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6 关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中間偏左,主場新聞,一国两制,一簽多行,地方主義,公民黨 (香港),環保觸覺,ETtoday,韓連山,香港,香港人,香港立法會,香港本土化運動,譚凱邦,范國威,都市日報,蘋果日報 (香港),自由主义,自由時報,臺灣,Facebook,毛孟靜,泛民主派,明報,新民主同盟。
- 2013年建立的政黨
- 2013年香港建立
- 香港政黨
- 香港本土派組織
- 香港民主派組織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簡稱《香港基本法》或《基本法》,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文件,自1997年7月1日起,取代了殖民地時期《英皇制誥》及《皇室訓令》的地位,確認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組成辦法、權力和責任及其与中華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關係等。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經過2年談判後簽署《聯合聲明》,解決了香港主權歸屬問題。根据《聲明》第三段第12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以《基本法》確立香港為特別行政區,並按照一國兩制方針,保证主權移交前的資本主義制度,維持50年不變。中國大陸所施行的社會主義制度等將不會伸延到香港,香港特區政府會維持高度自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香港回歸以後,全國人大常委會曾先後五次對《香港基本法》作出解釋。.
中間偏左
中間偏左,又称中左翼,是用來描述或表示其政治立場的名詞,政黨或組織(如智庫)其觀點在政治光譜中,從中間延伸到左邊,但不包括極左派立場。Oliver H. Woshinsky.
查看 香港本土和中間偏左
主場新聞
《主場新聞》(House News)是香港的一個新聞網站,於2012年由蔡東豪、梁文道、劉細良和宋漢生共同創辦。提供的消息、博客和原創內容覆蓋政治、財經、生活、文化、自然、科技、環保、LGBT和一些熱門社會議題等。網站除了設一般文字報道外,亦有不少改造圖片。 《主場新聞》以「我城‧我觀點‧我主場」為口號,形式類似美國的赫芬頓郵報,「在既有的傳統新聞基礎上,收集、組織、策劃、再送到讀者眼前。」2012年7月28日,香港「全民行動,反對洗腦,729萬人大遊行」的前夕,《主場新聞》表示支持,決定把網站提早上線。 但到2014年7月26日下午,創辦人蔡東豪突然在《主場新聞》網頁和facebook專頁表示因為他恐懼、他的家人的擔憂、主場新聞一直未達收支平衡、以及在廣告收入跟它的影響力不成比例下從生意角度看不到曙光,決定正式結束運作。.
查看 香港本土和主場新聞
一国两制
一國兩制意指「一個國家,兩種制度」(One country, two systems,Um país, dois sistemas),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在1980年代為了實現中國統一之目標所提出的憲法原則。最早是為了解決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臺灣後的海峽兩岸關係,蔣經國則以一國良制(One China, Better System)回應鄧小平。 後來相繼適用於過去分別為英國和葡萄牙殖民地、實施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以及澳門地區,將兩地以特別行政區的方式列為特別行政區。其中鄧小平主張在實現中國和平統一時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代表一個中國,並且是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多次對外表達自身對於香港、澳門主權政策的主張,並且要求與其有所外交互動的國家應該要認識到一國兩制政策的存在。在一國兩制方針中,包括香港、澳門得以保留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政治制度,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地區則繼續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根據該原則,香港、澳門可以繼續擁有自己的政治制度、法律體系、經濟政策、金融事務、管治制度以及對外關係50年。.
查看 香港本土和一国两制
一簽多行
#重定向 多次簽證.
查看 香港本土和一簽多行
地方主義
地方主義(Localism),又稱本土主義、地方保護主義,指一個地區为维护本土社会利益而實行文化及人口保護,防止外來事物可能冲击或侵蚀本土生态。明顯地,一個發達地區的人所享有的權利或福利,比一個合法的移民多很多,或者移民根本不能享有。另一方面,由於語言和文化的不同,本地人難免與外來人發生矛盾,引發地方保護主義。在處理地方和全國的關係上的一種傾向。地方主義也是反全球化運動的一環。.
查看 香港本土和地方主義
公民黨 (香港)
公民黨(Civic Party)是香港民主派的第二大政黨,其意識形態派別為泛民主派。其成立於2006年3月19日,現時是香港立法會第四大黨。 現任主席為前公民黨黨魁、資深大律師梁家傑。黨魁則是新界東民選立法會議員、大律師楊岳橋,內務副主席為香港明愛九龍社區中心擔任督導主任的註冊社工賴仁彪,外務副主席為香港島民選立法會議員、大律師陳淑莊,秘書長為前東區區議員陳啟遠,副秘書長則是北角丹拿選區民選議員鄭達鴻。.
環保觸覺
保觸覺(英文:greensense)是香港的環境保護團體,成立於2004年,藉透過調查及監察香港社會上違反環境保護的現象,並且提出改善建議,旨在提高香港市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及觸覺。前主席譚凱邦曾經參選立法會。現任主席為黎名川。.
查看 香港本土和環保觸覺
ETtoday
#重定向 ETtoday新聞雲.
查看 香港本土和ETtoday
韓連山
韓連山(James Hon Lin Shan,),,退休中學教師,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老鬼」兼監事,保衛香港自由聯盟創辦人兼發言人。其年近七旬而仍籌備參選立法會。.
查看 香港本土和韓連山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查看 香港本土和香港
香港人
香港人(英文可作:Hong-konger、Hong-kongese、Hong Kong people等),簡稱港人,視乎語境不同有多重意思。一般是指土生土長,以香港為身份認同的華裔;在法律上,因種種考慮,香港法律沒有定義香港人,只有香港居民,不問國民忠誠、種族、膚色或者國籍,只問是否享有香港永久居留權。香港人口以華人佔絕大多數,香港文化以漢族嶺南文化為基礎,,非華裔的少數族裔人口亦有相當數量。在香港主權移交後,大部分華裔香港人不論意願自動獲得中华人民共和國國籍,因此產生中國籍香港人與外國籍香港人的說法。 清朝中葉道光年間,香港割讓英國開始,陸續有廣東人、福建人及外國人等,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大量外來人口移居香港,不同族群之語言及生活文化大致趨同。.
查看 香港本土和香港人
香港立法會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Legislative Council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简稱立法會(Legislative Council,縮寫为 LegCo 或 Legco),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亦有对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施政情况的監察權。 第一屆立法會成立于1998年7月1日,應屆議員任期為兩年。自第二屆立法會(2000年)開始,每屆議員任期改為四年。2012年起,立法會議席增加至70個。現時的立法會屆別為第六屆,任期為2016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地區直選及功能組別議員各佔35席。.
查看 香港本土和香港立法會
香港本土化運動
#重定向 香港本土運動.
查看 香港本土和香港本土化運動
譚凱邦
譚凱邦(Tam Hoi Pong,Roy,),現任香港荃灣區議會馬灣選區議員。他是香港環保觸覺創辦人、現任總幹事及前主席及新民主同盟成員。 他雖然強調務實本土路線,但仍不時就環保議題發表較激進的評論,亦支持減少單程證配額因此常於香港各大媒體曝光。.
查看 香港本土和譚凱邦
范國威
范國威(Gary Fan Kwok-wai;)綽號咖喱飯,香港政治人物,新民主同盟、香港本土成員,已婚,育一女,香港立法會議員(新界東)及現任西貢區區議員(運亨)。范國威是泛民主派成員,強調務實本土路線,從實際政策倡議,去捍衛本土權益,以滿足對香港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追求。曾在立法會上動議有關支持港人優先的議案,但不支持港獨及反對以暴力方式應對中港矛盾,他在2018年1月勝出民主派初選,其後在2018年香港立法會補選於新界東選區勝出重返立法會。.
查看 香港本土和范國威
都市日報
《都市日報》(Metro)是一份跨國性的免費報章,由瑞典传媒集团Kinnevik创办,本名Metro,意为在地鐵看的报纸,该报創立於1995年,並於2月13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地鐵作首度發行。其後把業務延伸至多個國家及城市,包括亞洲、西歐、北歐、南美和北美洲在內共19個國家及地區,共發行版本超過40種。現在都市日報已列入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成為全球最大的國際報章。 《都市日报》的经营策略是在上下班人流量密集的地铁站或商业区免费发放,可以轻松实现巨额的报纸销量,然后依靠广告收入盈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吸取了入門網站的经验,靠提高读者閱覽人數来增加广告收入。.
查看 香港本土和都市日報
蘋果日報 (香港)
《蘋果日報》(Apple Daily,)為香港上市公司壹傳媒旗下繁體中文報紙,由大股東黎智英所創立,香港暢銷中文報章之一。 政治立場方面,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大部份香港傳媒基於自身利益而自我審查,淡化涉及中國共產黨的負面消息,而《蘋果日報》是少數仍然會大力批評中國政府、香港政府及建制派的報章,因而一直受到中國大陸封禁。2003年5月2日,壹傳媒進入台灣市場,發行了《蘋果日報》台灣版。2012年11月,壹傳媒大股東黎智英計劃將在台灣的所有業務出售予辜仲諒,然该計劃在2013年3月取消,改為深耕台灣。.
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liberalism)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学,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其特色為追求發展、相信人類善良本性、以及擁護個人自治權,此外亦主張放寬及免除政權對個人的控制。更廣泛地,自由主義追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支持私人企業的市場經濟、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個公民的權利。 在現代社會,自由主義者支持以民主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為架構的自由民主制,有著開放而公平的選舉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參政權。自由主義反對許多早期的主流政治架構,例如君權神授說、世襲制度和國教制度等。自由主義的基本人權主張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等。在許多國家,部分持有不同观点的自由主义者從原本的保守自由主義裡脫離出來,主張政府應該藉由抽取富裕階層更多稅賦以提供人們更多的福利,創造更為平等和公平均富的社會,这被称为“社会自由主义”,亦被称作“进步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或“改良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在啟蒙時代生根;到了現在,「自由主義」一詞已經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政治思想,以中间派为主体,從左派至右派,支持者的政治光譜分布相當廣泛,主要流派爲中間偏左的社會自由主義和中間偏右的保守自由主義和強調個人自由的自由意志主義。.
查看 香港本土和自由主义
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原名《自由日報》,於1987年改名)是一家創立於1980年4月17日的臺湾平面报纸媒体。發行者全名為「自由時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查看 香港本土和自由時報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查看 香港本土和臺灣
Facebook(簡稱FB),華人地區有臉--書、臉--譜、面--書、面--簿等中文名稱。是一家位於美國加州-zh-hans:圣马特奥县; zh-hant:聖馬刁郡-门洛帕克市的線上社交网络服务網站。Facebook成立初期原名為thefacebook,名稱的靈感來自美國高中提供給學生包含照片和聯絡資料的通訊錄(或稱花名冊)暱稱「face book」。 除了文字訊息之外,使用者可傳送圖片、影片、貼圖和聲音媒體訊息(現在也可以傳送其他檔案類型如.doc,.docx,.xls,.xlsx等,但是.exe可能會被禁止傳送)給其他使用者,以及透過整合的地圖功能分享使用者的所在位置。Facebook是在2004年2月4日由馬克·扎克伯格與他的哈佛大學室友們所創立。Facebook的會員最初只限於哈佛學生加入,但後來逐漸擴展到其他在波士頓區域的同學也能使用,包括一些常春藤名校、MIT、紐約大學、史丹福大學等。接著逐漸支援讓其他大學和高中學生加入,並在最後開放給任何13歲或以上的人使用。現在Facebook允許任何聲明自己年滿13歲的使用者註冊。 使用者必須註冊才能使用Facebook,註冊後他們可以創建個人檔案、將其他使用者加為好友、傳遞訊息,並在其他使用者更新個人檔案時獲得自動通知。此外使用者也可以加入有相同興趣的群組,這些群組依據工作地點、學校或其他特性分類。使用者亦可將朋友分別加入不同的列表中管理,例如「同事」或「摯友」等。截至2012年9月,Facebook內已有超過十幾億個活躍使用者,其中約有9%的不實使用者。截至2012年,Facebook每年共產生180拍位元組(PB)的資料,並以每24小時0.5拍位元組的速度增加。統計顯示,Facebook上每天上傳3億5千萬張圖片。.
毛孟靜
毛孟靜(Claudia Mo Man-ching;),人稱「毛姨姨」、「阿毛」、「毛婆」,出生於香港,祖籍浙江寧波,香港資深自由傳媒工作者,泛民主派政治人物,現任香港九龍西選區立法會議員,前公民黨成員,現香港本土副主席、議會陣線副主席。2012年,她代表公民黨參加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出戰九龍西地區直選,成功當選。 她認同溫和本土主義,任內與范國威倡議政府取回單程證審批權,紓緩新移民大幅增加所帶來的負擔,避免香港被「大陸化」、一國兩制被破壞,強調務實本土路線,捍衛香港本土權益。後於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在同一選區競逐連任,以選區內得票數第四位(32323票)成功連任。她認同香港人應有自決權,但不支持港獨,以及武力方式應對中港矛盾,因此她與本土派組織已有明顯區別。 2016年11月14日,因公民黨在本土、拉布等問題上均與她有分歧,而正式退出公民黨,並以香港本土成員的身份擔任立法會議員。.
查看 香港本土和毛孟靜
泛民主派
泛民主派(Pan-democracy camp),簡稱泛民,是香港傳媒和學者等由2004年起常用的辭彙,廣義指支持香港全面推行民主及普遍選舉的政治人物及組織;當中部分黨派也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自由民主的政治改革、結束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 縱使民主派支持及推動香港民主發展,但常因街頭抗爭手法、路線、社會及經濟立場的不同而分為多個黨派及團體:包括現今「溫和民主派」(主流民主派)、「激進民主派」(進步民主派),加上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左派和右派立場的分別,在政治光譜擴闊底下的變化,透過妥協、談判、違法、對抗等不同路線分裂而成,近年更多稱作「泛民主派」或簡稱「泛民」,而親共傳媒則稱之為反對派,中國内地媒體稱呼泛民黨派時會加上引號;同樣,泛民人士稱建制派人士為保皇黨、土共。.
查看 香港本土和泛民主派
明報
《明報》是香港的中文報紙,由查良鏞(筆名金庸)和沈寶新在1959年5月20日創立。本為香港上市公司明報企業旗下刊物,於2008年4月23日,該企業更名為世界華文媒體。 《明報》內容以香港本地新聞為主,兩岸、國際新聞為輔。香港中文大學調查指香港市民及傳媒業界認為明報在香港報章中公信力良好,報道亦屢次獲獎。其副刊版「世紀」在香港報紙中較為突出,以文學、文化藝術創作等人文科學的探討與政治專欄為主。《明報》歷任總編輯為潘粵生、梁小中、王世瑜、董橋、張健波、劉進圖,之後總編輯一職一度由首席執行總編輯鍾天祥暫代,其後於2015年元旦正式被委任為總編輯,任職至2017年元旦離任,由梁享南接替。 《明報》在加拿大溫哥華(加西版)、多倫多(加東版)皆有發行報紙,在台灣亦有明報周刊,曾經在美國紐約(美東版)和三藩市(美西版)發行。2009年1月31日,明報美東版刊登啟事宣布改版,於2月2日起與免費報合併。2月14日,美西版亦宣佈停刊。.
查看 香港本土和明報
新民主同盟
新民主同盟(Neo Democrats),簡稱新同盟,是一個香港民主派政黨,成立於2010年10月2日,是一個由前民主黨成員為主所組成之政黨。政黨強調務實本土路線,從實際政策倡議,去捍衛香港本土權益,同時重視地區工作。 成員於民主黨時,多為被視作「改革派」人士。他們反對民主黨不參與五區公投運動,以及反對民主黨支持2010年政改方案,並於年底退出民主黨。新民主同盟是泛民主派的區議會第三大黨,僅次於民主黨和民協。.
查看 香港本土和新民主同盟
另见
2013年建立的政黨
- 一起!
- 中国至宪党
- 争取正义、生活和自由广泛阵线
- 人民团结 (乌拉圭)
- 傈僳民族发展党
- 克钦邦民主党
- 全体进步大会党
- 共产党和工人党倡议
- 冰岛人民阵线
- 反资本主义左翼 (意大利)
- 国际社会主义网络
- 奥地利劳动党
- 孟加拉国联合共产主义联盟
- 尼日利亚社会党
- 尼泊尔共产党 (2013年)
- 左翼团结
- 意大利力量黨 (2013年)
- 新多數派
- 暴动 (政治组织)
- 東北社會民主黨
- 民主劳动党 (西班牙)
- 澳洲車愛好者黨
- 澳洲運動黨
- 無支持政黨 (日本)
- 真普選聯盟
- 維基解密黨
- 连结党
- 香港本土
2013年香港建立
香港政黨
- 中国革命共产党
- 中西區民主力量
- 人民力量
- 公民力量 (香港)
- 公民起動
- 公民黨 (香港)
- 南方民主同盟
- 土地正義聯盟
- 專業動力
- 工黨 (香港)
- 幫幫香港出聲行動
- 新思維 (香港)
- 新民主同盟
- 新民黨 (香港)
- 新界社團聯會
- 本土派 (香港)
- 民主建港協進聯盟
- 民主思路
- 民主黨 (香港)
- 沙田區政
- 熱血公民
- 社会主义行动 (香港)
- 社區網絡聯盟
- 社會民主連線
- 經濟動力
- 自由黨 (香港)
- 西九新動力
- 進步民主連線
- 選民力量
- 香港公民協會
- 香港政研會
- 香港政黨列表
- 香港本土
- 香港歸英獨立聯盟
- 香港民主促進會
- 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
- 香港民族黨
- 香港經濟民生聯盟
- 香港華人革新協會
香港本土派組織
- 土地正義聯盟
- 天水圍民生關注平台
- 屯門社區網絡
- 慈雲山建設力量
- 新民主同盟
- 普羅政治學苑
- 本土民主前線
- 東九龍社區關注組
- 民主進步黨 (香港)
- 沙田社區網絡
- 熱血公民
- 荃灣社區網絡
- 青年新政
- 香港復興會
- 香港本土
- 香港本土力量 (2011年)
- 香港歸英獨立聯盟
- 香港民族陣綫
- 香港民族黨
- 香港眾志
香港民主派組織
- 一二三民主聯盟
- 人民力量
- 公共專業聯盟
- 公民起動
- 公民黨 (香港)
- 前綫 (1996年)
- 匯點
- 專業議政
- 屯門社區網絡
- 工黨 (香港)
- 慈雲山建設力量
- 新思維 (香港)
- 新民主同盟
- 民主動力
- 民主思路
- 民權黨
- 沙田區政
- 社區前進
- 社會民主論壇
- 社會民主連線
- 荃灣社區網絡
- 香港本土
- 香港民主促進會
- 香港民主同盟
- 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
- 香港民主自治黨
- 香港眾志
- 香港職工會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