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

指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Ruthenian Catholic Church;Ruthenorum Catholica)是罗马天主教会的一部分,為拜占庭禮儀式傳統的一個分支,是東儀天主教會的22個成員之一。該教會是完全與羅馬教宗共融的,直屬羅馬教廷。.

51 关系: 君士坦丁堡正教會天主教會宾夕法尼亚州寡妇东欧乌克兰传教士保加利亞希臘禮天主教會匹兹堡匈牙利希臘禮天主教會北美洲喀尔巴阡山脉共产主义共产党穆卡切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總主教美國義大利-阿爾巴尼亞禮天主教會羅馬教廷煤矿白俄羅斯希臘禮天主教會萬民福音部西里尔 (东罗马帝国传教士)马扎尔人該撒利亞的巴西流魯塞尼亞禮天主教帕爾馬教區魯塞尼亞禮天主教帕賽克教區魯塞尼亞禮天主教匹茲堡總教區魯塞尼亞禮天主教穆卡切沃教區魯塞尼亞禮天主教鳳凰城聖母帡幪教區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捷克宗座代牧區鳳凰城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蘇聯捷克捷克斯洛伐克東儀天主教會東西教會大分裂欧洲正教會斯洛伐克希臘禮天主教會斯拉夫人教宗教廷拜占庭礼拜占庭禮天主教克里熱夫齊教區拉丁化...拉丁禮 扩展索引 (1 更多) »

君士坦丁堡正教會

#重定向 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区.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君士坦丁堡正教會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宾夕法尼亚州

宾夕法尼亚州(Commonwealth of Pennsylvania)是美國的州份之一,正式名称为“宾夕法尼亚联邦”,俗称“里程碑”州。中文簡稱賓州。 這個州的名稱起源于英国移民威廉·賓,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為償還其父親的債務而授予大片林地,拉丁文中的意思是“賓的林地”。 州内最大的两个城市也是美国的大城市,是费城和匹兹堡,费城是美国独立战争时起草独立宣言和联邦宪法的地方,所以宾夕法尼亚州也被称为“美国的摇篮”,匹兹堡曾经是著名的钢铁城。 本州的行政區劃,共管轄了67個郡。.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宾夕法尼亚州 · 查看更多 »

寡妇

寡婦又稱孀婦,是指死去丈夫的女性,死去妻子的男性則稱為鰥夫,兩者合稱鰥寡。形容他們婚姻現狀的正式名稱是喪偶,女性又稱寡居、守寡或者孀居。 在過去,寡婦的社會地位是重要社會議題。在一些以丈夫為唯一經濟支柱的家庭,寡婦的生活往往會陷入貧窮,無依無靠的孤兒寡婦往往需要接受接濟。 在某些文化中,片面要求女性守贞,男性则不必。即寡婦在夫死後守節,不能夠再嫁。有些雖然不禁止寡婦再嫁,但是再嫁的寡婦會失去亡夫遺產的繼承權,鰥夫續弦卻不會影響繼承亡妻遺產。.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寡妇 · 查看更多 »

东欧

東歐,多半是指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以西的歐洲,直至德國、瑞士、義大利(不含);但缺乏明确的定义和边界,一般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种划分方法: 自然地理方面的東歐,是指較少受到大西洋和地中海海流影響,接近烏拉爾山、乌拉尔河和伏爾加河(窩瓦河)流域,實際上主要是指俄羅斯聯邦和哈萨克斯坦的歐洲部分和其他獨立國協的歐洲會員國家。 人文地理(主要指政治上)的东欧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或遭蘇聯併吞,或成為蘇聯的附庸國,政治上由共产党一黨專政,經濟上多採用計划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國家,这点与西欧相反。大多东欧国家以斯拉夫民族為主體,居民多信奉東正教,但共產黨時代,官方推行无神论。 本條目再把東歐分為兩區:東歐和獨立國家國協(以下內容,簡稱為國協)。.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东欧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

乌克兰(Ukrayina;),东欧国家,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人口约4285.41万(不包括被俄罗斯吞并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爾,2015年9月8日)。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在9世纪时,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欽察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随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苏维埃乌克兰。在1945年,乌克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作為独联体发起与创始国之一。但由於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烏克蘭于同年宣布退出独联体。乌克兰在獨立後由於實行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使得國家进入八年的经济衰退时期,不过其间也出现过高增长。乌克兰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世界上是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基础,並维持着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军事力量。 根据乌克兰的行政区划,乌克兰有24个州、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已另外建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且实质由俄羅斯管治),和两个直辖市(首都基辅和塞瓦斯托波爾,后者實質由俄羅斯管治)。人口构成上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乌克兰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乌克兰 · 查看更多 »

传教士

传教士(missionary),亦叫作宣教師或宣教士,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如日本神道教,很少會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是有很多宗教利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例如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 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士,一般传教士这个词是指基督宗教的宣教師。实际上佛教是最早大规模传教的宗教,沿着丝绸之路送出它的信仰。在英语中,“missionary”指被派遣到远方传教的人,汉语也译作宣教士,而一词则指在人群中进行讲道的传道人。.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传教士 · 查看更多 »

保加利亞希臘禮天主教會

保加利亞希臘禮天主教會(英語:Bulgarian Greek Catholic Church,保加利亞語:Български гръцки Католическата Църква)是羅馬天主教的一部分,為拜占庭禮拜儀式傳統的一個分支,是東儀天主教會的22個成員之一。該教會是完全與羅馬天主教共融的。而它是直屬羅馬教廷。現在在保加利亞設立東方禮宗座代牧區(英語:Apostolic Exarchate)。.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保加利亞希臘禮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匹兹堡

匹兹堡(Pittsburgh)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阿勒格尼河与莫农加希拉河汇合成俄亥俄河的河口,為美國最適宜居住的都市。宾夕法尼亚州第二大城市,阿利根尼縣縣治。2000年人口統計334,563(七縣大都區人口2,462,571)。匹兹堡曾是美国著名的钢铁工业城市,有“世界鋼都”之稱。但1980年代後,匹茲堡的鋼鐵業務已經淡出,現已轉型為以醫療、金融及高科技工業為主之都市。市內最大企業為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並為全美第六大銀行匹茲堡國家銀行所在地。 由於近年的經濟發展堪為典範,於2009年獲選主辦世界二十國集團(G20)高峰會。匹兹堡交通便利,公路、铁路和水上运输发达,匹兹堡国际机场位於該市西部,为美国东部著名的大型機場,有18家航空公司聚集此地。匹兹堡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是美国著名的高等学府。.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匹兹堡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希臘禮天主教會

匈牙利希臘禮天主教會(英語:Hungarian Greek Catholic Church、拉丁語:Hungarian Ecclesiae Graecae Catholicae、匈牙利語:Magyar Görög Katolikus Egyház)是羅馬天主教的一部分,為拜占庭禮儀式傳統的一個分支,是東儀天主教會的23個成員之一。該教會是完全與羅馬天主教共融的。而它是直屬羅馬教廷。現在在匈牙利設立東方禮總教區和教區。.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匈牙利希臘禮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北美洲

北亞美利加洲(North America;字源:亞美利哥·維斯普西),簡稱北美洲,位於西半球北部(或北半球)。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劃分。北美洲還包括加勒比海中眾多島嶼(主要為西印度群島)。北美洲面積2422.8萬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島嶼),約佔当今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3大洲。人口5億2872萬(2008年七月),居世界第4位。.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北美洲 · 查看更多 »

喀尔巴阡山脉

喀尔巴阡山脉(Karpaty、Карпати、Munții Carpați)是欧洲中部山系的东段部分,绵延约1500公里,穿过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波兰、乌克兰和罗马尼亚。.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喀尔巴阡山脉 · 查看更多 »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communism;communismus)是一种共享經濟結合集體主義的政治思想,主張消滅生产资料私有制,並建立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進行集體生產),而且主张一种沒有階級制度、國家、政府和家庭的社会。在此一體系下,土地和資本財產為人民共同所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37~638页:“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就是下面这个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即人们的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由此可见,‘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制度为基础的不正确的原理应当——因为这个原理是仅就狭义的消费而言——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换句话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在科學共產主義(馬克思主义以及其各流派)的理論中,它在发展上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即没收私有制财产为国有化并为公有制社会的起步铺垫基础;中期阶段是公有制社会战胜私有制世界的阶段,由于公有制社会体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优势,能够极大地吸引了私有制社会里的广大中下层人民,使得公有制社会能够在私有制世界的包围圈里得到蔓延与扩展,并不断的突破、战胜私有制世界后,最终公有制世界完全代替私有制世界;高级阶段是在公有制社会更加稳定、成熟的基础上开始步入自由发展的阶段,即迈入自由世界的阶段,当公有制世界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后,自由世界形成雏形,也就是世界上不再有阶级、国家和政府,政府的职能几乎被消耗到社会的各领域里。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的自由世界。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歷史唯物主義),资本主义必将为共產主义所取代,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因隨著工業革命後各種機械自動化生產所帶來的高生產力,長期而言經濟生產所需的人力將愈來愈少,在私有財產制度下絕大多數人口將會失業,因此社會若想繼續和平發展就必須進入共產主義,將愈來愈少的工作量分配給各工作人口,除了為興趣而自願長期工作的人之外,基本上多數人可減少許多工作時間后,每个人都有机会自我发展个人素质。共产主义思想在实行上,需要人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达到充分的发展和极度的发达。.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共产主义 · 查看更多 »

共产党

共产党是指奉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以代表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利益的名义而成立的政党。最早的共产党被认为是1847年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现在普遍指以共产主义和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对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阐述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团体,以将社会推向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曾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掀起第一次浪潮(即推翻现政权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运动,当时并无其他成功案例),并于二战后掀起第二次浪潮,中華人民共和國于这一段时间基本建立起全国性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共产党与独裁政权的挂钩始于斯大林1922年当选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后世称之为“斯大林主义”。.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穆卡切沃

卡切沃是烏克蘭的城市,位於該國西南部的拉托里察河畔,由外喀爾巴阡州負責管轄,始建於896年,海拔高度128米,面積27.9平方公里,2012年人口84,685。.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穆卡切沃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Concilium Œcumenicum Vaticanum Secundum),簡稱梵二大公會議、梵二會議、梵二,又稱紐曼會議,是天主教會第21次大公會議,也是距今最近召開的一次大公會議,於1962年10月11日由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召開,1965年9月14日由次任教宗保祿六世結束。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是天主教會歷史上第21次大公会议。起初,人們以為它是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的續會,但後来羅馬教廷作出了澄清了:它將是另一次新的大公會議,取名“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 在1959年6月29日所颁布的《忝登伯鐸寶座》通谕中,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指出此次大公會議的目標將會是:「發揚聖道、整頓教化、革新纪律」。 本次會議最其重要的結果,即是認同被傳教國之傳統可以與天主教、基督教相容,且可以互相援引,令使爭議三百多年的中國禮儀之爭畫下句點,並且將所謂的《利瑪竇規矩》予以尊重。.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總主教

总主教,也翻譯為大主教,是基督教传统教会的一种高階聖職人員,根据天主教及聖公會的制度,数个教区组成一个教省,其中會設有一個總教區,總教區的正權主教則稱為總主教;而教省總主教在省属教区中有某些权限。通常兼任省屬教區主教組成的主教團團長。不過這一職銜在聖秩聖事三階級的分類上和一般的主教是同等的。頭銜簡稱為『abp.』.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總主教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義大利-阿爾巴尼亞禮天主教會

義大利-阿爾巴尼亞禮天主教會(Italo-Albanian Ecclesia catholica;Chiesa cattolica italo-greca)是羅馬天主教會的一部分,為拜占庭禮拜儀式傳統的一個分支,是東儀天主教會的22個成員之一。該教會是完全與罗马教宗共融的,直屬羅馬教廷。現在在意大利設立東方禮教區和自治會院區。該教會不要和阿爾巴尼亞希臘禮天主教會(Albanian Greek Catholic Church)混淆。.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義大利-阿爾巴尼亞禮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羅馬教廷

羅馬教廷(Curia Romana;中文常直稱為教廷)是聖座的行政机构。它是輔助教宗處理整個天主教會的事務,也与教宗一起构成了天主教会的中央领导机构。其為天主教會的日常運作與達成目標提供必要的中樞組織。現今多以其所在地「梵蒂冈」代稱。.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羅馬教廷 · 查看更多 »

煤矿

矿是指富含煤炭资源的地方,通常也指採用地下採掘或露天採掘方式生產煤炭的工厂。.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煤矿 · 查看更多 »

白俄羅斯希臘禮天主教會

白俄羅斯希臘禮天主教會(Belarusian Ecclesiae Graecae Catholicae,Беларуская грэка-каталіцкая царква)是羅馬天主教的一部分,為拜占庭禮儀式傳統的一個分支,是東儀天主教會的22個成員之一。該教會是完全與羅馬天主教共融的。而它是直屬羅馬教廷。.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白俄羅斯希臘禮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萬民福音部

萬民福音部(Congregatio pro Gentium Evangelizatione)是羅馬教廷的之一,為天主教會的最高宣教機構,隸屬於教廷國務院。原名傳信部(Sacra Congregatio de Propaganda Fide,意為「傳佈信仰聖部」),另譯傳道議會、傳道總會,由教宗額我略十五世於1622年成立,負責與天主教會有關的宣教活動。受到原名「Propaganda」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轉變成負面用語的影響,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82年時將此機構改為現名。.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萬民福音部 · 查看更多 »

西里尔 (东罗马帝国传教士)

西里尔(Κύριλλος;Кѷриллъ;Cyril),也译作基里尔、济利禄、西瑞爾,826年或827年生于东罗马帝国萨洛尼卡(位于现在的希腊)Encyclopedia Britannica, Major alphabets of the world, Cyrillic and Glagolitic alphabets, 2008, O.Ed.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西里尔 (东罗马帝国传教士) · 查看更多 »

马扎尔人

札兒人(;又譯--人)為匈牙利主要民族(於2001年人口約為1千萬),因此又稱匈牙利人,為烏拉語系,曾經在中亞停留了一段時間,因此現代馬札兒人帶有突厥血統。他们為匈牙利主体民族,也分布于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及烏克兰,少数生活在美国、加拿大、巴西与澳大利亚。認為,他们最初生活在西伯利亚西南方巴什基尔一帶;与他们最似的民族為曼西人。.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马扎尔人 · 查看更多 »

該撒利亞的巴西流

巴西流或巴西略(希腊文:Μέγας Βασίλειος,拉丁文:Basilius Magnus,或Καισαρείας Βασίλειος,Basilius Caesariensis,),該撒利亞主教,4世纪教会领袖。与拿先素斯的貴格利和尼撒的貴格利并称加帕多家教父。在罗马天主教会尊为教会圣师。.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該撒利亞的巴西流 · 查看更多 »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帕爾馬教區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帕爾馬教區(Eparchia Parmensis Ruthenorum、Byzantine Catholic Eparchy of Parma)是美國一個東儀天主教教區(魯塞尼亞禮),屬匹茲堡總教區。 教區成立於1969年2月21日,位於美國中西部,教座位於俄亥俄州的帕爾馬。 2009年有教友8,791人、卅六個堂區、四十三名司鐸。現任教區主教為若望·彌額爾·庫德里克。.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魯塞尼亞禮天主教帕爾馬教區 · 查看更多 »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帕賽克教區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帕賽克教區(Eparchia Passaicensis Ruthenorum、Byzantine Catholic Eparchy of Passaic)是美國一個東儀天主教教區(魯塞尼亞禮),屬匹茲堡總教區。 教區成立於1963年7月6日,位於美國東部,教座位於俄亥俄州的帕爾馬。 2009年有教友17,629人、八十四個堂區、八十三名司鐸。目前教區主教為Kurt R. Burnette。.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魯塞尼亞禮天主教帕賽克教區 · 查看更多 »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匹茲堡總教區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匹茲堡總教區(Archieparchia Pittsburgensis Ritus Byzantini;Byzantine Catholic Archeparchy of Pittsburgh)是美國一個東儀天主教教省總教區(魯塞尼亞禮),下轄三個教區。 2010年有教友58,763人、七十九個堂區、六十四名司鐸。現任教區主教為威廉·嘉祿·斯庫爾拉。 1924年5月8日建立美國宗座代牧區,1963年7月6日升為教區,1969年2月21日升為總教區。1977年3月11日易名至今。.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魯塞尼亞禮天主教匹茲堡總教區 · 查看更多 »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穆卡切沃教區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穆卡切沃教區(Eparchia Munkacsiensis、Мукачівська греко-католицька єпархія)是烏克蘭一個東儀天主教教區(魯塞尼亞禮),直屬教廷。 教區成立於1771年9月19日,位於外喀爾巴阡州,教座位於州府烏日霍羅德。2010年有教友380,000人、402個堂區、261名司鐸。現任教區主教為米蘭·沙希克。 M M.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魯塞尼亞禮天主教穆卡切沃教區 · 查看更多 »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鳳凰城聖母帡幪教區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鳳凰城聖母帡幪教區(Eparchia Sanctae Mariae a Patrocinio in urbe Phoenicensi、Holy Protection of Mary Byzantine Catholic Eparchy of Phoenix)是美國一個東儀天主教教區(魯塞尼亞禮),屬匹茲堡總教區。 教區成立於1982年12月3日,位於美國西部,教座位於亞利桑那州州府鳳凰城。2010年有教友2,561人、十九個堂區、廿四名司鐸。現任教區主教為吉拉德·尼各老·迪諾。.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魯塞尼亞禮天主教鳳凰城聖母帡幪教區 · 查看更多 »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捷克宗座代牧區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捷克宗座代牧區(Exarchatus Apostolicus Reipublicae Cechae)是東儀天主教一個宗座代牧區(魯塞尼亞禮),直屬教廷。 代牧區成立於1996年1月18日,範圍包括捷克全國。2011年,有17,900名教友,有21個堂區、43名司鐸、1名終身執事。現任宗座代牧為拉迪斯拉夫·胡奇科。.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捷克宗座代牧區 · 查看更多 »

鳳凰城

#重定向 鳳凰城 (亞利桑那州).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鳳凰城 · 查看更多 »

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

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كنيسة الروم الملكيين الكاثوليك)為一與羅馬教宗完全共融的東儀天主教教會。採行混合了黎凡特等地中海東岸以及希臘文化的拜占庭禮儀,其淵源可以追朔到宗徒伯多祿在安提約基亞建立的基督徒團體。領袖為 默基特希臘禮安提約基雅宗主教,由於教宗方濟各於2017年5月6日接受宗主教額我略三世·拉罕的辭呈,現由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阿勒頗總主教讓巴爾於選出新任宗主教前代為管理。 默基特禮教會以敘利亞、黎巴嫩為核心分布在中東地區以及埃及,此外亦有在海外建立團體。現今的全球默基特禮天主教徒約有一百六十萬人。 Information sourced from Annuario Pontificio 2010 edition.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捷克

捷克共和國(Česká republika),通稱捷克(Česko),是一個中歐地區的內陸國家,其前身為捷克斯洛伐克,於1993年與斯洛伐克和平分離。.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捷克 · 查看更多 »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文/斯洛伐克文:Československo),是一个存在於1918年至1992年的欧洲国家,解体後演變為两个独立國家──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捷克斯洛伐克 · 查看更多 »

東儀天主教會

東儀天主教會(Eastern Catholic Churches;Ecclesiae Catholicae Orientales),或稱東方礼天主教会、東方歸一教会,是指與聖座共融的23個採行東方教會禮儀的教會。 東儀天主教分別由其教會的宗主教、都主教或是大總主教擔任領袖。並以東儀天主教法典以及其各自所設立的教會法作為規章,並且各自保有自身的悠久傳統。現今所有東儀天主教信徒約有一千六百萬名 Information sourced from Annuario Pontificio 2010 edition, 佔天主教全體信徒1.5%。 作為相互共融的成員,在各東儀天主教會與拉丁禮教會間共享了同一的聖事。但另一方面這些東儀教會也各自保存了与其有歷史關係的東方基督教派如東正教會、東方正統教會及東方亞述教會的禮儀、神学基础与聖事,因此他們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認這些非天主教的東儀教會的聖事效力。 東儀天主教的主要分布地點大多與其原先的起源地,如中東、埃及、東歐以及印度相近,然而隨著移民社群的增加,東儀天主教也在美洲或西歐建立教區,相對的在中東的拉丁禮天主教徒則由拉丁禮耶路撒冷宗主教牧養。.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東儀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東西教會大分裂

東西教會大分裂(East–West Schism)是指11世紀基督教會大分裂,分出了希臘正教(東方正教會)以及羅馬天主教(羅馬普世公教會)兩大宗。自2世紀以後,以羅馬為首的西方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的東方教會,因各自不同的教會、政治、社會、文化等原因,在神學,以及教會的組織、紀律等各方面的分歧逐漸擴大,彼此爭論不休,最終導致了1054年的東西方教會大分裂,形成日後的公教(此乃原意譯名;慣稱為天主教:在明朝時,公教傳入中國時借用外教名詞「天主」稱呼所信仰的神,因而得名)和正教会(即東正教)。.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東西教會大分裂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正教會

正教會(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pravoslavnaja tserkovʹ),也稱為東正教會,簡稱東正教,與天主教會及新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信徒总人數少於天主教,但比新教最大的普世圣公宗要多出两倍,主要分佈在巴爾幹半島、東歐和西亞。.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正教會 · 查看更多 »

斯洛伐克希臘禮天主教會

斯洛伐克希臘禮天主教會(英語:Slovak Greek Catholic Church、拉丁語:Moravica Graecum Ecclesiae Catholicae、斯洛伐克語:Gréckokatolícka cirkev na Slovensku, "Greek-Catholic Church in Slovakia")又稱斯洛伐克拜占廷禮天主教會,是羅馬天主教的一部分,為拜占庭禮儀式傳統的一個分支,是東儀天主教會的22個成員之一。該教會是完全與羅馬天主教共融的。而它是直屬羅馬教廷。現任教會總主教為揚‧巴布亞克(英語:Ján Babjak)。.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斯洛伐克希臘禮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Slavic peoples)是歐洲各民族和語言集團中人數最多的之一,约有三亿四千万人。主要分布于东欧和中欧,語言屬於斯拉夫語族。 斯拉夫人發源於今波蘭東南部維斯杜拉河上游一帶,於一世紀時開始向外遷徙,六世紀前後,斯拉夫人出現在東歐平原上,那時的他們介乎於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有時還靠搶掠為生。六世紀的扩张使得他们的居地已經遍佈欧洲中东部。近代随着俄羅斯疆域的扩张,斯拉夫人也向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迁徙。 斯拉夫人可分為南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及東斯拉夫人:.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斯拉夫人 · 查看更多 »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教宗 · 查看更多 »

教廷

在天主教會,教廷(Curia;或稱為「廷」)是個別教會/地方教會的管理人員與機構組成之團體,主要功能為輔助主教等高級神職人員管理與領導教會。其狹義上指各教區的「教區廷」,廣義上則包含羅馬教廷等實施聖統制的基督教宗派之核心領導機構。 與其他天主教會的機構相同,「教廷」的組織雛形來自於古羅馬。「Curia」(英語對應字為「court」,與法院同字)是古羅馬的一種地方統治單位,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也負責管理各地方的教會事務。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原有世俗政治的「Curia」消失,但教會的「Curia」仍延續下來,並演變為今日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的使用上,「教廷」一詞常等同於羅馬教廷,而天主教會本身也如此使用,如聖座在中華民國的外交代表機構,就被稱為「教廷駐華大使館」。.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教廷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礼

拜占庭礼,又称希腊礼、君士坦丁堡礼,是基督教礼仪的一种。于正教会及东仪天主教会中通行。其中东仪二字便是指拜占庭礼仪。该礼仪也用于东仪安立甘宗及乌克兰信义宗。其礼仪源自三世纪的君士坦丁堡。目前是除了罗马礼(西仪)以外最为通用的礼仪。 君士坦丁堡教会建立的拜占庭礼由事奉圣礼、日课、各种圣事、祈祷、祝福及驱魔组成并包括各式建筑风格、圣像、礼仪音乐、衣着及在多个世纪的传统下形成的习俗。信众在拜占庭礼的圣礼中通常保持站姿,较虔诚的信众还会时常跪拜。圣礼途中,信众可以随意走动。一般来说,拜占庭礼的高级僧侣及神职既不剃发也不刮胡。 圣经在该礼仪中非常重要,在平日及圣礼时都会经常引用。每周,都会根据座位念经完整地诵读一遍圣咏一百五十篇。在大斋期期间更是加至两遍。 斋戒在拜占庭礼中比罗马礼更为严格,斋期期间,信众不仅避免食肉,同时也不进用乳制品。很多时候,鱼、食用油也常被列在禁食的物品中。拜占庭礼遵循四大斋期,包括大斋期、主降生斋期、使徒斋期及帡幪斋期。非斋期的日子里,每周三、五也被视为斋戒日。有些修道院的斋戒日还包括周一。.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拜占庭礼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禮天主教克里熱夫齊教區

拜占庭禮天主教克里熱夫齊教區(Dioecesis Crisiensis;Križevačka eparhija)是羅馬天主教會的一部分,為克羅地亞,塞爾維亞和黑山拜占庭禮教區的一個教區,該教會為東儀天主教會的22個成員之一。教區以克羅地亞北部克里熱夫齊為中心的,屬薩格勒布總教區。成立於1777年6月15日。.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拜占庭禮天主教克里熱夫齊教區 · 查看更多 »

拉丁化

#重定向 罗马化.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拉丁化 · 查看更多 »

拉丁禮

#重定向 拉丁禮教會.

新!!: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和拉丁禮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