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史丹佛大學
小利蘭·史丹福大學(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常直接稱為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為一所坐落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史丹福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因其學術聲譽和创业氛围而獲評為世界上最知名的高等學府之一。 斯坦福大學於1891年由時任加州參議員及州長的鐵路大亨利蘭·史丹福和他的妻子創辦。這是為了紀念他們因傷寒而於16歲生日前夕去世的兒子()。其為男女及宗教自由的學校,在1930年代前所有學費全免。可是,1893年利蘭·史丹福的逝世及1906年對校園造成重大損毀的三藩市大地震,為該校帶來嚴重的財政困難後才開始收費。二次世界大戰後,時任學校教務長的弗雷德里克·特曼全力支持校友與教職員的企業精神,希望能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本地工業,這也是現今硅谷的源流。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史丹福成為了美國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所在地,及其中一個高等研究計劃署網路(互聯網雛形)的起源地。 學校的校園位於矽谷的西北方,鄰近帕羅奧圖。校方的各個學術部門被歸入七所學術學院內,而包括生物保育區及加速實驗室在內的其他資產則設於主校區之外。此校同時為最富有的教育機構之一,並為第一所在一年內獲得超過十億美元捐款升幅的大學。 史丹福為一所擁有高住宿率及高選擇性的大學,當中的研究生課程較本科的多元化。該校也是馬丁路德金手寫原稿的保存地。史丹福學生透過36支代表隊參與不同的體育競賽,其為兩所太平洋十二校聯盟的私立大學之一。有關校隊曾奪得過104次大學體育協會賽事的冠軍,成績於眾多大學中位列第二。自1994-95年起,其亦一直為全國大學體育競技董事杯的年度得主。 史丹福培養了不少著名人士。其校友涵蓋30名富豪企業家及17名太空員,亦為培養最多美國國會成員的院校之一。史丹福校友創辦了眾多著名的公司機構,如:谷歌、雅虎、惠普、耐克、昇陽電腦等,這些企業的資金合計相等於全球第十大經濟體系。共81名諾貝爾獎得主現或曾於該校學習或工作。.
查看 馬丁·赫爾曼和史丹佛大學
纽约
纽约(New York)是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城市,為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对全球的经济、商业、金融、媒体、政治、教育和娱乐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纽约还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因此紐約也被认为是世界外交的中心。纽约还被称为「世界文化之都.
查看 馬丁·赫爾曼和纽约
纽约大学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缩写为NYU)是一所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的研究型私立大学。主要的校區位於曼哈頓格林威治村的附近區域,以華盛頓廣場為中心。学校於1831年成立,今日已經成為全美國境內規模最大的私立非營利高等教育机构,在各类大学排名中均名列前茅,《泰晤士高等教育》、《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和《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把紐約大學均列為全球最頂尖的30所大學的其中之一。 紐約大學由18個學院和研究所組成,大部分的校舍集中于曼哈顿和布鲁克林下城。紐約大學也是世界級的大學,设立了和上海紐約大學分校,同时在阿克拉、柏林、布宜諾斯艾利斯、佛羅倫斯、倫敦、馬德里、巴黎、布拉格、悉尼、特拉維夫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設立11個全球學術中心。 纽约大学目前拥有36名诺贝尔奖得主(參考各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4名阿贝尔奖得主,9名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得主,16名普利策奖得主,19名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全美大学中最多)。此外,还拥有多名艾美獎、托尼奖、麦克阿瑟奖、古根海姆奖得主。紐約大學校友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根據普林斯頓評論,紐約大學被學生和家長一直認為是一間「頂尖夢想學院」。.
查看 馬丁·赫爾曼和纽约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縮寫為MIT)是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學。成立於1861年,當時目的是為了響應。學校採用了辦學,早期著力於應用科學與工程學的實驗教學。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員在二戰及冷戰期間,致力開發電腦、雷達及慣性導航系統技術;戰後的防禦性科技研究使學校得以進一步發展,教職員人數及校園面積在的帶領下有所上升。大學於1916年遷往現在位於查爾斯河北岸的校址,沿岸伸延逾,佔地。 擁有6間學術學院、32個學系部門的麻省理工學院常獲納入全球最佳學府之列。學校一直聞名於物理科學與工程學的教研,但在近代亦大力發展諸如生命科學、經濟學、管理學、語言學等其他學術範疇。別名「工程師」的麻省理工體育校隊合計31支,涵蓋不同項目,學生因此可參與不同類型的跨校體育聯賽。 ,著名麻省理工師生、校友或研究人員包括了91位諾貝爾獎得主、52位國家科學獎章獲獎者、45位羅德學者、38名麥克阿瑟獎得主、6名菲爾茲獎獲獎者、25位图灵奖得主。此校同時具很強的創業文化,由其校友所創辦的公司利潤總值相當於全球第十一大經濟體。.
迪菲-赫尔曼密钥交换
#重定向 迪菲-赫爾曼密鑰交換.
電機工程學
電機工程學是以電子學、電磁學等物理学分支为基础,涵盖電子學、電子計算機、電力工程、电信、控制工程、訊號處理等子领域的一門工程學。十九世紀後半期以來,隨著電報、電話、電能在供應與使用方面的商業化,該學科逐漸發展為相對獨立的專業領域。 電機工程廣義上涵蓋該領域的分支,但在有些地方,「電機工程學」(Electrical Engineering)一詞的意義有時不包括「電子工程學」(Electronic Engineering)。 這個情況下,「電機工程學」是指涉及到大能量的電力系統(如電能傳輸、重型電機機械及電動機),而「電子工程」則是指處理小信號的電子系統(如計算機和積體電路)。 另一種區分法為,電力工程師著重於電能的傳輸,而電子工程師則著重於利用電子訊號進行資訊的傳輸。這些子領域的範圍有時也會重疊:例如,電力電子學使用電力電子元件對電能進行變換和控制;又如,智慧電網偵測電能供應者的電能供應狀況與一般家庭使用者的電能使用狀況,并据之調整家電用品的耗電量,以此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损耗、增强輸電網路可靠性的目的。因此,電機工程亦函蓋電子工程部分領域的專業知識。.
查看 馬丁·赫爾曼和電機工程學
惠特菲爾德·迪菲
貝利·惠特菲爾德·迪菲(Bailey Whitfield Diffie,),小名懷特·迪菲(Whit Diffie),生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密碼學者,對公開密鑰加密技術有重大貢獻。曾提出迪菲-赫爾曼密鑰交換,並因此獲得2015年圖靈獎。.
另见
IBM員工
- 佛瑞德·布魯克斯
- 加博尔·绍莫尔尧伊
- 史蒂夫·汉密尔顿 (作家)
- 吉恩·阿姆達爾
- 吉爾特·霍夫斯塔德
- 周文俊 (科學家)
- 埃德加·科德
- 埃里希·伽瑪
- 安德魯·垂鳩
- 小托马斯·J·沃森
- 尼古拉斯·卡岑巴赫
- 布萊恩特·塔克曼
- 张立纲
- 托馬斯·J·沃森
- 提姆·庫克
- 本華·曼德博
- 朱莉·帕耶特
- 李世光
- 林耕華
- 柯利弗德·皮寇弗
- 格尔德·宾宁
- 海因里希·罗雷尔
- 湯姆·提力斯
- 滕尚华
- 琳·康維
- 約翰·科克
- 约翰·温德尔·汤普森
- 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
- 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
- 罗斯·佩罗
- 羅伯特·丹納德
- 肯尼斯·艾佛森
- 艾迪絲·溫莎
- 莫里斯·卡诺
- 葛來迪·布區
- 蘇煥智
- 詹姆士·蘭寶
- 諾曼·伍德蘭
- 邁克爾·馬西莫諾
- 陶德·艾金
- 馬丁·赫爾曼
- 马佐平
布朗克斯科学高中校友
- E·L·多克托罗
- 丹尼爾·里伯斯金
- 乔恩·克莱尔
- 乔纳·福尔肯
- 休·波利策
- 利昂·库珀
- 劉醇逸
- 史蒂文·温伯格
- 哈羅德·布魯姆
- 多米尼克·查尼斯
- 奈爾·德葛拉司·泰森
- 巴比·达林
- 布魯斯·艾姆斯
- 布鲁斯·阿克曼
- 強·法夫洛
- 戴瓦·梭貝爾
- 戴维·博特斯坦
- 拉塞尔·赫尔斯
- 拉里·泰斯勒
- 李奧納特·蘇士侃
- 李諸赫
- 梅尔文·施瓦茨
- 樱井纯
- 珍娜·李
- 罗伊·格劳伯
- 罗伯特·穆格
-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
- 艾伦·J·巴德
- 莱斯利·兰波特
- 谢尔登·格拉肖
- 迈克尔·H·哈特
- 達什·米霍克
- 阿蘭·蓋雷森
- 馬丁·赫爾曼
- 马克·鲍尔
- 马文·闵斯基
紐約州數學家
- 乔·彼得·梅
- 于尔根·莫泽
- 亞歷山大·哈扎諾夫
- 保罗·寇恩
- 凱尼斯·阿佩爾
- 哈斯勒·惠特尼
- 喬治·莫斯托
- 埃利亚斯·施泰因
- 埃里克·兰德
- 塞缪尔·艾伦伯格
- 巴里·西蒙
- 布萊恩特·塔克曼
- 拉克斯·彼得
- 斯多里·马斯格雷夫
- 杰西·道格拉斯
- 欧文·费雪
- 理查德·貝爾曼
- 米切爾·費根鮑姆
- 約翰·科克
- 納特·西爾弗
- 索尔·阿伦·克里普克
- 约翰·伦奇
- 罗伯特·F·恩格尔
- 罗纳德·李维斯特
- 羅伯特·諾齊克
- 羅脫
- 肯尼斯·阿罗
- 肯尼斯·阿蘭·黎貝
- 艾伦·格林斯潘
- 莎菲·戈德瓦塞尔
- 莫里斯·克莱因
- 莱斯利·兰波特
- 葛麗絲·霍普
- 詹姆斯·西蒙斯
- 赫伯特·豪普特曼
- 钟开莱
- 馬丁·赫爾曼
- 马丁·加德纳
- 麥克·斯皮瓦克
纽约大学坦登工程学院校友
- 丹尼斯·蒂托
- 伊弗雷姆·卡齐尔
- 宣建生
- 山崎實
- 朱迪亚·珀尔
- 格特魯德·B·埃利恩
- 毛昭寰
- 汤姆·凯利 (篮球员)
- 雅各布·貝肯斯坦
- 馬丁·赫爾曼
- 马丁·佩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