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馮學颺

指数 馮學颺

馮學颺(),字翊贊,號桂平,四川省鄰水縣人。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三甲第137名進士(1766年),曾任山東省德平縣、奉天府寧海縣知縣、潼川府學教授。.

15 关系: 吏部奉天府寧海縣 (奉天)山东省举人府尹侍郎德平縣四川省知府邻水县沈阳市潼川府户部济南府

吏部

吏部是中國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長官稱為吏部尚書。「吏」指文職官員,多是「官吏」齊稱,相等於現代的文職公務員。 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唐朝前期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将主试权转礼部管辖。唐朝中期,尚书省职权为诸使职侵夺,本部对于官员的任免权力也日渐削弱。长官称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一度曾改称司列、天官、文部,旋复旧。后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职盛行,吏部职务为审官院、东西铨所掌,吏部尚书亦不治本部事。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吏部,其首長為吏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吏曹,首長改稱吏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吏部的機構。.

新!!: 馮學颺和吏部 · 查看更多 »

奉天府

奉天府()是中國清朝府名之一,位於盛京。考语:冲,繁,疲,难,为“最要缺” 1644年清兵入關,滿清遷都北京後,原首都盛京改為留都。並設盛京五部。顺治十四年(1657年)四月,于盛京城内置府,該府設府尹轄有治中,通判等官職。光绪三十一年八月,裁府尹设知府,为奉天省治。1911年,承德县废入奉天府。1912年,清朝滅亡,該府廢除,置奉天县。.

新!!: 馮學颺和奉天府 · 查看更多 »

寧海縣 (奉天)

寧海縣是清代奉天府所屬的一個縣。明置金州衞。雍正十二年(1734年)甲寅置寧海縣,隸奉天府,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癸卯改置金州廳。在今大連市金州區。.

新!!: 馮學颺和寧海縣 (奉天) · 查看更多 »

山东省

山东省,简称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是华东地区的最北端省份,省会设于济南,副省级城市有济南市、青岛市。2017年山东省常住人口超过1亿人,位列全国第二。其中汉族占99.3%,另有回、满、蒙3个世居少数民族及朝鲜族等其他少数民族。 山东省西部连接内陆,逆时针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泰山是全境最高点(1532.7米);东部是山东半岛。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海峡相对,东面与朝鲜半岛隔黄海相望。 山东土地面积约15.79万平方公里,排名全国第19,境内交通发达,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密集。山东是工农业大省,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一部分,2017年生产总值达7万亿人民币,位列全国第三名,对中国内地经济的贡献約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第10位。山东在2011年1月确立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山东半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组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2018年1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山东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齐鲁文化,又分为“鲁西文化”和“胶东文化”。其中儒家的创立人孔子和孟子是鲁文化的代表人物,政治家管仲、军事家孙子、孙膑则是齐文化的代表。而鲁菜则位居中国八大菜系之首。.

新!!: 馮學颺和山东省 · 查看更多 »

举人

舉人,為一種士人的身份,等級在生員之上。雅稱「孝廉」、「發解」、「發達」、「鄉進士」、「鄉先進」、「鄉進」等對入京師參與會試的舉人雅稱為-zh-hant:公車;zh-hans:公车-。明清時俗稱「老爺」。.

新!!: 馮學颺和举人 · 查看更多 »

府尹

府尹為中國古代官制之一,屬於地方官制。 府尹為一府之主官,總管府事:例如燕京地區,轄四路廳,廿四州縣的順天府的主官就是順天府府尹。府尹品等為正三品,轄下有分掌教令的府丞、治中、通判等等。.

新!!: 馮學颺和府尹 · 查看更多 »

侍郎

侍郎為中國、越南、朝鮮官制名稱,一般來說,創建於汉代,並沿用到20世紀初。相當於今日的副部長。.

新!!: 馮學颺和侍郎 · 查看更多 »

德平縣

德平縣,古鬲國地,西漢為平昌縣,東漢為西平昌,五代後唐改德平縣,明清皆屬濟南府,民國隸屬東臨道。1949年後,仍置德平縣,曾屬濼北專區、德州專區,1956年撤銷,分別劃歸德縣、商河縣、樂陵縣、臨邑縣。.

新!!: 馮學颺和德平縣 · 查看更多 »

四川省

四川省(四川话拼音:Si4cuan1sen3;国际音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省政府中心為成都市。四川简称川或蜀,又因先秦时四川曾分属巴国、蜀国两诸侯国,故别称“巴蜀”。现今巴蜀则主要是指重庆市与四川省。四川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譽。.

新!!: 馮學颺和四川省 · 查看更多 »

知府

知府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是府级行政區的地方官。 原稱“知府事”,是指有其他官職者,臨時兼任此府的長官,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唐朝时已有相近的权变做法,宋朝时正式设立州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明朝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由於好古,士人經常雅稱知府為太守、郡守、明府、府公、府君、使君、府尊、太尊等。.

新!!: 馮學颺和知府 · 查看更多 »

邻水县

鄰水县(--)位于四川省东部,亦書作--水縣、潾水縣 ,位于四川盆地東部,華鎣山東麓。三山兩漕地勢緊要《道光乙未增修鄰水縣誌》謂舊志,首連夔達尾接巴渝,三山橫亘,二水夾流,五華鄰谷,介在東南,海寶崑樓,聳於西北,洵果郡之要區,實西川之--邑。 東與墊江縣,南與重庆市長壽區、北碚区,西與重庆市合川区,西南与重庆市渝北区,西北與岳池縣,北與廣安市广安区,東北與大竹縣共七縣接壤。原屬順慶府(今南充市)、達縣地區(今达州市),目前隶属于广安市,是四川省距离重庆市主城区和两江新区最近的县城。.

新!!: 馮學颺和邻水县 · 查看更多 »

沈阳市

沈阳市,简称--,旧称奉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省会及最大城市,中国东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以及经济、金融、文化、交通、信息和商贸中心,副省级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沈阳位于东北平原南缘,南连辽东半岛,北依长白山麓,位处环渤海经济圈之内,是中国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连接朝鲜半岛的重要枢纽。沈阳市现辖十区一市两县,总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常住人口829.2万,按城镇人口计算,是东北地区的最大城市。2017年7月14日,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沈阳由原来的“东北地区中心城市”调整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联合国的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沈阳市教育指数得分达到了中国大陆最高分,是唯一超过0.8的城市。沈阳市的人类发展指数在全国排名第四位。 沈阳历史悠久,是国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沈阳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是有7200多年历史的新乐遗址。沈阳于汉代建侯城,经辽金元明历朝增筑,逐渐发展为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于此。其继承人清太宗皇太极对沈阳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将其命名为天眷盛京,简称盛京(z)。清朝入关后,沈阳转型为清朝的陪都直至民国。民国时期,沈阳的城市建设规模曾位居亚洲前列,并发展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中心。.

新!!: 馮學颺和沈阳市 · 查看更多 »

潼川府

潼川府,北宋时设置的府。 重和元年(1118年)升梓州置,治所在郪县(今四川省三台县)。下领十县:郪县、中江县、涪城县、射洪县、盐亭县、通泉县、飞鸟县、铜山县、东关县、永泰县,辖境相当今四川省三台、中江、射洪、盐亭等县地。属潼川府路。元朝时,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四月,降为潼川州。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复升为府。治所在三台县,領縣八。三臺縣、射洪縣、鹽亭縣、中江縣、遂寧縣、蓬溪縣、安岳縣、樂至縣。1913年废。.

新!!: 馮學颺和潼川府 · 查看更多 »

户部

户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其長官為户部尚书。 起源於三国,时设有度支尚书,掌财政。隋代以度支尚书为民部尚书。民部即户部前身,唐代以避太宗李世民名諱改称户部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1989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9月,ISBN 978-7-5326-0083-0。为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历代相沿。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比如戶部江南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政务,职责多有交叉。清还设有掌管八旗事务的八旗俸饷处及现审处。隶属于户部的机构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戶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将户部改为度支部。户部遂废。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戶部,其首長為戶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戶曹,首長改稱戶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戶部的機構。.

新!!: 馮學颺和户部 · 查看更多 »

济南府

济南府,中国古代的府,在今山东省境。 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升齐州置,治所在历城县(即今山东省济南市)。下领五县:历城县、禹城县、章丘县、长清县、临邑县,辖境约当今山东省济南、长清、齐河、禹城、临邑、济阳、章丘等市县地。宋代词人李清照、辛弃疾皆此地人。金朝时,下领七县、二十九镇:历城县、临邑县、齐河县、章丘县、禹城县、长清县、济阳县。海陵王时,耿京起义于此。元朝初年,为中书省济南路。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为济南府。明、清为山东省会。明朝时,济南府领四州,二十六县:历城县、章丘县、邹平县、淄川县、长山县、新城县、齐河县、齐东县、济阳县、禹城县、临邑县、长清县、肥城县、青城县、陵县、泰安州(新泰县、莱芜县)、德州(德平县、平原县)、武定州(阳信县、海丰县、乐陵县、商河县)、滨州(利津县、沾化县、蒲台县)。 清朝时,辖境扩大,约当今山东省北部,西至德州市、平原、齐河,东至临邑、邹平、淄博,南至胶济铁路南侧泰山、鲁山等山脉。清代的濟南府,考评:衝,繁,難。巡撫,布政、提學、提法、鹽運司,濟東泰武臨、巡警、勸業道駐。初沿明制為省治,領州四,縣二十六。雍正中,武定州、泰安州、滨州改为直隶州,割陽信、萊蕪、利津等九縣屬之。領州一,縣十五:历城县、章丘縣、鄒平縣、淄川縣、長山縣、新城縣、齊河縣、齊東縣、濟陽縣、禹城縣、臨邑縣、長清縣、陵縣、德平縣、平原縣、德州。1913年废。.

新!!: 馮學颺和济南府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