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百济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百济之间的区别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vs. 百济

以下的列表列出朝鮮半島歷史上的所有君主。. 濟(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餘)是古代朝鮮半岛西南部的国家。532年新羅兼併伽倻后,在朝鲜半岛上百濟与高句麗,新羅三足鼎立,这段时间被历史学家称为朝鮮三國时代。 据《三国史记》记载,百济传说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隋书/卷81》也载“百济之先,出自高丽国”。百济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济曾是海上的强国,通过海路与古代中国和日本各政权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据《隋书/卷81》记载百济人口混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也有中国人。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联军灭亡。.

之间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百济相似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百济有(在联盟百科)28共同点: 古爾王召西奴后汉书好太王三國志三国史记三韩三斤王伽倻琉璃明王義慈王真平王百濟武王百济馬韓高句丽高朱蒙近肖古王阿莘王腆支王東城王武寧王 (百濟)溫祚王朝鲜三国时代新罗故国原王扶餘隆扶餘豐

古爾王

古尔王()是朝鲜三国之一的百济的第8位国王。他是第4位国王盖娄王的次子和第5位国王肖古王的弟弟。.

古爾王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 古爾王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召西奴

召西奴,亦作昭西奴,是高句麗建國神話裡的女性傳説人物,相傳是東明王朱蒙的第二任妻子。 根据朝鲜传说,召西奴本是扶余民族沸流族族長、卒本郡大郡長延陀勃的女兒,有關她及其子身世有兩種說法,皆收錄於朝鮮半島史書《三國史記》裡。其中一種說法指出,召西奴是沸流族延陀勃的三個女兒的次女,當時朱蒙逃出東扶餘來到卒本,因為延陀勃無子,所以把召西奴嫁與朱蒙之後,讓朱蒙繼承他的王位;而百濟的兩位開國君主沸流和溫祚是他們的兒子,他們與高句麗琉璃明王是同父異母兄弟,他在朱蒙死前半年到高句麗被立為世子,二人恐為太子所不容,與召西奴南下漢江一帶自別一部。另一種說法指:沸流和溫祚兩兄弟原為北扶餘王解夫婁的庶孫,他們的父親名叫優台;後來優台逝世,朱蒙來到卒本,並與召西奴成親,把卒本變得非常強盛。 根据现今朝鲜官方说法,召西奴是存在于公元前15世纪中叶—公元前277的东北亚古国高句丽五部之一的桂娄部(沸流族)贵族延陀勃之女。公元前3世纪初,前夫为北扶余王解夫娄的庶孙优台。因优台早故,后来她嫁给了离开扶余来到句丽的卒本川一带的朱蒙。朱蒙在召西奴的帮助下后来于公元前277年建立了高句丽。.

召西奴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 召西奴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在三國時代以前,人們將《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舉,合稱「三史」,唐代以後漸以本書取代《東觀漢記》。本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馬彪《续汉书》补入,亦被称为《续漢志》),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83年历史。.

后汉书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 后汉书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好太王

位於中國吉林省的好太王碑 好太王(),又称广开土大王,名高谈德,谥号全称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是高句丽第十九代君主,391年至412年在位。他是故国壤王之子。 在好太王在位期间,高句丽恢复了其在2世纪的东北亚强国地位,北部包括今中国东北的一部分。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面积达到半岛面积的3/4。通过与倭的战争,高句丽将百济、新罗变为臣属,使朝鲜半岛形成了一个松散的统一局面。 好太王的功绩被记录在好太王碑上,该碑是世界上最大的刻有碑文的石碑之一。.

好太王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 好太王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晋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陳壽曾任職於蜀漢,蜀漢滅亡之後,被徵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漢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三國志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 三國志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三国史记

《三國史記》是高丽宰相金富轼奉高麗仁宗之命所编撰的高丽官修正史,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完整史书。《三国史记》共50卷,约27万字,以中国正史的体例记述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的历史。中国正史在记述多国并存的时期会以一国为主,比如《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蜀、吴都以魏年号纪年。但《三国史记》突破了这样观念,以平等的态度对三国,三国各有本纪,各以自己的君主纪年,均称“我国”。全书由新羅本紀(12卷)、高句麗本紀(10卷)、百濟本紀(6卷)、年表(3卷)、雜志(9卷)、列傳(10卷)等六個部分構成。《三国史记》与中国的《史记》一样都以教化为原则,以塑造人物为写作方法,以道德精神为取人标准,而不是像一般的中国正史那样以纪实为写作方法,以对历史贡献的大小为取人标准。因此《三国史记》保留了《史记》亦文亦史的风格。 《三国史记》主要参考引用了朝鲜半岛历史上已失传的《旧三国史记》、《新罗古记》、《花郎世记》、《海东古记》、《高丽古记》、《百济古记》、《三韩古记》等史籍,同时也参考了中国的历史典籍包括《魏书》、《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是朝鲜半岛第一部将本国史料与中国史料结合起来的史书。在两国史料记载有冲突时,金富轼更信任本国史料。《三国史记》明确指出本国史料与中国史料的校正有34处,其中11处否定中国记录,8处质疑中国记录,15处两存之。.

三国史记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 三国史记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三韩

三韩是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后4世纪左右朝鲜半岛南部三个部落联盟,包括马韩、辰韩和弁韩。《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中提到:“韩在带方之南,东西以海为限,南与倭接,方可四千里。 ”按照秦汉时期一里为415.8米的标准来计算,那么三韩部落所占据的总面积应该不下十七万平方公里,已将大半个朝鲜半岛都囊括在了其中。 其中马韩是三韩中最强大的,被三韩拥立为“辰王”,定都目支国,统领三韩之地。4世纪马韩已被百济兼并。辰韩被新罗兼并,弁韩则演化成伽倻后又被新罗兼并。 “三韩”一词最早在中国的典籍《后汉书·东夷列传》中出现。三韩所在的具体位置存在争议。不同时期,三韩的边界也不断的变化。但大體上认为在朝鮮半島的南部,大致为今天的大韩民国。《后汉书》曰三韩之地“皆古之辰国也” 「韓」()在現代韩语中被賦予“伟大”或“领袖”的意思。大韩民国的国名中就含有“韩”字。「韓」後來演變為朝鮮族的別名。三韩是现在朝鲜族的直系祖先,也是如今韩国国名得来的原因。.

三韩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 三韩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三斤王

三斤王(約464年)百济国第23任国王,477年至479年在位。據《三國史記》記載,三斤王又稱壬乞王;《日本書紀》則作文斤王,《三國遺事·王曆篇》作三乞王。 三斤王是文周王的長子。477年文周王死後,三斤王嗣位,一切軍政大事皆由兵官佐平解仇管理。次年,解仇與恩率(三品官)燕信據大豆城(今忠清北道清州市)反叛。三斤王令佐平眞男、德率(四品官)眞老前往討伐,擊殺解仇;燕信出奔高句麗,三斤王將其妻子斬於熊津的市曹。同年三月,百濟發生日食。 479年春、夏,百濟大旱;同年九月將大豆城移至斗谷(現在何處不明),冬十一月三斤王便死去了。他的其他事跡不詳。.

三斤王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 三斤王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伽倻

伽倻(42年-562年),亦称加耶、伽耶(가야),是位于朝鲜半岛南部洛东江流域由弁韩发展起来的一个国家联盟,由许多小的城邦组成。伽倻后被朝鲜半岛三国之一的新罗所吸收。.

伽倻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 伽倻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琉璃明王

琉璃明王()姓高(고),名琉璃(유리),亦作類利(누리),另一说名孺留(유류),高句麗開國君主朱蒙(東明聖王)的長子,母親為禮氏。他在扶餘出生長大。後來與母親一同前往高句麗投奔朱蒙(被帶素扣留至朱蒙死前)。朱蒙逝世後,於前19年繼任為高句麗的君主。有關琉璃王及高句麗國君之記載,主要見於《三國史記》。而《三國志·魏書》有關這段時期的記載與之差異頗大,故難以相合。三国志中多以太祖王之后的历史为主,而后来的北朝《魏书》又追述了高句丽开国的神话。.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琉璃明王 · 琉璃明王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義慈王

義慈王 (,641年-660年在位),是百濟第三十一代王,為三十代武王之長子,姓扶余,讳义慈。 義慈王年幼時即孝聲遠播,時人譽為「海東曾子」。 641年即位後,開始對貴族中心的政治體制進行改革,強化王權。曾親自率軍進攻新羅,取其數十城。但因為貴族的內部分裂,與王室的窮奢亟慾,使得國政開始混亂,唐高宗時因開始不朝貢受譴責。 660年,唐朝與新羅聯軍來攻,包圍国都泗沘(今扶餘郡),義慈王退至熊津(今公州),後投降。唐分百濟故地,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郞將劉仁願以兵一萬留鎭泗沘城,蘇定方将他跟太子孝、王子隆、大臣將領九十三人、百姓一萬兩千人擄至唐,後病死在洛阳,葬于邙山孙皓、陈叔宝墓旁,谥号绍王。.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義慈王 · 百济和義慈王 · 查看更多 »

真平王

真平王(),姓金名伯淨,是新羅國的第26代君主。真興王孫,真智王侄。元年(陳太建十一年)八月封同母弟金伯飯爲真正葛文王,金國飯爲真安葛文王。六年二月改元建福,八年置禮部,他在位時期建立和完善各種新羅官制,在位五十四年,諡真平,無嗣子,女善德王繼位。 在位建立花郎,由報良法師創立。 624年受唐高祖冊封為樂浪郡王、新羅王。.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真平王 · 百济和真平王 · 查看更多 »

百濟武王

武王 (,600年—641年在位),又稱虎王、武康王或武廣王。姓扶餘,諱璋(又作武康、獻丙),乳名薯童。是百濟第三十代王。 《三國史記》記載,武王為法王之子,法王死後即位。《三國遺事》則記載,武王為寡母與京師南池之池龍交通而生。 武王在位期間事蹟包括:於634年完成建於今益山市地區的彌勒寺 (又--王興寺)。602年至627年間多次遣僧侶觀勒攜佛經及天文地理曆書方術等典籍至日本貢獻。此外,據說武王亦曾在630年時重修首都泗沘王宮。 根據近代考古發現,武王在位期間可能將國都由泗泚城遷移至今之益山市。 武王最初與新羅和高句麗多興戰事,而後與高句麗議和,轉而常與新羅征戰,阻止新羅擴張,掠奪多座新羅城池。武王的外交政策,早期主要周旋於高句麗和中國隋朝之間,藉兩方相互征戰來謀求百濟的利益。在隋朝覆亡後,努力與新建立的唐朝保持親善關係,唐高祖曾冊封武王為帶方郡王百濟王。然而唐朝與新羅反較親密。內政方面,則強化王權,大舉興建許多大型建築設施,例如宮殿、寺廟、城牆及軍事設施。一般認為,武王執政後半期大興土木以及與新羅長年征戰等舉措,是造成百濟國力衰退,在武王死後二十年即為新羅所覆滅的原因之一。 武王於641年逝世,唐太宗追贈光祿大夫。.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百濟武王 · 百济和百濟武王 · 查看更多 »

百济

濟(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餘)是古代朝鮮半岛西南部的国家。532年新羅兼併伽倻后,在朝鲜半岛上百濟与高句麗,新羅三足鼎立,这段时间被历史学家称为朝鮮三國时代。 据《三国史记》记载,百济传说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隋书/卷81》也载“百济之先,出自高丽国”。百济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济曾是海上的强国,通过海路与古代中国和日本各政权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据《隋书/卷81》记载百济人口混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也有中国人。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联军灭亡。.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百济 · 百济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馬韓

韓,是公元前100年至300年間位於古代朝鮮半島的西南部(忠清、全羅兩道)的部落联盟, 与“辰韩”和“弁韓”(弁辰)合称“三韩”。 据《后汉书·卷85》记载,马韩位于三韩西部,有五十四国。马韩北与乐浪郡,南与倭相邻。 马韩是三韩中最强大的,被三韩拥立为“辰王”, 定都目支国,统领三韩之地。 马韩与高句丽、濊貊一样都有在十月祭天的风俗。 《后汉书·安帝纪》载:公元121 年,马韩曾帮助高句丽围攻玄菟城。 4世纪,馬韓後來被扶余别种百濟所滅。.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馬韓 · 百济和馬韓 · 查看更多 »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高句丽 · 百济和高句丽 · 查看更多 »

高朱蒙

東明聖太王(),姓高(고),名朱蒙(주몽),亦作鄒牟(추모)、眾解、中牟、仲牟、或都慕,是传说中高句麗的开国国君。 约前37年,在沸流水(今富爾江)畔之紇升骨城(又稱卒本城,今桓仁縣五女山城)建高句麗国。這國家在鴨綠江中游的佟佳江 (卒本扶餘) 附近。扶餘國,古國名,亦作夫餘。.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高朱蒙 · 百济和高朱蒙 · 查看更多 »

近肖古王

近肖古王(;在位时间:346年—375年)是朝鲜半岛三国时期百济的第十三任君主,名句。.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近肖古王 · 百济和近肖古王 · 查看更多 »

阿莘王

阿莘王(),亦作阿華王,或稱阿芳王(見《三國史記》),《日本書紀》則稱阿花王。百濟第十七代王,392年-405年在位,為十五代王枕流王之長子,十六代王辰斯王之姪。 據《三國史記》記載,枕流王死後,阿莘王因尚年少,故由叔父辰斯王繼位。而據《日本書紀》記載,辰斯王對應神天皇無禮,應神天皇便派紀角宿禰等人為使責問百濟,百濟人遂殺辰斯王,紀角宿禰等擁立阿花王(即阿莘王)後返國,但其餘史料無相關記述。 《三國史記》記載阿莘王即位前後,正值高句麗攻陷百濟石峴城關彌城等北方要地。阿莘王命舅父真武為左將,令其收復失土,但多嚐敗績。阿莘王於公元397年將太子(即腆支王)送往倭國(日本)為質,欲聯合倭國繼續向高句麗用兵,並征伐新羅。然而這項企圖多為高句麗所阻撓,且百濟人民因苦於傜役,紛紛逃往新羅。 另根據高句麗好太王碑文之內容,公元396年,好太王曾率兵渡過阿利水(今漢江),陷百濟數十城,迫使阿莘王立誓為奴,又虜王弟及大臣十名至高句麗。.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阿莘王 · 百济和阿莘王 · 查看更多 »

腆支王

腆支王()百濟第18代國王。405年至420年在位。他是阿莘王長子。《梁書》作餘映,《日本書紀》作直支王,《三國遺事》作眞攴王。 394年2月立為阿莘王太子。397年作為人質前往倭國。405年9月阿莘王死,由次子訓解監國,欲遣使往倭國迎回腆支王。但不久訓解為腆支王的末弟碟禮殺害,碟禮自立為王。腆支王在倭國軍隊護衛下回到百濟,誅殺碟禮即位。 407年以庶弟餘信、外戚解須、解丘三人為佐平(1等官),並執朝政。次年設置上佐平一職,並由餘信出任此職。416年受東晉王朝「使持節、都督、百濟諸軍事、鎮東將軍、百濟王」的封號。417年7月在百濟東北邊境修建沙口城,調整與高句麗對抗的態勢。 Category:百濟君主.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腆支王 · 百济和腆支王 · 查看更多 »

東城王

東城王(,479年—501年在位)是朝鲜半岛古国百济第24任国王。 名为扶餘牟大(모대)或扶餘摩牟(마모),三斤王堂兄。.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東城王 · 東城王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武寧王 (百濟)

武寧王(),姓扶餘,名斯摩、隆,是百濟第二十五代王,為東城王之次子。公元501年~523年在位。 即位後攻擊以加林城為根據地的逆臣苩加,在白江將其殺死。512年派遣使臣到中國南朝梁進行朝贡,521年被梁武帝冊封為使持節都督百濟諸軍事寧東大將軍。523年命令因友、沙烏等人到漢北州徵發15歲以上壯丁,築雙峴城以備外患。一般認為,他是在舊都漢城(今首爾)被高句麗奪去之後,讓百濟情勢穩定下來的國王。 1971年7月,武寧王陵在韓國忠清南道被發現,是“整個朝鲜半岛三國時代唯一確認墓主身份的王陵,20世紀韓國考古學最大的發掘成果”。其中藏有大量金工、來自中國南梁的銅鏡、陶瓷器等陪葬品。在武寧王的坟墓里还发现梁武帝册封的‘寧東大將軍’和百济王的封印。 武宁王时期,百济设立了五经博士官制(博士是教授学问的官职)。此外,百济还有设有留学生制度和承担中央教育行政职能的内法佐平行政机构。百济是否建有像高句丽太学和扃堂一样的教育机构,目前还无法考证。.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武寧王 (百濟) · 武寧王 (百濟)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溫祚王

溫祚王(),姓扶餘(余.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溫祚王 · 溫祚王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朝鲜三国时代

朝鮮半島三国时代()是朝鲜半岛427年到公元660年之间高句丽(前37年-668年)、百济(前18年-660年)、新罗(前57年-935年)三国鼎立的历史时期。三国的文化和语言相通。宗教原本共同崇尚巫覡宗敎,但在中国文化的日趋影响下,儒家文化和道教传入。4世纪时,佛教传入朝鲜半岛,并迅速传播,一度成为三国的国教。668年,新罗於唐朝帮助下征服百济後灭高句丽,因而结束三国时代,并進入统一新罗时代(一说南北国时代)。 在三国时代之前存在的小国家和民族国家包括东濊、沃沮、扶餘、伽倻、-于-山國、耽罗等国,以及有争议的倭人政权任那。.

朝鲜三国时代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 朝鲜三国时代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新罗

新罗(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兼并伽倻,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消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新罗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 新罗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故国原王

故国原王(),高句丽第16任君主,名斯由、劉、釗,331年-371年在位。 在与鲜卑慕容家族建立的前燕争夺满洲一带的战争中,在故国原王任内,前燕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342年,前燕又发动了对高句骊的战争,前燕军重创高句骊军队。又发掘故国原王的先王美川王之墓,掳走美川王的尸体和故国原王的生母周氏,并将高句骊历代积累下来的金银全部搜刮一空,虏走了高句骊百姓五万多口,最后一把火烧了高句骊王宫,并将丸都城再次变为平地。 343年(东晋咸康八年),高句骊重修由于毌丘俭东征而被摧毁的旧丸都城,并于同年秋天又一次移居丸都城。4个月后,丸都山城就再次毁于战火。 344年,故国原王派王弟到前燕都城龙城称臣纳贡。前燕归还美川王的尸体,依然扣留故国原王的生母周氏,此后高句骊元气大伤,再没有反抗前燕的能力。 345年(东晋咸康九年)十月,慕容恪再度进攻高句骊,轻松攻取了南苏城(今五龙山城南距苏子河8公里)。 355年,前燕入主中原后,和高句骊和解,归还故国原王的生母周氏,并封故国原王为“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乐浪公、高句骊王”。 在朝鲜半岛的争夺战中,本是同源的百济于371年倾全国之力发兵北上,并且围困了平壤城,故国原王中箭身亡。高句丽南下朝鲜半岛的脚步受到南部百济的有力阻挡。同年其子小兽林王即位。 后世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黄海南道安岳郡发现的古墓被朝鲜官方认为是高句丽的21代王故国原王(331—371年)的墓即安岳3号古墓。.

故国原王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 故国原王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扶餘隆

扶餘隆(徐隆)(),為百濟義慈王之子,是百濟的末代太子。644年,扶餘隆被義慈王立为王太子。 660年,新羅及唐朝联军攻陷百濟國都泗沘城,扶餘隆和父亲扶餘義慈向唐军投降,被唐军带到东都洛阳。百濟遺臣鬼室福信及僧侶道琛等人拥立扶餘豐為王的百济复国运动失败后,664年,扶餘隆被唐高宗任命为熊津都督府都督,管理百济故地和遗民。扶餘隆因为百濟、新罗是世仇,害怕受到新罗国的侵略,未敢赴任,最后在洛阳去世。.

扶餘隆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 扶餘隆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扶餘豐

扶餘豐(부여풍,),日本稱扶余豐璋,為義慈王之子,生卒年不詳。是百濟的末代國王。 扶餘豐幼年即被送往倭國(日本)為質。660年新羅及唐攻陷百濟國都泗沘城,百濟遺臣鬼室福信及僧侶道琛等人力守周留城,迎扶餘豐歸國為王,並與倭及高句麗聯軍,圖謀復國。而後鬼室福信殺道琛,且扶餘豐疑鬼室福信叛變,遂於663年6月將其斬首。同年8月,劉仁軌所率唐軍於白江口大敗倭國與百濟之聯軍,扶餘豐逃往高句麗,高句麗滅亡後又為唐所俘,流放至江南,不知所終。 扶餘豐之子孫流亡日本,天智天皇賜「百濟王」為姓予其弟善光(或稱禪廣)。.

扶餘豐和朝鲜半岛君主列表 · 扶餘豐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百济之间的比较

朝鲜半岛君主列表有380个关系,而百济有119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8,杰卡德指数为5.61% = 28 / (380 + 119)。

参考

本文介绍朝鲜半岛君主列表和百济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