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北伐

指数 北伐

#重定向 北伐 (消歧義).

730 关系: 劉存厚劉峙劉珍年劉鎮華劉詠堯劉驥 (1887年生)劉郁芬劉成勳劉文島基本法原天津意大利兵营半坡街戰鬥华品章华罗庚卢冬生千家驹午門南宋皇朝南巡南京市 (中華民國)南京事件 (1927年)南长街 (无锡)南昌城門南昌市卓琳台兒莊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史可法右派叶挺吳城戰鬥吳醒亞吳雲鵬吳思豫吴佩孚吴俊陞吴忠信吴嵩庆吴四宝吴赞周吴铁城吴醒汉吴溉之合肥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吕超吕旃蒙吉鸿昌報仇 (電影)夏威夏斗寅夏曦...大佛寺 (广州)大時代的故事天津城市规划天津中山公園奉化三俞姜維北伐姜贵孝感戰鬥季方孫岳孫中山孫鶴皋孫楚孫文越飛宣言孔令晟孙岳墓孙元良孙震 (中华民国将领)孙良诚定遠戰鬥定陶之戰 (秦末)宁波籍中华民国政要列表宁洗古宫惠民安健安徽省安福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安慶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宋大霈宋孝宗宋宁宗宋家皇朝宋希濂宋辽金元宋汉章宛平縣城隍廟察罕帖木儿寧調元寧海奉化戰鬥富陽戰鬥對孫中山的評價山东历史山东省对外事务山东近代史山東省 (中華民國)岳云中学岳维峻岳飞嶧縣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上官云相上蔡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上海公共租界丁德隆中央日報中将加上将衔中山公園中山纪念堂 (梧州)中國國民黨遷臺前歷史中國歷朝通俗演義中国历史年表中国之命运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共产党中央会议列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民党历史中国国民党清党中国国旗中国统一中国铁路发展史中国抗日战争阵亡将士纪念建筑物中国武术中国水军史中華郵政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歷史年表中華民國中央行政機關中華民國國旗中華民國紅十字會中華民國維新政府中華民國鐵路運輸中華民國行政區劃中華民國軍事中華民國郵票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中華民國旗幟列表中華民國政戰中车唐山机车车辆中车戚墅堰机车常州戰鬥常德历史常遇春常恒芳东亚史东晋市汊街戰鬥三合會三蒋下花園戰鬥九江瑞昌戰鬥幽州 (九州)乾淳之治广州历史广州中华民国政府广州张黄事变广州四一五事变于右任于芷山京奉铁路康有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五丈原之戰五三慘案五胡十六国井陘戰鬥廣州市 (中華民國)廣州三日屠城記廖磊廖武郎廖汉生廖承志致蔣經國先生信仆街张培荣 (民国)张子贞张定璠张干张云川 (农工党)张仁奎张会诏张国华 (抗战将领)张国淦张谞行张辉瓒张自忠张权 (国军中将)张治公張志韓張篤倫張義純張翼 (三國)張萬禮張說 (宋朝)張蔭梧張治中張振國張敏之佟麟阁彭孟緝彭禹廷彭醇士何乃中何其鞏何成濬余漢謀徐宗漢徐州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徐圣禅徐继庄徐炳麟徐源泉徐海东德安馬迴嶺戰鬥德安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德臨道俞作豫俞鴻鈞保安團忠烈祠 (臺灣)地安门西大街北平市北京交通大学北洋軍國立中央大學 (南京)國軍歷史文物館國防醫學院國民革命軍北伐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利民戰鬥制憲國民大會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刘孟纯刘峻山刘玉珂 (中华民国)刘玉春刘汝明刘治洲嘉兴寺周士第周学昌周宗良周保中周维寅周西成周駿彥周震鳞周逸群周殷周振声咸宁市傅友德傅筱庵傅汝霖傅斯年唐应恩唐仰杜唐繼堯唐爱陆唐生明唐淮源唐有壬儀徵揚州戰鬥再見艷陽天冯司直凃家埠戰鬥商震全椒戰鬥六安戰鬥六·一六事变兴和道兗濟道兆豐國際商業銀行剃髮易服勳業千秋勸業會場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国民党左派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石友三石德純王 (中國)王占元王大楨王天培王家驥王家舖戰鬥王寵惠王世和王传炯王兆槐王祺 (衡陽)王绪高王生明王靖國王耀武王陵基王柏齡王揖唐王根英王漱芳王昆侖王怀奇王普灵璧县灵谷寺无梁殿琅琊道碧沙岗公园祁耿寰祝绍周祝更生秦德純程希賢程元斟程潛程思远章乃器童冠賢竺培基第二次南京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第二次寶應戰鬥第二次彰德戰鬥第二次全椒戰鬥第二次福州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第二次長沙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第二次永豐戰鬥第二次滁縣戰鬥箬溪戰鬥米振標粟裕納爾遜·T·詹森總理奉安紀念碑縉雲戰鬥缪斌罗珠 (1902年)羅卓英羅友倫羅家倫省 (中華民國)省 (行政區劃)省轄市烈士統稅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田桐焦易堂熊式輝熊炳琦畢澤宇當塗戰鬥牛車水事件直系直轄市 (中華民國)蚌埠历史蚌埠市銅鼓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韩占元韩凤仪韩琦韩茂韶关市韓侂冑韓莊臨城戰鬥韓麟春韋叡莒縣戰鬥聯勤測量學校聯省自治萊膠道萧劲光萬壽宮戰鬥非基督教运动非常大总统 (电影)靳雲鶚靖江王府青天白日勳章授勳人員列表衢州蘭溪戰鬥顧鼇项羽顾维钧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衛輝戰鬥衛臻袁希濂袁祖銘袁振英袁文才裴昌会褚玉璞褚裒褚民谊西平蕉莊戰鬥西周西河營戰鬥西湖馬壽華馬福祥馬牧集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馬鴻逵馬法五首都图书馆香港20世紀初歷史香港人口香港人口史許惠東马叙伦马关条约马日事变驱张运动 (张干)高安戰鬥高冠吾謝福生謝萬謝肇齊謝持謙祥益魏延魏益三護法運動许宝驹许寿裳谢安谢尚谢仁钊谢玄谢盛友谢韬甫谢无量谭道源谷正伦豐鎮戰鬥鳳陽蚌埠戰鬥賴心輝賴傳湘賀勝橋戰鬥賀耀組趙觀濤趙椿年鹿钟麟黎錦紓黎锦光軍事參議院黃埔海軍學校黃強黃琪翔黃百韜黃鎮球黃杰 (將軍)黄埔 (杂志)黄埔军校旧址黄克诚黄秉衡黄郛黄锦辉 (1903年)齐燮元龍潭戰鬥龐炳勛辛亥天津起义过之纲范熙壬胡宗南胡宗铎郭宗熙郭亮 (工人运动领袖)郭虞裳郭淮郭景雲郾城戰鬥郑州市旅游景点列表郑继成郑金声蘭封戰鬥蘭州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蘇師旦起义门赵仕北赵登禹開封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開禧北伐薛岳藍天蔚葛敬恩钟毅钱孙卿钱伟长蒋孝先蒋彝蒋先云蒋国涛蒋桂战争蒙古地方邵元沖邵虚白邓玉麟铁山寺 (北京)蔡公时铜像蔡元培锡剧蔣中正之死蔣中正所獲榮譽列表蔣作賓蔣光鼐鄧如琢鄧縣戰鬥鄧遐鄧鏗鄭州戰鬥 (1927年)鄭泰 (明朝)鄭愾辰醴陵戰鬥释却非臧克家臨城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臨沂戰鬥臨潁戰鬥自贡市人物列表金贯真金陵塔碑文金汉鼎 (滇军)金文泰蕭山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长沙市酒井隆苻坚苻雄蛟橋戰鬥雍和宫雷炳焜通城戰鬥陳君樸陳家鼎陳介生陳嘉謨 (任邱)陳啓天陳立夫陳繼承陳調元陳舜畊陳潔如陳濟恒陶希圣陶凤集陶钧陶思曾陸軍通信電子資訊訓練中心陸游虹口历史陈尔锡陈志达陈志良陈嘉庚陈公培陈瑶光陈独秀陈长捷陈耀衢陈陶遗陈昭礼柳元麟柴意新林伯渠林縣戰鬥林真 (少将)李培基李升培李启汉李士珍李宗仁李宗黄李富春李书城李仲公李延年 (民国)李品仙李玉階李祖夔李福林李竟容李煜堂李韶九李谦 (民国)李鴻 (民國)李虎臣李楚离李漢魂李濟深李木菴李明瑞李昭亮李景林杨度杨白冰杨达 (中共烈士)杨锦昱杨逸棠杨池生杭州戰鬥東昌道東海道 (中華民國)松口戰鬥杜鍚珪格里曆桐盧戰鬥桂平市桓温梁 (南朝)梁培璜梁容若梁上棟梁圖戰鬥梁華盛梁鴻志梁钟汉梅龚彬梅鋗 (秦)棲霞山戰鬥楊如軒楊伯濤楊績蓀楚義帝楊杰 (大理)樊鍾秀樟樹戰鬥欧阳钦正定戰鬥武定道武汉大学校史武昌佛学院武昌区武昌戰鬥殷永澗戰鬥段锡朋毛庆祥毛思诚毛景彪永定戰鬥永乐盛世永修戰鬥民兵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江定仙江亢虎江西省議會江西法政專門學校江辛江浙财团汨羅江追擊戰鬥汀洲長汀戰鬥沪宁铁路沭阳郡河曲戰鬥沈發藻沈阳市泰安道 (山东)泗阳县洛陽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涿州戰鬥涂公遂淥田龍家灣戰鬥淮河附近戰鬥淄青道測量學校清江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湖北新軍滁縣戰鬥滇系軍閥滕縣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朱劍凡朱孔阳朱元璋朱紹良朱赤朱雲影朱早观朱怀冰月華旬刊望都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戴安澜戴戟明太祖北伐明光紅心舖戰鬥明光戰鬥明鄭明清战争明朝歷史易安华浙江财阀新疆省 (中華民國)新桂系新樂戰鬥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淦戰鬥方策方聲濤方覺慧方鼎英方振武施北衡无锡市日照戰鬥撫州臨川戰鬥政治委員政治周报政治指导员懷安戰鬥曹濮道曾天宇曾元三曾震五曾舉直曾毓雋景山公园景耀月10月10日10月23日1920年代中国1926年194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199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240年361年5月20日5月4日7月4日7月9日9月17日 扩展索引 (680 更多) »

劉存厚

劉存厚()字積之,四川省成都府簡州(今簡陽市)人,清朝及中華民国军事将领,川軍领导人之一。.

新!!: 北伐和劉存厚 · 查看更多 »

劉峙

劉峙,字經扶,江西吉安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曾任黃埔軍校教官,参与北伐、中原大戰等多場戰事,甚為得到蔣中正賞識。抗戰時曾任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司令,第五戰區司令。1948年被任為徐州剿共總司令,被解放軍全线击敗。1954年到台灣,至1971年病逝。.

新!!: 北伐和劉峙 · 查看更多 »

劉珍年

劉珍年(),民國時期山東地方軍閥,有膠東王之稱。字儒席,直隸南宮(今河北省南宮市)王道寨鄉劉家莊人。.

新!!: 北伐和劉珍年 · 查看更多 »

劉鎮華

劉鎮華(),字雪亞,出生於河南省巩縣,早年为镇嵩军的统领,后为國民革命軍上將。.

新!!: 北伐和劉鎮華 · 查看更多 »

劉詠堯

刘咏尧(),字則之、詠堯、泳堯,號武琨,籍貫湖南醴陵,湖南省醴陵縣人,1922年毕业于湖南岳云中学,1923年赴广州大本營軍政部陸軍講武學校学习。1924年,轉入黃埔軍校第一期步兵科畢業,國學底子深厚,書法遒勁。先後歷任南京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國民革命軍營長、團長、陸軍五十師政治部主任、中央軍校政訓處長、政治總教官、湖南軍管區副司令兼參謀長、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廳長、軍委會廬山軍訓團講師、陸軍大學教授、中華民國國防部次長、代理部長兼全國人事部部長等職。以陆军四星上将退役。著有《中國國民黨黨史》、《政治學概論》、《世界各國革命史》、《人事行政論叢》、《人生哲學論》、《經濟學概論》、回憶錄《九十憶往》等。 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府贈予劉詠堯將軍一面題有神雕大師的匾額。.

新!!: 北伐和劉詠堯 · 查看更多 »

劉驥 (1887年生)

刘骥(),字谷生、菊村,祖籍湖北省鍾祥縣,生於湖北省武昌府武昌縣人,中華民国軍事將領、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劉驥 (1887年生) · 查看更多 »

劉郁芬

劉郁芬()字蘭江,直隷省保定府清苑县,北洋政府、国民軍、汪精卫政权高级军事及政治人物。馮玉祥手下的「五虎将」之一(其他四人为張之江、鹿鍾麟、宋哲元、鄭金声).

新!!: 北伐和劉郁芬 · 查看更多 »

劉成勳

劉成勳()字禹九,四川省邛州大邑县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川軍指揮官之一。他和同時代川軍将领劉湘、劉文輝同姓同乡,但没有血缘关係。.

新!!: 北伐和劉成勳 · 查看更多 »

劉文島

刘文岛()字塵蘇,别号率真,湖北省黄州府广济县人,中華民国政治家、外交官。.

新!!: 北伐和劉文島 · 查看更多 »

基本法

基本法是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最高效力的法律,它的實際作用與宪法相同。「基本法」一詞所意味的是不永久並權宜之計,在沒有實施憲法的情況下,達到有法維持憲政秩序之效果。.

新!!: 北伐和基本法 · 查看更多 »

原天津意大利兵营

原天津意大利兵营坐落于天津意租界小马路(今河北区光明道),兴建于1916年,为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和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 北伐和原天津意大利兵营 · 查看更多 »

半坡街戰鬥

半坡街戰鬥發生於1927年10月7日-9日,地點則是在中國察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半坡街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半坡街戰鬥 · 查看更多 »

华品章

华品章(),四川省西昌市人。他為抗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

新!!: 北伐和华品章 · 查看更多 »

华罗庚

华罗庚()生于江苏金坛,卒于日本东京。中国现代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奠基者,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

新!!: 北伐和华罗庚 · 查看更多 »

卢冬生

卢冬生(),湖南湘潭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早年曾在陈赓家当放牛娃。历任红四军司令部手枪连连长、手枪大队队长、红二军团警卫营营长、红三军第七师二十团团长、湘鄂西独立师政委、红二军团第四师师长、八路军120师358旅旅长、东北人民自治军松江军区司令员。历经北伐战争、反围剿战争、长征、苏联留学。1945年在哈尔滨被两名拦路抢劫的苏联红军士兵枪杀。.

新!!: 北伐和卢冬生 · 查看更多 »

千家驹

千家驹(),浙江省武义县人,中国经济学家、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成员,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后因1989年事件后逃离中国而被撤职。.

新!!: 北伐和千家驹 · 查看更多 »

午門

午门,为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中轴线上,故宫博物院,2013-10-16。.

新!!: 北伐和午門 · 查看更多 »

南宋皇朝

《南宋皇朝》是一部未拍摄的四十集电视连续剧,被列为浙江省杭州市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

新!!: 北伐和南宋皇朝 · 查看更多 »

南巡

南巡是指巡視江南,一般是指清朝康熙帝與乾隆帝的南巡一事。康熙與乾隆在位期間,各有六次南巡。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前往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視察時亦被稱為南巡。2012年12月,習近平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前往廣東視察,路線大致按照鄧小平20年前的路線,被外界稱為「新南巡」。.

新!!: 北伐和南巡 · 查看更多 »

南京市 (中華民國)

南京市是中華民國在1927年北伐至1949年政府遷台前所設置的12個直轄市之一,簡稱為「京」,曾為中華民國首都,也是當時全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

新!!: 北伐和南京市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南京事件 (1927年)

南京事件,是1927年國民黨北伐军队攻占南京時發生的暴力排外事件。.

新!!: 北伐和南京事件 (1927年) · 查看更多 »

南长街 (无锡)

南长街是中国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的一条著名街道,依京杭古运河而建,全长约五公里余,依街而行,可见始建于梁武帝年间的南禅古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等景致。.

新!!: 北伐和南长街 (无锡) · 查看更多 »

南昌城門

南昌城門,是指南昌在現代以前所存在的諸城門。 南昌城建歷史長達2200多年,但南昌的最末一次大規模城池建設是明代初年,「明代七門」也是於此時間建成。民國初期,由於現代化城市建設,南昌的古城門連同城墻一併被拆除,現只存「七門」作地名使用。.

新!!: 北伐和南昌城門 · 查看更多 »

南昌市

南昌市(普通话:Nánchāng shì,赣语白话字:lan31chɔŋ11 si32)简称 “洪”或“昌”,别称“天下英雄城”。南昌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的省会,中国中部暨长江中游地区第三大城市,江西最大的城市。南昌地处江西中部偏北,建城歷史逾二千二百年,古称“豫章”、“洪都”、“洪城”,扼赣江、鄱阳湖要冲,居豫章平原腹地。东引吴越,西控荆楚,北接中原,南通粤闽,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国最早的航空工业基地和光电产业基地,世界级的光伏产业基地,江南名城、中国水都。 南昌辖6区3县,设1个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总面积0.74万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0.22万平方公里),平原占35.8%,水面占29.8%,素有“物华天宝”之美誉。2017年南昌人均GDP9.4万元(1.45万美元),常住人口537.14万人  。 南昌城始建于公元前202年,寓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初唐四杰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称其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历来是江南地区核心城市之一,南唐时期南昌府为“南都”。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宣告中国共产党党领导下的解放军从此诞生了。二千多年的建城史,留下海昏侯墓(汉废帝陵)、滕王阁、八大山人纪念馆、百花洲、八一起义旧址群等名胜古迹。 南昌制造了中国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架飞机、第一批海防导弹、第一辆摩托车、拖拉机,是重要的制造中心。南昌区位优势独特,成为沪昆高铁、沪深高速铁路、沪广高速铁路、京九高铁、福银高铁等线路交汇的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2006年被《新闻周刊》评选为世界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2014年荣获国家卫生城市。2011年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的主辦城市。.

新!!: 北伐和南昌市 · 查看更多 »

卓琳

卓琳(),原名浦琼英,邓小平的第三任妻子,祖籍云南宣威,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员。.

新!!: 北伐和卓琳 · 查看更多 »

台兒莊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台兒莊戰鬥發生於1927年6月22日-24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蘇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台兒莊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台兒莊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 查看更多 »

史可法

史可法(),字憲之,又字道鄰,南明諡忠烈,一諡忠靖。乾隆時改諡忠正。明末河南開封府祥符縣人(今河南開封市),祖籍北直隸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東林黨人,師承左光斗,義子史德威。明末南京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史可法进士出身,早年在南直隶参加镇压民变。崇祯末年,担任南都兵部尚书。甲申之變、清兵入關,史可法一直輔佐南明,弘光帝登基后,史可法任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江北,节制四镇。弘光元年,史可法镇守扬州,江南重镇三天就失守,史可法下落不明。明朝遗老计六奇编写的《明季南略》记载史可法缒城出逃。全祖望《梅花嶺記》則說史可法屍骨不知去向,故相傳史可法未死,還提到清朝一方的将领洪承畴也對被俘明將詢問史可法是否活著,可見清朝官方也不清楚史可法之生死。康熙年間,清政府出於安穩江南民心的需要,在揚州建立史可法祠,並在官方史書中敲定了史可法在揚州殉難的說法。 现江苏省扬州市設有史可法纪念馆及其衣冠冢,其冢於文革中被發掘,只有玉帶一條而已。其祠有揚州太守任民育同祀,今有守揚州諸將牌位。後人收其著作,編為《史忠正公集》。史可法家書披露自己的心情,亦得知其城破前因朝中黨爭,方寸已亂。.

新!!: 北伐和史可法 · 查看更多 »

右派

右派,又称右翼,是和左派相對,一般是指保守派或溫和保守派。右派政治家一般會采取各種保守的政治立場,並且傾向于維護現存的統治。右派在不同國家與不同時期以不同的形態出現。左派與右派都是相對而言,在不同背景下兩者主張的具體內容不會相同,不能以靜態的「主義」或「階級」劃分。 在西方世界的傳统印象中,右派通常是指支持民族主義、捍衛傳統家庭和宗教(猶太-基督教文化傳統),且反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政黨,認為某些社會分層及社會不平等的現象是正常、自然且不可避免的一派。部分人則用「右派」來稱呼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支持者。不過雖說自由放任,卻不包含移民的自由移動,此外,右派對於宗教衝突比較保守,因而對於種族問題也較為謹慎乃至於排斥。.

新!!: 北伐和右派 · 查看更多 »

叶挺

叶挺()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客家人,为北伐名将,八一南昌起义前敌总指挥,新四军军长。 叶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参加建国粤军,参与粤桂战争,任工兵营副营长。1921年,调任孙中山之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192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起,他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处长、第十二師第三十四團團長、叶挺独立团团长,参加北伐战争;之后担任第二十五师副师长,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1927年,叶挺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但之后因在党内受到不公正待遇脱离中共,流亡莫斯科。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曾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时被俘。1946年,叶挺获释后重新加入中共,随后因飞机失事遇难。.

新!!: 北伐和叶挺 · 查看更多 »

吳城戰鬥

吳城戰鬥發生於1926年11月5日-8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贛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吳城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吳城戰鬥 · 查看更多 »

吳醒亞

吳醒亞()湖北省黄州府黄梅县人,中華民国政治家。.

新!!: 北伐和吳醒亞 · 查看更多 »

吳雲鵬

吳雲鵬(1904年4月18日-2000年元月9日)字子陞,蒙古名額勒吉白,烏濟葉特氏,蒙古族,内蒙古昭烏達盟敖汉右旗人,曾任立法院第1屆立法委員.

新!!: 北伐和吳雲鵬 · 查看更多 »

吳思豫

吴思豫(),字立凡,浙江省嘉興府嘉興县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

新!!: 北伐和吳思豫 · 查看更多 »

吴佩孚

吳佩孚(),字子玉,山东省蓬莱县人。晚清秀才,北洋军阀中曾經為實力最雄厚的軍閥之一,並担任直系军阀的首领,官至直鲁豫巡阅使。.

新!!: 北伐和吴佩孚 · 查看更多 »

吴俊陞

吴俊陞(),原名兆恩,字興权。奉天府昌图人,祖籍山東省济南府历城县。清末民初军事将领。.

新!!: 北伐和吴俊陞 · 查看更多 »

吴忠信

吴忠信(),字禮卿,一字守堅,號恕庵。安徽省合肥縣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政治人物。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名人傳(第三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4年,第109-128页沈荆唐「吴忠信.

新!!: 北伐和吴忠信 · 查看更多 »

吴嵩庆

吴嵩庆(),生於中國浙江省镇海县(今浙江宁波),企業家,為台灣鋼鐵業的先驅。.

新!!: 北伐和吴嵩庆 · 查看更多 »

吴四宝

吴四宝(),又名吴世宝、吴云甫,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上海著名黑社会人物,極司非爾路76號特務。.

新!!: 北伐和吴四宝 · 查看更多 »

吴赞周

吴赞周(),名观乐,字赞周,号明近,以字行,直隷省正定府正定县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及政治家。.

新!!: 北伐和吴赞周 · 查看更多 »

吴铁城

吴铁城()祖籍广東省广州府香山县,生于江西省九江府,中国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军人。.

新!!: 北伐和吴铁城 · 查看更多 »

吴醒汉

吴醒汉()又名基培,字厚斋。湖北黄陂人。中国民主革命家。.

新!!: 北伐和吴醒汉 · 查看更多 »

吴溉之

吴溉之(),字璇枢,曾用名武维扬,湖南平江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1924年,吴溉之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共青团平江县委组织部部长。1925年,加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四团连党代表,参加北伐。1927年,任上海总工会政治处宣传干事,四一二政变后被捕,后释放。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警卫连任排长,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返回平江,并先后任平江游击队第2大队大队长、湘鄂赣红军游击支队第三纵队纵队长,红五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红三军团红五军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师政治委员,组织扩建湘鄂赣苏区。1931年,担任红三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供给部政治委员、军事裁判所所长。之后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局秘书长,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位。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军法处处长,总政治部直属工作部部长、锄奸部部长等职。之后奔赴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政治委员、东北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兼东北航空学校政治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新!!: 北伐和吴溉之 · 查看更多 »

合肥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合肥戰鬥發生於1927年4月10日-5月11日,地點則是在中國皖中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合肥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合肥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 查看更多 »

吕超

吕超()字漢群,号平林,四川省叙州府宜賓县人,祖籍湖南省,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吕超 · 查看更多 »

吕旃蒙

吕旃蒙(),又名大乙,号伯民,曾用名天民。.

新!!: 北伐和吕旃蒙 · 查看更多 »

吉鸿昌

吉鸿昌(),原名恒立,字世五,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人,抗日将领。.

新!!: 北伐和吉鸿昌 · 查看更多 »

報仇 (電影)

是1970年張徹導演的功夫片,由姜大衛、汪萍領銜主演;狄龍客串主演。電影背景在1925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前的北京,並著重於姜大衛的復仇過程。全片功夫的場面並不多,倒是用刀以及柔道的場面不少。.

新!!: 北伐和報仇 (電影) · 查看更多 »

夏威

夏威,原名鈞差,号煦蒼,廣西省梧州府容縣人,中华民国陸軍上将,新桂系核心人物之一。.

新!!: 北伐和夏威 · 查看更多 »

夏斗寅

夏斗寅(),字灵炳,湖北麻城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上将。 夏斗寅幼年困苦,浪迹武汉,1906年在武汉加入共进会,进入清朝新军,任大队队副。1911年,率部参加辛亥革命。后担任湖北陆军第一师工兵营营长,一度退役经商,后前往山西投奔同乡孔庚,不久回乡,在石星川部下任掌旗官。1917年,石参加护法战争,被湖北督军王占元打垮,夏在奔逃途中捡到一口装满钞票的皮箱,遂自拉大旗招纳败兵,组成了自己的武装,人称“皮包将军”,出任湖北新兵训练总监。不久,夏在湖北无法立足,退往长沙。1919年,夏率部参加湘军对王占元的战争,再次兵败,退往湖北、江西和湖南交界地区。 1926年,随唐生智加入国民革命军,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一师师长、独立第十四师师长,参加北伐。 1927年5月17日,夏斗寅响应南京国民党右派分共,从宜昌发兵攻打国民党左派控制的武汉,为叶挺独立团击败。夏后又反对唐生智,拥护蒋介石,被任命为第十三军军长,率部参加中原大战和对中国工农红军的围剿,受到蒋介石的器重。1932年,被任命为湖北省主席、陆军上将。 夏斗寅在湖北期间培植自身实力,遭到蒋介石猜忌,1933年,其省主席一职被张群取代。抗日战争爆发后,湖北被日军攻占,夏被任命闲职,在成都闲居。1945年抗战胜利后,夏斗寅拒绝蒋介石的邀请,退出军界,经营农场及煤矿事业。 渡江战役前夕,夏斗寅一度准备欢迎中国共产党,但后来顾虑到曾经参加过对中共的军事行动,逃往香港,在六国饭店前以看相为生。1951年,夏斗寅在香港病逝。.

新!!: 北伐和夏斗寅 · 查看更多 »

夏曦

夏曦(),字蔓伯(也作蔓白),曾用名“劳侠”等,中国湖南益阳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新!!: 北伐和夏曦 · 查看更多 »

大佛寺 (广州)

大佛寺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惠福东路惠新中街21号,是一座佛教寺庙。.

新!!: 北伐和大佛寺 (广州) · 查看更多 »

大時代的故事

大時代的故事是一款由漢堂國際資訊於1992年發行的回合制戰棋遊戲,是少數以民國初年國民黨北伐與對日抗戰為歷史背景的遊戲。遊戲內容分為三個時期,北伐時期、抗戰前期、抗日後期。遊戲平臺為磁碟作業系統,迄今仍有愛好者為遊戲製作修改版本。.

新!!: 北伐和大時代的故事 · 查看更多 »

天津城市规划

天津城市规划,是关于天津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情况。天津的城市聚落自古因漕运而兴起,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天津由于近代天津租界的开发,成为中国较早引入西方城市规划理念并进行发展和实践的城市。从古代的筑城到近代开埠专管租界的独立规划建设,再到1949年后的规划发展,天津的城市空间结构已经逐渐从单一型城市发展成为“双城双港”的结构,“双城”是指天津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双港”是指天津港和天津南港。.

新!!: 北伐和天津城市规划 · 查看更多 »

天津中山公園

天津中山公園原名天津公園、河北公園,是中国天津市河北区的一座公园,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並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建成,是天津地區最早向民眾開放的公園。目前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 北伐和天津中山公園 · 查看更多 »

奉化三俞

奉化三俞,指在中华民国(及后来的臺灣时期)和中国国民党历史上有卓著影响的三位俞姓政治人物。“三俞”即:俞飛鵬、俞濟時和俞國華。.

新!!: 北伐和奉化三俞 · 查看更多 »

姜維北伐

姜維北伐,是指蜀汉对曹魏的进攻。中国三国时期,蜀汉建興十二年(234年)丞相諸葛亮死於五丈原後,劉禪加封姜維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隨後歷任司馬、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衛將軍、大將軍,朝廷授予符節。據《三國志》記載,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十一次北伐,进攻曹魏。.

新!!: 北伐和姜維北伐 · 查看更多 »

姜贵

姜贵(1908年11月3日—1980年12月1日,原名王林渡,又名王意坚)山東省諸城縣相州鎮出生,是中華民國著名小说家,也是台灣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作家。.

新!!: 北伐和姜贵 · 查看更多 »

孝感戰鬥

孝感戰鬥發生於1926年9月8日-10日,地點則是在中國京漢線追擊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孝感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高汝相軍隊。.

新!!: 北伐和孝感戰鬥 · 查看更多 »

季方

季方(),字正成,江苏海门三阳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季方17岁参军,1912年8月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3年离校参加癸丑讨袁的湖口起义,兵败返回南通,任江苏省警备队连长。后应响应蔡锷讨袁护国运动,事先被泄、判刑十年。袁世凯死后获释,进入上海中华模范地方自治讲习所学习。 1921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军校任特别官佐,曾参加东征和讨伐陈炯明之役。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组织科长,第二十二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第一师政治部主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军事指挥教导营营长,第四军教导团参谋长。1930年,参加邓演达创建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任中央干部会干事,负责总务、联络、军事方面的工作。1933年参加闽变,任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随后被逮捕,后保释。1938年,参加“华东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的活动,组织武装抗日。1939年,任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1940年,进入苏中根据地,任新四军苏中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抗日战争后,担任任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1948年,担任华东军区解放军军官教导总团团长。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副部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51年12月,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执行局委员兼中央副秘书长。1958年起,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代理主席、主席。1978年3月至1987年12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新!!: 北伐和季方 · 查看更多 »

孫岳

孫岳,本名孫耀,字禹行,直隶省高陽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北伐和孫岳 · 查看更多 »

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稱孫中山。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華民國奠基人,亦是中國國民黨之創黨人。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在日本東京由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号召下與華興會以及光復會等組織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後於東京黑龍會總部組成中國同盟會,孫中山主張使用狀似日本軍旗「旭日旗」的「青天白日旗」,反對使用黃興所提出的井字旗作為革命旗幟,並在黑龍會等組織的支持下被推為總理。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臨时政府。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共產黨尊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孫中山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影响,就有革命思想。但到了青年時期,他依舊未有行動,28岁上書清朝重臣李鴻章,建言改革,卻遭遇李的冷落。日本命令將兵遣師,侵入中國。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國國民黨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原本,孫中山提倡以武裝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以建立中華民國,但民國建立以後,他得不到北洋軍人的信任、支持,所以他又提倡武力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於是遭受許多非議。他提出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影響中國政治至深,中国国民党尊其為唯一總理。 孙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

新!!: 北伐和孫中山 · 查看更多 »

孫鶴皋

孙鹤皋(1888年—1970年)民国政治经济要人、银行家、实业家、藏书家、擅长书法国画。同盟会元老,辛亥革命元勋。浙江奉化人。.

新!!: 北伐和孫鶴皋 · 查看更多 »

孫楚

孙楚(),字萃崖,山西解县前街人,中华民国军事及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孫楚 · 查看更多 »

孫文越飛宣言

《孫文越飛宣言》,簡稱《孫越宣言》,是孫中山與蘇聯外交部副部長越飛1923年1月16日於上海見面,商談中俄兩黨合作問題後,於1923年1月26日所共同發表之宣言。主要內容包括共同努力促成中國統一,而強調共產主義和蘇維埃制度不適用於中國,并同意蘇聯無意進行帝國主義侵略下讓苏军继续留驻外蒙古,且不允許外蒙古以獨立國名義參與中蘇會談。 但事實上,蘇聯在當時已於外蒙古駐軍,私設關卡,侵害中蒙商民。.

新!!: 北伐和孫文越飛宣言 · 查看更多 »

孔令晟

孔令晟(),中華民國陸軍中將,孔子後代,中國國民黨籍,生於江蘇常熟,籍貫山東曲阜。 訪問:遲景德、林秋敏;記錄整理:林秋敏.《孔令晟:從北京大學到王曲軍校——投筆從戎前後》.(臺北):國史.2002年年12月.

新!!: 北伐和孔令晟 · 查看更多 »

孙岳墓

孙岳墓,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温泉村显龙山,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孙岳的坟墓。.

新!!: 北伐和孙岳墓 · 查看更多 »

孙元良

孙元良(),籍貫浙江紹興,曾为中华民国陆军中将。.

新!!: 北伐和孙元良 · 查看更多 »

孙震 (中华民国将领)

孫震(),譜名定懋,後改名孫楙,再改名孫震,字德操,別號夢僧。中華民國軍事人物,原籍浙江紹興楊家壠(今齊賢鎮),光緒十八年(1892年)出生於四川綿竹。他是秦漢父親孫元良的叔父。.

新!!: 北伐和孙震 (中华民国将领) · 查看更多 »

孙良诚

孙良诚()原名良臣,字少雲,直隷省天津府静海县(今天津市静海县)人,中華民国時期的军事将领,冯玉祥十三太保之一。.

新!!: 北伐和孙良诚 · 查看更多 »

定遠戰鬥

定遠戰鬥發生於1927年5月17日-19日,地點則是在中國皖東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定遠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定遠戰鬥 · 查看更多 »

定陶之戰 (秦末)

定陶之戰,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秦朝少府章邯與楚國義軍於定陶(今屬山東省)的戰役,秦兵大勝,楚軍元帥項梁陣亡。.

新!!: 北伐和定陶之戰 (秦末) · 查看更多 »

宁波籍中华民国政要列表

中华民国时期,很多军政要人出自宁波,包括北洋总统徐世昌、南京国民政府总统蒋中正和台湾总统蒋经国。.

新!!: 北伐和宁波籍中华民国政要列表 · 查看更多 »

宁洗古

宁洗古(),名天德,字洗古,河南省邓县(今邓州市)城郊宁营人,宛西自治主要领袖之一。.

新!!: 北伐和宁洗古 · 查看更多 »

宫惠民

宫惠民(1906年-1937年10月28日),字剑豪,广东曲江马坝圩人。 中华民国陆军第4军第90师第270旅少将旅长,黄埔四期步兵科毕业,淞沪会战中在嘉定清水显殉国,时年31岁。.

新!!: 北伐和宫惠民 · 查看更多 »

安健

安健(),字舜卿,又名舜钦,彝族,贵州郎岱人。 安健早年因反清而被通辑,于1905年逃亡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于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并任贵州支部负责人。讨袁斗争中,被任命为中华革命党贵州司令。1918年孙中山组织大元帅府时,出任大元帅府参议,后又任川边宣抚使。1923年回广州后,出任大本营谘议。北伐中,任第九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9年在昆明逝世。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新!!: 北伐和安健 · 查看更多 »

安徽省

安徽省,简称“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合肥市。安徽省大致位于东经114°54′至119°37′与北纬29°41′至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省在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同时在地域文化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从而孕育出了省内的四大文化圈,即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文化;在经济上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中国中部经济区,北部和南部分属中原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区。其南部原徽州府的徽商与粤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自21世纪以来,安徽省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新!!: 北伐和安徽省 · 查看更多 »

安福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安福戰鬥發生於1926年9月17-21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贛西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安福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粵軍。.

新!!: 北伐和安福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 查看更多 »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组织的一场大型的罢工运动。.

新!!: 北伐和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 查看更多 »

安慶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安慶戰鬥發生於1927年2月20日-3月4日,地點則是在中國皖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安慶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安慶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 查看更多 »

宋大霈

宋大霈()籍贯不详,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北伐和宋大霈 · 查看更多 »

宋孝宗

宋孝宗趙眘(、眘,「慎」異體字,shèn),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4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曾名伯琮、瑗、玮,字元瑰,一字元永,他是宋太祖之子秦康惠王趙德芳的後裔,宋高宗養子,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禪位予赵眘,是为宋孝宗,宋孝宗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逊位,讓位予兒子宋光宗趙惇。绍熙五年(1194年)孝宗病逝,终年67岁。葬于永阜陵。 宋孝宗是自宋朝的帝位淪入宋太宗之手後,終於恢復由開國皇帝宋太祖的後裔繼承,時隔186年。孝宗也是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同時期的皇帝是金朝的金世宗。.

新!!: 北伐和宋孝宗 · 查看更多 »

宋宁宗

宋寧宗趙擴()是南宋的第四位皇帝(1194年7月24日—1224年9月18日在位)在位30年,享年55岁,宋光宗之次子,李鳳娘所生。寧宗本人頗為好學,即位初年召朱熹入宮講學,受朱熹影響很深。但政治能力并不十分出色。 寧宗在位前期,太師韓侂胄打壓理學,在韓侂胄死后,官方恢复了理学地位。縱觀宋宁宗时期,大規模宋金戰爭發生了兩次,第一次是開禧初年韓侂胄伐金,最終不能戰勝金國,從而簽訂了嘉定和議。第二次宋金戰爭從嘉定十年開始一直持續到嘉定十四年三月,戰爭波及了長江上游至下游所有地區,最終宋金都沒能獲勝。.

新!!: 北伐和宋宁宗 · 查看更多 »

宋家皇朝

《宋家皇朝》(The Soong Sisters)是一部於1997年出品的香港電影,由張婉婷擔任執導,以及由張曼玉、楊紫瓊、鄔君梅等擔任演出。 此電影的主要內容以講述20世紀上半葉曾左右中國政治、經濟大局的宋嘉澍家族的故事作為主軸,通過描寫宋家三姐妹的性格及歸宿,側寫從辛亥革命到對日抗戰的中華民國歷史。.

新!!: 北伐和宋家皇朝 · 查看更多 »

宋希濂

宋希濂(),字荫国,湖南省湘乡县溪口人。黄埔軍校第一期毕业,被誉为黄埔之光。中国国民党陆军中将,蒋介石嫡系重要將領,抗日名將。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日本千叶陆军步兵学校中国将校班、陆军大学将官讲习班第一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

新!!: 北伐和宋希濂 · 查看更多 »

宋辽金元

宋辽金元(960年-1279年),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宋朝、辽朝(契丹)、金朝和元朝(包括其前身蒙古帝國)四朝之合称。这一段时期属于多民族競爭時期,而这四个朝代也分别由不同的民族所建立,比如宋朝为汉族、辽朝为契丹族、金朝为女真族、元朝为蒙古族统治。此時期直到元滅南宋,中国本土(包括华北和华南)从未被一个统一中央政权所控制。.

新!!: 北伐和宋辽金元 · 查看更多 »

宋汉章

宋汉章,中国近代杰出金融家,中国银行奠基人之一。原名鲁,浙江余姚浒塘朗霞人,生于福建建宁。宋汉章一生淡泊名利,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执上海经济之枢纽而一贯奉公廉洁,是为当时金融界之楷模。.

新!!: 北伐和宋汉章 · 查看更多 »

宛平縣城隍廟

宛平縣城隍廟,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外西黄城根路北,是顺天府宛平县的城隍庙。现已无存。.

新!!: 北伐和宛平縣城隍廟 · 查看更多 »

察罕帖木儿

察罕帖木兒(,),乃蛮部豁里氏,字廷瑞,元末將領,漢化甚深,善文學,曾參加科舉考試,並中舉人,自取漢名「李察罕」。屢平各起事軍,曾官平章兼河南樞密事,1362年7月6日被降將田豐及王士诚刺殺。 他去世后,朝廷赠推诚定远宣忠亮节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河南行省左丞相,追封忠襄王,谥献武。他下葬后,改赠宣忠兴运弘仁效节功臣,追封颍川王,改谥忠襄,食邑河南沈丘县,在当地立祠,岁时致祭。封其父阿鲁温为汝阳王,后又进封梁王。.

新!!: 北伐和察罕帖木儿 · 查看更多 »

寧調元

寧調元()字仙霞,号太一,笔名辟支、屈魂,化名林士逸,湖南醴陵人。中国民主革命家、南社诗人。宁调元,宁调元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新!!: 北伐和寧調元 · 查看更多 »

寧海奉化戰鬥

寧海奉化戰鬥發生於1927年1月10日-13日,地點則是在中國浙東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寧海奉化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寧海奉化戰鬥 · 查看更多 »

富陽戰鬥

富陽戰鬥發生於1927年1月3日-9日,地點則是在中國杭州西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富陽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富陽戰鬥 · 查看更多 »

對孫中山的評價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家,近代中國革命之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及中國國民黨之主要領導人。孫早年創立三民主義,為革命運動制定綱領。国共两党的宣传称,1911年,孫領導辛亥革命,廢除封建帝制,創立中華民國。晚年復吸納新思想,賦予三民主義以新解釋,推動國民革命發展。策劃反清起義,策動反袁、護法,致力打倒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為爭取中國獨立、自由和統一而奮鬥。各界對他評價不一。.

新!!: 北伐和對孫中山的評價 · 查看更多 »

山东历史

山东是汉文明发祥地之一。现已发现最早的山东古人类“沂源人”距今约40-50万年。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时期遗址在山东的发掘也显示了当时山东地区文明的高度发展。虞夏商时期,山东的东夷人创造了灿烂文化,并且与夏王朝不断的发生冲突和融合。早在夏代,山东地区已经进入了奴隶制社会,活跃于山东的商部落最终建立了商朝。周代,齐鲁等封国多年经营,山东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都领先于当时的其他地区。秦朝大一统,山东历史融入整个中国历史之中。.

新!!: 北伐和山东历史 · 查看更多 »

山东省对外事务

山东省对外事务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及山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负责。 截止2016年10月底,山省有211对友好省州/城市(省级36对)和214对友好合作省州/城市(省级28对),山东省友好省州总量居全国前列。目前,山东省与南澳州和巴伐利亚州的友好省州关系是新型友好省州关系的示范者。.

新!!: 北伐和山东省对外事务 · 查看更多 »

山东近代史

山东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以后的山东历史。.

新!!: 北伐和山东近代史 · 查看更多 »

山東省 (中華民國)

山東省,為中華民國延續清朝制度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北六省之一。簡稱為「魯」。.

新!!: 北伐和山東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岳云中学

岳云中学,位于中国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前临南岳古镇,后倚紫云雄峰,为宋文定书院、明甘泉书院故址,自古文风鼎盛,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湖南省重点中学。学校清朝末年初创于长沙,抗日战争时期因兵燹迁南岳,再迁白果镇、蓝田,抗战胜利后复校于南岳,是名副其实的“百年名校”。.

新!!: 北伐和岳云中学 · 查看更多 »

岳维峻

岳维峻(),字或号为西峰,陝西省同州府蒲城县人,宋朝名将岳飞后裔。中華民國陸軍上將。.

新!!: 北伐和岳维峻 · 查看更多 »

岳飞

岳飛,字鹏举,中國相州汤阴(今中國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宋高宗以谋反罪名赐死岳飛,宋孝宗為之平反,追谥武穆、後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明朝加封三界靖魔大帝,配奉於各地武廟。 岳飛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與金军進行過数百次大小战斗。1140年,金太祖四子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城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紹興和議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迫令自害,通說為自鴆,其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皆被害。宋孝宗即位后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元修《宋史》記載:岳飛治軍以身作則,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敵方女真人讚歎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宋史·岳飛傳》。岳飛是南宋初唯一成功組織大規模進攻的統帥,他反對宋高宗「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之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河北抗金武裝和宋官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之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著有詞作《滿江紅·寫懷》。其著作編成《岳忠武王文集》。.

新!!: 北伐和岳飞 · 查看更多 »

嶧縣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嶧縣戰鬥發生於1927年6月25日,地點則是在中國魯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嶧縣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嶧縣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 查看更多 »

上官云相

上官云相,字纪青,中国山东商河人,国民革命军上将。.

新!!: 北伐和上官云相 · 查看更多 »

上蔡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上蔡戰鬥發生於1927年5月21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豫東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上蔡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上蔡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 查看更多 »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指的是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从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上海工人阶级为了配合北伐,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举行的三次武装起义。 1926年10月16日,统治上海的军阀孙传芳的主力在江西前线遭到北伐军的围歼,浙江省长夏超宣布脱离孙传芳而独立,归附于国民政府,并率部向上海进军,上海工人遂于10月23日发动了第一次武装起义。但由于约定起义新号的军舰炮声没有发出,大部分起义队伍没有发动,力量太小,加上夏超在嘉兴战败,国民党驻上海政治分会负责人钮水不予配合,按兵不动,第一次起义就这样被军阀镇压而失败了。 1926年11月,孙传芳在江西败北后,退守江浙,已大伤元气。1927年2月18日,北伐军先头部队到达嘉兴。上海总工会在中共上海区委领导下,为了配合北伐军进攻,发出总同盟罢工令,到2月22日先后有36万人参与罢工,接着转变为武装起义,并有海军同情起义,炮轰高昌庙兵工厂。23日闸北工人与军警巷战,十分激烈,急需后援。而到达嘉兴的北伐军白崇禧部队却在蒋介石的密令下按兵不动,让军阀腾出手来残酷镇压起义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又这样失败了。 经过两次武装起义的冲击,孙传芳日益感到难以维持上海、江苏的统治,经过与山东军阀张宗昌商定,由他派来一支鲁军组成直鲁联军统治上海。但孙传芳一败江西,二败浙江,已是江河日下,而北伐军已进入龙华,刚接防的直鲁军阀上海防守司令毕暑澄手下只有3000名士兵,2000名警察,处境艰难,形式对革命十分有利。中共江浙区委抓紧时机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得到了中央的同意。 1927年2月23日,成立了由陈独秀、罗亦农、赵世炎、汪寿华、周恩来等人组成的中央特别委员会,并由周恩来、赵世炎等组成军事委员会。具体负责起义指挥工作。在总结了两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准备充分之后,由上海市总工会发布了总同盟罢工的决定。上海工人八十余万举行总同盟罢工,接着转为武装起义。工人纠察队和广大罢工工人一起投入战斗,切断敌人的水源和电源,向各区警署、兵工厂、电话局、火车站和驻在上海的军阀部队直鲁联军发动全面进攻。经过两天一夜的血战,敌人最后一个据点火车站也被攻下,于22日获得全面胜利,随即召开了上海市民代表大会,成立上海特别市市民代表会议政府。 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胜利,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标志着大革命时期工运高潮达到顶点,在工人运动史上也是工人武装起义的典范之一。 Category:中国工人运动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社會運動 Category:中華民國上海市 Category:1926年中国 Category:1927年中国.

新!!: 北伐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 查看更多 »

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是,同时也是近代中国两个公共租界之一(另一个是鼓浪屿公共租界)、以及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另一个是上海法租界)。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国租界史上是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最庞大、发展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

新!!: 北伐和上海公共租界 · 查看更多 »

丁德隆

丁德隆(),字冠洲,湖南攸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中将军衔。 1924年进入湖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同年11月,因该校被合并而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就读。毕业后,任教导团与第一军第一师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参加北伐。1928年任团长,1931年任第一师独立旅旅长,晋升为少将。1936年第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後,任七十八师师长。在围剿陕北根据地红军时,曾被黄埔军校时的同学左权俘获。 抗日战争中,随胡宗南第一军作战。1940年接替陶峙岳担任第一军中将军长。1942年转任五十七军军长,后升兼第三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1943年升任第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曾擔任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 国共内战期间,1947年中山陵哭陵事件擔任主祭,後任西安绥靖公署干部训练团中将副团长;1949年5月人民解放軍攻占西安後,撤退到陝南漢中;11月轉進四川成都,後飛往台灣;递补为国民大会湖南省工会代表,并担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1996年在台北病逝,葬于国军示范公墓。.

新!!: 北伐和丁德隆 · 查看更多 »

中央日報

《中央日報》,為中國國民黨創辦之中文報紙,由何浩若於民國17年(1928年)2月創刊於上海,彭學沛為首任總編輯。民國38年(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民國95年(2006年)實體報停刊,改為網路報形式繼續發行。實體報總計發行28356號。 中央日報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之代表性的官方媒體。 1949年,中央政府撤退到臺北市;此後,《中央日報》接續在臺灣發行五十餘年,為中國國民黨黨營文化事業成員,幾乎為「黨報」。在報禁開放前,《中央日報》銷量很高。於1960年代至1980年代間,《中央日報》與《中國時報》和《聯合報》並稱為「三大報」。第一次政黨輪替(民國89年,西元2000年)以前,《中央日報》與《青年戰士報》(後改名《青年日報》,目前為中華民國國防部所有之中文報紙)同為宣導官方立場的主要媒體。 香港《大公報》與馬來西亞《光華日報》是少數歷史比《中央日報》長的中文報紙。.

新!!: 北伐和中央日報 · 查看更多 »

中将加上将衔

中将加上将衔,全称是“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是中华民国陆军的一阶军衔,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之前普遍存在并形成定制。.

新!!: 北伐和中将加上将衔 · 查看更多 »

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是為了紀念近代中國革命先行者、國父、中華民國建國者孫中山而以其為名的公園,主要分布在臺灣、中国大陆、香港、澳門及其他華人聚居地,而分布於中國移民聚居地的中山公園通常由華僑捐建,亦有於當地政府與中國之政府機構締結雙方之友誼時設置,此二者通常具有強烈的中國建築特色。.

新!!: 北伐和中山公園 · 查看更多 »

中山纪念堂 (梧州)

梧州中山紀念堂,位于中国广西梧州市中心的中山公园内,完建于1930年10月。.

新!!: 北伐和中山纪念堂 (梧州)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遷臺前歷史

中國國民黨遷臺前歷史是指中國國民黨從1894年於美國夏威夷檀香山成立後而至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至臺灣前的歷史。.

新!!: 北伐和中國國民黨遷臺前歷史 · 查看更多 »

中國歷朝通俗演義

《历朝通俗演义》,又稱《中國历朝通俗演义》,作者為蔡東藩。.

新!!: 北伐和中國歷朝通俗演義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历史年表,是依年份列出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朝代更迭之間,執政權經常不會立即轉移,因而會有時間重疊。本年表基於年份不重疊的原則,將在下一個朝代的「記錄」起始點延至前一朝代結束的下一年,並非代表該年份為朝代的真正起始點。.

新!!: 北伐和中国历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之命运

《中国之命运》为蒋中正于中国抗日战争期間所著,发表于1943年3月,一般认为是蔣中正與陶希圣共書而成。日文版由翻譯、出版,英文版由王寵惠翻譯、林語堂寫序、麥克米倫出版公司出版。.

新!!: 北伐和中国之命运 · 查看更多 »

中国地质博物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羊肉胡同15号,创建于1916年,是一座国家级地学博物馆,为亚洲第一大地学博物馆,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新!!: 北伐和中国地质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中央会议列表

本列表所列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构的各类重要会议。.

新!!: 北伐和中国共产党中央会议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图书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简称国图,旧称北京图书馆。.

新!!: 北伐和中国国家图书馆 · 查看更多 »

中国国民党历史

中國國民黨前身最早为成立于1894年11月24日的兴中会,而后依次被改组为中国同盟会、國民黨及中华革命党,1919年10月10日经孙中山改组后改为现名。中国国民党从1928年北伐成功、国民政府统一全国起,至1948年改组中华民国政府。于1949年国共内战中失利,从中国大陆撤守至台湾。.

新!!: 北伐和中国国民党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国民党清党

清黨,是1927年到1928年中国国民党采取的清除黨內部分人士的政治运动和组织措施。杨奎松,一九二七年南京国民党“清党”运动研究,历史研究2005年第6期清党的重点是清除党内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一期清党名义上也兼及国家主义派及西山会议派,但未实行)。但是实际受到波及的中国国民党党员远超这一范围。.

新!!: 北伐和中国国民党清党 · 查看更多 »

中国国旗

中國國旗主要是指在中國地理區域內,經由中央政府立法制訂作為象徵國家的旗幟。現今稱為中國國旗的一般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

新!!: 北伐和中国国旗 · 查看更多 »

中国统一

中國統一,是指將中國人居住地區构成一个統一国家的概念。这个概念各地中国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解。歷史上中國政權的統一,多數是北方政權統一南方政權。現今主要的「中國統一」意即将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的中國大陸地區和港澳地區,與中華民國統治的台澎金馬地區(個別管制領域)統合成一个統一的主權國家和國家政權,即中國,結束自1946-1949年國共內戰及1949年中共建政造成的海峽兩岸分治局面。.

新!!: 北伐和中国统一 · 查看更多 »

中国铁路发展史

中国铁路建设始于晚清时期,铁路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经济、军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大陆拥有世界上第二大铁路系统,铁路里程已逾12万公里。.

新!!: 北伐和中国铁路发展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抗日战争阵亡将士纪念建筑物

本条目所列,是中国大陆地区,由中华民国政府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死难将士所建各种纪念性建筑,包括墓葬(陵园)、纪念碑、纪念亭、博物馆、陈列馆;另外收录有关中国抗日战争题材其他各种重要纪念建筑物。依照汉语拼音升序排列。参见:中国大陆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新!!: 北伐和中国抗日战争阵亡将士纪念建筑物 · 查看更多 »

中国武术

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民國初期簡稱為國術(後為中央國術館正式採用之名稱,現今台灣亦沿用此稱呼),被視為中國文化之精粹,故又稱「國粹」。由於歷史發展和地域分佈關係,衍生出不同流派。中國武術主要內容包括搏擊技巧、格鬥手法、攻防策略和武器使用等技術。當中又分為理論和實踐兩個範疇。實踐部分主要指稱有關體育、健身、和中國武術獨有之氣功、及養生等重要功能,理論部分則是來自前人之武術經驗和拳譜記錄。因此,它体现中华民族对攻防技击及策略上的理解。加上經驗上積累,以自立、自強、健體養生為目標的自我運作,練習套路时顯示出身體動作之優美姿態。中國武術往往帶有思想冶鍊的文化特徵及人文哲學的特色、意義,對現今中國的大眾文化有著深遠影響。.

新!!: 北伐和中国武术 · 查看更多 »

中国水军史

中国水军史是中国古代水軍與現代海军的共同歷史。中国历史上最早记录的水战是在公元前570年楚子重在伐吴时用水军攻陷芜湖。早期中国水军主要担负运输职能,尤其是粮草运输。后期为了争夺某些战略要地,水军也开始作为独立的战斗单位。.

新!!: 北伐和中国水军史 · 查看更多 »

中華郵政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華郵政,俗稱郵局,是中華民國唯一的郵政事業機構,為中華民國交通部完全持股的國營企業。其業務除郵遞相關領域外,亦涵蓋儲匯、人身保險等簡易金融服務。其前身為交通部郵政總局,為突破既有的經營限制、並增加市場競爭力,中華民國政府在2002年7月修正《郵政法》,並於2003年1月1日將其改為今制。其標章由篆體的「郵」字構成。.

新!!: 北伐和中華郵政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歷史年表

中華民國於1912年至1949年期間統治中国大陆地區,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接管满洲国及台湾澎湖,1949年之後退出中國大陸,實際管轄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東沙群島和南沙太平島等島嶼。.

新!!: 北伐和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歷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中央行政機關

中華民國的中央行政機關共分為三級,主要以行政院為首,下設34個機關,通稱部會,是中華民國政府首要的組成部分;其中行政院負責統轄所有的中央行政機關,被視為中華民國的內閣。行政院與各部會之首長,在總統的任命與監督之下推行政務。.

新!!: 北伐和中華民國中央行政機關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國旗

中華民國國旗是中華民國的國家象徵之一,建國初期曾採用五色旗,國民革命軍北伐勝利後被現今設計取代。其由孫中山提議,將陸皓東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置於紅旗的左上角而成,故又稱「青天白日滿地紅」;後經國民政府立法定為國旗,並在國民革命軍(中華民國國軍前身)北伐勝利後頒行全國。 《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章總綱第六條明定:「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旗上三色分別象徵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同時亦代表中華民國以三民主義肈建之初衷。除中華民國各級政府機關必須懸掛外,亦使用於其邦交国家及外交使節訪問、或遇特殊慶典等。.

新!!: 北伐和中華民國國旗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前身為1904年3月10日創立的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後改名大清帝國紅十字會、中國紅十字會,1933年改名中華民國紅十字會,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灣。目前全國共有5個分會、21個支會,加上總會等於有27個獨立的法人機構,屬於分級組織。 目前該會並非紅十字国际委员會(ICRC)、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FRC)成員,但仍實質參與國際紅十字運動,與各國紅十字會、ICRC、IFRC積極交往,爭取並參與各項國際會議與相關活動。。.

新!!: 北伐和中華民國紅十字會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為日本於抗日戰爭期間成立的傀儡政權,由梁鴻志等人於1938年3月28日成立於南京。其主要支持力量為日軍的華中方面軍。管辖苏、浙、皖三省的日占区和宁、沪两个特别市。 維新政府以梁鴻志為行政院長兼交通部长,溫宗堯為法制院長,陳群為內政部長,陳籙為外交部長,陳錦濤為財政部長,王子惠為實業部長,陳則民為教育部長,任援道為綏靖部長,胡礽泰為司法部長。閣僚多為過去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中的要人與官僚。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存在的意義除了以華制華與分割中國之外,最大的問題是在於日軍華北方面軍與華中方面軍的利益衝突。 1939年6月10日,被日军占领的南京城发生了一起刺殺案。在日本领事馆当天举行的宴会上,由于领事馆的中国籍仆人詹长麟在酒裡下了毒,参加宴会的維新政府要员全部中毒受傷,另两名日本书记官当场毙命。 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後來於1940年3月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併入汪精衛的南京國民政府。.

新!!: 北伐和中華民國維新政府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鐵路運輸

中華民國的鐵路運輸事業,是在清代既有的基礎上開展,並持續擴張。建國初期,北洋政府陸續將列強掌握的路權收回;國民政府統一全國後,鐵路以國營為主,部分路線開放民營,並曾在中央成立鐵道部以掌管全國鐵路事務。1931年發生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在東北地區和華北扶持滿洲國等傀儡政權,出於軍事和資源掠奪目的,日本當局也同時在這些地方大力建設鐵路。1937年,對日抗戰全面爆發,華東精華地帶的鐵路幹線陸續遭到日軍佔領;在當時艱困的局勢下,國民政府仍持續在西部大後方修築鐵路,並以國際鐵路做為突破日軍海運封鎖的方法之一。1945年抗戰勝利時,如包含佔領區修築的路線,全國鐵路里程數約30,190公里。 1949年國共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失去對中國大陸的治權,中華民國的鐵路事業也僅侷限在台灣本島發展。詳見台灣鐵路運輸、中國鐵路運輸。.

新!!: 北伐和中華民國鐵路運輸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目前依據《憲法增修條文》及《地方制度法》來規範行政區劃制度。如按照現行法律定義區劃層級,一級行政區為省、直轄市,二級行政區為縣、市,三級行政區為鄉、鎮、縣轄市(僅限臺灣省)、區,四級行政區為村、里,五級行政區則為鄰 。 依照1999年制定之《地方制度法》規定,一、二、三級行政區具有公法人地位,四、五級行政區則為附屬於上級行政區的編組單位,不具有公法人身分。而具有實施地方自治功能之行政區(公法人)稱為「地方自治團體」,目前包括直轄市、縣、市與鄉、鎮、縣轄市。省原為地方自治團體,在《地方制度法》施行後被剔除,成為不具公法人身分的行政區單位;省政府原直接監督縣與市的地方自治,改為受行政院指揮下監督其境內縣市的地方自治,但在部分法律與戶籍、國民身分證等政府文書上全稱依然是使用「○○省○○縣(市)」。此外,行政院為了便於地方民眾接洽中央業務,增設3個派出機關「區域聯合服務中心」,由各部會以任務編組方式成立,取代省政府原有之功能。由於直轄市、縣、市為最主要的行政區劃及基層政權單位,因而常合稱為「縣市」。.

新!!: 北伐和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軍事

中華民國的軍事發展,從建國開始,經歷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國共內戰政府遷台等時期,乃至於今日兩岸隔海分治,皆與當時之政治情勢息息相關。現今中華民國之國防力量依《中華民國憲法》第36條,以及《國防法》第8條的規定,中華民國總統統率全國陸海空軍,為三軍統帥,行使統帥權指揮軍隊,直接責成國防部部長,由部長命令參謀總長指揮執行之。其建軍備戰的最高戰略指導原則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2017年中華民國軍事綜合力量在全球排名中排名第19名。.

新!!: 北伐和中華民國軍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郵票

中華民國郵票,又稱中華郵政郵票。從1912年1月開始發行。.

新!!: 北伐和中華民國郵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

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是中華民國國軍的兩棲武裝部隊,負責兩棲作戰、登陸作戰、反登陸作戰、奪島作戰、臺灣本島、外島、離島守備、軍事設施防衛等任務,並有海軍陸戰隊學校培養陸戰隊幹部,在戰爭時也有快速反應及戰力保存的功能,目前員額約9000人。轄下編制有陸戰特勤隊專職南臺灣反劫船、反恐等任務,隊內成員多來自海軍陸戰隊志願役官、士、兵。.

新!!: 北伐和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旗幟列表

這是中華民國的相關旗幟的旗幟列表,關於專為臺灣相關的旗幟,可見臺灣旗幟列表。.

新!!: 北伐和中華民國旗幟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政戰

政治作戰以國防部政治作戰局為國軍政治作戰最高指導單位,負責中華民國國軍政治作戰工作之策劃與督導。未來政戰工作對外將以「文宣作榮」、「服務作箴」及對敵「心理作戰」為重點;對內則以強化「心理輔導」、「心戰訓練」、「軍事新聞處理」及「蓄養國軍精神戰力」等為要項,以達成「鞏固自己、戰勝敵人」的目標。 從1924年(民國十三年)黃埔建軍以來即存在。所謂黄埔官校之濫觴,乃為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有感當時中國各地軍閥分據,需要教育養成一支革命軍隊;時值蘇聯為拉攏中國國民黨,而孫中山亦需尋求外力抵抗國內分裂局面,於1923年派蔣中正赴蘇聯考察其黨政軍,以為參考。故建軍時,師法蘇聯「政工體系」,於軍中設置黨代表,加了一層直通黨政的監督體系,1987年中華民國解嚴,軍隊跟著轉型,政戰人員已完全去除黨代表的角色。.

新!!: 北伐和中華民國政戰 · 查看更多 »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CRRC Tangshan Co., Ltd.),简称“唐车”,当地人俗称“南厂”,也是中国中车股份的全资子公司之一,主力制造铁路客车及动车组,是中国首批91家创新型企业之一,也是中国铁道部确定的铁路装备现代化重点企业、高速铁路客运装备制造基地之一。截至2010年,唐车总占地99万平方米,员工近6000人。 唐山轨道客车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前身为唐山机车车辆厂,始創于1881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铁路机车车辆厂,曾经生产了第一台中国制造的蒸汽机车、铁路客车,被誉为“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的摇篮”。经过百多年的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由高速动车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普通铁路客车、特种车4个系列构成的产品体系,具有年产高速动车组780辆、检修400辆、城轨车800辆、碳钢铁路客车400辆的生产能力。.

新!!: 北伐和中车唐山机车车辆 · 查看更多 »

中车戚墅堰机车

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CRRC Qishuyan Locomotive Co., Ltd.)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是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之一,主营业务包括铁路内燃机车研发、制造及修理;机车、柴油机关键零部件的研制;以及鑄件生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六家铁道部技术引进重点扶持企业之一。 南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前身为上海吴淞机厂,始建于1905年,1936年7月迁至现址并改称戚墅堰机厂,是中国大陆最主要的内燃机车生产商之一,同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的内燃机车修理基地。截至2010年,公司拥有员工6000余人,占地190万平方米。.

新!!: 北伐和中车戚墅堰机车 · 查看更多 »

常州戰鬥

常州戰鬥發生於1927年3月7日-3月20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蘇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常州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常州戰鬥 · 查看更多 »

常德历史

常德历史,常德在史书上有“吴蜀咽喉,滇黔户牖”的美称,是中国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常德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达到30万年,常德建城已经有2200余年历史,从春秋战国至今,常德发生过130余次战争,7次毁城,7次重建。.

新!!: 北伐和常德历史 · 查看更多 »

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祖籍南直隶怀远(今属安徽),和阳(和州,今安徽和县)人,汉族,明朝开国军事大将。本封鄂国公,追封开平王,諡忠武。.

新!!: 北伐和常遇春 · 查看更多 »

常恒芳

常恒芳(),字尔价,号蕃侯,安徽寿县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常恒芳 · 查看更多 »

东亚史

東亞史是指以東亞為整體的歷史,涉及地域包括东亚及周边的东北亚、中亚和东南亚的一部分,这些地区在近代之前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文化圈。东亚史主要包括中国历史(包括中国中原王朝和地方性政权历史)、蒙古地区的历史、日本群岛的历史和朝鲜半岛历史,以及越南北方王朝的歷史,今日一般指中日韓三國。 东亚地区的国家深受中国传统文明的影响,并传播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台湾和蒙古地区、印度支那等地。在大陆,中国的黄河流域孕育了早期的文明,并在公元前211年出现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朝鲜半岛的北部长期受到中国的统治和影响。日本在隋唐之际屡次派出留学生前来中国学习传统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另外,由于中国的中原王朝为了抵御蒙古高原的少数民族开始大修长城,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长期隔离并且冲突频发;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女真《後來滿族(滿州)》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尤其显著,其中蒙古族和女真族曾一度统治整个中国。然而由于中华文明根深柢固且汉族人口众多,这些曾经侵入或征服汉地的民族,例如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后来都因程度不同地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而被认为是完全或部分融入所谓中华民族当中。这些民族交流及融合的历史,但最终扩张了汉民族的文化内涵。 近代以来,东亚国家成为了列强争夺的焦点,唯独日本通过近代化的改革成为世界强国,并不断与其他邻国和地区发生战争。 20世纪以来,民族独立和殖民体系的崩溃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二战以后,欧洲国家相对衰落,世界重心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东亚又成为世界的重要地区。其中,中国大陆和中華民國、日本、韩国的迅速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21世纪以来,东亚地区发展机遇和矛盾并存,地区合作不断深化,另外,南海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中日矛盾也成为地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新!!: 北伐和东亚史 · 查看更多 »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新!!: 北伐和东晋 · 查看更多 »

市汊街戰鬥

市汊街戰鬥發生於1926年10月7-13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贛江東岸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市汊街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中央軍。.

新!!: 北伐和市汊街戰鬥 · 查看更多 »

三合會

三合會(Triad),史上曾為反清秘密组织,始于清朝的康熙、雍正年间。如今由于很多港人黑社会组织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清朝的洪门三合会,而现在其實是没有洪門三合會,因此现在‘三合会’一般用来泛指由港人组成的黑社會犯罪組織。 三合會原是在1830年(道光十年)由廣西邊陲至廣州一帶,包括梧州、肇慶和佛山在內的團練、市鎮民團及村民組織互相自保而成的民间组织。經過鴉片戰爭後,兩粵(兩廣)的珠江水系三江民心思變,特別是在廣州、佛山、香山及肇慶的相連的地區,加上鄉勇及團練興起,武裝社團林立,因加入俗稱為洪門的天地會,是為洪門。另說則是洪秀全在廣西發動金田起義,演變成洪仁玕、李文茂、羅大綱、陳開等人组成的“反清復漢”组织,聚眾建立太平天國,實行揭竿起義,互稱洪門子弟,進行現稱「廣東洪兵起義」的革命事跡。早於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香港的殖民政府就應清朝要求,封鎖三合會的活動。1842年,英屬香港就頒布法令《壓制三合會及其他秘密結社》條例。 清朝亡後到二次大戰後,三合會已經演變成為香港傳統江湖秘密結社的統稱。近半世紀以來,三合會的各幫派行为包括收取保護費、贩卖毒品、洗黑錢、非法赌博、經營性產業等所謂黃賭毒的偏門行業。個別成員亦會進行偷竊、诈騙、綁票及恐嚇勒索等犯罪行為。香港大型的三合會會員約20多萬人以上,大部分小型街头帮派裡中有7-10%的黑社會成員是活躍份子,若然統一所有香港三合會和黑幫,可達致40萬-50萬人以上,所以香港往往將三合會與黑社會混在一談。時至今天在香港,自稱三合會會員或成員、身為三合會會員或成員、拿用任何三合會組織的名字和名稱使用者,同樣當成自稱三合會人士亦觸犯法例,採用任何有關三合會物品入會儀式(例如令旗、令符、诗句、禁條、誓詞、隱語及祭器,不少包含道教和佛教的宗教元素)、採用類似的洪門入會儀式、以及藏有有關攻擊性武器、兵器、看管任何武器庫、兵器庫,藏有任何武器危險物品、物件,即違反社團條例及觸犯刑事罪行。一旦被發現,最高刑罰監禁7年和罰款25萬元。加上香港境內和海外秘密結社是有不少有所聯繫,有見及此,至今香港警方仍不時出動打擊任何有關三合會活動。.

新!!: 北伐和三合會 · 查看更多 »

三蒋

三蒋,可以指:.

新!!: 北伐和三蒋 · 查看更多 »

下花園戰鬥

下花園戰鬥發生於1927年10月6-13日,地點則是在中國察南一帶(今张家口市下花园区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下花園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下花園戰鬥 · 查看更多 »

九江瑞昌戰鬥

九江瑞昌戰鬥發生於1926年11月4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贛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9江瑞昌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九江瑞昌戰鬥 · 查看更多 »

幽州 (九州)

幽州,又稱燕州,古代漢族地區的十二州之一,原屬《禹贡》冀州地域,由舜所析置。.

新!!: 北伐和幽州 (九州) · 查看更多 »

乾淳之治

乾淳之治,是指南宋第二代皇帝宋孝宗統治的时期,即1162-1189年。同一时期也是金朝皇帝金世宗在位时期。 孝宗即位后隨即发动北伐,但失败。乾道年间,隆兴和议签订之后,直到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宋金两国四十年都沒有发生战事,由于沒有战事的干扰,宋孝宗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一改高宗朝时贪污腐败的局面。乾道、淳熙年间,由于宋孝宗治国有方,史称“乾淳之治”。 同一时期金朝也在金世宗用人唯贤、与民休息下达到盛世,金世宗因此被后人称为「小尧舜」,史称大定之治。这一时期中华文化得到极大的提升和发展。.

新!!: 北伐和乾淳之治 · 查看更多 »

广州历史

广州市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朝,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公元226年,孙权为便于统治,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厅,特指广州这座城市。.

新!!: 北伐和广州历史 · 查看更多 »

广州中华民国政府

广州中华民国政府于1921年4月2日在广州成立,其前身为护法军政府。 1921年春,孙中山在广州再次举起护法的旗帜。广州军政府第一次采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以反对及不承認北京的北洋政府的法统。.

新!!: 北伐和广州中华民国政府 · 查看更多 »

广州张黄事变

广州张黄事变是指在1927年11月17日凌晨,国民政府和中国国民党内部派系之一的张发奎、黄琪翔等人在广州发动政变,改组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广东省政府的事件。广州张黄事变的目的是反对当时控制国民政府的新桂系,其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在前期政治斗争中被迫下野的蔣中正,得以借此事件复出。广州张黄事变,是宁汉分裂以及李唐之战中,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内部汪兆銘、蔣中正、新桂系等派系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的一部分。.

新!!: 北伐和广州张黄事变 · 查看更多 »

广州四一五事变

广州四一五事变,是1927年4月15日起中华民国广州发生的中国国民党广东实权派逮捕并杀害中国共产党党员及其群众的事件,为中国国民党“清党”行动的一部分。.

新!!: 北伐和广州四一五事变 · 查看更多 »

于右任

--右任(),陕西三原人,祖籍涇陽。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别署“髾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中華民國開國元勛之一。--右任早年係中國同盟會成員,民國成立之後長年在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尤其擔任監察院院長長達34年,是歷史上在任最久的五院院長。同時也是中國近代知名的書法家。--右任長髯飄飄,是其一大特徵。.

新!!: 北伐和于右任 · 查看更多 »

于芷山

于芷山(),原名世文,字瀾波,号芷山,以号行。盛京将軍管轄区台安人,中華民国、满洲国军事将领。.

新!!: 北伐和于芷山 · 查看更多 »

京奉铁路

京奉鐵路是中國清朝末年修建的一條鐵路。 京奉铁路上最早建成的路段是1881年建成通车的唐胥铁路(唐山至胥各庄)。后来至1893年唐胥铁路的南端及北端终点分别延伸至天津和山海关,并改称津榆铁路,因山海关在历史上曾称“榆关”。1894年,津榆铁路由天津经津蘆铁路(天津-北京卢沟桥)延伸至北京,改称京榆铁路,又称京山铁路。1898年10月,清政府修筑铁路将京榆铁路延伸至奉天(今称沈阳),改称关内外铁路,并与英国、俄国签定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1907年8月又改称京奉铁路(Peking Mukden Railway)。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京奉铁路改称北宁铁路(Peking Liaoning Raiway, P.N.RY),由北洋政府交通部管辖。1912年铁路全线通车,并与由日本管辖的南满铁路接轨。(南满铁路已于1907年改建为標準軌距)1928年6月4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撤回奉天时,在北宁铁路皇姑屯站被炸身亡,史稱皇姑屯事件。同年6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完成北伐,并将北京改名北平,北宁铁路也改称平奉铁路。1929年4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再次将平奉铁路改称北宁铁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军控制了北宁铁路关外(山海关以北)。七七事变后,北宁铁路全线被日军控制。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宁铁路改称京瀋鐵路,后正式与原南满铁路哈尔滨至沈阳段合并为京哈铁路。.

新!!: 北伐和京奉铁路 · 查看更多 »

康有为

康有为(),清末維新變法派主要發起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變法失敗後,被慈禧太后通緝而出逃。1912年宣統退位後,康有为繼續反對共和,1917年曾與張勛合作,發動兵變,擁立宣統帝,是為辮軍復辟,但十二日之內就被段祺瑞討平。1927年在一場宴會後病逝,被質疑是政敵下毒。.

新!!: 北伐和康有为 · 查看更多 »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是1929年夏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中出现的一个群体。.

新!!: 北伐和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 查看更多 »

五丈原之戰

五丈原之戰是中國的三國時期發生的一場戰役,主要戰場五丈原,交戰雙方為曹魏及蜀漢,時為蜀汉后主劉禪建兴十二年(234年,魏明帝青龍二年)。當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第五次北伐,由漢中出發,取道斜谷,穿越秦嶺,進駐五丈原。在此,蜀军与魏军对峙了100余天。最后,诸葛亮病逝于此。.

新!!: 北伐和五丈原之戰 · 查看更多 »

五三慘案

五三慘案,又稱濟南慘案,日本称濟南事件(済南事件),指1928年5月3日國民革命軍在北伐途中经过山东济南城时,賀耀組在山東各地擊敗北京政府方面的張宗昌部(4月末攻入濟南)。此時,賀耀組軍同日軍發生衝突,日軍蠻橫,導致五月八日談判破裂,南京國民政府的談判代表被杀害,這次糾紛被稱之濟南事件。日本方面要求蔣介石將所謂濟南事件的責任者賀耀組罷免,蔣介石遂罷免了賀耀組的第3軍團總指揮兼南京衛戌司令的職務。劉世善(2002)、261頁。徐主編(2007)、2107頁。劉国銘主編(2005)、1800頁。日軍借口革命軍对城內的日本僑民進行搶劫、強姦、屠殺12人,而出动军队展開報復,蓄意屠杀中国军人与民众六千余人的事件。其中,国民党战地政务委员会派遣济南的外交处处长兼国民政府外交部特派山东交涉员蔡公时及署内职员17人被日军虐杀。惨案发生后,日方否认日军屠杀中国军民,并要南京国民政府道歉、赔偿、惩凶,并于5月11日攻佔濟南。直至次年3月,南京國民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中日济案协定》之後,日軍才退出濟南。.

新!!: 北伐和五三慘案 · 查看更多 »

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該時期自304年劉淵及李雄分別建立漢趙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灭北凉為止。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中國文明史 魏晉南北朝》〈第一章 政治發展大勢〉: 第50頁-第61頁.

新!!: 北伐和五胡十六国 · 查看更多 »

井陘戰鬥

井陘戰鬥發生於1927年10月17日,地點則是在中國冀西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井陘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井陘戰鬥 · 查看更多 »

廣州市 (中華民國)

廣州市,為中華民國所設置的12直轄市之一,為遷台前南部地區唯一的一個直轄市;簡稱為「穗」。是南部地區交通樞紐中心,亦是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新!!: 北伐和廣州市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廣州三日屠城記

乃香港中和聲片公司在1936年秋季在香港及廣州拍攝的一齣黑白愛國、歷史、艷情、悲壯、歌唱粵語片,原訂拍攝五集,故事大綱由清朝軍隊在部分賣國賊(范承恩)倒戈協助下,攻陷廣州,對平民進行三天大屠殺,直至孫中山成立中華民國及蔣介石北伐成功為止。其第一集最終在1937年3月31日至4月3日在香港中央戲院開映,共四天,每天四場(下午兩時半、五時一刻、晚上七時廿分及九時半),其中晚上兩場由八位主要演員(陳倩如、曾婉清、許忠俠、胡達觀、胡陶松、陳劍非、劉桂康及鄭君綿)隨片登臺,表演十五至廿分鐘的歌舞及中國功夫。然而第二至第五集胎死腹中。第一集完場時,清軍被重創,尚未攻佔廣州城,因此片名《廣州三日屠城記》其實並不恰當。此片乃艷星陳倩如與喜劇演員鄭君綿的電影處女作。.

新!!: 北伐和廣州三日屠城記 · 查看更多 »

廖磊

廖磊(),字燕農,又名梦祥,祖籍广东化州合江梧村,其先人曾迁居广西陆川水塘坡永平村;清同治初年,其祖父迁回化州,在今平定“pa”背村落业安居。其时建有四合院式平房21间,约有1000多平方米(1947年,廖磊之弟廖熙原拆祖屋重建。房屋增至30余间,1952年因土改运动而移居他处)。 光绪十七年(1891年)廖磊出生于“pa”背村。中華民国军事将领,新桂系骨干。莫鳳欣「廖.

新!!: 北伐和廖磊 · 查看更多 »

廖武郎

廖武郎,生于台湾,祖籍中國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平原北坑村。.

新!!: 北伐和廖武郎 · 查看更多 »

廖汉生

廖汉生(),土家族,湖南省桑植县人。中国共产党黨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廖曾任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北京军区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新!!: 北伐和廖汉生 · 查看更多 »

廖承志致蔣經國先生信

廖承志致蔣經國先生信,是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蔣經國的一封信。此信是继中国大陆方面1981年发表“叶九条”之后,发表又一份呼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文告。.

新!!: 北伐和廖承志致蔣經國先生信 · 查看更多 »

仆街

仆街 (--,普木切,粵拼:puk1 gaai1,亦作英文字母:PK),在粵語中是慣用語及俗語,雷同北方話的混蛋。主流如電影、電視、電視劇、報章、雜誌、互聯網討論區及論壇等媒體,以至漫畫、塗鴉等次文化中。仆字無隱藏意義。--街原意是咒罵別人「死--街」,即是倒在地上死去及橫屍街頭之意思。.

新!!: 北伐和仆街 · 查看更多 »

张培荣 (民国)

张培荣()字耀臣,河南正阳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郑士琦的部属。来新夏,北洋军阀5,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54页.

新!!: 北伐和张培荣 (民国) · 查看更多 »

张子贞

张子贞()字青圃,云南大理龙尾人,中华民国滇军将领。.

新!!: 北伐和张子贞 · 查看更多 »

张定璠

张定璠(),字伯璇,江西南昌人,中华民国陆军中将,新桂系人物。 张定璠幼时先后就读于江西陆军测绘学校、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军官学校工兵科。毕业后进入江西第四军任连长,1918年升任军参谋。1919年,在粤军第一路军司令黄大伟麾下任参谋。1922年,担任参谋长兼第七团团长,后任广西第一师师长。1925年,担任黄埔军官学校办公厅主任。北伐期间,任总司令部参谋处长。攻克南昌后,担任过江西省政府委员、政治会议委员、江西省警察厅厅长、南昌市市长等职。1927年任东路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其后又担任淞沪卫戍司令部参谋长并兼第十三军军长。同年9月至1929年期间,任上海特别市市长。 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一部副部长。1939年5月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1944年因病赴美就医,1945年在途经卡萨布兰卡时病逝。.

新!!: 北伐和张定璠 · 查看更多 »

张干

张干字次仑,号攸凰,湖南省长沙府新化县(今新邵县)人,毕业于湖南中路优级师范学校,中国近代教育家。.

新!!: 北伐和张干 · 查看更多 »

张云川 (农工党)

張雲川()原名张长浚,江苏省萧县(今属安徽省)寿楼乡张寿楼村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冯其利,东北义园名人补遗,北京档案史料2007年第4期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52页.

新!!: 北伐和张云川 (农工党) · 查看更多 »

张仁奎

张仁奎()字锦湖(又字镜湖),山东滕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上海青帮『大』字辈人物。韩荣钧、吴善中,张仁奎生平考略,民国档案2008年第3期.

新!!: 北伐和张仁奎 · 查看更多 »

张会诏

张会诏(),字明甫,山西省五台县阳白乡郭家寨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北伐和张会诏 · 查看更多 »

张国华 (抗战将领)

张国华(1891年-1981年),又名张振德,字修甫,河北省献县人。北伐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三十八军第一师少将参谋长、国民党军训部步兵监监员、军事参议院咨询。建国后为天津市民革成员,并于1981年被聘为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新!!: 北伐和张国华 (抗战将领) · 查看更多 »

张国淦

张国淦(),字乾若(潜若),号仲嘉,一号石公,中国湖北省武昌府蒲圻县(今赤壁市)城关人。清末、中華民国政治家、歷史學家、方志學家、石經研究家。.

新!!: 北伐和张国淦 · 查看更多 »

张谞行

张谞行(),字春生、春笙,浙江杭州人。1905年1月4日生。早年入北京大学求学,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毕业后分配到浙军,先后任初、中级军职。1926年,入北伐军,参加浙、苏等地作战。1927年春蒋介石组建徐州行营时任总部高级参谋团办公室上校主任。1932年,考入陆军大学第十期学习,毕业后留校入研究院深造。1935年,毕业后调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少将高参,参加拟定《首都(南京)攻防计划》、《长江防御计划》,督导加强长江上下游炮台要塞,以备与日军作战所用。1936年与林蔚赴广州调处两广事件。1937年5月25日,调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作战处处长。芦沟桥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保定行营作战组组长。1937年11月15日升至少将军衔。后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副参谋长。1938年因功升中将军衔。同年,为阻止日军南下,拟制黄河决口计划,报经蒋介石批准实施。1939年春,奉令筹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天水行营,负责行营作战,奉命赴西安。3月7日,日机轰炸西安并投毒气弹,张谞行中毒殉国。3月29日国民政府为其举行葬礼。.

新!!: 北伐和张谞行 · 查看更多 »

张辉瓒

張輝瓚(),字石侯,湖南长沙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

新!!: 北伐和张辉瓒 · 查看更多 »

张自忠

張自忠(),字藎臣,後改藎忱,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原為西北軍系將領,中原大戰後接受中央政府改編,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第三十八師師長,曾參與喜峰口戰鬥。 1935年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後,曾先後任察哈爾省省主席與天津市市長。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曾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與北平市市長。後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九軍軍長,後升第卅三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司令。曾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 張自忠將軍是二次世界大戰裡50個同盟國中,陣亡在戰場上的最高階將領。.

新!!: 北伐和张自忠 · 查看更多 »

张权 (国军中将)

张权()原名寿棼,字栩东,直隶省武强县人。中华民国中将。.

新!!: 北伐和张权 (国军中将) · 查看更多 »

张治公

张治公()河南伊川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北伐和张治公 · 查看更多 »

張志韓

張志韓(),貴州貴陽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侯清泉.

新!!: 北伐和張志韓 · 查看更多 »

張篤倫

張篤倫()字伯常,湖北省安陸縣人,中華民國陸軍中將,曾任重慶市長及湖北省長。.

新!!: 北伐和張篤倫 · 查看更多 »

張義純

張義純()字靖伯,安徽省廬州府合肥县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新桂系人物。.

新!!: 北伐和張義純 · 查看更多 »

張翼 (三國)

張翼(),字伯恭,益州犍為武陽人,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將領,官至左車騎將軍,領冀州刺史。.

新!!: 北伐和張翼 (三國) · 查看更多 »

張萬禮

張萬禮(?~1658年),原名張禮,字萬禮,以字行,福建平和人,明鄭時期人物,鄭成功部將。.

新!!: 北伐和張萬禮 · 查看更多 »

張說 (宋朝)

張說,娶宋高宗的吳皇后之妹。 張說一向贊成北伐,乾道七年,孝宗任用為簽書樞密院事,一時物議沸騰,劉珙憤然辭職,張栻切諫,中書舍人范成大拒絕草詔,只得暫時作罷。一年之後,孝宗再次命張說參與樞密院事,孝宗將反對的李衡、王希呂、周必大、莫濟等人免職。.

新!!: 北伐和張說 (宋朝) · 查看更多 »

張蔭梧

张荫梧(),字桐軒,直隷省保定府博野縣人,中華民国軍事將領、政治人物、教育家。.

新!!: 北伐和張蔭梧 · 查看更多 »

張治中

張治中,字文白,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人,原为中國國民黨黨员,國民革命军二級上將,曾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新疆省政府主席,曾主導参與多次國共和談。1947年在原籍安徽省巢縣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1949年6月宣布脫離中國國民黨,后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于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任上病逝。.

新!!: 北伐和張治中 · 查看更多 »

張振國

張振國(),字正之,生於大清帝國湖北省沔陽縣(今湖北省仙桃市),中華民國陸軍少將,長期主管軍事情報。其女張琍敏為著名主持人。.

新!!: 北伐和張振國 · 查看更多 »

張敏之

张敏之(),清國北方人,生於山东牟平,中華民國知名教育家,臺灣白色恐怖大案澎湖七一三事件受難人,是忠貞中國國民黨員,也是被国民党迫害的1949年赴臺外省人。.

新!!: 北伐和張敏之 · 查看更多 »

佟麟阁

佟麟阁(佟兵 口述:,《三联生活周刊》2007年第25期),原名凌阁,因29军上报国民政府牺牲经过时,国民政府文官处将其凌字误写成麟字,报纸宣扬之后已无法再行更正,将错就错改成了“麟阁”《西北军将领录》杨保森,任方明著 第232-234页 ,字捷三,满族常林 ,《满族研究》1994年04期。生于直隶省高阳县(今河北省高阳县)。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基督徒,先后隶属北京政府、国民軍、国民政府(国民革命軍),是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1937年7月28日在抗日戰爭平津作战中阵亡。后获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二级上将。.

新!!: 北伐和佟麟阁 · 查看更多 »

彭孟緝

彭孟緝(),字明熙,湖北武昌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

新!!: 北伐和彭孟緝 · 查看更多 »

彭禹廷

彭禹廷()又名锡田,出生于河南省镇平县安子营乡七里庄。是彭雪枫的叔父。曾先后就读于河南省开封知新中学、开封优级师范,最后毕业于北平汇文大学,曾任察哈尔省政府都统署秘书长。他是宛西自治的主要发起人。他在乡村建设中享有较高的成就,曾创办河南村治学院,通过在河南村治学院任职期间研究乡村发展问题,并培养乡村建设人才,以达到乡建救国的目的。彭禹廷原本是三民主义的支持者,富有理论和理想,旣有行政阅历,又有村治教育经验,所以他为宛西自治提出了许多目标和理想使宛西自治理论化和制度化。.

新!!: 北伐和彭禹廷 · 查看更多 »

彭醇士

彭醇士()谱名康祺,后更名粹中,字醇士,号素庵,一号素翁,以字行,江西高安人。中华民国诗人、书画家、政治人物。倪抟九,彭醇士先生传略,载 杜三鑫主编,素翁诗书画,台北:何创时书法艺术文教基金会,1996年.

新!!: 北伐和彭醇士 · 查看更多 »

何乃中

何乃中(),字仿檀,广东省香山县小榄镇(今属中山市)人。清朝末科武进士,民国将领。 同治十一年(1872年),何乃中出生于小榄大石街的武将世家。叔父何佩林为武举人,兄乃斌是武探花,乃清、乃益都是武举人。光緒十九年(1893年),何乃忠考中癸巳恩科武舉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考中戊戌科三甲武进士,选藍翎侍卫。 清亡之后,何乃中进入保定将弁学堂深造,毕业后经陆建章推荐,任协统王化东部参谋,历升队官。后来冯玉祥随陆建章入陕西,聘何乃中等为教官。曾任第二团团长。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何乃中只担任冯玉祥国民军顾问,曾任其代表前往北京参加段祺瑞组织的善后会议。奉系军阀入关之后,何乃中返乡。北伐胜利,南京军事编遣委员会聘何乃中为安置处中将处长。 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军步步紧逼,何乃中与冯玉祥、吉鸿昌等在张家口谋划抗日,担任宋哲元顾问。民国三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何乃中被迫南归。1951年,何乃中移居上海。1955年,在上海病卒。1987年,子何焜祖将其骨灰送返小榄,葬于飞驼岗之上。.

新!!: 北伐和何乃中 · 查看更多 »

何其鞏

何其鞏(),字克之,安徽桐城人(今安庆枞阳县石矶青山人)。中华民国官员、北平特别市首任市长(也是北京历史上的首任市长),后曾长期担任中国大学代理校长。.

新!!: 北伐和何其鞏 · 查看更多 »

何成濬

何成濬,又名季刚(亦说季哲),派名光镛。字雪竹,初字雪舟。湖北随州厉山何家畈龚家湾人。1882年6月20日(清光緒八年五月初五)出生。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被誉为天才的说客和杂牌军的天才领袖。與劉鎮華(字雪亞),陳調元(字 雪暄)并稱為“三雪”。.

新!!: 北伐和何成濬 · 查看更多 »

余漢謀

-- --漢謀(),字幄奇,廣東省肇慶府高要縣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曾任陸軍總司令,並一度主政廣東。 陸軍中將-余-宗就(黃埔24期生)是其侄孫。.

新!!: 北伐和余漢謀 · 查看更多 »

徐宗漢

徐宗汉(),女,原名佩萱,一名清。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中国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

新!!: 北伐和徐宗漢 · 查看更多 »

徐州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徐州戰鬥發生於1927年7月28日-8月6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蘇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徐州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结果是国民革命军败,指挥王天培被蒋介石下令依军法枪毙。.

新!!: 北伐和徐州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 查看更多 »

徐圣禅

徐圣禅(1882年—1958年),民国时期金融家、银行家、实业家,江浙财团代表人物之一。浙江镇海县(今宁波市北仑区)人。.

新!!: 北伐和徐圣禅 · 查看更多 »

徐继庄

徐继庄()浙江镇海人龙飞,徐继庄官僚贪污案,人民公安2010年第03期。中华民国银行家。曾任中国农民银行总经理。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徐继庄贪污大案”轰动一时,此案位列中华民国四大贪污案之一。.

新!!: 北伐和徐继庄 · 查看更多 »

徐炳麟

徐炳麟(),字夢雲, 中華民國軍人,湖南桂陽太和鄉地界人。早年畢業於廣州培正中學、黃埔軍校。曾任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參謀長、副官上校, 官至國防部第五廳少將。曾參加抗日戰爭,包括三次長沙戰役及長衡會戰, 隸屬於薛岳將軍麾下。(徐之三叔徐連勝、四叔徐漢臣皆為國民革命軍知名將官。) 1949年解放後年赴澳門後曾在嶎林圖書公司、港門華興行當練習生、辦事員、秘書、副經理。1955年受知名人士李濟深先生委托於香港創辦萬有圖書公司。他經營的書店和美國國會圖書館、以至美國、英國當地很多知名大學東亞圖書館都訂有「地氈式搜購合同」,即只要該館沒有的書就可以供應。1991年病逝於香港。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軍事人物 Category:桂陽人 Bing.

新!!: 北伐和徐炳麟 · 查看更多 »

徐源泉

徐源泉()字克成、客塵,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北伐和徐源泉 · 查看更多 »

徐海东

徐海东(),原名元清,湖北省黄陂县(今属大悟县)人。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徐海东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代理排长,参与北伐。此后参与黄麻起义,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团长、红四方面军独立第四师师长、红二十八军军长等职务,参加长征。中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1940年起,因病长期休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位。1970年于河南郑州逝世。.

新!!: 北伐和徐海东 · 查看更多 »

德安馬迴嶺戰鬥

德安馬迴嶺戰鬥發生於1926年10月30日-11月5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贛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德安馬迴嶺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六方面軍顏景琮部。.

新!!: 北伐和德安馬迴嶺戰鬥 · 查看更多 »

德安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德安戰鬥發生於1926年10月1日-10月7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贛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德安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蘇十師。.

新!!: 北伐和德安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 查看更多 »

德臨道

德臨道,中华民国初期设置的道,属山东省。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奉系军阀、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废除袁世凯时代设置的山东四道(济南道、济宁道、东临道,胶东道),将山东省分为十一道。德臨道由东临道分置,道尹驻德县(今山东省德州市)。辖德县、德平县、平原县、陵县、临邑县、禹城县、恩县、临清县、武城县、夏津县等10县。辖境相当今山东德州市、临清市等地。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後废。.

新!!: 北伐和德臨道 · 查看更多 »

俞作豫

俞作豫(),中国广西北流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他是桂系军阀重要人物俞作柏之弟,著名将领李明瑞表弟。.

新!!: 北伐和俞作豫 · 查看更多 »

俞鴻鈞

俞鴻鈞(),前中華民國行政院長,財經專家。.

新!!: 北伐和俞鴻鈞 · 查看更多 »

保安團

保安團,在世界多國多有所設置是一種輔助治安的武裝部隊,平時協助警察維護治安、緝私偷竊強盜殺人逮捕;戰爭時期輔助正規軍、協助後勤補給、偷襲敵人,類似游騎兵、游擊隊、民防隊、村里巡邏隊,由各省政府負責籌組、訓練、調動、後勤、補給與保養。請參閱保甲制度。 保安團有時候是由商會、工會組織而成,或由農民組成,或由地方武館、團練組成,其目的是為了保護附近及自家的財產、生命安全;後來,為了國家民族大義,轉而向省政府求援,納編入各省政府警察保安處管轄調度。.

新!!: 北伐和保安團 · 查看更多 »

忠烈祠 (臺灣)

忠烈祠是奉祀為中華民國殉職,並有其重大忠貞事蹟且足資衿式的國軍官兵、警察及人民的祠廟。臺灣各地的忠烈祠均起自1945年國民政府代表同盟國接管臺灣後,目前共約廿餘座,由各縣市民政局管理居多,各縣市大都有一處;大部分是利用日治時期原有神社,就地改建成中式宮殿式建築,僅少部分建物外觀仍保有神社舊貌。 中華民國政府對於有功於國家的烈士褒揚與紀念行動,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當時設有專責機構,而黃花崗紀念墓園,但至1933年9月13日首次有紀念烈士的直接關係法令。到了1936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訂定出「各縣設立忠烈祠辦法」,「忠烈祠」一詞才被廣泛地使用。設立用意是政府經由建造坊塔,表彰、褒揚與紀念抗戰烈士的忠烈行動,藉以塑造國民典範、並建立國民共通歷史記憶。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縣級以上的神社因建築宏偉,大多直接改建為忠烈祠,作為祭祀國民革命的先賢先烈的場所。隨後,各地政府為了配合法令消除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痕跡,紛紛拆原神社舊有建築,將其改建為中國宮殿式建築。 在臺灣的忠烈祠建物有正殿、牌位等設置,其入祀典禮及祭祀會按照「國家祭典標準」舉行。各地忠烈祠每年均分別於3月29日青年節及9月3日軍人節的春、秋兩次國殤中,依《忠烈祠祀辦法》舉行春祭及秋祭。首都忠烈祠由中華民國總統主祭,典禮相當隆重且莊嚴,中華民國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新!!: 北伐和忠烈祠 (臺灣) · 查看更多 »

地安门西大街

地安门西大街是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的一条大街。北京地名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第153页.

新!!: 北伐和地安门西大街 · 查看更多 »

北平市

北平市,簡稱「平」,舊稱北京,為中華民國在兩岸分治前設置的12個直轄市之一,並在1928年(民國十七年)以前為首都。當時是中國的第一大城市,全國政治、文化中心。综合水平远超南京。.

新!!: 北伐和北平市 · 查看更多 »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简称北京交大,原名北方交通大学),校本部座落在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上园村3号,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它的前身是清政府邮传部创办的铁路管理传习所。校训为王阳明之“知行”。 1921年,其与上海、唐山两所工业专门学校合并,定名“交通大学”,下设京、沪、唐三校,学校被称为“交通大学北京学校”。1949年以后,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定名为“中国交通大学”,次年改为“北方交通大学”,茅以升院士为校长。1981年北方交通大学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相继被批准可自行审定副教授、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任职资格。1994年7月北方交通大学通过铁道部预审,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高校之一。 2000年4月原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学校由铁道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3年9月,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

新!!: 北伐和北京交通大学 · 查看更多 »

北洋軍

北洋軍又稱北洋新軍,為中國清末至民初之政府軍。其源自清朝在甲午战争后由袁世凱編練的新軍(全稱新建陸軍),為中國第一支近代化陸軍。民國成立後,北洋軍成為中華民國北京政府事實上的國防軍。但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分裂為三大派系與數個小派系,各自割據一方,形成北洋軍閥。.

新!!: 北伐和北洋軍 · 查看更多 »

國立中央大學 (南京)

國立中央大學(中大)於清末在南京創校,名稱及沿革曾數度變更,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校名定為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后改名国立南京大学,在1952年南京高校院系调整被拆分為多所高校,其在大陸的主體大致為今南京大學及東南大學,後亦在台灣以原名復校。2006年,中央大學舊址錄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大創校之初,師資鼎盛,理科、農科教員有80%留洋,全中國首個生物系更在東大創系。史家有言「北大以文史哲著稱,中大以科學名世」轉引自王成聖撰《郭校長秉文傳》提及的《記北大(東大附)》,見《中央大學七十年》,1985年版,第70頁。,故兩校皆列入民國四大名校。.

新!!: 北伐和國立中央大學 (南京) · 查看更多 »

國軍歷史文物館

國軍歷史文物館(Armed Forces Museum),簡稱軍史館,是中華民國的一個軍事博物館,是隸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政務辦公室史政編譯處的一個任務編組,位於臺北市中正區貴陽街一段243號,於1961年(民國50年)10月31日由時任總統蔣中正揭幕。建館目的,是為了展示中華民國國軍每個不同時期的文物、史料,讓人民進而更了解國軍。全館樓高3層,各樓層總面積約450坪,常設展覽有「黃埔建軍與北伐統一」、「對日抗戰」、「戡亂暨臺海戰役」、「整軍經武」、「國軍兵器室」。.

新!!: 北伐和國軍歷史文物館 · 查看更多 »

國防醫學院

國防醫學院(National Defense Medical Center),簡稱國醫,是中華民國最高層級、歷史最悠久的軍醫學校,前身為1902年由袁世凱成立於天津的北洋军医学堂,歷經九次遷校,現址位於臺北內湖,與其直屬教學醫院三軍總醫院等國軍軍醫機關合稱國防醫學中心。 由於學校歷史悠久,畢業生參與過各大著名戰役,包括抗戰、國共內戰、臺海戰役、越戰、大漠任務;學校遷台後為中華民國醫療、食品、藥材之研發主要力量之一,並成立了許多醫療、教育與事業單位,包括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系、臺大醫院麻醉科、臺北榮總、臺中榮總、高雄榮總、三軍總醫院、國軍高雄總醫院、國軍臺中總醫院、國軍花蓮總醫院、國軍桃園總醫院、國軍新竹醫院、陽明醫學院(今陽明大學)、榮民製藥廠、景德製藥廠等。.

新!!: 北伐和國防醫學院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北伐

國民革命軍北伐,又稱國民政府北伐、國民黨北伐、國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間,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向北洋軍閥發動政變之內戰,因為國民革命軍戰場由南向北推進,故又簡稱“北伐”或“北伐战争”。 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由蒋中正担任总司令,起兵廣東,连奪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進至華中,國民政府内部因对蘇聯與中国共产党态度不同而分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復合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上,加入西北冯玉祥、山西阎锡山後,1928年6月攻克北京。奉系军阀、安國軍總司令、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张作霖從北京撤往中国东北,隨後因皇姑屯事件被炸死,其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至此國民政府完成武裝奪權。 國民政府在北伐戰爭中,除了透過直屬的國民革命軍,也吸收中國各地反北洋勢力,成功將北洋軍閥及其掌控的北洋政府瓦解。北伐結束後,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的政權。但實際上,國民政府的組成內外仍有不同派系勢力,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鬥衝突,且由于之后的日本入侵中国以及国共两党间的斗争,导致中国实质上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接管中国大陆。.

新!!: 北伐和國民革命軍北伐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

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是中华民国國民革命軍的一支部隊,由1930年粤军第六十一师和第六十师合编而成,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军长。在短短三年多的生存时间里,第十九路军参与了第一、二、三次江西剿共戰爭和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在1933年底发动福建事变建立了中华共和国,最终被中央政府裁撤并剿灭。.

新!!: 北伐和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

--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前身為第十一師,係國民革命軍北伐後整編國防軍,由國民革命軍司令部警衛第一、二、三團整編而成。 民國十九年(1930年)中原大戰中,因協力友軍於8月15日攻克濟南,故擢長為第十八軍。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全國統一,整編為整編第十一師。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恢復原軍師番號。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徐蚌會戰後遭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潰,於南京重新組建。民國四十四年三月一日來台灣後第四次整編番號,改為中華民國陸軍第七軍。民國四十五年四月一日,第七軍司令部番號取消。 第十八軍(海燕部隊)在所謂國軍五大主力中為建軍最早、歷史最長的一支勁旅,民國三十九年九月於金門改編轄十一師、一一八師。民國四十一年八月一日該二師番號改為十七、十九師,其核心骨幹為第十一師,即後來著名的陸軍步兵第一一七師(海鵬部隊)。經歷數次整編,至民國八十七年精實案成為聯兵旅第一一七旅,民國九十四年精進案併編入陸軍機步第二九八旅(2013年改銜第三三三旅,承接第三三三師番號及隊徽)。一一八師則為119旅(虎軍部隊),精進案改為金東守備隊(駐金門金沙);2014年4月1日,與金防部金西守備隊併編為金門守備大隊。.

新!!: 北伐和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 · 查看更多 »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成立於1925年7月1日,由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來,故早期稱「廣東革命政府」,但隨著革命由南方往北推展,行政中心曾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結束於1948年5月2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7月1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在1925年成立後至1928年之間,其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 隨着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1月國民政府遷至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同年4月12日蔣介石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宣布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1937年,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爆發中日戰爭,中國進入為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而美國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總統蔣介石、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與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其機關法人的延續。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文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均由中國國民黨黨員擔任,但亦接納中國國民黨以外之人士參與。其存在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與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不同的「國民政府」。此外在行憲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經常在眾多場合稱為「國民政府」。.

新!!: 北伐和國民政府 · 查看更多 »

國民政府建國大綱

《國民政府建國大綱》是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國民黨創建者孫文於民國13年(1924年)4月12日手書,簡稱《建國大綱》,全文僅二十五條。這是中華民國成立後,孫文針對國家建設所提出的規劃方案。《建國大綱》以選舉、罷免、創制、複決作為人民應有之「權」,以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作為政府施政的「能」,權能區分,造成「萬能政府」,以實現三民主義。《建國大綱》並將建設國家的程序分為三個階段:軍政時期、訓政時期與憲政時期。.

新!!: 北伐和國民政府建國大綱 · 查看更多 »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中國國民黨主導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最高軍事機關。1925年7月1日,廣州國民政府正式成立時就設立軍事委員會,其職權是在中國國民黨指導、監督下,管理、統率國民政府所轄境內海軍、陸軍、航空隊及一切關於軍事之各機關。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周天度、鄭則民、齊福霖、李義彬等著,《中華民國史》第八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第227頁國民革命軍北伐開始後,又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蔣中正任總司令,規定軍事委員會內各機關改隸總司令部。軍事委員會專責以軍事武力統一中國。 1928年6月,北伐完成,統一中國,國民政府遷至南京;同年11月10日,軍事委員會職務權責移交國民政府軍政部、參謀本部、軍事參議院等單位後正式結束。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為了與侵華日軍對抗,國民政府恢復設立軍事委員會。隨後,軍事委員會歷經第一階段國共內戰及中日戰爭,直到1946年5月裁撤。 軍事委員會雖隸屬國民政府,不過在中華民國軍政、訓政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論是重要性或職責上都凌駕於其他政府組織。另外,該委員會雖於名義上採合議制,是一種軍事委員會制。但是實際上委員會主席或委員長統馭會務,享有極高軍事、行政、立法、甚至司法之決策權,是一種軍事集權政府。 事實上,自1932年開始,軍事委員會之委員長蔣中正,一般是以此職務統治全中國。因此,不但絕大部分的中國人習慣稱呼蔣中正為蔣委員長;西方人,特別是美國人和歐洲人,也習慣稱呼蔣中正為Gimo,指其特級上將背景(Generalissimo - 大元帥)之英文簡稱。.

新!!: 北伐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利民戰鬥

利民戰鬥發生於1928年1月20日-4月4日,交戰地點則是在中國晉西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鐵角嶺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利民戰鬥 · 查看更多 »

制憲國民大會

制憲國民大會是中華民國為了完成制定《中華民國憲法》而召開的會議,會議舉行於民國35年(1946年)11月至12月的南京國民大會堂。该会议代表由民选和遴选方式产生,其主要参与政党为中国国民党,青年党和民社党。因中国共产党和民盟(除民社党外)拒绝参加制宪国大,并拒绝承认其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使得这次大会的地位和对这次大会的评价在后来的政治格局下争议较大。 制宪国民大会是影响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因该国大直接涉及到仍在台澎金马地区适用的中华民国宪法以及由此引发的两个宪法和两个中国问题,故至今仍是有争议性的历史事件。.

新!!: 北伐和制憲國民大會 · 查看更多 »

制憲國民大會代表

制憲國民大會代表,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召開制憲國民大會,於全國各地選舉出來之代表,代表中國五億多人民完成中華民國憲法之制定,以期國家邁入憲政時期。代表們在制憲國民大會召開完成後任務即結束。.

新!!: 北伐和制憲國民大會代表 · 查看更多 »

刘孟纯

刘孟纯(),字粹文,广东惠州(今惠城区)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刘孟纯 · 查看更多 »

刘峻山

刘峻山(),曾用名刘九峰、刘竣山、刘孤帆、章明德、王金山、君实。江西吉安人,中国近代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刘峻山 · 查看更多 »

刘玉珂 (中华民国)

刘玉珂()字鸣銮(又作明岚),直隶天津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天津近代人物录,天津市地方史志編修委员会总编辑室,1987年,第98页.

新!!: 北伐和刘玉珂 (中华民国) · 查看更多 »

刘玉春

刘玉春 ()字铁珊,直隶玉田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北伐和刘玉春 · 查看更多 »

刘汝明

劉汝明(),字子亮,直隶省獻縣 (今河北省献县)人,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

新!!: 北伐和刘汝明 · 查看更多 »

刘治洲

刘治洲()字定五,陕西凤翔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刘治洲 · 查看更多 »

嘉兴寺

嘉兴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北侧,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为北京内八刹之一。现已无存。.

新!!: 北伐和嘉兴寺 · 查看更多 »

周士第

周士第(),又名周力行、周平、周士悌、周士弟,廣東樂會(今海南瓊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 周士第曾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副队长、队长,1924年從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北伐和南昌起義。1928年脱党,1934年重回中央苏区,任军事教员,參與長征。1935年重新入党,任红十五军团参谋长,後任红二方面军参谋长。抗戰初任八路軍120師參謀長,國共戰爭時期任第十八兵團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川西军区司令员兼成都市市长,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司令员,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外军训练部部长,总参谋部顾问。曾任第一至第三届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一、第四、第五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八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將军銜,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新!!: 北伐和周士第 · 查看更多 »

周学昌

周学昌(),名绶章,小名小戌,字芝侯,号退庵,河北安新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周学昌 · 查看更多 »

周宗良

周宗良,(1875年-1957年),又名亮,民国时期著名实业家,有“颜料大王”之称,中国颜料工业的先驱。浙江宁波人。.

新!!: 北伐和周宗良 · 查看更多 »

周保中

周保中(),原名奚李元,云南大理人,白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和軍事人物。 周保中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中国国民救国军总参议、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总参谋长,绥宁反日同盟军军事委员会主席,东北反日联合军第5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军长,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吉东省委书记,苏联红军远东方面军步兵88旅旅长等职务。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吉林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雲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政法委員會主任兼民政部長、云南大学校长、西南政法学院院长等職。.

新!!: 北伐和周保中 · 查看更多 »

周维寅

周维寅(),字恭甫,号天星,湖南沅江人。国民革命军第十集团军中将参谋长。.

新!!: 北伐和周维寅 · 查看更多 »

周西成

周西成()名世傑,字西成,以字行,号継斌。貴州省遵義府桐梓县人,祖籍江西省。清末民初军事将领。.

新!!: 北伐和周西成 · 查看更多 »

周駿彥

周駿彥(),国民党元老,辛亥革命功臣。周骏彦曾任黄埔军校军需部主任,后主管主管民国政府三军军饷。为蒋中正的恩师和心腹。.

新!!: 北伐和周駿彥 · 查看更多 »

周震鳞

周震鳞(),字道腴,晚号苦行翁,湖南宁乡人,中国近代教育家、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周震鳞 · 查看更多 »

周逸群

周逸群(),字立风,祖籍湖北省蒲圻县(今赤壁市),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县,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红军的创始人之一。.

新!!: 北伐和周逸群 · 查看更多 »

周殷

周殷,楚漢戰爭人物,是西楚大司馬,駐軍九江。 漢劉邦毀鴻溝之約,攻擊楚兵,在陽夏固陵擊敗楚軍,項羽退至陈县。 前203年,漢軍將領英布、劉賈勸誘周殷,周殷降漢,於是周殷與英布、劉賈北伐,取壽春、城父(今安徽亳州),又在城父屠城,加入垓下之圍,攻擊項羽。漢朝成立之後,事蹟不詳。.

新!!: 北伐和周殷 · 查看更多 »

周振声

周振声(),北京延庆人。中国共产党早期人物。.

新!!: 北伐和周振声 · 查看更多 »

咸宁市

咸宁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北邻长江,京广线、107国道、京广高速铁路、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 和京珠高速公路贯穿南北,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咸宁因背靠幕阜山、踞临长江而成为华中首府武汉门户,同时又是武汉1+8城市圈成员之一。 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第4軍、第7军在湖北咸宁境内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直系主力,并在两天后包围武昌,旋即占领武汉三镇,史称汀泗桥战役与贺胜桥战役。.

新!!: 北伐和咸宁市 · 查看更多 »

傅友德

傅友德(),元末宿州人,生于砀山,明朝開國功臣,封颍国公。 傅友德早年参加刘福通军,随李喜喜入蜀。后率部归朱元璋,从徐达北伐。明太祖第二次北伐期间,七战七胜平定甘肃。后与汤和分南北两路取四川,以主帅之职平定云南。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后遭朱元璋猜忌,在杀死其儿子后,当着朱元璋的面自杀身亡。.

新!!: 北伐和傅友德 · 查看更多 »

傅筱庵

傅筱庵(),名宗耀,字筱庵,以字行,浙江省寧波府鎮海縣人,清末及中华民国实业家、银行家、政治家,抗日战争时期任中華民国維新政府、汪精衛政权上海特别市市长。.

新!!: 北伐和傅筱庵 · 查看更多 »

傅汝霖

傅汝霖()字沐波,黑龙江省汤原县人。中华民国银行家、实业家、政治人物。顾关林、姜天鹰,中国十银行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25页.

新!!: 北伐和傅汝霖 · 查看更多 »

傅斯年

傅斯年(),字孟真,山東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先祖傅以渐生于山东聊城,是清兵入關以後的首任状元。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運動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創辦者。曾任國立北京大學代理校长、國立臺灣大學校長。他提出“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之原則影响深远。 傅斯年為人性格耿直,嫉惡如仇,而且文章見解深入,眼光銳利獨到,即使在抗日戰爭期間踏入政壇,成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仍不改其志,甚至在任內搜集證據,在1944年以「美金公债案」公開炮轟當時的「皇親國戚」孔祥熙,將孔趕下台;後於1947年的「搶購黃金風潮」中,炮轟時任行政院長,有發國難財之嫌的宋子文,再將宋趕下台,時人稱其為「傅大炮」。 縱觀傅斯年一生,儘管對國民黨時有批評,但他並沒有像聞一多等文人般,受到國民黨的政治逼害,究其原因可能是他仍然懷有「反貪官不反皇帝」的傳統思想。即使傅斯年曾將孔宋兩位「皇親國戚」趕下台,但他的文章很少以推翻國民政府的統治為目標。另一方面,傅斯年崇高的學術地位,深厚的愛國熱情,以及旗幟鮮明的反共反俄色彩,亦令他贏得蔣介石的信任。因此將傅斯年其人比喻為民國時期的魏徵,亦相當符合他的形象。.

新!!: 北伐和傅斯年 · 查看更多 »

唐应恩

唐應恩(),號啟敏,安徽歙縣藤川(今屬黃山市)人。中國國民黨黨員,國民革命軍陸軍少校,新啓蒙教育實業家,譜牒學者。曾參加北伐和抗日戰爭。.

新!!: 北伐和唐应恩 · 查看更多 »

唐仰杜

唐仰杜(),字露岩,回族,山东邹县人,生于四川成都。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唐仰杜 · 查看更多 »

唐繼堯

唐繼堯(),字蓂賡,中國雲南會澤人,滇軍創始人與領導者。他於1915年宣佈雲南獨立,发动护国战争,被視為袁世凱下臺原因之一。一度與國民黨合作,1925年欲討伐國民黨,但半途遭到桂系的李宗仁擊敗,勢力大減,1927年部下龍雲、胡若愚等發動兵變而被禁錮,尋病卒,一說被龍雲處死。.

新!!: 北伐和唐繼堯 · 查看更多 »

唐爱陆

唐爱陆(1872年 — 1944年),清朝末年民国初年革命家、实业家。曾创办中国第一家“国货公司”。.

新!!: 北伐和唐爱陆 · 查看更多 »

唐生明

唐生明,生於湖南東安縣,其長兄為唐生智。.

新!!: 北伐和唐生明 · 查看更多 »

唐淮源

唐淮源(),中國雲南省江川縣翠峰鄉栗園村人,中華民國軍人,官至上將,是抗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

新!!: 北伐和唐淮源 · 查看更多 »

唐有壬

唐有壬(),字寿田,湖南省浏阳县人,唐才常三子。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外交官。.

新!!: 北伐和唐有壬 · 查看更多 »

儀徵揚州戰鬥

儀徵揚州戰鬥發生於1927年5月10日-23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蘇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儀徵揚州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儀徵揚州戰鬥 · 查看更多 »

再見艷陽天

,攝製於1996年,是亞洲電視一齣清末民初家族為背景的電視劇。.

新!!: 北伐和再見艷陽天 · 查看更多 »

冯司直

冯司直()字振邦,号天放,山西省平定州人,中華民国政治家、教育家。阎锡山手下要人,后出任汪精卫政权山西省省长。.

新!!: 北伐和冯司直 · 查看更多 »

凃家埠戰鬥

涂家埠戰鬥發生於1926年11月5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贛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涂家埠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凃家埠戰鬥 · 查看更多 »

商震

商震,字啓予(又作起予),祖籍浙江省紹興县,生于直隶省順天府大城县(一说保定府),中华民国军事将领,陆军二级上将。張小曼「商震.

新!!: 北伐和商震 · 查看更多 »

全椒戰鬥

全椒戰鬥發生於1927年5月13日-18日,地點則是在中國皖東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全椒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全椒戰鬥 · 查看更多 »

六安戰鬥

六安戰鬥發生於1927年5月3日-25日,地點則是在中國皖中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六安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六安戰鬥 · 查看更多 »

六·一六事变

六·一六事变指1922年6月16日发生于中國广州一場以陳炯明为首的武装事件,又稱陳炯明事件;從孫文的立場則稱為「廣州蒙難」。由於陈炯明主張联省自治,率领部下粤军以军事行动驱赶主張北伐統一中國的孫文,期间粤军发炮三响威吓总统府,中國國民黨及中華民國稱為「陳炯明砲擊總統府」。.

新!!: 北伐和六·一六事变 · 查看更多 »

兴和道

兴和道,中华民国初期设置的道。 1914年7月由原口北道的张北、沽源、多伦县及原归绥道的丰镇、凉城、兴和、陶林合置兴和道,属察哈尔特别区。治张北县(张北县侨治万全县,治张家口),1917年6月移治兴和城,即今张北县。下辖察哈尔部察哈尔左翼正蓝旗、镶白旗、正白旗、镶黄旗四旗,察哈尔右翼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四旗以及各旗牧場,和達里岡厓牧場、商都达布尔逊诺尔牧場。辖境约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凉城以东,多伦、沽源(今属河北省)以西,察哈尔右翼中旗、商都、化德、太仆寺旗、多伦以南,山西省杀虎口、河北省独石口、北京市延庆、密云交界处一线外长城以北。1928年,蒋介石率领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后,全面废道制度,所以原有兴和道地区改属察哈尔省管辖。.

新!!: 北伐和兴和道 · 查看更多 »

兗濟道

兗濟道,中华民国初期设置的道,属山东省。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奉系军阀、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废除袁世凯时代设置的山东四道(济南道、济宁道、东临道,胶东道),将山东省分为十一道。兗濟道由济宁道分置,道尹驻济宁县(今山东省济宁市)。辖济宁县、滋阳县、曲阜县、宁阳县、邹县、滕县、泗水县、汶上县、峄县、金乡县、嘉祥县、鱼台县等12县。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宁市、枣庄市、宁阳县等地。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後废。日伪时期又设兗濟道。.

新!!: 北伐和兗濟道 · 查看更多 »

兆豐國際商業銀行

兆豐國際商業銀行(台灣金融機構代號:017;SWIFT BIC CODE: ICBCTWTP),簡稱兆豐商銀、兆豐銀行(英文譯名:Mega Bank),是中華民國大型商業銀行之一,總行設於台北市。前身為中國國際商業銀行(ICBC),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代創設的大清戶部銀行;2006年8月21日吸收合併交通銀行(CTNBANK)並配合母公司兆豐金控而改為現名。2015年3月,其國內分行家數達113家,海外分行24家,代表處3處,加計在泰國及在加拿大轉投資之子銀行及分行8處,合計海外據點達三十五處,資本總額約新台幣853億元。.

新!!: 北伐和兆豐國際商業銀行 · 查看更多 »

剃髮易服

--髮易服或薙髮易服,乃指明末清初時期清朝統治者强令其统治下包括漢族及其它南方少數民族的男子改剃滿族髡髮髮型的“--髮令”(或稱“薙髮令”),以及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這些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認同,主要是針對漢族,政策實施的原因之一是為了區別服從者和反抗者,方便統治。剃髮令在明末清初引起強烈反對與抵抗,結果反抗者在清初一度遭致清廷的血腥鎮壓。剃发、易服与圈地、占房、投充、逃人并称“清初六大弊政”。 “剃发易服”政策從清初的暴力鎮壓到康熙年間及康熙以後的潛移默化,對後來中國的髮式及服飾有明顯影響。.

新!!: 北伐和剃髮易服 · 查看更多 »

勳業千秋

,又名《建國史之一頁》,是關於孫中山事蹟的紀錄片,由有「香港電影之父」之稱的黎民偉於1921年至1928年間拍攝,1941年11月12日於香港中央戲院首映。.

新!!: 北伐和勳業千秋 · 查看更多 »

勸業會場

劝业会场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是中国天津历史上一座系统陈列工业工艺产品的场所,位于今天的河北区中山路中段东南侧,现为中山公园,原劝业会场大部分建筑已不复存在。.

新!!: 北伐和勸業會場 · 查看更多 »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又称国立第二中山大学,是当时中国四大中央级国立中山大学之一。武大从此开始了由专科性大学逐渐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作为国民大革命的结晶,办学时间虽短,却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新!!: 北伐和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 查看更多 »

国民党左派

国民党左派,指中国国民党内的左派,是中国国民党大陆时期的派系之一,与国民党右派或「国民党反动派」对立,长期与中国共产党及其他反蒋介石势力合作。.

新!!: 北伐和国民党左派 · 查看更多 »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是中华民国国军主力之一,新桂系嫡系部队。曾参加统一广西、滇桂战争、北伐战争、宁汉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國共內戰、抗日战争,获誉“钢七军”。最终于1949年11、12月间,在广西博白地区,被解放军第二野战军陈赓第四兵团、第四野战军43军围攻,全部被消灭。.

新!!: 北伐和国民革命军第七军 · 查看更多 »

石友三

石友三(),字漢章,吉林将軍轄区副都統轄区長春厅九台(今九台市)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馮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一生時常依附各大勢力,叛服无常,後遭到部下高樹勋兵变,活埋而死。.

新!!: 北伐和石友三 · 查看更多 »

石德純

石德纯()字寅生、厚斋。安徽寿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及军事人物。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新!!: 北伐和石德純 · 查看更多 »

王 (中國)

王,或尊稱大王,在秦朝以前是一国君主的称呼,是最高统治者。原來是天下共主的“天子”獨用的稱號,如“周武王”,後來較強大的諸侯也紛紛自稱、互稱爲王。自秦始皇称“皇帝”後,“王”成为地位仅次于天子而掌控一方之诸侯的称呼。从西汉开始,沿用秦代爵位,另增设王爵給皇室成員,可封国自治。至清代,王爵已成一种荣誉上的爵位,沒有封地。 中国秦朝以前时期,“王”可以指天子,也可以为封国、诸侯最高统治者的封号,也可以是对抗中原朝廷的地方割据势力的最高统治者的自称。 汉朝及其後,“王”為封国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但必须有中原王朝皇帝赐封,否则“自立为王”,属于反叛朝廷,必将遭到朝廷征伐。如五代十国的楚国尽管为一支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创建者马殷一直自称节度使,直至天成二年(927年)后唐正式册封为“楚王”;南越国赵佗自称“武王”,与中原王朝对抗,汉朝征伐以后才俯首臣服,之后被汉高祖刘邦赐与“南越王”。 在太平天國,王既是最高君主的稱號,也是爵位封號。洪秀全在《原道覺世訓》中提出“皇上帝”為唯一之“帝”,連耶穌也不敢稱帝,凡人更不可僭越。他建立太平天國後,不用“皇帝”稱號,自稱為“天王”,其他重要領導人分別稱為東王、西王、南王、北王、翼王。後來“王”變成隨意分封的爵位,封王者超過兩千。請參見太平天國王號列表。 中华民国建国初期,军阀混战,地方势力割据,當中有綽號為"王"者,如奉系军阀张作霖即为“东北王”。建国初期的地方分裂最终导致民国政府北伐战争以统一全国。 同時,在中国自汉朝以来对皇族、功臣的封号,不一定为封国的统治者稱為王。 学术上的概念,研究上对诸侯、封国、地方割据势力、反叛组织的最高统治者的统称,不一定被朝廷册封,地方割据势力多都自立为王。.

新!!: 北伐和王 (中國) · 查看更多 »

王占元

王占元()字子春,中國山东省馆陶县(今属河北省)南馆陶镇人。中华民国陆军上将。曾經为湖北省的统治者,与李純、陳光遠并称“长江三督”。.

新!!: 北伐和王占元 · 查看更多 »

王大楨

王大楨()字芃生,号曰叟,湖南省長沙府醴陵县人,中華民国外交官、政治家、历史学家。.

新!!: 北伐和王大楨 · 查看更多 »

王天培

王天培()旧名倫忠,字植之,号东侠。侗族。貴州省鎮遠府天柱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曾为黔軍及国民革命軍指揮官。.

新!!: 北伐和王天培 · 查看更多 »

王家驥

王家驥(),字展雲,生於中國福建省仙遊縣,為台灣著名教育家。曾擔任臺灣省立台東師範學校(今國立臺東大學)、台灣省立高雄中學(今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等學校校長,享有「當代的教育家」等盛名。.

新!!: 北伐和王家驥 · 查看更多 »

王家舖戰鬥

王家舖戰鬥發生於1926年10月12日-14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贛西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王家舖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皖軍。.

新!!: 北伐和王家舖戰鬥 · 查看更多 »

王寵惠

王寵惠(),字亮疇,廣東東莞人,生於香港。中华民国政治家、外交家、法学家。历任外交总长、司法总长、國務總理、代理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第一任司法院院長、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等职务。.

新!!: 北伐和王寵惠 · 查看更多 »

王世和

王世和(1899年~1960年)名忠淼,字世和,以字行,中华民国陆军中将。浙江奉化人。是蒋中正首任侍卫长。王世和为人低调寡言,对蒋介石忠心耿耿。.

新!!: 北伐和王世和 · 查看更多 »

王传炯

王传炯()字仲遴,安徽无为县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海军将领,海军学者。.

新!!: 北伐和王传炯 · 查看更多 »

王兆槐

王兆槐(),别号铁厂、铁庵,字恩贻,浙江遂安人。 王兆槐毕业于杭州体育专科师范学校、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毕业后,历任北伐总司令部上尉参谋、第五十二师副官处长、第五十二师第一五五旅第六团中校团附、浙江省保安处股长、淞沪警备司令部侦缉队长。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时曾为设计诱捕韩复榘的执行者。同年起,在军事委员会历任调查统计局桂林办事处主任、特务总队总队长、西安监察分处少将处长、特务第五团少将团长、水陆交通统一检查处第二组组长等职。后又担任过财政部战时货运管理局豫皖货运管理处处长,交通部京沪区铁路管理局警务处处长、副局长、局长。1948年,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 赴台后担任国防部少将高参。1962年退役后,还曾出任交通银行董事、第一届国民大会第四次大会主席团主席、国大国民党党部常务委员、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研究委员。.

新!!: 北伐和王兆槐 · 查看更多 »

王祺 (衡陽)

王祺(),字淮君,号思翁,别号醁散居士,湖南省衡阳县石市乡醒狮东田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画家、书法家、诗人。.

新!!: 北伐和王祺 (衡陽) · 查看更多 »

王绪高

王绪高(),山東省登州府蓬莱县人,中華民国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王绪高 · 查看更多 »

王生明

王生明(),字至誠,祖籍湖南省祁陽縣,胡宗南舊部,中華民國陸軍軍官,於一江山島戰役率領七百多名守軍奮勇抵抗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天,最後說了一句“共匪距離我50米”,只剩下一顆手榴弹给自己,追贈少將,獎金800元。.

新!!: 北伐和王生明 · 查看更多 »

王靖國

王靖國(),字治安,山西省代州五台县人,阎锡山晋绥军高级军官,后为阎锡山的女婿。.

新!!: 北伐和王靖國 · 查看更多 »

王耀武

王耀武(1904年春—1968年7月3日),字佐民,山东泰安人。中华民国高级将领。黄埔军校三期毕业,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创设人之一,曾任74军军长。后升任集团军及方面军总司令、山东省省主席、司令长官,並擔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青天白日勋章、抗战胜利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金质自由勋章获得者,中正剑持有人。在国共内战时兵败被俘。1959年被特赦释放,1968年逝世,享年64岁。.

新!!: 北伐和王耀武 · 查看更多 »

王陵基

王陵基,字方舟,四川省嘉定府樂山县人。中华民國時期军事將領。.

新!!: 北伐和王陵基 · 查看更多 »

王柏齡

王柏齡(),字茂如,法名慧常,江蘇省扬州府江都县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佛教居士。國民革命軍,師史總攬,知兵堂出版社,2008年6月.

新!!: 北伐和王柏齡 · 查看更多 »

王揖唐

王揖唐(),旧名志洋,字慎吾、什公。后更名賡,字一堂,号揖唐,筆名逸塘。安徽合肥人。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詩人,曾在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及日本成立的多個傀儡政權中任职。.

新!!: 北伐和王揖唐 · 查看更多 »

王根英

王根英(),原名王庶心。上海杨浦引翔港人。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陈赓第一任妻子。.

新!!: 北伐和王根英 · 查看更多 »

王漱芳

王漱芳()贵州省盘县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王兴锐、王兴亚,民初名人——王庆芳 王漱芳死亡疑案,文史天地1998年第02期.

新!!: 北伐和王漱芳 · 查看更多 »

王昆侖

王昆仑(),原名王汝虞,字鲁瞻,江苏无锡人,生于直隶定县。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红学家、诗人。中国国民党及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革命同盟、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的创建者之一,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

新!!: 北伐和王昆侖 · 查看更多 »

王怀奇

王怀奇(),字子伟,山西沁阳县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王怀奇 · 查看更多 »

王普

王普()字慈生,又字慈僧,安徽省阜阳县(今阜阳市隅首)人,中华民国军事及政治人物。张绍祖,王普两任安徽省省长,天津政协公报2009年05期.

新!!: 北伐和王普 · 查看更多 »

灵璧县

灵璧县位于中国安徽省东北部,是宿州市下辖的一个县。邮政编码:234200。.

新!!: 北伐和灵璧县 · 查看更多 »

灵谷寺无梁殿

灵谷寺无梁殿是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灵谷公园内的一座明代建筑,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该殿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原为灵谷寺内供奉无量寿佛的无量殿,因为整座建筑采用砖砌拱券结构、不设木梁,因此又称“无梁殿”。民国二十一年(1931年),国民政府将无梁殿改建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命名为“正气堂” 。无梁殿现在为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

新!!: 北伐和灵谷寺无梁殿 · 查看更多 »

琅琊道

琅琊道,中华民国初期设置的道,属山东省。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奉系军阀、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废除袁世凯时代设置的山东四道(济南道、济宁道、东临道,胶东道),将山东省分为十一道。琅琊道由濟寧道分置,道尹驻臨沂縣(今山东省临沂市)。辖臨沂縣、日照县、郯城县、莒縣、沂水县、費縣、蒙陰縣等7縣。辖境相当今山东临沂市、日照市大部。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後废。.

新!!: 北伐和琅琊道 · 查看更多 »

碧沙岗公园

碧沙岗公园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嵩山路和建设路交汇处的东南方。占地面积约400亩。碧沙岗原本是一个黄土岗,因北伐军在此牺牲,冯玉祥拨款20万元建立了陵园,并亲笔提名“碧沙岗”。1956年,碧沙岗被郑州市政府改建为碧沙岗公园。.

新!!: 北伐和碧沙岗公园 · 查看更多 »

祁耿寰

祁耿寰()字醒尘,辽宁省辽中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祁耿寰 · 查看更多 »

祝绍周

祝紹周()字芾南、莆南,浙江省杭州府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北伐和祝绍周 · 查看更多 »

祝更生

祝更生(),曾用名祝永英,河南省卢氏县朱阳关乡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祝更生 · 查看更多 »

秦德純

德純,字紹文,山東省沂州府沂水縣人,中華民國陸軍上將。.

新!!: 北伐和秦德純 · 查看更多 »

程希賢

程希贤()字偉儒,直隶省河間府景州(今河北省景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馮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

新!!: 北伐和程希賢 · 查看更多 »

程元斟

程元斟()安徽凤阳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刘国铭主编,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下),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第2285页.

新!!: 北伐和程元斟 · 查看更多 »

程潛

程潛(),字頌雲,中国湖南醴陵人,同盟會元老,國民革命軍一級陸軍上將。北伐战争時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抗戰時第一戰區司令長官。1948年時曾參選中華民國副總統,但未成當選。 1949年年中在長沙向共產黨投诚,同年出席北京全国政协。其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員長,湖南省省長、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1968年4月5日病逝北京。.

新!!: 北伐和程潛 · 查看更多 »

程思远

程思遠(),廣西省賓陽縣人,生於廣西省賓陽縣大橋程村,本名程思安,曾任第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八屆至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新!!: 北伐和程思远 · 查看更多 »

章乃器

乃器,原名章埏,字子伟、金锋,浙江省青田县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救国会“七君子”之一。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创办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经制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在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大右派”,后获平反。.

新!!: 北伐和章乃器 · 查看更多 »

童冠賢

童冠贤(),名启颜,字冠贤,清直隶省张垣特区(今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化稍营乡堵泉村人,清末迁居到宣化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

新!!: 北伐和童冠賢 · 查看更多 »

竺培基

培基(1900年—1970年),中华民国高级将领,中华民国陆军少将军衔。浙江奉化人。.

新!!: 北伐和竺培基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南京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南京戰鬥發生於1927年3月19日至25日,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南京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第二次南京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寶應戰鬥

寶應戰鬥發生於1927年8月1日-8月17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蘇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寶應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第二次寶應戰鬥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彰德戰鬥

彰德戰鬥發生於1927年10月1日-11月17日,交戰地點則是在中國豫北一帶(今安阳城区及安阳县),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彰德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第二次彰德戰鬥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全椒戰鬥

全椒戰鬥發生於1927年9月9-10日,地點則是在中國皖東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全椒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第二次全椒戰鬥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福州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福州戰鬥發生於1926年11月26日-12月8日,地點則是在中國閩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福州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第二次福州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長沙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長沙戰鬥發生於1926年7月11日,地點則是在中國湘中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長沙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八軍,另一方為湘軍二師及三師。.

新!!: 北伐和第二次長沙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永豐戰鬥

永豐戰鬥發生於1926年9月29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贛東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永豐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中央二師。.

新!!: 北伐和第二次永豐戰鬥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滁縣戰鬥

滁縣戰鬥發生於1927年8月12-17日,地點則是在中國皖東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滁縣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第二次滁縣戰鬥 · 查看更多 »

箬溪戰鬥

溪戰鬥發生於1926年9月26日-9月30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贛北。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鬥之一。交戰的兩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則為蘇四師謝鴻勳。.

新!!: 北伐和箬溪戰鬥 · 查看更多 »

米振標

米振標(),字錦堂,陝西省綏德州人,清末民初軍人。清末毅軍将领。民国時期的毅軍總司令。.

新!!: 北伐和米振標 · 查看更多 »

粟裕

粟裕(),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以字行,湖南会同人,汉化的侗族后裔。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晚年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副国级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位于开国十位大将之一,并被同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粟裕曾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与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之后进入井冈山,参与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历任红军第一军营长、师长,第七、第十军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参与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参与抗日战争。后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参与指挥黄桥战役。皖南事变后,历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中央苏中、苏浙区委书记。后兼任第六师师长,并参加车桥战役。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历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委,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兼第二副政委。任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与陈毅、刘伯承参加指挥苏中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上海战役等。曾参加指挥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历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科院副院长、第一政委,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补委员、第八至十一屆中央委员。粟裕于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期间遭到不合理批判,直至其去世十年后的1994年方才被完全平反。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84年2月5日,粟裕在北京逝世。.

新!!: 北伐和粟裕 · 查看更多 »

納爾遜·T·詹森

納爾遜·特魯斯勒·詹森(Nelson Trusler Johnson,),美國外交家,於1929年至1941年任美國駐華大使,任期長達十二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亦曾任美國駐澳洲大使。.

新!!: 北伐和納爾遜·T·詹森 · 查看更多 »

總理奉安紀念碑

總理奉安紀念碑是位於中國山東泰山南麓,為紀念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靈柩奉安南京,由山東各界人士及山東省政府於總理奉安大典之日,即西元1929年(民國18年)6月1日建立的紀念碑。紀念碑位於泰山東路(原泰山中路)古御道上,歇馬崖以北、柏洞之南的盤道路北東側, 普照寺园林外墙东侧, 与范明枢墓隔山路相对;正面銘刻「總理奉安紀念碑」七個隸書大字。.

新!!: 北伐和總理奉安紀念碑 · 查看更多 »

縉雲戰鬥

縉雲戰鬥發生於1927年1月2日-13日,地點則是在中國浙南縉雲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縉雲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縉雲戰鬥 · 查看更多 »

缪斌

缪斌,字弼丞,号丕成,中国江苏无锡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缪斌 · 查看更多 »

罗珠 (1902年)

罗珠(),又名罗瑞明、罗大明。广东顺德人。中共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香港工人运动领袖。广东省志:人物志(下),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43页.

新!!: 北伐和罗珠 (1902年) · 查看更多 »

羅卓英

羅卓英(),原名東潘,字尤青,別號慈威(又作慈衛),1896年3月出生於廣東大埔縣百侯鄉曲灘村宜洋坪,客家人。幼年過嗣叔父,居住同縣湖寮鄉嶺下村。民國12年(1923)畢業於保定軍校第八期炮科,與陳誠同為砲兵科同期同學,並繼陳誠之後為第十八軍第2任軍長,與周至柔(步科)則是同期同學,同是土木系的重要將領。後升上將銜,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西南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等職。.

新!!: 北伐和羅卓英 · 查看更多 »

羅友倫

羅友倫(),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 廣東省梅縣人,為1950年政府遷臺後首位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後接任第四任海軍陸戰隊司令、第五任憲兵司令、陸軍第一野戰軍團司令、陸軍訓練作戰發展司令、國防部總政戰部主任與聯勤總司令等要職,退伍後轉任駐薩爾瓦多共和國大使與總統府國策顧問。兒子羅文山也是軍人,官至陸軍中將,曾任1983-1988年的陸軍裝甲兵司令與陸軍六軍團司令,為陸軍六軍團主官首次有父子檔。.

新!!: 北伐和羅友倫 · 查看更多 »

羅家倫

罗家伦(),字志希,籍貫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教育家,历史学家,“五四运动”的命名者。.

新!!: 北伐和羅家倫 · 查看更多 »

省 (中華民國)

省是中華民國之第一級行政區劃,由行政院直轄,下設縣、市。建國時設22省,後增至35省,1949年因國共內戰失去大陸領土導致兩岸分治後數量銳減,至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僅餘2省迄今,分別為臺灣省、以及僅實際管轄金門與連江兩縣的福建省。在兩岸分治前,省是中華民國最主要的一級行政區。由於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區域僅限於臺澎金馬,中華民國政府在1999年將省制「虛級化」,移除其地方自治團體的地位;原有的省級政府機關,省議會改制為省諮議會,省政府則改組為行政院的派出機關,兩者均無施行地方自治的能力。.

新!!: 北伐和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省 (行政區劃)

省,是中文語境中第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此外,在其他語言中行政区划「province」或相同語源的區劃單位名,在中文中也常被翻译为“省”。.

新!!: 北伐和省 (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省轄市

省轄市为地方行政单位,即省管轄的建制市,可以指:.

新!!: 北伐和省轄市 · 查看更多 »

烈士

士,是一种对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或捨身取義者的荣誉称号。 在中華民國方面,一開始乃指稱參與推翻清朝統治而犧牲的革命家,如陸皓東、史堅如、秋瑾、林覺民、鄒容等。後來擴及北伐、抗日戰爭、國共戰爭等役的犧牲人士,如張自忠、高志航、薩師俊、戴安瀾、張靈甫、黃百韜、梁敦厚、熊其佬、邱清泉、吉星文、喻英奇等將領。 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1980年6月4日國務院發布的《革命烈士褒揚條例》,“革命烈士”称号由人民政府授予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的人;获得革命烈士称号的,由民政部向其家属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2011年7月20日,國務院第164次常務會議通過,《烈士褒揚條例》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2011年8月1日,《烈士褒扬条例》施行,《革命烈士褒揚條例》同時廢止,革命烈士称号改為“烈士”。201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施行。 比照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革命烈士的敬奉除了互相敵對立場的差異之外(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追认的朱瑞、葉挺,中華民國政府認其為亂黨),在對於中國抗日戰爭的犧牲人員中,敬奉的對象是一樣的,如張自忠、戴安瀾、趙登禹等軍事將領。 不僅中國,世界各國(尤其以軍事鬥爭勝利而執政的政權)都有對建國先烈的尊稱,例如:法國會針對法國大革命時期推翻王政的人物而敬奉;大韓民國會紀念在抗日與韓戰中戰死的人士;美國則是尊奉獨立戰爭為對抗英軍而戰死的軍人、與南北戰爭中聯邦軍方面的犧牲軍事人物。.

新!!: 北伐和烈士 · 查看更多 »

統稅

統稅首見於1904年。中國清朝政府連年戰爭,國庫空虛。為了充裕國庫特地新增的新型貨物稅,謂之統稅,該賦稅為課徵於特定貨品的貨物商品稅,因稅收方式視商品類型統一稅率徵收而得名。清朝結束後,中國長期內戰將近15年,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各地統治者稅收方式不一,統稅制度並無全面施行。 1927年,完成北伐軍事行動,統一中國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成立之後,恢復延續其清朝此稅收政策。並設置「煤油特稅處」作為課徵機關。1929年5月9日,該機關定名為捲菸統稅處,隸屬於行政院財政部。該處將捲菸、麥粉、棉紗、火柴、水泥五種貨物做為主要貨物課徵對象,課徵稅率則從2.5%-80%不等。 1930年代之後,中國統稅制度雖改革多次,但其貨物稅概念仍持續執行。直至今天,中華民國統治的台灣仍有沿襲其制度,源其名的統一編號及統一發票的貨物稅制度。.

新!!: 北伐和統稅 · 查看更多 »

璽是帝王用以署名的印章,武则天以后则多以宝名之。「璽」字的由來是秦始皇以和氏璧(一說是用藍田玉)製造玉璽,璽為印記之意。古時不少國家的君主均有專用的印章為印記,其中又以秦始皇的傳國璽最为知名。現代也以「璽」稱呼國家使用的印章,稱為國璽。.

新!!: 北伐和璽 · 查看更多 »

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

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留赫尔(Васил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Блюхер,),為蘇聯著名軍事將領,是初期的五大元帥。在華化名「加倫」,被稱為「加倫將軍」,蘇俄內戰而成名的將領,防禦日本侵略的遠東方面軍司令。1938年11月9日在斯大林的大清洗被暗中殺害;1956年獲得平反。.

新!!: 北伐和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 · 查看更多 »

田桐

桐(),字梓琴,号恨海,晚号玄玄居士、江介散人,湖北蕲春漕河镇田家河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田桐 · 查看更多 »

焦易堂

易堂()名希孟,字易堂,以字行,陝西省咸阳武功县人,中華民国革命家、学者。.

新!!: 北伐和焦易堂 · 查看更多 »

熊式輝

式辉(),字天翼,江西省安义县人,是国民政府政学系的要角,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曾主政东北。.

新!!: 北伐和熊式輝 · 查看更多 »

熊炳琦

炳琦(),字润丞,山东济宁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熊炳琦 · 查看更多 »

畢澤宇

澤宇()祖籍河北省宁津县(今属山东省),吉林将軍管轄区吉林副都統管轄区長春厅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政治家。.

新!!: 北伐和畢澤宇 · 查看更多 »

當塗戰鬥

塗戰鬥發生於1927年3月11日-17日,地點則是在中國皖東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當塗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當塗戰鬥 · 查看更多 »

牛車水事件

牛車水事件(Kreta Ayer Incident)發生在英國殖民馬來亞時期,為海峽殖民地新加坡一起由政治運動引發的警民衝突。該事件據信由國民黨所計畫,並發生於1927年3月12日,亦即孫文逝世二周年之紀念日。當時亦有報紙稱此事件為「國忌日之慘劇」、「牛車水警局慘案」,中國共產黨方面則稱「南洋三一二慘案」。.

新!!: 北伐和牛車水事件 · 查看更多 »

直系

系是北洋军阀派系之一,因勢力範圍主要在直隸省而得名。其主要领袖大多出身直隶及山东兩省,且在许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鸣。主要代表人物有冯国璋、曹锟、吴佩孚、齐燮元、孙传芳等。.

新!!: 北伐和直系 · 查看更多 »

直轄市 (中華民國)

轄市是中華民國之第一級行政區劃,與省平級,行政院直轄;根據《地方制度法》的規定,在人口聚居達125萬人以上,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之地區置之。目前共設有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6個,俗稱「六都」。 直轄市之下設區,屬於第三等級(鄉級)行政區劃,而直轄市與區之間不設第二等級(縣級)的行政區劃;這是沿用民國19年(1930年)頒布的《市組織法》之規定,但臺北市曾管轄的陽明山管理局為唯一的例外。區之下設里,里之下再設有鄰。.

新!!: 北伐和直轄市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蚌埠历史

本文叙述蚌埠自史前时期至今的历史。关于蚌埠的其他情况,见蚌埠市。.

新!!: 北伐和蚌埠历史 · 查看更多 »

蚌埠市

市,简称蚌,舊作--、--,别名珠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安徽省重要枢纽城市、皖北地区的商贸中心与加工制造业中心和邮电通讯指挥调度中心。蚌埠位于华北平原南端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的交汇点,淮河穿城而过,临近凤阳、宿州。由于史载蚌埠地区“古乃采珠之地”,素有禹会诸侯地,淮上明珠城之称,从而得名“珠城”。境内山水相连,四季分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1947年初蚌埠设市,直属安徽省,是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省辖市(公元1947年)。蚌埠全市面积595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01.5平方公里,截止2016年末,蚌埠市含三县总户籍人口379.52万,常住人口333.2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0万。蚌埠市下辖龙子湖区、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四个市辖区,管辖怀远县、五河县和固镇县三个县。 蚌埠拥有机械、化工、医药、电子、建材等行业齐备的工业体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众多。京沪高铁蓄势待发、蚌埠新港百舸争流,交通十分便利。市辖三县均为全国商品粮大县,怀远石榴、五河螃蟹、固镇花生闻名遐迩。基础完备的工业、方兴未艾的农业、繁荣兴旺的商贸流通,蓬勃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构成了这座年轻城市的综合经济框架。 蚌埠是中国三线城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淮河流域中心城市、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和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在全国文明城市2016年度测评中,蚌埠居全国第五全省第一。当前,蚌埠正处在经济快速上升期和对外开放的新起点,随着国家加快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安徽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和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蚌埠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产业、科技优势将进一步显现,经济社会发展将进一步加快。 蚌埠市在全国文明城市2016年度测评中,居全国第五全省第一。2017年11月,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公布,蚌埠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新!!: 北伐和蚌埠市 · 查看更多 »

銅鼓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銅鼓戰鬥發生於1926年9月13-13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贛西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銅鼓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蘇四師。.

新!!: 北伐和銅鼓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 查看更多 »

韩占元

韓占元()字冠三,直隶省(今河北省)安新县同口镇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杨保森、任方明 主编,《西北军将领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537页。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

新!!: 北伐和韩占元 · 查看更多 »

韩凤仪

韩凤仪(),号世昌,1905年生(一说1902年),河南汜水(今荥阳市)高村镇常村人。洛阳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一说行伍出身)。1949年時任國軍39師代理師長的韓鳳儀強迫流亡澎湖的學生入伍,引發流血衝突及冤案,為澎湖七一三事件。1950年代历任国军师长、副军长等职。病逝于台湾。.

新!!: 北伐和韩凤仪 · 查看更多 »

韩琦

韓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大臣。南宋北伐統帥韓侂冑曾祖。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生,出身世宦之家,父韩国华累官至右谏议大夫。韩琦3岁父母去世,由诸兄扶养,“既长,能自立,有大志气。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 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一甲第二名。在馆阁,同馆王拱辰、葉定基时有喧争,韩琦坐在幕室中阅卷,就像没有听见。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迁开封府推官。二年十二月,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三年八月,拜右司谏。 康定元年(1040年)官陕西帅臣,主张集中兵力进攻西夏,然而败于六盘山(宁夏隆德)下好水川(甜水河),損失一萬餘人。隔年(1042年)与范仲淹一起抗御西夏,时称“韩范”。韩琦范仲淹两人守边疆时间长,又名重一时,時边区民有歌唱:「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庆曆三年(1043年),官枢密副使。贊成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進士及第,不久就給樞密使韓琦寫信,希望得到他的提攜,這封信也就是後來著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 嘉祐三年(1058年),出任宰相。英宗即位后,封为魏国公。神宗赵顼即位以后,出判相州。作为元老重臣,他一直反对王安石变法,宋神宗一度有所感悟:“琦真忠臣,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使者亦强与之。”。 熙宁八年(1075年),病死,终年67岁。贈尚書令,諡忠獻,配享英宗廟庭。后遗作编为《安阳集》。 《河朔訪古記》中记载:「按:公薨於相之府治,神宗震悼,命陪葬山陵,其家懇辭,乃命入內都知張茂則,敕葬公於安陽縣西北三十裏豐安鄉。天子禦製碑文,題曰:“兩朝顧命定策元勳之碑”,命龍圖閣學士宋敏求,即墳所書。冊賜守墳寺曰“傅孝報先之寺”雲。」——其中,“安阳县西北三十里丰安乡”即今之丰安村北的皇甫屯村,原墓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占地,于2010年整体就近搬迁。.

新!!: 北伐和韩琦 · 查看更多 »

韩茂

韓茂(),表字元興,安定郡安武县(今甘肃省镇原县西南)人。。魏文成帝时尚书令。.

新!!: 北伐和韩茂 · 查看更多 »

韶关市

韶关市(官方音译:Shaoguan,传统外文:Shiuchow、Shaokwan,粤音外文:Siu Kwa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东省北部,广东、湖南和江西的交界处。地理位置东经112°50'-114°45',北纬23°5'-25°31'。城市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广东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抗日战争中,日军占领广州后,韶关曾成为广东临时省会。.

新!!: 北伐和韶关市 · 查看更多 »

韓侂冑

韓(),又作仛冑,字節夫,祖籍河南安阳,中国南宋政治人物,北宋名臣韓琦之曾孫,母親為宋高宗吳皇后的妹妹。侂冑娶吴皇后的侄女为妻,无子。侄孫女是宋寧宗的恭淑皇后。 侂冑曾與宗室趙汝愚合作,迫宋光宗禪位予其子嘉王趙擴,即宋甯宗,史稱紹熙禪位,又任寧宗宰相,任內追封岳飛為鄂王,追奪秦檜官爵,力主北伐抗金,因將帥乏人而功虧一簣。後在金國示意下,被楊皇后和史彌遠設計殺害,函首予金。 侂冑因禁絕朱熹理學與貶謫趙汝愚,故被理學學者視為奸臣。元編《宋史》列為奸臣。.

新!!: 北伐和韓侂冑 · 查看更多 »

韓莊臨城戰鬥

韓莊臨城戰鬥發生於1927年6月20-26日,地點則是在中國魯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韓莊臨城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韓莊臨城戰鬥 · 查看更多 »

韓麟春

韓麟春()字芳辰,奉天省盛京将軍管轄区奉天府遼陽州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

新!!: 北伐和韓麟春 · 查看更多 »

韋叡

韋叡(),字懷文,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自京兆韦氏东眷,南梁名将。.

新!!: 北伐和韋叡 · 查看更多 »

莒縣戰鬥

莒縣戰鬥發生於1927年6月24日-28日,地點則是在中國魯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莒縣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莒縣戰鬥 · 查看更多 »

聯勤測量學校

聯勤測量學校建立於1903年建校於順天府,初稱「京師陸軍測繪學堂」。1911年後改稱「中央陸地測量學校」,1945年3月1日學校更名為「中央測量學校」,北伐、抗戰期間,測校多所遷移,輾轉遷台至花蓮後更名「聯勤測量學校」,授予畢業生工學士學位;由於花蓮師資難覓,不久遷校至台中市振興路178號,該位址後為「國軍台中財務組」及「復興廣播電臺」使用,目前為空置營區;1969年(民國58年)3月奉令與「陸軍理工學院」及「海軍工程學院」合併為「中正理工學院」,設立測繪工程學系;2006年9月1日,原「測繪工程學系」、「應用物理學系氣象組」、「軍事工程學系」及「軍事工程研究所」,整合為「環境資訊及工程學系」,並下轄空間科學組、大氣科學組與軍事工程組,分別辦理大學部與碩士班教育。.

新!!: 北伐和聯勤測量學校 · 查看更多 »

聯省自治

聯省自治,中华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執政時期政治家与地方实力軍人提出的政治制度改革方案。 與聯省自治不同的是,1920年毛澤東發表「由省建國」的分離主義理念,主張建立湖南共和國,中國各省自行獨立建國,他説到:「最好辦法,是索性不謀總建設、索性分裂,去謀各省的分建設,實行『各省人民自決主義』。二十二行省三特區兩藩地(應指西藏及蒙古),合共二十七個地方,最好分為二十七國。」,成為近代分離主義思想的急先锋.

新!!: 北伐和聯省自治 · 查看更多 »

萊膠道

莱胶道,中华民国初期设置的道,属山东省。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奉系军阀、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废除袁世凯时代设置的山东四道(济南道、济宁道、东临道,胶东道),将山东省分为十一道。莱胶道由胶东道分置,道尹驻胶县(今山东省胶州市)。辖胶县、高密县、即墨县、掖县、平度县、潍县、昌邑县、安丘县、诸城县等9縣。辖境相当今山东青岛市全部、潍坊市大部、莱州市等地。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後废。.

新!!: 北伐和萊膠道 · 查看更多 »

萧劲光

萧劲光(),原名萧玉成,中国湖南长沙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萧劲光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与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此后在红十一军、红五军团、红七军团等担任政委职位,并跟随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在陕北担任红二十九军军长、中央军委参谋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其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副总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一前线指挥部司令员、12兵团司令员,指挥四保临江、长春围困战、衡宝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三大舰队以及主持海军发展方针。.

新!!: 北伐和萧劲光 · 查看更多 »

萬壽宮戰鬥

萬壽宮戰鬥發生於1926年9月30-10月2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贛西。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鬥之一。交戰的兩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則為贛軍鄭俊彥。.

新!!: 北伐和萬壽宮戰鬥 · 查看更多 »

非基督教运动

非基督教运动是由中国知识界众多派别於1922年到1927年发动,由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战线上的反帝国主义运动。非基督教人士出自繼承中國文化的國民黨、主張共產主義的共產黨或是主張““凝成國民意識,發揚本國文化”、“內除國賊,外抗強權”的國家主義派,也廣泛分佈於眾多思想派別。非基督教运动尽管充满了斗争,但对中国而言,通过此项运动,收回了教育主權。基督教青年會主導的體育事業在非基督教運動的衝擊下也徹底沒落,中國愛國人士收回體育權的主張得以實現。.

新!!: 北伐和非基督教运动 · 查看更多 »

非常大总统 (电影)

非常大总统,中國的彩色故事片,1986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

新!!: 北伐和非常大总统 (电影) · 查看更多 »

靳雲鶚

靳雲鶚()字荐卿、薦青,山東省济宁州人,清末民初军事将领,皖系四大金刚之一靳雲鵬的弟弟。.

新!!: 北伐和靳雲鶚 · 查看更多 »

靖江王府

靖江王府,又称靖江王城,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是明代藩王靖江王的王府,现为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1963年被列为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北伐和靖江王府 · 查看更多 »

青天白日勳章授勳人員列表

這是中華民國「青天白日勳章」授勳人員列表。該勳章於1929年開始授與,至2017年止,共有211獲獎者。.

新!!: 北伐和青天白日勳章授勳人員列表 · 查看更多 »

衢州蘭溪戰鬥

衢州蘭溪戰鬥發生於1927年1月27日,地點則是在中國浙西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衢州蘭溪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衢州蘭溪戰鬥 · 查看更多 »

顧鼇

顧鼇()字巨六,四川广安州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律师。《约法会议纪录》第104页.

新!!: 北伐和顧鼇 · 查看更多 »

项羽

項羽(),名籍,字羽,以字行,楚国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秦朝末年西楚軍事家,政治家。 楚国名將項燕之孫,七歲後隨叔父項梁遷吳中,秦末民变期间在会稽郡治所吴县(今江苏苏州)起兵反秦 ,被楚後懷王封為魯公。前207年鉅鹿之戰中,項羽統率楚軍五萬大破秦軍五十萬,決定秦朝覆亡之勢,秦三世自降為「秦王」,不再稱「皇帝」。項羽起兵三年,即率領山東六國諸侯滅秦,分封天下,政由羽出,自封「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年僅二十五歲。 前206年,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項羽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未能重用范增、韓信、陳平,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前202年,項羽在垓下之战為劉邦指揮諸侯六十萬聯軍所敗,突圍至烏江後,自刎而死。 項羽被譽為中國历史最为勇猛的将领,史學家稱“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亦認為「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新!!: 北伐和项羽 · 查看更多 »

顾维钧

顧維鈞(外文名:Vi Kyuin "Wellington" Koo,),字少川,江苏省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中華民國外交家。 哥伦比亚大学毕业,1912年任袁世凱總統英文秘書,歷任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署理大總統、國民政府駐法國、英國大使,駐聯合國首席代表、駐美大使,海牙國際法院副院長。被譽為中国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 1985年病逝於美國紐約。.

新!!: 北伐和顾维钧 · 查看更多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是中華民國全國農業行政事務之最高主管機關,其前身為1948年創立的「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除了主管農、林、漁、牧及糧食行政事務之外,對於地方政府執行農業相關事務亦有指示、監督之責。.

新!!: 北伐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衛輝戰鬥

衛輝戰鬥發生於1927年12月1日,交戰地點則是在中國豫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衛輝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衛輝戰鬥 · 查看更多 »

衛臻

衛臻(),字公振,陳留襄邑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員,官至司徒。.

新!!: 北伐和衛臻 · 查看更多 »

袁希濂

袁希濂(),民国政治人物、律师、海派书画家。生于江苏宝山,今上海,祖籍浙江宁波。.

新!!: 北伐和袁希濂 · 查看更多 »

袁祖銘

袁祖銘(),字鼎卿,貴州省興義府(今安龙县)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黔軍领导人。.

新!!: 北伐和袁祖銘 · 查看更多 »

袁振英

袁振英()曾用名震瀛,号黄龙道人,广东省东莞县人。中国近代戏剧理论研究的拓荒者。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人之一。.

新!!: 北伐和袁振英 · 查看更多 »

袁文才

袁文才(),原名袁显泉、小名“选三”,字“文才”,中国江西宁冈(现井冈山市)茅坪人,民国时期的地方豪强,土匪,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之一。.

新!!: 北伐和袁文才 · 查看更多 »

裴昌会

裴昌会(),字同野,山东潍县人,中华民国陆军中将。.

新!!: 北伐和裴昌会 · 查看更多 »

褚玉璞

褚玉璞(),字薀山,山東省兗州府汶上县褚家庄(今属梁山县)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

新!!: 北伐和褚玉璞 · 查看更多 »

褚裒

褚裒(),字季野,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東晉外戚,官至征北大將軍、徐兗二州刺史。曾經領導北伐,但失敗而回,不久憂憤得病而死。.

新!!: 北伐和褚裒 · 查看更多 »

褚民谊

褚民誼(),原名明遺,字重行,浙江省湖州府(今吳興区)人,中華民国政治家、外交官、医生,中国国民党元老,汪精衛政權要人,被國民政府認定为漢奸。禇也以精于书法和太极拳闻名。 其妻子陳舜貞是汪精衛外母的養女。.

新!!: 北伐和褚民谊 · 查看更多 »

西平蕉莊戰鬥

西平蕉莊戰鬥發生於1927年5月13日-15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豫東一帶(今西平县焦庄乡一带),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西平蕉莊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西平蕉莊戰鬥 · 查看更多 »

西周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指中國歷史上東遷之前的周朝。周朝是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國姓為姬。原居於渭水流域。其後為逃避戎狄而遷居岐山下的周原,並於此地發展農業,建築城郭,設立官制。都豐鎬(宗周)(今陝西西安),成王五年營建雒邑(又稱成周),以此為中心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周王經常在成周駐節,但是主要活動依舊以鎬京為中心。 昭穆之世,周人加強了對東方的活動,大量活動以成周為中心。等到周幽王時,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經歷戰火的宗周宮室焚毀,周宗室在豐鎬一帶再難以立足(後來這裡由秦人奪回),周平王只得東遷至成周,史稱平王東遷。 西周從約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朝起至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6年。 前770年,平王弃宗周而迁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部族集團逐步形成,成为汉民族的前身之一,周边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其他部落。 以武裝封建與軍事佔領來進行東進。每有新開拓領地,須築城、建廟、立社,即為「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新!!: 北伐和西周 · 查看更多 »

西河營戰鬥

西河營戰鬥發生於1927年10月21日,地點則是在中國河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西河營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西河營戰鬥 · 查看更多 »

西湖

西湖,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 西湖东靠杭州市区,其余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南北长约3.2--,东西宽约2.8--,绕湖一周近15--。 西湖平均水深2.27--,水体容量约为1429万立方--。 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又称“后西湖”或“后湖”)、北里湖(又称“里西湖”)、小南湖(又称“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积最大。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雷峰塔与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由于其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中的重要地位,西湖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2年)、中国十大风景名胜(1985年)和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6年)。此外,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外汇兑换券壹圆券以及2004年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壹圆纸币背面均使用了三潭印月的图案,更说明了杭州西湖在中国风景名胜中的地位。中国各地以“西湖”命名的湖泊有数十个之多,通常认为杭州西湖是其中最著名的湖泊。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 北伐和西湖 · 查看更多 »

馬壽華

寿华()字木轩,号小静,自署小静齐王,安徽涡阳人,中華民國书画家、法学家。孙继武编纂,马寿华先生年谱 一八九三-一九七七,载 马寿华先生藏书暨文献捐赠目录,国家图书馆,1986年.

新!!: 北伐和馬壽華 · 查看更多 »

馬福祥

福祥(),字雲亭,回族,甘肅省蘭州府河州城人,馬家軍的知名領袖,曾任蒙藏委員会委員長。有子馬鴻逵。.

新!!: 北伐和馬福祥 · 查看更多 »

馬牧集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牧集戰鬥發生於1927年10月10日,交戰地點則是在中國豫東一帶(今虞城县县城所在地一帶,有待考证),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馬牧集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馬牧集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 查看更多 »

馬鴻逵

鴻逵(),字少雲,擁有回族血統,但其本人認為回族是漢族的一部分,拒絕承認自己的回族身份,但後又認為回回與漢人有別,生於甘肅蘭州府河州。國民革命軍中將。加上將銜。中華民國初期寧夏的控制者,寧夏馬家軍領袖。他繼承其父馬福祥統率寧夏新軍,人稱「寧夏王」。.

新!!: 北伐和馬鴻逵 · 查看更多 »

馬法五

法五(),字赓虞,直隶省保定府高阳县人。中华民国军事人物。.

新!!: 北伐和馬法五 · 查看更多 »

首都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是北京最大的一座公共图书馆,也是北京市公共图书馆系统中的中心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新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南三环华威桥东侧,于2001年5月开馆。2012年3月,藏书达到600万册,尤以古籍善本、地方文献、近代书报最富特色。图书馆365天开放,日常的开放时间为早9点至晚19:30。图书馆提供了丰富的讲座等读者活动,以及面向儿童的资源和服务。.

新!!: 北伐和首都图书馆 · 查看更多 »

香港20世紀初歷史

20世紀初,英國對香港的管治逐漸上軌道。然而中國大陸的局勢不穩定,一直影響着香港。.

新!!: 北伐和香港20世紀初歷史 · 查看更多 »

香港人口

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現今的香港人主要為於1945年由中國大陸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移民及其後代。 根據政府統計處公布,2017年年底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常住在香港的有7,409,800人,其中7,182,600人為常住居民,227,200人為流動居民,其中華人佔92%,而在香港的非華人中,則以菲律賓人和印尼人居多,分別佔總人口的2.5%和2.1%。人口年齡中位數43.4歲,家庭數目251萬戶,平均每戶2.8戶,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25,000港元,其中390萬人居於私人永久性房屋,213萬人居於公屋,116萬人居於資助自置居所單位,工作人口396.56萬,每月收入中位數為1.55萬港元,撇除外傭後,則為1.7萬港元。 另外有逾451,000少數族裔人士居住香港,當中8成為非華裔亞洲人,大部分為印尼人及菲律賓人。在香港出生的人口約60.5%,在中國大陸、台灣及澳門出生的比率為32.1%,香港有83.1%人居於香港達10年或者以上。香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地方之一,每平方公里為6,690人。而且香港的已開發土地不多,如果只將已開發土地計算在內,每平方公里超過3萬人。.

新!!: 北伐和香港人口 · 查看更多 »

香港人口史

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現今的香港人主要為於1945年由中國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移民及其後代。根據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結果,常住在香港的中國人口接近650萬,佔總人口的91.8%;另外有逾451,000少數族裔人士居住香港,當中8成為非華裔亞洲人,大部分為印尼人及菲律賓人。在香港出生的人口約60.5%,在中國大陸、台灣及澳門出生的比率為32.1%,香港有83.1%人居於香港達10年或者以上。 香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每平方公里為6,544人。.

新!!: 北伐和香港人口史 · 查看更多 »

許惠東

许惠东(),河北武清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中國國民黨北平市的地方實力派人物。.

新!!: 北伐和許惠東 · 查看更多 »

马叙伦

叙伦(,字彝初(又作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年又号石屋老人。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马叙伦 · 查看更多 »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为大清帝國與大日本帝国於1895年4月17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本明治二十八年)在日本山口縣赤間關市(今山口縣下關市)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又称《中日講和條約》,日本方面稱為《下关条约》或《日清講和條約》。清廷代表为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鸿章和欽差全權大臣李经方,大日本帝國政府代表为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陆奥宗光。該條約的签署,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並導致割讓臺灣、澎湖、遼東半島予大日本帝國,造成往後50年的台灣日治時期,遼東半島割讓後因三國干涉還遼未成。條約中文原本現典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日文原本則藏於東京國立公文書館。.

新!!: 北伐和马关条约 · 查看更多 »

马日事变

日事變是在1927年5月21日(馬日)晚上發生於長沙的一場兵變。 1926年7月北伐军攻克湖南长沙之后,共產黨和国民党左派在湖南實行土地改革,进行阶级斗争,消灭有产者;隨即展開階級鬥爭和屠殺政策,諸如長沙工商界鉅子金裕華、軍界聞人李佑文、以及素有文名久與章太炎齊名的葉德輝,李立三的父親,都被開會公審加以罪名,予以就地槍決。 1927年4月,长沙的几个地主李佑文、叶德辉、俞诰庆等被革命法庭判处死刑后,消息更是刺激了何键《》。被各地农运,赤卫队处决的地主中有一部分是北伐军官中家境较殷实者亲属,於是引起軍內極為不滿,北伐军向蒋提出抗议。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清党”。当时长沙属于汪精卫武汉国民政府,尚未分共。 5月21日下午,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第三十三团团长許克祥得到情报,称中国共产党计划在5月25日開始實行大烧杀,許遂于5月21日当晚发动“铲共行动”,指揮王東原、周榮光、李仲任、陶柳等人包圍封鎖中国国民党湖南省黨部、省特別法庭、共產黨黨部、總工會、農民協會等二十多處共黨機關,解除了工人糾察隊和農民自衛軍武裝,但滥杀左倾者,释放所有在押的地主,並宣布擁護蔣中正的南京國民政府,是為「馬日事變」。 5月23日,許克祥等人組成“中國國民黨湖南救黨辦事處”,5月28日又組成“中國國民黨湖南救黨委員會”,引發部份縣市遂有類似之舉。5月29日,唐生智態度轉變,通電反共,同時表示擁汪反蒋立場不變。「馬日事變」實際上就是武漢分共的一個開端。事变发生后,唐生智回师湖南,欲治许克祥擅自行动之罪,许率军南逃投蒋。.

新!!: 北伐和马日事变 · 查看更多 »

驱张运动 (张干)

驱张运动是指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读书时领导的一场学生运动,驱逐当时的一师校长张干,最终以张干被免职收场。.

新!!: 北伐和驱张运动 (张干) · 查看更多 »

高安戰鬥

安戰鬥發生於1926年9月16日-18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贛西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高安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蘇四師。.

新!!: 北伐和高安戰鬥 · 查看更多 »

高冠吾

冠吾原名愈,江蘇省太仓州崇明县(今上海市崇明縣)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高冠吾 · 查看更多 »

謝福生

谢福生()英文名F.

新!!: 北伐和謝福生 · 查看更多 »

謝萬

謝萬(),字萬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晉朝名士,謝裒之子,謝奕及謝安弟。曾接替謝奕為豫州刺史,並領導北伐,但終失敗而還,被廢為庶人。.

新!!: 北伐和謝萬 · 查看更多 »

謝肇齊

謝肇齊()籍贯福建武平,中華民國(臺灣)將領,第五任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校长,為該校第六期毕业。北伐後,於1930年考取留英。1934年,畢業於英國皇家軍校(即桑赫斯特軍校)。為蔣介石麾下少數受完整歐美軍訓之將領。抗日戰爭前在南京訓練中國第一批裝甲兵。.

新!!: 北伐和謝肇齊 · 查看更多 »

謝持

謝持,四川富順人。幼名桂林,後改振新、振心,字銘三(一字慧生),後改愚守。中國國民黨黨員,西山會議派主要成員之一。.

新!!: 北伐和謝持 · 查看更多 »

謙祥益

謙祥益,原是中国的一家老字号绸缎庄,发源于山东省周村,现已分为中国各地的若干家商业企业。.

新!!: 北伐和謙祥益 · 查看更多 »

魏延

魏延(),字文長,荊州義陽郡人,三國時期蜀漢中期重要將領,作戰英勇、並有將略、屢立戰功,深得蜀主劉備信任、丞相諸葛亮重用。於諸葛亮北伐時期出任前軍師,主理北伐時前線戰事之決策。.

新!!: 北伐和魏延 · 查看更多 »

魏益三

魏益三()字友仁,直隷省正定府藁城縣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新!!: 北伐和魏益三 · 查看更多 »

護法運動

護法運動(1917年—1922年)指由孫文領導,反對段祺瑞主導的北洋政府終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廢除中華民國國會,在廣州另立中華民國軍政府的行動,因陳炯明反對孫文後失敗並向段祺瑞主持的北洋政府和談而結束。在中國國民黨歷史中,亦稱為「三次革命」。所謂「護法」指的是護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當時的臨時憲法)。.

新!!: 北伐和護法運動 · 查看更多 »

许宝驹

许宝驹()字昂若,浙江杭州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中国民主革命同盟、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创始人之一,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

新!!: 北伐和许宝驹 · 查看更多 »

许寿裳

許壽裳,字季茀(季黻;季巿;季芾,都同音),號上遂,文史學者、作家、教育家,魯迅、周作人的同學、至交。.

新!!: 北伐和许寿裳 · 查看更多 »

谢安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曾隱居東山,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赠太傅,追封庐陵郡公。世称謝東山、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他初与权臣周旋时,从不卑躬屈膝,不违背自己的准则却能拒权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当政的时候,又处处以大局为重,不结党营私,不仅调和了东晋内部矛盾,还于淝水之战击败前秦并北伐夺回了大片领土;而到他北伐胜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时,还能激流勇退,不恋权位;因此被后世人视为良相的代表,“高洁”的典范。.

新!!: 北伐和谢安 · 查看更多 »

谢尚

谢尚(308年-357年6月14日),字仁祖。东晋人,豫章太守谢鲲子,东晋太傅谢安从兄。 精通音律,善舞蹈,工书法,尚清谈。历任江州刺史、尚书仆射,后进号镇西将军,累宦至散骑常侍,卫将军,并开府仪同三司。世称谢镇西。 曾于北伐中得到传国玉玺,又于牛渚采石制为石磬,为江表钟石之始。.

新!!: 北伐和谢尚 · 查看更多 »

谢仁钊

谢仁钊(),湖南祁门人,中华民国官员、学者。.

新!!: 北伐和谢仁钊 · 查看更多 »

谢玄

谢玄(),字幼度,小名羯儿,因此也有人称呼他为“谢羯”或“谢遏”雅好清谈,与张玄之并称为“南北二玄”,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著名官員、文學家、军事家。封康樂縣公,谥献武,人稱謝献武、康乐献武公。追封车骑将军,是以又被称为“谢车骑”。.

新!!: 北伐和谢玄 · 查看更多 »

谢盛友

谢盛友(曾用名:谢友,),中德双语专栏作家,欧洲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班贝格民选市议员。.

新!!: 北伐和谢盛友 · 查看更多 »

谢韬甫

谢韬甫(1886年—1936年),民国时期上海银行家、社会活动家。名永标,字韬甫,以字行,又作谢弢甫。.

新!!: 北伐和谢韬甫 · 查看更多 »

谢无量

谢无量(),名大澄,字仲清,中国近代著名學者、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四川乐至县人。民国时曾任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民國37年當選為四川省樂至縣選出之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著有《佛学大纲》、《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诗经研究注释》、《楚辞新论》、《中国哲学史》、《古代政治思想研究》等书。并出版了《谢无量自写诗卷》、《谢无量书法》等作品。 谢无量学养深厚,是一位系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先驱,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深刻的体认,许多著作具开创之功。既是古代文学、哲学的研究者,又是著名的书法家和古体诗人,是在诗词、书法、文史研究、文物鉴赏等方面卓有成就的大家。他一方面传承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观念,另一方面又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思维,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这使得他的研究既不拘泥于古人,更不偏废于西方,而是立于新时代之辩证立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

新!!: 北伐和谢无量 · 查看更多 »

谭道源

谭道源()又名谭逸如,湖南湘乡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北伐和谭道源 · 查看更多 »

谷正伦

谷正伦(),字纪常,贵州安顺人。中華民国国军軍事将领,官拜憲兵中將。被譽為「現代中國憲兵之父」,並揭示:「不說謊,不作假,守本分,盡職責。」為中華民國憲兵官兵座右銘。 兩位胞弟谷正綱、谷正鼎,皆中華民國與國民黨的黨員。 目前安葬於五指山國軍公墓,與夫人同葬。.

新!!: 北伐和谷正伦 · 查看更多 »

豐鎮戰鬥

豐鎮戰鬥發生於1927年9月20-10月3日,地點則是在中國綏東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豐鎮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豐鎮戰鬥 · 查看更多 »

鳳陽蚌埠戰鬥

鳳陽蚌埠戰鬥發生於1927年5月20日-21日,地點則是在中國皖東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鳳陽蚌埠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鳳陽蚌埠戰鬥 · 查看更多 »

賴心輝

賴心輝()字德祥,四川省三台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四川近现代人物传(六),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46页乔诚、杨续云,刘湘,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280页四川省志: 人物志,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64页.

新!!: 北伐和賴心輝 · 查看更多 »

賴傳湘

賴傳湘(),字鎮之,本籍中國江西省南康縣,中華民國軍人,官至中將。他為中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

新!!: 北伐和賴傳湘 · 查看更多 »

賀勝橋戰鬥

賀勝橋戰鬥發生於1926年8月29日-31日,地點則是在中國鄂南一帶(今咸宁市咸安区贺胜桥镇地域内),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賀勝橋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吳佩孚部隊。.

新!!: 北伐和賀勝橋戰鬥 · 查看更多 »

賀耀組

贺耀组()号貴严,湖南省長沙府宁乡县人,中華民国、中華人民共和国軍事将领、政治家、外交官。.

新!!: 北伐和賀耀組 · 查看更多 »

趙觀濤

趙觀濤()陸軍中將,字雪泉,別名敬榮,浙江嵊縣(今嵊州)人。浙江陸軍出身,曾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6師師長與第8軍軍長。.

新!!: 北伐和趙觀濤 · 查看更多 »

趙椿年

赵椿年()字剑秋,一字春木,晚号坡邻(因为故居在前北岸藤花旧馆东),江苏常州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学者。.

新!!: 北伐和趙椿年 · 查看更多 »

鹿钟麟

鹿钟麟(),字瑞伯,河北定州北鹿庄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他是馮玉祥手下的「五虎将」之一(其他四位是張之江、宋哲元、鄭金聲、刘郁芬).

新!!: 北伐和鹿钟麟 · 查看更多 »

黎錦紓

黎錦紓(),字季純,又名黎明,教育學家。 黎1896年出生於湖南湘潭,排行第四,長兄為國學家黎錦熙,二兄為著名作曲家黎錦暉,兄弟八人有「黎氏八駿」之譽。 早年就讀於湖南省高等工業學校。畢業後赴歐洲勤工儉學,與朱德、鄧小平等同學。其後獲柏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歸國後,於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教育股長兼武漢軍事整治分校籌備委員,武漢中山大學教授。後供職於南京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長期致力於平民教育事業。1949年後,曾於湖南省民政廳任職,後擔任過湖南省教育局局長。1954年轉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任副總編輯。同年因胃癌病逝。 J J L黎 Category:罹患胃癌逝世者.

新!!: 北伐和黎錦紓 · 查看更多 »

黎锦光

黎錦光(),中國早期流行音樂家。原名錦顥,字履劬,筆名常用者有李七牛、金玉谷、金鋼、金流、巾光、田珠、銀珠、農樵等。 黎錦光1907年出生於湖南湘潭,排行第七,長兄為國學家黎錦熙,二兄為著名作曲家黎錦暉,兄弟八人有「黎氏八駿」之譽。1916年随父赴北京读书,1920年随父到上海,同年7月回长沙,在第一师范补习班学习(班主任是毛泽东),9月进入湖南高等工专附属中学。1926年南下广州考入黃埔軍校,旋參加北伐。 1927年到上海,脱离部队,加入黎錦暉任團長的中華歌舞團,成為「黎派」歌曲最重要的傳人。1936年率团到东南亚演出,同年与女歌手白虹结婚。1939年,任百代唱片公司音樂編輯,為上海各電影公司作曲。黎錦光寫曲,速度快,質量高,《满场飞》(1938年)《夜來香》、《香格里拉》(1946年电影《莺飞人间》插曲)、《拷紅》、《采擯榔》、《五月的風》、《叮嚀》、《慈母心》、《瘋狂世界》、《星心相印》、《相見不恨晚》等數百首流行歌曲皆為其作品。其中由李香蘭原唱的《夜來香》一曲深受日本作曲家服部良一的激賞,將歌詞翻譯成日語後,流行日本。 1949年後,黎錦光在上海唱片公司工作,編輯戲曲、歌曲的唱片和音帶2000多首。曾任中國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首任首席指揮。文革時受到衝擊,長期不能從事音樂工作。黎錦光與陳歌辛被認為是中國流行樂壇成熟期最傑出的代表,分別有「歌王」與「歌仙」之譽。1993年逝世於上海。.

新!!: 北伐和黎锦光 · 查看更多 »

軍事參議院

軍事參議院可以是指:.

新!!: 北伐和軍事參議院 · 查看更多 »

黃埔海軍學校

黃埔海軍學校,簡稱黃埔海校,建立於1887年,1939年停辦。原名廣東海軍學校,前身為黃埔水師學堂,位於廣州黃埔长洲岛內,為中華民國海軍訓練初級軍官的學校。由此校畢業的學生,被稱為黃埔系,是中華民國海軍四大派系之一。著名畢業生有譚學衡、陳策、徐亨、馮啟聰等人。.

新!!: 北伐和黃埔海軍學校 · 查看更多 »

黃強

黃強(),字莫京,廣東省龍川縣附城鎮人,中華民國政治、軍事人物。曾任廈門市長、高雄市長等職。.

新!!: 北伐和黃強 · 查看更多 »

黃琪翔

黃琪翔(),字御行,廣東嘉應(今梅州市梅縣區)人。中國軍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将加上將,北伐、抗戰時名將。1931年起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第三黨)之領導,曾參加發動閩變。抗戰時先後任國民革命軍集團軍司令、中国遠征軍副總司令,獲授青天白日勳章。戰後第三黨改成為「中國農工民主黨」,曾擔任秘書長、副主席。1949年回北京參加政協 ,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务委員等職。1957年鳴放時公開批評蘇聯,反右開始即被劃為右派,遭受迫害。文革時再受残酷人身攻击。1970年逝世。.

新!!: 北伐和黃琪翔 · 查看更多 »

黃百韜

黃百韜()又作佰韜,一名伯韬,字焕然,号寒玉,原名黃新,天津府人(今天津市)祖籍廣東省嘉應州(今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高级将领,徐蚌会战時與解放軍作戰,戰敗後自杀殉国。.

新!!: 北伐和黃百韜 · 查看更多 »

黃鎮球

黃鎮球(),字劍靈,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生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

新!!: 北伐和黃鎮球 · 查看更多 »

黃杰 (將軍)

黃--(),字達雲,湖南長沙人,生於清光緒二十八年十一月二日。湖南省立長沙中學畢業。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獲頒青天白日勳章、雲麾勳章等。歷任國軍第二師中將師長,稅警總團總團長,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成都中央軍校教育處處長、第六分校主任,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中央訓練團教育長,第五編訓司令部司令官,第一兵團司令官,臺北衛戍司令部司令,陸軍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臺灣省政府主席,國防部部長,總統府戰略顧問。.

新!!: 北伐和黃杰 (將軍) · 查看更多 »

黄埔 (杂志)

《黄埔》是黄埔军校同学会主办、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黄埔》杂志社由黄埔军校同学会举办,是全国政协办公厅直属事业单位。.

新!!: 北伐和黄埔 (杂志) · 查看更多 »

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中国广州市黄浦区长洲岛内,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堂和海军学校校舍。1924年(民国13年)6月16日,孙中山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创办了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而后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迄今。 因校址设于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军校在此办到第七期,1930年9月迁往南京,后又迁往成都和高雄。 黄埔军校大门中央上方横匾上有谭延闓所书“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字。在二门门口挂著“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对联,二门右侧牆壁上挂有蒋介石手书的校训“亲爱精诚”。黄埔军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迴廊相通的楼房。军校创办时在原陆军小学堂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中山故居即“史蹟陈列室”,建筑面积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原为大清海关总税务司。位于中山故居西的学生俱乐部是欧式红色建筑,礼堂讲台中央和两侧分别悬挂孙中山像、总理遗训、中国国民党党旗、中华民国国旗和林则徐焚鸦片、义和团。 东征阵亡烈士墓座落在军校西南的平岗,面积5万多平方米,是1925年中华民国军政府纪念讨伐陈炯明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于1926年6月落成,葬有516位烈士遗体。墓园前有1928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是一座凯旋门式建筑,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大字由蒋中正书。 1936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和码头,有小黄花岗之称。纪念坊后由墓道、墓塚、纪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构成长数百米的中轴线,墓塚东侧有蔡光举烈士墓,西侧有17位出身军校的将校墓,墓园于文化大革命9叛军而阵亡将士修建,于1926年6月落成,葬有516位烈士遗体。墓园前有1928年修建的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是一座凯旋门式建筑,上覆民族特色的琉璃瓦,大字由蒋中正书。 1936年在墓园正门增建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和码头,有小黄花岗之称。纪念坊后由墓道、墓塚、纪功坊、入伍生墓碑群构成长数百米的中轴线,墓塚东侧有蔡光举烈士墓,西侧有17位出身军校的将校墓,墓园于.

新!!: 北伐和黄埔军校旧址 · 查看更多 »

黄克诚

克诚(),原名黄时瑄,湖南永兴人,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曾任中央书记处书记(1956),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8)。 黄克诚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国民革命军唐生智部任职,参与北伐。之后参与领导湘南起义,之后陆续担任中央红军红四军第12师第35团团长、红五军、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等,随后跟随主力进行战略转移,并到达陕北,担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和红军总政治部部长。八年抗戰期间,陆续担任八路军115师第344旅、第二、四、五纵队政委,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委等职位,并参与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其历任天津市委书记、湖南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位。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因直言批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被诬陷为“彭德怀反党集团”成员而被撤职受迫害。“文革”后复出,任中纪委书记等。1986年,黄克诚在北京去世。.

新!!: 北伐和黄克诚 · 查看更多 »

黄秉衡

秉衡(1900年—1989年),国民党空军将领,是中华民国空军军官学校第二任校长,中将军衔。黄被认为是当时国民党内少数几位抓空军建设的内行之一。浙江余姚人。.

新!!: 北伐和黄秉衡 · 查看更多 »

黄郛

黃郛(),原名紹麟,字膺白,號昭甫,浙江省紹興府上虞县百官镇人。中华民国政治家、外交家。.

新!!: 北伐和黄郛 · 查看更多 »

黄锦辉 (1903年)

锦辉(),又名黄润生,出生于广西临桂县六塘镇,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新!!: 北伐和黄锦辉 (1903年) · 查看更多 »

齐燮元

元,原名齐英,字抚万,号耀珊,顺天府寧河县(今属天津市)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直系要人。后成为中華民国臨時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政权)要人。.

新!!: 北伐和齐燮元 · 查看更多 »

龍潭戰鬥

龍潭戰役發生於1927年8月25日至9月初的一場戰役,地點則是在中國南京東方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最大戰役以及最具決定性的一場戰役。龍潭戰役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結果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指揮得宜全殲孫傳芳渡江大軍,不及渡江北逃之殘敵約有四五萬人,全部被俘。國民政府軍繳槍三萬餘支,炮數十門,俘孫軍高級軍官師、旅長數十人。 南京國民政府軍取得了震動一時的龍潭大捷,扭轉了自8月初反攻徐州失敗以來的戰場頹勢。 1927年9月1日孫傳芳率殘部從長江北岸向北全線後撤,9月2日,南京國民政府軍乘勝渡過長江北進,佔領浦口、揚州等要隘。對於此役,不少國民黨元老印象猶為深刻,于右任老先生曾寫一聯:東南一戰無餘敵,黨國千年重此辭。譚延闓亦有聯相贈與白崇禧:指揮能事回天地,學語小儿知姓名。.

新!!: 北伐和龍潭戰鬥 · 查看更多 »

龐炳勛

龎炳勳(),字更陳,1879年10月25日生於河北省新河縣,國民革命軍二級上將。.

新!!: 北伐和龐炳勛 · 查看更多 »

辛亥天津起义

辛亥天津起义是辛亥革命时期,由当时地革命党人在北方革命运动的中心天津发起的一次的武装行动,目的是推翻清政府在天津地区的统治,并配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伐。辛亥天津起义发生于1912年1月29日晚,起义因力量薄弱和准备不足而以失败告终。.

新!!: 北伐和辛亥天津起义 · 查看更多 »

过之纲

过之纲()字羨五,安徽省颍州府蒙城县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先后隶属北京政府、国民軍、国民政府(国民革命軍),是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

新!!: 北伐和过之纲 · 查看更多 »

范熙壬

范熙壬(),字任卿,号耘勤,被门人尊称为“莱园”先生。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天河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范熙壬 · 查看更多 »

胡宗南

胡宗南 ,原名琴齋、字壽山,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曾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及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位,蔣中正的心腹之一,民國初期被時人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

新!!: 北伐和胡宗南 · 查看更多 »

胡宗铎

胡宗鐸(1892—1962),字今予,湖北省黃梅縣人。.

新!!: 北伐和胡宗铎 · 查看更多 »

郭宗熙

郭宗熙(),字桐柏,湖南长沙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满洲国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郭宗熙 · 查看更多 »

郭亮 (工人运动领袖)

郭亮(),又名郭靖嘉,湖南省长沙县铜官区文家坝人(今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郭亮村文家坝),中国工人运动领袖、中共早期活动家。毛泽东在延安谈起郭亮时,称他是“有名的工人运动的组织者”。.

新!!: 北伐和郭亮 (工人运动领袖) · 查看更多 »

郭虞裳

郭虞裳()原名傳治,字虞裳,後以字行,江蘇上海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秦贤次,徐志摩生平史事考订,新文学史料2008年02期.

新!!: 北伐和郭虞裳 · 查看更多 »

郭淮

郭淮,字伯濟,太原陽曲人,三国时代曹魏重要將領,曾经多次与陳泰一起抵抗姜維的進攻。255年去世,死後魏少帝曹髦追封他为大將軍,諡曰貞侯。.

新!!: 北伐和郭淮 · 查看更多 »

郭景雲

郭景雲(),字秀山,陝西富平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郭景雲出身北洋陸軍第15混成旅第1團機槍連基層士兵,後隨徐永昌改投閻錫山陣營。郭景雲因作戰勇猛,屢建戰功,時至1935年已晉升至上校團長。抗日戰爭期間,郭景雲任第35軍第101師302團團長,在1939年至1940年的五原戰役中痛擊日軍及蒙疆軍數千人,並於1940年6月晉升為101師少將師長,為傅作義麾下重要的一員悍將。 抗日戰爭結束後,郭景雲任第35軍中將軍長,駐防平津,並與人民解放軍多次在河北、察南、晉北一帶交火。1948年12月平津戰役打響,郭景雲奉命率35軍由張家口東返途中,中伏被圍於新保安,經過20餘天的圍城,12月22日解放軍突入城區,據第35軍副軍長王雷震回憶,郭景雲已知城破兵敗,遂面向北平高喊「總司令,我郭景雲對不起你」,隨後即以配槍舉槍自戕,享年50歲。 1949年1月1日,國民政府追晉郭景雲三等寶鼎勳章。.

新!!: 北伐和郭景雲 · 查看更多 »

郾城戰鬥

郾城戰鬥發生於1927年5月20日-26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豫東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郾城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郾城戰鬥 · 查看更多 »

郑州市旅游景点列表

郑州市旅遊景點列表主要介紹河南省郑州市重要自然景觀、人文景观、博物馆、寺庙祠堂、重要遗址、五星級酒店等景點。.

新!!: 北伐和郑州市旅游景点列表 · 查看更多 »

郑继成

郑继成()字绍先,山东历城北辛店人,中华民国军事人物。.

新!!: 北伐和郑继成 · 查看更多 »

郑金声

鄭金声()原名嘉達。字振堂,山東省济南府历城县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隶属北京政府、国民軍。馮玉祥手下「五虎将」之一(其他四人为張之江、鹿鍾麟、宋哲元、劉郁芬)。.

新!!: 北伐和郑金声 · 查看更多 »

蘭封戰鬥

蘭封戰鬥發生於1927年10月20日-1928年1月20日,交戰地點則是在中國豫東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蘭封第1次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蘭封戰鬥 · 查看更多 »

蘭州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蘭州戰鬥發生於1926年7月1日-15日,地點則是在中國隴中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蘭州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蘭州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 查看更多 »

蘇師旦

蘇師旦,南宋平江(蘇州)人,為韓仛胄黨羽,官至安遠軍節度使。.

新!!: 北伐和蘇師旦 · 查看更多 »

起义门

起义门古称中和门,位于现武汉市武昌区首义路与津水路交汇处,因在1911年见证了其脚下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而蜚声中外。2011年正值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武汉市人民政府斥巨资将起义门修葺一新,同时增加辛亥革命碑林、风雨长廊、楚望亭、首义烽火石刻等景点,扩大为红色景区。.

新!!: 北伐和起义门 · 查看更多 »

赵仕北

赵仕北(),字孔南,号于朔,中国广东新会古井镇霞路村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律师。.

新!!: 北伐和赵仕北 · 查看更多 »

赵登禹

赵登禹(),字舜诚(一作舜臣),山东省菏泽县赵楼村人。国民革命军第29军第132师师长,卢沟桥事变后阵亡。.

新!!: 北伐和赵登禹 · 查看更多 »

開封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開封戰鬥發生於1927年6月4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豫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開封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開封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 查看更多 »

開禧北伐

開禧北伐,是1206年(南宋開禧二年、金泰和六年),南宋為收復失地之北伐。1194年,南宋第四代皇帝宋寧宗即位,權臣韓侂胄以抗金為號召,獲得朝中主戰派支持,於是1206年趁新興的大蒙古國與金作戰時,兵分三路北伐,在攻佔河南、陝西等地後,與金軍相持。此時四川宣撫副使吳曦暗與金軍勾結,棄守川陝要隘,使金軍得以集中兵力進攻兩淮、荊襄地區,北伐戰局逆轉。金軍大舉反攻,宋軍潰退。1208年(南宋嘉定元年、金泰和八年),吳曦被殺後,南宋再次被迫與金議和,簽訂了屈辱的《嘉定和議》。根據和約內容,南宋必須送上韓侂胄之首級,於是大臣史彌遠與楊皇后勾結誅殺了他,換取了與金國之和平。.

新!!: 北伐和開禧北伐 · 查看更多 »

薛岳

薛岳(),原名薛仰岳,字伯陵,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八年抗戰名將之一,广东韶关乐昌客家人,曾在抗日战争中取得多次对日作战胜利,被认为是“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 原名薛仰岳,因出生时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刚战败,其父起名“仰岳”以求能效法岳飞成为民族英雄。薛仰岳后改名薛岳,以示不仅仰慕岳飞,更将身体力行。祖籍湖南郴州汝城县,据《薛岳自传》,薛岳的爷爷从湖南的客家聚居地─汝城县迁移到乐昌坪石, 而坪石是一个距离湖南只有10公里的小镇。.

新!!: 北伐和薛岳 · 查看更多 »

藍天蔚

藍天蔚,字秀豪。湖北黄陂人。清末民初军事将领,中国民主革命家。 張奇林「藍天蔚」『民国人物传 第11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書局、2002年。ISBN 7-101-02394-0。.

新!!: 北伐和藍天蔚 · 查看更多 »

葛敬恩

葛敬恩(),字湛侯,浙江嘉兴人。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葛敬恩 · 查看更多 »

钟毅

鍾毅(),字天任,广西扶南县人,1901年9月24日生。中華民國軍人,桂系骨干将领。抗日戰爭中,以國民革命軍四十八軍一七三師中将師長之職,在棗宜会战中,陣亡於唐河县。.

新!!: 北伐和钟毅 · 查看更多 »

钱孙卿

錢孫卿(),本名基厚,以字行,晚年自號孫庵老人。江蘇省無錫人,汉族。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無錫地方著名士紳、巨賈,1949年後曾短暫與中共合作,旋因反共遭鎮壓。錢鍾書之父錢基博是其孪生兄弟。.

新!!: 北伐和钱孙卿 · 查看更多 »

钱伟长

钱伟长(),江苏无锡人,中国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暨南大學董事會董事長,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耀华中学名誉校长。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和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

新!!: 北伐和钱伟长 · 查看更多 »

蒋孝先

蒋孝先(),字昭卿,别字啸剑,1900年(一说1899年)生于浙江省奉化县(今宁波市奉化区)溪口。蒋中正的堂侄孙,故称蒋中正为族叔公(一说“伯父”,为误传)。蒋孝先為国民革命军中将。為华北陷落和西安事变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新!!: 北伐和蒋孝先 · 查看更多 »

蒋彝

蒋彝(),生於江西九江,中國画家、诗人、作家、书法家。“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乃翻譯Coca Cola為「可口可樂」。自幼隨父親習畫,並接受完整的私塾教育,之後政局動盪,日軍侵華,他移居廬山山腳,對自然環境與旅行移動保持著極高敏銳的心。日後他任九江縣縣長,為政清廉,且禁止外商公司賄賂、非法購地,與當政者發生矛盾,出走英國。而此去英國,成為一生命數之轉折。他在英國旅居倫敦,被東方學院聘為講師,講授東方文化,對活躍於藝文界,1937年出版《湖居畫記》以中國筆墨描繪湖居景致,後以Silent Traveller為筆名寫作遊記,雖然三十來歲才熟用英文,但無礙其文章之精巧、心裁之別出,作品成為西方旅行文學經典,相較之下,他在中文世界則顯得默默無聞。他的筆名中譯為「靜默行者」,暗喻對官場政治的痛恨失望,同時也自表「我以沉默之姿在倫敦四處游蕩,在沉默之中觀察各種事件」的態度。.

新!!: 北伐和蒋彝 · 查看更多 »

蒋先云

蒋先云(),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塘乡人,中華民國军事将领,黄埔军校一期毕业。.

新!!: 北伐和蒋先云 · 查看更多 »

蒋国涛

蒋国涛(1900年—1989年),别字孝宗,浙江奉化溪口人,中華民國大陸時期高級將領,少將軍銜。.

新!!: 北伐和蒋国涛 · 查看更多 »

蒋桂战争

蒋桂战争,是在1929年3月至6月期间,于中華民國国民政府内部,由蒋中正与新桂系势力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1989年5月上海印刷,ISBN 7500002440.

新!!: 北伐和蒋桂战争 · 查看更多 »

蒙古地方

蒙古地方為中華民國過去的行政區劃之一,成立於1928年;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統一中國後,蒙古地方與西藏地方同為中華民國同以「地方」為名的特別行政區劃,該行政區為直屬中央的一級行政區,相當於省級,另比照省政府的蒙古地方行政機關則為蒙古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除此,行政院也於院內設置蒙藏委員會的直接對口部會。 蒙古地方區劃約有173萬平方公里。以面積言,蒙古地方為中華民國行政區劃的第二大,僅次於新疆省,其轄下有4部2地區及116旗4牧場36佐領等次區劃。不過蒙古地方因地形關係與《中俄聲明》內禁止漢人移民等因素,其行政區域內人口並不多,劃分初期未及200萬。 徐树铮1919年任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1919年10月出兵外蒙古,迫使外蒙古在在1919年11月17日正式取消自治。 蒙古地方的制訂與北洋政府的外蒙古區劃相當,而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地區仍未及該地區。另外,於中華民國蒙古地方行政區劃制定同時,蒙古君主哲布尊丹巴活佛突然逝世。於蘇聯、第三國際與蒙古人民黨的支持與行動下,高度自治的外蒙古政府於1924年11月26日宣佈廢除君主立憲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定都庫倫,改城名為烏蘭巴托,以1921年作獨立紀元,允許苏联红军駐軍。但中華民國及英、美、日等當時主要國家政府皆未承認。目前與中華民國蒙古地方面積幾乎相同的蒙古國已成為聯合國会员国之一,也獲得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内的絕大多數國家承認。 2012年5月21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表新聞稿正式否認外蒙古為中華民國法定領土。.

新!!: 北伐和蒙古地方 · 查看更多 »

邵元沖

邵元沖,初名驥,字翼如。浙江省紹興府山阴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国政治家。曾任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的第一任杭州市市長、立法院副院長、代院長。他也是《中華民國國歌》的作詞者之一。.

新!!: 北伐和邵元沖 · 查看更多 »

邵虚白

邵虚白(1906年-1940年)字全品,浙江鄞縣人。民国时期记者、政治人物、烈士。.

新!!: 北伐和邵虚白 · 查看更多 »

邓玉麟

邓玉麟()原名世泰,字炳三,湖北省宜昌府巴东县野三关石桥坪人,中国民主革命家。.

新!!: 北伐和邓玉麟 · 查看更多 »

铁山寺 (北京)

铁山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217号,是汉传佛教寺院。为北京市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

新!!: 北伐和铁山寺 (北京) · 查看更多 »

蔡公时铜像

蔡公时铜像是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新加坡华人团体“山东惨祸筹赈会”出钱铸造的一尊全身青铜塑像,以纪念在惨案中被日军杀死的外交官蔡公时。蔡公时铜像在1930年运到新加坡,但直到2006年才运回济南,如今安放在济南市趵突泉公园内的济南惨案纪念堂。.

新!!: 北伐和蔡公时铜像 · 查看更多 »

蔡元培

蔡元培(),字仲申,又字鶴卿、民友、孑民,號寉庼,小名宜哥,小字意可,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餘,浙江绍兴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诸暨,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 蔡元培是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3年后他本人便不在北大,只是名义上的校长,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北伐時期,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導教育及學術體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 蔡元培為人寬厚、惻隱為懷,對中國社會及陋俗有透徹觀察;兩度遊學歐洲、親炙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精神及法國大革命後的思潮。他把中國文化教育「從封建專制時代擺渡到民主自由時代」梁容若,〈蔡元培先生的生平〉,載梁容若、齊鐵恨、方師鐸、何容編《古今文選註》第十五期,台北,國語日報社,1951年12月31日。。手定教育方針,創立現代教育制度。把北京大學學術化,奠定中央研究院之基礎。提倡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公民道德及人生觀、世界觀、美學教育。倡导自由思想、民權與女權,致力革除「讀書為官」之舊俗,開科學性研究風氣。.

新!!: 北伐和蔡元培 · 查看更多 »

锡剧

錫劇是中國江南一带的地方戏剧,由江蘇省無錫、常州一帶的“滩簧”演变而来,是江苏地区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曾与越剧、黄梅戏并称为华东三大剧种,被誉为“太湖一枝梅”。.

新!!: 北伐和锡剧 · 查看更多 »

蔣中正之死

1975年4月5日午夜23時50分,中國國民黨總裁、时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蔣中正在臺北士林官邸因心臟病發病逝,享壽88岁。.

新!!: 北伐和蔣中正之死 · 查看更多 »

蔣中正所獲榮譽列表

蔣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為中國、臺灣和世界近代史重要人物,曾北伐統一中國,領導中國抗日戰爭,支援鄰國盟國抗日,扶植四國獨立,長期統治臺灣,開啟台灣現代化。蔣是中國漫長歷史上一人統治兩岸元首中最爲高壽者,先後統一並統治中國大陸(1927年—1949年),中國大陸和臺灣(1945年—1949年)和臺灣(1949年—1975年),享壽87嵗又5月5日(第二位為清高宗乾隆帝,享壽87嵗又4月12日)。蔣統帥北伐統一中國大陸,又領導中國抗戰勝利,中國成為二戰戰勝國之一,國際地位自清末鴉片戰爭後空前提高,入台後,使台灣在明鄭王朝滅亡兩百多年後,再度以主權國家或獨立政權面世,故其一生獲得諸多國內國際榮譽嘉獎,列舉如下:.

新!!: 北伐和蔣中正所獲榮譽列表 · 查看更多 »

蔣作賓

蒋作宾(),字雨岩,湖北省德安府应城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及军事人物,外交官。.

新!!: 北伐和蔣作賓 · 查看更多 »

蔣光鼐

蔣光鼐()名憬然,廣東東莞太平(今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南栅三蔣村, 。1913年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第一期騎兵科。曾任國民革命軍師長,第十一軍副軍長,十九路军总指挥。他所統領的十九路軍,亦為1934年閩變主力。1946年,蔣光鼐參與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等任职。1966年文革期間遭抄家等迫害,翌年去世。.

新!!: 北伐和蔣光鼐 · 查看更多 »

鄧如琢

鄧如琢(),字和璞,安徽省阜陽县邓寨(今屬利辛县)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新!!: 北伐和鄧如琢 · 查看更多 »

鄧縣戰鬥

鄧縣戰鬥發生於1927年6月4日-29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豫西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鄧縣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鄧縣戰鬥 · 查看更多 »

鄧遐

鄧遐,字應遠,晉朝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大司馬桓溫部將,以勇猛聞名。曾任冠軍將軍、竟陵太守等。父鄧岱,曾任平南將軍。 鄧遐從桓溫征,數立奇功,號稱一時名將,因太和四年(369年),桓溫北伐大敗,受牽連而貶斥。 鄧遐性情中人,曾去拜謁晉簡文帝陵墓,順路拜見桓溫,桓溫問:「你怎麼又瘦了?」鄧說:「我不能像孟叔達那樣豁達,明明去買鍋子,打碎了卻也不在乎。」 鄧遐勇猛絕倫,曾拔劍入水斬殺襄陽沔水惡蛟,死後被奉為神,稱鄧二郎。.

新!!: 北伐和鄧遐 · 查看更多 »

鄧鏗

鄧鏗(),又名仕元,字仲元。廣東惠陽人。中國軍人,陸軍上將,革命家,中華民國建國元勳之一。.

新!!: 北伐和鄧鏗 · 查看更多 »

鄭州戰鬥 (1927年)

鄭州戰鬥發生於1927年5月29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豫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鄭州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鄭州戰鬥 (1927年) · 查看更多 »

鄭泰 (明朝)

鄭泰(),鄭芝龍的堂侄,鄭成功的堂兄,與鄭成功同為鄭氏十二世,並長期擔任戶官,管理財務及對外貿易。隆武帝曾封鄭泰為建平侯。 當鄭成功帶兵出征時,鄭泰經常留守根據地。例如:.

新!!: 北伐和鄭泰 (明朝) · 查看更多 »

鄭愾辰

鄭愾辰()原名德元,号慨尘,福建省福清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鄭愾辰 · 查看更多 »

醴陵戰鬥

醴陵戰鬥發生於1926年7月10日,地點則是在中國湘中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醴陵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第四十師,十二師,第四軍等,另一方為湘軍三師。.

新!!: 北伐和醴陵戰鬥 · 查看更多 »

释却非

却非方丈(),俗名萧来德,字木旺,清同治癸酉年(1873年)生于泰宁县石辋村,辛亥革命时离家参加北伐军,后因不忍目睹沙场惨杀,而在杭州灵隐寺出家为僧,民国19年(1930年)接慧明法师方丈之职,曾因战事避居上海,民国37年(1948年)在灵隐寺圆寂。 S S ~ S.

新!!: 北伐和释却非 · 查看更多 »

臧克家

臧克家,山东诸城人,中国现代诗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中国民主同盟成员。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評價古詩詞很有韻致。.

新!!: 北伐和臧克家 · 查看更多 »

臨城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臨城戰鬥發生於1927年7月9-21日,地點則是在中國魯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臨城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臨城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 查看更多 »

臨沂戰鬥

臨沂戰鬥發生於1927年6月27日-7月23日,地點則是在中國魯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臨沂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臨沂戰鬥 · 查看更多 »

臨潁戰鬥

臨潁戰鬥發生於1927年5月27日-29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豫東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臨潁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臨潁戰鬥 · 查看更多 »

自贡市人物列表

自贡市因盐而兴,历来文教兴盛,人物杰出。陆游就曾在诗中评价自贡荣县说,“其民简朴士甚良,千里郁为诗书乡”。而自贡富顺县素有“才子之乡”的美誉。古代,富顺县曾孕育出了238名进士、807名举人和863名贡生。清代“湖广填四川”时期,大量湖广人迁入自贡市,湖广人成为当时自贡的主体族群。清末第一次川盐济楚时期,赣、粤、闽、湘、鄂、黔、滇、秦、晋等十一省的外省盐商、盐工等纷至沓来,竞相追逐自贡井盐业的“黄金贸易”,至此,外省人成为自贡的主体族群。抗日战争时期,华东沦陷,伴随着国民政府播迁来川,许多“下江人”亦迁居自贡市,成为新自贡人。许多著名的优秀外省人物为自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共内战爆发后,部份自貢人跟随国民政府播迁到台湾,不少自流井人和富順人对台北当局的党、政、军、文、教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他们组织“富井同乡会”,并经常举办“富井联谊会”,共叙乡情。中共建国后,部分自贡人因为种种原因侨居外地、外省、外国,甚至归化外国国籍,但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促进了自贡文化在市外和海外的传播。.

新!!: 北伐和自贡市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金贯真

金贯真(),原名家济,浙江省永嘉县岩头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金贯真 · 查看更多 »

金陵塔碑文

《金陵塔碑文》,中國民間流傳的眾多預言之一,相傳為劉基所作,據說碑文是於民國十六年在南京金陵塔被發現,然而究竟「金陵塔」是哪座塔以及是否真有碑文沒有線索可尋。.

新!!: 北伐和金陵塔碑文 · 查看更多 »

金汉鼎 (滇军)

金汉鼎()云南省江川县海浒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北伐和金汉鼎 (滇军) · 查看更多 »

金文泰

金文泰爵士,GCMG(Sir Cecil Clementi,),英國資深殖民地官員,1930年至1934年任海峽殖民地總督兼英國駐馬來亞高級專員、1925年至1930年任第17任香港總督。 金文泰在1899年加入香港政府,早年歷任新界助理田土官、巡理府、助理輔政司、行政立法兩局秘書、以及署理輔政司兼兩局當然官守議員等職;出任港督前,他曾先後擔任過英屬圭亞那政府秘書(後改名輔政司)和錫蘭輔政司。在港督任內,他成功緩和持續多時的省港大罷工,使香港從百業蕭條的局面逐漸恢復過來;此外,他重視社會基礎發展,除了主持興建九龍醫院、瑪麗醫院和修築城門水塘外,又熱心推崇中國文化,設立香港首家官立中文學校和支持香港大學增設中文系,該座官立中文學校後來更名為金文泰中學,以紀念他對中文教育的重視。金文泰與香港華民各界關係要好,任內爭取委任周壽臣爵士為行政局歷來首位華人非官守議員,並准許新界鄉紳設立鄉議局管理地方事務,政績頗受稱譽。 在海峽殖民地總督與馬來亞高級專員任內,金文泰面對環球大蕭條下的經濟衰退,設法緊縮開支,又研究引入限制計劃,防止當地錫礦和橡膠業務因生產過剩而導致國際市場價格急跌,成功減輕大蕭條對當地經濟造成的衝擊。同時間,他為新加坡主持多項大型基建,當中包括海軍基地、加冷機場、克利福碼頭和丹戎巴葛火車總站等,以配合當地的急速發展。可是,金文泰在任內提出的地方分權方案卻備受爭議,其中,馬來屬邦本土政界擔心方案會削奪他們長久以來享有的自主性、而馬來亞華人和印巴裔社群則擔心方案連同一系列推動馬來文化和馬來語的政策,會變相使當局施政進一步向馬來人傾斜。金文泰的方案雖然深具遠見,但最終卻因強大的阻力被迫妥協,未能一展抱負,連同他推動限制移民入境等被指針對華人的舉措,均成為他任內的瑕疵。 作為一名學者型總督,金文泰早年就讀牛津大學時經已顯露出在拉丁文方面的才華。在香港任職期間,他更迅速學會廣東話和官話,並憑藉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練得一手好書法,對中國詩詞也有深入的了解,是一位典型的漢學家和「中國通」。在公務之餘,他長年著作甚豐,題材涉足文學、歷史和地理等多個方面,學術造詣深受稱許,更被印度詩人泰戈爾評價為「在東方遇過最有修養的歐洲人」。金文泰還熱愛四處遊歷,曾走遍中國各省和深入印度等地,香港的不少郊野山徑,均由金文泰和他的妻子最先開闢而來。.

新!!: 北伐和金文泰 · 查看更多 »

蕭山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蕭山戰鬥發生於1927年2月5日-2月18日,地點則是在中國浙東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蕭山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蕭山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 查看更多 »

长沙市

长沙市(湘语長沙話:tsã13 sɔ33 sɿ21;普通话:Chángshā shì),古又名潭州,别称星城,因地理特色和历史缘由而有“山水洲城”、“屈贾之乡”之名,又因岳麓书院而有“'''潇湘洙泗'''”之誉。长沙是中国湖南省省会,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城市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中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湘浏盆地西缘,辖6市辖区、1县、2县级市。总面积11,820平方公里,主要人口为汉族,母语以新湘语长沙方言为主,浏阳市地区则通用赣语宜浏方言。 长沙有着两千多年的原址城建史,“长沙”一名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逸周书·王会》。秦代始设长沙郡,西汉时期建立长沙国,五代时期长沙为南楚都城。北宋时期设立的岳麓书院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留下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佳句。清末时长沙为中国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一,近代则成为了中国一大重要政治革命中心。谭嗣同等人在长沙兴办时务学堂,黄兴等人以“驱除鞑虏,复兴中华”为口号在长沙创立华兴会,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早期核心人物也在此求学和开展政治运动。长沙于1937年成为抗日战争后方,迎来发展鼎盛期,但其后的“文夕大火”以及四次长沙会战摧毁了长沙的城建和经济基础,对其现代史造成了深重影响。 经过数十年恢复期,长沙于改革开放后期开始加速发展。2015年长沙设立了中国中部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数据显示,长沙是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中国GDP总量增长幅度最大的城市,多项相关人均指标亦常年位居中西部省会第一。长沙已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家用电器、中成药及生物医药和新材料6大产业集群,此外还以传媒、出版为特色产业,湖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简称湖南卫视)收视率和影响力常年占据中国大陆省级卫视榜首。长沙有着杂交水稻育种、国内首台激光3D打印机等重大科研成果,以及设有以“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为计算设备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2016年,长沙开通了中国第一条国产中低速磁悬浮铁路运营线——长沙磁浮快线。 2017年11月1日,长沙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世界“媒体艺术之都”。.

新!!: 北伐和长沙市 · 查看更多 »

酒井隆

酒井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日軍將領,被南京軍事法庭裁定為戰犯。 酒井隆曾任日本駐中國公使館副武官、駐濟南武官、參謀本部作戰部中國課課長、駐天津日軍參謀長、第23軍司令官等職。戰後被中國國民政府以戰爭罪行拘捕。 1928年,駐濟南日軍跟國民政府北伐軍發生衝突。中國指控日軍向北伐軍發動攻擊,日本則聲稱有12名日本僑民為北伐軍所被害。發生衝突後,雙方原已外交協議停火。但駐濟南日軍司令官福田於四天後再次發動攻擊,造成數千人的傷亡,國民政府外交人員蔡公時也在此攻擊中被殺,是為濟南慘案或五三慘案。酒井隆時任日軍濟南武官,直接參與此事。1935年,酒井隆任天津日軍參謀長,親自起草《何梅協定》,將國民黨及東北軍逐出華北。 1941年11月,酒井隆任駐廣州第23軍司令官。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後正式向英美宣戰。酒井隆指揮日軍進攻香港。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向--日軍投降。在磯谷廉介抵港前,酒井隆任香港軍政廳最高長官。日軍在佔領香港期間,強姦婦女、屠殺戰俘及平民,包括醫院內的病俘及醫護人員。 酒井隆在港期間,日軍在香港殺人無數。根據酒井隆在戰犯法庭的審判記錄,他在香港犯下的罪行如下:.

新!!: 北伐和酒井隆 · 查看更多 »

苻坚

宣昭帝苻坚(),字永固,一名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氐族,苻雄之子,苻洪之孫,苻健之侄,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称大秦天王。 初封東海王,後發動政變推翻堂兄苻生即位。苻堅在位期間重用漢人王猛,亦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終令國家強盛,接著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並攻佔了東晉領有的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苻堅於383年發動戰爭意圖消滅東晉,史稱淝水之戰,但最終前秦大敗給東晉謝安、謝玄領導的北府兵,國家亦陷入混亂,各民族紛紛叛變獨立,苻堅最終亦遭羌人姚萇殺害,谥号宣昭,庙号世祖。.

新!!: 北伐和苻坚 · 查看更多 »

苻雄

苻雄(),字元才,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氐族人。十六国時前秦的开国元勋、宗室。苻洪之幼子,景明帝苻健之弟,屡建军功,官至丞相,曾參與抵抗東晉將領桓溫發動的北伐戰爭。.

新!!: 北伐和苻雄 · 查看更多 »

蛟橋戰鬥

蛟橋戰鬥發生於1926年10月8日-13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贛江西岸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蛟橋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皖五混旅部。.

新!!: 北伐和蛟橋戰鬥 · 查看更多 »

雍和宫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是中国汉族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

新!!: 北伐和雍和宫 · 查看更多 »

雷炳焜

雷炳焜()字韵午,湖北襄阳人,中华民国陆军少将加中将衔。.

新!!: 北伐和雷炳焜 · 查看更多 »

通城戰鬥

通城戰鬥發生於1926年8月21-23日,地點則是在中國湘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通城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湘軍。.

新!!: 北伐和通城戰鬥 · 查看更多 »

陳君樸

陳君樸()字兆彬,广东省新会县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陳君樸 · 查看更多 »

陳家鼎

陳家鼎()字汉元,湖南宁乡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陳家鼎 · 查看更多 »

陳介生

陳介生(),四川省南部縣建興镇陳家嘴村人。中华民国官员。.

新!!: 北伐和陳介生 · 查看更多 »

陳嘉謨 (任邱)

嘉谟()字峴亭,直隷省河間府任丘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北伐和陳嘉謨 (任邱) · 查看更多 »

陳啓天

陳啓天(),幼名翊林,譜名声翊,小学及中学在校時名国權、辛亥革命時名春森,大学在校時名啓天,字修平,筆名明志、致遠。湖北省漢陽府黃陂县人。中华民国教育社會學家、政治活動家,中国青年党领袖之一李義彬「陳啓天」。國家主義思想家,現代新法家主義的開創者。.

新!!: 北伐和陳啓天 · 查看更多 »

陳立夫

陳立夫(),名祖燕,字立夫,中華民國政治家。浙江省吳興縣東林澤河里(現屬湖州吳興區東林鎮)人,1924年,獲美國匹茲堡大學採礦學碩士學位。父陳其業,字勤士,兄陳祖燾,字果夫。其二叔陳英士(陳其美)於辛亥革命初期與黄兴同為孫文的左右股肱,陳其美與蔣中正關係密切,為蔣中正結義之兄,將蔣中正引薦于孫文,而蔣提拔陳果夫陳立夫兩兄弟,蔣陳兩家可以說是沒有陳其美就沒有蔣中正,沒有蔣中正也沒有陳氏二兄弟的相互提拔的關係。陳立夫另外曾化名李融清、辜君明。.

新!!: 北伐和陳立夫 · 查看更多 »

陳繼承

继承()别号武民,江苏靖江人。中华民国军事人物。蒋介石的嫡系。.

新!!: 北伐和陳繼承 · 查看更多 »

陳調元

陳調元(),字雪暄(又作雪軒),直隷省保定府安新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國民革命軍上將。.

新!!: 北伐和陳調元 · 查看更多 »

陳舜畊

陳舜畊(1901年-1991年),中華民國陸軍少將,曾任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局長。兩蔣的世交和肱骨,但晚年和蔣經國有不睦,有“鐵漢”之稱。浙江奉化人。.

新!!: 北伐和陳舜畊 · 查看更多 »

陳潔如

陳潔如(),幼名陳鳳,又名陳璐,上海人,祖籍寧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碩士,是國民黨總裁蔣介石的前妻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上海市卢湾区政协委员,晚年定居香港。,摘自赵宏著《蒋介石家族的女人们》,news.sina.com.cn轉載。 蔣原本表示陳為其側室,而後蔣與宋美龄结婚,又改口表示與陳潔如本無婚約,兩人正式脫離關係。.

新!!: 北伐和陳潔如 · 查看更多 »

陳濟恒

陳濟恒(),中華民國陆军中將,新桂系将领。為抗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高級將領之一。.

新!!: 北伐和陳濟恒 · 查看更多 »

陶希圣

陶匯曾(),字希聖,以字行,筆名方峻峰,是一位出生於湖北黃岡的理論學者。他終生投入於中國國民黨相關事務,並曾為蔣中正執筆《中國之命運》、《蘇俄在中國》等書。.

新!!: 北伐和陶希圣 · 查看更多 »

陶凤集

陶凤集(),又名尚畴,字遇刚,湖北省南漳县沐浴乡陶家湾人。中国民主革命家。.

新!!: 北伐和陶凤集 · 查看更多 »

陶钧

陶鈞,字子欽,湖北省浠水縣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新!!: 北伐和陶钧 · 查看更多 »

陶思曾

曾赴西藏等地并著有游记。傳記文學(49),傳記文學雜誌社,1986年.

新!!: 北伐和陶思曾 · 查看更多 »

陸軍通信電子資訊訓練中心

軍通信電子資訊訓練中心,簡稱通訓中心,舊名俗稱為陸軍通校,成立於1936年(民國25年)9月1日,首任校長由蔣中正擔任。建校於南京丁家橋,後因對日抗戰,校址屢次播遷,國府撤退來臺後,校址初在宜蘭金六結營區,1965年(民國54年)遷至平鎮山仔頂,1969年(民國58年)「陸嘉案」成立陸軍通信兵訓練指揮部及通信兵學校。1971年(民國60年)12月奉命更名「陸軍通信電子學校」。1979年(民國68年)7月1日「崑崙案」實施後,部隊訓練權責轉移乃改編定名「陸軍通信電子學校」。2000年(民國89年)2月1日更名為「陸軍通信電子資訊學校」。依據2013年12月立法院三讀通過,12月11日總統公布之軍事教育條例修正之規定,陸軍通信電子資訊學校正式更名為陸軍通信電子資訊訓練中心,得授予學位或文憑。.

新!!: 北伐和陸軍通信電子資訊訓練中心 · 查看更多 »

陸游

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詩人、詞人。後人每以陸游為南宋詩人之冠。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是兩宋留诗作最多的诗人。 陸游曾經請求廢除凌遲,《请除凌迟刑》--:“肌肉已盡,而氣息未絕,肝心聯絡,而視明尤存。感傷致和,虧損仁政,實非聖世所宜遵”,但未被朝廷接受。.

新!!: 北伐和陸游 · 查看更多 »

虹口历史

虹口,因虹口港(昔称沙洪,其与黄浦江交汇处称洪口)而得名。现虹口地域约在公元6-8世纪成陆。上海开埠前,虹口地区除江湾镇、虹安镇、虹口镇等集镇外,多系农田渔村。境内以虬(旧)江为界,南属上海县,北属宝山县。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美国传教士在境南租地造屋。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辟美侨居留地。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划定美租界地域。是年八月,英美租界合并,改称英美公共租界。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三月虹口南部为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的主体部分。虹口以北地区仍分属上海县和宝山县。“八一三事变后,虹口沦为日本海军警备地区,由日本海军直接管辖。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政府建区,境内主要地域划为第十六区、十七区、十八区。民国36年(1947年),分别改称虹口区、北四川路区、提篮桥区。此三区加上后划入虹口的江湾镇形成现虹口区的主要部分。.

新!!: 北伐和虹口历史 · 查看更多 »

陈尔锡

尔锡,字壬林,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诗人、中国法学先驱及司法专家、国学大师及国学文化倡导者。 陈壬林出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湖南湘乡东岸坪人,家居“川眉屋场”。光绪十七年中乡试,保举前往日本留学。1910年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法律系,1912年任湖南司法次长。1927年晋任大理院民庭庭长。北伐后,棄官閑居,每日練就書法,工草书,尤好法于孙过庭、僧怀秀二家。陈尔锡本人是虔诚的佛教徒。.

新!!: 北伐和陈尔锡 · 查看更多 »

陈志达

志达(),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军事高级将领,陆军中将。别号达夫,浙江奉化人。.

新!!: 北伐和陈志达 · 查看更多 »

陈志良

志良又名陈之亮,(1908年1月22日-1961年),祖籍上海,1908年1月22日生于上海浦东其昌栈,1961年初病故。.

新!!: 北伐和陈志良 · 查看更多 »

陈嘉庚

陳嘉庚(閩南語:陳甲庚,白話字:Tân Kah-Kiⁿ, 英文名:Tan Kah Kee,),福建省興泉永道泉州府同安县明盛鄉仁德里(今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街道潯江社區)人,著名華人企業家,慈善家,革命家,閩南人,他的銷售網點遍佈東南亞各大城市以及香港、上海、廈門、廣州等地。他同時為華僑領袖,他與東南亞的華僑為國民黨抗清革命、北伐、抗日大多數資金提供者,组织「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動員南洋華僑踴躍捐款,購買救國公債,選送華僑司機回國,在滇緬公路運輸抗戰物資,為祖國的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只計陳嘉庚個人便捐出一百多架战斗机、一千多辆战车、百亿军火和救济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出資在多山的福建興建鹰厦鐵路,成為中國第一條由民間人士出資興建的鐵路。 陳嘉庚在國民黨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上提出「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提案,成為近代對漢奸定義的代表,因為得到閩籍華僑勢力的支持,國民黨主戰派勢力大增,動搖者亦不敢加入投降派。國共內戰期間陳嘉庚是毛澤東以及蔣介石爭相拉攏的對象,解放軍攻佔北平後,陳嘉庚曾以華僑首席代表身份參加首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激烈反對毛澤東沿用「中華民國」國名,最後討論後使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陳嘉庚亦非常重視教育事業,新加坡、香港、廣州、廈門、南洋以及中國大陸很多獎學金以及學校都是陳嘉庚捐獻的。.

新!!: 北伐和陈嘉庚 · 查看更多 »

陈公培

公培(),原名善基,曾用名吴明,湖南长沙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中国政治家。.

新!!: 北伐和陈公培 · 查看更多 »

陈瑶光

光(約1921年-2012年),浙江寧波人,是蔣中正和前妻陳潔如的養女。乳名「陪陪」,原名蔣瑤光。因是蔣和陳的養女,初姓蔣,後蔣和陳潔如分離後,隨母姓陳。.

新!!: 北伐和陈瑶光 · 查看更多 »

陈独秀

(),安徽省怀宁县十里铺(今属安庆市)人。字仲甫,家谱名庆同,科举名--生,留学日本时名由己,办《安徽俗话报》时名三爱,辛亥革命后始名陈独秀,办《每周评论》时名只眼,号实庵。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语言学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及首任总书记,中国托派的精神领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创办了著名白话文刊物《新青年》,也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 1921年作为总书记的他,反对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的大量金钱和鸦片(代替货币以方便在中国南方变现)援助,但反对无效。他于1927年7月被共产国际剥夺中共党内领导职务。1929年因中东路事件中苏正在中国东北开战,他反对当时中共提出的“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之后,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开始向托洛茨基主义靠拢,对斯大林主义进行了批判,并于1931年主持建立托派组织“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

新!!: 北伐和陈独秀 · 查看更多 »

陈长捷

长捷(),字介山,福建螺洲(今属福州)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北伐和陈长捷 · 查看更多 »

陈耀衢

耀衢(),民国时期旅暹侨领,生于广东省潮阳县华美村一户贫苦家庭。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仅15岁就过番到暹罗讨生活,数年后有所积蓄而创办一制冰厂,并与朋友参股合办金首饰公司。后成为泰京最有威望之一的企业家。于宣统元年(1909年),陈耀衢加入同盟会,后又转为国民党党员。其时陈耀衢为孙中山在泰国主要凑款的侨领,主要义举包括1921年他带所凑得的180万银元回国,1926年与马元利被暹罗华侨推为代表,携带筹集的巨款回国,送广州国民政府水上飞机一架,又代表旅暹潮阳华侨送飞机一架,还派来三名飞行员,包括后来在武汉会战空战表现出色的郭汉庭少将,来支持国民革命军北伐。 陈耀衢还非常重视教育,1920年在泰京创办中文学校醒民学校,同时还兼任黄瑰学校校董;并在家乡潮阳,出资创办界河中学、养正、桂山、笃光学校。1949年病逝于泰京。另外由于陈耀衢的国民党身份,其在大陆的子女情况都不是很好,如其大女儿陈筱卿土改在潮阳铜盂被逼死,其他人员甚至要靠乞讨为生。.

新!!: 北伐和陈耀衢 · 查看更多 »

陈陶遗

陶遗(),原名公瑶,更名剑虹,一名水,字止斋,一字卧子,别字淘夷、陶怡,号道一、天真道人,中国江苏省金山县松隐镇(今属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政治家。.

新!!: 北伐和陈陶遗 · 查看更多 »

陈昭礼

昭礼(1907年4月—1940年8月13日),又作陈照礼(罗明回忆录)、陈明(袁任远回忆),字希周,笔名陈导民,化名陈豪人、陈才、陈方(福州鼓楼档案馆资料)。福建闽侯人,中国共产党員。闽北起义、南宁兵变、和百色起义领导者,中共烈士。.

新!!: 北伐和陈昭礼 · 查看更多 »

柳元麟

柳元麟(1906年~1997年),中华民国军事人物,军事理论家,擅长游击战,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军衔。别名天风,浙江慈溪人。.

新!!: 北伐和柳元麟 · 查看更多 »

柴意新

柴意新(1898—1943),字澤高,號惹愚,原名柴永茂,出生于四川南充县建兴镇(今四川省南充市建兴镇)。.

新!!: 北伐和柴意新 · 查看更多 »

林伯渠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中国湖南省安福縣(今临澧縣)人,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和吴玉章并称为中共五老。.

新!!: 北伐和林伯渠 · 查看更多 »

林縣戰鬥

林縣戰鬥發生於1928年3月10日,交戰地點則是在中國豫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林縣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天門會信眾。.

新!!: 北伐和林縣戰鬥 · 查看更多 »

林真 (少将)

林真(),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軍海軍副參謀長(副兵团职),少将軍銜,因病逝世。 林真於北伐後中華民國的北平市出生,抗日戰爭開始後的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並參加八路军。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其中1961年8月晋升海军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74年4月30日,林真向海军呈报了《关于建造一批对海导弹火炮护卫舰的建议》,同年10月22日獲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把部队當時装备的杂、旧式护卫舰更新为053H型舰对舰导弹护卫舰。.

新!!: 北伐和林真 (少将) · 查看更多 »

李培基

李培基(),字涵礎,直隷省河間府献县人,中華民国军事、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李培基 · 查看更多 »

李升培

李升培(),字子栽,浙江吴兴人。魯迅全集·第十五卷,上海:魯迅全集出版社,1938年,第422頁中華民國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李升培 · 查看更多 »

李启汉

李启汉()原名李森,又名志生,字仙槎,湖南省江华县(今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镇朝阳村李家屋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工人运动领袖,香港海员大罢工及省港大罢工领导人。.

新!!: 北伐和李启汉 · 查看更多 »

李士珍

李士珍(1896年-1998年),字梦龙,号梦周,浙江省寧海縣(今屬寧波)人,中華民國陸軍中將,中國軍事政治人物,有“中國現代警察之父”和“民國警界梟雄”之稱,是中國現代警察建制及現代警察教育的奠基人。.

新!!: 北伐和李士珍 · 查看更多 »

李宗仁

李宗仁(),字德鄰,廣西桂林人,生於临桂西鄉村。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黨員。新桂系首领,曾任首任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 父親李培英是名教師,育有五子三女。李宗仁排行第二,幼年家貧務農,18歲入廣西陸軍小學。1910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支部,辛亥革命後陸軍小學改組,畢業於廣西陸軍速成學校。 李宗仁以實力軍人之姿,在廣州加入孫文陣營。後與白崇禧、黃紹竑合作,統一廣西,拥戴广州国民政府。國民革命軍北伐時,帶領廣西軍隊一路由湖南進攻至山海關。北伐以後十年期間,屢次發動和参與中原大戰、蔣桂戰爭等國民黨內戰,亦苦心經營廣西。抗日戰爭時,動員廣西將士抗日,指揮多次大戰,在台兒莊會戰中名震一時。 1948年中華民國行憲,經國民大會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1949年11月,當中國國民黨自陪都重慶撤退,代總統李沒有跟他們在一起;相反,李乘機到香港宣布會入醫院治療胃病。蔣介石復出接替李之出缺,開始帶領中國國民黨對抗共產主義。李在香港守侯兩週,之後和夫人郭德潔等家人一道出走美國。李並未赴台,1954年被彈劾罷職。後經瑞士回到中國大陸,1969年病逝於北京。 李宗仁是第二次國共內戰的兩岸分治前,首任也是唯一的中華民國副總統。.

新!!: 北伐和李宗仁 · 查看更多 »

李宗黄

李宗黃()字伯英,雲南省麗江府鶴慶州(今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人,中華民國政治家暨軍人。中國同盟會革命派人士、中國國民黨元老。國民政府地方行政專家,深入地參與了對地方制度的設計。.

新!!: 北伐和李宗黄 · 查看更多 »

李富春

李富春,字任之,男,湖南长沙人。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 李富春早年到法国勤工俭学,积极参加留法学生的革命活动。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参与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任中共江西省委代理书记、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红三军团政委,参与长征。到达陕北后,任陕甘宁省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东北军区副政委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国务院副总理等职。.

新!!: 北伐和李富春 · 查看更多 »

李书城

李书城(),字晓圆,又名筱垣。湖北省潜江县沱埠垸袁桥村。中国近代政治人物、军事家。.

新!!: 北伐和李书城 · 查看更多 »

李仲公

李仲公()原名李其荃,字仲芸,贵州省贵筑县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诗人、书法家。李芳,李仲公其人其事,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01期.

新!!: 北伐和李仲公 · 查看更多 »

李延年 (民国)

李延年(),字吉甫,中國大陸山东乐安(今山东广饶)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 1924年入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任排长,后累功升迁,北伐时任团长。1928年国民革命军整编后,任第2师副师长。1931年任总司令部直属攻城旅旅长,调往江西参加对中国工农红军的围剿。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后逐渐升任第十一军团军团长、34集团军总司令等职。1945年6月,被任命为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前往山东接受日军投降。国共内战中任第六兵团司令官,在淮海战役中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击败。 此后,李率部负责福建平潭的防御,后受驻军将领李天霞的欺骗,未战先逃。1949年9月,李在台北受审,因其参谋长孙鸣玉的伪证,被判处十年徒刑,一年后得到假释。 1974年11月17日,在臺北市病逝,享年七十歲。.

新!!: 北伐和李延年 (民国) · 查看更多 »

李品仙

李品仙(),廣西省梧州府蒼梧縣人,字鶴齡。新桂系将领,中华民国陆军二級上將。萧棟梁「李品仙」早年參加辛亥武昌起義和北伐戰爭。.

新!!: 北伐和李品仙 · 查看更多 »

李玉階

李玉階(),名鼎年,字玉階,道號極初,自號涵靜老人,生於江蘇蘇州,祖籍江蘇武進,中華民國政治人物與宗教人物,前中國國民黨黨員,曾主持《自立晚報》,為天帝教創始者。.

新!!: 北伐和李玉階 · 查看更多 »

李祖夔

李祖夔,旧上海著名金融实业家、政治人物、社会活动家和收藏家。曾任上海县知事兼沪海道尹和多家家族企业的要职。小港李家人。.

新!!: 北伐和李祖夔 · 查看更多 »

李福林

李福林(),字登同,中国广东廣州海珠區大塘村(原番禺縣大塘鄉)人。曾任建國粵軍第三軍軍長,第五軍軍長,兼任廣東全省警務處長、廣東全省民團統率處督辦、廣州市市政廳廳長、廣州市市長等職。.

新!!: 北伐和李福林 · 查看更多 »

李竟容

李竟容()字小蒼(又作曉滄),直隶贊皇人,中华民国军事及政治人物。劉紹唐,民國人物小傳10,傳記文學出版社,1975年.

新!!: 北伐和李竟容 · 查看更多 »

李煜堂

李煜堂(,又名文奎),原籍廣東省新寧縣(今台山市)。 同盟會李自重之父親。 李煜堂是廣東實業家、香港富商、廣東實業集團董事。在1902年,先後創立多間保險公司:聯益、康年,聯泰、羊城、聯保等,分店遍佈中國口岸及南洋諸島。民國前六年秋,李煜堂曾經集資及贊助《中國日報》,渡過難關。.

新!!: 北伐和李煜堂 · 查看更多 »

李韶九

李韶九(),又名李柏成,中国湖南嘉禾县北街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富田事變的引發者。 李韶九父亲是“嘉禾城里的流氓头子之一”,“从小跟父亲染上了许多不良习惯,在中学读书时,因胡作非为被开除学籍……”,中學未畢業即從軍,進入国民革命军第6军第54团,1927年参加北伐,隨隊往江西南昌,驻南昌市内匡庐中学。是年8月1日凌晨,中國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李韶九被俘,後隨共軍至廣東東江,不久被派往江西安源。黃克誠的好友何篤才曾指出:“李韶九这个人,品质很坏,就是因为会顺从,骗取了信任,因而受到重用,被赋予很大的权力。”劉作撫則指出李韶九在紅三軍一縱政委任內跋扈異常,大部分人不滿意他,李在軍隊出發前的訓話非常的勇敢,作戰則畏懼怕死。 1930年任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長兼肅反委員會主席。同年,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发动以肃清AB团、改组派、第三党等为目地的肃反运动。12月3日,毛澤東指示李韶九:“捕捉李白芳等並嚴搜贛西南的反革命線索,給以全部撲滅”。12月5日,李韶九、古柏等人在富陽逮捕中共江西省行委常委段良弼、省行委代理秘书长李白芳、红二十军政治部主任謝漢昌、省行委常委兼军事部长金萬邦、省苏维埃政府秘书长马铭、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周冕等人,将其尽行捆绑禁闭,當晚處於重刑,“手指折断,满身烧烂行动不得”,12月8日,李白芳、马铭、周冕的妻子来看被拘押中的丈夫,也被抓起来,並施以酷刑,“用地雷公打手,香火烧身,烧阴户,用小刀割乳……”,在嚴刑拷打後,獲其他AB團成員的口供。10日夜,李韶九下令槍斃17人,後來又處決7人。李韶九在审问紅二十軍政治部主任謝漢昌时,逼供出紅二十軍174團政委劉敵等人也是AB团。11日上午,劉敵被召回東固,随即被李韶九召去问话。劉敵與李是湖南同鄉並相識,且早知李的為人,自知危在旦夕。12月12日劉敵與營長張興和政委梁貽等率部隊包圍富田,扣留李韶九及數名士兵,並释放段良弼、金万邦等人,提出“打倒毛澤東,擁護朱、彭、黃”的口號,史稱“富田事變”,這之前省行委省苏两机关及政治保安队“共破坏AB团一百二十多名,要犯几十名。” 在“富田事變”爆發之後,劉敵寫信給中共中央指出:“李韶九是素來觀念不正確,無產階級意識很少的一個慣用卑鄙手腕製造糾紛的人。”1931年4月上旬,由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组成的中共中央“三人团”来到江西苏区。三人推翻项英对富田事变的处理决定,把事变定性为“AB团领导的反革命暴动”。于是李韶九重获重用,4月下旬被任命为中共政治保卫局江西分局局长。不久,各地的反AB團運動被掀起了新高潮,富田事变领导人刘敌、谢汉昌、李白芳、丛允中等皆遭到处死的命運。李韶九在毛澤東授意下,對紅二十軍進行報復,审讯的手法更变本加厉,“捆着双手吊起,人身悬空,用牛尾竹扫子去打,如仍坚持不供的,则用香火或洋油烧身,甚至有用洋钉将手钉在桌上,用篾片插入指甲内。”劉鐵超、劉敵、曾炳春、李伯芳等先後被殺,前前後後共有7萬多人先後被殺。1931年12月,周恩来就任苏区中央局书记,在赣南对肃AB团的“扩大化”进行了严厉批评,对李韶九进行了处罚,“留党察看六个月的处分,派到下层去做群众工作”。1931年7、8月间,一说李韶九因赣南特委书记陈毅抓AB团不力,多次进行威吓,以致陈毅新婚的妻子自杀。1932年6月任红军总司令部秘书长。1935年犧牲,死因不明,一說是被陳毅槍斃。.

新!!: 北伐和李韶九 · 查看更多 »

李谦 (民国)

李谦(),原名李隆光,又名李刚,号仲武。湖南醴陵人,中国共产党党员,黄埔军校一期生。.

新!!: 北伐和李谦 (民国) · 查看更多 »

李鴻 (民國)

李鴻(),原名李鳳藻,字健飛,生於中國湖南湘陰縣,中華民國陸軍中將,曾任中華民國陸軍38師師長,新七軍軍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獲得盟軍統帥小羅斯福的頒發的銀星勳章,有「東方蒙哥馬利」的美稱。因為身為孫立人的下屬,在李鴻匪諜案中,遭軍情單位誣陷為匪諜,遭監禁十幾年。蔣中正過世後,雖被台灣當局釋放,之後鬱鬱以終。.

新!!: 北伐和李鴻 (民國) · 查看更多 »

李虎臣

李虎臣(),原名秉信,字实生,后改名云龙,字虎臣,以字行。陕西临潼房村(今属西安市阎良区) 人。原为刀客,后来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北伐和李虎臣 · 查看更多 »

李楚离

李楚离(),河北元氏县人,中国共产党政治人物。 李楚离于1924年考入国立西北大学,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1926年参加北伐,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红一军团红二师辎重队队长、烟台芝罘军官学校政治指导员、特支书记,中共河北省委交通科科长,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党团书记等职。抗日战争期间领导了冀东抗日大暴动,此后任冀热察区党委冀东分委书记、十三地委书记兼十三军分区政委,冀热边特委及冀热辽区党委副书记、军区副政委。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出任中共冀东区党委书记兼冀东军区政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任中共广西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 1951年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人民政府人事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中被捕入狱。文革结束后平反,后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中组部顾问、中顾委委员等职。 他还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十四大、十五大特邀代表,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至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2000年10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新!!: 北伐和李楚离 · 查看更多 »

李漢魂

李漢魂(),字伯豪,中国廣東吳川市中山鎮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參加北伐、抗日戰爭。抗日戰爭時任戰時廣東省政府主席6年。抗戰以後,於蔣介石下野後曾一度於廣州任何應欽內閣、閻錫山內閣內政部長。1949年後赴美國,至1987年病逝紐約。.

新!!: 北伐和李漢魂 · 查看更多 »

李濟深

李济深(),广西苍梧人,字任潮。原籍江苏。中华民国国民党军人,政治家。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曾于黄埔军校任教,北伐期间支持蒋中正的四一二事件,之后又多次反蒋,曾于福建事变时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任政府主席。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響應中國共產黨一致抗日之號召,反對國民政府之反共政策。抗战胜利后脱离蒋中正之中国国民党。1948年發起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新!!: 北伐和李濟深 · 查看更多 »

李木菴

李木菴(),原名振堃,字典武,又名李清泉,化名何樊木,湖南省桂阳县正和乡八栋新屋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学家。.

新!!: 北伐和李木菴 · 查看更多 »

李明瑞

李明瑞(),原名李瑾瑞,号裕生。中国广西北流人,桂系军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

新!!: 北伐和李明瑞 · 查看更多 »

李昭亮

李昭亮,字晦之,北宋潞州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 李昭亮是李继隆的儿子,宋太宗明德李皇后侄。李昭亮四岁即为东头供奉官,皇帝准他出入宫禁。父李继隆北伐时,他持诏到军中,询问军情方略和营阵众寡,虽然年少,回京上奏称旨。历任西上閤门使,潞州兵马钤辖,高州刺史知代州、贺州、成州团练使、宁州防御使,官至并州、代州路副总管,守代州,升至真定路都总管。保州兵变,他“从轻骑数十人,不持甲盾弓矢”招抚了保州叛兵。后为殿前副都指挥使,时将士多因循纵弛,他严肃军纪。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徙判定州,改任天平军节度使,彰信节度使、泰宁军节度使。李昭亮为人温和平易,通晓军中之事,有为官至才,善用僚属,统宿卫,多有建树。因年老多病请还京师,終官昭德军节度使。卒,赠中书令,谥良僖。.

新!!: 北伐和李昭亮 · 查看更多 »

李景林

李景林(),字芳宸(又作芳岑),直隶省冀州棗強縣恩察鎮人,清朝及中华民國军事將領,武術家。竇希彦「李景林.

新!!: 北伐和李景林 · 查看更多 »

杨度

杨度(),生于湖南湘潭縣姜畲石塘村,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释虎。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人,政治活動家。先后投身截然对立的政治派别,颇具争议。.

新!!: 北伐和杨度 · 查看更多 »

杨白冰

杨白冰(原名杨尚正,),原籍四川省潼南县双江镇(今属重庆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最后一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秘书长。前国家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之弟。 杨白冰早年曾就读于陕北公学,加入八路军,毕业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是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十三届五中全会增补),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85年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代表,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特邀代表。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杨白冰曾主持中共中央军委工作,担任过中央军委秘书长兼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政委等职。.

新!!: 北伐和杨白冰 · 查看更多 »

杨达 (中共烈士)

杨达(),原名先达,字闻非,四川彭州蒙阳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伐时期朱德的参谋长兼秘书。.

新!!: 北伐和杨达 (中共烈士) · 查看更多 »

杨锦昱

杨锦昱()湖北崇阳人吴忠亚,我策反了杨锦煜、胡武,武汉文史资料2009年Z1期 ,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杨锦昱 · 查看更多 »

杨逸棠

杨逸棠(),广东梅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家。 早年参加1926年省港大罢工,后随军参加北伐。曾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广东省工作委员会主任。1949年9月出席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历任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办公厅副主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中央联络工作委员会主任等。1982年2月24日逝世。.

新!!: 北伐和杨逸棠 · 查看更多 »

杨池生

杨池生()云南石屏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北伐和杨池生 · 查看更多 »

杭州戰鬥

杭州戰鬥發生於1927年2月16日-19日,地點則是在中國浙東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杭州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杭州戰鬥 · 查看更多 »

東昌道

東昌道,中华民国初期设置的道,属山东省。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奉系军阀、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废除袁世凯时代设置的山东四道(济南道、济宁道、东临道,胶东道),将山东省分为十一道。東昌道由东临道分置,道尹驻聊城县(今山东省聊城市)。辖聊城县、堂邑县、博平县、茌平县、清平县、莘县、冠县、馆陶县、高唐县、丘县、阳谷县、寿张县等12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後废。日伪时期又设東昌道。.

新!!: 北伐和東昌道 · 查看更多 »

東海道 (中華民國)

東海道,中华民国初期设置的道,属山东省。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奉系军阀、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废除袁世凯时代设置的山东四道(济南道、济宁道、东临道,胶东道),将山东省分为十一道。東海道由胶东道分置,道尹驻福山县(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辖福山县、蓬莱县、黄县、栖霞县、招远县、莱阳县、牟平县、文登县、荣成县、海阳县等10县。辖境相当今山东烟台市、威海市等地。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後废。.

新!!: 北伐和東海道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松口戰鬥

松口戰鬥發生於1926年10月10日-13日,地點則是在中國粵東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松口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松口戰鬥 · 查看更多 »

杜鍚珪

杜鍚珪(),字慎丞、慎臣,号石鍾,福建省福州府闽侯县(今福州市区)人。中华民国海军将领、政治家。.

新!!: 北伐和杜鍚珪 · 查看更多 »

格里曆

格里曆(Calendarium Gregorianum,又译、國瑞曆、額我略曆、格列高利曆、格里高利曆、葛瑞格里曆、格列高曆,也稱基督曆),是由意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里利乌斯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曆法,由罗马大公教会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公曆是阳曆的一種,於1912年在中國引進採用,因农历等中国传统历法是陰陽曆,故公历在中文中又稱阳历、西历、新历、公历。格里曆與儒略曆一樣,格里曆也是每四年在2月底置一閏日,但格里曆特別規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紀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設閏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曆僅有97個閏年,比儒略曆減少3個閏年 。 格里曆的曆年平均长度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归年的365.242199074日,即約每3300年誤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點回歸年的365.24237日,即約每8000年誤差一日;而儒略曆的曆年為365.25日,約每128年就誤差一日。到1582年時,儒略曆的春分日(3月21日)與地球公轉到春分點的實際時間已相差10天。因此,格里曆開始實行時,將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為格里曆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刪除,但原星期的週期保持不變。格里曆的紀年沿用儒略曆,自傳統的耶穌誕生年開始,稱為「公元」,亦稱「西元」。.

新!!: 北伐和格里曆 · 查看更多 »

桐盧戰鬥

桐盧戰鬥發生於1927年2月11日-16日,地點則是在中國浙東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桐盧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桐盧戰鬥 · 查看更多 »

桂平市

桂平市(邮政式拼音:Kweiping)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是贵港市下辖的县级市;桂平西与贵港市区,东与贵港市平南相邻,南北分别于玉林市和来宾市相连。太平天国不少主要將領均來自桂平。.

新!!: 北伐和桂平市 · 查看更多 »

桓温

桓溫(),字元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縣龍亢鎮)人。東晉重要將領及權臣、軍事家,譙國桓氏代表人物。官至大司馬、錄尚書事。宣城內史桓彝長子,因領兵消滅成漢而聲名大盛,又曾三次領導北伐,掌握朝政並曾操縱廢立,更有意奪取帝位,但終因最後一次北伐大敗而令聲望受損,受制於朝中王氏和謝氏勢力而未能如願。死前欲得九錫亦因謝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時也未能實現。因桓溫獲賜諡號宣武,故《世說新語》稱其為「桓宣武」。其子桓玄後來一度篡奪東晉帝位而建立桓楚,追尊桓溫為「楚宣武帝」。.

新!!: 北伐和桓温 · 查看更多 »

梁 (南朝)

梁(502年-557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由南齐宗室蕭衍称帝,改國號為梁,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以蕭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国号为梁。因为皇帝姓萧,又称萧梁。.

新!!: 北伐和梁 (南朝) · 查看更多 »

梁培璜

梁培璜()字太璞,河南光山人。中华民国陆军中将,晋绥军高级将领。.

新!!: 北伐和梁培璜 · 查看更多 »

梁容若

梁容若(),生於大清帝國河北省行唐縣(今中國河北省靈壽縣),文學家。.

新!!: 北伐和梁容若 · 查看更多 »

梁上棟

梁上栋()字次楣,山西崞县(今定襄县)北社村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郭汾阳,孙中山先生曾寄予厚望的梁上栋,沧桑2001(04),第32-33页山西通志:人物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新!!: 北伐和梁上棟 · 查看更多 »

梁圖戰鬥

梁圖戰鬥發生於1927年5月11日-16日,地點則是在中國皖東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梁圖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梁圖戰鬥 · 查看更多 »

梁華盛

梁華盛 ,廣東省高州府茂名縣人。中華民國陸軍中將。.

新!!: 北伐和梁華盛 · 查看更多 »

梁鴻志

梁鴻志(),汉奸。字眾異,晚号遇叟,福建長樂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日本扶助成立的傀儡政权“中華民國維新政府”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二戰後因漢奸罪被處決。.

新!!: 北伐和梁鴻志 · 查看更多 »

梁钟汉

梁鐘漢(),字瑞堂,湖北汉川马口镇人。中国民主革命家。.

新!!: 北伐和梁钟汉 · 查看更多 »

梅龚彬

梅龚彬(),字电龙,号剑文,湖北黄梅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委员。.

新!!: 北伐和梅龚彬 · 查看更多 »

梅鋗 (秦)

梅鋗(),中國秦末漢初人,長沙王吳芮部將。.

新!!: 北伐和梅鋗 (秦) · 查看更多 »

棲霞山戰鬥

棲霞山戰鬥發生於1927年8月20日-27日,地點則是在中國南京東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棲霞山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棲霞山戰鬥 · 查看更多 »

楊如軒

杨如轩()字夷斋,云南省宾川县平川乡盘谷村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北伐和楊如軒 · 查看更多 »

楊伯濤

杨伯涛(),侗族,湖南省芷江县人,中国近代军事将领。 早年参加北伐,投黔军王天培第十军教导团。1927年,担任第六军第十九师排长。后考入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第七期。1935年,考入南京陆军大学第十四期。1939年2月,担任九十四军一八五师五五三团团长,与日军在宜昌前线作战。1940年,参加枣宜会战。1943年,担任八十六军参谋长,参加鄂西战役。之后参与常德会战。1945年5月,带兵在雪峰山战役奇袭制胜,成功控制芷江机场,后率部自溆浦南下,收复山门市,截断日军后方并成功围困日军。1948年7月,接替胡琏任整编十一师师长。1949年10月,任国军第十八军军长。同年12月,在淮海战役中被俘,1959年获特赦,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新!!: 北伐和楊伯濤 · 查看更多 »

楊績蓀

杨绩荪(),衡阳城江东岸人,高祖杨健,官至湖北巡抚。杨绩荪早年留学日本,学成后回国。1926年,唐生智在衡阳起义,参加北伐,杨绩荪被委聘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部机要秘书。1932年发生宁桂战争,李宗仁败退广西,杨绩荪不愿随李入桂,被湖南省主席何健录用,先后被任命为宁乡、宝庆两县县长。抗日战争时期,杨绩荪任第二十一集团军政训处少将处长,1942年任第五战区司令部政训处长,1945年任安徽省党部书记,后调任芜湖专区行政专员兼保安司令。1949年4月任湖南省政府秘书长,7月调回衡阳任华中长官公署政务委员会秘书长,衡阳解放前夕离衡入桂。1949年冬,杨绩荪到台湾,任行政院参议,后任中兴大学文学院国文教授,研究詞學,1965年病逝于台北。.

新!!: 北伐和楊績蓀 · 查看更多 »

楚義帝

楚義帝(?),芈姓,熊氏,名心,是秦朝末年的政治人物、楚國的宗室,楚懷王之孫,後受原楚國貴族項梁、項羽擁立,成為反秦的起義軍領袖之一,襲用祖父熊槐的稱號楚懷王,故史家為了區別,多稱之楚後懷王、後楚懷王、楚懷王心等;前206年項羽命英布將義帝刺殺。.

新!!: 北伐和楚義帝 · 查看更多 »

楊杰 (大理)

-- 楊--(),字耿先,白族,生於雲南省大理縣(今云南省大理市),國軍陸軍中將加上將銜,中国军事家。.

新!!: 北伐和楊杰 (大理) · 查看更多 »

樊鍾秀

樊钟秀()原名全有,改钟秀,字醒民。河南省宝丰县夏庄(今属河南省平顶山市石龙区)人。中华民国军事人物,中原大戰參加馮玉祥陣營,任第八方面军總司令,與蔣介石對抗,被空襲,陣亡。.

新!!: 北伐和樊鍾秀 · 查看更多 »

樟樹戰鬥

樟樹戰鬥發生於1926年10月3-6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贛西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樟樹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贛二師與粵軍。.

新!!: 北伐和樟樹戰鬥 · 查看更多 »

欧阳钦

欧阳钦(),字惟亮,曾名杨清、杨文渊。湖南宁乡县石家湾人。中国共产党官员。.

新!!: 北伐和欧阳钦 · 查看更多 »

正定戰鬥

正定戰鬥發生於1927年10月1日,交戰地點則是在中國冀西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正定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正定戰鬥 · 查看更多 »

武定道

武定道,中华民国初期设置的道,属山东省。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奉系军阀、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废除袁世凯时代设置的山东四道(济南道、济宁道、东临道,胶东道),将山东省分为十一道。武定道由济南道分置,道尹驻惠民县(今山东省惠民县)。辖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滨县、利津县、乐陵县、霑化县、蒲台县、商河县、青城县等10县。辖境相当今山东滨州市、东营市、商河县、高青县、乐陵市等地。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後废。日伪时期又设武定道。.

新!!: 北伐和武定道 · 查看更多 »

武汉大学校史

武汉大学历史,办学源头可以追溯到清末1893年建立的自强学堂,也有观点认为,武汉大学近代前身可以追溯到清末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葛寅亮创办的江汉书院。 1913年为六大国立高师之一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4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于1928年正式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更名为武汉大学,2000年8月2日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新!!: 北伐和武汉大学校史 · 查看更多 »

武昌佛学院

武昌佛学院是一所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289号洪山宝通禅寺内的佛教院校。.

新!!: 北伐和武昌佛学院 · 查看更多 »

武昌区

武昌区是中國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个市辖区,人口为113.7万人(2008年末),是原武昌市的主体部分。当地人的习惯将武汉市长江以南的市区部分统称武昌,包括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三个行政区划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昌区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人大以及湖北省政协等省级国家机关驻地。.

新!!: 北伐和武昌区 · 查看更多 »

武昌戰鬥

武昌戰鬥發生於1926年9月2日-10月10日,地點則是在中國鄂武漢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武昌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吳佩孚部隊。.

新!!: 北伐和武昌戰鬥 · 查看更多 »

殷永澗戰鬥

殷永澗戰鬥發生於1927年11月8日,交戰地點則是在中國皖東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殷永澗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殷永澗戰鬥 · 查看更多 »

段锡朋

段锡朋()字书贻,江西永新人。1919年“五四运动”领袖、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首任主席。.

新!!: 北伐和段锡朋 · 查看更多 »

毛庆祥

毛庆祥(1898年—1993年),中华民国军事要人,曾长期服务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是情报和密码破译专家。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军衔。浙江奉化人。.

新!!: 北伐和毛庆祥 · 查看更多 »

毛思诚

毛思诚(1873年-1940年),民國政要,蔣中正的早期啟蒙老師和機要秘書,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軍銜。黃埔軍校校史研究的第一人,也被稱為《蒋介石日记》研究第一人。原名裕称,字彩宇,号勉庐,浙江奉化人。工文能诗擅書法。.

新!!: 北伐和毛思诚 · 查看更多 »

毛景彪

毛景彪 (),民国军事人物。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军衔。字嘯風,别号玉泉,浙江奉化人。.

新!!: 北伐和毛景彪 · 查看更多 »

永定戰鬥

永定戰鬥發生於1926年10月9日-10日,地點則是在中國閩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永定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永定戰鬥 · 查看更多 »

永乐盛世

永乐盛世是明朝明成祖朱棣統治时期(1402-1424)所出現的盛世,而明成祖统治期间以永乐作為年號。.

新!!: 北伐和永乐盛世 · 查看更多 »

永修戰鬥

永修戰鬥發生於1926年10月5日-9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贛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永修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蘇十師鄧如琢部。.

新!!: 北伐和永修戰鬥 · 查看更多 »

民兵

民兵(Militia)或武裝民兵相對於現役或者是後備軍人,泛指一個國家當中具備最基礎的作戰能力的人民。這些人民可能已經自軍中退役,或者是受過簡單到完整的軍事訓練,至少會操作各式輕型槍支類的武器進行作戰。 民兵可能出現的場合包括作為一個國家的輔助或者是後備補充兵力,也可能是在內戰的場合出現在反對政府的武裝力量當中,或者是在和平時期民間自己組織的武裝力量。民兵多半有固定的工作或者是職業,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組織起來執行戰鬥或者是相關的支援任務。 在歷史上民兵參與戰爭或者是衝突的機會非常多,無論是在傳統正規軍隊作戰的場合,或者是作為游擊戰的武裝力量。包括美国独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戰、越戰、蘇聯入侵阿富汗時期,以及在非洲許多內戰當中,民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美国允許人民擁有槍枝的權利也與美國獨立戰爭的民兵有很大關聯(參見: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

新!!: 北伐和民兵 · 查看更多 »

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

《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是研究蒋介石的权威著作。是系统研究蒋介石的第一部专著。是研究蒋介石早年、中年的重要资料。毛思诚编撰 。.

新!!: 北伐和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 · 查看更多 »

江定仙

江定仙(),中國音乐教育家、学院派作曲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也曾擔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通過融合中國民樂和西方音樂的技法,為許多中國民樂譜曲,推動了中國民樂的發展。.

新!!: 北伐和江定仙 · 查看更多 »

江亢虎

江亢虎(),原名绍铨,号洪水、亢庐,祖籍安徽省旌德县江村,生于江西省广信府弋阳县陶湾。中国早期社会主义思想传播者,中国社会党创始人,后担任汪精卫政权的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副院长等职。.

新!!: 北伐和江亢虎 · 查看更多 »

江西省議會

江西省議會,是自民國元年(1912年)2月1日由江西諮議局改立為江西臨時議會為始,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北伐軍進駐江西為終的這段時期中,江西地區的最高的民意機構。.

新!!: 北伐和江西省議會 · 查看更多 »

江西法政專門學校

私立江西法政專門學校 (1911年-1933年),為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後,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初期民间成立的学校之一。有鑑於清朝政治腐敗衰微,江西同鄉留日學生發起集資創辦,以教育鄉民。.

新!!: 北伐和江西法政專門學校 · 查看更多 »

江辛

江辛(),原名绍录、绍翰,字士屏、是坪,号疆园,安徽旌德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教育家。.

新!!: 北伐和江辛 · 查看更多 »

江浙财团

江浙财团,又称江浙财阀 《江浙财阀与国民政府》,ISBN:7310000382,小科布尔 著 ,是清朝末年民国时期中国最大的金融实业集团。江浙财团以上海为最主要活动基地,成员中多为浙江和江苏籍贯的实业家与金融家。大银行和大企业资本集团是江浙财团的特点。宁波商帮是江浙财团的中坚。江浙财团是中国在清朝末年开阜和民国初年中国本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产物。.

新!!: 北伐和江浙财团 · 查看更多 »

汨羅江追擊戰鬥

汨羅江追擊戰鬥發生於1926年8月19日-22日,地點則是在中國湘東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汨羅江追擊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桂軍韓彩鳳部。.

新!!: 北伐和汨羅江追擊戰鬥 · 查看更多 »

汀洲長汀戰鬥

汀洲長汀戰鬥發生於1926年10月28日-29日,地點則是在中國閩西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汀洲長汀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汀洲長汀戰鬥 · 查看更多 »

沪宁铁路

沪宁铁路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国直轄市上海市通往江苏省省会南京市的曾经的一条铁路。東接滬杭鐵路,西接津浦鐵路、寧銅鐵路等。在1928年至1949年因南京是中华民国首都,曾被稱為「京滬鐵路」。沪宁铁路由上海站起至南京西站全长307公里。是上海通往北方各省之交通幹線。沪宁铁路現為京滬鐵路的一段,线路自2007年起併入京滬線后改称“京滬铁路滬寧段”。目前已经建成设计时速达350KM/H的滬寧城际鐵路,以及京沪高速铁路沪宁段,以缓解京滬铁路滬寧段运输压力。.

新!!: 北伐和沪宁铁路 · 查看更多 »

沭阳郡

沭阳郡,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郡。 东魏武定七年(549年),东魏占淮北。同年,改僮阳郡为沭阳郡。领下城县、临渣县、怀文县、服武县四县。南陈太建五年(573年),北伐,攻取沭阳郡,将下城、临渣、服武并入怀文县。北周建德七年(578年),改怀文县为沭阳县。隋朝开皇年间,废沭阳郡,沭阳县治迁入郡治。故城即今江苏省沭阳城区。.

新!!: 北伐和沭阳郡 · 查看更多 »

河曲戰鬥

河曲戰鬥發生於1927年1月16日-1月23日,交戰地點則是在中國晉西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鐵角嶺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河曲戰鬥 · 查看更多 »

沈發藻

沈發藻(),字思魯,生於江西省大庾縣(今大余),是早年隨孫中山的江西起義志士賴天球的外甥。自幼受其舅舅賴天球的薰陶,既有立志報國的遠大志向,1921年在舅舅鼓勵下毅然投考黃埔陸軍軍官學校,開始從軍報國的革命軍人生涯。歷經東征與北伐,日本侵華戰爭時是國民革命軍的主力戰將,前後參與一二八淞滬會戰、上海會戰、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豫中會戰及長衡會戰,為誓死忠貞黨國的一代抗日名將。 出版有 《沈發藻先生事略》 《沈發藻將軍紀念集》《民國人物小傳:沈發藻〈傳記文學〉第35卷第5期》.

新!!: 北伐和沈發藻 · 查看更多 »

沈阳市

沈阳市,简称--,旧称奉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省会及最大城市,中国东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以及经济、金融、文化、交通、信息和商贸中心,副省级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沈阳位于东北平原南缘,南连辽东半岛,北依长白山麓,位处环渤海经济圈之内,是中国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连接朝鲜半岛的重要枢纽。沈阳市现辖十区一市两县,总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常住人口829.2万,按城镇人口计算,是东北地区的最大城市。2017年7月14日,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沈阳由原来的“东北地区中心城市”调整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联合国的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沈阳市教育指数得分达到了中国大陆最高分,是唯一超过0.8的城市。沈阳市的人类发展指数在全国排名第四位。 沈阳历史悠久,是国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沈阳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是有7200多年历史的新乐遗址。沈阳于汉代建侯城,经辽金元明历朝增筑,逐渐发展为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于此。其继承人清太宗皇太极对沈阳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将其命名为天眷盛京,简称盛京(z)。清朝入关后,沈阳转型为清朝的陪都直至民国。民国时期,沈阳的城市建设规模曾位居亚洲前列,并发展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中心。.

新!!: 北伐和沈阳市 · 查看更多 »

泰安道 (山东)

泰安道,中华民国初期设置的道,属山东省。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奉系军阀、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废除袁世凯时代设置的山东四道(济南道、济宁道、东临道,胶东道),将山东省分为十一道。泰安道由济南道分置,道尹驻泰安县(今山东省泰安市)。辖泰安县、肥城县、新泰县、莱芜县、东平县、东阿县、平阴县等7县。辖境相当今山东泰安市(宁阳县除外)、莱芜市全境和东阿县、平阴县、梁山县等地。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後废。日伪时期又设泰安道。.

新!!: 北伐和泰安道 (山东) · 查看更多 »

泗阳县

泗阳县位于中国江苏省北部,是宿迁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淮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沿大运河城镇轴交叉辐射区,被称为“泗水古国”、“意杨之乡”,有“平原林海,世外桃源”之美誉,是江苏省四个“书香之县”之一。.

新!!: 北伐和泗阳县 · 查看更多 »

洛陽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洛陽戰鬥發生於1926年5月21日-26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豫西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洛陽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洛陽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 查看更多 »

涿州戰鬥

涿州戰鬥發生於1927年10月11日-17年2月7日,地點則是在中國冀西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涿州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涿州戰鬥 · 查看更多 »

涂公遂

涂公遂()族名源道,学名士渊,圣名约瑟。江西省修水县义宁镇坪田村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涂公遂 · 查看更多 »

淥田龍家灣戰鬥

淥田龍家灣戰鬥發生於1926年6月2-5日,地點則是在中國湘南。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鬥之一。交戰的兩方,一方為北伐軍八軍卅九團、第四軍,另一方則為贛軍謝文秉部。.

新!!: 北伐和淥田龍家灣戰鬥 · 查看更多 »

淮河附近戰鬥

淮河附近戰鬥發生於1927年8月5日-13日,地點則是在中國皖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淮河附近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淮河附近戰鬥 · 查看更多 »

淄青道

淄青道,中华民国初期设置的道,属山东省。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奉系军阀、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废除袁世凯时代设置的山东四道(济南道、济宁道、东临道,胶东道),将山东省分为十一道。淄青道由胶东道分置,道尹驻益都县(今山东省青州市)。辖益都县、博山县、临淄县、博兴县、高宛县、广饶县、寿光县、昌乐县、临朐县等9县。辖境相当今山东潍坊市、淄博市大部,广饶县、博兴县等地。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後废。.

新!!: 北伐和淄青道 · 查看更多 »

測量學校

測量學校,为清末民初,因軍事需求,按照,曾一省一校設立,考評合格後,方賦予測量師證書,後因戰亂、國家財政及科技日新月益等因素,不再以大量人力方式作業。因此,其人力需求減少,學校數目日減。 民国2年(1913)2月24日中华民国大总统批准颁布《各省陆军测量学校章程》。章程规定.

新!!: 北伐和測量學校 · 查看更多 »

清江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清江戰鬥發生於1926年9月19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贛西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清江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中央一師。.

新!!: 北伐和清江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 查看更多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湖南省农民运动进行分析的重要著作,首次发表于1927年3月的《战士》周刊第三十期 (见右下图)。.

新!!: 北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查看更多 »

湖北新軍

湖北新軍為張之洞於湖北訓練的“新式”軍隊。.

新!!: 北伐和湖北新軍 · 查看更多 »

滁縣戰鬥

滁縣戰鬥發生於1927年5月15日-19日,地點則是在中國皖東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滁縣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滁縣戰鬥 · 查看更多 »

滇系軍閥

滇系軍閥,為民國初期南方軍閥之一,代表人物有唐繼堯及龍雲,其勢力範圍為雲南及部分貴州、四川地區。 西南地区军阀派系之一。以唐继尧为首的滇军集团,占有云南、贵州两省。滇军源于清末新军第十九镇,辛亥革命后转为维护共和的力量,军权为蔡锷、唐继尧等所掌握。1913年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进北京,唐继尧继任云南都督兼民政长,逐渐掌握滇军的实力和全省的统治权。护国战争后期,唐继尧大量扩充军队,除统治云南,控制贵州外,并把滇军派入四川,占领地盘,掠夺财富。1917年4月至8月间,曾与川军刘存厚部在成都和资阳、内江等地多次发生争夺战。 1917年7月,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后,拒绝恢复国会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揭起护法旗帜,唐继尧利用"护法"之名,实行扩张,将滇军改组为"靖国军",自任总司令。12月间同黔军袁祖铭部和川军熊克武部联合,任"川滇黔靖国联军" 总司令。次年 2月所属部队进入成都,再次控制四川。与此同时,陕西、湖南、福建等省部分军事首领,亦以"靖国"相号召,唐继尧以川、滇、黔、鄂、豫、陕、湘、闽八省联军总司令自命,使滇系军阀的声威达到了顶点。 1918年滇系、旧桂系勾结直系军阀,破坏护法军的北伐计划,并改组广州护法军政府,迫孙中山离广东。 1921年2月唐继尧因驻川滇军第一军军长顾品珍倒戈,被迫流落香港。次年春,他收买旧部和云南土匪偷袭并击毙顾品珍,回至昆明重掌军政大权。顾品珍所部滇军大部分在张开儒率领下经贵州入广西,后来由杨希闵带领,入广东参加驱逐陈炯明。但他们抢占地盘,截留税收,压榨人民。最后与唐继尧等军阀勾结,企图夺取广州革命政权。1925年6月发动叛乱,被广东革命军队消灭。 唐继尧回云南后标榜"民治",组织"民治党";又派兵入贵州,进行军事控制和经济掠夺,并谋求向其他省份扩张。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企图推翻广州国民政府,攻占两广地盘,但被崛起的新桂系李宗仁等击败,没有得逞。 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不断胜利,1927年2月滇军将领龙云、胡若愚、卢汉发动政变,迫使唐继尧交出政权,解散"民治党",结束了旧滇系的统治。.

新!!: 北伐和滇系軍閥 · 查看更多 »

滕縣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滕縣戰鬥發生於1927年6月27日-29日,地點則是在中國魯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滕縣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滕縣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 查看更多 »

朱劍凡

朱劍凡(),男,原名周家純,辛亥革命後復朱姓,湖南省長沙府寧鄉人,著名革命教育家,明朝宗室後裔─洪武帝朱元璋的第二十七世孫。明朝末年,清軍南下,湖南境內的明藩王吉王朱由檜(封地岳州)聯合名將何騰蛟及闖軍余部堅持抗清。戰敗後吉王全家被殺害,只時年十歲的次子逃至今天的湖南省寧鄉縣山區。幸得周氏族人庇護,認為養子,改名換姓,將「吉」字加「冂」為周,方免遭俘殺。.

新!!: 北伐和朱劍凡 · 查看更多 »

朱孔阳

朱孔阳(),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政治军事人物、银行家。授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军衔。原名鹤年,字守梅,以字行,故世称朱守梅。浙江奉化人。.

新!!: 北伐和朱孔阳 · 查看更多 »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朱姓,讳元璋。曾名朱兴宗、朱重八,投军被郭子兴取名元璋,字国瑞,生於濠州钟离县 。廟號「太祖」,谥號「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号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据说法号如净。 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後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後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国号“大明”。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興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賦稅。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並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領各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驾崩後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為明惠宗。 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南京的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

新!!: 北伐和朱元璋 · 查看更多 »

朱紹良

朱绍良(),字一民,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福建省福州市人.

新!!: 北伐和朱紹良 · 查看更多 »

朱赤

朱赤(),字幼卿,號新民。江西省修水縣人。他為抗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

新!!: 北伐和朱赤 · 查看更多 »

朱雲影

朱雲影(),字孔澤,江西浮梁儒林鄉(今屬景德鎮)人。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研究室研究員、台灣省編譯館編纂兼資料室主任、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出版有《日本必敗論》、《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等書。.

新!!: 北伐和朱雲影 · 查看更多 »

朱早观

朱早观(),原名昭观,号丹波,苗族,湖南省凤凰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人物。.

新!!: 北伐和朱早观 · 查看更多 »

朱怀冰

朱怀冰(),其在保定军校上学时学名:朱荫冕,号:岩声。乳名四伢,亦名怪中,湖北黄冈人。中华民国军事及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朱怀冰 · 查看更多 »

月華旬刊

《月華》旬刊(1929年-1948年),是近代中國所有回族刊物中歷時最久、影響範圍最廣、也最具代表性的報刊。 《月華》的成功之道,即在於它與北平成達師範學校結合在一起,《月華》編輯部就設在該校之內,故能得到成達歷屆師生的全力支援。《月華》儼然就是成達師範對外宣傳的機關刊物。故《月華》長期致力鼓吹回族傳統經堂教育的改革,並熱心報導與推廣新式回民學校成功的經驗。特別是當時正在萌芽的北平成達師範學校,《月華》對其有極為深入的報導與宣傳。此外成達師範的畢業生在西北從事回民小學建設工作的成果,也是《月華》的報導重點。《月華》和成達師範學校,兩者正可代表自北伐完成到抗日戰爭以前這段時期(1928年-1937年),中國伊斯蘭教文化復興運動的成果。 《月華》從民國18年底創刊至民國37年6月結束為止,前後斷斷續續共歷時約20年。其間曾因外力等因素而停刊三次,並歷經了六位主編與四批撰述群。故依照其停刊的時間、不同的主編者,與所面臨的外在環境,《月華》大致可以分成四個發展階段:其一是北伐成功以後,國民政府主政下的北平時期(1929年11月-1937年5月),這是《月華》能穩定成長的黃金時代。其二是抗戰爆發後的桂林復刊時期(1938年4月-1942年12月),這是《月華》顛沛流離的艱苦歲月。其三是抗戰勝利以後的重慶時期(1946年1月-1947年5月),此時成達師範已改成國立,《月華》已與該校無任何關係。最後則是遷回北平時期(1947年6月-1948年6月),此時正值國共內戰的嚴重衝突時期。馬博忠,〈回族新聞出版史上一首歌-《月華》二十春秋〉,收入中文伊斯蘭學術城主編(馬博忠、陳輝),《激情與困頓—成達師範之興衰》(北京:清真書局,2006年),頁138-145。.

新!!: 北伐和月華旬刊 · 查看更多 »

望都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望都戰鬥發生於1927年10月6日-10月12日,交戰地點則是在中國冀西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望都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望都戰鬥 (北洋政府時期) · 查看更多 »

戴安澜

戴安澜(),原名戴炳陽,字衍功,自號海鷗,安徽省无为县人。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二〇〇師師長,著名抗日將領,以血战昆仑关、遠征缅甸聞名。兒子戴复东是建筑学家。.

新!!: 北伐和戴安澜 · 查看更多 »

戴戟

戴戟()原名光祖,字孝悃,祖籍安徽省旌德县兴隆乡大礼村,生于江苏省苏州。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北伐和戴戟 · 查看更多 »

明太祖北伐

明太祖北伐是明朝建立后针对北元的八次军事行动。.

新!!: 北伐和明太祖北伐 · 查看更多 »

明光紅心舖戰鬥

明光紅心舖戰鬥發生於1927年11月8日-11月10日,交戰地點則是在中國皖東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明光紅心舖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明光紅心舖戰鬥 · 查看更多 »

明光戰鬥

明光戰鬥發生於1927年5月17日,地點則是在中國皖東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明光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明光戰鬥 · 查看更多 »

明鄭

明郑(1628年-1683年)是指中國明朝至清朝初期間,由鄭芝龍家族領導、並以恢復明朝舊有領土為志的政權。關於其創始時期,有以鄭芝龍為始者,亦有以鄭成功為始者,該勢力後蒞鄭經以迄鄭克塽,刻劃了一個閩南海商集團及政治勢力的興起與崩潰。 鄭芝龍初肇軍事勢力時,明鄭不但控制海域,更造成「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來往」現象。1653年,鄭芝龍之子鄭成功受封延平王,建廈門為思明州,宗永曆為正朔,並自設知州及六官,且自鑄永曆通寶,至此鄭成功於廈門建立的明鄭政權擁有軍戶金融實權。之後,除了支撐南明帝業外,明鄭並在台灣建立第一個漢人政權,在台灣史上稱為明鄭時期或鄭氏時期。 若以軍事專論明鄭,活動區域多在閩、浙一帶的明鄭,軍事力量最强大時候為1659年,以海軍為主的鄭軍有十餘萬人之多,曾循海道圍攻南京。1662年之前,延平郡王的軍政中樞都是在廈門,鄭成功攻下台灣後將台灣改名「東都」,鄭成功本人駐於熱蘭遮城,但他死後嗣位的鄭經仍以廈門為基地。次年(1663年),清軍聯合荷蘭戰艦攻打廈門,鄭經轉往台灣。後來一度在三藩之亂時重佔金門、廈門兩島,一度擁有福建七府。1680年,鄭經兵敗返台,不久去世。鄭經死後,權臣馮錫範發動東寧之變,殺世子鄭克臧,立次子鄭克塽即位。1683年,清朝以明鄭降將施琅為統帥攻打臺灣,在澎湖海戰擊敗由劉國軒統帥的鄭軍主力,鄭克塽隨即投降,此也象徵着明鄭政權的灭亡。.

新!!: 北伐和明鄭 · 查看更多 »

明清战争

明清战争,交战双方为明朝和后金(后改国号为大清,即清朝)。1589年,女真愛新覺羅部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1616年建立後金,1644年清兵入關。經過四十年戰爭,清軍擊敗明軍及農民軍勢力,壓制關內反對者、成功入主中原,取得最終勝利。最後一個以明朝為国號之臺灣明鄭王朝結束於1683年。在戰爭過程中,清軍屠殺多處,例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庚寅之劫。但是農民軍及明軍亦有軍紀敗壞及參與屠蜀等屠殺。.

新!!: 北伐和明清战争 · 查看更多 »

明朝歷史

明朝历史,在中國歷史學家的定義,自1368年朱元璋金陵稱帝為始,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為止的历史情況 。但是明朝的餘絮有1662年滅亡的南明諸王與1683年滅亡的臺灣明鄭王朝。 明初武功極盛一時,明太祖朱元璋立國江南,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北伐中原,最終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並逐步從戰亂中恢復國力,史稱洪武之治,又利用胡藍黨獄铲除权臣,以斷後患。明太祖的繼承人明惠帝在位時爆發靖難之變,燕王朱棣最终获胜,朱棣改元永樂,史稱明成祖。明成祖時曾北進蒙古,南征安南,令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致萬邦來朝,史稱永樂盛世。其後的十一年在明仁宗和明宣宗的治理下,大明國力達到頂峰,史稱仁宣之治。宣宗之子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一时「海內清平」。 至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皇太后去世,明英宗僅十五歲,宦官王振趁機開始擅權;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但名臣于謙另立明景帝,並擊退了瓦剌,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瓦剌於是送還了英宗,但英宗從此被景帝軟禁。數年後,英宗利用奪門之變復辟,并廢除自明太祖時殘酷的殉葬制度,並逐漸任賢用人使朝政有所轉機。英宗之子明憲宗繼位後,初年勵精圖治但後期寵幸万贞儿及閹宦汪直國力日衰。明孝宗統治的弘治年間,明朝君臣同心協力,國家呈現中興氣象,史稱弘治中興。 到了正德、嘉靖两朝虽然开创了嘉靖革新的局面,后世后期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並面臨蒙古、倭寇兩大外患。明穆宗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隆慶開關;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明神宗萬曆朝初期在名相張居正的輔政之下曾一度中興。後世計當時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可稱世界第一。惟至萬曆朝中期始,因立太子之爭,君臣關係緊張,終致皇帝怠政、官員腐化,關外女真興起,明朝開始走向衰敗。但萬曆年間,明朝仍取得了明緬戰爭的勝利、援助朝鮮擊敗日本的勝利。神宗去世后,儿子朱常洛登基,年号泰昌,史称明光宗。而光宗在位仅一个月去世,由儿子朱由校即位,年号天啟,也就是明熹宗。少年皇帝明熹宗事事信賴太監魏忠賢,加快了明朝腐敗的進程。 至崇禎年間,臣子黨爭激烈,皇帝決策失准,诛殺袁崇煥,後金軍隊突破長城,五入關內燒殺搶掠。又遇連年災荒疫疾,民不聊生,各地爆發民變,叛降數易,官兵疲於奔命。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之下,明朝仍取得了寧遠大捷擊傷努爾哈赤,取得料羅灣海戰的勝利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隊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隨後清朝軍隊在原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領下入關擊敗大順軍,但由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的若干個南明政權延續了數十年,忠於明朝的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取得臺灣作為反清基地,是謂明鄭王朝。直到1683年清軍佔臺,明廷餘絮完全滅絕。.

新!!: 北伐和明朝歷史 · 查看更多 »

易安华

易安华(1900年—1937年),字福如,号济沈,江西宜春人其原籍具体位置在现今的宜春市袁州区遶市乡泽溪村。,中国国民党党员,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

新!!: 北伐和易安华 · 查看更多 »

浙江财阀

浙江财阀,又称“浙江财团”或“浙江金融财团”,是中国历史上和现世存在的一个工商团体,以浙江籍工商人物聚集为特征,属中国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域性财团之一,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深远。.

新!!: 北伐和浙江财阀 · 查看更多 »

新疆省 (中華民國)

新疆省,簡稱新,是中華民國法理上及中國歷史上存在的省份。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置,治迪化。長期以來由中華民國地方軍閥實質統治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在1955年被新成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取代;而中華民國的新疆省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前後遷至台北市四維路52巷31號辦公(新疆省政府辦事處),於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1月16日裁撤,至此無該省的省政府編制。 新疆古稱西域,自西漢神爵二年(前60年)作為西域都護府第一次納入中國的版圖,隨著中原王朝的更替興衰,新疆長期被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交替統治。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清高宗重新完成了對西域地區的征服。光緒十年(1884年),左宗棠驅逐了入侵的阿古柏軍隊,奏請設立「新疆省」,取「故土新歸」之意。.

新!!: 北伐和新疆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新桂系

新桂系是指相對於舊桂系,在1920年代崛起的以李宗仁、白崇禧等廣西出身者为代表的軍閥、中國國民黨內部派系。广西历史上一直处于中国边远落后之地,經濟與文化較為落后。历史上广西籍人士除太平军外,只有新桂系登上影响全中国政治舞台。後因國共內戰,中國國民黨失利,新桂系也隨之瓦解。.

新!!: 北伐和新桂系 · 查看更多 »

新樂戰鬥

新樂戰鬥發生於1927年10月4日,交戰地點則是在中國冀西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新樂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新樂戰鬥 · 查看更多 »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创造的一个历史阶段概念,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一段时间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针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也就是俗称的“三座大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 北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 查看更多 »

新淦戰鬥

新淦戰鬥發生於1926年1月1日-1月2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贛中。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鬥之一。交戰的兩方,一方為北伐軍二軍,另一方則為粵軍和贛一師。.

新!!: 北伐和新淦戰鬥 · 查看更多 »

方策

方策()字定中,浙江省台州府黄岩县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

新!!: 北伐和方策 · 查看更多 »

方聲濤

方聲濤(),字韻松,中國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今福州市)人,中華民國建國初期的政治人物。胡健國,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台北:國史館,2001年.

新!!: 北伐和方聲濤 · 查看更多 »

方覺慧

方覺慧()原名方士楷、方学惠,字子樵,湖北省蕲春县赤东镇方上湾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张梁森,蕲春籍国民党将军人物小传,载 蕲春文史第15辑,政协蕲春县文史教文卫委员会,2003年.

新!!: 北伐和方覺慧 · 查看更多 »

方鼎英

方鼎英(),湖南新化人,國民革命軍中將,著名的抗日將領。 曾任黃埔軍校入伍生部部長,進行諸多軍事教育改革,替北伐軍提供了無數精兵。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他率部在東北堅決抵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任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熱衷於兩岸統一,1976年在長沙去世。.

新!!: 北伐和方鼎英 · 查看更多 »

方振武

方振武()名运策,字叔平,安徽省鳳陽府寿州瓦埠镇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北伐和方振武 · 查看更多 »

施北衡

施北衡中將,原名機,字伯衡,後改北衡,別名汝福,浙江縉雲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5軍軍長。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在原籍浙江省縉雲縣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新!!: 北伐和施北衡 · 查看更多 »

无锡市

无锡市,简称锡,古有梁溪、金匮等称,被誉为“太湖明珠”。无锡地处江南长江三角洲、太湖之滨,位於江苏省南部,下辖江阴市与宜兴市。无锡东邻苏州,距上海128.2公里;南濒太湖,与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距南京183公里;北依长江,与泰州市所辖的靖江市隔江相望,是长江三角洲及蘇錫常都市圈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无锡历史悠久,曾为吴国的首都。无锡是首批经国务院批准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享有地方立法权;同时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文化名城及1998年国家旅游局评定的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无锡不仅是江南地区传统的鱼米水乡,更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及现代乡镇民营企业的摇篮。早在1981年,无锡市便被列为全国十五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而在取得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无锡也不乏文化软实力相伴,从无锡走出过诸如顾恺之、倪云林、钱穆、钱锺书等诸多名流,也有以寄畅园、蠡园、鼋头渚等为代表的古今著名园林传世。.

新!!: 北伐和无锡市 · 查看更多 »

日照戰鬥

日照戰鬥發生於1927年6月24日-28日,地點則是在中國魯南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日照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日照戰鬥 · 查看更多 »

撫州臨川戰鬥

撫州臨川戰鬥發生於1926年10月18日-27日,地點則是在中國贛中東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撫州臨川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軍中央二師。.

新!!: 北伐和撫州臨川戰鬥 · 查看更多 »

政治委員

政治委員,簡稱政委,在部分國家,尤其是社會主義国家由於以「黨指揮槍」為治軍綱領,通常在營、團、旅、師、獨立支隊及相當機關設立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主要負責處理執政黨(共產黨)的主要工作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職位,目的是確保軍隊接受共產黨的領導。 政治委員與同級的司令員或指揮員同為同級首長,實行的是雙首長制(如同中國一級行政區的首長與黨委書記)。所以,政治委員與军事指揮員或司令員擁有相同的權力,政治委員與指揮員等互相制衡。政治委員是共產黨在軍隊的代表。 历史上,政委(commissaire politique)首先出现在法国大革命,以帮助它对抗反革命思想和行为,确保共和党人(the Republican)的胜利。.

新!!: 北伐和政治委員 · 查看更多 »

政治周报

《政治周报》,是1925年北伐前夕,国民党中央在广州创办的一份政治机关报。1925年8月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在广州以共产党员身份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特邀李漱清协助办报。 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共刊发19篇文章,除亲自撰写发刊词外,以“润”的笔名在反攻专栏发表《三三一制》、《杨坤如的布告与刘志陆的电报》、《如果讨赤志同,仇雠亦吾良友》等短评十二篇,以“子任”的笔名在重要版面发表《革命派群起反对北京右派会议》、《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等文章五篇,以及(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传报告一篇,这些短评和文章,以事实和语言对国民党右派勾结帝国主义及军阀的反共阴谋活动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政治周报》主要是为了反对以西山会议派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而创办的。当时,中国共产党人主办的《向导》、《新青年》等刊物,对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言论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但是《政治周报》在这场反击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它不仅先后由毛泽东、沈雁冰、张秋人等著名共产党人担任主编、副主编,不仅有许多著名共产党人为之撰稿,而且由于它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的刊物,它刊登国民党各种正式会议文件,刊登何香凝等著名国民党左派人士的报告,同时还刊登广东国民党政府的一些头面人物的文章和报告。它在北伐战争前夕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影响十分广泛,成为进一步巩固国共合作,反对国共分裂的重要舆论阵地。 由于毛泽东兼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政治周报》从第五期起,先后交由共产党人沈雁冰、张秋人主持编辑。1926年5月,蒋介石看到自己的势力渐厚,便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限制共产党的《整理党务案》。由此在国民党中央担任部长职务的共产党员被迫离职,毛泽东同志也辞去了代理宣传部长的职务。.

新!!: 北伐和政治周报 · 查看更多 »

政治指导员

政治指导员,簡稱指导员,在部分國家,尤其是社會主義国家由於以「黨指揮槍」為治軍綱領,通常在基层单位如连、中队设立,主要負責處理共產黨的主要工作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職位,目的是確保軍隊接受共產黨的領導。 政治指导员與同級的连长或中队长等军事(或行政)主官為同級首長,實行的是雙首長制(如同中国省/市/县区/乡镇的行政首长與黨委書記),擁有相同的權力,互相制衡。政治指导员是共產黨在軍隊的代表。.

新!!: 北伐和政治指导员 · 查看更多 »

懷安戰鬥

懷安戰鬥發生於1927年10月2日-4日,地點則是在中國察綏邊區一帶,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懷安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北洋政府所轄軍隊。.

新!!: 北伐和懷安戰鬥 · 查看更多 »

曹濮道

曹濮道,中华民国初期设置的道,属山东省。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奉系军阀、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废除袁世凯时代设置的山东四道(济南道、济宁道、东临道,胶东道),将山东省分为十一道。曹濮道由济宁道分置,道尹驻菏泽县(今山东省菏泽市)。辖菏泽县、曹县、单县、城武县、定陶县、巨野县、郓城县、濮县、朝城县、观城县、范县等11县。辖境相当今山东菏泽市、聊城市莘县观城朝城、河南省范县等地。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後废。.

新!!: 北伐和曹濮道 · 查看更多 »

曾天宇

曾天宇(),江西万安人。原名国香,辈名传黄,乳名丙生,又名澜挽、南宛, 化名梁明。他是江西早期革命活动家,万安暴动的主要领导者。他和方志敏、袁玉冰并称为“江西革命三杰”。.

新!!: 北伐和曾天宇 · 查看更多 »

曾元三

曾元三(),贵州省松桃人,中國民國時期軍人。北伐时期随国民革命军43军由川入鄂参加北伐。抗日战争中曾参加过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松山战役等重大对日作战,国共内战中曾参加锦州战役,徐蚌会战1948年任中央军103师师长被授予少将军衔。1949年在广东三水帶領部隊投向共產黨,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省办公厅副主任,贵州省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贵州省政协常委。 Z曾 Z曾 Z曾 Category:曾姓.

新!!: 北伐和曾元三 · 查看更多 »

曾震五

曾震五()字克毅,今湖南省涟源市斗笠山镇黄港村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及政治人物。.

新!!: 北伐和曾震五 · 查看更多 »

曾舉直

曾舉直(),广东梅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北伐和曾舉直 · 查看更多 »

曾毓雋

曾毓雋(),谱名以烺,字雲霈,福建省福州府閩侯縣人,清末中華民国的政治家。.

新!!: 北伐和曾毓雋 · 查看更多 »

景山公园

景山公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的景山前街,西临北海,南与故宫神武门隔街相望,是元、明、清三代的御苑。公园坐落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公园中心的景山,曾是全城的制高点。 在元、明、清三代,景山及其附属建筑不仅是一座供游赏的皇家园林,还具有习射、停灵、祭祖、官学、躬耕、戏曲、宗教等多重功能。目前公园占地23公顷,园内松柏葱郁,游人如织,是北京皇城内独具特色的所在。.

新!!: 北伐和景山公园 · 查看更多 »

景耀月

景耀月(),男,字太招,别署大招、帝召、瑞星、秋绿、秋陆,中国山西芮城人。中国革命家、政治家、学者,曾为同盟会会员,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

新!!: 北伐和景耀月 · 查看更多 »

10月10日

10月10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83天(闰年第284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82天。.

新!!: 北伐和10月10日 · 查看更多 »

10月23日

10月23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96天(闰年第29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69天。.

新!!: 北伐和10月23日 · 查看更多 »

1920年代中国

中國在1920年代,指的是從1920年到1929年的時局變化。民國建制不同於清代及其以前,無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皆無絕對之權力;輿論、社會運動者、反對黨、甚至擁兵自重的軍人,都是制衡力量。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制定《對華政策綱領》,宣稱滿洲和蒙古對日本國防和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是日本生命線,為維護滿蒙權益,將不惜動用武力。.

新!!: 北伐和1920年代中国 · 查看更多 »

1926年

请参看:.

新!!: 北伐和1926年 · 查看更多 »

194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中華民國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和稍前举行的1947年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為中華民國建國以來首次舉行的實質性國會議員直接選舉。當時政權仍及於全中國絕大部分領土的中華民國政府,以直接選舉方式選出759名立法委員。以當時中華民國全國的4.61億人口China's Population Reaches 461,000,000 The Washington Post (1877-1954).

新!!: 北伐和194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 查看更多 »

199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199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是1990年由國民大會代表(以下簡稱國大代表)參與投票選舉中華民國總統的間接選舉,選舉地點是在臺北市陽明山中山樓,也是最後一次的總統間接選舉。1990年3月21日先舉行總統選舉,副總統選舉則於隔日的3月22日舉行。選舉結果,於1988年依《中華民國憲法》繼任總統(原總統蔣經國於任內逝世)的李登輝獲選任為第八任總統,時任總統府秘書長的李元簇則當選為副總統。 由於本屆選舉被視為是蔣經國逝世後的接班人選舉,影響台灣的政治發展,因此格外引起注目。此外,選舉過程中執政國民黨「主流派」與「非主流派」黨內鬥爭也影響著之後的權力分配,包括隨後郝柏村的政治勢力消長、新黨的出走、李登輝的權力擴大等。此外,由於國代濫權行為引起的野百合學運更是台灣歷史上最大的學生運動,當中學生提出的要求也在日後一連串《中華民國憲法》修憲中獲得實現,影響後20年的台灣政局。其要角也在日後進入台灣政界,影響台灣政治。而民進黨的「總統民選行動」也在日後導致修憲並總統直選。.

新!!: 北伐和199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查看更多 »

240年

没有描述。

新!!: 北伐和240年 · 查看更多 »

361年

没有描述。

新!!: 北伐和361年 · 查看更多 »

5月20日

5月20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40天(闰年第141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5天。.

新!!: 北伐和5月20日 · 查看更多 »

5月4日

5月4日是阳历年的第124天(闰年是12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41天。.

新!!: 北伐和5月4日 · 查看更多 »

7月4日

7月4日是阳历年的第185天(闰年是18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80天。.

新!!: 北伐和7月4日 · 查看更多 »

7月9日

7月9日是公曆年的第190天(閏年的第191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5天。.

新!!: 北伐和7月9日 · 查看更多 »

9月17日

9月17日是阳历年的第260天(闰年是26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05天。.

新!!: 北伐和9月17日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