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額田姬王

指数 額田姬王

額田姬王(ぬかたのおおきみ),又稱額田部姬王、額田王、額田女王等,為日本飛鳥時代的皇族,也是出色的歌人,其作品在和歌萬葉集裡有長歌三首、短歌十首。 伊賀出身的才女,十歲便入宮為采女,美麗嫻淑,多才多藝,是當時最負盛名的女歌人,後與大海人皇子(天武天皇)之間生下十市皇女。 謠傳十市皇女出生之後,在日本支援百濟的白江口之戰中,額田姬王因陪侍齊明天皇前往百濟,故受天武天皇之兄中大兄皇子寵愛,導致了大海人與中大兄兩位皇子之間的紛爭。然而此說稍缺根據,唯可由『萬葉集』中所收和歌推測:.

13 关系: 十市皇女天武天皇天智天皇弘文天皇和歌皇太弟短歌白江口之战百济萬葉集飛鳥時代采女歌人

十市皇女

十市皇女(),天武天皇第一皇女,母親為額田王。與天智天皇之子大友皇子結婚,生下葛野王。但是在672年時,發生壬申之亂,這場皇位爭奪戰是她的父親大海人皇子(後來的天武天皇)與她丈夫之間的戰爭,最終的結果是大友皇子自殺身亡,由大海人皇子順利得到皇位。 據日本書紀記載,675年時,十市皇女曾與阿閉皇女前往伊勢參拜;而在678年時十市皇女再次要前往伊勢時,突然發病而猝逝於宮中,之後葬於赤穗(位於今天的奈良縣)。由於十市皇女當時最多不會超過三十歲,還很年輕,而且發病身亡的情形非常突然,因此有人認為她是自殺身亡的。皇女過世後,她的異母弟弟高市皇子做了三首和歌悼念她,由這三首和歌可看出高市皇子與十市皇女感情深厚,也有人因此推斷高市皇子與十市皇女之間可能有戀愛的關係。 category:678年逝世 Category:飛鳥時代女性皇族 Category:飛鳥時代後宮.

新!!: 額田姬王和十市皇女 · 查看更多 »

天武天皇

天武天皇(;),日本第40代天皇(673年2月27日-686年9月9日)。名大海人皇子()。 舒明天皇第三子。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胞弟,参加大化革新,天智天皇即位后被立为皇太弟,但兄弟之间因皇位继嗣问题似不圆满。天智天皇死后,天武遂避难于吉野,但与大友皇子(弘文天皇)之间发生了壬申之乱。大海人皇子以东国为基地,在内乱中取得胜利,翌年继位于飞鸟净御原宫。在位期间,制定了《》,修纂国史,规定八色姓(真人、朝臣、宿彌、忌寸、道師、臣、連、稻置),,形成律令体制,加强了天皇皇室权力的制度化。并实施了以诸皇子为中心的皇亲政治。这一方针为「鸕野讚良皇女」(即持统天皇)所继承。 他崇奉日本神道教,谥号「天渟中原瀛真人」(即是鋪满天上珠玉的瀛洲)。.

新!!: 額田姬王和天武天皇 · 查看更多 »

天智天皇

天智天皇(;),日本第38代天皇(668年正月初三至671年十二月初三在位)。父舒明天皇,母皇极天皇(重祚为齐明天皇)。諱葛城皇子(),又稱中大兄皇子()。.

新!!: 額田姬王和天智天皇 · 查看更多 »

弘文天皇

弘文天皇(;),日本第39代天皇(671年12月5日-672年7月23日)。天智天皇长子,名大友()或伊贺(),母原为伊贺国出身的采女。博学多识,有文武才干,深得天智天皇宠爱。671年任太政大臣,总揽朝政。同年12月天皇病亡后,皇子控制近江京,掌握皇权。672年与叔父大海人皇子(天武天皇)争夺皇位,发生壬申之乱。7月在濑田川之战中失败,自缢而死,葬于长等山(今滋贺县)前陵。由於大海人皇子是受過天智天皇正式下詔欽定的皇太弟,同時大友皇子之母的出身地位不夠高,因此大友皇子的天皇身分一直不被正式承認,直到1870年明治天皇才追谥其为弘文天皇。.

新!!: 額田姬王和弘文天皇 · 查看更多 »

和歌

和歌是日本的一种诗歌形式,古稱倭歌或倭詩,又稱大和歌和大和言叶。作为在日本历史上的本土的诗歌形式,受汉诗影响而发展起来。創作和歌的作家稱為歌人。和每句音数相同的汉诗不同,和歌每句是5音和7音相交错。 和歌源于奈良时代(710年——794年)起的形式原有长歌、短歌、旋头歌、片歌、连歌等多种形式。平安时代(9世纪——12世纪)后,仅有短歌渐成优势。明治维新之后,和歌就是短歌了。 一首长歌有若干“联”,奇数联较常见。每联两句,分别是5音和7音。一首短歌有五句,每句音节数分别为5、7、5、7、7,共31音。其中前三句称为“上句”,后两句为“下句”。上下句分别由不同的歌人创作,称为连歌。多首连歌由多个歌人创作,称为长连歌。连歌可以加格式(如前句末字与后句首字用同音)和内容(如某句关于季节、某句关于花)上的限制。旋头歌有六句:5、7、7、5、7、7音。片歌有三句:5、7、7音。.

新!!: 額田姬王和和歌 · 查看更多 »

皇太弟

皇太弟,储君的一種,簡稱太弟,與皇太子、皇太孫、皇太叔等,都是皇帝正式繼承人的封號,而此一繼承人通常是皇帝的親弟。不少國家歷史上都曾出現皇太弟的封號,必須注意的是,如果國家元首是國王者,那麼理論上只能稱之為王太弟,不過亦可簡稱為太弟。 就中國歷史而言,如果沒有經過正式冊封的程序,並不能算是皇太弟,如明熹宗朱由校因無子而直接傳位予明思宗朱由檢,就沒有經過冊封的程序。 通常太弟的居住的處所和太子一樣也稱東宮,不過東宮官屬會隨之改名,例如太子太傅改稱太弟太傅,太子洗馬改稱太弟洗馬。 皇帝不立子而立弟,本來不外乎是因為無子或其子尚年幼,部分是皇帝一開始就有傳弟之意,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其原因往往不單純,多半牽涉著兵變。而隨著皇子的出生或長大,太弟與皇子間競逐帝位的情勢往往會愈演愈烈,因此太弟的地位通常是不穩固的。.

新!!: 額田姬王和皇太弟 · 查看更多 »

短歌

短歌(たんか)是和歌的一種形式,五・七・五・七・七的五句體的歌體。.

新!!: 額田姬王和短歌 · 查看更多 »

白江口之战

白江口之战又稱白村江海戰,是大唐、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663年发生的一次海战,战役以大唐、新罗联军的胜利和百济灭亡与倭国撤军告终。.

新!!: 額田姬王和白江口之战 · 查看更多 »

百济

濟(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餘)是古代朝鮮半岛西南部的国家。532年新羅兼併伽倻后,在朝鲜半岛上百濟与高句麗,新羅三足鼎立,这段时间被历史学家称为朝鮮三國时代。 据《三国史记》记载,百济传说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隋书/卷81》也载“百济之先,出自高丽国”。百济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济曾是海上的强国,通过海路与古代中国和日本各政权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据《隋书/卷81》记载百济人口混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也有中国人。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联军灭亡。.

新!!: 額田姬王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萬葉集

《萬葉集》是現存最早的日語詩歌總集,收錄由四世紀至八世紀4,500多首長歌、短歌,共計二十卷,按內容分為雜歌、相聞、挽歌等。.

新!!: 額田姬王和萬葉集 · 查看更多 »

飛鳥時代

飛鳥時代基本上是指7世紀的日本,具體而言乃是從592年到710年之間的時期,也有人認為其開始階段可更早至538年,和前一時期的古墳時代後期相重合。飛鳥時代以其根據遺址所在地奈良城南方25公里處的飛鳥(明日香村─あすかむら,あすか漢字也寫作「飛鳥」)命名。大和王權在飛鳥時代開始發生巨大的變革,大化改新後中央集權的天皇體制正式成形,取代昔日地方豪族各自半獨立的局面。從政治事件方面來說,飛鳥時代可以比較狹義的指592年推古天皇即位,593年聖德太子攝政推行改革,至694年持统天皇從飛鳥浄御原宮遷都藤原京为止的102年,或至710年元明天皇從藤原京遷都平城京(今奈良市)為止的116年。 飛鳥時代同時也是日本歷史上重要的文化、社會和政治交流發展時期,其起點為古墳時代的末期,在從中國傳入的佛教影響下有長足的發展。佛教的引入是日本社會結構改變的重要標誌,也以興建寺廟代替興建巨大古墳的風氣,因此大型古墳迅速自飛鳥時代中消失。飛鳥時代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日本國的稱呼,從倭(わ、やまと、ワ、ヰ)變為了日本(にほん)。 在藝術史上,飛鳥時代還可以分為兩個時期:6世紀的「飛鳥文化」(狹義,指到大化改新為止,早期佛教文化傳入並受到北魏和百濟的影響)和7世紀的「白鳳(はくほう)文化」(參見子條目命名之說明,指大化改新後的時期,受到更多隋朝和唐朝文化的影響)。.

新!!: 額田姬王和飛鳥時代 · 查看更多 »

采女

采女,後世又稱彩女,是中國、日本、越南古代的女官名,因其選自臣民家,故曰「采女」。.

新!!: 額田姬王和采女 · 查看更多 »

歌人

歌人是日本傳統詩歌形式和歌的創作者。現多以結社的方式在雜誌等刊物上發表作品,形式涉及到短歌、歌論、歌集書評,內容有演講、批評、教育、啓蒙、選歌活動等等。.

新!!: 額田姬王和歌人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額田姬額田王额田姬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