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發趣論

指数 發趣論

《发趣论》(巴利文:Paṭṭhāna),又名《大論》(Mahāpakaraṇa),为《巴利文大藏经》中论藏的组成部分,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有人認為本論體例與主題類似於《發智論》。 发趣论内容主要运用二十四缘分析诸法的关系。.

12 关系: 巴利三藏佛学分別說部四念住義註論藏阿毘達磨阿毘達磨發智論赤銅鍱部法集論末法有分

巴利三藏

巴利三藏(Tipiṭaka;Pāli Canon),又作巴利文大藏經、南傳大藏經,指錫蘭上座部所傳用巴利語寫成之佛教三藏,是早期佛教經典的結集。 其經藏部分分為五部:《長部》或稱《長尼柯耶》,《中部》或稱《中尼柯耶》,《相應部》或稱《相應尼柯耶》,《增支部》或稱《增支尼柯耶》,《小部》或稱《小尼柯耶》。前四部相當於漢傳的《阿含經》,但經數與內容較一致的只有雜阿含經,其他阿含與其他尼柯耶經數出入較大。漢傳對應小部的經典只有《法句經》等零星的經文。 巴利三藏分为律藏、经藏和论藏三大部分。南傳佛教 認為這些都是「佛語」。.

新!!: 發趣論和巴利三藏 · 查看更多 »

佛学

佛學(Buddhology),對釋迦牟尼與佛陀學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於佛教經典的整理與註疏上。它有時被等同於現代的佛教研究,但通常使用在較傳統的研究方法上。在不同佛教傳統中,產生許多不同的學派。 近代中國著名的佛學研究者,有太虛法師、印順法師、梁啟超、歐陽竟無與呂澂等人。 亦有不少學校會以佛學作為科目教授。以香港為例,更有以專門傳授佛教知識的佛學社。.

新!!: 發趣論和佛学 · 查看更多 »

分別說部

分別說部(巴利語: ,梵語: ),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源於本上座部,與大眾部、可住子部和說一切有部並列為佛教的最初四大派系。在《大毘婆沙論》中據宗義而歸結其下各部派為分別論者。.

新!!: 發趣論和分別說部 · 查看更多 »

四念住

四念住(satipaṭṭhāna,smṛtyupasthāna),亦称四念处、四念处观、身受心法,為上座部佛教跟漢傳佛教《阿含經》根本修行方法。亦稱內觀。指從「身」體、感「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明瞭其剎那生滅、無常、苦、及無我的本質,斷除所有的貪瞋痴煩惱,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不管是要成為佛、辟支佛、佛的阿羅漢弟子都必須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才有辦法證悟四道、四果、涅槃、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不修四念處就無法證悟四道、四果、涅槃、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

新!!: 發趣論和四念住 · 查看更多 »

義註

義注(巴利語:Attha-katha,意為「解釋」,「評論」),是指上座部佛教巴利語南傳大藏經的註解。義註是對經文的傳統解釋。對義註的再註釋,叫做(ṭīkā)。複注的註釋,稱為複複注(anutikā)。 現存義注雖由覺音等人完成,但其來源為古代僧伽羅語所寫就的古代註釋書,再由覺音改為巴利語。僧伽羅語古義註的主要部份,則大約成立於公元2世紀初。義註中的一部分在其他佛教部派的三藏經文中出現,這代表有些註釋可能是來自於共通的早期來源。 從西元4世紀起,各個版本義註收錄的註解有所不同。泰國1992年版收錄的註解最少,包括以下內容:.

新!!: 發趣論和義註 · 查看更多 »

論藏

阿毘達磨藏(abhidharmapiṭaka)又稱論藏,是佛教三藏經典之一,諸阿毘達磨論書的集成。.

新!!: 發趣論和論藏 · 查看更多 »

阿毘達磨

阿毘達磨(Abhidharma,Abhidhamma),舊譯阿毘曇,簡稱毘曇,意譯為「無比法」、「對法」、「大法」,佛教著作分類之一,為論書的一種,結集為論藏,收入三藏之中。它通常是針對修多羅中的觀點,進行統整與探討。.

新!!: 發趣論和阿毘達磨 · 查看更多 »

阿毘達磨發智論

《發智論》(Jñāna-prasthāna),又譯《發慧論》,也被稱為《智慧基本論》、《智安足處論》、《八犍度論》,佛教論書,作者為說一切有部迦旃延尼子,最初傳入漢地時曾誤解為十大弟子之一迦旃延所作。《發智論》是使說一切有部成為獨立教派的根本論書,因而更被稱為“身論”,其他與先上座部共通的論書則稱為“足論”。有人認為《發趣論》的地位與旨趣類似於此論書。.

新!!: 發趣論和阿毘達磨發智論 · 查看更多 »

赤銅鍱部

赤銅鍱部或銅鍱部(梵語:,巴利語:),也叫做紅衣部(梵語:),是傳至僧伽羅國的分別說部佛教支派。因斯里蘭卡古稱「銅鍱洲」或「赤銅鍱」故得名。.

新!!: 發趣論和赤銅鍱部 · 查看更多 »

法集論

《法集论》(Dhammasaṅgaṇi),为《巴利文大藏经》中七论藏之一,又作《法聚論》,南传上座部佛教典籍。是整理經典中的法数名目。本論被覺音尊者(Buddhaghosa)列為南傳巴利七論的首位,可視為阿毗達磨論書的先驅,和《分別論》都是阿毗達磨的基礎著作。書中所列舉的論本母屢被其他論書引用,如《分別論》、《界論》、《雙論》及《發趣論》等。同時覺音尊者的《清凈道論》曾詳細解說書中的主要論目。 法集论,分为四品,为对诸法进行分类阐述,其概要如下︰ 一、心生起品︰說明三界和出世間的八十九心、與之相應的心所法。 二、色品: 將一切色法分類為一種色聚至十一種色聚,再逐一廣說。 三、總說品: 列舉諸法,並依據論母、經母以解說一切法。 四、義釋品: 說明論母的法數名目。.

新!!: 發趣論和法集論 · 查看更多 »

末法

末法(梵語:saddharma-vipralopa),佛教术语,正法絕滅之意,指佛法衰頹之時代,為一種佛教末世論。末法說影響了的演變,尤其是淨土宗深受影響。.

新!!: 發趣論和末法 · 查看更多 »

有分

有分(bhavānga,bhavaṅga),佛教阿毘達摩術語,心識的一種形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由赤銅鍱部提出,現仍傳承於巴利佛教中。巴利佛教的有分識學說,主要祖述於《發趣論》與《清淨道論》,將有分視為是心的14种作用之一,执行有分作用的心称为有分心(bhavaṅga-citta)、有分識(bhavaṅga-viññāṇa)。 有分識學說,與大乘佛教中的阿賴耶識學說與如來藏學說之間有許多共同點,但因為歷史文獻不足,現代佛教研究者尚無法確定這些學說之間的關連。.

新!!: 發趣論和有分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