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江文也

指数 江文也

江文也(),作曲家、聲樂家、教師。出身日本時代臺北廳三芝地區客家人,大哥江文鍾,小弟江文光,是首位享譽國際樂壇的東方作曲家。作品蘊含著濃厚台灣故土、宗教聖樂與中國古典文化情感,奠定了臺灣與中國的現代音樂風貌。一生際遇於日本與中國間,貢獻巨大。 江文也曾與其他日本作曲家代表日本參與1936年柏林奧運的藝術競技(項目包含文學,雕刻,建築,音樂,繪畫共五類),獲得前三名以外的等外佳作獎牌與證書(金,銀,銅牌分別為德國,義大利,捷克斯拉夫的作曲家,佳作則為日本,義大利的作曲家),是奧運藝術競賽得獎紀錄唯一的東方人,也是首位在奧運獲得獎牌的台灣人。.

28 关系: 古典音樂作曲家列表 (1900年後出生)台北歌手台灣詩人台灣演義節目列表 (2016年)台灣文藝 (吳濁流)台美文教基金會台湾舞曲山田耕筰上揚唱片三芝區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齐尔品張福興 (音樂家)影響200呂泉生高慈美謝里法郭柏川關國煊臺灣第一列表臺灣歷史陳泗治楊儒賓江姓日治台灣歷史年表支那1910年1910年臺灣6月11日

古典音樂作曲家列表 (1900年後出生)

这是古典音乐作曲家列表的第六部分,列出生于公元1900年以后(包括1900年)的古典音乐作曲家。本表以作曲家出生年份先后排序。 本表中的作曲家,基本上属于音乐史上20世纪时期的中后期,部分出生年代较靠后者也有被称为21世纪作曲家。 本表将随着作曲家页面的增加而不断更新。 ---- | 1900至1909 | 1910至1919 | 1920至1929 | 1930至1939 | 1940至1949 | 1950至1959 | 1960年至今 | 1970年至1979 | 1980年至今 |.

新!!: 江文也和古典音樂作曲家列表 (1900年後出生) · 查看更多 »

台北歌手

《台北歌手》(Roseki),2018年台灣時代劇。由莫子儀、黃姵嘉、楊小黎領銜主演,於2017年開鏡,客家電視台於2018年4月2日上檔。本劇講述台灣第一才子、左派作家及中共黨員呂赫若的故事。.

新!!: 江文也和台北歌手 · 查看更多 »

台灣詩人

客語文學的發展較之臺灣閩南語文學,其進程更為晚到;其創作人數,相較於閩語文學作家,也稀少得多。真正以客語來書寫文學創作應該是在1987年解嚴以後的事了。 客語意識的形塑與下列的運動有極大的關係。1988年11月由創刊於1987年的《客家風雲》雜誌社──後改名為《客家雜誌》──帶動成立了「客家權益促進會」,匯集客家各股勢力,以實際行動發起並主導「還我母語運動」。1988年12月28日,上萬名客家人走上街頭爭取客語發音權。主要訴求有三:.

新!!: 江文也和台灣詩人 · 查看更多 »

台灣演義節目列表 (2016年)

本列表為《台灣演義》2016年的每集節目單元與內容列表。.

新!!: 江文也和台灣演義節目列表 (2016年) · 查看更多 »

台灣文藝 (吳濁流)

台灣文藝:吳濁流在1964年4月1日獨資創辦這份刊物。當初為了刊物名稱「台灣文藝」這四個字,他曾遭到情治單位約談,被要求使用其他的名稱,尤其是使用「中國」開頭的名稱。然而,吳濁流個性剛硬不為所動,堅持使用「台灣文藝」作為雜誌名稱,認為:「我們要推動的是台灣本土文藝,若非冠有『台灣』二字即失去辦雜誌的意義。」 。當時一些台灣作家,如鍾肇政、廖清秀、鄭清文、趙天儀等人曾經協助這份刊物的編輯。《台灣文藝》原本是月刊,不過第五期後就改為季刊。雜誌社不採取同仁制,歡迎各方來稿。不論是龍瑛宗、吳新榮、王詩琅、黃得時等日治時期台灣作家,還是鍾肇政、李喬、詹冰、七等生、黃春明等後起作家都有。此外,在《台灣文藝》早期—也就是統獨意識型態還沒激烈衝突之前,一些外省作家,如:文曉村、兩峰、馮放民(鳳兮)、寒爵,曾在《台灣文藝》發表作品。.

新!!: 江文也和台灣文藝 (吳濁流) · 查看更多 »

台美文教基金會

財團法人王桂榮台美文教基金會(英語:Taiwanese-American Foundation),簡稱台美基金會、TAF,是台灣與美國的一個基金會,由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前會長王桂榮及其妻王賽美於1982年捐獻一百萬美元創設,台灣總部設於台北市,美國總部設於加州長灘。自1983年起,台美基金會於每兩年11月頒發「人才成就獎」,簡稱「台美獎」(TAF Award),以獎勵台灣各界傑出人士。 台美獎依創設人建議,先設立三項人才成就獎:「科技工程成就獎」、「人文科學成就獎」、「社會服務及社會科學成就獎」;後又設立「科技研究生獎」和「國際青年社區服務領導獎」。.

新!!: 江文也和台美文教基金會 · 查看更多 »

台湾舞曲

《台湾舞曲》(《Formosan Dance》)是江文也創作於1934年的一首舞曲。鋼琴版創作於1934年4月,而其管弦乐版則是在同年8月完成的。1936年,《台湾舞曲》管絃樂版獲得第十一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國際音樂比賽的特别獎。.

新!!: 江文也和台湾舞曲 · 查看更多 »

山田耕筰

山田耕筰(),日本古典音乐作曲家、指挥家。.

新!!: 江文也和山田耕筰 · 查看更多 »

上揚唱片

上揚唱片,成立於1967年之台灣知名唱片製作公司,總公司位於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77之4號。由林敏三成立創辦,本為代理歐美古典音樂行銷台灣的仲介代理商,後則嘗試於台灣製作中國管絃樂樂曲,並行銷世界各國,期間亦嘗試各樣式流行歌曲行銷。 製作與台灣相關的古典樂曲或古典樂曲相伴奏的台灣民謠,是上揚唱片的特色。上揚唱片發行過的相關音樂均有其代表性,例如:馬水龍的《廖添丁管絃樂組曲》、《梆笛協奏曲》;江文也的《臺灣舞曲》;張清郎、李靜美、紀露霞等人翻唱的台灣1930年代流行歌如《杯底不可飼金魚》、《望春風》、《月夜愁》、《桃花泣血記》、《一隻鳥仔哮啾啾》、《孤戀花》、《秋風夜雨》等。.

新!!: 江文也和上揚唱片 · 查看更多 »

三芝區

三芝區位於台灣新北市西北部,北鄰石門區,西北濱台灣海峽,西南連淡水區,東南連金山區及臺北市北投區。是第7、8、9屆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的故鄉。 本區除埔坪里、埔頭里人口密度大於2,000人/平方公里之外,其餘11里的人口密度均未滿500人/平方公里,顯示本區人口分布有過度集中之現象。.

新!!: 江文也和三芝區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齐尔品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齐尔品(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Черепнин,),又译切列普宁,美籍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其父是作曲家尼古拉·切列普宁。1921年随父流亡巴黎,1934-1937年到远东巡演,游历了中国和日本,并与中国钢琴家李献敏结婚,后定居美国,被他发掘或推介的东亚作曲家包括贺绿汀、伊福部昭、江文也等,1977年逝世于巴黎。齐尔品的作品含丰富的民族元素,常采用各种民族调式和自创的调式,并尝试电子音乐。但他的作品始终保持明显的旋律性。 其子瑟奇(Serge)与伊万(Ivan)后来也都子承父业,成为了知名的音乐家。.

新!!: 江文也和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齐尔品 · 查看更多 »

張福興 (音樂家)

張福興(),台灣苗栗縣人,後定居台北;音樂家,專長於小提琴;他是台灣第一位留學日本的音樂家,也培養不少台灣本土音樂菁英。.

新!!: 江文也和張福興 (音樂家) · 查看更多 »

影響200

影響200,為2000年《天下雜誌》紀念出刊200期而製作的臺灣人物專輯,標舉「影響200,飛躍2000」,由台灣社會各領域人物中選出兩百位人士,記錄台灣歷史發展,《天下雜誌》一仍其「打開歷史,走出未來」的訴求希望能藉喚起社會共同記憶,凝聚共同情感。.

新!!: 江文也和影響200 · 查看更多 »

呂泉生

呂泉生(),台灣作曲家兼聲樂家,台中市神岡區客家人。呂泉生採集、改編各種台灣民謠,是將台灣民謠藝術化的第一人。創作作品則有年代橫跨詩經到現代詩的藝術歌曲七十多首,民謠合唱曲集和其他合唱曲百餘首等,作品總共有三百多首。呂泉生曾指揮過多支合唱團體,其中尤以榮星合唱團最負盛,被譽為「台灣合唱之父」。.

新!!: 江文也和呂泉生 · 查看更多 »

高慈美

慈美,是一位生於臺灣高雄岡山的鋼琴家,亦是臺灣第一位鋼琴女教授。.

新!!: 江文也和高慈美 · 查看更多 »

謝里法

謝里法(),是一位出身臺灣臺北市大稻埕的藝術家。.

新!!: 江文也和謝里法 · 查看更多 »

郭柏川

郭柏川(),字少松,是一位出生於臺灣臺南的美術家及教師。.

新!!: 江文也和郭柏川 · 查看更多 »

關國煊

國煊(KWAN Kwok Huen,),中國近代史學家,廣東順德人,生於順德。畢業於香港仿林中學、建公書法專修學院、台灣省立師範大學(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讀中學時,以慧、慧之、君慧、慧君筆名投稿香港《華僑日報》、《星島日報》副刊《學生園地》。1955年獲《青年文友》月刊徵文比賽高級組冠軍、香港基督教青年會及全港中小學書法比賽高中組冠軍。大學畢業後,返港長期任中學文史教員。課餘以本名及筆名鄭仁佳、關--昌、趙志邦在台灣《傳記文學》月刋發表《民國人物小傳》多篇。.

新!!: 江文也和關國煊 · 查看更多 »

臺灣第一列表

台灣第一是指在台灣歷史當中,首次、最先出現或出現各項人、事、物,在這裡將台灣第一列舉出來。有別於台灣之最或台灣世界紀錄列表條目的內容,台灣第一指的是時間上的最初紀錄,而可能不是頂尖的紀錄。.

新!!: 江文也和臺灣第一列表 · 查看更多 »

臺灣歷史

臺灣歷史,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目前可上溯至1582年7月一場因風擱淺於福爾摩沙的船難後分別由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士所寫關於在臺灣75天見聞的三篇文字記錄。至於臺灣本地的信史則大約從1624年荷兰進佔臺灣開始。但在文獻記載之前,臺灣早已有人類活動。距今3萬年前的臺東長濱文化是考古所知的臺灣最古文化。而較晚近的新石器時代,則有較多的考古遺跡,這些遺跡屬於南島語系民族。同時,臺灣因在南島語族活動範圍的最北邊,也被認為是南島民族在語言及遺傳上可能的發源地之一,亦是分布區域的最北端。 臺灣的地理位置介於中國大陸、日本與東南亞間,是各國船隻的停泊與貨物轉運站。在17世紀;臺灣中部有一超部落的大肚王國。而荷蘭及西班牙則分別在臺灣西南部及西北部進行殖民統治。之後荷蘭人將西班牙人驅逐,統治臺灣西部的大部分。1661年4月,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名將士及數百艘戰艦進軍臺灣,迫使荷蘭在1662年2月1日簽約投降,南臺灣進入鄭式時期。在此期間漢人開始大量移入臺灣。1683年,鄭克塽歸順清朝,臺灣進入清治時期。 1894年,由於清日甲午戰爭的爆發。1895年大清帝國和日本在日本下關簽訂《马关条约》,將臺灣割讓予日本。之後,日本人以“殖民統治與資源開發”為開發臺灣之導向,同時進行如衛生、教育、法治、工商、基礎建設在內的多項建設。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日本簽署的《降伏文書》中接受盟國的《波茨坦宣言》,等同於間接接受《開羅宣言》,而《開羅宣言》要求將臺灣、澎湖、滿州歸還予中華民國.

新!!: 江文也和臺灣歷史 · 查看更多 »

陳泗治

陳泗治 (),是一位出身臺北士林的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他的作品特色為其明顯的民族及鄉土色彩。他的全部作品被收錄於鋼琴教育家Maurice Hinson的著作Guide to the Pianist's Repertoire (《鋼琴家演奏曲目指引》),並在其中與貝多芬、蕭邦等名家的作品並列。呂泉生曾稱他為「偉大的完人」。.

新!!: 江文也和陳泗治 · 查看更多 »

楊儒賓

楊儒賓(英語: Yang, Rur-Bin,),臺灣臺中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其學術研究以中國思想為主,曾任韓國外國語大學講師(1985-1986)、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87-1993),現為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教授(1993-)、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社務委員。曾為日本東京大學、九州大學及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訪問學者。2011年11月成立臺灣中文學會,並擔任理事長。 2011年3月曾參與TVBS的政論節目《新聞夜總會》。 2013年10月19日與學者賴錫三、何乏筆(Fabian Heubel)及蔡英文於鹿港鎮公所主辨的「鹿耕論壇:在臺灣談中華文化問題」進行對談。.

新!!: 江文也和楊儒賓 · 查看更多 »

江姓

江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41位。根据2007年中国公安部的统计,江姓人口在中国大陆排名第74位。在台灣,江姓是第二十五大姓。.

新!!: 江文也和江姓 · 查看更多 »

日治台灣歷史年表

西元1895年4月17日,清日兩國簽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戰敗的清帝國放棄臺灣與澎湖之主權,並讓予日本帝國。同年11月18日,日軍正式消滅臺灣民主國,臺灣正式進入日治時代。西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並且簽署《終戰詔書》,中華民國政府於同年10月25日代表太平洋戰區盟軍接收臺灣,50年日治時期正式結束。.

新!!: 江文也和日治台灣歷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支那

支那(源自चीन,),亦作至那、脂那、摩訶支那、摩诃至那国等,與震旦同義,是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經佛教經典傳入中國。古代中國有佛教徒以印度為「中國」,稱中國為「支那」。在古代,羌族稱漢人為「支那」(Tzu La)而自稱「戈拉」(Gu La),在中國的周邊國家如日本和韓國的古代佛教文獻也有使用這個詞。 使用這個词汇稱呼中國的習慣於9世纪初通过佛教交流传入日本。在江戶時代後期,「支那」成為日本民間一種對中國的普遍非正式稱呼。在明治維新之後,該用語由日本傳回中國,中國知識份子、革命黨人重新使用這個古典名詞,並且形成一種風氣。1894年清日甲午战争後,日本獲得兩億兩白銀賠款及台灣與澎湖,日本人因此對中國的態度變得輕蔑,「支那」一詞也從此在日本語言中生根。在中華民國建國後,日本公文書中開始使用這個名詞稱呼中國。 從1913年到1946年間,中國政府和民間多次要求日方廢除支那一稱,1913年10月16日,中國駐日代理公使奉中國政府訓令向日方要求廢除「支那共和國」稱呼,改稱「中華民國」,但被日方拒絕。在《二十一條要求》交涉、巴黎和會及五四運動時,中方對日方堅持使用支那一詞進行抗議,亦未獲理會。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明令拒絕接受使用支那來稱呼中國的日本公文書。1932年後,日本在外交場合中不再使用這個名詞單冠初《民國時期中國官民反對日本對華"支那"蔑稱交涉始末》,〈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5月,第31卷第3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国最高司令部政治顾问团对“支那”称谓进行了调查,确认“支那”称谓含有蔑意,被廣泛認為是一種對中國的歧视用語,且被用於仇恨中國的演繹上。1946年,日本政府通令日本國內公文書中不可使用支那名稱,有日本學者宣告這個「非常令人厭惡的名稱」已從日本語言中消失,亦有西方日裔歷史學者表示當今日本只有教育程度低的人以及積習難改的老年人繼續使用這個詞。 現今,在中國被廣泛認為是一種對中國的歧视用語,稱呼中國人或海外華人為支那人,相當於在美國稱非洲裔美國人為黑鬼、尼哥(Nigger)或(Negro),以及在日本稱呼日本人為小日本或Jap,會被認為含有種族歧視或侮辱的意涵。.

新!!: 江文也和支那 · 查看更多 »

1910年

没有描述。

新!!: 江文也和1910年 · 查看更多 »

1910年臺灣

1910年臺灣。.

新!!: 江文也和1910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6月11日

6月1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62天(闰年第163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03天。.

新!!: 江文也和6月11日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