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飛越瘋人院

指数 飛越瘋人院

《飞越疯人院》(英语: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4年上映的一部美国电影,第2部囊括五项奥斯卡至尊奖项的电影(至今共3部),世界电影艺术历史上最经典的美国巨著之一,被称为“影视表演的必修课”。 剧本改编自一部同名小说,曾获1975年第4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據導演所講,這部電影其實是從他由布拉格之春之後鐵幕捷克逃到美國的個人經歷而改編的。這次經歷,使他明白到任何的夢想的實現機會可能不高,但若連這個機會都放棄的話,這個夢想可實現的機會就只有零。而這種精神,也非常切合美國人一向提倡的美國精神。.

19 关系: 奥斯卡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布拉格之春唐人街 (電影)理查德·周米洛斯·福曼索尔·扎恩兹美国电影聯美邁克爾·道格拉斯肯·克西铁幕金球獎最佳戲劇類影片英語英语捷克杰克·尼科尔森洛奇教父2

奥斯卡

奥斯卡是一个西欧男性名字。最常见的英文拼法为Oscar。奥斯卡在盖尔语支里意思是“爱鹿者”,也是爱尔兰神话的一位人物。在古英语裡意思是“神的矛”。在北约音标字母里代表字母“O”。.

新!!: 飛越瘋人院和奥斯卡 · 查看更多 »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Academy Award for Best Picture),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通过业内人士投票,颁给每年得票最高的电影,奥斯卡金像奖之一。此奖项起初被称为最佳作品奖(Best Production)。 奧斯卡第一屆時(1927-28年,於1929年頒發),「最佳影片獎」頒發了兩座,一座最佳作品獎(Best Production)頒給了史詩片《鐵翼雄風》,另一座傑出藝術作品獎(Unique and Artistic Production)則頒給了藝術片《日出》。這兩座獎都是授予當年度最傑出的影片,其表現手法兩異但同樣為優秀的電影。而事實上,評審和片廠老闆們卻以他們的影響力來改變了影片的獲獎。米高梅老闆Louis B. Mayer就因不喜歡自己公司的金·維多所拍的《群眾》的寫實手法,而無奈地將獎項頒給了《日出》。隔年,奧斯卡又改回單一的「最佳作品獎」,而《鐵翼雄風》總被誤作是頭一年度唯一的最佳影片(至1931年改稱為最佳影片)。 經過多年的發展,於1944年起,奧斯卡將最佳影片獎的提名數限制在五部,2010年起又将提名影片数扩大到10部。 有人認為,非英語系的電影只會入圍最佳外語片,也就是說,只有相當少數的非英語電影,能夠因為其藝術價值,而獲入圍最佳外語片以外的其他獎項。因此,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幾乎可稱作是「奧斯卡最佳『英語』片獎」。時至2012年止,僅有九部非英語電影獲得最佳影片獎的提名,分別是1938年的《大幻影》、1969年的《焦點新聞》、1972年的《大移民》、1973年的《哭泣與耳語》、1995年的《-zh-hans:事先张扬的求爱事件; zh-hant:郵差;-》、1998年的《-zh-hans:美丽人生;zh-hk:一個快樂的傳說;zh-tw:美麗人生;-》、2000年的《臥虎藏龍》、2006年的《-zh-hans:来自硫磺岛的信;zh-hk:琉璜島戰書;zh-tw:來自硫磺島的信;-》和2012年的《爱》。 本页所示,当年第一部电影为得奖影片,之后为提名影片。除有國旗標誌注明外,語言皆為英語,出品國不另標示。显示的年份为电影摄制年份,如1967年即意为1968年颁发的奥斯卡给1967年摄制的电影.

新!!: 飛越瘋人院和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捷克语:Pražské jaro;斯洛伐克語:Pražská jar ;俄语:пражская весна)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 在共产党第一书记亞历山大·杜布切克的领导下,捷克斯洛伐克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独立倾向。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在冷战期间,这是华沙条约成员国所不能接受的。此外,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拒绝苏联的援助而宁愿屈服于希特勒的经验,都依然清楚地存在于苏联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在捷共内部也存在有一部分少数派—尤其在高层领导中—拒绝放松党对社会的控制权,并且密谋在苏联的领导下推翻改革者的领导。 与中东欧的许多国家不同,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通过一场平稳的政治变革使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上台,并没有发生如同匈牙利一样的暴力革命和社会动荡。但是,苏联期望在其盟国中推行苏式的政府模式,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武力来强制实现。这种政策因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而被称为勃列日涅夫主义,其实这种政策最早从斯大林时代就开始存在,只是勃列日涅夫首次将其公之于众而已。苏联的这种霸权主义直到1980年代后期,才被戈尔巴乔夫的辛納屈主义所取代。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事实上,在入侵前不久,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大会已经准备支持改革派,并削弱斯大林主义者的力量。在一个工厂里,捷共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是入侵者将这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事件发生后,西方国家中只有少数批评,因为在冷战时期,由于核对峙的存在,西方国家无法挑战苏联在中欧地区的霸主地位。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这次事件也改变了在许多西方国家左翼分子对列宁主义的左翼人士的同情態度。 这起事件的名字曾由韓國的「」(首爾舊名)和中国的「北京之春」所借用,也用來称呼后来的政权变更,比如“阿拉伯之春”。.

新!!: 飛越瘋人院和布拉格之春 · 查看更多 »

唐人街 (電影)

《唐人街》(Chinatown)是1974年上映的一部美國黑色電影,由羅曼·波蘭斯基所執導,傑克·尼克遜、費·唐娜薇、約翰·休斯頓所主演。唐人街被廣泛的認為是美國電影史上最重要的電影之一,獲選AFI十大類型十大佳片。.

新!!: 飛越瘋人院和唐人街 (電影)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周

Richard Franklin Chew(出生于1940年6月28日)是美国电影剪辑师、制片人、摄影师,最出名的是他获奥斯卡奖的作品《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1977年)。其他著名影片包括飞越疯人院(1975)、高风险业务(1983年)、等待呼气(1995)、这件事情你做的! (1996年)、我是山姆(2001年)。他的职业生涯超过四十年。 Category:华裔美国人 Category:洛杉矶加州大学校友 Category:洛杉矶人 Category:美国剪接师 Category:美國電影監製 Category:奥斯卡最佳剪辑奖得主.

新!!: 飛越瘋人院和理查德·周 · 查看更多 »

米洛斯·福曼

米洛斯·福曼(Miloš Forman,),原名揚·托馬斯·福曼(Jan Tomáš Forman),生於捷克斯洛伐克恰斯拉夫,犹太人,捷克裔美國籍电影导演、编剧,曾两夺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新!!: 飛越瘋人院和米洛斯·福曼 · 查看更多 »

索尔·扎恩兹

索尔·扎恩兹(英语:Saul Zaentz,),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犹太人,美国电影编剧、监制,三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扎恩兹的电影事业製作生涯,主要是從清水樂團原先賺取的收益開始,其特點是对小说作品致力改编的精神。扎恩兹是一位多產的讀者,通常不會製作原創劇本。他最後的作品,《哥雅畫作下的女孩(又譯:戈雅之魂)》是一個例外,由和米洛斯·福曼(Miloš Forman)所創作。 1970年开始涉足于电影制作领域;1975年,他与迈克尔·道格拉斯联合制片电影《飞越疯人院》;后购买到《魔戒》和《霍比特人》的改编版权,并制作了电影《指环王》。之后他还进行大量电影制作,代表作有《莫扎特传》、《布拉格之恋》、《英国病人》、《》等。.

新!!: 飛越瘋人院和索尔·扎恩兹 · 查看更多 »

美国电影

美国电影,是指在美国或者由美国制片商制作的电影,其对世界电影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美國電影產業之歷史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无声电影时期、经典的好莱坞时期,新好莱坞时期和当代电影(1980年以后)。自从1920年代,美国电影行业的获利便为世界之冠,尤其南加州的好萊塢,為全球數一數二密集的電影地域,相對全球其他電影工業,好萊塢效率與精密分工、大手筆的投資,諸如大片生產、簽約制度等運作方式,高概念的美學風格,以及電影相關行業與廠商高度集中的產業聚落,使得今日的好萊塢,被人稱作「電影工業的世界中心」。.

新!!: 飛越瘋人院和美国电影 · 查看更多 »

聯美

联美公司(United Artists),是美国的一家制片公司,為米高梅公司的子公司。.

新!!: 飛越瘋人院和聯美 · 查看更多 »

邁克爾·道格拉斯

迈克尔·柯克·道格拉斯(Michael Kirk Douglas,),猶太人,美國好萊塢知名一線電影演員和制片人,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得主。 他的父親是美國著名演員柯克·道格拉斯。麥克·道格拉斯早於70年代就出道,1984年由著名導演勞勃·辛密克斯所執導的冒險片《綠寶石》,提升了不少知名度,1987年的《華爾街》更讓他拿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他演出了多部有關男女情仇的懸疑片,其中《致命的吸引力》、《第六感追緝令》、《桃色機密》三部片在北美都獲得破億的票房佳績。 他的第一任妻子是迪安德拉·卢克,兩人1977年結婚,2000年離婚,育有一子;第二任妻子是女星嘉芙蓮·薜達-鍾斯,兩人同月同日生,但相差25歲,於2000年結婚,現育有一子一女。.

新!!: 飛越瘋人院和邁克爾·道格拉斯 · 查看更多 »

肯·克西

肯·克西(Ken Kesey,)出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奥特罗县,为美国作家,以写小说而著名。.

新!!: 飛越瘋人院和肯·克西 · 查看更多 »

铁幕

铁幕(英语:Iron Curtain)指的是冷战时期将欧洲分为两个受不同政治影响区域的界线。当时,铁幕以東的东欧属于苏联(共產主义)的势力范围,包括蘇聯、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東德、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後與蘇聯鬧翻)及南斯拉夫(不與蘇聯同盟)和部份奧地利領土,這些國家為了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抗,則組成華沙公約組織。而西欧则属于美国(資本主义)的势力范围,包括英國、法國、西德、義大利、冰島、挪威、西班牙、葡萄牙、丹麥、比利時、荷蘭、愛爾蘭(中立國)、瑞典(中立國)、芬蘭(中立國但在立場上暗自傾向蘇聯)、瑞士(中立國)、奧地利(中立國)、希臘(南歐)和土耳其(南歐及小亞細亞)及其他位於西歐的微型國家(梵蒂冈)等國,這些國家組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新!!: 飛越瘋人院和铁幕 · 查看更多 »

金球獎最佳戲劇類影片

金球獎最佳戲劇類影片設立於1951年,最初的金球獎只有最佳影片的單項獎項,後來分為最佳戲劇類影片以及最佳音樂與喜劇類影片。自1951年開始,除了1953年再度合併外,其餘都是以兩個分類來頒布最佳影片。 以下將列舉出自1951年以來每年的獲獎者、導演以及監製。.

新!!: 飛越瘋人院和金球獎最佳戲劇類影片 · 查看更多 »

英語

#重定向 英语.

新!!: 飛越瘋人院和英語 · 查看更多 »

英语

英语(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言,诞生于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如今具有全球通用语的地位。“英语”一词源于迁居英格兰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Angles),而“盎格鲁”得名于临波罗的海的半岛盎格里亚(Anglia)。弗里西语是与英语最相近的语言。英语词汇在中世纪早期受到了其他日耳曼族语言的大量影响,后来受罗曼族语言尤其是法语的影响。英语是将近六十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最常用的语言,也在加勒比、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它是世界上母语人口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英语是学习者最多的第二外语跟學習者最多的第一外語,是联合国、欧盟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它是使用最广泛的日耳曼族语言,至少70%的日耳曼语族使用者说英语。 英语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盎格魯-撒克遜人把他们的各种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带到了大不列顛島,它们被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后期的诺曼征服,这一时期英语受到了法语的影响。15世纪末伦敦对印刷机的采用、《钦定版圣经》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标志了近代英语的开端。通过大英帝国对全球的影响,现代英语在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通过各种印刷和电子媒体,随着美国取得全球超级大国地位,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对话中居领导地位的世界語言。它还是许多地区和行业(如科学、导航、法律等)的通用语。 现代英语和很多其他语言相比屈折变化较少,更多地依靠助動詞和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时态、体和语气,以及被動語態、疑问和一些否定。英语的各种口音和方言在发音和音位方面有显著差异,有时它们的词汇、语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能基本无碍地沟通交流。.

新!!: 飛越瘋人院和英语 · 查看更多 »

捷克

捷克共和國(Česká republika),通稱捷克(Česko),是一個中歐地區的內陸國家,其前身為捷克斯洛伐克,於1993年與斯洛伐克和平分離。.

新!!: 飛越瘋人院和捷克 · 查看更多 »

杰克·尼科尔森

杰克·尼科尔森(Jack Nicholson,),本名约翰·约瑟夫·尼科尔森(John Joseph Nicholson),是一位著名的美国男演员、导演、制片人和编剧,被普遍认为是电影史上最优秀的男演员之一。在他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的演艺生涯中,杰克扮演过许许多多极具挑战性的角色,其中包括大量偏执甚至神经质之类有精神类病症的正/反面角色。他至今已经12次获得学院奖(俗稱奧斯卡獎)提名,是史上获提名最多的男演员,2013年9月4日,傳出退休消息。 杰克曾两次获学院奖最佳男主角奖,分别是因1975年的《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获第48届学院奖男主角奖和因1997年的《尽善尽美》("As Good as It Gets",又译《猫屎先生》/《爱在心头口难开》/《人生就是这样》)获第70届学院奖男主角奖。他还因为1983年的电影《爱的协议》(又译《母女情深》/《常在我心间》/《亲密关系》)获第56届学院奖男配角奖。由此他与丹尼尔·戴-刘易斯和沃尔特·布伦南一起,成为史上仅有的三位3次获学院奖肯定的男演员,这其中,丹尼尔是三次获男主角奖,沃尔特是三次获男配角奖,只有杰克是在两个奖项中都有获奖。杰克以扮演反面角色而闻名,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蝙蝠侠》中的小丑、《闪灵》("The Shining",又译《幻觉》/《鬼店》)中的杰克·托兰斯以及《无间行者》("the Departed",又译《美版无间道》/《神鬼无间》/《无间道风云》)中的弗兰克·科斯特罗。 杰克·尼科尔森至今已多达6次获金球奖,并于2001年获得肯尼迪中心荣誉奖,他与另一位著名男演员迈克尔·凯恩,是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在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直至今日,在每一个年代(每十年为一个年代)均有获得学院奖提名的男演员。1994年,他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得美国影艺协会(American Film Institute,简称AFI)终身成就奖的男演员。他主演的电影中比较著名的有:《唐人街》、《》(又译《浪荡子》/《天涯浪客》)、《闪灵》、《飞越疯人院》、《蝙蝠侠》、《爱的协议》、《赤色分子》("reds",又译《烽火赤焰万里情》)、《尽善尽美》、《》(又译《最后行动》/《一触即发》/《特殊任务》)、《》(又译《过客》)、《狼人》(又译《妖之恋》)、《好人寥寥》("A Few Good Men",又译《义海雄风》/《军官与魔鬼》)、《》(又译《白色死约》/《誓言》)、《无间行者》、《关于施密特》(又译《心的方向》/《薯唛先生》)和《爱是妥协》("Something's gotta give",又译《爱你在心眼难开》/《玩转男人心》)。.

新!!: 飛越瘋人院和杰克·尼科尔森 · 查看更多 »

洛奇

《洛奇》(Rocky)是一部1976年的美國電影,由約翰·艾維森執導,史特龍編劇兼主演,講述一個寂寂無名的拳手洛基·巴布亞在獲得與重量級拳王阿波羅·克里德爭奪拳王的機會後奮力一博的美國夢故事。史特龍憑著演繹洛基·巴尔博亚角色,成為好萊塢著名影星,「洛基」亦因此成為家喻戶曉的虛構角色。由1976年至今,已經拍了七部洛基系列的電影。 《洛奇》一片是低成本製作,僅僅花費100萬美元,及只用28日拍攝。然而意外地竟有超過一億一千七百二十萬的票房收入。《洛奇》贏得197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和最佳剪辑奖,史特龍獲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原创剧本。.

新!!: 飛越瘋人院和洛奇 · 查看更多 »

教父2

《教父2》(The Godfather Part II)是一部1974年上映的美國黑幫電影,導演及監製是法蘭西斯·柯波拉,與馬里奧·普佐合共編劇,改編自普佐的1969年小說《教父》。因前作1972年《教父第一集》的空前成功,兩年後《教父2》登上大銀幕,再次榮獲奧斯卡金像獎青睞,入圍11項提名並獲得6項殊榮,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原創配樂、最佳美術指導。《教父2》獲得全球影評與大眾的讚賞,被認為是影史最為成功的續集電影。截至2011年3月20日,本片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的史上最佳250部電影評選中,獲影迷票選為第三名,僅次於《肖申克的救赎》以及先前的《教父第一集》。 全片以過去和現在交叉敘述的方式,一方面敘述麥可·柯里昂如何擴張他的家族事業,另一方面描述他的父親、柯里昂家族第一代教父維托·柯里昂(由另一位影帝勞勃·狄尼洛演出)在年輕時如何發跡,並成為教父的過程。它的續集是《教父第三集》。.

新!!: 飛越瘋人院和教父2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飞越疯人院飞跃疯人院飛越杜鵑窩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