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风云系列卫星

指数 风云系列卫星

风云系列卫星是中国的气象卫星,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主用户为中国气象局,目前有地球静止轨道风云二号E、F、G星、风云四号A星,太阳同步轨道风云三号A、B、C星7颗卫星在轨运行。中国地球静止气象卫星预定的定点位置有三个:105ºE、86.5ºE和123.5ºE,其中105ºE为业务卫星的定点位置,其他两个位置一般用于备分星或准备废弃卫星的位置。 风云系列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

33 关系: 千克反卫星导弹天气预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太阳同步轨道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國中国气象局东方红二号世界气象组织开拓者一号小型运载火箭公里神舟飛船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粒子遥感聯氨草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陆地极轨道森林氣象衛星氣象衛星雲圖沙尘暴戚发轫海洋2007年中国反卫星导弹试验

千克

--( → ,,單位符号kg),又称--,国际单位制中質量的基本單位。在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单位中,千克是唯一一個带有词头的基本單位。 目前,千克是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中唯一仍使用实物进行定义的单位,即被定义为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2011年国际度量衡大会(CGPM)会议原则性同意以普朗克常数重新定义千克,并计划于2018年会议上做出最终决定。.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千克 · 查看更多 »

反卫星导弹

反卫星导弹是使用导弹攻擊環繞地球軌道的人造卫星武器系統。飛彈可以由地面或者是水面的發射平臺發射,或者是由航空或者是太空飛行器在運到較高的高度之後發射。反衛星飛彈針對的是軍用衛星,尤其是在低軌道上的偵查,電子情報蒐集以及海洋偵測衛星等等。 目前在環繞地球軌道中部署反衛星武器的行動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公開或是正面承認,然而包括美國與俄羅斯等有能力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都可能掌握相關的技術或者是系統。 目前已證實曾成功以飛彈摧毀人造衛星的國家包括前蘇聯(今俄羅斯)、美國和中國。.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反卫星导弹 · 查看更多 »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測)或氣象預報(測)是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未来某一地点地球大气层的状态进行预测。从史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对天气进行预测来相应地安排其工作与生活(比如农业生产、军事行动等等)。今天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数据(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等等),然后使用目前对大气过程的认识(气象学)来确定未来空气变化。由于大气过程的混乱以及今天科学并没有最终透彻地了解大气过程,因此天气预报总是有一定误差的。.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天气预报 · 查看更多 »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重定向 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 查看更多 »

太阳同步轨道

太陽同步軌道(Sun-synchronous orbit或简写成SSO,有時被錯誤的稱為另一種 heliosynchronous orbit)是一種結合高度和傾角的近地軌道,使這個物體無論在升交點、降交點或軌道上任何的一點,在地球表面同一個點的上方時都在相同的平太陽時,即表面每次都接近相同的照明角度。這種在可見光或紅外線波長上有著一致光源的地球影像(例如氣象和間諜衛星)和其它的遙測衛星(例如攜帶遙測海洋和大氣,需要陽光的遙測儀器衛星)是有用的衛星特徵。例如,一顆太陽同步衛星一天可以在升交點越過地球赤道12次,而每次都約在地方平時15:00經過。這獲得一個相對於地球在天球上環繞著太陽公轉的平面每天向東約一度的進動(旋轉)密切的軌道。 太陽的角度通過交點退行的調節獲得一致性-軌道自然的進動-每年完整的繞行一圈。因為地球自轉,它稍微有一點扁(相較於一個理想的球體,赤道稍微長一點),同時接近赤道的多餘質量造成太空船傾角軌道的進動:軌道在太空中相對於遙遠的恆星不是固定的,但是慢慢的繞著地軸旋轉,進動的速度取決於軌道的高度和衛星的傾角。通過這兩種效應的平衡,是可能與進動的速率匹配。典型的太陽同步軌道高度大約在600至800公里,週期在96至100分鐘,傾角大約在98度(也就是輕微的逆轉,與地球自轉的方向比較,0度代表是赤道的軌道,90度是極軌道。)。 子/午軌道是一個特殊的太陽同步軌道,大約在地方平時的中午或子夜時分在經線上穿越赤道;晨/昏軌道則是在日出或日落時分穿越赤道經線的軌道,所以衛星都在分割白天和夜晚的日夜境界線上飛越。在日夜境界線上飛越對於主動雷達衛星是非常有用的,因為衛星的太陽能電池板能始終被陽光照到,不會進入地球的影子內。對於一些測量的結果會受到陽光影響或限制的被動式儀器,它也很有用處,可以讓儀器始終朝向地球夜晚的方向。晨/昏軌道曾經使用在陽光衛星、TRACE和日出衛星等觀測太陽的科學衛星,使它們幾乎能持續不停的連續觀測太陽。 對其它的行星,例如火星,也可以有太陽同步軌道。.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太阳同步轨道 · 查看更多 »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又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上海航天局,简称航天八院、八院;Shanghai Academy of Spaceflight Technology,缩写SAST)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三大总体研究院之一,也是中国航天的骨干基地之一。院长代守仑。总部位于中国上海市闵行区。.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缩写作 CM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副部级直属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及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其下属国家气象中心则主要负责天气预报、海象预报等工作。.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中国气象局 · 查看更多 »

东方红二号

东方红二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其设计寿命为4.5年,是中国二十世纪末用于远距电视传输的主要卫星。 卫星采用地球同步轨道,分别定位于东经87.5度、东经110.5度和东径98度等处,能覆盖中国全境及周围一些地区。.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东方红二号 · 查看更多 »

世界气象组织

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縮寫:WMO;L'Organisation météorologique mondiale,縮寫:OMM;Monda Organizaĵo pri Meteologio,縮寫:MOM)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其前身为(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縮寫:IMO)。.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世界气象组织 · 查看更多 »

开拓者一号小型运载火箭

开拓者一号小型运载火箭(KT-1)是四级全固体运载火箭,属于开拓者系列小型运载火箭,四次发射,两成两败。于2003年在山西省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进行了发射试验,具有可机动发射、操作简单、发射速度快等特点,可用于发射重量为100公斤以下的各种近地轨道小卫星及微小卫星,最快可在12小时之内将小卫星送上天空。.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开拓者一号小型运载火箭 · 查看更多 »

公里

--亦稱--( → kilometre、),是一种長度計量單位,等於一千米,是國際單位制之一,符號为km。.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公里 · 查看更多 »

神舟飛船

舟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计划(921工程)研制的载人宇宙飞船系列,其原型机神舟一号于1999年11月20日成功发射,而其发展型号神舟五号于2003年10月15日第一次完成载人飞行。2011年11月1日发射的神舟八号为其正式定型型号。神舟系列飞船与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外貌相似,但具备全新的结构和更大的尺寸,是全世界目前正在运用的空间最大的载人飞船。神舟号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构成,总长约9米,总重约8吨。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位于内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神舟飛船 · 查看更多 »

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

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宪章(英文:International Charter on Space and Major Disasters)是一国际合作机制,憲章的成員機構將在發生自然或技術災害時實現各自空間設施的協調及利用。其基本宗旨是加强国际间的人道主义合作,利用其成员机构提供的卫星资源,通过授权用户向受到自然或人为灾害影响的地区提供关键性信息数据,用以灾害监测与管理,参与紧急救援的组织工作或灾后重建工作。宪章是唯一有能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调动世界各成员机构的卫星资源并免费提供给用户的机构,并使用户从所提供的专业知识和卫星数据(或天基数据)中获益。该机制自2000年11月正式宣布投入运作以来,向遭受重大灾害的国家无偿提供及时的卫星遥感数据和信息,协助受灾国家或地区对洪灾、滑坡、泥石流、地震、森林火灾、飓风和火山喷发等灾害提供数据支持,并进行相关的监测和评估。.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 · 查看更多 »

粒子

物理科學中,粒子為佔有微小局域的物体,能夠以數個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如体积或质量加以描述。.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粒子 · 查看更多 »

遥感

遙感(),廣義是指用间接的手段来获取目标状态信息的方法。但一般多指從人造衛星或飛機對地面觀測,通过电磁波(包括光波)的传播与接收,感知目标的某些特性并加以进行分析的技術。 根据遥感平台分类,遥感可分为机载()遥感和星载()遥感,其中机载遥感是飞机携带传感器(CCD相机或非數碼相機等)对地面的观测,星载遥感是指传感器被放置在大气层外的卫星上。 根据传感器感知電磁波波长的不同,遥感又可分为可见光—近红外()遥感、红外遥感及微波遥感等;根据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的来源,遥感可分为主动式(信号由感应器发出)和被动式(信号由目标物体发出或反射太阳光波)。 遙感的最大优点是能於短時間內取得大范围的數據,讯息可以图像与非图像方式表现出来,以及代替人類前往難以抵達或危險的地方觀測。遥感技术主要用于航海、农业、气象、资源、环境、行星科學等等各领域。.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遥感 · 查看更多 »

聯氨

聯氨、聯胺、二氮烷或肼(hydrazine)(分子式:N2H4、H4N2或H2N-NH2),是無色的劇毒化合物。致死量為小鼠口服LD50为59mg/kg,静脉注射LD50为57mg/kg。其一水合物N2H4·H2O称作水合联氨或水合肼。 常態下呈無色油狀液體。氣味類似氨,溶於水、醇、氨等溶劑,常用於人造衛星及火箭的燃料、鍋爐的抗腐蝕劑、炸藥與抗氧化劑等。 联氨有吸湿性,在空气中发烟。燃烧會呈紫色火焰。液体中分子以二聚体存在。有强还原性和腐蚀性,能侵蚀玻璃、橡胶、皮革、软木等。.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聯氨 · 查看更多 »

草原

草原,是以草本植物為主,可為家畜、野生動物提供生存場所的地區。 天山草原, 是屬於草原地帶。 這個草原的地勢平坦空曠,氣候較乾燥,雨量較少。.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草原 · 查看更多 »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重定向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 查看更多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重定向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 查看更多 »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長征三號乙火箭是在長征三號甲和長征二號捆火箭的基礎上研製的大型三級液體捆綁火箭,芯級基本上與長征三號甲火箭相同,助推器及其捆綁結構則基本與長征二號捆火箭相同,表现为在长征三号甲的第一级火箭周围捆绑了4个与长征二号捆相同的液体火箭助推器並增長第二级火箭。 长征三号系列中的“长征三号乙”火箭是中国目前发射高轨道卫星的主力运载火箭。本型号的增強型火箭的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提高到5500公斤,使中国的运载火箭进入了世界大型火箭的行列。 长三乙火箭的主要任務是發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重型衛星和進行輕型衛星的一箭多星的發射。發射價格約為7千萬美元。1998年8月,该火箭成功将重达3770公斤的亚洲功率最大的通信卫星菲律宾马部海一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并在此后承担了众多国内国际的通信卫星发射任务。.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 查看更多 »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甲運載火箭是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發射成功后研製的三級大型運載火箭,其性能較長征三號运载火箭有顯著的提高,推力比长征三号火箭大两倍多,它是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的基本型號。該火箭於1985年3月開始方案論證,1986年4月開始研製,1994年首次試飛成功,从首飞至今已连续成功发射24次,发射“东方红三号”、“北斗一号”、“嫦娥一号”等多颗卫星,成功率为百分之百,有“金牌火箭”之称。 長征三號甲火箭一、二子級除尺寸有某些改變外基本上與長征三號火箭的一、二子級相同;三子級則是在盡可能地利用了長征三號的經驗和成果的基礎上新研製的,採用數位化、小型化的控制系統、四框架撓性平臺、大推力氫氧發動機、冷氦增壓系統、推進劑利用系統等新技術,直径增至三米。 2007年10月,中国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使用此火箭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 查看更多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简称:长四丙,缩写:CZ-4C,对外缩写:LM-4C)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制造的一个航天火箭型号,於1999年3月启动研制,2006年4月27日首次發射,2007年4月命名为长征四号丙。这个型号的基础为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而长四丙的第三级常规推进剂发动机采用了二次启动技术,大幅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与长征四号系列火箭的甲、乙型号相同,长四丙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为了完成这种任务,长四丙发射900千米高度极轨的运载能力为2.65吨。 2013年7月20日7时,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通过“一箭三星”将“试验七号”、“创新三号”和“实践十五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2015年11月27日清晨5時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遙感二十九號衛星。此衛星主要用於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域。.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查看更多 »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負責研製,1989年2月開始研製。1993年9月,正式命名为长征四号乙。該火箭是在長征四號甲火箭的基礎上研製的運載能力更大的火箭,主要用於發射太陽同步軌道的對地觀測應用衛星。火箭主要作了下列改進:.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 查看更多 »

陆地

陆地是指地球表面未淹沒在液态水下的區域。陸地約占地球表面的29%,面積約為1億4821萬平方公里。陸地和海、洋或其他水體的不同之處為地表最基本的差異。人類歷史上大多數的活動都是在陸地發生,可以供人类进行農業、狩獵,和其他人類活動的陸地,往往也是早期人們聚集的地區。陸地生長的陸生植物及,其型態和水生動植物也有一些差異。陸地和水體的分界也隨地區而不同,有些地區的地形以岩石為主,和水體就會有明確的分界。但有些地區的陸地和水體之間有濕地或沼澤,因此陸地和水體间不一定有明確的分界。陸地和海洋分界處一般稱為海岸帶或是海灘。.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陆地 · 查看更多 »

极轨道

极轨道,地心轨道的一种,其特点是沿此轨道运行的卫星在每次环绕地球的圆周运动中都从两极上空经过。因此这类轨道的倾角是90度或接近90度。 极轨道经常为地球测绘卫星、遥感卫星、侦察卫星和一些气象卫星所采用。极轨道卫星的缺点是,不能对地球上某一点进行持续观测(这通常要靠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来实现)。 当极轨道同时又是高椭圆轨道时,若其远地点位于极点上空,便可实现对极地地区的长时间观测(但这是从一个极远的距离进行观测)。典型的例子是苏联所发展的闪电轨道,许多军事卫星运行在这种轨道上。.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极轨道 · 查看更多 »

森林

森林,是一个高密度树木的区域(或历史上,森林是一个为狩猎而留出的荒地),涵蓋大約9.4%的地球--面(或30%的佔總土地面積)。森林覆盖着全球面积的9.4%,全球陸地面积的30%(在工業化前約佔全球面积的15.6%,全球陸地面积的50%),森林对二氧化碳下降、动物群落、调节水文湍流和巩固土壤起着重要作用,是地球生物圈中最重要的生境之一。 森林中的生物量主要是以樹木為主,不同的文化會對森林有不同的定義,包括其規模以及其中有的生物。森林一般是指一塊有許多樹木的區域,但任何植物密度高的區域都可以視為森林,例如水底的植被(海藻林),甚至也包括真菌。 典型的森林會由林上(林冠)或是組成。林下可以再細分為灌木層,草本層和苔蘚層、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在一些複雜的森林中,也會有一些較低的樹木。森林提供人類許多不同的資源,對人類非常重要:包括儲存二氧化碳、調節氣候、淨化水源以及減輕像洪水等自然災害。森林中也包括地球陸地上90%的生物多樣性。.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森林 · 查看更多 »

氣象衛星

Category:氣象衛星 Category:天氣 Category:地球观测卫星.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氣象衛星 · 查看更多 »

氣象衛星雲圖

氣象衛星雲圖是以氣象衛星之儀器拍攝大氣中的雲層分布,來尋找天氣系統並驗證地面天氣圖繪製的正確性。除此之外還可以用來觀測海冰分布、確定海面溫度等與中長期天氣預報相關的海洋資料。此技術為可在單一影像上顯現各種尺度天氣現象,對天氣分析與預報提供非常有助益的遙測資料。大致而言,衛星雲圖可分為紅外線衛星雲圖、可見光衛星雲圖以及色調強化衛星雲圖。.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氣象衛星雲圖 · 查看更多 »

沙尘暴

沙塵暴(沙暴與塵暴的總稱)是一種多發生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天氣現象,由強風刮起乾燥地表上的鬆軟沙土和塵埃形成,其導致空氣混濁,能見度變低。 最近几十年来的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地曾经都是大草原,沙尘暴是大草原植被破坏的标志。 历史上有美国开垦大草原(Prairie)造成的1930年代的“黑风暴”;有前苏联1960年代沙尘暴,也是开垦大草原(Steppe-蒙古草原西部)的结果。近十年来中国频发的沙尘暴是中国北方草原(Steppe-蒙古草原东部)被开垦,生态持续恶化的标志。 沙尘暴源头曾经是草原而不是森林,因为那里降雨量少,不能长树。所以植树不植树和沙尘暴成因没什么关系。保护草原植被,禁止开垦和其他破坏草原的行为才是防治沙尘暴的根本办法。.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沙尘暴 · 查看更多 »

戚发轫

戚发轫,辽宁省瓦房店市人,空间技术专家,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戚发轫 · 查看更多 »

海洋

海洋即“海”和“洋”的总称。一般人们将大陆边缘的水域被称为“海”,把远离陆地的水域称为“洋”。少数地球以外的星体曾经也有海洋,一些尚有海洋或冰洋,如卫星土卫六的甲烷海洋、木卫二表面的冰等,一些行星如火星、金星曾经可能有过海洋或火浆洋。.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海洋 · 查看更多 »

2007年中国反卫星导弹试验

2007年中国反卫星导弹试验是指中国于2007年1月11日进行的一次反卫星导弹试验。在该试验中,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一枚开拓者一号火箭携带动能弹头,以反方向8公里/秒的速度,击毁了轨道高度865公里,重750公斤的該国已报废的气象卫星风云一号C,是自1985年美国发射ASM-135反卫星导弹摧毁P78-1人造卫星以来首次成功的人造卫星拦截试验。 美国《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最早报道了该事件,该报道内容于2007年1月18日被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发言人所证实。BBC News (2007).

新!!: 风云系列卫星和2007年中国反卫星导弹试验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风云一号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风云二号风云二号气象卫星风云卫星风云气象卫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