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东川王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东川王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之间的区别

东川王 vs.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230px 东川王(),高句丽第11任君王,历史或称为东壤王,名憂位居,幼名郊彘,《三国志》称其名为位宫,227年-248年在位。 《三国志·魏书》中记载,东川王为太祖王的曾孙。‘其曾祖名宫,生能开目视,其国人恶之,及长大,果凶虐,数寇钞,国见残破。今王生堕地,亦能开目视人。句丽呼相似为位,似其祖,故名之为位宫。位宫有力勇,便鞍马,善猎射。景初二年,太尉司马宣王率众讨公孙渊,宫遣主簿大加将数千人助军。正始三年,宫寇西安平,其五年,为幽州刺吏毌丘俭所破。语在俭传。’ 东汉灭亡后,辽东地区被军阀公孙度家族控制。高句丽与曹魏联盟攻打辽东。234年,曹魏遣使高句丽和亲,高句丽与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236年,斩东吴使臣胡卫,传其首于曹魏幽州。 景初二年(238年),曹魏太尉司马懿讨公孙渊,东川王遣主簿大加将兵助讨,曹魏灭公孙渊后设高句丽、高显、辽阳、望平四县于玄菟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三国志正史记载: 正始七年(246年),毌丘儉帶步騎兵萬人出玄菟討伐高句麗,先后在沸流水、梁口两度大敗高句麗東川王,将号称有二万人的高句丽军诛灭一万八千余人,东川王偕同妻子及千余骑逃窜往东沃沮(又称南沃沮)。毌丘儉又屠殺丸都內官員數千人,之後退兵。不久又再次進攻,東川王逃到買溝,随后,毌丘俭自在丸都一带坐镇,毌丘儉又派玄菟太守王頎追擊到沃沮,另一路由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攻打曾依附于高句丽的不耐等濊貊种落。王颀的军队追至竹岭,再度大破东川王余部。随后,魏军杀至沃沮境内,将协助高句丽的邑落一并攻破,斩杀三千余人。东川王再逃入北沃沮境内,魏军进一步追讨。但高句丽王终于在部下的忠诚保卫下击杀一小队魏军而得以隐匿。王颀军主力则进一步向东北行,一直抵达北沃沮与肃慎的边境地带。而刘茂、弓遵也成功击溃了濊貊各邑,逼迫不耐濊侯举邑降。整个征剿行动至公元245年初基本结束,最終毌丘俭等刻石纪功并于245年5月回师凯旋。. 以下的列表列出朝鮮半島歷史上的所有君主。.

之间东川王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相似

东川王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有(在联盟百科)12共同点: 太祖王小兽林王山上王中川王三國志玄菟郡百济高句丽近肖古王沃沮新罗故国原王

太祖王

太祖大王(,53年-146年在位),名高宫,是高句麗第六世君主,为琉璃王少子再思之子,慕本王为侍从杜鲁刺杀后,被迎立为王。(《后汉书》记载太祖王死于121年)。.

东川王和太祖王 · 太祖王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小兽林王

三国史记中的高句丽世系 小兽林王(?-384年,在位时间371-384年),名高丘夫,高句丽第17任君主。高句丽故国原王之子。 小兽林王355年被故国原王封为高句丽世子。371年,故国原王被百济近肖古王在战场上杀死后,小兽林王继位。 小兽林王在位期间加强了高句丽的中央集权,并立佛教为高句丽国教。 372年,小兽林王还建立起高句丽的儒家思想教育机构“太学”以教育贵族子弟。373年,他公布“律令”确认高句丽的法律。 372年、375年和376年,小兽林王攻打百济。378年高句丽受到北部契丹的袭击。384年,小兽林王去世,其弟伊连继位,即故国壤王。.

东川王和小兽林王 · 小兽林王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山上王

山上王(,在位时间:197年-227年)高句丽第10任君王,名延優,延优史书中又称为伊夷谟(一说故国川王名伊夷谟),伊夷谟、延优是同音异读。三国志记载其为太祖王的曾孙且与其曾祖同名宫,三国史记认为其为高句丽新大王的第三个儿子,故国川王的弟弟。由于故国川王无子,而继承王位并娶兄长故国川王的妻子--氏为王后。 山上王继位后遭到他的一个兄长的反对,約公元197年,辽东太守公孫康利用高句麗山上王與其兄不和,攻損高句麗都城國內城,使山上王改建尉那巖城為新都城丸都城。209年,丸都擴建完畢後山上王將都城遷移。 209年,山上王迁都到新都城丸都城(今中国吉林省集安市附近)。217年,山上王收留近千名辽东难民。 208年,山上王在打猎途中遇到一女子并一见钟情。--氏曾计划暗杀该女子但没成功。后来该女子成为山上王的小--,并为山上王生得一子即后来的东川王。 227年,山上王去世后,东川王继位。.

东川王和山上王 · 山上王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川王

三國史記中的高句麗世系 中川王(),高句麗第12任君王,名然弗,243年,立為世子,248年-270年在位。259年十二月。死後其子西川王即位。.

东川王和中川王 · 中川王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晋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陳壽曾任職於蜀漢,蜀漢滅亡之後,被徵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漢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三國志和东川王 · 三國志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玄菟郡

菟郡(諺文:현도군)是漢四郡之一,其疆域屢屢因為戰爭及行政重組而有所改變。於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設立時疆域最廣闊,亦是四郡裡最重要的一個, 大约是今北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吉林省西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前82年,真番、临屯二郡被撤销,玄菟郡迁至今吉林省一帶,東漢時西移至辽东。之後為高句麗所灭。.

东川王和玄菟郡 ·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玄菟郡 · 查看更多 »

百济

濟(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餘)是古代朝鮮半岛西南部的国家。532年新羅兼併伽倻后,在朝鲜半岛上百濟与高句麗,新羅三足鼎立,这段时间被历史学家称为朝鮮三國时代。 据《三国史记》记载,百济传说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隋书/卷81》也载“百济之先,出自高丽国”。百济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济曾是海上的强国,通过海路与古代中国和日本各政权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据《隋书/卷81》记载百济人口混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也有中国人。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联军灭亡。.

东川王和百济 ·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东川王和高句丽 ·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高句丽 · 查看更多 »

近肖古王

近肖古王(;在位时间:346年—375年)是朝鲜半岛三国时期百济的第十三任君主,名句。.

东川王和近肖古王 ·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近肖古王 · 查看更多 »

沃沮

沃沮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时朝鲜半岛北部的部落。沃沮分为南北两部。南沃沮也称东沃沮大致位于今朝鲜的咸镜道,北沃沮大致位于图们江流域。沃沮南与东濊相邻。据《三国志》记载,南北沃沮习俗相同,语言与高句丽相同。北沃沮经常受到挹娄从海上的进攻(每年夏天進攻,有半年受侵害,躲避山上)。挹娄的语言与高句丽和沃沮不同。据隋书卷81中称新羅國,在高麗東南,居漢時樂浪之地,或稱斯羅。魏將毌丘儉討高麗,破之,奔沃沮。其後復歸故國,留者遂爲新羅焉。故其人雜有華夏、高麗、百濟之屬,兼有沃沮、不耐、韓獩之地。其王本百濟人,自海逃入新羅,遂王其國。 后汉书记载汉武帝灭了卫满朝鮮后,以沃沮地為玄菟郡。後為夷貊所侵,徙郡於高句驪西北,更以沃沮為縣,屬樂浪東部都尉。公元1-2世纪沃沮成为高句丽太祖王藩属(太祖王派大人當他們那裡監治,後來把他們同化)。244年,曹魏在与高句丽的战争中击败高句丽后,高句丽东川王曾暂退到北沃沮。 285年扶余王储在遭到北方游牧民族(鮮卑)袭击时也曾逃到沃沮。5世纪初期,高句丽好太王将沃沮完全纳入高句丽版图。 沃沮与东濊同属扶余的分支。语言和习俗与高句丽人相似。他們的地方稱濊地,因為濊人比貊人多很多。有人說火炕是北沃沮人發明。.

东川王和沃沮 ·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沃沮 · 查看更多 »

新罗

新罗(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兼并伽倻,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消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东川王和新罗 · 新罗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故国原王

故国原王(),高句丽第16任君主,名斯由、劉、釗,331年-371年在位。 在与鲜卑慕容家族建立的前燕争夺满洲一带的战争中,在故国原王任内,前燕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342年,前燕又发动了对高句骊的战争,前燕军重创高句骊军队。又发掘故国原王的先王美川王之墓,掳走美川王的尸体和故国原王的生母周氏,并将高句骊历代积累下来的金银全部搜刮一空,虏走了高句骊百姓五万多口,最后一把火烧了高句骊王宫,并将丸都城再次变为平地。 343年(东晋咸康八年),高句骊重修由于毌丘俭东征而被摧毁的旧丸都城,并于同年秋天又一次移居丸都城。4个月后,丸都山城就再次毁于战火。 344年,故国原王派王弟到前燕都城龙城称臣纳贡。前燕归还美川王的尸体,依然扣留故国原王的生母周氏,此后高句骊元气大伤,再没有反抗前燕的能力。 345年(东晋咸康九年)十月,慕容恪再度进攻高句骊,轻松攻取了南苏城(今五龙山城南距苏子河8公里)。 355年,前燕入主中原后,和高句骊和解,归还故国原王的生母周氏,并封故国原王为“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乐浪公、高句骊王”。 在朝鲜半岛的争夺战中,本是同源的百济于371年倾全国之力发兵北上,并且围困了平壤城,故国原王中箭身亡。高句丽南下朝鲜半岛的脚步受到南部百济的有力阻挡。同年其子小兽林王即位。 后世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黄海南道安岳郡发现的古墓被朝鲜官方认为是高句丽的21代王故国原王(331—371年)的墓即安岳3号古墓。.

东川王和故国原王 · 故国原王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东川王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之间的比较

东川王有37个关系,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有380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2,杰卡德指数为2.88% = 12 / (37 + 380)。

参考

本文介绍东川王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