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香港忠靈塔

指数 香港忠靈塔

忠靈塔是香港的一座已拆卸的紀念塔,是香港日佔時期的佔領地政府為紀念陣亡的日軍而興建。香港重光時,忠靈塔仍未建成,結果最後被香港政府炸毀。.

23 关系: 吳昊 (香港)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寶雲山地基灣仔灣仔峽維多利亞港馬己仙峽馬己仙峽道香港香港島香港禮賓府香港重光香港歷史香港日佔時期麻石金鐘金馬倫大廈英屬香港日本日本军摩天大樓

吳昊 (香港)

吳昊,原名吳振邦,廣東東莞出生,曾任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電視電影系系主任、無綫電視編劇、監製,他亦是香港歷史風俗掌故專家、書本作家、專欄作家、電台節目主持、影評人及收藏家。.

新!!: 香港忠靈塔和吳昊 (香港) · 查看更多 »

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同盟國,又稱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部分國家(最终57个,其中5个从轴心国脱离)為抵抗軸心國的侵略而組成的聯盟,也是與軸心國對立的陣營。同盟國組成及加入盟軍的國家的原因大多是因為他們都遭到了軸心國的武力侵略,或是基於擔心軸心國會控制整個世界的原因。 最初於戰爭爆發的時候(1939年9月1日),反德同盟包括了法國、波蘭及英國,旋即英國的自治領(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紐芬蘭自治領及南非聯邦)亦加入了同盟。1941年珍珠港事變後,美國和中華民國加入同盟國。同時1941年後,英聯邦、美國及蘇聯的領袖被稱為「三巨頭」,擔任著同盟國的領導角色。自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中華民國與日本開戰(抗日戰爭),牽制了日本陸軍的行動,在當時亦是一位重要的盟友,並加入了緬甸戰場協助英軍。中華民國和三巨頭(英國、美國、蘇聯)被美國總統羅斯福称为「世界權力的托管人」,後來被称为同盟國的「四警察」或者「四大国」。中美英蘇作为四大国率先在《聯合國共同宣言》上签字,之后在1943年的莫斯科会议所颁布的《四国普遍安全宣言》中「四大国」地位获得进一步确认。其他盟國包括比利時、巴西、捷克斯洛伐克、埃塞俄比亞、希臘王國、英屬印度、墨西哥、荷蘭、挪威及南斯拉夫等。 於1941年1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為同盟國設計了一個名字,稱為「聯合國」。後來在1942年1月1日簽署的《聯合國共同宣言》,成為了現代聯合國的基礎。於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羅斯福的繼任人哈里·S·杜魯門總統向中、法、蘇、英、美的外長提出各國應該「商定一份和平條約及歐洲國家邊界的解決方法」,從而導致了外長理事會的建立。.

新!!: 香港忠靈塔和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塔,又稱八角塔,是一种常见的东方传统建筑。 東亞最早形式的塔是中国的重楼,往後逐步演變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多种形态的塔,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其间塔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所使用的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在建筑学层面,塔其体量高大用料多样,在不同的地区地质条件不同,建塔技术也不同,对塔的建筑学研究涉及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壤学、地质学等诸多方面。在东方文化中,塔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层面。塔承载了东方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是探索和了解东方文明的重要媒介。 而在古印度佛教、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也有類似的建筑形式,稱作舍利塔,是佛教僧侶用作埋骨之用,在英語世界很多時也被歸類成塔的一種,但其功能則與東亞傳統的塔截然不同。.

新!!: 香港忠靈塔和塔 · 查看更多 »

寶雲山

寶雲山(英文:Bowen Hill)是香港香港島中部的一個山峰,山峰約高320米,位於約為金鐘南方對上位置,近山頂處被山頂道及甘道環繞,西面為馬己仙峽及歌賦山,東面則為灣仔峽及金馬倫山。山峰因其北部山腰的寶雲道而得名,除了寶雲道之外,其北麓約海拔200米處建有荷蘭灣徑。 香港日治時期的佔領地日治政府為紀念陣亡的日軍而興建的紀念塔香港忠靈塔遺址(今金馬倫大廈)位於該山的山頂,但因金馬倫大廈之名,加上以前金馬倫山所指範圍亦包括寶雲山,坊間不少人士會將此山誤以為是現今的金馬倫山。.

新!!: 香港忠靈塔和寶雲山 · 查看更多 »

地基

地基是指建筑物下面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作为建筑地基的土层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 基础是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最大的部分。基础常见的做法有无筋扩展基础、扩展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形基础、桩基础、岩石锚杆基础。 基础和地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基础是建筑物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地基不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 扩展基础(Spread Foundation)是土木工程中基础的一种做法,指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和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新!!: 香港忠靈塔和地基 · 查看更多 »

灣仔

灣仔(Wan Chai,坊間亦作Wanchai,舊作Wan Tsai),舊稱下環(Ha Wan),位於香港島灣仔區的西部,是灣仔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東起堅拿道,西至軍器廠街,南至寶雲道。 在英國於1841年佔領香港島前,灣仔一帶已有人居住,當中主要為漁民。英國建立殖民地後,灣仔是華人主要的聚居地,也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亦曾為英國殖民政府的軍事基地,現時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商業區,區內亦有很多舊式住宅大廈,因此也面對著市區老化的問題。 灣仔是一個人口流動相當大的區域,雖然區內居住人口只有十多萬,但卻有達六十萬的通勤人口每日上班和上學。作為住宅、商業、購物及娛樂一應俱存的區域,加上毗鄰中心商業區中環及大型購物區銅鑼灣,灣仔的交通需求相當大。港鐵、巴士、小巴、電車及渡輪等都服務著該區。此外,該區也有一些摩天大廈和地標建築,如中環廣場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等,所以也成為訪港旅客的一個主要景點。.

新!!: 香港忠靈塔和灣仔 · 查看更多 »

灣仔峽

灣仔峽(Wan Chai Gap)是香港的一個山坳,海拔298米,位於香港島灣仔區半山,其東面和西面分別有金馬麟山及寶雲山。 灣仔峽是8條道路的交匯之處,分別是灣仔峽道、司徒拔道、山頂道、甘道、金馬麟山道、中峽道、布力徑和香港仔水塘道。從灣仔峽道而下,可以直抵寶雲道及灣仔一帶。於灣仔峽有一公園,名為灣仔峽公園。.

新!!: 香港忠靈塔和灣仔峽 · 查看更多 »

維多利亞港

維多利亞港(簡稱維港;Victoria Harbour)是位於香港的海港,位處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為香港市中心重要的地理區塊。由於港闊水深,又屬天然良港,香港亦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 維多利亞港古稱尖沙咀洋面或中門;18世紀西方列強勢力進入中國時,被英國人相中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後來在鴉片戰爭後從清帝國中奪取香港,以維多利亞港為中心建設香港,並做為基地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 鵬誠峰:,保護海港協會。事實上,維多利亞港一直影響香港歷史和文化,亦主導香港經濟和旅遊業發展,是香港成為國際大城市的關鍵之一《集體回憶之維多利亞港 — 百年海港的故事》,何耀生,明報出版社,ISBN 978-962-8872-68-8。.

新!!: 香港忠靈塔和維多利亞港 · 查看更多 »

馬己仙峽

馬己仙峽(Magazine Gap)是香港的一個山坳,位於香港島半山區,其東面和西面分別有歌賦山及寶雲山,形成這個峽谷,海拔300米。 馬己仙峽是4條道路的交匯之處,分別是馬己仙峽道、司徒拔道、山頂道和甘道。從馬己仙峽道而下,可以直抵中環一帶。 Category:香港山坳 Category:半山區.

新!!: 香港忠靈塔和馬己仙峽 · 查看更多 »

馬己仙峽道

己仙峽道(Magazine Gap Road)是香港半山區及山頂的主要道路,位於香港島馬己仙峽,是由中環前往山頂的必經之路。 馬己仙峽道大部份屬彎彎曲曲的斜路,依山而建,西面亦是海拔最低點,連接花園道及羅便臣道,一路向東及向上而行,並連接寶雲道及梅道等連接至住宅區的道路,至東面最高點,連接司徒拔道及山頂道。車輛可經司徒拔道前往黃泥涌峽、跑馬地、灣仔、香港仔、淺水灣等地,或經山頂道前往山頂。 現時馬己仙峽道禁止3噸以上的車輛使用。在2008年,曾有旅遊巴士司機從山頂下山,因貪快選用馬己仙峽道,未有留意有「三噸及以上車輛不得行駛」的指示,終導致腳掣失靈,在花園道狂衝,連撞八輛車及撞死一名站在安全島的女生,旅遊巴最後在下亞厘畢道猛撞向中區政府合署大樓停下。.

新!!: 香港忠靈塔和馬己仙峽道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香港忠靈塔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與九龍和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中國大陸方面並認為香港島屬萬山群島的一部份。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在英國殖民地初期,香港島北部人口密集,並劃為維多利亞城。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香港島是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立法會綜合大樓、政府總部和終審法院皆位於香港島;中環、金鐘和銅鑼灣等主要商業區也位於香港島。而地區劃分(例如作為立法會選區)上的香港島,還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即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和南區四區的總和。.

新!!: 香港忠靈塔和香港島 · 查看更多 »

香港禮賓府

香港禮賓府(Government House)位於香港香港島中環上亞厘畢道,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官方官邸,亦是香港政府舉行官方場合的場所。禮賓府於英治時期稱為總督府(又稱港督府、督憲府或督轅),為香港總督的官邸,於1997年香港回歸後成為香港行政長官的官邸。禮賓府有逾164年的歷史,見證著香港歷史的發展,屬於香港法定古蹟。.

新!!: 香港忠靈塔和香港禮賓府 · 查看更多 »

香港重光

香港重光是指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英國恢復對香港的主權統治。日佔時期正式宣告結束。.

新!!: 香港忠靈塔和香港重光 · 查看更多 »

香港歷史

香港歷史始於超過公元前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居住於華南地區沿岸島嶼的原住民,其後被秦朝納入中國版圖後,踏入信史的開端。自古以來香港就是位於汉族地區南部沿海的一個農業、捕魚及產鹽之處。其後大英帝國佔領香港,沒收原居民的土地,建立殖民地而成為自由港,香港早期以經營鴉片貿易為主,隨後發展為東南亞與中國的貿易中轉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至改革開放前,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全部停止,香港逐漸由貿易港口轉型成製造業城市,再次在東南亞排華後不停吸收華人資本,與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一同成為以世界各地華人資本為主的國際金融中心。 在香港建立英國殖民地之前,未有「香港」概念,惟「香港」經由英國發展已經不僅再是一個小漁港,它屬於亞洲中心位置,南海内海。而「香港」這名稱,最早是出現在明朝的《粵大記》上,位置為今日的鴨脷洲内小型漁村。直至1841年香港開埠後初期,英國政府正式為此地命名為「香港」,並且慢慢由漁村發展成為城鎮。其繼香港島後,九龍半島亦分別為永久英屬領土;及後為《新界拓展條約》租借新界地區為期99年,但英國從未交過租金。1953年,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更為香港進行加冕香港典禮為英國永久屬地。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及制定香港基本法實行一國兩制以保障香港人五十年不變,亦確定1997年7月1日起,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此舉標誌着英國統治香港的時期正式結束。.

新!!: 香港忠靈塔和香港歷史 · 查看更多 »

香港日佔時期

香港日佔時期,又稱為香港日治時期或香港淪陷時期,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大日本帝國軍事占領香港的時期:由1941年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投降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香港人俗稱這段時期為「三年零八個月」。 在珍珠港事件當日,日本軍隊由酒井隆指揮從寶安縣進攻香港。負責防守香港的包括駐港英軍、英屬印度陸軍、香港防衞隊、香港警務處、加拿大軍隊和協助駐港英軍撤離的中華民國國軍。雖然香港政府多番宣傳駐港英軍戰鬥能力,惟英國在歐洲戰場自顧不暇,加上種種原因,駐港英軍始終形勢不利。經歷香港保衛戰後,於1941年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代表英國殖民地官員向當時總部設於香港九龍半島酒店3樓的日軍投降,大英帝國在香港的殖民地統治因而暫時中斷。 日本軍隊佔領香港後隨即成立軍政廳,由酒井隆出任最高長官,直至磯谷廉介抵任首位香港占領地首任香港總督。酒井隆管治香港期間,日本軍隊在香港濫殺無辜,又推行皇民教育,除了禁止使用英文及強迫使用日文外,部份香港島、九龍主要街道及地區名稱亦被更改成為日本名,例如皇后大道中被改成「中明治通」。香港市民在安全、民生及經濟等方面皆受盡摧殘,市民對日本人反感,不時有平民在香港島山頭伏擊日本將領。至中期,更有香港市民參與東江縱隊游擊隊。 美國陸軍航空軍在日本廣島市於1945年8月6日上午8時15分(日本時間)投下原子彈,廣島市遭到毀滅性打擊。 美國在三天後的1945年8月9日,再次以原子彈轟炸日本,摧毀九州北部的海港城市長崎。 日本於廣島市原子彈爆炸的9天後,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宣佈日本終戰,日本戰敗並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軍隊繼續維持香港秩序,直至同年8月月底,英國軍隊再次抵達香港,並且成立軍政府,香港重光,英國恢復管治香港。.

新!!: 香港忠靈塔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麻石

麻石或大麻石可以指下列材料之一.

新!!: 香港忠靈塔和麻石 · 查看更多 »

金鐘

金鐘(Admiralty)Admiralty是「海軍部」之意,與金鐘曾為英國海軍基地所在地的歷史有關。在香港主流社會應用習慣中,中文地名「金鐘」的英文名稱只有“Admiralty”。金鐘位於香港中環東部,灣仔以西,屬中西區的一部分,為香港的核心商業區及政治中心。 金鐘地段過去是英國海軍船塢。根據政府官方的分區,金鐘屬於中環一部分,至今的政府地圖也不會將「金鐘」單列為一區,但由於地鐵在此設有金鐘站,「金鐘」逐漸成為市民通俗理解的位於中環與灣仔之間的地區。時至今日,金鐘在現實中已經被廣泛地作為一個地區名使用,而且有着較清晰的界線,即以紅棉道為中環與金鐘的分界,堅尼地道為金鐘與半山區的分界,東界為中西區與灣仔區的官方分界,北面以夏愨道及干諾道中作為與添馬之間的分界。香港公園由於歷史悠久,故官方沿用傳統的「中環」或「中區」作為地址,但一般市民多認為公園東部如茶具文物館和霍士傑溫室一帶屬於金鐘。中區消防局一般也被認為屬於中環。 行政、立法、司法機構的主要部門均設在金鐘,包括政府總部、立法會綜合大樓、高等法院及金鐘道政府合署。.

新!!: 香港忠靈塔和金鐘 · 查看更多 »

金馬倫大廈

金馬倫大廈(Cameron Mansions)是香港港島寶雲山上面一座豪宅,門牌號碼是馬己仙峽道34號,地區行政上處於灣仔區範圍。大廈於1951年建成,樓高3層樓,每層有ABC三個住宅單位,分為1,800至2,300平方呎3種樓則。由於金馬倫大廈合共不超過10個單位,所以在市場上的交易一直很少。金馬倫大廈業權現由馬來西亞山錫礦大王陸佑家族持有。 金馬倫大廈可能是以其東南面的金馬倫山命名,但其實際位置是處於寶雲山山頂。然而,由於金馬倫大廈的名稱,坊間不少人士會將寶雲山誤以為是金馬倫山。 金馬倫大廈的前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皇軍於佔領香港後在原訂興建新港督府的位置所興建的香港忠靈塔。香港重光後,復任港督的楊慕琦於1947年2月26日下令把它炸毀,只餘下其基座,而現時之金馬倫大廈就建築在其基座之上。.

新!!: 香港忠靈塔和金馬倫大廈 · 查看更多 »

英屬香港

英屬香港(British Hong Kong)是指於1841年1月26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間,由大英帝國統治香港的時期,該時期又稱為英殖時期、英治香港時期或者港英時代(British Administration)。英屬香港政府簡稱為香港政府,但因為與香港主權移交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簡稱一樣,香港傳媒將殖民地時期的政府稱為殖民地政府或港英政府等,以區別兩者。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英國統治香港的時期結束,取而代之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 英屬香港時期曾在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15日被中斷,當時香港在二戰的局勢下被大日本帝國佔領,進入香港日佔時期,總計香港被英國統治近153年。.

新!!: 香港忠靈塔和英屬香港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香港忠靈塔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本军

日本軍(),簡稱日軍,廣義上是指日本的國家軍隊,但通常指大日本帝國時期(明治維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日本軍隊,包含日本陸軍與日本海軍。其又稱“皇军”(),即天皇统领下的军队;此外,另有帝國陸海軍、大日本軍、官軍等稱呼。為了與戰後的自衛隊區別,有時亦以舊日本軍、舊軍稱呼。最高统帅为天皇,軍政事務分由陸軍部與海軍部掌理(均為日本內閣機關),軍事指揮則分由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負責。其無獨立的空軍,陸軍與海軍擁有各自的空中武力部隊。.

新!!: 香港忠靈塔和日本军 · 查看更多 »

摩天大樓

摩天大樓又稱高樓、高層大樓,是指具有相當高度的大樓(大廈)型式高層建築物。起初為10至20層的建築,但是現在通常指超過50層的大廈。隨著高層建築在各地不同的發展,各地對摩天大樓的定義也略微不同。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CTBUH)認為,高度在300公尺以上的建築稱為超高層建築。在日本,法規定義超過60公尺就屬於超高層建築;在美國,則普遍認為500英呎(152公尺)以上的建築為摩天大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建築設計通則》GB50352—2005規定:建築高度超過100公尺時,不論住宅及公共建築均為超高層建築。.

新!!: 香港忠靈塔和摩天大樓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