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里加和约

指数 里加和约

《里加和约》(波兰语:Traktat Ryski,俄语:Рижский мирный договор,乌克兰语:Ризький мир)也称《里加条约》,由波兰第二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于1921年3月18日在今拉脱维亚里加签署,标誌着波苏战争的结束。 和约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划归波兰。波蘭立陶宛聯邦在第一及第二次瓜分波蘭時被俄羅斯分得的土地大部份仍然未能重歸波蘭所有。 另外,波蘭獲得三千萬盧布,作為波蘭在被瓜分時期向俄羅斯帝國的經濟投入的補償;蘇俄需歸還那些在1772年後被俄方掠去的波蘭藝術品及國寶;雙方放棄向對方索取戰爭賠款。 雖然由西蒙·彼得留拉領導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在1920年與波蘭結為軍事同盟,此後與波蘭人並肩作戰,不過波蘭在和約談判中卻不太關注對彼得留拉的條約義務。波蘭人接受《里加和約》,其實是違反了禁止單獨談判和平的波蘭與烏克蘭的軍事同盟條款。Richard K Debo, Survival and Consolidation: The Foreign Policy of Soviet Russia, 1918–1921,, McGill-Queen's Press, 1992, ISBN 0-7735-0828-7.

31 关系: 华沙战役 (1920年)卡廷大屠殺卡邁尤拉蒂什基巴魯內乌克兰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俄国内战別尼察凡爾賽體系索雷约瑟夫·毕苏斯基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華沙大學圖書館茹普拉內蘭克共和國蘇博特尼基蘇聯對土耳其的領土主張蘇聯入侵波蘭苏联军事史苏联武装力量杜德 (白俄羅斯)杜克什塔斯格罗德诺格魯茲多沃波兰历史波兰第二共和国波苏战争普罗米修斯计划1900年-1999年條約列表3月18日

华沙战役 (1920年)

华沙战役(有时称为維斯瓦河的奇蹟,波兰语:Cud nad Wisłą)是波苏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这场战争开始於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持续到1921年里加条约签订。 华沙战役的战斗从1920年8月13日到8月25日,圖哈切夫斯基指挥的红军逼近波兰首都华沙及附近的莫德林要塞。8月16日,畢蘇斯基指揮波軍從南面反攻,逼使俄軍混亂地向東撤退直至尼曼河以東。俄方約有1萬人陣亡、500人失蹤、1萬人受傷及6萬6千人被俘,而波軍則有約4500人陣亡、1萬人失蹤及2萬2千人受傷。 在波軍取得維斯瓦河的勝利前,蘇俄和大多数外国专家都认为波兰即將戰敗。.

新!!: 里加和约和华沙战役 (1920年) · 查看更多 »

卡廷大屠殺

卡廷大屠杀,又称“卡廷森林大屠杀”、“卡廷事件”或“卡廷惨案”(zbrodnia katyńska;Катынский расстрел),是苏联秘密警察机关内务人民委员部在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批准下,于1940年4月至5月间对蘇軍入侵波蘭時被俘的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的有组织的大屠杀。此次屠杀起源于拉夫连季·贝利亚的关于处决所有波兰军官成员的提议,正式文档于1940年3月5日由包括总书记约瑟夫·斯大林在内的苏共中央政治局签署批准。遇害人数估计约为22,000人,最常见的数字为21,768人。 屠杀发生在卡廷森林、加里宁(特维尔)、哈尔科夫等地。受害者中约8,000人是1939年苏联入侵波兰的战俘,其余则是被指控为“情报人员、宪兵、破坏者、地主、工厂主、牧师及官员”而遭逮捕的平民。由于波兰的征兵制度规定除非获得当局豁免,所有大学毕业生必須服兵役,接受后备军官培训,苏联得以捕获大批波兰知识分子,其中还包括波兰籍的犹太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格鲁吉亚人、鞑靼人、白俄罗斯人以及基督教徒和穆斯林。 卡廷大屠杀具体发生在位于卡廷森林(俄罗斯斯摩棱斯克以西约19公里,临近卡廷和格涅兹多沃的村庄)的科泽利斯克战俘营。在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的命令下,除在卡廷森林外,同时发生的屠杀还有在斯塔洛柏斯克和奥斯塔什科夫战俘营的处决战俘行动 以及发生在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处决政治犯行动。处决地点包括设于斯摩棱斯克的内务人民委员部总部、当地一个屠场,以及加里宁、哈尔科夫、莫斯科等苏联城市的监狱。在这些屠杀之中,卡廷大屠杀规模最大。现代波兰对卡廷大屠杀的调查覆盖上述所有的屠杀。 1941年,德军入侵蘇聯並推進占领卡廷森林,蘇聯人的暴行才被軸心國發現。1943年,纳粹德国宣佈在卡廷森林发现集体墓地。德国的揭发,致使苏联与设于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断绝外交关系。苏联官方一直否认卡廷大屠杀,直到1990年才承认内务人民委员部实施并隐瞒了卡廷大屠杀 Text of the original TASS communique released on April 14, 1990。俄罗斯联邦检察总长的一项调查证实苏联需要为卡廷大屠杀负责,其中确认了1,803名波兰公民的死亡,但是拒绝将其承认为战争罪行或种族屠杀BBC International Reports (Former Soviet Union) March 11, 2005, ,并以屠杀参与者已经去世为由终止了调查。俄罗斯政府拒绝承认遇难者是斯大林压迫的受害者,使他们不能得到正式死后平反"".

新!!: 里加和约和卡廷大屠殺 · 查看更多 »

卡邁

卡邁是白俄羅斯的城鎮,位於波斯塔維西南18公里,由維捷布斯克州負責管轄,2001年人口779。在1921年簽署的里加和約中,該鎮被納入波蘭第二共和國的維爾諾省管轄範圍。 Category:白俄羅斯城市.

新!!: 里加和约和卡邁 · 查看更多 »

尤拉蒂什基

尤拉蒂什基是白俄羅斯的城鎮,位於伊維耶東北16公里,由格羅德諾州負責管轄,2006年人口1,500。在1921年簽署的里加和約中,該鎮被納入波蘭第二共和國的新格魯代克省管轄範圍。 Category:白俄羅斯城市.

新!!: 里加和约和尤拉蒂什基 · 查看更多 »

巴魯內

巴魯內是白俄羅斯的城鎮,位於奧什米亞內東南22公里,毗鄰與立陶宛接壤的邊境,由格羅德諾州負責管轄,2001年人口525。在1921年簽署的里加和約中,巴魯內被納入波蘭第二共和國的維爾紐斯省管轄範圍。 Category:白俄羅斯城市.

新!!: 里加和约和巴魯內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

乌克兰(Ukrayina;),东欧国家,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人口约4285.41万(不包括被俄罗斯吞并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爾,2015年9月8日)。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在9世纪时,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欽察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随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苏维埃乌克兰。在1945年,乌克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作為独联体发起与创始国之一。但由於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烏克蘭于同年宣布退出独联体。乌克兰在獨立後由於實行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使得國家进入八年的经济衰退时期,不过其间也出现过高增长。乌克兰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世界上是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基础,並维持着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军事力量。 根据乌克兰的行政区划,乌克兰有24个州、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已另外建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且实质由俄羅斯管治),和两个直辖市(首都基辅和塞瓦斯托波爾,后者實質由俄羅斯管治)。人口构成上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乌克兰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

新!!: 里加和约和乌克兰 · 查看更多 »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p;),通稱列寧(a),是俄羅斯共產主義革命家、政治家和政治哲學理論家,曾擔任俄羅斯共和國(1917年-1918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1924年)及蘇聯(1922年-1924年)人民委員會主席(總理)。在他治理下,俄羅斯和往後的蘇聯成為接受布爾什維克(後來的蘇聯共產黨)統治的一黨制社會主義國家。列寧的思想體系根基於馬克思主義,而其發展的政治理論則稱為「列寧主義」。 列寧出身於富裕的辛比爾斯克中產階級,在兄長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於1887年遭到處決後,他決定接受革命社會主義的政治立場。由於參與反對俄羅斯帝國沙皇專制制度的抗議活動,導致他遭喀山國立大學除名,他在隨後幾年則專注於法律學位上。1893年,他搬到聖彼得堡,成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高級幹部,主張馬克思主義。1897年,他因為而遭逮捕,至度過長達3年的流放生涯,期間迎娶娜傑日達·克魯普斯卡婭為妻。他在流放結束後搬往西歐,透過出版而成為著名的政黨理論家。1903年,他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意識形態分裂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領導布爾什維克對抗尤里·馬爾托夫的孟什維克。他鼓舞了1905年俄國革命的爆發,爾後則發起活動,以讓第一次世界大戰轉為整個歐洲的無產階級革命;作為馬克思主義者,他相信這將推翻、且由社會主義社會替代。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並建立俄國臨時政府,列寧則返回俄羅斯。之後他領導發動十月革命,使布爾什維克推翻新政權。 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組成人民委員會(最高行政機關),部分權力則由民選的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擁有。新政府曾為俄國立憲會議進行選舉,但隨後遭到廢除。在與同盟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後,俄羅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在俄羅斯控制下,承認非俄羅斯民族國家獨立。然而契卡也組織暴力行動以鎮壓反對者,造成數萬人死亡、或關押至古拉格的集中營,史稱「紅色恐怖」。右派和左派團體共組反對布爾什維克的軍隊,但在1917年至1922年的俄國內戰中戰敗。儘管俄羅斯政府決定重新分配農民、國家銀行與大型工業的土地,不過為了應對戰爭破壞、與民眾暴動,列寧在1921年推行混合經濟體系的新經濟政策,以促進經濟成長。為了設法推進世界革命,列寧政府創辦第三國際,期間發動波蘇戰爭。1922年,俄羅斯和鄰近國家簽署《蘇聯成立條約》,宣告蘇聯成立。隨著健康越來越惡化,列寧對於其繼任者新當選總書記的約瑟夫·史達林權力不斷增長表示反對,最後他於逝世。 列寧被廣泛視為20世紀最重要且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也是評價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新!!: 里加和约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 查看更多 »

俄国内战

俄国内战(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в Росси́и),后来又称為苏联国内战争或對蘇干涉戰爭,是於1917年11月到1922年10月,在前俄罗斯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交战双方是红军和由反布尔什维克力量组成的松散的联合力量白军,还有多国出兵干涉,部分战事还蔓延到外蒙古和波斯。苏联官方称法为“1917年到1922年的内战和武装干涉”。红军于1919年在乌克兰击败白军,并在西伯利亚击败亚历山大·高尔察克的武装。随后彼得·弗兰格尔领导的白军于1920年秋在克里米亚被击败。 许多独立运动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崩溃和战争的进行而发起。其中芬兰、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和波兰成为主权国家。前俄罗斯帝国的其余领土在战后成立苏联。.

新!!: 里加和约和俄国内战 · 查看更多 »

別尼察

別尼察是白俄羅斯的城鎮,位於該國西北部,距離莫洛傑奇諾21公里,由明斯克州負責管轄,1990年人口279。在1921年簽署的里加和約中,該鎮被納入波蘭第二共和國的維爾紐斯省管轄範圍。 Category:白俄羅斯城市.

新!!: 里加和约和別尼察 · 查看更多 »

凡爾賽體系

凡爾賽體系(Versailles system)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国基于以《凡爾賽條約》为代表的一系列條約与协定形成的國際關係體系。 这一体系最初建构于协约国与同盟国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的基础之上。其中的一些理念,如民族自决原则及组建国际联盟等,则源自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此前于1917年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这些条约重新划定了欧洲及近东地区的国界,对德国战前拥有的殖民地重新进行分配,并对德国、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及土耳其等战败国进行了包括裁军、赔款及惩治战争罪行在内的一系列处置。此外,在战间期对于维系体系有重大影响的国际联盟也是基于这些条约建立的。后来这一体系经由《洛桑条约》及华盛顿会议上与会国家所签订的一系列协定与条约得到进一步完善,近东地区及远东地区的局势由此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较为稳定。这些条约与协定共同安排了战后世界的秩序,而战间期国际政治事件也大多与它们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战后初期,欧洲各国间仍是存在大量的矛盾与冲突,尤以德法两国间的斗争为甚。占领鲁尔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到了20年代中期,欧洲大陆的秩序开始得到重建,欧洲国家也由此进入繁荣时期。道威斯计划与《洛迦诺公约》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两项外交成就。国际联盟也在这时迎来了黄金时代。而后各国又在寻求实现持久和平方面进一步做出努力并取得一定进展,其中包括西方大国于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以及1930年通过的杨格计划。 但到了30年代初,凡尔赛体系开始受到经济与政治两方面的冲击。1929年10月自美国兴起的大萧条,一方面重创了各国经济,打破各国此前在赔款及战债问题上所做出的安排,另一方面加速了纳粹党的崛起。1931年,陷于经济危机之中的日本在中国东北引起了九一八事變。虽然国联试图通过调解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但调解最终仍是以失败收场。九一八事變一方面瓦解了华盛顿会议对于远东秩序的安排,另一方面使国联的威信受到了重创。而1932年开始的最终也以失败收场。协约国没有执行其在《凡尔赛条约》中所许诺的裁军。德国也由此得到了重整军备的借口。 纳粹党的掌权导致欧洲大陆的外交格局发生剧变。德国在希特勒上台后冲破《凡尔赛条约》的限制重整军备,并违背《洛迦诺公约》的规定。意大利也在此时侵占了阿比西尼亚。这几个事件给凡尔赛体系带来了较大的伤害。而此时,世界其他地区的时局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远东,中日之间的战争于1937年全面爆发。而欧洲此时也在一步步走向战争。1937年,由德日意三国组成的轴心国集团初步形成。德国也在1938年完成了德奥合并,并占领了处在德捷边境附近的苏台德区。尽管英法等国试图通过绥靖政策来阻止全面战争的爆发,但这并没有使德国停下侵略的脚步。1939年,德国在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不久,发起了对波兰的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凡尔赛体系至此彻底终结。.

新!!: 里加和约和凡爾賽體系 · 查看更多 »

索雷

索雷是白俄羅斯的城鎮,位於斯莫爾貢以西的奧什米揚卡河畔,距離格羅德諾252公里,由格羅德諾州負責管轄,2004年人口1,475。在1921年簽署的里加和約中,該鎮被納入波蘭第二共和國的維爾諾省管轄範圍。 Category:白俄羅斯城市.

新!!: 里加和约和索雷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毕苏斯基

约瑟夫·克莱门斯·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łsudski,)是波兰政治家,曾任波兰第二共和国国家元首(1918年-1922年)、“第一元帅”(1920年起)、和独裁者(1926年-1935年),他还是波兰第二共和国的领袖。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起,他成为了波兰政治中的主要力量和欧洲政局的重要人物。Plach 2006, 第14页.

新!!: 里加和约和约瑟夫·毕苏斯基 · 查看更多 »

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

迪斯瓦夫·埃乌盖纽什·西科尔斯基(Władysław Eugeniusz Sikorski,),波兰军事与政治领导人。他出生于图舒夫-纳罗多维村,现属波兰东南部喀尔巴阡山省,但在当时处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而奥匈帝国正是18世纪瓜分波兰的三个国家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建立并参与了几个意图让波兰重新独立的地下组织。他在一战时作为波兰军团的士兵,后来在波苏战争(1919年-1921年)中为波兰军队服役,屡建战功。西科尔斯基在波苏战争的华沙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原本苏军认为可以轻易获胜,但在这场战役中惊异于波兰的反击,并被这次反击牵制。 在波兰第二共和国的最初几年,西科尔斯基担任总理(1922年-1923年)和外交部长(1923年-1924年)等职。在约瑟夫·毕苏斯基发动五月政变(1926年),建立“萨纳齐亚”政府后,被新政权打入冷宫。直到1939年为止(包括1939年),他一直是反对派,并写了几部关于兵法和波兰外交关系的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科尔斯基成为波兰流亡政府总理,波兰军队总司令,是波兰外交事业上的有力拥护者。他支持重新建立波兰和苏联之间的外交关系,波苏关系曾在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发动波兰战役时遭到严重破坏。因为西科尔斯基坚持要求国际红十字会调查卡廷大屠杀,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在1943年4月宣布断绝波苏关系。 1943年7月,西科尔斯基乘坐的飞机在从直布罗陀起飞后就立刻坠入水中,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西科尔斯基的死因尚存争议,空难和他的去世被人掺入了很大成分的阴谋论因素。调查人员后来得出结论,称西科尔斯基之死只与空难有关。(详细情况参见章节死亡的争议)。.

新!!: 里加和约和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 · 查看更多 »

華沙大學圖書館

華沙大學圖書館(Biblioteka Uniwersytecka w Warszawie)是華沙大學的圖書館。.

新!!: 里加和约和華沙大學圖書館 · 查看更多 »

茹普拉內

茹普拉內是白俄羅斯的城鎮,位於奧什米亞內以東的奧什米揚卡河左岸,由格羅德諾州負責管轄,2010年人口745。在1921年簽署的里加和約中,該鎮被納入波蘭第二共和國的維爾諾省管轄範圍。 Category:白俄羅斯城市.

新!!: 里加和约和茹普拉內 · 查看更多 »

蘭克共和國

蘭克共和國(Lemko Republic或是Ruska Narodna Respublika Lemkiv)在1918年十二月五日時建立於弗羅林卡(一個位在今天波蘭東南部的小城鎮),由中央國會的議長,傑洛斯拉夫‧卡克馬西克博士所統治。此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奧匈帝國的解體之後。做為一個親俄組織,它在最初的時候就有與民主的俄羅斯統一的傾向,並且反對與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統一。當與俄羅斯不可能統一時,該國轉而試圖加入在喀爾巴阡山南坡的喀爾巴阡羅賽尼亞以做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自治省。這個計畫後來遭到了喀爾巴阡羅賽尼亞的首長格雷戈里‧札克維奇)反對。 這個共和國的命運受聖日耳曼條約這個給予了波蘭桑河以西的加利西亞地區的條約和1920年的里加和約所決定。在1920年的三月,蘭克共和國被波蘭政府所終結。 這個國家與東蘭基斯奇恩的短命國家戈曼薩共和國不同。戈曼薩共和國比蘭克共和國小,立場上親烏克蘭,存在於1918年十一月到1919年一月二十三日。.

新!!: 里加和约和蘭克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蘇博特尼基

蘇博特尼基是白俄羅斯的城鎮,位於伊維耶以北18公里,由格羅德諾州負責管轄,海拔高度156米,2000年人口776。在1921年簽署的里加和約中,該鎮被納入波蘭第二共和國的新格魯代克省管轄範圍。 Category:白俄羅斯城市.

新!!: 里加和约和蘇博特尼基 · 查看更多 »

蘇聯對土耳其的領土主張

蘇聯對土耳其的領土主張,是指蘇聯1945年-1953年為使蘇聯-土耳其邊界正常化,而對土耳其的東安納托利亞地區的領土的若干不同要求。美國反對這些說法,蘇聯最終也為了改善與美國的關係而放棄該等要求。 據赫魯曉夫的回憶錄,副總理貝利亞敦促斯大林向土耳其要求安納托利亞東部領土,認為這些地區是土耳其從格魯吉亞偷走的,由於實際的原因,蘇維埃的要求如果成功,將加強蘇聯在黑海的地位,並將削弱大英帝國在中東的影響力。.

新!!: 里加和约和蘇聯對土耳其的領土主張 · 查看更多 »

蘇聯入侵波蘭

1939年蘇聯入侵波蘭是指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1939年9月17日開始沒有正式宣戰的軍事行動。這時是在納粹德國從西面入侵波蘭的16天後,蘇聯則是從東方實施入侵。入侵直至1939年10月6日結束及由德國和蘇聯瓜分和吞併整個波蘭第二共和國Gross pp.

新!!: 里加和约和蘇聯入侵波蘭 · 查看更多 »

苏联军事史

苏联军事史从1917年11月7日的十月革命开始,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为止。 为应对白军和外国军队的干涉,1918年1月28日,苏俄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建立工农红军的法令。在1918年,红海军也建立了起来。1918年-1921年,苏联红军还参与了与波兰的战争。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苏联派出军事顾问到过中华民国、西班牙等国家。1939年,苏联红军在西方与芬兰进行战争,在东方与日本帝国在中华民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边境上有过诺门坎冲突。1941年-1945年,苏联红军参与了伟大卫国战争,抵挡住了纳粹德国的进攻,并在1945年成功占领纳粹德国首都柏林。 1946年,苏联红军和苏联红海军一起改组为苏联武装力量。冷战时期,苏联的军事力量除了苏联武装力量之外,还有内务部的内卫部队、克格勃的边防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苏联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苏联的军事力量有着数量庞大的常规武器和核武器。苏联的军事力量在冷战时期参与过朝鲜战争、中苏边界冲突、阿富汗战争、越南战争、阿拉伯-以色列冲突,并参与干预1956年的匈牙利十月事件和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1991年苏联解体时,苏联的军事力量被各个加盟共和国瓜分,由於蘇聯時期各加盟國就已有各國自己的軍隊,因此一些重要裝備(如核武)的轉移是透過必須外交談判才能完成。俄罗斯分得的数量最多。.

新!!: 里加和约和苏联军事史 · 查看更多 »

苏联武装力量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武装力量(Вооружённые Силы Союза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或Вооружённые Силы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是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1946年2月到苏联解体前的武装部队,其前身为苏联工农红军和苏联海军。 根据1925年的全联盟兵役法,苏联军事力量分为地面部队、空军部队、苏联海军、国家政治保卫局和内卫部队5大部分,其中地面部队和空军部队统称苏联工农红军。国家政治保卫局在1934年归属内务人民委员部。二战结束后苏联进行军事改组,由陆军和空军部队组成的苏联工农红军和苏联海军合并成为苏联武装力量。国土防空军、战略火箭军和全联盟国家民事防御部队先后在1948、1960和1970年成立并归属苏联武装力量。在顶峰时期,苏联武装力量共下辖6个兵种,按照苏联官方对其重要性的排序分别为战略火箭军、陆军、国土防空军、空军、海军和民防部队。除了受国防委员会指挥的苏联武装力量外,广义上的苏联军事力量还包括受克格勃指挥的边防军和受内务部指挥的内卫部队。 1988年,不含边防和内卫部队,苏联武装力量的兵力达到513万人。.

新!!: 里加和约和苏联武装力量 · 查看更多 »

杜德 (白俄羅斯)

杜德是白俄羅斯的城鎮,由格羅德諾州負責管轄,1999年人口109。在1921年簽署的里加和約中,該鎮被納入波蘭第二共和國的新格魯代克省管轄範圍。 Category:白俄羅斯城市.

新!!: 里加和约和杜德 (白俄羅斯) · 查看更多 »

杜克什塔斯

杜克什塔斯是立陶宛的城市,位於該國東部,處於伊格納利納東北23公里,由烏田納縣負責管轄,海拔高度151米,2011年人口923万。在1921年簽署的里加和約中,該鎮被納入波蘭第二共和國的維爾諾省管轄範圍。.

新!!: 里加和约和杜克什塔斯 · 查看更多 »

格罗德诺

格罗德诺(Гро́дна,Grodno,Gardinas),白俄罗斯格罗德诺州首府,位于涅曼河畔,邻近波兰和立陶宛,是国际交通和白俄罗斯国内交通的枢纽之一。格罗德诺城市人口达32万8千人。(2009年统计资料),是白俄罗斯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至今城内仍保留了许多古代城堡与宗教建筑。.

新!!: 里加和约和格罗德诺 · 查看更多 »

格魯茲多沃

格魯茲多沃是白俄羅斯的城鎮,位於波斯塔維東南15公里,由維捷布斯克州負責管轄,1922年人口292。在1921年簽署的里加和約中,該鎮被納入波蘭第二共和國的維爾諾省管轄範圍。 Category:白俄羅斯城市.

新!!: 里加和约和格魯茲多沃 · 查看更多 »

波兰历史

波兰位于东欧平原西斯拉夫人国家,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700年石器时代的斯拉夫人,不過,根據考古發掘,至少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經有人類在波蘭活動,後來,其后斯拉夫人一支——西斯拉夫人在东欧平原活动,在原始部族的农耕和游牧中度过了漫长的原始公社社会。10世纪,波兰人开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其后的11~15世紀,波兰国势都非常的强盛,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成为抵禦金帳汗國入侵的歐洲之盾、並且成為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16世紀是波蘭的黃金時代,波蘭身兼是歐洲大國和世界貿易大國的雙重身份、文化也得到長足的發展。但从17世纪中期开始,因為俄羅斯和普魯士的崛起使波蘭走向衰弱、大國地位明顯被削去。到18世纪时、古老的貴族民主制面對新興的專制君主制已經無以為繼,波蘭最终被邻国蚕食和瓜分。19世紀,波蘭在歐洲地圖上消失了1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結束后、波兰才得以复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苏联和納粹德国两个强大邻国夹缝中生存的波兰很快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再次亡国。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波兰的共产党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开始了共產主义建设;1989年,波兰的团结工会获得了政权,結束共產黨統治後开始民主化,转向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的剧烈转型带来了阵痛經濟衰退和加劇城鄉差距,1999年和2004年,波兰分别加入北约和欧盟。.

新!!: 里加和约和波兰历史 · 查看更多 »

波兰第二共和国

波兰第二共和国(波兰语:II Rzeczpospolita),或称战间期波兰,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波兰国家。其正式国名为波兰共和国(波兰语:Rzeczpospolita Polska)。波兰第二共和国是在1918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尾声时建立,并且取代了德国的傀儡政权波兰王国。波兰第二共和国的周边国家有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但泽、罗马尼亚、苏联、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该国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坐落于格丁尼亚,是波兰极少数的沿海城市。尽管波兰第二共和国不断地受到来自邻国及国内分裂分子的压力,但是该国一直存在至1939年(持续约20年),该年8月,波兰第二共和国同时受到纳粹德国、苏联和斯洛伐克的入侵并被瓜分,这次入侵行动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波兰第二共和国的疆域范围,与目前的波兰第三共和国不同,大部分第二共和国的东部领土不属于第三共和国的管辖范围。 第二共和国的边境于1921年确立,1938年10月的面积约389,720平方公里(欧洲第六)。1931年,第二共和国共有人民3136万,波兰人占68.9%,乌克兰人占13.9%,犹太人占8.7%,白俄罗斯人占3.1%,德意志人占2.3%,其餘为立陶宛人、俄罗斯人、捷克人等,估计到1939年9月1日之前有3500万人。国外方面,波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与乌克兰(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与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和苏联(波苏战争)都发生过战争;国内方面,发生过大波兰起义(1918年-1919年)和西里西亚起义(1919-1921)。 尽管波兰第二共和国的沿海城市十分的少,但是该国仍保持发展缓慢但稳定的经济。两次世界大战后,华沙、克拉科夫、波兹南、利沃夫和维尔纽斯都是拥有高度经济和教育水平的欧洲大城市。1939年时,波兰已是“欧洲大国”之一。尽管如此,波兰第二共和国的经济水平与目前的波兰第三共和国相比要低得多(据估计,在1929年波兰的国民生产总值(GDP)为50-60亿美元,而在2007年,这个数字已经到达约422亿美元)。2007年波兰在国际贸易份值中占1.1%,而在1937年是0.8%。.

新!!: 里加和约和波兰第二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波苏战争

波苏战争(1919年2月-1921年3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苏维埃俄国与波兰第二共和国这兩个新成立的政权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战争是由两国对扩张领土和扩大影响力的企图所引起。 《凡尔赛条约》使波兰自18世纪末被瓜分以来重新立國,刚刚恢复独立的波兰寻求保住那些在被瓜分时失去的领土;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下文简称:苏俄)的目标是控制同样的领土,那些地方曾经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失去。两国都声称自己获胜。在这场战争中,波兰人声称成功的保卫了自己的国家,而苏俄则声称波兰的向东侵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被击退,认为那是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國內戰的一部分。 波兰与苏俄的边界在《凡尔赛条约》中并未加以详细说明,战后的骚乱事件:1917年俄国革命;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崩溃;俄国内战;同盟国从东部阵线撤退;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独立的尝试。波兰的国家元首约瑟夫·毕苏斯基认为这是波兰向东拓展疆土的有利时机,计划通过联合中东欧其余国家建立一个波兰化的联盟「海間聯邦」(指從波羅的海至黑海),作为对付德国和俄国帝国主义再度出现这一潜在威胁的防波堤。弗拉基米尔·列宁则认为红军可以經由波兰支援德国共产党,并在欧洲其他地方制造革命。 1919年,波兰军队控制了西乌克兰的大部分,在波乌战争中取得胜利,在波兰人和乌克兰人都提出要求的版图上建立一个乌克兰国家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尝试未能成功。同时,布尔什维克在内战中取得优势,并向西进攻有争议的领土。1919年末,形成了一条清楚的阵线。边境小型冲突逐步升级,1920年4月,毕苏斯基的向东攻入乌克兰,开始了公开的战争。几乎同时,苏俄军队已经开始反攻,最初的反攻非常成功,苏军進至波兰首都华沙附近。这时,西方国家担心苏军抵达德国边境,对波苏战争的兴趣增加。在仲夏,华沙看来即将陷落,但在8月中旬局势再次倒转,波兰军队在华沙战役中取得了意外的、决定性的胜利。向东前进的波军節節勝利,苏俄提出求和,1920年10月,双方停火。1921年3月18日签订了正式的和平条约——《里加条约》,划分了波兰和苏联之间有争议的边界。这次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波苏边界。.

新!!: 里加和约和波苏战争 · 查看更多 »

普罗米修斯计划

普罗米修斯计划 (波兰语:Prometeizm)是由波兰的约瑟夫·毕苏斯基建立的政治计划。其目的是通过支持居住在俄羅斯帝國,及其继承者苏联边界上的主要的非俄罗斯民族的民族独立运动,来削弱上述两个国家。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普罗米修斯计划和毕苏斯基的另一想法“海间联邦”构成了他和他的部分政治继承者的两大互补地缘政治战略。“毕苏斯基不仅想建立一个波兰人的国度,他还想建立一个处在波兰的保护下的更大的联邦,它将取代俄罗斯作为东欧老大的地位。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都会被纳入其中。他的计划需要让俄罗斯被极大削弱,这是依靠武力,而无需谈判的计划。” Richard K Debo, Survival and Consolidation: The Foreign Policy of Soviet Russia, 1918–1992,, McGill-Queen's Press, 1992年, ISBN 0-7735-0828-7.

新!!: 里加和约和普罗米修斯计划 · 查看更多 »

1900年-1999年條約列表

以下是1900年-1999年國際上的條約、歷史協議、和約、敕令、公約等等的年表:.

新!!: 里加和约和1900年-1999年條約列表 · 查看更多 »

3月18日

3月1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7天(闰年第7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8天。.

新!!: 里加和约和3月18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里加和約里加条约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