丹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缔结了一份对帝国有利的和约,但密列奥塞法隆战役最终表明了帝国为从突厥人手中收复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努力没有成功。 曼努埃尔被希腊人誉为大帝,因人们愿意向其效忠而声名远播。在其大臣的历史作品里,曼努埃尔不仅是一代英杰,也是美德的典范。十字军诸国在与曼努埃尔的联系中也受到了他的影响,他在西方天主教世界的一些地区享有“最受上帝祝福的君士坦丁堡皇帝”(the most blessed emperor of Constantinople)的称号。P.

新!!: 阿德里安四世和曼努埃爾一世 (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1153年教宗選舉

1153年教宗選舉是教宗恩仁三世於1153年7月8日離世後而召開的教宗選舉,選舉選出科拉多·德米特里樞機為新教宗,取名「達西四世」。.

新!!: 阿德里安四世和1153年教宗選舉 · 查看更多 »

1154年教宗選舉

1154年教宗選舉是教宗達西四世於1154年12月3日離世後而召開的教宗選舉,選舉選出尼古拉·比斯比亞樞機為新教宗,取名「亞德四世」。.

新!!: 阿德里安四世和1154年教宗選舉 · 查看更多 »

1159年

没有描述。

新!!: 阿德里安四世和1159年 · 查看更多 »

1159年教宗選舉

1159年教宗選舉在亞德四世離世後3天舉行,這一次選舉是自1130年教宗選舉以來樞機團再次分裂成兩個陣營並各自選出1位教宗。大部分樞機選出錫耶納的羅蘭度樞機為教宗亞歷山大三世,然而有少部分樞機拒絕承認亞歷山大三世並自行選出樞機為維篤四世。這次選出2位教宗的選舉令教會分裂至1178年。 樞機團內部對聖座對外政策的持續分歧造成這次教會分裂。12世紀的教宗國是神聖羅馬帝國和諾曼人的西西里王國兩個歐洲勢力的緩衝國。嘉禮二世於1122年簽署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後,聖座跟神聖羅馬帝國結成聯盟而沒有選擇西西里王國為盟友。羅馬市民建立的市政機關在亞德四世在位期間管理羅馬,而西西里國王正控制教宗國部分領土。然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沒有履行《》中須協助聖座恢復在羅馬管治權的義務,聖座跟神聖羅馬帝國因而脫離盟友關係。亞德四世繼而決定與西西里國王古列爾莫一世和解而簽訂《》。簽訂《貝內文托條約》後聖座與腓特烈一世的關係日益緊張,雙方並於1157年發生爭議。腓特烈一世嘗試並成功加強自己對德國的教會的影響力。聖座對外政策的態度轉變令樞機團分裂成支持和反對新政策兩個派系,而樞機團直至亞德四世離世仍沒有達成共識。 這次選舉同時帶來重大法律意義。在這次選舉舉行前,樞機選舉人須一致支持某人成為新教宗,而這個規定會令樞機團在出現分歧時未能選出新教宗。為免樞機團將來出現分歧,1179年召開的第三次拉特朗大公會議同意頒布《必須避免衝突》法令(Licet de evitanda discordia),當中規定新教宗人選得到三分之二參與選舉的樞機支持後即可當選成為新教宗。.

新!!: 阿德里安四世和1159年教宗選舉 · 查看更多 »

1181年教宗選舉

1181年教宗選舉於亞歷山大三世離世後舉行。這次選舉選出樞機團團長烏巴爾多·阿利色古尼樞機為新教宗,取名「路爵三世」。1179年第三次拉特朗大公會議舉行後頒布《必須避免衝突》(Licet de evitanda discordia)法令,當中規定新教宗人選得到三分之二參與選舉的樞機的支持後即可當選成為新教宗。這是法令頒布後首次舉行的教宗選舉。.

新!!: 阿德里安四世和1181年教宗選舉 · 查看更多 »

1185年教宗選舉

1185年教宗選舉在路爵三世離世後舉行。樞機選出烏巴多·克里維利樞機為新教宗,他取名為「烏爾班三世」。.

新!!: 阿德里安四世和1185年教宗選舉 · 查看更多 »

1187年10月教宗選舉

1187年10月教宗選舉在烏爾班三世離世後舉行。樞機選出阿爾伯特·德·莫拉樞機為新教宗,他取名為「額我略八世」。.

新!!: 阿德里安四世和1187年10月教宗選舉 · 查看更多 »

1187年12月教宗選舉

1187年12月教宗選舉在額我略八世離世後舉行。樞機選出保祿·斯科拉里樞機為新教宗,他取名為「克勉三世」。.

新!!: 阿德里安四世和1187年12月教宗選舉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亞德四世亞得里安四世亞得連四世哈德良四世教宗哈德良四世艾德里安四世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