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苏联武装力量

指数 苏联武装力量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武装力量(Вооружённые Силы Союза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或Вооружённые Силы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是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1946年2月到苏联解体前的武装部队,其前身为苏联工农红军和苏联海军。 根据1925年的全联盟兵役法,苏联军事力量分为地面部队、空军部队、苏联海军、国家政治保卫局和内卫部队5大部分,其中地面部队和空军部队统称苏联工农红军。国家政治保卫局在1934年归属内务人民委员部。二战结束后苏联进行军事改组,由陆军和空军部队组成的苏联工农红军和苏联海军合并成为苏联武装力量。国土防空军、战略火箭军和全联盟国家民事防御部队先后在1948、1960和1970年成立并归属苏联武装力量。在顶峰时期,苏联武装力量共下辖6个兵种,按照苏联官方对其重要性的排序分别为战略火箭军、陆军、国土防空军、空军、海军和民防部队。除了受国防委员会指挥的苏联武装力量外,广义上的苏联军事力量还包括受克格勃指挥的边防军和受内务部指挥的内卫部队。 1988年,不含边防和内卫部队,苏联武装力量的兵力达到513万人。.

58 关系: 奥萨马·本·拉登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中華民國與俄羅斯關係东柏林平壤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人民冲锋队延边广播电视台伊萬·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弗蘭基SPAS-12戰鬥霰彈槍德米特里·季莫费耶维奇·亚佐夫德米特里·费奥多罗维奇·乌斯季诺夫德涅斯特河沿岸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后勤部俄罗斯陆军俄羅斯聯邦緊急情況部匈牙利1956年革命列宁军事政治学院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哈萨克斯坦八一九事件第122师团 (日本陆军)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萨朗山口貝瑞塔682雙管霰彈槍远东军区蘇聯空軍蘇聯軍蘇聯陸軍蒂拉斯波尔蒙古國歷史金日成苏军苏军南方集群苏军中央集群苏军北方集群苏军驻德集群苏联苏联大元帅苏联军事史苏联军队苏联国防委员会苏联国防部苏联国旗苏联红军苏联边防军Mi-8直升機...SPP-1水下手槍ZU-23-2雙管高射炮民族自決政治部2A46坦克炮430工程64式反坦克導彈9K34便攜式防空飛彈 扩展索引 (8 更多) »

奥萨马·本·拉登

奧薩瑪·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登(أسامة بن محمد بن عوض بن لادن,拉丁轉寫:Usāmah bin Muḥammad bin Awaḍ bin Lādin,),简称为奧薩瑪·賓拉登、奥萨马、本--·拉登、宾--·拉登或--。全名意思是「--的兒子、阿瓦德的兒子、穆罕默德的兒子奧薩瑪」(名·بن·父·بن·祖·بن·曾祖);「奧薩瑪·--賓·拉登」(أسامة بن لادن)意思是「--的子孫奧薩瑪」,事实上是拉登的玄孙。他是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利雅得省人,是基地组织的首领,该组织被认为是全球性的恐怖组织。本·拉登篤信伊斯兰教遜尼宗瓦哈比派。 本·拉登被美国政府指控为1998年美國大使館爆炸案的幕後主謀,名列联邦调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FBI)十大通緝要犯。 本·拉登最初否認與911恐怖攻擊有關,但已於2004年承認責任。。然而FBI发言人Rex Tomb在2006年表示没有确实证据证明賓拉登涉及911事件。因此始终没有就911事件正式起诉本·拉登。2011年本·拉登被殺後,FBI在其官方網站表示本·拉登是911襲擊的主謀。 2004年3月18日,美国众议院一致通过一项法案,将提供线索导致本·拉登被捕的赏金从2500万美元增加到5000万美元。虽然普遍认为本·拉登藏身于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一带,实际上外界没有人知道本·拉登身在何处,甚至指他早已身亡。 2011年5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發表聲明,指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一座豪宅裏被美國海軍海豹部隊第六分隊突襲击毙。其屍體於次日海葬於北阿拉伯海。另外雖然是反恐夥伴之一,但美方政府未經巴基斯坦討論即決定粗暴的行動,事後仍引來巴國的強烈不滿。.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奥萨马·本·拉登 · 查看更多 »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国际音标:,,),曾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等重要职务,於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出生,在莫斯科逝世。 赫鲁晓夫于1956年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发表“秘密报告”,对前領導人约瑟夫·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任期内,他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苏联的各领域均為活化,尤其文艺获得解冻。 同时,赫鲁晓夫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經濟得到改善。在冷战中,赫鲁晓夫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曾多次访问美国。1962年,他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苏联和美国站在核战争的边缘,但最终危机得以平息。1960年代,赫鲁晓夫治下的苏联與中華人民共和国关系恶化,撤销对中国的援助计划。 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在莫斯科发动政变,赫鲁晓夫「被退休」,從此被迫淡出政壇至1971年逝世。.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5年设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初次開始實行军衔制時的军衔之一,1955年至1965年为该国的最高军衔,1965年被废止。此军衔原本只打算授予毛泽东一人,但毛泽东本人拒绝接受,因而自始至终无人被授予此军衔。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55年至1965年实际上的最高军衔是仅次于此军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而如今现行的最高军衔是上将。.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的部分势力於国共合作的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间在上海开始清党(或称“四一二政变),捕杀中共成员和国民党左倾党员,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是年秋至1928年春,中国共产党为了反抗和推翻他们认为是反动和非法的南京国民政府而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湘南起义和湖北东部等地区的起义。这些地区起义後保留下来的部队,当时叫中国工农革命军。 1928年4月,南昌起义后保留下来的一部分军队和湘南起义的农民军,由朱德、陈毅等率领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会师,组成了红四军,5月後各地起义部队陆续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红军曾发展到30万人,建立了以江西中央区为中心的拥有一千多万人口的许多革命根据地,击破了国军四次大规模围剿,后来红军未能打破国军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领导和指挥下,胜利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7年7月7日,在日本对中华民国的发动的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之后,8月25日红军的主力部队暂时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11日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活动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10月2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1945年,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批下七道抗日反攻命令,并在其中第四道命令中首次提出“人民解放军”一词。抗日战争胜利後,1945年中共领导下的关内各解放区部队大批进入东北地区,10月31日和东北抗日联军等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1946年中华民国爆发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各部队由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等陆续改称人民解放军。经过数年内战,打败了忠于中华民国政府的军队,并于1950年进军西藏,完成了对中国大陆地区的军事控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截至201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共进行13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军队领导管理和作战指挥体制,完成了从单一陆军向诸军种合成军队的转变。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建国至2009年的建国六十周年庆的数十年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天安门广场上进行过14次阅兵式。 1997年9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大会报告中宣布:“在八十年代裁减军队员额一百万的基础上,我国将在今后三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五十万。”2000年3月9日,江泽民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宣布,到1999年底,中共十五大提出的裁减军队员额五十万的任务已完成。 2003年9月1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五十周年庆典活动时正式宣布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决定:“我军将在2005年前再裁减军队员额二十万。”2005年前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任务是:压缩规模,改革体制,优化结构,调整编组,完善制度,从编成结构上提升军队战斗力。截至2005年12月31日,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方案确定的任务完成,如期裁减员额20万,其中全军精简干部17万,军队总员额下降为230万,陆军部队占全军总员额的比例下降至历史最低点。 2006年,解放军全面启动非现役公勤人员制度,军级以上单位的机关和非作战部队中由士官和义务兵承担的炊事、驾驶等部分公勤岗位,逐步使用社会聘用人员。 2006年冬季征兵开始,心理检测正式成为解放军征兵体检项目。这一检测包括智力检测和人格检测2项内容,应征公民如有任意一项结论不合格,则不能应征入伍。 2007年7月3日,全军换發07式军服工作正式开始。 2012年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开始推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中共执政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改革。.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與俄羅斯關係

中華民國與俄羅斯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俄羅斯聯邦(通稱俄羅斯、俄國)之間的關係。1913-1949年,以俄羅斯為主體的俄羅斯帝國/蘇聯與中華民國有官方外交關係,期間多次斷交與復交。1949年10月3日,苏联是第一個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並與中华民国斷交的國家。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繼承苏联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场,但和中华民国於首都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雙邊在經貿等非官方的往來也如常。.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中華民國與俄羅斯關係 · 查看更多 »

东柏林

25px 本條目是指冷戰時期的東德首都。關於其他的同名事物,請參見。 东柏林(Ost-Berlin)是对1949-1990年间柏林东部地区的称呼,亦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首都,源于1945年苏联武装力量设立的苏联占领区。.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东柏林 · 查看更多 »

平壤

平壤,正式名稱為平壤直轄市(),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位於朝鮮半島西北部,大同江横跨市区,東側是平安南道的大同郡、檜倉郡及南浦特别市的大安郡及龍岡郡、南側是黃海北道的黃州郡、延山郡及-松-林市、北側是平安南道的成川郡及平城市。 平壤位于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势低--的地段,因地势平坦而得名“平壤”。也是平安道名稱中“平”字的來源地。城市西北部是低矮的山岭,东部是丘陵和的平原。大同江和它的支流普通江流经市中心。 因城内遍布柳树,平壤又稱“柳京”。朝鲜政府提倡植树造林並推动环境保护的政策,平壤的山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平壤市民的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8平方米。 平壤是传说中朝鮮族的始祖檀君在西元前1122年建都的王儉城所在地,為朝鮮半島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有乙密台、练光亭、大同门、普通门等年代久远的古迹。虽然平壤在朝鲜战争中被毁坏几成废墟,平壤很快得到重建,20世纪70、80年代,平壤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兴建了主体思想塔、人民大学习堂、五一体育场、平壤凯旋门等地标性建筑。.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平壤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瓦西列夫斯基(俄文: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苏联红军总参谋长、远东军总司令。1943年荣获苏联元帅军衔。生于伊万诺沃州新戈利奇哈镇一神父家庭。1915年9月从阿列克谢军事学校速成班毕业,立即被派往前线。十月革命后参加红军,1931年5月被调到红军军事训练部工作。1936年被送到培养高级将领的总参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即被调到总参谋部工作。1940年5月华西列夫斯基担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主管西方防务。1941年8月出任副总参谋长兼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1942年5月出任总参谋长。1942年10月起还同时担任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任职期间,几乎经历了苏联卫国战争的所有重大战役,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1945年6月被任命为远东苏军总司令,负责指挥所有的参战部队实施八月風暴行動,战后任苏联武装力量部部长。1953年起先后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主管军事科学研究的副部长,1959年出任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 他荣获兩次“苏联英雄”称号、8枚列宁勋章,两次获苏联胜利勋章及许多其他勋章,1977年12月5日在莫斯科去世。.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人民冲锋队

人民冲锋队(Volkssturm)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最后阶段成立的国家民兵部队,其成员为16到60岁尚未被征召服役的健全男性公民。 该部队并非传统上由德意志國防軍负责建立,而是纳粹党根据希特勒在1944年9月25日发布的元首命令建立的。人民冲锋队于1944年10月18日纪念莱比锡战役131周年时组建,并在两天后正式宣布成立。.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人民冲锋队 · 查看更多 »

延边广播电视台

延边广播电视台是总部位于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的一家广播电台兼电视台,是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家少数民族语言电视台,节目覆盖中国25个地区、100多个县(市)以及以及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延边电视台成立于1977年12月30日,1993年9月3日开播延边有线电视台,2006年8月10日开播延边卫视。2014年,延边人民广播电台与延边电视台合并成立“延边广播电视台”。.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延边广播电视台 · 查看更多 »

伊萬·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

伊万·赫里斯托福罗维奇·巴格拉米扬(或称霍夫汉内斯·哈恰图罗维奇·巴格拉米扬,Christapory)Բաղրամյան;西里尔化:Оване́с Хачату́рович Баграмя́н;拉丁化:Hovhannes Khachaturi Baghramyan ),亚美尼亚族,蘇聯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陸軍總司令、蘇聯元帥。194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他是第一位非斯拉夫民族將軍成為蘇聯方面军司令員,也是數位蘇聯亞美尼亞族將軍裡擔任歷練最多指揮官職位將官,也是當時15位蘇聯亞美尼亞將軍裡唯一苏軍元帥;他的同村同族同乡巴巴贾尼扬后任苏联装甲兵主帅(相当于大将)。伟大卫国战争时期,巴格拉米楊曾指揮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 戰後,巴格拉米楊擔任拉脫維亞與亞美尼亞最高蘇維埃代表、蘇聯最高苏维埃代表。1952年,他成為蘇聯共產黨中央候补委员。1961年,他当选党的中央委員。由於巴格拉米楊在戰時有所貢獻,令其在蘇聯全国與亞美尼亞均贏得了廣泛的尊重与讚揚。.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伊萬·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 · 查看更多 »

弗蘭基SPAS-12戰鬥霰彈槍

SPAS-12(,意為「特殊用途自動型霰彈槍」)是一枝由意大利路易吉·弗蘭基在1979年至2000年期間設計和生產的戰鬥霰彈槍,發射12鉛徑霰彈。SPAS-12是一種雙模式操作的霰彈槍,這是因為它同時具有半自動和泵動兩種發射模式。與競爭對手的設計相比以下,雖然其槍身較沉重和控制方式複雜,但是SPAS-12亦曾經一段短時間賣給了在世界各地的军队和執法機關用戶,Diez, Octavio (2000).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弗蘭基SPAS-12戰鬥霰彈槍 · 查看更多 »

德米特里·季莫费耶维奇·亚佐夫

德米特里·季莫费耶维奇·亚佐夫(Дми́трий Тимофе́евич Я́зов;Dmitry Timofeyevich Yazov,),蘇聯軍事家、政治家。他是苏联解体前最后一位被晉升為苏联元帅的蘇聯軍事人員。他也是惟一一個生於西伯利亞、目前健在、以及從未獲得蘇聯英雄稱號的蘇聯元帥。1991年,亚佐夫作为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一员,参与了八一九政变,并在政变中担任了国防部长。今天他是继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之后的最后一位在世的苏联元帅。.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德米特里·季莫费耶维奇·亚佐夫 · 查看更多 »

德米特里·费奥多罗维奇·乌斯季诺夫

德米特里·费奥多罗维奇·乌斯季诺夫(Дми́трий Фёдорович Усти́нов,拉丁化:Dmitriy Feodorovich Ustinov;)苏联政治人物、军事家、苏联元帅,自1976年起担任苏联国防部长直至离世。.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德米特里·费奥多罗维奇·乌斯季诺夫 · 查看更多 »

德涅斯特河沿岸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Приднестровская Молдав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Придністровська Молдавська Республіка;Република Молдовеняскэ Нистрянэ),简称德涅斯特河沿岸,英語世界中通称外涅斯特里亚(Transnistria)。德涅斯特河沿岸1990年從摩爾多瓦獨立,之後引發摩爾多瓦內戰;当时國名為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该地在摩尔多瓦官方编制的行政区划中是“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德涅斯特河沿岸自治领土单位”。.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德涅斯特河沿岸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Вооружённые Си́лы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是俄罗斯军事力量最主要的部分,其前身主要是苏联武装力量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驻军。1992年5月7日,由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命令建立俄罗斯联邦国防部,并命令俄罗斯联邦政府接管俄罗斯境内的所有前苏联军队,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正式成立。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在中文语境中通常简称为「俄罗斯军队」或「俄军」。俄罗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為俄罗斯联邦总统,現任总统為弗拉基米尔·普京 。 根据俄罗斯政府的定义,国家近卫军、边防军、铁道军并不属于“武装力量”,而是定义为“其他类型军队”。目前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有102.7万人,加上国家近卫军、边防军、铁道军、联邦通信和情报信息部队等军队后总人数为201.9万人,綜合軍事實力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后勤部

苏军后勤部(Тыл Вооружëнных Сил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是苏联武装力量的后勤统帅机关。由于苏军的后勤部、军械部、财务部、建筑和营房部分立,由国防部直属,因此一直称后勤部而不称作“总后勤部”。 各军兵种有独立的后勤。.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后勤部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陆军

俄罗斯联邦陆军(Сухопутные войск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在1991年底苏联解体时成立,中途经过多次改革,形成了目前的规模。 其前身為蘇聯陸軍。.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俄罗斯陆军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聯邦緊急情況部

俄羅斯聯邦民防、緊急情況及消除自然災害後果部(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России по делам гражданской обороны, чрезвычайным ситуациям и ликвидации последствий стихийных бедствий),或簡稱為緊急情況部(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по чрезвычайным ситуациям – МЧС России),國際上通稱為EMERCOM(Emergency Control Ministry的字首縮寫,意為緊急情況控制部),是俄羅斯聯邦政府的行政部門之一,由前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於1994年1月10日建立。緊急情況部的歷史可追溯至1990年12月27日,當時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國內建立了俄羅斯救援部隊,並以其作為國內緊急情況的快速反應機構。 2016年時的緊急情況部部長為弗拉基米爾·普契科夫(Владимир Андреевич Пучков),他於2012年5月17日上任,取代了先前已擔任本部部長達20年之久的谢尔盖·绍伊古。.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俄羅斯聯邦緊急情況部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1956年革命

匈牙利1956年革命,又稱匈牙利十月事件(匈牙利称为“1956年革命”,1956-os forradalom)发生于1956年10月23日-1956年11月4日,匈牙利民众对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政府表达不满導致蘇聯入侵的暴力事件。最初以学生运动开始,以苏联军队入驻匈牙利并配合匈牙利国家安全局进行镇压而结束。.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匈牙利1956年革命 · 查看更多 »

列宁军事政治学院

列宁军事政治学院(Воен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имени В. И. Ленина)是苏联武装力量的高等军事教育机构,旨在为各类武装力量、作战部队、内务部队和边防部队,培养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军事政治人才,同时为其它军事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军事科学和教育工作者,其中包括人文领域 学院全名为:列宁勋章和十月革命勋章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红旗军事政治学院 学校创办于1919年,始建于彼得格勒(后改名列宁格勒),后迁至莫斯科。1994年7月20日,改名为。 曾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蔣經國早年就讀此校。.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列宁军事政治学院 · 查看更多 »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Леоні́д Іллі́ч Бре́жнєв,),苏联领导人、苏联元帅,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至66年间为第一书记)、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國家元首),掌權共18年。.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 Qazaqstan Respy'bli'kasy;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захстан),簡稱--(Қазақстан;Казахстан),为跨洲国家,地跨欧亚两洲,主要位于中亚北部,在乌拉尔河以西的一小部分领土位于欧洲.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哈萨克斯坦 · 查看更多 »

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Августовский путч),又稱八月政变、1991年蘇聯政變,是指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蘇聯政府内部一些高級官員企圖廢除戈爾巴喬夫的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兼蘇聯總統职务並控制蘇聯,然最终未遂的一场政變。政變領導人均为蘇聯共產黨内的強硬派成員,包括苏联的副总统、总理、国防部长、内政部长、克格勃局长和苏联国防会议副主席等。他們认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計劃太過激进,並認為他正商議簽訂的新聯盟條約将中央權力过大地分散給與了眾共和國政府。此次未遂政變在短短三天內便瓦解,其后戈爾巴喬夫恢復權力。此事件本为减缓当时在苏联已逐渐扩大的离心运动,但最终效果则是粉碎了戈爾巴喬夫對蘇聯在鬆散體制下可維持一體的希望,并实际上加速了苏联解体。.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八一九事件 · 查看更多 »

第122师团 (日本陆军)

(八月風暴行動) --> 第122师团(だいひゃくにじゅうにしだん)是大日本帝國陸軍师团之一。.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第122师团 (日本陆军)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格魯吉亞語:იოსებ სტალინი;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本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苏联前最高领导人,執政近三十年(1924 - 1953 年),任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国防部长、苏联大元帅,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生于俄罗斯帝国哥里,毕业于梯弗里斯神学院。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他倾向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派别,并组织了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以筹集革命资金。1913年开始使用笔名斯大林(Ста́ли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布尔什维克派执政后,斯大林为七名政治局成员之一。斯大林在苏联成立后,成为苏共的总书记。尽管列宁反对,在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功掌权并清洗了反对派。随后他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被全面强制推行的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政策代替。斯大林成功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使苏联从农业社会迅速转型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然而农业集体化则扰乱了食品生产,引發了1932年苏联大饥荒。在1930年代,因為其極度專制,被称为苏联大清洗时期。在树立个人崇拜同时,对党、政、军领导人,少数民族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進行大量逮捕,流放或劳改和屠殺,造成百萬人死亡。 1939年8月,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瓜分波兰,然而随后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尽管初期有所损失,苏联红军于1945年5月攻克柏林,在欧洲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在二战时期吞并了波罗的海国家,在战后的东欧扶植社会主义阵营,并支持中国、朝鲜及北越的社会主义国家。势力扩大了的苏联和美国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分别支持的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在战后对峙形成冷战。斯大林带领苏联完成了战后重建,并使苏联成为第二个拥核国。在战后大饥荒后,斯大林发起了自然大改造和共产主义建设。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继任并对其展开批判及进行去斯大林化。 斯大林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的最重要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斯大林主义影响了世界上众多的马列主义组织及政府,而斯大林则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象征。在苏联解体后,因曾领导抗击纳粹德国胜利及建设苏联,斯大林被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赞扬。对其的批评则多强调他任内使得数以百万计人死亡,并发起大量的政治、宗教及民族镇压。.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 查看更多 »

萨朗山口

萨朗山口(كتل سالنگ,海拔 )位于阿富汗帕尔旺省和巴格兰省交界处,是喀布尔连接北方的主要山口,萨朗山口缩短阿富汗北部地区与喀布尔省、阿富汗南部省份以及巴基斯坦开伯尔-普什图省的距离。 Chapter 2: Mountains.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萨朗山口 · 查看更多 »

貝瑞塔682雙管霰彈槍

貝瑞塔682(,也稱為S682,682 Gold,目前是682 Gold E)是一枝由意大利貝瑞塔(Beretta)設計和製造上下式雙管霰彈槍,可發射多種長度和鉛徑,包括2英吋、3英吋或3英吋12號、20號、28號和.410 bore的霰彈。.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貝瑞塔682雙管霰彈槍 · 查看更多 »

远东军区

苏联远东军区,是苏联武装力量的大军区之一,机关驻地位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远东军区 · 查看更多 »

蘇聯空軍

蘇聯空軍(Военно-воздушные силы,拉丁轉寫:Voenno-Vozdushnye Sily,VVS)的是蘇聯的主要空中武裝力量。成立于1918年,结束于1991年。.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蘇聯空軍 · 查看更多 »

蘇聯軍

#重定向 苏联武装力量.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蘇聯軍 · 查看更多 »

蘇聯陸軍

蘇聯陸軍(Советская Армия,縮寫為 CA,Soviet Army),又稱蘇維埃陸軍,是苏联武装力量的地面部隊,建立於1946年2月,延續到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但在1991年之後,在俄羅斯聯邦控制下,這隻陸軍仍然持續運作,直到1993年12月25日,方才正式被改名為俄罗斯陆军。在1946年2月25日前,它的名稱叫蘇聯紅軍,蘇聯紅軍建立於1918年1月。.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蘇聯陸軍 · 查看更多 »

蒂拉斯波尔

提拉斯堡(Tiraspol,Тирасполь),位於摩爾多瓦東部,是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的首都。人口約16萬人(2005年)。蒂拉斯波尔的主要產業是家具和電機等輕工業。.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蒂拉斯波尔 · 查看更多 »

蒙古國歷史

今日蒙古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國名為蒙古國。 蒙古在清朝時期曾為中國領土,稱為外蒙古。辛亥革命後,外蒙古独立,唯未獲得中華民國的承認。1921年,苏联勢力進入蒙古,蒙古成為蘇聯的衛星國。中華民國曾長期不承認其合法性,1945年,根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外蒙古舉行獨立公投,正式宣佈獨立,並獲得中華民國政府的承認。 东欧剧变後,蘇聯放棄對其衛星國的控制,1989年,蘇軍撤離蒙古。1990年,蒙古發生民主革命,要求共產主義政權下臺。蒙古人民革命黨宣佈開放黨禁,修訂憲法,刪除一黨專政條文。同年,蒙古國歷史上舉行首次自由選舉。.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蒙古國歷史 · 查看更多 »

金日成

金日成(朝鮮語:김일성,),原名金成柱(김성주),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國父」、先后任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和总书记。由1948年开始,直至其去世一直担任朝鲜最高领导人,掌權長達46年之久,也是金日成主義的核心。其子金正日和孙金正恩亦先后接掌政权。 執政期間在其與蘇聯、中國兩邊交好下,朝鮮透過外交往來、經貿手段獲得大量援助,生活水準一直高過韓國,直到1970年代末情況才被扭轉。1992年被朝鲜授予“共和国大元帅”军衔,1998年修改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宪法规定他为“共和国永遠的主席”。.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金日成 · 查看更多 »

苏军

苏军可以指:.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苏军 · 查看更多 »

苏军南方集群

苏军南方集群(Southern Group of Forces,SGF;Южная группа войск,ЮГВ,YUGV)是苏联武装力量在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驻军的总称,共组建两次存在于1945-1947以及1955-1991年。 在战时,苏军南方集群会组建一个方面军(很可能会是西南方面军),主要负责针对奥地利(继而是西德)以及意大利两个方向的行动。因为苏军常驻兵力不足,其可能会吸收、以及匈牙利人民军、保加利亚人民军的力量。同时,南方集群需要负责监视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的国内政治局势,同时对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起到监视和威慑作用。.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苏军南方集群 · 查看更多 »

苏军中央集群

苏军中央集群(Central Group of Forces,CGF;Центральная Группа Войск,ЦГВ,SGV)是苏联武装力量在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匈牙利的驻军的总称,存在于1945-1955年及1968-1991年。中央集群的指挥部位于捷克斯洛伐克的米洛维采。.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苏军中央集群 · 查看更多 »

苏军北方集群

苏军北方集群(Northern Group of Forces,NGF;Северная Группа Войск,СГВ,SGV)是苏联武装力量在波兰人民共和国的驻军的总称,存在于1945-1993年。.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苏军北方集群 · 查看更多 »

苏军驻德集群

苏军驻德集群(Группа советских войск в Германии,ГСВГ,GSVG;Gruppe der Sowjetischen Streitkräfte in Deutschland,GSSD)为驻东德的苏军部队在1949-1989年的名称。在1945-1949年的名称为“苏联驻德国占领区集群”,简称“苏军驻德集群”,1989-1994年的名称为“西方集群”(Западная группа войск,转写:Sapadnaja gruppa wojsk;Westgruppe der Truppen,缩写:WGT)。驻德集群的指挥部位于东德的措森。 从1945年到1989年,苏联军队在东德驻扎有军事部队,以抵抗北约的军事威胁。苏联解体及兩德统一后,俄羅斯聯邦軍仍在原东德领土驻扎到1994年。 东德国家人民军的2个集团军在战时也将归苏军驻德集群指挥。在战时苏军驻德集群会转变为2个目标分别为西德北翼和南翼的方面军。.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苏军驻德集群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苏联大元帅

苏联大元帅(Генерали́ссимус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斯大林於1945年6月27日自封的苏联軍銜。在苏联军衔系统中居于最高阶,也是苏联元帅级军衔(苏联大元帅、苏联元帅、军兵种主帅、军兵种元帅)中最高一等。苏联大元帅只授予最高领导人、红军最高统帅一人,以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统帅苏联红军赢得胜利,但实际上斯大林未正式接受此衔。.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苏联大元帅 · 查看更多 »

苏联军事史

苏联军事史从1917年11月7日的十月革命开始,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为止。 为应对白军和外国军队的干涉,1918年1月28日,苏俄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建立工农红军的法令。在1918年,红海军也建立了起来。1918年-1921年,苏联红军还参与了与波兰的战争。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苏联派出军事顾问到过中华民国、西班牙等国家。1939年,苏联红军在西方与芬兰进行战争,在东方与日本帝国在中华民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边境上有过诺门坎冲突。1941年-1945年,苏联红军参与了伟大卫国战争,抵挡住了纳粹德国的进攻,并在1945年成功占领纳粹德国首都柏林。 1946年,苏联红军和苏联红海军一起改组为苏联武装力量。冷战时期,苏联的军事力量除了苏联武装力量之外,还有内务部的内卫部队、克格勃的边防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苏联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苏联的军事力量有着数量庞大的常规武器和核武器。苏联的军事力量在冷战时期参与过朝鲜战争、中苏边界冲突、阿富汗战争、越南战争、阿拉伯-以色列冲突,并参与干预1956年的匈牙利十月事件和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1991年苏联解体时,苏联的军事力量被各个加盟共和国瓜分,由於蘇聯時期各加盟國就已有各國自己的軍隊,因此一些重要裝備(如核武)的轉移是透過必須外交談判才能完成。俄罗斯分得的数量最多。.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苏联军事史 · 查看更多 »

苏联军队

#重定向 苏联武装力量.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苏联军队 · 查看更多 »

苏联国防委员会

苏联国防委员会(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комитет обороны,缩写为ГКО;拉丁化转写为Gosudarstvennyj komitet oborony, 缩写为GKO)是苏联武装力量和国防体系的最高决策机关。成立于1941年6月30日,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苏共(布)中央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的决议而成立。.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苏联国防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苏联国防部

苏联国防部,是苏联部长会议的组成部门,主管苏联武装力量与军事部门。 国防部大楼位于莫斯科市阿尔巴特广场,建于1940年代,1980年代加以改建。.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苏联国防部 · 查看更多 »

苏联国旗

苏联国旗的左上角绘有交叉的镰刀和锤子。镰刀和锤子象征组成国家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根据《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旗法》第一条中的规定,苏联国旗为“苏联国家主权以及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奋斗的牢固的工农联盟的象征”。 第一面苏联国旗在1923年11月12日制定。1955年调整了锤子的把手长度和镰刀的形状,1980年8月15日,旗面颜色被加强和明亮化。直至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此旗一直是苏联的国旗。.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苏联国旗 · 查看更多 »

苏联红军

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РККА;简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КА),通称苏联红军,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之后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武装力量,其下包括陆军和空军。红军直接起源于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内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创立军队反击他们敌人的军事同盟(尤其是以白军之名组成的团体)。1946年2月起红军与苏联海军组成苏联武装力量(Вооруженные Силы СССР(ВС СССР)/Vooruzhennye Sily SSSR),它的官方名称改為蘇維埃陸軍(Советская Армия),直到1991年12月解体。 红军陆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同盟国获胜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德蘇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击败了战争中75%-80%的納粹德国(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装党卫队)部隊。.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苏联红军 · 查看更多 »

苏联边防军

蘇聯边防軍(Пограничные войска СССР)是蘇聯担任边防的武裝力量。受苏联的国家安全部门的领导、管理、指挥,先后隶属于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内务部,从1954年起隶属于苏联部长会议国家安全委员会。因此,相应地称这支部队为“内务部边防军”(Пограничные войска НКВД СССР)、“国家安全委员会边防军”(Пограничные войска КГБ СССР)。苏联边防军也包括海防部队。 苏联边防军与苏军的五大军种、民防部队和内务部内卫部队一起构成整个苏联武装力量。但边防军不归属苏联国防部管辖,边防军司令也没有国防部的兼职头衔。 根据1982年11月2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的《边境法》第28条,苏联边防军的任务是:驱逐外来武装入侵;防止非法越境与跨境运输武器、爆炸品、走私、颠覆性宣传品;监控过境口岸秩序;监控在苏联领水的本国与外国船只;配合其他政府部门保护边境地区的自然资源、预防环境污染;授权对进出国境人员的随身物品的检查;具有对当事人的询问、讯问、搜查、逮捕、审讯的警察执法权。.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苏联边防军 · 查看更多 »

Mi-8直升機

Mi-8直升機是由蘇聯米爾飛機公司研制的雙引擎中型直升機,该机于1967年进入苏联空军服役,除了擔任運輸任務以外,该机還能夠加裝武器进行火力支援。 Mi-8除了基本型号外,還有三種衍生型:與蘇聯本身使用的Mi-8M相近的外銷版稱為Mi-17,海軍版稱為Mi-14,陸軍使用的为Mi-24攻擊直升機,Mi-24攻擊直升機为改變最大的版本。 从1961年開始生產到2009年,Mi-8的產量超過1萬2千架,外銷超過80個國家,成為目前世界上產量最大的直升機。.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Mi-8直升機 · 查看更多 »

SPP-1水下手槍

SPP-1(;全寫:,意為:特殊水下手槍)是一把由前苏联(TsKIB SOO)為蘇聯蛙人研製、現在的俄罗斯的圖拉兵工廠生產的水下手枪,發射4.5×40毫米R水下手枪子彈。Popenker, Max R. " ", world.guns.ru, Retrieved 2010-04-05 1960年代末,運動及狩獵武器中央設計研究局研發該槍;然後1971年,獲苏联军队採用。在水下,普通子彈並不準確而且射程很短。其結果是,該手槍發射以4.5毫米(0.18英寸)口徑彈藥為基礎、彈長大約是115毫米(4.5英寸)、彈重12.8克(0.45盎司)的鋼鏢彈,這彈藥具有比的矛更長的射程和更強的貫穿力。完整的彈藥全長為145毫米(5.7英寸),彈重17.5克(0.62盎司)。“ ”, Tsniitochmash, Retrieved 2010-04-05.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SPP-1水下手槍 · 查看更多 »

ZU-23-2雙管高射炮

ZU-23-2(;/,全稱:/,意為:防空炮架;/,音譯:謝爾蓋;俄罗斯国防部火箭炮兵装备总局代號:/)是一款由苏联研製及生產的拖曳式雙管高射機炮,發射苏联口徑机炮炮彈。.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ZU-23-2雙管高射炮 · 查看更多 »

民族自決

民族自决是指,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在没有外部压迫或干扰的情况下,人民可以自由决定他们的政治地位,并自由谋求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自決的權利稱為民族自決權,而其所依据的原则,称为民族自决原则;但其并没有说明自决权的实现方式,或者自决后应该是什么样的结果:从原国家独立、与原国家组建联邦、成为保护国、某种程度上的自治亦或者与原国家完全同化。也没有说明,民族之间的界限是什么,什么条件下才可以组成一个民族。事实上,关于哪些种群有合法的权利实行自决权,现在的法律条文和定义仍然有着太多的矛盾。Betty Miller Unterberger,,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2002.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民族自決 · 查看更多 »

政治部

政治部,可能指:.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政治部 · 查看更多 »

2A46坦克炮

2A46(,;又稱:D-81T(M)/Д-81Т(М);為俄罗斯国防部火箭炮兵装备总局代號)是一門由前苏联/俄罗斯OKB-9設計局所研製、所生產的單管滑膛式坦克炮,並安裝在眾多世代的苏俄主戰坦克上,發射滑膛炮彈。.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2A46坦克炮 · 查看更多 »

430工程

430工程(俄語:Объект 430)是一款蘇聯的實驗性中型坦克。這款戰車是T-64主力戰車的前身,僅製造了5輛原型車。.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430工程 · 查看更多 »

64式反坦克導彈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一款由日本重工業企业川崎重工在1950年代後期研製和生產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該導彈與瑞士/德国(音譯:柯布拉)和9M14「嬰兒」(北約代號:AT-3「火泥箱」)大致相似。在陸上自衛隊的行列中,64式又被俗稱為64MAT、ATM-1和KAM-3。」64式專門被自衛隊所使用,而且由於受到日本国宪法的限制而不會遠銷海外。.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64式反坦克導彈 · 查看更多 »

9K34便攜式防空飛彈

9K34「箭-3」(;;以下簡稱為「箭-3」)是由苏联研製及生產的便攜式地對空導彈(SAM)系統,用以取代性能不佳的9K32「箭-2」(北約代號:SA-7「聖杯」)。9K34是俄罗斯国防部火箭炮兵装备总局(GRAU)的代號;而北約代號為SA-14「小魔怪」()。其導彈本身被稱為9M36 。 該導彈主要是以早期的9K32「箭-2」為藍本並且大幅度改良,因此發展迅速。.

新!!: 苏联武装力量和9K34便攜式防空飛彈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