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

指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

外國駐日本國機構列表為世界各國駐在日本的大使館、總領事館列表。.

35 关系: 名古屋市吉隆坡坦尚尼亞駐日大使館堪培拉大韓民國駐日本大使館大阪市中國中国驻日大使馆京都市廣島市仙台市德國駐日大使館在日本朝鲜人总联合会品川區函館市神户市福岡市維也納纽约美國駐日大使館瑞典駐日大使館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 (海外)那霸市臺北駐日本經濟文化代表處长崎市英國駐日大使館東京都横滨市港區 (東京都)滨松市札幌市新德里新潟市日本日本國駐外機構列表

名古屋市

名古屋市()是位於日本爱知县西部(尾張地方)的都市,也是愛知縣縣治,同時是中部地方的中樞都市、以及上述區域唯一的政令指定都市,人口約230萬,在日本各都市中排名第四,僅次於東京都區部、橫濱市及大阪市,也是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中京圈的主要城市。由於位於東京與京都之間,因此又被稱為「中京」。全市劃分為16個區。 名古屋是中部地方在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領域的中樞,市中心的(名古屋站商圈)、榮、、、是全市主要的商業區,其中前兩地擁有大規模的地下街廓。2008年,名古屋市和神戶市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為「創意都市」。2017年,名古屋的城區人口約有1007萬人,在世界排名第37位。此外,在美國智庫AT Kearney頒布的全球城市排名中,名古屋市被評為世界第69位的都市。 名古屋的市徽由圓形中置一「八」字而成,取自江戶時代在此當家的尾張德川家的印記「丸八印」。.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名古屋市 · 查看更多 »

吉隆坡

吉隆坡(英语和马来语:Kuala Lumpur,简称「隆市」或「KL」,全称「吉隆坡联邦直辖区」)是马来西亚的首都兼最大城市,一座对东南亚的文化、教育、体育、财政、经济、商业、金融都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因许多在东南亚召开的国际级外交会议都会在吉隆坡和新加坡举行,因此吉隆坡也被视为是东南亚外交的两大中心之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级城市名单中,吉隆坡被列为与洛杉矶、芝加哥、悉尼、多伦多、莫斯科、首尔市等同属于ALPHA级(Grade A)的国际都市,《外交政策》公布的2014年全球城市指数中吉隆坡位居第53名,经济与社会改革相关的2016年2thinknow改革城市指数则位居第92名。 吉隆坡是全马来西亚人口最多以及最密集的城市,据2012年统计吉隆坡总面积达,广义的则包括了巴生谷,是一个有725万人的大都会区, 。吉隆坡是马来西亚语言和人口族群最为多元化的城市,也是全马来西亚人口和经济成长最快速的都会区。 吉隆坡地处马来半岛西岸(即西马),为雪兰莪州所环绕。 吉隆坡被规划作「吉隆坡联邦直辖区」,为大马三个联邦直辖区之一,由联邦政府直接管理。 Jeong Chun Hai @Ibrahim, & Nor Fadzlina Nawi.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吉隆坡 · 查看更多 »

坦尚尼亞駐日大使館

#重定向 坦尚尼亞駐外機構列表.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坦尚尼亞駐日大使館 · 查看更多 »

堪培拉

坎培拉(Canberra),或譯--,是澳大利亞聯邦首都。它是澳洲最大的內陸城市,人口超過36.7萬人,在澳洲所有城市裡排名第八。它座落於澳大利亞首都領地北端,距離澳洲東岸兩大都會城市悉尼和墨爾本分別為280公里和660公里。 澳大利亞聯邦1908年決定在悉尼和墨爾本兩大城市之間的折中地理位置定都,即今天的堪培拉。它是澳洲少數全城規劃興建的規劃城市,1913年動工,總體規劃由美國芝加哥建築師和夫婦設計。格里芬夫婦的設計在當時的全球設計競賽中脫穎而出,結合圓形、六邊形、三角形等幾何圖案,並以以首都領地的地形特色為主軸打造而成。城市的設計受到花園城市運動影響,拋掉以公園作為點綴的舊有觀念,將許多重要區域直接融入天然植被,因而享有「天然首都」美譽。然而,堪培拉的發展之初便面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恐慌,計畫歧見劇增、都市發展速度大幅下滑。二次大戰結束後,在總理羅伯特·孟席斯倡議下,國家首都發展委員會成立,統籌堪培拉的發展,堪培拉開始以新興首都之姿蓬勃發展。澳大利亞首都領地現屬自治領地,同時兼負州級政府和堪培拉地方政府的職責,但部分權力仍由聯邦政府的國家首都局掌控。 作為澳大利亞政治中心,堪培拉城內建有澳洲國會大廈、澳洲高等法院和眾多其他政府部門與外交機關。它也是許多全國性社會和文化機構的所在地,例如澳洲戰爭紀念館、澳洲國立大學、、澳洲國立美術館、澳洲國立博物館及澳洲國家圖書館。澳大利亞軍隊總部,以及主要軍事教育機構和澳洲國防學院也設在堪培拉。 堪培拉居民人口以公務人員居冠,失業率、平均收入皆優於國家平均值,物價也相對偏高,其部分原因是由於相對受限的發展規定。聯邦政府是堪培拉最大的單一雇主,同時在領地生產總值佔了最高貢獻比例。堪培拉的高等教育水平較高,境內人口結構也較年輕。.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堪培拉 · 查看更多 »

大韓民國駐日本大使館

大韓民國駐日本大使館()是大韓民國自1965年起與日本國建交以後,在東京設立的外交代表機構。 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建國後,在1949年1月20日於東京中央區銀座4丁目設立駐日本韓國代表部。1951年10月在日韓國人徐甲號在東京都港區南麻布購入用地興建大使館,並無償貸款給韓國政府,1962年11月11日轉贈給韓國政府。 1965年6月22日韓國與日本簽訂《大韓民國與日本國間基本關係相關條約》,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同年12月18日駐日本韓國代表部昇格為大使館,(김동조)是第一位大韓民國駐日本大使。 2013年6月、南麻布的大使館館舍及大使公邸完工,同年7月18日啟用。.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大韓民國駐日本大使館 · 查看更多 »

大阪市

大阪市()是日本大阪府的府治,為政令指定都市之一,亦是大阪都市圈、京阪神大都市圈、乃至於近畿地方的中心城市。全市面積223平方公里,夜間人口(居住人口)約有269.5萬人,是日本人口第三多的城市;日間人口則超過353萬人,位居日本第二。 大阪自奈良時代開始,就因其臨海的地理位置成為貿易港口,並曾在此建立「難波京」。安土桃山時代,豐臣秀吉修建大阪城,並以大阪做為豐臣政權的統治核心城市。在江戶時代,大阪和京都、江戶並稱為「三都」,是當時日本經濟活動最旺盛的都市,被譽為「天下的廚房」。明治時代之後,大阪仍是日本最重要的產業都市,人口數曾一度超過東京,有「」之稱。在戰後由於東京一極集中的進展,大阪雖然在人口數和經濟發展上被東京拉開距離,但仍然是西日本的最大都市和經濟中心。除了經濟之外,大阪也以其獨特的文化而著稱。今日的大阪和東京並列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大都市,也是在世界具有知名度的國際性都市。2014年,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大阪市位居世界第55位。.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大阪市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国驻日大使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国大使馆(),亦称中国驻日大使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的外交代表机构。.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中国驻日大使馆 · 查看更多 »

京都市

京都市()是一個位于日本西部近畿地方京都府南部的城市,為京都府府廳所在地,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京都市的面積為827.83平方公里,下轄11個區。2017年10月,京都市有人口1,472,027人,是日本人口第八多的都市。京都市還和京都府南部、滋贺县西部及大阪府的部份地區共同組成了“京都都市圈”,其人口數約有379萬。京都市也是「京阪神都會區」的一部份。 自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到1868年明治天皇東京奠都為止,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長年的歷史積澱使得京都市擁有相當豐富的歷史遺跡,也是日本傳統文化的重鎮之一。京都的一些傳統民俗,諸如葵祭、祇園祭等已舉辦超過千年,成為京都獨有的風景。京都市的部份歷史建築在1994年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的名義被列为世界文化遺產。這些因素使得京都吸引了眾多觀光客,2008年造訪京都的日本國內外遊客數便已突破5000萬人。京都也是日本重要的工業城市,其中又以傳統產業和電子產業最為重要。京都是日本最重要的文化教育城市之一,市內共有37所大學,每百萬人平均擁有大學數量和學生佔人口比例都在日本大都市中居首。.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京都市 · 查看更多 »

廣島市

廣島市()是日本一級行政區廣島縣的縣廳所在地,也是本州西部的最大城市。原本只是太田川入海口的一個三角洲,自16世紀時毛利氏在此建城並且將行政中樞移至此地後,迅速發展成中國、四國地區規模最大的經貿中心。因其政治经济军事地位,二战中饱受原子弹在内的军事攻击。.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廣島市 · 查看更多 »

仙台市

仙台市()是日本宮城縣縣治,位於宮城縣中部,為政令指定都市,同時也是東北地方最大的城市。該市得名於古稱千代城的古城「仙台城」,於1600年由安土桃山時代名將伊達政宗擴建並改名為同音的仙台。由於全市綠化比例高,而有“杜之都”(森林之都)之譽。.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仙台市 · 查看更多 »

德國駐日大使館

德國駐日大使館(Deutsche Botschaft Tokyo),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對日本國設置的外交代表機構,亦為德國規模最大的駐外使館之一,館址位於東京港區的南麻布四丁目,主要任務是負責增進、擴充德日關係,加密德國與日本政經、學術、文藝及傳媒各界的交流。德國駐日大使是使館位階最高的外交人員,2014年3月起的大使職務由前德國駐華大使館公使魏翰楷擔任archivedate。 除了東京的大使館外,德國亦於大阪設有「德國駐阪神總領事館」(Deutsches Generalkonsulat Osaka-Kobe)df。.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德國駐日大使館 · 查看更多 »

在日本朝鲜人总联合会

在日本朝鲜人总联合会,简称总联或朝鲜总联,是一个位于日本的朝鲜人组织。由于朝鲜与日本并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此组织事实上承担着维持日朝外交关系的角色。 二战后,日韩建交,之前在日本登记国籍为“朝--鲜”的朝鲜半岛籍人可以选择加入日本或韩国国籍,而忠于朝鲜的朝--鲜籍人士保留了他们之前登记的国籍。注意此处的“朝--鲜”意指被日本吞并前的统治朝鲜半岛的“朝--鲜國”,并非今日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在日本,另一个韓僑的组织是在日本大韩民国民团,这是韩国人在日本的民间组织。目前在总共61万居住在日本但未入日本籍的朝--鲜人中,65%加入了民团,而25%加入了总联。 总联的总部位于东京的千代田区,其在日本各地都有支部。总联在日本支持着很多机构,包括十八家媒体,二十三家企业。这其中包括了著名的弹珠机产业。总联开设了60所“朝鲜学校”以及1所“朝--鲜大学”,以及银行等其他机构。总联目前的主席許宗萬以及其他5位高级官员都是朝鲜最高人民会议的议员。.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在日本朝鲜人总联合会 · 查看更多 »

品川區

品川区()位於日本東京都,名稱是由境內目黑川的別名「品川」而來。本區西望富士山、東瀕东京湾,是东京的海关区。.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品川區 · 查看更多 »

函館市

函館市(),舊稱箱館,是一個位於日本北海道南部(道南)渡島半島東南龜田半島上的沿海城市,也是道南的中心城市。其東、南、西方分別被太平洋、津輕海峽和包圍,現為中核市。函館是北海道人口第三多的城市,僅次於札幌市與旭川市,是道南區域的行政、經濟、文化中心,北海道政府的派出機關渡島綜合振興局辦公室所在地亦位於此。函館三面環海,自古以來就是優良的漁港,漁業和水產加工業一直是當地的主要產業之一,其中烏賊更是具代表性的特產。函館港是天然良港,也是連接北海道和本州的交通節點。函館港是日本最早和外國通商的港口之一,從幕府末期就開始有西方文化傳入,許多遺留至今的史跡帶動了觀光產業的發展。在品牌綜合研究所進行的調查中,函館市自2014年開始連續三年在日本最具魅力市町村排行榜中奪魁。但另一方面,函館市的人口減少問題十分嚴重。2014年。函館市全市被認定為。 函館這一地名起源於在室町時代的1454年(享德3年),津輕豪族在時稱「宇須岸」(ウスケシ(us-kes)或ウショロケシ(us-oro-kes),阿伊努語的意思為「灣岸之盡頭」)的漁村興建宅邸,因建築的外觀像箱子,故以「箱館」(和「函館」日語發音相同)作為地名。1869年,蝦夷地改名為北海道,箱館也改名為「函館」。.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函館市 · 查看更多 »

神户市

户市()是位於日本西部近畿地方兵庫縣的都市,為兵庫縣縣廳所在地,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下轄有9個區。神戶市的面積為552.83平方公里。2016年6月,神戶市有人口1,538,053人,是日本人口第七多的都市。神戶市與大阪市、京都市並為京阪神都會區的核心都市,同時也和其附近的衛星都市組成神戶都市圈。 「神戶」這一地名是起源於現在神戶市中心的三宮、元町地區在古代曾是生田神社的領地,並居住有生田神社的。神戶地處大阪灣沿岸,風浪平緩且沿岸水深較深,地形極為適宜建設港口。在古代時期,神戶就是京都及大阪的外港之一。1868年,神戶成為日本最早開放對外國通商的五個港口之一,之後神戶迅速發展為日本最重要的港灣都市之一。也正因其是日本最早的通商港口,神戶以開放和國際化的氣氛而聞名。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雖然給神戶帶來巨大的打擊,然而經過多年的重建,神戶的都市建設和人口都已超過地震之前的水準。神戶也是一座宜居都市,並曾在2007年入選福布斯雜誌評出的「世界最清潔的25座城市」,其後也於2012年在瑞士的諮詢公司ECA國際評選出的世界宜居都市排名中排名第五位,是唯一入選前10位的日本都市。.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神户市 · 查看更多 »

福岡市

福冈市()是位於日本九州的北部、福岡縣西部的一個都市,是福岡縣的縣廳所在地,同時為政令指定都市之一。福岡市拥有150万以上的人口,是九州最大都市與政治、經濟、交通中心,也是大阪市以西人口最多的城市。以福岡市為中心的聚集了眾多政府機關和企業分公司,是日本人口第五多的都市圈,並和共同構成了北九州-福岡都市圈。 福岡市臨,古稱博多,是前往東亞大陸的玄關,自中世就形成了商人的自治城市。17世紀初期黑田氏興建福岡城之後,現福岡市區呈現以為界,西側是以武士為主的城下町「福岡」,東側是以商人為主的「博多」的格局。1876年,福岡和博多合併,改稱福博(ふくはく),並之後再改名為福岡。在福岡設市時,兩地亦因市名而展開激烈紛爭,在議會的市名投票中兩派亦得票相同,最終因議會議長認為應繼續使用舊名而維持現狀至今。但福岡市中心最大的車站名為博多站,博多這一地名仍相當常用。現在福岡市的天神、博多雙中心格局仍是江戶時代兩地並立格局的延續。 在明治維新時期,長崎市、鹿兒島市的人口均超過福岡市,且九州地方的大多數中央政府的分支機構設在位於九州中部的熊本市,因此福岡市在九州的地位並不像現在這樣高。然而隨著1899年博多港的開港和1911年九州帝國大學(現九州大學的前身)的設立,福岡市迅速發展,逐漸發展為九州的中心城市。1963年,由於北九州地區五市合併為北九州市,福岡市一度是福岡縣人口第二多城市;但之後隨著重工業的低迷和服務業發展,福岡市人口在1979年再次超過北九州市,成為九州人口最多城市。現在福岡市人口仍在增加。2015年人口普查時,福岡市人口超過神戶市,在政令指定都市中排名第五位。 福岡市地理位置靠近東亞大陸,距首爾的直線距離和與近畿地方的距離相當,距上海的距離和東京距離相當。福岡市自古就是日本和東亞大陸交流的窗口,在這裡發現了漢光武帝贈與奴國的「漢委奴國王」金印。現在福岡市也有眾多前往東亞主要都市的定期航線,和東亞各國的交流十分活躍。 福岡市的市徽是在1909年10月制定的,由九個片假名「フ」所組成,代表福岡的「福」字。福岡市的市樹是鐵冬青,廣場之樹是樟樹。夏季之花是木芙蓉,冬季之花是茶梅。市樹、市花在1979年設市90週年紀念時制定。福岡市的山之鳥是草鵐,海之鳥是紅嘴鷗,在1989年設市100週年紀念時制定。.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福岡市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維也納 · 查看更多 »

纽约

纽约(New York)是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城市,為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对全球的经济、商业、金融、媒体、政治、教育和娱乐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纽约还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因此紐約也被认为是世界外交的中心。纽约还被称为「世界文化之都.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纽约 · 查看更多 »

美國駐日大使館

美國駐日大使館(Embassy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okyo)是美國在日本東京都設置的外交代表機構,亦為的辦事處。.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美國駐日大使館 · 查看更多 »

瑞典駐日大使館

典駐日大使館(Sveriges ambassad i Tokyo;駐日スウェーデン大使館)是瑞典王國對日本國設置的外交代表機構,館址位於東京港區的六本木一丁目。瑞典最早於日本建立的常設代表處為1907年開設的公使館,雖在1945年盟軍佔領日本後一度關閉,但於1952年起重新開設,1957年時更升格為大使館。本館館址在東京的位置曾數經變更,而六本木的使館大樓則於1991年啟用。.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瑞典駐日大使館 · 查看更多 »

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 (海外)

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Hong Kong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簡稱HKETO或香港經貿辦,是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常駐於海外的部門,專責與香港有關的經濟及貿易等事務。香港在處理對外商貿關係方面,擁有充分自主權。《香港基本法》訂明,香港特區為單獨的關稅地區,可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世界貿易組織 等國際組織和簽訂國際貿易協定。 香港駐海外的經濟貿易辦事處與駐中國內地的有分別,駐海外經貿辦隸屬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而駐內地經貿辦則隸屬政制及內地事務局。 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原隸屬工商及科技局,2007年7月1日決策局重組後劃入新成立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 (海外) · 查看更多 »

那霸市

那霸市(,)位于冲绳本岛南部西海岸,是沖繩縣縣廳所在地和琉球列島人口最多城市。那霸市是沖繩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並且擁有國際機場那霸機場和連接沖繩縣外及附近離島的那霸港,是沖繩縣的玄關。那霸市是日本都道府縣廳所在地城市中面積最小的城市,也是日本首都圈和近畿圈之外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那霸機場佔那霸市轄區面積的8%以上,再加上駐日美軍和那霸港的民用設施的話,實際可用於都市活動的面積更小。加上那霸機場的存在使得那霸部分地區對建築限高,無法修建摩天大樓。但最近那霸市開始在不受航空管制的那霸新都心等北部地區和再開發中的牧志、安里地區等舊市區興建摩天大樓。隨著城市化的進展,那霸附近自治體正成為那霸的睡城。2010年,以那霸市為中心的人口約有83萬人。同樣以那霸市為中心的沖繩本島中南部都市圈的人口則有超過112萬人,佔沖繩縣人口的八成以上,是日本屈指的人口集中地區。那霸市中心是由國場川、安里川包圍的平地地區。1987年美軍將牧港住宅地區交還之後,該地區成為並得到開發,正成為那霸新的中心。.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那霸市 · 查看更多 »

臺北駐日本經濟文化代表處

#重定向 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臺北駐日本經濟文化代表處 · 查看更多 »

长崎市

长崎市()是位於日本九州西部的都市,為长崎县縣治,也是日本西部的重要港湾城市。其歷史始於安土桃山時代對長崎港的開拓,在江戶時代的鎖國時期,更是日本唯一的國際貿易港口,與荷蘭、中國有密切的交流,並有外國人居住區出島。因此長崎受到西方影響較深,擁有許多歐洲風格的建築,加上市區多坡道,使得長崎的都市景觀和大多數日本其他都市頗為不同。與西方交流的歷史使得早期有許多傳教士隨著商船來到長崎,造成現在長崎擁有較多的天主教信徒,天主教會在長崎單獨設有教區。也因為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從江戶時期就有許多中國人居住於此,长崎新地中华街是日本三大唐人街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長崎市曾經受到原子彈轟炸,成為繼廣島之後世界第二個、也是目前最後一個遭到核武器攻擊的城市。 長崎市中心三面環山,因大量住宅建於山坡地上,形成許多階梯式或位於斜坡的街道。在長崎市現有建成區面積中,高達七成是山坡地。多山的地形雖然成就了長崎特有的都市景觀,但也造成了交通阻塞和開發用地受限等問題。近年長崎市的人口減少幅度在日本居於前列,已成為深刻的社會問題。但另一方面,長崎憑藉山海毗鄰的獨特景觀和濃郁的異國風情而吸引了眾多遊客,是日本主要觀光都市之一。.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长崎市 · 查看更多 »

英國駐日大使館

英國駐日大使館(British Embassy Tokyo)位於日本東京千代田區,是英國在日本設置的外交代表機構,院區佔地約35,000平方公尺。從1905年起開始派遣的是該館位階最高的外交人員。.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英國駐日大使館 · 查看更多 »

東京都

東京都()是位於日本關東地方的地方行政區,與道、府、縣同屬日本第一級行政區劃(),為事實上的日本首都。轄區包含東京都區部、多摩地方、伊豆群島、小笠原群島等地區,同時也囊括了日本最南端(冲之鸟礁)和最東端(南鳥島)等幾個地理極點。面積約2,188平方公里,人口1,374萬,人口總數居於日本各都道府縣首位。全境劃分為23區、26市、5町、8村,其中都廳所在地為新宿區。 截至2017年止,東京都是GDP產值世界第1的都市,超過世界第二名的紐約。東京都2010年的人均總生産額達到6,955,171日元(依當年國際匯率兑换成79,261美元),位列全世界第一。以東京都為核心的日本首都圈(東京都會區),聚集人口逾3千6百萬,為世界第一大都會區。.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東京都 · 查看更多 »

横滨市

橫濱市()是位於日本神奈川縣東部的港口都市,為神奈川縣縣治及最大都市,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轄有18個區。全市人口達373萬,是日本人口最多的市,若以人口集中地區評比則次於東京23區。横濱市位於東京都心西南約30公里至40公里處,東臨東京灣。市政中心位於關內地區(中區關內車站附近),而中心商業區則位於橫濱車站周邊,兩者相距約3公里。橫濱市政府現在正開發位於兩地之間的橫濱港未來21地區,使橫濱市中心連為一體,並且進行橫濱市中心的沿海地區、東神奈川沿海地區等地的長期都市再生計劃。2012年,橫濱車站附近地區等地被定為。 橫濱市一帶自鎌倉幕府時代開始得到開發。六浦湊(現金澤區六浦)是缺乏大型港口的鎌倉幕府的海上門戶。在江戶時代,由於橫濱臨近江戶幕府所在地江戶,因此大多數土地都是幕府直轄領地和旗本領地。藩的領地只有小規模的(現金澤區)。江戶時代時,神奈川湊(現神奈川區神奈川)則是江戶灣(東京灣)內海交通的要衝。江戶時代末期,神奈川在美日修好通商條約中被定為開港地。但實際上大多數港灣設施修建在神奈川湊對岸的橫濱村。橫濱港於1859年(安政6年)7月1日開港後,迅速做為生絲貿易港、商業港、客運港、工業港得到發展,在短時間內就具有了國際港的規模,有「金港」之稱。1889年4月1日,橫濱正式建市,1956年成為政令指定都市,1988年被指定為業務核都市,2011年被指定為環境未來都市和國際戰略綜合特區。.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横滨市 · 查看更多 »

港區 (東京都)

港區()是日本東京都內23個特別區之一,是一个聚集着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气氛浓厚的地区。 港區位於東京東南方、緊鄰東京灣。境內較著名的市街包括有--、经济活动活跃的新橋、濱松町等商务街、外國觀光客與酒吧雲集的六本木、高級住宅區的麻布和白金台、高級商店街的青山、新興的遊樂觀光區-台場-、以及自2002年以來逐步開發完成的兩個大型複合都市地帶—六本木新城(六本木ヒルズ)、東京中城(東京ミッドタウン)和汐留SIO-SITE(汐留シオサイト);東京最重要地標之一的东京铁塔亦位於此区内。.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港區 (東京都) · 查看更多 »

滨松市

濱松市()是位於日本靜岡縣西部遠州地區的都市,也是靜岡縣第2個政令指定都市,人口約79萬,為靜岡縣內人口最多的市,轄區面積為1,558.04平方公里,是日本面積第二大的市,僅次於岐阜縣高山市。其為日本重要的工業都市,鈴木公司、本田技研工業、山葉等日本大型企業都是創業於此。 濱松最早是江戶時代的城下町,也是當時東海道的宿場町之一。1911年7月1日,濱松正式建市。2005年7月1日,濱松市和附近的多個市町村進行合併,市域面積大幅擴大。2007年4月1日,濱松市與新潟縣新潟市同時升格為政令指定都市,。現在全市分為中區、東區、西區、南區、北區、濱北區、天龍區7個區。.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滨松市 · 查看更多 »

札幌市

札幌市()是一個位於日本北海道道央地區的城市,擁有超過190萬人口,是日本人口第五大的城市,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札幌市是北海道政府(道廳)以及石狩振興局辦公室所在地,也是北海道最大都市,集中了北海道約35%的人口,而更集中了北海道約半數的人口。札幌市雖然地理位置位於北海道西部,但卻是北海道鐵路、高速公路、航空路線的中心,因此在交通上也是北海道的中心。 札幌市的歷史開始於1869年日本設立開拓使時在此設置札幌本府。札幌的建設計劃由時任開拓判官島義勇提出,他參考京都規劃了棋盤狀城市,以東側為基點,將作為南北軸,渡島通(現南1條通)作為東西軸。而大通公園則是現在札幌市的東西主幹線。1972年,札幌市舉辦了亞洲首屆冬季奧運會。此後札幌市舉辦了多種國際體育賽事。札幌市還是日本著名的觀光都市,並且在日本的魅力城市排行榜中亦排名前列。2013年,札幌市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全球創意城市網絡中的媒體藝術城市,是世界第二個和亞洲首個加盟城市。 如同大部分北海道地區的地名由來,「札幌」這一地名也是起源於北海道當地的原住民阿伊努族的語言阿伊努語。關於札幌的名稱起源有二種說法,一說認為札幌(さっぽろ)起源於阿伊努語中的「sat-poro-pet/サッ・ポロ・ペッ」,意指「乾渴的大河」;另一說則認為起源於阿伊努語中的「sar-poro-pet/サリ・ポロ・ペッ」,意思是完全與前者顛倒的「有大片濕地的河流」。 札幌市的市徽外觀是一個六角形,代表冰晶(雪花)的形狀,是北海道的象徵。在六角型內側的圓形其實是漢字「札」字的變體,而整個圓形又可視為是日文片假名「ロ」字的變形,是札幌的日語片假名寫法「サッポロ」中的一部分。市徽中央的五芒星代表北斗星,是北方的象徵。並且五芒星的形狀又與日文片假名字母「ホ」近似,是日語中「北方」或「北海道」的拼音字首。.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札幌市 · 查看更多 »

新德里

新德里(又名紐德里,नई दिल्ली;New Delhi)是印度的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座落在恒河支流亞穆納河(又译:朱木拿河)西岸,东北紧连(沙贾汉纳巴德)。整个德里市面积1482平方公里,人口1637万(2011年;其中新德里人口约13.37万)。2013年4月「世界城市區域研究」(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發布第9屆調查報告,世界大都市依照人口數排名,第4印度德里(Delhi),2282萬人。新德里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新德里是一座典型的放射型城市,城市以姆拉斯广场为中心,城市街道成辐射状、蛛网式地伸向四面八方。宏伟的建筑群大多集中于市中心。政府主要机构集中在市区从总统府到印度门之间绵延几公里的宽阔大道两旁。国会大厦为大圆盘式建筑,四周绕以白色大理石高大圆柱,是典型中亚细亚式的建筑,但屋檐和柱头的雕饰又全部为印度风格。 总统府的屋顶是个巨大的半球形结构,鲜明地带有莫卧儿王朝的遗风。城市西端的康瑙特市场建筑新巧,呈圆盘形,是新德里的最大商业中心。新德里还是全国交通的中心,有5条国家级公路、6条铁路与全国各地相通,还建有两座机场。.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新德里 · 查看更多 »

新潟市

新潟市()是位於日本新潟縣東北部(下越地方)的都市,為新潟縣縣治,地處日本最長的河流信濃川的入海口,是本州島日本海側地區人口最多的城市、以及唯一的政令指定都市。新潟市港口歷史悠久,是幕末美日修好通商條約開港五港之一,現在也是水陸交通的要衝。2005年,在經過市町村合併之後,新潟市人口超過80萬,並在2007年成為本州島日本海側地區首個政令指定都市。 「新潟」這一地名首次出現在1520年(永正17年)。過去日本曾「新潟」、「新--」並用。在印刷技術普及和1981年「潟」字納入常用漢字後,「泻」字已經較少使用。但中文受過去日文「新泻」写法影響,而經常將新潟誤寫為「新泻/新瀉」。新潟地方政府為此特地公告正名,要求使用「新潟」這一正確名稱。 1950年代之前,信濃川左岸的新潟島中央水路密集,並在河畔種植眾多柳樹,因此新潟市又有「水都」、「柳都」的雅稱。.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新潟市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本國駐外機構列表

#重定向 日本駐外機構列表.

新!!: 駐日本外交機構列表和日本國駐外機構列表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