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臺灣歷史

指数 臺灣歷史

臺灣歷史,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目前可上溯至1582年7月一場因風擱淺於福爾摩沙的船難後分別由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士所寫關於在臺灣75天見聞的三篇文字記錄。至於臺灣本地的信史則大約從1624年荷兰進佔臺灣開始。但在文獻記載之前,臺灣早已有人類活動。距今3萬年前的臺東長濱文化是考古所知的臺灣最古文化。而較晚近的新石器時代,則有較多的考古遺跡,這些遺跡屬於南島語系民族。同時,臺灣因在南島語族活動範圍的最北邊,也被認為是南島民族在語言及遺傳上可能的發源地之一,亦是分布區域的最北端。 臺灣的地理位置介於中國大陸、日本與東南亞間,是各國船隻的停泊與貨物轉運站。在17世紀;臺灣中部有一超部落的大肚王國。而荷蘭及西班牙則分別在臺灣西南部及西北部進行殖民統治。之後荷蘭人將西班牙人驅逐,統治臺灣西部的大部分。1661年4月,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名將士及數百艘戰艦進軍臺灣,迫使荷蘭在1662年2月1日簽約投降,南臺灣進入鄭式時期。在此期間漢人開始大量移入臺灣。1683年,鄭克塽歸順清朝,臺灣進入清治時期。 1894年,由於清日甲午戰爭的爆發。1895年大清帝國和日本在日本下關簽訂《马关条约》,將臺灣割讓予日本。之後,日本人以“殖民統治與資源開發”為開發臺灣之導向,同時進行如衛生、教育、法治、工商、基礎建設在內的多項建設。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日本簽署的《降伏文書》中接受盟國的《波茨坦宣言》,等同於間接接受《開羅宣言》,而《開羅宣言》要求將臺灣、澎湖、滿州歸還予中華民國.

84 关系: 基隆市卓杞篤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台灣史台灣年號列表台灣知名客家人列表台灣歷史台灣歷史年表台灣歷代台灣政治台湾历史台湾史大稻埕 (電影)大支安平古堡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與越南關係中華民國是臺灣东亚史三二六護台灣大遊行三張犁三角埔發電所一個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二二八事件五月雪的約定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傀儡花王丹王文隆王晓波管仁健眷村隋击流求之战頭城開成寺城隍廟西來庵事件認識臺灣豬哥亮賴清德黃顯榮 (中華民國空軍)鑼聲若響鄭福田臺南市臺北市臺灣臺灣原住民族臺灣大學濁水溪社臺灣人...臺灣建築臺灣國中教育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臺灣省戒嚴令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臺灣荷西統治時期臺灣荷蘭統治時期臺灣行政區劃臺灣與菲律賓關係史臺灣與越南關係史臺灣與日本關係史臺灣電視劇臺灣通史臺灣歷史畫帖臺灣歷代臺灣戰後時期臺灣文化陳近南Wake Up音樂祭林衡道江樹生江日昇洪棄生清治台灣歷史年表漫畫台灣年史戒严昇利化工高屏溪污染事件海峽兩岸關係新竹市眷村博物館新聞挖挖哇1980年代臺灣2010年代臺灣2014年9月臺灣2014年臺灣 扩展索引 (34 更多) »

基隆市

基隆市是位於臺灣東北部的都市,為中華民國臺灣省的3個市之一,古名「雞籠」,以深水谷灣之天然港灣著名,乃臺灣最北端的都市,境內的基隆港又是北臺灣首要航運樞紐,因而有「臺灣頭」與「臺灣北玄關」之稱,亦因氣候多雨而別稱「雨港」、「雨都」,與南臺灣的高雄並列為臺灣兩大。人口約37萬人。全市百分之95土地為丘陵地,東、西、南三面環山與新北市相鄰,僅北面有少量的平地與東海毗鄰。 基隆在17世紀臺灣信史記載早期,即有漢族等外來移民入墾,與世居於此的平埔族原住民共處,而西班牙殖民者更曾以基隆的和平島作為經略臺灣的基地;但到了清治雍正年間以後,基隆才逐漸有大批漢族進行開墾,而發展成為市鎮。清治末期,基隆因航運地理位置優越、加上周邊有豐富的煤礦蘊藏,官方於1875年正式設治、並將原名「雞籠」更改為基隆,開啟了都市發展的歷史。日治時期,日本當局以基隆做為全臺首要航運門戶,大力進行港口興築與市區建設,使基隆崛起成為臺灣主要都市之一,人口排名曾僅次於臺北、臺南、高雄而躍居全臺第四。日治中期的1924年,基隆正式建市。然而經歷十大建設後臺灣航運中心南移、市區與港口發展腹地受限、港口擴建計畫受阻、鄰近臺北造成的磁吸效應,導致基隆逐漸走向沒落,逐漸轉型發展為臺北都會區的衛星都市之一,其後更因為六都升格直轄市帶來的磁吸效應而造成基隆市人口嚴重外流。 憑藉著歷史遺跡與依山傍海的自然資源,基隆也是北臺灣觀光地之一,並擁有廟口夜市、巷弄小吃、豐富海產等獨具港都特色的美食文化。.

新!!: 臺灣歷史和基隆市 · 查看更多 »

卓杞篤

卓杞篤(Tou-ke-tok,),臺灣外交家,台灣清治時期瑯(今屏東恆春)地區龍鑾潭排灣族斯卡羅政治領袖,瑯十八社的大頭目,於臺灣歷史上代表臺灣、瑯喬政權進行對美外交談判成功。 1867年3月12日美國羅發號商船遭風觸礁沉沒,船員十三人被龜角甪社排灣族原住民所殺,美國與清政府交涉未果,美軍自行前往報復性攻打臺灣原住民部落的外交事件,史稱「羅發號事件」。期間,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因與鄰近清國官員交涉不得要領,因此於同年10月10日在知名英商必麒麟(W.

新!!: 臺灣歷史和卓杞篤 · 查看更多 »

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

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或反黑箱課綱運動,是一場在2015年5月24日由臺灣多所高級中學及高級職業學校學生發起、以反對高中課綱微調為目的之學生運動。.

新!!: 臺灣歷史和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 · 查看更多 »

台灣史

#重定向 臺灣歷史.

新!!: 臺灣歷史和台灣史 · 查看更多 »

台灣年號列表

臺灣歷史上,自1662年明鄭王朝開始至今,不同政權所使用過的年号索引。.

新!!: 臺灣歷史和台灣年號列表 · 查看更多 »

台灣知名客家人列表

本表所列出的是「歷史上和台灣發生聯繫的著名人士」,並不限於是在台灣出生或台灣籍的人。.

新!!: 臺灣歷史和台灣知名客家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台灣歷史

#重定向 臺灣歷史.

新!!: 臺灣歷史和台灣歷史 · 查看更多 »

台灣歷史年表

這是和臺灣歷史有關的年表。 台灣歷史簡表:.

新!!: 臺灣歷史和台灣歷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台灣歷代

#重定向 臺灣歷史.

新!!: 臺灣歷史和台灣歷代 · 查看更多 »

台灣政治

台灣政治涵蓋的政府型態、統治者或行政區劃體制,今普遍與中華民國政治相同。事實上,於中華民國統治台灣之前,台灣具有政治雛形有文字脈落可尋者可遠自1624年荷蘭據臺後算起,期間歷經鄭氏王朝、台灣清治時期、台灣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在此尚不包含台灣近代之前未經證實的平埔族統治的相關政治型態(如:大肚王國)。.

新!!: 臺灣歷史和台灣政治 · 查看更多 »

台湾历史

#重定向 臺灣歷史.

新!!: 臺灣歷史和台湾历史 · 查看更多 »

台湾史

#重定向 臺灣歷史.

新!!: 臺灣歷史和台湾史 · 查看更多 »

大稻埕 (電影)

《大稻埕》,外文名Twa-Tiu-Tiann,閩南語白話字Tōa-tiū-tiâⁿ,是2014年1月30日上映的臺灣電影,由葉天倫導演,豬哥亮、宥勝、簡嫚書、隋棠領銜主演。青睞影視製作有限公司製作。.

新!!: 臺灣歷史和大稻埕 (電影) · 查看更多 »

大支

大支(英語:Dwagie,台羅:Tuā-ki,),臺灣臺南人,饒舌歌手。也是一位音樂節目的主持人。.

新!!: 臺灣歷史和大支 · 查看更多 »

安平古堡

安平古堡,又稱奧倫治城(Orange)、熱蘭遮城(Zeelandia)、王城(Ông-siâⁿ)《臺灣通史》,卷16,城池志:「永曆十五年,延平郡王克台灣,就荷蘭城以居,改建內府,台人謂之王城。」、安平城、臺灣城,是一座曾經存在於臺灣臺南市的堡壘。最初建於1624年,是臺灣最早的要塞建築。自建城以來,曾是荷蘭人統治臺灣的中樞,也曾是鄭氏王朝統治者的住處。 安平古堡有兩處遺跡:「台灣城殘蹟(安平古堡殘蹟)」及「熱蘭遮城城垣暨城內建築遺構」。兩處遺跡都被列為國定古蹟,而瞭望臺則是於1970年代由日治時期燈塔改建而成,列為文化資產。 古堡建築屋舍純用紅色磚瓦,於黃昏時與落日互相煇映之景「安平夕照」。在1953年,獲臺灣省政府選為臺灣八景之一。《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勝蹟篇,第九頁.

新!!: 臺灣歷史和安平古堡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臺灣歷史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與越南關係

中華民國與越南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之間的關係。1955-1975年,中華民國與越南共和國(通稱南越)有官方外交關係,後南越被北越併吞而中止外交關係。1990年代,在對方首都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目前雙方在越南政府以「一個中國」的兩岸外交政策下,是以非官方的關係來往,但雙方的民間交流未受影響。目前中華民國為越南第4大外商投資來源地。.

新!!: 臺灣歷史和中華民國與越南關係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是臺灣

中華民國是臺灣,臺灣政治論述,認為「中華民國是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主權屬於臺灣人民」,主張中華民國是臺灣的國名,而臺灣並不歸屬於中國,陳水扁為此論述的支持者,此論述在其中華民國四階段論有進一步說明。陳水扁主張「中華民國是臺灣,臺灣是中華民國」,一改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重疊的舊想法。,相關的政策包括中華民國護照加註臺灣的英文名稱。,中華民國政府的自我描述是「中華民國是臺灣」。 這論述為臺灣不同的國家認同論述之一,獲得很大認同,但仍存在爭議。支持者認為可以此作為臺灣在國家認同上的最大公約數。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為,這種說法意圖追求臺灣獨立,造成一中一台的狀況。中國國民黨、親民黨也反對這個說法。台獨運動成員中,也有主張追求以臺灣為國號,且由於擔憂混淆而反對這個說法的派系。 這種論述被很多臺灣人認定現有的的台海現狀。這種思維將「中華民國」做為臺灣國號並且以中華民國第二共和存在的模式,類似兩國論,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定是臺灣獨立的一種形式,是一種獨台,近期被學界與民間稱為「華獨」。.

新!!: 臺灣歷史和中華民國是臺灣 · 查看更多 »

东亚史

東亞史是指以東亞為整體的歷史,涉及地域包括东亚及周边的东北亚、中亚和东南亚的一部分,这些地区在近代之前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文化圈。东亚史主要包括中国历史(包括中国中原王朝和地方性政权历史)、蒙古地区的历史、日本群岛的历史和朝鲜半岛历史,以及越南北方王朝的歷史,今日一般指中日韓三國。 东亚地区的国家深受中国传统文明的影响,并传播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台湾和蒙古地区、印度支那等地。在大陆,中国的黄河流域孕育了早期的文明,并在公元前211年出现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朝鲜半岛的北部长期受到中国的统治和影响。日本在隋唐之际屡次派出留学生前来中国学习传统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另外,由于中国的中原王朝为了抵御蒙古高原的少数民族开始大修长城,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长期隔离并且冲突频发;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女真《後來滿族(滿州)》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尤其显著,其中蒙古族和女真族曾一度统治整个中国。然而由于中华文明根深柢固且汉族人口众多,这些曾经侵入或征服汉地的民族,例如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后来都因程度不同地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而被认为是完全或部分融入所谓中华民族当中。这些民族交流及融合的历史,但最终扩张了汉民族的文化内涵。 近代以来,东亚国家成为了列强争夺的焦点,唯独日本通过近代化的改革成为世界强国,并不断与其他邻国和地区发生战争。 20世纪以来,民族独立和殖民体系的崩溃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二战以后,欧洲国家相对衰落,世界重心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东亚又成为世界的重要地区。其中,中国大陆和中華民國、日本、韩国的迅速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21世纪以来,东亚地区发展机遇和矛盾并存,地区合作不断深化,另外,南海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中日矛盾也成为地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新!!: 臺灣歷史和东亚史 · 查看更多 »

三二六護台灣大遊行

三二六民主和平護台灣大遊行(Hundreds of thousands protest anti-secession law in Taiwan),是指由台灣的民主進步黨、台灣團結聯盟及500多個的民間社團結合而成的「民主和平護台灣大聯盟」發起,於2005年3月26日在台北市舉行的大遊行。 本次遊行有來自台灣各地的數十萬民眾參與,藉以表達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所構成進一步安全威脅的強烈抗議與不滿。本次遊行是臺灣歷史上少見的超大型動員遊行,並首次有時任總統參與。 遊行在喧闹中登场,但整個過程大致平和。.

新!!: 臺灣歷史和三二六護台灣大遊行 · 查看更多 »

三張犁

三張犁,在臺灣歷史文獻中時稱「三犁」,為臺北古地名之一,至今仍常沿用,如三張犁次分區等。三張犁區域為臺北盆地東南邊緣,包含臺北市信義路以南、吳興街、四獸山及光復南路和松德路等,其面積達11平方公里,是信義區的五分之一以上。 「三犁」地名由來,與清治時期開墾臺灣的墾照有關。清廷發放墾照時,常使用犁作為面積單位,而一犁耕地面積約有五甲地。因為該地區開墾區域面積為「三犁」十五甲,因此略稱為三張犁。.

新!!: 臺灣歷史和三張犁 · 查看更多 »

三角埔發電所

三角埔發電所,是臺灣一座已停用的水力發電廠,位於臺北市士林區天母,興建於1930年,是臺灣歷史上第一座、同時也是唯一一座利用自來水發電的水力發電廠。.

新!!: 臺灣歷史和三角埔發電所 · 查看更多 »

一個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一個中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意識型態、國際外交政策,以及對於臺灣海峽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可被表述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传统不可分割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在此事實上實施國家統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自身憲法與《反分裂國家法》中,確立了這個基本原則。 在國共內戰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北京成立,同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此後中國陷入分裂,雙方都宣稱自己擁有中國完整主權,是中國唯一代表,各自宣稱一個中國,但意義不同。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代表中國的席位後,所有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国家,都採行一个中国政策,成為國際現實,各國對其實質內容的解釋,隨各國立場有所不同。在「中國代表權問題」方面,均一致「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或「代表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然而在「臺灣的主權歸屬問題」方面,對於北京方面宣稱「台灣是中國(即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或一省)」的立場,各國則分別有「承认」、「認知」、「注意到」、「了解並尊重」等多種用詞表述,表達不同程度的認識。.

新!!: 臺灣歷史和一個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

一個中國,又稱一個中國原則、一個中國政策、一中原則、一中政策,是中華民國由中國國民黨執政時,對於一個中國的一種國際外交政策、政治意識形態用語。依據中國國民黨的觀點,中華民國根據《中華民國憲法》,擁有中國完整主權,是中國唯一合法代表;但在現實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其領土上,擁有治權,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統治範圍稱為臺灣地區或自由地區,即國際上認知的臺灣或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實際統治範圍稱為大陸地區或者中國大陸,即國際上認知的中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皆為政治實體,雙方應以同等尊重的地位來交往。 此官方立場隨著政權轉換,亦被表述為特殊兩國論、一國兩區等不同立場。.

新!!: 臺灣歷史和一個中國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於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發生的事件。1947年2月27日,因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查緝私煙時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死傷,引起28(次)日的陳抗傷亡,更擴及後續臺灣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與攻佔官署。事件中,臺灣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與攻擊官署,當地人對外省人的報復攻擊,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逮捕與鎮壓殺害臺灣民眾,事件造成民眾大量的傷亡,然而傷亡數字眾說紛紜,由數百人至數萬人不等。 此事件亦稱作「二二八大屠殺」、「二二八革命」、「二二八起義」、「二二八事變」、「二二八慘案」、「二二八民變」等。 1945年,國民政府接替日本開始統治臺灣,然而來自中國大陸的軍政人員,甫經歷中日戰爭,對舉目皆是日本風格的臺灣生起排斥與歧視的心態,並時常對臺灣人抱持著優越感,以征服者、勝利者自居,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出版,2004-10,李筱峰,世新大學教授,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1-02-28,蘇瑤崇,國史館學術集刊 第4期,20040901,對待人民驕縱專橫。而長期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民,對於相對落後的中國社會現況、普及教育、法治觀念、衛生條件、生活習慣等缺乏瞭解,導致由原本的滿懷期望轉變成深感失望。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軍人毫無軍紀可言,例如乘車、用餐不付款、低價強購、賒借不認帳,乃至有偷竊、搶劫、恐嚇、詐欺、調戲婦女、強姦、開槍殺人等非法情事發生,與臺灣日治時期日籍軍政人員的軍紀嚴明、高行政效率形成強烈對比,也使得臺灣人民愈來愈敵視國民黨與長官公署,反而感到日治時期下的臺灣比較良善。 當時統治臺灣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治台政策錯誤、官民關係惡劣、軍隊紀律不良、官員貪污腐敗。在經濟方面,政府一手壟斷並管制物資買賣、濫印鈔票,並掏空民生物資運往中國大陸支援國共內戰,導致嚴重通貨膨脹、大量民眾失業,臺灣經濟因而巨幅倒退,終至民不聊生。由於政府的種種倒行逆施,加上掌握資源控制權的人士對臺灣人民的種種歧視與打壓,使得台灣人民深受其害,因而不滿的情緒不斷累積,最終導致龐大民怨能量總爆發。 1947年2月27日,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天馬茶房前查緝私菸,因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一死一傷,成為事件導火線。隔天民眾前往行政長官公署前廣場示威請願,但遭公署衛兵開槍掃射,使原先的請願運動轉變成為反抗政府行動,臺灣在各地發生軍民衝突後,至3月6日已蔓延到除了澎湖外的全台灣,外省人受波及遭臺籍民眾攻擊傷亡.大紀元.2014-02-28.

新!!: 臺灣歷史和二二八事件 · 查看更多 »

五月雪的約定

五月雪的約定,是一款以客家文化為主軸,以臺灣歷史為背景的一款免費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網頁遊戲,2008年6月起上線。 遊戲中融入了大量的客家文化元素,包含客家食品、客家風俗、臺灣南部客家庄地景重現,旨在教育玩家產生客家認同以及對家鄉的歷史有深刻的認識。.

新!!: 臺灣歷史和五月雪的約定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博物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簡稱臺博、臺博館、臺灣博物館)是臺灣一座公立博物館,位於臺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北側,隸屬於中華民國文化部。始建於日治時期,不但是臺灣歷史最久的博物館,其建物也以該館前身「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之名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新!!: 臺灣歷史和國立臺灣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簡稱臺大圖書館)是國立臺灣大學所屬各圖書館之總稱。除總圖書館外,尚有醫學院及社科院(含萬才法律圖書館)二所學院圖書分館,以及物理、數學、化學、大氣、海洋、生化與圖資等7個系所圖書室。 圖書館提供書刊借閱、參考諮詢、館際合作、資源利用指導、數位學習課程、論文及館藏數位化、資訊搜尋、資訊系統建置等服務。圖書館每週開放時間達96小時,並有24小時自習室供師生使用。此外,更透過網路於提供全年無休的各項資訊服務。 圖書館蒐藏的書刊資料,以配合校內師生教學、研究、學習為主,迄今館藏已逾680萬冊(參見臺灣大學統計年報),是臺灣目前收藏資料量最多的大學圖書館。近年來,隨著數位時代的發展與師生使用習慣,圖書館也積極訂購電子書、電子期刊等數位化資源,同時也進行許多的館藏數位化計畫,以營造一個更便捷且更能滿足讀者學習研究所需的大學圖書館。 原設在徐州路社科院校區內的「社會科學暨法律學院圖書分館」,隨社會科學院在2014年遷回校總區,而奉校長楊泮池令,改為「社會科學資源服務組」;同年9月15日於新社科院大樓圖書館正式試營運,因由政治學系校友辜振甫之後人捐助,而命名為「國立臺灣大學辜振甫先生紀念圖書館」。.

新!!: 臺灣歷史和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簡稱:國台交,英文縮寫:NTSO)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管弦樂團。1945年在台灣臺北成立,1999年8月因改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現文化部)而更為現在名稱。.

新!!: 臺灣歷史和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 查看更多 »

傀儡花

《傀儡花》是臺灣醫師兼小說家陳耀昌撰寫的長篇歷史小說,故事以1867年於臺灣恆春半島發生的羅發號事件為主題,描述排灣族斯卡羅頭目Tou-ke-tok(漢名卓杞篤)和法裔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簽訂南岬之盟的歷史事件,書中結合正史人物和虛構角色,描述臺灣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與西方國家等多個族群間的衝突、協調與發展。小說於2016年1月5日由印刻出版社出版,同年獲得台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公共電視於2017年宣布將之改編成電視連續劇。.

新!!: 臺灣歷史和傀儡花 · 查看更多 »

王丹

王丹(),原籍山东省鄄城縣,生於北京,北京天安門八九民主運動领袖之一,與吾尔开希、柴玲等同為学生领袖,曾担任“保衛天安門廣場指揮部”副總指揮,也是一位詩人。八九學運前曾组织过悼念胡耀邦、撰文支持民主等活动,六四清場後拒絕逃亡,多次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逮捕入狱、1998年后流亡至美国,取得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現常居台灣、美國等地,並為國立成功大學客座專家,參與該校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2010年9月起,擔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客座助理教授。2015年8月起,受聘於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擔任客座助理教授,為期2年。2017年7月離開台灣,返回美國。.

新!!: 臺灣歷史和王丹 · 查看更多 »

王文隆

王文隆(1976年11月25日-),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臺灣歷史學家,生於臺灣省新竹縣竹東鎮,現職為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主任。 主要研究主題為中國近現代史、中華民國外交史、中華民國教育史、應用史學。著有《外交下鄉,農業出洋:中華民國農技援助非洲的實施和影響(1960- 1974)》、〈我國對非洲農技援助的策略運作(1961-1974)〉、〈圍繞滿洲國成立前後的國際法爭議及其影響〉等。.

新!!: 臺灣歷史和王文隆 · 查看更多 »

王晓波

王曉波(),生於中華民國江西省鉛山縣,曾任教台灣大學哲學系、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及臺灣史。海峽評論出版社創辦人,他對兩岸關係的看法和評論多次發表於台灣的《聯合報》和《中國時報》,也擔任台灣《海峽評論》總編、香港《亞洲週刊》特約評論員、香港鳳凰衛視評論員、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等職務。 曾以麥立為筆名在雜誌上發表文章。.

新!!: 臺灣歷史和王晓波 · 查看更多 »

管仁健

管仁健(1963年4月16日-),臺灣知名作家,外省人第二代,籍貫中華民國山東莒縣,出生、成長於臺北北投。管也是翻譯家、文史工作者、教師、編輯、時事評論員。.

新!!: 臺灣歷史和管仁健 · 查看更多 »

眷村

眷村是指台灣自1949年起至1960年代,來自中國大陸各省的中華民國國軍及其眷屬,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而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徙至台灣後,政府機關為其興建或者配置的村落。不過,有部份人廣義認定眷村也包含榮民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隨著歷史的演進,眷村也成為臺灣文化與臺灣歷史裡不可或缺的重要歷史文化資產。 此外,駐台美軍軍官、士官及其家屬在台的宿舍,亦有「眷村」之稱。例如台中市美村路,街名便來自「美軍眷村」的簡稱。.

新!!: 臺灣歷史和眷村 · 查看更多 »

隋击流求之战

隋击流求之战隋朝攻击流求國的战争。.

新!!: 臺灣歷史和隋击流求之战 · 查看更多 »

頭城開成寺城隍廟

頭城開成寺城隍廟,在臺灣宜蘭縣頭城鎮吉祥路,當地人俗稱「佛祖廟」、「觀音廟」、「觀音媽廟」、「城隍廟」,為一座佛寺與城隍廟合併的廟宇。 樓上主祀觀音菩薩、諸佛菩薩、陪祀「吳沙」先賢神位、開蘭眾賢祿位等,稱頭城開成寺。 樓下奉祀頭城城隍,安溪城隍、玄壇元帥、神農大帝、文昌帝君、魁星星君、月老星君、「文武判官」、「六司爺」、「范謝將軍」等,稱頭城城隍廟。.

新!!: 臺灣歷史和頭城開成寺城隍廟 · 查看更多 »

西來庵事件

西來庵事件,又稱「余清芳事件」、「玉井事件」、「噍吧哖事件」,是發生於臺灣日治時期大正四年(1915年)的武力抗日事件,領導人為余清芳、羅俊、江定等人。西來庵事件造成玉井、楠西、南化、左鎮及周邊地區村莊遭遇日軍毀滅性屠村人口銳減部分村莊甚至滅村,受創極深,是臺灣日治時期諸多起事之中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同時也是臺灣人(主要為閩南人與原住民族大武壠族)第一次以宗教力量抗日的重要事件。.

新!!: 臺灣歷史和西來庵事件 · 查看更多 »

認識臺灣

《認識臺灣》是由中華民國國立編譯館所編撰的一套國民中學教科書,分為《社會篇》、《歷史篇》、《地理篇》共三本,於1997年(民國86年)9月1日開始於台澎金馬各國民中學實施教學。在一般的語境下,《認識臺灣》單指《歷史篇》——因其牽涉臺灣歷史(包括明、清、日治時期)的評價與認同,遠較其他兩篇複雜。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臺灣歷史、臺灣地理內容改為編於七年級(國中一年級)的社會領域課程,《認識臺灣》教科書的階段性任務也已結束。.

新!!: 臺灣歷史和認識臺灣 · 查看更多 »

豬哥亮

豬哥亮(tl;),本名謝新達,復出後改名謝友偵,出生於臺灣高雄市左營區,為臺灣著名節目主持人、演員,也是早期秀場超級巨星,有「秀場天王」之稱號。在1980年代,他的藝名「豬哥亮」在秀場上曾與張菲、邢峰齊名,並稱「南豬、北張、中邢峰」,亦有人加入了高凌風與倪敏然。 豬哥亮大多使用閩南語臺灣話,在臺灣走紅以後,豬哥亮在各個閩南語社群中,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東南亞的閩南人之間也頗有知名度,他早期的《豬哥亮歌廳秀》或其他秀場錄影帶和光碟在當時知識產權觀念尚未普及的年代,在閩南地區(泉州、漳州、廈門)也有盜版品推出並頗受歡迎,當代的有線電視也盜播過他的歌廳秀節目。閩南地區不少的觀眾都是租豬哥亮的錄影帶或光碟長大的,時至今日仍能在光碟店租得到豬哥亮的秀場影片。 1993年,豬哥亮疑因沉迷於大家樂、六合彩等而積欠大筆賭債,因此而跑路。1997年曾短暫復出過,但到1999年再度離開演藝圈,一沈潛就十年之久。 直到2009年豬哥亮被蘋果記者於屏東吃黑輪發現行蹤,4月24日豬哥亮為燦坤3C拍攝電視廣告而復出。回到演藝圈之後,引用廣告台詞而稱這數年的跑路為「出國深造」。同年的8月1日豬哥亮復出演藝界之後,主持的第一個綜藝節目為民視《豬哥會社》,高收視率更曾是一舉衝破10%,2010年10月22日,豬哥亮與侯怡君以《豬哥會社》榮獲第45屆金鐘獎「綜藝節目主持人獎」。主持費更是驚人天價,民視《豬哥會社》一集新臺幣30萬元,中視《萬秀豬王》70萬元,華視《華視天王豬哥秀》85萬元,酬勞之高,稱霸主持界,無人能敵。 2011年起,每年豬哥亮都會在春節或農曆新年時期推出過年賀歲片,如《雞排英雄》、《大尾鱸鰻》、《大稻埕》、《大囍臨門》、《大尾鱸鰻2》等電影,並領銜主演,每年均破新臺幣億萬票房,也讓豬哥亮有「破億票房天王」、「賀歲帝」的美名,直到2017年的《大釣哥》才中斷這項記錄(票房6,932萬),此電影是豬哥亮的電影遺作。2017年3月,因大腸癌末期住進臺大醫院。同年5月15日清晨,豬哥亮因癌症引發肝衰竭,睡夢中辭世,5時08分確認病逝,享壽70歲。.

新!!: 臺灣歷史和豬哥亮 · 查看更多 »

賴清德

賴清德(英文名:William Lai Ching-te,),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內科醫師,新北市人,出身萬里區礦工家庭,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第29任)。 父親是礦工,於賴清德年幼時即逝世。賴自建中、臺灣大學復健醫學系、成功大學學士後醫學系畢業,取得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碩士。原任成大醫院主治醫師,之後因擔任陳定南全國醫師後援會總召集人而從政,曾經多次當選國民大會代表與立法委員,2010年當選臺南市市長,2014年成功連任;在市長的第二任期時,因獲總統蔡英文任命為行政院長而提前卸任市長,組織賴清德內閣。.

新!!: 臺灣歷史和賴清德 · 查看更多 »

黃顯榮 (中華民國空軍)

黃顯榮(),中華民國空軍二級上將,生於日治臺灣臺北州宜蘭郡,畢業於頭城家商、空軍官校正期班40期,是中華民國歷史與臺灣歷史上第二位臺灣本省籍出身的空軍上將(第一位是蔡春輝上將)與第一位空軍總司令,任內經歷1996年台海危機。.

新!!: 臺灣歷史和黃顯榮 (中華民國空軍) · 查看更多 »

鑼聲若響

《鑼聲若響》,是臺灣戰後時期由林天來作詞、許石作曲的一首臺語流行歌曲,此曲原本是林天來作詞,以臺灣船員女友的心情角度,描繪船員分別愛人離鄉打拚的辛酸,不同於以往歌曲的男性角度,據傳林天來原欲請知名的作曲與編曲家林禮涵譜曲,1955年林天來到正聲電臺探訪林禮涵,孰料林禮涵不在,林天來便把歌詞給了巧遇的許石,請許石譜曲。 另一曲聞名全臺,風靡香港的《安平追想曲》也是由許石譜曲,發表後被改編為由楊麗花主演的同名廣播劇;而《安平追想曲》與《鑼聲若響》,被認為是許石用音樂加深臺灣歷史厚度的代表作。.

新!!: 臺灣歷史和鑼聲若響 · 查看更多 »

鄭福田

鄭福田,臺北市萬華區人,輔仁大學物理系學士,原任茂迪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太陽能電池產業,世界知名品牌)總經理暨董事長,在臺灣被譽為「太陽能教父」,與政治人物林義雄交情匪淺。.

新!!: 臺灣歷史和鄭福田 · 查看更多 »

臺南市

臺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位於臺灣西南部的都市,其西面臨臺灣海峽、東面臨阿里山山脈、北面與嘉義縣鄰接 、南面與高雄市鄰接。面積約2,191.65平方公里,為平原區比例最大,地形最平緩的城市,設籍人口約188.5萬人,為中華民國六個直轄市之一。臺南市區的建城歷史可上推至1620年代,為臺灣最早建立的城市。爾後從荷治時期到清治末期將巡撫衙門遷至臺北為止,臺南一直都是臺灣的首府,遂有「古都」之稱;清代設臺灣府治於此得名「府城」,臺南市在19世紀時為臺灣的政治、經濟、金融中心。現今則為南臺灣學術、教育之中心,包括中央研究院、國家圖書館、科學園區南部分址均位在臺南。依據平面媒體民調,台灣縣市競爭力排名,臺南市已連續3年高居全台第二名。現以小吃、夜市商圈、旅遊度假、古蹟文化、娛樂流行吸引觀光人潮。並以宜居、樂活城市著稱。.

新!!: 臺灣歷史和臺南市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新!!: 臺灣歷史和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臺灣歷史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原住民族

臺灣原住民族是指原居於臺灣的民族,由17世紀漢裔移民大規模移入前,即已定居在此的數個語言及生活方式不同之部族所構成,屬於南島民族;其中臺灣本島的所有部族為臺灣南島語群,蘭嶼上的達悟族則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的巴丹語群。由於西方早期以「福爾摩沙」一詞稱呼臺灣,在部份文獻中又被稱為「福爾摩沙人」,意即「福爾摩沙島上的居民」。目前僅16個部族為官方所承認,根據《原住民族身分法》登記之戶口統計至少約56萬多人口(2018年2月),佔臺灣人口的2.38%。 臺灣原住民族曾是臺灣的主體民族,但受外來移民數量的擴張以致居住範圍受到排擠,治權領域逐漸縮小;這些區域現今主要位於臺灣本島東部、西部山區以及蘭嶼,並由官方劃定為原住民族地區,簡稱原鄉,原住民族則享有自治權。此外,原住民族長期以來因都市化而流入各大都會區,現今已有四成六人口設籍於都會區,部分區域之族人甚至認同其現居地為原鄉而形成部落。.

新!!: 臺灣歷史和臺灣原住民族 · 查看更多 »

臺灣大學濁水溪社

臺大濁水溪社為臺灣大學內的學生社團,簡稱為濁水溪社、濁社等。該社團定期發行社團刊物《濁流》。成立於1987年三月。社團成立以反自由化的農民運動為關懷目標。在臺灣90年代民主化裡的學生運動場域中,為臺灣第一個「單一議題性學生運動社團」,而後逐步有勞工、婦女等相關單一議題性社團之成立。.

新!!: 臺灣歷史和臺灣大學濁水溪社 · 查看更多 »

臺灣人

臺灣人是由多數族群所構成,包含原居台灣的台湾原住民族,後依時期有17世紀左右漢族移民的閩南裔和客家裔,戰後時期移民的外省裔,以及1990年代後移民的臺灣新住民等族群,其中漢族閩南裔人數為大宗,約占七成。 17世紀前葉,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等西歐海權國家普遍以福爾摩沙之名稱呼臺灣本島,而居住於島上的人民則被歐洲人稱為福爾摩沙人(Formosan),此稱呼本指涉為原住民族,後隨移民族群加入與在地認同而成為臺灣人的自稱,並在至戰後時期之前,一直被國際社會所使用。直至解嚴之後,臺灣主體意識逐漸高漲,則逐漸以臺灣人自稱。.

新!!: 臺灣歷史和臺灣人 · 查看更多 »

臺灣建築

臺灣建築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時代的浮腳樓式建築,到了荷西時期基於殖民與傳教活動各在臺灣南北構築要塞、教堂,明鄭時期視臺灣為反清復明基地,閩南式建築就此引進,而清代時期的建築主要走向為中西文化融合的特性,清末洋務運動對砲利的嚮往,砲台建築更加興盛,日治時期以閩南、日本、西洋的文化為主要建築構想;且引進了鋼筋混凝土技術,由於殖民地時期過度西化的建築;在光復後,台灣出現中國古典風格的流行與引入國際主流的後現代設計風格。在現代,臺灣的建築走向多元化,各種風格的建築都可普遍的看見。.

新!!: 臺灣歷史和臺灣建築 · 查看更多 »

臺灣國中教育

國民中學,簡稱國中,是臺灣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一部份,對初級中學的稱呼。在臺灣,6歲至15歲的兒童和少年依法需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國民小學需在每年5月將畢業生名冊造冊完畢,以便進行分發入學。除特殊個案可申請在家自學,或因重大傷病以致無法上學外,每個國小畢業生都必須到國中學習3年,否則即屬違法,依法可對監護人處以新臺幣300元以下罰鍰,催告無效時也可連續開罰直到入學為止。 臺灣中學教育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明治29年(1896年),臺灣總督府實施「直轄學校官制」政策,是臺灣教育史上第一個參考西方制度設立的現代學制系統。日本之後對臺灣的教育政策經過三次修改,藉由教育實行皇民化,強化臺灣人民對大日本帝國的向心力。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臺灣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管,將原有之尋常高等小學校以及公學校高等科改制為縣市立初級中學、女子初中和初級職業學校。而目前臺灣的中學教育即成形於民國57年(1968年),為提升臺灣民眾知識水準,中華民國教育部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原「初級中學」、「女子初中」一律改制為「國民中學」。 國中修業期滿後,畢業生可自由選擇繼續升學或投入職場。截至2014年為止,有升學意願的畢業生可以參加國中教育會考,或是參加特色招生考試,依考試分數申請普通高級中學、綜合型高級中學或技術型高級中學。 臺灣在教育改革期間大力推動各項教育改革方案,內容包括國教延伸、教育正常化和自主學習等。其中延長國民教育年限的呼聲起自民國72年(1983年)、達成共識於民國92年(2003年),民國100年(2011年)正式宣布將於2014年後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臺灣的國民教育將向上延伸3年,現行的高中職升學制度也將廢除大半,對臺灣中學教育帶來深遠影響。.

新!!: 臺灣歷史和臺灣國中教育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簡稱行政長官公署、長官公署、省署)是臺灣交由中華民國治理初期的最高行政機關,1945年9月1日成立、1947年4月22日解散。最高首長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僅有陳儀一人擔任過此職。陳儀本人集行政、立法、司法於一身,還身兼軍事大權,被民眾詬病為新總督。影響臺灣後世甚鉅的二二八事件即發生於該機關設置之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從日本手中接管與統治臺灣、並設為省份,但並非與其他省份相同設置省政府,而是設置「行政長官公署」此一特別行政組織,並同時負責南海諸島的接收工作, 海洋國家公園, 2010年03月;但由於長官公署統治政策錯誤與種種倒行逆施,政治腐敗、貪污橫行,以及民不聊生之下,導致臺灣在1947年2月爆發二二八事件,各地民眾群起反抗政府。有鑑於多數臺灣住民對以陳儀為首的行政長官公署強烈不滿,國民政府在二二八事件平息後廢除此機關,改組為臺灣省政府。.

新!!: 臺灣歷史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戒嚴令

《臺灣省戒嚴令》,正式名稱為《臺灣省政府、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佈告戒字第壹號》,是中華民國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於1949年5月19日頒佈的戒嚴令,宣告自同年5月20日零時(中原標準時間)起在臺灣省全境實施戒嚴,至1987年由總統蔣經國宣佈同年7月15日解嚴為止,共持續38年又56天。此戒嚴令頒布時的臺灣省轄區包含臺灣本島與周邊附屬島嶼、以及澎湖群島。 而金門、馬祖,直到1992年11月7日,國防部才宣布金門縣解除戒嚴,正式結束長達四十三年之久的戒嚴與實施三十六年的戰地政務實驗。 這是臺灣第二次實施戒嚴,第一次戒嚴是二二八事件發生時,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陳儀所發布。在臺灣歷史上,該戒嚴令實行的時期又被稱為「戒嚴時代」或「戒嚴時期」。.

新!!: 臺灣歷史和臺灣省戒嚴令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

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即臺灣省虛級化,通常簡稱凍省或精省,是中華民國政府根據民國86年(1997年)第四次憲法增修條文第九條第三項的規定,於民國87年(1998年)將省移除「地方自治團體」地位,並將臺灣省政府縮編改組為行政院之派出機關的政策及過程。.

新!!: 臺灣歷史和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 · 查看更多 »

臺灣荷西統治時期

臺灣歷史上的荷西統治時期(1624年-1662年),荷蘭統治臺灣前後共約38年,採取--製造原漢衝突,便於分而治之--——七歲以上台灣居民須繳「人頭稅」(以鹿皮繳交),而明鄭時期,只對16歲以上男子課「人丁銀」;荷蘭禁漢人直接與原住民交易,並把奪自原住民的土地交漢人耕作,又給予漢人獵鹿權利,造成原、漢衝突,以便分而治之。又稱荷西殖民時期,簡稱荷西時期,台灣教科書多稱為國際競爭時期(部份版本教科書將該時期起始時間定為1600年),可以指:.

新!!: 臺灣歷史和臺灣荷西統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灣荷蘭統治時期

荷蘭統治臺灣時期為1624至1662年間,荷蘭人與荷蘭東印度公司於南臺灣歷時38年的殖民統治,影響力遍及整個臺灣西部。若將澎湖群島與臺灣本島兩者視為一體,則可視1622年荷蘭人建風櫃尾城堡為本時期的開端。 此時正逢地理大發現,歐洲強權紛紛前來東亞貿易,並建立殖民地,而荷蘭人為建立能與明朝、日本貿易的據點,遂於1624年佔領臺灣。在荷蘭人據臺以前,臺灣本島未有嚴格定義的漢人移民,大多數皆為短期僑居的漢人。荷蘭殖民當局為了開墾土地而急需勞動力,又缺乏本國移民發展殖民地,便招引大量漢人移民臺灣。當時荷蘭人為漢人建立了適合移居的環境,漢人雖然最多不過萬人,但也提供了經濟發展所需的勞動力,而臺灣經濟就在荷漢相互依賴之下快速成長,因此有學者稱其為共構殖民。 在原住民的統治方面,起先荷蘭人以發展貿易為重,無力擴張。等到1635年起,荷蘭殖民當局對外貿易開始穩定,才發起征服行動,與麻豆社原住民部落訂定麻豆協約,確立荷蘭人為領主、原住民為封臣的封建關係。荷蘭人透過定期召開的地方會議(landdag),維繫雙方的封建關係,並任命原住民首長,確立原住民社會的正式領袖,以協助荷蘭人推行政令。透過地方會議,荷蘭人也將原本以個別村社為政治實體、彼此攻伐的原住民部落,統合成互相聯盟的聯合村(Verenigde Dorpen),置於荷蘭主權之下。荷蘭人便藉由攻擊聯合村的敵對部落,讓原住民出草,使得雙方的關係更為緊密歐陽泰 2007,頁359-362。 1640年代以後,臺灣殖民地的行政支出不斷地暴漲,收入也逐漸從轉口貿易轉移到本地稅收。為此,荷蘭人開始新增各種稅收,加上1650年後許多農民賴以維生的甘蔗業開始衰退,漢人對於荷蘭人的統治越來越不滿,引爆了郭懷一事件。事件平息之後,荷蘭人並沒有更改整個殖民地的結構,依然以剝削漢人勞力為經濟發展基礎。然而鄭成功崛起於福建沿海,為荷蘭人創建的荷漢殖民地帶來新的變數,鄭成功於1661年進攻臺灣,翌年荷蘭人為其所擊敗,退出臺灣。.

新!!: 臺灣歷史和臺灣荷蘭統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灣行政區劃

臺灣的行政區劃範圍包含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與澎湖群島,起始於荷蘭與西班牙統治時期,西班牙人於北台曾設有3個省區。現今主要根據中華民國相關法律規定,劃分為1個省(即臺灣省)、6個直轄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其中臺灣省下轄11個縣、3個市。.

新!!: 臺灣歷史和臺灣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臺灣與菲律賓關係史

臺灣與菲律賓關係史是指台灣有信史以來至今與菲律賓雙方在歷史上不同階段的關係。随着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后,实际上與其国家外交关系重疊。.

新!!: 臺灣歷史和臺灣與菲律賓關係史 · 查看更多 »

臺灣與越南關係史

臺灣與越南關係史()是指台灣有信史以來至今與越南雙方在歷史上不同階段的關係。随着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后,实际上與其国家外交关系重疊。.

新!!: 臺灣歷史和臺灣與越南關係史 · 查看更多 »

臺灣與日本關係史

台灣與日本關係史是指台灣歷代與日本歷代在歷史上不同階段的關係。雙方自十六世紀即有相互來往,并建構了各式各样的关系。台日關係可分为几个阶段:1895年前明鄭與清朝统治下台湾与日本的关系、1895至1945年臺灣做為日本殖民地与日本内地之间的关系、1945年後中華民國统治下的關係。.

新!!: 臺灣歷史和臺灣與日本關係史 · 查看更多 »

臺灣電視劇

臺灣電視劇(簡称臺劇)是指臺灣的電視臺製作的電視劇。.

新!!: 臺灣歷史和臺灣電視劇 · 查看更多 »

臺灣通史

《台灣通史》為有關台灣歷史的一部通史著作,作者為連橫,並由其創辦的雅堂書局(臺灣通史社)出版。但最初銷售成績並不理想,直到二戰後,中國商務印書館重新刊行此書,才有較大印量。 連橫13歲時,其父連永昌購買一部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給他說:“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基於先人家教啟蒙與台灣為日本所占的雙重動機,自1908年至1918年著手撰寫《台灣通史》,體裁仿效司馬遷《史記》體例而成,起自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終於割讓(1895年)。分為紀4、志24、傳60,共88篇,36卷,約有60萬字,另附表目101項。1920年由臺灣通史社出版發行,這是臺灣人第一次完成的第一部冠以「臺灣通史」名稱的著作。不過連橫對於台灣民主國的記載,最初以「獨立紀」撰寫,後又改為「過渡紀」以避免爭議。.

新!!: 臺灣歷史和臺灣通史 · 查看更多 »

臺灣歷史畫帖

《臺灣歷史畫帖》一共收錄了由小早川篤四郎考證並繪製的22幅臺灣歷史畫作,內容涵蓋自荷治時期以降之臺灣重要歷史事件,於1939年出版。1935年,小早川受臺灣總督府委託繪製臺灣歷史畫,用以慶祝始政四十週年紀念並宣揚臺灣歷史與文化特色。臺灣歷史畫陳列於臺灣歷史館中,展期於該年10月10日至12月5日,為期3個月。1937年,臺南市役所將這批畫作移至新成立的臺南市歷史館,並於1939年出版成書。.

新!!: 臺灣歷史和臺灣歷史畫帖 · 查看更多 »

臺灣歷代

#重定向 臺灣歷史.

新!!: 臺灣歷史和臺灣歷代 · 查看更多 »

臺灣戰後時期

臺灣戰後時期,是指臺灣歷史上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迄今、由中華民國管轄的時期,也稱為中華民國時期及國民政府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依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佈的軍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號》第一條甲項規定,於1945年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以在臺日軍主官身分,接受蔣中正的代表何應欽委派的臺灣地區受降主官陳儀將軍發布的《署部第一號命令》並簽署受領文件,此舉為中華民國政府官方所謂的「臺灣光復」,自此臺灣由中華民國政府統治迄今。 1945年8月15日至10月25日之間,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仍在中國大陸及其它戰區處理戰後事宜(國共戰爭),官派接管臺灣的專責人員則需要一段行政流程與等待命令的作業時間,同時大日本帝國在臺灣駐警、駐軍及所有日籍人員則是於1945年9月之後,才開始分批被遣回日本(日方稱引揚歸國),這使得臺灣在這段時期既不屬於日方治理,又無中華民國接管,臺灣處於無政府狀態,但因戰事已於1945年8月15日結束,使得這段兩個月的空窗期在臺灣歷史上也被納入「臺灣戰後時期」。.

新!!: 臺灣歷史和臺灣戰後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灣文化

臺灣文化,由於臺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上過去兩千年的移民社會,由多樣化的人種族群所組成,且不同時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現。從最早期的南島文化、古閩越文化,到中期的海盜文化,地理大發現後的荷蘭、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帶來的早期歐洲文化,明鄭時期以後東南沿海漢族開始大規模開墾而帶來的閩南文化和客家文化,儒家道家和佛教等宗教開始對本區域發生影響,再到後來又混合日治時期的文化與受日本皇民化影響,20世紀中葉起受戰後歐美文化的影響,以及本地與台灣原住民的文化復興,二十世紀中後期,印尼,越南等東協國家大量移民台灣,各已超過十萬人口,對台灣多語言,文化造成豐富的碰撞 台灣文化因此具有傳統與現代的面向,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範疇逐漸確立。.

新!!: 臺灣歷史和臺灣文化 · 查看更多 »

陳近南

陳近南,號仙鶴或鶴仙,人稱白鶴道人,傳說為清代秘密組織天地會(洪門)的開山祖師,一般說法即是明鄭王朝東寧總制(明鄭在臺灣最高行政首長)陳永華的化名(1634年-1680年),據說其開創天地會,自稱「總舵主」,故「陳近南」即是天地會首腦的代名詞,為了避免身份曝光,陳永華在中國大陸各地的許多聯絡人,皆用「陳近南」之名發布命令。.

新!!: 臺灣歷史和陳近南 · 查看更多 »

Wake Up音樂祭

覺醒音樂祭(Wake Up Festival)又稱Wake Up音樂祭,是台灣嘉義市具指標性的國際音樂祭,其前身名為「起來音樂祭」的地方小型樂團成果發表會,最早期於2009年由嘉義的一群來自不同各校的熱音社高中生因為資源缺乏,因為沒有表演的場地而創辦,經過多年的演進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爭相報名的台灣大型國際音樂節,而後其除音樂祭外,也因為音樂祭的逐步成長茁壯,衍生出許多系列活動與品牌,例如《日初音樂節》、《搖滾本事》、《Grow Up搖滾營》...等,並影響許多後繼音樂人、策展人與諸多創作樂團,帶動了台灣嘉義地區的獨立音樂創作與展演風氣,也藉由協力的方式,影響地方的觀光與後來的跨年晚會、管樂節、各大古蹟與園區的開發等等的公共政策與方向,2016年Wake Up團隊(即覺醒藝術策展有限公司)開設嘉義第一家Live House《傲頭厝展演空間Our Town Live House》而終於在創辦音樂祭的七年多後徹底解決了嘉義沒有表演空間與場地的問題。.

新!!: 臺灣歷史和Wake Up音樂祭 · 查看更多 »

林衡道

林衡道()臺灣歷史學者,板橋林家後裔,曾任臺灣省文獻會主任委員,淡江大學、東吳大學、淡水工商專科學校、國立藝術學院教授。於1994年獲行政院文化獎,素有「臺灣古蹟仙」、「臺灣史蹟百科活字典」之美譽。.

新!!: 臺灣歷史和林衡道 · 查看更多 »

江樹生

江樹生,臺南市玉井區人,臺灣歷史學家,以研究台灣荷蘭統治時期聞名。.

新!!: 臺灣歷史和江樹生 · 查看更多 »

江日昇

江日昇,福建泉州人,清朝歷史作家,寫有記錄臺灣歷史的《臺灣外記》。.

新!!: 臺灣歷史和江日昇 · 查看更多 »

洪棄生

洪棄生(),原名攀桂,字月樵,臺灣清末、日治時期重要文學家。彰化鹿港人,臺灣割讓後改名洪繻,字棄生, 以字行。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以第一名入學生員,光緒廿一年(1895年)馬關條約後,絕意仕進,不再科舉,遂潛心於詩詞、古文,把臺灣歷史與社會刻劃於詩文中,發揮了不屈不撓的反殖民精神。楊雲萍評洪:「近代學人之中,博聞篤學,抱樸守貞,儼然有古大師之風。」著有《寄鶴齋詩話》、《寄鶴齋文臠》、《臺灣戰紀》、《中東戰紀》等,著作甚豐,其〈鹿港乘桴記〉被選入臺灣高中國文文言文教材。 洪在世時,堅持衣髮如舊。將原屬滿人的薙髮留辮,作為其認同中華文化與反日的作法。後來雖遭日本警察強行剪去辮髮,仍留下「我生跼蹐何不辰,垂老乃為斷髮民,披髮欲向中華去,海天水黑波粼粼」、「長嘆無天可避秦,中華遠海總蒙塵,本為海島埋頭客,更變伊川披髮人。」等詩作。 其子為作家洪炎秋,以散文名世,在二二八時被誣指「鼓動暴動,陰謀叛國」,後獲平反。.

新!!: 臺灣歷史和洪棄生 · 查看更多 »

清治台灣歷史年表

臺灣清朝时期歷史年表,起自1683年明鄭延平王鄭克塽舉國降清,終於1895年臺灣民主國成立,前後歷經了8位清朝皇帝的統治時期,共計212年,為目前臺灣歷史上最長的歷史時代。.

新!!: 臺灣歷史和清治台灣歷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漫畫台灣年史

《漫畫台灣年史》是台灣日治時期的在臺日本漫畫家國島水馬所畫的漫畫。最先於1931年1月17日出版發售,1940年在臺灣各地巡迴展出,之後前衛出版社於2000年推出加入臺灣史學者戴寶村解說的復刻版。本作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臺灣歷史漫畫,內容是1895年~1945年的臺灣大事紀。謝里法.

新!!: 臺灣歷史和漫畫台灣年史 · 查看更多 »

戒严

戒严是指国家在处于对外战争、内部叛乱、天灾瘟疫或者财政经济危机的等严重危害社会安全与政治稳定的特殊时期采取的一种紧急措施。戒嚴實施時司法及行政權會部分或全部由軍隊接管。在有的国家又称之为紧急状态。.

新!!: 臺灣歷史和戒严 · 查看更多 »

昇利化工高屏溪污染事件

昇利化工高屏溪污染事件又稱高屏溪廢溶劑污染事件、高屏溪污染事件,是一起發生在中華民國(臺灣)高雄縣(今高雄市)的水污染事件,是臺灣歷史上最嚴重的河川污染事件。.

新!!: 臺灣歷史和昇利化工高屏溪污染事件 · 查看更多 »

海峽兩岸關係

海峡两岸关系,又称臺湾海峽兩岸關係,简称臺海關係、兩岸關係,亦稱陸臺關係,是指位於臺灣海峽東西兩側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间的關係。自1949年底两岸分治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统治中国大陆、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而中华民国政府的统治范围则缩减至臺澎金马地区。同时,双方亦仍于法理上主张拥有全中国之主权,成为兩岸之間以及國際政治上的難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以来,兩岸關係歷經第二次國共內戰、韩战、冷戰、臺灣經濟飛躍、東歐民主化、蘇聯解體、臺灣民主化、臺灣本土化運動和中國崛起等国内、国际局勢的變化。特別是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後,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受到壓縮。1987年台湾開放兩岸探親後,两岸关系一度緩和,两岸官方、民間交流逐漸恢復。李登辉任中华民国总统以后,台湾独立运动兴起,使得两岸关系逐渐成为两岸政府、两岸民众之间的重大敏感议题。进入21世纪后,海峽兩岸的经贸活動已相當緊密,並擁有一定程度的物資及人員流通自由。2008年馬英九總統执政後,兩岸正式官方交流。2015年11月7日,海峽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為兩岸關係的重大進展。2016年蔡英文执政以来,两岸官方交流中斷。 當前,海峽兩岸關係不僅關乎兩岸雙方利益,还牽涉到亞太區域的情勢,乃至世界強權的戰略布局與全球安全,成為全球瞩目的焦點之一。同時,臺灣民眾不斷增強的臺灣主體意識亦與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民眾的統一意識形成碰撞,使得海峽兩岸關係愈加複雜尖銳。.

新!!: 臺灣歷史和海峽兩岸關係 · 查看更多 »

新竹市眷村博物館

新竹市眷村博物館是專門介紹新竹市眷村文化的博物館,在林政則市長任內規劃建設,成立於2002年,位於新竹市北區,為全臺灣第一間以眷村為主題的博物館。該博物館展示新竹市眷村的相關文物,大多是由新竹市眷村居民捐贈而來。.

新!!: 臺灣歷史和新竹市眷村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新聞挖挖哇

《新聞挖挖哇!》是臺灣JET綜合台的談話性節目,2002年1月7日於超視開播,2010年1月4日改在JET綜合台播映。前身為衛視中文台夜間談話性節目《新聞e點靈》。.

新!!: 臺灣歷史和新聞挖挖哇 · 查看更多 »

1980年代臺灣

1980年代臺灣在臺灣歷史上佔有一個重要的地位,在這10年間,中國大陸、香港等鄰近地區經濟起飛,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與南韓,香港及新加坡合稱。 在政治方面,80年代中期戒嚴令的解除,更展開了民主化和本土化的浪潮。 在財政方面,1982年開始發行第四套橫式新台幣,以取代用了近三十年的第三套橫式新台幣。 在娛樂方面,由於電視機逐漸普及,三家無線電視台將節目推陳出新,許多節目順時勢而生,特別是八點檔時段(該時段又被稱為黃金八點檔)。.

新!!: 臺灣歷史和1980年代臺灣 · 查看更多 »

2010年代臺灣

2010年代,是台灣在解除戒嚴令後的第三個十年,相當於民國紀元為99年至108年。.

新!!: 臺灣歷史和2010年代臺灣 · 查看更多 »

2014年9月臺灣

没有描述。

新!!: 臺灣歷史和2014年9月臺灣 · 查看更多 »

2014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臺灣歷史和2014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