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香港中學入學考試

指数 香港中學入學考試

香港中學入學考試(Secondary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又名中學入學試,俗稱升中試,是以往香港小學六年級學生參加的考試,由教育司署舉辦,目的在甄選考生入讀官立中學、津貼中學、補助中學,及私立中學的政府補助學位。中學入學試於1962年開設,取代以往的香港小學會考;但社會習慣上依然稱呼之為小學會考。1977年為最後一屆,之後被香港中學學位分配辦法取代。.

目录

  1. 14 关系: 市制算术米制香港學業能力測驗香港小學會考香港中學學位分配辦法香港中學會考英制单位英语英镑汉语新聞檔案文憑教師薪酬運動教育局 (香港)

市制

市制(或市用制)指的是現代中国民间市场上惯用的度量衡制度。.

查看 香港中學入學考試和市制

算术

算術(arithmetic)是数学最古老且最簡單的一個分支,幾乎被每個人使用著,從日常生活上簡單的算數到高深的科学及工商业計算都會用到。一般而言,算術這一詞指的是記錄數字某些運算基本性質的数学分支。常用的运算有加法、減法、乘法、除法,有时候,更复杂的运算如指数和平方根,也包括在算术运算的范畴内。算术运算要按照特定规则来进行。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以分數的形式)和实数(以十进制指数的形式)的运算主要是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学习。用百分比形式进行运算也主要是在这个时候学习。然而,在成人中,很多人使用计算器,计算机或者算盘来进行数学计算。 專業数学家有時會使用高等算術來指数论,但這不應該和初等算術相搞混。另外,算術也是初等代數的重要部份之一。.

查看 香港中學入學考試和算术

米制

--或稱--(metric system)是一個國際化的-zh-hk:十進制;zh-cn:十进制;zh-tw:十進位;-量度系統。法國在1799年開始使用米制,是第一個使用米制的國家。源自米制的國際單位制已成為國際大多數國家的主要量度系統。美國是现今工業化國家中唯一未將國際單位制定義為官方量度系統的國家,不過自從1866年起也已開始在科研、医疗和军事领域使用國際單位制。英國政府已承諾將許多量測單位改為米制系統,但民间還沒有普遍使用,一般常用的單位仍是英制單位。 設置米制系統的原意是制訂一個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系統,但為了政府或標準管理機構管理的需要,米制系統設置過程中仍然有對應標準單位(如長度一米或質量一千克)的米制系統原器。在1875年以前,米制系統原器是由法國政府所保管,在1875年後已交由國際度量衡大會(CGPM),最後一項仍在使用的米制系統原器是國際千克原器,若國際單位制採用新的定義,也就不再使用國際千克原器作為質量單位千克的標準。 米制系統的一個主要特徵就是有一套互相關連的基本單位標準以及一套十的次幂的標準單位詞頭。利用基本單位及詞頭的組合可以用來產生較大或較小的衍生單位,取代以往使用的非標準化的單位。米制系統一開始為著商業需求而制訂,但其的單位也適合科學及工程方面的應用。 在19世紀時,不同的科學或工程定律使用的米制系統不一定相同,造成各米制系統會使用不同的基本單位,即使不同的定義都是基於公尺及千克的定義,但不同米制系統仍造成許多使用上的不便及混亂。在20世紀時科學家們針對不同的米制系統,重新整理一套國際通用的單位系統,1960年時國際度量衡大會訂定了國際單位制(Système international d'unités,簡稱SI),隨後也成為國際標準的米制系統。.

查看 香港中學入學考試和米制

香港學業能力測驗

香港學業能力測驗(英文:Hong Kong Academic Aptitude Test,HKAAT,習慣稱為學能測驗),為香港教育署於1978年至2000年配合香港中學學位分配辦法舉行的測驗,由中學學位分配組統籌。2000年前,此測驗與香港中學會考和香港高級程度會考並稱為香港三大公開考試,考生均為完成六年小學課程的香港小學六年級學生。.

查看 香港中學入學考試和香港學業能力測驗

香港小學會考

香港小學六年級會考(Joint Primary 6 Examination),俗稱小學會考,是香港昔日的一個公開考試,由教育司署統籌,讓完成六年香港小學課程的小學六年級學生應考,於1949年創立,後於1962年被香港中學入學考試取代,但習慣上社會依然稱呼之為小學會考,直一到1978年入學考試完全被廢止,被學能測驗所取代為止。 香港小學會考共設有中文、英文、算術、常識四科,考試於五六月間一連四日上午舉行。考試合格者便有資格獲得官立或資助中學學位,否則便需要自行尋找私立中學學位。成績最優異的一百多名考生,可以獲得政府獎學金,免費讀全期中學。.

查看 香港中學入學考試和香港小學會考

香港中學學位分配辦法

香港中學學位分配辦法(英語:,簡稱SSPA,廣東話俗稱升中派位)是分配香港中學學位的一個程序。香港的學生於小學教育的最後階段,須參加一套由教育局(或其前身)制定的升中程序,決定學生所升讀的中學。.

查看 香港中學入學考試和香港中學學位分配辦法

香港中學會考

香港中學會考(Hong Kong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Examination,縮寫為HKCEE,慣稱CE及會考,亦有用英文舊稱School Cert.;Hong Kong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是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主辦的其中一個公開試,於每年4、5月舉行,8月第二個星期公佈成績。 考生主要為七年制中學正在就讀中五的學生由學校代為報考,但亦有自修生自行報考。早期亦曾有為完成全部中學課程學生而設的中學會考。2009年的報考人數是119,007名,其中88,308名為學校考生;30,699名為自修生。而2010年「末代會考」(即最後一屆開放予應屆學校考生)的報考人數有127,162名,其中90,063名為學校考生;37,099名為自修生。 因香港教育改革,香港中學會考會由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取代。2011年香港中學會考為最後一屆(俗稱「終極會考」,意指真正最後一次「末代會考」),並已於當年4月至5月期間舉行,考生只能以自修生身份報考而不會再開放予學校考生應考。 自1978年香港考試局接手舉辦會考,至2011年的34年間,共有約4,399,100名考生曾報考香港中學會考。.

查看 香港中學入學考試和香港中學會考

英制单位

英制单位是源自英国的计量单位制。 由於十進制的公制單位使用方便,多為各國採行,所以英国自1965年起立例轉換成国际单位制,並于1995年完成了单位制的转换(陸路交通仍以英里作為單位)。但國際上許多個別領域,仍沿用英制:例如電視機、電腦顯示器、手機螢幕大小以英吋表示;航空管制上,如飛行高度、跑道長度等,多以英呎為單位,不過里程長度則是以海哩計算。此外,一度被美國英制影響的宇宙航太領域因為曾发生度量衡轉換的事故(火星氣候探測者號),現在的太空船又回到使用公制計算。美國等國家,雖然名義上繼續沿用英制度量衡,但美國稱為美式英制,與英國所使用的單位已經有所不同。 其量度單位為了與公制或中國傳統單位區別,多在單位前加一「英」字,或冠以口字旁稱之,如:-英里-(-英哩-)、-英尺-(-英呎-)、-英寸-(-英吋-),或簡稱哩、呎、吋。另見計量用漢字。.

查看 香港中學入學考試和英制单位

英语

英语(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言,诞生于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如今具有全球通用语的地位。“英语”一词源于迁居英格兰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Angles),而“盎格鲁”得名于临波罗的海的半岛盎格里亚(Anglia)。弗里西语是与英语最相近的语言。英语词汇在中世纪早期受到了其他日耳曼族语言的大量影响,后来受罗曼族语言尤其是法语的影响。英语是将近六十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最常用的语言,也在加勒比、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它是世界上母语人口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英语是学习者最多的第二外语跟學習者最多的第一外語,是联合国、欧盟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它是使用最广泛的日耳曼族语言,至少70%的日耳曼语族使用者说英语。 英语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盎格魯-撒克遜人把他们的各种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带到了大不列顛島,它们被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后期的诺曼征服,这一时期英语受到了法语的影响。15世纪末伦敦对印刷机的采用、《钦定版圣经》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标志了近代英语的开端。通过大英帝国对全球的影响,现代英语在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通过各种印刷和电子媒体,随着美国取得全球超级大国地位,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对话中居领导地位的世界語言。它还是许多地区和行业(如科学、导航、法律等)的通用语。 现代英语和很多其他语言相比屈折变化较少,更多地依靠助動詞和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时态、体和语气,以及被動語態、疑问和一些否定。英语的各种口音和方言在发音和音位方面有显著差异,有时它们的词汇、语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能基本无碍地沟通交流。.

查看 香港中學入學考試和英语

英镑

英镑(記號:£)是英国国家货币和货币单位名称。英镑主要由英格蘭银行发行,但亦有其他發行機構。最常用於表示英镑的符号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英镑取的ISO 4217货币代码为GBP(Great British Pound)。 除了英國,今日海外領地的貨幣也以鎊作為單位,與英鎊的匯率固定為1:1。.

查看 香港中學入學考試和英镑

汉语

漢語,又稱中文、華文、唐話、中國話等,是漢藏語系漢語族下之一種語文,為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目前世界有六分之一人口做為母語。漢語有多種分支语言,當中現代標準漢語為現行的漢語通用語,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又稱為普通話)、以及中華民國的国语。此外,漢語還是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傳統華人社會習慣稱之為「漢語」,本文一律以漢族慣稱「漢語」來表示,國際間常稱中文。其他稱呼僅限特定人群使用,請另見相關條目。,并被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采用为官方语言。 汉字是汉语的文字書寫系统,又称汉文、中文、华文、唐文,在中华民国又称为国文,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漢語属分析语,有声调。漢語包含書面語及口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使用現代標準漢語語法、詞彙的中文通行文体(又称白话文)。 对于汉语的分支语言,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将汉语定义为语言,并将官话、贛語、闽语、粤语、客家语、吴语、湘语七大语言定义为一级方言;另一种观点则将汉语视为语族,其下無法互相溝通的視為語言,如國際標準化組織就將漢語族分為13種語言:闽东语、晋语、官话、莆仙语、徽语、闽中语、赣语、客家语、湘语、闽北语、闽南语、吴语、粤语。.

查看 香港中學入學考試和汉语

新聞檔案

《新聞檔案》(News Files)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新聞及資訊部製作的新聞時事資訊回顧節目,重溫在不同年代(由1970年1月1日至2000年代)的所發生過、與播出當天重點新聞有關的舊聞大事,選材以港聞為主,使用無綫電視昔日製作的新聞節目片段。2010年1月4日開始播出;2010年1月4日至2015年1月2日期間,節目由英皇金融證券集團特約;2015年4月6日至2016年1月2日起,節目由澳門英記餅家特約;2016年4月6日起,由結好證券特約,而無綫新聞台方面,則由東方表行特約。TVB新聞台版本並沒有任何冠名贊助。 2012年7月2日起,普通話版本以《普通話新聞檔案》(PTH News Files)為名義在明珠台播出;2012年7月2日至2013年7月18日期間,該節目由譽一鐘錶特約。.

查看 香港中學入學考試和新聞檔案

文憑教師薪酬運動

文憑教師薪酬運動,是麥理浩擔任香港总督期間所發生的一連串由教師發起的社會運動。.

查看 香港中學入學考試和文憑教師薪酬運動

教育局 (香港)

教育局(Education Bureau,简称EDB)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13個決策局之一,專責香港教育的政策。 現任局長為楊潤雄,副局長蔡若蓮,政治助理施俊輝,常任秘書長楊何蓓茵。.

查看 香港中學入學考試和教育局 (香港)

亦称为 中學入學試,升中試,香港中學入學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