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馬珂蛤科

指数 馬珂蛤科

蛤科(學名:Mactridae),又名蛤蜊科,是一種居住在淺海中的雙殼綱軟體動物。.

目录

  1. 17 关系: 动物卡尔·林奈學名屬 (生物)獭蛤属立蛤屬簾蛤目白垩纪马珂蛤属让-巴蒂斯特·拉马克软体动物鉸齒虹管HarperCollinsLamarckUKWoRMS

  2. 蛤蜊科

动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查看 馬珂蛤科和动物

卡尔·林奈

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é,),也譯為--,受封貴族前名为卡尔·林奈乌斯(Carl Linnaeus),由于瑞典学者阶层的姓常拉丁化,又作卡罗卢斯·--烏斯(Carolus Linnaeus),瑞典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和医生,瑞典科学院创始人之一,並且担任第一任主席。他奠定了现代生物学命名法二名法的基础,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也被认为是现代生态学之父之一。他的很多著作使用拉丁文撰写,他的名字在拉丁语中是Carolus Linnæus(在1761年之后为Carolus a Linné)。 1707年,林奈出生于瑞典南部斯莫蘭的一个小乡村里。林奈在烏普薩拉大學接受了大部分的高等教育,并在1730年开始教授植物学。1735年至1738年之间,他居住在国外和做研究。他在荷兰出版了第一版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之后,他回到瑞典的乌普萨拉,担任了医学和植物学教授。在1740年代,他旅行遍及瑞典各地,搜集和分类各种植物和动物。在1750年代和1760年代,他继续搜集和分类各种动植物,并将成果出版了好几卷。当他逝世的时候,他已经是欧洲最受赞誉的科学家之一。 瑞士哲学家卢梭在给林奈的信中写到“告诉他我知道地球上没有人比他更伟大”。德国学者歌德写过:“除了莎士比亚和斯賓諾莎,再没有其他的先人对我的影响比林奈更强。”瑞典作家斯特林堡说过:“林奈实际上是个诗人,只不过碰巧成为了一个博物学家。”除了这些赞誉,林奈还被称为“植物学王子”,“北方的博物志”,以及“第二个亚当”。Broberg (2006), p.

查看 馬珂蛤科和卡尔·林奈

學名

在生物分类学中,學名按字面即為科學名,名词组合基于拉丁文文法。它在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上使用的名稱。例如,廣為人所接受的植物 (生物)名稱;它也受到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CBN)之規範。:「Scientific name: A formal, universally accepted nam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which (for plants, algae, fungi and organisms traditionally treated as such) are provi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學名的第一個字需大寫。而習慣上,在科學文獻的印刷出版時,學名之引用常以斜體表示,或是於正排体學名下加底線表示。學名内所指的有可能是一種生物、一屬的生物或一科的生物。这可因為不同的國際命名法規,有不同的變化。原則上,一種生物的學名只有一個,而這一個學名也只會用來稱呼這一種生物,但目前命名法規各自獨立,因此有可能出現同種動物、植物用同樣的學名。相對的親屬生物可能還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學名以外的名字均為俗名。學名使用拉丁化文字,而俗名沒有限制。除拉丁学名外的其他任何名称都是俗名。 目前已知最長的學名為雙翅目的,由42個字母組成,意思是「擁有近似黃蜂飛行姿態而接近水虻的」。最短的學名則分別為南蝠的 Ia io 和奇翼龍的 Yi qi,都僅有4個字母。.

查看 馬珂蛤科和學名

屬 (生物)

#重定向 属.

查看 馬珂蛤科和屬 (生物)

獭蛤属

獭蛤属(学名:Lutraria)是帘蛤目马珂蛤科的一属,都是中型的貝類。.

查看 馬珂蛤科和獭蛤属

立蛤屬

立蛤屬(学名:Meropesta)是帘蛤目马珂蛤科的一個屬。.

查看 馬珂蛤科和立蛤屬

簾蛤目

蛤目(學名:Veneroida),亦作簾形目,是軟體動物門雙殼綱中種類最大也最多樣化的一類,已知其包含有2500種以上。本目物種主要在海洋裡生活,但亦有少量在淡水生活。.

查看 馬珂蛤科和簾蛤目

白垩纪

白纪(Cretaceous)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長達80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白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約1亿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發生在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 白堊紀的氣候相當暖和,海平面的變化大。陸地生存著恐龍,海洋生存著海生爬行動物、菊石、以及厚殼蛤。新的哺乳類、鳥類出現,開花植物也首次出現。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包含非鳥類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物種滅亡。 白堊紀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堊系”,縮寫記為K,是德文的白堊紀(Kreidezeit)縮寫。 白堊紀時期的大氣層氧氣含量是現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6倍,氣溫則是高於今日約攝氏4°C。.

查看 馬珂蛤科和白垩纪

马珂蛤属

蛤属(學名:Mactra),又名蛤蜊屬,是 海洋裡一種中型的雙殼綱軟體動物,是馬珂蛤科之下的一個屬。 本屬物種的特點是其雙殼間的靭帶在殼外,而不是其他雙殼綱物種那樣在殼內。.

查看 馬珂蛤科和马珂蛤属

让-巴蒂斯特·拉马克

讓-巴蒂斯特·皮埃爾·安托萬·德·莫奈,德拉馬克騎士(Jean-Baptiste Pierre Antoine de Monet, Chevalier de Lamarck,),法国博物學家,1809年发表了《动物哲学》(Philosophie zoologique,亦译作《动物学哲学》)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理论,即通常所称的拉马克学说。书中提出了用進废退与获得性遗传两个法则,并认为这既是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又是适应环境的过程。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曾多次引用拉马克的著作。.

查看 馬珂蛤科和让-巴蒂斯特·拉马克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门(学名:Mollusca)屬於無脊椎動物,就其物種多樣性而言,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門,僅次於節肢動物門,其已確認的物種數量估算從8.5萬種到十萬多種 不等。软体动物能適應許多不同環境,分布广泛,从寒带、温带到热带,从海洋到河川、湖泊,从平原到高山,陆地、淡水和咸水多種棲息地中都有大量成员,例如蜗牛、河蚌、海螺、乌贼等物種。而在海洋生物當中,比重佔23%的軟體動物更在所有動物排第一位。 軟體動物型態、習性差異甚大,最大的软体动物大王乌贼的腕展开可达12公尺 ,最小的螺类卻僅有1厘米長。但是牠們有共同的基本特征,身体無內骨骼且軟,大多数不分节,身體結構可分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4个部分。部分軟體動物的外套膜會分泌出钙质的硬壳保护身体。外套模的形狀因種類而不同。除了成年期的腹足动物之外,軟體動物的的壳体都是左右对称的。 软体动物大多有壳,如田螺、文蛤等貝類;少數在陸地上的則有蜗牛、蛞蝓;章鱼、烏賊、海蛞蝓的外殼已消失;软体动物多数靠一条肉脚向前滑动,以此移动自己的身体,很多都有一个盘绕的外壳来保护蜗在里面的柔软的身体。.

查看 馬珂蛤科和软体动物

鉸齒

鉸齒(Hinge teeth)是多個物種的外殼內部表層的一部分,包括軟體動物門的雙殼綱及腕足動物門的舊有鉸綱的物種。根據定義,這些物種都有兩瓣殼,而這兩瓣殼通過在殼的背部或頂部邊緣處的鉸鏈線上的強而柔韌的韌帶連接在一起。.

查看 馬珂蛤科和鉸齒

虹管

虹管(Siphon),亦有文獻作虹吸管或直接叫作水管,是一種生物構造,屬於水生軟體動物的一部分。下列三類水生軟體動物:腹足綱、雙殼綱和頭足綱皆具有虹管。換言之,部分海生或淡水螺類、蛤蜊以及章魚、魷魚等近似物種皆具有虹管。 虹管屬於管狀結構,通常供液體流動(少數情形下供氣體流動)。對軟體動物而言,虹管中流動的液體可用於移動、進食、呼吸以及繁衍後代等多種用途。虹管同時也是軟體動物的覆蓋層,虹管所造成的液體流動則將液體導入(或排出)覆蓋層上的孔洞。部分腹足綱生物具有單一虹管。雙殼綱生物則具有成對的虹管。頭足綱生物所具備之單一虹管或漏斗狀構造則被稱為漏斗管。 有些物種會在其外殼留下一條通道讓動物把其虹管伸出外,稱之為。.

查看 馬珂蛤科和虹管

HarperCollins

#重定向 哈珀柯林斯.

查看 馬珂蛤科和HarperCollins

Lamarck

#重定向 让-巴蒂斯特·拉马克 Category:动物命名人缩写重定向.

查看 馬珂蛤科和Lamarck

UK

#重定向 英国.

查看 馬珂蛤科和UK

WoRMS

#重定向 世界海洋物种目录.

查看 馬珂蛤科和WoRMS

另见

蛤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