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黑色百人团

指数 黑色百人团

黑色百人团(Черносотенцы)是20世纪初俄罗斯的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运动团体。该组织是罗曼诺夫皇室坚定的支持者,拒绝皇室独裁统治的任何退让。黑色百人团以极端的俄罗斯民族优越学说、仇外、反犹太主义和煽动反犹骚乱而著称。 1907年以后,黑色百人团的因组织分裂而被削弱,在1917年俄国革命和后来的俄国内战中,黑色百人团加入白军,继续从事反犹太运动。在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上,黑色百人团主张进行种族清洗和大屠杀,后来纳粹党的反犹主义思想颇受此影响。 苏维埃政权成立以后,黑色百人团与资产阶级、东正教教会都是布尔什维克的镇压对象,从此以后黑色百人团逐渐消失。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新纳粹主义团体也受到黑色百人团思想的影响。 Category:俄罗斯帝国政治组织 Category:俄罗斯民族主义 Category:反犹太主义 Category:君主主义 Category:极右派政治.

20 关系: 反共主义反犹太主义东正教布尔什维克仇外俄国白军俄罗斯犹太人大屠杀种族清洗纳粹党罗曼诺夫王朝独裁資產階級蘇俄苏联解体極端主義民族主義最终解决方案新納粹主義1917年俄国革命

反共主义

#重定向 反共主義.

新!!: 黑色百人团和反共主义 · 查看更多 »

反犹太主义

反犹太主义是一種意識型態,對於对仇恨犹太人或犹太教的思想与行为的总称,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动机和表现形式。反犹太主义在世界各地有犹太人生活的地方皆存在,在歐洲、亞洲及阿拉伯也有。 「反猶太主義」的原文(Antisemitism、Anti-Semitism 或 anti-semitism)直譯為反閃族主義。在字面意義上,反閃族主義是對於所有閃族的反感情緒,虽然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同属闪米特人,但是這個名詞在歐洲特指對於猶太人的仇恨情緒。這個名詞在1873年首次在德國出現,同義詞是「仇恨猶太人者」(Judenhass,Jew-hatred)。.

新!!: 黑色百人团和反犹太主义 · 查看更多 »

东正教

#重定向 正教會.

新!!: 黑色百人团和东正教 · 查看更多 »

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большевик),旧译布尔塞维克,在俄语中意为“多数派”,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布尔什维克派的领袖人物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工党应该建立一个以少数“职业革命家”为核心、多数党员对其绝对服从的组织模式,即民主集中制。遭到了党内另一派的质疑和反对。1903年在布鲁塞尔和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派与党内的另一派孟什维克因意见不合最终分道扬镳。在《火星报》编辑部领导层选举时,由于布尔什维克人数多于对方,因此以俄语“多数派”得名。1917年,布尔什维克通过十月革命以暴力夺取了俄国政权,最终在日后成为苏联共产党。虽然布尔什维克在俄语当中的意思是多数派,但是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当中实际上一直是少数。.

新!!: 黑色百人团和布尔什维克 · 查看更多 »

仇外

仇外或排外,指對外族人、外國人、外地人乃至陌生人恐懼或不滿,产生排斥心理。其英文名字“xenophobia”來源自希臘語“ξένος (xenos)”,意指「外來者」;“φόβος(phobos)”,意指「恐懼、隔離」。在虛構作品中,仇外主義可指對人工智慧、外星生物或其他非人類存在的恐懼與憎惡。 與所有恐懼症一樣,當事人對恐懼的感覺有意識,並相信引起這種感覺的人是外國人;這與種族主義和一般偏見不同,因為外國人與自己不同國籍,但不同種族的人不一定是不同國籍。引起種族主義的是種族和血統,但引起仇外的可以是不同因素。其一是一個社會中不被視為屬於該社會的一群,一般是外來的移民,但他們有可能已定居數世紀。這種仇外可以引起敵意和暴力反應,甚至大屠殺。其二是文化因素。所有文化都受外來文化影響,文化層面的仇外針對外來的文化,如外來用語影響本土語言。這種形式的仇外較少針對個人,但可以引發淨化文化和語言的政治運動。值得注意的是,孤立主義並不等於仇外。.

新!!: 黑色百人团和仇外 · 查看更多 »

俄国白军

白军(Белое движение)是指1918年至1920年期间在俄国内战中對抗蘇俄工農紅軍Viktor G. Bortnevski, “White Administration and White Terror (The Denikin Period),” Russian Review, Vol.

新!!: 黑色百人团和俄国白军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黑色百人团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大屠杀

#重定向 猶太人大屠殺.

新!!: 黑色百人团和犹太人大屠杀 · 查看更多 »

种族清洗

族清洗(英語:Ethnic cleansing),又稱民族清洗,通常指的是某個國家或某個地區的強勢集團,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經濟目的或者宗教目的而動用軍隊、警察或者非法組織成員,對特定的一個或者若干個民族的所有成員實施的無差別屠殺或強制遷徙的活動。例如南斯拉夫戰爭(1991─1999年)期間在波士尼亞與科索沃的種族屠殺。.

新!!: 黑色百人团和种族清洗 · 查看更多 »

纳粹党

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ational 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 Partei,縮寫為NSDAP),或譯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動者黨,通稱納粹黨(Nazi Party),是20世紀前半葉的一個德國政黨,創立於魏瑪共和時代,前身為於1919年創立的德國工人黨,於1920年更名。後由希特勒領導。1932年,在德國議會選舉中獲勝,希特勒於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納粹黨執政後,威瑪共和時代結束,德國進入希特勒獨裁時代,俗稱納粹德國或者第三帝國。1945年5月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及由盟國占領後,以盟國管制理事會第2號法令將納粹黨解散。 納粹來自德文中的Nazi,為「民族社会主义者」(Nationalsozialist)的簡寫。.

新!!: 黑色百人团和纳粹党 · 查看更多 »

罗曼诺夫王朝

罗曼诺夫王朝(House of Romanov)是1613年至1917年统治俄罗斯的王朝。罗曼诺夫王朝是俄罗斯的一個王朝,它也是俄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俄国由东欧一个闭塞的小国扩展为世界范围的强国之一。.

新!!: 黑色百人团和罗曼诺夫王朝 · 查看更多 »

独裁

裁(autocracy),也譯為專制、專政,政治學名詞,是一種政府的形式,由一個擁有無限威權的統治者,在不受法律及傳統的制衡下,以個人意志來進行統治。由統治者個人獨攬國家最高權力,以專制殘暴之手段實行統治之方式。這個具備無限權力的統治者,稱為獨裁者(αὐτοκράτης,autocrates)。以這種統治方式形成的政治制度,稱為獨裁政體(dictatorship)。.

新!!: 黑色百人团和独裁 · 查看更多 »

資產階級

資產階級(bourgeoisie,直譯布爾喬亞)是根據一些西方经济学思想學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為资本主义社会所做的階級劃分當中的階級之一。.

新!!: 黑色百人团和資產階級 · 查看更多 »

蘇俄

蘇俄可以指:.

新!!: 黑色百人团和蘇俄 · 查看更多 »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Распад СССР)以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为标志,蘇聯最高蘇維埃于次日(1991年12月26日)通過決議宣佈苏联停止存在,立国69年的苏联從此正式解體。苏联解体代表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次大戰,二戰)结束后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并对20世纪末的国际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很多原来被苏联控制的欧洲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外交自主权,美国也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由俄罗斯为主导的苏联解体,继承国家俄罗斯丧失25%的领土,丧失如此巨大的领土只有列宁签定的《布列斯特和约》可相比,但二战后,《布列斯特和约》失去的领土除芬兰外全部收复,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已不可能好像以往一样通过武力扩张领土,俄罗斯要收复丧失的领土变得遥遥无期,苏联解体后被认为是苏联解体主要责任人的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民望长期处于低位。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甚至一些前苏联异见人士对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口诛笔伐认为他们是俄罗斯的民族罪人。.

新!!: 黑色百人团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極端主義

極端主義意旨駕馭某件事情到達極限、到達極致,或者是被極端化的性質或狀態,不然就是極端的措施或主見。 這個用法對於被認為是遠遠超出主流觀念社會的思想體系(藉由發言者或暗示一些共同的社會共識),主要用於政治或宗教意義的層面。但極端主義能被意味著是經濟的意義。 通常「極端主義」被認為是一種貶義的用法:表達(強烈的)不滿,但主要也囊括更多的學術意味、純粹的描述以及不被譴責的感覺。 極端分子通常與中間派或溫和派之間做對比,因伊斯蘭恐怖主義或伊斯蘭政治運動的言論中,經常會極端區分穆斯林的好壞。近年傳媒多使用極端主義取代伊斯蘭恐怖主義的稱呼,以避免把伊斯蘭教等同恐怖主義。 政治議題曾被認為是極端分子通常都來自於最左邊或最右邊,像是激進主義派、反派、極端主義派以及狂熱派。 對於「極端主義」有很多不同的見解,Peter T. Coleman博士、安德烈巴托麗(Andrea Bartoli)博士給出暫時性觀察的定義Dr.

新!!: 黑色百人团和極端主義 · 查看更多 »

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亦稱國族主義或國民主義,為包含民族、人種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主張在(各民族和人种)意識形態相互認同前提条件下以拥有相同国籍的民族共同體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過去民族主義大多強調民族共同體,而最近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體。 民族主義亦特指民族獨立運動之意識型態,即以民族之名義作出文化與政治主張,如今通常用以敘述英格蘭;民族主義也同時被稱為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學說。民族主義的兩種度量標準(與相異的方法論)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之《民族主義:現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並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一員」。其準則可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民族之「認同」與以上兩者以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相關。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 在十九世紀之前人們有鄉土性、區域性、文化價值或宗教性的效忠,但無現代國家觀念;直到以民族主義的國家概念興起後,徹底改變了現代國家的結構主流。 十九世紀後,因民族國家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並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合法性」(legitimacy)。 民族主義者認可「非民族國家」的存在,其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是針對帝國,諸如奧匈帝國之類。梵蒂岡是為了天主教会的領導權,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權國家;而伊斯蘭教徒尋求於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發為另一個非民族國家的例子。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合法性基礎的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一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一主義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政治學上(以及媒體)傾向注意這些極端類型的民族主義。.

新!!: 黑色百人团和民族主義 · 查看更多 »

最终解决方案

最终解决方案(Die Endlösung)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针对欧洲犹太人的系统化的种族灭绝的计划及其实施,导致最后的、最致命的最終解決方案(Shoah)出現。阿道夫·希特勒把它称作:“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Endlösung der Judenfrage)並引致了猶太人大屠殺。 1941年7月戈林正式提出,初时含义模糊, 后因无法实施*马达加斯加计划遂渐趋明确。1942年1月*汪湖会议确定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方针,决定自西向东彻底清洗欧洲犹太人,将其全部送往东方占领区,通过繁重劳役加以消灭,幸存者则处死,使犹太民族彻底灭绝。 在具体实施中,波兰、匈牙利、希腊和南斯拉夫等国的犹太人大部在毒气室遇害;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荷兰和比利时的犹太人半数遭杀;丹麦和保加利亚的犹太人在当地民众的保护下大部幸存。根据纳粹德国残存文件统计,欧洲地区约有510万犹太人成为该方针的牺牲品,但实际数字估计可达 600 万。.

新!!: 黑色百人团和最终解决方案 · 查看更多 »

新納粹主義

新納粹(Neo-Nazism)是二戰後歐洲一些為了使當時的納粹和法西斯復辟所出現的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新納粹運動基本上以納粹德國總理阿道夫·希特勒的「繼承人」自居,延續其国家社会主义使命,以及支持纳粹主义、反猶太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及種族主義等。這些組織因經常以报复製造事端(例如塗污猶太人的墓碑,近年反猶已大大減少,转而攻擊穆斯林移民),而引起警察的關注。他們大多是極右派,包括國家主義者。.

新!!: 黑色百人团和新納粹主義 · 查看更多 »

1917年俄国革命

1917年俄国革命(Смена власти в России в 1917—1918 годах)是指1917年在俄羅斯发生的一系列革命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帝国在军事上進退失據,在俄國政局不穩、民心越發不安之下,在3月(儒略历2月)的'''二月革命'''中,革命者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建立俄國臨時政府;而其後在同年11月(儒略历10月)的十月革命中,布爾什維克則推翻了新建的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俄國,並在1918年3月與交戰中的德意志帝國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十月革命後,擁護舊有帝政或臨時政府的白軍與蘇維埃工農紅軍對抗,非紅、非白的其他政治派系也乘機起兵,俄國內戰爆發;而沙皇專政的潰滅,亦促成舊帝國疆域內各民族的獨立運動。.

新!!: 黑色百人团和1917年俄国革命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