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9 关系: 叙利亚,塞尔柱帝国,塞爾柱王朝,尼札姆·穆爾克,巴爾基雅魯克,巴格达,伊斯兰教,伊斯法罕,伊拉克,忽里勒臺大會,穆罕默德一世,維齊,高加索,阿勒颇,阿爾普·阿爾斯蘭,阿薩辛派,阿拔斯王朝,艾哈迈德·桑贾尔,苏丹 (称谓)。
- 1055年出生
- 1092年逝世
- 塞尔柱君主
叙利亚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al-Jumhūrīyah al-ʻArabīyah as-Sūrīyah),通称叙利亚(Sūriyā),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属于中东阿拉伯国家,首都大马士革。叙国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同黎巴嫩和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1944年1月1日宣布独立,1946年4月7日被联合国及世界各国认可为正式独立国家,现任总统為巴沙尔·阿萨德。.
查看 马立克沙一世和叙利亚
塞尔柱帝国
大塞尔柱帝国(现代土耳其语:Büyük Selçuklu İmparatorluğu;دولت سلجوقیان)是中世纪时期的突厥-波斯M.A. Amir-Moezzi, "Shahrbanu", Encyclopaedia Iranica, Online Edition,: "...
查看 马立克沙一世和塞尔柱帝国
塞爾柱王朝
塞爾柱王朝(波斯語: آل سلجوق,Al-e Saljuq)是中世纪时期由乌古斯突厥人建立起的遜尼派穆斯林王朝,后期王朝成員逐渐波斯化,为中世紀时期西亚及中亞地區突厥-波斯文化的發展打下了基础。塞爾柱王朝曾建立大塞爾柱帝國以及罗姆蘇丹國,統治區域東起波斯、西達安納托利亞高原,王朝的擴張使安納托利亞、高加索等地突厥化,也间接地引发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查看 马立克沙一世和塞爾柱王朝
尼札姆·穆爾克
#重定向 尼札姆·穆勒克.
巴爾基雅魯克
巴爾基雅魯克是1094年到1104年塞爾柱帝國在位的蘇丹。他是马立克沙一世的兒子。 在父親被刺殺後,與兄弟、艾哈邁德·桑賈爾、等人争夺蘇丹位。直接導致了後期帝國的分裂。 青年即位的巴爾基雅魯克加強了對帝國中心地區伊朗的控制,靠著大臣的幫助想辦法擴充財源,以維持帝國日益龐大的開支。在位時期迎來了第一批十字軍,在交戰後,帝國仍得以控制敍利亞省的大馬士革、摩蘇爾等重鎮。雖然他打敗了叔叔,兄弟爭權的家族內亂仍然無法有效解決。 即位十年後,25歲的巴爾基雅魯克死在伊朗的博魯傑爾德,有說法指出他的遺體被運回伊斯法罕安葬。 category:突厥古代人物 Category:伊朗君主.
巴格达
巴格达(بغداد,阿拉米语:ܒܓܕܐܕ),古称报达,伊拉克首都,同时它也是伊拉克巴格達省的首府,為伊拉克最大城市及經濟文化中心。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部地區,底格里斯河流過巴格達市區,而距幼發拉底河約30公里閻玉龍 《中國大百科全書》-巴格達。巴格达人口约577万,在阿拉伯世界位于开罗之后列第二位。在历史上,巴格达曾是伊斯兰文明的政治、宗教、經濟、商業、學術、交通中心。巴格达也是一座多民族多教派的城市。巴格达在2003年美軍佔領伊拉克之前,有大量信仰基督教的亚述人(其中以信奉东方礼天主教的居多)居住,但近几年来巴格达的多座著名教堂屡次遭到破坏以及其他原因使亚述人纷纷离开巴格达,迁往伊拉克北部或邻国甚至西方国家。现在在巴格达原本就是少数民族的亚述人已经所剩无几了。.
查看 马立克沙一世和巴格达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查看 马立克沙一世和伊斯兰教
伊斯法罕
伊斯法罕(Esfahān)為伊朗第三大城市,是伊斯法罕省的省會。據2006年統計,有人口1,583,609人。 伊斯法罕早在瑪代王國時已存在。在公元前六世紀中叶时成为居鲁士二世的阿契美尼德帝國治下的一个大城市。在前330年的马其顿王国军队入侵时遭受破坏,后被修复,并在塞琉古帝国、阿尔沙克王朝及薩珊王朝時期為一重要城鎮。公元640年阿拉伯帝国佔據伊斯法罕时也遭受毁坏,后被修复;穆斯林式的建築亦隨之出現,并开始了伊斯兰时代的繁荣和辉煌。伊斯法罕曾在1051年至1118年為塞爾柱帝国的都城。在1387年時被當時的帖木儿攻佔及蹂躏,一共屠杀了7万人。其後在1453年,伊斯法罕重新被建立,其光輝在17世纪的薩法維王朝達至高峰,更一度成為首都,人口最高达到60万人,更第二次成為伊朗的國都。現今的伊斯法罕為伊朗一文化古都,城內的伊玛目广场亦被列入世界遺產之內。.
查看 马立克沙一世和伊斯法罕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库尔德语:كۆماری عێراق),简称伊拉克(العراق),位于亚洲西南部中东地区的国家。伊拉克与南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北方的土耳其,西北的叙利亚,东方的伊朗和西方的约旦接壤。伊拉克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查看 马立克沙一世和伊拉克
忽里勒臺大會
#重定向 忽里勒台.
穆罕默德一世
#重定向 穆罕默德一世 (奥斯曼帝国).
維齊
#重定向 維澤 (克爾克拉雷利省).
查看 马立克沙一世和維齊
高加索
加索(კავკასია;車臣語、俄語:Кавказ)是位於西亞及東歐交界處,黑海、裏海之間高加索山脈的地區,總面積約44萬平方公里。該地名根據古羅馬學者老普林尼著作《博物志》的追溯,是來自斯基泰「kroy-khasis」,意為「冰雪閃耀」或「雪白」。境內最高峰、海拔5,642米的厄尔布鲁士山被称为“欧洲之巅”。 由于被高加索山脉分割,该地区分为南高加索和北高加索两部分。南高加索又称外高加索,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包括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三国。北高加索又稱內高加索,属于俄罗斯。达吉斯坦、车臣、印古什、北奥塞梯、卡巴尔达-巴尔卡尔等共和国都分布在这里。.
查看 马立克沙一世和高加索
阿勒颇
--颇(حلب;阿拉米语:ܚܠܒ )又譯作阿勒--,是叙利亚北部城市,阿勒颇省的首府。 叙利亚内战前,阿勒颇拥有逾200万人口,是叙利亚的第一大城市。从历史上看,阿勒颇是人类最古老的定居点之一,考古学发现在公元前5000年时这里就有人居住。古希腊人称这座城市为“贝罗埃亚”。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这里称为哈勒普。阿勒颇的名字在法国托管时期才开始官方使用。 阿勒颇占据了幼发拉底河和地中海之间的关键位置,是古代商路上的一个重要地点。开始时它只是建在一些小山丘上的小城,后来发展成大型城市。以阿勒颇为中心形成的阿勒颇省占据了1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拥有约370万人口。 敘利亞內戰在2011年爆發後,2012年開始的阿勒颇之战在市內造成嚴重破壞。.
查看 马立克沙一世和阿勒颇
阿爾普·阿爾斯蘭
阿爾普·阿爾斯蘭(现代土耳其语:Alp Arslan;آلپ ارسلان;),本名穆罕默德·本·達伍德·恰格勒或穆罕默德·本·贾格里,塞爾柱帝國第二任蘇丹,首任蘇丹圖赫里勒·貝格之侄,一族英雄塞爾柱·貝格的曾孫 ,任內屢次與埃及的法蒂瑪王朝、東羅馬帝國交戰取勝,使帝國得以擴張版圖;最具代表性的是1071年在曼齊刻爾特(今土耳其境內)以少勝多擊敗東羅馬帝國遠征軍,此役奠定大塞爾柱王朝在安納托利亞的統治,土耳其後人敬佩他的軍事才能和非凡武藝,尊稱他為“阿爾普·阿爾斯蘭”,意為“英勇之獅”。 施政方面,由於自身對行政事務不感興趣,他將國事悉數交付名相尼札姆·穆勒克管理,對商業則採取開放態度。.
阿薩辛派
阿薩辛派(حشّاشين、)是中古時期活躍於阿富汗至敘利亞山區的一個穆斯林“異端”教派,以秘密的暗殺組織聞名。以里海南岸山区为根据地,中心设在阿剌模忒堡(意为“鹰窠”)。“阿萨辛派”在中国古籍中被称为木剌夷,木罗夷或木乃奚,可能源自阿拉伯語(),意指無神論者。该词语有另一种说法。即“阿萨辛”一词,源于印地语“哈沙辛”(Hashashin)或称曼苏尔(Mansur),是指罂粟花果割出的浆汁的物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鸦片”。因为,被称为“阿萨辛”的创始人,就是向他的崇拜者发放鸦片,使其上瘾后,在操纵训练他成为他的杀手。而“哈沙辛”“曼苏尔”词语,与蒙古语似乎有关联,蒙古语称“苦的味道”为“嘎辛”(gashuun),应该是指罂粟的苦味。而“曼苏尔”一词,原本就是蒙古语(Manshuurakh)意指人迷糊或昏沉状态。而人吸食鸦片后,就会产生这样的状态。而从英国东印度公司殖民印度时,大量制造售卖鸦片的历史,可以确定其词源源于印度的可能性。同时,也可以印证蒙古高原的蒙古裔游牧民族古代迁徙侵入南亚西亚地区,建立政权的历史。被称为突厥人的民族,很可能就是这些迁徙的蒙古人与南亚,西亚族裔融合,语言发生变异的结果。这一点在公元四世纪崛起的突厥人政权,在今蒙古国树立的记述民族历史的石碑碑文中看到端倪。.
查看 马立克沙一世和阿薩辛派
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王朝(العبّاسيّون)是哈里發帝國的一個王朝,也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于750年取代倭馬亞王朝,定都巴格達,直至1258年被旭烈兀西征所滅。阿拔斯王室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後裔。在该王朝统治时期,中世纪的伊斯兰教世界达到了极盛,在哈倫·拉希德和马蒙統治時期更達到了頂峰。古代中国(新旧唐书)史籍稱之為黑衣大食 。.
查看 马立克沙一世和阿拔斯王朝
艾哈迈德·桑贾尔
艾哈迈德·桑贾尔(Ahmed Sencer,احمد سنجر,),又称桑贾尔苏丹,晚期塞尔柱帝国苏丹,實際統治期約為1097年至1118年。 桑贾尔是苏丹马利克沙一世之子。在其父死后,与、巴爾基雅魯克、等人争夺蘇丹位。十餘年間三人先後上位。 1096年,桑贾尔被弟弟穆罕默德一世封为大呼罗珊总督。接下来的数年里,桑贾尔占据了波斯大部分地区,以内沙布尔为统治中心。许多地方统治者起兵反抗,致使塞尔柱帝国陷入分裂战争中。 1102年,他击败了喀喇汗国的入侵,在泰尔梅兹附近杀死了其君主巴兹尔。1107年,他入侵古尔王朝,擒获其君主Izz al-Din Husayn,强迫他向自己进贡後将其释放。 1118年,穆罕默德一世過世,桑贾尔取代其子,實際掌控帝國大部分領土。 1141年,桑贾尔偕同王朝的一起率军进攻西辽,在卡特万之战中被西辽大败,加爾夏斯二世被杀,桑贾尔仅率十五名马夫逃走。此战后,塞尔柱的勢力退出了锡尔河流域。 1153年,来自Khuttal和巴克特里亚的乌古斯人擒获桑贾尔,将其囚禁直至1156年。在其被抓期间,这些乌古斯人攻陷了内沙布尔,杀害了沙斐仪派法学家穆罕默德·伊本·葉海亞。 桑贾尔在1157年死去,葬于今日土库曼斯坦的梅尔夫。他的坟墓在1221年蒙古入侵花剌子模的时候被毁。 今日土库曼斯坦的5马纳特纸币正面有他的头像。 Category:塞爾柱突厥人 Category:伊朗君主 Category:亚洲纸币上的人物.
苏丹 (称谓)
苏丹(سلطان,,))指一个在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个类似总督的官职,作为称谓是最近才出现的翻译,它也有很多其他的译法,在古文翻译为“素檀”、“速檀”、“速鲁檀”、“锁鲁檀”(见《明史》),民间也又叫“素里檀”“唆里檀”“算端”、“层檀”等等。他是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历史上有好几种含义。這詞最初是阿拉伯語中的抽象名詞「力量」、「治权」、「裁决權」,后来变为权力、统治。最后,它变为对一个特殊统治者的称号等同國君的意思,被苏丹统治的地方,一般都对外号称拥有独立主权或完全主权。苏丹不会自称是哈里发,也不会表示他是实际上是受到哈里发统治的。被苏丹统治的地方,无论是王朝还是国家都可以被指为“苏丹国”(سلطنة)。 女性苏丹称为“苏丹娜”,但是在伊斯兰教历史上是很罕见的。另外,还有一种特别苏禄苏丹国,这种国家正式的统治者是男苏丹,但是他的妻子却是一个实际上的“监督者”。 苏丹一般不是世袭的,很少被称为国王。.
另见
1055年出生
1092年逝世
- 仁睿太后
- 劾里鉢
- 尼札姆·穆勒克
- 康拉德一世 (波希米亞)
- 弗拉季斯拉夫二世
- 马立克沙一世
塞尔柱君主
亦称为 梅利克·沙阿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