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鸸鹋

指数 鸸鹋

鹋(學名:Dromaius novaehollandiae、),是現存世上除了鴕鳥以外最大的鳥類,為鸸鹋属唯一的物种。由於僅分布於澳大利亞,是國徽上的動物之一,也譯作澳洲鴕鳥。.

56 关系: 动物千克南澳大利亚州塔斯馬尼亞州塔斯曼尼亞鴯鶓大蕭條學名巨蜥巴黎中新世一夫一妻制平方千米亞種二氧化碳今颚类仲夏呼吸公里王島鴯鶓米 (单位)糞便羽毛翅膀過度放牧血液袋鼠袋鼠島鴯鶓西澳大利亞州西澳大利亞州政府鴯鶓戰爭趾型鸟类迁徙鸸鹋鸵鸟鹤鸵目鹌鹑脊索动物脂肪英语果实恐龙...游泳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原住民澳大利亚国徽激素昆虫 扩展索引 (6 更多) »

动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新!!: 鸸鹋和动物 · 查看更多 »

千克

--( → ,,單位符号kg),又称--,国际单位制中質量的基本單位。在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单位中,千克是唯一一個带有词头的基本單位。 目前,千克是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中唯一仍使用实物进行定义的单位,即被定义为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2011年国际度量衡大会(CGPM)会议原则性同意以普朗克常数重新定义千克,并计划于2018年会议上做出最终决定。.

新!!: 鸸鹋和千克 · 查看更多 »

南澳大利亚州

--(South Australia,缩写为SA),簡稱--,位於澳大利亚中南部,与澳大利亚大陆的其他五州接壤,是澳大利亚联邦的一州,其下劃分為69個地方政府區域。 南澳大利亚南濱印度洋,轄境总面积约1,043,514平方公里,为澳大利亚大陆总面积的1/8、六州中的第三大州(不包括北領地),其中50%以上是牧地;包括坎加鲁岛(袋鼠岛)和數个较小的岛屿。州內有6.5%的土地成立为国家公园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人口约1,580,000人(2007年),每平方公--人口密度约为1.5人,是唯一与澳大利亚大陆上所有州都接壤的一州。 南澳主要生产初级产品,如小麦、羊毛、大麦、水果、葡萄酒、牛肉、羊肉等。 府城阿德雷得市人口116万人,为澳大利亚继悉尼、墨尔本、布里斯本、珀斯后的人口第五大城市,气候为地中海型气候,夏季干爽,冬季短暂多雨。.

新!!: 鸸鹋和南澳大利亚州 · 查看更多 »

塔斯馬尼亞州

塔斯曼尼亞州(Tasmania)是澳洲唯一的島州,原名--迪门斯地(Van Diemen's Land),位于澳大利亚大陆東南角約240公里的外海,是一座呈心型的島,與澳洲本土最南方的維多利亞州首府墨爾本隔海相望。塔斯马尼亚州的範圍包括塔斯马尼亚本岛与周围的小岛,官方和民间都将塔斯曼尼亚州简称为“塔州”。 塔斯曼尼亞州陆地面积68,401 km²,在六個州中佔地面積最小。該州人口49.3萬(2007年),最大城市是首府霍巴特,人口21萬(2006)。 塔斯曼尼亞為澳洲自然生態保護得最完善的地方。塔斯曼尼亞號稱“天然之州”,亦被譽為“蘋果之島”,亦有“澳洲版的紐西蘭”之稱,以秀麗風光和樸素人文為特色。地理上,作為獨立島嶼,當地有較大的未開發天然地帶,全州約40%被正式列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或世界自然遺產。.

新!!: 鸸鹋和塔斯馬尼亞州 · 查看更多 »

塔斯曼尼亞鴯鶓

塔斯曼尼亞鴯鶓(Dromaius novaehollandiae diemenensis)是塔斯曼尼亞一種已滅絕的鴯鶓亞種。牠們與其他島上的鴯鶓(如王島鴯鶓及袋鼠島鴯鶓)不同,有足夠的數量,並沒有小群族的影響。故此,塔斯曼尼亞鴯鶓並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物種,而其亞種的地位亦受人所質疑,因其大小與外觀在一些主島鳥類也可見到。現時只餘下牠們的亞化石骨頭,而其標本已經遺失。.

新!!: 鸸鹋和塔斯曼尼亞鴯鶓 · 查看更多 »

大蕭條

#重定向 大萧条.

新!!: 鸸鹋和大蕭條 · 查看更多 »

學名

在生物分类学中,學名按字面即為科學名,名词组合基于拉丁文文法。它在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上使用的名稱。例如,廣為人所接受的植物 (生物)名稱;它也受到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CBN)之規範。:「Scientific name: A formal, universally accepted nam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which (for plants, algae, fungi and organisms traditionally treated as such) are provi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學名的第一個字需大寫。而習慣上,在科學文獻的印刷出版時,學名之引用常以斜體表示,或是於正排体學名下加底線表示。學名内所指的有可能是一種生物、一屬的生物或一科的生物。这可因為不同的國際命名法規,有不同的變化。原則上,一種生物的學名只有一個,而這一個學名也只會用來稱呼這一種生物,但目前命名法規各自獨立,因此有可能出現同種動物、植物用同樣的學名。相對的親屬生物可能還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學名以外的名字均為俗名。學名使用拉丁化文字,而俗名沒有限制。除拉丁学名外的其他任何名称都是俗名。 目前已知最長的學名為雙翅目的,由42個字母組成,意思是「擁有近似黃蜂飛行姿態而接近水虻的」。最短的學名則分別為南蝠的 Ia io 和奇翼龍的 Yi qi,都僅有4個字母。.

新!!: 鸸鹋和學名 · 查看更多 »

巨蜥

巨蜥是巨蜥屬(学名:Varanus)的蜥蜴,包括了所有蜥蜴中最重的科莫多龍及最長的薩氏巨蜥。牠們的最近親是蛇蜥科及毒蜥屬。.

新!!: 鸸鹋和巨蜥 · 查看更多 »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新!!: 鸸鹋和巴黎 · 查看更多 »

中新世

中新世(英語:Miocene,符號:MI)為地質年代新近紀的第一個時期,開始於2300萬年前到533萬年前,介於漸新世與上新世之間。中新世是由查理斯·萊爾所命名的。這個名稱來自希臘語μείων(meiōn,英語意為“less”)和καινός(kainos,英語意為“new”)在英語中的意思是“less recent”,即“距離現在還早”因為這時的現代無脊椎動物比上新世少18%。 地球在從漸新世衍進到中新世再到上新世的過程中進入了一連串的冰河時期。中新世的邊界並不能依靠一個單個的地理事件來劃分,而是由從更溫暖的漸新世到更冷的上新世之間的多個不同區域事件組成的。 中新世的動植物已經相當程度地現代化了。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地位已經確立了下來,鯨、海豹和海藻也開始擴張到其他地區。中新世是喜馬拉雅山脈隆起的主要時期,這導致了亞洲季風模式的改變,同時也影響了北半球的冰川作用。.

新!!: 鸸鹋和中新世 · 查看更多 »

一夫一妻制

#重定向 單配偶制.

新!!: 鸸鹋和一夫一妻制 · 查看更多 »

平方千米

平方公里(符號為km²)是面積的公制單位(SI Unit),其定義是「邊長為1公里的正方形的面積」。.

新!!: 鸸鹋和平方千米 · 查看更多 »

亞種

亚种(subspecies)是指雖屬同一物種但种内彼此占据地理分布或宿主互不重叠且生殖隔离不完善,彼此具有一定形态差异的生物类群。.

新!!: 鸸鹋和亞種 · 查看更多 »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IUPAC名:carbon dioxide,分子式:CO2)是空氣中常見的化合物,由两个氧原子与一个碳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空氣中有微量的二氧化碳,約佔0.04%。二氧化碳略溶於水中,形成碳酸,碳酸是一種弱酸。 在二氧化碳分子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是sp杂化轨道与氧原子成键。碳原子的两个sp杂化轨道分别与两个氧原子生成两个σ键。碳原子上两个没有参加杂化(混成)的p轨道与成键的sp杂化轨道成90°的直角,并同氧原子的p轨道分别发生重叠,故缩短了碳氧键的间距。 二氧化碳平均约占大气体积的400ppm,不過每年因為人為的排放增加,比率還在逐步上升。2018年4月大氣二氧化碳月均濃度超過410ppm,為過去80萬年來最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随季节变化,这主要是由于植物生长的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当春夏季来临时,植物由于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其含量随之减少;反之,当秋冬季来临时,植物不但不进行光合作用,反而制造二氧化碳,其含量随之上升。 二氧化碳常壓下為無色、無味、不助燃、不可燃的氣體。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濃度自1900年至2016年11月增長了約127ppm。.

新!!: 鸸鹋和二氧化碳 · 查看更多 »

今颚类

今顎類(学名:Neognathae),亦作新顎類,是鳥綱之下的一個支序。本支序原為總目或下綱級分類,具有充氣性的骨骼,龍骨突發達,左右鎖骨下端癒合,稱之為叉骨,尾綜骨發達。體表有羽區跟裸區的差別,正羽發達,形成羽片。翼有發達的飛羽,善飛翔,大多兩性或是雌性孵化,雄鳥一般不具外交配器官。雛鳥為早成或是晚成熟鳥。世界性分布,世界現存的鳥類大多屬於本總目。.

新!!: 鸸鹋和今颚类 · 查看更多 »

仲夏

#重定向 夏季.

新!!: 鸸鹋和仲夏 · 查看更多 »

呼吸

呼吸(breathing),生物的一種生理現象,為一種生物細胞的生化作用(稱作「呼吸作用」)所呈現出來的外在生理現象,動物及植物皆有。一般人的認知,則是指高等生物,尤其是人類利用肺部吸入與呼出空氣的過程。不過也有一些動物用其他器官進行氣體交換,例如魚類的鳃以及节肢动物的氣門。 呼吸是維持生物體生存需要的生理學呼吸中的一部份。氧氣動物需要空氣供給細胞新陳代謝和製造能量的來源,能量通常是透過動物所攝取中的食物澱粉所製成的葡萄糖。而把葡萄糖轉化為能量的方法有兩種,一為有氧呼吸(大部分的動物、昆蟲、細菌)和無氧呼吸(少部分的細菌)。有氧呼吸是把氧氣分子轉化為二氧化碳,從中獲取所需的能量。 而呼吸的另一個重要的部份為循環系統把二氧化碳排放掉再把新的氧氣由血液送到需要的細胞。氣體交換是在肺的肺泡中由氣體粒子被動擴散所達成的,所以不需要使用能量。當氣體溶於血液中時,左心臟把血液打到全身體各個細胞。由於肺泡呼吸的表面需要易於空氣的穿越,所以表面並不是完全乾燥的,由所產生的液體,讓表面濕介而增加空氣的穿透力,所以呼吸會導致水分的流失,尤其是排放二氧化碳的時候。 人類的許多輔助功能也和呼吸有關,例如說話、表達情緒(笑、打哈欠)、自主 维护活动(咳嗽和打喷嚏等),而不能由皮膚排汗的動物也需要透過喘气進行體溫調節。.

新!!: 鸸鹋和呼吸 · 查看更多 »

公里

--亦稱--( → kilometre、),是一种長度計量單位,等於一千米,是國際單位制之一,符號为km。.

新!!: 鸸鹋和公里 · 查看更多 »

王島鴯鶓

王島鴯鶓(Dromaius ater)或黑鴯鶓是一種生活在澳洲及塔斯曼尼亞之間的國王島上及已滅絕的鴯鶓。現存只有一些亞化石骨頭及一個標本。 王島鴯鶓的羽毛較其他鴯鶓深色,而體型亦較細小,約只有一半的體重。由於牠們經常與袋鼠島鴯鶓混淆,故其分類一直存有爭議,要到1984年才得以解決。.

新!!: 鸸鹋和王島鴯鶓 · 查看更多 »

米 (单位)

-- --( → metre,),中國大陸和香港音譯為「--」(亦稱「公--尺」),台灣作「--」(口語偶稱「--」),舊譯「邁當」、「--達」。它是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符号为m。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經線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其后随着人们对度量衡学的认识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从1983年至今,米的长度已经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

新!!: 鸸鹋和米 (单位) · 查看更多 »

糞便

糞便,又称屎,戲稱/雅稱作"米田共"(將"--"這字拆開),網路语言称翔,是動物经肛门或者泄殖腔从消化系统中排出的廢棄物。.

新!!: 鸸鹋和糞便 · 查看更多 »

羽毛

羽毛是鸟类及一些獸腳亞目恐龍特有的结构,是表皮的角质化衍生物。曾经被认为其与爬行类的鳞片同源,但自从大量羽毛恐龙化石在中国辽宁热河生物群以及侏罗猎龙在德国巴伐利亚被发掘和研究以来,这一观点被主流古生物学界所推翻。羽毛的真正起源至今仍没有定论。.

新!!: 鸸鹋和羽毛 · 查看更多 »

翅膀

翅膀亦称翼,为鸟与昆虫等动物用来飞行的器官。在現代,许多机械物件也會使用翅膀飞翔,例如航天飞机及飞机等。.

新!!: 鸸鹋和翅膀 · 查看更多 »

牛(学名:Bovini),即是牛族,為牛亞科下的一個族,牛族的成员都是大到极大的草食性动物,其中包括对人类非常重要的黄牛、水牛和牦牛。最大的野生牛族成员是非洲水牛和美洲野牛。这一族一般统称为牛。有一部份的牛被人類做為家畜。.

新!!: 鸸鹋和牛 · 查看更多 »

花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门植物,又称有花植物或開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其生物学功能的是结合雄性精细胞与雌性卵细胞以产生种子。这一进程始於传粉,然後是受精,从而形成种子并加以传播。对於高等植物而言,种子便是其下一代,而且是各物种在自然分布的主要手段。同一植物上着生的花的组合称为花序。 “花”在生活中亦常称为“花朵”或“花卉”。广义的花卉可指一切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或人工栽插的盆景),而狭义上则单指所有的開花植物。 花卉一直广受人们的喜爱和使用,主要用於觀賞,还能當食材或提煉原料。.

新!!: 鸸鹋和花 · 查看更多 »

過度放牧

過度放牧,當一片植物遭受密集的畜牧行為過長或沒有足夠的恢復期,便會發生所謂的過度放牧。這情形可能是因為牲畜缺乏技術性的管理或野生動物的過度繁殖。過度放牧會降低土地的可用性、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同時也會造成土地的沙漠化和侵蝕。過度放牧也被視為雜草和外來植物散播的原因。 過度放牧是一個公地悲劇典型的例子。動物、草和牲畜的管理影響動植物的健康與生產力,因此它是草原畜牧穩定生產的基本條件。 Category:畜牧業.

新!!: 鸸鹋和過度放牧 · 查看更多 »

血液

血液(英語:blood)是在動物的循環系統、心脏和血管腔内循环流动的一种组织,可以將氧氣及營養素送到各器官,並將細胞的代謝廢棄物帶離細胞。血液組織是結締組織的一種,由血浆和血球组成。血浆内含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等各种营养成分以及无机盐、氧、激素、酶、抗體和细胞代謝產物等。血细胞有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哺乳類的血液具有凝血機制,血管破裂時,血小板會結集,堵塞血管破口,此時血漿中原本可水溶的血纖維蛋白等凝固成為血塊,剩餘的透明液體就叫做血清。 生物體的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往往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所以血液成分的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以人類的血液為例,成人的血液约占体重的十三分之一,相对密度为1.050~1.060,pH值为7.3~7.4,渗透压为313毫摩每升。ABO血型是人类的主要血型分類,可分為A型、B型、AB型及O型,另外還有Rh血型系统,MNS血型系统,P血型系统等血型系统。 另外,人類還有淋巴循環系統,跟血液和組織液有關係的。蚯蚓、昆虫等的循環系統液體稱為血淋巴,作用不是免疫而是类似血液运输营养和废物。.

新!!: 鸸鹋和血液 · 查看更多 »

袋鼠

袋鼠(kangaroo,)是一類有袋類動物,屬於袋鼠科(Macropodidae),「袋鼠」一詞通常用來指袋鼠科中體型最大的幾個物種。 一般而言,大型袋鼠面對人類在澳洲的開發有較高的適應力;相較之下,他們的許多小型親戚則面臨了較大的生存威脅,數量也較少。 目前並沒有大規模的袋鼠養殖業,不過野生的袋鼠會被獵殺並製成食用肉品,而此種產業也具有爭議性。 袋鼠的英文名「Kangaroo」的由來,傳說源自於澳洲原住民辜古依密舍族(Guugu Yimidhirr)所言:「gangurru」,意思是「不知道」,這是源自一場誤會。英國詹姆士·庫克的第一次航海旅行時,於1770年6月11日在澳大利亞東北大堡礁觸礁,最後在努力河(即現時庫克鎮港口)岸邊修理船艦。在七個禮拜其間,植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意外地發現到一種古靈精怪的動物,便去詢問當地澳洲原住民辜古依密舍族,由於原住民聽不懂英文,所以回覆不知道(gangurru)。班克斯就誤將「gangurru」當做「袋鼠」的英文名稱。這個傳說在20世紀70年代,經語言學家John B. Haviland 在辜古依密舍族地研究中確認,當地稱呼袋鼠即為「ganguro」,其意義並非「不知道」。 袋鼠是澳洲的象徵物,出現在澳洲國徽中,以及一些澳洲貨幣圖案上。許多澳洲的組織團體,如澳洲航空,也將袋鼠作為其標誌。澳大利亚军队的车辆,舰船在海外执行任务时很多时候都会涂上袋鼠標誌。 据袋鼠动物性特征: 动物学家考证,袋鼠是袋类动物的典型代表。袋类动物是发育不完全的动物,属早产胎儿,所以需要在育儿袋中发育。母袋鼠有四个乳头,两个高脂肪,两个低脂肪,母袋鼠一般每胎产3至4个仔,袋鼠出生后即要入袋,食用低脂肪乳水,这就决定了每胎袋鼠仔只能存活2个。袋鼠出生时非常小,大约只有1粒花生米那大,成年袋鼠的身高大約為1.6米,体重可以达到50公斤。袋鼠用下肢跳动,奔跑速度非常快,时速可达50公里以上。袋鼠有一条“多功能”的尾巴,其作用非常大,在休息时它可以支撑于地,与双下肢共同起到平衡身体的作用,跑动中尾巴更是重要的平衡工具,另外袋鼠尾巴还是重要的进攻与防卫的武器。还有人说袋鼠是一种勇敢的动物,它只往前进而不往后退。.

新!!: 鸸鹋和袋鼠 · 查看更多 »

袋鼠島鴯鶓

袋鼠島鴯鶓(Dromaius baudinianus)是一種已滅絕的鴯鶓。牠們只生活在南澳州袋鼠島,較澳洲大陸上的鴯鶓細小。牠們約於1827年滅絕。.

新!!: 鸸鹋和袋鼠島鴯鶓 · 查看更多 »

西澳大利亞州

#重定向 西澳大利亚州.

新!!: 鸸鹋和西澳大利亞州 · 查看更多 »

西澳大利亞州政府

西澳州政府體--是隸屬於澳大利亞憲法的政府體--,成立於1890年,百餘年來經歷多次修訂。自1901年起西澳大利亞州成為澳大利亚联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的一個州,與聯邦的關係亦首先尊重西澳憲法。根據澳洲憲法,西澳除了被聯邦分割部分立法權和司法權,其它方面保持完全獨立。西澳是根據西敏制的精神——英國式議會政治體--,採三權分立。.

新!!: 鸸鹋和西澳大利亞州政府 · 查看更多 »

鴯鶓戰爭

鴯鶓戰爭(Emu War),又稱大鴯鶓戰爭(Great Emu War),指的是1932年下半年,澳大利亞軍隊於西澳大利亞州對鴯鶓實施的剿滅行動。1932年,西澳大利亞州農民向軍方控訴當地土生土長的鳥類鴯鶓種群數量太多,成天四處蹓躂,導致了當地的食物與淡水匱乏。為了遏制鴯鶓數量的增長,澳大利亞軍方派出了裝備有機關槍的士兵,進行了對鴯鶓的大規模剿滅行動。這次剿滅行動被後世稱作「鴯鶓戰爭」。.

新!!: 鸸鹋和鴯鶓戰爭 · 查看更多 »

趾型

趾型是在生物学中对于手掌和脚趾数量排列。趾型的英文单词dactyly来源于希腊语δακτυλος,即手指。 由于生物趾数和形态的不同,趾型可以作为生物的分类依据。.

新!!: 鸸鹋和趾型 · 查看更多 »

鸟(通俗名:Bird)是两足、恒温、卵生、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翅膀、具有坚硬的喙、擁有色彩鮮艷的羽毛或者流線型的身軀,根據品種的不同可陸生、飛行或者潛水的一種有脊椎動物。鳥類的學名曾經作為獨立的鸟纲(Aves)、和哺乳綱等並列,但現在比較常用鳥翼類(學名:Avialae)代替ギル 『鳥類学』 (2009)、30頁。目前鳥類共有8600種,如果算入未被分類和不確定的有9000多種。用科學上最嚴謹的說法,鳥類被定義為鳥形恐龍(學名:Avian Dinosauria),是已經滅絕的恐龍總目在地球上一個僅存的分支ギル 『鳥類学』 (2009)、626頁山階鳥研 (2006)、16頁。鳥類從年前的侏羅紀、到年前白堊紀這一段時間內,所有的鳥類都由獸腳亞目虛骨龍類近鳥型恐龍進化而來。 鸟的体型大小不一,最大的鴕鳥體高可達2.5公尺,而最小的吸蜜蜂鳥體長最小僅5公分。目前全世界为人所知的現存鸟类一共有一萬多种,有鸚鵡,蜂鳥,相思,等雀鳥。僅中国就记录有1,300多种,其中特有种至少有70幾種。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相比,鸟是一个拥有很多独特生理特点的种类。鸟的食物多种多样,包括花蜜、种子、昆虫、鱼、腐肉、其他的鸟甚至包括垃圾。大多数的鸟是在日间活动,也有一些鸟是夜间或者黄昏的时候活动(例如夜鷹、猫头鹰等)。许多鸟都会进行长距离迁徙以寻找最佳栖息地(例如北极燕鸥),也有一些鸟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例如信天翁)。大多数鸟类都会飞行,少数平胸类鸟不会飞,特别是生活在岛上的鸟,基本上也失去了飞行的能力。不能飞的鸟包括鸵鸟、奇異鳥、以及被人類捕食而绝种的渡渡鸟等。 当人类或其他的哺乳动物侵入到他们的栖息地时,这些不能飞的鸟类将更容易遭受灭绝,例如大海雀和新西兰的恐鸟;也有一些鳥類隨著恐龍滅絕而一同滅亡例如始祖鳥、孔子鳥和黃昏鳥。.

新!!: 鸸鹋和鸟 · 查看更多 »

鸟类迁徙

鸟类迁徙是鸟类随着季节变化进行的,方向确定的,有规律的和长距离的迁居活动。在动物界中,类似的活动非常常见,对昆虫则称为“迁飞”,对鱼类则称为“洄游”,对哺乳动物则称为“迁移”。迁徙是鸟类生命周期中风险最高的行为,受到体能、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人类的活动常常有意或无意的破坏鸟类迁徙的补给站点,而给他们的迁徙制造更大的困难,有时甚至对某些物种的存续产生严重影响。.

新!!: 鸸鹋和鸟类迁徙 · 查看更多 »

是鸨科(学名:Otididae)鸟类的通称,也是鸨形目(Otidiformes)的唯一一科,是分布于东半球的大型长腿狩猎鸟类,经常出现在干燥而开阔的大草原。.

新!!: 鸸鹋和鸨 · 查看更多 »

鸸鹋

鹋(學名:Dromaius novaehollandiae、),是現存世上除了鴕鳥以外最大的鳥類,為鸸鹋属唯一的物种。由於僅分布於澳大利亞,是國徽上的動物之一,也譯作澳洲鴕鳥。.

新!!: 鸸鹋和鸸鹋 · 查看更多 »

鸵鸟

非洲鸵鸟(学名:Struthio camelus)属鸵形目鸵鸟科,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鸟类, 生活于非洲的沙漠草地和稀树草原地带,因其羽、皮及肉等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生长快、繁殖力强、易饲养和抗病力强等优点,在许多国家被广泛驯养。.

新!!: 鸸鹋和鸵鸟 · 查看更多 »

鹤鸵目

鹤鸵目的动物本來歸入鸵鸟目,現在已獨立成為一目。牠是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包括鹤鸵、鸸鹋等动物。 * Category:古颚总目 en:Casuariidae fr:Struthioniforme.

新!!: 鸸鹋和鹤鸵目 · 查看更多 »

鹌鹑

鹑(学名:Coturnix coturnix),又名红腹鹑,是鸡形目雉科鹑属鸟类。.

新!!: 鸸鹋和鹌鹑 · 查看更多 »

鼻,又称鼻子,是陸上動物呼吸的器官,屬呼吸系統一部份,也是許多哺乳類動物感應嗅覺的器官。 鼻一般在動物的頭部,可能是隆起,鼻對體外的開口叫作鼻孔,鼻孔讓空氣進入鼻腔內,兩孔氣流速度不同,且每隔幾小時就會交換一次。鼻有兩腔,被鼻中隔隔開,哺乳類動物的鼻腔內通常長有鼻毛,作用是過濾及吸收空氣中飄浮的塵埃及雜質,鼻腔壁有黏膜,有助於溼潤吸入的空氣,並附著雜質。鼻腔內後部則是鼻竇,位於鼻兩側的顱骨下,是感應嗅覺的神經,鼻腔連接咽喉,並與消化系統共用管道,再分支進入呼吸系統至肺部。 人類的鼻在面部的正中間。 除了動物,鼻亦可用作形容形狀與鼻相近的東西,例如飛機的前端便被稱為機鼻。.

新!!: 鸸鹋和鼻 · 查看更多 »

舌(舌頭)是口腔底的肌肉,帮助咀嚼、吞咽、发声和感受味觉。舌能辨别酸、甜、苦、鹹、鮮味,舌表面的大部分粘膜上皮中含味蕾。.

新!!: 鸸鹋和舌 · 查看更多 »

肺是很多进行空气呼吸的动物的呼吸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器官,大部分四足类动物、一些鱼类和蜗牛都有肺。哺乳动物和其他身体结构较为复杂的动物则拥有两个肺,其位于胸腔中靠近脊柱,并分别位于心脏的左右两侧。 肺的主要功能是将氧气从空氣运输到血液中,并将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至大气中。气体交换过程是在一种特殊细胞中进行的,而这些细胞是由成千上万的微小薄壁泡囊组成的,这些微小泡囊被称作"肺泡"。 为了能够完整解释肺部的结构,需要首先对从口腔到肺泡的这一呼吸道进行讨论。当空气通过嘴或者鼻子被吸入后,会通过咽、喉头、气管和逐渐分化的支气管和小支气管,并最终到达肺泡,在那里将发生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气体交换过程。 空气的呼入与排出(也称换气)是由肌肉进行控制和驱动的。在早期的四足类动物中,空气是由咽部肌肉通过泵抽的形式被驱动的,而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则使用一个更为复杂的肌肉骨骼系统。 与肺相关的英语医学术语通常都以pulmo-作为词根,这个词根来自于拉丁语pulmonarius,意为“肺部的”;或者以pneumo-作为词根,这个词根来自于希腊语πνεύμων,意思为“肺”。.

新!!: 鸸鹋和肺 · 查看更多 »

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学名:Chordata)是指有脊索,或其在演化过程退化而被脊椎取代的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脊索动物门可以分为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尾索动物幼虫期具有脊索和神经索,但在成体消失。头索动物终生保留脊索和神经索。在脊椎动物中,脊索作用由骨质脊柱代替。 少数学者提出将半索动物门也置于脊索动物门下,并命名为口索动物亚门。 通常说的脊椎动物学主要是指研究脊索动物的一个动物学分支,不單單是研究脊椎动物门。.

新!!: 鸸鹋和脊索动物 · 查看更多 »

脂肪

脂肪(Fat)是室温下呈固态的油脂(室溫下呈液態的油脂稱作油),多来源于人和动物体内的脂肪组织,是一種羧酸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與醣類不同,脂肪所含的碳、氫的比例較高,而氧的比例較低,所以發熱量比醣類高。脂肪最後產生物是膽固醇(形成血栓)。脂肪組織是絕大多數脊椎動物特有的構造,可以使之一段時間不進食,而不會能量耗竭而死;脂肪體則為昆蟲特有,主代謝類似脊椎動物的肝。 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組成的三酰甘油酯,其中甘油的分子比較簡單,而脂肪酸的種類和長短卻不相同,包括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 食用脂肪是人可直接食用或烹调的油脂,主要成分是三酸甘油酯,也就是中性脂肪。脂肪是常見的食物營養素之一,亦是三種提供能量的營養之一。 食物中的脂肪在腸胃中消化,吸收後大部分又再度轉變為脂肪。它主要分佈在人體皮下組織、大網膜、腸繫膜和腎臟周圍等處。體內脂肪的含量常隨營養狀況、能量消耗等因素而變動。 過多的脂肪讓我們行動不便,而且血液中過高的血脂,很可能是誘發高血壓和心臟病的主要因素。.

新!!: 鸸鹋和脂肪 · 查看更多 »

英语

英语(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言,诞生于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如今具有全球通用语的地位。“英语”一词源于迁居英格兰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Angles),而“盎格鲁”得名于临波罗的海的半岛盎格里亚(Anglia)。弗里西语是与英语最相近的语言。英语词汇在中世纪早期受到了其他日耳曼族语言的大量影响,后来受罗曼族语言尤其是法语的影响。英语是将近六十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最常用的语言,也在加勒比、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它是世界上母语人口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英语是学习者最多的第二外语跟學習者最多的第一外語,是联合国、欧盟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它是使用最广泛的日耳曼族语言,至少70%的日耳曼语族使用者说英语。 英语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盎格魯-撒克遜人把他们的各种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带到了大不列顛島,它们被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后期的诺曼征服,这一时期英语受到了法语的影响。15世纪末伦敦对印刷机的采用、《钦定版圣经》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标志了近代英语的开端。通过大英帝国对全球的影响,现代英语在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通过各种印刷和电子媒体,随着美国取得全球超级大国地位,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对话中居领导地位的世界語言。它还是许多地区和行业(如科学、导航、法律等)的通用语。 现代英语和很多其他语言相比屈折变化较少,更多地依靠助動詞和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时态、体和语气,以及被動語態、疑问和一些否定。英语的各种口音和方言在发音和音位方面有显著差异,有时它们的词汇、语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能基本无碍地沟通交流。.

新!!: 鸸鹋和英语 · 查看更多 »

是一种自然降水现象。大气层中的水蒸氣凝结成小水珠,大量的小水珠形成了云。当云中的水珠达到一定质量以后就会下落至地表,这就是降雨。雨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大部分生态系统的水分来源,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唯一方法。雨滴也有可能在还未到达地面时就完全蒸发,有些形況就是在當雨通過森林的林木時,雨常會被森林截流,而直接蒸發入大氣中,這種情形可以減少雨對於地表的侵蝕。在有些地表炎热的地区(如沙漠地区)水分直接蒸發尤为常见。这样的降雨被称为幡状云。 在航空例行天气报告中,降雨情况的代号是RA。.

新!!: 鸸鹋和雨 · 查看更多 »

果实

果實,是被子植物(也称显花植物)花的部份組織衍生成的生殖器官,通常在开花授粉之后,以受精的子房为主体而形成,其中包含有种子。植物藉由果實來傳播種子。其中有許多是可以食用的,人類或動物食用果實後移動,有助於,而果實可以提供人類或動物營養,兩者之間有共生關係,而果實也是人類及許多動物的食物來源之一。世界上的農業產品中,果實佔了其中很大的一部份。 水果是指可以生食,多汁液,有酸味或甜味的果實,像蘋果、橙、西瓜、葡萄、香蕉及檸檬等。但在植物學的定義上,也有一些不被視水果的果實,例如豆子、玉米粒、小麥的麥穗及番茄(亦可作為水果生食)。。 果实的结构通常可分为种子和果皮两部分。果皮又可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但在多数情况下难于区分),其中外果皮的表面有时有各种形态的附属物,如腺毛草屬、钩、翅等。对于可食用的果实来说,一般所謂的果肉,实际上是果皮的一部分,比如桃的肉质部分即为中果皮。 除被子植物外,某些植物也可以通过单性结实形成果实,这样形成的果实在外形上与正常果实相似,但其中的种子没有生殖能力,通常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甚至完全消失.

新!!: 鸸鹋和果实 · 查看更多 »

恐龙

恐龙(學名:Dinosauria)或者非鳥型恐龙(学名:Non-avian Dinosauria)、恐龍總目,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态系统超過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僅倖存“鸟型恐龙”即现的鳥类存活下来。 1861年,考古学家發現的身为鸟类的始祖鳥化石、却與身为恐龙的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極可能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鳥型恐龙的直系後代『鳥類学辞典』 (2004)、805-806頁。1990年代后,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恐龙的直系后代,而甚至有少數科學家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2010年代后,因为孔子鸟等鸟类和恐龙的中间物种相继被发现、填补了原本的化石空白,更加确定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导致鸟类从“恐龙的后代”改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自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覽品,這古代生物開始為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随着电影工业在美国兴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恐龙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與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各类媒体也常報導恐龙的科学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龙,例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从嚴謹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雞、鴨、孔雀才是真正的是恐龍。翼龍和恐龍是這幾個物種裡面關係最近的近親,都屬於鳥頸類;恐龍和翼龍是鱷魚、蛇頸龍的遠親,鱷魚所屬的鱷目、和蛇頸龍所屬的鰭龍超目,和恐龍翼龍所屬的鳥頸類同屬於主龍類;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所屬的主龍類和滄龍是關係較遠的物種,他們和滄龍所屬的有鱗目同屬蜥類;最後,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滄龍他們和魚龍是關係很遠的物種,唯一的聯繫是都屬於蜥形綱的一分子。.

新!!: 鸸鹋和恐龙 · 查看更多 »

水(化学式: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很早就开始对水产生了认识,东西方古代朴素的物质观中都把水视为一种基本的组成元素,水是中國古代五行之一。人體有百分之七十是水。.

新!!: 鸸鹋和水 · 查看更多 »

游泳

游泳,是在水中靠浮力,借自身肢體的动作在水中运动前进的运动和技能。游泳运动可分为竞技游泳和实用游泳,竞技游泳是奧林匹克运动会中的第二大项目,包括:蝶泳、仰泳(也稱背泳)、蛙泳、捷泳(也稱自由泳、爬泳),四种泳姿的竞速项目,以及花样游泳等。 早期的游泳活动,多被视为贵族子女教育及士兵训练的一个重要部份,公元前25世纪古埃及已有类似游泳的活动。古罗马人兴建了巨大浴池,游泳成为上流社会人士社交活动。18世纪末,工人游泳的机会增多,游泳开始成为一种普通运动。 竞技游泳源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及澳洲,1837年英国游泳协会成立,开创了近代游泳竞赛的历史。1869年,英国业余游泳总会成立,这是世界第一个国家游泳总会。二十世纪初,世界各国的游泳比赛开始普及,1894年6月16日,在巴黎成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时,游泳被列为1896年奥运会的项目之一。1908年,國際游泳聯合會(FINA)成立。 在競技方面,世界泳壇的傳統強國包括美國、澳洲、德國以及匈牙利。 在健康方面,游泳是一種需要全身都活動的運動。同時,是可增強肺活量的運動。.

新!!: 鸸鹋和游泳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联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通称澳大--利亚(Australia,缩写为 AU、AUS),中文环境下(尤其是臺灣、香港等地)常使用「澳--洲」代替“--”,是全球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大洋洲最大的国家和南半球第二大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曼尼亚岛及数个海外的岛屿,面积和美國本土相似,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與隔海相望的东南近邻是紐西蘭,西北是印度尼西亚,北边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及东帝汶。澳大利亚的首都位于堪培拉,最大城市为悉尼。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意思為“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通常稱作澳洲大陆,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陆板塊。澳大利亚人均擁有國土面積0.353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廣闊的國家之一。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熱帶雨林、別稱為“紅色中心”的沙漠、吸引很多旅客的海濱及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及烏魯汝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新!!: 鸸鹋和澳大利亚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原住民

澳大利亞原住民(Indigenous Australians)是澳洲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峽島民的總稱,是歐洲人殖民之前居住在澳洲大陸及其附近島嶼的族群的後代。 澳洲大陸最早的居民和現代澳洲原住民之間的關係在學術上尚無定論。在澳洲發現的最早的人類遺存是40,000年前的“蒙哥人”(Mungo Man),但根據线粒体DNA比較,蒙哥人與現在以及古代的澳洲原住民都沒有親屬關係。而人類到達澳洲的時間本身在學術上也沒有定論,其中最早的估計認爲可能是125,000年前。,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2004.

新!!: 鸸鹋和澳大利亚原住民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国徽

澳大利亚国徽(Coat of arms of Australia)是一面盾徽。其最初于1908年5月7日由爱德华七世授予,而现版本则于1912年9月12日由乔治五世授予。但旧版本仍然在一些场合使用,例如在六便士上一直使用到1966年。.

新!!: 鸸鹋和澳大利亚国徽 · 查看更多 »

激素

素(英語:hormone)也音譯作荷尔蒙或賀爾蒙,在希腊文原意为“興奋活动”。激素是指体内的某一细胞、腺体或者器官所产生的可以影响机体内其他细胞活动的化学物质。仅需很小剂量的激素便可以改变细胞的新陈代谢。可以说激素是一种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的化学信使。 所有的多细胞生物都会产生激素,植物产生的激素也被称为植物激素。动物产生的激素通常通过血液运输到体内指定位置,细胞通过其特殊的接受某种激素的受体来对激素进行反应。激素分子与受体蛋白结合后,打开了信号通路进行信号转导,并最终使细胞做出特异性反应。 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分子通常都会直接被释放进入血液中,主要是进入有孔毛细血管。可以进行旁分泌信号传送的激素分子可以通过组织间隙渗透进入邻近的靶组织中。 此外还有许多自然或者人工合成的外生化合物对人类和其他动物也有类似激素的效果。他们也会像内源产生的激素一样,对体内自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功效或消除产生干扰,并进而影响人体稳态、生殖、发展或者是行为。.

新!!: 鸸鹋和激素 · 查看更多 »

昆虫

昆虫在分类学上属于昆虫纲(学名:Insecta),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动物,已发现超過100万种。其中單鞘翅目(Coleoptera)中所含的種數就比其它所有動物界中的種數還多。昆字原作。 昆虫的构造有异于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并没有内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层由几丁质(英文 chitin)构成的壳。这层壳会分节以利于运动,犹如骑士的甲胄。昆虫的身體會分為頭、胸、腹三節,有六隻腿,複眼及一對觸角。昆虫有脂肪體,成分類似脊椎動物的脂肪組織,但作用不同,主要為代謝功能,類似脊椎動物的肝。 昆虫對生態扮演着很非常重要的角色。虫媒花需要得到昆虫的帮助,才能传播花粉。而蜜蜂采集的蜂蜜,也是人们喜欢的食品之一。昆蟲是蜥蜴、青蛙、小型鳥類的重要食物來源。在东南亚和南美的一些地方,昆虫本身就是当地人的食品。 但昆虫也可能對人類產生威脅,如蝗虫會破壞農作物,白蟻破壞木材及建築物。而有一些昆虫,例如蚊子,还是疾病的传播者。 有一些昆蟲能夠藉由毒液或是叮咬會對人類造成傷害,例如虎頭蜂在有人入侵地盤時會以螫針注入毒液等。紅火蟻會分泌有毒物質使接觸動物及人類出現敏感症狀甚至致命。.

新!!: 鸸鹋和昆虫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澳洲鴕鳥鴯鶓鴯鶓屬鸸鹋科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